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通用9篇)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篇1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厌学 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前,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现象较为突出。体育课中的学习气氛不太活跃,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规定进行练习,忽视从学生个人特点和爱好出发,教学方法死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研究分析,改进教学手段,克服学生各种不良心理影响,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主观原因

1.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偏差

体育活动与劳动的区别就是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与让人心情愉快的特点。这容易使得学生把体育理解成为一种欢乐的“玩”,这是他们头脑中的“想象”,现实的体育课是教育,会有一些比较规范的内容,如队列和一些较正规的技术学习。如果此时教学勉强生硬就会使这种落差突然加大,使学生一开始就会感到生疏和失望,从而播下“厌学”的种子。

2.灰心自卑、腼腆

中专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差,有极少数学生甚至连一些体育器材都不认识。因此,在练习信心不足,灰心自卑,怕丑退缩,这是体育教学中造成一些“笨”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体育运动还与学生的身体形态有密切关系也会造成―些学生因身体形态的不适而产生的一些尴尬。

3.怕苦、怕累、怕脏、意志薄弱

体育运动却需要有一定的运动量,有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上课时怕苦怕累。体育教学目的最重要一条就是锻炼学生坚强 意志品质, 勇于拚搏的精神,一个动作的掌握往往要通过无数次的练习。这样就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不厌其烦的精神,但在体育课练习中,有些学生意志薄弱,敷衍了事。

二、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客观原因

1.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的原因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体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的现象,这和其它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也和学生对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不吻合。因此,“低水平重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各年级所教的内容重复太多,水平相似:只教单个技术没有实战自主权:只教技术不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

2.教学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的原因

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最明显区别是:学校体育课是教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会感到和课外体育很不一样,即感到缺乏可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本来不多的可供学生自主性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再抹杀掉的话,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感到体育教学的强制,则逐渐产生厌倦。

3.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目前,中专学校还存在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的严重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造成体育教材选择方面缺乏多样化,而使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三、消除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对策

学生厌学体育的现象直接影响和削弱教学效果。但厌学的心理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采用诱导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讲解以及优美、准确的示范,就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对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教材,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到兴趣,必须要有好的教材

若教材难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可望不可及,失去学习信心;若教材太容易,容易造成学生举于可得、不求上进的心理。所以教材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对于难度大的教材,重新组合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感到兴趣的项目;对素质较好和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可有意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热情,激发和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兴趣。

2.正面宣传,提高认识,培养学习动机

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心理利智力的良好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不只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把个人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统一起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首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老师发挥其主导作用,老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成不变的命令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课堂气氛缺乏活力,这种教学环境会让学生望而生“厌”。其次,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下段。适当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所谓“放羊”式教学,就是体育课上让学生想“选”什么项目就“选”什么,这种“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选”,是有调控的“选”.调查结果表明 喜欢“放羊”式体育课的学生占90%。实践表明,“放羊”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运动习惯,是培养学牛的终身体育的有效方法。

4.还要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安排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牛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速度和重量等, 把难度大的与难度小的、熟悉的与生疏的身体练习方法交替进行:

5.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要建设―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的教师。因为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厌学。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改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

总之,消除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心理以及如何培养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教师的一项费时、费力的艰巨工作,特别是在新的体育教改模式下,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立:论体育厌学与素质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5(4)

[2] 夏峰: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5

[3] 李世荣、马莉、赵金林:体育厌学学生的成因与矫正策略[j],教学与管理,.3

[4] 白雪、令狐昌琴:学生对体育厌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篇2

1、对体育学习“厌学”原因分析

1.1、学生自身的原因

许多学生从高中以前的教师、家长“要你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后, 不能够很快掌握独立学习的基本方法, 造成专业适应能力不强。有的学生经过高考后进入大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目的, 没有及时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而体育科目作为大学的基础课而更不被学生所重视。

1.2、环境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原因。

现在的就业分配不太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用人单位现在又大部分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基础课成绩, 这些也都大大地挫伤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体育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从而增长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科目的厌学情绪。

(2) 学院的体育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 体育的项目有很多, 由于学院教学资金的原因以及学院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够重视, 以致体育场所不多, 体育器材缺乏, 导致学生有很多喜爱的体育项目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无法进行这这些项目的活动。

(3) 班级里的学习环境。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积极向上的“人气场”和幽雅文明的环境, 不仅适合学习, 而且能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 易于发挥人的潜能, 培养人的竞争意识。

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部分都喜欢体育运动, 力争提高自己的体育课成绩, 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这种积极的因素就会带动全班良好的班风、学风又使全班学生有所进步和提高, 使多数人都自觉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如果一个班级有多名不求上进的学生, 体育委员的作用不能很好体现, 就很容易造成消极因素在班级的蔓延, 形成一个毫无学习的环境, 这样整班同学都会对体育失去兴趣, 从而对体育课就会有抵触的情绪。

1.3、教学方式的原因

教师上课的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心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上课语言幽默、和蔼可亲, 学生就会喜欢。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如果教师上课口齿不清, 面无表情, 学生也就提不起精神, 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是在忍受时间的折磨, 最终学生会讨厌教师及其课程。每个班级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 有个别教师不管什么班级都死板的按照一种教学方式, 只想着完成教学工作而不顾学生是否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这势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教师自身的原因

总所周知, 体育包含了非常多的项目, 要求教师在每一个项目上都有很高的技术技能水平也是不合实际的。但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所要教授的体育项目确实非常有限的, 大部分的内容学生在中学的时候都可能已经学过, 所以会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在这些项目上 (如: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羽毛球等) 掌握了较高的技术技能。教师在这些项目上没有较好的技术技能和理论水平, 这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就会觉得这个课已经学不到什么更多的技术, 甚至觉得自己比老师懂的还要多, 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掌握较强的技术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学生就会对教师有一种欣赏或者崇拜的心理,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缓解大学生体育学习倦怠对策

2.1、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观, 明确学习目标

在现代生活中, 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健身强体的手段,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让体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同感, 促进其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 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 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2、强调体育锻炼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

很多大学生觉得在大学期间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 其它的都不重要。所以作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强调体育锻炼在今后工作的作用, 要学生明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而想拥有好的身体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工作压力, 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而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身心, 缓解在工作中的一些不良情绪。

2.3、改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

作为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施不仅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 而且还会以自身的外部特征给师生以不同的刺激。在高职院校里体育教学设施对体育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好的体育教学设施将极大降低不良天气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2.4、在班级里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掌握不同班级学生的喜好, 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使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将终身受益;发挥班上体育委员、班长和学习委员的带头作用, 因为他们理应是班上的学习积极份子, 起着带头示范的作用, 如果他们在上体育课时表现的怕苦、怕累, 那么班上的学习氛围一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在上体育课时要首先跟这些班委强调他们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在上课时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2.5、改善教学方式

(1) 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以“培养习惯、终生体育”为目标, 改进体育课程结构, 增加体育授课科目。多开展适合大学生所追求的新兴时尚、具有娱乐性质的运动项目, 让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缓解文化课的学习压力, 身心得到放松。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指标, 通过课外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养成运动习惯。

(2)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在一个班级里面对所要学习的体育科目每个人之前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统一授课,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组, 已经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为一组, 没有什么基础但又有学习这一体育项目兴趣的为一组, 对这一学习科目没有兴趣的为一组。对有一定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加深学习内容, 多通过比赛提高他们的技能, 并且可以让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协助教师指导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而对基础较差的那一组在教学时主要以掌握基本技术为主, 多表扬, 多鼓励。而对这一体育科目毫无兴趣的那一组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上课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成功喜悦的激励下强化体育学习动机。

3、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3.1、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体育教师要精通专业理论和技术, 掌握各运动项目的技术与战术以及相应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具有教学、训练、竞赛、裁判以及宣传、组织等方面专业能力。当遇到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时要多看书, 看相关的体育教学视频, 查找教学资料,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体育教师。

3.2、教师心理素养的提高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学校激烈的竞争环境, 对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不满等等, 都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承受力和心理素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应包括对体育工作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意志品质等。有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养才能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

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社会道德、不怕辛苦、不计较得失、作风正派、团结友爱、注重仪表等等。这样, 教师才能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体育学习倦怠现象, 既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也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本文从学生自身原因、体育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对体育教学厌学现象原因的分析, 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厌学

参考文献

[1]刘凤.高职学生的厌学心理分析及调整[J].药学教育, 2003, 19 (1) .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激发 厌学体育行为 积极性

体育厌学根源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 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各高校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就我校而言,作为一所林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林业工作,免不了要翻山越岭。因此,可多安排些越野跑、登山等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标等,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禅益。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朗、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

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五、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中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是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成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 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六、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等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史爱荣 . 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于秀 .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中的主体 .体育教学.2002(2).4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篇4

一、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中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问题。部分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平时也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他们情绪不稳定,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四是生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由身体不适引起厌学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营养不良、易疲劳、体质屏弱,经受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而忽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和场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往往成为终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课程内容被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导致学科份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学习负担有增无减,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是首位的,教育评价仅仅是鉴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然而目前我国考试成了中心,分数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造成目标与工具本末倒置,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计算着分数,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学校忽视和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无尽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奖惩措施,教师和学生都在升学的指挥棒下,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形

成“厌教”和“厌学”心理。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把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完全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更谈不上课堂艺术,教学方式单调,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四)社会因素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一些媒体对有关事件的失实报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厌学导致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校、逃避学习的责任。中学生正值发育成长阶段,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这一时期就几乎失去了一生。另外,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怎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由厌 学 引 起的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三、防治对策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阶层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和措施去应对。据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施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人们感兴趣的,都会快而好的去完成,反之,就觉得较为困难。同样,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求知欲是直接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以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为宜。

(二)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会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实际考虑,降低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设立目标,来满足学生

学习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不能实现,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加重厌学和畏惧情绪的现象。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象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在于胜利的欢乐。”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针对一些厌学学生懒惰、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点,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自觉、自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可以采取及时反馈、强化动机,及时沟通,多表扬,常鼓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懒惰、无毅力的消极心理。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改变厌学态度。

(四)作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学生的素质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必须做好疏导工作,从而化解因得不到满足而留下不良的心理情绪。

(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注意创建和谐、团结、稳定的笋集体,积极向上的班风,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地环境中学习,思考,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情绪。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学习和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满足心理松弛的需求。其次,家 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家庭需求主要来自家庭和谐气氛和细致的关怀,因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满足学生的家庭需求至关重要。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篇5

清水县郭川学区 郭德戬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重组,农民的经济观、教育观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使厌学情绪在不少学生中滋长、蔓延,即便是小学,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能到城里挣钱的思想给农村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习无用”的思想,家长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的甚至旷课逃学。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在学校里的表现

当前,在许多小学里经常听到老师说某某学生不是笨,不是学习能力差,而是懒,不学,其实这就是厌学的表现。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学校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校比较迟。要么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要么常常迟到,这些同学起床后,洗脸、收书包、吃早点动作都很慢,出门后在上学路上也是东张西望,边走边玩。

2、到了学校也不会马上拿出书来读。而是和周围同学说几句话,即使拿出书来,也是慢吞吞地翻,边翻边看同桌读哪里,他也跟着读那里。甚至眼睛在东张西望,嘴里却在朗朗上口。

3、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易开小差。上一会就左顾右盼,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也很少参与,同桌讨论他一般只听不发表意见、观点。不管老师如何问就是不吭声,布置的课堂作业要要么混着不做,要么混到下课后抄同学的,再不就是课堂上抄同学的,抄不到就乱做,测验各科几乎不及格。

(二)在家里的表现

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家里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平时观察,凡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般在回家的路上不是这儿逗留会,就是那儿磨蹭会,回家都比较晚。

2、回家后经常就书包一扔看电视,还有少部分学生会被父母牵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等家长问作业做完没有时,他才会拿出来做或是去问同学做哪里,甚至有时候他就说没作业。或者草草了事谎说完成了。

4、做家庭作业时如果父母在旁边监督的话,作业还基本认真,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监督的话,就一塌糊涂。甚至干脆不做。

5、老师布置的非书面作业从来不做,对父母就说没有作业。当然,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当中也有极少数同学在家还比较听话,是个乖孩子。可是在学校表现就不怎么样。

二、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了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还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多没有及时克服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失败,很少成功过,他们已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是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当中。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再加上一些家长把一些家务活分给孩子。学生经常是干了这门,再干那门。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搞好学习,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味的让孩子学习学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不是棍棒相加就是百般辱骂,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还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亲人”,如果反复对其倭化和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像刀一般锋利的诿化语言斫削。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诿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师不能及时因材施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发生认识论认为,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是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质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综上所述: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小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三、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帮助学生清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回归正道,从而健康自信地学习、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在参与中获得成功。

农村小学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里,就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自由伸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智力高低范围,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激励自己,获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成功的认同,首先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承认自己成功了,就会得到一种愉悦;如果教师也认为他们成功了,这种愉悦感就加强了;如果同伴也认为他成功了,这种成功感就更加强烈了。所以,我们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极为重要。它会使学生的乐学情绪明显增加。

(二)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影响,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特别是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注重分数。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总之,要使孩子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家庭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宜他们个性、智力发展的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三)老师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高的学习要求、过重的作业常常使学生精神紧张,身心俱疲。只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休息。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学校及家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厌学的学生通常表出自卑,要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只能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彻底转变对学习的观念,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意义。首先,赏识教育很重要,不要忽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笔者要说: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可运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讲新课的头一天,先给后进生讲一遍,着重指出重难点,第二天上课时,让孩子能积极举手,成功回答出问题,或者给学困生提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厌学现象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篇6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 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 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 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 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厌学;

1 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 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 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 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 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 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 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 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 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杜威认为, 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 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 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

(1) 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 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 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 儿童也会为此痛苦, 上课走神, 学校效果不佳, 徒增学习负担。

(2) 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 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 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 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 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 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 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 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 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 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 失去动力。

1.2 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 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 属于外定的目标, 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 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 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 社会经验缺乏, 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 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 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 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 对其感到困惑, 缺乏学习动力。

2 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2.1 合理化家庭中的学习目标

针对儿童厌学情况, 养育者应当合理的制定家庭中儿童的学习目标, 从儿童自身出发, 不宜不切实际, 比如, 先进步两到三个名次, 再进步一到两个名次, 逐步前进, 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这样有助于让儿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 一方面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 另一方面可凭借完成目标而产生成就感, 肯定自身价值, 继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儿童一步步完成目标、发挥才能的时候, 儿童的未来也就无需养育者过多担忧了, 因为并不需要养育者直接为儿童订立一个宏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 更宜将儿童的学习目标制定得符合实际, 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2.2 重视儿童的个人目标

蒙台梭利在研究中发现, 儿童对玩具、糖果等物质奖励并不感兴趣, 激发他们能力的是自由的天性发展[3]。因此当儿童出现厌学现象时, 物质刺激并非最优方式, 而是养育者应找出儿童的个人目标, 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1) 养育者应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人目标, 面对儿童的自身目标养育者不要轻易否定, 不要把养育者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儿童身上。人人生而不同, 儿童有自身的天性发展需求, 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养育者都不相同。养育者将自己认为适当的目标强加于儿童只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 造成儿童的痛苦, 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 而其真正的天性则得不到发展。

(2) 儿童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 尚未成熟, 其社会经验不足, 因此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明确, 不是“想成为战地记者”“希望当遗传学家”这样能够为成人社会迅速接受并精确定位的`目标。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专长, 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 此时需要养育者用心观察, 并借助成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加以分析, 帮助儿童明确个人目标。比如美国检察官梅琳达, 从小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与人吵架[4]。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 养育者应当让儿童个人与家庭和学校设立的学习目标相结合, 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进步的兴趣, 积极发掘自身潜能, 乐于学习。蒙台梭利指出, 儿童懂得“自我教育”, 当设定目标之后, 儿童不需要成年人的干涉, 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儿童目标和家庭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 能够帮助儿童从自身克服消极厌学情绪。

2.3 加强沟通和理解

养育者需要尊重儿童并理解儿童, 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 耐心讲解, 才能有效的为儿童解释学校和家庭设立的学习目标的理由和与之带来的好处, 帮助其理解和认同。若是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硬要求儿童理解并赞同, 比如“好大学”“能赚大钱”“找好工作”,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 目标从近在眼前的“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前三名”变成了遥远未来十分不确定又不具体的事物, 更加模糊, 反而不易理解并付诸努力。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和讲解, 当儿童理解并认同了学习目标的时候, 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厌学情绪, 自发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 2012.

[2]周三多.管理学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篇7

一、奥数学习的现状

奥数真的这么让人厌烦吗?早在2005年,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就在博客上对奥数现象痛下断言, 认为“奥数之害远甚黄、赌、毒”。一时之间, 关于是否有必要让中小学生学习奥数的话题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2008年广州市对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个梦想大调查, 有的学生的梦想竟然是永远不要再上奥数课。2011年, 西安一奥数补习班的孩子从七楼扔下写有“七楼在上奥数, 救救我们吧”字样的纸飞机, 向路人求助。在奥数班火爆的今天, 奥数却成了一些学生的噩梦。因此, 找出学生厌学奥数的原因, 探寻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奥数的兴趣, 让奥数真正发挥其作用, 为奥数正名, 势在必行。

二、学生厌学奥数的原因

所谓厌学奥数就是指厌恶、害怕学习奥数或学习奥数不主动、不积极地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 是对消极对待或对抗奥数学习的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的概括。而厌学奥数实际就是缺乏学习奥数的动机。“动机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 为个体活动既提供动力, 又调节方向”。同样的, 学习动机引发和维持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 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着“动力”、把握着“方向”。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可知,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众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琦、刘儒德有关学习动机的整合模型, 描绘了激发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下面, 笔者从这两大因素入手, 分析学生厌学奥数的原因。

1.从个体因素方面分析

(1) 需要方面

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自我决定需要, 即学生希望具有控制事情发生、发展及结果的能力。如果受到他人或外部控制时, 大多数的人会有自然的不愉快。在奥数学习中, 很多学生并不是自己主动要求的, 而是因为家长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在学习奥数, 于是也非要自己的孩子学习。这就会使学生觉得没有得到尊重, 追求独立、渴望自由的想法被扼杀了, 从而产生厌烦的情绪。

此外,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能认识到奥数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他们将奥数的意义狭隘地等同于应付考试、升学加分, 而缺乏学习奥数的需要。由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协调理论可以看出, 当外部理由, 即升学、金牌等被过度强调时, 人们就不需要内部理由, 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动机。学生由于长时间只认识到外部理由, 没有发自内心的对奥数知识的渴求, 对奥数学习必然出现厌恶、抵触的情绪。

(2) 情绪方面

人类不仅是只知道学习的认知动物, 亦是受到情绪作用的情感动物, 各种情绪因素也同样影响到学生的动机, 比如焦虑、兴趣等。由于奥数题目难度较大, 一些学生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就开始焦虑、紧张, 循环往复, 便对奥数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此外, 部分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奥数时, 教师不当的教法使他们认为奥数的理论性强, 逻辑思维和推理要求高, 从而没有兴趣, 走上应付之路。

(3) 学习者信念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试验就反映出一种学习者信念, 在奥数学习上表现为学生在遇到难题时, 拖延作业, 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加之在外界舆论的影响下从小就认为奥数难学、奥数学不好对升学不利等观念, 使他们越来越沮丧。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学生信心倍增, 而消极的心理暗示能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长此以往, 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认为不论多么努力, 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甚至破罐子破摔。

(4) 目标定向

每个学生学习奥数都是有目标的, 而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多具有表现目标, 即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通俗地说, 就是做给别人看。如果很难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比赛中获胜、在竞争中超越他人, 那他们可能会采取避免失败的策略, 即装出一副毫不在乎、漫不经心的样, 这就可能形成厌学情绪。

2.从环境因素方面分析

(1) 教师变量方面

奥数学习任务属理解任务, 因此教师的教法不当及师道尊严的课堂文化, 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 对奥数兴趣渐减。同时, 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其特点, 如果教师不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难度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 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影响他对学习的兴趣。

(2) 家庭、同伴变量

在家庭变量方面, 有的学生家长认为把学生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奥数学习中去。如果家长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需要, 就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

在同伴变量方面, 同学、朋友都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参加奥数培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在竞赛中拿奖或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 所以他们之间也就有竞争的存在。竞争有可能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 给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奥数兴趣的探索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想要纠正这一现象, 学生、学校和家庭必须共同努力, 探索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奥数兴趣的策略。

1.从个体因素方面激发学习动机

(1) 学生自己要对学习奥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学生自身对奥数学习的正确认识, 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源泉。学生要认识到学习奥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奖、升学加分, 而是为了培养自己在数理化课程方面的逻辑性和发散思维。同时, 在现实生活中, 有很多问题也可以用奥数的方法解答。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到学习奥数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产生动力。

(2) 学生要发挥其主体作用,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心理学家德西认为, 当人做自己愿意做或自己决定做的事时, 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热情, 具有较高的内在动机。因此, 学生要发挥主体能动性, 保持高的主动性和热情, 投入到奥数学习中去。

(3) 正确归因

学生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 要对成功和失败作出正确的归因, 不要因为失败而感到太自责、内疚和羞愧, 怀疑自身能力比别人差。因为奥数题目的确难度较大, 只要自己能够获得自身水平范畴内的知识, 思维得以活跃, 眼界得以开阔, 就是成功的。但学生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题目太难等外部因素。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从而努力以赴,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4) 明确目标学生要具有掌握目标, 使其认识到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 不去在乎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的错误或者遭遇众多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敢于接受挑战并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更能坚持到底。

2.从环境因素方面激发学习动机

(1) 就学校方面而言

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教师在进行奥数培训的时候, 不能把目标直指升学, 应该以活跃学生思维, 开拓学生眼界为目标。奥数中的很多过难的题目并不适合大多数孩子学习, 解出这些题目的答案并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如何启发学生, 教会学生学习奥数的方法, 让他们不但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次, 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奥数的兴趣。兴趣是除努力之外解释学习优异的第二重要原因,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 在奥数教学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些小故事, 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等手段, 灵活运用教法, 让孩子感受到奥数与生活密切相关, 而且内容丰富多彩, 激发他们的兴趣, 由“师要学”变成“我要学”。

再次, 教师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奥数学习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大帮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等的培养, 使学生在奥数学习中获得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最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取得学习的成功。中小学生回避失败的动机比较强, 其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屡遭失败, 缺乏成功的体验, 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 害怕学习, 惧怕考试, 教师要将其从挫折中解脱出来, 形成努力学习与成功的良性循环。

(2) 就家庭而言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家庭对其要求及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家长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而且授课一般是根据大部分同学的水平进行授课。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擅长的知识和知识缺陷, 要想更好的补充学生的知识缺陷, 只有家长在课下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努力才行。在奥数辅导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弱项, 运用正确的辅导方法, 有针对性的帮助他把弱项变成强项。家长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应适当投入精力, 翻看奥数教材。

此外,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并不只是注意让孩子吃饱穿暖, 而忽略了学生的信心。家长的鼓励和平时的言语对学生的信心影响是很大的。孩子奥数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耐心才能看到孩子一点点进步。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要多拿自己的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 看到孩子的进步, 鼓励他去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且, 家长也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不要把学习奥数的目的就看做是得奖、加分。

(3) 就学习的同伴而言

在奥数班里, 学生都是同龄人, 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互助和竞争的关系。同学间的友好互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适当开展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竞赛, 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适当采取竞赛的形式。

(4) 就教育管理部门而言

近年来, 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管理部门, 一再重申学校不得进行小升初选拔考试, 明令学校升学不得看奥数, 但奥数培训却禁而不止。因此,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力度, 斩断奥数培训的利益链条, 取缔以升学为目的的各类奥数培训班, 还奥数学习一片蓝天。

厌学奥数的成因是复杂的, 但厌学奥数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教师、家长要同心协力, 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 从他们的心理出发, 进行教育和帮助, 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中学关于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中学生厌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如若不加重视,会加剧学生辍学和出走。因此对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治理。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初中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出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的表现、影响及其产生原因,从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并帮助学生找到厌学的症结所在,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调查方法

2。时间:2009年11月

3。调查方法:采取随机取样的办法,对本校部分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分发调查问卷,随机问卷调查。

四.结果与分析

(一)。厌学现象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所谓厌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倦学习的心理,进而在学习学科课程时,对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再愿意学习的现象。

其突出特点如下:

第一,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可以说为视上课为坐牢。

第二,有的学生作业几乎不做,有的学生期末考试在5分钟完成选择题,然后就睡觉。

第三,逃学、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

(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范文网

a、学习压力过重;(约50。7%)

b.基础太差跟不上,(约36。9%)

成绩差的学生,压力大,畏惧学习,导致越来越差,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个别学生喜欢学习的学科就想学习,而且会学得很好,感觉有意思;不喜欢的学科就不想学习,就不学。学习完全凭兴趣和爱好,没有自觉性。

c、教师枯燥的教学方法(约26。1%)

老师讲得太单调,没有幽默感,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课堂死板、枯燥、乏味,不吸引学生,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家长期望过高(约22。2%)

浅析初中生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 篇9

一、厌学的主要表现

初中生产生厌学心理之后 , 他们会认为学习是浪费 时间 , 没有用处 , 外在表现 为对学习失去 兴趣 , 上课时精力 不能集中 , 在集体活动中选择逃避, 精神焦虑, 脾气暴躁等。在出现厌学心理之后, 学生的状态被负面情绪所影响, 他们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不得不走入课堂进行学习, 稍有一点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会引起一连串的消极反应。对厌学学生 来说 , 学习没有一 点乐趣 , 而是成为 了对他们的折磨, 严重的厌学心理还可能使学生产生极端 的心理和 行为 , 如学生选 择辍学、离家出走等方式来逃避学习。

二、造成厌学现象的具体原因分析

厌学现象 的产生是 由于学生 内心想法与现实相矛盾冲突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学生在产生消极 因素时教师 和家长没 有投入足够的 重视 , 给予学生情 感上的关 怀 , 引导他们舒缓压力和调节情绪。在实际学习中, 初中生产生厌学现象是由于家长过重的压力 , 学校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 以及和学生之间交流存在的矛盾、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和漠视 , 使他们缺少 倾诉的对象 , 在极大的 压力和失败面 前 , 学生会对自 己失去信 心 , 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造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教师过分追求 成绩 , 忽视学生的 主体学习作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很多教师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设 计 , 取得了很大 的成绩 ,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还过于重视, 认为在让学生获得发展的同时必须提高学习成绩, 在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在教学中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但是教师的严厉使学生不敢畅所欲言, 学生害怕在发言时出现错误, 受到教师的批评。在压抑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不能积极运转, 使课堂教 学效率大打 折扣 , 阻碍了学生 的发展, 容易使他 们对学习 产生消极 情绪, 造成厌学。

2.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家长对教育也重视起来, 他们都希望 孩子能有 更好的发 展 , 获得更高的能力。但是在对孩子提出高要求时 , 家长没有从孩子的自身能力出发,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 学生没有获得来自家长方面的动力, 而是使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 在学习过程中 , 一旦出现失 败和退步 , 家长就会对孩子进行压力批评, 严重的还动手打。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在情感上对家长产生敌对情绪, 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 复”的想 法 , 越是对他 们的期望高, 他们越不好好学习, 很多知识掌握不了, 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 教师对学生缺乏沟通和关爱。在教学中, 个别教师对 教学工作 不热爱 , 他们和学生 缺乏沟通和 交流 , 在教学完 要学习的 内容后 , 就认为完成 了教学任 务 , 不关心学 生是否掌握了 学习的知 识。在学 生向教师 请教问题时 , 他们不能进 行耐心的 讲解 , 而是采用挖苦 讽刺的方 法来打击 学生 ,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师生之间没有感情, 学生不会主动 和教师讨 论问题 , 教师对学 生的学习和心 理变化都 不进行关 注 , 使学生在出现 厌学现象初 期不能得 到及时有 效的引导, 使学生在 学习时不能 专心 ,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

三、解决初中生厌学现象的有效对策

针对初中生厌学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 , 教师需要采 用多种方 法来激发 学生的学 习自信心, 找到他们厌学原因的根本所在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持正确的态度 , 积极地投入 到学习和探 究中 , 在健康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1. 调动初中生的 学习兴趣 , 激发他们 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它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兴趣一旦被激发, 学生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注意, 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 , 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 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孜孜以求、津津有味, 甚至废寝忘食。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灵活 的方法进行 教学 , 关心关爱学生。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3.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联系 , 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 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只有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 人才的大环 境 , 确实减轻 学生负担,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给学生以科学的教育, 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 , 使学生健康 地发展 , 实现学生 终身教育。

上一篇:给我一双翅膀三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建设生态文明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