问题导学课堂生物
摘 要:生物实验课进行分层导学,利用导学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目标;课堂上创设情境,有效导入并分层设问,有效教学;完成实验的基本过程之后,深入探究,面向全体,使各层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实验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实验;分层导学;导学案;色素
实验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差异化”的学生实施实验教学呢?笔者尝试通过分层导学的教学模式来提升高中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在此与同行们分享实验所得。
一、导学引领,明确实验内容和方向
导学案的编写要确定分层目标。依据不同层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设置不同的实验目标(见表1)和应该完成的问题。
如,对于实验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有困难的A层次学生,可设置:①为什么要选新鲜浓绿的叶片?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②研磨时为什么不用丙酮,而用无水乙醇?③过滤时为什么要迅速倒入及时塞严?④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浸到层析液中?B层次学生是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有一定动手能力,能独立完成实验的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①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剪去两角,否则会出现什么现象?②画滤液细线为什么要细且直,并待干后重复几次?③如何在滤纸上得到4个色素同心环?请绘出实验装置图。④材料不同制出的色素带有区别吗?C层次学生探究能力强,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扎实,可设置:①能否用其他的有机溶剂代替无水乙醇?②为什么会出现色素的分离?③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得到4个色素同心环?④选用其他的叶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准确的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就有了明确的实验学习内容和方向,一旦进入课堂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导学案的编制除了给出明确的学习方向,还要包括诸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
二、分层探究,打造高效生物实验课堂
1.培养助手,有效推动
按自愿原则,每个班级选出6~8名助手,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对生物有强烈的兴趣,喜欢探究,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实验室开放时间先对所要进行的实验进行学习操作,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在实验课堂中将这些助手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小组中,帮助指导同学们,负责解答同学们的疑惑,能有效推动教学的进程。
2.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有效的引入,才能激发乐学,乐学才有效。展示学生自带的叶子以及实验室准备好的叶子,提问:同一棵树的叶片秋天一般是黄色的,夏天的叶子是绿色的,它们所含的色素是否相同?大家带来的不同叶子,颜色不一,为什么?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本节的实验。
3.分层设问,有效教学
尽管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性较高,但一旦实验受挫,热情度就会下降。为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放手,应该掌控实验进程,在不同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穿插问题的设问和交流。如,在学生完成色素的研磨提取之后,可要求A层次的学生回答导学案中预设的问题,如为什么要选新鲜浓绿的叶片?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研磨时为什么不用丙酮,而用无水乙醇?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恰当充分的鼓励和启发,并及时布置思考“过滤时为什么要迅速倒入及时塞严?”“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浸到层析液中?”等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起他们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在完成色素分离实验后,可要求B层次学生回答: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剪去两角,否则会出现什么现象?画滤液细线为什么要细且直,并待干后重复几次?让这个层次的学生不拘泥课本原有的操作规程,拓展思维和想象能力,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望。而C层次的学生可以从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如大白菜、洋葱、紫鸭趾草、三角梅等,而试剂有无水乙醇、汽油、蒸馏水等,选择自己需要的相关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并探究,教师在提问完B层次学生之后可以就导学案中的问题提问C层次学生,也让A、B层次学生从中进一步领会、感悟实验的技巧。
4.深入探究,面向全体
在完成实验的基本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重新分组,每个实验小组包含三个层次的学生,在C层次学生带领下进一步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1)检验无水乙醇的提取作用。
(2)验证碳酸钙的作用。
(3)验证SiO2的作用。
各实验小组对预习中形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讨论变量的设置,合理改进。从表2中选择试剂进行实验,记录现象。
部分探究内容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在课后实验室开放时间继续进行。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效地克服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尤其是A层次学生的自卑心理,有效地推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交流提高,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合作学习,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
从本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利用分层导学案和分层实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完成实验,掌握实验技巧,很好实现了课前预设的实验目标。
分层实验,从班级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和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流程,完成实验的基本要求,掌握实验基本技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究。使各层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导学案的涵义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课堂笔记、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等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必须研读教材和大纲, 确定教学目标, 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
三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课堂导学、当堂检测、归纳总结等。
1.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确定, 包括知识目标, 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同时要指出学习的重难点, 应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 不要使用“掌握、了解、理解”等模糊字眼, 而要使用明确具体的词语, 如“说出、复述、识别、背诵、举例”等行为动词,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 自主学习
这部分一般在学生预习时使用, 可采用填空 (如细胞的分化) , 连线 (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选择 (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等方式进行,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或对旧知识进行回顾, 问题一般较简单, 学生可通过预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3.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部分, 可以填空 (如人类遗传病) 、概念图 (如细胞生活的环境) 、表格 (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例题 (如伴性遗传) 、比较 (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流程图 (如免疫调节) 等形式出现,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合作探究,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应把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引领学生逐步分析, 层层递进, 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在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中, 课本中给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但很难理解, 我就通过一道实验题来引导学生理解, 先让学生以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 生根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 学生通过分段描述曲线图, 逐步分析讨论, 这样更容易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 当堂检测
根据所学内容精选习题, 夯实基础, 突出重难点, 难点适中, 题量控制在8题以内, 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当堂检测完成后再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5. 归纳总结
这部分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整体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掌握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四导学案的使用步骤
1. 课前
在上课前一天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可以在课前收回批阅,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及时调整上课思路。对学生掌握了的不讲, 不会的、易错的、易混淆的内容精讲, 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2. 课上
上课时, 教师用导学案组织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上台展示, 得到反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要适时设问、启发,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3. 课后
学生课后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 再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导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摘 要:新课标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给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本文就教学中创设导学情境的做法,从六个方面加以总结。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习方式创新意识激发兴趣多媒体实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今天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设教育情境,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录像等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给学生提供讨论、置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将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讨论,激发兴趣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很多生命现象和动植物就存在于学生身边。但学生观察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对很多问题想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比如,河蚌是学生很熟悉的,在学习软体动物时,运用实物,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河蚌的蚌壳很硬,为什么叫软体动物呢?再如,在家蚕的生殖发育一节教学中,提到学生们所熟悉的家蚕时,很多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灶”立刻被调动起来。我先让饲养过家蚕的学生叙述蚕的一生。接着引导学生讨论:1.蚕的一生中由爬到飞,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蚕是如何繁殖的?由于这类内容学生平时就曾见过,就曾思索过,现在在课堂上出现,自然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内心产生想弄清的欲望,主动去讨论,并且在叙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以“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讲授“血型 输血”一课时,先介绍史料。19世纪,医生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获得意外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炮制继续下去,很多人不但没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输血,有的人死亡,而有的人却活下来?于是,把学生引入到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学生渴望找到引发结果的原因,使他们产生了浓厚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
三、创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境,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傅彪、高秀敏、梅艳芳都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可是提起他们的过早离世,却是让人非常难过的事情;说起舞蹈千手观音,不禁让人赞叹不止,可是说起它的领舞者邰丽华,又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人物。在学习“关注健康”一节时,先通过这样的实例,在学生的心灵上掀起波澜。学生禁不住要问:为什么他们会那么早离开我们?为什么那么有舞蹈天赋的大姐姐不能听到声音?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问、学答”,单纯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提问,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机,真正做起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能全心投入到课堂中讨论,使本节教学很成功的完成。
四、通过情境,在纠误辨析中,提高思维能力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是与科学背道而弛的。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这些错误现象,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学习“呼吸系统”时,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很多人遇到气味难闻时,总是把鼻子堵上,用口呼吸。这样是否真的很卫生呢?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呢?让学生“生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
五、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授,激发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本、图形、图片、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和控制,使之生动地加以再现。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导入,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直接起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六、通过实验,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求知欲,提高探究力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往往能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好奇、好玩、好动、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初一学生,生物学知识很少,实验能力也不强。很多实验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地位,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参考书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作者:王涛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设计环节中,问题设计的是否必要,指向性是否精准,表述是否清晰,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均可以将其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以问题作为思维导向,启发思维,深化思维。本文以“物体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一课为例,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扮演,进而实现高效物理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活动
思维
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交流、探究、实践、创新、反思”的物理学科素养,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如何建构能体现物理学科素养特点的“素养课堂”理论体系在我校应运而生。“问题导学”课堂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通过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等步骤去掌握概念规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交流,澄清模糊认识,正确建立概念和理解概念,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活动一]:观察实验,引入课题
实验:出示相同棉纱布两块,其中有一块表面喷有纳米材料,请几位同学绷起棉布使布面处于水平面,向棉布上倒入一小杯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其中一块纱布很快将水吸入,而另一块纱布则不能将水吸入,迅速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为什么其中的一块纱布不透水呢?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比如水滴落在荷叶上,会变成了一个个自由滚动的水珠(莲花效应);市场上有一种衣服叫防油水服装也有相同的功能。
为什么会发生以上的现象呢?(引入选修教材3-3)
教师:热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它研究的是现象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微观理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研究宏观热现象的规律。本章所要学习的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引入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二:进行新课
[活动二]:播放视频,切入课题
【问题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通过预习你知道热学中讲的分子和化学中讲的分子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研究物质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在热学中,我们研究其运动规律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而把它们统称为分子。【问题2】:分子如此之小,如何才能观察到呢? 学生:利用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教师:投影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物图片和所拍摄的物质表面原子的照片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一、“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2011年我校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在认真借鉴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以问导学,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总结提升为“126精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针对我校高三学生化学课一轮复习的特点,结合学校提出的“126精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对教学思路进行了一些反思和重构,设计了“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以高效课堂教学为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轮复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必修课程以及两个选修模块课程的学习,对高中化学知识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一轮复习中要做的一是构建知识体系,二是扎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想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就要采用科学的复习策略、得当的复习方法。“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是根据考纲要求,将一个课题的知识巧妙的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将该专题的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同时设置典型例题,让学生将总结出的知识点在典型题目中加以运用,不但总结了知识同时锻炼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
首先设计制作预习学案,主要针对课本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对本课题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
其次运用“问题式导学”理念设计课堂探究导学案。以下是我以《氮及其化合物》 这一课题为例介绍导学案中复习关于氨气的性质的问题设计:
问题一: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备了氧气和氨气两瓶气体,因急事离开后,忘了哪一瓶是氨气。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采取尽可能多的合理方法加以鉴别。
这只是看似与生活有联系的一个小问题,但是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需要大量的思考,将本课题中氨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知识都串联一遍,才能回答完整。该问题后又设置一道典型例题:
(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氨气,,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水,引发该喷泉实验的操作,产生喷泉的原理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A.HCl和H2O C.NH3和H2O B.O2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A.Cu与稀盐酸
C.CaCO3与稀硫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D.NH4HCO3与稀盐酸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②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甲 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 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或“减小”)
这道典型题突出了氨气最重要的一条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以及该性质的重要应用:喷泉实验。并对有关该实验的考察角度进行了全面展示:喷泉的产生原理;引发喷泉的操作;形成喷泉的条件;产生压强差的方法和原理。
学生完成该例题后,对于喷泉实验的考查方式已经有了一次全面的体验,不仅掌握了关于喷泉实验的相关知识,同时明确了有关喷泉实验的出题角度和题目类型。
将一个课题中的知识点用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并学会了应用,以此达到“精致高效课堂模式”的要求。
四、“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效果
迁安二镇中 林桂霞
生物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新课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堂上教师讲多练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太小
虽然新课改实施多年了,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更新,教学观念陈旧老套,“一言堂”、“满堂灌”依然存在,而且很严重,有的教师课堂上自己讲课时间将近30分钟,留给学生自由可支配的时间还不到10分钟,这与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格格不入的,课改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很难得到落实。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理解不透、认识也不到位,对课程教学目标把握必然会失之偏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二、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主动归纳少
初中生物教学概念多、规律多和需要记忆和总结的也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敢放手,也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无论哪个年级的教师,都是把概念图、规律和方法总结好,然后交给学生记忆,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任务布置较少,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得不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差,这与新课改是不协调的。
三、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激发没有良策
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但师生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不尽一致,以致于很多学习活动都流于形式。有的老师动辄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造成了学生的“无效参与”;有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课堂一放开,让他自主学习,则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自己应该干什么学什么,学习效率很差,因而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大。我听了一节《人类遗传病》的课堂教学,上课伊始,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什么叫遗传病?
2、遗传病有哪些常见类型?
3、怎样才能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呢?然后让学生开始自学,最后教师就这三个问题简单做以讲解。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操作问题认识不清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按照这一理念的要求,许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但是,教师在操作层面遇到很多困难。
1.疑虑:担心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效率低,影响考试成绩。
2.不同观点:认为探究性学习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
3.操作层面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很活跃,使教师感到课堂很难控制,难以驾驭。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轮流发言耗时很长,教学时间不够用。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同学始终很活跃,占主导地位,有的同学坐冷板凳,越来越消极。这样下去不是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吗?
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来解决呢?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面对新的生物课程,每位生物学教师应该对新课标进行反复透彻的解读。《课程标准》承载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等。新课标理念理解不透、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教学目标把握必然会失之偏颇。生物教师要明确生物学科是科学课,白己是科学课教师,是科学教育在生物课上的代言人,不要再仅仅热衷于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及知识的细枝末节的传授,而要更注重对科学的共性和本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指导以及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因此,我们对于生物教育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应该认识到:在生物课教学中,我们培养的并不都是生物科学家,而是培养对生命科学有所了解和感悟的合格公民。他们不仅能从生物课上学到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学会思考,学会关心,学会审美,学会怀疑,学会创造;他们对生命的问题不仅能够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答,而且能够从哲学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思索。注重人文知识的有机渗透,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应该是此次生物课程改革所应达到的最佳境地和最高宗旨。
二、构建科学的符合新课改课要求的教学模式
课改的主力是教师,核心在课堂。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才能使课改真正落到实处。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即绝大多数的结论和规律都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探究活动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力求突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新教材的教学模式是由封闭走向开放,新的课程目标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活泼,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分析、评价、交流的教学环境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对课本上有的活动大胆进行取舍,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并自行设计一些简单而自认为好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如在上课时请学生充当小老师,请学生进行讨论、板书、讲述、做游戏、出模拟试卷等等。针对某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让老师来回答,对某些章节进行总结和归纳,课后可让学生对某些章节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学生对生物学科更感兴趣,效果更好。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靠“读、讲、背”的教学方式,而应重在“做”上,即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中,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展现科学探究活动在生物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构建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应由对教学结果的设计转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重在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及经历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除了积极探索“探究式”教学模式,我还积极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做到课堂“三讲和三不讲”,“三讲”是:“ 普遍问题集中讲;难点重点仔细讲;变式拓展精心讲”;课堂“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不经过学生积极思维的不讲。实现课堂“三三”制,即:三分教学时间——学生质疑、教师讲解、变式拓展演练各占三分之一时间。
三、积极改革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改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3 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辩论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如细胞结构、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神经调节等,内容都比较抽象,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教学还应跳出文本和走出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学习资料,利用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
新课程倡导“导学案教学”, 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 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以教师引导为主导, 学生自学为主体,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案导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 如果把模型建构作为该过程的主要内容, 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导学案教学注入生命力, 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模型建构的素材, 如何用好这些素材, 通过建构模型带动和激活学案导学,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生物学中的模型
模型, 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 或是对事物过程、规律的抽象和概括, 它可能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 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 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 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作用是让人们更轻松、更准确、更高效地学习和实践。生物模型分三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 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 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 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如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分子双螺旋结构、杂交过程图解、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用来解释概念的图。如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事物特有的内在规律,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 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等。
二、利用“建构模型”的探究式学习激活学案导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 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 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 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他提倡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 以基本教材为内容, 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认知程序从“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转变为“探索—发现—归纳—迁移”, 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这也是新课程推行学案导学的目的。在新课程高中生物学习中, 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建构模型就是最好的探究式学习。
在“学案导学”的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要通过“模型建构”激活导学案教学, 老师的策略和智慧很重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的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 重视“预习案”对学生建构模型的导向作用。高效地完成模型建构活动, 离不开导学案的课前引导。模型建构要在课前就开始, 不但老师要准备, 而且学生要准备。凭着一本教材和所学知识, 让学生准备是不现实的, 为此, 我们在课前要下大力气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第二次编译, 精心设计预习案。好的预习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重、难点, 并能够寻找到高质量的模型解释和展示重难点, 避免模型建构的盲目性。
(二) “模型建构”给学案导学注入能量。
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是导学案的灵魂, 而模型建构是该环节最好的突破方式, 要让模型建构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高效途径和习惯, 就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模型建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动力, 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通过营造适当的氛围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深入地研究问题, 使学生对模型建构充满兴趣。模型是通过问题引出来的, 高水平的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探究中, 使探究更深入、更持久。
2.在建构模型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重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老师在引导学生建构模型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保证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通过“建构模型”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才会体会到活动自主感和创新成功感, 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 “模型建构”才能成为学案导学的能量之源。
3.“模型建构”的导学过程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保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充分讨论, 让所有学生却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探究知识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模型建构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学案导学富有生命力。
(三) 让“模型建构”成为导学案实现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给学生和老师减负。在以往的教案教学中, 老师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讲析, 结果老师讲得很辛苦, 但学生的收获不大, 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的探究学习, 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课堂内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并且容易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如果模型运用恰当, 就可以使学生的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在课堂上完成,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时间久了, 学生就能形成好的自学习惯, 老师也会变得轻松。
(四) 做好反馈评价, 给予学生肯定与赞赏。交流展示环节是导学案的压轴戏。老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对学生建构的模型适时做出准确、有效的课堂评价, 并予以完善, 这对学案导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模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 驾驭自己, 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课堂模型展示环节, 教师要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自我评价标准, 并保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模型积极地进行自评和互评, 集思广益,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断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2.教师的评价。教师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予以评价。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和层次不同, 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同, 所以各自建构的模型肯定呈现多元化, 老师要包容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不同的模型建构, 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肯定, 让学生既获得认知信息的反馈, 又获得学习的信心, 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模型建构活动中去。
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生物模型的搜集和建构, 并根据模型对原型的未知属性和事实进行推测和解释, 从而发现问题和认识事物中所蕴含的规律,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水平, 还能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活动中, 提升自信心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 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2]谭达文.生物“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构建.柳州师专学报, 2011.12期刊.
[3]赵加琛, 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2.02期.
[4]郑渊方, 廖伯琴, 王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课程研究与实践》, 2001.5.
1.细化活动设计,让生物课堂结构更严密。
“活动单导学”教学方式下的课堂结构,是由一系列彼此具有一定联系的活动任务构成的,每一个活动任务通常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提升四个环节。笔者通过比较“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指标发现,能较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其在“导学活动单”中设计安排的活动比较简洁(三到四个活动任务),且每个活动有较明确的活动方式要求、活动时间的约束,显示出课堂结构的严密性。相反,不能完成任务的教师,其课堂结构则缺乏这种严密性。
仔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除了教师个人对所教内容的认识差异、设计思路的差异外,更主要的是前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因素,注意到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活动的可行性因素等。因此细化活动设计,才能让课堂结构更严密,才能为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提供保证。
2.优化活动程序,让生物课堂结构更合理
“活动单导学”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按照“导学活动单”,对每个活动任务,依次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提升等活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通常会机械地进行。
事实上,有些知识比较简单,比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种群的特征”等,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无需进行合作探究,就可以直接进行组内展示和点评。有些知识,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较困难或根本无法进行,必须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对于这样的知识,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就要少一些,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合作探究过程。还有些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比如“细胞的增殖”“减数分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各小组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不必要求各组千篇一律。所以说,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学习活动要灵活开展,这样课堂结构就会更合理。
3.优化展示手段,让生物课堂结构更简洁。
学习结果的展示,不仅能反映出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且能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然而我们发现,在一些课堂中,展示手段单一,仅仅借助于学习小组的小黑板(小白板)进行;有些课堂展示手段很丰富,有板演、多媒体展示、小品表演、模型展示等。我们认为,过于单一的展示方式,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不利于小组学习结果的展示;而过于侧重展示手段的丰富性,则易冲淡主题,让学生偏离学习的主航道。因此展示手段的选择,要视具体内容、具体情况而定,以简洁明了为主,这样的生物课堂结构才更具简洁性。
4.优化“点评提升”,让生物课堂结构更和谐。
“活动单导学”教学方式下,展示后的点评提升包括“点”和“评”两个方面。但在“点评提升”环节中,很多教师的“点”做得较好,能点在“点(即重点、疑点、难点)上”,而“评”有时显得随意、生硬、矫揉造作,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破坏学习氛围。因此说“点评提升”亟待优化,特别是“评”的优化。
首先体现在优化“评”的机制上,课堂中展示后的评价要客观、粗线条。其次,优化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学习小组间循环评价为主,约定不同活动的评价方法,比如:绝大多数活动展示后,应以小组间循环评价为主,对学生无法评定的,教师指导如何进行评定。切不可随意进行,更不能是教师包办。再次,优化评价的结果记载。要制定一个《评价操作说明》,告知学生评定的依据和操作方法。对评价结果的记载要简洁,不要繁琐。
第一节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1
【学习目标】
1.识别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学会取拿和安放显微镜 3.知道如何整理和存放显微镜
【问题导学】
探点一 如何取、放显微镜
一、自主学习
1.二人一组,练习正确地从镜箱中取显微镜的方法。取时应注意①一手握 ②一手托 ;③置于胸前。
2.如何放置显微镜:①镜筒朝前,镜臂朝向 ;②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 侧,便于 眼向目镜内观察;③置于桌子内侧,距实验台边缘7cm左右。
3.对照图1.2-2安装好 和 。
探点二 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一、自主学习:1.参照课本图1.1-10,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1)握镜的部件是[ ]_____,稳定镜身的部件是[ ]_____,
(2)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 ]_____和_____上的_____。
(3)放置玻片标本的部件是[ ]_____,中央有[ ]____两旁各有一个 [ ]____。
(4)使镜筒在较小范围内升降的部件是[ ]_____。
【反馈检测】
1.我们要换用不同倍数的物镜,需要转动( )
A.遮光器 B.转换器 C.粗准焦螺旋 D.细准焦螺旋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 )
A.遮光器 B.转换器 C.压片夹 D.通光孔
3.显微镜的构造中可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
A.遮光器和反光镜 B.转换器和遮光器
C.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D.通光孔和反光镜
4.要使物镜的镜筒迅速上升,应当调节( )
A.遮光器 B.转换器 C.粗准焦螺旋 D.细准焦螺旋
5.对观察的物体有放大作用的是( )
A.第一文库网遮光器和反光镜 B.目镜和物镜 C.转换器和遮光器 D.通光孔和反光镜
6.如果外界光线较弱,我们应当选用( )
A.大光圈平面镜 B.小光圈 凹面镜 C.大光圈 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7.显微镜的总的放大倍数是100倍,已知所用的物镜放大倍数是10倍,则目镜的放大倍数是( )
A.90倍 B.10倍 C.20倍 D.5倍
8.如果发现显微镜目镜上有污物,应用什么进行清除( )
A.干净纱布 B.擦镜纸 C.吸水纸 D.以上物品都可以
9.在使用显微镜时,必须对准通光孔的.结构是( )
A.物镜 光圈 B.转换器 遮光器 C.物镜 目镜 D.反光镜 物镜
第一节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2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
2.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3.能独立分析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导学】
探点一 如何使用显微镜?
一、实验操作练习
1.如何对显微镜进行对光?
(1)转动 ,使镜筒上升;
(2)然后转动转换器,使 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4)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2.安装装片
(1)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载玻片中央写上一个很小的字母“b”,
将上述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2)移动装片,使字母“b”正对 的中心。
3.观察
低倍物镜的使用:
①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
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约
时停止。
②用 向目镜内注视(注意右眼应该同时睁着),并转
动 ,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如果不清楚,可调节 ,至清楚为止。
③缓缓移动装片,注意物像移动的方向。
4.整理与存放
实验后显微镜的安置: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应将玻片取下,将其机械部分用 擦拭干净;若目镜或物镜被弄湿或弄脏,应该用 轻轻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让两个物镜偏向 ;转动 ,使镜筒下降至最低点,将反光镜 ,然后将显微镜锁入箱内,送回原处。
二、合作探究
1.你组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是什么?与实际大小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说明显微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缓慢移动装片,你观察到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3.如果视野中的字母偏向左下方,你认为应该如何移动玻片?试试看。
4.如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你如何判断污点到底在哪一结构上?
探点二 认识其他常用的研究工具
想一想:除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显微镜外,还有哪些常用到的研究工具?
【归纳整理】
【反馈检测】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排序是( )
①选择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左只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在作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标本时,小明同学正在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此时他的双眼应( )
A.同时从侧面注视物镜
C.右眼注视目镜,左眼睁开
A.b B.p B.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D.双眼同时注视目镜 C.d D.q 3.若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字母“b”,则其实际应是字母( )
4.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为了能观察到更大的细胞,他应选用下列哪一组合的目镜和物镜( )
A.10×10 B. 5×10 C. 10×40
初中生物学案导学的六化设计
[摘要]生物学案导学最关键是学案的设计。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学案设计应体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生物 学案导学 六化设计
现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最关键是学案的设计。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如何设计学案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学案设计应体现的主要内容,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学案设计的生活化
学案设计的生活化,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联系生活世界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联系,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时联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在传授新知时联系,把生活世界的某些相关经验或疑难作为了解与掌握新知的“敲门砖”;也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一句话,用在当用时,行在当行处。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几年了,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就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二、学案设计的实验化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着注重知识而忽视智能、忽视实践、忽视创造的偏向。实际上智能、实践、创造是各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运用,特别是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科学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大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例如:结合“观察长骨的构造”这一学生实验,在学生掌握了长骨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实验内容先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解答:当骨膜严重受损时容易出现骨坏死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鸟的一根前肢骨从骨膜中剥去,保持内膜完整,过一段时间,被剥去的前肢骨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一实验证明了什么?自行车架的构造与人体长骨的结构有哪些相似之处?接着,向学生介绍医学上运用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断肢再植技术以及科学家试图通过下肢骨的人工骨折来增加人体高度所作的实验等方面的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三、学案设计的艺术化
如果把一堂生物课比作一场戏,教师就是编剧、导演兼演员。要取得成功,首先要编好剧本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好开头、结尾与中间过程等三个环节。有人曾比喻它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开头应像凤头那样美丽动人,基本教学过程应像猪肚那样丰硕肥大,结尾要像豹尾那样有力。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比。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巧用美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运用简笔画,几棵水稻、一只昆虫、一只小鸟、一只老鹰,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尽现一幅农田生态系统图;又如:几棵树、一座山、一汪洋大海,几个小箭头便构成海陆风的形成、水的循环,讲解方便。
四、学案设计的探究化
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便会专心研读,从而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老鼠,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它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的呢?”等问题。通过这样一个探究实验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人了下一环节。
五、学案设计的思想化
广义的生物学科思想蕴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能充分认识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并自觉激发自己学习生物的兴趣;二是能掌握学习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既掌握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分析法、实验分析法、因果推理法等基本学习方法,并能运用相应方法进行学习,又明确生物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关键性思维原则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思想的方法是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即指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是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生过程中,不乏假设、论证、结论的推理过程,不乏科学素质要求的体现,不乏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例如:新教材光合作用的发现和过程的知识,从最早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证明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恩吉尔曼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鲁宾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具体过程(重点)知识。科学知识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规律,知识的发生过程充满着挫折。知识的发现需要勇于去探索和实践,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和深刻性无一不得到很好的凸现。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实验性学科,除了具备和其他学科的相似之处外,还具备着作为生命科学特有的特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显然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同时,长期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启发教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学习品质。
六、学案设计的图表化
【问题导学课堂生物】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特色教学】“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10-13
沏茶问题课堂实录07-28
课堂教学方法问题研究06-29
周期问题数学课堂教案设计11-02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0-29
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11-06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例析06-10
PPT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10-29
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1-12
《行走中的数学问题》课堂教学评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