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共12篇)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1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调研问卷
请问你有外出打工经历吗?(1.请问你有外出打工经历吗?()
A、有 B、没有

者答)2.在什么时候?(1 题选 A 者答)(在什么时候?(1 ?(
A、13~20 B、20~25 C、25~30

)
D、30 岁以上

3.那你有打算外出务工吗?()那你有打算外出务工吗?(
A、有 B、没有

4.请问(如果)你外出的主要目的会是()请问(如果)你外出的主要目的会是(要目的会是
A、赚钱 值 B、外出见见世面 C、不愿干农活 D、实现自身价

E、没目的的

5.你认为最理想的务工地点是()你认为最理想的务工地点是(
A、你所居住的县区 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B、发达的沿海地区 C、无特殊的期望 D、

6.你所在村庄工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你所在村庄工农业发展状况如何(
A.工业发展大于农业发展 B.农业发展大于工业发展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两者共同有较大发展

7.你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吗(7.你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吗(你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吗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严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不严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还好

)

8.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是有利有弊(8.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是有利有弊(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是有利有弊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有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有弊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有利有弊

)

9.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哪项负面影响最大(9.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哪项负面影响最大(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哪项负面影响最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农业劳动力在数量质量上有所下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留守儿童现象日趋凸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

10.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影响(10.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影响(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影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得到解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劳动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

11.你认为你们当地政府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关注过劳动力转移问 11.你认为你们当地政府在农村建设过

程中关注过劳动力转移问 题吗(题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不关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关注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十分关注

12.当前政府的哪一项措施对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最为有效 12.当前政府的哪一项措施对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最为有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制定宏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重点关注留守人口的成长教育问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展开多样农民培训方式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概述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通过发展城市工业部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过程来看,刘易斯的理论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局限性更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开始,我国就出现了规模高达数千万人的“民工潮”,他们无序的流入城市,在大城市寻求就业机会。数量巨大的民工潮,不仅给交通运输和城市的生活秩序造成了压力,而且大量的农民因为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往往是无“工”而返,或者在城市中“漂流”,形成城市的不安定因素。我国目前的城市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劳资关系格局强弱悬殊、市场精神不足的发展模式,使得仅仅依靠城市工业部门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是不现实的。第二条现实途径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

1. 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稳定性较低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是以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等为纽带自发进行的,靠民间及政府有组织的输出相对较少。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非农业转移的外出方式中,亲属介绍外出的占到了80%。这种无序和盲目的转移,使外出务工劳动力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也不可能实现合理有序的流动,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并且,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则也得盲目性较大,随意性较强。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对雇主的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其对农村劳动力的雇佣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从择业和就业两个方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另外一个方面,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一技之长,文化技术素质不能适应城市岗位的需要,只能从事一些临时性、季节性较强的工作,很难再城镇里安定下来,因此,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普遍采取阶段性就业、兼业等形式,农忙务农,农闲务工,这种转移模式也大大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

2. 二元结构的政策性障碍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变,不仅造成了城乡隔离,而且还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界限分明,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不够宽松,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有些城市为了缓解本地区就业的压力,不顾城乡一体的供求实际,不顾用工企业的自主权利,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作出了严格控制,设置了各种障碍。如:提高农民进城的文化门槛,实施技术壁垒,限制外来民工就业的行业和工种,控制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等等;一些地方为农民外出就业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手续,办理各种各样的证件,收取过多的费用。而这些都是与客观的经济规律相背离的,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而且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现如今在农村仍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安土重迁”的恋土情结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在一些农村劳动者的心里还根深蒂固,缺乏敢闯敢试的志向和勇气。“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想加之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普遍存在的歧视心理从主客观两方面严重束缚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非农就业空间增长缓慢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城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自身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城镇就业状况不断下滑,高学历人员的失业率有所上升。从总的供求平衡来看,供大于求的状况比较严重。而与劳动力无限供给相对应的是有限的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推进,城市涌现出大量的下岗职工,这些人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非国有经济。而农民进城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非国有经济。这样必然降低农民被非国有经济雇佣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农民在城市就业的难度。而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在近几年,处于改革和调整的重要时期,产业升级增长方式发生转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使乡镇企业对低层次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小城镇建设目前已处于聚集人口和产业相对稳定时期,由于主导产业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聚集效应差,发展相对缓慢,受所处发展阶段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短期内难有增加。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其基本特征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产业一体化。

(1)农业产业化能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在生产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在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下,农业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已不在孤立,成为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条的不可分割的一环。使农业成为一个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这就使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第三产业领域,把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

(2)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只有依靠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才能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增加对农业的物质和科技的投人,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人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也保证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组成贸工农各方参加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开展加工、购销等,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农业产业化既可以降低经营农业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又可以减少各种中间环节,节约流通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明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除可以得到种植业、养殖业的直接利润外,还可以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通过利益分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分割比例分享到加工、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使工农产品价格在经营体系内部实现

“支付转移”,从而间接地增加收人来源。此外,农业产业化还可以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扩展和延伸,既可以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进一步消化吸收,又可以促进其在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流转,从而扩大农民就业的门路,增加收人来源的渠道。

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

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需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引农民迁居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减少向大城市盲目流动。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与中心城市的规划相配套;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具备基本的城市功能;要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联片、形成规模效益,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目标,注意节约用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最终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3. 切实实施户籍制度改革

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户籍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如何平等对待农民的问题,即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和社会地位,落实农民的平等权力的问题。社会结构的合理化趋势就是居民身份的平等化,打破城乡壁垒,弱化甚至消除城市居民所响应的种种特权。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更可喜的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明确提出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这大大推进了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允许农民自由进城定居,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如实地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的本来面目,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彻底将户籍制度与特殊的利益保障机制相分离,使户籍制度仅仅发挥一般的社会管理功能和信息统计功能。

4. 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要抓好基础教育。在农村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狠抓教育质量。普及职业中学或农业中学,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对口就业。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研究生乃至更高素质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首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面对数量庞大的文化和技能普遍偏低的农民工群体,培训的第一难题无疑是经费的不足。该问题应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财政要按政策规定,按比例配套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并应侧重有培训需求且培训经费缺乏的地区,侧重经济困难的农户。其次,加强各项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技能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为此,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强各项就业指导培训。要按照市场化和社会化原则,建立和完善统筹规划、协调运作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机制,探索适合本地农村劳动力特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和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对国家规定的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水平、技术素质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逐步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资格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 同时党的十六大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 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我们要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化、农村产业化、农村现代化来改变农村经济结构, 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新思路。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3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职教中心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快速高质量转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职教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策略

任何现代化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2006年《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促进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一点就是“提高职教富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与贡献率。”江苏省“十一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加强在岗技术工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工作,使江苏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农村职教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深入研究农村职教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目前,我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900万人左右,剩余率约为34%。据测算,如果到2010年江苏城市化水平达55%,平均每年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50~70万。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农村发展增加了负担,给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必须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步骤;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则更是理想的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职教中心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

“三农”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将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

就发展农业二、三产业而言,需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近年来,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培训问题,提出要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为现代物质装备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现代发展理念的树立,现代经营形式的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性重大意义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的职业培训。农村职业培训的主体是多元的,曾经作为农村职业培训主力军的农村成人教育学校、乡镇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布局过于分散、缺乏统筹规划、师资不足、设备简陋,其培训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制约。随着农村职教资源的不断整合,农村职教中心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农村职教中心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龙头作用,与乡镇成教联动,构建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体系。

农村职教中心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

1.社会功能的多重性

面对新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农村职教中心在自身的社会功能上,首要的就必须突破经济功能或升学功能的束缚,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不能为培训而培训,满足于“匠人”的培养,要做到“治贫”与“治愚”双管齐下,既要加强对学习者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教育,也要注重对其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乡规民约的教育,帮助他们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消除小富即安、封闭保守的传统小农意识,推动农村人口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同时,农村职教中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绝不意味着仅仅为本地经济需要培养人才。在培训服务范围上,农村职教中心要主动拓展,做到既满足当地经济社会需要,又满足更大范围区域需求,为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劳动力流动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

此外,农村职教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功能的发挥,而要善于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努力成为地方农业科研、生产、服务、示范的中心。这些功能的发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且有利于为农村职教中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

2.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以城市为中心架构农业,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为此,农村职教中心应该符合、贴近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实际,确立“立足农村,面向城市;立足农业、面向工业;立足农民、面向市民”的办学理念,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制订方面,针对当地产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既满足扎根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的需要,又适应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职业教育的需要;既培养农业也培养非农业技术人员,既培养农民也培养市民,由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转变。

3.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就业为目标,以就业培训为主,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拓展就业空间,以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要体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需求,以培养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为核心。要结合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解决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问题,使培训后的农民能较快获取培训收益。要突出职业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课时,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训转移后高质量就业。

4.办学模式的灵活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职教中心要树立大职教观,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积极推行弹性学制,采取农科教结合、职前职后结合、长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的方式,不断寻求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效能。为了加强培训工作,便利培训教学管理,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创立了“安定培训学校”,专门负责社会培训工作。通过开办农民讲学班、农村青年培训学校,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学校、电话指导等传播渠道,广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现代观念,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影响面和受惠面。学校通过“校乡联合办学”的模式,与乡镇政府、乡农林站、水利站、电管站、兽医站进行联合,开展乡村干部培训,青年农民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

5.培训工作的服务性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4

一、基本情况

您的所在地: ________省________县________乡(镇)________村

您的文化程度:A 没上过学B 小学C 初中D 高中E 中专F 大专及以上 您的性别:A男B女

您的年龄:A 18以下B 18——40C 40——60D 60以上

您家有________口人。

您家的劳动力人口为________。

二、问卷主体

1、您的家庭目前人均年收入为:

A900元以上B900——2800元C2800——5000元D5000元以上

2、您收入的主要来源(可多选)

A 农产品收入B养殖业C家庭副业D本地乡村企业收入E外出打工

F自己的企业G其他

3、您认为针对本地特点,最适合进行的生产是:

A农作物生产B经济作物生产C旅游业D畜牧业E其他副业

4、如果免费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您最希望参加哪种培训:

A农产品加工技术B电子机械技术C手工工艺技术D养殖技术E农业生产技术

5、您家享受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吗?

A享受了B没有享受C不知道D说不清

6、您家享受了粮食直补优惠政策吗?

A享受了B没有享受C不知道

7、您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吗?

A没有B加入

8、如果您已经加入农村医疗保险,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9、您对村里的治安状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10、当地政府部门组织集体性文化活动吗?

A经常组织B偶尔组织C没有组织

11、您觉得村里选举是否民主?如不满意,请举出具体现象?

A民主B基本可以C不民主D不清楚

12、对于村里的村务收支状况公开情况,您觉得:

A公开,公正B基本上还行C不满意D不清楚

13、您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了解多少?

A很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14、您所在镇、乡、村有否组织过对这一政策开展过宣传活动:

A认真组织过B组织过,但不认真C没有组织D不清楚

15、您了解这一政策的途径主要是:

A政府的宣传B电视新闻C收音机D从别人那里听说的E张贴的宣传画

16、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目前您认为哪个应该优先解决:

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

17、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多选)

A政府的资金扶持B发展农村集体经济C村民自身努力D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E招商引资F国家政策正确引导G不清楚

18、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推进落实?(最多选两项)

A加大扶贫力度B大力发展绿色产业C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和农民自治自理D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E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F组织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G鼓励扶持优惠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H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I开展电子农务解决农民信息不畅的问题

19、您认为当前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最多选两项)

A农民整体素质不高B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农业的基础设施较差D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够E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制度保障不力F政府领导对农民的关心不够

20、您对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200704303110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5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

参加人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笔者发现,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怕欺负。由于农村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来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受欺负;三怕风险。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管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

一是少数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积极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三)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

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虽然最近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还有一些农村农民对农业生产不抱有信心,产生了懈怠的心理,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削弱并没有让农民失去对土地的依赖。我国的土地保障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经济性和规模经营,从而制约了土地的经济功能的发

挥。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户口。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四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几乎每一个外出打工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户籍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打工人员是不能够得到身份的转变的。因此出现了另一个矛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旧的户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该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农业内部、外部转移就业。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

近年来该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打工经济。该区是后发展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吸纳消化劳动能力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打工经济的决定,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定培训规划,构建以“区劳动力市场-中心劳动力市场-乡镇小型劳动力市场”为骨架三级联动的职业推介网络,大力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去年,中央一号档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回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

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转移时间变率增大

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如我县房地产业的兴起,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新城区的扩建,新区的建设),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纷纷落户等均为解决本地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集镇的建设,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也吸引了部分回流人员。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家政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制衣、餐饮服务,商贸营业和家政服务业等工作。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一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成为临时性劳动力转移人员。

第五、在世界上产业地位上升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大量引进外资,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制造业大国。这一切,当然与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巨大的市场、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的稳定等有密切关系,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能提供大量的低工资劳动力。随着我国更深更广的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显著。

第六、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身对交通、金融等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表明,全国有7800万农民工,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未来10年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还将有1.5亿农民涌向城镇,如此巨大的人流及相应的货币流向,必将对交通、金融等服务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此外,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成为现有就业人口的巨大压力,促使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潜在的转移劳动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无形中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必将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可一方面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还可赚取大量外汇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

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人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培训内容为缝纫、计算机、家政、保

安、幼教、电工、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镇、村部门举办各类中、短期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符合就业条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技之长,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二)建立镇劳务输出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工作站和流动人口管理站,相应制订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措施和目标,并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逐步与县联网。加强对劳务信息中介机构的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互通信息,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平台,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捷的服务。

(三)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实现农村劳动力规范、有序流动。要逐步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降低劳动力外出转移门槛,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制订优惠的政策,简化外出劳务的各种手续,要走出去,多与用人单位联系,与中介机构合作,逐步建立和扩大就业管道,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通过调查分析,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管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同时,依托资源,建立和扶持龙头企业,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建立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篇6

尊敬的村民朋友:

您好!我们是河北工院大一的学生,想和您一起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请您在最合适的选项序号前打 对勾,占用您宝贵的时间,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您了解“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吗?

A.很清楚B.一般C.只是听说过D.没听过

2.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什么?

A改善居民住房

B 家家户户奔小康

C改善医疗设施

D道路基础设施改造

E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

F 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3.您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途径是?

A.政府宣传B电视新闻C收音机D 口口相传

4.您认为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更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A基本设施的建设B教育C医疗D民风的改善E其他

5.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农村经济发展

B农民收入高

C乡风文明

D村容村貌改善

6农村的文化活动,农民的参与度和热情?

A 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B 有但是没人去C 农民积极性很高D 不知道

7.您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进村和村内道路B.自来水C.卫生设施D.农田标准化改造E.校舍F.其他(请填写您的意见):

8.您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有何看法?

A政府流于形式,农村面貌难以有太大改变

B政府决心很大,设想也很好,新农村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但终究会取得胜利C不太清楚

9.您认为现在农村环境如何?

A良好 B一般 C较差

10.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新”在那里?

A新的村容村貌B新的思想观念C新的生活习俗D完善的生产设施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7

(一) 总量分析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 2013年农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10.6%, 但是土地资源紧张, 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 劳动生产率较低。2012年底全省共7287.51万人, 农村人口有3876.96万人,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3.2%。2013年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332.61万人, 农村人口为3805.62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51.9%, 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约9842万亩, 相当于农村每人耕地面积约2.59亩, 人均收入水平和边际生产率较低, 在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拉动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自十八大以来, 河北省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增长, 但仍低于全国水平。2012年河北省城镇人口有3410.55万人, 城镇化率为46.8%。2013年城镇化率为48.1%, 比上年增长了1.3%, 但仍低于53.37%的全国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在计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时, 城镇人口是按城市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即城镇化率实际上是城市常住人口与总人口比重。在农业迈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 人多地少的局面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但由于缺乏相应保障措施, 造成河北省城镇化低水平, 一方面制约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难以开展, 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

为实现产业升级改造, 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 走出一条符合河北实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河北省通过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给予农村劳动力资金支持,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与境外就业, 与北京天津共建86个劳务输出基地, 2014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截至2014年底, 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30.9万人。

(二) 城镇化建设中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分析

1. 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于河北省地少人多, 农业就业机会有限, 无法容纳更多的劳动力, 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后进入加工制造、建筑、物流运输、餐饮等劳动密集型和服务行业。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低, 就业门槛低, 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

2. 从跨省迁移向家乡附近城镇转移。

以往,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呈现向北京或东部南部发达省份转移的趋势。这是由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工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大, 就业机会多, 而本地就业机会有限。现在河北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视优化产业布局, 发挥环京津、沿渤海区位优势, 推动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注重因地制宜优化的产业结构, 发挥中小城镇吸纳就业的作用, 县域经济将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力, 农村劳动力熟悉当地环境, 离家人更近, 在家乡附近城镇就业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3. 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信息时代农村劳动力获得创业项目和致富信息的机会比以往更多更快, 当地政府组织失地农民创业培训, 农民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 了解创办企业的过程, 激发创业热情, 提升整体创业能力。农村劳动力通过自筹资金或依靠政府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创业带动就业。

4. 年龄趋势递减。

随着城镇化建设, 青年农村劳动力逐渐成为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的主体。农业作为传统产业, 劳动强度大, 工作环境单调艰苦, 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有的上学后留在城市, 有的打工迁移而来。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 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多是青壮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趋于年轻化。

二、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对就业拉力小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影响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行业, 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而2012年河北省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农业领域就业, 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最小, 但农业已经存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状态, 即剩余劳动力。只有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才能发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力作用。

(二) 城镇化水平低, 城市就业压力大

根据经济理论,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将带动消费提高、投资增加、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河北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与周边的北京、天津相比差距很大, 京津冀经济圈难以协调发展。一方面河北省城市规模偏小, 缺少300万以上的大城市, 石家庄、唐山、廊坊等省内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不能有效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没有发挥辐射作用;另一方面省内中小城市缺乏特色产业, 投资需求和消费能力较低, 公共服务资源不足, 不能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好向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转移, 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限, 新增就业人口又加剧了省内大城市就业压力。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制度壁垒, 自身权利得不到保障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农民的市民化进程转移必然会遇到户籍、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 就业存在歧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其他非农产业创造了价值, 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 他们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 剥夺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转移的权利。农民工流动性高, 就业形式灵活, 各地社会保障管理方法不同, 跨地区接续手续复杂, 打击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给用工单位不参保有了可乘之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游离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制度之外, 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严重影响了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四) 劳动力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组织化程度低

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劳动力价格标准不统一, 工资难以反映劳动量大小, 也不能全面反映劳动供求关系,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功能。劳动力市场缺乏完善法律监督手段, 就业歧视、拖欠工资现象仍大量存在。近些年来, 各级政府也在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 但相对于大量剩余劳动力, 用工信息较少, 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信息存在时滞, 失业与空位现象并存。职业中介机构资质参差不齐, 一些虚假的用工信息增加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风险和流动成本。

(五)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 就业能力差, 就业不稳定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 就业能力差。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有所提高, 但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劣势。绝大部分农民工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行简单体力劳动。他们的就业替代性高, 受经济形势、技术变革、劳资制度、同行业竞争影响非常明显, 没有长期稳定工作。因此农村劳动力进城也无法割舍与土地的联系, 在农村家乡和城市之间不断寻找报酬更高的就业机会。

三、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 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经济对就业的拉力作用, 增加城镇就业岗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河北省农村人多地少, 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 整体规划。一是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高新技术,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增强河北省经济活力。二是加快河北省医药、纺织、化工、食品等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 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 投入资金扶持老牌企业打造知名度和区域品牌。三是重视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发挥的作用,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 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 扶持乡镇企业,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根本目的就是增加收入, 农业生产率较低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除了依靠城市吸纳就业之外, 还应当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持乡镇企业来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应当在种植技术、资金、管理经营上给予支持, 根据各地地理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 形成和发展大型特色种植基地、业公司、种植庄园、种植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 将原来的粗放型生产变为集约型经营, 增加规模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化使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 为乡镇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三) 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 破除制度壁垒

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一系列制度障碍, 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消除不利于“人的城镇化”政策体制, 让劳动力资源能够实现自由有序的流动。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一是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 打破农业和非农户口的二元体系。二是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有计划的放低城市落户限制。三是完善流动人口居住制度, 运用网络技术对人口信息高效管理。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流动性较大, 工作不稳定, 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应当积极探索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制定跨地区社会保障衔接机制和构建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保险衔接机制, 将劳务派遣形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中。

另外, 消除随迁农民工子女就学障碍, 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 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廉租房制度, 消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 使农民在身份、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最终实现全社会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四)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良好就业环境。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法规建设。二是构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使劳动力供需信息畅通及时。三是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 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四是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 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咨询等服务, 提高就业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五是发展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 缺乏专业劳动技能, 应当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六是加强宣传, 改变农民就业观念,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创业优惠政策, 定期组织创业成果展示会, 培育创业示范点, 完善小额担保贷款, 带动全社会形成自立自强、勤奋拼搏的创业氛围, 促使农村劳动力走上创业促进就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篇8

你们好!我们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很高兴来到贵村开展2012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我们将贵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和村民朋友们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调查问卷,请协助如实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部分:请在你认为恰当的选项目前打“√”

⑴、您的家庭人口总数()A、3人以下 B、3人 C、4人 D、4人

⑵、您的家庭劳动力人数是()A、1人B、2人C、3人D、4人

⑶、您的家庭子女数()A、1个B、2个C、3个D、4个E、4个以上

⑷、您的家庭年收入情况()A、2-5千元B、5千-1万元C、1万-1.5万元D、1.5万-2万元⑸、您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A、种植业B、家庭副业 C、企业收入D、外出打工

(6)、您现在有个孩子在上学,其中,小学人,中学人,中专或大学人。每年您一共为孩子缴纳学费元。您能承受吗(能/不能),当您的孩子考取高中或者大学时,您的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供他上学,您会想办法让他继续上学吗?(会/不会)

第二部分:请在你认为恰当的选项目前打“√”

⑺、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您()

A、已知道,非常关心B、听说过,不太清楚C、还不知道

⑻、您认为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最主要靠的是()

A、胆识和气魄B、机遇和关系 C、技术和勤劳

⑼、假如您是村长,您的工作重点会是()

A、搞好基础设施建设B、招商引资办企业C、组织发展种养大户

⑽、您的家族帮扶观念()

A、很强B、一般C、比较弱

⑾、您获取各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

A、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B、与人交谈C、阅读公告、通知、广告等

(12)、如果免费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您最希望参加哪种培训()

A、种养加工技术B、电子机械技术C、农产品手工工艺技术

(13)、您家的田地现在是()

A、自己耕种B、承包给别人耕种C、自己种了一部分,租给别人一部分

(14)、您认为以村为单位,每月定期举办农村自由集市日(不挤占马路)()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5)、如果有外商前来投资办厂()

A、牺牲一定个人利益也大力支持 B、必须先满足我的要求C、主要看大家的意见

(16)、您对现在的家庭生活情况()A、比较满意B、感觉一般C、压力很大

(17)、您对发展家庭经济()A、充满希望 B、没有过多考虑 C、信心不足

(18)、对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经商,您是()

A、支持B、反对C、随他(她)自己

(19)、您家里的劳动力()

A、缺劳动力 B、有剩余劳动力 C、不少也不多

(20)、您认为现在的消费水平(物价)()

A、偏高 B、中等 C、偏低

(21)、你家中去年的医疗费用是()

A、1000元以下B、1000元—5000元 C、5000元以上

(22)、您认为办喜事要()

A、从简B、量力而行C、要赶潮流

(23)、如果您有了剩余的资金,您会()

A、再投资B、购置大件商品 C、存进银行

松江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9

松江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显现。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是为了了解松江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以作为学术研究和市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而进行的。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人数为123人,其中男性74人(占60.2%),女性42人(占34.1%),有7人(5.7%)未填写问卷。本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村民文化程度、主要职业、家庭成员数量等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的了解情况的调查。通过对这些调查的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村民的了解程度,以及当前农村居民的生存现状。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10

为了调查邵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暑假期间我们走访了邵阳市的新邵, 邵东, 隆回三县的部分乡镇, 采取问卷调查, 走访农户的方法, 对这些地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现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整理, 同时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 为半山半丘陵区,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现辖8县1市3区 (即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和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 , 人口790多万, 为湖南之最。面积2.1万km2, 居全省第三, 其中市区面积为411km2。邵阳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乡村人口608万人;还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 据我们的抽样调查, 男女劳动力480万人, 常年外出务工135万人。长期以来, 农业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欠发达, 农民收入不高, “三农”问题是邵阳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很多因素, 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质量, 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是经济发展中所有问题共同围绕的核心。近几年来, 市委市政府想方设法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做了很多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 真可谓任重道远。

2 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现状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这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长期以来, 农业效益太低、农村发展太慢、农民收入太少, 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 导致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日益扩大, 并影响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 农产品价格低廉, 农民种田不赚钱, 极大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所以, 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经商。以邵阳为例, 我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从以下几方面对外出务工从业人员做如下一个统计。

从性别构成看, 以男性居多, 男性占64%, 女性占36%, 还有一部分留守女人要照看家里的老人小孩。从年龄构成看。以35岁以下年龄人员最多, 占77%;其中:16~20岁18万人, 占13%;21~25岁36万人, 占27%;26~30岁30万人, 占22%;31~35岁18万人, 占13%。从文化结构看, 以初高中为主, 占82%, 其中:初中文化79万人, 占59%, 高中文化31万人, 占23%。大专以上有6万多人, 占5%。从就业区域构成看, 农民工外出务工分布区域以广东为主, 其次是福建、上海, 浙江, 江苏, 北京等地。西部有重庆, 云南, 四川, 贵州等地。其中广东以及长三角地区90万人, 西部地区30万人。今年1~6月份, 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476人, 为全年任务的61.17%, 实现了时间过半, 任务完成过半。从求职方式构成看, 大部分是自行寻找或者通过亲友介绍。从就业行业构成看, 一般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 在广东一带主要是集中在电子、电器、食品、药品、轻纺等行业。从务工地区收入构成看, 以省外务工所得收入为主, 一般外出从业人员得到的现金收入比在本地从业得到的现金收入要多。

邵阳市委市政府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相当重视, 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办法, 今年以来邵阳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市就业服务机构派出13个小分队, 分赴浙江、广东、上海等地, 通过与沿海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协作, 充分挖掘就业潜力,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全市有组织地向外劳务输出6万多人。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策略, 多元化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积极实施重点工程就业服务计划, 及时了解重点工程项目的用工需求, 发布用工信息, 设立“重点工程就业服务”专门窗口。今年上半年安排了2万多名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还积极承接沿海及周边其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促成了一批投资项目落户邵阳, 直接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 各级工业园区共吸纳农民工近6万人。此外, 市职业介绍中心积极开展“送岗下乡”活动, 先后携带70多家企业3500多个用工岗位与新邵县、邵阳县等6个县区联合举办8场招聘会, 达成就业意向1200人, 全市各级职业介绍中心和人才交流市场共举办各种招聘会116场次, 参会企业716家, 入场求职人员10余万人次, 3。5万余人通过招聘会实现就业。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2009年农民工返乡工作开展以来, 市政府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 优化环境为农民工再就业搭建各种平台, 为大量农民工找到了出路, 但还有一部分农民未实现就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 一部分农民不知道有政府对农村青年进行部分免费技能培训之事。一部分农民对在新形势下提高自身技能的认识不够, 观念陈旧, 认为学不学技能一个样, 反正是打工。另外, 有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太浅显, 实用性不强。据我们在县里调查得知, 有的同志认为培训的内容是初中就学过的, 没有新内容, 实用性不强。个别培训机构假借免费名义乱收费, 只顾自己的经济效益, 不顾及社会效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于就业还存在观念障碍。大部分农民小农意识强, 进取精神不足。现在国家给予的惠农政策措施越来越好, 农民相较以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有相当多的农民觉得与其外出打工看别人脸色行事, 还不如在家务农, 在不失自由的前提下也不愁吃不愁穿, 以至于长期处于“半工半休”的不充分就业状态。当前, 竞争激烈, 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而有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有些除了一身力气外没有其他特长, 就业竞争能力不强, 直接制约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 加大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难度。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 对政策法规了解甚少, 自我保护意识差,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福利、同工不同权利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维权意识差。对有些农民工而言, 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 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就是签订了合同的农民工, 仍然有一部分的人不太清楚合同内容, 无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许多合同文本不规范, 存在着很多无效条款和霸王条款;有的以试用期为幌子, 到试用期快结束时, 马上辞退, 重新招录;有些单位履行合同走形式, 有的根本就没履行的现象仍然存在。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依然严重, 尽管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高度重视, 这个矛盾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但工资拖欠现象依然严重。

4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素质, 根据返乡农民工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关键。相关培训单位和部门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状况, 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 针对偏远地区农民工参加培训难的实际, 可以采取送培训上门、现场授课等方式, 以方便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 这样比集中到培训学校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加大外出务工组织力度,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对于输入地和农民来说, 转移就业成本最低, 信誉度最高, 因此也应成为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因此建议在乡镇设立公共信息网络系统, 内容可以包括全国各热门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本地用工企业的招聘信息, 农民工个人详细信息及就业愿望等等。通过该系统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 由工作人员帮助求职农民工输入个人真实资料, 向有意向的用工单位投递简历或电话联系, 从而有效减低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成本。

增强政府服务职能, 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外出打工人生地不熟, 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对国家劳动保障方面的有关政策缺乏了解, 知晓很少, 进厂后在医疗保障、劳动保护、工伤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方面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犯。因此, 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开展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可以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探亲等有利时机, 采取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也可以将外出务工人员常用的法律、法规和维权知识编印成册, 及时向务工人员发放, 从而增强其法制观念, 提高其依法维权能力。此外, 相关部门还应该在法律援助方面提供帮助, 增设维权举报电话。同时, 建议设立农民法律授助基金, 对重大、疑难、复杂的农民工维权案件的办理进行办案补贴。

参考文献

[1]黄国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 人口与发展, 2010 (1) 2-10.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11

亲爱的同学:

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并逐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一种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轨道的改革尝试。为了了解相应政策制定后农村基层教育现状及农村学生学习的情况,我们特组织了此次问卷调查活动。请你务必仔细认真填写每一道题,以确保答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调查分析的完备性,我们将为你所填写的资料保密。感谢你的参与和配合!

参与调查同学 姓名____________系科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调查时间:2008年_____月______日

一、家庭和个人基本情况

1.你现在上(A小学B初中)年级

2.你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A种田 B林业 C副业 D畜牧业 E打工 F其他

3.你每学期的学费是如何筹集的A家庭积累 B向亲友借 C贷款 D尚欠学费

4.你父亲的职业是

你母亲的职业是

A种地农民 B手工艺者 C乡村干部D专业技术人员

E做生意F教师G外出打工H其他

二、所在学校基本情况

1.从整体上看,你觉得你所在学校用于教学或辅助教学的设施器材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A严重缺乏 B可将就着用

C比较丰富 D丰富多样

2.学校是否有图书馆

A是(回答以下两个小问题)B否

1)图书馆资料书籍是否丰富 A是 B否

2)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吗A是 B否

3.学校的文体设施,如体育器械,文艺器材等怎么样

A根本没有 B有,很少 C丰富多样

4.学校教学有没有用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A有B没有

5.学校课程开设及专业老师配置情况

课程 开设与否:A.开设B.未开设 是否配置专业老师:A是B否

语文

数学

思想品德

计算机

英语

美术

音乐

体育

6.学校管理严格与否

A很严格 B一般 C管理松散

7.下列从1到5分别表示从好到差的渐进程度,你认为下列情况属于哪个程度

学校的学习氛围1234

5学校的纪律情况12345

学校的卫生情况12345

8.学习及分数是否为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目的A是B否

9.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例如考试、升学、社会知识多吗

A几乎没有 B有,但很少 C很多

10.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吗

A从不举行 B有时,偶尔 C经常

11.学校组织的活动有(如上题选择A项,则此题可不作答):

三、学习心理及学习行为

1.你上课时的态度通常是

A认真听完整堂课B大部分时间认真听课,偶尔也做其他的C听一会儿,再干会儿其他的D根本不听课E其他

2.对于课堂作业你一般是

A独立完成B参考同学答案完成C抄袭别人的D不交E其他

3.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

A非常爱学习B比较爱学习C一般D对学习没兴趣

4.在学习生活中,你感到最苦恼的问题为第一位第二位

A学习压力大 B经济困难 C学校办学条件差 D人际关系紧张 E对学习没有兴趣

F家庭问题 G周围人对读书的不理解 H其他

5.你主要的学习方式是

A听老师讲课 B自习和作业 C与同学讨论交流 D其他

6.相比而言,你更喜欢老师上课采用什么形式

A老师讲解,学生听记 B让同学自己看书 C师生相互讨论 D让同学上讲台讲课

7.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你是否会通过看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很少这样 D从不这样

8.你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可多选)

A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理解 B得不到老师的指导 C不会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 D学习资

料太少 E学习负担重,家务活太多F其他

9.你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的感觉是

A愉快B成功C没感觉D失落E自卑

10.你对学习的感觉是

A有兴趣 B比较有兴趣 C无所谓 D感到很枯燥 E不得不学

11.你怎样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

A现阶段读书比赚钱重要 B现阶段赚钱比读书更重要 C两者都无所谓

12.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质量怎么样

A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 差

13.你满足这种教育水平吗

A当然不满意,迫切希望改善(回答第14题)B满足 C无所谓

14.你希望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A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B改革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C切实贯彻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减轻家庭负担

15.新课程改革已经陆续推行,请问你了解新课程改革吗

A知道B听说过C不知道

16.你对新课程改革有何期望

A更多的课外时间B更丰富的课外活动 C更多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D教学水平的提高 E学习负担的减轻 F其他

17.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农村基层教育,你认为现在农村教育受关注和被扶持的力度 A不清楚B一般C很高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篇12

----关于城市医疗调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常州市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二.调查方法

1.上门询问2.发放调查问卷

三.调查内容

1城市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城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

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城市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四.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

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五.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六.总结

建设城市,是增加收入、繁荣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城市的重要保障,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城市建设会越来越好。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入到建设城市的大潮中,为城市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

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防震减灾教材教案下一篇: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工资待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