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精选10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1

村民自建情况调研报告

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胡玉刚 朱锦业 陈淑芳)

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等情况调研的通知》,我们及时组织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认真总结我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9.77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31.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亿元,农业增加值50.6亿元,粮食总产量95.1万吨。

近年来,我市抢抓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大力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水保生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教育、文化、卫生等

加快。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农家书屋1034个,在237个行政村建成“一乡一站”和“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投资21.2亿元,改扩建城乡中小学校160.8万平米,完成危改52.6万平方米,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投资5.45亿元,建成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各类卫生项目248个,配臵医疗设备9986台(件)。建成了广播电视多路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8.8%和90.1%。六是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加快。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6亿元,集中实施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扶贫为主的8大类142个扶贫开发项目,贫困人口由52.86万人减少到30.13万人,减少22.73万人,贫困面由27.7%下降到15.6%。

2、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断强化。目前,我市主要采取政府代建、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各级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等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奖罚分明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管理,规范程序。坚持实行定期调度和工作报告制度,由项目责任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及时

4、突出基本制度完善,社会监督功能有效发挥。一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各建设单位必须在施工现场对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责任人挂牌公示,标明投资规模、建设内容、质量标准、施工期限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资金报帐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均实行报帐制管理,由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建设进度、工程质量严格审核,按执行结果报账,从源头杜绝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问题。三是实行舆论监督。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栏、宣传资料等平台,宣传政策规定,公布项目建设情况,给群众以知情权和监督权。

5、突出管理体制创新,村民自建活动有序展开。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前提下,根据条件和群众意愿,有序推进村民自建。对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实行群众自行修建,由质检部门或村民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竣工后,先由村委会组织自查验收,验收情况由县乡进行核实后向农户发放补助资金。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通过召开村民和村民代表大会形式,充分听取移民及安臵区村民意见,由村民民主选择项目,然后按照统一组织、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原则进行建设,政府只负责扶持资金的发放和建设质量的监督把关。在小型的道路、水利等以工代赈工程中,积极组织村民利用国家投资建设自己家园,并从劳务中获取报酬,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组织进行验收。在农村沼气、集雨水窖、梯田建设等涉及千家万户的项目和需要群众筹

目,水保、国土、农综、扶贫等部门每年均有项目安排,但国家补助标准参差不一,且缺乏统筹布局规划,给项目建设和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二是项目审批环节过多。一些小型项目,仍然是要严格按大中型项目的审批管理程序来执行,前期工作过于繁琐,不但延迟项目实施进度,更增加了项目成本,使投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管理机构仍不健全。县乡两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少、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有技术人员大都只能管管新建工程规划、放线、施工,无法顾及对工程的全程管理和跟踪技术服务。四是项目后期管护仍然很难。一些乡村基础设施权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项目后期管护无法保障,自来水管、沟渠、坝头、电杆电线、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不善,修复不及时,“有人建,无人管”现象突出,影响项目效益发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根本保证。

3、制约因素依然较多,村民自建处在发育阶段。一是自建项目“面窄量少”。一方面群众直接参与建设的项目目前仅限于小型道路、水利等以工代赈工程,投资较大的公益性项目完全由政府代建;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建设并从中获取劳务报酬的比例较低,为项目总投资的10-20%。二是村民自建积极性不高。由于能力及报酬问题,一些农民宁愿外出务工,不愿参与本村本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些群众因利益平衡问题甚至阻挠项目建设。三是村级组织管理能力薄弱。依地方目前发展水平,大多

2、统筹规划安排项目,合理整合项目资金。一方面国家在安排项目时,要统筹考虑各行业、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统一规划、互补衔接,避免多头下达、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适当放宽政策,鼓励有效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采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2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调查学校:营口市盖县农村15所中小学。调查人总人数:11710, 其中男生5950人, 女生5760人。寄宿学生总数:5118, 其中男生2586人, 女生2532人。寄宿制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3.7%。留守儿童人数:875人, 其中男生441人, 女生434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7.5%。

这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饮水设施、学生宿舍管理、食堂管理、学校厕所浴室的建设、学校垃圾及污水处理与管理这五项内容来进行, 下面是分项调查记录内容。

一、学校饮用水设施建设与管理

在饮用水设施方面, 调查的这15所学校中, 都是利用机井提供学校日常所需的饮用水, 绝大部分机井是村政府义务为学校打建, 一少部分有独立的机井房设施。自备水源数占这次调查总数的100%。其中寄宿生洗漱和食堂用水也都是来自机井, 占调查总数的100%。调查中, 自备水源的距离污染源 (校园独立式而所及贮粪池、垃圾存放站及污水排放点等) 全部超过25米, 合格率达100%。各学校机井的井沿高度不一致, 80%能达到井沿高比地面高度超出0.3米。在水质检测方面中, 15所学校通过镇防疫部门都能定期做水质检测, 并附有检测报告, 且对学校实行收费检测, 监测频率为每年一次。调查的这15所学校水质检测达到率为100%。水质消毒方面, 根据农村的污染状况和个人对消毒处理的熟知度, 70%和学校认为机井的水是不用消毒处理的, 可以安全使用。仅有几所学校在夏季雨季后对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按比例投入漂白粉等消毒剂。10%的学校能做到有消毒记录。调查中学生的主要饮水方式是学校提供的桶装水, 饮水量充足。其中有10%学校自备了净水机, 对水进行净化消毒处理, 为学生饮水起到了更安全的保障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 100%的学校都建立了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加强了学校对饮用水方面的管理。

二、学生宿舍建设与管理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 很多学生家离学校很远, 一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住校。在这次调查期间, 我们着重对学生宿舍建设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这15所学校, 宿舍楼内的设施都比较规范和齐全, 三室分开, 即管理室、盥洗室、厕所独立分开, 并有专人管理, 100%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由于学校资金紧张, 宿舍房间有限, 宿舍面积不均等, 每个宿舍的床位设置都超出了规定张数。调查的这15所学校宿舍, 100%都没有达到人均面积标准, 即都小于3平方米。90%的学校做到了一人一床, 且是双层床, 10%的学校还存在着通铺的现象。宿舍的每张床按要求都设置了防跌落板, 跌落板的高度和长度都达到了国家的要求, 合格率100%。在宿舍走廊楼梯口处, 这15所学校都安装了应急照明灯, 悬挂的高度基本合理。90%的学校有安全疏散标志。粘贴的位置没有完全达到标准, 调查期间提出整改建议。宿舍卫生环境有好有差, 90%的学校宿舍卫生能达到好的标准。

三、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

15所学校全部有食堂, 个人承包占70%, 学校自营的30%。食堂与污染源的距离都大于25米, 100%达到了国家要求。有一所学校的独立操作间没有达到要求, 符合要求的占到了94%。100%的学校持有餐饮许可证和从业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 从业人员按照要求全部参加过培训。学校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90%的学校能做到建立和张贴到食堂明显的位置上, 但校长陪餐制度没有制定, 调查期间对学校负责人重点提出了此项问题。

四、学校厕所、浴室建设与管理

15所学校都有独立的厕所, 均为深坑旱厕, 40%的学校厕所没有隔间。15所学校的总蹲位男生为324个, 女生为416个。厕所卫生较好的能达到30%。90%的厕所没有洗手设施。学生的活动场所洗手设施及学校卫生清扫需要的水龙头总数为861个, 每个学校基本能做到每层楼都设有水房。15所学校都设有取暖设施, 取暖方式是燃煤锅炉。学生宿舍及教室食堂, 都采取这种暖气设施, 宿舍以开窗通风来达到安全目的。每所学校的取暖费根据学校面积的大小不相同, 学校依靠政府下拨取暖费和学校经费, 2012年的总数为226万元。调查的学校资金条件有限, 没有洗澡设施的占到了100%。

五、学校垃圾及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经过对这15所学校的调查, 学校对垃圾处理比较重视, 制定垃圾管理制度, 把这项工作列入学校卫生条例检查评比细则中, 学校有固定的垃圾站, 基本上每周能做到清理一次, 夏季能增加清理次数。80%的学校的清理的方法是运用校外垃圾回收站在固定时间清运, 20%的学校能做到自己焚烧处理。学校的污水排放均为暗沟形式。校园卫生情况比较好的能占到80%。

调查建议:

在这次实地对寄宿制学校调查中, 反映出农村的经济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办学条件。随着国家重视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 尤其是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政策的下达, 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逐步提高, 很多农村的当地政府投入了资金对学校进行改善, 对调查的15所学校, 绝大多数学校是当地政府投资新建了锅炉房, 引入暖气, 取缔了教室单独烧火炉的形式, 改善了学生的取暖条件, 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安全隐患。政府投资打造了机井, 更新了学校的自用井, 并每年都对水质进行监测, 使学生在学校能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通过实地调查, 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很多急需改善的设施, 如排污管网, 100%的学校都是暗沟排污, 这些学校一部分坐落的地势较高, 周边有居民住户, 由于没有排污管网, 污水直接排放到周边平房居民的自家沟渠中, 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在这次调查中很多校长都反映过这个问题, 建议政府能投资建设规范的排污管网, 解决学校和居民的矛盾。农校寄宿制学校中, 绝大多数还是没有很好的住宿环境, 一是还存在着宿舍楼陈旧、年久失修、电路混乱的问题。二是宿舍面积小、床位多, 室内空间狭小、潮湿。有的学校还存在着通铺。这对住宿学生的安全和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厕所问题也存在着隐忧。旱厕虽然为深坑, 但容量有限, 因雨雪原因, 如不能及时清理容易造成污染, 滋生病菌, 为师生带来不便, 影响学校师生的健康。

学校生活卫生设施是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学生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3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粘蝇纸效应

一、引言

如何合理地构建科学的资金管制体系,如何更有效的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和谐发展需要,必然是农村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创新首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效应研究源于当前紧迫完善财政支农方法,以及提高支农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其现实意义较为明显,能够为财政体系改革和政府层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是优化财政资金分配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提供和私人提供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上述两个标准,说明以竞争性为主要特性的市场,单独提供这一类型公共产品不具备可行性。

(2)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补贴机制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分工。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负责供给具有全国性质的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组织提供具有地方性质的公共产品;关于其他性质公共品的供给方式。有些公共品具有社区属性,主要由所在社区承担供给责任,有部分公共品是跨层次、跨领域的,根据实际情况,各层级政府都应履行一定的供给义务,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就属于此种类型公共产品。

2.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粘蝇纸效应”

(1)“粘蝇纸效应”理论

Gramiich将“粘蝇纸效应”概括为,地方基层公共部门获得的中央财政资金补助,趋于留在本层级部门,地方政府获得的财政支持资金,被以不合理的比例运用于地方公共支出。

(2)“粘蝇纸效应”形成机理

假设为了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层面的不足,上级政府决定承担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部分成本。基于方便分析的考虑,假定上级政府决定为地方政府供给基础设施提供“配套补助”,经济学原理表明,“该补助能够降低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公共品的总成本”。

三、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述评

1.财政收支规模及财政支农结构分析

对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而言,1980年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才44.37亿元,比1978年减少了6.8%,到1989年24.13亿元,更是比1978年减少了52.8%,直到1997年才超过1978年的水平,换句话说,财政资金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差不多在20年的时间里维持相似的水平。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从1998年到2005年更是基本不变,保持在100亿元左右。

2.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层级分析

我国的财政体制一直存在着条块矛盾。“条”是业务范畴,是一级政府权力的垂直延伸,首先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行政权力依赖,其次才是经济权力的依赖。“块”是地缘范畴,是政府权力的横向分割,政府间关系是一种地缘关系,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其次才是行政权力范围的地缘性。条块关系交织使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在处理财政问题时,相互争执利益,推诿责任。

上述分析可见,财政资金支农结构凸显“粘蝇纸效应”。

四、抑制财政资金“粘蝇纸效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述评,发现,财政资金管理层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粘蝇纸效应”,影响支农资金效率的提高,本文将基于如何抑制这一资金滞留效应,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财政资金管理主体层面

针对目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率较低、亟需抑制“粘蝇纸效应”明显的现实,要发挥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保障功能、政策导向功能、调节分配等功能,关键还在于建立公共财政资金的有效投入框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层级、完善项目后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保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财政資金充分到位,实现财政支农政策的富民效应。

2.财改资金管理受体方面

(1)注重项目受益人作用的发挥

实行公开招投标,给予所有符合条件的投标公平参与项目建设的机会;主管部门重点监督、开发乡镇全面监督、监理公司跟踪监督、农民群众参与监督,充分表达自身意愿与需求,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建立开发项目绩效评估。

(2)构建财政资金投入之处绩效评价体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4

随着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市不少地方都沿街造房买房落居。我想这也只是符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居住集约化吧!而农民居住集约化的目的就是为加强了农户之间的紧密性联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便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谈到农村公共设施我认为其中不少地区的不少农村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国家和省级、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的原因和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首先要说的便是池塘,由于时间的侵蚀,老一辈建造的池塘以经变浅而且长满水草,蓄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的需要,因此每逢下大雨农作物就会受到雨水威胁,而一旦有长时间不下雨又会产生旱情,农民为了能播下种子要么等天下雨要么花钱买水。其次就是引水渠道,这些也都是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了利用率的下降和渠道防渗率低下,其中有的急需加固和维修;有的地方则需将农田渠道配套设施完善,(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刚开始由于水体的污染大多数乡镇就连人畜的饮水没有解决,虽然现在乡镇居民绝大多数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和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池塘、河道,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农民、牲畜的饮水不安全;这些将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用水安全。

二、缺乏管理和充分利用

在农村里,土地和水、山林地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本身有限,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因而往往会造成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充分利用和浪费。如:农民在田间农作物应可以充分利用田间光热水气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混播,在水里种植水生作物、养殖鱼和水禽等。而农民却没能挖掘出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潜力,从而降低了农村公共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这些正是由于村干部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农民在技术上、好的想法得不到支持、资源得不到承包,造成一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无人管理和充分利用。

三、服务化体系十分薄弱。

(一)、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号:xx 3007011xxx

班级:(10)班

姓名:xxx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乡镇、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或者还未制定,由于全县村镇乡镇规划的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及乡镇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大部分农村和乡镇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功能不够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乡镇、农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我想这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乡镇、农村就不会出现了一些情况了。

(二)、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

生产工具的机械化不光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乡镇、农村的必然发展趋势。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提高各乡镇、农村生产力,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据。这样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规模开展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各乡镇、农村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乡镇、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乡镇、农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然而正是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才导致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速度。

(三)、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的缺乏。

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如:各乡镇、农村卫生院的落后,缺乏新型高档次的医疗设备和这些设备的操作人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中是需要各类型农村人才,其中包括实用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等.实用性人才如: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经营创业型、转移输出型、技能推广型、传统工艺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专业性人才应涉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农业、规划、法律等领域。农村实用性人才应集中在农业生产、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规划、法律方面。农村各类型人才的缺乏和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定制和输送各类农村人才。

(四)、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

由于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差等原因,大多数都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下去,因此农村是一个极度缺乏人才、技术水平落后的地方。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尽量提高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以便吸纳对农村有用的各类型人才到农村及乡镇工作,其次,就要与相关部门签订各类人才的输送机制,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实用型人才。

(五)、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5

安徽省石台县水务局

张丰秋

为了认真总结我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经验,进一步研究加快水利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我局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开展了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石台水利突破”为主题的调研工作,重点调研当前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的改善,为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我县的根本,我县历来重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一)、全面建设防洪保安工程,为“三农”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水库安全是防洪保安的重中之中,我县现有水库50座,其中小

(一)水库6座,小

(二)型水库44座,山塘616口及三条河流沿河两岸防洪堤,总蓄水达2959.4万立方米,在供水、灌溉、蓄洪、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大部分水库都是建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缺乏有效技术指导,且都是采取民办公助、土法上马的形式。一哄而上建起来的,工程施工质量较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多数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险病情。目前,为防止水库出现问题,我局已组织技术力量精心会商,把全县五十座水库根据险病情大小,逐个排队,把险病情严重的31座水库上报省水利厅,并紧紧抓住中央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基本解决病险水库问题的机遇,力争在近几年内使得我县的病险水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陆续在七井山、原贡溪高宝、横渡历坝,原六都银溪等地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由于当时省补助经费少,很难实际解决我县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据调查,我且农村我畜饮水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山缺水,居民居住点离水源点高差悬殊;二是丘陵平畈缺水,居民点离水源点水平距离远,有的长达数公里;三是季节性缺水,我县境内三大河流的一些支流来水面积小,属季节性河流,干旱发生时,居民饮水困难现象随处可见;四是地质性缺水,我县石灰岩地区广泛,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地质溶洞裂隙发育,破碎带多,地表形成径流持续的时间短。自2002年起,我县2.0万人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全面实施,到2005年全县实施结束。自2006年起,我县开始了3.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6、2007两年我县已解决了2.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今年计划再解决1万人,项目涉及8个乡镇27个行政村35个居民点。农村人畜饮水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了农村用水条件和生活环境,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二是有利农村社会稳定,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就节水、挑水成本按30元/天计,年均500万元以上。

(三)、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对于涵养水源、减少水旱灾害、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对拓宽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有明显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大面积生态修复、小面积高效治理开发和小型水保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2平方公里,其中改造老式茶园0.62万亩,造林1.58万亩,封禁治理49.1万亩,修建截排水沟4.17公里,治理河岸侵蚀1.64公里,修建谷坊6道,堰坝2道。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我县的山变绿、水变清,各业均衡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全县经济和自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丁香镇 新中村自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后,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390元,发展到2007年的4150元,是当年收入的13倍。

(四)、积极探索节水灌溉试点,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长期以来,我国灌溉技术虽然历史悠久,但从总体看一直落后于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缺乏节水意识,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用水效率仍然很低,具体到我县,这项工程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2006年实施的仁里镇节水增效国债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农水建设对持续提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具有基础性作用。多年来,全县筑灌溉水田500亩以上的拦河堰7处,灌溉100亩以上的拦河堰100处,灌溉20亩水田以上的拦河堰247处。但由于历年来遭受多次洪水侵袭,全县水毁拦河堰就达125道。我县水库灌区工程原来都是土沟泥渠,直到上世纪80年开始,各乡镇的引水灌溉渠道才相继建成混凝土、浆砌石、混凝土U型槽、干砌石渠道和小型钢筋混凝土渡槽。到“十五”末,全县共建混凝土U型槽渠道9条,总长9.89km,混凝土渠道68条总长52.441 km。钢筋混凝土渡槽4座,总长352米,浆砌石渠道54条,总长41.850 km。干砌石渠道23条,总长7.285 km。全县农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80%。

(五)、以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事业。我县是“十五”、“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在“十五”期间,全县小水电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小水电装机容量由1995年4310kw迅速增长到2008年7月的18370kw。年发电量达1.6万千瓦时,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各已建、新建电站发电效益良好,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在建的电源点项目有新华电站(1600 kw)和大叶岭电站(800 kw),大龙湾电站(3750 kw)已于今年7月建成发电。待建的项目有:香口水电站、黄河一级站、奇峰水电站、仙寓山水电站和车田水库等项目,项目装机容量达8480kw,设计年均发电量达2125万kwh。到项目建设全部完成,我县小水电装机可达2.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500万度,达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小水电发展将初具规模,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又一个有力增长点,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存在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省、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道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塥堰抗灾能力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大部分渠道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二是乡镇、村负债过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起来容易管理难。乡、镇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存在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加上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跟进,因此造成工程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或者是降低设计要求。同时,工程后期管护一直难以保证,更是严重缩短了工程的使用期限。三是受地理位臵影响,由于我县人口不多且不靠近大江大河,难以争取到大型综合性项目,上级支持我县的资金很难有大的突破。四是重建轻管现象普遍,管理资金难以落实。五是“多龙治水”“多部门修路”,重复投资现象普遍,有限资金难以用到刀口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我县只有横渡镇河西村等少数村庄有村庄规划,缺乏可执行依据,导致村庄建设无序,布局零乱,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二是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我县各乡镇建设员虽自今年起已安排到岗,但村镇建设管理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仅靠一两个建设员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三是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一些乡镇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村庄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大部分村庄垃圾无固定收集、处理点,甚至沿河倾倒,导致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

三、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农村各项事业发观,做好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田、路、通讯、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

(二)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思路寻找资金是关键。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要以规划统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投入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撑体系,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

(三)积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针对目前发改委、扶贫办、农发、水利、交通“多龙治水”“多部门修路‘的县状,请求县委、县政府支持部门规划,要求各乡镇尽快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行政村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资金,切实解决我县目前农村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三)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但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6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19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7

关键词: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存在的问题,基本思路

农村基础设施是甘肃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也是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 同时也会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

一、深刻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 始终面临着自然风险, 是一个弱质产业。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相当频繁, 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要提高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实施兴业富民, 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加强河道河堤整修、农业灌溉、小流域治理、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为重点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 以农田水利、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在非农产业方面, 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 能增加产品需求量, 使非农生产更多地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 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促进农村村容整洁甘肃省有近2/3的人口在农村, 没有农村环境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由于甘肃省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含量和农民环境意识较低, 特别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农业生产, 使得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 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 科学统筹, 协调推进, 才能保护好农村环境,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村实现“六通 (通路、通水、通气、通广播、通电视) 、五改 (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 、两建设 (建设农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场所、垃圾处理场所) ”。通过“六通、五改、两建设”, 使农村最终达到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

二、目前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 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物质基础。甘肃省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甘肃省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状况。

㈠资金投入力度有所加大近几年来, 甘肃省重点争取国家的项目及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截至2008年上半年, 甘肃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9.8亿元, 农民自筹和社会投入13.7亿元, 投入的增加, 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试点村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造街道排水边沟、清除三堆、清除违章建筑等措施, 全力营造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人居环境。

㈡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能源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甘肃省各级农业部门着力建立健全专业服务队, 全省农村能源专业服务队有777人达到了初级技工水平, 中级技工达91人, 实行了持证上岗制度, 保证了项目施工质量。2008年上半年, 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共投入资金46650.3万元, 新建秸秆气化站6处, 环保节能工程5处,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和“一池三改”24.046万户, 被动式太阳能房186.358万平方米, 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1120铺, 实现了农村能源建设的新突破。小小沼气池, 不但有效缓解了农村燃料短缺的矛盾, 而且对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了农民文明致富的“聚宝盆”。据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调查测算, 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约薪柴2吨, 全省31万户沼气用户年相当于保护林地70多万亩以上;沼液、沼渣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不但减少了农药化肥支出费用, 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状况, 提高了土壤肥力, 每口沼气池可使5亩左右耕地土壤得到改善;绿色的沼气还带来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体系, 以每户生产生活可节约能源、化肥、农药等开支1000元, 提高养殖、种植效益约500元计算, 全省用上沼气的农户每年可节支增收4.65亿元。随着沼气池的推广, 农村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一池三改”的基础上, 甘肃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 将沼气建设与改路、改水、改院、集雨工程等项目结合。同时, 还在20个农村沼气项目村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试点示范, 促进了田园、家园和水源清洁, 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 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近3年来, 交通厅共投资125亿元, 建成通乡油路 (含水泥路) 7300公里, 通村油路390公里, 沙砾路18800公里。截至2008年, 农牧厅投入支农资金19个亿 (全省100个试点村) , 完成728公里农村公路网黑色路面铺设, 使全省公里总里程达85790公里, 89%的乡镇, 27.9%的行政村通了油路 (含水泥路) 。全省落实建设九年一贯制 (寄宿制) 学校, 改造扩建农村中小学D级危险校舍;全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全面启动“百万农民健身工程”, 完成农村体育休闲广场建设;完成村屯绿化村;试点村电话和有线电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部分村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 有的村已经开通了宽带网。同时, 农村计生、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三、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㈠资金投入总量不足首先,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财政资金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主要来源, 但财政拨款数额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差距过大。其次, 金融信贷支持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产权不够清晰、承贷主体不明确, 以政府及其相应职能部门作为贷款承贷主体不符合国家信贷管理规定;如果采取抵押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大、周期长, 抵押物又无法落实, 贷款风险高, 致使农村基础建设信贷投入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引导措施, 目前甘肃省民间资金尚未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㈡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甘肃省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设备老化, 涝不能排, 旱不能灌。全省现有的排灌站, 绝大多数都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 年久失修, 能够正常开机作业的只能达到60%~70%左右, 影响了春季的灌溉, 不利于旱情的缓解, 导致全省粮食总产量减产30万吨以上。另外, 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2%, 高标准的灌溉排涝、积雨节水设施没有建立起来,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

㈢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 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 甚至雨季毁坏, 无法通行。抗灾能力低, 路况差, 缺桥少涵的问题普遍。二是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特别是推广、防疫体系的服务功能逐渐萎缩。

四、加强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甘肃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应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㈠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 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 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㈡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和自愿的原则, 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可以实行共同管理, 共同经营, 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 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担保机构, 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资金来源可以由国家或省财政出资。该项基金可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 也可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担保基金。三是用好用足上级政府各种补助政策, 争取村庄整治项目获得资金补助。

㈢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 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 突出重点, 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如在饮用水供应方面, 要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能源建设方面,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 有条件的地方, 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 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在电网改造方面, 要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

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与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乡 (镇) 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 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不断增加投入, 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三是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 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同时, 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研究 篇8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材料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若继续仿效城市采用高成本、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将不断加重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害。农村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成为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材料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方面都将对基础设施的质量、性能、服务年限产生作用,所以,对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是必要性的工作。在此,本文主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进行讨论。

1 农村基础设施概述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固有的环境、水源、空气等环境,都要优于城市。近几年,国家在农村投入的建设力量较大,虽然在起初阶段表现出了理想的效果,但在长久的发展后,由于材料的选择失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空气环境,同时对农作物的生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比较广泛,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等等,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但一味的应用高耗能材料,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环境出现恶化。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材料的选择相对单一。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并不高,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总是选择单一的材料,没有太多的创新,由此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性能,都是非常不理想的。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材料越来越复杂,为了能够尽快的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必须择优选择,以此来巩固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

2 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村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材料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多方面都能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不能完全与城市站在同一个标准上,否则很容易导致自身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本文认为,今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绿色化”方面来努力,这在材料的择优选择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学校、医院、卫生机构,都应选擇无污染、无公害的材料来开展,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材料应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当中,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大量的占用土地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应保证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污染。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当中,应开展多项对比。农村一直走的都是绿色化的发展路线,通过对材料的多项对比,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村的材料已经有了绿色化的趋势,并且在很多方面小有成就,应持续执行。

第三,绿色化的材料选择和绿色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相互配套的,一方面要巩固已经获得的绿色化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开展较多的绿色化创新建筑,以此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材料择优的双重需求。

3 材料的择优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现阶段的工作中,部分标准甚至高出了城市,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为了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材料的择优选择,从客观上直接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应积极向绿色化靠拢。

首先,大量的应用节能材料。例如,节能玻璃、防水材料等等。传统材料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只有选择新型的、高性能的、绿色化的节能材料,才能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在运用节能材料的过程中,应保证节能材料被应用到各家各户的日常生活当中,以此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其次,将原有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节能优化,例如绿色混凝土等等。绿色混凝土虽然在价格上比较高,但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长久应用,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肯定。

综上所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研究,在今后应深入开展,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标准,满足较多的需求,以此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总结

本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进行研究,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很多农村都选择了较多的绿色化材料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取得的效果是比较积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势必会进一步加强,投入的资金、力量也会逐步增多,此时应在材料选择、研究上展开努力,健全建设材料的应用体系和选择指标,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我国社会的较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综述[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02.

[2]尹升星,李慧民,王敖君.灰色—层次分析法在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4,05:71-73.

[3]苏玉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36:108-109.

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调研报告 篇9

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关于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有效巩固和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是当前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政府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用于新增项目建设,对存量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多数设施处于低效甚至无效运营状态,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瓶颈。本文拟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情况作一分析,并就如何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我市通过实施“小五化”、“城乡一体化行动”和整市整治工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农村道路、农村饮用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绿色村庄等工程实施后,许多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如此面广量大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由村级组织运营和管理,容易出现管理维护不到位、后续资金缺乏、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今年7月,我市制订出台了《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通过半年的试行,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1、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养护以及路灯照明、饮用水供水设施、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市农办综合协调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创建办、林业局、农业局、供电局等业务职能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管理项目的指导、检查和服务工作;各镇街、行政村负责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实施工作。职能部门、镇(街道)、村、户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形成了四级联动、互为依托的工作网络。

2、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根据义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管理情况,确立了“市财政补助、镇(街道)配套、村户自筹”等三位一体的资金筹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各镇街根据各自实际,给予50%-80%配套资金,最高镇街达到1:1配套,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顺利运行。我市还积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的收费模式,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特别是村内企业(工厂)缴纳垃圾清运处臵费,如大陈镇有11个村的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工作统一由镇环卫所实施,村民每人每年向镇环卫所缴纳10元卫生费,有效地弥补了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资金的缺口。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着眼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出台《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考核细则》,构建部门对镇街和镇街对村的两级考核体系。明确每年年中、年末由市农办牵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整体情况进行考核,其结果与市财政“以奖代补”资金额度挂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各镇街也制订了对行政村相应的考核办法,其配套补助资金额度与考核结果挂勾,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规范运行,进一步推动工作责任的落实。

(二)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逐渐趋于多元化。经过各镇街的积极探索,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

1、镇街统一管护。成立公共事业管理所,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协调和服务,打破行政村界限,对几个村庄实行捆绑管理。如大陈镇将镇区和11个村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管道维护全部交由镇环卫所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改变各管理项目的分割状态,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基础设施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但因公共事业管理所受政府直接领导,行政色彩较浓,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2、政府购买服务。以服务承包合同的方式,将某项专业技术服务委托给专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如义亭镇对部分村庄的绿化养护项目实施集体捆绑发包,由专门绿化公司承包管理。这种模式的主要好处是可以利用私营部门的专门技能从事技术性工作,并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但由于市场化运作的成本相对较高,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实施。

3、村自行管护。在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由各行政村自行组织日常性维护,实行基础设施项目捆绑管理。如赤岸镇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在适当提高工资标准的前提下,要求保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兼顾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这种模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对维护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许多设施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建设时一哄而上,建好后却无人管理。而且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许多镇街干部、村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缺乏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基础设施管理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理应由政府“买单”,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一些群众不爱护周边环境,不爱惜公共设施,垃圾乱扔、杂物乱堆、随手折枝、破坏公物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维护管理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我市虽设臵了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各镇街亦加强了配套,但从目前情况看,仍存在较大缺口。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绿化养护和路灯照明维护每人每年2元、4元的补助额度偏低,不能满足日常管理需要。另一方面,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收费机制尚未建立。受农民思想观念、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等因素影响,我市仅大陈镇初步实行了卫生保洁的收费措施,并未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整体效用尚不明显。

(三)市场培育尚不成熟。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其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臵。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需要培育充足的市场主体,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受益方的区域性、有限性和使用上的低效性以及较弱的可经营性,导致私人参与意愿不高,市场培育难度较大。从我市目前情况看,市场化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优质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化公司都十分缺乏,不少公司尚处于“一个办公室、一张桌子、一个电话”的阶段,离真正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差之甚远。

(四)各职能部门和镇街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办法》出台后,农村基础设施宏观管理体制虽已基本确立,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各部门、镇街还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仍不够重视,统筹牵头工作不到位,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在具体工作中存在重检查、轻指导,重考核、轻日常监督的现象。

三、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我市农村地域广,村庄分散,外来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任务重,难度大。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探索完善基础设施运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管并重的意识。一方面,强化全市一盘棋的理念,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视野,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政策保障、资金倾斜力度,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考核工作,确保维护管理工作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村民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树立“共建、共有、共享”的观念,形成公共设施大家保护、人人有责的氛围。要把讲卫生、讲文明、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等内容纳入村民公约,作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使每位村民都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随便践踏草地。要充分发挥村里的党员、干部、老年协会的作用,建立党员干部责任区块,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经费筹措渠道。一是加大对重点村、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的项目分配上,重点提高绿化养护、路灯照明维护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在资金分配上,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二是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公共项目收费政策。对于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准项目,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适当向农民特别是村内企业(工厂)收取一定的保洁费、垃圾清运处臵费及排污费,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三)加快创新试点,探索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由于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情况有所不同,各类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探索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积极鼓励、引导条件成熟的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管理模式,对试点运行良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通过组织举行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根据农村基础设施自身的特殊性,结合义乌实际,建议分地域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考虑实行镇街统一管护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镇街统一管护的,以环卫所为母体,成立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所,负责辖区内村庄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路灯、饮用水、道路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引进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公司,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等,明确村与公司的权利义务,并充分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偏远村,可以实行村自行管护的模式,即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由保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兼顾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镇街养护所则定期对有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以降低管理成本。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篇10

一、活动背景: 随着我们国力的强盛,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各地也纷纷掀起了一场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而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简而言之就是“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进步。”我们暑期实践所在村庄的情况如何呢?我们将对其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最后以调研报告和DV等音像资料将现实情况反映出来。

二、活动目的:深入基层,以我们大学生的视角来观察农村这两个大方面的现状,发现他们的先进之处,将其宣传出来,供其他的乡村学习。同时,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向村里的领导干部反映,向他们建议解决改进的方法。

三、调查内容(此项活动主要于7月15日开展):

1、乡村道路。在农村,摆脱泥泞的道路,而走上坚固、干净的水泥路、柏油路给农民的出行和运输造成很大的便利,国家“村村通”的号召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将对该村道路的布局、维护以及道路两旁的路灯设置情况进行观察,同时我们还通过访问村民,对道路给村庄带去的利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调查并记录。

2、农村道路。水是生命之源,它与人们的关系不言而喻。我们将对农村中使用饮用水的方式,卫生与否,方便与否,合理与否进行调查。

3、农村炊饮燃料。近些年,国家提倡农民用环保的沼气来做饭,而该村是否仍然用原始的柴物做燃料呢?那些不用沼气的村民面对的是怎样的困难呢?这些都是我们调查的方面。

4、农村电力。电力是农民们进行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将对该村的电网改造情况,用电方便与否,电力设施的维护情况,电费高低以及村民的态度进行调查。

5、农村农贸交易。我们将对农民们平时购买生活物品的方式、场所、频率进行调查,还有农副产品销售的渠道,价格进行调查,并通过访问了解农民是否满意。

6、垃圾、污水治理。由于农村地方大,所以以前生活垃圾和污水基本都在本家房子周围自行解决,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将着重对该村垃圾、污水治理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以DV等音像资料反映出来。

7、卫生设施。病有所医是农民保障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我们要调查该村卫生的基础设施和农民们看病满意程度进行调查。

8、农业灌溉。目前人们已有足够的能力改善以前“靠天吃饭”的状况。我们将深入农田调查该村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所起到的作用。

9、村庄绿化。在农村虽然绿色植物比较的多,空气清新,可仍需要一些绿化树林来保持水土,我们将对该村绿化现状,农民的绿化意识进行调查。

10、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老百姓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将对农民平时文化、娱乐的现状以及村庄的文体活动中心、体育场设施进行调查。暑假恰逢北京奥运会,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调查他们对这件事的关心程度、欢庆方式来看出他们的精神面貌。

以上即是我们的调查方法,当然这只是计划,我们到当地后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力求将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精神文明生活很好地展现给大家。

备注:

1、对村里的基础设施我们要认真调查记录,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询问当地有关人士,做到实事求是。

2、要从一些细小的方面观察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与他们进行倾心的交流,更从深处了解他们的想法。

四、注意事项

(1)遵纪守法,不违反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积极配合和支持当地政府的工作。

(2)尊重当地的老百姓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做违反当地公序良俗的事情。

(3)认真听取当地老百姓的建议和意见,诚心和诚信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4)不准接受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礼品,不准拿当地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5)各团队成员应衣着得体,举止文明,谦虚有礼。

(6)工作态度诚恳认真、积极热情。

五、活动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甘海悦、常军伟、陈锦清

其他参与者:李恒政、王思、刘奕辰、卜标

上一篇:初中政治答题技巧总结范文下一篇:工会的职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