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精选10篇)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1

档案文化作为一种吐故纳新的文化特色功能,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档案选修课程对宣传、传播、弘扬档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从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

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文化建设

档案文化作为一种吐故纳新的文化特色功能,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档案文化教育来扩大档案社会影响,即在高校里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

一、高校开展档案选修课程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设档案学选修课程,通过对档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档案的价值,对宣传、传播、弘扬档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档案文化自觉的需要

文化自觉是自主创新的前提,也是一种文化持续发展的智力源泉和有力支撑。但长期以来,档案文化缺乏“自觉”,对档案文化的价值、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档案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通过在高校普及档案文化知识,树立档案文化自觉意识,发现档案中文化思想的精华,对传统智慧和文化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加以继承和转化以及有效的拓展。

(二)培养档案文化意识的需要

档案文化意识,是整个社会或某个集体、个人对档案文化的认识的态度。档案文化意识的强弱,会从心理层面影响人们对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和档案事业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全民档案意识是档案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当前,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比较薄弱。那么在大学生毕业真正踏入社会、进入到各行各业、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文化建设中之前就接受档案文化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对档案文化以及档案的重要性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力求达到“人人懂档”和“人人用档”,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档案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服务。

(三)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与物质、能源并称为三大社会资源,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宽口径人才”,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要具备信息获取和信息运用的能力,而档案是信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所以有必要培养学生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和利用档案。通过档案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处理档案信息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大有裨益。

(四)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从学校工作的后台走上教学前台,并通过这一平台扩大档案文化宣传和影响,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档案意识,而且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更加重视,对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层次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档案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陈述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欠佳,要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档案文化教育,必然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寻求适合高校各专业学生的档案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改变教学理念,革新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档案管理实务教材内容主要是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和编研等,教材主要是针对档案专业学生和文秘专业的学生,大多以陈述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档案工作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在课程安排上可简化该部分理论。考虑到面向的是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吸引学生的不是档案学的专业理论思想和特有管理技术,而应是档案背后的大文化、大历史,而且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很短,要使非档案专业的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档案学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不现实,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档案学的大门,培养学生基本的档案意识。因此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档案的发展演变历史、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国家各级档案管理行政部门的职责及国外国家档案馆的基本情况、档案相关法律法规、档案文化和本校校史等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抽象、枯燥的档案理论知识,结合课程内容采用了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增加课堂趣味性;教师由主讲转变为主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学习状态,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智慧的学习体系;课堂可从“封闭走向开放”,用课外参观、观摩专题档案展览结合课堂教学;布置多样化的任务,比如赴省档案馆查阅指定档案,在课堂上交流查阅过程和体会,学校档案馆可以建立学生的梦想档案,收集学生的视频《我的梦想》,若干年后邀请学生回校观看,借此不仅激发学生思考和创作也培养了学生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和认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地在头脑中升华起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根据档案管理本身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档案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的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操作课时比重,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高校的档案馆(室)为档案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让大学生有机会结合所学档案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观摩和亲自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检索和利用。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可以使学生了解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电子文件制作与搜索、网上检索和利用等。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2

关键词:《体育欣赏》课程,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意蕴,增强欣赏和娱乐性,注重美的创造与发掘,尤其是体育比赛,更是运动员创造美与观众欣赏美的过程。当今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参与体育锻炼,更要懂得如何欣赏体育,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在体育运动中发现美,接受美的教育。高校开设《体育欣赏》校级公共选修课,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新途径。

1. 开设《体育欣赏》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体育欣赏是人们对体育实践过程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交流、感应的动态心理过程。《体育欣赏》以《体育美学》作为先行课程,教学过程结合大量的体育实践,帮助学生在进一步探索体育运动中所蕴涵的美的同时,“缓解压力、享受生活,分清美丑、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感受竞争,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因此《体育欣赏》是一门特殊的方法学课程。

2.《体育欣赏》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确定选修课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选修课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体育欣赏》校级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欣赏方法、欣赏内容,提高体育欣赏能力,提高体育美学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体育相关知识,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提高学生在体育人文知识方面的修养。

3.《体育欣赏》课程建设实践

3.1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实践中执行教学大纲。高校《体育欣赏》选修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探索、发现体育中美的事物为主线,以体育欣赏的方法、内容,体育欣赏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竞赛规则为基础,着重欣赏过程的引导,从各自学校的实际条件,以及《体育欣赏》选修课学生的现实理论基础等条件出发,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

3.2 教材选用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欣赏》(大学公共平台核心课程)教材是目前唯一能查阅到的相关教材,但该教材对美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较少,没有具体的体育欣赏内容、欣赏方法,更多的是介绍一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简要规则,内容结构方面还有待于补充与完善。在《体育欣赏》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自编教材。

3.3 教学内容

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育基础有所差别,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体育欣赏》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1)体育欣赏概述部分:内容包括体育美学的内涵,体育欣赏的含义,体育欣赏的本质特征,体育欣赏的意义。

2)体育欣赏的生理、心理机制部分:内容包括体育欣赏的生理机制,体育欣赏的心理机制。

3)体育欣赏评价标准部分:内容包括体育欣赏评价的差异性,体育欣赏评价的共同性,体育欣赏评价的客观标准。

4)体育欣赏的内容部分:内容包括身体美,运动美,其它类型美。

5)体育欣赏的方法及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部分:内容包括体育欣赏者应具备的条件,体育欣赏的具体方法,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

6)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欣赏部分:内容包括按运动项群理论分类介绍项目的规则,项目的技战术。

7)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介绍部分。

为了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所选定的各部分内容都是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针对选修课课时少和部分运动项目开展条件高等现实情况,教学中只能根据课程目标要求,突出大众化项目重点欣赏,以保证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4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显然已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触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营造一种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体育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教学方法应以讲解法、演示法为主。教师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全方位考虑教学,包括: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最新竞赛规则,甄别典型教学案例,收集整理体育视频、体育音频、体育图片等相关教学资料,制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定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其中重点要提及的是教学课件中体育视频、音频的插入时机要得当,否则会造成教学内容前后衔接不好。比如在体育欣赏的特性“自由性”的教学部分,插入“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对澳大利亚比赛时黄健翔激情四射的解说视频”,再对“黄健翔解说门”事件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普通欣赏者与体育评论员在体育欣赏实践中的区别;又如在“不同运动项目欣赏”的教学部分,插入不同项目的比赛视频(配以音频),学生能从中欣赏到体育运动中的健康美、体态美、风度美、技术美、战术美、智慧美和意志美;再如在教学中插入相关图片、体育音乐,学生能欣赏到体育建筑美、体育工艺美和体育音乐美。

3.5 教学时数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只重视选修课的开设门次,造成了选修课的课时相对较少,选修课的课时一般为32—48学时/学期,《体育欣赏》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一般为32学时/学期(有的院校只有16学时/学期),课时数偏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的开设效果,许多教师反映难以合理安排课程体系,能够讲授的内容受限,内容的系统性难以保证。因此,在《体育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只传授简单的运动项目规则,运动项目的技战术也只是一点而过,然而,体育欣赏的实质是对体育美的感悟,而不是某一运动形式的欣赏,体育欣赏应该上升到理性阶段,即,通过体育欣赏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使学生的体育欣赏主客体地位发生改变,由欣赏者变为被欣赏者。为了不使该学科流于形式,舍本而逐末,教师必须合理规划授课内容,研究授课方法,有条件的高校还可适当增加开课学时。

3.6 考核内容与方式

目前体育类选修课的主要考试方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交论文、技术技能考试等,其中提交论文和开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方法的比重最大。教师应结合《体育欣赏》的教学实际情况,以选修课考试形式的变化趋势为出发点,洞察教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当前选修课考试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一些改进课程考试方法的思路,突出公平、公正、全面的综合考核原则,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欣赏》课程的考核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主,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10%)、考勤(10%)、期中小论文(20%)、期末开卷考(60%),虽然此考核方式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但要给予学生一个公正的评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辛勤劳动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教师在这种考试方法中体现的敬业精神,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每个学生来说同样具有一种良好的熏陶作用,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方法、一种途径。

4. 校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实践

4.1教师和学生的管理

教师方面,由于部分高校采取以课时数乘以选课人数的系数的方式结算讲课费,同时以具有一定的选修人数为开课条件,因此部分教师为追求选课人数而在相应的教学纪律、考试成绩方面要求不严,存在“放水”现象。学生方面,伴随高校大规模扩招,相对于扩招之前,学生入学时的分数线明显降低,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旷课现象突出,出勤率较必修课低。

4.2选修课课程管理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对选修课的重视不够、监管不严是造成选修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在选修课的开设上缺乏必要的甄选,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强;选修课在开设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质量评价体系,授课形式及内容具有随意性;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具有随意性,许多选修课往往仅以论文考试的方式结束,由于缺乏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监督,论文质量难以保证。部分高校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不当也是影响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些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及专业内指导性选修课的门数过多,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在选修课程上难以保证必要学习精力的投入。

4.建议

4.1 加强课程建设

4.1.1 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的性,明确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规定好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其次,要注意该选修课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及适用性,同时在整体上要体现其前沿性、思想性和启迪性。

4.1.2 加强教材建设。

鉴于《体育欣赏》选修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学生的现状,教师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就得选好教材或编写适应选修课的教材。要注意精简教学内容,对课程基础理论部分要进行重新构建,适当扩增欣赏的内容、方法、欣赏能力的培养等知识。

4.1.3 讲究课程考核方式,避免随意性。

考试要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且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方式。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较为合适,即将考勤、作业、自撰论文以及期末的笔试等成绩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4.2 创新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4.2.1 制作直观生动、操作方便、信息含量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编写制作内容丰富、言简意洁、图文并茂、视频生动的《体育欣赏》课程多媒体课件,能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把最佳的媒体手段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欣赏过程体会到体育之美。

4.2.2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应将体育实践教学中的讲解法、示范法、演示法引入课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4.3 重视教学管理

4.3.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经常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或参加培训,经常相互观摩听课,进行学科研究和讨论;要重视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并适当给以奖励;要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学习,使教师既教书,又能胜任育人的工作。

4.3.2 重视对学生的管理。

重视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严肃课堂纪律。教师要常点名,缺勤超过课时的三分之一者,坚决不允许参加考试,不给学分;教务处也要经常派人抽点,抽点到的课一次缺课按两次缺课处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3.3 加强课程的监管力度。

高校应加强选修课开设审批程序;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如对教材情况、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平时成绩登记情况等进行检查;实行督导听课与学生评分相结合的评估机制,评估结果与晋升、奖金、福利等相挂钩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瑞林, 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46-52.

[3]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陶景阳.学校体育大辞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5]姚琼.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7:73-76.

[6]陈秀菊.高校学生公共体育选修课选课的价值取向[J].南昌高专学报, 2009, (02) :152-154.

[7]孔明涯.高校田径选修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 VOL20 (06) :95-96.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在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既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健康第一”,有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体力。体育舞蹈是遵循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对全身肌肉、韧带、关节进行有针对性锻炼的一项有氧运动。体育舞蹈不仅成为人们建立友谊、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提高技艺的良好形式,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演价值,给舞蹈者与观赏者以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欢跃,进而达到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舞蹈中男士衣着庄重,体态端庄挺拔,女士体态婀娜多姿,即使在轻快跳跃性舞步的变化中,也不失高雅风采,给人以愉快、振奋、富有青春活力的感觉。体育舞蹈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中,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舞蹈不同于别的项目的特点如: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造型美等视觉美感,给学生产生美的追求,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方法过程中有常用、常规、新式方法,但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体育舞蹈中最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分解教学法主要用于复杂、难度大的关键的动作技术,以及预防和纠正错误的动作。分解教学法是简化动作简化过程,缩短掌握动作的时间,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加快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体育舞蹈中大部分动作是可以采用分解教学法的,按照动作部位运用分解法,一般是先学习下肢动作,然后学习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配合成完整动作。

2、模仿、模拟教学法

模仿、模拟教学法是体育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法。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正确的肢体动作,领会动作的技术要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受到同步刺激,发挥人体生理感官的最大潜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而模拟教学法是指在导师指导下,学员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导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把现实中的情境微缩到模拟课堂,并运用专用的教学器具进行模拟讲演的一种非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构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认知性,解读学员的行为特点,使学员有所提升和感悟。

3、练习教学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后反复进行练习、纠正、再练习、再纠正的教学方法。按性质可分为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半控制式的有意义练习、开放式的自由练习。按教学方法可分为理解性练习、积累性练习、迁移应用性练习、延伸拓展性练习。练习教学法基本步骤:引起动机、练习说明、反复练习、评估练习效果。每一次练习之后,检查哪些方面有成效,哪些方面存在着缺点或错误,保留必要的、符合目的的动作,舍弃多余的动作,或组织一些校正性练习。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状态时,不能轻易认为是生理限度,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变旧的活动结构,采用新的方式,并提高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突破高原状态,争取更大的进步。

4、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技能水平,按学生技术水平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提高的机会。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适应和学习的能力都不同,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的进度和内容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套路形成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体育舞蹈选修课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法的评价

教学法的评价是研究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价值的过程。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最后再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和完整的评价体系,让课程的开展更具目标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清楚自己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为了达到课程的要求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当然,评价体系也会带来一些学习的压力,有了压力才更有进步的动力,才不至于陷入盲目的学习当中。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从课程的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务必做到合理与公平。

综上所述,在体育舞蹈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教学肢体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以减少动作讲解的难度,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方法检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创新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还需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研究运用。体育舞蹈还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课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完善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培养大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文锋.高职院校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的作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04)

[2]吴凤杰. 关于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相关思考[J].读书文摘 2016.

[3]万国华等.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7): 82-86,91.

[4]许志琳,体育舞蹈与健美操人文货景、舞美要素及技术特点比较分析,襄樊学院学报,[J].2011(11)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4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新集中学 周士友

E-mail:ahxjzx@163.com 邮编:234313 电话:*** 摘要:

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内容难教难学状况,提出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练结合、难度适宜、积极参与电脑制作活动,结合其它学科的问题应用程序设计解决。

关键字:程序设计 教学实践

高中阶段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不仅为人才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上好这门课,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化难为易,提高学习信心和兴趣

程序设计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一些措施降低难度。

在“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这个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编写一个简易的打字测试程序来体验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上好这节课对引导学生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十分重要。虽然课本已经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但学生上机实践时,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出现最多的是变量名输入错误。学生对于错误触手无策,不知所措,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但是学生第一次上机编程就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会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畏惧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的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让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介绍运算符、函数的功能时,教师讲课讲得天花龙凤,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果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自上机尝试探索寻求答案,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所学的内容。

下面以两个例子说明一下:

例一:讲授函数int(x)、fix(x)的功能。(1)学生上机编程计算:int(56.8)、int(-56.8)、fix(56.8)、fix(-56.8)(2)提问:函数int(x)、fix(x)是否有区别呢?如果有,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3)总结:函数int(x)的功能是取小于等于x的最大整数值,函数fix(x)的功能是取x的整数部分,直接去掉小数。

例二:讲授整除、取余运算符。

(1)学生上机计算下列式子的值:5.2/

2、5/(-2)、-5.6/

2、-5/(-2)、5.2 mod 2、5 mod(-2)、-5.6 mod

2、-5 mod(-2)。

(2)总结:整除运算时,若运算量为实数,则先取整,后相除,结果为整型或长整型;运算结果的符号跟除法运算一样。求余运算时,如果运算量不是整数,则先将运算量四舍五入为整型,然后再做求余运算,求余结果的正负号始终与第一个运算量的符号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为了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形成一个体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综合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实践,融会贯穿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较容易的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例如分析“兔子问题”(有人养了一对兔子,这对兔子以后每月生一对兔子,新生兔子从第三个月开始,也每月生一对兔子,问12个月后这人共有多少对兔子?),在学生学习递归算法后,提出问题:除了递归算法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呢?在“计算1+2+3+…+100的和”时,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编程。教师创设问题场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并且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中许多课程都与计算机有关联,例如高中数学必修3中的第一章就是《算法初步》,其中有一些问题涉及到程序设计的编程思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数学还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决。这些思想方法也是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处主要是“VB程序设计”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计算机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数字计算,数学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程序设计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在教学中多举一些这方面的事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一个“百钱百鸡”的数学思考题,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只能利用 已知条件,列出两个三元一次方程组,成为“无解”方程。但在讲“穷举”算法时,这个问题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它的分析过程是:由于100钱最多只能买20只公鸡,因此公鸡数应该在0~20之间;同理可得母鸡数应该在0~

33之间;小鸡数应该在0~100之间。这样,利用循环分别对公鸡、母鸡和小鸡进行枚举,可得出题目的解。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数学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物理中平抛运动和球做反弹运动问题等。

四、积极参与电脑制作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几年来,我积极将《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教学应用于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我辅导的程序设计作品获国家级大奖4个,省奖11个,市奖二十个。2008年8月,在哈尔滨举办的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总决赛中,我辅导学生的作品《元素周期表》获高中组 “全国二等奖”,获奖学生被免试保送到大连海事大学; 另一学生作品《函数画板》获“全国三等奖”。在“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总决赛中,我辅导学生的作品《智能成语速查》获高中组 “全国三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总决赛中,我辅导学生的作品《魔幻电子琴》获高中组 “全国三等奖”。

结束语

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人的发展性和主体性,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转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日益增强,即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对程序设计有独特的兴趣。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对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5

羽毛球选修课是大学生喜欢的一门重要的体育课程,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羽毛球选修课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体质与健康、心理与社会化方面形成一种持续的、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能力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以往教学上采用的一个方式、一个标准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学生运动水平的差异,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而且还会在训练中产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进行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取得最大收益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发展性、层次性和个体差异,进行羽毛球选修课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旨在有限的选修课课时内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水平和能力,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试图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羽毛球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检测、评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地基础上得到提高。分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最优发展。

实验班根据羽毛球专项技术教学要求,将学生原有掌握羽毛球专项技术水平的综合考核成绩分成A、B、C3个层次组。各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A组以基本技术的衔接练习、基本战术为主,辅以专项理论讲授和教学竞赛及规则,B组以基本技术练习及基本技术的衔接练习为主,辅以基本战术和专项理论的讲授,C组以基本技术为主,辅以专项理论讲授。各层次班要有适当的调整,对学习进步较快,对羽毛球运动感悟较强的,可在一定的课时后升到上一组,这样在整个分层次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定格在某一层次班组。对实施“分层教学”的班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分级考核,达到某级别考核合格者晋升高级别的学习和考核,在学习结束时进行最终级别的考核,以确定其最终学习成绩。对照班采用传统式的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按波海大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各层次班齐头并进,先基本技术后基本战术。专项技术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专项理论、教学竞赛。

二、高校羽毛球课实施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一)实施分层教学针对性强。

学生在中学时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条件、场地器材、师资力量、时间等问题,使学生对羽毛球运动项目的了解和掌握等情况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

(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具有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情绪和注意紧密相关,以致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而产生向往心情。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它能使学生求新、求趣、求自我、求刺激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

(三)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可用“统一、集权、呆板、封闭”来概括。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增强体质的单一生物观,排斥向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转化。其二,“三中心”(书本、课堂、教师),“三统一”(大纲、教材、教法)和“一刀切”(内容、负荷、标准)妨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分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分层教学训练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符合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理特征。分层教学训练与常规教学训练相比,能较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体育教学原则,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和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6

——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

王学勤

[摘要] 校史选修课程开发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选修课程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本文从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三个角度阐述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校史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实践

校史选修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校史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 [1],虽然校史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但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校史选修课程也同样蕴含着历史学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基本要素,即通过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学习并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并通过对校史的学习和归纳,总结提炼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并由此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自觉养成并传承学校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从而为走出学校,迈向社会增添一份智慧与勇气。因此,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不失为高中历史学习的有益实践,本文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阐述相关思考与实践。

一。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走近校史,了解学校发展脉络

校史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记载,是学校办学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史承载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学校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教育方式等,校史是“史”的一种,走近校史是学生以校史为对象,运用所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展开的相关学习活动,以了解学校发展脉络,这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起点。

(一)史料研习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文字、图表、地图、图片等都是开展历史学习的材料,通过阅读史料,整理史料,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光荣与梦想—

—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包含了秀州中学自创办1900年,在114年的办学历史中留下的大量极具价值的的史料,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十分丰富,如学校历史上每年一期的综合性刊物《秀州钟》现有完整的18期保存完好,是当年师生在教育和学习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的记录;如百年校庆文集《雪泥鸿爪忆秀州》记载了大量校友对学校生活的回忆,是来自“民间”关于学校历史全方位的反映;还有大量学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照片、校徽、校歌、一些重要的文稿、文件原件等。这些丰富的资料都是关于校史的珍贵史料,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阅读,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甄别,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学校发展脉络的还原。

(二)实地考察

在许多老校发展史上都留下了不少学校的物质遗迹,如秀州中学的项家漾老校址、昔日的校长楼、秀州钟、顾惠人校长铜像、惠泉亭都保存完好,实地观察这些物质遗迹,考察它们形成、发展的历程,研究这些建筑的特色、探寻这些遗迹建造的年代、建造的初衷,以及其沿革的历史,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学校的认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考察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是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一次考查。

(三)人物访谈

在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发展史上,校长、老师、学生,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和学校密切相关的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学校的校史有不同的回忆视点、不同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校史的内容。秀州中学也不例外,尤其是秀中的老校友对母校感情深厚,经常返校,并热衷与师生交流;校友会遍布世界各地,规模巨大、运转频繁、号召力强,这些都是开展进行人物访谈、开展“口述史”整理和研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人物访谈是开展校史学习的重要途径,根据校史研究的需要确定访谈人物、联系访谈人物、制定访谈提纲、整理访谈记录、甄别访谈内容、撰写访谈报告,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在真实、生动的体悟中增强对校史的亲近感、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探究校史,总结学校发展规律

校史选修课程承载着认识、整理校史和开发课程的双重使命,其核心在于“鉴往知来”,因此,它不应该是关于学校发展的流水帐,而是应该选择有利于对学校历史文化内核的提炼,并有利于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视角,这样才有利于认识校史、有利于发挥校史的独特价值。笔者认为,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认识学校教育发展的大事、提炼学校文化内核、关注学校发展中有贡献的人群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应关注的重要视角,它将为总结学校发展规律奠定良

好的基础。

(一)“历史篇”——校史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使命是为培养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的发展必然体现时代的发展,折射历史的变迁。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炮火岁月里的秀中、共和国时期的秀中都体现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作为一所由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造就基督化的学生是其的重要目的,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华政治、经济侵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其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虔诚,这也成了秀中最初的底色;炮火岁月里的秀中留下了学校坚持爱国教育的许多佳话;秀中在共和国时期的曲折经历折射出共和国历史的沧桑。了解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有助于形成对学校基本脉络的认识,是认识学校的起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校与社会发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爱校、爱国,奉献社会的理想情怀。

(二)“教育篇”——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校史的核心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学校之所以独特的核心所在,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先导,它包含学校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认定,课程设置、管理理念等。

从1900年创办至今,百年秀中精神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先贤们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留下了许多至今仍然极具价值的教育思想。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实践,奠基了“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学校教育“爱心为旨,人格教育”,“第一是做人”,教师先教做人,学生先学做人;倡导“学校如家庭,教员如父兄,学生如子弟”;提出了“课堂测试、注重平时、规范作业、严肃考纪、讲究效率”等五项严谨治学的举措,“师生谈话、学术研究、名人讲演、各种聚会、操行记分、日常管理”等六大管理方法,“学分制、贷金制、工读制、平民教育”等四大创举,以及厉行自治、民主管理的学生自治四大团体:学校市、爱国会、校友会、青年会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秀州中学的课程设置已分必修、选修课程,并实行学分制,选修科目多至64种,后定58种。选修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的人生规划、兴趣爱好、个性潜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正是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使秀州中学的教育独具特色,教育质量蒸蒸日上,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使秀中成为浙北名校,吸引大批学生甚至跨省慕名前来求学。

虽然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但历史上这些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依然会给后世积淀许多不可多得的、富有特色的优秀教育传统,不仅具有发掘历史价值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推广贯彻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篇”——文化积淀是校史的灵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必然留下物质设施、行为方式、规章制度等,并因此而积淀为共同的价值观,而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又反过来成为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师生的发展,这是对学校文化的提炼,也是校史研究的至高境界。

如秀中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史上历次运动中秀中学生都站在爱国主义运动的前列;民主自由风气,虽然秀中对学生品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非常严格,但学校却始终倡导民主自由的风气,尤其是仿照美国三权分立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学校市”更是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形成的,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服务人群的奉献精神;工读制度既帮助了很多清寒学生求学勤奋,又培养了青年学生认真负责的优良品德和办事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开设选修课,邀请知名人士或校友来校演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视体育锻炼,丰富业余生活,陶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提倡家庭主义,以校为家,教师如父兄,学生如子弟等。秀州中学“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学校文化核心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行为、教育精神中凝练出来的,它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和师生的人生道路,为社会造就了大批英才。

(四)“人物篇”——人是校史的创造者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校史研究中我们必须重视的角度,对一所学校而言,学校的历史、教育行为、学校文化精神正是通过校长、老师、学生一个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的,他们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如顾惠人校长的中小学都在秀中度过,并且从1930年起任秀中校长28年,学校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来自于他在秀中受到的熏陶、来自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的收获,尤其是他在抗战期间坚持爱国教育,救助了大批流亡学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在秀中校友的回忆中,许多教师都有在关心学生、严格管理、教学水平精湛的佳话。而秀中校友也常常令人动容,如十回母校的陈省身先生、84岁高龄、依然倾力关注母校的秀中“词典”——褚元强老师,还有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家境贫寒、身体极差、体育不及格,但英文极好的朱生豪在学校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并最终由学校推荐到之江大学深造,学校还为他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后终成为译界楷模。而在他英年早逝后,他的夫人,之江大学高材生、民国才女宋清如女士带着他们的幼子回到秀中任教,以报答母校对自己丈夫的培养之恩。

探究校史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原,而是要在收集、整理丰富确凿的史料和运用严谨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规律,并不断挖掘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及全体校友前赴后继形成的精神品格。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认同校史,自觉传承学校文化

时下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史研究,不少学校都有资料丰富、装潢精致,图文并茂的校史陈列室及装帧精美、纸质精良的校史纪念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不少学校在整理校史上花了不少工夫,但校史和当下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少精神上的一脉相承,而师生对于校史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初略的了解阶段,也并没有把学校发展历程中凝练出来的学校文化精神内化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事实上,尽管校史记载的是学校过去的事情,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不同了,但是历史上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和健康的文化始终是学校传承与创新的基点。因此,仅仅把校史作为一种学校的象征、历史的保存是非常可惜的。将校史承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内化为全体师生对学校文化内涵的认同和精神意义的归属,无疑将激发校史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穿透力,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育生活,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将成为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起点。

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是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2]的一次有益尝试,是高中历史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实践,旨在“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 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同时,由于校史选修课程内容的特殊性,这一课程的开发开设也将大大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学校精神的传承,并积淀起做一个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便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高校教学档案整理的标准与实践 篇7

一、高校教学档案整理的标准

《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指出要统一全国高等学校的档案实体分类,实现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检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高校档案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作用,使高校档案能更好的为学校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档案本法的编制原则包括体现思想性原则,符合科学性原则,重视适用性原则。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中指出本法由编制说明和主表两部分组成,其中,编制说明是使用本表的指南,主表由类目、标识符号、注释等组成,类目分为一级类目、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高校在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时必须遵循《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

二、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工作的存在问题

(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整。

目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不完整,在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和归档的四个环节中,难免存在档案混合管理的混合管理的状况,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和信息连贯性,正文材料与附件材料的顺序混乱,档案组卷没有目录,档案信息不清晰甚至存在信息缺失现象。

(二)教学档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

教学档案信息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育资源,理应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需要在保护档案机密的同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每一所高校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教学档案信息的机密,与此同时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档案资源。

(三)档案检索效率低下。

档案检索的方法包括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计算机检索的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检索的效率。现在很多高校依然使用人工检索,档案检索的效率非常低。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计算机检索,但是,由于检索工具设置的过于繁琐,导致档案检索效率低下。

(四)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设备落后。

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他们经常把所有的教学档案混在一起,没有进行分类管理,导致档案调用困难,把机密性文件和非机密性文件混在一起,造成机密泄露。而且,很多档案信息没有根据实际变化更新档案内容,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档案管理设备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实现高校教学档案标准化的措施

(一)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

提升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首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体系,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步流程。需要保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清晰度,正文材料理应放在前面,附件材料则附在后面,然后按照顺序编写目录与页码,并标识清晰的类目与档号以及相关注释。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清理混合文件,重新进行归档,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更改档案信息。

(二)科学合理的利用档案资源。

高校在保护教学档案信息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利用档案资源,才能发挥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因此,高校要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基础上,有时间、地点和范围限制的利用档案资源。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改善管理设备。

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所以,高校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而且,现在的计算机检索工具和硬件设备技术都很落后,因此,学校要改善管理设备,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

(四)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路径。

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则需要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文档,建立规范标准的数据库;完善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调用,建立档案网络;实现档案室管理现代化和档案目录与检索现代化,提高硬件与软件技术设备以维护网络安全。这样可以有效保护档案室的温度,防火、防盗,保证了档案文件的安全,方便档案调阅与检索,维护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档案管理制度不完整,档案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档案检索效率低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设备落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结构,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利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改善档案管理设备,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文档,建立档案网络,实现档案室管理现代化、档案目录与检索现代化,提高硬件与软件技术设备。

摘要: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学生的个人资料和学校的发展历史,做好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工作对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教委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推动了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与信息化。本文将依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浅谈高校教学档案整理的标准,分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工作的建议,希望对加强与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整理标准,实践

参考文献

[1]林昕.档案管理的特点与管理对策[N]才智,2010(1).

[2]李融.如何做好档案利用中的保密工作[J].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2).

[3]彭媛媛.对档案管理人员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N].怀化学院,2011(2).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8

【关键词】高校;化学与社会;选修课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化学作为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学科,只有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才能构建大学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利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倾向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通过设置选修课,则成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科学素质。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不再拘束于课堂限制,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也利于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与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全新领域相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支持。因此,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化学与社会》的选修课程,在大学生中普及化学知识,既能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同时也能利用化学手段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必然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开拓化学知识视野,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应用化学的机会。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涌现出来,更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扫清障碍。例如,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提供解决措施;利用全新合成技术或制造方法,控制污染来源,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可能性;对于一些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可能难以控制,就可以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污染处理,而积极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则可顺利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再如,面对能源枯竭的现状,可通过化学手段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应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其次,积极探索新能源,如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这些凭借化学手段而取得的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格局与社会变化。在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一致,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对于选修课来说,教学形式多元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专题讲座。由于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可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边缘技术等,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2)实验研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开展实验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到社区、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可调查大气、水污染状况、吸烟与健康等专题,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开展广泛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水平。

(4)企业考察。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查,如电镀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了解工厂生产的规模、流程、工艺等,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5)举办竞赛。鉴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联,同时涉及到环境、科技、能源、医药等若干方面。根据这一广泛性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如抢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认知《化学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大力发展在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工业发展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已难以逆转,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等。大学生作为全新的社会力量,应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以此带动社会氛围。例如,在教学中设置了“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种类、引起各种污染的污染源、造成的嚴重后果等,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面临全新要求,同时也应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符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具有一定必然性,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形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正志.为非化学专业开设“化学与社会”课程的尝试[J].第九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2007

[2]岳明媛.化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华章,2010(13)

[3]王志勤.化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情境化探讨[J].甘肃科技,2011(16)

[4]赵星华.实施《化学与社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5]李新学,陆丽英,臧丽坤.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2)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9

2011年11月9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网易、爱课程网等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前,国外名校公开课已在国内掀起一股“淘课”浪潮。受此影响,国内高水平大学推出的视频公开课也尤为引人注目。公开教育资源,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既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促进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契机,以此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高校来讲,这是一次打造高校对外交流形象,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良机。对广大受众来说,此举使普通民众也能走进名校课堂,使得有志于学的人有机会提升自我,随时充电。我国高校公开课上线近一个月以来,网民评价各异、褒贬不一,相较于国外公开课的高人气,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高校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途中,绝不能忘记教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让我们的青年学子自觉地留在自己喜爱的课堂里。而当下,中国除了极个别高校正在打造的网络公开课外,现有的网络公开课还不多见,特别是成熟的、整门课程系统上网公开的、同时又受人欢迎的网络公开课可谓凤毛麟角。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高校对此不重视。恰恰相反,早在2003年4月,教育部就开始投入大量经费,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经过8年的建设,应该说,目前的“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在很多高校教务处的网站上,也都有各自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页。

问题是,为什么比始于2001年的“网络公开课”仅仅晚了两年的“精品课程”工程,其效果却远远不如前者呢?这两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别?前者能否向后者转化呢?

在我看来,“精品课程”与“网络公开课”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首先,对主讲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以“精品课程”为例,我们是要求团队建设的,一般要求有三位主讲教师,申报过程中需要提交三位主讲教师的录像。因此,在申报过程中,靠教师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获批的。事实上,从中国高校当下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课程(我说的是同一名目的课程)要求有多位主讲教师,显然不现实,因此,若是其中有凑数甚至是弄虚作假现象,应该不奇怪。当然,若是在获批后,作为申请者的主讲教师不再授课,而是改由其他人员来授课,这似乎既不奇怪,好像也并不违反相关规定。而西方的网络公开课,基本上要依靠单个主讲教师的个人魅力。

其次,开课的目的、建设的目标有所不同。“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主要在于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同行之间的交流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因此,虽然也要求精品课程的录像要上网,但从实际效果看,很多精品课程不是只有一节或者几节的录像,就是整个无法链接,已经看不到相应的录像了。所以,网友不知晓,评价不高,也就不奇怪了。而西方网络公开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放给社会看的,就是要让那些不能上大学,或者不能上优秀大学的人们去学习的。这就对其未来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然也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再次,课程的内容与授课形式有所不同。“精品课程”基本上都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授课形式还是中国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提问学生为辅。哪怕是那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形式,也不过是多了些学生回答问题而已。从实质上看,学生真正的参与程度很低。而那些特别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绝大多数都是思想性强、内容贴近现实和生活(即便是经典,也是可以用现实问题导入和进行现实思考的)、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课程。

我是看好国内网络公开课的前景的,但具体到“精品课程”能否转化以及如何转化为“网络公开课”的问题上,我的想法是:

不必要求所有“精品课程”生搬硬套地转化为“网络公开课”,事实上也不大可能,因为不是所有“精品课程”都适合转化为“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教学的实录,是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也基本为大家所接受了。但是,完全可以从“精品课程”中选取一些适合“网络公开课”的课程,然后进行相应的改造,比如内容可以进一步凝练,提高课程的思想性,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个人讲课魅力,从而使“精品课程”向“网络公开课”转化。而从当下看,要想做好这一转化,学校的责任最大。可以说,没有学校的支持,国内要建设好“网络公开课”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说推动网络公开课的最大的“动力因素”,应该在于学校。

“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是一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的风采,真实地记录他们优秀的教学实践。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传播着他们的思想、理念和生活、人生态度,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学子欣赏他们的才情和魅力,也让更多的同行分享他们的成果。我相信,中国高校需要这样的“网络公开课”。

这个正在兴起的开放教育运动,把教师同仁之间分享好想法的既成传统与互联网交互式的协作文化融合起来。这一运动依赖于这样的信念,每一个人都应该不受限制地享有使用、定制、改善和再发布教育资源的自由。遍及全球的教育工作者、学习者以及其他享有这种信念的人正在聚集起来,个个努力,使接受教育变得更容易,而且更有效。

对于网络公开课,不应过分追求轰动效应,永远不能和娱乐节目比收视率。只有对于需要的人,它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高校选修课出的精品课程可以不要求学历和学位,这种方式能让即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能享受到名校、名教授的课程,还能让在校大学生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课程。

自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于西方出现,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由于其教育方式的居高不下,使得它既占据了知识金字塔的顶端,也使得知识的拥有者和学习者与大众社会相互分隔了。一直到大学随着现代性的传播扩散到全世界,并已经成为所有现代社会的主要教育和知识生产的体制结晶之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大学教育的区隔性与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难以完全融合,还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而以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造成这种知识凝聚和知识区隔的双重性的首要因素,恐怕还是知识传播的手段和效能所致。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瓦解了中世纪教会所掌握的羊皮纸圣经的书写权力,还是二十世纪以来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每一次的传播革命事实上都重新改写了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前,知识传播的技术仍然难以推倒大学的“知识围墙”;其次,则是由于大学教育的体制惯性,毕竟大学这座“知识殿堂”也要受制于成本利益的核算„„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始自于十年前的“开放课程计划”率先突破了上述的双重约束——“开放课程计划”首先是应和了网络传播时代的优势,此外也是大学精神在社会责任上的一种拓展。因此,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划时代的,许多欧美名校,如哈佛、耶鲁的跟进产生了连锁效应,于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公开课终于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就已形成的大学的“知识围墙”。近年来,随着西方网络公开课在中国的传播,只要你选择和点击公开课的课程,那么,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是否能普升名校,任何社会人都可以免费地获得在世界名牌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你能和名校的大学生一起,在同一课堂内上同样的课程。

由网易公开课想到高校选修课,让高校选修课不再只是大学才能学习的,应该把大学课程上网公开,不是仅仅公开课程表或教学课件,而是要通过互联网把师生互动的单一的课堂空间变成全社会共享的知识空间。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如果要定义所谓的大学公开课的特征,那么,第一应该是它的课堂性——作为不可替代的课堂空间,表征了大学知识传授的独特性;第二就是它面对公众社会的开放性——各种课程虽然都非常专业,但其专业性并不是艰深晦涩到难以向公众社会开放的地步,因此,这些课程对于非专业受众而言应该具有最大的适应面。于是,网络公开课在历史上首次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它可以把大学教育和大众传播这两个原来互相分离的路径连为一体。不仅使得中国最好大学中的部分优秀课程得以用汉语传播的形式与中国公众见面,还打开了中国大学课堂教育汇入互联网教育的大门。

浅析高校档案选修课教学实践 篇10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对策,意义,必要性

1 加强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文件资料。它记录着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教学过程。在教学研究进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计划制定、修订与实施过程中, 它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具有极强的保存价值。

1.1 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

高校教学档案除具有一般档案资料的共有属性外, 作为教学活动的反映与总结, 在内容、范围上与科技档案、文书档案等有所不同, 它是一种专门的档案, 特点如下:

1.1.1 专业性、周期性

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大致分为学期制或学年制两种方式, 这使得高校教学档案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高校教学管理一般由系部完成, 因此, 教学档案的归档、整理应按学期或学年构建, 形成周期性的档案。高校教学档案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他的边缘学科, 高校因不同的学科专业要求会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都要符合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这使得各院系的教学档案体现着不同学科及专业的特点。

1.1.2 内容广、形式多

高校教学档案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文件、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的规定办法、教师教学教案、课件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的介入, 档案的类别、形式多种多样。

1.1.3 社会性、服务性

高校教学档案在记录教学活动的同时, 为教学研究提供资料支撑, 起到了促进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得高校教学档案利用对象突破校园范围, 出现跨校、跨行业的局面, 高校教学档案成为共享资源, 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社会服务职能。

1.2 开展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 具有极强的保存价值, 在为学校教学的正常、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的同时, 也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评估、学位评估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依据。

2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 部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科学化、规范化与信息化的目标还有一些差距。本人有几年档案管理工作的经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目前,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教学档案管理混乱, 不受重视

各高校大多设有综合档案管理部门, 具有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管理由于其特殊性要求, 一般由系部负责, 多数系部的档案工作属于兼职管理, 由教务秘书兼任, 档案管理主要停留在收集———上交层次。档案管理工作的兼任化使得档案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 工作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 突击进行档案收集整理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忽视了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使得系部档案管理长期处于系部工作的末位, 很少向领导汇报, 这使得学校对于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不明确, 对教学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2.2 档案管理不规范, 多缺漏、遗失现象

从教学档案的特点可以看出, 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范围广, 工作量大, 需要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然而教学档案管理由于管理模式、重视程度、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原因, 使相当部分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存在缺漏、遗失现象, 加之档案归档不混乱和不完整, 严重影响了教学档案作用的发挥, 为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留下隐患。

2.3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档案法制意识差

教学档案管理的兼任化使得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未受过档案专业科班训练, 缺乏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与深造, 档案法制意识差, 工作随意性很大。

2.4 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还未摆脱手工操作, 大部分的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 以纸质档案保管为主。而教学档案管理涉及的专业、课程、范围、内容等要求整体规划, 现实是各行其事、各自为政的多, 因而给全校在档案管理、数据查找、资源共享等方面造成极大的不便。

3 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3.1 重视教学档案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主抓教学工作的院系领导更应高度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 应将教学档案管理列入系部工作计划, 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设立专门档案用房, 配备相应设备, 成立管理队伍, 进行监督管理。

3.2 规范教学档案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程序

严格执行《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 健全教学档案的管理规章制度, 制定符合学校教学工作特点的工作程序, 将规章制度细化到具体工作程序中, 形成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 从基础做起, 使教学档案管理更好地为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服务。

3.3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的方向, 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及管理理念结合, 运用到管理环节, 除了要将信息化的科技成果运用到教学档案管理之中, 还包括对于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地使用, 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进行科学运用来保障教学档案管理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加强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建立信息化的数据库系统, 通过建立与时俱进的高科技管理体系来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 形成能够全面展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风貌的信息平台。

3.4 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育与素质建设

素质建设和素质培育是提高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强校的大背景下,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应提上日程, 必须真正启动档案人才工程。教学档案管理是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针对档案管理人员专职少、素质低的现状, 应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列入重要议程, 因此, 鼓励、支持院系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科技知识, 尤其是信息化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是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建设的要求, 也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5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服务功能

随着人们档案意识的增强, 高校教学档案利用对象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突破校园范围的利用需求日益增长。因此, 加快教学档案的信息共享, 建立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满足教学档案的跨校、跨行业需求, 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可以增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活力, 充分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提升, 它是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有机的、连续性的工作, 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保障教学、科研、管理顺利开展, 服务学生, 服务社会, 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邓绍兴, 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邓绍兴, 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卢清富.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1.[2]卢清富.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1.

上一篇:生活原来可以这样体会下一篇:2024最新大学生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