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教案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教案(共11篇)

草原教学教案 篇1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草原》。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草原教学教案 篇2

一、了解写作顺序, 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时, 教师先简介时代背景,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利用字典, 自学生字、词, 在初步了解课文后,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看了题目, 你想了解有关草原的哪 些情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初读这篇课文, 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小结:

1.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要了解草原的环境特点, 作者的感觉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

2.按照“入境———迎宾———相见———款待———话别”的顺序, 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访问蒙古草原所看到的景色, 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和接待的情景, 突出了“景美、情深”的特点, 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二、欣赏五个画面, 促使情感共鸣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可引导学生逐句逐段细读课文, 边读、边思、边议下列问题: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抓住哪 些特点来描写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作者 又是通过哪些场面的描写来反映的?

3.课文最后的两句话语说明什么?

通过议论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小结与设想五个画面, 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

1.北国草原风景图。使学生看到以“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为背景, 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底色, 再加上“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的一幅意境含蓄、风格素雅的北国草原写意画。

2.人欢马跃迎宾图。让学生欣赏那辽阔广袤的画面, “150里全是草原, 再走150里也还是草原”。再看那画面上的远丘、草地构成的风景线上, 可体现出主人渴望见到客人的迫切心情。

3.握手言笑相见图。让学生欣赏那主人下马、客人下车、宾主热情持久地握手、欢笑畅谈等情景。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热情、祥和的气氛, 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4. 把酒举杯宴杯图。宴席上摆满奶茶、奶酒、奶豆腐, 以及大盘手抓羊肉迎客食品;主人频频敬酒、殷殷劝酒, 好一幅盛情待客的图画。

5.歌舞夕阳联欢图。作者通过主人套马、摔跤、跳舞和客人唱歌、骑马这些精彩的场面和夕阳返照下的动人情景, 渲染出一幅宾主载歌载舞、尽情欢唱、难舍难分的联欢图。

这样, 引导学生欣赏图画, 经过反复回味, 反复揣摩, 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对草原诗情画意的体味也越来越浓, 从而加强学生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 使情感得到升华。

我对《草原》的认识及教学 篇3

课堂之上,我主要是抓住“美”这一条线索来展开教学,做到扣情导读。

一、欣赏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起呼吸草原上清新的空气

在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听读,使学生初步感觉到草原的美丽,然后,我出示主要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草原的美丽?”在这个问题引领下,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从而感受到草原美在天空,美在一碧千里,美在羊群,美在骏马。

在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之后,我接着向学生抛出第二个探讨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来写草原的美丽的呢?”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几点:第一,细腻的描写,作者借助于细腻的笔触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详尽的描摹;第二,借助比喻、移情于物的手法,表现了草原上动物的灵性,作者的感情也因此表现得巧妙、淋漓;第三,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展露自己的心理活动,陶醉、愉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在进行完以上教学环节之后,感情朗读和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二、走进陈巴尔虎旗,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感受民族和睦的亲情

这一部分教学,我是按照作者一行人访问的顺序来引领学生的。

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行人所坐的汽车走进陈巴尔虎旗。第2自然段是访问的开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画出有关语句,体会一下。

生:作者先介绍草原的辽阔。

师:为什么还介绍草原呢?

生:此刻作者已经向草原深处进发,但是还没有见到人烟,所以还是写草原。

师:接着作者又写了什么?

生:接下来作者写道:“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随着汽车继续向前行驶,作者感觉到他们一行人快要到目的地了。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生:河流——蒙古族同胞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选择的地点一般得有河流,因为人和牲畜都需要水。

生:“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约约有鞭子的轻响。”这一句显然在直接告诉读者他们快到陈巴尔虎旗了。

师:通过朗读这几个句子,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儿很美妙。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这里的比喻很关,也很巧妙,“宛如玻璃”把小河的清澈、透明、平静、祥和写出来了。

生:作者并没有直接写人,但是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人在活动,很妙。

师:是的,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有水有草,河水清澈,草色青青,这是理想的牧场,作者写得也很精妙。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什么呢?谁先来读一下?(生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把一大段话压缩成一两句话,这是一种挑战,也是语文能力。

生:蒙古族同胞骑着马到几十里外的地方迎接作者一行人。

师:能不能再压缩一下?变成几个字?压缩的时候只要抓住主要的事件,谁干的、怎样干的都可以省略掉。

生:远迎客人。

师:通过这样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师: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作者写得很是飘逸潇洒。

师:你真会感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

生:我从作者的用词上感受到的。比如“襟飘带舞”“飞过来”“飞过小丘”。

师:我们学着这位同学抓住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好方法。咱们再读读这一部分,看看又有哪些词语吸引了你?你有什么新感受?

生:我感觉到了一个“热”字,一是热情,二是热闹。比如,这样一些词语:男女老少,群马疾驰,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马蹄声。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文章中去,好好地读一读。

第3自然段,从“包外见面”感受蒙汉之间的和睦:

1.抓“多”和“远”字。引导学生通过“多”字来体会前来欢迎的蒙古同胞的多,以及热闹、喧哗的场面,如:马多,车多,人多。当学生领悟到了这样热闹的场面时,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不是就在这座蒙古包、陈巴尔虎旗驻地附近居住”这样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这个句子,通过“这一拨人是乘着(坐着)________从几十里外的__________来看我们的;那一拨人是乘着(坐着)________从几十里外的________来看我们的”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2.抓动作。引导学生借助作者的描写,抓住他们下车、下马见面的表现——握手,笑,而且是“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想象“握个不停,不停地握手”的热烈场面,感受“笑个不停,不停地笑”的开心画面,并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模拟来加深体验。

第4自然段,画面想象,从“包内款待”感受蒙汉之间的团结:

1.观看食物图片,言语介绍:我先展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等食物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片说话,并借助于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这些食品在蒙古族待客过程中的地位。

2.欣赏蒙古族同胞敬酒、温尔克姑娘唱歌的图片,然后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以上两项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蒙古同胞给予作者一行人最高的接待规格,是最高礼宾待遇,从而感受其溢满的热情。

第5自然段,感受场面,从依依惜别中感受蒙汉之间的情谊:我组织学生做一名观众来观看这一场面,感受这一份深情厚谊。

1.看表演,想象说话:我先让学生找到课文中人物表演的节目,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些节目进行说话,在学生的头脑里盘活每个节目,把文字转化成真实的表演。具体的方式是借助于课前查阅的资料,一边听老师和同学的介绍,一边想象。

2.想画面,角色置换:我抓住“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一句展开教学,因为这一句很有想象的空间。我动情地引导学生:“这句子中有画面,也有声音;有表情,有动作;有‘握手再握手’,也有说了声再见又说再见;有流变的霞光,也有一步三回头的留恋场景……这里面有你,也有他(我的手先后指向同学):他要上车返回北京了,你会怎样做?你会怎么样对他说?”当几对学生练习说话之后,我又对着同学们说道:“他要骑上大马回到他的羊群马栏边去了,你会怎样做?你又会怎么说?”当几对同学完成说话之后,我接着出示:“蒙汉两族同胞_________,怎么忍心________呢?在_________之下,在_________之上,他们________!真是蒙汉情深_______,________!”

角色的置换,使得学生走进了那个特定的场景,变成了难分难舍的同胞之中的一个了,作者、那群人之中的每一个人的感情便会满满地荡漾在学生的心问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友谊之花已在学生的心田怒放。

在完成了上面的朗读感悟之后,我抓住草原美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上人物的美丽。

师:作者在文章之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他们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那么为什么在开头写了草原的关gg?

生:大草原就是美丽的舞台。

生:大草原的美丽和在草原上生活、活动的人们的美丽是和谐的,交相辉映,就像美丽的花朵得有绿叶衬托一样。

生:景美,人关,和谐美。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好,很到位。我们再想想,仅仅是人物和环境之间具有和谐的美丽吗?还有什么地方也能体现这种和谐之美呢?

生: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

师:再说具体一些。

生:民族与民族之间,蒙古族与汉族之间,这一切都是和谐的。

师:是呀,草原上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关得生动,美得具体,关得和谐,关得令人流连往返,所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毅然决然将文章的题目定为《草原》。

草原教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

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生:共有8句话。

师:再想一想,每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 努努牛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他别的都讲得很对,就是第八句我觉得不太适合。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有感受。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怎么说好呢?

生:应该说是在那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的表现。

生:我看说骏马和大牛的表现也不确切,骏马和大牛怎么会像人一样表现呢?应该说是作者对在那种境界里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的联想。

师:这样说很好,很确切。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就是刚才同学们讲的。(板书: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骏马和大牛)

现在,我们再来一句一句地仔细研究一下。你们先说一说,课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儿的草原?

生:是指陈巴尔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过197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陈巴尔虎旗在黑龙江省,并不在内蒙古自治区。

师:你很用心。不过后来又划归内蒙古了。作者以前到过内蒙古没有?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的“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过内蒙古,但他并没有看到过草原,所以他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谁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语句?

(生读:“那里的天……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好。你们看,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从这两个大方面来写草原的。

师:好。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板书:清鲜、明朗)

师:你说得很好。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

师:到底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

师:你们理解得不错。作者看到这么可爱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很愉快,总想高声唱上一曲。

师:你们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生:当然有。“五一”节那天,我跟爸爸去登云门山,在山顶上看着远处蜿蜒在绿色大地上的河,看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苹果花,看着青州城那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房,觉得胸膛格外宽广了,精神也格外高昂了,情不自禁地仰起头向着远方大声唱起来。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连几天阴雨,闷在家里,使人心里格外烦躁,有时我气得用拳头捶桌子。老师,这是不是就叫触景生情呢?

师:你说得很对。人的心情也受环境影响的。现在,我们再看天底下的草原,又是什么特点?

生: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它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都是绿的。

师:“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板书:一碧千里)

生:就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都是绿色的。

师:“一碧”呢?

生:就是一片碧绿。碧,就是青绿色。

生:就是一派碧绿。

师:“一派碧绿”比“一片碧绿”确切些。“片”这个量词所指的范围不如“派”大。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很广阔,无边无际的意思。

生:我看到一本书上有“夜茫茫”这个词语。这里的“茫茫”,我看与“夜茫茫”就有相同的意思,除了无边无际,我体会还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

生:上一句讲过,因为天空非常晴朗。

师:对。人们一提到草原,除了绿草之外,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会想到羊群、马群、帐篷、牧人,还有天上的苍鹰、白云……

师:是的。在这里,作者把羊群比作什么?无边的绿毯又比喻什么?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而无边的绿毯比喻无边的草原。(板书:绿毯、大白花)

师:作者除了写羊群,又特别写了草原上的小丘。作者把线条柔美的小丘又比作什么?

生:比作了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板书:中国画)

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同学们,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中国画。你们看画面上的山,有没有用墨线勾边画框、描出轮廓?它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

生: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没有“捆绑感”。

生:中国画叫人看了,就会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动着的透明水气,很自然,很流畅,很轻便,……不是轻便,是很轻……

师:是很轻盈,对吗?

生:对啦,是很轻盈。

师:你们讲得很好。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中国画是用什么颜料画成的。

生:用水墨,用很淡的颜色画成的。

师:知道“渲染”是什么意思了吧!就是用水墨和淡的色彩画画,这样可以加强绘画的艺术效果。草原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只有绿色来画成的中国国画,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翠色欲流”的“欲”,在这里就是“将要”的意思。这些小丘渐渐地伸向远方。一直跟天边连接起来。作者用了“轻轻地流入云际”来描绘。同学们想一想,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板书:流入)

生:小丘虽然不会流动,但它起起伏伏,像缓缓的波浪,远远望去,会给人流动的感觉。

生:我看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溪流一样,所以用了“流”字。

师:讲得很好。小丘本来是不动的,是静止的,用了一个“流”字,那会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静止的.小丘就变成活动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

生:整个草原有动有静,更有生气了,有活力了。

师:很好。上边这六句话写了草原的特色,给我们的印象很鲜明,使我们这些没到过草原的人,读过之后也犹如身临其境了。现在,我来引读一下:这次,“我”看到了什么?那里的天怎样?“我”有怎样的感受?在天底下又怎样?草原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又怎样?羊群的情况呢?线条柔美的小丘呢?

(学生随着提示引导,依次读课文有关语句)

师: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述,大家在本子上画一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指名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大家看这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得怎样?

生:羊群、小丘都画上了,但小丘画得不好。他把小丘画成连绵起伏的大山了,叫人看了,失去了书上那种“轻轻流入云际”的味道。

生:书上说天空是那么明朗,他却画上了几朵白云。当然,晴朗的天空也会有白云,既然书上说是“那么明朗”,就应该是没有一丝云。什么东西也不画,才能使人感到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师:讲得很有道理。同桌互换过来,评点评点,提提意见,看看画面是不是符合课文原意。(互换看完)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听我再慢慢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可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你们再琢磨一下,用怎样的语调就能读出草原的美丽。自己试着读几遍。(学生朗读)

师: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读第七句)“惊叹”是什么意思?(板书:惊叹)

生:就是吃惊感叹。当时作者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一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真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美丽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又叫人感到舒服呢?(板书:舒服)

生:我想,一方面这地方美丽,使人忘掉了疲劳和愁苦;另一方面,这儿天高地阔,一切又都那么自然、舒展、宁静,所以叫人从心理上感到舒服。

师:好。“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又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久立四望”说明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所陶醉,看不够;“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说明作者非常赞美草原的美丽。

师:说得很好。再讲一讲“奇丽”这个词的意思。

生:“奇丽”就是非常美丽。

生:我看应讲成奇妙美丽。因为在作者看来,草原这地方有些希奇巧妙,所以他自然就会产生写一首奇妙美丽的小诗来赞美它的念头。

师:你们钻研得很好。我觉得,你们这两种讲法都可取。再想一想,在这句话中“惊叹”和“舒服”、“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板书: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

生:“惊叹”和“舒服”也好,“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也好,它们好像不分大小,好像是兄弟姐妹。

师:再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说一说。

生:我看它们在句中起的作用相同,只是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感受。

师:说得很好。它们之间谁也不修饰限制谁,谁也不受谁限制修饰,这种关系就叫并列关系。也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兄弟姐妹关系。“既……又”就是它们之间的关联词语。

师:大家再一起读读最后一句。(学生读)在这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静立不动,这不是真实的?

生:这是真实的。是骏马和大牛会有的样子。

师:它们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也真实吧?(板书:回味、乐趣)

生:这不是真实的。因为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回味什么无限的乐趣。

师: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作者是说“好像”,并不是说“就是”在回味着乐趣。

师:那“好像”说明了什么呢?

生:“好像”说明是作者想象的。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觉得骏马和大牛也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对啦。这一句看来是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感受的。想一想,你有过这种感受没有?

生:上学期,我第一次获得“三好学生”奖章时,简直高兴极了。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什么也快乐。听见小鸟叫,觉得它在为我唱赞歌,看见树枝摇动,觉得它在为我鼓掌。整整一天,我觉得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在朝我笑。

师:看来,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还有很多同学有这种感受,课后可以相互讲一讲。现在我再来引读一下:这种境界,使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在这种境界中,作者对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是怎么联想的?(学生随着提示,依次读七、八句)

师:请你们再闭上眼睛,听我朗读有关作者感受这两句,自己边听边想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默读全段)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生: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第二层写作者在这种境界中的感受。

师:讲得很好。请大家看着板书,先简要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然后再按顺序详细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由述说)

草原教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喜羊羊与灰太狼》虽广受幼儿喜爱,但幼儿在观看动画片时基本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状态,缺乏交流、思考、表达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了解其爱好心理和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紧随幼儿的脚步引导并帮助幼儿领会甚至创设动画片主人公悲喜情节的过程,感知或幽默或深刻的精彩语言,分辨事物的真善美,是与非,当属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选择《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创编篇《青青草原好伙伴》作为本次活动主题,也源于它是幼儿关注的兴趣点,又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范围,容易唤起幼儿的表达、表现欲望;在设计组织教学时,我力求将美术、儿童文学、音乐三个课程领域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幼儿在想象表达、体验创造的快乐中保证和实现活动目标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把此次活动设计为三个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创编较完整的故事。

2、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和进步。

3、体验想象创造的快乐。

第二课时:

1、能根据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特征探索表演方式。

2、体验和同伴合作表演和交流的快乐。

第三课时:

1、尝试用无字绘本的形式来表现创编的故事内容。

2、体验创造表达的快乐。

【活动准备】

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红太狼、灰太狼图片及相关人物形象的头饰、道具;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动画片主题音乐为背景,师导入:今天阳光明媚,青青草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快思 )村长慢羊羊一大早就在实验室忙他的新发明,其他的羊们可不愿错过这样的好天气,他们来到空气清新的青青草原。看,这是谁呢?他(她)在干什么?你能帮他(她)介绍一下自己吗?

二、用心观察,角色解说。

1、师逐一出示相关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后,戴头饰进行角色解说。

幼甲:大家好,我是可爱的美羊羊!这是我最爱吃的冰激凌蛋糕。

幼乙:大家好,我是聪明的喜羊羊!我正在踢足球,这是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幼丙:大家好,我是懒羊羊,我来到青青草原的美丽花园,准备和蜻蜓做游戏。

2、鼓励幼儿根据人物形象特征,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

三、以疑促思,抛砖引玉。

师:当大家正在享受青青草原美好时光的时候,对面森林里的红太狼又在逼老公抓羊了,她会怎样对灰太狼说呢?师出示红太狼图片,幼儿回答后师鼓励幼儿尝试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语气后说一说。

四、小组结合,创编结尾。

1、师出示灰太狼手拿棒棒糖的图片,引导幼儿沿以下思路续编:灰太狼会用什么办法抓羊呢?羊又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2、每组幼儿互相讲,互相听,选出一个编得好的故事结尾准备表达。

甲组:灰太狼发明一种围绕中心旋转的棒棒糖,羊们只要看到这个棒棒糖,他们的眼睛就会被转晕。在灰太狼家里,费羊羊用村长发明的神奇药水救了他们。

乙组:灰太狼在棒棒堂上涂了药水,羊们只要碰到就会昏倒。在灰太狼准备将羊拖回家时,被羊们的好伙伴蜜蜂群知道了,他们在路上用蜂针蛰跑了灰太狼,又用蜂针医好了羊们。

丙组:灰太狼发明一种有神奇光芒的棒棒糖,羊们只要被这种彩色光芒照射到,就会睡着。在灰太狼家里,小灰灰按了棒棒糖的清醒键,大家醒来后,喜羊羊用妙计保护羊们回到羊村。

五、协助讲述,初尝表演。

教师协助幼儿完整地表述故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情境表演。

六、师小结。

在《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主题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绘本是一门叙事的艺术,通常是以美好的图像(由线条、形状、色彩等要素组成)和声音(朗读时天然的韵律与节奏)牵引孩子们进入他们的童话世界里。传统的绘本阅读教学一般都以故事为基点,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再设计与故事情境相关的角色表演活动或延伸活动,把学习重点放在幼儿认知、品格教育等功能上。“一千个孩子就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本节活动课中,通过让幼儿自己认真观察图片和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自由构思,孩子们在创作的热情中成为叙事的主体。我发现,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有容乃大,灵感火花尽情迸发,教师反而可以轻松地成为退居幕后的观众。19世纪的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孩童是成人之父”,作为幼教工作者,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视野看待世界,再以谦卑温和的姿态跟孩子共读绘本,在与他们分享绘本、体验快乐时,我们亦会收获一朵又一朵惊喜的浪花!

草原风情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

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

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申,通过音乐、诗歌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流程:

(一)走进草原(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诗歌《敕勒川》,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

此导入新课。3.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出示内蒙古地理位置、气候类型、降水等地图,思考:

(1)内蒙古位于哪儿?(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或诗歌,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

探究的欲望。

(二)草原寻迹(师生协作,知识探究)

1.探究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引导他们利用已有资料获取有效信

息。

2.生生互动,学生展示成果及质疑。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骆驼──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民俗: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体格健壮──草原

【设计说明】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媒体,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存。

(三)草原之危(寓情于景,升华思想)

1.展示《美丽的家园》与《哭泣的家园》图片

2.反思我们的大草原为何会这样?

3.学生探讨治理对策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运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b.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c.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和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

止环境恶化。

d.加强宣传,禁止滥砍滥伐,防治鼠害等等。

【设计说明】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

感。

(四)草原畅想(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广阔,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风光。这的确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会让你流连忘返;美味的奶茶、喷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还有那无垠的天际、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热

情好客的眼神和拂过发际的微风„„

这美丽的草原,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草原教学教案 篇7

一则:《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 唬它, 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 仿佛在说, “我尽全力了!”我又急又气, 就去拉它, 扯它, 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 反而越爬越慢了, 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无奈之下, 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二则:《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 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 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 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 我不忍再催它, 逼它, 干脆跟在它后面, 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 这时候, 我突然闻到了花香, 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 我听见了鸟鸣虫叫, 感到了温暖的微风, 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 无意中向前一看, 呀!蜗牛已经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 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 它已经带着自信, 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 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面对有时学如“蜗牛”的学生们, 我们常如第一则寓言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躁, 越急躁越达不到理想效果, 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站在“蜗牛”们的角度考虑是不是更切合实际, 更符合实用课堂的主旨呢?

那天我给学生上老舍的《草原》, 在感受了草原的辽阔与草原人民的热情之后, 一个关联词“既……又……”引起了学生的关注, “鄂温克姑娘既略带羞涩又热情大方”, 任壮壮同学提出“羞涩”和“大方”是一对反义词, 怎么能用“既……又……”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来连接呢?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 我眼睛一亮, 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 期待课堂精彩生成的出现。可是, 课堂一下子沉静下来, 孩子们沉默不语, 课堂冷场了。我这个着急啊, 这个问题也并不难啊, 怎么会没话可说呢?这时, 我想起了那只“牵我散步的蜗牛”,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 不要急啊, 他们是孩子呢。我期待那片让我惊喜的景色。于是, 我让学生再读读书, 想象当时的前景。孩子们捧起书, 认真地读起来, 我宁静地看着他们, 放松下来, 是啊, 为什么要着急呢?给予孩子们一份信任, 孩子们一定会让我的期待充满惊喜。我静静地期待着……

一会儿, 有小手举起来了, “因为她们是姑娘啊, 而且是蒙古族的少女, 当然是羞涩的”坐在前排的武敏同学站起来说。“蒙古族的姑娘是能歌善舞的, 她们又是热情奔放的, 再说这是在为汉族朋友表演节目呢, 当然应该大方啊!”后排的吴海波站起来朗声地说道。“老师,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蒙古族姑娘第一次见到我们, 自然是面带羞涩, 可是她们又是那样的欢迎我们, 要通过歌声与舞蹈表达心中的情感, 老舍爷爷这样写真是太好了。”班上大家公认的小才女章迁荣这样说到, 我不禁带头为她鼓起掌来。他们说着自己的理由, 我笑眯眯地看着, 静静地听着, 讨论自由了、气氛更热烈了。孩子们的讨论也焕发着我, 我灵机一动, 说:“看看老师, 有没有觉得老师身上有看似矛盾却又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特点的地方呢?”“我们的老师既和蔼可亲又不失威严”、“我们的课堂既严谨又不失活泼”、“我们学习既学得认真又学得轻松”学生们争相发言……

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有留白, 留给我们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实用课堂有时也需要留白,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留给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空间, 有了等待, 学生的思考就不会浮于表面, 就会在语言文字中浸润成长。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 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 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

因为, 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 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 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 而且这个快慢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尊重这个差异, 学会等待, 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无视这个规律急于求成, 容易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学生感知文本“卡壳”处学会等待, 遇到“卡壳”的文本, 我们要分析透视教学的定位与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存在偏差, 遇到“卡壳”的学生, 我们要给他们机会, 给予他们反复尝试的充足时间。在“卡壳”处学会等待, 给予学生一个不断尝试的空间, 学生能够发挥好, 在不断尝试中会体验成功, 对语文会更添一份喜爱, 对老师会增加一份喜欢。

著名教育理论家蒯永兵校长也曾经说过:“教育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种慢教育, 我们老师应学会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确实不假, 相比于快节奏, 慢节奏更符合孩子的学习实际, 相比于急躁, 等待的教学策略更加实用。实用课堂需要等待, 用耐心去等待, 用爱心去等待, 用智慧去等待。

参考文献

[1]刘继茹.合理设置问题点亮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下《老王》课例引发的教学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329-330.

草原教学教案 篇8

表演《草原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歌曲的第2~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听、唱、舞、奏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能认真学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掌握好一字四拍处的拖音,并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3.能即興编舞、编配伴奏,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做律动)。

2.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走一走。请大家看后说出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1)播放课件《草原风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2)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

(3)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播放歌曲《草原上》。

(1)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唱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轻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3)听辨音的长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首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哪些字唱的是长音?

一起跟着琴声练习长音,尤其是一字四拍的拖音,教师范唱,提醒学生一定要唱够拍数,声音要稳。

讲解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4)集体跟伴奏演唱,说说怎样才能唱出草原辽阔的感觉。

(5)再次演唱,用响亮的声音唱好长音,唱出草原的辽阔和草原人的豪迈。

三、表现与创造

1.为乐曲伴奏

(出示: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手铃)

(1)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2)如果用碰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在哪儿开始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用三角铁和碰铃在长音处敲击,为乐曲伴奏。

(3)如果用双响筒和手铃呢?

学生自己创编。

(4)用四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2.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加上伴奏的乐曲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蒙古舞蹈。

(2)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

(3)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分小组进行。

(4)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载歌载舞。

四、拓展:体验民俗

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随豪放的蒙古人疯狂一下吧。

1.播放课件《那达慕大会》(背景音乐:《草原上》)

2.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马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并且在此基础上敢于大胆创编,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再次唱响《草原上》。

《草原》教案设计 文档 篇9

中村镇洛峪九年制学校

吴燕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第五单元第十六课《草原》

二、设计思想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想象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含义,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并学会真诚待人,互相团结。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六、教法选择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用网络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七、学法指导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八、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4、简介老舍

老舍,字舍予,原名舒庆春,代表作:长篇小说代表小说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代表话剧《茶馆》《龙须沟》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草原》教案 篇10

教者向明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句的理解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想想看到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二、提示课题,简介作者。

三、学生初读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认真拼读。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反馈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学生拼读,纠正读音。

2、齐读生字。

3、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反馈探究

抓住写景的四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来,走在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

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和最后两句写感受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4、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要用高兴、赞美的语气读,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全班读。

六、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搜集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12草原

天空可爱 明朗

空气清鲜

草原(大 美)小丘绿柔美像中国画)

平地绿辽阔

羊群美(像白色的大花)

骏马和大牛 静立不动

《草原》说课稿

(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特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爱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准确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句的理解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四、设计理念

1、五年级继续抓实教学。安排10分钟进行生字教学。

2、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语句的美。

4、注重学生个性的理解。

五、教法。

1、用多媒体播放草原图片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一共播放七幅彩图让学生欣赏。

2、抓住写景和写感受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理解,体会语言的美。

抓住写景的四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来,走在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和最后两句写感受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3、朗读时注重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法。

1、在课本上圈画、批注

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互相交流法。

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七、教学流程。

导入揭示课题学习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

八、板书设计/。

12草原

天空可爱 明朗

空气清鲜

草原(大 美)小丘绿柔美像中国画)

平地绿辽阔

羊群美(像白色的大花)

骏马和大牛 静立不动

草原枭雄——草原雕 篇11

草原雕是唯一栖(qī)息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开阔草原地带的鹰类,因为它英勇善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当地人们所神化,在崇尚武力的蒙古族看来,它们是勇敢威武的象征,因而成为人们敬仰崇拜的对象。

雌性草原雕和雄性草原雕的外表相差很多,极易被人们分辨出来,雌鸟体型大于雄鸟,全身为褐色;雄鸟上体深褐色,尾巴黑褐色夹杂着灰褐色的横斑,羽毛的边缘是白色,下体为暗土褐色,嘴和趾均纯黄色,爪黑色。

草原雕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主要猎食大量啮(niè)齿类有害动物,比如野兔、黄鼠、跳鼠及田鼠等,有时也会吃动物的尸体。因此,它们在填饱自己肚子的同时,也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系统,减少了啮齿类动物对草地的破坏,使牧草健康地生长;而且它们吃掉那些传染疾病的鼠类,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保持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它们是很有时间观念的动物,一般每天早晨7点到10点和傍晚出来狩猎,因为它的食物兔子、老鼠等在这个时间段最活跃。草原雕主要采用“守株待兔”式的捕猎方式,它们一般会长时间地站立在树上、地面上或低飞在空中,紧盯着猎物的洞口,只要猎物一出现,它们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过去,弹指间就抓住猎物了。当然,它们还有其它的捕猎方式,瞧,它们翱(áo)翔在空中,眼睛紧盯着地上,寻找猎物的身影。只要猎物被它相中,它就会“嗖”地飞过去,猎物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了草原雕的俘虏。

模范夫妻

草原雕是动物界的模范夫妻,它们共同养育子女。每年4~6月是草原雕的繁殖期,在生宝宝之前,它们会在悬崖、山顶、小山坡等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巢穴,然后用树枝搭建浅盘状的巢穴骨架,接着在巢穴内铺上枯草茎、草叶、羊毛和羽毛等柔软的物品,一切就绪,它们就准备迎接宝贝的到来了。

草原雕每窝产卵1~3枚,一般为2枚,产出第一枚蛋后就开始孵卵,夫妻两鸟轮流孵卵,一般要45天左右才能孵出小鸟。

上一篇:经典毕业祝福赠语汇总70句下一篇:书籍装帧设计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