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的重要性(通用8篇)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任何创新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新。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能否以较少的精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毕业之后能否以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大的成绩,都取决于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在这方面的技能就越强。但知识不等于技能。掌握的知识多,实际操作技能不一定就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9月4**,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看望全校师生并在学校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温家宝总理严肃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温总理深刻揭示了培养创新思维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有人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进行这样活动的机会,结果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来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这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其实,学生在课上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独立解决一个问题,都在相当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
我在教《机械基础》中凸轮机构这一章时,针对这一章中等速运动和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前者会产生刚性冲击,后者会产生柔性冲击,这两个规律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的:1、提供思维材料。事先安排学生分别乘坐老式样双速电梯和新式调频调压调速电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乘坐两种电梯的感受一样,老式电梯起动和到站时为什么会震动厉害并有较大的冲击?新式电梯起动和到站为什么很平稳?以此引出所要讲的课题。2、启发学生思考。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大胆设想,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激发学生平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3、讲解答案,揭示谜底,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延伸。告诉学生,老式电梯只有两种速度变化,行驶过程中只有两种速度的等速运动,新式电梯通过调节电机的输入频率和输入电压,使电梯在起动阶段处于等加速运动,中途作等速运动,要到站时又作等减速运动,很显然前者的冲击大,后者的冲击小,因为前者的舒适感差,已逐步被淘汰。这与我们所要讲的凸轮机构这一章中这两种冲击很相似,其原理相同。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还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骑自行车过一尖坡和过一圆弧坡时哪种冲击明显、直接?很显然过圆弧坡冲击小,课后再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一下,由此可真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4、诱导学生课后举一反三,学会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讲V带传动时,V带尖角为400,那么轮槽夹角为什么要略小于400呢?我同样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然后再进行开导启发,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不光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启示
培养技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善于抓住几个特点:一是激发性。要善于用教材因素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二是多向性。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思维活动,把思维推向创新境界。三是超越性。要引导学生从一般常识性中解脱出来,创造想象出有充分根据的合理的新形象,形成有超越性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二是教会学生创新地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创新学习。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要教会学生探索求导,学会开放性学习,注意从多方面获取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多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并善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加强学生思维锻炼。培养求异思维,提倡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要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训练求异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要善于进行多向思维,更好地诱发求异思维,以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五是抓好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储备热能。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才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勤于推理、敏于概括,并精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技能、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受社会欢迎的新一代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
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学发展历史比较长,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道路,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从根本上作出改变。
2、我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
传统的临床教学只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交流技能的培养[2]。这是一直以来我国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医生天生有高患者一等的感觉。从表面上看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欠缺是单纯沟通技能的问题,其实不然,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要想得到这样人群的理解和信任,首先医学生要有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要对病患有深深的同情,有了信念和责任再去学习一定的沟通技能,那在医生的医疗行为中就不会出现生、冷、硬的态度和言语,更不会有患者绝对不能接受的过激行为。所以说医学不单纯是一门科学、一门经验科学,它更是一门人学,要想做一名好的医生就必须先做个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好人,然后才能迅速提高沟通技能和医疗技能。这就是广州医学院钟南山院士经常强调的做人和做事,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只有培养医学生用心去沟通的技能才能调整医患关系,避免医患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3]。
1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是目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医疗环境,很多医学生认为今后的医疗工作压力大,甚至有些人要放弃医生的职业,他们不了解医疗纠纷的本质,更不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去避免患者的不信任与不理解,其对医疗安全防范教育有迫切需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临床教学滞后于医学模式转变。所谓医学模式就是医学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相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把人看作机器、把治病看作是对机器中某些失调部件的修复这样一种模式就是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把人看做没有思想的机器的医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医学的发展。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把患者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去看待,关注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状态[4]。临床实践工作的需要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动力,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工作也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做出应有的调整。目前,我国很多高等医学院校仍然只重视医学知识的传授,没有把培养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没有设立医患沟通的必修课程。这就使得医学生在走向社会、步入医院后没有摆正自己在患者面前的位置,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但没有为防治医患纠纷做一些努力,而且在出现医患纠纷时很多医生表现得冲动、急躁,不知如何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少损伤,保护自己。对处于医学生与医生中间阶段的实习医师的培养也存在一些传帮带的问题,有些带教老师本身就局限在旧的医学模式下思维,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没有提高,没有意识到教授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重要性[5];有些教师即使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没有学校规范系统的要求,而讲述的凌乱,可操作性差,使得实习医生在对医患沟通重要性懵懵懂懂的情况下就成为了临床医生,这样的医生对医患关系没有深入的认识,环境适应能力差,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不强,医患沟通缺乏技巧和策略。
综上所述,在这样严酷的医疗形势下,在新旧医学模式更迭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医学生的总体指导思想要发生转变,不但要教给他们疾病诊断治疗的技能,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如何看待病患,如何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治疗同意权,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达到完好沟通。
2 医学生沟通技巧
正是因为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因此要求医学生在把临床工作做好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做人、做事都是良好的医患沟通所必须的,沟通原则中有很多人文的原则[5],都是要求医学生要做个好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会更有力地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良好医患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医学生做人、做事都很优秀,那么他就已经对以下技巧运用自如了。
2.1 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医生与患者的努力目标是一致的,即是共同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和痊愈。当患者感受到医生在尽全力为其疾病诊治着想,他就会配合诊疗。医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让患者感受到全心全意。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不折不扣的沟通,这是一种为医的境界。如果树立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那么当患者对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时、当患者抱怨他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时,医生就会少一些烦躁,而多一些耐心,认真反省自己的言行。
2.2 坚持设身处地的原则
医学生时刻要问自己的问题是:如果我是患者,我对医生的要求是什么?我对医院的要求是什么?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移情”,是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同情,用对方的眼光来看待对方的世界,用对方的心来体会对方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何处理患者的不合理要求。由于患者的知识水平差异,对诊疗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他们所提出的要求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医学生在对患者合理要求积极回应、及时处理,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基础上,对患者的不合理要求要首先表示理解,指出其不合理性,摆明不能实现的理由。如果每一名医生都能够做到设身处地,那么社会就有希望可以杜绝医患纠纷。
2.3 给患者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对于不同层次的患者都应该以人的标准去尊重他们,只有首先尊重患者,他们才会尊重医生及其诊疗。如果医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患者、同情理解患者,就会从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会有良好的为患者服务的态度。医学生对患者的基本态度是医患良好沟通的关键。仔细分析很多医患纠纷,表面上看是医患对疾病的诊疗提出异议,但根本的导火索很多时候都是患者及其家属感觉到医生对他们不尊重,触动了其忍耐的底线,甚至有人失去控制,放弃了来医院解决病痛的初衷,对医生大打出手。所以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尊重是避免医患矛盾的基础。
2.4 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诊疗目的、过程
采取开放式的谈话方式,给出多个选项,让患者选择,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决定诊疗方式。这是一种双向性的语言交流,医患交流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要积极倾听患者的诉说,在相互融合中完成交流沟通,诊疗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医学生要以自己的真诚、耐心、理解、同情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准确了解病情,达到正确诊疗的目的。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语言交流过程中要做到语言因人因病、因事因情、因时因地而异,训练自己掌控事态发展的能力。
2.5 把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融合在一起
医生应准确掌握病情,绝无疏忽大意,用自己的行动赢得患者的信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兢兢业业。这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也是最有效的沟通。
2.6 了解并尊重患者
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文化背景,理解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要从内心表现出愿意与患者接触、愿意帮助他们。不要因为患者的不合理要求或不合理的诊疗方法选择而嘲笑他们,认为其素质低。人的世界观由其生活轨迹所决定,尊重患者选择是医生应该做的。
2.7 病情告知时应注意方式
在病情告知之前,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要根据他们的期望调整语音和讲话方式。在告知病情过程中,不要只顾及自己讲,把大量的专业词汇抛给对方,使其摸不着头脑,要注意交代的病情是否得到家属或患者的理解和认可,他们是否接受这样的结果,接受的程度如何,他们是否还有很多疑问。要从患者及其家属的面部表情、姿势、眼神了解他们的真实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不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懂得控制对方的情绪,让对方充分表露观点。如果患者或家属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医生交代的结果,那么医生要策略地选取另外的时间向他们讲明病情,或请上级有威望的医生帮助解释病情,千万不能强求对方及时接受事实,更不能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压抑对方的情绪。
3 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策略
3.1 开设医患沟通训练专门课程
要使医学生通过专门课程的学习,如增设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等课程,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真正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能和技巧,充分认识医患沟通必要性,并有信心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积极运用学到的沟通技能。要重视加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基地前的沟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迅速转变角色。我国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要到大学第五年才真正接触患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要调整医学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尽早有机会接触患者。
3.2 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
医疗职业是一个社会性职业,这就要求这个职业的承担者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在以往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医学生成为医生后由于沟通技能缺乏,导致医患矛盾日益激化,要培养善于沟通医术精湛的医学生,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很多医学教师是旧医学模式的承担者,他们很多的行为和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旧医学模式的影子,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使他们接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适应医学的发展,为培养优秀医学生打下基础。
3.3 提高医学生自身修养
医学这个学科的传授既包括人文教育又包括科学教育,重视人文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6]。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就要指引他们学会处理工作,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懂得梳理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道德、高尚品位的人,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广阔的知识视野融于一身[7]。这就要求承担医学科学传承任务的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去讲解医患沟通的成功案例及医患纠纷典型案例,使学生注意到医患沟通中常见的问题。为了避免提高自身修养教育的讲授过于条条框框,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可以操作性,教师可以把自身修养教育与临床知识讲授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目的[8]。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全面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应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医学生明确意识到医患沟通技巧和策略学习的重要性,熟练掌握技巧和策略,并积极应用到临床实践,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摘要: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正常进行的关键,需要从医学生阶段开始培养与人沟通的技能,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形成。从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入手,本文从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中应该具有的个人素质、应该掌握的沟通技巧、采取的策略等几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对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362-382.
[2]卢仲毅.实施医患沟通制,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26.
[3]陈翔,黄平.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3):1381-1383.
[4]廖春梅,许建湘.实习医生沟通技能培养初探[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44-46.
[5]王伟,张君,陈军,等.浅议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的重要性[J].卫生软科学,2008,22(4):265-267.
[6]尹又,黄流清,陈瑛,等.活用心理学增强医学生的沟通技巧[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19-20.
[7]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51(2):42-43.
【关键词】小学美术 动手能力 参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2-01
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重视的提高,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学校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美术教学来讲,也逐渐得到学校的重视,小学美术的教学,要找到其特点,教师通过创新美术教学方式,让美术教学能有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并且有效果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东西会很快,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快,对提高能力是非常有效而却重要的时期。本文主要通过对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介绍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措施。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1.对美术教学的重视不够
因为美术并不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所以造成了不仅学校对美术重视不够,学生家长对美术也不太在意,长此以往,美术教学收效甚微,美术教学也就流于表面化。要知道,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要求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如果只重视成绩,只关注升学,也许短期内效果很好,但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长期的打算,还是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
2.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多是一些简单的动手和画图,同时也会带有一些比较艺术审美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的得心应手,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美术中比较被动。在美术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在上面讲一个作品画出来或是做出来,然后让学生去模仿着做,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了一种互动,造成了教学的单面性,减少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感。
3.重结果,轻过程
美术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作品的好坏往往在最后才能呈现出来,这也就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看到的大多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学生的创作过程反而会忽略,这也就会让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评价方式的单一化,让学生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对结果的展现中,而对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小灵感往往也不甚在意。
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的重要意义
双手与大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动手中活跃大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许多学生平时不善言辞,有许多想法并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美术的学习,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创新的想法和灵感,通过双手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会让学生更加的肯定自我,更加的自信。
现在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种团队间的合作,有效的合作能够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个作业,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的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组织,对自身也会有一个更好的定位。
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的有效措施
1.关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但同时也是一门很要求学生动手能力的科目,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小学美术中会有许多的手工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这时就会非常的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讲《小挂饰》这一课时,这是一堂非常要求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需要用的材料,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或是现代的小挂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元素进行创新,对于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表现出来。
2.关于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让同学之间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将自己的缺点进行弥补。例如在讲《变废为宝》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废旧的物品进行再利用,通过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将这些废品组合成一个新的物品,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比较擅长绘画,有的学生比较擅长剪纸,有的学生比较擅长编织,通过彼此之间优点的融合,想法的碰撞,让学生学会创新,并且设计出符合大家想法的作品,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展现自己,也会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独立学习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亚男.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05)
[2]吴乐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21):12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手段。要优化英语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能力,重要性,培养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已从以前的额“双基”为主转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考试也增加了相应的阅读题。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广大英语教师探讨和研究得较多的教学组成部分。
一、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学校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由于知识面不宽,在分析课文,理解听力材料时障碍重重,畏难情绪易起。时间长了,学生学习英语就会不时表现出消极态度,作为英语老师理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引导学生愉快地进行大量、广泛和快速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1.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
阅读是指通过看文字材料理解其内容的过程。关键在于“理解”二字,只看而不懂就不能称之为阅读。阅读也是吸收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巩固或扩大词汇量、熟悉常见句型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听、说和写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否得到巩固、语言技能能否得到培养、学习积极性能否得到保持下去、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能否得到稳定,很大程度跟学生的阅读有密切的联系。初中学生缺乏阅读经验,词汇量少,常用句型不熟悉,常有学生能读懂文章中的每一词句,却无法理解全文意思。学生有时还因文化差异而无法理解某些文章的意思。教师要教会学生将文中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出现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理解一些西方文化,以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里活动。言语运动在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默读时,也往往伴随着言语运动器官的潜在发音动作。因此,阅读是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动作相互联系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来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通过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发音动作。为顺利地进行这种分析综合活动,要求学生事先具备一定条件:①有一定词汇与语法技能;②有相应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③联系课文;④了解作品背景、中心思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帮助学生不断启动并扩充他们的阅读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即语篇信息,语境氛围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元认知结构。
3.阅读是提高语言的复现率,积累语言知识与素材的途径,有针对性的扩大词汇量。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一个个单词组成,如果单词不认识,就会严重地阻碍阅读,因此扩大词汇量是必要的,但只靠记住那孤立的单词是不够的,英语句型熟练与否,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效果。有许多学生对学过的常用句型结构比较生疏,感知能力差,迟迟不能读懂语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后,虽然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但还要教师逐句译成汉语,否则就不知其意;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教师再阅读训练中既要介绍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阅读的材料应是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会学生灵活的阅读方法
1.在阅读中,要有良好的习惯
阅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对于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重点的文章,精彩的段落,典型句式要精读。对于那些太难的可以略读或跳读。这样,阅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功效。
2.学会猜测生词,进行计时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生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见到生词就查字典,以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不至于影响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那么,该怎么办呢?一方面可以通过构词法来分析判断词性或词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语气来判断其含义。如果遇到个别难以猜测而又影响对文章理解的单词,就该查阅一下词典。大纲规定:初中生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400到500个词,理解正确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因此,常做计时训练,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力求上好每一节阅读课,使每一节阅读课成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示范课,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乐趣,增强阅读的信心,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题材,能够接受很多的信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知名人物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扩展视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必须把阅读当成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不求学生每次阅读时间和文章篇幅的长短,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地读下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坚持阅读训练
学生每学完某些句型后,老师要提供一些难易程度与课文相当的短文、对话进行阅读。这些短文,对话后的练习尽量围绕相关的句型结构特点设计,这样,常用句型就能按照记忆规律多次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识别常用句型的能力就会培养起来。因此,坚持阅读训练既可以熟悉且熟练掌握学过的常用句型、又可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英语中的重要一环。
地理空间思维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能力,它有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在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结构以后,在离开地图的条件下,我们头脑当中所进行的地理事物的联系、组合、叠加、变化、发展等一系列想象活动。地理空间联系能力,要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知识和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又要注意综合联系,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
二、如何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简易图表绘制,增强空间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图表的作用,让课堂成为展示各类图表的乐园。如利用各种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等类型地图,促使高中生在头脑之中增强地理信息的“空间”印记,显著提升空间思维的活跃度,并基于此,促使高中生能够锻炼绘制一些简易图表的能力,从亲手绘制过程中掌握空间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探究的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模块经纬度、气候、地形、植被、资源等情况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通过描摹、填绘和仿绘等多种形式绘制地图,在绘制及信息填涂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这是个浪费时间的环节,而要懂得这其实是锻炼空间思维的重要途径。又如,在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地球自(公)转、晨昏线、洋流分布、气压带风带分布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应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记忆,有针对性地开展绘图活动。那么,很多地理知识就逐渐丰富起来,改变了以往知识点的扁平化特征,使得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化空间图景,高中生就能够结合学习需要,有侧重地进行空间分析,随时随地调取空间信息,促使文字知识转化成板图教学,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演示,转化抽象内容。
通常来看,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难的并不是背记地理知识,而是进行消化理解。因为很多地理事物的抽象性非常强,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感知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所以,地理教师必须尽全力“点化”知识,让抽象的知识呈现出直观性特点来,从而让高中生在思想深处形成空间概念,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空间模拟、动态演示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抽象内容,对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演示”知识,如自(公)转、大气环流、正午太阳高度等动态演示,便能够让动态取代静态,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使得原本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地理知识迎刃而解。当然,对地理知识进行直观演示,不能够只依靠多媒体,很多问题只用简单亲手演示就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如对地质构造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就“褶皱”内容,教师可利用教科书当水平岩层,通过双手给予挤压的力量,进行相向的施力,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如此一来背斜与向斜就得到了很好演示;就“断层”内容,可用一根粉笔表示岩层,那么用手施力,“岩层”受力超限,断裂便会形成,然后在进行断裂面的移位,断层过程就模拟出来了。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便会得到明显拓展。
3.倡导启发思维,开拓空间维度。
地理事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空间联系也是如此,通过一个“空间点”能够引发一连串的知识连锁反应,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发生裂变反应,让各种地理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清晰地呈现出地理事物的各种关系。如针对“黄土高原”知识点,地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方式,用图片将黄土高原四季地形地貌特点展示出来,并以此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形与植被等情况,提出诸如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等问题,在逐层追问,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促使高中生能够增强理解地理知识的时空联系,逐渐开拓学生地理空间维度。
4.注重逆向思维,加深空间理解。
逆向思维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类型,这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思维能力,有利于自主探究难题,主要通过质疑—假设—释疑的思维过程,促使高中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且高效调动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积极性,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促使学生在解答疑问中更好的认识地理知识。如,五带形成的原因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这一交角变化(大小),五带范围怎么变化?在学习“三圈环流”的时候,可假设地球不自转,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不公转只自传,三圈环流还会像现在一样吗?一般来说,西亚气候是干燥少雨的,但有没有相对多雨的特殊地带,如何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逆向思维的存在,促使高中生能够充分将大脑空间思维区域激活,促使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更清晰的呈现出来。总而言之,对高中生来说,地理学习中必须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分析和解决学习难点问题的金钥匙。地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充分借助多种有效手段,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不断取得更好地成绩。
三、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主讲:杨立雅
一、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大脑是人类思维、情绪、学习等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功能状况意味着人的心智完善与否。大脑活动的最基本过程就是把从身体各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组合和综合处理,将所有散乱的信号组成一个完整一致的整体信息,然后再发出指挥肌肉、关节的运动指令,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它使个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和谐有效地运作,顺利地适应环境。就像机场航空管理中心,将天气、跑道、飞机位置、速度等信息综合考虑,再进行统一安排,这样才能使飞机起降有序,安全无事故。如果没有这样的信息统合,将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混乱状况。
二、人的感觉主要有哪些?
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吸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
感觉是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必要途径。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不仅使我们能够知道外部事物的不同特征,如颜色、气味、声音、光滑和粗糙等,还能使我们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身体姿态、运动状态、位置等。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的感觉剥夺是不存在的。大脑或多或少都接受着感觉信息的刺激。当在某种环境中呆久了,因为感觉适应而又刺激不足时,自然地会去寻求新的感觉刺激,例如在办公室里工作太久了,就想要外出旅游。但对于自主活动能力非常薄弱的幼儿来说,成人稍一忽视或者过度保护,就丧失了获得感觉刺激的机会。对有些不哭不闹的乖孩子,父母因其很乖、很好养而忽视了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所以,人们常认为好动的孩子聪明些,而安静的孩子往往就不那么聪明。
三、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统合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从宝宝出生起,就需要开始训练宝宝的感觉统合能力,尤其是剖腹产方式出生的孩子,更需要经过感统训练来弥补在感觉统合能力方面的一些缺失。
在感觉统合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大脑才能有效地进行认知、语言与指挥肌肉关节运动等复杂的活动。同时,由于每一个认知、语言、运动的过程都离不开感觉统合,因此反过来又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一个有良好感觉环境的孩子,其大脑潜能就能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得以充分开发。
感觉统合是生理活动的基础,感觉统合学习对儿童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空间知觉、数理逻辑、言语表达、社会交往等四个方面。如动作能力差的孩子经常缺少空间感和时间感,弄不清前后左右。因此,生活中具体的表现是他们做事情条理性差,不能按部就班地将各类事情安排就序。所以,他们难以理解老师的指令,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效率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现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的孩子高达85%以上,其中约有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四、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失调的孩子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基础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问题,进而容易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感觉运动统合能力的知识,及早发现孩子的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和行为治疗训练。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前庭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平衡感,出现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常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很差,协调能力差,动作笨拙,易摔倒、磕碰、撞人,转圈时容易头晕,怕上高处,不喜欢被高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写错字,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2.视知觉不良:表现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但不喜欢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也会经常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无法做到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3.听知觉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讲话或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不敢登高望远,不敢荡秋千等。多动,但动作缺乏技巧,如很难安静下来,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时常出现多余无效的动作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说话发音不清,语速慢。
6.触觉失调:表现为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讨厌被触摸。对身体接触表现得过于敏感,对触摸反应强烈,特别不愿意洗澡、洗头和剪发。过于胆大或过于胆小。或卤莽胆大,对危险的知觉性差,行动不计后果;或腼腆胆小,不敢和陌生人接触,上课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经常咬指甲、衣袖。
感觉统合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比如说,视觉失调会让人在阅读时速度减慢,甚至出现阅读障碍;四肢不协调会使本来很好看的动作做出来显得机械而呆板。而对于儿童来说,虽然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正常,但由于他们的统合能力不足,就会导致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无法得到充分地发展,孩子心理会一直处于一种紊乱状态,导致孩子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会不断下降。尤其是到了学龄期,孩子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发育迟缓,人际关系差,进而出现厌学、逃学、撒谎、打架、逆反行为等问题。所以,家长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训练和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
五、如何培养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1、可以通过亲子游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训练。活动一:各种走姿
家长可以视孩子的情况训练孩子的各种走姿。如,猫步走、大跨步走、学正步走、绕过物体走(不能碰到物体)、携带物品走(可以用任何姿势,背着、挎着、拉着等)。家长可以先和孩子协商训练内容,也可以制定出训练计划直接让孩子接受训练。活动二:爬行
让孩子将两只手放在鞋子里(也可以直接将两手放在地上),沿一定路线爬行,可以在爬行路线上设置障碍物,爬行时不要在太柔软的被褥上,尽量在坚硬且稍微有些粗糙(不划伤手和腿)的地面上爬。
活动三:走高跷
把两个易拉罐靠近底面两侧钻上小孔,从中穿一条不易拉断的绳子,让孩子双脚踩在易拉罐上,双手拎着绳子行走。易拉罐尽量用低矮的。(经过长期实践经验得知,这个游戏可能会扭到孩子的脚踝,但概率很小。孩子摔倒危险不大,可以继续玩,如果有小伙伴一块玩趣味性更大。)
活动四:弹跳训练
半蹲下跳起,够悬挂的物体,开始时物体悬挂高度控制在孩子弹跳时有时能够到,当孩子每次弹跳都能够到时再适当调高高度。
活动五:球类游戏
1.给孩子一个皮球(篮球对于婴幼儿同样适合),让他练习各种拍球方法。对3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训练他分别用左手和右手拍球,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让他用左右手交替拍球。家长可以和孩子互相抛接皮球玩,可以要求孩子用各种姿势抛球,当孩子再大一点,也可以从简单的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他打乒乓球和羽毛球。
2.趴地推球。让孩子趴在地上,双臂伸开后恰好把篮球按到墙壁上,游戏开始后孩子要把篮球推到墙壁上,篮球弹回后再把篮球推向墙壁,连续进行这个动作。推球时头要抬起,双腿贴在地上,双臂不能贴在地上,动作要规范。家长可以给孩子计时1分钟,看孩子能推多少个,以后尽量让孩子每天都要有进步。家长也可以不计时,看孩子能坚持推多少个。这个游戏能够提高颈部和双臂的力量,还能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并能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以及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
球类游戏能增强孩子小肌肉、大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反应速度,训练他的注意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六:扮演小主人
每隔一段时间,你可以教孩子做一样家务,如擦桌子、扫地等。在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让孩子的眼、手、脚、脑等各部位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同时,让孩子长期承担一项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取报纸、摘菜或者给花浇水等,这不仅仅是提高孩子运动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责任心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活动七:打鸭子
游戏时,父母分别站在孩子的前方和后方,用一个沙包击打孩子(力量要适度),当孩子被击中而且沙包掉在地下时,则要下场变为扔沙包的一方,而击中孩子的家长要站在中间当“鸭子”;如果“鸭子”一方接住了沙包,则多了一次当“鸭子”的机会。家长陪孩子玩这个游戏时要刻意地延长孩子当“鸭子”的时间,以此更多地训练孩子的各种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活动八:挑木棍
家长准备小木棍若干,游戏时先将所有木棍握在手中,然后抛向底面或桌面(规定在一定区域内,面积不能太小或太大),第一根木棍要用手拿起,其他木棍可以单纯用手,也可以用手中已有的木棍挑起其他木棍,要求是挑动一根木棍时不能碰到其他木棍,一旦其他木棍动了则轮到下一人来挑。这个游戏要求的是心细和动作巧妙,在游戏中会不知不觉就训练了孩子的精细动作。
其他手指小肌肉的精细运动训练,可以根据孩子年龄、能力等特点,自行设计抓、握、捏、扔等游戏,如摆积木、投球、捏橡皮泥等。尤其应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幼儿园之前要学会洗手、擦脸、剪纸以及自己擦屁股。之后要练习拿笔、拿筷子、系扣子、系鞋带、夹豆子等。
只要能训练孩子的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的游戏,家长都可以应用到训练过程中,平常生活中有许多诸如跳绳、踢毽子、抓石子、游泳等活动都能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家长可以灵活科学地运用。
2、宝宝出生时就可做的游戏: A、摆荡游戏:(0~1岁起)
从宝宝出生起,就得开始训练宝宝的感觉统合能力!只要由家里的长辈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摇晃,就可以达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应、增加肌肉张力的效果。等到宝宝一岁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条大毛巾,并将孩子置于毛巾中间,由爸爸、妈妈各拉住毛巾的一边,轻轻摇晃。
B、丢接球:(1~3岁起)
宝宝一岁时,可将直径约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前,并鼓励孩子主动伸手拿球;待宝宝二岁后,就可以玩进阶游戏,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后与孩子间隔约二公尺,分别坐于地上,用滚球的方式与宝宝玩传球游戏。宝宝三岁就可以完高阶游戏,将您与宝宝的距离拉长至3~5公尺,并改以弹跳的方式传球。如此一来,可以改善宝宝的手眼、双侧,及视觉追踪的协调性。
C、镜子游戏:(2岁起)
从宝宝二岁起,就可以开始玩模仿游戏。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动作的过程中,可藉机让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区辨左右方向,这对宝宝的观察,与动作计划能力有长足的进步。不过,一开始不要太难,应从一只手开始,再进展到全身,以免动作太复杂,宝宝一时记不清,而产生挫折。
D、地面探险:(1~2岁起)
仅需不同材质的拼装地毯,就可以提供宝宝触觉及本体觉刺激,有助于改善其动作计划能力。玩法很简单,宝宝一岁时,就可以在家里布置各式不同材质的地毯,让宝宝在地毯上爬或走,或从事任何游戏,让宝贝接受不同材质的刺激。等到宝宝二岁起,妈咪就可以做难度稍高的设计,将地毯高度任意变化,让宝宝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从事各种游戏。
E、叠积木:(2~3岁起)
自宝宝二岁起,就可以开始着手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工具是约5公分立方的积木,让宝宝尝试用一手或两手将积木叠高即可。待宝宝长大些,到了三岁,就必须换小一些的积木,约三公分立方来训练,让宝宝试着使用积木,进行叠高或创作游戏,有助于改善手眼协调,并可顺道训练宝宝的创造力,及注意力,一举数得。
F、跳格子:(3岁起)
现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游戏的空间大大缩减,想玩跳格子游戏,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过,也有变通的方式,不能在户外玩,换个地点在家里也可行,只要运用家里的拼图地垫,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将每块地垫放置于地,并固定,注意喔!每块的间距需为20~30公分,然后就可以让宝宝用跳的方式踩地垫,很有趣吧!这对baby的空间概念训练,及本体觉刺激,都相当有帮助,不妨多进行。
3、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我校特教资源室有“感统康复室”,内有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器材一套。如有需要,请联系我校特教资源室工作小组成员。我校特教资源室工作小组将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1998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
1 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 个人的职业能力被分为三个层次, 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适合某个职业特有的职业能力, 适应面窄, 专业性强, 是个人从事某种职业的基本要求。同时, 从培训的角度而言, 只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有步骤的培训, 职业特定能力是普通学生或其他的受训个体都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行业通用能力是在对各种具体职业进行行业划分的基础上, 从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能力, 如:对服装色彩的搭配能力是服装设计师、服装加工制作师、服装销售人员都需要具有的能力, 只是要求程度不尽相同。通用能力的总量虽然比职业特定能力小, 但它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 通过普通的培训获得的程度是有限的, 更多的是靠经验积累, 甚至天赋。
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合所有的职业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各种岗位, 是需要每个人终身学习、提高的能力。德国、澳大利亚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软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劳动者的积极配合, 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长期地、有意识地培训。
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人能力的三个层次, 而不是三个方面。职业核心能力是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 是基本的能力。对于《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 笔者认为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又有不同的需求层次:
最高层:创新革新;
第二层:数字应用、外语应用;
第三层: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
创新革新的能力是需要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自觉培养、逐渐形成的能力;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的能力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做出不同的程度要求;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信息处理这五项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中。
职业核心能力还可以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通常认为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是职业方法能力;其他属于职业社会能力。
不管对职业核心能力做出什么的分类, 有一点是明确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除了使劳动者具有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认可, 在职业生涯中, 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2 中职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教育部在[2006]16号文件指出, 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劳动者职业核心能力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 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
教育管理部门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虽然高度重视,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重技能、轻理论、追求高就业率。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师生中间。学校追求高的就业率, 却无视许多学生在就业后因为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 不久又走向失业。一边是企业的招工难, 一边是劳动者的就业难;员工会因为上级的一句批评转身就走;员工会因为和同事之间的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员工会因为不能胜任领导交办新任务而丢了工作。这些情况反映出的是我们的毕业生大多数不是缺乏工作技能, 往往是由于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或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职业核心能力上没有受到应有的培训和指导。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笔者认为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1) 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职业核心能力从提出到进入学校课程体系, 虽然已有20年了, 但是真正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老师并不多, 教师普遍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 对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意义、要求、内容、形式等认识不足。一部分教师甚至认为“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无法通过培训获得或提高, 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引起一线教师和学校更多的关注。
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还仅在字面层次, 没有将这八项能力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这些能力会对自己的将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制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各科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实际内容均有涉及, 但没有单独做出教学计划, 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 体现了产学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色。学校教学安排中没有职业核心的课程设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任务基本都渗透在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中, 在教学大纲也没有教学安排和目标,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无法对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做出具体计划, 只能是涉及到的时候提一提, 用到的时候说一说。对学生而言, 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课混在一起, 不能引起足够的思考。还有一些学校将职业核心能力与学校普通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让学生误以为职业核心能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 而不是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3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操作方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 在这里, 笔者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方法”。为什么是“操作方法”而不是“培训方法”或“授课方法”?因为职业核心能力本身不是理论, 是落实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 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的行为和习惯;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和巩固才能最终成为一个人的能力。同时,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 这些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3.1 利用现有教材让教师和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系统认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写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是目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常用的教材。这套教材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八项内容分模块编写, 每个模块中又分初、中、高三级, 分别安排了计划、任务和目标, 能明确地告诉教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
在使用时, 这套教材应该成为教师用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 将教材中涉及的少量理论和测评标准用纸制讲义的形式告知学生, 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这样做的目的, 一方面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认识到, 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书本知识, 而是能力, 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综合素质的高低。
这套教材的局限性在于书中选用的一部分案例是虚构的,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缺少说服力, 课程中设计的训练游戏操作性弱。这些不足之处更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仔细地研读教材内容, 吃透教材的主旨, 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案例。在教材基础上, 设计更有操作性的游戏。
3.2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 有侧重点地安排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虽然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 但是不同的职业, 对各项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职业核心能力虽然只有八项, 但不能要求每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吾生也有涯, 而知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是有重点的、有目标的。如学习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学生, 应该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 以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 应该具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应对每天不同的顾客、不同的事件。
除专业以外, 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还应该因人而易。不同的学生, 有长处、有短板。作为教师, 有义务帮助学生提升不足之处,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个任务, 对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和指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根据不同的课程, 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 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 对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结果给予客观评价
目前, 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只能更多地渗透在专业课或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基础课设置通常都难度较低, 适宜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学校要事先组织基础课教师做好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将一部分课程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进行, 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 布置与课程相关的学习任务或实践任务,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任务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完成, 也可以“分小组”完成。分小组完成的任务,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干预, 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予以测评, 测评成绩既是基础课的平时成绩, 也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成绩。
学校对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训练做出具体要求, 如每学期在某方面要有几次核心能力的训练, 训练的内容、方式和次数由教师自行决定, 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出教学设计。学校根据老师的课程设计安排专人监督执行过程, 并对执行情况做出适当的评估, 评估的成绩也可作为学生的成绩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成绩。
采用这样的训练和测评方法, 一方面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受到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训练,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 虽然加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 但是因为目标明确、总量控制, 避免了教师“不知怎么讲”“不知道什么时候讲”“不知道讲什么”的窘状。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或作业完成情况与职业核心能力一起测评, 体现了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 即它是能力, 能力的高低应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这样的测评方式, 能让师生改变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错误认识, 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对一个人的实际意义。
3.4 走出课堂, 让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成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场所
体现一种能力的最好方式是它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职业核心能力更是这样。在学生宿舍, 与学生签订卫生状况达标的协议, 定期检查卫生情况, 训练学生诚实守信、与人合作的能力。组织学生校外实习, 事先与社会单位订立实训合同, 保证学生安全, 同时让学生自己与合同单位协商工作内容、地点和时间, 训练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给学生预先设计好的题目, 让他们利用各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 训练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总之, 职业核心能力本来就是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 是基本的能力, 它应该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地方, 任何时间都可以成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课堂。
4 教师队伍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工作
4.1 改变传统观念,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校要从这个方面考虑教师队伍培训的重要性。对全体教师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进行系统的集中培训, 使大家对职业核心能力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有正确的理解。
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操作方法, 应该提倡在教师中展开研讨, 及时总结培训过程中好的方法, 在教学中进行推广。
4.2 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师资培训水平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的成效短期内看不到, 但是对于青年学生而言, 学校在这个方面的努力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学校应具有超前意识, 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为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 让教师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些能力的重要作用和培训的重要意义, 切实做好教学工作。
5 结束语
在短短几年的学校生活中, 学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意识训练”, 让同学们通过各种训练, 对职业核心能力有系统地认识, 知道它是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 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工作的基础。一个有良好学习能力的人, 他学任何专业知识都会有更好的学习习惯, 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一个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人, 他会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更加友好、宽松的氛围;较强的合作能力可以放大一个人的职业特有能力, 在工作中和同事取长补短, 更容易取得好的工作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8) :72-74.
[3]吕杰林, 陈笑缘.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评价法研究[J].职业, 2012 (14) :87-88.
[4]陆志伟.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4) :16-17.
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如何体现出来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做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的强弱对应说明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强弱。
审题能力是一种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理解能力,更是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一种综合了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能力。审题正确与否与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读题习惯和思考方法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训练、反思、提高的长期过程。
可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我们的教育只看结果,使得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基础年级的教师因为课时较为紧张,更关注课文有没有讲解透彻,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高三的教师则更为关注学科知识点有没有系统一体化,考点有没有讲解透彻以及学生的答题是否规范。所以,尽管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到高三一轮复习结束时,所有的知识点都像过筛子一样过了一遍,自以为学生会做的题目都做错的时候才发现学生错的不是知识积累太少,不是答题不规范,而是犯了根本性的致命性错误,答题方向错了。原因在哪?就是题目没看清、没看懂,简单的词语串联起来所隐含的信息没有挖掘出来,说到底就是审题能力不强,读题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所以,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平常教学中的不重视而造成的。
学生方面,出现审题问题的原因则主要是思维定式和不良的审题习惯。
思维定式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学生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假思索,按“老印象”办事。如,我们试卷中有道这样的语言综合运用题:“ 的美,是 之美。要求(1)在第一空处填入一种植物(松、竹、梅、菊除外)的名称,在第二空处填入一个最能体现这种植物特点的形容词或短语;(2)综合使用描写与说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多学生就选择了括号里的一种来写,之所以会产生这类错误,主要是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认为括号里提供的就是供选择的。试卷改下来每个班都有近30%的学生选了“松、竹、梅、菊”中的一种来写。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只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与分析。有次考试,现代文大阅读选了毕淑敏的《斜眼》,其中有道题是“请结合文章的标题,探究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我觉得这道题的关键词是“结合标题”和“探究主题”,因为小说的主题往往会涉及社会意义,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答题的时候没有结合标题,也没有对主题进行探究(即写出小说的多个主题),而是采用概括主题的答题模式对主题进行概括,再单列开来写社会意义是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看到“主题”两字就想当然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不是答题模式不规范,而是审题能力不强!
考试都是从审题开始的,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如果没有读懂题意,答案组织得再有条理性,语言组织得再流畅,模式再规范,都是空中楼阁。因审题出现偏差而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苦恼。
针对学生和教师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应该重视起来。教师不应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了在既定的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而不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尤其是在审题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思考,多讲解思考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题意是什么。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如果教师代替学生解读,就会让学生失去这种机会。学生在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中就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从而错失了对审题习惯的培养。到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其次,通过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弄清楚自己因除时间不够、字写得不好、知识点没掌握、答题不规范而丢分的原因之外,明白审题的偏差也会让分丢得非常冤枉,以此提高学生对审题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规范的试题的题干其实隐含着答题的方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解读题意。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预习能力的培养07-20
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07-06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06-25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07-02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07-03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技巧10-28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11-12
谈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10-01
物理实验中的能力培养05-2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