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精选12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篇1

读了《高中地理新课标》后,我对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中地理教材主要由三本必修教材和两本选修教材组成,其中三本必修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

《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这部分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展变化。

《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地理发展观。

《地理Ⅲ》在必修Ⅰ、Ⅱ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原理与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两章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一章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

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地理选修Ⅴ》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

《地理选修Ⅵ》列举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学习的需要出发,使地理教学富有趣味、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高中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篇2

一、重视对新教材结构体系设置的研究

研究新教材设置的结构体系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而为新课程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保障。

结合高中新课改的总体理念和目标——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交流与合作等要求, 高中地理课标把“培养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作为新指导理念和目标。为此, 地理新课标教材在基本继承原有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无论从体系的设置还是在内容的构建上都有大量的调整和修改。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第一开发和被开发者, 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对新课标教材资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

那么, 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与挖掘呢?首先, 认真研究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 尤其是相关科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起码要做到“心中有底”。其次, 细心研读新教材文本 (包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与知名度较高的教辅资料等) , 特别是能够把新旧两种教材 (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能找到相关课程不同版本的教材) 在认真对比的过程中寻找新教材体系设置上的变化, 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去细心揣摸新教材在体系和内容设置上变化的合理性。再次, 有重点地研读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相关专题性论著, 对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活动, 尽可能多地聆听课改专家的现身说法当然也十分必要。

总之, 对新教材设置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松紧尺度, 做到教学方法灵活而有效、教学形式开放而多样, 从而更好地发挥新课标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理念, 全面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各种教学目标。

二、重视对新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

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 (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可作为研究参考) 是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必须做到的基本工作之一。进一步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文本知识, 主要是指要重视研究并深入掌握对新课程标准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教学内容知识, 以及教材编写者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所反映出的编写主旨思路和对教学目标要求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将有助于从教材文本中寻找到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 发现相关技能的主要训练方面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导向等;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各种探究性问题的发现, 并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考查而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程度, 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求尽量逐字逐句地推敲字、句、段及其之间的关系, 以及叙述方式的合理性与文本之外的编者在组织这些文本过程中的意图。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借助相关内容的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文本对比, 甚至借鉴、选择其他版本更加精炼、合理的内容及表达方式而引进自己所用版本教材的教学当中。或者在坚持基本教学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按照教学需要由自己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以便于更好、更有效地为教学实践过程服务。总之, 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仅仅作为实现相关教学任务主要载体之一的作用而存在的价值, 却不再把教材文本当作教学活动开展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水平的唯一权威性工具而决不敢“越雷池一步”地加以盲目膜拜。

三、重视对新教材各种学习活动的合理利用

学习性“活动”作为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新课标关于“实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念的突出表现之一。其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灵活是新课标教材设置中的突出亮点之一。在高中新课标教材《地理·必修1》中, 教学“活动”竟达70余处之多, 具体分配如下表:

这些教学“活动”的总体特点是: (1) 形式多样——它们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需要动手做的实践性活动和需要用脑想的思辨性活动, 从而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2) 可操作性强——它们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利用价值, 并且是对新教材文本内容的有力补充; (3) 紧扣新课程教学主题——大量“活动”的设置有利于及时巩固教材主要文本内容知识, 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及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对学生相关内容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性训练, 并且在“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 从而更好地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具体实施中, 应当重视学生原有地理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 给予恰当筛选;视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情况而进行合理调整;分析地理课程资源现状, 不断联系实际而开发新的“活动”型案例。总之, 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教学内容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服务的各种方法和形式都可以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重视对新教材插图的充分利用

“无图不成课”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 使用地图是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优势, “无图不成题”也是近几年来地理高考中的一大亮点。可见,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仅就高中新课标教材《地理·必修1》而言, 共约120幅插图。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主要是就内容讲解和课堂活动的开展而设置的。使用基本方法是:带着问题去读图、用图, 并在地图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并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阅读方法和绘制技巧, 使新教材插图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功效。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虽然探讨很多, 其实践的经验与成果也层出不穷, 但笔者认为:新课程目标下, 最基本的还是更应该重视对新课标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若就高中新课标教材《地理.必修1》而言, 主要包括:对新教材结构体系设置的研究, 对新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 对新教材各种学习活动的合理利用以及对新教材插图的充分利用。这是实现新课标关于倡导“学生有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和实现高中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与关键。

关键词:重视,新课标,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林培英, 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0-02

前言: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让学生快乐、轻松、高效学习地理已经成了最直接的教学目标,也是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的一重要教学理念。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班内情况和同学学习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让单一的知识变得丰富,让呆板的书本变得活跃,提高每堂课的听课效率,这就是最直接、最简单的高效课堂。

一、多媒体的情境构建,形象展示地理知识

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方式的一大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呆板和抽象,改变了知识的空洞,大大提高了形象化的教学质量。而作为一门人文科目,地理除了需要记忆,还需要理解。如果你对一个地貌只有文字上的只言片语的了解,很难在脑海中形成整体印象,只能依赖记忆力将其印在脑中,可是这样并不高效,记忆时间也不会很长。借助多媒体,将地理形貌、地理风景、天气变化等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会让记忆更加深刻,对学习的作用会更加持久,学习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时,我们不可能处于外太空去观察地球的形貌和运动变化,单靠内心的想象又让这一知识点变得“单薄”,死记硬背成了最终的学习办法。但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办法,通过动态图将地球的运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宇宙环境等都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通过讨论总结得出地球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且,那些神奇、美丽的图像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地理,更加深入的掌握地理知识。

二、案例的实践性教学,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对自主性学习的重视,有效性教学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教学任务的完成,到现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程度,这是观察主体的变化,也在本质上指导了有效性教学的实践办法。案例的实践分析,是对生活的一种探索,将生活情境引入到学习中来,唤醒学生的熟悉感,也使得他们敢于在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例如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名教师出生于北京市,后考入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市一所高中任教并定居,那么,这位老师在南京上学时属于人口迁移吗?现在在天津教学属于人口迁移吗?你认为该如何区别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这些实际的问题,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对学生更好的区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均有很大的帮助,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课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科学的布置作业,了解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家族在这些年里发生过迁移吗;城市和农村你更喜欢哪一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符合有效性地理教学宗旨。

三、时事热点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多数学生闲暇时间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度较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有效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科学的插入时事热点,增加教学方式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的教学中,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对近几年春季天气的感受。在多数学生反映春季风大、沙尘多的时候,教师再恰到好处的展示时事热点“北京春季下‘土了”的图片,学生对图片中的现象议论纷纷:“怎么会这样?”“是真的吗?”。最后引导学生对原因进行讨论,由此顺利的进入荒漠化的内容学习中。这样运用时事热点引入新课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激发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自主地投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中。

四、互动性的知识化教学,在沟通中相互促进

互动性教学是有效性教学目标下不得不提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互动性却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被互动”,而不是主动性地参与互动。即总是出现老师要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老师询问还有没有问题,老师说某某听明白了吗,等等诸如此类。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不能起到互动性教学的意义。因此互动性教学不是课堂的简单你问我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交流。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先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力不够,没有自信心去提出问题,这样互动的有效性不高,就无法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自信心,积极预习课本内容,初步了解加课堂思考,才能有能力和老师沟通学习。例如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事先对区域的基本含义了解清楚,并且初步划分一下区域发展的几大阶段,发现其中的发展差异,然后绘制一个图表,在课堂上进行填充。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就势必要对学习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促使他们对区域的分析能力更强,并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拓展到对本地区开发利用设想,开放教学内容。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是将学生摆在参考位置的教学意义评价,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是科学性的教学理念。老师要从日常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等方面发挥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陶亮.高中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3).

[2] 罗布次仁.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课堂的得与失[J].新课程,2013(01).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4

店头中学

乔飞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本周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前两部分内容:前言和课目标,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内容总结如下:

一、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认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

二、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的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六)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店头中学乔

学习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定稿] 篇5

在这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地理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首先,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这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地理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一、对于教材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于开放式课堂结构的学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练动手、动脑能力,初步获得了人生的体验,学得了继续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些无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新师生关系感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是权威的结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互动,相互交流,师生关系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关系。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生,而初中学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心理特征,往往不能全面评价自己和别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育“双赢”。课堂上,以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任何质疑,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的“邪端异说”,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们的“错误”。让学生在宽容、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给一点关爱,师生间应该建立起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篇6

曲忠厚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09年1期第68~71页

【作者简介】曲忠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16 曲忠厚(1954—),河南偃师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及教材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全面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站位高,落点实,特色新。形成了“扎实(重基础)、平实(重衔接)、朴实(重实用)”的风格。“案例”栏目的设计更是一大亮点,其内容的编排与呈现,对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规定性,对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将就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案例的系统理解、整体把握、有效挖掘、科学使用等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地理案例的功能与作用

案例是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且真实,有环境,有情节。哈佛大学的案例方法专家莫塞斯博士在研究哈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世纪20年代使用案例方法失败的原因时指出,缺乏教师足够的支持,仅仅依靠研究者去编写案例,结果证明许多材料是不实用的,无法为案例教学服务。[1]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将“实践者自己的声音”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在案例的设计上凸显其功能与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以下简称“地理必修1”)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圈层构成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设计的案例篇幅短小,多是就教材中的某一个焦点问题,把背景材料呈现,使学生能够以教师或案例当事人的身份,深入到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于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部分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1节中“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第2节中“火山”内容之后的案例“日本的富士山”,第3节中“河流堆积地貌”内容之后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等都是纲举目张,顺势出现。它们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之后,层层深入,理性地选择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针对性强,使学生高效率地进入学习境界。

二、地理案例的设计与分类

教科书中的“案例”栏目选用大量的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介绍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据统计,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必修教材中共有案例43处,其中“地理必修1”有12处,[2]“地理必修2”有23处,[3]“地理必修3”有8处,[4]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统观这些案例,其设计特点与类型划分如下。

(一)案例的设计突出启发性、典型性和实践性

选取的案例注重营造启发性情境,注重递进式探究,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递进性,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地理必修1”第一章中“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可读性强,有利于学生阐述概念,防止主观臆断。又如“地理必修2”第五章中“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探究一个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

鉴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广泛性和复杂性,案例的选取具有典型性,以较好地解释和阐述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规律等。如:“地理必修1”第三章中选取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等,均以例证说明“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教版教材在案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可从案例的剖析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并进一步整理思路,在运用中去巩固、升华。

(二)按照内容,案例分为基本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和基本观念类

地理案例的编写方式决不意味着对教学基础知识的弱化,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材中的体现更加实在、实用。例如,人教版教材在论述有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时设计了“副热带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等案例,做到了图文结合,相互印证,循序渐进地提炼、巩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不是覆盖知识的方方面面。

地理技能培养既是学科教学特点的要求,也是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人教版教材旨在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从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地理案例中隐含着基本观念,这些知识并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后逐渐形成。如:“地理必修2”第六章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按照功能和呈现方式,案例分为例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和讨论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地描述地理事物,没有主观评价,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案例围绕问题来呈现。如教科书中在解释了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之后,即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不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而是给学生建构平台,通过地理事实加深理解,进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并获得自信心。

分析性案例除客观公正地描述地理事物外,落脚点是评价与分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在“地理必修3”中较多见,典型的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研究荒漠化的防治;“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研究森林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通过案例,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加强对所学区域的深入探究。

讨论性案例一般出现在章节之后,它的特点是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案例分析,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表达形成地理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如“珠江三角洲影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比较、“美国‘硅谷’”与北京中关村的比较等。讨论性案例不预设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地理案例教学是本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为了运用得当,有必要了解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地理案例是为开展案例教学服务的,地理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决策的智慧和水平。在总体目标统领下,还要针对一个个案例的具体目标,或考虑教学策略,或考虑学习行为。如果主题不明确,就无法做到居高临下驾驭案例,无法做到运用自如、跳出案例看案例,必然会使案例教学进入追求“琐碎”和“细枝末节”的胡同里,失去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有把案例置于地理教学的“基本层面”直至课程改革的“更高层面”的架构下来观察、取舍、使用,才能使案例的教学得到提升。

(二)联系实际,突出专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核心问题,采用以“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案例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乡的地理实际出发。例如,城市学生可利用“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的案例关注当地工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及节能减排的实例;农村学生可利用“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等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关注当地环境的变化。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对学生要有突破点,即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善于探究的地理素养。

(三)信息适量,加工精细

教科书中的案例虽然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们的精挑细选,但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化积淀和地理素材,教材上的案例终究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那么案例更是例子中的例子。地理案例教学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借鉴、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教学。从系统性来说,教师应当在专家的引领下,参与到案例编制过程中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案例,使专家、教师、学生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形成师生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编制地理案例的过程,就是研究地理案例教学现象的过程。

四、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处理与尝试

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是愈教愈有兴趣、愈学愈有感悟,但部分教师对案例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分析,以便进行有益的探讨。

当前地理案例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集中概括为“三重三轻”。一是重教材主干,轻地理案例。有的教师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施教时还是想方设法从教材中挖主干内容,把地理案例视为“边角料”弃之不用,或走过场了事。二是重现成案例,轻资源挖掘。有的教师只把教材现成案例当作范例,缺乏案例资源的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三是重案例讲述,轻学生参与。有的教师放不开手脚,认为案例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盲动,秩序混乱,担心学生知识储备的有限,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于是放弃参与式学习,新瓶装旧酒,对待教材上的案例仍然采用讲授方法。

地理教学中对案例的处理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应依据每一案例的个性特征,灵活处理,有的放矢。

教科书中案例显现的位置与教学要灵活处理。例如,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1”中12个案例中有9个穿插在教学内容之间,“地理必修2”的23个案例中有10个放在内容之后,“地理必修3”中的8个案例则以“节”的形式出现。这不仅涉及案例教学是穿插进行或是后置进行的问题,还涉及案例教学的分解与对应。如果由教材中的案例出处决定案例教学的时间和方式,那就犯了教学之大忌,因为雷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只有“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才能真正领略到案例的妙处。有的案例趣味性强,可以前置,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有的案例围绕重点、难点,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穿插进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案例侧重归纳概括,可以平移至本节教学内容之后,替代课堂小结,等等。

对案例妙味和境界的体验及领悟,莫过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说教材中案例的学习能把教材“由厚变薄”,那么挖掘案例的学习则能把教材“由薄变厚”。如“地理必修3”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分为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四个板块。在完整地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就可按照能力培养的预定轨道让学生以本节内容为例,自己去设计、分析同类案例。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地理案例的研讨不能要求“高(起点过高)、大(题目过大)、全(要点齐全)”。

地理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四点:一是学生对案例有兴趣;二是学生有能力把握和驾驭案例;三是给案例教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不断提升案例的研究价值。

面对案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优化案例教学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学习、加强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改之路。收稿日期:2008-09-03;修回日期:2008-11-12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篇7

一、抓住关键词

对于那些较为冗长、理解上难度比较大的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 这对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会很有帮助。地理课堂中, 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概念都是较为简短的, 因此, 单个概念在理解上难度并不大, 只是随着概念知识的不断增多, 学生很容易将概念混淆。地理教学中, 也存在一些相对更长且更为复杂的概念, 这类概念在理解上难度很大, 学生学习时也容易不得要领。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关键词, 提炼重要信息后, 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只要对于其中的关键词有很好的把握, 对于概念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不仅如此, 这一方式还能让学生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

如学习“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 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障碍, 学生对“物质”并不难于理解, “宇宙间”也不难确定。于是,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剖析这个概念, 并且让学生学会提炼概念中的关键词。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中, 是天体的一部分, 但是, 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叫做地球上的物质, 不能叫做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 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 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 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 即殒石, 就不是天体。有了这样的剖析后, 学生对于“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就能够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 对于这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归纳教学法

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 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也越来越明显, 在这一前提下,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归纳与梳理能力, 以更好地辅助概念教学的开展。归纳教学法非常适用于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概念教学, 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区分一些相互有关联或者是有包含关系的概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和梳理学过的概念, 对于一些有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让学生对于每一个概念都有准确的掌握, 也能够引导学生搭建更为稳固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的基础掌握得更为牢固。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概念学习习惯,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 要定期进行归纳、提炼, 并且尝试分层次、多角度地去理解这些内容。如教学“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 完整地表述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句话进行归纳、转换, 就有如下两个属性:1.自然属性:客观性, 天然存在, 没有经过人类加工;2.经济属性:有用性,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 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这个概念中的核心信息也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归纳教学法是概念教学中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能够让学生对于概念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类比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是概念教学中另一个十分典型且十分高效的教学方式。地理课本中存在大量相似或者相关联的概念, 学生在概念学习时, 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混淆这些概念。借助类比教学能够非常直接地将相关联概念的特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进而更为准确地掌握概念。类比教学法又有很多不同的分支, 结合不同类型的概念,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教学方式。近似概念、矛盾概念以及相关联的概念都可以进行相互类比, 在类比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 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

以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的教学为例, 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经常分不清楚, 很容易发生概念间的混淆, 教师可以借助类比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的认识。首先, 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 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环境, 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 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它们外延上的关系还可以用关系图来表示。要区分这一组概念, 就要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 根据内涵“大外延小, 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这样才能够让三个概念很好地得以区分, 进而强化学生对于概念及其含义的理解和领会。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篇8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教学应用

一、引言

最新出台的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规定,较之以前的地理课程学习内容有较大的区别,同时由于之前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没有接触,学生对此是陌生的,而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地理信息技术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值得探讨,尤其是作为一门对信息技术要求很高的学问,它能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及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上学校应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为配合教学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时配备专业的设备设施,强调师生都重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的这一举措,更好地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为更好地透彻地了解地理知识及将来从事相关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地理信息技术的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及GIS(地理信息系统)。三者虽然相互独立,但是通常在应用过程当中又互相之间有联系,需要同时派上用场,一般情况下GPS负责定位,RS负责对数据或者信息进行采集,GIS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现阶段,3S技术应用在我国交通、农业、环保等各个领域当中,并且作出巨大贡献,它对测量的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在工作中解决许多难题,取得极大的成就,在全球都得到极高的重视及关注,是现如今的一个炙手可热的一门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球、实时及全能的特点,完全不受天气的干扰,能连续不断地进行高精度的测量、测速及定位等,目前应用于全球的各个范畴。RS(遥感技术),能通过传感器将在远距离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处理成可供人类适用的图像或者其他计算机信息,具有感应距离远、感测范围大的特点,目前被广泛推崇和关注。GIS(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现代高科技计算机技术将采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使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呈现出为人类所用的状态。

三、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RS(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遥感技术,能够监测到土壤土质、土地利用现状、河流情况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使学生更细致透彻地领悟到在土地农作物生长环节的变化,如果配合遥感图像,学习也会更具有趣味性。其次,天气预报正是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得到的,通过监测感应天气变化信息及数据,并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将其转化为可以读取的图像和信息;同时它还能监测出自然灾害的变化,时刻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且及时采取措施尽量降低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通过RS技术的应用,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知识原理,更形象化地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效果。

2.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相对RS及GIS,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一点,因为它较多应用在生活当中最多的应该各种地图导航及应用在交通工具上的智能导航等,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应用GPS的相关原理进行模拟教学。例如,从世界地图的一点到另外一点,通过GPS技术让其自行导航多条路线路线、直线、最合适的路线、最省时的路线等,然后通过遥感技术将整个路途中的环境及天气变化监测出来并通过图像呈现出来。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3.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高中生可能没有很明确的意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其引导到那上面。例如,在地理教材上会出现一些立体的或者三维的景象图、气象变化图等,告诉学生这些图都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加工处理而产生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对地理信息系统产生认知,并且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些图像是如何形成的,并且是如何转化而来的。同时,通过上机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采用这些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及地理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对各个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

四、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就现阶段而言,地理信息技术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探讨地理问题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大势所趋。

1.提高教学质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要求自身进步,提高教学质量,將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打破“死记硬背”的传统结构,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展开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更活跃。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并且将计算机上级实验操作运用到其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创新教学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单一无聊教师口传,有利于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与此同时,使学生更细致全面地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及地理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利用探索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深奥有趣的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熟练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并且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并且通过知识掌握体验到成就感。

五、结语

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促进地理教学水平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尤滨.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4):242-242.DOI:10.

高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一、我对教材的认识

1、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问题。与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无疑力度最大。新课标,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算法、统计、定积分等内容的加入,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事实上,无论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还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还只是专家们的一种设计。虽然它经过数百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我们进行实验,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对新教材认识存在的问题。实验产生的问题不能都归咎于课程标准或教材,也有我们的原因。例如,对“课时不够”,固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原来教学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量就可能不够。又如,过去习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全部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但新教材却有些习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于是有人认为教材习题太难。事实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对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习题和复习题中的A组题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但B组题较难,一般只要求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即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不够清晰。例如,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内容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4、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应努力领会其基本理念和目标,掌握课程设计思路,熟悉必修课程的内容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在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设计新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的“药引”,引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心得体会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三、几点教学建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分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必修有5个模块,这些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无论是毕业后进入社会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主要注重打好数学基础,掌握基本能力。但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在能力要求方面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水平,这些都对老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战,虽然笔者学浅,但在一年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一点心得,给大家几点建议

1、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问题又解决了教材编排存在的漏洞问题。

3、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例题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机作出函数y=(ⅹ-1)(ⅹ-2)(ⅹ-3)的图像,并追踪图像上的点的坐标,可以近似直观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没有采用这种解题方法,必须经过三步复杂的解题步骤才能完成,而且图像相当复杂。

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一、高中历史二期课改教材的特点:以文明史为线索,以主题史为单元,就是所谓的“主题式文明史”

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特征及其过程。

(1)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它与野蛮相对而言,是指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标志?

《全球通史》中解释: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我国史学界通常认为文明的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组成。所以本书的第一大主题下的文明社会的标志“金属工具”“文字”“国家”就是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世界古代史,初三学习了近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学习中外近代史至当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复。二期课改教材就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平、发展、协作、竞争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符合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比较注意吸收国内国外史学界的新成果,重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社会的演进和我们身边的历史。再现一种民众史、社会史、生活史。这样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习高一历史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1、理解本课内容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紧扣文明史的主线索。强调从历史中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吸取在全人类意义上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个历史侧面继承发展的?如建筑、饮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从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体现文明的细部演进痕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3、注意了解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4、注意了解人类通过交往,各区域文明是怎样影响、变化、发展与相互竞争,以开阔胸怀和视野,提高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

三、新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

2、以主题史的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3、新教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不具备。

四、问题解决办法:

1、面对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师必须在备课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2、面对新教材突出专题和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要学会收集、积累知识,建议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校园网络也应该定时对学生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

3、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补习和辅导。成立历史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对教师的要求

当然,新教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信息素养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之中,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传给学生,也才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作为一名老师,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信息时代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并没有必然优势,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时不我待。

2、更新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3、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维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使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在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新鲜活力与积极影响的同时,

却也使早已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少疑惑:究竟怎样才能将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呢?笔者执教高中地理多年,对新课改也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读,现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试就上述困扰广大教学同仁多时的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一、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开展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落后学习方式,促进其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合社会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帮助。

经过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的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并为他们制订了以“现代社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调查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性学习活

动,还向其提供了以下可供参考的调查思路:

1.观察记录居民、办公单位以及企业等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调查与访问各用水单位对“水资源合理利用”观念的认识与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向他们讲解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3.查阅相关资料,利用调查得来的数据与结果,分析某些组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背后隐藏的原因;

4.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该次活动的调查报告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5.同其他小组共同进行沟通与交流,最终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并尝试提交社会相关部门。

如此一来,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了学生,真正尊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扭转了以往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亲身经历与社会实践,还促使学生切实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提高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实践运用的能力、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应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观点以及认识,着重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与发展,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就会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辩论或谈论活动,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独特认识。如,一次,我要求学生就“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展开辩论活动,以此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 新思维。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涌向城市。有人认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有人认为农民工现象为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诸多不便。究竟农民工现象的存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请针对农民工现象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如此一来,学生便以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结成辩论阵营,纷纷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正方学生说:“农民工推动城市发展,让市民生活更方便”;反方则马上反驳:“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为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方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大地增加了城市人口资源,改善了城市人口的结构”;反方则又马上驳斥:“农民工的大量增加同样为城市道路、住房、交通等公共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如此,既实现了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目的,与此同时还通过这次激烈辩论教会了他们应用辩证的思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而为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正处于全面实施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认真将其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灵活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与完善,进而为高中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明显发展与逐渐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献军.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08).

[2]杨华.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中学)

新课标地理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篇12

一、重视地域性,选择贴近该地区的案例。

地域性是地理学科本身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样,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果选择离学生很遥远很陌生的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不仅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各项任务难度也会增大。但是,选择学生所在地区的案例就不同了。用学生很熟悉或者有所耳闻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选用三门峡地区的农业作为案例请学生结合43页水稻习性和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讨论分析:三门峡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三门峡地区能否大面积种植水稻,三门峡地区的特色水果有哪些,要想把它们变成更多的经济收入应该如何做。教师展示图片在学生需要时适当引导,说明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成本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学生大多知道三门峡地区是小麦等暖温带旱作农业和苹果等温带水果产区,甚至有些孩子自己家也与小麦的种植和苹果等水果的生产销售有关。这样选择案例,从本地实际出发,学生对现象很熟悉,但对原理很陌生,就很容易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记录、积极讨论、认真表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二、重视实践性,选择贴近学生的案例。

新课程标准课程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学习的东西易于观察、便于考察、能够实验、具有可实践性。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城市的内部空间形态时我选择学生所在的义马市为案例,请学生分小组联合绘制义马主要道路和各个区域功能结构图,调查各区域的房价。义马市是个小城市,城市的地域结构功能分区较为简单,但城市结构清晰,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分布较为典型。学生生在此长在此,对义马极为熟悉,经过简单的考察就可以完成任务。有了自己考察获取的资料,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特别积极,当然课堂目标完成的状况就非常令人满意。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河流的综合开发时可利用三门峡或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案例来分析。建议学生到这些地方实地考察,分析、了解大坝对河流及相关区域的影响。对三门峡地区的学生而言,三门峡或小浪底水利枢纽离得较近,很容易到达,而且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对区域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材料学生易于获得,能够感觉,容易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一个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小学生”变成一个从事实践考察的“大学者”,这势必调动学生调查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三、重视时效性,选择贴近该时段的案例。

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与地理学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抓住这些实时新闻或国际时事,把他们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灾害学习中,地震可以以日本的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为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火山可以以冰岛火山喷发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旱灾可以以南方长江流域的旱情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等等。比如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借用当时或近期内较全国或全球较典型的天气情况为案例来分析,等等。引用这些正在发生的、全球或大家都关注的事件为案例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地球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良好习惯,这正体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宗旨。

四、重视可操作性,选择典型强的案例。

教师自己挑选案例,当然灵活性更强,如果运用得当,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但是,如果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可能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挑选案例时还要注意结合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筛选和重组,突出案例的典型性和学习的可操作性,真正让每一个小案例都发挥出大作用来。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重视地域性,选择贴近该地区的案例;重视实践性,选择贴近学生的案例;重视实践性,选择贴近学生的案例;重视可操作性,选择典型的案例,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上一篇:典型事迹宣讲稿下一篇:三年级第二学期英语试卷分析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