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的诗词
在消费社会,大众作者化,每个人都以其独特的经验成为不同领域知识和真理的陈述者。“广义大众传媒社会中的每个当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提出有关生活的主张,”2艺术家们也不例外。喜爱戈达尔电影并深受其影响的李郁和刘波,借用摄影技术对当前铺天盖地、无所不包的社会新闻做了一番貌似戏谑实则一本正经的挞伐。
在新闻的选取上,“李郁+刘波”倾向于选择匪夷所思的社会新闻,从新闻标题中我们便可以略窥一二。例如,在“狗年十三个月”主题系列中,摄影作品有着如下一些新闻标题:《少女凌晨被人跟踪晨练老人宝剑退歹徒》(《楚天都市报》2006-05-14);《重庆僧人千里步行苦修只为朝拜武汉归元寺》(《楚天金报》2006-02-25);《见义勇为遭残忍报复河南姑娘血洒江城街头》(《楚天金报》2006-06-24);《美容店里叹惊奇一边打砸一边“做头”》(《楚天金报》2006-04-30)等等。“施害/受害者”主题系列中的摄影作品,则有如下一些新闻标题:《孩子被电灼伤要求赔偿家长竟抱煤气坛讨说法》(《楚天金报》2007-04-17);《女子感情受挫欲跳桥三警合力救下轻身女》(《楚天都市报》2007-07-22);《因爱生恨杀害女友凶手作案后投案自首》(《楚天都市报》2007-03-12);《八根手指被人砍断行凶者拒绝归还》(《楚天都市报》2006-10-12)等等。
“真实性、公正、客观是传媒业正确地表示所必须遵循的语言规范,或者说,是其最终制作出成功的内涵性文学文本,在其能指层面所必须满足的条件。”3专业主义新闻摄影,强调在意识形态和技术双重框架下讲究瞬间的真实,力求还原现场。如果新闻与艺术创作结合,是否会因艺术创作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自由性而颠覆新闻的真实性?李郁+刘波“狗年十三月”与“施害者受害者”主题摄影系列虽取材于《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上的本地新闻,却与专业新闻主义的新闻图片南辕北辙。有意思的是,两位艺术家以为专业新闻人所“不齿”的貌似戏谑调侃的语调还原新闻现场,却透显出比原有新闻报道更有说服力的逻辑。
毋庸置疑,两位艺术家创作的“新闻照片”是伪造的、经过刻意摆拍的作品。他们之所以选取这些匪夷所思的新闻报道,并非要歌颂这些新闻碎片,而是以一种阴郁且凝固的幽默来还原新闻现场里所有的当事人不曾言明的窘迫之境。这里的当事人,不仅指涉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当事人,也涵盖了大面积存在的读者与新闻记者本身。“李郁+刘波”原本的立意或许并非是要揭开新闻在社会权利结构中的隐蔽功能,然而以“狗年十三个月”(2006)以及“施害/受害者”(2007)为主题的系列摄影作品却无意中让我们真实地窥见了被模式化新闻报道“忽略”的人性。
在两个主题系列摄影中,我们不难发现,照片中的“新闻人物”眼神无助低落、没有光彩。在作品《孩子被电灼伤要求赔偿家长竟抱煤气坛讨说法》中,抱着煤气罐的中年妇女身着红色上装盯着地面,眼神呆滞无光;紧挨着她蹲下的孩子耷拉着脑袋,稍远一点身着黄色制服的消防队员则漠然注释着中年妇女正前方的煤气罐。这些“新闻人物”之所以呈现出此种状态,无疑是两位艺术家的精心安排。艺术家如此安排,意在揭露出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他们认为与作品中“新闻人物”疲惫眼神相对应的,是《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数以万计受众麻木清冷的眼神。“大众传媒兴起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生活事件的文本性和文学性被揭露出来”4。从大众传媒诞生起至今,大众传媒就一直干着把日常生活事件从当事人身边取走并重新加工为“真实的”故事或画面的工作。血腥、暴力、色情……这些为新闻大亨们竞相追逐的新闻要素,如今仍然是新闻选择优先考虑的因素。诸如此类的花边新闻新闻铺天盖地而至,人们在经历过最初惊异和兴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事不关己、见怪不怪的阅读心态。好奇心不再,判断力式微,眼神麻木清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除了照片中“新闻人物”的眼神,构图的空间也逼仄压抑。摄影作品中新闻现场空间往往设置在未完工的楼盘或狭小的房间之中,即使在高速公路、天桥或是其他室外空间,艺术家也将照片四周处理成暗角,或是空中有高压电线交错。所有情节被设置在一个类似牢笼的狭小空间里。在这些狭小的空间中,色彩浓烈而冷静——红色的火光、血迹、照相机闪光灯的光、鲜红的人物着装、绿茵茵的草地、民工的古铜肤色……色彩的搭配和空间的勾画迸发出强大的张力。它们向我们描绘了存在于消费社会中匪夷所思却又无处不在的景象。这些景象被艺术家处理得不露声色却寓意万千。《重庆僧人千里步行苦修只为朝拜武汉归元寺》中虔诚的和尚误入高速公路,他坚定豪迈的步伐被艺术家置于象征现代物质文化的高速路以及车流中,昭示着当代信徒信仰的迷失。而《少女凌晨被跟踪晨练老人宝剑退歹徒》中,背景是未完工的楼盘,混凝土架构的检出缺少生气,少女倒在地上与歹徒争抢挎包,歹徒与伸张正义的老人样板戏式的造型看来甚是虚假。这种明显摆拍的方式指涉了当前新闻报道中正邪对立报道被模式化的现象,意在说明这种被模式化的报道对人们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不断被复制的新闻故事经不起时间的打磨,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很难激起道德感的涟漪。
然而,两位艺术家却有能力将我们的新闻阅读想象收集提炼,而后将这种想象在一种浓烈的气氛中以刻意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我们在惊叹之余,内心也受到极大震撼。我们可以在作品《见义勇为遭残忍报复河南姑娘血洒江城街头》、《美容店里叹惊奇一边打砸一边“做头”》里看到失去道德判断力、气定神闲的围观者与残忍暴力的施害者“和谐相处”,让我们在看到艺术家黑色幽默的同时,也为作品中围观者与施害人之间的“正不压邪”而深深震撼。此外,艺术家在作品中还隐喻了消费社会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负面影响。在作品《孪生姐妹不相像妹妹排油大变样》中,瘦妹妹出厅堂,胖姐姐站厨房。摄影师有意安排双胞胎姐妹一前一后的角色站位:有力地批判了当前消费社会的审美观。
应该说,两位艺术家表面上是在给新闻配图,实际上是有目的地对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进行现场还原,有效地凸显了现场作为文学文本的实用意义,甚至改变了原有新闻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文本解读,从而扩展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在为新闻配图,而且是借助于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去虚构和想象,由此构建有关这些新闻事件的隐喻,揭示社会现实生活及其背后的矛盾。“消费社会取代了专业知识分子代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不容置疑的代理人资格”5,两位艺术家在他们的经验领域中将武汉市井新闻制作成一系列颇具震撼力的宛若油画的明信片,陈述和创造着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寓言。
参考文献
[1]、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P163
[2]、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P212
[3]、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P214
[4]、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P164—P165
【狗年的诗词】推荐阅读:
狗年的对联五字06-20
狗年吉祥的话语07-08
给长辈的狗年祝福语10-15
狗年给爱人的新年祝福语07-25
狗年给朋友的结婚祝福语12-03
狗年平安对联06-30
狗年励志语10-06
狗年春节祝福说说10-23
狗年剪纸图案教程12-21
狗年大拜年贺词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