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的课文内容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花钟的课文内容(精选12篇)

花钟的课文内容 篇1

1、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校园内的各种花,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花(如昙花、月光花)的图片、录像资料。

2、本课要求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要继续运用前面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利用偏旁、部件、新旧字联系等记认字形。注意燥是平舌音,致是翘舌音。同时,还应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比如,我说你找,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在文中找出来。我指你认,一个同学指生字,另一个同学快速读出来,再说出课文中的词语或用字组词。要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发现规律,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如,嫩适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协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湿娇,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艳强,书写时注意左边稍微比右边窄;醒致左右宽窄差不多,可在比较中书写。

3、课文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读出对花的喜爱,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要带着问题思考,如,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真妙,妙在哪儿?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注意引到第二自然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不同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需要给学生说明的是:不能忽视课文中表意较模糊的词语,如左右、往往、有一的危险、大致,使用这些词语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无论开花时间,还是原因的分析,都是在一定有范围、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把话说死了,看似肯定,反而不科学了。

4、汉语具有表意的丰富性,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不少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可供选用,适当变换句式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后第三题目的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填空,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迁移运用。教学时先让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涉及几个时间段、几种花,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形态的。再引导学生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方法。如果把第一自然段的句子全换成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样的方式,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表达则单调、干巴、无趣)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县花含笑一现。如果有可能,教师可补充一点训练材料。

5、文后的两个泡泡提供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连续性,坚持观察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所发现。参考资料

昙花:仙人掌科。肉质植物,术状。花生于叶状枝的边,美丽,芳香,夜开,翌晨即萎,仅数小时,故有昙花一现之说。原产热带美洲,中国各地温室栽培,供观赏。

午时花:也叫夜落金钱。梧桐科。一年生草本。秋季开花,午时开放,翌晨闭合,花常整个脱落。原产热带亚洲。中国有栽培,供观赏。

万寿菊:也叫臭芙蓉。菊科。一年生草本。夏秋开花。原产墨西哥,中国各地栽培,供观赏。

语文课文内容呈现的策略探究 篇2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为语文课文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获取知识技能的材料、凭借,所以,不应把课文仅仅当作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更不能把课文内容与教学内容等同起来,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例子”功能。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处,合理呈现课文内容,优化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心理同化,还原课文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认知欲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许多课文内容难以直接反映学生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先对课文内容进行“心理同化”,找到教师与课文内容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汇点,获取个人真切的感悟、理解和情感体验,然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融会的点,架设起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桥梁。如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就易于达到恰当。如人教版第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朱自清先生感慨时光的匆匆,感情非常充沛。可是小学生理解却觉得抽象,课堂教学耗时费力。笔者在教这课时,注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内心丰富情感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阅读文本,同学们习惯于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习惯于向作者索取。我们能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对作者说些什么呢?每人拿出一支笔来,写出一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格言、警句来,向作者倾诉你的心声。”这一引,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和启发,话匣也就被打开。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把这些心里话一吐为快,课堂教学就能化难为易,绽放异彩。

二﹑设置问题,组织课文内容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模式。教师要潜心设计复杂,真实,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进行有效学习。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紧紧围绕一个易被学生疏忽的“笑”字,于无疑处求疑,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妙处,使学生个性飞扬,演绎展现出课堂的精彩。

师:孩子们,老师在阅读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但只有1处有提示语,提示是什么?

生1:是个“笑”字。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诸葛亮这时在“笑”谁?他为什么会“笑”?

生2:他在笑周瑜,笑周瑜妒忌自己的聪明才干,笑周瑜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落空。

生3:诸葛亮在笑曹操,笑曹操生性多疑,胆小如鼠,这是一种鄙视的笑、嘲讽的笑。

生4:诸葛亮在笑鲁肃,笑他忠心为人、仁慈宽厚,这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师:同学们,这是诸葛亮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诸葛亮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这就是典型的探究性阅读范例。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潜心探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感悟到“笑”中隐藏的众多信息和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三﹑联系生活,活化课文内容

从一定意义来说,语文课文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学生的感悟才能内化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因此,我们要让课文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呈现,从而达到“在体验中学”“在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一课时,在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我们学习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自主讨论,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

生1:我们不当惊弓之鸟!

生2:心理素质不好,还要自己吓自己。

……

生3: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不能慌张,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救的办法。

师:很好,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所在!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异样的激烈。因为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且存在智力差异,对同一问题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必定也不同,并且带着个人色彩。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相互学习借鉴,欣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提高。

四﹑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内容

每一篇课文,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课文内容复杂,各部分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处于一个体系中,是一张网上的一个点。因此,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要善于把握纵向、横向的联系,巧妙构思,别具匠心,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这样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才能与前后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是较长的一篇文章,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金明东老师以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5﹢2=?”导入,很巧妙地引出课文的内容。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5”指桑娜自己的五个孩子,“2”指西蒙的两个孤儿,“﹢”指抱养。“5﹢2在语文里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物内心世界。然后,又引领回到“5﹢2=?”的算式上,得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

种子课文的内容 篇3

这时,走上来一个小女孩儿。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秋装,显得落落大方,又略带羞涩(sè)。小女孩儿走到我跟前,冲我抿(mǐn)嘴一笑,低下头,把手伸进裤兜(dōu)里。

“怎么,没采到?”我问。

“不,可是没有他们那么多。”她的脸刷地红了,撩(liāo)起上眼皮看了我一眼,惭愧地站在那儿。

“那,你采的呢?”我又问。

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我看着她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得心里一动。那种子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我想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闪闪发光!我被一颗虔(qián)诚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望着她那俊(jùn)秀的脸颊(jiá)、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就这么一点儿。”她摇晃一下小葫芦,抬起头来。我们的目光正好相遇。我笑着点点头。她害羞地一笑,轻轻掠了一下额前乌黑的短发,拿着小葫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神奇的克隆课文内容 篇4

神奇的克隆课文内容: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附:《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苏珊的帽子》课文内容 篇5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肿瘤,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学治疗。

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可以与死神——癌症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苏珊班上的老师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三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花钟的课文内容 篇6

关键词:问题扩展;段意串联;情节铺展;词句扩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28-0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课堂中教师懂得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适当的训练。但是,往往在教学中只是走过场,而且不够得法,造成学生概括能力依然低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下面举例谈谈。

一、文题扩展法

文题是课文的高度浓缩,文章的内容、时间、人物、事件,包括重点、主旨,都能从文章的题目上看出端倪。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通过对题目的审视、质疑,然后围绕题目适当展开,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简单很直观的方式。

比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师:由这个题目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是写李时珍的。

生: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夜里。

生:我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古寺。

师:这个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那么,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目的是什么?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生:李时珍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这本书。

师:你能不能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生: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风餐渴饮、晓行夜宿记录下了很多药方,为民造福的事。

二、段意串联法

所谓“段意串联法”就是引导学生逐段地概括出课文的每段的段意,然后再把段意连接起来。一篇文章的意思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文字中,分散在每一段落中,如果概括出了每一段的段意,课文的大体内容也就显现了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段意串联法,让学生逐段阅读,逐段概括,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分段读文,在读段时,让学生说出这段写的是什么,然后再把每一段的意思连接起来。当然,教师还需让学生进行取舍,保证语言的精炼。第一段意思是是:小红马说小骆驼长的难看,小骆驼很委屈。第二段写的是:小骆驼告诉了妈妈,妈妈决定带它到沙漠中走一趟。第三、四段写的是:骆驼妈妈在沙漠中告诉小骆驼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第五段写的是:小骆驼知道身体部位的用处,认为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三、情节铺展法

所谓“情节铺展法”就是引导学生顺着文章的情节,进行铺展,瞻前顾后,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及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以用在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中,比如小说、童话、神话等。

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九色鹿是个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有九色鹿、调达、国王、王妃。

师:最主要的是哪两个人物?

生:九色鹿和调达。

师:这个神话故事就是围绕九色鹿和调达这两个人物铺展情节的。故事写了他们的两次相遇,找一找,是哪两次相遇?

生:第一次相遇是调达掉入河中,九色鹿救了他。第二次相遇是调达为国王的军队带路去捉九色鹿。

师:课文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他们的两次相遇?

生:第一次相遇是第二段到第五段,第二次相遇是第六段到第九段。

师:第一次相遇写的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吗?

生:调达掉入河中,高声喊救命,九色鹿奋不顾身救了他,調达郑重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师:第二次呢?

生:调达看了皇榜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带着国王的军队去捉九色鹿。九色气愤地揭穿了他,调达受到国王重重的惩罚。

师:谁能结合两次相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生:故事写的是调达掉入河中,高声喊救命,九色鹿路过,奋不顾身地救了他,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他为了发财恩将仇报,带着国王的军队去捉九色鹿。九色揭穿了他,使他受到国王的惩罚。

师:抓住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词句扩充法

所谓“词句扩充法”就是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由词句展开、扩充,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有中心词或者中心句,这些词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中能折射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海底“景色奇异” “奇异”在哪里,学生可以根据第二段,从海底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等,感受到景色的奇异。然后再说说“物产丰富”在哪里,学生就会抓住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从动物、植物、矿物的描写中,感受到物产的丰富。这样,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学生就很清楚了。

学生在问题的追问下,就会把阅读的眼光聚焦到课文的语言上来,并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从而便能有效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概括方法,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好好摸索。

参考文献:

[1]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七种方法,王勇军,小学语文教学, 2011-09-10,期刊。

蓝色的树叶课文内容 篇7

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等她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李丽看了看林园园,没有借她的绿铅笔。

圆圆的月亮课文内容 篇8

圆圆的月亮课文内容:

《圆圆的月亮》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叶祥明和安井季子编写的一部诗情画意的绘本,向人们传达着爱这个主题,爱是相互的,只有我们付出后,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圆圆的月亮》是一本诗情画意的绘本,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夜晚。窗边的少年、迷路的小狗以及迫不及待跃出水面的小鱼……,虽然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内心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祝福。月亮就像姐姐一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时刻关爱着我们。她用她那无私的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送去对亲人的祝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原本是中国古诗中的一句词句。在这本书中被作者演绎的是那么的形象贴切。书中的每一页都在传达着爱这个主题。爱是相互的,只有我们付出后,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你拿起这本书给你的孩子读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你的父母对你的爱呢?而你又如何将这种爱延续下去?让我们在这个宁静的晚上,静静的给孩子阅读吧。让爱的芬芳充满整个房间,愿世界更美好。

附《圆圆的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绘本,了解《圆圆的月亮》的基本内容,学习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图文结合、边读边想、反复阅读、相互交流。

2、结合图文品读绘本,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并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的熏陶,感悟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在阅读《圆圆的月亮》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观察、展开想象,进一步去发现绘本无穷的内涵和魅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图文中读出更多内容,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希望自己变得更美丽吗?如何做才能更美丽呢?光有外表的.美是肤浅的,拥有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崇高的美!(指名说,引出:读书让我们更美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什么是绘本?绘本有点像画册,又有点像故事书,它比画册多了些有趣的故事,比故事书多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美丽而又充满诗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千百年来被我们无数次的描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它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读封面,猜想故事情节

1、师:今天我们绘本故事的主角就是月亮,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书的封面,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并指名来说一说。)

2、师:读封面上的文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绘者、出版社等,齐读一下这本书的题目。(板书课题:圆圆的月亮)

3、师:看到这个封面,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觉得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猜想故事的情节,让学生自由地来表达)

三、初读绘本,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

2、同学们,看着图听了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3、师:这么宁静而又温馨的故事,刚才只是老师读了一遍,相信你们肯定不过瘾,你们想不想读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声音再次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生再次阅读绘本故事)

四、品读绘本,学习阅读绘本的方法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了两遍这个故事,回想一下,那圆圆的月亮到底将月光都洒向了哪些地方?(师生共同回顾)

师:宁静的夜晚,所有的一切都包裹在这宁静之中,只看见天上升起的一轮圆月,一会儿它来到了原野上,一会儿它来到了屋顶上,一会儿它来到了公园的长椅上……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月亮把月光洒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月光真是无处不在啊!

2、师口述:夜晚,今晚的月亮好圆。原野的小屋里,女孩儿从窗口仰望着夜空,说:“有谁也在什么地方看着哪吧!好美好美的月亮。”

3、在看着哪!在看着哪!屋顶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一读)公园的长椅上又有谁?它们又在说些什么?(学生想象,自由表达)

4、这里还有一只迷路的小狗呢!同学们,读绘本除了读文字以外,其实画面当中包含着无限的内容。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小狗的眼神,体会一下它的心灵,它到底怎么了?(学生想象,自由表达)除了绘本本身,从图画中你还能读到什么?(指名说一说)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出小狗的这种期盼?让我们一起来帮小狗呼唤好吗?(出示句子,齐读:“月亮,请告诉我回家的路吧!”)

5、师:是的,阅读绘本的图画,就应该这样读。怎么读呢?(学生回答,师板书:用心观察 展开想象)

6、旷野上,一对鼠兄弟在说话。(自己跟身边的人读一读)通过读它们的对话, 你觉得这对鼠兄弟心情怎样?(指名说一说)

7、瞧!狸猫正在山里练习变身呢,它又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出示句子,齐读:“喂——月亮——你看看我,这次一定变得成——”)

“这次一定变得成”说明了什么?狸猫这次又有可能变成什么?

8、海边的小屋里,小男孩正在为谁祈祷?他在祈求什么?回顾整个绘本,你能发现什么?(指名来说一说)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想象和交流,看似简单的一幅幅图画,我们却从中体会到这么多丰富的情感,想想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绘本的内涵的呢?(板书:图文结合 边读边想)

五、阅读延伸

1、如此柔美的月光下,是不是只有小女孩、野猫、小鸟、站长、鼠兄弟……还有谁在看月亮?他们又可能对月亮说些什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此时此刻,关于绘本、关于月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把你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首诗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绘本《圆圆的月亮》,它不仅有简洁的故事,更有着含义深刻的画面,作者用它独特的匠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夜晚!是啊,圆圆的月亮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喜悦和温暖,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月亮。月亮是圣洁的,我们人世间所有的一切在柔美的月光的照耀下都是美好的,最后感谢月亮带给我们的这份美好和感动,再见!

板书设计:

《圆圆的月亮》绘本导读

图——用心观察 展开想象

花钟的课文内容 篇9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1-2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打下坚实的识字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识字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归类识字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来进行归类识字教学。

1形声字归类。“如《在操场上》“跑、踢”都与“足”有关,偏旁“足”表形,另一半表声。“打”字中的“扌”旁与手的动作有关,教学时手势动作与字义理解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再如,“桥——轿,底-低”等等。

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字的基本意义,做到准确运用汉字。如,区别“漂亮”、“飘扬”,“飘”与“风”有关,有“风”(红旗)才能飘扬;“漂”与“水”有关,用水洗(脸、衣服)才漂亮。

2会意识字。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等,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解字词的意义。

3象形识字。新教材的象形字编排“由图到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再认识汉字,如,两个“人”字并起来就是“从”字,双“木”成“林”,三“人”成“众”,三“石”为“磊”等等。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了解一部分汉字的起源。

4偏旁部首识字。如,将有“虫”字旁的字:蜻蜓、蝴蝶、蚯蚓等编成短小的韵文,不仅同偏旁的字归类易记,韵文易读,又了解一些昆虫生活习性的知识。

利用偏旁规律,可以“换偏旁”识字:“吹——砍”;熟字加偏旁识字:“门+人=闪”;“熟字减偏旁”识字:哪――那;“看图猜字”:首先画棵树“木”,然后画个果子“果”,组成“棵”字。

归类识字法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二、在情境中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候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在识字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在课文中识字。在课文中识字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借助拼音认一认、去掉拼音认一认,打乱顺序认一认,回到课文认一认”。如教学《比尾巴》一文时,配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在课件中,可爱的猴子、兔子、松鼠、公鸡等小动物,他们的尾巴上分别挂着本课的生字,我启发学生:谁能认识生字,就让谁扮演相应的动物比尾巴,学生异常兴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识记的方法很多,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

2在诗歌、韵文中识字。诗歌及短小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儿童记忆。

3谜语识字。“两人坐在广场上――(座)”。

4儿歌识字。“三人日下去春游(春)”。

5编顺口溜。“有脚真开心‘真’”,“无脚直犯愁(直)”。

6谚语识字。如,“初三初四峨眉月,十五十六团圆……”可使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及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7用反义词识字和在对子歌中识字。如“开——关、高——矮、美——丑”,又如“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8先看图再学文的方法识字。先看图学词:“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再看图学文,比较“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这样学汉字和学课文结合起来,即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分辨能力,又使其学习了量词的用法。

三、联想识字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古诗二首》一文中,有个要识记的生字“醉”,由于学生还不认识“酉”和“卒”,在教学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适时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举着一双双小手,有的说:我知道,我在电视里见过“醉”,我爸爸经常喝醉,妈妈出差时经常留言“不要让爸爸喝醉了”。有的学生说:“爷爷下的象棋里有“酉”和“卒”,它们分别是“醉”字的左边和右边”。

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识记,同时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四、在生活中识字

尊严课文的主要内容 篇10

【尊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绘这样一个画面:一群难民受到善良的沃尔逊人的款待,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

接着,故事里的难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个例外的年轻人。与其他难民不同的是,他要求镇长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镇长最后只得答应让他为自己捶背。之后年轻人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故事的结尾是富有戏剧性的,镇长的一双慧眼发现哈默美好的人品,并留他在庄园,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是一种尊严,这正是哈默与众不同的人格,也正因为哈默这种人格,他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相关阅读】

1、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这是杰克逊对自己女儿说的话。“现在什么都没有”,说明哈默目前是个难民,是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可是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拥有大批财产和亿万金钱的人,而是指拥有尊贵的人格。哈默正是具有这种尊严的人。他不因穷困潦倒而自悲;向他人乞哀告怜,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换取应得的酬劳,只有这样,才觉得舒心、踏实。杰克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觉得这个年轻人有骨气,目前的穷困是暂时的,凭他的骨气和毅力,能创造出财富。在杰克逊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也说明了杰克逊是一位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

(2)对词语的理解。

喉结:成年男子颈部由甲状软骨构成的隆起物。

疲惫不堪:“疲惫”是非常疲劳的意思,“堪”是能忍受的意思。“疲惫不堪”即疲劳得不能忍受了。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注意

(1)“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哈默当时饥寒交迫,生活艰难。为下文的理解打下基础:即使到了这等地步,他还是不肯接受施舍。

(2)关于吃不吃食物,哈默与杰克逊之间有一组对话——杰克逊的善良和哈默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度。

(3)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一动作,表现了哈默饥饿的程度,哈默刚才不肯接受食物的精神之可贵,即使到了饥饿极点的时候,也要坚持先干活再吃饭。

3、相关链接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11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归纳:

1、段意综合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2.分析比较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例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文题扩展法。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容。所以,只要仔细解剖题目,把题目扩展开来,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通过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施妙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4.问题串连法。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 漂流了多少年? 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认真思考然后回答,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5.概括要素法。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这里,时间是战国时候;地点是邺这个地方;人物是西门豹;事件是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高段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和落实的。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老师自然会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既精炼又准确地概括,很少!用崔峦会长的话来说,就是老师的意识有了,而平时课堂上老师关注不够,训练不够,没有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学生一站起来,不是长篇大论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很少能言简意赅地进行概括。我们在抱怨学生不懂得概括的同时,是否该问问自己,我们自己掌握了几种概括的方法?我们有没有试着自己准确地概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没有和学生一起概括,并确实教给他们概括的方法?

因为体裁、主题、篇幅、构段等等的不同,不同文章其概括的方法也各有侧重点。我学习了几种常用的概括方法,并开始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践,再加上每天一篇《读后感》的练笔,希望学生能在整体把握文章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能有所收获。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的文体比较适用。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段意是中段语文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就是段篇教学的一个衔接和延展,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淡化段的教学。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也是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训练。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作用,因为学生在习作中常常出现记流水账、详略不当、主次不分的情况。通过学习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清主次、安排详略。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提问要有价值,要有针对性和突破重难点,使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花钟》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12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花钟》。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生沉默无语。)

师: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用花草做成的钟,是吧?嗯,看,老师这儿就有一座用花草做成的钟。(出示做好的花钟,有指针。)漂亮吗?

生:漂亮!

师:我们把它挂在黑板上。(将花钟贴到黑板上。)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用花草做成的——钟。(随屏幕显示,介绍各地花钟。)李老师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著名的中央大街旁,也有一座巨大的花钟。我还在那儿留过影呢。看,李老师精神吧?

生:精神!

师:不过,我在这花钟前显得有些渺小了。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作者介绍的花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13课,听老师来读课文,看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你也可以试着轻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开放的。

师:是啊,一天之内,不同的花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指名另一生。)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师:哦,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还有谁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花可以组成花钟。

师:把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特别多,下面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开始吧。(生读生词。)

师:好了,先读到这儿。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我还看见有的同学在查字典,这是学习生字新词的好方法。现在,请你们认真看着书,把画出的带有拼音的生字词读给你的同桌听。

师:好,看准拼音,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读得很准确。现在,我们看屏幕,离开课文中的拼音,还能把它们读准确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自由练读。)

师:好,现在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每人读一个词,开始。

生:争奇斗鲜。

师:那是鲜艳的——“艳”,是吗?再读一遍。

生:争奇斗艳。

师:嗯,“争”字读得多准啊!临来之前我还担心呢,重庆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呢?听你读了这个词语,我放心了。来。(指另一生。)

生:芬芳迷人……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现在,大家看一看,这些词语中哪几个在课文中是描写花的呢?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

生:芬芳迷人。

师:嗯,闻一闻。(陶醉地。)好 ——

生:(一样陶醉地。)—— 香啊!

生:欣然怒放。

师:噢,就像过年的时候礼花绽放一样。

生:艳丽、娇嫩、淡雅。

师:嗯。(见仍有同学在举手。)哦,还有啊?你说吧。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形容花的,大家快去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微笑着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好意思地轻声说。)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呢?

(生无语。)

师:谁来告诉他?周围的同学们,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迅速浏览课文后,兴奋地喊。)6点!

师:没错,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师: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语,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美的。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屏幕显示,生观看后作答。)对了,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描写了哪些花呢?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画下来。(生勾画。)

师:谁找到了?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艳丽”是描写蔷薇的。

生:还有万寿菊、昙花、牵牛花、午时花……

师:好,我们看,课文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课件出示。)叫叫它们的名字吧!(生伴随课件出示的花认“花”。“花”下附有花名,最后许多花一起显示。)

师: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啊!我们看看,这些花,哪一种可以说是淡雅的,哪一种可以说是艳丽的呢?

生:艳丽的蔷薇、淡雅的昙花……

师: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淡雅和艳丽的意思了。那这些花里,哪一种花是最娇嫩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找一找那个句子,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课文中是怎样介绍花的娇嫩的?我们一起读一读。(屏幕出示语段:比如,昙花的花瓣……灼伤的危险。生读。)

师:看啊,这娇嫩的大花瓣啊,气温高一点,阳光强一点,就有被灼伤的危险,可真是够——

生:娇嫩。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词。(生高声齐读。)

师:不够娇嫩呀,再读一遍。(生温柔地读。)

师:这回有点味道了。我们来看,蔷薇花是艳丽的,月光花是淡雅的,昙花又是那么的娇嫩。“欣然怒放”在课文中是描写哪一种花开放的样子?谁找到那个句子了,读给大家听。(生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再次指名读后,师生齐读。)

师:我们要想记住一个生词,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多读几遍,这样,你一定会记得很牢的。我们看看,除了说欣然怒放,课文中描写花开,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呢?默读课文,画一画描写花开的语句。

师:好,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请你来读——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嗯,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分别读自己画出的描写花的语句。)

师:你们觉得这些描写花开的句子中,哪一句作者写得最好,你就把哪一句读给大家听。谁先来读?(生沉思。)

师:你认为作者哪一句写得最好呢?

生:艳丽的蔷薇绽放了笑脸。

师:多美啊!

生: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咱们上课好久了,我有点累了,我想像月光花那样舒展一下我的身体。(师做舒展样。)哦,好舒服啊!你们也像月光花一样舒展一下自己的身体。(生做舒展的动作。)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句?

(生分别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

师:你们看,作者……哎呀,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啊?那这样,你把最想读的那一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好吗?(生读。)

师:好,我们先读到这里吧,刚才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呀,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你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要想把这个本领学到手,摘抄句子是个好办法。下面就打开你们的摘抄本,从刚才我们读到的描写花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你喜欢的,抄在积累本上。(生摘抄,师巡视。)

师:(示意暂停。)以后,如果你们再听到、再看到描写花的词句,都可以摘抄到这一页上。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还有一些句子都读好了,也读懂了,还积累了那么多描写花的词语和句子。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是不是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钟里种的就是这样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课文里那座花钟的秘密,也就在这些鲜花之中。下面,老师和同学们配合来读一读,我带你们一起去探寻这座花钟里的奥秘。拿好书。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4点,读——(生跟读。师继续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好,现在,同桌之间也这样来读读课文吧。(生自读课文。)

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说什么时间,你们说什么花开。我来考考你们课文读懂了没有。凌晨4点——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那如果我说什么花开,你能对出时间来吗?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准备好,可以抢答。万寿菊开了——

生:下午3点。

师:花的开放时间能那么准吗?那么,你应该用什么词来说更好一些呢?书中就有一个词,刚才咱们还读过好多遍呢!哪个词?

生:左右,还有大致。

师:除了用“左右”、“大致”,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大概、大约、差不多……

师:好,在刚才这一问一答之中,聪明的你们已经探寻到花钟里的秘密了。课文中提到了一位植物学家,他发现了这花的秘密修建了一座花钟。现在,你们就带着他的创意,两个人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拿起一生桌上的小口袋。)这个小口袋啊,很神秘,现在可以打开了。看清每种花的名字,再认真读读书,看看每种花应该种在什么地方。黑板上的这座花钟,我想请两名同学来帮助我修建。(生修建花钟。)

师:(示意暂停。)大花钟的修建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种在这花钟上的花,将在这一天之内,陆续开放。现在,这座花钟可以拿掉它的指针啦!因为——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示意齐读。)

师:多奇妙啊!用这句话来夸夸咱们修建的这座花钟!自豪一点,“你只要看看……”(师范读。)

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把你的这个感受写在黑板上。你们呢,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题的后面。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这花钟可真——

生:有趣!

师:(指黑板上的花钟。)你看,它,现在不需要地下的那个机械结构了,现在它也不需要这个指针了!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指课题。)

生:花钟!

师:只可惜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呢!现在是下午两点左右,这节课也该结束了。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发现下午两点钟开的花,但是老师找到了一种在两点钟闭合的花,名字叫深红海绿,它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啊!我把它种在这里。(贴在黑板的“花钟”上。)其他的时刻,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贴问号。)这就等着你们到课外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

评析:

这堂课,在如下4个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其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从课文的语言美进入到意境美,再从品味美中感悟美,由欣赏美逐步过渡到创造美的境界中去,使学生切切实实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节课,教师从字词入手,过渡到各种花的特点,从抓特点中体会句子的优美,由句子扩展到段落,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在领悟了“花钟”的奇妙之处以后,学生一起动手,自己设计一种新的花钟。这种把美的陶冶与语言运用自然结合的设计,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交融,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其二,学生在课堂上采取的是研究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这节课,教师时时、处处挖掘学生潜能,研究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研讨:“暮色”是形容花的颜色吗?哪些花艳丽,哪些花淡雅?花的开放有哪些不同的说法?花钟为什么不需要指针等等有意思、有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很好地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为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其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使这节阅读课从过去的内容本位走向了“学生为本”。本课紧扣教材,围绕课文进行语文训练,但又不满足于“解说教材”,而是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见闻结合起来,课前了解各地的花钟,课中交流各自的见闻,课后延伸信息空间,不断展开对相关知识的构建,从而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教师不被凝固和僵化的所谓“知识系统”所束缚,更不是扼杀创新与探究的所谓“回归”旧有的“常态”,体现出崭新的“教材观”。一线教师参与教材建设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四,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实效。朱作仁教授早就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扎实、朴实、落实”的教风要求,这是全国广大语文教师早已熟知的经典论述。但是,在课堂上能始终坚持这一标准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在一些“赛课”上,更是难得一见,因为“赛课”的作秀掺假在所难免。然而,李晓密老师的课则不是这样。她从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出发,不是去“一比高低”,而是在“一心一意”地教好学生,一切以让学生得到真收获为目标,坚持走正路,上好课。这在当今,尤其是诱惑多多的不良风气下,更显得难能可贵。

上一篇:少教多学学期计划下一篇:午睡管理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