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韵作文(共10篇)
春天是一首诗,用朴实的文字描绘生机勃勃;春天是一幅画,用五彩的颜料点染柳绿花红;春天是一首歌,用跳跃的音符唱着春天的赞歌......这也许就是春之韵吧!
天气渐渐变暖,冰雪融化,此时最迷人的是柳树。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芽苞。它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婀娜多姿的跳着优美的舞蹈。杨树远远望去,它像蒙上了绿纱。春风拂过,小草低下了头,顽皮的扭了扭身体,风一下吹进了它的胳肢窝,小草笑得前仰后合,它说:“春天来了!”
迎春花争先恐后的在枝头炫耀自己的美丽。桃花笑红了脸,绽放出了自己的美丽。燕子换上了乌黑的新装,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小燕子们站在电线上,像一片乐章。燕子们有的在飞翔,有的在筑巢。叫着:“春天来了,春天到了!”小溪淙淙的流过,青蛙在岸边呱呱的歌唱着:“春天到了!”
这时最开心的就是小朋友了 。他们在草地上踢几脚球,捉几趟迷藏。小朋友们还能放风筝,放飞了他们的希望,放飞了梦想,放飞了快乐。
“风景独美”杜甫笑面相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林巍然神秀,顿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或忧国民,或念家乡,或怨天忧人,或家书难忘,一忘皆空。空!空!空!余下的只有眼前巍峨的山峰。山行六七里,四方云雾环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杜甫却心笑灿烂,一心向前,步步豪迈,览物之情:欣喜若狂,不禁高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踏定脚步,高处胜寒,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四境之内,群山小矮,天边天际,伸手可及,巅峰云归,云雾拂身,好似天人合一,步入仙境。忽而,艳阳低照,我心飞翔,诗情似青天一鹤,凌云直上,朗声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是开在人生路上的七色花,不论哪里,都有它的光彩。”王勃笑着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朋友们继续努力吧!”刘禹锡轻叹一口气说。
王安石仰天长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什么时候,燃烧的云霞迸现了。你羞涩的面庞,透出淡淡的红晕,而后来又隐去了。你不喜欢浓妆艳抹,你不钟爱飘渺的烟云?尽管它一度那么诱人,你却重新找回了宁静;像一幅泼墨如云的画卷,天与湖的组合,风与情的融汇,蓝色太浓,太多。
远处,一群孩童在船上嬉戏,还撑起了荷叶的小伞;博大的蓝色锦绣,瞬间缀上几点绿色的希冀,于是,你心底流出一首诗,很长很长;关于童年,关于绚丽的梦幻……
阿波罗——不是你爱恋许久的太阳神么?你却等它升到了极点,才坦露出那环抱你的、蓊郁的绿树;那篱笆或栅栏似的苇丛,那依稀点缀的苦江草。南面那巍巍的影子,是黄山、白山……。四周淡淡的雾气笼罩着,或银灰、米黄,或淡青、浅蓝。在映日荷花安葬的地方,亭亭的荷叶依然伫立着,几多深情,几多眷念。那荷叶编织的屏障后面,却传来喁喁私语,萧萧瑟瑟,触动了你多情的心弦,于是,你心底飘来一首歌,很美很美;关于初恋,关于大自然……
我忽然记起了,应该把你,把这些摄入镜头,可一位姓马的船主人说:“要想采访,得上湖心岛!”
一只轻舟徜徉在你的波光里。朦胧中,你,有点像海,丝丝缕缕的水草仿佛海底森林,抚摸着船桨,沙沙沙沙,像在溪边静坐,在海边听潮。骄阳在脸颊,在手臂留住一串串发烫的诗行;而徐来的清风,不留心抖落了凝爽的柔意。久久注视着舷在构思,猛抬头,你,真蓝!
刚刚靠近小岛,“啪”,一只灰鹤惊飞了,直向丽日南天。船主人说,有时候它们栖息在这里,多达一二十只呢!
狭长一公里许的小岛,苇高没人,秋虫低唱,飞蛾蚱蜢们在草尖上跳跃,一只青蛙,一尾红花蛇,一只小水鸡在匆匆逃遁。这里,还是个小小的动物王国!
吴中,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碧绿碧绿的河水,犹如一条绸带,微风徐来,“绸带迎着微风缓缓飘荡”。太阳出来了,河面上有千万点晶莹闪烁的金色光斑在跳动。小河上,一座半月形的小石桥静静地卧在上面。远处,几座粉墙瓦黛的江南民居正安详地站在那儿。时正中午,从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更给这一切增添一丝宁静。
吴中,是一曲奋进的歌。奶奶小时候住的是茅草屋,食不裹腹,常常饿肚子,穿的是破破烂烂的旧衣服;妈妈小时候住的是低矮平房,吃的是咸菜、萝卜干,穿的是堂姐表姐们穿剩的衣服;现在的我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大鱼大肉和新鲜水果,穿的是名牌衣服、裤子。
吴中,是一首腾飞的诗。“人间天堂盛誉颂,科技新城美名扬”。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吴中面貌焕然一新。公路新罗棋布,商厦林立,一座座厂房鳞次栉比。勤劳、聪明的吴中人,用双手向世界发出邀请:快来和吴中人民一起创业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形。
2、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 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三、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情思。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深入思索、感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师教法 引导法
六、学生学法 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
洛阳诗韵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而最能让人感受历史深度的就是古城。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个名人这样写道“炎黄子孙,根在河洛——程思远”,那大家猜出来了吗?(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 “功存河洛”——康熙(清)
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历代进程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的词句;而有一位曾在河南工作24年的女作家叶文玲,则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二、讲授过程
1、作者简介、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作者 叶文玲,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曾长期在河南工作,作品《叶文玲文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散文集有《不了情》等。
2、洛阳简介
(课下我们留了预习题:谈谈你对洛阳的理解,可以参阅网络)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下你们所了解的洛阳。(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之首,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并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 明的重要发祥地,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 因此有“诗都”之称,城中牡丹香气四溢,又有 “花都”的美誉。
概括: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3、字词检查
读准下面的词语并说出意思: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笑靥(yâ):酒窝,笑脸。笃(dǔ)诚:忠实,诚心诚意。岚(lán)气:山里的雾气。
氤氲(yīn yūn):气或光色温和动荡的样子。娇妍(yán):娇嫩美丽。谙(ān)熟:熟悉。衣袂(mâi):衣服的袖子。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分成三组,每组五段)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语速要慢,要把作者对洛阳的感情读出来)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 雄浑hún 笑靥 yâ 馈赠kuì 慰勉 miǎn 邙山máng 浊黄zhuó 笃诚dǔ 铅釉yòu 瑰宝 guī 氤氲yīnyūn 贬谪 zhã才俊辈beì出
• 名不虚传 chuán 天竺国 zhú赭hâ(红褐色)明媚娇妍 yán 姹chà紫嫣yān红
车水马龙 千首万阕 quâ
回答问题:读完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对有着深厚的感情,介绍了洛阳的古、美、绝、奇,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②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逻辑顺序叙写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因后果,先抒情后叙述
5、层次分析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所说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分清层次 学生:讨论、分层次 明确:
1-5抒情,总写作者偏爱洛阳
6-15叙述,写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分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师: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既然是分着叙述洛阳的文化底蕴,那又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层次? ①(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②(7-8)写洛阳的古。
③(9)写洛阳的美。
④(10)写洛阳的绝。
⑤(11-15)写洛阳的奇。
6、精读课文,品味诗韵1—5段
师:请再次朗读一到五段,细细品味诗韵。
生:大声朗读
师:文章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品味“中原忆,最忆是洛阳。”原句出自白居易的《江南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江南忆》
我默默地思念江南,特别是杭州。在山寺中借着月光寻找桂子,在郡亭上观看潮涨潮落。唉!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游览啊!
师:①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悠悠”二字语音相叠,很有音乐美,同时表现情思的悠远绵长。②“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 品读1-5段,用文中原文回答问题。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
(2)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明确: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师:在二三段有两句比喻句,请大家找出并分析这个两个比喻句的不同。明确: 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比较:第一句是暗喻,突出了洛阳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与动人。
比喻中的对比更突出了洛阳的美。
7、精读6—14,再品诗韵
①师:请从文中找出回答作者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写出了其“特殊的况味”。
生:讨论
明确: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②师:首先看洛阳古,这里的“天下第一”为什么是真实的?门口的石塑白马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回答
明确:中国佛教的起源,白马是文化使者的象征。③师:文中与牡丹相关有哪些美景美事? 明确:——美景:王城公园,牡丹园。
美事:牡丹花会,洛水之畔看牡丹(文化盛事)
④师:唐三彩的造型如何?色彩和用途分别是什么?最优美的是什么? 造型:优美、生动、逼真
色彩:赭,白,绿
用途: 馈赠亲友;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最优美的是:马和骆驼
⑤师:龙门石窟的奇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修建历时久,文物数量多,奉先寺,卢舍那塑像(民族文化精华)
8、展示洛阳的古美绝奇(见PPT)9,、齐读最后一段,明确诗韵的内涵。
师:大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结尾是否扣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扣题,首尾呼应,一展六代九朝的画卷。
作用:首尾呼应,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二、总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化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三、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红色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D)
璀璨 笑靥
娇妍
衣袂
A.cuī càn yâ
yán mâi B.cuǐ càn yàn yán juã C.cuǐ càn yàn yān mâi D.cuǐ càn yâ yàn mâi 2.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C)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不不,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 精神财富。
A.乐章 笑靥
沉淀
挖掘,从洛阳 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B.乐章
C.音符
D.音符 笑脸 笑靥 笑脸
沉积 沉积 沉淀
发掘 发掘 挖掘
参考答案:1.D(“璀”应读cuǐ,“靥”应读yâ,“妍”应读yán,“袂”应读mâi)2.C
四、课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搜集有关洛阳的图片、唐三彩实物,或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自制介绍洛阳的电子卡片。
要求:图文并茂。
教案
叶文玲
一、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作者作品简介:叶文玲,现代女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洛阳诗韵》是她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2、洛阳简介(课件展示)
3、展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课时展示)
4、复习旧知识
横向思路: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例:《我的空中楼阁》
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例:《提醒幸福》。
5、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标出自然段序号,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②、本文属于哪种思路? ③、确定思路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点拔:文章的思路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或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词语确定。
6、师生研讨确定本文思路(利用课件展示)
7、重点词、句理解 第一部分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问题:
①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②“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③“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出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句
●、如何理解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况味”指什么? ●、第一部分总写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
具体把握洛阳的韵味。(展示课件)洛阳古——白马寺 洛阳美——牡丹 洛阳绝——唐三彩 洛阳奇——龙门石窟
利用图片展示洛阳的古、美、奇、绝,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8、小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化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9、课后作业
仿写:仿照本文结构,以“我的学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结构清晰
附:板书设计
洛阳诗韵
叶文玲
思路
结构
表达方式
主题
对洛阳十分偏爱
抒情
民族文化的挚爱
先果(总)有着笃诚的崇拜 对灿烂辉煌的中华(1-5自然段)
“秋天,总是将酝酿了一春一夏的诗意肆意的渲染。”
——题记
春美,美于含蓄;夏美,美于奔放;冬美,美于静谧。吾独爱于秋,爱秋之诗意。
观秋雨—暮雨潇潇;听秋声—秋风瑟瑟;赏秋叶—落叶纷纷;品秋味—果香浓浓。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秋雨自古便是文人骚客言愁之物。“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是白居易深深惋惜;“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说不清道不尽的忧愁。一场秋雨,一份思绪。观这秋之雨,冷为本,愁为根,伤愁不尽,秋雨缠绵。这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这秋雨潇潇,丝丝凉凉,似冰,似雪,似针。下不尽的秋雨道不尽的缠绵。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夜已秋声。”
秋之声,虽为声,却并非真实声音,要用心来听的。“球树树秋声,秋到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萧杀之声。“只有一支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是周密心中的秋声:一片梧桐叶,不知多少秋声。听秋声,感受秋天的气息;寻秋声,感受秋天的氛围;品秋声,感受秋天的美好。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月中。”
当一片片秋叶翩然落下,一丝丝忧愁涌上心头,提笔一点,成就千古佳作。“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大诗人屈原之手。”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出自汉景帝刘彻之手”。陶渊明《酬刘柴桑》也有“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和着萧瑟秋风,落叶上下纷飞,片片金黄的秋叶,凝结了一生中最后的美丽与辉煌,悄然落地,是对秋的致礼。秋叶虽小,却是秋的诗意的体现。
“蟋蟀独知春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天的味道,是稻花香,是果实香。丰收是秋天的主导,每一个秋天都沉侵在丰收的喜悦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爷爷也曾被这秋味所震撼。秋味浓浓,果实累累,为这诗意的秋增添了一份果香。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 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 用?作者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形散神不散。
【教学方法】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 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鼍植垦卸俩稣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正音释义,熟读课文,标出疑问之处。
二、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课。
1、全体学生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朗诵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作为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请哪位同学谈谈它美在哪里?(个别提问,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全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诗节匀称,抒发了诗人热爱、留恋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教师小结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真情才有美作。在20世纪代末,徐志摩先生怀着对母校剑桥大学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这座古城使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梦牵魂绕,于是她思如泉涌,提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3、板书:《洛阳诗韵》
同学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
三、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
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的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四、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音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1~5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6~结尾段)。(迅速浏览,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①文中的总起句。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
③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④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
关键段:
①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②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
(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学生板书
《洛阳诗韵》(抒情散文)
叶文玲
(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布置的以下七个问题(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①第一段作者为什么用“醉意”一词?“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文章第二、三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它们的含义?
③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④为什么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⑤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⑥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⑦题目的含义?
(2)班级交流。
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答案略。) 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 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
——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
——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随画面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洛阳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引史料写石马作评价
洛阳美群芳之冠的牡丹写盛况作描述再议论
洛阳绝有13历史的唐三彩写颜色讲流传后总结
洛阳奇举世罕见的龙门石窟绘景色描石窟再点睛
形散特殊的况味
神聚
(5)请同学集体朗读结尾段,讨论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全文。
(6)请同学们谈谈《洛阳诗韵》的含义。
洛阳是一首古、美、绝、奇的诗。
洛阳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激越雄浑的史诗,韵味无穷。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国学经典诵读大会主持词
主持人AB(男女二人)
AB:老师、同学们好!
A:我们育贤第四小学“诗韵华章”经典诵读班的同学,自本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醉心于经典诵读,快乐地成长。
B:我们从《论语》《道德经》那里聆听圣贤的睿智话音。
A:我们在《诗经》响过的远古悠悠风铃里陶醉,也从《楚辞》里体味追怀故国的苦恋行吟。B:我们更是欣赏到了《唐诗宋词》那千帆竞驶的银汉星空和璀璨星光,……
AB:我们仰望,我们放歌,让幼小的心田得到永恒的润泽!
1、——(合诵)
A:《论语 学而第一》 A:《礼记 大道之行也》 A:《 大学 大学之道》
2、——(个人朗诵)
B、《诗经》是我们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们的文化之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让我们去采撷那一颗颗明珠,感受祖先那纯真的情怀吧。《关雎》 《子衿》 《桃夭》 《蒹葭》
3、——(合诵)
A:二千多年前,有一位遭昏君奸臣放逐而行吟泽畔、九死尤未悔的诗人,面对祖国的沦亡忧心如焚,他只能用悲怆激昂的诗来讴歌那些为保卫国家百姓誓死不屈的战士。请听《楚辞 九歌 国殇》
4、——(领诵)
B: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唐诗之冠,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夜的月光下,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与大海相会,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我们的是一种
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请听《春江花月夜》
5、(个人诵读)
A:“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去听古人留给我们的短小隽永的古文,轻轻松松地获得最纯正的文言的启蒙,感受其中最纯美的思想情怀。《陋室铭》 《爱莲说》
6、——(集体诵读)
A、春天,是少年的春天。B、中国,是少年的中国。
A、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B、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AB、让我们一起唱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写就的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
结束语:
A:“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身为中国少年,我们又是中华文化香火的传递者。B:中华诗文,将从我们的少年时代开始,伴随我们人生,谱写未来更精彩的乐章!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然而,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在此理论指导下本人进行了《纸船》朗读教学的尝试: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1、今日名言。(2分钟)生A:(课前写)“子生三年而后免于父母之怀”——孔子 生: 齐读。
生A: 结合班级实际解读此句:略。师生:(齐过渡):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无私的、温馨的、奢侈的、永恒的„„
师: 下面请大家以母亲为话题,结合自身的感受和认识写一段话,60字以上,限时3分钟。
2、片段速写。(5分钟)
师: 选两篇有感情朗读一下„„(生B):“母亲,你是多么伟大啊!你永远是我心中最慈爱的母亲,你的细心教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学会了做人,因为我已经长大了,因为我已懂得很多的道理。吾家有女初长成,我脚下的路还长。不过我相信父亲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同度过人生较为艰辛的岁月。”——(大家掌声)师:母女情深,感人至深。(生C):“做父母亲难,做一个好父母亲更难。父母亲经常这么说,我母亲才四十多岁,但她那乌黑的秀发中,却添了银丝,清晰地记载着母亲为我付出的辛劳„„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有致富的手,有灵巧的手„„然而,我要赞美的是母亲的那双既能干又充满爱意的手。”——(大家掌声)师: 很实在又感人。师生:(齐评):我们不要为写母亲而写母亲,选材新颖些,比如:祖国啊!母亲、大地啊!母亲、大海啊!母亲、我们常说:“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子”所以大自然啊!母亲、还有失败是成功的母亲„„
3、新课导入。(1分钟)
师: 同学们,提起母亲我们就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孟郊写得《游子吟》 生: 齐背。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有关母爱的现代诗《纸船》,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的内涵。
4、分组试读。(2分钟)
师: 先请大家自由试读一分钟,整体感知诗人表达的情感。试读时请注意:(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2)用“△”标出需重读的词语。等会请两位同学上台朗读。生: 自读
5、师生竞读。(4分钟)在请同学朗读之前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做个公正、公平、合理的裁判。请你们从节奏、情感投入两个方面进行评判。①掌声有请第一位选手D。(掌声)②有请第二位选手E。(掌声)③有请第三位选手。即老师范读。(掌声)
6、解读。(3分钟)
师: 大家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七嘴八舌): 老师读得好,节奏稍慢、舒缓„„;情感投入、伤心、低沉、深沉„„ 师: 感谢大家评价,那低沉与深沉有啥区别?
生: 深沉比低沉情更投入„„这首诗应深沉读较好。
师: 对,因为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大家齐读预习提示(背景)。生(齐读后明确): 对母亲、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 可以说这首诗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更是献给祖国一曲深情的恋歌。朗读时节奏要舒缓,感情要深沉,大家齐读一遍。(生读师听)
7、导读品读。(20分钟)
师: 先纠正一个有广东特色的普通话,“船儿”应读儿化音。生:(试读)
师: 在第一节中“总是留着——留着”接连两个“留着”要读出重音来。师生:(揣摩情感):不仅要读出诗韵的旋律,也要读出诗人一步一步强化(升华„)了的思念之情。
师: 听我读一遍,请大家划下停顿、重读的地方。生:(学生读)
师: 在第二节“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舱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师生: 诗人精心叠成的精致的纸船被风浪打翻了,自然心头是„„ 生: 痛苦的、悲伤的„„ 师: 与其说风浪打翻了纸船倒不如说是风浪无情地击碎了诗人的心,朗读时应读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观的情绪来。注意情感和节奏,(师范读)。生:(学生读)
师: 尽管纸船被风浪打翻,但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坚信母女之间的亲情是风吹浪打不能拆开,万水千山不能隔断的。
生: 品读、讨论(学生揣摩删去“每天的”或“总”,朗读起来效果会怎样?情感会有什么变化?)
生: “每天的”表明思念之执着„„,“总”心中必胜的信念„„
师生: 总之“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句不但不能删去更要充满自信去读,而且“每天的”、“有一只”要读出重音来。师: 注意听老师范读。(师读)只有这样诗人心头的忧伤情怀,才能得到充分的排解和释放。生:(齐读)
师生: 第三节写得最感人。诗人通过想象巧妙地经梦的承载,把梦作为思念的载体出人意料地把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送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思念母亲的心找到了理想的归宿,感人至深。
生: 揣摩朗读时那些词情感的表达状态是最强烈的?(学生七嘴八舌)师: 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情感的变化并划下停顿、重读的地方。生:(齐读)
8、有感情朗读。师: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站立酝酿感情)
师:(先创设情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海浪涛涛,天风吹卷,你独自一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上的油轮上,要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此时此刻,你想念自己的母亲,怀念自己的故乡,思念自己的祖国,站在船头上,面对沧茫的大海,你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那泪水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水„„ 生:(投入而又放声朗诵)
师: 读得很有感情,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朗读好诗歌?
生:(七嘴八舌)要投入、把握诗人的情感、读出重音、要注意快慢、要像唱歌„„ 师生:(齐总结)注意节奏、把握情感基调。只要把自身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内心的情感世界之中去就能读出诗的美感,给人予美的享受。
师: 大家把握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流动,你认为“纸船”的含义是什么?(组织讨论): 生A: 诗人的心,是忧伤的心。
师: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上心头。
生B: 心愿,思念的心寻找温暧的归宿(掌声)。师:但愿纸船长久,千里送思念。生C: 代表诗人的孤独,纸船里装的是爱、悲哀。生:(议论激烈)„„
师: 刚才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我的理解,纸船就是诗人的化身,„„你们说有道理吗? 生:„„(自由品读)
9、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五、教学后记:
朗读教学,魅力无穷,能量巨大,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推推崇备至。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浣之趣”。吕叔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语文教学以朗读为本,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共识。在《纸船》的朗读教学实践中就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如下小结:
1、把握作品灵魂、融入作者心灵是朗读好作品的基础。
朗读是作品艺术形象的一个再创造。这就要求朗读者了朗读前必须认真钻研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运用各种朗读手段,真实地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收到预期的感染效果。
例如在教授冰心的《纸船》的时候,第三节写得最感人。诗人通过想象巧妙地经梦的承载,把梦作为思念的载体出人意料地把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送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思念母亲的心找到了理想的归宿,感人至深。情感状态是最强烈的,(特别是“爱”“悲哀”)这本身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由此可见,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是准确朗读的基础。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深刻地体会出作品中流动着的作者的情感。
2、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应该不止一次地进行,每读一次,都要先提出具体要求,读后都要给学生以新的收获,新的感受。范读可以在讲解分析前进行。它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作品的内容有个粗略的印象,从而为课文的分析讲解创造条件;范读也可以在分析讲解中进行。它可以与讲析互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范读还可以在分析讲解后进行。它可以帮助学生把讲析时拆开的若干具体形象连缀起来,加强整体感;它还可以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教师“范读”时要注意几个问题:范读一定要严格按照朗读要求进行;精神要饱满,快慢要适中;讲析前的范读速度要稍慢些,讲析后的范读可以读得快些。范读不同于朗诵,不要求做表情动作,以免转移学生看书和听读的注意力。
3、朗读指导应该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朗读指导应经常地持久地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既能增加朗读练习的机会,又有利于发挥朗读对于讲析的辅助作用。讲析前的范读是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讲析前还可抽学生试读,以发现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便于讲析时解决;讲析课文的某部分某段以后,可根据课文分析的需要让学生试读,并可指导学生与讲析前的试读情况加以比较,指出进步的地方和还存在的缺点,教师根据学生试读中暴露的缺点,对有关内容作补充讲析并作范读或领读,让学生从中理解要这样读的道理,而后再作朗读练习;全文分析讲解结束后,也可用部分时间对学生作重点朗读指导,让学生根据作品的主题定准基调并把握文章各章节思想情绪的变化。
4、注重创设情境。一般来说,朗读教学的情景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艺术想象式情境、直观形象式情境、美文赏析式情境、特点点拨式情境。老师授课时,对所要朗读的材料作精要赏析,激化学生的朗读欲望。如在《纸船》设置这种情境时,我运用了对当时情境的描绘,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达到学生与作者合二为一,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当然,特点点拨式情境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朗读特点及要求稍作提示,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教学情境设置方法还很多,如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可称作范读式情境,老师故意读错语气或感情要求学生纠正时做误读式情境,以及让学生揣摩去掉一个词朗读起来效果会怎样。
5、要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从实践到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光*教师范读、领读和练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逐步掌握并学会运用朗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一些朗读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朗读的一般技巧不外乎掌握重音、注意停顿、控制速度等。教学这些知识不要过细过碎,面面俱到,只介绍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教给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可。我在《纸船》教学中师生一起总结:“注意节奏、把握情感基调。只要把自身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内心的情感世界之中去就能读出诗的美感,给人予美的享受”。要少讲理论,注重朗读实践。
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如果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解决语感为标志。然而,成功与失败共存,在这次《纸船》朗读教学实战中,朗读指导不够力度,同时教师的指导过多地替代学生的朗读实践,是此次尝试中的一大败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须不懈探索,发挥朗读教学无穷之魅力。
【春天的诗韵作文】推荐阅读:
诗韵的作文06-01
书香诗韵现代诗歌06-11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10-25
关于春天的作文:寻找春天01-22
春天的故事作文:我心中的春天06-16
春天的作文300字:春天的希望07-19
我爱美丽的春天作文 赞美美丽的春天作文10-03
描写春天美景的作文:我爱春天12-07
美丽的春天作文:美,就在春天06-02
描绘春天的小学三年级作文:春天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