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精选7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 篇1

一、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 篇2

一、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科学地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 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事物自身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例如在教学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内容时, 我们要学生理解,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的得电子、化合价升高、被还原, 与还原剂的失电子、化合价降低、被氧化是相对立的概念。但是又不能孤立地去看它们, 它们的存在以对方为基础。不存在氧化剂也就没有还原剂, 没有得电子也就无所谓失电子, 这二者是统一的。在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章节里, 应充分注意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这是碱金属元素的共性。它对于这一类事物来说可以叫做矛盾的普遍性。而各种元素的性质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以叫做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烷烃的性质可以在甲烷、乙烷、丙烷等的性质中找到。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由C和H两种元素组成, 且每个C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 都达到了“饱和”。这样的烃才叫烷烃, 否则就不是烷烃。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由于内在矛盾性或内在否定性的力量, 促使现存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 尔后再由否定达到新的肯定, 即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探索原子世界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美国的化学家道尔顿, 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倍比定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论, 在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 它们是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真的是不可再分割的微小粒子吗?这个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896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生用一只特制的阴极射线管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利用实验结果和物理学知识算出了电子的荷质比, 并推算出电子的质量应是氢原子质量的1/1836。由此, 汤姆生揭开了原子世界的面纱。汤姆生的“葡萄干蛋糕原子模型”在10多年后被他的学生卢瑟福所推翻, 他进行了著名的散射实验, 即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实验结果, 他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子模型。人们称之为“行星模型”。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与当时的电磁场理论发生了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是玻尔。他作了两个假设: (1) 氢原子的电子在特定的轨道上绕核旋转, (2)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 能量差以光的形式放出。利用这两个假设, 玻尔解开了氢原子的光谱之谜。但玻尔的理论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它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概念, 如轨道等。直到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从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方程式, 这深刻的反映出原子世界的运动规律, 后来人们把它称为薛定谔方程。在这些认识过程中, 每一种新的学说的诞生都是对前一种学说的否定, 但前一种学说中合理的思想又得以保留下来, 在不断的经历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

三、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内容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化学领域里量变质变规律以更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化学中的同素异形体就是由于构成方式的变化而形成的质的差别。如金刚石和石墨, 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 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它们的物理性质就完全不同, 金刚石坚硬无比, 可做切割玻璃的利刃;而石墨则比较松软, 能作铅笔芯。化学的化合和分解, 就是由于吸引 (亲和力) 和排斥力 (离析力) 两种对立的力量彼此消长的结果。

结束语:

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时期, 化学教学则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把化学的知识同哲学原理相联系,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葛英杰(1977- ),女,黑龙江双城人,渤海大学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及人学研究。(辽宁锦州 1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05~2007年度重点项目“以人为本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W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28-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两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因此,如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在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这种教育理念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地把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知识。

2.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曾对任课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234份有效问卷中,53%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在中学学过,26%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脱节,没有现实意义。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的哲学是高中内容的翻版”“理论的东西太多,实践上很少用到”“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满意。

3.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这种方法重视理论、强调灌输,以教室、课堂、书本为中心,把哲学抽象成僵化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然后再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案例加以证明。这种过于重视理论阐释,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现成理论的机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致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缺乏兴趣。

4.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引人入胜。虽然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也就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它不但无法容纳随着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必须加以补充的内容,而且在表达已有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也存在缺陷,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思考。笔者对学生接触教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除了上课没有碰过教材,44%的学生上课和平时都不看教材,27%的学生除了上课看过一些章节,只有6%的学生认真看过整本教材。

5.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性。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更关注如何满足个人愿望。在对待课程上,注重实用性课程,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把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在对“高校开设马哲原理课有无必要”的问卷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0%认为无所谓,15%认为没有必要。此外,就课堂的小环境而言,多数学校一般采取大班授课,班数和人数众多,加之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限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考试模式片面,缺乏多样性。当前,大多数高校考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效果仍然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似乎在考学生的记忆力。这种片面化的文本考试模式,排斥一题多解,拒绝异质思维,限制人的创造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结果往往造成高分低能。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而是获得无穷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敢于创新,并在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化”真正转向“智慧化”。其次,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哲学教师率先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真理。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有真情的投入,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目的。如果教师对此半信半疑,势必会削弱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信任度。在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地增强理论素养。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口服心服,必须理论准确、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以理服人。为此,我们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听课互评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讲课水平,效果显著。此外,还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以获得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夹生饭难煮”的现象,尽量减少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政治课的重复,构建主题突出、内容精炼、主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感。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现世的智慧”。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内外实践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再次,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基于很多高校生源复杂,学科涉及文、理、工、医,如果在教学中不分对象,千篇一律,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对于文科学生,理论讲解应当深刻,旁征博引,并且要求他们多读马列原著;对于理科学生,则应从“学好哲学对理科学生有何益处”入手,强调搞自然科学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在专业上就无法深入和取得突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后,要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无疑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方法的传授,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工具。鉴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也不妨尝试多样化的教法。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可将生动、形象的图文、数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当然,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讲授的关系,既不冲淡理论教学,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用。其次,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以往“满堂灌”式的单向教学极易使学生疲倦、厌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及时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定期组织课堂讨论和演讲。对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演讲。为保证讨论和演讲效果,教师要事先安排学生做好发言准备。由于公共课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先组织分班讨论,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辩论中获得启迪和教育。最后,适当进行专题讲座。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主要问题,可以适时地开展专题讲座,以丰富和深化教学。还可以展示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问卷调查中,有53%的学生喜欢用多媒体看专题片,有8%的学生喜欢讨论和讲演,有27%的学生喜欢专题讲座,还有12%的学生喜欢启发式互动教学。

4.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凸显新颖性。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现在教材版本众多,这就要根据学校实际认真、灵活地选取。首先,教材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同时更好地容纳中外哲学史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对比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使学生更加信服马克思主义。其次,教材应吸纳反映当代科技新成果、新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所引起的新影响、新认识等层面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并回答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5.积极创建实践教育基地。针对部分学生“马哲原理无用论”的论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正如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所说:“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主导着我的思维。”因此,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走出校园,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考察、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哲学教研室曾经在葫芦岛四家村和东电三公司创立哲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精髓。

6.构建科学的考评标准。由于传统的文本考核无法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因此构建科学、全面的考评标准势在必行。可以将课堂提问、讨论、发言、单元测验等平时表现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式,试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加大材料分析题和理论联系实际题的比重,以此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诚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有待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12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_试题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40分)

1.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o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B.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C.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6.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B.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

8.把意识看作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o

A.朴素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错误观点

9.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10.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A.从理论原则出发B.从客观实际出发

C.从主观愿望出发D.从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出发

1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1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15.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16.“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括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质变是里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质变优于量变

1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过程和形式

C.源泉和动力D.必然和偶然

18.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所有现象B.客观世界的所有规律

C.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

D.关于主体思维运动中的一般规律

1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0.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2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一一推理

22.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坚持().

A.可知论:B.先验论;C.辩证法:D.经验论:

2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

2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5.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28“新生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其哲学依据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B.量变质变原理

C.否定之否定原理D.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原理

29.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32.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33.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起决定作用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3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35.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C.二元论D.辩证法

3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是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不是顺利和显著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3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40.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人的理性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均不给分,每题1分。

共10分)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宗教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历史唯心主义

D.自然唯心主义E.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或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E.历史辩证法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己有天地万物之理”E.“存在就是被感知”

4.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自己应做事,宜早不宜迟”

5.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8.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重复性

D.普遍性E.具体性

6.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结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要爆发战争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8.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B.基本肯定,积极延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9.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0.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与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三、简答题(每工6

分,共30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4、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构成.

四、论述题(10分)

论述唯物辩证法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的谷本内容及其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请选用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分析,并准确地回答问

题,共10分。)

在世界的本

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一绝对理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哲学》

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种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客体.精种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能广延。物质和精神不相通,彼此对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共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个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材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二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在何处?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的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世界是可知的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存在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B.是确定不变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是不可捉摸的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B.不是双向的C.是不确定的D.是双向的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8.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有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

A.改朝换代

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

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

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实践性

B.先进性

C.革命性

D.系统性

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5.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2.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B

2.B

3.C

4.D

5.A

6.B

7.C

8.C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B

16.C

17.C

18.B

19.B

20.B

21.C

22.D

23.C

24.C

25.D

26.B

27.B

28.C

29.D

30.D

31.D

32.D

33.D

34.A

35.A

36.D

37.D

38.C

39.B

40.D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E

2.B

E

3.B

D

E

4.C

E

5.B

E

6.A

B

C

D

E

7.B

E

8.A

C

9.A

C

10.A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就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一切以条件

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分析条件的复杂,要求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4.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可知论从客观世界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可知论。不知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

可能彻底认识的。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这是因为:(1)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2)实践可以创造出人类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3)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一般特点是:社会意识到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其一,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和和阶级的根源,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现时代,这些根源也未完全消失。其二,现代科学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对自然现象、人的生理心理现象的某些秘密没有完全揭示,特别是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使得把人的主观作用夸大为决定因素成为可

能。其三,现代社会并不安定。许多社会问题使人们感到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四,唯心主义也是落后社会因素用来欺骗和麻痹人民的武器。

3.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其一,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使一种意识战胜另一种意识,从而通过人们的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里的真善美要战胜

假恶丑,要靠思想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靠它们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靠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为以社会意识反作用于

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原理来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正常的思想斗争、学术讨论和文艺批评,鼓励科

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和探索,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艺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它的()o

A发展变化性B矛盾普遍性C相对稳定性D客观实在性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o

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

4、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8,“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括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质变优于量变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过程和形式

C.源泉和动力D.必然和偶然

1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积是().

A.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一一实践

C.感觉一知觉—表象D..概念一一判断一一推理

1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

12辫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e.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新生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其哲学依据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B.里变质变原理

C.否定之否定原理D.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原理

1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o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杏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1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18,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人的理性的作用

1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可以独立存在的两个真理

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D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2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指()

A政治活动B生产活动C科学活动D艺术活动

2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事物间的中间环节D.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26,“光阴一去不复返”.是指时间的()。

A.一维性B.绝对性C.持续性D.相对性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A.合理地解释世界B.正确地描绘世界

C.提供一种理想的世界图式D.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2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29;现实的可能性是指()

A.在现实中有某种根据,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

B.在现实中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客观根据而没有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D.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3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人的善的本性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由的本性.D.人的追求幸福的本性

31、下列表述中,正确描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动即为动,静即为静,二者无法兼容;D.飞矢不动”;

32,“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33,.经济基础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着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4,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5、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3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7、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39,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4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I、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4、、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下列命题中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__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结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要爆发战争

6、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B.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中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E.忽视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

8,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10.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2、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及其根本分歧。

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共10分)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共10分)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写到:“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

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无关”.

请运用学过的马克思土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A.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B.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A.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无限性

B.有限性

C.物质性

D.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

B.多样性

C.运动性

D.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提高人的素质

B.发挥集体的智慧

C.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相对性

B.抽象性

C.实践性

D.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从原则出发

B.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全部内容

B.实质和核心

C.惟一特征

D.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科学的反映论

D.机械的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

C.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

D.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A.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B.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C.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D.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自身需要

C.人类的共同特点

D.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经营管理形式

D.劳动者的素质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阶级范畴

B.经济范畴

C.永恒范畴

D.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掌握了宣传机器

B.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质变优于量变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

A.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B.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C.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D.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过程和形式

C.源泉和动力

D.必然和偶然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D.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A.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B.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C.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D.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A.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口的数量

B.仅仅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

C.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D.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在于它实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E.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B.事物的自我否定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既克服又保留

E.全盘否定

3.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原理,会使我们犯()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经验主义的错误

D.教条主义的错误

E.绝对主义的错误

4.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

D.人民群众的作用

E.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

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一切从需要出发

D.掩耳盗铃

E.一切从实际出发

7.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理性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

A.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B.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C.把原子的属性当作是物质的属性

D.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

E.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9.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0.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其哲学根据是()

A.质变和量变复杂性原理

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E.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之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请简述这一原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段话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请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

5.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请问,江泽民的这段话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原理?并请你结合十六大的有关精

神,说明坚持这一原则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2.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原理,说明弘扬全国劳模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4.D

5.A

6.A

7.D

8.A

9.C

10.B

11.D

12.D

13.D

14.A

15.A

16.C

17.A

18.C

19.D

20.A

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33.D

34.A

35.C

36.C

37.C

38.D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BCD

4.CD

5.ABCDE

6.BE

7.CD

8.ABCDE

9.AD

10.BCD

三.简答题

1.唯物主义就是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该原理包含如下内容: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两者是相区别的。前者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及同类事物的共性;后者是指矛盾的差异以及各个矛盾的特点,后者比前者的丰富。

2)

共性和个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没有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又与共性相联系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

3)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

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一

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绝大多数的人。

该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间接和直接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是他们的创造作用也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无限和有限的辨证统一。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是完全平衡的;

3)

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独特的规律性;

4)

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5)

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四.论述题

1.江泽民这段话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原理。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指出: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关键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由此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

2)

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是否符合生产力。

3)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上述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哲学根据的该原则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核心,它的一切路线、方针、工作,必须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党的路线、方针、工作(即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通过经济基础,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大力推动科技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意义部分如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谈也可酌情给分)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人的价值是创造贡献与满足需要的统一,它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2)

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个人价值则是个人通过劳动,从而获得自身的需要与满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辨证的统一。社会价值在创造的同时,个人价值自身也得到实现。

3)

实践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弘扬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性,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精神内涵就是这种统一性的最好体现。

(如举例说明徐虎的具体行为来论证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可酌情给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

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C.

基本不适合D.完全不适合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

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

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

A绝对对立的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

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它是多样的B.它是唯一的C.它是绝对的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完全等同的B.相互包含的C.相互依赖的D.相互渗透的E.相互转化的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3.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2.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目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

1.C

2.C

3.C

4.D

5.D

6.D

7.C

8.B

9.B

10.C

11.A

12.D

13.D

14.B

15.B

16.D

17.B

18.A

19.A

20.C

21.A

22.D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B

30.C

31.A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

1.C

E

2.A

D

3.C

E

4.A

B

5.B

E

6.A

B

C

D

E

7.A

C

D

8.A

B

C

D

E

9.B

C

D

E

10.A

C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拓展,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是形式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五,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即有主要矛盾和

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其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与自

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前者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后者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

括;哲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变的,而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深化的。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而物质结构理论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

6.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中,从而成为现实生产力。要具体回答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情况。联系当前世

界发展实际,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

2.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回答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分离,并且相互转化。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一原理对认

识世界的重大意义,一是这一原理对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掌握必然性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把握偶然性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4.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7。“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1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4。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2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4.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5.简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5:CDBBC

6-10:CBABB

11-15:CDBCA

16-20:CCBDC

21-25:DDDBC

26-30:DCCDA

31-35:DCDBD

36-40:CCDC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CE

3.AB

4.CDE

5.ABE

6.BCD

7.ABCD

8.ACDE

9.ABCDE

10.ABC

三、简答题

1.(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4分)

2.(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000(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4.(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4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把实践引向失败。(2分)

5.(1)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分)

(2)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价值。(2分)

(3)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种时候,要以社会价值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2分)

四、论述题

1.(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1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1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5分)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2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1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4.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7.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8.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9。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起决定作用

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2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B。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C.二元论

D。辩证法

2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2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25.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2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2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0。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3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32。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3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3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6。社会进步是指()

A.社会阶级的消灭

B.社会经济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好转

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7。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A.个人的政治态度

B.个人的主观意志

C.个人的文化素质

D.现实的社会实践

38。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4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4、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7、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8、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10、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3.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5.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五)答案

一、项选择题

5:CBACA

6-10:CACDC

11-15:DCAAD

16-20:DABDB

21-25:DACBA

26-30:BDCAD

31-35:BACCA

36-40:DDDCB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2.ABCD

3.ABDE

4.ABCDE

5.CDE

6.ABCD

7.ABCE

8.ABCDE

9.ABDE

10.CDE

三、简答题

1.(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2分)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4分)

2.(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3.(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4.(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3分)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3分)

5.(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的符合性,因而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不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2分)

(3)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判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3分)

四、论述题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5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2分)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3分)

2.(1)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可以用物质的手段对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精确的测定;其次,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4分)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分)

(3)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6.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可知论D.认识论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

“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0.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2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2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6.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2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9.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30.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3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32.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3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34.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35.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36.“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3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C、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3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

3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4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第小题1分,共10分)

4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承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4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4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44.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4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4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4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5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三、简答题(每题6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B

2.B

3.A

4.C

5.A

6.C

7.D

8.B

9.A

10.C

11.D

12.B

13.B

14.B

15.C

16.C

17.B

18.A

19.D

20.A

21.D

22.B

23.A

24.D

25.A

26.A

27C

28.C

29.B

30.D

31.D

32.C

33.C

34.B

35.D

36.C

37.A

38.C

39.A

4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41.CDE

42.ABCD

43.ABDE

44.CDE

45.ABCDE

46.CDE

47.ABE

48.BCD

49.ABCD

5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

1.(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分)

3.(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

4.(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5分)

5.(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

(每题10分)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5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

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5分)

2,(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

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

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不能认识

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实践的C.相互联系的D.发展变化的1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21.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2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26.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关系的是()

A.两种划分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的B.两种划分法是互相排斥的C.两种划分法是互相补充的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2.从历史作用来看,杰出人物一般是指()

A.著名的科学家

B.伟大的政治家

C.杰出的军事家

D.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

3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根本上说这是()

A.由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由国家的正确科技政策决定的C.由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D.由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决定的34、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35.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36.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3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强弱

B.国家投入资金的多少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3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A.个人的政治态度

B.个人的主观意志

C.个人的文化素质

D.现实的社会实践

4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6.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7.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社会关系因素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9.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1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交往的含义的有()

A.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交往是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交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题6分)

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2.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4.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5.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C

2.A

3.C

4.D

5.C

6.D

7.D

8.B

9.B

10.D

11.D

12.C

13.B

14.B

15.A

16.D

17.A

18.B

19.A

20.C

21.D

22.C

23.B

24.B

25.A

26.D

27.D

28.C

29.C

30.D

31.D

32.D

33.C

34.C

35.C

36.A

37.D

38.A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ABD

2.ACE

3.AB

4.CDE

5.ABCE

6.ABCDE

7.ABCD

8.ABDE

9.CDE

10.ABCD

三、简答题(每题6分)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4分)

2.(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4分)

(2)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2分)

3.(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3分)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3分)

4.(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5.(1)机械性。仅仅用力学尺度衡量一切变化和过程,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2分)

(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2分)

(3)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2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1)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可以用物质的手段对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精确的测定;其次,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5分)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2分)

(3)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3分)

2.(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4分)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3分)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篇5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篇6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第一,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和哲学家的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宣称批判地思维的个人就是无限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者。

第二,鲍威尔“是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精神的角色”,有意识地扮演历史创造者的角色,运用他们的批判头脑,自觉地发明历史和实现历史。这样,黑格尔的历史理论在鲍威尔那里变成了一幅荒谬透顶的漫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 篇7

关键词:马哲,教学,实效性,对策

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基础课程, 是各专业的必修课。开设该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提高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尤其在新形势下它的功能和价值更加明显,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 严重制约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教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在进步, 学生也在变, 因此伴随着教学相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要变, 目前,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不仅仅是学生思想上不认同, 老师思想上也存在片面认识。从教学过程实践和问卷调查反馈来看, 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 学生逆反心理严重, 参与度低

首先, 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大背景下, 来自外界的各种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转型期间面临的很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让学生感到接受学习的内容和外界不一致, 形成的强烈反差甚至会感到茫然与困惑, 从而产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的逆反心理, 上课要么不打开课本, 要么打开课本也是给老师做样子看, 整个过程中主体参与度很低。第二, 目前高校学生大都为“90”后, 且为独生子女, 即使接受新鲜事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大增强但心理和情感上仍然还不成熟, 如果老师在教学方上运用不当, 教学内容上不进行及时更新, 很多理论仍然还是停留在口号上, 不能够“以理服人”, 也就很难让学生做到“心服口服”, 难以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认同, 其结果就是容易和老师拧着干、对着干。问卷调查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生对这门课从拿到书的那一刻就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认为这门课很枯燥, 这样还没有开始上课就使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 重“考试”轻“平时”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 只要考试前下功夫, 背一遍, 抄一遍, 只要不挂科就万事大吉, 平时不会翻书预习, 课后更不会看教材复习, 老师上课讲的听一听就行了。经常拿这门课和其他课如数学和英语相比, 认为这门课重在考前突击, 而忽略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和点滴积累,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考试前一大堆概念、定义压得学员透不过气, 死记硬背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以后接受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埋下隐患。

二、做好教学实效性遵循的原则

(一) 主动性原则

实效性简单而言就是有效。学生经常会问我:“老师, 我们现在学习这门马哲还有用么?”, “马哲是不是都过时了”种种类似这样的问题, 其实,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学员对这门课的主动积极思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发挥各自的主动性, 对老师教授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自己的见解, 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的实效性, 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从开课第一天在教学环节上设置了“我和哲学那些事”, 每节课复习完知识点后由两名同学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一些哲学小故事或者自己在生活中总结出的道理, 目的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在此环节开展了两个星期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二) 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与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通过启发后主动去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老师有时上课时会意外收获在备课固定思路上很多新的灵感和火花, 学生也是一样, 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时如果能更多的带有启发性, 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第四章认识论里“反映”这一知识点时, 放了一曲《敢问路在何方》, 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 通过列举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来讲解反映的两个特点, 模写性和创造性, 即作者吴承恩在写《西游记》这本著作时也是在现有历史的基础上还有进行丰富想象出很多的神仙、妖怪等等人物, 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其实一直一来很排斥的课程并不是遥不可及, 而是就在自己身边, 另一方面也方面学员加深记忆。

(三) 多样性原则

高校学生学历层次有高有低, 文理科知识结构相差很大, 这就意味着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尽可能的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个体素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授课时要更加注重层次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实效性对策

(一) 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生活

1.不要逃避问题。遇到类似“马克思当时有没有想到现在社会出现的象房价高涨等问题?”, “共产主义还能实现么?”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坦诚的回答学生, 不要逃避更不能敷衍, 帮助学生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这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样老师的授课才有吸引力。2.要掌握学校、社会动态。我们教员每天和学生都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里, 把身边发生的变化和事情作为课堂的题材和内容不仅亲切容易接受, 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校的关心、热爱;积极通过报纸、网络对社会动态进行及时学习, 使授课更加有针对性。

(二)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

一堂课并不是伴随着下课铃声就结束了, 同样, 师生情也不是因为课程的结束就湮灭了。一节课五十分钟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讲授基本知识点, 但学生的思考仍在继续, 课还没有真正的结束, 课堂教学的延伸很重要。课下可以开展教学阶段总结分析会, 教员根据学员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也可通过谈心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疑惑, 师生关系优化了, 对教学活动大有裨益。

(三) 注重运用语言技巧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也就是说马克思不是抽象空洞的, 而是实实在在的。增强马哲授课的实效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开展, 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接受、消化。整本马哲教材全是文字没有一张图片, 此时教学智慧要通过教学语言体现出来, 教员的在课堂中语言技巧的运用就极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 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不仅要注重声调恰当的运用, 还要在讲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进行语速的及时调整, 做到张弛有度, 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同时, 灵活运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从而把握科学理论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张百春.全球学与当代俄国哲学问题研究[J], 哲学动态, 2012, (9) .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管理模式调查报告下一篇:晚安问候短信温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