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书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书(精选8篇)

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书 篇1

一、甲方将沈阳市和平商场委托给乙方经营,经营期为4年。自 1987年1月l日起至1990年12月31日止。

二、自合同生效之日起,乙方为沈阳市和平商场经营者,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拥有充分的企业经营、机构设置、人事安排的自主权;自有资金支配权;企业内部收人分配形式和办法决定权;在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增值的前提下,有对闲置资产的出租和处理权,但必须报甲方备案。

三、乙方在经营期间,必须完成本合同的各项目标(略)。

四、乙方在经营期间,在保证实现合同规定的逐年增长的上交利润指标的前提下,实行取消工资、奖金、企业按利润、商品部按毛利、职工按销售额定计酬率的“百元利润计酬”分配办法。

1.在经营期间,企业实现基期利润国家按现行税率征所得税 55%,增长利润的所得税减为35%,其余65%部分留给企业,原则上用于发展生产和集体福利。

2.由于奖金在税前列支,将原核定的调节税率24%调整为 31.1%;二步利改税核定的利润基数和超基数利润的调节税仍按3:7 分成的办法不变。

3.实行工资总额同利润挂钩,基期利润部分按24.56%,超基期利润部分按17.19%的定率(即1:0.7)作为职工计酬额提取。

4.乙方完成或超过利润目标,按不同档次发给个人收人。(略)

五、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内完不成合同目标,按下列规定处罚:

1当年完不成合同利润目标,扣罚经营者全年个人收人的50% 2完成当年合同利润目标,其他三项指标每少完成一项,扣罚经营者个人收人的1/4。

3经营者连续两年完不成合同利润目标,扣罚其第二年的全部个人收人,发给基本生活费每月50元。甲方有权中止合同,并撤销委托经营证书,另行安排工作。

4乙方在经营期间,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或重大过失,给企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要承担经济法律责任。

5.经营期满,有问题商品占库存的比重超过8%时,每增加 1%,扣罚经营者个人全年收人的20%

6.企业在1988年底要实现服务质量分类分级管理的一类企业,每延缓一年,扣罚经营者个人全年收人的30%

六、由于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确需变更合同时,双方可协商修订合同或作出补充规定,经公证后,具有法律效力。

七、乙方由于意外原因,不能继续经营本企业,提出申请后,经甲方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检查确认后方可终止合同。

八、经营期满,由甲方对乙方的经营进行评价,审核企业的资产增值,评审结果作为对乙方的考核依据。

九、自合同生效之日起,双方均不得随意变更、中止或解除合同。如甲方随意变更或中止合同,造成乙方不能继续经营,由企业按乙方的基本工资发至合同期满。如乙方随意变更或中止合同,甲方有权扣回乙方经营期间内得到的全部个人收人。

十、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经沈阳市财政局会签和履行公证手续后生效。

甲方: 乙方:

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书 篇2

一、电力企业合同管理综述

企业合同管理则指企业对自身参与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审查、监管和控制等一系列行为过程, 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建立管理制度、签订合同、履行合同、文档记录和资料保管等, 是市场经济、法制经济和契约经济的共同表现。合同管理能实现合约双方制约和权利的平等, 营造公平的交易环境;合同管理能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例如高效合理的合同管理能帮助企业减少合同义务而增加合同权利, 抢占经济市场的竞争先机和优势。因此, 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依法维权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因电力建设技术含量高、投资耗费大、施工周期长等因素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长期性, 主要表现在电力合同管理周期长、范围大、跨度广、易受自然环境变化而产生诸多难以预料的巨大风险;其二是经济性, 据相关统计显示, 合同管理对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占工程整体造价的1/10, 主要表现在电力建设投资耗费大, 高效合理的合同管理能控制成本并获得经济效益, 避免经济损失;其三是复杂性, 电力建设参建单位多且项目对接复杂, 又因业主与承包商、承包商与分包商、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导致一旦出现合同管理问题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四是变动性, 因合同管理受外界干扰因素影响, 致使合同变更较为频繁, 合同管理过程一般呈现动态特点。

二、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一) 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制化生产经营的标志市场经济背景下, 电力企业的规模日趋庞大, 其

市场经济背景下, 电力企业的规模日趋庞大, 其生产经营的内容、范围和模式随之复杂, 因此合同管理下设领域的关系变幻莫测, 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同管理已成为企业法制化生产经营的标志, 更是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合同管理不仅为企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而且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先机提供预想机制。企业高效合理的合同管理是依法订立、履行经济合同的基础, 能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经济纠纷,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因此, 企业合同管理可在保障自身经济效益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解决经济损失和权利受侵的问题,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使自身权力最大化、义务最小化,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权益, 为企业更快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二) 合同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

合同是电力企业对外交易的载体, 也是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制定经营模式的主要方式, 合同运用于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 通过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起到业务流程有效、稳定、合理运作的润滑作用, 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过程。合同管理的本身特征决定其不同于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 但是其能在实现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其它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例如电力企业每年签订合同约为10万份, 价值2500亿元左右, 企业合同管理使大批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 仅凭工商部门行政管理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还远远不够, 因此, 合同管理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综合效益, 必须从企业内部加强合同管理, 通过改进合同管理创造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有效防范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法律、经济和其它风险。

(三) 合同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

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共同产物, 是商品交换法律化、合理化、有序化的表现形式。电力企业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 其通过合同 (管理) 缔结与其它经济实体间的经济关系, 合同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的的基本保障, 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前提。企业合同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声誉、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有效的合同管理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 因为合同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法律顾问的科学管理, 并非简单的签订、承诺或者要约, 企业高效合理的合同管理为优化企业综合管理、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法律风险、保证交易安全、实现企业利益等工作发挥巨大效用, 因此, 合同管理作为电力企业法律顾问体系的重要管理环节之一, 是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成败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

三、电力企业合同全过程管理实践措施

(一) 合同全过程管理思路

合同全过程是以国际 (内) 先进管理实践为基准, 保障合同与服务业务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以优化电力企业全过程管理体系的具体举措, 其引导着合同管理的精益化转变方向, 改善着企业内外部的经济关系, 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活动合法稳定开展, 是实现企业经济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合同全过程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合同管理, 它是合同审查的优化拓展, 也是包括合同签订前到履行后的全阶段、各环节的闭环管理。

于此, 将合同全过程管理思路阐述如下:第一是实现合同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 即实现合同签订过程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和合同管理持续优化提升的闭环管理两个层面, 不仅提高合同签订的质量目标, 而且促使合同管理各环节能力水平的优化提升;第二是制定合同全过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即将合同管理范围拓宽至合同审核、签订及履行的前端和后端四个方面, 并主要包括合作方管理、招标文件管理、承办人管理、合同审核及签署管理、合同纠纷处理等十二项管理举措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挖掘出合同全过程管理的附加值和潜力值,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服务目标;第三是合同管理全面性、整体化覆盖公司的经济和服务业务, 贯彻“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管理原则, 建立企业合同一体化管理的机制体系;第四是合同体系化管理, 即要求电力企业在文本制度、组织体系、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建立体系化机制, 以制度、流程、表单、标准合同为载体, 合同管理组织体系为框架, 信息技术系统为工具, 为全过程管理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二) 信息系统角度下实现合同全过程管理的举措

电力企业因分支机构众多造成空间分离问题, 致使业务办理效率低下, 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网络基础建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可实现从合同起草、合同签订、合同变更、合同结算、合同履行等情况总结、归纳、统计、分析的全方位、标准化、统一化管理, 为电力企业有效利用合同信息并获取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实践支持。于此,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从权限管理功能、业务协同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合同管理功能等方面入手, 明确各管理环节的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等的工作内容和审批权限, 通过电子化、集中化等数据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例如权限管理功能, 则应在信息系统中模拟企业组织架构, 将权限细分至每个阶段下的的每个环节, 增设自定义角色权限管理等。再如合同管理功能应全面贯穿、覆盖系统中的所有功能模块, 从签约方管理、预算管理、费用控制、变更管理、预警系统等多方面详细记录合同基本情况, 实现管理项目立项及审价、根据合同变更调整合同结算细节、协助完成财务规划和分析决策等目标。

四、结语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行为最终以合同形式体现, 合同管理已成为企业法制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形式, 而且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于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 合同管理在订立、履行、变更、转让、解除、终止合同等方面成为当事人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依据,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出无可替代作用。因此, 电力企业必须意识到合同管理与生产经济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关系, 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 降低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提高企业综合管理的品质和水平。

摘要: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法制经济和契约经济的共同产物, 具有长期性、经济性、复杂性和变动性等特点, 是实现合约双方制约平等、权利平等的前提。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制化生产经营的标志, 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制度保障;合同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 潜在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和综合效益;合同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 是关系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 以合同全过程管理管理为具体措施, 阐述合同全过程管理的思路, 并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提出实现合同全过程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电力企业,合同管理,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王晓.浅谈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J].中华民居2011 (7) .

[2]金秋萍.浅析供用电合同的风险及其防范[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9, (01) .

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 篇3

2003年,绿风荷公司与程某订立特许加盟合同,约定:绿风荷公司向程某授予“绿风荷茶楼”特许经营权、传授加盟店知识等,期限为5年,程某应支付加盟费15万元(无论何种情况均不退还),特许保证金10万元(非定金性质,在程某违约等情况下绿风荷公司有权没收),并按月支付特许使用费、特许广告费等。合同还约定如一方违约另一方可解除合同,违约金为30万元,程某以该特许加盟合同参与设立的公司对程某的上述义务承担连带责任。合同签订后,程某缴纳了加盟费15万元及保证金3万元。程某与他人共同出资设立了海通餐饮公司,由海通餐饮公司作为经营“绿风荷茶楼”加盟店的载体。之后,因程某长期拖欠特许使用费和特许广告费等,绿风荷公司经催讨未果于2004年提起诉讼,要求判令:解除特许加盟合同;程某支付特许广告费、特许使用费4171.28元、违约金30万元、特许保证金3万元;程某设立的海通餐饮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程某反诉称因绿风荷公司未履行员工培训、广告制作等合同义务,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由绿风荷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同时,程某认为特许加盟合同中违约金过高,请求法院予以调整。海通餐饮公司同意程某的意见,并对承担连带责任没有异议。

法院审判

原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绿风荷公司已依约履行了相关义务,程某拖欠相关费用的违约行为已构成合同解除条件,绿风荷公司有权解除合同,解除合同后应对该合同的后果一并进行处理。遂判决解除双方的特许加盟合同,程某支付绿风荷公司特许广告费、特许使用费4171.28元并支付违约金15万元,海通餐饮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绿风荷公司返还程某特许加盟费12万元、特许保证金3万元。绿风荷公司不服,提起上诉称其不应返还加盟费及保证金、程某应全额支付违约金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特许加盟费是被特许人为获得特许经营权而向特许人支付的一次性费用,系合同中关于该费用不予退还的条款符合该费用的性质及行业惯例,且合同系因程某违约致解除,故加盟费不应退还。综合本案实际履行情况,因绿风荷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具体损失,原审判决的违约金显属过高,应酌情减少。系争保证金不具有定金性质,应予退还。遂改判撤销原审判决书中关于绿风荷公司退还程某12万元加盟费的条款,同时变更程某支付违约金金额15万元为3万元。

法理评析

特许经营是特许者将自己拥有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或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经营方式。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特许经营合同纠纷。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特许加盟合同,提前解除后,双方对合同解除的后果不能达成一致的认识,这在当前的特许经营纠纷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以下结合本案的争议焦点,就其反映的法律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同类纠纷提供参考。

一、特许加盟费是否应退还

加盟费一般是在特许经营合同签订后,由加盟方一次性支付。商务部发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将加盟费定义为“被特许人为获得特许经营权而向特许人支付的一次性费用”,虽然《办法》属于行政规章,效力层次不高,但该定义仍可作为本案审理时的一个参考。

实践中,特许双方往往并不清楚加盟费的性质,只是约定加盟费“一次性支付”,有的把加盟费看作是合同中特许使用费的一部分或预付款,也有的把加盟费理解为合同保证金。因此,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解除合同时,特许双方对加盟费应否返还产生争议。

一般情况下,特许双方一经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即要求加盟者交纳加盟费,特许人才可能把特许经营权授予加盟者,加盟者也才有可能开展特许经营业务。正如《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被特许人(加盟方)交纳加盟费是为了获得特许经营权。加盟费可以说是加盟者获取特许经营资格的对价,有了这种特许经营资格,加盟者才得以借鸡下蛋、快速实现资本的积累。然而,取得特许经营资格并不意味着经营活动能顺利展开,并取得成功。我们知道,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模式,特许人首先应有自己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资源;为将这些经营资源授权给被特许人使用,必须对被特许人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以使其顺利开业;在被特许人开业后,特许人仍需与其保持密切联系,继续提供支持与帮助,并在经营过程中与特许人持续合作,达到加盟的目的。在特许经营中,加盟者支付的费用除加盟费外还应包括特许经营使用费,即“在使用特许经营权过程中按一定的标准或比例向特许人定期支付的费用”。后者才是合同履行中,使用特许人经营资源的对价。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风险随时存在,而特许经营恰恰具有低风险、低成本扩张,迅速广泛占领市场的特点,加盟者正是通过交纳加盟费获得特许经营资格,从而降低经营风险。美国有关商业立法中规定加盟费是加盟者必须交纳的风险金,其原因就在于加盟者交纳该费用后即可直接享受他人成功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创业风险。因此,在合同开始履行后,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中途解除时的处理原则,而特许方又切实履行了收取加盟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将特许权授予了加盟者,那么,即使中途解约,加盟费也不存在退还问题。

本案中,特许双方实际上约定了加盟费的处理,即“无论何种情况均不退还”,程某因此认为该条款属可撤销条款,一审法院也根据合同实际履行期限,判决绿风荷公司返还部分加盟费。对于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条款,在当事人提出请求时,人民法院有权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但此项权力的行使必须恰当,须顾及合同性质与行业惯例等因素。本案的具体情形下,约定是否可撤销还要看导致合同解除的原因是什么。既然一审法院已查明因程某违约而构成绿风荷公司解除合同的条件,那么绿风荷公司对于合同的解除没有任何过错,绿风荷公司按约收取加盟费并授予程某特许经营权,在解除合同时不予返还加盟费,并无不当,二审法院予以改判是正确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割裂实际情况,孤立地认识合同条款,本案双方关于加盟费的约定,在特许人未履行相关义务而导致合同解除时,如特许人的特许经营权本身有瑕疵、特许人未协助加盟者正常开业,就可能因为显失公平而被撤销。

二、特许保证金是否应退还

关于特许经营中的保证金,《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的定义是“为确保被特许者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收取的一定费用。合同到期后,保证金应退还被特许人。”显然,收取保证金的目的是担保合同的履行,但这种担保形式与通常所说的定金有所不同,差别在于不能适用“定金罚则”:一方违约时,另一方不能扣除或要求双倍返还保证金。

本案中,虽然双方约定被告违约时,绿风荷公司可以没收保证金,但同时明确该保证金不具有定金性质,且绿风荷公司可将保证金用于抵充程某拖欠的债务,因此,合同中特许保证金的实质是一种以金钱作为质押标的的担保形式,双方关于保证金不具有定金性质的约定,系真实意思表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8条的规定,对于程某交付的特许保证金,绿风荷公司不得主张定金权利,绿风荷公司关于不予退还保证金的请求无法律依据,只能主张以保证金抵扣程某应支付的债务或违约金。也就是说,特许保证金虽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但当合同因一方违约而提前解除时,因立法未明确规定,特许保证金不具有定金那样的惩罚功能,类似功能的承担在本案中主要是通过违约金来实现的。

三、违约金如何确定

按照《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适当减少。一般而言,约定的违约金兼具补偿性和惩罚性功能,合同双方在签约时,对于违约金高于实际损失,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无特别不当,法院不宜介入对违约金的调整;但如违约金超出实际损失太多,或者一方依据其强势地位而迫使对方接受不公平的违约金条款,则法院也应予以干涉。

本案中,双方约定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支付相当于加盟费两倍的违约金,即30万元。因绿风荷公司起诉时,程某仅仅经营数月,对绿风荷公司造成的损失有限,故法院对程某减少违约金数额的请求予以考虑。但在这个问题上,两审法院的具体认识并不一致。

原审判决中,将绿风荷公司的损失确定为其在程某未来经营期间可向程某收取的特许广告费、特许使用费以及特许加盟费,按合同约定,前两项费用的损失,需根据营业额计算,因程某违约而不能确定,只能酌情判断;关于特许加盟费,因原审判决部分返还,故就返还的部分构成绿风荷公司的损失。综合考虑绿风荷公司的损失,原审判决程某偿付违约金15万元。二审法院则认为:合同解除后赔偿的范围不应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因合同解除的效力是使合同恢复到订立之前的状态,而可得利益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时才可能产生,绿风荷公司选择了解除合同,故不应得到在合同完全履行情况下所应得的利益;二审同时认定鉴于绿风荷公司无需返还特许加盟费,故无加盟费损失;至于绿风荷公司上诉所称其损失还应包括品牌、商誉、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因未能提供证据,也未予认定,最终判决程某支付绿风荷公司违约金3万元。

企业经营合同审查 篇4

「内容提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特大型企业合同实务中易发的共性问题,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个案,对企业合同审查中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针对企业合同审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论述了合同审查的方法和技巧。文章分析和论述均源自企业实际,由于篇幅有限对实践中非多发性事项未太多涉猎。本文力求通过合同实务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有针对性地为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员提供可操作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企业 合同 审查 技巧

合同是企业经营中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文书,直接影响到企业权利义务的承担。因此,在合同签订中要做到绝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就必须树立事前防范、过程跟踪、事后补救的立约观念,坚持在签订合同时进行规范、有效的法律审查,以实现运用法律手段有效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企业经营实践中,不论合同的标题是如何表述,重要的是审查合同的全部条款,准确把握合同项下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其性质,以确定该合同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并通过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参照有关合同范本(尽量根据权威部门推荐的示范文本),最终确定合同的具体条款。否则,易导致不必要的诉讼。鉴于此,笔者考察、调研了合同签约量大的相关特大型企业,旨在通过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个案,发现和归纳实践中易发的共性问题,以期找出合同审查的规律和技巧,让法律跳出书本走向生活,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日常工作中可对照适用的标准。

一、实例列举

笔者调研了几家有代表性的特大型企业,每年合同份数达一万多份,标的额达几百亿元有的甚至千亿元,部分私营企业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口头协议;共性问题是合同形式简单、内容不完善,有的企业重大合同仅一页纸。调查中发现,发生的纠纷几乎都与合同不规范有关,有的虽有约定,但约定不明,诉讼中很难通过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03年10月10日,南京某特大企业(供方,以下简称甲方)与苏州某大型合资公司(需方,以下简称乙方)签订PTA化工产品购销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甲方供给乙方PTA6000吨(11月12月各3000吨),按月定价、款到发货,同年11月履行了3000吨供货协议,双方无争议;同年12月乙方于当月24日交付1800万元汇票一张,甲不同意供货,乙方取回汇票,双方发生纠纷。乙方于2004年2月26日向南京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认为其已经支付了合同约定的货款,甲方拒绝发货构成违约;甲方认为不构成违约,因为乙方已经取回汇票(货款),合同事实上已被解除。在证据运用和法律的适用上双方都进行了艰苦的努力,质证和辩论进行了多轮,多名法学专家对此案予以了关注。仲裁庭于2004年11月25日做出裁决:驳回申请人的全部请求,甲方胜诉。本案是一起典型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而引发的诉讼纠纷,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合同审查,合同全部内容不足一页纸,若合同对付款和供货方式及时间地点做出明确约定,就不会发生本次纠纷。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票据是“取回”还是“退回”双方没有签字固定,导致何方违约难于认定。通过本案笔者发现,签订合同时进行法律审查非常必要,具体实务中只是一念之差,这就是法律意识,但影响的是企业的巨大利益。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同样也能赢得可观的效益。

二、共性问题提示

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有的是未意识到,有的是无专业人员把关,有的是存有侥幸心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给予提示:

(一)资信审查。资信审查是合同能确实得到履行的第一道防线,但常被忽视,在市场如战场的激烈竞争中,知已知彼显得尤为重要;资信审查重点要看合同相对人资金信誉情况、企业实力、是否有履约能力、有无违约记录、业界口碑等,必要时应要求对方提供资信证明。

(二)专业参与。签订合同的标的物若涉及专利、技术或有特殊专业要求的,应听取专业部门或项目主管的专业意见,并争取将相关要求体现在合同的条款中。

(三)用语规范。实务中有些合同常出现一些生活用语、俚语等,导致概念不准确,对此应当加以避免。合同的条款要用专业用语最好能用法言法语,内容力求清晰规范、不要过于简明;合同前后文词汇和表述的内涵和外延要一致,必要时可作专门定义;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条款要明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四)留下痕迹。合同谈判最好能留下书面材料(如会议纪要等),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电传、信函要书面留存专人保管,票据往来应保留交接手续;合同变更要以书面形式,并经双方签字认可。

(五)统一文本。常规合同可制定统一的合同范本,若具体签约中对范本中个别条款放弃应当特别注明。

(六)专人管理。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合同管理员,常接触合同的销售和业务人员要进行岗位教育和业务培训,企业领导在业务往来中要淡化“人情关系”,强化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寓管理于审查是提高合同审查效力的诀窍

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职能部门、分厂、子公司众多,行业层级管理多重,合同的类别、种类繁杂,合同量巨大,仅靠一两个部门或人员,难以胜任,因此在合同管理和审查中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探索“事半功倍”的方法。

持续经营是公司的基本特征,合同行为是公司存续期间最重要的商事活动,企业大量合同法律纠纷的产生及不利法律后果的承担,大体上均系公司合同管理不慎所致。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是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只有理顺“合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避免合同风险,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企业合同管理中最基本的手段和诀窍。

(一)制度设计,事半功倍

特大型企业合同行为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要做合同管理和审查工作,必须本着安全与效率并举的原则,对合同审查实行“分级管理”、“归口审查”,实行“承办人负责制”。

1.所谓分级管理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如合同金额、合同标的、合同期限、付款时间等)进行划分,按管理权限和业务职能进行管理和审查。如,有的企业将专利合同划归技术监督

处审查,50万元以上的合同由总公司审查,常规合同则按照企业内控制度的权限指引,由相关负责人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查。

2.所谓归口审查是指企业内部应当建立相应管理合同的机构,基层设立合同管理员,负责对企业合同文本、往来信函、传真件原件、信函凭证、送货凭证的原件及业务人员的《业务报表》进行统一审查和管理。归口审查的必要性在于:可实现企业合同审查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便于法律文书原件的保管,便于宏观上了解企业全部合同状况,便于跟踪企业合同履行进展情况,也有利于对业务人员进行业绩考核。

3.所谓承办人负责制即每笔合同都有相应的专门负责人跟进,不致发生遗忘,防止责任不清、相互扯皮现象。承办人工作应当具有相应的连续性、稳定性,从每笔业务开始,注意审查对应客户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对应客户授权代表(或业务代表)的权限范围;合同签署后负责跟进合同生效期限、货物发放签收情况、货款进账情况、往来信函资料的收集等事项;纠纷发生后还应配合公司负责人、公司法律顾问进行相关诉讼、仲裁活动。此外,业务承办人还应定期将工作情况向主管负责人汇报,如《工作月报表》内容应当包括:月度合同数量、合同编号、对应客户、发货情况、应付款情况、付款情况、逾期付款天数、对方联系方式、其他说明事项等。企业合同管理和审查中,如果能运用上述技巧,可以事半功倍。

(二)走足程序,强调过程

合同审查并不局限于签署合同这一静态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包括:合同样本的制定、技术性条款的设立、合同相对人资信状况的调查、合同条款的谈判、特别条款的约定、合同的签订、合同内容的履行、争议事项的发生及解决等一系列环节。企业合同审查即是围绕这一系列具体环节而展开的风险预防和实时控制活动。如果企业在合同管理和审查过程中不认识到这一点,即使每份合同都经过审查和把关,也难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只有将合同管理控制在制度可预期的范围内,才能保障公司经营安全。

四、实务中合同审查的具体技巧

(一)合同的效力审查应留意的事项

1.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在审查合同时,应认真分析合同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按照具体的法律关系的指引,寻找调整的实体规范,判断是否存在导致合同被认定为无效的情形,并认真分析合同无效情况下产生的法律后果,对照我国《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的五种情形进行分析,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有上述情形的应认定为无效。

2.合同的主体审查。主体的行为能力可以决定合同的效力。对于特殊行业的主体,要审查其是否具有从事合同项下行为的资质,如果合同主体不具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资质,有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因此对主体的审查也是合同审查的重点。

3.授权审查。对于无权代理、无权处分的主体签订的合同,可能导致合同被变更、撤销的法律后果;因此,涉及授权代为签订合同的应当出具委托授权书,并对委托授权书进行形式和内容审查,同时还要审查授权的范围和有效期限。

4.附条件审查。在审查合同时要注意合同是否附条件或附期限,所附条件或期限是否会产生歧义,同时注意所附条件或期限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防止无实际履行能力的人利用所附条件或期限从事非法行为。

5.无效条款审查。在审查中要注意合同中是否存在无效条款,包括无效的免责条款和无效的仲裁条款。无效的免责条款即《合同法》第53条的规定: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和因故意和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条款审查时不要漏审合同尾部的管辖约定,对管辖权约定不明的可能会导致约定无效。

(二)合同履行条款应留意的问题

1.履行方式审查。双务合同在实际履行中《合同法》赋予了不安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同时履行抗辩权,因此在审查合同时,应结合违约责任的约定注意审查双方义务的履行顺序,是否约定了提示履行义务等。

2.必备条款审查。对合同的必备条款要认真审查,如质量标准、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合同法》第62条明确规定了合同中部分条款约定不明、没有约定的所采取的履行方法,因此对这部分条款需仔细审查其是否具备或有必要列明。

(三)合同终止和解除条件应注意的问题

1.区分概念。合同的终止和解除是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履行完毕之前提前终止合同;合同终止是指合同履行终了,即在约定的合同期限内权利义务已经履行完毕、合同不再履行;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我国《合同法》第六章中;对于合同的终止或解除,要注意约定终止或解除的条件,否则易引发纠纷导致争议。

2.合同终止:即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已经终结,在法律上发生终了效力。《合同法》第91条对此作了相应规定,如:债务已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依法解除、债务相互抵销、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等。

3.合同解除:即未到期的合同被提前终止。《合同法》第93条规定了当事人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这些条件常与一方违约相联系,这是在合同审查时需注意的问题。《合同法》第94条还规定了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应当注意的是这种解除权为单方任意解除权而非法定解除权;该解除权的行使,解约方负有通知义务,并在通知到达对方时发生解除效力,合同审查时需加以注意;若因一方迟延履行,只有在迟延履行已达到根本违约、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时,另一方才享有单方解除权,否则,应给予违约方合理期限继续履行合同,而不能解除合同。

4.解除权的期限。法律对此有相应规定,审查也要加以注意。按照《合同法》第95条之规定,合同双方可以约定解除权行使的期限,若没有约定则适用法律的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则在对方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行使,否则会导致失权的法律后果。具体审查中要结合合同的类别、合同法分则的规定对各类不同合同分别对照审查。

(四)关于违约责任问题

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几乎在每个合同纠纷中都有所涉及,乃合同必备条款之一。关于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14条作了相应规定,一般情况下,违约责任与赔偿损失不能同时适用,违约责任与定金罚则可选择适用;实践中订约人在违约责任条款中常约定,一方违约则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同时要求对方承担相应违约责任,这种约定有待商榷,笔者认为该约定系法律认识上的错误,对照法律规定和立法者的本意:解除权人在行使解除权时,若存在损失,可要求违约方予以赔偿;同时,还要区分违约方的主观过错状态,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是恶意违约可并处惩罚性违约金。当事人不应获取合同之外的利益是合同法的价值选择。

(五)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

合同的争议解决方法及管辖权的约定,看似一般但相当重要,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其往往能决定一个案件的成败,同时未来发生纠纷时,仲裁、诉讼的经济性和便捷性也与此相关联。另外,合同条款若约定仲裁条款,应当写明仲裁机构的名称、仲裁事项,避免无效约定。对于诉讼的条款,应注意选择方便诉讼的法院。

(六)重视合同文本的细节审查

细节决定成败。注意细节,在合同审查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有的含涉外因素的合同中,首部经常列明“定义”,是对本合同正文词汇和概念的界定和说明,在合同审查中必须仔细推敲,“定义”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准确理解、反复斟酌、避免歧意。合同尾部若附有“说明”或“附件”,审查时一定要认真核对;此外,首部和尾部还要结合正文部分进行审查、校核,防止出现偏差,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印章使用也是合同审查中易被忽视的一个细节,目前大多数公司特别是基层单位印章使用相对混乱,如签署合同或补充条款应使用印章不一致等,企业法律实务中签订合同要求用“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对账应使用“公章”、“合同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签收货物可使用“公章”、“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或“业务专用章”等。在具体审查中这些细节应当加以注意,另外,还要注意地址这一细节,许多公司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或一家公司拥有多处经营地,为防止纠纷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双方沟通不畅,函件无法送达等情形,在合同文本中要确认双方信函、文件等的送达地址,明确任何一方地址发生变动的,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并约定一方按确认地址发出有关信函多少日即推定对方收到。

企业经营合同 篇5

经营责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________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________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试行企业经营责任制的通知》文件,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路子,现决定将__________公司全权委托__________负责经营,经双方协商签订《企业经营责任合同》。

一、委任年限

企业经营责任期限订为__________年(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自本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乙方对____________公司负责经营,是法人代表。

三、乙方承担的具体指标

1.利润指标:经营期间的基期利润核定为____万元,分年度必须实现的利润指标为:____,____万元;______年,______万元;______年,______万元;______年,______万元。

2.固定资产更新指标:从年起到年止,在原值的基础上,企业自筹新增固定资产______万元。分别为:______年,______万元;______年,______万元;______年,______万元;______年,______万元。合计为______万元。

3.技术进步指标:

(1)质量指标:

a.综合废品损失率为______%;

b.一级品率:不低于______%;

c.主要零部件项抽检合格率______%;

d.主要产品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与国外合作制造产品采用国际标准。

(2)新产品开发:每年新产品开发数不少于一种。

4.材料消耗指标:综合利用率不低于______%。

5.能源消耗指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不高于______吨标准煤。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有权对乙方的经营方针、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

2.积极运用国家、省、市搞活企业各项政策,提高经济效益。在经营期间、甲方应会同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落实各项政策和合同的执行;

3.维护乙方正当权益,不干预企业内的正常经营。乙方如有违法乱纪、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甲方有权按组织或法律程序,提出处理意见。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在委托经营期间,充分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全部决策权,严格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有权使用、管理全部资产、组织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期完成经营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并要承担保证企业行为符合国家利益和宏观控制要求的责任;

2.有权对工资基金、消费基金,自主选择内部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无论采取哪一种分配形式,都须在职工档案中保留职工的套国家统一工资级别,并按照国家规定相应调级、升级、以用为职工调出或退休时的依据);

3.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职工收入,改善福利设施,并保证按期交纳离职、退休人员的统筹金。

六、在经营期间内实行的经济政策

1.完成基期利润,国家和企业按第二步利改税进行分配,超过基期利润的增长部分,所得税减为______%,少上交的______所得税,作为职工的奖励基金(不计奖金税)职工的福利基金和企业的发展基金。

2.企业法人代表(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的效益浮动挂钩,其奖惩办法:

(1)奖励规定:

a.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经营合同规定实现的经济技术指标收入,奖经营者原工资额的______%,职工奖金水平人平均______元;

b.企业实现利润超过合同规定指标的______%,其他指标全面完成,奖励经营承包者原工资的______%,职工奖金水平年人均______元;

c.企业实现利润超经营合同规定指标的______%以上,其他指标全面完成,奖励经营承包者原工资的______,企业职工奖金水平年人均____________元;

d.企业实现利润超过经营合同规定的______%以上,并完成出口创汇指标,技术改造、资产增值取得突出成绩,企业管理升级达到规定标准,奖励经营者原工资的____________%,企业职工年人均奖金____________元。

(2)处罚规定:

a.企业基期利润未完成,其他指标全面完成,扣年工资的____________,其他指标中的质量指标未完成,酌情扣年工资的____________,其余指标每少完成一项扣____________;连续______年未完成基期利润扣发年工资的全部,只发给生活费,并撤销委托经营证书;

b.企业利润未完成经营合同规定指标,每少完成______%,扣发

年工资的______%,其他指标中质量指标未完成扣______%,其余指标每少完成一项,扣______;

c.企业利润超额完成,其他指标中的质量指标未完成,酌情扣发奖励工资中的____________,其余指标每少完成一项,扣奖励工资的______。

3.本合同除执行武政办____________号文《____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试行企业经营责任制的通知》精神的各项规定条款外,国家、省、市制定扩权的各项优惠政策,企业仍照章执行。

七、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1.在委托经营期间,由于国家政策或客观环境发生不可预料的重大改变,使企业经营出现异常现象,确需变更合同时,甲、乙双方可以经过协商修改合同。

2.甲方违背合同规定,严重干扰乙方的自主经营、乙方可以提出修改,调整或解除合同。

3.在经营期间,由于乙方的决策失误和重大过失造成企业严重损失,甲方可以提出修改、调整或解除合同。

4.甲、乙双方商定合同变更或解除时,须经公证处公证后方能生效。

八、本合同公证费由乙方支付

九、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随时协商解决。

十、本合同正本存留:____________市经济委员会、经营责任人。____________公司、市公证处。

副本报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 ________________ 乙方: ________________

代表: ________________ 经营责任者:___________

企业招标承包经营合同 篇6

发包方:________承包方:________

为深化企业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经____人民政府批准,将____厂实行招标承包经营。由____管理局、____财政局、____税务局、____劳动局和中国工商银行____分行组成的____工业发

包委员会和为发包方(以下简称:发包方。)发包方通过规定的招标程序最终确定以____为代表的(个人、合伙人、企、事业单位法人)抽标者中标,作为本合同规定承包期限内____厂的承包方(以下简称:承包商)。双方协商一致辞,签订本合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招标承包经营是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选拔经营者,并以承包合同形式确定发包方、承包商、企业职工三者责、权、利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

第二条、承包经营期间、本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

第三条、承包经营期间,本厂独立核算,照章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原有行政隶属关系及财政、税收渠道不变。

第四条、承包经营期间,本厂必须坚持生产____产品经营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实行多种经营。

第二章、承包期限、形式和主要指标

第五条、本厂本次实行招标承包经营的期限为____年,即从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第六条、本厂本次招标承包经营的形式为:保上缴利润,保技术改造投资,职工工资总额与上缴利润挂钩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七条、本厂本次招标承包经营的形式为:保上缴利润,保技术改造投资,职工工资总额上等级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款、以“包死基数、逐年递增、不足自补、超交分成”为原则,承包经营期间上缴利润总额为____万元,其中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

第二款、承包经营期间,保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技术改造投资总额为____万元,其中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

第三款、承包经营期间,归还银行贷款总额为____万元,其中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____年为____万元,……。

第四款、本厂企业上等级目标为____年底以前达到国家(市)级企业标准。

第三章、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承包方的权利

第八条、承包经营期间,承包个人或合伙承包的第一承包商(以下简称:第一承包人)为该厂法人代表,当然厂长,享受厂长负责制和本合同赋予厂长的全部权利,并承担其全部义务,如企、事业法人承包则由其指派的承包代理人(公限一个)作为本研制的法人代表,行使厂长的职权,并代表承包方履行本合同。

第九条、承包方在承包期间,对本厂的经营管理有如下权利:

第一款、有权按国家规定自主聘任副厂长及副厂级行政干部,组成本厂领导机构,并报主管局备案,承包期满或合同解除后,该领导机构即告解体。

第二款、有权决定本厂的机构设置、人事任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

第三款、有机依照有关规定奖惩、招用职工和辞退违纪职工。

第四款、有权改革本厂内部分配制度,在上级核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有权自选工资形式,自定工资标准。

第五款、有权根据实际需要购置新设备。

第六款、在不违反本合同第四条的前提下,有权开发新产品。

第十条、承包方有权依据本合同规定,取得其应得的保法收入。

第二节、承包方的义务

第十一条、承包方在承包期间应尽义务如下:

第一款、对本厂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负有全面责任。

第二款、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期如数缴纳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和统筹基金。

第三款、必须按期完成本合同规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各项附加指标。

第四款、在承包期间,应保证本厂厂房设备的完好,并按国家规定,分类按比例撮因定资产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做到专款专用。

第五款、应完成国家给本厂下达的知项指令性计划。

第六款、应负责继续履行本厂与其它单位已签订的一切有效经济合同,并应承担本厂与其它单位一切原有合法债权、债务。

第七款、自觉接受本厂党组织和本厂职工的监督,尊重和保护本厂职工的民主权利,定期向本厂职代会报告工作,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书 篇7

一、劳动合同变更中的司法困境

劳动合同的变更, 是指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后, 在合同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之前, 当事人依法修改或补充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我国劳动合同变更分为主体变更和内容变更。与一般民事合同相比, 劳动关系最大的特点在劳动者人格、经济和组织上对单位的从属性。也就是说, 在特定劳动关系中,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是相对特定的, 变更主体意味着原劳动关系的消灭。因此, 劳动合同法上的合同变更指除主体变更外的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

根据现行立法, 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包括协议变更与法定单方变更两种形式: (1) 协议变更。《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又对变更劳动合同的形式做出了新规定:“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 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 且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 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1]也就是说劳动合同内容的协议变更不再拘泥于书面形式, 而更看重实际的履行情况。只要实际履行超过一个月, 口头达成的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亦有效。 (2) 法定单方变更。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用人单位可以另行安排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用人单位可以调整其工作岗位;由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

《劳动合同法》遵循了合同变更一般原则, 即以协议变更为主要原则, 确保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平等协商;同时, 考虑到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规定了单方变更的法定情形。然而, 在协议变更与单位法定单方变更之间的“灰色地带”, 法律却未曾摄略。

司法实践中, 常常有因劳动合同变更导致的劳动合同解除, 表现为用人单位单方调岗引发的劳动合同纠纷。在上述情形中, 双方往往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或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规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经营需要以及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调整其岗位, 劳动者必须服从安排。”[3]关于上述约定的有效性, 仲裁庭和法院的意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工作岗位的调整属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应属有效;另一种认为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调整工作岗位的情形仅限于《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的法定情形, 其他情形下调岗均需征得劳动者同意。甚至在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时, 用人单位也必须先与劳动者协商, 达不成一致才能解除劳动合同。企业不能依照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强行变更职工岗位。[4]

二、劳动合同变更司法困境的产生原因

从上述法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法律赋予用人单位因经营需要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权利。却没有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给予足够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和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两者不可偏废。如果过于强调劳动者的劳动权则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秩序, 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企业的其运作有赖于其能够依据市场变化, 对内部生产要素及时调配。而如果过于强调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则无疑使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一纸空文。

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 由于法律规定不周延, 缺乏一个能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相抗衡的劳动者权利。因此, 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规制就需要实现这种平衡, 即企业经营自由权和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平衡, 这也是劳动法的核心所在。

三、劳动者劳动权的内涵

郑尚元先生在论述用人单位的附随义务时提出, 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劳动者上岗工作之义务”, [5]但郑先生并没有具体论述。我国台湾学者把劳动者上岗工作之请求称作“就劳请求权”, 雇主的“安置职务义务”与其相对应;关于用人单位是否有义务受领劳工的劳务, 仍有争议, 私法学界一般持否定态度, 而劳动法学界大多认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劳动者的“就劳请求权”, 理由是“劳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换取工资、维系物质生活, 另一方面劳动本身即目的, 透过劳动可以使劳工的人性尊严获得维系, 透过工作可以实现自我”。[6]

德国法对实际劳动权做出了明确定义:“实际劳动权”是指劳动者要求“实际从事合同约定的工作的请求权”, 相对应的, 用人单位也负有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使得劳动者能实际工作的义务。[7]

关于实际劳动权, 我国还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和立法体系, 且如何理解“合同约定的工作?当“合同约定的工作”约定不明时, 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这些问题立法无法给予明确的答案, 但在实践中已有所涉及。

王某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期限自2003年5月22日至2013年5月21日的劳动合同, 约定岗位为操作工, 工作地点为动力车间热力站。该合同第5条约定:“甲方 (即被申请人) 按工作标准经考核、考评确认乙方 (即申请人) 不胜任本岗位 (工种) 工作, 可以调换乙方的岗位 (工种) 工作。本合同履行期间生产经营发生变化, 经双方协商一致, 也可以变更乙方的岗位 (工种) 工作。”2005年3月, 被申请人组织综合考评, 王某得分66.5分, 列管网工段最后一名。3月14日, 被申请人开具《员工调转部通知单》, 将王某从动力车间调至织造车间工作, 工种均为操作工 (具体从事倒筒工作) , 工资不变, 同时被申请人调其他职工从事王某的原工作。王某对此不服, 坚持不到织造车间工作。6月4日, 被申请人作出《关于织造车间王某工作通知》, 内容为因3月14日王某调到织造车间从事倒筒工作, 王某提出干不了, 决定自6月4日起调织造车间从事初捻落丝工作, 但王某仍拒绝到该岗位工作。6月30日被申请人以王某旷工为由作出对其除名的决定;当日王某还向被申请人递交了《岗位变更协议书》, 要求继续履行原岗位工作。[8]

该案的焦点在于如何认定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岗位。虽然王某在综合考评中位列最后一名, 但是并不代表王某无法胜任工作, 双方应当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王某的岗位为操作工, 而操作工为上位概念, 包含多种具体岗位, 劳动合同对岗位约定不明确。仲裁以王某的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双方劳动合同约定的岗位。上述认定维护了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 填补了立法的空白, 具有现实意义。工作岗位是《劳动法》第19条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之一。但有的企业为便于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大岗位”的现象。笼统的“大岗位”条款剥夺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工作岗位的权利, 助长了企业以工作岗位变更为由迫使劳动者自己辞职的现象。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应参照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原则”对该类劳动合同根据劳动者实际工作的岗位确定劳动合同约定的岗位, 对用人单位恶意为劳动者另行安排的, 在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等各方面与原岗位有较大差异的岗位, 应认定为变更劳动合同而不应认定为在同岗位内调整工作。

四、劳动合同变更中救济制度的重构

(一) 程序上赋予劳动者选择权

当劳动者无法与用人单位就调岗事宜达成一致, 用人单位发出“变更解雇”通知时, 劳动者应当具有三种选择, 第一, 完全接受;第二, 拒绝并提起解雇保护之诉;第三, 劳动者有保留地接受变更, 先换到新岗位上, 然后在收到上述通知后合理期间内提起“变更解雇保护之诉”, 由法院审查该变更理由, 衡量双方利益, 做出判决, 如果认定变更合理, 则劳动者继续留在新岗位上, 如果认定不合理, 则恢复劳动者原职务。劳动者做出第三种选择既保住了工作, 又获得了让法院审核岗位变更是否合理的机会。法院也可以在具体案件中衡量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和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判断变更是否合理。[9]上述程序赋予法院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对平衡劳动者劳动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最终决定权, 既符合法院的角色定位, 也使劳动者的劳动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有了权衡的程序和平台。

(二) 法律适用时合理解释

在判断劳动合同是否系合法变更时要考虑以下因素:其一, 意思表示实质判断。在劳动合同内容已经发生变更, 劳动者没有异议, 且变更合同已经实际履行的情形下, 应当认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已经就劳动合同变更事宜协商一致。不能因为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变更协议而否认变更合意的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第十一条也已经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其二, 确立重大不利变更禁止原则。依据《劳动合同法》立法本意, 企业应当将主要劳动合同内容明确约定, 但是大多企业考虑到书面协议变更难度, 在主要条款约定上非常模糊, 比如工作地点可能写上多个, 采用“大岗位”模式, 以便能够自由进退;企业亦有可能以变更为名行解雇员工之实, 变相强迫辞职。如劳动合同中约定多个工作地点, 企业依据该合同要求一怀孕女职工去另一个地方工作。再如以企业重大情况发生变化, 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为由, 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合同, 但变更后的条件劳动者根本无法接受, 企业就可以协商不成为由解雇劳动者。为了防止企业滥用变更权, 必须对该行为进行实质性合理判断, 即该行为虽然未违反劳动合同约定, 但如果该行为将对劳动者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则应认定该行为违法, 以保护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益。[10]

对于劳动合同的变更问题,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过于原则, 立法周延性不够, 以致在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期待司法解释在程序与实体上对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模式、程序以及救济措施作出明确规定, 以平衡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参考文献

[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第十一条

[2]参见《劳动合同法》第40条

[3]王倩.“实际劳动权”的理念塑造与现实作用[J].时代法学, 2012, (5)

[4]张宪芳.文员变保姆究竟谁违约——关于用人单位变更职工工作岗位问题的讨论[J].中国劳动, 2006, (3)

[5]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151

[6]台湾地区劳动法学会.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132.

[7]王倩.“实际劳动权”的理念塑造与现实作用[J].时代法学, 2012, (5)

[8]张坤凌.是岗位调整还是劳动合同变更[J].中国劳动, 2007, (1)

[9]王倩.“实际劳动权”的理念塑造与现实作用[J].时代法学, 2012, (5)

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书 篇8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的主体限制

土地承包经营权系用益物权之一种,用益物权本身并不具有身份性,但是法律肯能基于特定目的赋予其一定的身份性。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是农民耐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在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之农业生产也关系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有总要意义,我国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主体设有了几点限制,转让双方需为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的转让方和有农业经营能力农户的受让方。②

对于这一条款的,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认定。有法院以转让方在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的时候没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为由,认定转让合同无效。③这实际上就将《土地承包法》对转让主体方面的限制解释为了效力性规范,因违反该条,进而认定合同无效。亦有法院采此观点,但是以转让方外出打工系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人来源为由,肯定了转让合同的效力。④这实际上通过对“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人来源”的宽泛解释肯定了合同的效力。

实际上,上述理解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土地管理法》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主体方面的限制应当被解释为管理型规定,并不能因此而认定合同无效。现代私法的三大原则之一即为私法自治,在涉及公共利益时法律才加以干涉。对于效力性规范而言,需法律明确规定其违反效果导致合同无效,或其违反损害国家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而主体方面的限制,其目的在于防止农民失去生活保障和影响农业生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限制的意义实际上已经大大的削弱了。首先,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产生了大量转让的需求,而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并不理想,土地作为农民生存保障的属性已经大大的降低了。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走向专业化和集中化,这其中就会有土地走向相对集中耕作的一个过程,土地流转符合这个趋势。第三,农业生产的主体并非只有农户,也并非只有农户才可以很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很多现代农业公司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之一,其专业性和集约性的特点,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发包方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土地承包法》规定了需要经过发包方同意,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则明确规定,除例外情形,一般情况下未经发包方同意的转让合同无效。这实际上就是将该条的限制理解为了效力性规范,拟无解释的余地了。在实践中,如果出现了未经发包人同意的情形,法院往往会依据上述司法解释,直接认定转让合同的无效。但这一条的严格适用,可能会造成不公的后果,“发包人同意”在解释上亦有不明确的地方。“经发包人同意”是否包括发包人的时候同意?在实践中常见的就是,在法院判决之前取得了发包人的同一,是否满足经发包人同意的条件?同时,民法上的意思表示有明示的,即积极明确的做出意思表示,有默示的意思表示,及通过其行为可推定其有此意思表示,实践中“发包人同意”如何认定?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在法律可能的文艺范围内,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实现实体的公正,可以对法律加以解释。从对于“发包人同意”宜采取扩大解释的方法,以避免严格适用带来的不公后果。对于虽然转让前未经发包人同意,但是法院裁判钱取得了同意的,或者虽然发包人没有明确的表示同意,但是有其他行为可以认定发包人同意的,都都应当认定满足了“经发包人同意”,肯定合同的效力。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这种做法,例如有法院认为诉讼过程中,发包人对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意见是没有表示异议,应视为其同意转让。⑤也有法院认为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后受让人多年耕种的事实是发包人明知的,但发包人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因此应当确认合同合法有效。

上述做法值得肯定。法律之所以设此限制,系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因为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并且也如之前所述,土地事关农民的生存,失去土地可能导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化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大量的农民并没有那么依附土地了,甚至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农民进城打工,农村土地抛荒现象。这种情况下,这种严格限制的必要性是值得探讨的。适当的扩大解释,以肯定合同的效力,对于土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也有有益的。效力性强制规定的核心系对于国家利益或者集体利益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利益或者集体利益的内涵也是出于一个变迁的过程,从当前来看,扩大的解释,并不会损害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相反,在一些情形下对集体或者土地利用是有利的。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的书面形式

《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需要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签订书面的合同。但这种关于法律行为方式的限制不应当影响合同的效力,该限制应当认定为管理型规范。如前所述,效力性规范的核心在于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而合同采用一定方式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提醒当事人行为的重要性、作为书面的证据等,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无关,其未采用这种方式仅与双方当事人的利息相关,故其不应影响合同的效力。实践中既存在法院基于此否定合同效力的情形,也有法院将该条解释为管理型规范而肯定合同效力的,无疑后一做法更加妥当。在合同法上,应当采用书面合同而未采用书面合同的,如果双方实际履行了权利义务,这种效力上的缺陷也是可以获得不足的。总之,我国合同法以形式自由为原则,以特定形式为例外,形式缺陷亦可以通过履行而补足,并且这种特定形式的要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无涉,其违反自然不当影响合同的效力。

四、用途的改变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土地承包法》禁止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难以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但存在着一些改变农业用途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形,实践中的认定比较统一,往往将这一规定认定为效力性规定,从而否定转让的效力。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并不多,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矛盾,粮食安全对我国而言是一个想当重要的问题。《土地承包法》作此规定,就是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说这种认定是符合效力性规范保护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但是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并未约定土地用途的改变,但是在受让人取了了土地之后,擅自改变了土地用途的情形。这种情形应当排除在认定无效的范围之外。因为认定合同效力,应当从合同本身的意思表示、目的等来认定,受让人的单方行为作为认定的依据。如果据此否定合同的效力,无疑对转让方十分不同,并且受让方的这种行为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加以纠正,无需否定合同的效力。(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王利明:论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载《法律适用》2012年第7期。

②参见刘保玉、李运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探析,载《北方法学》2014第2期。

③(2014)银民终字第360号

④(2012渝四中法民终字第00748号

上一篇:法律英语:房屋租赁合同翻译下一篇:扬子鳄的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