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春作文(通用14篇)
一年一度,受万众瞩目的春天如期而来。一抹清新而美妙的春风掠过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终于来了!
碧绿的青草耐不住寂寞,一下子从厚实的土地里钻了出来,沐浴着这大好春光;五颜六色的鲜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纷纷开花,争奇斗艳;而与世无争的大树就作为了这如画景色的.背景,树干直挺挺的,树叶呢?则是绿的发亮,甚至绿得让人“眼红”。顿时,整个世界春意盎然。真是惹人喜爱——你这美妙的春!
淅沥沥,淅沥沥,天空下起了春雨。雨滴像牛毛般细,又如银针般亮,更如细丝般连绵不断,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这话不假,它不仅灌溉了大地,更创造了唯美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而其他的雨是远不能及的。春雨不像雷雨般气势汹汹,又不像暴风雨般咄咄逼人,而是轻柔婉转,动人心弦的。而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不就只在春天才有的吗?真是惹人喜爱——你这美妙的春!
雨过天晴,天空划过一道绚丽的彩虹,真是美不胜收。这时,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出来逛逛,看看这绚丽的彩虹,呼吸呼吸这新鲜的空气,这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大美事!真是惹人喜爱——你这美妙的春!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因受纯的感触,便有感而发,创造出无数的不朽诗篇,春就是具有这么大的魅力!而新的诗篇仍在谱写!
一、选取生活化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大部分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素材和内容可以写,他们不知道写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最真实的写作素材。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记录的内容可以包括感人的事、有趣的事件、感动的瞬间、人物的神态变化、快乐的时刻,等等,记录方式可以是日记、小作文、拍照等。
如“礼物”这一单元学习完成后,为了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也为了提升学生写作技巧,组织学生模仿、创新课文写作方式,展开对“礼物”这个话题的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的“礼物”“翻”出来,写出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礼物”作文。有的学生翻出自己的日记,将“同桌分享食物”的过程写在作文本上;有的学生叙述了自己的“犯错”过程,认为老师的原谅、谦和与指导他改正是最好的礼物;有的学生则在日记本上配上了一张图片,并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一文,文中写道:“生日时,来一场畅快的足球赛是最美的礼物。”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记习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可以更好地丰富写作内容。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作文创新
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物、图片、语言创设生活化情境,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户外,贴近真实的生活,倾听生命的声音,感受自然的美妙,在宁静中沉思,在户外探索中实践,在互动中交流,在运用中创新。总之,创设生活化情境,对于写作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写作内容,有必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在真实的生命与自然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雪”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化情境,展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与独特魅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印象中的四季,并展开写作过程。总之,教师要在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三、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作文素养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探索生活的奥秘,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作文记录下学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如《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告诉学生现阶段环境的污染严重,让有益的鸟儿再也飞不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探索真实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实践中,教师设计任务主题,任务一:这四份侦察报告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鸟儿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我们能给鸟儿什么帮助呢?请提出自己的策略和建议。任务二:地球妈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的环境威胁,地球妈妈急需要我们的保护,请提出策略和建议,表达我们该如何善待地球?任务三:搜集关于鸟儿的一些资料,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再写一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侦察报告。
在这些任务的引导下,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任务,展开身边环境、生态的调查分析,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实验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以作文的形式写了出来。他们分别从节约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焚烧垃圾、参与环保宣传活动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写作完成后,再组织公益视频播放、环保宣传栏文章展示、环保演讲等活动,号召全校学生一起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通过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倾听自然与地球的召唤,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提升学生作文素养。
倾听生命的声音,感悟自然的美妙。通过在生活中寻求写作素材,探寻写作情感,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能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表达,从而写出有内涵的文章。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得课内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契合了学生写作的需求,同时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具有很大帮助。实践证明,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写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活是巨大的知识宝库,要想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让学生言之有物,作文含情,就需要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以真实的生活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提升作文感染力。本文从选取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这三个方面,探索了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朱鑫昱.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9).
[2]许华闽.走向生活,表达生活——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J].小学语文教师,2015(12).
关键词:音乐;想象;作文;情境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美景,并提供了相关供选用的词语。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为了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播放了与月夜相关的民族音乐《秋湖月夜》。在这次拓展练习中,我共设计了三个步骤:欣赏音乐;交流自己想象的内容;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真可谓兴趣盎然。
一、创设情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音乐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广阔的情感空间、想象空间,在审美与表达上易产生共鸣。在特定的情境中,音乐更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更能触发人的心灵。
在播放乐曲前,我将“秋湖月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猜想一下,由字面猜想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学生说,“秋湖月夜”,让我想到了秋天夜晚的湖面和天空中的一轮明亮的月亮。这是学生由乐曲名联想到的景物。学生又将两个景物关联,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秋天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湖面波光粼粼。这种意境的描绘激发了学生了解乐曲、欣赏音乐的兴趣。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我提示学生在听不明白的时候,要联系乐曲的眼睛——乐曲名体会体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响起时,学生很快进入乐曲描绘的情境中:有的闭目倾听,有的在乐曲舒缓的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肢体语言……可见,他们被音乐感染了。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根据三个乐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除了从乐曲名由字面上推测出景物,从音乐中我们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月夜什么景物?这样的月夜带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第一乐段里我感觉到月亮出来了,湖面的风轻轻的;第二乐段里我感到月夜很静,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第三乐段里我感觉到乐曲变缓,我感觉到月亮慢慢西沉。
二、以情促说
说话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交流学习的方式。
音乐广阔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经验不同,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乐曲描绘的“秋湖夜景”也有不同感受和理解。因此,同一个乐段,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学生的头脑里产生的画面各不相同,学生的语言表述也丰富多样。此时,想象不断改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关于月夜的景象,组合创造出新的月夜景象。这种独特的个人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倾吐欲望。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湖面上有秋风轻轻的,天空还有些淡淡的云,月亮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又被遮住了。湖面上还有小渔船了。”有的说:“从乐曲开头,我好像看见月亮在慢慢从东山升起,然后在薄云中穿行。”有的说:“秋天的夜晚真静呀!我能感觉到湖面平静,风轻轻地吹来,远处传来了钟声。”
通过交流,学生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一些学生在同学表述的启发下,头脑里产生了他原来没有“看到”的“月夜”景象,他们对“秋湖月夜”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学生正是在同伴间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
三、以情促写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个性,写作兴趣全无。作文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因而也失去了生命。
乐曲《秋湖月夜》渲染了情境,在情感的不断激发下,在同伴不同的表述启发下,学生头脑里的“秋湖月夜”画面不断丰满起来,学生的口头表述已难以承载以片段形式呈现的内部言语。此时,学生急于运用准确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描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述的那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正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产生各不相同的联想和想象,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借鉴,重新整合。因而,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述说了极具个性的体验,表达了不同的心声:虽然没有湖,但家乡有山,有描写自己家乡山中月夜美景的;有写自己所在小区的月夜的;有通过抒写月夜美景表达自己忘却忧愁、烦恼之意的……从内容上看,作文内容丰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语言表达上,也较为吸引人。有的同学写道:“月亮渐渐地收敛了光,像一只白白的灯球。我喜欢晚上的月亮。”有的同学写道:“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湖面像涂了一层蜡似的,光滑、发亮。只有在月光下,才这样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写道:“月亮从东山慢慢地升起,偷偷地看着我们。我进屋拿了个大盆,里面盛满了水。我把盆放在地上,月亮倒映在水里。我突然看见盆里的月亮在跳舞,一会儿跳到盆这边,一会儿跳到盆那边。”还有的学生直接描绘出“秋湖月夜”的
美景。
音乐与作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给欣赏者、阅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作文,将作文与音乐美妙结合起来,创设了有效的写作情境,变被动写作为积极表达。在学生写作中,将语言表达训练、想象联想关联、情感陶冶等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文献:
伴随着五月的来临,我的家乡——克东才迎来姗姗来迟的春天。在这春意浓浓的五一小长假,我去了家乡最能体现春的地方,那就是克东的象征————二克山。
在去往二克山的路上,通山路两边的排排柳树都长出了嫩芽,在树底下一片片小草也破土萌发,尽情地吐露着春的气息,它们用自己的`生机和活力陪伴着柳树成长,依偎在柳树身旁。
在山脚下,有一些刚刚睡醒的蝴蝶和飞虫在我眼前飞来飘去,好像要陪我一起登山似的,看到它们我即刻来了精神,沿着石阶向上登去。
走到小河旁边,感觉到的不再是凛冽刺骨的寒风,随之而来的是温暖的春风柔柔的抚过。在冬天,河面会结出一层厚厚的冰,鸭子没有了乐园。春姑娘的到来,河面上的冰融化了,鱼儿欢快地在水中游成群的嬉戏,孩子们会拿着鱼篓到河里去舀一篓的鱼儿;鸭子们自由自在地享受着一潭春水洗去严冬的畅快。还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两岸的垂柳也害羞的探出了新绿的嫩芽,叫人看了一冬枯枝的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森林里的春天,绿色的空气暖烘烘的阳光穿透树木的枝桠唤醒着伸着懒腰的动物们,软绵绵的植被厚实的覆盖着整个欢欣忙碌的森林,茂密的参天大树……春天的森林多么美好!在冬天,森林中白雪一片,松鼠们忙着储存食物,蛇、熊、猫头鹰……他们都冬眠了,整个森林一片白茫茫的寂静。春天的森林生机盎然,多么美好!
一、春晚民俗特性的坚守与流逝
春晚的第一重话语纠葛是传统民俗习性的坚守与流逝。春晚占据的特殊时间节点使其脱离普通晚会, 成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年三十的晚上, 春晚承担着凝聚华夏儿女的重要使命, 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这也是为何春晚难办, 却在2014年升级为国家级项目的原因之一, 或许是之前广受争议的春晚利益寻租让国家警醒, 继而重新探索和定义春晚的地位, 最终将其升级为国家级项目, 避免春晚在商业竞争中失去本质。春晚是借助现代技术传播平台的传统习俗产物, 是春节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传承。
同时春晚难办也受到民俗力量消逝的影响。老一辈经历过食不果腹的岁月, 对新年具有别样的情感。而新一代的90、00后, 本就对民俗的认同感大为降低, 春晚少却了仪式的神圣感。这也是为何父辈或祖辈在观看春晚, 而小辈总是有着其他娱乐活动。春晚收视率的下降, 并非单纯节目内容的问题, 传统习俗的弱化和消逝也是诱因之一。民俗意义的附加是春晚较之于普通晚会的最大不同, 少去了年味的裹挟、民俗的熏陶, 春晚与普通晚会大同小异。[1]
二、春晚欢乐主题的塑造与质疑
春晚第二重话语纠葛是春晚欢乐主题的塑造与质疑。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寄托着世人的美好心愿。春晚脱胎于春节, 便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构建盛世岁典神话的使命, 全国百姓同时空共欢享。春晚通过制造狂欢和打造希望来满足大众人民的心理期待, 实现文化消遣, 比如春晚历届的主题总与欢乐相连。
当下经济快速发展, 但社会的进步还不足以使所有民众都满意, 社会学家塔尔德在分析社会犯罪心理时指出, 社会进步与欲望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进步, 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求就越发强烈。[2]春晚营造的歌舞升平的表象与受众心理预期存在偏差。特别是随着传统媒体话语权垄断地位的消解, 一些社会个案或特殊事件经过媒体聚光灯的放大, 民情与民愤成为诱发人心的词, 民众需要情绪的发泄口, 而以营造欢乐祥和气氛为己任的春晚成为民众口诛笔伐的牺牲品。春晚的欢乐主题塑造受到观众的严重质疑。
三、思想意识的植入与宣教浓重的冲突
春晚的第三重话语纠葛是思想意识的植入与宣教浓重的冲突。从春晚历届的主题和节目选材来看, 总离不开对当年国内外重大时事的盘点。春晚通过议程设置, 选择性地将某些话语呈现, 在话语编码的过程中融合了国家民族的主流意识价值观。在央视发布的春晚大事记中, 几乎每年春晚都与当年时事密不可分, 如1991年的亚运会、2004年的神五上太空等。[3]
春晚以除夕夜为连接点, 超时空将全球华夏儿女聚集在电视机前, 作为世界收视奇迹之一的春晚成为极佳宣传平台。主办方希望受众能从期盼团圆的人伦情怀上升至国家兴盛的民族情怀, 借助文化产品的渲染形成意识形态的传播。春晚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性, 借助宏观主题的预设, 让晚会成为天下归一的文化大奇观, 让意识思想混合文化节目裹挟入人心。[4]
但此重话语广受诟病, 在凤凰网组织的专题网络调查——不看春晚的N个理由中, 宣教意味太浓以12, 435票高居榜单之首。[5]在思想意识的植入与非植入之间, 春晚陷入两难处境, 一方面受众话语强烈反对春晚宣教浓重, 而政治话语则要求春晚承担价值倡导的重任。
四、春晚难办的突围之路
(一) 增加春晚民俗话语比重, 延续民俗习性
在春晚民俗特性的坚守与流逝的话语纠葛下, 民俗成为春晚的护身符, 消逝与坚守的对话让春晚的民俗特性越发重要。虽然春晚受到民俗习性消逝的冲击与影响, 但春晚的民俗特性使其具有长存的必要性, 应适当倾斜增加春晚中民俗话语的比重, 增强春晚的仪式性和民俗性。在节目方面, 从舞台到舞美、从节目设置到表现形式等维度都应增加对民俗习性的凸显。在新华网发布的《细数春晚30年》贯穿春晚30年的最受欢迎节目中, 2005年的《千手观音》、2006年的《吉祥三宝》、2012年的《雀之恋》等节目都较多融合民俗特性, 无论是艺术魅力还是受众反响都极高, 成为一代经典。[6]民俗与受众喜好之间具有较高关联性, 当代受众对于民俗也具有较高接受度, 在节目中应更多注重此类资源的挖掘, 既有利于民俗习性延续, 也同时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让文化和民俗话语在春晚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 延续春晚欢乐主题, 增强民众精神引领
春晚欢乐主题的塑造及质疑是春晚文化话语和受众话语的对话。欢乐是春晚不可切割的议题, 毕竟其取自于春节最原始内涵——辞旧迎新之际向往美好幸福生活。此重议题为主办方和受众喜闻乐见, 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 能暂时卸下生活的重担, 体验节目给予的心情愉悦和放松情感。于主办方, 娱乐本身就是大众媒介职能之一, 制造欢乐和希望成为春晚的重要议题, 同时国家也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创造欢乐和营造平和之感, 通过这种共同的大众文化的消费来消解日常阶级地位和社会属性不同带来的群众心理落差, 这种议题内涵的实现成为春晚不可忽视的使命。在凤凰网根据1991到2011年20年间“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中, 根据节目类型分类, 语言类节目以39次的获奖次数高居榜首, 远远高于歌舞类节目的24次, 魔术类的3次和杂技类的4次。语言类节目的最大特色便是具有高度的幽默性, 受众往往酣然一笑, 对于语言类节目的喜爱彰显了受众对欢乐主题的认可。[7]
现实的角度, 春晚屡屡遭受吐槽, 却并非自身之祸。正是由于现今社会高速发展, 物质财富急速聚集, 但精神文化满足相对滞后, 春晚所遭遇的广泛吐槽便是民众精神空虚迷茫的一种表象。受众需要精神引领、文化浸润, 这是文化活动最根本使命。所以在此重话语纠葛中, 春晚的文化话语应得到认同, 对于欢乐主题的塑造和渲染应坚守, 而受众对此的质疑应得到理性的引导和舒缓, 增强精神文化的引领, 理性地满足受众需求。
(三) 思想意识植入适当, 植入方式更加自然圆润
思想意识的植入与宣教浓重的话语纠葛是政治话语与受众话语的强势对话, 充斥美国梦的好莱坞大片广受欢迎, 而春晚则广受吐槽。也许受众话语对抗的并非是节目中植入意识话语, 而是对植入内容的抗拒。对于国人而言, 也许在忙碌一年之后, 围炉夜话, 搓上几盘麻将, 聊聊彼此的发展是在这个时节所更为渴望的, 而国家民族的兴盛重担和传统伦理道德在这一刻充满了厚重感, 容易产生老生常谈的效果, 反而不利于情感接受。当然国家政治话语也并非完全不能植入春晚, 在凤凰网根据1991年到2011年20年间“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中, 根据歌曲类型节目主题的分类中, 爱国主题以6票居于榜首, 而军旅主题也有2票, 二者占据所有歌唱类节目的47.06%。[7]由此可知, 受众对此类主题并非全权否定, 但应把握好一定的限度。当春晚中植入了大量的严肃政治话语, 从而失去了最初本质的娱乐属性, 这场娱乐便不伦不类。在植入方式上, 除却传统的伦理道理讲述, 可以增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植入方式更加自然圆润, 实现政治话语和受众话语的平衡。例如, 2004年杨利伟带来的《飞天英雄红旗颂》, 2007年的农民工子女带来的诗朗诵《心里话》, 2009年地震幸存者的现场登台, [3]在追求艺术美学的同时传播弘扬家国文化和伦理道德观, 政治话语和受众话语都高度认可,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二者结合的极佳平衡点。
五、结语
春晚由于其特殊的传播平台、固定的播出时间、广泛的受众关注度, 逐渐演化成一个特殊的媒介仪式和文化事件, 其身上承担着多重隐喻功能。多重话语和期许在其身上纠葛, 形成一个复杂的语义场域。多重话语辩驳、对话, 会让春晚在纷扰之中, 不断探寻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郭镇之.从服务人民到召唤大众——透视春晚30年[J].传播文化, 2012 (10) :11.
[2]胡明锋.春晚——一个世俗神话的建构与阐述[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春晚大事记[EB/OL].http://chunwan.cntv.cn/special/naxieshi/jilupian/index.shtml.
[4]王立新.春晚如何?如何春晚?——一种仪式符号学读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12) :175.
[5]凤凰网友给春晚的10条忠告[EB/OL].http://ent.ifeng.com/tv/special/2014chunwan/dujiacehua/jieguo.shtml.
[6]细数春晚30年:那些年我们一起看的春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1/24/c_111459552_14.htm.
体察历史,民生幸福历来就是中外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上台便发出了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工资涨一点,房价降一点,心情好一点,身体壮一点,祖国更牛点”广大网友也吐露了这样情真意切的心声。
关注现实,民生幸福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共识,并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
早在几年前,民生幸福就已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甚至被政府以规划的形式列入未来发展纲要中;“幸福”与“尊严”更是在全国两会上“登堂入室”,被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作为改革先行者,深圳市委市政府交上了一份令市民满意的民生答卷,其中的典型经验和探索成就也进^了国家决策部门的视野。
民生诉求
当日本内阁公布2011年2月最新经济数据时,几乎所有的国际媒体在数据上集体发声:持续数十年日本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历史已被终结,新兴的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国内主流媒体除了欢呼雀跃,更多是开始反思“唯GDP”论带给我们的种种弊端,开始审视GDP的完整含义,也开始呼吁珍视民众意见的价值。
这种反思在温州动车事故后得到全国网民的积极响应。GDP崇拜犹如高速行驶的列车,呼啸而过的同时,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忽视了GDP增长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建立在高房价、高税收、高通货膨胀、高物价基础上的GDP,注定会被人诟病和质疑。
我们再把视野扩张到关乎生存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养、死等,这些涉及民众的“生存状态”、“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等,无一不是民生领域的重头戏。本该倍加重视的民生,在大跃进式的发展思维下,渐渐变得微不足道。
幸福指数
不知何时,幸福、幸福指数、让人民幸福……这些词句已经成为各地报纸、广播的热词。而各大卫视轮番播放的《幸福一定强》、《老马家的幸福往事》、《老大的幸福》等电视剧更是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普通百姓的点滴幸福。文艺圈的焦点,直接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关切所在。
翻开各级政府2012年工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以幸福为核心的施政导向,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
与其说这种导向是施政者的不谋而合,还不如说是民众对幸福诉求的“异口同声”。GDP的快速增长并未给民众带来多少实惠,享受改革成果在某些时候成为空话套话,以致“幸福”成色不足,受众面不广。更有甚者,某些地方片面、盲目地追求GDP增长,是建立在压榨百姓幸福的基础上的。靠土地和楼市堆积起来的GDP,成为官员升迁的一注筹码,也成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梦魇;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度让官民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问题,一次次拷问从业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良知,也一次次消磨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诸如此类的现象和做法,不仅摧毁了百姓的“幸福”,而且践踏了公众的基本权益。
于是,“幸福城市”的提出,既是顺应潮流所需,更多的是回应民生诉求。
深圳样本
深处改革前沿的深圳,任何一项制度的创新都可能被投影于历史的长河中,用来放大解读。深圳对民生幸福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程。
在深圳,如果说2006年“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全国首创,是拉开了民生发展大幕的话,那么,2009年建设“民生城市”的正式提出,就为“民生故事”的延续奠定了基调;而2010广东“两会”对“深圳质量”的期待,则将精彩一步步推向高潮。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但是社会擅长于宏大叙事,做大做强的冲动像高铁车轮,使得个人幸福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显得微不足道。“深圳质量”的核心内涵是民生质量。基于民生寻找更多的“幸福”增长点,是打造“深圳质量”的出发点。只有建立在快速提升民生幸福基础上的深圳质量,才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劲的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为深圳发展释放新活力、创造新空间。于是,“深圳质量”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民生诉求的本质内容和核心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质量”就是最大程度地追求和获取民生幸福。
住房问题和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直接影响民众幸福指数的主要指标。保障房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又开始谋划F--轮的发展与布局。2011年10月,深圳市政府在《关于创造深圳质量的行动计划》中宣布:到2015年户籍无房家庭都有住房保障。
食品安全犹如烫手山芋,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而深圳市则建立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监控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法治蓝皮书》显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满分为15分,深圳测评得分12分,排名居第一位。
2012年,房价调控成效顯著,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呼之欲出,异地高考方案“破冰”前行,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式提上日程……种种迹象预示,顶层设计开始深度关注民生诉求,积极回应民众呼声,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民生幸福的春天即将到来。
如果说“夏”是一个暴躁的少妇,那么“春”就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少妇发起火就像夏天,热热的,红红的,真让人受不了。花枝招展的姑娘就像春天一样那么的可爱、温柔,真是人见人爱。
雨是哪来的,是春姑娘用她那纤细的手指撒给我们的。绿?绿是哪来的?也是春姑娘染来的。反正春是说不完的,就让大家来分享我的回忆吧。
我度过无数个春,每一个春都与众不同,但唯有这个春让我记忆深刻。
春是这个梦开始的源头,那一天那一时刻是我最快乐、幸福的时间,我希望时间在这一课停止,让我永远停留在这甜美的时光里,一家三口人伴着春天的脚步走在梦乡里,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去山上野营,平时父母工作太忙,很少与他们在一起,今天终于可以再一起了,难得有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了,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来到一个绿色的菜地上,摆上一块布,幸福的一家人。我们在这里玩游戏,在这里放风筝,在这里下棋……虽然这不是野营的季节,但还是觉得很好。
在高远的山冈上,春笋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探出头来,贪婪地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山坡原野一片翠绿,草木葱笼,即将插种水稻的水田里,水色与天光相互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鸣叫,天空烟雨蒙蒙。正如古人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春天便在这悠闲的鸟叫中睁开惺忪的睡眼。
在近处的小山坡上,各种野花,五彩缤纷,芬芬扑鼻让人陶醉于花海。花海的下面大部分多是草。这么多草如一块大绿宝石,闪闪发光,这么多草像一片无边大海,散发春意,这么多草是大地母亲的新衣,换然一新。
在附近有一条小溪,小溪里只见鱼的身影。它们摇尾自在极了,它们时而吐吐小汽泡,时而一起跑步,时而一起欢乐的悠闲地在玩游戏,十分有趣。平静的水面宛如神秘而美丽的仙女面纱。
跌宕流畅、优美动听的旋律与色彩丰富的和声交融在一起,以抒写与乐曲内容相谐和的真情;精致、凝练,清新、优雅,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这可说是“杜鸣心风格”的主要特色之一
为了展示、研究、总结杜鸣心的创作成果与艺术成就,表彰杜鸣心在音乐创作领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北京文联、北京音乐家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名为“‘永远的春之采’杜鸣心作品专场音乐会”,以庆贺杜鸣心从事音乐创作50周年;紧接着又举行了以杜鸣心的创作、教学、人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承担汇编了一本《杜鸣心作品研讨会文集》。
“文集”为大16开本126页,铜版纸印刷。内容包括44幅精美的彩色照图,有记者招待会、新浪网访谈、音乐会演出与研讨会等实况剪影与发言。封二是王立平题词,首页是王次炤高度概括评述杜鸣心的序言;还附有文辞优美、内容确切、引人联想的音乐会串连语,节目单和杜鸣心主要创作年表等。杜鸣心的主要弟子石夫、张丕基、姚盛昌、叶小纲、瞿小松、刘索拉、王黎光以及受益于杜老师的作曲家施万春、舒泽池、程凯等等均有分析深刻、见地独到的发言或内容生动、风趣幽默的文章。“文集”既有欣赏、学习、研究价值,又有信史品格的资料价值,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下面,扼要介绍几点:
首先,“文集”代序以及不少发言者都提出的“杜鸣心风格”问题。他们认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历来具有个体劳动的特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凡是优秀的传世作品,也必然会体现出个人的独创精神与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在这次音乐会上集中展示的杜鸣心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代表作就是如此。这些作品,均具有一种突出而又鲜明的特点。
其次,“文集”还实事求是地澄清了一些乐曲的著作权问题。比如长期以来,上述九首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乐曲,究竟是谁的作品,许多人是不清楚的。再加历史宣传上的失误,出现了未参与写作的人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作曲者之间的混淆或颠倒现象。“文集”实事求是地说出了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第三,“文集”收录了杜鸣心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与杜老师只差一岁,但也像老师一样作品、成就卓著的作曲家石夫的发言与文章。石夫对杜老师的教学、创作、为人了解得相当透彻,对老师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深入研究;对这次研讨会他作了精心准备,在会上多次发言,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在一个多月后即11月24日自费举办交响音乐会、26日举办作品研讨会后于29日清晨突然与世长辞。为了深切缅怀石夫的不幸,“文集”特意刊登了他与杜老师的合影、两幅神态自若地在研讨会上发言时的情景照;还有1989年发表的《论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艺术手法》,这篇文论无论对作曲者、演奏者还是研究者,都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好文章。
痴迷农机有所为
1985年秋, 臧传波从潍坊农校毕业后踏进诸城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大门后, 便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干就是28年。
“创新才有活力, 实干才能发展”。这是他一贯的工作信条。诸城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就是对他工作成绩的最好检验。尤其是近些年, 诸城市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规模逐年扩大, 组织服务工作日臻完善, 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农机化工作的最大亮点, 其中倾注了他无数心血。
十几年前, 臧传波将单兵作战的20多名农机手组织起来, 利用南北地季节差, 首次走出家门赴河南进行异地跨区作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减少空耗, 提高效益, 趟出一条跨区作业路子。他深入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以及省内枣庄、临沂实地考察, 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手提供有关作业地区的市场需求、作业时间、机收价格、适用机械、维修网点等信息, 将跨区作业市场培育成了完善、有序、发达的农机作业市场。
十多年来, 诸城市农机跨区作业市场不断成长、成熟、发展壮大, 跨区机收规模、范围越来越大。累计完成跨区作业面积7500多万亩, 为农民增加总收入3.5亿元, 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农机部门的“品牌工程”。在组织跨区作业中, 臧传波注重培植和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跨区作业主力军作用, 大力推行农机跨区作业“一条龙”作业、订单作业、套餐式服务等形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机械作用。
推广农机惠农民
近年来, 经臧传波主持完成的农业部、省、市科研推广项目达20余项。每引进一项新技术, 一种新机具, 他都高标准建立试验示范田, 掌握准确详实的理论数据后, 再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了做好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 他精心组织, 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演示与田间指导、示范带动等多种措施, 让农民和机手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 激发了农民选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放弃节假日, 起早贪黑, 每天巡回乡镇实地查看和指导, 现场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 很快使老百姓掌握了小麦免耕播种新技术。如今, 全市已建起37个示范区、30多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 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达到4000多台。通过示范点建设, 使保护性耕作由过去单一的点上示范开始向面上扩展, 呈现出多点开花、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
老臧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和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钟情, 深深感染了农民兄弟, 也在农机同行中树立了榜样。大家经常看到他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忙碌, 当地干部群众感慨地说:“老臧这个人始终装着三农, 是真心实意为农民干实事的人, 诸城这几年保护性耕作机械和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并成为全省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 老臧功不可没”。
一年中, 老臧有一半多是在农村度过的, 其中70%的时间是在田间指导。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为“身边的农机专家”。
老臧常年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 向农民推广演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不保留传授给农民, 他还亲自组织专业人员上门为农户维修机械, 传授新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和保养知识。他常说, 要提高农机科技水平, 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这就要靠我们农机工作者广泛宣传, 不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他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利用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现场会等时机, 深入到乡镇村庄, 对农民进行培训。每年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都在15次以上, 技术讲座30场次以上, 发放资料2万余份, 受教育人数近万人次, 全面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农机手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奉献农机做表率
2003年3月, 臧传波从一名普通的农机工作者晋升为局纪委书记。走上领导岗位的他, 始终坚持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围绕机关学习、组织纪律、廉政建设、工作作风等方面, 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2009年初他又被上级党委任命为农机局党委副书记, 职务变了, 但他奉献农机的热情没变,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他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能力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 鼓励和引导每一位职工积极参与改革发展,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投身事业发展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
心系农机终不悔
臧传波心系“三农”, 情注农机, 对农机化事业有着深深的爱。他对工作、对农民负责任的态度打动着他去过的每一个“角落”, 并与每一个“角落”的农民打成一片。他的工作很普通,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普通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来, 他却做到了。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 他落下了浑身的毛病。每到农忙季节, 经常带病坚持工作, 用“拼命三郎”的劲头演示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 指导农民正确使用新型农机。去年“三秋”期间, 在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新技术推广的“节骨眼”上, 他的腰疼病又犯了。但他强忍病痛一天到晚奋战在推广工作第一线, 实在忍不住就吃片止疼药, 继续为农民朋友现场解决“三秋”生产技术中的难题。
暖风习习,花香缕缕,啊,醉人的春韵.暖风拂面,轻轻,轻轻卷着乡情;燕语呢喃,亲亲,亲亲带着乡音.这暖风这燕语,撩拨着我的心.闯入我梦境的,是家乡那串串的回忆.
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家乡便是这平静详和的景象.每当夜晚,我和小伙伴们便成群结队的在树荫在玩耍,欢快的嬉笑声打破了夜晚的沉寂,传到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到了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们便不约而同的跑到小河边打水仗,每次不玩到衣服湿透决不回家.这便是家乡的生活,简单,质朴,却充满欢乐.
浩月微风,夜市醉人的,可数灿灿星斗.明月六给夜晚的是美丽的梦幻,小河留给远方的是无私的奉献,春天留给秋天是丰收的喜悦,而童年留给我的则是多彩的记忆.在柔柔的春风里,幽幽的蓝天下,我遥望着远空的一只风筝,早寻觅,在思索,该像春风一样给明天的叶子添一丝色彩,该如朝霞一般给来日的夕阳增一份记忆…
篇一:山也有春天作文500字
山也有春天作文500字
山也有春天作文500字 每逢春日,最爱那山的风光。
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三三两两的人走在一起。都是上山看风景的。比起山上的风景,我更爱这一路的红红绿绿的花草树木。正值春天,郁郁葱葱的树木们都吐出了嫩绿的嫩绿的芽。花儿没有争奇斗艳,都羞滴滴地弯着腰,低着头,活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小草一丛一丛地挨在一起,随风摇摆,布满了这条小径。你瞧,它把那小手伸到了路中间了呢!人们舍不得踩踏,都纷纷绕开来。哎,这调皮的小草呀!咦,这不是那胖胖的七星瓢虫吗?它也加入了这隽秒的风景图了呀,真美!胖乎乎的虫子在叶子上睡着了,一动不动的,睡得真香啊!春风柔柔地吹过我的脸颊,阵阵清香随风而来,我被陶醉了,在这春景的图画中。
快了,快了,快迎来了那清凉的泉水。你听,那声音多么动听,似一曲赞美春天的歌,又似一曲欢迎春天的歌。滴滴嗒嗒,嗒嗒滴滴。噢,这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啊!哇,真凉爽。这是我用手触摸泉水的感受。一股清新的感觉涌上心头。水,慢慢地流下山脚。我们继续前进。
快了,快了,快到那山的顶峰了。一起去享受风的温度,阳光的灿烂,一起高声呼喊吧!山上,我站在了最高峰,看到了最美丽的画面。一座又一座的山连着,山们都穿着绿色的一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连到山脚,风暖暖地吹过。一下子,什么疲劳都消散了,只听见风一旧暖暖地吹着。
山的春天那么美,美得令人陶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起去踏青吧!
篇二:关于春的作文:走,我们去莲花山春游
关于春的作文:走,我们去莲花山春游
迈着春姑娘又轻盈的脚步悄悄地走来.为了找到她的足迹,我建议大家到莲花山去春游.记得去年春天,我和妈妈都被那大片大片粉红色的桃花迷住了.莲花山里有很多春姑娘的足迹.山的东南面有一片只有一米多高的桃树林.别看它们矮小,其实个个都是开花的能手,每到开花的时候,棵棵桃树都竞相地捧出盛开的花朵,好像在比谁开的花最多,最漂亮.走进桃园,仿佛走在红色的云霞之中.如果你观察德仔细的话,还会从密密麻麻的桃花中,找到一些长了毛的绿色的小桃子,他们好像在说:没见过刚长出来的桃子吧,我们听说春姑娘要来我们这儿,所以特意出来迎接她的.山的西面有一个人工湖,湖面是青绿色的,湖里有一些鱼,不时有船在湖面上划过(划船)湖边还有几十棵柳树.每当春天来临时,它们就变得生机勃勃了.春风轻轻地地吹拂过,柳树的嫩芽都飞快地长了出来,好像要迫不及待地观赏春天美丽的景色.蚂蚁洞里的蚂蚁也发现春天来了,就开始干起的工作了.如果你觉得不好玩的话,你可以爬莲花山,观赏邓小平的铜像,眺望深圳可以在人工湖上划船或钓鱼,还可以带一些风筝之类的东西在风筝广场上玩好玩的活动数不胜数,还是自己来体验一下这春色满园的地方吧.篇三:我爱春天作文:春天的笔架山公园
我爱春天作文:春天的笔架山公园
今天,老师带我们来到笔架山公园踏青,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色,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我们刚来到笔架山下,一阵悠悠的春风吹来,轻拂着我的脸,让人感到分外舒服。我们开始爬上了;我看到落叶树光秃秃的树枝上不知何时长满了翠绿翠绿的芽苞,路旁的竹丛中,一根根尖尖的竹笋上面沾满了晶莹明亮的露珠,像一把把明晃晃的长矛,仿佛在预示着春天的强劲生命力。我看见各种各样的花儿在争先恐后地绽放着,有红的、有绿的、有蓝的、有紫的、有黄的,真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漂亮极了!忽然,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直扑我的鼻子,啊!好香啊,我沉浸在这幽幽的芳香世界里,大脑被花香迷住了,我陶醉了,陶醉于花香和美景之中
你看,那边的小蜜蜂正在勤劳地采着那香甜的花蜜,这边的花蝴蝶也不甘示弱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地传播着花粉。蜜蜂和蝴蝶忙碌着交映成趣,它们象一个个移动的音符,仿佛在演奏着一首动听的春天赞歌。我还看见快乐的小鸟在枝头蹦蹦跳跳,它们吱吱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对我们说:欢迎你们来爬山!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笔架山的顶峰。我抬头望了望天空,咦!怎么现在的天空跟往常的不一样,怎么会看不到阳光呢?原来太阳给厚厚的云彩遮住了,只见天空金灿灿地一片,美极了!过了一会儿,一缕缕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彩照射在大地上。从山上看下看,地面上笼罩着一层层的白雾,一座座高楼大厦被白雾缠绕着,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一般美不胜收,眼前的美景真让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
啊!笔架山公园的春天,实在是太美了!
篇四:小学生作文:春天游梅花山
春 天 来 了
春天来了,公园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今天,爸爸带我到梅花山里欣赏美景,体会春色。
我们一进入梅园园,一股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黄交错的草坪,有的小草破土而出,冒出嫩绿嫩绿的新芽,有的还是枯黄的。这时,我忽然看到每根草上好像放着几粒七彩珍珠,我俯身仔细观看,哦,原来是那颗颗露珠点缀在叶尖上,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显出了它的奇光异彩。我俯身望去,看见每棵梅树上条条发青的嫩枝上有斑斑红点,是红色的露珠,还是未落的果实?不,都不是,而是那一个个含苞欲放的梅花花蕾。你瞧,那花蕾小巧玲珑,可爱极了,那花蕾顶尖已经裂开了一道缝儿,一丝花蕊正使劲往外钻呢,好像迫不及待地看看这奇妙的世界。
随着“滴哒滴哒”的水响,我来到了梅园池塘。池里的水是那样的清澈,是那样的清凉。小鱼在“乐园”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它们在石缝里钻来钻去,你躲我藏的,好像在玩捉迷藏。水池中央是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假山和供游人踏足的平台。在阳光照耀下,池塘边有两位正在下棋的老人,看他们那全神贯注的模样肯定还分不出谁胜谁负。这时,一阵风拂过,碧波荡漾,风车转动,为水池增添了许多生机。池塘四周种着许多梅树,洁白的梅花像冬天的白雪;粉红的梅花像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殷红的梅花则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蝴蝶、蜜蜂在花丛中、草丛中起舞、歌唱。
这时,你放眼望去,整座梅花山遍布在花的海洋里,开得多美啊!姿态万千,有的张开笑脸,仰着脑袋望着蔚蓝的天空,仿佛是为春天的美景而欢乐;有的花全开了就像一个个小喇叭,仿佛在吹奏着一首动人心弦的迎春曲;有的躲在枝叶下,犹如害羞的姑娘;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就像是一个个黄色的小彩灯。喇叭吹奏、姑娘起舞、彩灯闪烁,就像是一支乐队在歌颂这五彩斑斓的春光。
一、先动再唱,发挥想象激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是他们撕不掉的标签,也是我们“头痛”的根源之一。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顺其自然”,以“动”治“动”,通过我们的有节奏、有韵律的体态律动,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为新授内容的教学与互动造势。我在教学热身与导入环节,让学生们先“活络一下筋骨”,激活他们的音乐思维,同时,将本课教学内容渗透在体态律动中,为随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教学小学音乐《鲜花爱雨露》这首儿歌时,先让他们“动”起来,融入到春风细雨、百花齐放的情境中,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爱,感受鲜花对雨露的爱。因此,在教学导入中,我首先鼓励学生们在音乐伴奏下,想一想,做一做:雨露是怎么落在鲜花上;鲜花又是怎样的表情,做一做鲜花说话的动作。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在多媒体图片的提示下,马上就心领神会, 一下子就可以把下雨的动作以及“哗哗哗”“沙沙沙”的雨声表现出来了,有效地放飞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们的真实情感,为歌曲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边动边唱,引发共鸣激体验
小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易兴奋,但也易走神,兴趣与注意力的稳定性并不强,由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如何牢牢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们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学是否有效的保障。正因如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动”与“唱”,“动”与“静”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边动边唱,将律动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歌唱中,培养学生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强化学生们的音乐创造意识,激发学生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动”的过程中,让他们收获更加立体的音乐体验。
在备课小学音乐《小伞花》这首儿歌时,为这首儿歌加入了一些体态动作,如“小雨,小雨,滴滴答答”中加入滴滴答答的动作,在“小雨,小雨,哗啦哗啦”中加入下雨的动作,在“开出小伞花”中加入“开花”的动作等,这些动作简明扼要,容易模仿,而且配合节奏,与歌曲相辅相成。在歌唱中,我引导学生们站起身来,学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不仅能帮助学生们快速地识记歌词,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使得这首歌唱得更加活泼动听。不少学生还在边动边唱的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表情动作,充满新意,使得歌声变得更甜了。
三、又唱又动,鼓励创造扬个性
学生不仅是音乐学习的主体,更是音乐创造的主体。小学生不仅有着很强的音乐模仿能力,还有着尚未发掘的音乐创造潜能。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促进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我常把体态律动渗透到学生们的音乐探究中,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基于自身的音乐感受,创编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以更加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姿态,将音乐表现出来, 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唱又动。
教学小学音乐《捉泥鳅》这首童谣时,创设了“我与泥鳅交朋友”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捉几只小泥鳅,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我与泥鳅交朋友”的活动,仔细观察泥鳅的动作,将泥鳅的动作记录下来,并创编入歌曲中。将生活与音乐联系起来,寻找体态律动的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将充满个性的体态律动加入歌唱中,有效地丰富了歌曲的表达形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创造,使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具有动态美, 更加彰显生活气息,更加体现学生的个性表达。
【美妙的春作文】推荐阅读:
美妙的自然之声作文10-17
美妙的春雨作文350字06-08
美妙的琴声六年级作文09-10
美妙的乡村作文350字10-01
中考优秀作文:美妙的掌声06-17
美妙的声音小学六年级作文06-26
大自然美妙的歌声作文06-30
美妙句子赏析12-15
诠释瞬间的美妙的说说09-15
浅夏,美妙的光阴散文随笔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