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户外活动中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共15篇)
教育笔记:户外活动中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幼儿的活动中孩子往往只顾玩的开心,不能很好的分辨安全与否,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意识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心得,愿与您一同分享。
首先,活动前和幼儿一起分析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以及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如何玩才不会出现危险。以引起幼儿注意,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其次,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如在幼儿园里孩子因滑倒而摔伤的例子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孩子在摔倒时,只要用手撑一下地,受到的伤害就会小得多。因此,教给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和方法,这样在遇到必须去独自面对的问题时,他们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再次,让幼儿学当“安全小卫士”。对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能当个“安全小卫士”。在户外活动中对个别小朋友不安全的行为可以指出、纠正,或及时告诉老师。这样既检查了别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进行集中教育, 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 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幼儿年纪小, 缺乏生活经验, 辨别意识能力差, 他们无法准确判断什么行为是危险的, 什么行为是安全的, 总是想玩什么就不计后果地做。 由于班里幼儿太多, 我们在组织开展户外活动时无法做到留意每一位幼儿的行为, 因此, 在户外活动中总是会出现某位幼儿摔倒了, 某位幼儿的脑袋不小心碰到了运动器械上, 某位幼儿的膝盖磕破了等不良现象。 鉴于此种情况, 幼儿教师就应对幼儿进行集中教育, 告诉幼儿在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 并讨论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危险情况的发生, 同时, 让幼儿详细了解游戏规则, 建立强烈的游戏规则意识, 如此, 才能使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收敛自身行为, 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 进而减少危及幼儿身体健康情况的发生。
比如:在大型玩沙区, 为了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事故, 我们在组织幼儿玩之前, 要告诉幼儿有关玩沙子的注意事项, 如:不可以扬沙子, 因为旁边有人的话沙子会伤害到他人;不能在玩的过程中把手放在嘴里, 不能吃沙子, 以免细菌、病菌等进入身体;眼睛不舒服, 绝不能用手揉眼睛, 否则沙子会进入眼睛里, 正确的做法是大声呼唤老师, 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 通过集中教育, 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 幼儿才会在玩耍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真正体验到玩沙的无穷乐趣。
二、进行正面引导, 让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 避免幼儿盲目模仿。
幼儿时期的孩子顽皮好动, 而且辨别是非能力弱, 在户外活动中他们总是会做一些存在危险因素的行为, 如:玩着玩着, 一位小朋友开始使劲推另外一位小朋友, 当然, 这位“推”的小朋友并不是出自伤害另外一名小朋友的目的, 而是纯粹觉得好玩, 见状, 别的小朋友也开始跟着推挤起来, 他们觉得这样十分有趣, 却没有意识到其中所潜在的危险性因素, 这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就是有的小朋友摔倒, 甚至会有踩踏事件的发生。
对此, 笔者认为, 对于这种情况,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 让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 从而避免幼儿对具有潜在危险因素的行为进行模仿。 比如: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玩滑梯时, 有的幼儿还没等正在滑的幼儿从滑梯下滑下来, 就开始滑, 有的幼儿还会采用不正确的滑法, 如:半蹲着滑、趴着滑等, 其他幼儿觉得这样好玩, 纷纷开始效仿。 这时, 我们就应该对幼儿的这种行为加以阻止, 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会使自己的手、脚等器官受到损伤, 玩的时候要使用正确动作, 这样才能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如此也能帮助幼儿初步养成一定的安全意识。
三、及时对户外活动场地、设备、器具进行检查, 排除安全隐患。
在户外活动中, 有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是由于幼儿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和教师缺乏严格的监督管教造成的, 而是与户外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关, 如:玩滑梯时如果有螺丝松动, 那么就会有幼儿摔伤危险情况的发生, 如果自制的户外玩具有破损, 幼儿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使自己的手、脚等器官受到损害。 所以, 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就应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 首先对活动的场地、设备、器具等进行全方面检查, 从而排除安全隐患, 确保幼儿安全。
比如:在活动前, 我们要对活动场地中的各种障碍进行清除使场地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对于活动所需要的设备、器具等,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发现有问题的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修, 从而彻底清除安全隐患, 确保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的安全。
综上所述,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幼儿通过参与户外活动, 可以增强身体体质, 锻炼各种能力, 进而实现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但是, 户外活动也是一项充满危险性因素的活动, 幼儿教师必须采取切之可行的措施, 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让幼儿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从而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 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
摘要: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开展户外活动, 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身体体质,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然而, 户外活动也是一项充满危险元素的活动, 因为在活动中幼儿需要不断地跑、跳、爬、钻等, 加上幼儿本身年纪尚小,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稍不注意, 就会有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的情况发生, 所以, 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让幼儿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是幼儿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户外活动,幼儿,安全意识,游戏规则,引导,检查
参考文献
[1]赵娜.浅谈幼儿园户外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02 (20) .
一、培养幼儿区域活动安全意识的主要内容
1.对于日常生活中安全意识的培养内容
对于日常生活中需要培养的安全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睡觉。尽可能的避免在睡觉过程中肢体被仁和窒息事件的发生(二)走路。避免在行走的过程中跌倒、摔伤和发生事故。(三)游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孩子肢体摔伤和吞食游戏工具等事情、注意防火。
2.在意外事故中安全意识的培养内容
在意外事故中需要培养的安全意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在自然灾害中,一定要注意防洪水、防雷电和防地震:(学会防震逃生)。另一点就是社会上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谨防被拐骗。
二、幼儿园幼儿缺乏区域活动安全意识的原因
1.幼儿处于发育期,身体机能比较差
3到6岁的幼儿身心都不成熟,运动水平更是差,神经系统很脆弱,动作没有协调性,而且幼儿的大脑不能灵活的对身体的动作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才会经常发生幼儿走路时摔倒,甚至弄伤自己的事情。
2.好奇心盛,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
幼儿都喜欢接触周围的事物、喜欢东跑西奔,什么东西都想触摸或者吃,但是由于幼儿的行为动作都不固定,再加上生活经验的缺乏,我记得有的幼儿建议捉迷藏跑进滚筒洗衣机里,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导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所以使得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很高
3.幼儿没有安全意识,更缺乏防范能力
幼儿由于对生活经验的缺乏,做事情时从不会考虑后果,根本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像在玩滑梯时,有的幼儿会推倒别的幼儿,根本就不知到会不会给别人带来灾难
4.家长事事操办,使得幼儿没有机会锻炼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会为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但是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度爱护,使得孩子没有了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有父母帮忙解决,使得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势必会使孩子发生意外时由于能力的欠缺,受到的伤害更严重。
三、培养幼儿园幼儿安全意识的措施
1.教育环境必须创设的足够安全
幼儿有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都呆在幼儿园里,所以,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足够安全,就能极大地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根据幼儿的好强心理,让幼儿争当安全小卫士,若是可以发现幼儿园里存在安全隐患,就奖励小红旗,幼儿一定会更加的积极: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安全标语和交通标语,然后集体在班级里进行展示,老师可以讲解标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设计独属于自己的安全标志:当然,老师绝对不可以在幼儿面前做有危险的动作,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看见老师的行为,幼儿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教育幼儿不可以进园里的厨房,电工房。组织活动时,做好安全保障措施,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2.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老师可以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看图说话等形式,让儿童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把危险避免掉,在唱儿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和儿歌对应起来,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很危险,遇到该怎么办: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小活动,比如着火了怎么办,让孩子角色扮演,让孩子根据日常的生活能力自己解决,老师根据幼儿表演中存在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进行引导,然后一起想出正确的处理办法,让孩子从游戏中获取安全知识。
3.培养幼儿的安全习惯
班级内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严遵该规范,有违反的幼儿,老师必须给予处罚,比如摘除小红花等,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绝对不可以做:老师仔细检查幼儿的生活细节,及时的纠正,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比如吃饭时不可以打闹避免食物进人气管、吃鱼必须把刺挑干净以防卡住嗓子等:孩子游戏时,必须遵守秩序,避免孩子玩乐过十集中,给别人带来灾难,玩游戏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相互谦让,绝不可以为了自己玩耍,而去动手推别人。
4.幼儿园和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互通
孩子除了在幼儿园里的时间,大多数都呆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毕竟家里的环境对孩子来讲也是存在隐患的:家长也需要避免在幼儿面前做危险动作,给孩子看动画片时尽量避免有暴力成分的存在,有些幼儿喜欢模仿动画片里的事情,但由于幼儿的安全意识比较差,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受到伤害,阴影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老师联系沟通,然后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意识地引导,避免每一个安全隐患的存在。而且父母不可以过度的溺爱孩子,幼儿犯错必须教育,绝不可以姑息。
结语: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不仅是把幼儿园发展好,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保证每一个幼儿的安全。只有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的未来才会更加的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研究《科教导刊》,2012(01).
[2]焦杨,韩冰.浅谈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北方文学》2012(03).
[3]李秋梅.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家教世界》,2013(02).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幼儿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幼儿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幼儿还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同时,我们也深感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入学问题不是知识与技能问题,而是心理准备问题,对幼儿进行任务意识的强化势在必行。
案例反思:
幼儿的任务意识主要是幼儿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有目的的完成某一任务。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工作中主要从基本能力和责任感两方面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
一、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
1、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首先老师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老师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行,特别对于大多数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孩子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胜任的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使幼儿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会自然而然形成,这对他们走向相对独立的小学大有益处。
2、在平等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幼儿的兴趣在于游戏之中,尤其是自由选择的游戏。针对这一点,教师设计了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一种和大人平等的地位参与游戏。在活动中,教师不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幼儿,不事先告诉幼儿干什么,而让幼儿在活动前学会事先计划,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多判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
3、在鼓励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
幼儿有上进心,表现欲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应正确引导,恰当鼓励,让幼儿良好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发挥,巩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克服缺点,为自己,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培养其做事能力的强大支力。幼儿有些微进步,教师就应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投以赞许的目光。如姚丽丽小朋友在班上经学帮助小朋友摆桌椅,在家能叠被子。我经常鼓励 她,“你的被子叠得真好”,“你的桌椅摆得真整齐”,让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感到无比自豪。而如果她某些方面欠缺,我总是鼓励她继续努力。如我说“这次没做好,下次再试试”,“要是这样做,那么就更好了”。在我不断的鼓励下,她明白自己什么事情做的对,什么事还须往一定方向努力才行。可见,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中孩子会逐渐增强成功意识感,并愿意去继续探索,学习新本领,为入小学养成了良好的完成任务能力的习惯。
二、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形成认真负责态度
1、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主要手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通过教育活动,分阶段地培养幼儿任务责任感,对其走上有一定独立性的小学生活,无疑有着极大影响。例如,“六一”到了,大班组有个大合唱《闪闪的红星》,安排每个幼儿回家让家长协助做个红星来,一天下午我给幼儿发回去了,反复强调第二天带到幼儿园来合唱要用,可是第二天还是有几个人没带来,合唱排练时,我不失时机地针对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孩子,道出:这些拿来红星的小朋友能认真记住老师分配的任务,帮了老师的大忙,是个负责的好孩子。并让孩子们说说大家谁都没带东西来,合唱会怎么样?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到不负责任的后果。通过这一类型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做事要认真负责,善始善终,从而逐步树立起幼儿的任务责任感,为小学生生活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游戏练习中,逐步形成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由于幼儿喜欢游戏,又是幼儿走向生活的一种学习,如果教师能寓培养幼儿责任感于游戏中,效果将佳。例如我在每天来园的区域活动中,每一个区的活动都要求幼儿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在表演区,既要记住表演角色的对话,穿好服装如何表演;角色区中,“爸爸”“妈妈”如何照顾“娃娃”,“妈妈”怎样为“娃娃”煮东西,又如何收拾;在音乐区中,每位表演的幼儿应如何配合打击节奏,乐器如何拿、放等等,通过游戏,不认真负责的幼儿将被淘汰,逐出游戏。这样,每个幼儿都能自觉地去完成某一区域的任务,无形中增强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3、在合理的责任目标中,强化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幼儿的心理具有情绪性,易受他人影响,做事不能有绐有终。基于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向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制定可行的责任目标,促使幼儿责任感的形成。合理的责任目标是指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的。如我在安排幼儿每天值日生进行值日生活动中,我制定的目标有三项:(1)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2)清楚地记住各个活动中老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3)学会把教师交代的事情在一定时间内按时完成。根据目标我制定出相应的任务,如饭后擦桌子;给孩子们分发玩具,分发午点;整理桌椅等等。在这一定时间观念,有一定程序的值日生活动中,孩子们能根据目标认真去执行,从不会到会,从中得出了经验,掌握了值日生工作方法,从而逐步强化了孩子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整合各科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接受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知识,成为幼儿培养安全意识的比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在认识危险的火情时,我设计了“灭火小实验” 、“消防灭火队” 、“失火了怎么办?”等系列活动。这样,在系列活动和游戏中,小朋友们可以动手动脑,亲自参加活动,愉快地获得了自我保护的感性知识,并得到了具体的操作技能。
3.2设计情境活动,模拟现场,培养安全意识
幼儿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说教的方式枯燥乏味,情境表演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一种方法,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在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活动时,让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知识和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幼儿认识“119” 、“120” 、“110”等电话号码时,其中有一项活动设计是“神奇的电话号码”,通过木偶表演,创设了森林小动物遇到困难和险境寻求帮助的游戏情景时,幼儿们的情绪高昂,积极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使幼儿主动的获取了知识,并且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3.3创造适宜性环境,迁徙安全意识的氛围
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幼儿能自然接受,印入脑海,增强意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⑴物质方面:在班内设“小药箱”,在里面备些医用棉球、纱布、创可贴等,让幼儿认识并知道它该如何使用。还可以充分利用墙角和各区活动角,绘制相关图片:告诉小朋友走路要走人行道、不触摸电线和开关、不把异物塞入五官等,并将这些图片布置在墙上,定期更换。教师可随时引导小朋友观察:图上讲了什么事?有哪些道理?
⑵心理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小朋友面前做危险动作,不放置危险物品在幼儿触摸到的地方,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自己更应该懂得保护自己。
3.4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安全意识,训练自我保护行为。
⑴参观活动。如:带幼儿参观消防队,请消防员叔叔讲灭火知识和着火了如何保护自己;带幼儿观看警察叔叔如何指挥交通,这种行为的现场教育,更易被幼儿接受。
⑵游戏活动。如:游戏《大马路》,我事先准备好红绿灯标志,场地上布置出大马路:有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十字路口。游戏一:红绿灯,教师亮出绿灯时,幼儿可以在人行横道上自由行走,;亮红灯时,走到十字路口的小朋友们,停止了脚步,不能再前行。游戏二:过马路,我请几名幼儿当驾驶员在马路中间开车,其余幼儿要过马路,看谁走得最安全,能顺利过马路,。整个游戏,训练了幼儿看信号灯过马路和他们的反应能力,更让幼儿清楚懂得和了解到基本的交通规则,训练了幼儿从小就能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⑶随机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几乎均可用来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如:有一小朋友鼻子出血了,大家都表示出非常关心,也都很紧张,我马上让鼻子出血的小朋友坐下,细心的给他止血,并安慰他:“不要怕,血马上就会止住的。”全班小朋友都看了我处理这件事的全过程,于是事后讨论中我提出问题:“某某鼻子出血了,你心里觉得怎样?如果老师不在,你会怎样做?”因为有了刚才的观察,幼儿都有了办法:
①让他别怕,坐好别动;
②用棉球止血;
③用毛巾冷敷。
通过这样一个偶发事件,让幼儿学到了处理外伤的方法。这类的事情很多,如滑滑梯、玩大型活动玩具时,怎样做才能安全,再如怎样入厕才安全、怎样安全的用笔写字画,在一切活动中我们都要随时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小朋友们的安全意识。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缺少生活经验、体能发展不完善、运动机能差的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但是仅凭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幼儿时时刻刻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建立安全行为的动力定型,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幼儿的安全。我们在关心、呵护幼儿的同时,应防患于未然,消除幼儿身边的不安全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培养必要的安全意识、这样才是最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陈晓霞。 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J]《学前课程研究》Z1期
[2] 胡。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J]-《陕西教育(行政版)》第Z1期
[3]培管结合,筑牢幼儿安全的藩篱――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期
[4]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J]《教育革新》04期
[5]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N]《江西教育》期
教育笔记:抓好每个幼儿的常规培养
进入中班快有一个月了,孩子们也渐渐的懂事了。到了中班,教育的方式和小班也有所不同了,小班的时候能用一个游戏哄哄孩子,但是进入了中班有的时候一个游戏都吸引不了他们了。2个月休息回来,发现孩子们在常规上有了很大的退步,小班的时候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就能乖乖的听老师的话,而进入到中班有的孩子却越来越皮,甚至不来听你的话。
常规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基础打的好坏往往能让你接下来的工作艰难与否起着重要的角色,小班的时候我们班的常规培养还算是不错的,所以进了中班也只是个别的孩子比较的皮,大多数的孩子还是都能够听老师的。但是我班还是有几个孩子在常规方面有欠缺的地方。中班又来了新的几小朋友,她们几个的常规真的让我无法接受,看见她们几个想想我现在的班级孩子们真的很听话,刚刚进入我们班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盘子中的饭菜要吃完,不知道每个游戏结束了要去洗手才能吃东西,有个上午我在带班,我请孩子们小便洗手吃水果,那个孩子解完小便,我提醒孩子要洗手,孩子对我说:“老师,我不想洗手。”我就告诉孩子,吃水果之间必须洗手,孩子“恩”了一声去洗手了。但是第二次让我不解的是孩子还是这样的对我说,老师我不想洗手,有的时候我真的很无奈,但是我没办法,还是对孩子说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管干什么,你结束了肯定要洗手,不然你手上的细菌就会跑到你的肚子里面去,你就会生病了。孩子最后没办法,在我的指导下去洗了手。再说说这个孩子上课时候的常规,她的小屁骨永远是离 开它的板凳,不管怎么样教育她,不到3分钟的时间去看,她不是在和旁边的小朋友聊天就是在地上不知道在寻找一些什么。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初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
因此,教师应从实践活动着手,研究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培养从小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以下,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大家共勉。
1. 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师应利用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游戏、实践活动等不同的方法,鼓励幼儿主动探知,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环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如活动《垃圾的悄悄话》中,教师采用拟人化的方式,让幼儿明白垃圾的危害和垃圾的再利用,懂得垃圾不能乱扔,懂得要保护身边的环境,懂得只有干净整洁的环境才能让我们身体健康。又如在《鱼宝宝笑了》中,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小鱼的生活环境因为我们人类的原因变得越来越差,小鱼快没有生存的空间了。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当故事中的情节触动了孩子的爱心,孩子会自然地想到要去保护小鱼,谈论间也自然想到了小鱼赖以生存的小河。此时,教师提问:“怎样让小河的水保持干净?”通过讨论,幼儿说出了很多保护河水的方法。再如活动《大树妈妈》中,我们结合之前开展的音乐活动《小树叶》,活动中小树叶为了保护大树妈妈,在秋天的时候从树上掉下来,变成养料,使妈妈可以安稳地过冬。我们通过谈谈、说说、唱唱,激发幼儿热爱自然、保护大树妈妈的情感,从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大部分的幼儿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所以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采取集体教育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我们在集体教育活动中,通过故事、表演、实践等方式,让幼儿体验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体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在幼儿的积极参与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 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环保之路
我们通过对幼儿在园及在家的行为表现,作了调查和整理,发现很多幼儿并没有环保的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环保。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空白的。而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家长本身的环保意识也很淡薄,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的想法几乎没有,他们认为孩子还这么小,没必要也不可能懂得什么是环保,环境保护是成人的事。
开展亲子活动是推动家园同步认识环保的很好途径。我们利用家长半日活动,请家长提前准备好一次性纸杯带到幼儿园,我们提供相关的材料如:糨糊、粘贴纸、彩纸、布等,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纸杯玩具。通过制作,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让幼儿知道了有些废旧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玩具也是很漂亮的,自己制作的小玩具或装饰品可以保存更久,从而了解保护环境是有很多的方法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活动,不仅能让家长与教师、孩子进一步地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家长们的身体力行,让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意识到环保行为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人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点力量。
3. 把良好的习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
有一次晨间活动时,昕昕流鼻涕了,他拿出了餐巾纸擦,刚擦完,集合的音乐响了,昕昕犹豫了一下,就随手把餐巾纸丢在了地上去排队了。他用眼睛看了看我。我没有说什么,走上去,把餐巾纸拣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昕昕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正好他的脚边有一张废纸,他立刻拣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我立即表扬了他。可见,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做孩子的榜样,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到孩子的活动中。比如美术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不乱扔纸屑,节约材料等。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活动中随时随地把环保教育渗透进去,幼儿的环保意识是很容易养成的。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 能力培养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时刻牵动着父母、老师和许多人的心。安全工作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主要命脉,只有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正常进行。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其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成长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的增多,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他们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缺乏判断力,当面临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笔者主要从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探讨幼儿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幼儿不会自我保护的原因
自我保护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年龄都在3至6岁,许多孩子都不懂得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分析幼儿自我意识差的原因:
1.家庭对孩子的过于溺爱,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随着现在人们对计划生育的意识提高,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就使得许多父母把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宠爱的孩子身上,似乎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牵着儿女的手是自己的责任,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导致大批“听话的乖孩子”在自我保护方面近乎愚钝,他们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自主判断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自我保护的翅膀被父母的爱软化了。
2.由于幼儿体能的限制,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比较小,受体能的限制,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从生理角度讲,此时的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视觉、听觉、触觉及动作的综合协调能力都较弱,再加上幼儿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远不及成人,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往往不能准确地做出反应。
3.幼儿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
孩子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不高兴了,就拿起手中的玩具向另外一个小朋友扔去,砸伤了小朋友。
4.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幼儿的不安全。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入园前在家里都有专人看管,甚至一个孩子几个人看着,走路大人护着、睡觉陪着、吃饭喂着、穿衣帮着,什么事情都抢着帮孩子做好,很少有危险的事发生。所以幼儿自身对危险的认识能力很弱,安全意识、防御能力都很弱。进了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看管几十个孩子,总有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进行安全弊端,提出教育对策尤为重要。
二、针对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1.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必须设计好教学活动。在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可以自由地奔跑、游戏,尽情地享受着幼儿园带来的快乐。但是由于幼儿园的孩子较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往往对自身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我们及时贴剪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
2.通过日常生活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关注安全,要从我们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幼儿年龄小,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险情自己很难处理,所以求助是幼儿自我保护的好方法。要培养幼儿大胆求助的能力,可以训练幼儿讲清楚一件事的内容、地点、时间,讲清请别人帮什么忙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源、煤气、驾驶汽车、走路……在工作中进行的各种操作、下达指令等,都与安全息息相关,稍不注意,就会酿成事故,铸成大错。安全是保护我们生命与健康的重要屏障,我们要把安全看作是像吃饭、喝水一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无论我们在干什么,都要时刻想着安全,注意着安全。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一些简单易行的求救方法应付突遭的危险,打电话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把一些特殊号码,如报警110、火警119、救护120等,制作成色彩鲜艳的卡片,设计成墙饰,这些特殊号码在不知不觉中就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脑海中。随后,组织孩子开展了“怎么打电话”活动,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拨打”电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懂得遇有匪情时怎样报警,发现火情时需要说清哪些情况,家里人生病了怎么办等。知道自己家的住址、记住自己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遇到危险时要主动求助。
参考文献:
[1]甘文.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J].考试周刊,2010(4).
[2]李娅佩.浅谈幼儿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
前几天,我们全班小朋友集体种豆子,在活动中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很高。当小朋友们种完豆子后,我就此让他们讨论:“我们该如何来照顾小豆子?”小朋友们顿时积极的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要每天去看看小豆子。”有的说:“我会和小豆子说话。”还有的说:“我要给小豆子浇好多好多的水。”听到小朋友们的发言,我感到他们真的长大了,懂得了关心爱护小植物了。于是,我讲解了应该怎样照顾小豆子以及注意事项。比如:浇水时,水不能太多。看小豆子的时候,不要用手去弄小豆子等。我发现,他们都听得很认真。
接下来的几天,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小朋友们会在吃饭后或区域活动的时候,围在小豆子旁一起观察交流,发现问题还会及时的提出来,并且当由小朋友提出问题时,别的小朋友会为他解答或找老师帮助。
由此,我觉得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且他们还能相互交流讨论,增强了幼儿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幼儿爱护植物的意识。
好奇、好动、好探索是幼儿的特性,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小,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差,自我保护能力有限,缺乏防范的基本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对危险事件的发生不能做正确判断,不能预见行为后果,面临危险时不能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传授一些自我保护技能,是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体育活动;安全教育;幼儿园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应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保护幼儿生命放在首位。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幼儿教育已经充分认识到健康对于幼儿个体以及国家前途的意义,告诉人们强国必须先强身。也就是说,幼儿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幼儿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不可否认,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而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实施纲要精神的体现。
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而由于幼儿年龄小,动作协调性较弱,在活动中容易出现摔倒现象,家长都不太愿意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这样就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如何让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又不受到伤害,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爱跑、爱跳、爱钻、爱爬,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协调能力较弱,运动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一日生活中经常看见幼儿有时自己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跌到了。而体育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让幼儿在玩中使身体各部分运动起来,在跑、跳、钻、爬中,让幼儿的运动器官得到锻炼,使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是,运动的个体是与其他因素相关联的,幼儿在“动”中,势必会出现因上述原因造成的磕、碰、撞等现象,使幼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解决这些不安全的因素,让幼儿玩的开心,又能保证其不受到生命的威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活动的玩玩、跑跑、跳跳、蹦蹦等游戏的开展和丰富的大型器械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势必吸引幼儿。教师便可在其中让体育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加快幼儿自护能力的形成和养成。教给幼儿正确方法,提高幼儿活动质量
幼儿园是孩子集体活动的场所,其中越是幼儿频繁使用的游戏设施或游戏场地,就越容易发生事故,尤其是大型体育玩具器械,也是事故多发地,常常发生一些摔伤、碰伤、撞伤等事故。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取消体育活动,这是违反新纲要规定的,而且也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剥夺了孩子活动和游戏的权益。
因此,与其千防万防,不如把活动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这样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如奔跑时不能低头向前猛冲,要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和同伴相互碰撞;踩高跷时要注意把握平衡,适时移动重心;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时主动地告知老师,以便安排休息或适当调整活动量;运动后需做些缓慢且放松的整理性活动。玩滑滑梯时,提醒幼儿双手应扶住边缘两侧从上往下滑,滑下后立即离去;玩攀登架时双手应抓紧架子,两脚交替往上爬,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以免相互碰撞;玩“秋千”时双手应抓紧绳索,作为观众则要保持距离,以免碰伤。
记得有一次笔者带幼儿去玩滑滑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就是因为逆行被从上面滑下的孩子撞得摔跤,结果摔破了膝盖。笔者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幼儿明白不按正确方法玩,不按规则游戏的不良后果及其危险性。活生生的例子让幼儿记忆深刻。他们明白不管任何体育活动都应该遵守规则,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游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训练幼儿体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精心的照顾和保护,经常听到家长说不许跑、不许跳。久而久之,幼儿运动能力丧失。如中班幼儿有的不敢从小椅子上跳下来,有的幼儿被人家一碰就会摔倒。运动是潜伏着危险,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幼儿强身健体,同时也让幼儿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孩子们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也就是说,运动经验有助于减少危险。幼儿能从活动中获得处理危险的知识,反之,幼儿如果缺乏与年龄相应的运动经验,那么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幼儿的体能增强了,他自身本能的防御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就增强了。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的思考
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工作牵涉到诸多方面,用什么样的方法既能组织好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又可以保证幼儿的身体不受伤害,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如有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为了注意幼儿安全,常常出于统一行动的状态,幼儿只要做了就行,有时没有让幼儿真正活动起来,活动量达不到要求。这样就造成活动的密度不够而导致没有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身体机能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安全干脆取消体育活动。还有的教师能从思想上对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但在操作上,还是对幼儿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着考虑不细致、指导不到位等现象。教师在设计与组织活动时,对活动本身所蕴涵的“危险性”可能并没有预料到,对幼儿安全教育工作指导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安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泛泛而谈。这种“泛泛而谈”式的安全交代,对幼儿来说其实是“说等于没说”。教师在活动前,如果仅是对幼儿说些“要注意安全”等表面的话,安全教育是不到位的。
下面我就在體育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不只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某种动作技能的增长,还要关注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并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激发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不能靠硬性的约束,也不能采取放任的办法。
一、要求提在活动前,使幼儿有章可循
小班的《红绿灯》中大班的《大风和树叶》《捉星星》《狡猾的狐狸在那里》等都是关于跑的游戏,玩这些游戏是教师如果在游戏前没有要求,任凭幼儿在场地上自由的跑,会出现非常糟糕的局面,小朋友之间会互相干扰碰撞,甚至会出现危险。所以在玩这种游戏前教师一定要提出规则,让幼儿按一定的方向去跑,而且每次活动教师的要求一致,这样幼儿就有规律可循,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每次户外活动前,或开始游戏前,先向幼儿解说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幼儿了解活动中他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幼儿有章可循自然就不去违规了。这样,就避免了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违反规则而幼儿游戏兴趣正浓教师拢不住孩子的情况发生。
二、场地布置和教师要求使幼儿有规可循
在玩一些器械游戏时,教师可以同幼儿一起商量设置路标,例如在游戏《帮助小兔》《拯救大森林》等幼儿可以沿着路标的指引跨过小河、走过小桥、跳过一条条不同的小路,然后从两侧的树林回来。路标就向指南针和地图一样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这样就避免了幼儿因违反规则发生冲撞。利用图示表达活动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公路上的斑马线、火警等危险的警示等,都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图示可以有效地刺激孩子的视觉神经,符合孩子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利于孩子在活动中自觉地领悟和接受活动的规则。从孩子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有的孩子对视觉形象的学习和接受非常敏感,有利于该部分孩子顺利地接受规则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活动。巧妙地把规则表现在图示之中,在孩子的体育活动中适宜地创设和运用一些图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巧妙地运用游戏情景,使幼儿遵守规则,有张有弛
体育情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非常喜欢,在音乐伴奏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镜中幼儿往往忘却自己,置身于游戏之中,这时候,他们会忽略游戏规则的存在,当幼儿违反规则时,如果教师强行中止游戏,会影响游戏的质量,和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巧妙的运用游戏情景中的语言,使游戏自然停止,然后再提出要求,会更加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我在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我开汽车去郊游”时,在开始部分设计了一个“考驾照”的游戏,大班的幼儿对于驾驶执照这种社会产物的作用了解的非常清楚,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我们游戏许可证——“驾驶执照”。遵守“交通规则”成为他们一种自觉的行为,而所谓的交通规则也就是我在活动中为避免出现伤害事故所必须的,小小的一张“驾驶执照”免去了我许多不必要的口舌。所以,将活动的规则与孩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巧妙的结合,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烦琐的讲解、强调,同时有培养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和社会性意识。
四、利用儿歌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实践中,我发现幼儿在游戏时不喜欢重复单一的说规则,你们应该怎做,不能做什么。而是喜欢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游戏化、多样化的说教。因此,如何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我们尝试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例如在练习“左右分队走”时,我编了一首儿歌,“走走走,走走走;小朋友们手拉手,左看看,右看看,排成一字向前走。”我利用这首儿歌提醒幼儿在走队时候要照顾整体遵守规则。又如:打滑梯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玩起来他们会非常投入而忘记规则,于是我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朋友划滑梯,排好队慢慢上,你先我后不拥挤。等”幼儿通过朗诵儿歌,很快记住了规则。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
五、改编传统游戏建立新规则,使幼儿感到遵守规则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很多传统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以及当前幼儿的实际情况,有些游戏规则已经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改编传统游戏,建立有效的游戏规则,可以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
老鹰抓小鸡原来的游戏规则是:由一名幼儿扮演老鹰,一名幼儿扮演母鸡,若干名幼儿扮演小鸡。游戏开始,小鸡接连排在母鸡的后面,母鸡用张开的双手保护小鸡,老鹰跑动中抓住最后的小鸡。这样的游戏出现的问题是:小鸡在逃跑的过程中,由于自控能力差,导致重心不稳定以及被牵拉造成幼儿摔跤,严重的可以造成头部创伤。修改后的游戏规则:由一名幼儿扮演老鹰,一名幼儿扮演母鸡,小鸡人数限定在5—8名。游戏开始,小鸡接连排在母鸡的后面,母鸡用张开的双手保护小鸡,老鹰跑动中抓住最后的小鸡。如果母鸡看到小鸡碰到危险了,可以指挥小鸡蹲下,老鹰就不可以再抓小鸡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游戏《大风和树叶》通过教师控制铃鼓的速度幼儿进行走跑交替的练习,经过改编后,教师利用铃和鼓除了控制走跑外,当幼儿听到铃声时顺时针跑,听到鼓声时逆时针跑,这样一来,在一个游戏中既练习了走跑交替又练习了改变方向跑的技能。
总之,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应正确把握游戏的规则,科学、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将无目的的“玩耍游戏”转化为“规则游戏”,使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 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通过区域活动获得智慧, 而幼儿对于行为和情感的需求能够从良好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中获取。自主意识的培养, 使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会思考。如在区域活动前, 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中某些材料进行操作, 然后进行活动;选择时, 幼儿就要进行思考:我要玩什么?它是怎么玩的?在这选择中使幼儿学会了思考, 培养了自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 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合作意识、谦让品质和礼貌行为等。如在区域活动前, 教师要求幼儿根据已经制定的规则获取游戏材料、摆放物品;活动过程中, 按照规则、步骤进行, 不对他人造成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逐渐提高,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使活动井然有序开展
幼儿园在园幼儿年龄多为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加之我园班生额大, 教师无法时时兼顾到所有孩子。幼儿常常会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 在规则意识形成后, 自主发展时也能够控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动作,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在进区域前幼儿就会想到这个区可进多少人, 游戏操作时该怎么做, 要注意什么。例如, 幼儿来到表演区, 因为规定本区域只能入7人, 他们就会分配好角色, 1个音响师, 2个观众, 4个演员, 然后他们根据各自分配的任务, 有条不紊的进行合作, 使表演活动顺利进行。
(三) 有利于幼儿的持续发展
区域活动为实现幼儿成长提供了方便、安全、动态的空间。只有幼儿具备较强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教师才能根据幼儿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其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合理预设, 并根据结果设计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达到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措施
(一) 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1. 制定兼益性规则
兼益性规则是相对于独益性规则而言的, 是指制定的规则能够使全部幼儿都受益。例如, 在开设新的区域或是在某区域摆放了新材料时, 教师要先介绍材料、玩法, 再与幼儿一起制定这个区域的活动规则:“请大家互相帮助”“请大家学会分享”“请大家有秩序的排队等候”等等。任何一个幼儿违背这些兼益性规则, 都将会影响到所有幼儿的活动。因此, 兼益性规则通常设置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比较容易执行的基本行为规则, 有助于幼儿领悟规则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自主发展的同时树立规则意识。
2. 允许幼儿“犯错”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约束幼儿的行为, 要允许幼儿“犯错”, 赋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权力, 使他们能够与同伴一起协商并制定规则, 并将这些规则作为区域活动过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肯定, 真正获得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权, 从而促使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 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中。
3. 改变命令性方式
教师采用命令性规则是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设置底线, 规定了什么行为可以做, 什么行为不可做。但是这种强制性的、命令性的词语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打消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 将“禁止……”“不许……”“必须……”等命令性词语变为“请……”“你可以……”“如果你……会是最棒的”等提倡性词语, 提醒幼儿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同伴的需求。幼儿在被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在被要求遵守规则的同时学会自觉遵守规则。
4. 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专制性规则的制定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因此, 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发挥幼儿的自主意识, 将制定规则的权力还给幼儿, 由幼儿自主决定活动中的行为章程。但是这也不意味着要将权力全部还给幼儿, 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情况, 并通过观察, 了解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在此基础之上, 决定赋予幼儿部分规则制定权力, 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培养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二) 强调教师的引导性
1. 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幼儿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在区域活动中, 要怎么做?需要用到哪些活动材料?有哪些活动规则?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让幼儿了解, 他们才能够有序地开展活动。因此,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 教师要根据活动目的、活动范围及环境、活动材料等相关内容, 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合理的行为规则。
2. 在活动中实施规则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有关规则问题时, 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教师找到问题答案, 并告诉幼儿在活动中遇到这些问题时, 你们需要怎么做;另一种是教师告诉幼儿现在存在的问题, 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但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还比较弱, 因此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
例如:在美术区中, 增加了水粉颜料, 在活动结束后, 剩余颜料的放置, 未干图画的摆放都是个问题, 我就说, “小朋友们想想, 活动结束后, 这些剩余的颜料应该放在哪呢?”“大家制作的图画, 怎样摆放会更好看呢?”又如因为刚学完故事《小猴卖O》, 所以在表演区中投放了有关的沙盘操作材料。小朋友们都想进这个区域中进行游戏。我就问小朋友:“这么多小朋友想表演这个故事, 可是故事的角色只有6个, 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说“小猴的商店可以增加售货员。”“小猫可以带着妹妹一起去买东西。”“还可叫小鸡去买O, 用来装东西。”通过这一问—答过程, 不仅完善了区域活动规则, 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幼儿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3. 在激励中加强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规则是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在活动中,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幼儿自主发展能力, 启发幼儿内在积极性, 引导幼儿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例如, 采用激励的方式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时, 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每一位幼儿的行为, 了解他们的动态。对于表现较好的孩子及时给与鼓励;对于违反规则、影响到他人的孩子, 要立即提醒,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引导其遵守规则。活动结束后, 对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实时反馈。在所有幼儿面前肯定、表扬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 鼓励大家都向他学习, 激发幼儿的自尊性和自信心, 进一步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学习榜样。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
(一) 设置独益性规则, 忽视了区域活动的根本目的
设置规则是为了使活动更加规范化、秩序化, 从而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群体性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设置的某项规则, 仅仅是适应某一次活动、或只对部分幼儿是可取的;但由于幼儿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他们无法判断这项规则对自我发展是利还是弊, 而对其盲目遵从, 势必会导致幼儿形成错误的规则意识。在农村幼儿园中, 有些教师为了便于管理数量较多的幼儿、维持游戏的秩序, 而忽视幼儿的自主发展以及区域活动的目的, 一味要求幼儿“不可随意走动”、“不能将活动材料带出固定区域”、“不能把活动材料随意丢在地上”等规则。而当下一次区域活动需要幼儿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时, 幼儿受上一次活动规则的影响, 虽然对活动有强烈兴趣, 但为保证活动材料的整齐性, 仍然只能坚持在固定操作区域进行, 而其他区域的幼儿不能及时参与其中。这样的规则, 是现在教师的立场进行设置的, 忽视了活动参与者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需求, 大大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也对活动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 设置先在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为使幼儿能够快速开展活动, 一些教师会事先对活动规则进行设定, 并让幼儿对活动流程和活动规则进行了解和熟悉。先在性规则虽然能够使区域活动按照教师的预想顺利开展, 但活动各环节的提前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幼儿的自主发展和想象力、创新力的发挥。
(三) 采用命令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 “禁止……”“不许……”“必须……”等带有命令性的词语常常出现。这些命令性规则是教师对幼儿的权威性要求, 是幼儿在整个区域活动中“一定不能做或一定要遵守的”的规则底线。但是, 这样的规则既会压抑活动原本的欢乐气氛, 又会引起幼儿对活动过程的抵触情绪, 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使幼儿无法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四) 采用专制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
在农村幼儿园中, 教师为了便于管理, 同时为了保持区域活动过程的秩序, 根据个人的意志对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进行设置。例如, 教师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每一位幼儿的活动区域或角色进行分配, 并设置相应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喜好和想法, 不仅束缚了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策的权利, 而且束缚了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正常发挥, 将对区域活动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结语
俗话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序、良性的开展, 需要以幼儿自主发展和良好规则意识作为基本前提。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所来说, 区域活动规则有助于保证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各项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斌.有效的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相互渗透, 促进幼儿自主发展[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12) :68-68.
[2]刘芸.浅谈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 (5) :159-159.
[3]周楚楚.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4, (9) :190-190.
[4]刘筱丽.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250-251.
[5]梁然.区域活动背景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49) :65-65.
[6]吴美华.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J].教育观察 (中旬) , 2015, (5) :50-50, 52.
研究课题:印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 朱丽娟、刘书霞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幼儿体验印添画活动的乐趣,陶冶幼儿身心,养成大胆作画的习惯。
2、通过研究,启发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幼儿的综合性知识,培养有思想、有主见、有创意、能表现的孩子,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3、通过研究,让幼儿自主收集印画材料,学习用各种材料印画,并能借助线条、色彩、构图来添加表现自己的想象。
研究方法:
1、谈话法:激发幼儿运用印画方法表现美的兴趣。
2、观察法:让幼儿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形态,并寻找、收集各种作画材料,能利用其他辅助工具对印画加以修饰。
3、行动研究法:通过运用各种不同材料进行印画,研究如何优化教育活动,边实践边研究,不断调整研究步骤。
4、游戏法: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
研究途径及方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拟订合适的目标,充分发挥印画工具价值,注重幼儿创作的过程,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兴趣。
2、优化教育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年龄特点,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从情感、认知、技能、欣赏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3、与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作画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表现美。具体安排: 上学期
1、手指印画:甜甜的西瓜
初步学习手指点印的技能,萌发对手指点画的兴趣。
2、手指印画:美丽的小花
学习用手指点画花,认识红、黄等颜色。
3、手指印画:葡萄架
学会用手指点印的方法表现出葡萄的主要特征,萌发对色彩的感受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4、手指印画:毛毛虫
学习用首席点印的方法表现出毛毛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幼儿不争抢、互相谦让的良好品德。
5、纸团印画:草地
学习用纸团蘸色印画,注意蘸色的量,要求幼儿不争抢颜料,做到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6、车轮滚画:大花被
学习用玩具汽车的车轮滚画的方法,能大胆创作画面,并遵守印画操作常规。
7、手掌印画:梧桐树
初步学会用手掌印画和用色彩反映梧桐树叶的特征。
8、手掌印画:仙人掌
用手掌拓印出仙人掌,并能用点、线添画。
9、落叶印画:秋天的树
观察秋天的树叶,学习用落叶印画,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10、吹印画:腊梅花开
学习用吹画来表现树的特征,并能用手指点画梅花。
11、印章画:手帕
学习用印章交替排列印画,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12、底板镂空印画:汽车
学习使用模型镂空地方涂色的技能,注意保持桌面衣服的整洁。
13、绳印画:小羊
学习用毛线蘸色印画,能转动毛线组成多种形状。
14、废旧物印画:漂亮的棉袄、花围巾
设计背景:
根据《纲要》的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深远的实践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灾害来临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毫无防备。现在资讯发达,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媒介知道了“地震”,也对“地震”感到陌生和好奇。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设计了本次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地震中的自救方法:就近躲避。
2、在情景演练中,幼儿将自救知识转化为自我保护能力。
3、能积极参加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1、布置日常生活场景。
2、课件:地震来了、地震中自救方法的视频、沙画“为玉树祈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捐款图片,引出话题:因为玉树发生地震了。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灾害。地震会造成哪些灾害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
二、播放视频:地震来了
小结:房屋倒塌、森林着火、海啸、山体滑坡、人员伤亡。(定格画面:人员伤亡。)
提问:“人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了,小朋友你们知道地震时,房子是怎么倒的么?
三、演示房屋倒塌:
提问:“房屋是哪一层先倒?想想看。”
教师实验。(结果是一楼先倒塌)
教师:“小朋友来亲自体验下。” 幼儿实验。
小结:“经过我们的实验,地震时,一楼最先倒塌。如果发生地震时,我们在一楼,应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室外,向空旷的地方跑。如果在一楼跑不出去的人和住在楼上的人应怎么办?”
四、播放室内自救视频;
小结:地震发生时,楼上的人千万不能往楼下跑和乘电梯,还不能跳窗。(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做?
幼儿回答
五、情境演练:地震中的自救
(一)室内自救:
放置房屋、墙角、卫生间等。
(二)室外自救:
1、提问: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在室外,又怎么办?(幼儿讨论)
2、请看视频,学习室外自救知识。
小结:原离建筑物、躲在空旷的地方、保护好头部。
六、为玉树祈福,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自救知识,当地震来时不用怕!我们只有多学习和演练自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小朋友们,记得把我们今天学到的自救方法与家人、朋友分享,好吗?”
教师:请小朋友们系上黄丝带。欣赏沙画作品:“玉树祁福”。
教师:“每一条黄色的丝带里代表了我们对玉树同胞的哀悼、思念、希望。
祁福表达了小朋友们对灾区人民的良好祝愿,让我们面向西北方向。(这是玉树发生地震的方向)默默地祈福吧!”
教学反思: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如何培养孩子的防灾意识,必须通过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让孩子如临其境,感受到地震来临时的可怕!并且懂得一些自救的方法。活动中,以上目标已达到。在组织演示房屋倒塌环节中,我借鉴了日本防灾教育专家的实验。让孩子通过实验,知道地震时,房屋是从一楼最先倒塌。如果发生地震时,我们在一楼,应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室外,向空旷的地方跑。如果在一楼跑不出去的人和住在楼上的人应怎么办?”自然导入下个环节。这个实验脱离了说教,是活动的亮点。在结束环节,我通过欣赏沙画作品:“玉树祁福”,让孩子们为玉树祈福使大家情感得到升华!活动各个环节,衔接紧凑。不足的是自救环节中场景不够真实,要是能有一个象日本的地震研究所的模拟地震场景中去体验效果更好!
幼儿教师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幼儿教师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运用改编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评价表》与自编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性观察表》作为研究的工具,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个方面观察和分析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反映出目前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活动准备、过程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中存在以下问题:在讲述行为中,讲解时间过多,无效小结过多;在问答行为中,有效提问率低,理答方式水平低,幼儿候答时间短;在教师指导行为中,指导幼儿数不均衡,指导水平较低.针对上述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建议:激发意识;提升参与能力;创设氛围.
一、为幼儿创设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
“互动游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编排,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
例如,学习单数、双数的概念后,探索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及判断方法时,先让幼儿观察“1到10中,看看想一想”,然后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单数、双数有哪些规律”.这样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想法,这样就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从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个幼儿都愿意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有的孩子说:“我发现了1、3是单数的,2、4是双数的,”等等.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因此幼儿的学习热情比较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设计出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幼儿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点燃幼儿探索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双数、单数的概念教学时,在讲完概念后组织幼儿做了一个游戏,让编号是单数的幼儿举起小红旗,让编号是双数的幼儿举起小黄旗,然后让相邻的小朋友对照概念评论对错,有个孩子没有举小旗,他说:“因为我的编号是0,它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这样不但激发了全体幼儿的参与意识,而且还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积极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增加幼儿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想一想,说一说等.让幼儿在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幼儿经过由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主动探索规律的过程.
例如,教学活动“三角形”的概念时,我让幼儿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的,幼儿答出很多,然后让幼儿在钉板上用橡皮筋拉出多种三角形,通过感知、观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这样,通过操作能使幼儿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尝试学习的乐趣的同时,学到新知.
三、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氛围,增加幼儿的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并能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例如,开发幼儿智力,学习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孩子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幼儿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等等.为了加深幼儿的理解,当学了对称图形后,还要让幼儿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比如数字、人体、字母等.这样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亲身观察、猜测、验证,产生探索知识的快乐之感.这样,幼儿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教师应设法激发幼儿的内部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大胆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发现,从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认知的主动权真正教给孩子.
摘要:幼儿教育活动是师幼互动的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幼儿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其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要设法启动幼儿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认知兴趣与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育活动中去.
关键词:数学,幼儿,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娟.对“数的组合”教育活动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9(09).
[2]岳超楠.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1).
[3]王廷琼,杨晓萍.美国“幼儿大数学”课程及其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启示[J].学前课程研究,2009(02).
[4]梁春娟,杨晓萍.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
【教育笔记:户外活动中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教师安全教育笔记09-29
幼儿园安全教育笔记10-09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11-20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读书笔记09-30
杂志《幼儿教育》读书心得笔记10-14
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笔记06-09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总结随笔05-29
培养幼儿安全教育05-26
爱的教育感恩读书笔记07-22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初一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