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拓展训练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精选9篇)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 篇1

一、人椅

项目类型:团队协作项目

场地:一块平整的场地

器材:无

人员要求:5人以上

项目目标: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项目布置:

1、全体学生围成一圈;

2、每位学生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学生的双肩上;

3、大家听从教师的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学生的大腿上;

4、坐下来后,教师再给予指令,让学生喊出相应的口号,例如:“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等;

5、最好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到最后。注意事项:教师或组织者要保护好学生的安全。

引导讨论:

1、在这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身体和声音是否出现了什么变化?

2、在发现自己出现了以上变化时,是否及时进行了调整?

3、自己是否有依赖思想,是否认为自己的松懈对团队影响不大?有这种想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二、猜变化

项目类型:团体破冰

场地:室内外均可

器材:与团队人数相当的椅子

人员要求:十人左右为宜

项目目标:在短时间内找出有效的记忆方法

项目布置:

1、10到15位队员全部排好坐在椅子上,而被选出的两个观察者,花一分钟时间记下排列顺序。

2、观察者走出室外,其中留在室内的队员趁机交换位置。

3、观察者进来要说出谁和谁换过位置,先猜中的观察者获胜。

注意事项:无

引导讨论:无

三、交换名字

项目类型:团体破冰

场地:室内外均可

器材:无

人员要求:10左右

项目目标:培养提高注意力的能力

项目布置:

1、学生围成一个圈坐下;

2、围成一个圆圈的时候,自己随即更换成右邻者的名字;

3、以猜拳的方式来决定顺序,然后按顺序来提出问题;

4、当主持人问及“张三先生,你今天早上几点起床?”时,真正的张三不可以回答,而必须由换成张三的名字的人来回答:“我今天早上7点钟起床。”………

5、当自己该回答问题时却不回答,就要被淘汰。

6、最后剩下的一个人就是胜利者。

注意事项:无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 篇2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有一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种非常适合融入体育教学的方法。它包含多种多样的训练项目, 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求知兴趣, 并且在参与的同时, 能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心理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形成全新的概念。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还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理念更新, 在学校体育日常教学中运用心理拓展训练, 将是学校体育教学方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心理拓展训练理论的形成

“outward bound”, 中文为心理拓展训练, 但是直译却是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 投向未知旅程去迎接挑战, 这与其起源有很大联系。心理拓展训练理论最早是德国的哈恩博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创建的, 刚起步时只为训练海员的生存能力, 在遇到海难时最大限度地存活, 提高生存率。二战开始后, 心理拓展训练被广泛运用于军队士兵的训练, 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战后, 由于其独特的创意受到众人的推崇, 从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和经济领域, 受训人员也不再只是军人, 有企业工人、公司职员甚至学生等。70年代, 美国人皮赫看到这项训练的潜力, 才将心理拓展训练带到了学校的课堂。心理拓展训练被系统化、规范化并最后发展成了美国学校的体育课程大纲。目前, 心理拓展训练理论已逐渐成熟, 并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心理拓展训练利用模拟的各种自然的复杂环境, 通过体验者参与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难度以及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 激发人的潜在能力, 凝聚团队的力量, 磨炼自身的心智。现在, 心理拓展训练已成为了美国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二、心理拓展训练的独特之处

1. 活动性

心理拓展训练设立的项目都要求参与者集中精力, 在体能素质训练的基础上, 按照程序化运作进程, 进行求知探索活动、情感交流活动、互相沟通活动以及磨炼意志活动等综合性活动。

2. 挑战性

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是有相当难度的,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不是简单依靠较强的身体素质就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有些看似高难度的项目, 只要参与者极力挖掘自身潜力都可以跨越“极限”, 挑战成功。

3. 合作性

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一般都采用分组竞争模式, 每组队员个人发挥自身最大能量也很难完成任务, 所有队员必须竭尽全力协调合作, 才能共同为本队争得荣誉。在团队竞争中, 各队队员强调相互合作意识下, 获得巨大的力量, 信心倍增, 并最终获得胜利。

4. 体验性

心理拓展训练运用的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参与者在体验活动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人为设计的重重困难, 才能顺利完成项目活动, 之后相互沟通掌握知识并领悟其中道理。心理拓展训练让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 从而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5. 教育性

心理拓展训练是在不断探索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最终感悟道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所设计的任何一个项目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既有针对性, 也有教育性。每一项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每位参与者在完成任务后深入反思和认真感悟, 在不断完善中改变自我, 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 目标

心理拓展训练的目标是磨炼毅力, 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增进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改善人际关系, 以提高参与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凝聚力等综合素质。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所要提高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同样是心理拓展训练所极力推崇的目标。从大体上讲, 两者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2. 方法

心理拓展训练是在参与者亲身体验过程中, 使其运用最本能和现实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找到最佳的行动方案,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以完成所面临的极限挑战。

学校体育教学是教师进行专门性的前期指导, 学生运用最简单的方式, 不断地反复练习, 熟练各种复杂技术动作, 以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 这两者的方法也是有相似之处的。

3. 原理

人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信息, 印象不会太深, 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 才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心理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采用的都是这一原理———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心理拓展训练利用特定的生活环境, 让参与者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学校体育教学利用模仿练习和模拟比赛, 使学生获得虚拟的亲身体验。心理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都是要求参与者具备基本的体能素质, 特别是稳定的心理品质, 才能完成整个的体验过程。两者在这点上也是相同的。

4. 途径

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途径是先行后知。即先亲身经历相关活动再领悟体会其中的道理。学校体育教学的学习途径是先知后行。即先理解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再进行练习活动。两者的学习途径都是知行统一, 只是在前后顺序上有些不同。

四、心理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融合的作用

1. 提高兴趣, 增强自信心

学校体育教学始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一直接受枯燥无味的反复模仿练习, 甚至有时在学习复杂高难度动作中不断受到挫折, 很多学生都会有强烈的厌学情绪, 讨厌单纯的模仿练习, 喜欢做游戏。心理拓展训练能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 摆脱不断重复的练习方式, 在相同的目标下共同体验相互合作的成功和失败。心理拓展训练能让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使人有兴趣去参与。同时多种多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方式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在参与这种新奇的拓展训练活动中, 彼此沟通, 相互信任、理解和爱护, 了解各自的心理需求, 不断暴露出自身的缺点, 并试图去改正, 同时又发现自己的优点, 建立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学生们不仅体能得到了锻炼, 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生存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 加强交流, 增强合作意识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现代社会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没有兄弟姐妹, 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 从小受到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们的宠爱, 养成任性、倔强、孤僻的性格, 常常是天马行空、任我翱翔, 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所有人都要按自己的要求去做, 吃独食的心态充斥了内心。心理拓展训练考虑得更多的就是让人学会换位思考, 遇到困难时, 互相体谅, 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会读懂别人的用心, 如何帮助别人, 感受到因相互宽容和理解增进感情所带来的轻松, 品尝到因彼此尊重和交流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心理拓展训练中很多活动都需要集体合力共同来完成, 集体中某一个成员的缺少或者出现一点小失误, 就可能导致整个集体训练活动的失败。因此, 参与活动的所有人都会自觉协同合作, 增强集体凝聚力, 共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圆满完成活动项目, 并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

3. 完善人格, 不断挖掘潜能

传统体育教学, 往往在课堂开始阶段就传授教学内容, 再让学生做实践练习, 学生们总会觉得枯燥无味, 不会有很深的印象。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学生实践、探索、自省的过程。在活动中, 不同的训练项目会设置不同的环境, 甚至模拟出将来的某种特定情境, 使参与者遇到困难经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 参与者往往会遇到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并无法解决的事情, 这时需要他们沉着冷静, 深思熟虑, 经过反复的尝试, 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最佳方法。心理拓展训练给参与者提供了很多完善人格不断挖掘潜能的机会。参与者在经历失败—失败—再失败的过程中, 努力发现自己的弱点, 完善自我, 不断地开发自己潜藏的能力, 在其他人的鼓励下顺利完成挑战。

4. 联系实际, 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中, 创新是知识时代的灵魂。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传统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照本宣科的理论讲解, 心理拓展训练则注重学生的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想象潜能, 培养非凡的创造力。心理拓展训练中实践探索性的学习, 有时候比传统体育教学中简单语言沟通更有效。大部分心理拓展训练项目都是专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设计的。要完成这些项目必须发挥动手实践能力, 充分挖掘想象潜能和创造力。心理拓展训练为学生开创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 提供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五、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1.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 同样也是心理拓展训练的主体。心理拓展训练利用先行后知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到知识, 领悟道理, 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有针对性地促进勇敢、自信等优良品质的养成。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

2. 心理拓展训练的活动形式完全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进行

“心理拓展训练”的活动形式就是一种户外体育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在户外进行的, 它要求参与者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 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定的认知程度。参与者在户外自然环境中将身体、情感和认知融为一体, 全身心地投入到户外活动中。学校体育教学同样是户外身体活动的课程, 在人们的理解当中, 体育课就是在室外进行的身体活动课程。当然, 心理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户外身体活动更适合在体育课中进行, 它与学校体育教学融合也更加顺理成章。

3. 心理拓展训练的物质条件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

心理拓展训练的活动项目种类繁多, 有许多难度低、风险小的项目。它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学校中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接近。心理拓展训练只需要平坦的空地也不需要任何大型器材, 甚至雨天用比较简单的器材在室内都可以进行。学校完全可以满足心理拓展训练所需的场地和器材的要求。正因心理拓展训练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 所以所有学校花费很少的资金都可以满足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要求。

六、建议

体育教师对心理拓展训练这项新兴运动了解并熟悉的也不是很多, 大部分人对如何开展和实施这项运动更是无计可施。各级主管部门应多进行有关心理拓展训练的培训, 首先让体育教师们知道, 而且有强烈的兴趣去了解、熟悉并接受这个新鲜事物, 以至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

心理拓展训练项目有难易程度之分, 培训的对象也有不同。学校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项目时,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按照不同层次的人员、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需掌握的不同技能来安排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 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的计划、组织、领导、实施也应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 成立各级相关的领导组织机构, 建立评价机制, 以促进心理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开展。

缺少经费是心理拓展训练开展的最大难题, 建议在政府给予一定资金的支持下, 学校继续通过多方渠道积极筹措专项资金, 为心理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保驾护航。

七、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是强调亲身体验的一种户外学习方式。它以其独特的活动性、合作性、挑战性、体验性、教育性, 受到人们的追捧。心理拓展训练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 运用不断创新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 让每一位参与者全心投入先行体验到困难, 并在共同合作、相互帮助下获得胜利, 最终达到提高参与者综合素质, 实现身心健康的目的。学生参与这项训练在快乐体验中感悟道理, 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更易于被学校所接受, 并在学校中顺利开展。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有着必然联系, 这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和补充, 而且是对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创新。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使体育教学有了丰富的内容, 对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心理拓展训练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有助于心理拓展训练的发展。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得到体现, 使体育教学更具有实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这种方式的教学改革将对学校教学模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今心理拓展训练让学校体育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 二者的融合非常必要, 对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海涛, 常会丽.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

[2]毛振明, 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徐辉.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9) .

[4]王长校, 高林, 等.论大学生参加心理拓展训练的价值.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

[5]常会利, 余海, 等.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河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学校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 篇3

我们认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适当,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张大均教授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包含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和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行为;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高级目标。他还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自信、友善合作、负责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学会控制与调节自己,消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2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学目标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和特点,把心理素质训练的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学段和年级,采用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确定方式,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安排训练重点,尽量做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既不高于又不低于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要,使其恰好落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内。

3教学目标的范围适当性

目前,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教学目标概括面大而全,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教学目标过大,只会使教师这个也想顾,那个也想顾,结果哪个都是一掠而过,学生不知所学。如此情况,肯定不会产生所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简而精,保证一堂课能完成,能取得一定收效。

二、训练主题的适宜性

要保证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实际效用,首先必须有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必须同时达到适人、适时、适地和适势的要求。

1适人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每一年级、每一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共性。针对这些不同的共性,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使每一年级、每一班级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心理水平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2适时

特定的情境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出现,而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到因时而宜。例如,应试策略辅导只有在考试前夕进行才能收效最佳,若放在新学期开学初或考试后再进行辅导,肯定收效甚微。另外,适宜的主题还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确定训练主题时,必须做到不同年级有不同年级心理素质训练侧重点,以做到针对性强、收效较佳。

3适地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地域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训练主题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按参考书依样画葫芦,全然不管所进行的活动对于本地区的学生是否合适。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内容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等采取灵活措施来确定,如在经济落后地区,讲“ 攀比风我所见”、“什么是酷”、“ 怎样花钱”等就不太合适,当然也不会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适势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选题一定要适合时代的发展,触及学生所熟知、所关心的领域,结合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使心理素质训练课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心理素质训练课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三、心理氛围

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是激发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从而激发其情感共鸣,诱发其行动愿望。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在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中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用物理手段,如背景音乐、动画呈现、空间位置的设置等;二是采用心理手段,如尊重、理解、信任学生,言语激励或暗示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等。

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是不是可以说教师成功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呢?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师是否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不在于课堂表面的热闹精彩,也不在于训练活动的丰富多样,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能在课堂上充分放松自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观点与思想,是否真正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活动、讨论;教师是否真正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将自己放在学生朋友的位置,是否真正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民主、开放、安全的心理环境。

四、学生的表现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所以,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表现更有说服力,更具有评价价值。

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学生的参与性

一是指学生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课成功实施的前提。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对所训练内容才能理解透彻、感悟深刻,才能使教师有机会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教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的参与不能是“ 放羊”式的,应始终围绕训练主题,教师则起监控、点拨、引导的作用。二是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心理素质训练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2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心理素质训练课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有多少机会、时间进行内心体验,学生内心体验的真实度或深度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在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应该考虑的。因为外在的观点、技能或技巧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这一环节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梯。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细微观察,分析学生课堂作业或作品等来实现。

五、教师的表现

教师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者、组织者、开展者以及引导者,他们的态度、言行举止、能力等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现是我们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表现时,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的教育态度

心理素质训练课要求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宽容、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心理氛围中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师是否能做到“ 一为主,四解放”

“ 一为主”是指训练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 四解放”指,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有利于沟通的环境,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心理素质训练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 扇面式”、“ 圆弧式”、“ 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课堂范围内。四是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一做。只有通过具体实践,训练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3教师是否具有必需的心理素质训练实施能力

和谐互动的教学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课追求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目标。教师的和谐互动能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机制。具体体现在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能力和组织多向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行为改变的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中涉及行为塑造或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技术,实施行为改变教学,具体包含的技术有:学生自我管理技术,即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总方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实施行为改变的技术;行为练习技术,即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矫正不良行为技术,即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表现,分析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与学生研究合理的矫正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出调整与修改的技术。

体验内化的教学能力 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并通过布置适量的外部操作或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把握学生感受、体验与反思的方向,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学生内部体验的教学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而对训练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计划、检验、反馈、评价、调节和控制的教学谋划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的“ 三导”技术上:编导技术,即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因势地选择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引导技术,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感受、体验和反思的技术;开导技术,即教师及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点化、点醒的技术。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即指对心理素质训练课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的测验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评价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量的方面可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学生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后的变化,进而评定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从质的方面进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学生的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如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等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二是对学生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评定。

心理拓展训练方案[最终版] 篇4

一、主题:凝聚你我,迎接挑战

二、目的: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大家协同完成任务。让个人针对集体活动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积极配合同伴完成任务,从而让个人发挥在团体的力量,促进个人在团体中的发展,同时认识到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结合特警这个群体需要团队配合、需要面对挑战的工作特点,阐明此次活动的意义)

三、时间:2016年1月

四、地点:特警队

五、教官:

六、流程:

1、介绍团队拓展训练的起源、意义。(着重强调团体团战训练的活动不是玩游戏,需要大家认真参与,参与多少,收获就有多大,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活动中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2、宣读契约,并带领学员宣誓。

3、团队组建、展示。(45分钟)

要求:每个队员分别报数组建3个组,分别选出队长,大家一起想出队名、队旗、对歌和口号表演出来。需要准备马克笔3只、胶棒3个、彩纸3张以上、三面不同颜色的彩旗、三个小透明胶、三根小旗杆,三把小剪刀。

4、如成员之间不熟悉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记住前五名学员的信息)。如已经熟悉就进行“大小西瓜”(10分钟)

将三组学员分组带开后,每组学员分别围成一个圆圈,教官站中间,当第一个人说出大西瓜的时候,他的手就要相应的摆出小西瓜的形状,一般两只手手掌讴成一个圈就是了,那么第二个人就必须说小西瓜,然后两只手必须摆出抱着一个大西瓜的形状,一般是两只手往外伸出好像抱棵大树的样子。接下来第三个人就必须说出大西瓜,然后手部做出相反的形状,以此类推。如果目标反应太慢或者做出错误的动作就要接受惩罚。惩罚可以是对不起我错了、俯卧撑等。

5、群龙取水(30分钟)

规则:团队通力合作,依次从距离起点线1.8米的地方取到饮用水每人只限一瓶。每个小组成员在取水过程中,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能触碰到游戏区域内或拿到水瓶后又触到地。在取水的时候,没有取水的学员一定要保护好正在取水的学员,以免其摔倒在地,造成伤害。需要准备矿泉水三件。

群龙取水项目目的:合理的分工以及制定方案,合理的利用好有效资源;增强团队的协作与沟通,让学员深刻体会到个人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隔空取水时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摔倒,所以也加强了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团队的合力和感受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6、取水项目完成后进行分享。(15分钟)

7、穿越电网。(一个小时)

项目起源小故事:话说当时二战硝烟依旧乌云密布,在德国西南部的一个纳粹集中营中,十几位盟军战士决定今晚趁着夜色逃生,他们万分小心的逃过了第一道封锁线.第二道封锁线.当他们即将到达最后一道封锁线时,突然后面响起了激烈的枪声….追兵到了。此时横在他们面前是一张漫天大网,上面的万伏高压电闪着呲呲的火花,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电网中穿过。这就是项目名字的由来——穿越电网。

规则:前期要用绳子在两根柱子间编一个网,网上的洞口大小不一(洞口要多于学员人数),要求队员在规定时间内,从网的一边依次通过到达另一边。在此过程中队员的任何部位都不允许碰网,否则洞口将被封闭,每一洞口只能用一人次。教官在游戏的过程是从非常严格执行规则到最后最后慢慢放宽。引导他们想办法,不放弃,但绝不能提供办法。期间要注意不要学员使用危险动作,参与者感情变化,比如最后几个出来的人,把自己留到最后的人,先出来的人是不是就干看着等等。

8、穿越电网项目后进行分享(20分钟)下午项目:

1、团队展示(15分钟)。

2、车轮滚滚及分享(45分钟,我们做过不赘述了)

3、两人三足及分享(需要在人造草地上进行)

由两个人团结协作,两人并排站立,一人左腿与另一人右腿的膝盖以下,脚踝以上部分用绳子绑上 比赛在起点处开始出发,至对面标志处折回,返回至起点处,再将绳子解后,交给下一组队员进行比赛,最后以完成时间长短进行排名。

可以先进行组内的比拼再进行每组之间多人多足的竞赛。如果下雨,则需要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调整活动项目。

教官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要求学员遵守规则、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不需要太强势。

附1:团队契约书

一、我同意全程参与,不会无故早退。

二、对于团体内所讨论的内容,我将遵守保密及尊重的原则,不在团体之外讨论。

三、活动期间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

四、我绝不会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附二:其他训练项目

1、信任背摔(注意学员人身安全)

2、诺亚方舟(每组学员站在一张报纸上,开始平铺,然后折叠)

3、盲人方阵 道具要求:长绳一根 场地要求:空旷的大场地

游戏规则:让所有队员被蒙上眼睛,在四十分钟内,将一根绳子拉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且所有队员都要均分在四条边上。这个项目教会所有学员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寻找出路,大家耗用时间最长、最混乱、所有人最焦虑的时候是在领导人选出、方案确定之前,当领导人产生、有序的组织开始运转的时候,大家虽然未有胜算,但心底已坦然了许多。而行动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同并推进,使学员们在同心协力中初尝着胜利的喜悦。

4、坐地起身

心理拓展训练的心得体会 篇5

两天的拓展训练,全面考验了我们面对压力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个人体能素质、团队协作的考验。

意志力与心理历练

当我参加拓展训练—“断桥”项目时,我深刻感觉到意志力和心理历练的重要。面对危险、恐惧、人生理上的反应恐惧感油然而生,心跳加速、手足无措;回到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也会有遇到困难、逆境、甚至心灰意冷的时候,怎样去面对、去克服战胜它们呢?那么意志力的培养和心理的历练就尤其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有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亮剑的精神;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要有责任感。化压力为动力,化逆境为顺境,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劣境的调控和顽强的适应能力。

面对困难和劣境不要逃避,而要有一种顽强的信念和对自己对别人对团队的一种责任!“断桥”项目让我战胜了自己,我相信也会使我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面对困难和劣境时有坦然的心态,去克服战胜它们。

团队铸造与资源共享

下半年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方案 篇6

各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于本周六正式开始本学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根据各学院报名情况,下半年素质拓展训练培训计划(见附1)及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注意事项:

1、请学院认真了解报名参训学生身体状况,要求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颈椎疾病、急性*染病、近期手术等病史;

2、下半年培训计划依照上半年各学院报名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具体培训批次,主要为上半年尚未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学院;

3、如遇天气等自然因素需临时调整培训时间等情况,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提前通知相关单位。学院参与素拓活动学生若需临时调整培训时间,请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提前一周告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心理素质拓展培训进行前,请各学院及各组织学生负责人提前天与助教团负责人联系沟通培训相关事宜;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大学生创造心理方式拓展训练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心理,拓展训练

一、影响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障碍

一般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有些学生表现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学习上被动性、依赖性十分明显,更缺乏自主性、创造性。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模式上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外,主要还与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学习心理障碍有关。在目前的条件下,影响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餍足心理

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但人们满足需求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就是对同一类需求,有的人随着需求的满足,会向更深层递进,而有的人却不是这样,当某种需求获得一定程度满足后,就会停留于此,不在深化、进取,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叫“餍足心理”。这种“餍足心理”反映在大学生态度上是非常明显的。

2、厌学心理

调查表明,不是重点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厌学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对学校专业的不满意。他们往往认为,学校客观条件不理想、办学条件差。进入这样的大学意味着今后就没有好前途,没有出路,而这又应该归结于自己高考失败,未能考出好成绩。因此,自进入大学起,很多同学就有很强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这说明非重点院校多数学生由于存在着较严重的厌学心理可导致的自卑心理障碍,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3、依赖心理

由于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管得具体,细致,包括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学习计划的安排上,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等,从而形成学生学习上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应该说大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与中学的教学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按理,大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充分表现出主动性、创造性。但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克服过去那种依赖老师的习惯心理,没有树立起“学习主要靠自己”的观念,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4、畏难心理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至于创造性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在学习上没有恒心,怕困难,怕失败,就会丧失创造性学习动机和创造精神,也不能同时保证创造性学习持久的进行下去。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心理是较严重的。

5、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其本身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一个人适应群体生活并取得群体支持的有效手段。在许多情况下,从众趋向使一个人容易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确地利用群体的经验,并从群体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从众的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意见和行为,会促使一个人情绪和行为的升华。消极的一面是一个人老是受从众心理的支配,人云亦云,就会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如果从众的是错误的消极的意见和行为,就会是一个人向不良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盲目从众。

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由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和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特点,我们就可以将创造性思维能力分为探索性思维能力、运动性思维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和综合性思维能力。所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应在创造意识的指导下,着重培养自己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和综合性思维能力。只有提高了这四种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大学生要开展创造性思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学会怀疑,培养探索性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是否能够对一直的结论产生怀疑,是否敢于对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观点进行否定,是否敢于否定的结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思想、新观点、新发现等。大学生在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敢于怀疑和否定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大胆的去怀疑、去探求,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自己探索新事物、新领域的能力。

2、要进行立体思维,培养运动性思维能力

运动性思维能力是指在探明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时,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分析、认识、了解事物,从而构成对事物的立体式认识,使思维能够朝着横向、纵向、正向、逆向以及立体方向自由运动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人脑在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时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过去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作用可以方便人们比较快的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但是,当人们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这种定势思维就会妨碍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人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路线老是局限在陈旧的框架之中。

3、强调分析、比较、坚定,提高学生的选择性思维能力

选择性思维能力是指在对创新课题、思维素材、理论假说、论证手段等一系列思维环节进行鉴别取舍时,摄取与当前创造性活动相一致的信息,舍弃其他附着其上的、与之相竞争的信息的能力。没有比较和鉴别,就没有异同和好坏;没有异同和好坏,也就是没有最佳的选择。著名诗人普希金谈到自己沉醉于诗歌创作时说:“我选择了诗歌,而忘记了世界。”好的选择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无限过程,人类知识的发展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无限过程,从而导致每个人所面临的可能的创新课题也是无限的、难以穷尽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所能涵盖的时间和空间却是有限的。于是,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当我们在面对无数思想观点、理论家假说、研究课题等的时候,选择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来提高大学生的选择性思维能力呢?首先,大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博览群书,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广泛的摄取和研究的问题相关的认识,信息和材料。其次,对众多的知识,信息和材料进行多次的分析,比较,鉴别,以达到博采众长、不断填缺的目的。

4、注重总结概括,训练综合性思维能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能越有效的创造出新的东西。当然,这里所讲的综合并不是指将所有的知识等信息材料表面的,机械的拼凑起来,而是只在分析,比较,鉴别,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引起质量变化的综合。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个道理同样也可以运用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

班级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实施 篇8

关键词 班级  心理拓展训练  实施

心理拓展训练,是德国哈恩博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创立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我们应用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在常规课程之外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展现的机会和场景。根据心理学动力模型,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的特征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为如何有效发挥团体的效能、使成员在这个动力场中取得实质性收获提供了理论框架。因此,在开展学生团体活动时,笔者明确对目标的认识,与学生共同制定团体规范,在每一次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与回馈。同时,不对其他同学的观点与做法作评判,营造出民主接纳的团体氛围,从而保障班级心理拓展训练能够充分利用班级团体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自助与互助中成长。

一、班级心理拓展训练的操作模式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班级心理拓展训练的操作模式,即“体验活动——交流分享——整合内化——生活应用”四个环节的循环模式(见图1)。

体验活动:这是活动过程的开端,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务必营造氛围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参与。当然,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对对象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内容,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契合班级当下的需求。如果项目不合适或学生不配合,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操作实践的老师也会自信心受挫。

交流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从而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智慧,在团体中修正个体的理念和行为,实现个体辅导所达不到的朋辈互助。

整合内化:按逻辑的程序,在交流之后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并内化为属于自己的认知。

生活应用:即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学习及生活中。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在个体体验和团体互助中实现自我的发展。

班级心理拓展训练的一个特点是学生人数比较多,不像小团体辅导人数相对少些。所以,在项目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班级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可接受性,在程序安排上要分组进行活动,以保障全体学生都可参与活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灵活变通,适当增加课外进行的环节,比如《优点轰炸》这个活动,考虑到课堂活动时间有限,笔者先安排学生进行优点互评,即每个学生写出5~10个同学的优点,然后汇总分类,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来自同学的“优点轰炸”。

二、班级心理拓展训练实践案例

很多老师在初次接触心理拓展训练时往往会心有忐忑,担心自己不会操作这么专业的技能。而事实上,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般来说,对照相应的程序就可以在班级中应用。

笔者以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手指的力量》为例来探讨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

1.训练目的

(1)通过活动领悟:成功就要敢于不断尝试,坚持不懈,直至成功的到来。

(2)通过活动体验再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也能做成看似不可能的事,从而达到领悟坚持、团结等道理和开发潜能。

2.训练时间

大约45分钟。

3.训练准备

被子或海绵垫。

4.训练程序

(1)导入:大家认为一个手指能把一个人抬起来吗?(看学生的反应,结合他们的回答再顺势引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手指的力量,看看一个手指到底能不能把一个人抬起来。

(2)请一位同学躺在桌子上。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在桌子上垫一床被子或一个海绵垫。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或难为情而不大愿意躺在桌子上,这时我们老师需要做些动员和说服的工作。

(3)让12位同学各伸出一个手指(一般用食指)分别放在平躺在桌上的同学的头部、肩部、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等处,把平躺的同学抬起来。

(4)然后,教师请学生齐心协力地把同学抬起,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注:刚开始会因为学生的配合不好而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合作和尝试。

(5)先抬较轻者,再换较重者,分组重复上面的操作。

(6)讲解跳蚤实验:原本可以轻松跳出杯子的跳蚤因为曾经被玻璃片阻挡,在玻璃片移去的时候也不能跳出杯子了。

(7)最后,参与活动的全班同学依次发言,谈谈感受。

(8)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做简要的小结,升华活动主题——团结就是力量;永不气馁、敢于尝试;认识潜能的巨大,敢于成功等。

这个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用一个手指把人抬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建了很好的活动氛围。然后,按照训练程序指导学生来完成任务,老师在说明方法后在一旁观察即可,学生在摸索中探究方法,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并在成功后享受喜悦、产生并体验感悟。一般来说,学生在尝试之后都能成功完成任务,并在成功将人抬起的一刻深感震惊,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的。

训练的重要环节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出他们的体会,在交流中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智慧,在团体中修正个体的理念和行为,实现个体辅导所达不到的朋辈互助。

最后,老师可以做简要的总结,时间一般控制在3~5分钟即可,不能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因为心理拓展训练活动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活动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并且,学生往往更喜欢体验式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而不是老师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是更好的选择。

三、班级心理拓展训练实施成效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教师中间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很受欢迎。同时,它可以使学生释放生活学习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增强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认识自身潜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调,从而完善人格,培养勇气、毅力、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深受学生欢迎。

班级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要持续走向深入,需要广大同行更多的参与和合作,这就是笔者虽自知浅薄,但仍将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呈现出来的初衷。面对如此迷人的心理拓展训练,面对如此富有教育性的学生活动,无法停止探索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徐岳敏.学生心理拓展训练教师实用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 篇9

一、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

1.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景,主要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1]。

一般来说,拓展训练都是需要制造某种困难与压力情景,让受训人员完突破这种困难情境,在这种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激发潜力、自我超越。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体验式活动,使参与者通过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从而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也达到熔炼团队、凝聚团队的目的。这种训练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扩展到心理训练、管理训练、团队训练等方面,成为现在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拓展训练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在国外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开展得较晚,是一项年轻富有朝气的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室内的、场地的,还有别具一格的野外练习;既可借助于特殊器械练习,又可因地制宜、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开展;既有训练个人的项目,也有针对团体的练习。因而,在我国的各个行业教育训练以及个人素质训练都有广泛的应用,它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身,受到诸多的好评。

2.警察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拓展训练不同,心理训练(mentaltrainingorpsychologicalskilltraining),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心理学手段,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满足提高作业成绩、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2]。心理训练源于起初的运动训练,通过对运动员某项心理素质进行有意识的专门训练,使其发生变化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提高运动成绩。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针对特定行业人群,以增强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愈来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应用心理学界也将心理训练作为重要研究领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训练基地,研制大量专业器材,通过严格的训练,优化了个体职业心理品质,增强了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很多专业领域,如教育、军事、警务、航空、医学、文体等,得到普遍推广。我国心理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仿效国外的心理训练体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近年来主要应用于运动心理训练和军人心理训练方面。

近年来,以培养和提高警察职业心理素质为目的的警察心理训练取得较大发展。警察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提升警察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水平。尽管我国警察心理训练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但仍然有较大的突破。从2005年开始,公安部以民警心理素质现状为基础,结合警务工作实践,与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研制了民警心理训练专用设备,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山西等地建立起了以心理行为训练系统。其主要模块包括室外训练场、心理测评室、心理训练室、心理恢复舱、行为观察室、心理档案室等,开始了对民警心理训练进行大量的尝试。

二、警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存在问题

1.警察拓展训练不等于警察心理训练

随着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开展,大量的心理行为训练设备在警察心理训练中得到运用,这使得拓展训练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错误的将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等同起来,认为拓展训练就是警察心理训练。深入分析,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从形式上看,拓展训练更强调户外的演练,而警察心理训练则不应局限于户外,可以通过多种设备、软件或者构建情境进行模拟训练。从训练目的上看,拓展训练着重培养团队意识与个体基本心理品质,并不具有职业倾向。而警察心理训练则旨在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同职业培养挂钩。因而,二者在训练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警察心理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心理素质训练、压力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情景处置训练等,培养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使其更适应警务活动。

2.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有效评价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但我国引入较晚。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其旺盛生命力,其作用得到了我国很多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认可,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将拓展训练作为提高人员素质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心理学研究者从其原理出发,用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理论、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原理、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及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等来解释拓展训练的效果[3]。毋庸质疑,拓展训练在提高人员心理品质与团队意识上是有明显效果的。但是,以拓展训练为基础的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它是否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则有待于深入的探究。对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尚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并未对其进行测量分析。我国的警察拓展训练是从部队拓展训练移植而来的,某些军事院校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过量化比较。如工程兵指挥学院训练合格率由过去的71%提高到100%,优秀率由12%上升到48%。训练成绩的大幅度提升,归功于心理行为训练[4]。但是,军人与警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别,对于这种拓展训练的移植,对于拓展训练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对于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应重新评价,应该运用心理测量学对训练前与训练后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

3.警察拓展训练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项目较多,主要分为: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场地心理行为训练。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分为:巨人梯、高空断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心理行为训练分: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雷阵等。心理行为训练一般而言更注重对高空项目的训练,旨在磨练公安民警的意志力,提高综合心理素质,通过克服对高空恐惧,来提高心理的承受力,提高公安民警的意志力。不难看出,这种训练在培养某些警察心理品质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如意志力与承受力以及对情绪的操控能力等。但同时它也忽视了其它警察心理品质的培养。任何一种训练方法,必须有完整的体系,即要有明确训练项目及训练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具体而言,就警察拓展训练来说,需要确立哪些训练项目,训练项目之间是否应该存在逻辑关系。在训练实践操作中,应该遵循怎样的训练流程与训练步骤,训练多长时间多少次,这些方面都没有切实的思考。

4、警察拓展训练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各省市公安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公安民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主要针对对象为新警及晋级民警。另外,在某些警察院校也开设心理训练相关课程,对学警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高。通过大量的训练,掌握科学的心理减压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开展攀爬、高空断桥、信任背摔、横空越过、极限逃生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的训练,培养警察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磨练和强化在高危险境中的适应能力、团队精神、自信心和意志力等基础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心理行为训练并不应是针对所有民警,而不做区分。每个民警的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基本心理素质,如感知、记忆与思维想像及情感与意志等方面,也体现在个性品质上,直接影响其沟通协作与应急处置等方面。这就要求,需要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进行测量,进而通过心理训练对某些心理素质进行调整与提高。也就是说,需要因人而异设置训练项目与训练时间。同时,对于不同警种而言,每个警种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是有所差异的,因而对每个警种的警察训练,也应区别对待。

三、警察心理训练的发展方向

1.项目与方法多样化

警察心理训练应全面涵盖警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即包括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层面,又应包括警察在各种特殊警务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今社会迅速变革的环境中,着重培养警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则更为重要。与此相适应,要求开发更多的心理训练项目,来提高警察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同时在训练方法上也应多样化,除了现有的训练方法,如心理图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暗室迷宫训练法、再认回忆训练法、抗干扰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及角色扮演训练法等方法之外,也将采取多种方法,不完全依赖环境与设备。

2.模拟真实化与高科技化

警察心理训练是一种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因而越是接近真实警务实践的模拟就训练效果。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在一种情境下学会的知识与素质,在另一种相似或相同的情境下,会获得更好的迁移效果。因而,在接近真实的模拟训练中,所形成的心理素质与知识会在执法实践到得到最大的迁移。开发项目模拟真实性越强,而更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训练手段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将使训练模拟的真实度更高,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 对顾客满意度测量思考论文

★ 钢琴体验教学法论文

★ 浅谈钢琴音乐教学论文

★ 钢琴的教学论文

★ 幼儿钢琴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论文

上一篇:应聘律师助理面试英语对话下一篇:操作系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