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与智慧》读后感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启迪与智慧》读后感(精选8篇)

《启迪与智慧》读后感 篇1

几年过去了,上帝又出现在还在沿街乞讨的乞丐身边,乞丐说:“好心人呢!请再赐我一枚金币吧,我正饿着肚子呢。”上帝询问后才知这个乞丐把上帝和别人给的金币全部上饭馆吃光了。上帝说:“你吃光的不仅仅是一枚枚金币,而是一次次机会啊!我不能再给你金币,但我可以让另外一个人给你金币。”

上帝说着就把他领到一家大饭店门口,饭店正在开张,门口热闹非凡。乞丐在人群中很快就认出了饭店老板,原来饭店老板就是同他一起乞讨过一枚金币的伙伴啊!望着诺大的一座新饭店,乞丐羞得无地自容,立马就溜走了。上帝望着他的身影,上帝一生叹息。

《启迪与智慧》读后感 篇2

近年来, 各种新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不但可以作为教学工具, 还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学习工具。因此, 在近两年的教学中, 笔者及其研究团队在运用新技术支持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做了一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采用新技术支持的探究式科学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缩短学生收集数据的时间, 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放在对事实证据的分析、解释、交流和进一步的求证上, 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以下将具体介绍基于新技术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模式与策略。

一、基于新技术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 日常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因此, 教师应该在新的教育理论支撑下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基于新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是在以下两种教学理念支撑下探索教学规律与策略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 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天性, 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潜力, 以激发、促进和支持每一位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基于新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 在已有条件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让学生通过各种主动的学习行为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并获得身心发展。

二、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策略及模式

科学探究一般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基于新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其特点在于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可运用新技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同时使新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理想认知工具支撑学生开展探究。近两年, 笔者对新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行动研究, 探索教学模式及策略, 具体如图1所示:

(一) 提出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在开展新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中, 教师会先创设一个情境 (或真实的事件) , 驱动性的问题就蕴含在情境中, 教师利用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持续地展开学习。在这个环节, 教师会运用以下策略:

1.情境认知策略

情境认知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认知认为, 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真实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应用知识的活动;活动是在实习场 (实作环境) 和实践共同体中建构的。

在运用情境认知策略时,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视频、图片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探究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案例:

(PPT展示图片) 师:同学们, 这是我国最大的草原, 草原上生活了不少的动植物。例如, 有很多的草、羊、狼和野兔。牧民认为, 狼对他们的羊群构成了威胁, 所以, 组织了大规模地猎捕狼的活动。在这个案例中, 你们认为牧民的这种做法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吗?

这是《维护生态平衡》一课的情境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 重现了“呼伦贝尔草原”案例, 把“生态系统中, 某种生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或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一驱动性问题蕴含其中。

2.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 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在运用任务驱动策略教学时, 教师设计的任务 (或驱动性问题) 应对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贴近学生生活的, 并要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下面以《生态瓶》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

师:同学们, 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科学家近几十年里, 一直想在宇宙中的其它星球, 建造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因此, 如何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 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生物学家”, 通过做生态瓶, 一起来研究怎样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如何做生态瓶呢?

......

师:应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请在小组中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生态瓶中需要有些什么?

⑵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⑶为了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好些, 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条件呢? (如非生物条件方面, 生物的品种搭配和数量方面)

(二) 猜想与假设

在明确研究问题后, 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对该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由于学习者受到背景知识、思维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 学生在开展这个环节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会采用知识理解支持策略。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和假设, 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交流、板书, 列出关键知识, 引发学生进行知识联想, 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前概念”与新的教学内容建立一些联系, 产生一些认知冲突或认知期待, 从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案例:

在《生态瓶》一课中, 为了帮助学生设计一个生态瓶, 教师会和学生一起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什么因素, 并把相关知识板书罗列, 帮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知识与要研究的“生态瓶”建立联系, 支持学生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环节包括探究活动中的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的过程。在新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中, 教师会运用一些技术工具如传感器、概念图、虚拟实验软件等支持学生开展探究, 会采用学习支架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1.学习支架策略

学习支架策略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在实验探究环节中,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记录单、适当的新技术工具和资源等学习支架, 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提高。

案例1:在“种植外星植物”一课中, 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思路、实验目的, 笔者围绕科学探究过程设计实验记录表 (见表1) , 提供了适当的实验设计提示、实验步骤提示等, 还提供了适当的辅助工具和资源 (见图2所示) , 帮助学生收集、记录和分析数据, 效果较好。

案例2:在《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教学中, 笔者先选择了仿真程度较高的电脑虚拟实验软件“摆的研究” (见图3所示) 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克服在传统教学中因实验操作不严谨, 导致收集的实验数据误差过大, 影响实验数据分析, 无法从实验数据中找出科学规律的问题。学生在应用虚拟实验软件时, 能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设, 设计实验条件, 较容易地控制实验变量, 并从软件自带的功能中收集数据, 从而分析并得出与本课研究相关的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开展“摆的研究”, 笔者精心设计了半开放式的实验报告单 (见表3) 。学生利用研究支架, 既能很好地梳理本组的实验设计思路, 又有足够的空间对实验开展自主设计, 从而较好地提升自己的探究意识;实验报告单还设计了“我的发现”这项内容, 里面的提示语“从数据上看, 我们还发现____________”, 能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实验数据中蕴含的规律 (摆长越短, 摆的摆动越快) , 提高他们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实验报告单的最后, 还设计了提示语, 引导学生对所有实验的结论进行归纳, 又强化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2.协作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为了达到学习目标, 学生之间组成不同的小组, 小组成员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在基于新技术支持下的实验探究环节中, 学生主要以2-4人组建协作小组。同时, 教师在桌椅的设置、技术工具和学习资源的配备都是以适合协作小组开展研究而准备的。

(四) 反思与表达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和结果, 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结语

通过对探究式科学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探索, 笔者发现,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利用新技术创设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学习环境, 能更好地支撑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摘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提出了基于新技术支持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辅以案例阐述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情境认知、任务驱动、知识理解支持、学习支架、协作学习等策略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度和效度。

关键词:技术,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用智慧启迪智慧 篇3

在新课导入处启迪智慧。导入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第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近似数”一课课前谈话中,我用了大约3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互相估计了对方的年龄。我追问:“你怎么猜我大约有四十岁呀?”学生说,因为生活中四十岁的人差不多就是这样子。接着,我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数的特点。学生都在说这个是什么数,那个是什么数,我准确预设了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比较模糊,顺着学生认识的思路,自然而然引出了“近似数”的概念。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开始产生要去了解“近似数”的迫切愿望。精心的预设,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内需,为启迪学生智慧创设了条件。

在互动生成处启迪智慧。课堂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不断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动态生成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出示问题:一个团体操队伍,每行排19人,排了21行,一共有多少人?我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理由。

生1:用竖式计算,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最常用。

生2:19×21=20×21-21。理由是19个21想成20个21减去1个21,这样算简便。

生3:19×21=19×20+19。理由是19个21想成19个20加1个19,这样算简便。

正当我进行总结时,一位学生打破了即将圆满结束的教学,他说:“19×21=20×20-1,理由是400减1也等于399。”

教室里一片哗然。我马上镇定下来,笑着对学生说:“真是碰巧吗?咱们来证明一下。”一动手计算,学生就惊呼起来“有道理,真是这样呀!”“这样计算是正确的,每排有19人,有这样的21排,把最后一排去掉,21排变成20排,将19人给每排再补上1人,每排由19人变成20人,最后一排少1人,所以是20×20-1”。接着又有学生举例“18×21=19×20-2,17×21=18×20-3”……转眼间,学生举的例子布满了黑板。

对于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教师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回应,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新认识。”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或引发一次争辩,或挑起一场探讨,或促成一次反思,或打开一种僵局,这样,灵动的课堂就不期而至了。

在总结延伸处启迪智慧。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问题的终结,而是用新知识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利用课尾总结,加以引导、点化、更能显示出总结在拓展延伸上的巨大功效。美妙的课尾总结总能给孩子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美妙感受。

我在“倍数与因数”一课即将结束时,告诉学生“倍数与因数”是数论的一个小分支,写下6的所有因数,把除6以外的因数相加,你会发现数论神奇与美妙的地方。学生计算后,觉得特别有意思,查找资料,发现数学家将具有这一特点的数称为“完美数”。我再继续启发他们在1到100中寻找这样的数,很多学生很快发现,第二个完美数是28,成功的喜悦达到了极点,有的人还欢呼雀跃起来。这样的结尾,放飞了学生的智慧,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第二小学)

经典启迪智慧 国学滋养人生 篇4

杨士中心小学国学教育汇报材料

“国学”是学生修身、立德、治心的教育。于洪区杨士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于2004年10月迁入新校址,地处沈阳市西南城郊结合部。目前学校发展到6个年级,30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60余名教师。

根据区教育局国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修身立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杨士小学以“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滋养人生 ”为主题,把国学经典教育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如今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门槛上,走向课程改革的纵深,我们努力思考如何将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探寻一条既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魂,又适合当代儿童少年发展实际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诵读经典,开启学生智慧 国学不仅集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推动力量。国学的主体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国学教育”,使学生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因此,我校积极开展了与国学教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

(一)改革课程设置,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较佳的教育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对语文课的课时安排及授课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不改变各年级周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提出了课时及授课内容调整的决定,即在每周的语文课中安排1至2节的经典诵读课或阅读拓展课。同时,对各年级必背内容进行统一规定。如: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四年级诵读《三字经》,五六年级诵读《千字文》。清晨,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小学语文课堂上,各班教室里也不时地传来一阵阵诵读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习古诗,诵古文在童子小学学生中已经蔚然成风,中华传统文化对孩子们的熏陶、浸润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同时,我们以四、五、六年级为试点,重点抓好诵读活动的课程化研究工作。这三个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诵读活动,全方位、全时段、高频率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文本》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上大胆创新,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

(二)、把《经典国学读本》作为校本课程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他们为后人留下的这些经典不只是一些文字,而是透过这些精炼的文字背后呈现的立体智慧内涵空间,启发后人深入人类精密的心智领域,成为唤醒沉睡大脑潜能的导航图,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把国学作为校本课程,要求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古文书人手一册。从而保证国学教育的规范开展。

二、品文化精髓,树健全人格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以来,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学生变得比以前懂事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为,有的只是和谐与默契。校园内干净如新的墙壁,看不到一丝划痕,地面干净透亮,找不到一处脏物。操场内生龙活虎,教学楼内文明温馨,让人感受到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的德育效果 首先,孩子阅读经典,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许多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接触到了丰富的名人励志的故事,文学素养提高很快,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很多孩子出口成章,聪明灵性,偶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闪现。

其次,我校的老师与学生一道享受着读经典的快乐与提高,浮燥之气少了许多,务实聪慧愈发彰显,教师的品格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上课时间,教师在走廊不高声说话语,随时给学生以关注,教师之间互相帮助、文明礼让、团结和谐。

最后,通过学习经典,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说:“自从校园里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我发现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经常给我背诵《弟子规》,开口总是说《弟子规》教同学们怎样做,主动帮我们做家务,整理自己的房间。”从家长的话中,我们体会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带给学生的变化

三、以主题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是本学期礼仪教育的手段。通过举行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手拉手、一帮一”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加强了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本学期,根据区教育局德育科工作安排,学校开展了国学课程。一二年级学习《弟子规》、三四年级学习《三字经》、五六年级学习《千字文》。学校德育处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将课程安排到课表中,由班主任教师每周上课一节,建立了国学档案。每天清晨从7:15分到7:30分为国学经典诵读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各班级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召开国学礼仪主题班队会。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学校举行了“弘扬经典,传承文化国学诵读,欢庆六一”的文艺汇报演出。各年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国学学习内容编排诵读内容,演出非常成功,受

到所有学生、家长的赞誉。在区督学室、德育科联合检查中,检查结果令领导满意,国学档案、德育档案受到领导的肯定。

1.举办 “小学生诗文诵读表演赛”活动。参演节目充满了童真童趣,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诗文诵读内容覆盖面广,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举办“书法比赛”。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围绕汉字文化,我们举行了国学讲座、古诗大联诵、《论语》诵读比赛、字谜竞猜、硬笔书法竞赛、汉字文化知识讲座、师生书法作品展等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加深对国学、对汉字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而热爱汉字,热爱国学,热爱中华文化。

3.设定自主诵读时间。我们利用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时间,组织学生自主诵读国学经典,这样,既有效地营造了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经典积累的数量。

4.创设诵读环境。为了营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专设《中华文化墙》,在墙上刻满了古诗文的诗句。流连其间,学生时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读经典不能只凭一时兴趣,不是追潮流、赶时尚,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做给我们自己。因为读经典久之,人的气质就会提升,一个孩子从入学到毕业坚持下来,那么到中学后,他的品德、人文素养、学业成绩,一定会出类拔萃。

《启迪与智慧》读后感 篇5

——四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面对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班主任,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服好务,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的班级管理究竟该如何阅读学生个体,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及生命的质量呢?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们班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及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安全、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现将我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民主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时下,很多老师为了教学的方便,总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民主权利,比如选班干吧,很多班主任老师会直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人定为班干部,这种行为就像皇帝册封,根本不理会学生的感受,一者图省事,二者觉得自己所选皆“品学兼优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选出的人更能协助自己管理好班级。其实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人的很多意识和观念都是从小养成的,民主意识同样如此。在人类文明越来越进步、人们的思想觉悟越来越高的今天,“民主”已经逐渐成社会文明的象征。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做这种扼杀学生民主意识的蠢事,还要努力把握所有可能的机会去进行积极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有时候比单纯的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还重要。

新学期的开始,第一次班队课上我们班举行了班干部民主选举。活动前我通知学生要参加班干部竞选的同学准备好演讲稿。本次活动让我认识了我的学生们,他们给了我惊喜,给了我感动,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思索„„

1、最勇敢的女孩

在学生的呼喊声中,我注意到了陈同学怯怯地举着小手,这让我很诧异。陈同学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课堂上也总是一言不发,可她却成为今天最勇敢最光彩照人的孩子,她说她知道自已选不上,可是她还是想试一试,至少她会努力当好一个小组长。这一学期以来,陈同学一直在试图改变自己,从未放弃,我为她的勇敢和坚持而骄傲!

2、最让我心疼的男孩

一向活泼开朗的陆同学,站在讲台上却突然变得非常拘谨,他说当班长一直是他的梦想,也许是过于激动,我发现他的眼圈也泛红了。

想到他在很想得到和没有把握之间肯定有过反反复复地挣扎,有过不断的猜测和深深的担心,这一刻,我为他心疼!

3、最坚强的女孩

在竞选中,严同学的发言最见真诚也最为精彩,相信她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她首先反思了自己以前担任班长时的不足,很诚恳地道歉,请求同学们再给她一次当班长的机会,她会好好珍惜。发言刚落,就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虽然最终落选,可严同学在擦干眼泪后,仍然微笑着参加其他班委的竞选,还偷偷地跟我发誓,她一定会把班长的位置赢过来!

这个因为好朋友的一句玩笑话而生气哭鼻子的女孩开始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更加从容而有风度,我为她高兴!

这一节课的竞选,孩子们的表现超乎我的意料。原来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都能成为我们的助手。我相信,通过这次的竞选,会让更多的孩子加入到班集体的管理中来,会让更多的孩子拥有自我展示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使民主的种子深植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民主选举义务,通过选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集体中的一员,管理班级不但是自己的事情,而且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自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集体是怎样的集体,它不是一个人的集体,而是属于大家的集体,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大家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管理这个集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关心、爱护集体中来,在不断的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集体荣辱观。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的卫生保持、学生的环保意识,一直是我担任班主任以来的头疼问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强,导致了不良整洁行为习惯的出现。良好整洁习惯的养成,得从思想意识这个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案例描述:

严同学,主要表现:随便乱丢乱扔,书包不整理,书写不整洁,读书、做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等。有一次,看见他随手把一个纸团扔到地上,我询问他怎么又把纸扔到地上,他低下头小声说道:“在家时都是这样的,反正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将纸扔到垃圾筒里。”

2、情况分析:

严的家庭中的长辈们,在他年幼时,由于给予了孩子过多的“爱”(也许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种溺爱时)造成了他不好行为的出现,更糟糕的是坏行为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成为了习惯。随手扔东西也会有人收拾,这种想法使得他在学校里也是如此。

3、教育对策:

拿破仑.希尔说过:“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为了孩子的明天坏习惯一定得改正。当然,学生整洁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把它分解成许多可行的步骤,然后加强每个步骤,直到学生形成习惯。

(1).家校结合,在正确引导中强化。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他的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因此我加强与家长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及家长的表率作用。所以,我将此事告诉了严的父母,请求家长配合。让家长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才是家庭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家校结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以点带面,在耳濡目染中影响。

我给每一个学生安排了个人卫生区。即:每个学生桌椅下面和附近的一小片地面。为了确保每个学生保持好个人整洁卫生,我安排卫生监督委员每天上午下午各检查一次学生的个人整洁卫生。并做好详实的记录。对于做得好的同学,大力地表扬,并邀请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经验的介绍。这样,以点带面,带动了一大批的同学自觉地注意环境、个人、作业、就餐的整洁。由于大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强,在我的严格要求下,班里大部分学生的个人整洁状况大有改观。在这样整洁的环境里,无形中,使严同学一样的少数学生有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促使其约束自己的行为。

(3).以严督导,在反复纠正中强化。

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习惯,需要及时且反复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每纠正一个不良习惯相当于培养起一个良好习惯。只有反复纠正不良习惯,才会使良好习惯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越来越稳固。如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要从反复纠正学生的卫生行为中开始。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一切都会变得容易。平时,我要求卫生委员严格监督,只要发现他个人卫生区有脏东西,就叫他捡起来。此外,我也经常抽空检查他的个人卫生,发现脏乱现象,决不放过,非让他收拾干净不可。

(4).以情诱导,在关心鼓励中养成。

严自觉性较差,单纯硬性地要求他讲整洁,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我在提出整洁要求的时候,注重激发他的积极性,使他愿意按整洁要求去做。多与他交流,告诉他不讲整洁,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感受到我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使他真正地从心底里接受。这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4、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监督,适时的表扬,他乱扔垃圾的行为减少了,平时也能较好地保持个人整洁,做作业也变得认真了。家长、同学们也常表扬他。可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整洁习惯,对学生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创建和谐班级,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集体,正因为活跃,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生活管理中,处理吵架事件是比较多的,面对争吵我们教师必须要正确的去处理,只有正确地处理学生之间的争吵,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才能培养出智商、情商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使学生适应当今的社会的步伐。第一次处理两个学生的争吵,我处理得不够细致,没有让有过错的一方承认错误,而觉得自己吃亏的另一方对我的处理也并不服气,所以,中午午饭期间,他们的争吵再一次升级了,演变成一次打架事件,一个下午我都在为他俩的事情忙碌,在两声“对不起”后事情解决了,我也明白到只有及时、有效、公平才能处理好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矛盾,而我也在平时加强了教育工作,防范于未然,治理总是要比防范吃力。

这以后,我也在请教其他老师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点处理吵架事件的方法,我发现学生之间争吵,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

1、一方学生的过错

2、双方学生的过错

作为教师遇到第一种情况时,要耐心向过错方讲清道理,让过错的学生知道自己错在那里。让他知道不能把自己的过错强压给同学,这样是不理智的,自己的错就是自己的错。同时对其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批评。当发现学生有知错的表情时,要抓住时机灌输与人相处的原则,并鼓励他向同学道歉。同时也启发同学原谅、宽恕他,这样不会伤害过错方的自尊心。

遇到第二种情况时,教师要对双方进行严肃批评。告诉双方自己错在那里,同时并让他们知道吵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吵架也是不文明的表现和形式。遇到问题应讲道理,或请老师协助解决。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和平共处、宽以待人的原则和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互相承认错误、互相道歉、握手讲和,从而使学生知道知错就改,改了就是好学生,也使学生懂得宽容。

从处理吵架事件中,我也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商,这是我们每个班主任不可忽略的责任。

谈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论文 篇6

一、音乐启迪智慧作用方式的基础

音乐的表现要素本身就体现了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首先,音乐的节拍、节奏要素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数理的概念,使我们能够在音乐的演唱或演奏、表演或欣赏中体会到音乐的律动感;其次,音乐的旋律与和声要素,为我们提供了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变化,使我们能够在音乐的演唱或演奏、表演或欣赏中感受到不同音响运动的形式;最后,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不同要素,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使我们能够在音乐的演唱或演奏,以及表演或欣赏其艺术效果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境界,忘我地融入到音乐。

由于音乐本身就是在其他社会科学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音乐与其他社会科学文化的广泛联系,也是音乐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首先,音乐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因为,音乐中的律制和频率本身,就是以数学中的数字方式及其规律来体现的。只是这种数字方式经过了物理作用方式的转换,又通过音乐自身特有的音响形式表现了出来。如音乐中音值排列的组合,一旦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音值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而一定形式的节奏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定的节奏型。音乐中音符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音符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音程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而不同音程排列的组合,按照一定的形式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定的音型。音乐中不同音程横向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旋律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旋律的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音乐中不同音程纵向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和声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不同和声(和弦)的不同类型和形式。音乐中不同音程横向和纵向交织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织体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织体(和声、复调等)排列组合的形式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数学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音乐,音乐的逻辑思维方式就是数学。音乐中包含着数学的数理关系因素,音乐中也体现着组合、排列、几何、微分、积分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其次,音乐与物理的联系也很直接和广泛。音乐是以具体的音响通过一定的时间表现出来的声学形式,客观地体现音乐自身的艺术效果。音乐所具有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要素和特性,也都是通过具体的物理声学的音响形式客观地表现出来的。音乐的四种性质(要素)本身就是以它的物理属性为基础的。音乐所具有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要素和特性的有机组合,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其物理特性,也反映出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恰恰就是人们用来进行一定思想感情表现的形式,以及社会生活在一定音乐艺术中的反映。故而,音乐的各种不同音响表现形式,都可以归属于物理的声学形式之中。其中包括发音的,从音响听觉和时间上来讲;机械的,从演奏或表演方式上来讲;结构的,从物体形制和质量上来讲等等。

再次,音乐与心理的联系更为广泛,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是通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以及所产生的思考和认知、情感和态度等,通过一定的丰富的形象思维方式,如联想和想象等,运用恰当的音乐表现手段和形式客观地表现出来。所以,音乐本身就存在有心理的因素和特征。有什么样的音乐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情感,有什么样的音乐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表现,有什么样的音乐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有什么样的音乐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结构等等。故而,可以这样认识心理形态决定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音乐与生理的.联系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音乐是人创造的,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结构与功能、特点与特征,无论是演奏或演唱、舞蹈或欣赏等,都是在人的生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功能形成的结果。所以,没有了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音乐也就没有了能够供人们演奏或演唱、舞蹈或欣赏的物质基础了。

除上述外,音乐还与文学、语言、社会等学科紧密相关。所有这些,都是音乐能够通过特有的表现形式,进行自身艺术表现的基础。同时,这些相关学科也成为了为音乐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完备的、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音乐表现形式的前提和条件。

二、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

在人的生长发育和发展过程中,最先发展的就是感觉和知觉能力,而感觉和知觉能力的发展,恰恰就是音乐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人最先发展的才能就是音乐才能,而音乐才能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都是以感觉和知觉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音乐启迪智慧来完成的。

音乐启迪智慧的方式,体现在它的功能作用上。如音乐在其表现过程中,与文学、数学、历史等文化课学习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文化课学习形式的特点,一般只需要读书、思考或用笔书写、听记等方式来完成,采用的基本上都是静态的学习方式;与外语学习相比较,外语学习虽然是由动态发音的练习方式与静态学习的方式结合而成,但仍是以静态学习形式为主;与体育学习相比较,体育虽是以动作的动态训练学习方式为主,但却缺少动态发音方式的训练;与美术学习方式相比,美术学习方式除了思考之外,是以手部的描绘动作为主进行的,也可以说是最安静、最静态的学习方式了。而音乐的学习方式,除了包容上述种种学习方式的特点以外,还具有以肢体动作表现和发音动态过程结合的学习训练方式。所以,音乐的学习训练方式,就具有了思考、认知、朗读(朗诵)、视唱、听音、练耳、动手、动脚等,包括演唱、演奏、舞蹈、欣赏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换句话说,就是音乐的学习与训练方式,综合了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训练方式,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了音乐特有的学习训练方式。这就使得音乐不仅具有融合汇集其他学科学习训练方式的特点和特征,而且还以其特有的、综合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多主体的学习训练方式,体现出了音乐特殊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并把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综合的、集中的学习训练方式,成为了音乐特有的学习方式,即口唱、耳听、脑记、手动、眼观、身体动作等综合学习训练方式。这种综合学习训练方式,不仅极大地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和感官体验,而且注重学习者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强化了学习者的综合记忆途径,加强了学习者的动作形态表现,使音乐的学习与训练从最大的限度、最广泛的途径、最宽泛的内容、最灵活的学习方法、最多样的学习记忆方式(包括视、听、动等),最大程度地发展了我们在其他相关文化知识学习中的视、听等感觉器官的感知感受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动口动手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创造学习能力。这也是音乐之所以具有启迪智慧和开发智力的功能作用的根本原因。

启迪智慧, 润泽生命 篇7

一、构建“润泽”的数学课堂

“润泽的数学课堂”是相对那些缺少人情味的硬梆梆、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课堂 (如那些让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课堂;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课堂) 而言, 在“润泽”的数学课堂里, 教师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每个人的存在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 得到承认。例如, 在教学《比较物体的长短》时, 课中让学生从铅笔盒里拿出两枝笔, 比较他们的长短, 在学生摆弄一会儿后, 问:“你是怎么比的?”这时, 在开学的一个星期里从未主动发言的一个小女孩举起她的小手, 请她发言时, 只见她举起小手, 手里的铅笔一端对得非常整齐, 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脸涨得通红。我没有说:“谁能帮帮她?”而是利用她的学习材料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这位小朋友这个动作表示的意思, 当我问及她, 小朋友说的想法是否跟她的想法一样, 她幸福地点头, 一脸的灿烂。这样老师给了她一个机会并让她体面地坐下去, 让她的存在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样的数学课堂给学生以无拘无束的感觉, 感觉到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亲切。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敞开自己的心扉, 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

二、用心钻研, 巧编童话, 活化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选择了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其中的许多知识, 贴近他们的生活, 可以根据需要编成童话, 用童话的形式来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 笔者编了一个“阿凡提巧算鸡蛋”的童话。即:一天, 阿凡提骑着毛驴急匆匆地赶集。一不小心, 把路旁边的一位妇人的一篮鸡蛋撞翻了, 蛋清流了一地。阿凡提连忙跳下驴, 对妇人说:“真对不起, 你篮子里有多少个鸡蛋, 我赔给你。”那妇人说:“准确的数我也不知道, 但我在家里把这些鸡蛋从这篮里往那个篮里拿时, 不论按3个一次地拿或4个一次地拿, 还是5个一次地拿, 都能把篮子里的鸡蛋拿完, 篮子里一个也不剩。”阿凡提听了, 眼珠一转, 说:“是60个, 你这篮子里也只能放这么多。”那妇人点头同意。阿凡提是怎样算出篮子里鸡蛋的个数的呢?这样, 巧妙地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具体、生动的情节之中,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增强学好教学的愿望。

三、从学习方式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现在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要个人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 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 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 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 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 是我自己学会的, 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四、有效设计“生命化的作业”

我们应当提倡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我精心设计过这样的作业:现在流行“博客”, 我布置的作业名称就叫:“我的数学博客”。每位学生选择一本你喜欢的练习本, 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博客名。学生们取了各式各样的名字:“蚂蚁同志”、“UFO”、“刀锋小子”, 等等。作业内容:将你每天数学课中的感想、觉得好的地方、觉得听得不太懂的地方、自己解题的独特方法、一些疑问、上数学课时的心情或者自己的一些心里话等, 只要是关于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写下来。我对每个学生的写的内容都进行了如批改作文一样的点评!许多学生对本节数学课的内容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既完成了对题目的解答,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 学生感受到了作业的快乐!

培养兴趣 启迪智慧 篇8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真实世界的影像资料或者图片,让孩子体验一下真实的世界。比如:地球的全貌、各种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某些幼儿不能直接接触、不能轻易见到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品和科技产品,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静态为动态,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幼儿。

教师可以利用与科学有关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对故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比如:地球妈妈生病了,大家带她去看医生,然后一起找病因。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科学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真实的事物,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特性,又让幼儿感受到真实世界的神奇。

儿童的世界是泛灵论的、诗的、艺术的、游戏的、梦想的、童话的……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童话世界和科学世界相融合,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终身发展的长远价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上一篇:小学领导班子述职材料下一篇:中专母亲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