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的礼仪与文化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餐的礼仪与文化(共10篇)

西餐的礼仪与文化 篇1

一、吃西餐的六个m

第一个是“menu”(菜单)

当您走进西餐馆,服务员先领您入座,待您坐稳,首先送上来的便是菜单。菜单被视为餐馆的门面,老板也一向重视,用最好的面料做菜单的封面,有的甚至用软羊皮打上各种美丽的花。

如何点好菜,有个绝招,打开菜谱,看哪道菜是以饭店名称命名的,一定可以取之,要知道,哪位厨师也不会拿自己店名开玩笑的,所以他们下功夫做出的菜,肯定会好吃的,一定要点。看菜单、点菜已成了吃西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是种生活方式。”

第二个是“music”(音乐)

豪华高级的西餐厅,要有乐队,演奏一些柔和的乐曲,一般的小西餐厅也播放一些美妙的乐曲。但,这里最讲究的是乐声的“可闻度”,即声音要达到“似听到又听不到的程度”,就是说,要集中精力和友人谈话就听不到,要想休息放松一下就听得到,这个火候要掌握好。

第三个是“mood”(气氛)

西餐讲究环境雅致,气氛和谐。一定要有音乐相伴,有洁白的桌布,有鲜花摆放,所有餐具一定洁净。如遇晚餐,要灯光暗淡,桌上要有红色蜡烛,营造一种浪漫、迷人、淡雅的气氛。

第四个是“meeting”(会面)

也就是说和谁一起吃西餐,这要有选择的,一定要是亲朋好友,趣味相投的人。吃西餐主要为联络感情,很少在西餐桌上谈生意。所以西餐厅内,少有面红耳赤的场面出现。

第五个是“manner”(礼俗)

也称之为“吃相”和“吃态”,总之要遵循西方习俗,勿有唐突之举,特别在手拿刀叉时,若手舞足蹈,就会“失态”。使用刀叉,应是右手持刀,左手拿叉,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刀叉送入口内。一般来讲,欧洲人使用刀叉时不换手,一直用左手持叉将食物送入口内。美国人则是切好后,把刀放下,右手持叉将食物送入口中。但无论何时,刀是绝不能送物入口的。西餐宴会,主人都会安排男女相邻而坐,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第六个是“meal”(食品)

一位美国美食家曾这样说:“日本人用眼睛吃饭,料理的形式很美,吃我们的西餐,是用鼻子的,所以我们鼻子很大;只有你们伟大的中国人才懂得用舌头吃饭。”我们中餐以“味”为核心,西餐是以营养为核心,至于味道那是无法同中餐相提并论的。

用餐礼仪。

一,上zhi菜。上菜的顺序一dao般是:面包,冷菜,内汤类,主容菜,甜点,咖啡或水果。冷菜是开胃菜。汤有海鲜汤和奶油汤。主菜有鸡,鱼,牛肉,猪肉等。最后是饮料或水果。

二,刀叉匙的使用。汤匙横摆在汤盘前面,其它刀叉分别放在各道菜的两边,用刀叉要由外而内。吃肉类用刀,用左手执叉按住菜品,再用右手拿刀切,要用刀尖切。肉类的骨头放在碟子的右角。

三,用手拿着吃。面包涂点牛油拿着吃,薯片,炸肉片,芦笋等。

四,餐巾。要等女主人打开时,才可以打开,放在腿部才最好。只用来擦嘴。晚餐的餐巾比早餐的大一些。用完餐放在左边的桌上。

完美西餐

吃西餐必须遵守下列规矩,否则会被人认为不文明、不礼貌、不文雅。

1.吃时不宜大声劝菜劝酒,不得吸烟(喝咖啡时除外)。

2.中途不得离席。

3.喝汤时不能发出吸啜声,要用汤匙盛起送入口中。

4.吃鱼时应闭嘴慢嚼,避免发出声音。

5.取菜时,刀叉与盘子不能有撞击声。

6.鸡肉、鸡腿不宜用手拿起来吃,应先用刀叉将骨头剔去,然后用刀叉取食。

7.刀叉同时使用时,应刀在右,叉在左。

8.打嗝是进餐中的大忌,忍不住时要用餐巾或手帕捂住嘴,尽量小出声。

9.吃面条时应用刀叉卷起来吃,不可挑来吃。

10.水果皮、杂骨等要先吐入水中,再放入吐司盘中,不可直接吐在盘内。

11.摆好的食具,不可任意移动。

西餐的礼仪与文化 篇2

项目面积:300平方米

项目造价:180万

设计风格:loft风格

设计类型:西餐厅

La Mona loft风格西餐厅位于江苏南京, La Mona位于奥体内部的门市, 周边商家人流较多, 具有很优越的地理位置, 由设计师谢波主案设计。

设计师谢波在这个宽敞高挑的空间内融入了建筑元素, 通过简单的块面造型分割空间, 营造私密空间, 并将建筑内外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门口的落地玻璃窗, 同样具有很强的商业作用, 而且利于将周边环境融合到室内。设计师在空间吊顶中没有做过多的装饰, 保留了建筑最原始的裸顶状态。内部机构得到一个非常时尚和舒适的效果, 总体色调较沉稳, 并使用工业风格的元素, 在宽敞和开放的大厅散发轻松、温馨的气息, 所有这一切都使餐厅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但同时又非常温馨和舒适, 为客人带来犹如在家一般的用餐享受, 既和谐又愉悦。

设计师谢波表示, 本案设计的出发点是结合进餐体验和用餐地点, 希望透过这餐厅的室内设计演绎出饮食的新文化意识, 把西式的饮食文化融入本地, 带动空间上的火花, 让客人细嚼享用食物本身之余, 也品尝室内空间的情怀和味道, 餐厅的全新面貌就像一道独特的菜肴。

浅谈西餐礼仪 篇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西方文化也逐渐融入渗入我们的生活。西餐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更是一马当先,西餐厅在国内兴起,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浓厚兴趣。笔者对西餐也充满了好奇,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时常去西餐厅尝试一下,但时间一久,笔者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吃西餐真的就是吃点牛排、喝点红酒那么简单吗?当然,与亲朋好友一起,不用拘泥于其他,倘若是与他人进餐呢?西餐的礼仪很多,是不是需要注意一下呢?

在西餐厅,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有的人翘起二郎腿,手里不停地玩弄刀叉,不知哪手拿刀,哪手拿叉,用餐时,甚至挥舞着刀叉讲话:进餐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过大多数都不甚雅观,大多数人都用吃中餐的习惯吃西餐。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吃西餐是免不了的,因此,学习一下西餐的用餐礼仪是十分重要的。为此,笔者从最基本的一些礼节,简单介绍一下吃西餐的礼仪。

一、就餐过程中的礼节

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不可在餐桌边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

就餐时不可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也许会引以为荣。

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不要,可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

在进餐尚未全部结束时,不可抽烟,直到上咖啡表示用餐结束时方可。如左右有女客人,应有礼貌地询问一声:“您不介意吧!”

进餐时应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二、吃西餐时的注意事项

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一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

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英国西餐文化礼仪 篇4

衣着服饰

首先是穿着,一般非常高档的西餐厅要求必须着正装出席。男士要求西装革履,女士则倾向于包裙或者套装。高档的西餐厅对穿着的要求非常严格,小编就有朋友被店员要求换了三套衣服才得以进入餐厅。

并且在西方的用餐礼仪中,他们认为穿着厚重的衣服用餐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情,所以在等位的时候就可以脱掉厚厚的衣服交由店员挂起来,等到走出餐厅的时候再索回衣物,特别是冬天,即使条件不同也要美美的用餐

排队等位

其次是等位,一般我们都习惯进入餐厅之后直接走向空位置坐下,但是在西餐厅千万不要这样。很多位置可能都是被预定好的。西方人习惯在前台等待,告诉服务员你们有几个人,然后等着服务员引导和分配位置。

饮料酒水

西餐厅一般会先提供Drink menu,你可以点了饮品之后,一边小酌一边考虑餐食的选择。很多人在点饮品的时候都会点特别正式的酒,比如说白葡萄酒和香槟。

其实很多外国人都会点一些比较适合前菜的酒,比如气泡甜酒或者开胃红酒,甚至有人干脆点啤酒,后面配合主菜会选择其他的饮品。

点菜顺序

关于Menu,一般高档西餐厅的menu都是先点沙拉,再来是汤,接着是前菜,然后是主菜,最后还可以有选择的提供甜点。很多人都说英国的餐饮属于黑暗料理,但是小编真的在某家传统西餐厅吃到过正宗的五道式英国西餐,还不错!

每个国家的料理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意大利的甜点最有特色的就是提拉米苏,比如奥地利会提供正宗的牛肉汤等等,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提前做做功课。

英国的言谈注意事项

英国人平时谈吐语言中,“请”与“谢谢”非常普遍,即使家庭中也是如此。父母子女同桌吃饭时,父亲叫儿子把桌子上那瓶盐、酱油或其他东西拿过来,也得说声:“请把盐拿给我。”当儿子把父亲所要的东西拿过来后,作父亲的一定要说声:“谢谢”。夫妻、母女等之间也然。如若孩子在饭桌上向母亲要一片面包时,说“给我一块面包,”母亲会回答他:“什么,给我一块面包!?”孩子得重新说:“请给我一块面包。”这些生活用语在英国是非常严格的。

英国人对生活中的一些私事很介意,除了熟识、很密切的朋友外,一般人不能询问生活中的事,如有多少钱、每月多少薪金。看见了朋友戴了一块很漂亮的手表,也不要问这表值多少钱。其他如房租等属于钱的问题,最好别提,否则,对方认为你很粗鲁。又如年龄、尤其是妇女的年龄从不愿别人过问。

英国人认为“13”是一个不祥之数,如果遇上星期五恰好又是13日,则被认为是双倍的不吉利。因此,与英商业务往来宴请时,要避免宾主共13人,业务有关的活动也不要安排在13日。英国的旅馆、饭店一律没有13号房间。在剧院里找不到13排、13号座席。多数英国人则认为“7”这个数字可带来好运,并把星期六看作是黄道吉日。

如果和英国人相会或道别,握手时要避免穿过别人的手。英国人认为这样交叉握手会招来不幸。英国人对自己的幽默感十分自豪,如果当面对一个英国人说,你没有幽默感时,可能就是对他莫大的侮辱。因此,在与英国人谈话时,应十分注意这一点。

日常礼仪

在英国的日常宴会上,要先倒牛奶,然后倒红茶。主要是为了防止茶叶沾在杯子上。茶壶除了女主人外,谁都不要动。把烤牛肉切成薄片是男主人的任务。男主人还要注意是否在座的所有人都分到了食料。

进餐时,吸烟被视为失礼;当着别人的面剔牙是不礼貌的。在人面前打喷嚏,咳嗽时,要以手帕掩遮。按英国式的做法,手不能放在桌子下边。因此,用餐时不要把手放在下面,不要用手取装在裤兜里的手帕,也不要去拣掉在地上的东西。在吸烟时,一根火柴或一次打火不能为3个人点烟。有些英国人认为,在吃饭时如果用刀叉碰响了水杯,而任其发响不止,便会带来不幸,因此,在与英国人一起进餐时,要尽量避免刀叉器皿撞击声。席间谈话时,切忌以王室的事情作为谈笑的资料,也别谈带有讽刺英国皇家的话题。因英国法律规定,不允许非议英国国王及王室人员。另外,在称英国人时,避免用“ENGLISH”一字表示,宜用“BRITISH”一字。因为“ENGLISH”之意仅代表英格兰而不代表苏格兰或威尔士等英国其他民族。

西餐喝汤文化礼仪 篇5

姿势一

喝汤时背脊要挺直,脸不可朝下

西洋有句俗语说:“想惹人嫌,不妨出声喝汤”,原因就是这样的。喝汤时,汤匙要横拿,略略倾斜以汤匙前端靠近嘴边,要诀是要把汤倒入嘴里。

喝汤时需由内往外舀,右手拿汤匙,左手按住盘缘是最基本的姿势

姿势二

喝汤时需由内往外舀,右手持匙左手扶盘

喝汤时需由内往外舀,右手拿汤匙,左手按住盘缘是最基本的姿势。

英国人则认为,喝汤时左手放在腿上,才合乎礼节的。舀汤的方式多采用英式,由内往外舀。不过,汤的分量尚多时,毋需由最里侧舀向外侧。舀起后,汤匙底部先在盘缘轻擦一下,再送至嘴里。否则,汤汁极易滴落桌面或下巴,很不雅观。

姿势三

汤匙不要舀满

尤其是第一匙,千万不可太满,因为,这一匙负有确认汤热度的任务。而且汤匙舀得太满,多不易凉,分两口吃又违反礼节,假如一口吞下因太烫而吐出时,可就当众出丑了。纵使汤的温度适中,舀的时候还是以不超过汤匙八分满为原则,不然也很容易滴落桌面。

西餐喝汤礼仪

喝汤不出声

在中餐中,喝汤时是将汤匙拿至嘴边时,上身向前倾,变成“吸汤”,所以会发出声音。而在西方有句俗语说, “想惹人嫌,不妨出声喝汤”,在欧美, “唱汤”不叫“唱汤”,而是说“吃汤”。喝汤时,汤匙要横拿,略略倾斜以汤匙前端靠近嘴边,把汤倒人嘴里,这样便不会发出异响。

唱汤姿势

唱汤时需由内往外舀,右手拿汤匙,左手按住盘缘是最基本的姿势。

舀汤的方式多采用英式,由内往外舀(由外往内舀是法式)。不过,汤的分量尚多时,毋需由最里侧舀向外侧。舀起后,汤匙底部先在盘缘轻擦一下,再送至嘴里。否则,汤汁极易滴落在桌面上或下巴上,很不雅观。

汤匙不要舀满

尤其是第一匙,千万不可太满,因为这~匙汤有确认汤热度的任务。而且汤匙舀得太蒿,多不易凉,分两口吃又违反礼节,假如一口吞下因太烫而吐出,可就当众出丑了。纵使汤的温度适中,舀的时候还是以不超过汤匙八分满为原则,不然也很容易滴落到桌面上。

无论多烫都不可用口吹凉

西方人认为,用嘴把汤吹凉是最不雅的行为,要绝对禁止。我们可用汤匙舀起一些,待稍凉时再喝,就可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了。

汤剩下不多时可将盘子往外斜着舀

汤喝得只剩一些时,左手可以拿住盘子往外倾斜,再以汤匙舀起来喝。不过,不能全部喝完。因为想要喝完,一定会发出汤匙摩攘盘子的声音。当然,把盘子整个拿起来,将汤倒入嘴里的做法更是要不得。

西餐的上菜顺序

在中餐中,通常汤在后上,而西餐中,汤在前上,往往跟在开胃菜后作为第二道菜上桌。

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顺序是:

1.头盘或开胃沙拉

2.西餐汤类

3.海鲜类

4.主菜及主食类

5.甜点和咖啡

商务礼仪与西餐礼仪 篇6

索取名片有四种常规方法

1、交易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2、激将法。

3、谦恭法。以后如何向你请教,谦恭要讲究对象,比如面对一位小姐

4、平等法。以后如何跟你联系,通信工具的使用艺术:

商务交往是讲究规则的,即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如移动电话的使用,在商业交往中讲究:不响、不听,不出去接听。与人交往时寒暄之后要把手机关掉,以免让人感到你是三心二意,在与人交往中你在那狂打、狂响。我们要与民工打电话区别开来。

商务礼仪使用的目的有三:

第一、提升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讲“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

第二、方便我们的个人交往应酬。我们在商业交往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如何进行交往这是要讲究艺术的,比如夸奖人也要讲究艺术,不然的话即使是夸人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第三、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代表整体,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本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商务交往涉及的面很多,但基本来讲是人与人的交往,所以我们把商务礼仪界定为商务人员交往的艺术。人们对礼仪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一种道德修养。有人说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有人讲礼仪是一种风俗习惯。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商务礼仪的操作性,即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讲一个座次的例子:商务礼仪中的座次。我们都知道来了客人要让座,但不知道哪是上座,一般情况下可能无所谓,但在外事活动和商务谈判中就必须要讲究了。另外与对方说话也要讲究,一般情况下不能说你知道吗?我知道,我告诉你,(如何委婉地告诉别人酒的价钱,让主人高兴而不尴尬)所以交往中必须讲究艺术。

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往要么是神,要么是兽,言外之意不是人。下面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商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商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包括:

业务能力只是基本能力,没有业务能力是做不好工作的,但是只有业务能力也不一定做好工作。从公共关系领域和传播领域里来讲,还要具有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交际能力不是搞一些庸俗关系,而是处理、规范、管理好人际关系。业务能力和交际能力被称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双能力”。上个世纪,管理界有一个学派叫“梅奥学派”也称为“行为管理学派”。(他与泰勒学派不同,泰勒只强调物而不重视人)。梅奥学派强调管理三要素。

一是企业要发展要获得必要的资金、原料和技术。

二是形成规模效益。

三是组织生产,他也尤为重视这一点,即重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注意与企业内部和外部搞好关系,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商务礼仪的基本理念:

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之一——尊重为本。

赠送礼品。

你先要知道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喜欢什么不容易把握,但不喜欢什么比较容易把握,这一点主要是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文化修养来定。在商务交往中我们还要讲究二个侧面。

一是自尊。

自尊是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穿着打扮来体现的,你自己不自尊自爱,别人是不会看得起你的。比如说一个最基本的,女士在商务交往中的首饰佩戴,原则是“符合身份,以少为佳”不能比顾客戴的多,不能喧宾夺主。比如我问一个问题,在商务交往中有哪些首饰是不能戴的。一种是展示财力的珠宝首饰不戴,上班族要展示的是爱岗敬业;二是展示性别魅力的首饰不能带。胸针不能戴,脚琏不能戴。这在礼仪的层面叫做有所不为。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形式美当然需要一种展示,那么我们戴二件或二种以上的.首饰,比较专业的戴法是怎样的?专业戴法是“同质同色”。不能形成远看向圣诞树,近看向杂货铺。再举一例,女士穿职业裙装需注意什么,需注意五不准:一、黑色皮裙,在正是场合绝对不能穿,这是国际惯例,给人们的感觉是不正经;二、正式的高级的场合不能光腿,为什么?不好看,脚上再有一点毛病;三、不能出现残破。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四、鞋袜不配套,穿套裙不能穿便鞋,与袜子更要配套,穿凉鞋不穿袜子,穿正装时可以穿前不露脚趾后不露脚跟的凉鞋。五、三节腿。

一般要求,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头指的是发型,发色。头发不能过长,不能随意披散开来,头发长可以盘起来,束起来,不要染色。腰的是指,腰上在正式场合时不能挂东西。

商务交往中,自尊很重要,尊重别人更重要。

有三点主要事项

一、对交往对象要进行准确定位,就是你要知道他是何方神圣。然后才能决定怎样对待他。国际交往中礼品包装的价值,不得低于礼品的1/3,接受外国人的礼物时,要当面把包装打开,而且要端详一会,并要赞扬一下。和外国人一起就餐,有三不准,一不能当众修饰自己;

二不能为对方劝酒夹菜,不能强迫别人吃;

三是进餐不能发出声音。这是尊重别人,另外要讲规矩,比如接受名片,接受名片时如何做才是尊重别人,专业要求是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要是没有也要比较委婉地回答,可以告诉对方,没带或用完了。商务交往中有时是需要一种“善意的欺骗”。

商务交往与公共关系之二——善于表达。

商务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交换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内容借助于形式来表现。对人家好,不善于表达或表达不好都不行,表达要注意环境、氛围、历史文化等因素。

双排座轿车那个座位是上座。标准答案上座不止一个,专业说法是客人坐在哪,哪里就是上座。吃饭、乘车都是这样。社交场合不同上座位置不同,主人亲自开车时附驾驶位子是上座;二人同时座车,关系密切的坐在前面;专职司机或出租车时,附驾驶的位置的后面座位是上座,这时付驾驶位置是随员座,要人座vip,安保座,司机后面的座。

管理三段论法:一是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二是按照你写下来的去做;三是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你对人家好要让人家知道,这是商务交往中的一个要求,下面和同志们讨论一下男士西装的问题,穿西装怎样体现身份,从商务礼仪讲是一个高端的问题。穿西装专业的问题,从专业上讲“三个三”:即三个要点,三色原则,含义是全身的的颜色限制在三种颜色之内,三种颜色指的是三大色系;三一定律,是讲身上三个部位:鞋子、腰带和公文包。这三个地方要是一个颜色,一般以黑色为主;三大禁忌,穿西装不要出洋相,第一个禁忌是商标必须要拆掉,第二个禁忌袜子的问题,袜子色彩、质地,正式场合不穿尼龙丝袜,不穿白色的袜子,袜子的颜色要以与鞋子的颜色一致或其他深色的袜子为佳,第三个禁忌领带打法出现问题,主要是质地和颜色的要求。穿非职业装和短袖装不打领带,穿夹克不打领带。领带的时尚打法:一是有个窝,这叫“男人的酒窝”。第二种打法打领带不用领带夹,用领带夹的一是vlp或者是穿职业装,因为在他们的领带加上有职业标识,一看就知道他是哪方神圣,男人不打领带夹,风一吹是很酷的。第三种打法是领带的长度,领带的箭头以在皮带扣的上沿为宜。

西餐入座礼仪与坐姿礼仪

西餐入座礼仪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西餐坐姿礼仪

对于一般人来说对生活中的基本礼貌礼仪都会比较注意,人们出于礼貌在公共面前都会以收敛的态势从而防止自己表现出不良的举止。然后事实上对于公众场合中的静态美——坐姿礼仪却是最考验人的,也是最能体现气质与美的。

正确规范的礼仪坐姿要求端庄而优美,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坐,作为一种举止,有着美与丑、优雅与粗俗之分。正确的礼仪坐姿要求“坐如钟”,指人的坐姿像座钟般端直,当然这里的端直指上体的端直.(1)入座时要轻、稳、缓。走到座位前,转身后轻稳地坐下。如果椅子位置不合适,需要挪动椅子的位置,应当先把椅子移至欲就座处,然后入座。而坐在椅子上移动位置,是有违社交礼仪的。

(2)神态从容自如(嘴唇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

(3)双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腿上,亦可放在椅子或是沙发扶手上,以自然得体为宜,掌心向下。

(4)坐在椅子上,要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

(5)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双脚并拢或交叠或成小“V”字型。男士两膝间可分开一拳左右的距离,脚态可取小八字步或稍分开以显自然洒脱之美,但不可尽情打开腿脚,那样会显得粗俗和傲慢。如长时间端坐,可双腿交叉重叠,但要注意将上面的腿向回收,脚尖向下。

(6)坐在椅子上,应至少坐满椅子的2/3,宽座沙发则至少坐1/2。落座后至少10分钟左右时间不要靠椅背。时间久了,可轻靠椅背。

(7)谈话时应根据交谈者方位,将上体双膝侧转向交谈者,上身仍保持挺直,不要出现自卑、恭维、讨好的姿态。讲究礼仪要尊重别人但不能失去自尊。

(8)离座时要自然稳当,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站起。

(9)女子入座时,若是裙装,应用手将裙子稍稍拢一下,不要坐下后再拉拽衣裙,那样不优雅。正式场合一般从椅子的左边入座,离座时也要从椅子左边离开,这是一种礼貌。女士入座尤要娴雅、文静、柔美,两腿并拢,双脚同时向左或向右放,两手叠放于左右腿上。如长时间端坐可将两腿交叉重叠,但要注意上面的腿向回收,脚尖向下,以给人高贵、大方之感。

(10)男士、女士需要侧坐时,应当将上身与腿同时转向同一侧,但头部保持向着前方。

(11)作为女士,坐姿的选择还要根据椅子的高低以及有无扶手和靠背,两手、两腿、两脚还可有多种摆法,但两腿叉开,或成四字形的叠腿方式是很不合适的。

(12)在餐厅就餐时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就座后,坐姿应端正,上身可以轻靠椅背。不要用手托腮或双臂肘放在桌上。不要频频离席,或挪动座椅。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13)穿牛仔裤的坐法,首先身体侧坐,一脚支撑身体的重量,另一脚的足踝靠在这脚的脚尖上。也可以采取盘坐的方式,两脚交叉盘坐,脚尖朝上,两手自然地摆在膝盖上。如果坐沙发椅,就可不必太拘束,顺其自然地坐着,保持优雅的坐姿即可。

就座后,坐姿应端正,但不僵硬。不要用手托腮或双臂肘放在桌上。不要随意摆弄餐具和餐巾,要避免一些不合礼仪的举止体态,例如随意脱下上衣,摘掉领带,卷起衣袖;说话时比比划划,频频离席,或挪动座椅;头枕椅背打哈欠,伸懒腰,揉眼睛,搔头发等。

沙拉和汤类的西餐礼仪

汤的吃法

一般使用的餐具是汤盘或汤碗。汤碗分带把儿和不带把儿两种。饮用汤要使用汤勺。握汤勺的方法同握写字笔近似,不要太紧张,也不能太松弛。握的位置要适当,握柄的中上部最为理想,看上去优雅自然。

姿势

进汤时,身体要保持端正,头部不要太接近汤盘,长头发的女士千万注意不要把头发落到汤盘里,那样即不卫生,又不美观。用勺子送汤到嘴里,而不是用低头去找汤盘。注意不要让汤从嘴里流出来或把汤滴在汤盘外边。

声音

在进汤类食物时,千万避免发出向嘴里吸溜的声音,如果汤是滚烫的,可稍等片刻再享用,不可将嘴巴凑近汤盘猛吹。即使汤盘里只有少许汤底,也不可举盘把汤底倒入口中。可将汤盘向外倾斜,以便将最后的几滴用勺子舀起。如果是汤碗的话,最后的几滴可倒入口中。

沙拉的吃法

作为头盘餐沙拉做头盘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它既爽口又开胃,正统西餐的沙拉汁一般偏酸,也就是力图达到这个效果。西方人不习惯在餐前吃带甜味的沙拉。

沙拉的进餐用具盛沙拉一般用沙拉盘,平盘深盘都可以。一般讲究的餐厅要摆上刀和叉,即使有些人习惯只是用叉而不用刀。作为同主食一起上菜时的沙拉,把沙拉盘放在主菜盘的左侧,这时一般只放一把叉子。

遇见比较大叶的蔬菜的时候,要先用刀子和叉子折起来,然后再用叉子入口。

鱼的吃法

儒家文化与秘书礼仪素养 篇7

《论语·学而》载:“礼之用, 和为贵”。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儒家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得到普遍的倡导与认同, 冰心说,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家和万事兴”, “和为贵, 谐为美”, 这些是人们对“和”的朴实而理性的诠释。

社会存在诸多差异, 如交际有等级地位之分, “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这是必然存在的人伦关系。行礼、予礼时等级相称, 恰如其分, 既不能“贵用贱礼”也不能“贱用贵者”, 这是必然的规律, 这种规律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秘书礼仪, 在拜见领导、会见客户、接见外宾时有所体现。秘书要把差异和矛盾当作统一体的固有内容来把握, 同时把统一和谐当作差异与矛盾的本来根据来把握[1]。“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皆文章。”秘书要经常充当领导与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机关之间协调服务的“润滑剂”和“调节器”, 尽力化解、淡化、缓和各方之间的矛盾。一个秘书如果很善于交际, 见面就熟, 使人很容易接近, 也容易被人信赖, 那么办事的成功率就比较高。秘书待人应协同、友好、沟通、重视而不是孤立、疏离、排斥、忽视, 对待领导要支持与服从, 争取领导的信任与重视;对待同事要谨慎与真诚, 争取同事的理解与帮助;对待群众要热情而谦虚, 争取群众的欢迎与赞扬。此外, 秘书还要宽容大度, 秘书有时会被领导批评、同事误解、群众奚落, 对此秘书都要正确面对, 不要耿耿于怀, 过分在意。总之, 秘书要本着和谐的宗旨, 友善待人, 乐于合作, 淡化矛盾, 减少内耗, 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顺利而高效地发挥其中介和枢纽作用。

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论语·庸也》中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由此知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反对过与不及, 要求有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现代秘书工作也要恪守“中庸之道”。秘书的中庸之道表现在一要切实履职, 二要把握分寸。

所谓要切实履职, 就是要全面履行规定的职责, 不折不扣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这是秘书最起码的要求。如:需要发表意见时, 秘书要坦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当领导授权时, 秘书不要小家子气, 退缩不前;当面临危机事件需要挺身而出时, 秘书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需要秘书有所为却不作为就是没有切实履职。所谓把握分寸, 就是秘书要把握自身角色, 交往处事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行事, 不能超越权限, 不可超越界限。秘书把握分寸表现在很多方面:要摆正自己的位子, 不能摆出领导的样子, 也不能凭借领导的权势装腔作势, 让人讨厌;属于领导拍板定案的事, 秘书不能随意开口, 更不能包办代替;在社交场合, 秘书不能抢镜头、占风头, 也不能在谈吐、举止、着装方面过分显摆自己, 而应自觉地把光辉让给领导, 突出领导形象。众所周知, 秘书工作有很多“清规戒律”的限制, 如说秘书必须“把关而不设卡, 果断而不武断, 主动而不妄动, 参谋而不参断, 用权而不弄权, 参与而不干预, 办事而不多事”等。其实, 这些清规戒律归纳起来离不开一个宗旨:秘书工作要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严守“中庸之道”。

三、儒家的仁爱自强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儒家有:“仁者, 人也”、“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正是仁爱笃实、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能造成人的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秘书, 要心怀仁爱之心,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创新, 才能仁爱自强, 有所作为。仁爱自强是给秘书们设计的较高的人生理想, 要求秘书人员既存着“礼仪当头, 施与受并存”的心态, 还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终生不懈的努力, 要以天下为己任, 不怕任何挫折和磨难。孔子的弟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爱仁以德, 立人达人, 宽信敏惠, 智勇刚朴, 心胸坦荡对社会、对人生都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网络及信息时代, 时代、社会的发展给秘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秘书要胜任本职工作, 必须具备很高的条件。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宽广深厚的人文素养, 还要具有适应各种工作的多方面能力, 还要懂现代科学技术, 要能使用电子计算机、录像机、照相机、复印机等, 要会驾驶、速记、打印、校对等。秘书要具备这种品德能力, 就必须坚持学习各方面理论知识, 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好、知识多、能力强、技术硬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姿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才能真正地自立自强、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风采, 才能很好地服务于领导、服务于人民, 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四、儒家的正道直行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儒家提倡养“浩然之气”, “君子坦荡荡”,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注重的是气节和情操。秘书工作具有辅助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但这不等于说秘书人格上完全受领导支配, 要屈服于领导的权威。秘书作为个体的人, 他应具有独立的品格。在处事中, 要以是非标准而不能以地位、职位高低论曲直, 也不能感情用事。思想要健康, 作风要正派。要与人为善, 乐于助人。提批评、建议要出于“公心”, 帮助他人要出于“诚心”。对上级要尊重, 对同事要谦虚, 对群众要理解。与人共事, 无论职务高低, 都不能随便伤害他人的感情。要忠诚、老实。办事可靠, 不虚伪, 不轻浮。尤其是对待领导, 应该尊敬服从、支持和体谅。但是他也不应该一味唯唯诺诺, 唯命是从。当领导决策或言行中出现失误时, 秘书要发挥“纳言进谏官”, 及时提醒;当领导行事有违政策与原则时, 秘书要加以规劝, 或晓之以利弊, 或申之以大义。总之, 秘书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 善于从政治上、大局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不以个人好恶、恩怨结党营私, 坚持按政策制度办事, 按组织原则办事, 大道直行, 光明磊落, 坚持真理, 永葆气节。

五、儒家的慎独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礼记·中庸》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 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 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 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 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在无人的角落, “慎独”是思想境界的最高体现, 是人格、礼仪、道德的真实一面。

秘书虽然不直接承担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内某一部门的职能工作, 没有掌握直接的权力, 但是因为他在领导身边工作, 有时是能递得上话, 办得上事的, 而秘书本身也掌握着大量的政治、经济及人事方面的信息及机密, 有些人为了图谋私利, 采用种种手段私下拉拢、引诱秘书人员, 秘书如果不能慎独, 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被人利用。秘书有时也要出外独立工作, 如果不能慎独, 就有可能在失去领导监督或约束的情况下, 打着领导旗号招摇勒索、仗势欺人, 或者大摆“二首长”、“钦差大臣”的谱, 恣意妄为[2]。秘书的慎独要求秘书时刻自我反省, 自我警策, 自我激励, 无论领导在与否, 道德行为始终如一, 合于规范, 以免在失去监控时随意放纵自己, 因一念之差或一时之举铸成大错, 给事业、领导及个人带来损失。

六、儒家的敬业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礼记》载:“敬业乐群。”现实生活中, 各行各业都提倡敬业爱岗, 联系秘书职业特点看, 秘书敬业更有强调的必要。秘书职业的辛苦与劳累是共识, 有顺口溜说秘书“胡子蹭蹭长, 头发哗哗掉;起五更, 熬通宵;省被子, 费灯泡”, 这些说法属于调侃, 也说出了秘书职业的真实性:上班没有时间概念, 生活比较清贫恬淡, 工作有时要忍辱负重。秘书从事的工作多样而繁杂, 但舞台有多大、心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秘书职业也给秘书提供了一个增知识、长才干的平台, 秘书的知识越来越丰厚、文笔越来越老到、阅历越来越宽广、处事越来越精干。其次, 秘书的责任和影响很大, 这就使秘书在行使职责、完成任务时总能得到一份回报。当秘书在领导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道心桥, 把民情民意真实地反映给领导, 再把领导的关怀与温暖传送给群众时;当秘书把怨气冲天, 一触即发的上访人劝说得头脑冷静, 心平气和时;当秘书把写得内容丰实、文采斐然的演讲稿交给领导受到领导的鼓励与赞扬时, 秘书的劳累与苦涩在一瞬间都化成了实绩与成效。秘书从中得到了快慰与满足, 秘书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确认和提升[3]。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礼仪素养。儒家文化的和谐、中庸、仁爱、自强、慎独、正道及敬业思想精髓与现代秘书礼仪素养有很多共同之处, 学习儒家文化, 提高秘书礼仪素养。

关键词:儒家文化,礼仪,秘书

参考文献

[1]钱海梅.责任与角色:秘书的伦理自主性[J].秘书, 2004 (12) .

[2]吕锦如.秘书腐败的机理与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5) .

西餐的礼仪与文化 篇8

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实践题目:西餐厅服务与西方礼仪培训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单位:

实践时间:

建筑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B11422王希阳20114042232江苏省南通市

西餐厅服务与西方礼仪培训

时间:2013年7月29日到2013年8月9日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

实践目的: 通过实习了解西餐厅的基本操作过程,掌握服务技巧提高服务水平,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西餐桌上的礼仪 篇9

选用酒杯

如果你面前放着四个杯子,不要随便拿起哪只就用。要知道其中的区分。

大杯用于盛水,人们不用它来干杯。因此,干杯时不能举这个大杯。

中杯用于盛红葡萄酒。小杯用于盛白葡萄酒。细长杯子用来盛香槟酒。

饮酒、水、饮料时应注意事项

在饮用杯中物时,应先将口中咀嚼物咽下,然后将刀、叉在盘中放成八字形或交叉,再用餐巾纸将嘴唇擦拭干净。然后再喝酒、水等。

在喝酒、水等时,中国人习惯举杯仰头痛饮,一口喝光。而在西方这却恰恰是应避免的。最文明的方式在西方是头保持平直、一口口啜饮。喝到底时,杯中总还是留一点酒。

在喝饮料、汤、酒、水等时,不要用嘴唇吸出声音来,而应一口一口地轻轻喝。

在祝酒时,总是由主人或是地位、身份最高者倡议。

在握杯时,应一手抓满杯子,不要在擎杯时翘起小指或其它手指。

使用刀叉

如在用餐时要放下刀叉,应将其放在盘子两边,刀与叉子头向内。

如用完了餐(即使盘中仍有剩余食物),应把刀叉平行斜放入盘中,叉齿朝下。叉离自己近、刀离自己远。

在将盘中食物推到叉上去时,应使用面包,而不要用刀去推。

不要始终拿着刀,也不要刀朝上。而要在切好食物后,便放下刀,让刀放在盘子平行的右侧,然后使用叉吃。

注意,如果不知该怎么正确使用刀叉时,就看别人如何做,依样画葫芦。

在有许多刀叉排列在桌上时,使用规则也是每次使用最外侧的刀与叉。

在使用刀时,应刀刃向下、食指按在刀脊上切割。

食用面包

将面包放在自己左面小盘中。在食用面包时,是不用刀去切割面包的,而是用手撕下一块一块面包,然后再放入嘴中。因此,人们也不用嘴去直接咬面包,除非是三明治。

如果要将黄油涂上面包,应是用手一块块撕下面包,然后一小块一小块涂。不要一下子将整个面包涂满。当然在早餐时,可以在一长条半片棍子面包上涂上黄油、果酱。但在正餐中就不能这样了。

种种注意事项

除了用手撕面包吃外,其它食物都用刀、叉、匙子来吃。

食用生菜不用刀去切割,只用叉的边缘去切割。

盘中最好不要留下剩余食品。当然也不用“涮”得很干净。

使用餐巾时,应将其平摊在膝盖上。用完餐后略一叠就留在桌旁好了。不能将其完全叠好,也不能将其揉成一团扔在桌上。

在西餐桌上很少用牙签,因此最好不用。

万一打翻酒杯等,不用大惊小怪,只说一声道歉便可。到用餐结束后再道歉一声更好。

如要吐出嘴中硬核、鱼刺等,不要直接吐在手上,而要用叉接好去放在盘子边缘。

西餐的礼仪与文化 篇10

1《英美文化与礼仪》课程实践体系的理论基础

1.1 语用行为及其效果理论

本文的理论依据是语用行为理论, 其来源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Austin) 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 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1]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为了使言语中的行为得到真正实施, 奥斯汀认为必须满足三个大的恰当条件, 否则就是不适宜的言语行为。这些条件是: (1) 必须存在允许某种人在一定环境下说某些话并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双方都接受的既定模式, 而且特定的人和环境必须适于这种既定模式; (2) 所有参与言语行为者都必须正确而完全地遵照这种行为模式; (3) 说话者必须言自内心而且言出必行。[2]

在言语行为研究领域之中, 语境、社会和文化因素成为新的重点。英国语言学家梅伊 (Jacob.L.Mey)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他把语用行为界定为语境化的适应性行为, 把所有使自己适应语境或者是使语境适应自己的交际行为, 都归类于语用行为, 其中包括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会话行为、非语言交际行为等。该理论尤其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 认为语言同社会、文化、环境等密不可分, 语用行为既产生于语境, 同时又受语境所制约。[3]梅伊的语用行为理论突出了交际行为的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决定作用, 强调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 社会在通过适当条件、规约、文化等方式发挥作用。

就涉及领域而言, 语用行为理论的“行为”和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行为”, 所指不同。前者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 其实质是社会交际行为, 语言为载体, 包括说话、表情、动作等所有言语行为和非言语交际行为;而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为”, 从语言哲学角度出发, 范围局限在说话人的话语行为, 即使用语言的行为。也就是说, 语用行为理论突破了话语的框架, 研究范围扩展, 从语言使用和语言认知的角度, 研究人们的交际自由、制约以及因此而决定的交际行为。这是在言语社团个体之间的社会文化行为社会语境、文化语境的影响得以凸显。语用行为理论中, 话语取决于情景, 即情景是首要要素, 实际话语次要要素, 因为交际行为效果是否实现取决于情景即语境。

言语行为理论, 特别是语用行为理论, 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 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高校开设《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等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我们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因此课程能最大限度地联系真实语境, 引导交际行为具有规范型、适宜型以及有效性。

语用效果通常用来指语用行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它是客观的, 可以验证的。依据语用行为的分类也可对应地分出三类:表达效果、接受效果、交际效果。三类语用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达效果影响到接受效果。如果交际双方是完全合作的关系 (合作型交际) , 接受效果好, 交际效果也跟着好。[4]至于交际活动的轮次如果是连续而多轮的, 那么一般来说, 先出现的语用效果和后出现的语用效果之间, 往往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强弱关系。

1.2 社会交往理论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Habermas) 主张用交互主体的实践主体性取代先验主体的认识主体性, 实践主体可以理解为一种行动主体概念, 而哈贝马斯的实践主体的行动能力建立在语言交互性之上, 即如哈贝马斯所说:“在语言对话中开启, 为人们所共同居住的生活世界的社会空间, 为我们提供了解开交往理论中‘社会’这个概念的钥匙。”[5]哈贝马斯的以语言为基础的社会交往理论, 强调了语言对行为交互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这一理论, 直接对《英美文化与礼仪》的教学产生了理论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 为未来融入国际交流和与西方的社会交往打下了文化的基础。哈贝马斯认为, 对传播行为的研究, 应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展开。[6]因此, 《英美文化与礼仪》的教学, 不能忽视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同时应建立以提高学生社会交际与交往能力的目标。

哈贝马斯的传播行为 (Communication Action) 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行为理论, 而是达到了更高的哲学高度。在这个高度上, 哈贝马斯研究的核心是语用 (Pragmatics) 。他对“普遍语用学”的提法并不满意, 相反, 他后来提出了“规范语用学 (Formal Pragmatics) ”的概念。哈贝马斯的规范语言学, 调查研究的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实践如何重构普遍能力, 这种普遍能力就是, 社会活动者与双向理解的目标, 达成互动。[7]这也是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基础之一。在此基础上, 语用学也实现了从“普遍”到“规范”的转向。这一理论转向, 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不是学习英美文化与礼仪中的普遍真理, 而是要在具体社会环境中形成良性的互动, 实现积极的社会交往, 并提升这一语言与文化习得能力。

1.3 共同场景理论

语用学家梅伊使用共同场景这个术语是为了探讨语用交际作为社会行为的背景问题。共同场景和构建语境这两个概念都与交际发生的语境有关, 只是前者更加突出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个术语借自法国社会学家朗塞尔J.R.Rancire对政治学的研究, 朗塞尔认为共同场景不仅仅是各方意见一致的问题, 而是为了取得一致立场各方不断斗争的过程, 也就是说, 共同场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不是舞台上用木板搭就的死的背景, 而是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手段营造的千变万化的活的背景。同样, 交际的共同场景不是指所有在场和不在场的语境因素的总和, 而是指可能参与交际活动, 在会话中被激活, 并对会话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 即梅伊所主张的使语境 (即进行会话的背景) 成为可能的各种预设。梅伊认为共同场景就是广泛的社会语境, 其中存在一些“专横的势力”, 决定社会控制权的归属、影响言语交际活动, 并通过言语交际活动得到强化。这再次体现了欧洲大陆语用学的研究传统, 即强调社会和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在大学课堂中, 《英美文化与礼仪》的课程教学, 就营造了一种共同语境, 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形成“共同场景”。这一场景并非自然自发形成的, 而是教师在精心准备课程的基础上, 在课堂上运用文化与语言, 营造的一种活动氛围。这种活动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认知, 从而实现情景的融入和再现, 真正实现进行会话的背景, 从而强化其社会文化的交际能力。

2 教学体系建设的文化基础

2.1 全球化及文化多元性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 “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 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该组织同时提出了文化多样性的具体做法, 包括: (1)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 尊重文化多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 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8]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把交际能力视为文化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e) 的一部分。因此, 本课题认为,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突破母语文化的刻板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文化冲突, 实现表达的意见对等, 实现传播中的交流顺畅, 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实现跨文化有效沟通。在此基础上, 大学英语教学还应该超越语言习得, 进入到文化交际及研究能力的更高领域。从而成为能够独立承担和适应跨文化交际以及本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独立个体, 在拥有表达能力的同时, 善于倾听, 敢于发言, 积极研究, j积极沟通, 传播本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2.2 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文化研究

在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之下, 学生的英美文化知识储备, 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正是以学生为本, 提升课堂效率,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使学生充分了解英美文化, 能够在国际化过程中尽快融入当地文化与生活, 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与学习。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 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水平, 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的文化素养, 对于英语学习具有更加可持续的兴趣和热情, 明确学习目标, 不再以单纯的语言学习作为动机, 而是结合了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探求心与好奇心, 同时在学习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本教学体系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研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样, 本教学体系对于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本教学体系为他们了解西方文化与礼仪, 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真实的情境沟通, 纳入教育国际化轨道, 提供了良好途径。

2.3 跨文化传播背景

跨文化传播是本课程改革实践的传播学文化基础,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传播者, 客体是受众或者说受传者, 传播方式主要是人际传播, 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 传播的目的是将信源的符号编码之后, 在传播终端成功解码。跨文化传播的模型特性, 就决定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也强调了编码与解码过程的特殊性。对于《英美文化与礼仪》的课程教学改革而言, 重点就是让学生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编码与解码能力, 尊重作为传播背景的文化差异, 完成信源的符号传递, 隔绝噪音, 实现有效沟通与传播。

3 英美文化教学体系实践优化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在突出情境交际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同时, 学生案例分析、文化研究能力增强, 这些特色均强调了语言的输出一端的能力锻炼, 而作为语言输入的环节作为基础也不应忽视, 如何权衡基础文化的输入与课程内外实践环节建设, 让两者互为补充, 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即避免“为语言而语言”, 又避免“为文化而文化”, 这也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应该注意的一个要点。

3.1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教学的重要趋势和方法之一, 但是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较少。在《英美文化》类的课程中, 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和问题设计, 可以改变学生的阅读和信息输入习惯, 让学生在英文阅读的同时, 尽量用英语进行分析评论, 利用与课文相关的英文常识输入内容, 如民族构成、民族个性等;导入英美国家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视点内容, 引入新教学内容。这一方法可以改变传统的阅读课文式的被动输入, 在案例分析评论的实践环节中将输入和英语口语表达输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思维方式。

3.2 情境交际教学法

文化不仅是通过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 也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交流等语用行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传播的。而社会行为或交际行为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情境交际来判断。在如讨论社交礼仪, 论题可涉及称谓、问候、感谢、赞美、道歉、邀请、送礼, 交友等具体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 何种语言与行为是有效的、合作的、适切的, 如何避免语言失误与语用失误、文化失误, 正是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而讨论社会专题习俗, 涉及婚姻、家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饮食习惯、服装节庆等, 也都离不开情境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和仪态、眼神、手势等非言语行为。这些都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角色沉浸文化的最佳机会,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作为对课堂主体的参与感。

3.3 教学内容网络拓展法。

文化具有发展和演化的特点,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因此教学内容也需及时补充更新。还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 拓展各种渠道, 开辟了文化课学习模块, 实行资源共享与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内容可以包括英美风云人物、时事热点、节日习俗大观、文化小常识等也不应忽略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3.4 对比研究型教学法。

在《英美文化》等课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东西方文化、英语汉语文化等对比差异研究。因此近对比教学法引导成研究型教学法, 可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专题学术思考。在思考对比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在英美文化教学中, 除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的, 还有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比分析, 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兴趣和文化视角的学术研究能力。可供学生分析研究的社会学、人类学等专题对比内容很多, 也有利于学生正确梳理本国文化意识, 审视自身文化的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为学生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研究型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

摘要:该文以高校课程《英美文化与礼仪》为研究对象, 梳理了《英美文化与礼仪》课程实践体系的理论基础, 包括语用行为及其效果理论、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共同场景理论。同时本文分析了该教学体系建设的文化基础, 涉及全球化及文化多元性、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文化研究及跨文化传播。最后本文探讨了英美文化教学体系实践优化的路径与方法。

上一篇:案件办理流程图下一篇:春节朋友圈拜年温馨问候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