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共8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篇1

南康市横寨中心小学 刘本香

【摘要】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成了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做到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并把要求“层次化”、教学“特色化”;还必须具有科学性;必须考虑时代和科学的进步,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教材 创造性 层次化 特色化 科学性 新教材全面推广几年下来,许多老师对这本新教材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大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编的好的地方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更适应学生的特点。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数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有用的数学。而且教材中设计的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几个学习伙伴也给学生们增添了学习情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并且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情境和机会。新教材以其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形式灵活新颖都是学生所喜欢的,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但也有老师反映使用新教材,教的时候总感觉教学目标及要求不够明确。有些知识到底要求学生掌握到怎样的程度,有些知识的拓展和衍生也不知道要到什么程度。这个“度”的把握对教师来说的确很难,要用好这本教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且新教材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这句话怎样真正理解和把握还存在问题。有的教师是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另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所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我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即如何做到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前提。要理清教材改革的长期性和教材使用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关系。教材改革是个长期不断的过程,一个真正好的教材要经过不断的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的过程,而教材的使用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便于老师去积累教学经验。目前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正在试验阶段,总是有点缺陷,但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还要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脑中有课标——以课标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依据。教师应经常把课程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教材——要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眼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教师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三、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还需要把新教材的要求“层次化”。

1、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遵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接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分层递进”的教学势在必行,对教材中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要进行分层次要求。

2、要求的“层次化”还体现在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也是体现了尊重学生,有利于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口算,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口算教学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口算教学的新价值等诸多方面已经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的热点之一。其中提倡和算法的多样化已形成共识。算法多样化要求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只是标准的、最优的、严格的算法,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真实的问题求解过程,每一内容的表述、问题的解答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表现。

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算法多样化和一题多解在教育的理念上还是有区别的。过去提倡的一题多解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现在提出的算法多样化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上的,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发展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途径,他的着眼点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独立思考成果,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状况、思维方式等客观的自身差异决定着每一位学生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的。所以还是应该把要求层次化,有的学生只掌握了一种,有的学生能掌握多种算法,所以算法多样化并不是算法全面化。

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好适合学生的算法和算法简约和优化之间的关系,适合学生的算法可能并不是最优的方法,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得到的一种算法,应该加以肯定的,这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提倡算法全面化,并非让学生掌握每一种算法,而是要通过小组之间同学们的反馈交流、评价、沟通,求同存异,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思维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

3、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优化的过程。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反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有的课上学生出现5、6种方法,最后就是指定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让全体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中间少了交流体验反思这个环节。只有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最优化的算法。现在的最优化和开始的最优化本意是不同的。开始的最优化是按照数学家和成人的理解观点来定格的,未必是学生认为最好的,统一的算法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没有把个性化的东西反映出来。这个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新一轮的学习负担。

四、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必须把教学“特色化”。

教师手中的课标、教材、学生犹如厨师的青菜、萝卜、佐料,一道上等的菜肴需要厨师用精湛的手艺来烹调,不同的厨师烹调出不同的色香味,同理,一节有品位的新教材实验课就要依靠教师高超的教学“手艺”来创造自己的特色。新教材的教学,师生双边都是具有积极思维的生命体--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影响新教材教学过程有诸多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把备课等同于抄写千篇一律的教案,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艺术性”、凸现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要做到“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因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教师要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而新课堂开放了,新课堂“活”起来,但怎样做才“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如何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探索,要讨论多长时间,探索什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创造特色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具有艺术才华,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如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感召力等等。

把教材“特色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使“做数学”的过程更加凸显。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以“生活”为依托,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

3、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

学习活动也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的着力引导,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学习.

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活动才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4、增加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 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所谓“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符合数学科学,要有科学性。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但在处理上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有些概念都是运用通俗易通的言语阐明一些道理。

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考虑时代和科学的进步,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更新适应时代的需求。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数据,如:每次奥运会中国夺牌情况、这次海啸捐款、火车提速后的速度、刘翔奔跑的速度、姚明的身高等等,都可以编成应用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

总之,能把新教材上下来是一种本事,能创造性地把新教材教下来又是一种能耐,能把新教材内蕴的理念和素材通过开发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取得成效,这更是一种功底。教师水准就在如何用教材上显现不同的档次。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篇2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选用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 但在学生的眼里, 书本中有些素材还是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须有意识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学生需喜闻乐见、特别好奇、特别关注、特别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满足学生喜好, 以充实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秒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我巧设场景, 以“神州七号发射升空”引入, 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又通过播放视频———“新闻联播前的最后5秒报时”“交叉路口信号灯”等学生熟悉的素材, 拉近抽象的数学知识“秒”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间, 让学习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 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 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数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 教材通过对话呈现了三种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操作方法“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而对“具体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及其他转化方法”, 教材并没有提示, 这样, 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间。教学中,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 先把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观察并找出转化后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再次设疑:“如果只有一个梯形, 你们有什么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呢?”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 由于学生刚刚用“剪拼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知识的迁移, 有些学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转化方法。有的学生用一个等腰梯形沿对角线剪开翻转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一个等腰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长方形, 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操作, 学生不但亲自经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而且其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能圆满地完成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调整教材的编排, 使教学更有效

教材的内容结构虽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编排的, 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 所以, 在教学时, 教师有时不必严格按照教材所编排的次序逐章逐节地进行教学, 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优化组合。如:人教版第七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单元编排共配置了8个例题, 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数的认识与大小比较”, 例4、例5是“两位小数的认识”, 例6是“认识小数的数位表”, 例7、例8是“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若教师严格按教材编排次序进行教学, 教师教起来费力, 学生学起来费劲。尤其是学生“对小数的读写法”这知识点掌握得很不顺, 究其原因, 是教材中把“认识小数数位表”编排在例6, 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以致于教师前5个例子的教学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学小数这单元时, 我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 用实际例子引出小数后, 再出示例6, 学习小数数位表, 让学生辨清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 通过“小数数位表”再来学习例1、例2、例3、例4、例5, 认识一位、两位小数。这样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来教, 把小数数位表作为一根线, 将8个例题连接起来, 教师教得如意, 学生学得也轻松。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新教材 篇3

关键词: 教学新教材 数学教学 课改实验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做到“课标在脑中,教材在心中,学生在眼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新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选择和创造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挖掘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改实验中慢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实例,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以身代数”,化抽象为具体

实例1:在“绝对值”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我请几位平时比较爱表现的学生排练了一个小品,两个学生穿着警服站在门口当“绝对值”,手拿一把小刀当“负号”,然后表演小品“警察和小偷”。(1)小偷空手从警察的中间走出去时,警察对他进行一番检查后,没发现问题,便放他出去了。——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小偷身上带着一把刀要从警察的中间走出去时,警察对他进行一番检查后,立即没收了他的小刀——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课后我所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均表示这堂课给他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处理绝对值的符号时出的错误比以前少多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兴趣是人们学习的一种动力,也是成功之路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有效有趣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有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不再冷清单调。

二、让学生生成知识,化单调为趣味,突出学生主体

实例2: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教学中,首先我请唱歌最好的宜君同学唱了一段《真心英雄》,同学们在欣赏完优美的歌声后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借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努力奋斗,今后争取做一位人人敬佩的真心英雄。然后我请几位学生为她打分,学生便兴致勃勃地为她打出了95、80、85、90、100、92、93、88的高分,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才能得出比较公平的分数。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很强的参与性,也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课堂到社会

实例3:在“有理数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计算:24×(■+■-■),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模拟表演“市长”接见“外宾”,市长要与外宾分别握手,让四位同学表演,女同学代表负数,男同学代表正数,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这堂课的教学难点:(1)符号的确定。(2)不漏乘括号中的每一项。“情境教学是指通过情感的调动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堂课让学生动了起来,学生亲身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把教材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和情境化。

四、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单极到无极

实例4: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索和实践”的教学中,有这么一题:“编一道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是:5x+3(15-x)=236,并与同学交流比较一下。”我让学生模仿课本的例题,他们便编出这样的例子:学校团委组织了15名学生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其中3年级的每人每次搬5块,其他年级的每人每次搬3块,共搬了236块,问3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这是学生从课本上得出的经验,我以此例建立数学模型——“编一道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是:5x+3(36-x)=236”。然后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结果学生举的例子非常贴近学习和生活,让我十分惊喜。现摘录部分如下:(1)我班文艺委员晓君为班级买了36本单价为5元和3本单价为3元的两种笔记本,作为晚会的奖品,共花了236元,问买了多少本单价5元的笔记本?(2)昨天母亲买了15斤单价为5元的苹果和单价为3元的李子共36斤,共花了236元,问母亲买了多少斤苹果?

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个学生写的都不一样,都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生活经验。新课程呼唤“大课程,小教材”的意识,数学老师要树立“生活即课堂”的大课堂观,以教材为载体,努力把教材内容向社会生活拓展,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种方式应用得当,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生在学习中潜能得以开发,知识面得以拓宽。学习的过程就是活学活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有所创新,积累了知识经验。

总之,教师手中的课标教材和学生就像厨师手中的白菜萝卜和作料,一道上等的菜肴需要厨师用精湛的手艺来烹饪,同理,一节有品位的新教材实验课就要依靠教师高超的教学“手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师生双边都是具有积极思维的生命体——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把备课简单地等同于编写教学预案,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对新教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教案中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小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随便拼凑,随手涂鸦,而是要发挥智慧和心血,在教学中潜心研究和尝试,使得教学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每个数学老师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祝志安.试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1.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4

1.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为创造而创造刻意更改教材内容,要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自学→掌握知识;动手→培养技能;应用→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毕竟,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哪有“自由王国的驰骋与翱翔”?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5

邵刚中心小学

马艳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多年来,“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它限制了教师的思想,把教师禁锢在死框子里,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它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以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具体依据如下:

1、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

《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它体现了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从广义上来讲它又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地、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特色,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所以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

3、根据教学情境而定

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巧妙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的身心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以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一节一年级数学课讲解的是 10的认识。下课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10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各有千秋,有的说出了10的组成,有的用稚嫩的语言解释着10与1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在问老师,10和100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正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培养中不断树立起来的。

接下来我将谈一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如何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吃透”教材。

课堂教学是从钻研教材开始的。只有深刻理解教材,准备充分,上课时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只有对教材的钻研达到一定深度、广度,才能在课堂上轻松面对教学中的任何问题。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一)理清知识脉络把好教材。

俗话说:“一节好的数学课,绝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是反过来看,如果没有知识做载体,我们很难谈教学。所以,钻研教材要把数学知识作重点分析。而且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表明,数学知识必须深入钻研,因为它系统性强,知识与知识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横向与纵向都有深刻的联系。只有通过钻研教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找准、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教师,首先要尽可能了解课程的全貌。你教这个年级有什么新知识传授,需要哪些旧知识铺垫都要有大概地了解。通过对几册书的大概了解,做到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心中有数,并设计出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传授程序,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应明确每册书,每个内容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只有把握好教学要求,才能把握好教学尺度。

(二)领会编写意图,精心设计。

对待数学课本,首先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和每个习题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钻研教材时就要认真揣摩好这些编写意图,并根据需要对教材做一些增删和调整。例如,平均数教学,以前是放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学的,而现在则放在统计中教学,这样编排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思路就要与以前有所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地理解。在深入领会编写意图以后,就要精心设计。再如有位教师在演示“射线”时,用手电筒演示手电筒所射出的光线,并让学生画一画所看到的光线。结果许多学生都画成了圆台形。本来这位老师的创意是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手电筒所发出的光线来理解无限延长的,但学生无法理解怎样无限延长,因为光线总要被别东西挡住的。再说,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并不是一束光线,它是千万束光线的集合,学生没有线的视觉感受,只有体的视觉感受。这里,尽管老师选取的素材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因为没有精心设计,反而弄巧成拙。

(三)研究思想方法,呈现新理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而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只有摸清了这条暗线,教师的设计就不用特意想怎样去体现新理念,就会自然地体现新理念。

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后,一位老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题目是: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钱,爸爸这个月给我29元钱,我这个月的午餐费是57元。(1)这个月节余多少元?(2)如果每个月都节余这么多钱,买一套价格为50元的书,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到?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6+29=65(元),65-57=8(元),可有一位学生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一种算法:57-36=21,29-21=8。他形容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给的钱和妈妈给的钱,这个月的午餐费先不用爸爸给的钱,先用妈妈给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给的钱不够用,还差57-36=21(元),于是再从爸爸给的钱中拿出21元补上,这时还剩下29-21=8(元)。”这位老师热情赞扬了他们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的做法。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及时利用了来自学生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初步获得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更是各显神通。这一问题原本可以直接列式计算:50÷8,但学生们只学习了表内除法,如何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题呢?教师鼓励启发学生能不能借助于原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寻找出了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画图法:

(2)运用加法:8+8+8+8+8+8=48(元);

(3)运用减法:50-8-8-8-8-8-8=2(元);(4)运用乘法:8×6=48(元)。这些算法计算的结果都是6个月攒48元还差2元,所以要攒7个月。就这样学生们把这个已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转化成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新问题。

再看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一年级《统计》):

师: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小猴,看看饲养员阿姨是怎样给小猴喂饼干的。(多媒体出示一个张大嘴巴的小猴正在吃饼干)请同学们帮这位阿姨数一数,小猴吃了几种饼干,每种有多少块。(多媒体显示小猴张大嘴巴,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饼干一块接着一块掉进小猴的嘴里,下面的学生都在紧张地用手指点着数饼干)

师: 停!请你们说说有哪几种饼干,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生1: 我知道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多少块我记不清了。生2: 老师,小猴吃得太快了,没有数清楚。

师: 那好吧,我再重放一遍怎么样?要仔细观察,认真数。(教师重新演示,发现有几个学生拿着笔在纸上画着什么)

师: 这次看清楚了吧?谁说说三角形的饼干有几块? 生1: 三角形的有6块。生2: 不对,有5块。生3: 不对,有7块,因为我刚才在纸上画下来的。(把自己的记录举给大家看,证明自己正确)

师: 这位同学想的办法比较好,他把这些图形都画下来,作了记录。但是,由于饼干掉下来比较快,画下每个图形可能不太容易,要想又快又准确地记录下三种形状饼干的个数,用什么办法最好?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然后我们再来数一遍,好吗?

(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失败的原因,寻找最佳方法。教师第三遍播放课件,每个小组有人在数,有人在记录,合作得非常好,教师将小组内同学们记录的情况展示出来)

(1)□△○□○△ △△○□□△ △○□△(2)□√√√√√

△√√√√√√√

○√√√√(3)□□□□□ △△△△△△△ ○○○○

师: 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说说你 们是怎么想的?

生1: 第(2)种。第(2)种方法的记录员: 因为我们已经知 道有正方形、三角形、圆三种形状,所以我们事先画好了这三种图形。有一个□,就在□后面画一个“√”;有一个△,就在△后面画一个“√”;有一个○,就在○后面画一个“√”。这样又快又不容易出错。(其他学生不由得鼓起掌来,纷纷说这组的办法好)

师: 你能把刚才记录的情况整理填在下表里吗?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作了记录,然后再整理填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统计问题。大家掌握了统计的方法,就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请你说说,你从表里知道了什么?

生1: 有4个○,有7个△,有5个□。生2: 我还知道□比○多1个 生3: 我知道,○比△少3个。生4: 我还知道△最多,○最少。……

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什么叫统计,为什么要统计,怎样去统计,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感悟统计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学科教学内涵和外延都拓宽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很多数学知识要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在观察、验证甚至是失败中感悟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可见,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合理开发重组教材。

新课程改革下,教材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留出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必须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合理地开发重组教材。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图画

苏教版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除了选文更精美、编排更科学外,还动用了大量的版面配上了活泼、新颖、鲜艳的图画,图文并茂,相映生辉,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顺利的理解文字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图画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使用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只当作一种点缀,而不是作为学习的一项内容,很少去理会;二是把图画放大在大屏幕或黑板上,使图文割裂,破坏了整体的美感;三是缺乏指导,任学生盲无目的的进行所谓的欣赏,收效甚微。这些做法与新课标精神及教材编写意图相去甚远,图画作为一种实用而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但要使用,而且还要创造性地用好。

(1)变静为动,以动促思。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63页第2题,原题是这样的:

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有位教师对此素材进行了改进。要求每位学生准备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变静为动”的举措,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2)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一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有位教师在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一系列数学活动。先是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学生侃侃而谈:“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白色指针指向南面”,“我家的房子是南北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在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后,教师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就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地辨认了方向。最后,教师再把学生带回教室,引导学生在标明图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这样的一系列的过程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易于理解。

(二)变“书本教材”为“生活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时,他是这样处理的,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这两种单位的概念,布置给学生一道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到超市调查 10 种物品的重量(自由调查),要求对 10 千克以下的物品用手掂量一下,感受具体的重量有多重,并且要求学生作好记录,以及写出一些心得。在上课时候,要求学生都拿出自己的调查记录表来,按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能力都大有提高。现在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要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有价值数学,能够在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可以经历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这节课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以外的教育资源。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出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适当拓展教学内容。

虽然现行的教材在不断改编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生活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又为拓展数学教材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生活实际、及教材的编排体系,以教材为扩散点,增加教学内容,拓展教材空间,让学生接触与之相关的各类教材,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有位教师她根据生活实际,补充了一些内容。如: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上一节课所用的时间是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10分钟;每天晚上播放的《新闻联播》所用的时间是30分钟。随后,她又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这是一个动手操作型的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原来练习仅仅是让学生填写安排表,这样内容较少,达到的目标也比较单一。于是,她就有意对此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先要求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制定周末各项活动安排的计划表。然后在课堂上,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各自的时间安排表,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将原来安排表中不合理的安排进行改进,将内容单一的活动进行丰富。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验于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这样为学生增加了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内容,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四)大胆改编例题。

新课程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师可以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图进行合理设计。只要有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就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或改编。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都应该是成功的。例如一位浙江的教师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的:他先认真观察主题图,发现了几个字:去鸟岛喽!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就从这里设计,吸引学生的兴趣。他知道在浙江省有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叫千岛湖,它就是一个鸟的天堂,是个景色优美,绿色环抱的世界,湖里有一千多个小岛。于是,他在网上下载了几幅千岛湖的照片,上课时候用电脑播放出来,配上优美的音乐,小鸟的叫声,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当学生在欣赏完后,他趁热打铁:小朋友,鸟岛美吗?生:美。师:这节课我们去那里游玩好吗?生:好!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完全打开了,接下来教师就开始上课了。我们知道,一节课效率的高低要看教师在课前下的工夫有多少,在课前设计上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了,所以,创造性使用教材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开发教育资源,走进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好奇,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大胆地改编例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地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再如:文登市实验小学吕洪芹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她就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鲜活生命的体验,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做了这样的设计:

1、从随意“折一折”中,加深对“产生分数的前提是平均分”的体验。

2、把“一步一步的被动操作”改为“一次创造性操作”;把书上情境图作为引申练习,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这些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就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飨。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纸片,看看是什么 图形?

生1:我是长方形。生2:我是正方形。生3:我是圆形。......师:对,同学们手里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图形,请你随意折一折,然后用彩笔将折痕画出来。

学生活动。师:(选取部分图形贴于黑板上)你能将这些图形分类吗?(短暂思考后,一学生将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生1:左边这几个图形是平均分的,右边的几个图形不是平均分的。

接下去教学1/2的读法、写法,并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1/2。片段二

师:上面我们用纸折出了1/2,那么,你还想折其他像1/2这样的分数吗?

生:(兴致很高)想!

师:好,大家小组合作,想折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生积极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生纷纷举手)生1:1/3,(举起手中的纸片)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这一份就是整个长方形的1/3。

师:要折出1/3这个分数有难度,可他却准确地表示出来啦,真了不起,我们把他折出的分数保留下来吧。(让生1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并板书“1/3”)

生2:我折出了1/4!(举起一张等边三角形纸片,折成 1/4)我这样折(重新演示折的过程),把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1份涂了颜色,这一份就是整个三角形的1/4。

师:他的这种折法很有创意,我们也把它的学习成果贴在黑板上。(让生2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并板书“1/4”)

生3:(跑上前)我折出了1/16!我把这个正方形连续对折了4次,刚好平均分成了1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个正方形的1/16,两份就是2/16,三份就是3/16......(转身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并板书“1/16”)(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本案例教学成功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好一个“请随意地折一折”,打破了以往教师只关注让学生把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平面图形平均分成两份,以此来体验1/2的不同含义,目标导向太直接的惯例教法。让学生先“随意折一折”,这样必然产生两个结果:“平均分的”和“不平均分的”,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中主动抽象的“平均分”牢固地扎根于思维之中,并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平均分”是生活中的一种特例,是产生分数的前提,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认识了1/2后,教师又让学生“想折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深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才有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等这样的对他们来说的创新做法。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交流、展示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也很好地实现了由“1/2”到“几分之一”认知上的飞跃。一路走来,虽然“磕磕碰碰”,但每位学生都乐在其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五)适当调整教材。

一个教师不要死教书,更不要教死书,要赋予教材以生命。适当地调整教材,可使教学的线路更具“曲线美”。教学时,首先对教材条理化,把较难一点跳过去,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头学。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发展区”。通过条理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发现已有的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材中的主题图一般是静态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无法兼顾儿童情趣,教学时,可将主题图变静为动。如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引发学生惊喜、新奇的情绪,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动物,演一演主题图,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强实际体验,切身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最后我们看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误区有哪些?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今后教学的趋势,但创造性使用教材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就目前的实践我们发现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些误区,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继续去探索、去研究、去改进。

其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应仅是形式上的改变。现在,在一些老师们的观念中认为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改变教材的例题、练习。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

其二,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把握好时机。创造性使用教材并非仅仅限定在新授课,或者是课堂的开始环节。在练习课中,在一节课的任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通过匠心的设计,对教材进行开发,使教材内容在我们的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总之,“新课标”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促进我们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更新。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努力的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方面,找出一条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方法。教师应该树立活的课程意识,对教材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多向激活,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师生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成为可能。

交流研讨:

1、你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哪些好的做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篇6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要合理有效地用好主题图 , 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 材 ,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由主题图呈现信息, 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 而展开教学。主题图往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背景, 其 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 运用得当,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图 有效使用 学生知识 合理因素 教学内容 能 力结构 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利用 主题图 教学。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 8个年头了, 只要打开人教版数学 课程标准新教材,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美术图画,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 数学故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的设计,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教学主题图。插图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 活密切联系, 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深受小学生的喜 爱。这些教学主题图不仅仅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赋予了生命, 融入了生活气息, 变 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 激发了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以上 认识,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好“主题图”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浅谈 笔者几点体会:

一、理解“教学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的前提。

“教学主题图” 的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 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 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教学主题图”主 要是以 “场景” 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 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的理解和正确把握,就会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 难。因此,要实现“教学主题图”的应有价值必须充分挖掘“教学主题图”中有 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素材。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 “时、分、秒” 这节内容中, 教材提供了一幅“春节联欢晚会”的教学主题图,这时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 待着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选择这样的情境作为单元的主题图, 其意义可以从 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由于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亲身经历的事情, 很容 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由于 教学主题图与所学的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秒”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 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新课内容“秒的认识” ,这也 正是“教学主题图”作为“秒的认识”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了一幅“儿童 游乐园” 的教学主题图, 这是一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 大多数小学生都 有去公园或游乐园玩的经验, 他们对公园的环境和游乐园的项目都比较熟悉, 这 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去参与新课的教学活动。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项目, 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计算的问 题,这也正是“教学主题图”为本节内容作铺垫的价值所在。

二、发现“教学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一个个 “教学主题图” 中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 在, 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 这样的主题图至少在相关数 学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 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 会留给学生, “主题图”的教学也在于教师恰当地设疑激趣。例如:在学习五年 级上册“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教材提供了一幅街区教学主题图,下部是学校的 大门内外,中部是街道,上部是住宅区。教师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你发 现了哪些图形?”学生甲说:“我

发现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乙说:“我 发现有正方形、三角形” ,学生丙说:“我发现有梯形”„„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情 境中进一步巩固掌握了已经学过的图形, 同时也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 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教师接着问:“那 么, 你们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这个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 欲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虽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的面积不会计算,但这样的教学主题图既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 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不适合学生的主题图——大胆舍去、巧妙替换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 科书”的过程。因此,作为教材组成部分之一的主题图,它的存在也并非教学的 全部, 作为教师, 我们要懂得变通与取舍。对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图, 我们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或是精心分析、巧妙替换;或是大胆舍去、开 门见山。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时,第 68页有一幅关于儿童公园的 主题图, 图中有的学生在玩过山车、有的学生在玩旋转木马„„。教材的意图是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信息、从有关儿童公园的图片中提出几个用乘法计算的数 学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散了,因数有一位数的,有整 十数的, 有几十几的, 还有几百几十的„„而这节课主要讲的是整

十、整百乘一 位数。这样引入的环节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我想如果先给出整

十、整百数,然后 让学生用这些数和主题图的相关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不会绕弯路, 节省时间,不仅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学的十分的轻松和愉快。

四、注重结合“教学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主题图” 不但要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还要结合图画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加法”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 国野生动物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种数, 并使学生 认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要敢于与捕杀野生动物 的不法分子做斗

争,建立美好和谐的大自然;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为今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好准备。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国人口普 查数据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情况,知道我国是一个人 口大国,资源辽阔,物产丰富;另一方面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好好学习, 长大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 献。

再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教 学主题图。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 数,初步感知 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 友;另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 使学生知道, 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 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也是“教学主题图”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不只是从“教 学主题图” 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还从 “教学主题图” 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主题图时, 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 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 张开想象的翅膀, 不断地闪现出奇思妙想;充分利用主题图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的特点, 让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 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打开思维的闸门, 不断的求异创新。

综上所述,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合理利用这 一资源, 不但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愿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激活思维,促进课堂生活的动态生成, 为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打下基础, 同时又能建构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溢 满情感的课堂生活。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了解编者 的设计意图,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含义, 辅助课堂教学,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 生动,更丰富多彩。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 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教科书 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篇7

教师可结合本校的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做有利的尝试。

一、依据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的更换教学素材。

教材中所选课文,因作者生活的环境及经历,所选用的素材带有一定的地域性。位于祖国南方的学校的大部分师生对于北方的事物、风俗习惯等仅限于从书本上了解并没有深刻地体验,更说不上准确地理解。因而,在教材中的某些素材,在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下,教师可在教学中做一些替换。如《胡同文化》一课中,提到“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学生对“臭豆腐滴几滴香油”这个“菜”在北京市民生活中的意义难以理解。教师用本地招待姑奶奶回家的一道“菜”———面条煮瘦猪肉来代替,学生马上理解了北京市民的亲近和满足。再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把“紫藤萝”用“紫牵牛花”代替,《故都的秋》中,用旧的民房来代替“破落的院子”等。在代替素材的时候,没有改变原文、原句模样,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文句的思想感情,领会文句传达的情感内涵,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同样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调整教学内容。

许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具体到每个班的情况差异较大,因而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根据班级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或适当增减内容,或放缓速度,或增加难度。如《秋水》一课,对学习比较好的班级,印发旧版教材中的《庖丁解牛》一文给学生阅读,以期使其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对一般的班级则掌握好《秋水》一文就可以了。对“口语写作与训练”中“情景对话”的教学中,则增加难度,要求学生不但有适当的语言,还要辅以合适的动作和表情。因材施教既能减轻学困生的负担,又能提高学优生的学习难度,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的需要,把两个或更多的单元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每两个单元安排一个相同的体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种体裁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强调掌握每一种体裁共同的知识。学生可以相当集中地准备材料,教师也可以系统地备课。如第三册一、二单元诗歌为一教学单元,三、四单元散文为一教学单元。

四、根据教学需要,联系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再建。

语文的教学,涉及的学科比较多,有些内容涉及的学科知识是相同的,可以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学习。如第三册诗词有《一剪梅》、《虞美人》、《无题》等,这几首诗词已被谱成了歌曲在传唱,把这几首诗词组合在一起教学,学生在对比中能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教师经过实践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得到加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具体表现与方法不明确,把创造性使用教材理解为等同于“更换内容”或“活动内容的更换”,忽略了自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其它因素,出现了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狭隘、片面的理解。如在《胡同文化》一课教学中,用旧地主院子来代替北京四合院,旧地主的院子固然有和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地方,关键是学生从未体验过旧地主院子是怎么样的,这个素材代替北京四合院后,学生对北京四合院照样还是没有直观的认识。这说明教师在对素材进行代替时,并未对课程标准、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教学目的、目标的把握也不明确。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应该注意几个原则:

(1)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2)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3)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4)必须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5)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秦训刚, 蒋仁森.高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创造性 教材资源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初中英语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集合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不论是显性的亦或是隐性的,都可以作为塑造初中生、使初中生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的过程中显现的。所以,不管是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者,还是初中英语教材的使用者——教师,都要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上的资源

我们要特别强化教材的重要性,充分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熟悉教材的基本理念,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拓宽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教材这个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同时,对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碟体光盘等教材配套资料也有必要进行购置和认真挖掘。

例如: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七年级第8单元“When is your birthday?”的单元学习重难点是月份的读写方法,这样的目标相对枯燥,因而很多教师绞尽脑汁的去设计各种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忽视了教材中现有的练习资源。其实在本单元的练习中就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单词读写练习,像填字母练习,形式新颖,完全可以满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二、灵活、科学地运用教材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初中英语教材的开发和编写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致使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在具体使用教材的时候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就需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和内容,科学合理的压缩英语教学内容或者调整原定的教学顺序,精选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等。我们要能灵活、科学地运用好英语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如中国人的名字译成汉语时,按汉语拼音来拼,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中的姓名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氏。这样即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中人名的认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三、扩展英语教材资源

初中英语教材也是学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材料。为了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教材固有套路,更要改变原来的“唯教材”观念,而是应该建立一个大英语教材观,要确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方式,要切实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初中英语教材中所设计的内容以及编排顺序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的补充或调整。

例如: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七年级第3单元“What color is it?”的教学中,在颜色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地拓展颜色的其他含义。如黑色不黑: black dog(沮丧),black tea(红茶);白色不白:white nights(不眠之夜),white lie(没有恶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无用之物)等。对教材的不断扩展,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能避免学生过于死板的英语学习。

四、超出英语教材资源

超出英语教材资源事实上就是多利用社会资源。学校的英语教学只能提供给学生相对封闭的语言学习环境,其实学习语言需要一个开放互动真实的社会大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例如随着旅游开发意识的增强,各地景区都将旅游景点辅以英文介绍,可以带领学生在游览文化景观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这是一种意义识记,效果很好。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涉及到科学知识或科学发明,这对知识经验并不丰富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七年级第12单元的“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以及九年级第9单元的“When was it invented?”等。可以带领学生到科技馆等相应场所进行参观,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参观还可以调动学生对科技产品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查阅、翻译难度适中的英语资料,了解关于某项科技的更多信息,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成就感。

五、结语

总之,在现有的教材资源向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你还要看到那一扇扇窗,千万不要无视它们的存在。只有当你领着学生去把它们一扇扇打开之时,你才会体会到它们的价值。同时,这些课程资源被充分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英语学习活动越来越丰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希俭.浅谈如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J].湖北教育,2007(06).

[2]阎林德.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7(02).

[3]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程序设计语言强化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下一篇:沟通与交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