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党性修养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性党性修养(共8篇)

党性党性修养 篇1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八

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和正确利益观,增强党的纪律观念,这是时代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

“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把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优良作风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

加强党性、改进作风,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和措施上,围绕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民主团结、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加强党性、改进作风,重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优良作风,应该体现在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上,体现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体现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各级党组织要从教育培训、培养锻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作风要求、纪律规定等方面制定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具体要求,努力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既是对我们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也是对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现实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带领人民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一定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认识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在实践中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中将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挥纪律严明这个优势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七

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优良作风、保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的前提条件。

当前,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薄,自恃地位特殊,放松纪律约束,对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决定和各项规定,不认真贯彻执行,我们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实践证明,对中央三令五申的禁令和规章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我们这个党就会被搞散,我们这个国家就会被搞散,就谈不上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保证政令畅通。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党的组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坚决纠正用人上的不当之风,坚决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经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党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超越职权插手具体建设项目,更不能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决不允许侵犯群众权益,决不允许欺压群众。一定要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等各项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到清正廉洁。

纵览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什么时候党的纪律严明,党的战斗力就会增强,党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尤其需要更加充分发挥我们党纪律严明这个优势,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团结奋斗,就能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六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员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面对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面对社会上种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能不能坚持正确利益观,对领导干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

在利益观的考验面前,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甚至滑向违法违纪的深渊。

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亲友谋取私利。有的违规建房、住房超标准、收受礼金购物卡、投资入股谋利。这虽是个别现象,却充分说明,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利益观,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抵挡住金钱和物欲的诱惑。

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不讳言利益,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领导干部也有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正当利益。对于领导干部的正当利益,组织上应该维护。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更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尤其不能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富起来就感到心理失衡,觉得自己吃了亏,总想着攀比仿效,总琢磨给自己找好后路。这样想问题,没有不犯错误的,没有不走到邪路上去的!大量案例警示我们,个人主义逐步发展、恶性膨胀,必然导致以权谋私、走向消极腐败和堕落。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正确看待个人利益,正确看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多想想为党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

正确利益观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茫,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动摇,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不失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人民日报评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五

怎样看待政绩,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子孙。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党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事实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

政绩最终都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加以检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与不好,应该是实践说了算,应该是群众说了算,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政绩,以这样的尺度检验政绩,以这样的精神追求政绩,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人民日报评论员:责任重于泰山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四

领导就是责任。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责任心强,就会把困难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责任心不强,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在其位不谋其政,碰到问题不解决,遇到矛盾绕着走,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结果就会问题越积越多,以致酿成大祸。

领导干部负有领导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应对突发事件等重要责任。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责任意识强,就会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负其责。相反,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就很难到位甚至缺位。工作有难易之分,能力有高低之别,但关键的还是责任心。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工作勤勉,兢兢业业,带领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但是,也要看到,确有人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漂浮,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贪图安逸,奢侈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甚至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享乐主义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害了人民群众利益,阻碍了我们事业的发展。

我们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往往与一些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负责任直接相关。一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惨剧,后果触目惊心、教训十分惨痛。如果相关领导干部能够负起责任,这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责任重于泰山。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带头落实责任制。特别是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地区、部门、行业、部位、环节,要反复督促检查,一抓到底,严防死守,杜绝隐患。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

2009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中,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肩负的重任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落实上,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党的嘱托和人民的期待。

仲祖文:引才的关键是引心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工作日益重视,纷纷加大引才力度,尤其是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想方设法吸引海外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只注重政策优惠、物质待遇,不重视人文关怀、情感沟通,引才没有去引心。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人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徐庶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是因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用人者必须赢其心,人才方会尽其智。

引才要引心,首先要激发人才的爱国心。爱国主义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李四光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冲破层层阻力毅然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和人民。今天留学海外的人才,同样身在异乡,情系桑梓,满怀爱国之心。我们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鼓舞他们,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吸引他们,为他们实现报国之志开辟更加畅通的渠道。

引才要引心,关键要激励人才的事业心。海外人才回国,看重的是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坚持以用为本,让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好地引心聚才。要改变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让引进的人才有机会领衔或参与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要破除阻碍人才发挥作用的各种樊篱,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要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让他们有职有权有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引才要引心,一定要尊重人才的自尊心。大凡人才,自尊心都比较强。要真心实意与人才交朋友,尊重他们的个性,包容他们的差异,使他们感受到信赖和光荣。要保护创新、宽容失误,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和学术氛围。要创新激励机制,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使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新一轮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潮正在形成。我们要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广揽四海英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服务于大局

2009年的春天,党风政风问题一再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提出,把党的作风问题作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就严禁以各种名义公款出国(境)旅游、严格公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使用等事项提出了八项要求;3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同月,“两会”召开,据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调查,民众对“两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反腐败名列榜首。党风廉政问题又一次位居舆论中心。

在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困难之时,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层到普通民众,都对党风廉政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当有重要理由:

一是树立信心、克服经济困难之需要。温家宝曾几次谈到,面对经济发展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然而,信心从何而来?对执政党的各级领导者来说,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等等,都是信心的来源。但对于长期执政的党来说,能否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唤起民众的信任——信心,共克时艰,带有更大的难度。比如,某些具体政策是否正确,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其贯彻执行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如果民众认为执政党与政府不是特殊利益集团、是真正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就会拥护暂时不能见效的政策;而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较低时,其政策即使正确也难以得到民众认同,执行的阻力也相应产生,这就是信心问题。换句话说,民众的信心来源于对党和政府行为表现的认可,而作风作为党性和世界观的一种外在表现,是直接影响人民信心的重要因素。党的作风服务于大局,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经验。

二是增强凝聚力、创造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之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社会的和谐与执政党、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腐败现象和奢侈浪费、官僚主义等等不良作风则是对公平正义的最大损害,腐蚀社会主流价值观,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有些问题,比如,日常工作中的官僚主义;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得过且过、没有干事的心态;遇事推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乱子等等,虽不能划入腐败的范畴,但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并且,由于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常态性工作中出现的,更直接影响了执政党与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近年来各地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中,相当一部分与党风政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关。没有良好的党风政风,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是保障党的性质之需要。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向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党的性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腐败和各种不良作风是相悖的。党的先进性内含着作风层面理应走在时代前列,理应符合人民的需求,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形成适应改革开放的新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中央文件所作的各项规定,就不仅仅是出于扭转经济局面的需要,还是保障党的性质,维护党的先进性,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中央文件提到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公款出国旅游等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强调了。这些问题一再出现,说明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提起的话题,只有从经济体制和执政体制改革的源头综合治理,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领导干部,要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就必须要在尽责、感恩、敬业、守信、立德、节欲方面下功夫。

要尽责。要把尽责作为首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做好岗位职责内的事,做好群众需要做的事,做好别人不爱做的事,做好别人不会做的事,并且能够甘于寂寞,长期坚持,做得让组织满意,让同事满意,让群众满意,让自己满意,这样才算是尽到了责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多尽责、善尽责、尽到责,这样不但出成绩、出业绩、出政绩,而且在尽责中增长了才干、充实了生活、愉悦了身心。

要感恩。感恩就是要在其位、谋其事、用其智、竭其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感恩就是要将感恩之心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强化感恩之心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比较,往上比,副职可能不如正职,一般岗位可能不如重要岗位;往下比,在人多职位少的情况下,能获得现有的工作、职位、报酬,已经是无比幸运了。大家应该知足,应该用感恩之心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不要总是抱怨自己付出太多,提拔太慢,得到太少。

要敬业。敬业是干部必备的素质。敬业,才能乐业;敬业,才能爱业;敬业,才能修业;敬业,才能精业;敬业,才能兴业。敬业,才会将心思、时间、精力用在工作上,以明确的奋斗目标、明确的实施步骤、明确的落实措施一步步向目标靠近。只有有了敬业的精神,才会有敬业的行动。如果有了敬业精神,勤学习,善钻研,就能成为行家里手,形象就会升值,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要守信。经商要讲诚信,为官更要讲诚信。领导干部既要重承诺,更要重践诺,因为假的承诺,必然会带来真的麻烦!老百姓更重视的不是领导干部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作为领导干部,要成为讲诚信、守信用的楷模,要坚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

要立德。胡锦涛同志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组织选用干部把德才兼备作为重要标准,考核干部要考“德能勤绩廉”,有人说官德也是一种政绩。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树起来的丰碑。有道德的人可以得到做人的尊严,得到人们的信赖,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干部的魅力和威信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美德。领导干部要发挥好道德的力量,用美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增强干劲,干成事业。

要节欲。人非圣贤,谁能无欲?有欲望没有错,关键是要把握好欲望之“度”,要有底线,必须要将欲望控制在法纪制度、道德良心允许的范围之内。有些人生活得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贪图太多。要以史为镜、以案为戒,束紧名缰利锁,学会节制欲望,绝不能为欲所困,为欲所害。只要不盲目攀比,主动去非分之想、远不正之风、弃不义之财,就能知足常乐。

执政意识是党在执政后对自身状况、客观条件、历史责任、奋斗目标以及面临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它标志着执政党在政治上成熟和理论上自觉的程度。党员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执政意识的有无和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与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既是一种政治身份意识,就是时刻不忘自己是党的执政骨干力量,自觉把自己所从事和担负的工作与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考虑和谋划;也是一种使命意识,就是时刻铭记党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奋斗目标,自觉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实践表明,不断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对于建设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保持党在整体上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前提。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基本资源。党的创造力离不开党员领导干部创造性工作的态度、智慧及行动效果。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性的思想来源,是对党的事业的认同、参与的自觉意识。党员领导干部具备了执政意识,才可能在执政大局下思考问题、布置工作和采取行动,使一切工作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才可能进一步自觉履行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发挥领导骨干作用,始终保持创造的积极性。这样,党才有活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先进性的一面旗帜,是党号召和凝聚人民群众并得到人民群众支持与拥护的强大思想武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继续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被“西化”、“分化”了,必将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坚强的执政意识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解决当前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与党的执政使命不符合、不适应问题的紧迫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与其重任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随着党所处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重大变化,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着执政意识淡薄、错位的问题。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立场不坚定;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严重脱离群众;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但危害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为什么执政、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特征与内涵

执政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执政实践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先进思想和观念,但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执政意识,也就是自觉巩固政权、维护政权、运用政权以实现党的利益的意识。

始终清醒的政权观念。我们党执政的权力,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力,是人民的权力。毛泽东多次说过,共产党人决不争个人的权力,但对人民的权力、无产阶级的权力,是一定要争、一定要掌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放弃党的领导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背离,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抛弃,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背叛,也就丧失了党的生存权。要增强政权观念,牢固树立确保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我们党手中的信念,明确认识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巩固政权、维护政权这个基本要求和根本前提出发,自觉运用政权实现本阶级利益。

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执政后党员领导干部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脱离群众、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行为是以权谋私,搞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以致腐败堕落。增强执政意识,核心是要增强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执政兴国的发展观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思想上树立了发展观念,一切着眼发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党的执政内容、执政价值、执政资格才能得到体现,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才能得到稳固和提高。要强化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胸怀全局的大局观念。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论在何种岗位上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问题时都要以党执政的大局为重。要了解大局、把握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本地沿革、发展趋势中分析、了解、把握大势;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要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去衡量、去把握,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对于地方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不能搞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局部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全局的发展,当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

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大量出现,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带头弘扬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须强化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新的实践,及时总结新的经验,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

依法执政的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现执政活动法制化;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权力。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必须强化依法用权的法治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强化执政监督,自觉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使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居安思危的警醒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缺少警醒观念,就会安于现状,失去进取精神、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警醒观念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缺乏长远的历史眼光与深邃的战略眼光,将导致既无近虑,亦无远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警醒观念,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未雨绸缪,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在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探究中养成揭示矛盾、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掩盖矛盾,不粉饰问题,敢于正视并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

为政清廉的自律观念。大量事实表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往往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为政清廉的自律观念,自觉加强党性和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得住原则,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党纪国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坚决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的侵蚀,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增强执政意识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以及党组织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

加强理论武装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根本前提。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树立并增强执政意识的政治理论根基。要切实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党员领导干部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引导和帮助党员领导干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投身执政实践活动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断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及时发现问题,反映群众呼声,使自己成为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进而增强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注重选拔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建立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到上级领导机关工作的机制,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内在驱动力。

严格党内生活锻炼是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党内生活锻炼,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党的执政使命的要求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执政意识不断增强,处理党内事务能力不断提高。要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生活中不讲是非不讲原则、好人主义盛行等庸俗作风。要健全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既讲原则、讲是非,又真诚关心、互相帮助,通过谈心谈话达到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增进团结的目的。

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保证。我们党自执政以来,一直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管理的要求,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有效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进一步规范执政行为,保证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是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策。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刻总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的新经验,积极推进选人用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破解选人用人难题,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应紧密结合实际,着力从以下五方面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一、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

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坚持合理规范的有序竞争,把各类优秀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干部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干部的“德”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坚持品行为本、责任为重、务实为要、民意为上、廉洁为贵,真正把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利益,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群众认可、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要坚持面向基层,任人唯贤。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真正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及时发现各方面优秀人才,并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遵循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改进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工作理论、制度、方法和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把民主的要求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坚持依法、按章办事,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真正实现靠制度选人、靠制度用人、靠制度管人。

二、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科学考评办法、百分制量化考核办法和领导干部心理素质测评办法的干部科学考评体系,并普遍运用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对各级干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各级干部从偏重经济建设向强化经济社会全面建设转变,从重GDP、财政收入向重环保、民生转变,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偏重短期效应向突出长期效应转变。

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尽快建立“十项制度”。“五个转变”,就是要在考评内容上实现由单方面考评到全面综合考评的转变;在考评形式上实现由静态固定考评模式到动态多样考评形式的转变;在考评工作重点上由重任职前考评到任职考察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转变;在考评方法上实现由封闭神秘方式向民主公开方式的转变;在考评工作环节上实现由偏重考评过程到兼顾结果运用的转变。“十项制度”,就是要抓住当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时机,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入手,在巩固完善已有制度成果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干部平时考核制度、民意调查制度、民主测评制度、干部学习考核制度、谈话制度、巡视评价干部制度、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制度、考评结果运用制度、考评责任追究制度、干部心理素质测评制度等相关的配套制度。特别是在日常考核制度中,要把干部德的标准列为评价要点,既注重在突发事件、抗御自然灾害、个人进退留转等关键时刻的表现,又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以小节观其大德,全面了解掌握干部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状况,为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要求,要坚持群众公认,用科学的办法选人用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近年来,我省积极构建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2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并指导和推动全省各级党委积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健全全委会票决领导干部任用制度,将全委会票决的范围扩大到省直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含省级领导担任正职部门的常务副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全面建立了“一报告两评议”制度,省、市、县三级在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都要就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作出专题报告,并在全委会委员中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部分市还对当年新提拔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加大了对纪委、组织、公检法等重要岗位干部的交流力度,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安排部署。一是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需要,注重工作能力,强化实绩导向,提高科学性。二是进一步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切实增强民意表达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把好初始提名关。既要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又不能把推荐票数多少作为决定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由党委根据考察的情况、岗位的需求、班子的结构和干部的发展潜力,综合分析、集体决定。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破除干部工作的封闭性和神秘化,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四是不断完善差额选拔干部方式,根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等方法。五是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满5年、其他岗位满10年的干部进行横向、纵向交流,并加大对新提拔任职的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促进干部合理流动,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构建来自基层一线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进一步加大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2008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的要求,紧密结合山西实际,联动考虑,整体运作,一方面精心选拔优秀基层干部到各级党政机关,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了1200名乡镇公务员,公开选拔了30名优秀乡镇(街道)书记到省直机关任职,选拔了一批优秀县委书记到省直厅局领导岗位任职;另一方面,选派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选派了119名年轻干部到县(市、区)挂职,选聘了1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人才培养选拔链,调动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我们将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紧密结合山西实际,立足于未来10年和更长时间对领导人才的战略需要,切实抓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继续从省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挂职和任职,从企业、乡镇选派一批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继续选聘1万名大学生村干部。二是进一步选拔基层优秀干部进入各级领导机关。认真总结从县、乡两级选拔党委书记到上级机关部门任职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措施和办法。继续做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当年新考录的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村干部的比例不低于50%。市、县两级机关也要拿出一定比例考录基层工作人员。三是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和选拔工作,集中补充调整各级后备干部,健全完善后备干部库,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干部储备。

五、进一步强化干部监督,加大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把人选准用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既要靠优良作风,坚持公道正派,也要靠科学机制,靠有效监督。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干部监督,用严密的程序和刚性的责任保证把人选准用好,使跑官要官者没有市场,买官卖官者受到处罚。近年来,我省着眼于制度规范、群众参与、纪律约束,在强化干部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针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山西实际出发,抓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干部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工作“四个规定”,并在此基础上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使干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二是积极探索开展了市、县党政正职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委托山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市县两级党政正职的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公众形象等三大项目15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民意调查,为全面客观评价识别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严明纪律,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干部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要求,并及时将这些纪律要求在新闻媒体上广为宣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处理。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突出“群众满意”这个重点,积极推进六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建立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制度,开展对市、县以及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对选人用人的评价,切实把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衡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标准、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手段、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全面实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和党政机关党组(党委)向机关干部群众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评议的制度。三是着力加强干部初始提名环节的监督,从源头上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四是按照“正面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组织函询、诫勉谈话、领导干部报告重要事项等手段,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五是建立健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制度、立项督查制度和典型案例通报制度,特别是建立组织部门内部配合、外部协调的大监督机制,形成以组织部门为主,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干部监督工作体系。六是继续做好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选人用人行为试点工作,防止一把手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随意性。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中组部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研究”确定为2008年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去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将课题分为1个总课题和5个子课题,与部分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共同开展了调研。

一、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随着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出现并在一些地方蔓延,人们开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产生一些疑虑。从调研看,导致选人用人公信度不够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干部工作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用人导向和执行选人用人的标准、条件出现偏差。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不能出于公心。讲关系、凭好恶,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嫡系”和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不论素质如何、能否干事创业、群众是否拥护,都要想尽办法推荐、提拔、重用。二是少数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原则性不够强。三是不能正确把握选人用人标准和条件。有些地方执行德才兼备标准片面化,或者重用一些品德上有问题的“能人”,或者重用一些能力素质不高的“老好人”,干部群众不认可。有些地方在领导班子配备上重结构轻功能,在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选拔上降格以求。

(二)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和民主质量不够高。一是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少数地方和部门干部工作仍然存在“暗箱操作”。二是搞形式上的民主。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表面上程序一步不少,实际上仍是按主要领导的意图办。有些地方在选举中“陪选”和“软差”现象严重。三是民意失真失实。有些地方和部门不能合理确定参与民主推荐的范围,出现随意投票、盲目投票现象。有的参与推荐的人员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投人情票、关系票。有的地方拉票贿选现象严重。四是简单地以票取人。

(三)识人不深不准导致用人失误时有发生。对干部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不完善。目前“不提拔不考察”、“不换届不考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干部的考察评价过于笼统。考察材料格式化,缺乏个性化的分析评价,难以为党委讨论决定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干部管理的严肃性和规范化程度不够高。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监督不到位。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调整不力。对群众反映有问题干部的查处不够,有的查处大事化小、避重就轻。领导干部的调整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任期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干部调整特别是地方一把手的调整过于频繁。

(五)用人上不正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从调研的情况看,不但一些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如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说情风干扰风等尚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又出现了拉票贿选等新的不正之风。

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坚持和落实正确的用人导向,彰显选人用人公信度

1.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选拔干部。要把事业需要、工作需求、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干部积极性结合起来,大力选拔那些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事业心强、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选拔那些勇于创新、敢有作为、大刀阔斧干事业的干部,尤其是选准用好一把手。

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把“德”放在第一位,选拔那些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优秀干部。凡在德上不“达标”者,即使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能选拔重用;已在领导岗位上的,要坚决调整下来。强调以德为先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才的要求。

3.坚持公道正派的选人作风。一是必须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公道地评价干部,公正地选拔干部,对确实优秀的全力举荐,对确有问题的坚决不用,决不让踏实正派的干部吃亏,决不让投机取巧者得利。二是必须坚持原则,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坚持标准不降低,严格程序不变通,严明纪律不放松,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敢讲真话、实话、公道话。三是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广纳群贤。四是必须经得起诱惑,顶得住压力,理直气壮地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4.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干部。要把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放在基层,研究制定从基层和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政策规定,畅通从基层和一线选拔干部的渠道,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但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单位、艰苦环境和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磨炼,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二)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保障选人用人公信度

1.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一要规范内容。明确提名主体,解决“谁有权提名”的问题;明确提名程序,解决“如何提名”的问题;明确提名条件,解决“哪些人可以被提名”的问题。二要健全制度。建立署名提名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必须署名提交书面材料,介绍被提名人选的有关情况、提名理由,申明与被提名人的关系等。落实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建立干部任用提名情况在领导班子内部公开制度。三要严明纪律。提名主体在提名过程中,不准通过授意和暗示推荐提名人选,不准在提名中弄虚作假,不准搞临时动议提名,不准直接或间接提名本人的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等与本人有法定回避关系的人员。

2.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真实性。一要合理划定参与范围,既保证覆盖面,又避免不知情、不相干的人参与民主推荐。二要改进推荐方式。尝试结合干部考核非定向预推近期可提拔或交流的预备人选,试行地方党委全委会推荐下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选制度。三要正确运用推荐结果。对民主推荐票进行科学定位,既把得票情况作为反映民意的重要依据,从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又不能简单以票取人。建立权重分析制度,准确反映不同层次人员的推荐意见。加强综合评价,把干部的推荐得票与其一贯表现、考核以及周围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结合起来。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门类齐全、各具特色、简便实用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考核结果,找准个性特点,形成准确评价。

4.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决策机制。要探索加强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决策前沟通酝酿的方法。在对拟任人选进行酝酿时,尝试书面预告制度,让参与酝酿人员对拟任人选有充分了解;实行缓议制度,凡对拟任人选意见分歧较大的,不急于提交会议研究。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推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讨论决定任用干部票决制,不断完善票决方法,逐步实行差额票决制。扩大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范围,逐步从下一级地方党政正职扩大到党政工作部门正职,并延伸到重要岗位副职。对全委会闭会期间如何操作进行严格规范。

5.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一要形成制度。新提拔任用的委任制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的,一般应达到三分之一。二要更加科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竞争性选拔的方式方法,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强化实绩导向、突出岗位需要、注重能力水平。三要防止片面性。竞争性选拔方式是多渠道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不能不顾岗位特点、岗位需要,搞逢缺必考、逢缺必竞。

(三)通过推进群众的有序参与,赢得选人用人公信度

1.进一步提高透明度。要坚持“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的原则,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创新公开的方式方法,通过建立专门网站、设立专线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形式,定期发布和更新干部工作的政策法规、动态信息,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探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新闻发布制度,掌握舆论主动权。

2.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的意愿。要探索推行民意调查、民情搜集和民意问询等制度,及时掌握干部在社会上的表现。要切实尊重群众的意见,对于群众反映好、民主推荐票集中的干部,要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择优使用。要改进和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逐步提高差额选举的职务层次。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做到组织提名与代表大会代表提名相结合,使代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利。坚决不搞对候选人没有意见不画票的做法。

3.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要科学设置测评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加大重要指标的权重,建立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合理选择测评的实施主体和参评主体,实施主体应为第三方或专门的社会评价机构,参评主体的选择应坚持广泛性、代表性、知情性和认知力并重的原则,将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相关联的群体列入参评范围,并确保普通干部群众占一定的比重。要完善测评的方式方法,通过随机采集信息、集中听取民意、调查问卷、网络投票、设立专门信箱等方式进行。要把测评结果作为考核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通过严明的纪律,维护选人用人公信度

1.严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尽快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界定不清,权责关系划分不明,问责难、追究难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为追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提供依据。

2.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要把加强对各级党委用人权的监督,特别是合理规范一把手的用人行为作为重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推行上级组织部门派人参加下级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全委会委员民主测评本级党委新提拔领导干部制度;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廉政申报制度、党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选人用人社会监督员制度;建立网上举报和网上公示平台,完善干部监督网络。

3.严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要结合巡视工作,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坚持和完善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研究制定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为的惩治办法,不仅要使卖官者受到制裁,也要使买官者得到严惩,对为“跑官要官”的人说情、打招呼的要严肃批评,造成用人失误的要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五)通过严格干部管理,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党性党性修养 篇2

党性, 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规定性, 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 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廉洁从政, 就是不贪钱财, 清白掌权, 为民执政, 不做贪官污吏。廉洁从政, 是胡锦涛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的八个良好风气之一, 也是作风建设的重点。党性和作风是相互联系的。党性是魂, 是作风的内核和本质;作风是形, 是党性的反映和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 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因此, 坚持廉洁从政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意义

1.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领导干部的修养和作风状况, 是衡量一个政党和政府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民群众评判政党或政府是否值得信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良好作风, 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号召广大群众, 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2.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目前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全面展开, 并且进入了高潮阶段。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 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确保学习实践获得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自觉行动, 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反腐倡廉的基础工程。

反腐倡廉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斗争, 而各级领导干部是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 党能否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关键在于党员干部是否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即修养是否纯正、作风是否廉洁。因此,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反腐倡廉、防腐拒变的基础工程, 是杜绝贪污腐败的根本措施。

4.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思想精髓。

胡锦涛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其关键和核心就是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 永保党的先进性。

二、目前党性修养、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 总体是好的。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有少数党员受到了个人主义和腐朽思想及生活方式的侵蚀, 在党性修养、从政作风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 工作得过且过, 只顾自己的利益, 不为群众谋福利。甚至有的党员“一切向钱看”, 讲实惠, 不讲奉献, 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政绩观不正确。有些党员干部重自身政绩, 轻百姓疾苦, 好大喜功, 不尊重客观规律, 乱上项目, 乱铺瘫子, 做表面文章, 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三是权力的滥用。俗话说, “位不在高, 有德则名;权不在大, 廉政则灵。”但有些干部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了摇钱树, 以权谋私利, 搞权钱交易。四是亲情的变质。一些党员干部受裙带关系的影响, 不惜一切代价为家人敛财谋路, 最终倒在了亲情的坟墓下。

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途径

1. 努力学习, 加强思想改造。

党性修养过程是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 也是按先进性要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通过努力学习形成的。因此, 提高党性修养, 加强学习、改造思想是前提。 (1) 树立正确的宗旨观。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时候, 我们都应当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2)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要“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 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察实情、讲实话, 鼓实劲、出实招, 办实事、求实效, 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因此, 正确的政绩观, 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长, 更不能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不能只关注局部利益, 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 不做短期不易见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3)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荣辱一挥间。正确权力观的本质是权为民所用, 做到秉公用权。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清醒地意识到, 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对领导干部而言, 权力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权力越大, 责任也就越大, 决不能把权力当作以权谋私、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的工具。 (4) 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是廉政的第一道“防线”。能否保持良好的家风, 对于党员干部能否保持廉洁至关重要。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党员干部特别要教育好亲属当好社会普通的一员, 拥有良好的品行, 提高自立自强的品行能力, 切不可搞特殊化, 甚至为亲属谋“官路”、“财路”, 否则不仅葬送了自身的政治前途, 也毁掉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湖南省机械工业局原局长林国悌、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等一心为“儿女谋幸福”的悲剧,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 廉洁自律, 加强自我约束。

党员干部坚持廉洁自律, 既是基本的工作要求和纪律要求, 更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和修养要求。面对各种诱惑, 要时刻提醒自己, 加强自我约束, 力求做到三“戒”、四“自”、五“慎”、六“防”和七“算”。 (1) 三“戒”。一要戒“贪”。贪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它能吞噬一个人的灵魂, 毁掉一个人的锦绣前程。二要戒“色”。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蚀。三要戒“赌”。赌博是一种恶习, 近几年因为赌而落马的官员不在少数。 (2) 四“自”。要做到廉洁自律还必须要加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 五“慎”。一要慎“独”。二要慎“始”。三要慎“微”。“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作为领导干部, 必须要牢牢守住党性原则的防线和做人的底线, 从小事小节做起, 要受得住清贫, 抗得住诱惑, 做到不该想的不想, 不该拿的不拿, 不该去的不去, 明明白白做事, 清清白白做官。四要慎“欲”。人有七情六欲, 但在个人欲望上一定要严加克制, 千万不能为欲所困、为欲所害。老子曾说,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因此, 贪欲乃万恶之源, 知足乃常乐之本。五要慎“终”。善始不易, 善终更难。目前“59岁”腐败的现象较严重, 据资料统计, 50%以上发案年龄都在临近退休前后, “在退休前捞一把”、“不捞就没有机会捞”、“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的思想引诱着自认为“为党辛勤工作一辈子”的贪官们, 致使他们走上了不归之路。 (4) 六“防”。据有关部门分析统计, 发现以下六大关口最容易发生腐败, 因此, 党员干部要充分做好防范措施。一要防“点”, 即防止商业贿赂, 杜绝在经济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比例索要提成、回扣、好处。二要防“卡”, 严禁接受任何银行卡、购物卡。三要防“节”, 在节日期间, 严禁接受“看望费”、“探亲费”、“压岁费”等。四要防“谢”, 拒绝接受各种事后酬谢、感谢。五要防“情”, 提防扭曲了的亲情、爱情。六要防“友”, 严防埋伏在身边的孤朋假友。 (5) 七“算”。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纪条规, 算好自己的政治、经济、名誉、家庭、亲情、自由和健康这七本账!切不可像原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靖大荣这样:一算“政治帐”, 自毁前程!二算“经济帐”, 倾家荡产!三算“名誉帐”, 身败名裂!四算“家庭帐”, 夫离女散!五算“亲情帐”, 众叛亲离!六算“自由帐”, 身陷牢笼!七算“健康帐”, 身心憔悴!

加强党性修养 提高党员素质 篇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一些领导干部或者胸无大目标,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或者当官不做正事,一心想着以权谋私、以权谋乐;或者意志消沉,无所事事。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玩弄花招,搞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虽然“政绩”突出,但却贻害百姓,遗患子孙。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严重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三观”意义十分重大,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出了新要求。

事业观是指对待自己所从事工作、事业的根本态度。正确的事业观是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之上的。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都应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待事业,都应以敬业、勤业、创业精神,忠诚于党的事业,立足本职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作贡献、为国家而献身。一个党员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事业观,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事业追求。勤奋的精神、实干的劲头、开拓的勇气、自省的作风、有为的追求,都应是正确事业观所具有的内涵,需要我们将他们贯彻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当前,树立和坚持正确事业观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大局意识,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为党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工作观是指对待工作和岗位所具有的态度和观念。工作观的核心是要解决正确的工作目的和正确的工作态度这两个问题。党员干部带头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就是要坚持工作为了人民,工作一丝不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党员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而是为了自己。他们对待工作,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抢着干、争着干,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應付。我们共产党人的工作观应该是把本职工作、组织交给的任务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做每一项工作,都想着党、国家和人民,都想着组织和他人;做每一项工作,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争取最好;做每一项工作,都不讨价,挑肥拣瘦。

政绩观是指对待政绩的态度。在当前情况下,党员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十分重要,决定着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人生追求和执政行为,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现在一些党员、官员重“显绩”轻“潜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不顾环境和民生;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作假、追逐个人名利,等等。为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政绩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三重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多做一些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显绩”。同时,还要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严格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请群众当裁判,交群众来把关,让群众去挤“水分”,最大限度地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对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真正把政绩树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在老百姓的口碑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具体说来,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增强宗旨观念,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最根本的就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制定和执行政策决策的根本依据,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要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努力实现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要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妥善化解利益矛盾,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

提高理论修养,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提高理论修养,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方面。广大干部既要大力提高理论水平,更要大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要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强化责任意识,做到尽职尽责、不辱使命。加强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意识,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责任重于泰山。每个党员干部要牢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认清自己的责任,带头落实责任制,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兢兢业业完成组织上交付的工作任务。

弘扬优良作风,做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党员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党员干部要把改进作风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认真解决理论脱离实际、作风漂浮、弄虚作假、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等问题。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办一切事业,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严守党的纪律,做到团结一心、令行禁止。能否严守党的纪律,是党性强不强的重要体现。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服从整体、顾全大局,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内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

加强党性修养,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方法,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水平。要勤奋学习,在夯实理论和知识基础中增强党性。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勤于读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要努力实践,在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中增强党性。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要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于解剖自己,开展自我批评。要主动接受教育监督,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增强党性。

加强党性锻炼 增强党性修养 篇4

时间如穿梭,三个月的党校学习生活飞快的过去了。通过三个月系统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思想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尤其对于党性锻炼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所属阶级的阶级性和利益最集中的表现。党性锻炼就是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按照党的原则磨炼、改造自己,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素质能力、升华精神境界。

一、理想信念是党性的灵魂

增强党性,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与党的事业荣辱与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都是推动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放松世界观的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是一些人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客观世界、塑造成就自我。新时期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上出现的理想缺失、信仰危机、信念动摇等问题对我们的思想信念时时发生着严重的干扰。苏

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资本主义通过自身调整,仍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严重的冲击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怀疑。尤其是西方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及转型期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如腐败现象、贫富不均等等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自己也常常的问自己,怎么共产主义好象越来越远了?通过在党校系统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对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了深刻的了解,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结合党校学习期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通过研讨理论、听报告、专题研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加深了对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四个坚定不移的理解。

二、素质能力是党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基础薄弱的大国。随改革开放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加,提高素质能力,应对一切风险和挑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行业发展焦点问题及理论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参加了党校组织的社会调研活动,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期间,自己主要从提高政治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几方面进行了努力。并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着重在提高执行力上下了功夫。所谓执行力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决策布署并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执行力表现为执行前的领会力、预测力、计划力;执行中的服从力、组织力、创新力;执行后的评估力、问责力、调整力。认真反思了在单位工作时执行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是:

1、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不够,散、懒、拖现象明显。

2、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随心所欲,只考虑自己部门之局部,忽视了整体利益。

3、制度不完善、人员分工不合理,“忙闲不均”没有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

4、体制机制不健全,考核不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对既定目标缺乏有效监督和持续跟踪考核,削弱了执行力。回单位后自己要将所学知识落在日常工作的实际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

三、精神境界是党性的内在要求

人并不就是纯粹自然物质性的客观实体性存在,只有超越物质性的存在而精神性地存在着的人,才是真正属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人,自由的人”的存在。

精神作为人所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提示着人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信念、信仰、情志、意趣、思想、意境之中。人只有精神地生活着,方能体会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才会感觉到自己身上所优于禽兽的地方,才能在物种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

人的精神生活使人拥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从而显示出人的尊贵。

思想是人的生命的精神性存在,其价值前提是指向或引领生命趋于高尚和完美。对于人来说,实现人对生命意义的期望,既不是财产和权力,也不是感性的满足,而是内在的生命精神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因为,精神生活是人对自身存在本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与主动追求,它主导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外在生活,并赋予外在生活以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人的物质生活获得真正属于人的生命根基。人的精神境界不同,生活向人呈现的意义也就不同。一个人的内在的精神支撑要么是理想、信念或信仰,要么是风骨、气节或操守等。人有了这种内在的精神支撑和坚定性,就可以在生命及生活所敞开的无限的可能性中把握自己前行的方向,就可以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或生命遭际中保持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不患得患失。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不尚名、不崇利,骄奢淫逸不足以惑其志,做到心中坦荡荡而不忧戚,正气盈于胸而不畏惧,超然于流俗,卓拔于尘世。

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心得体会 篇5

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心得体会

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健全党内生活、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批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下级放“空炮”的现象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结果,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已成为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瓶颈”,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党具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巨大勇气。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在党的历史上,著名的延安整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整党、前几年的“三讲”教育和近期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通过广泛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党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推动党的事业继续前进。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党内批评,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保持党的纯洁,巩固党的团结。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加强班子团结的重要保证。一个强有力的班子、一个干事业的班子,必然是一个有凝聚力、团结统一的班子。班子的凝聚力和团结统一来源于相互之间的及时提醒和真诚批评。任何一个班子都会有矛盾、有分歧,只有通过积极正确的思想斗争,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分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批评之所以能增进班子团结,原因就是善意的批评是对同志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多数领导干部对“难得是诤友”都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都希望周围同志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没有意识的问题及时提醒,即便批评得很重、面子上不好看,冷静后也会意识到批评者的良苦用心。这样的批评,不仅不会伤害感情,而且会增进感情。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共产党员成长进步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主观上讲,需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有自觉接受指点、提醒、批评的愿望,有听得进不同声音、逆耳之言的胸怀。如果讳疾忌医,拒绝批评,一触即跳,一批就倒,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事实上,任何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并不会抹煞一个人的优点和成绩,也不会影响其威信和形象。从客观上讲,需要有上级领导、周围同志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这种关心、帮助和扶持既包括肯定、鼓励和宽容,又包括点拨、教诲和批评。那种认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是发展进步最佳环境的认识,既不现实也很片面。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认真分析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案件,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这些干部个人思想堕落、利欲熏心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领导、集体决策,而是个人说了算,违反决策程序,脱离组织监督。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为个别人滥用权力提供了条件和温床。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无论是党内生活还是行使执政党的权力,都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抓党风廉政建设,强调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各级领导班子来说,必须紧紧抓住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

要问题。一些庸俗作风在党内滋生蔓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庸俗作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大敌,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它的本质是极端个人主义。目前在我们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有极少数人热衷于旧社会官场上的一套,有的到处拉关系,找“靠山”,搞小团伙;有的为了个人的升迁,搞五花八门的关系投入;有的散步流言蜚语,传播小道消息,更有甚者,玩弄阴谋,拨弄是非,打击别人,抬高自己。面对这些歪风邪气,有些同志却奉行好人主义,不辨是非,不讲原则,以不得罪人为最佳取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庸俗作风。庸俗作风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庸俗作风违背党性、放弃原则、破坏纪律,不仅严重损害党内正常生活,而且助长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腐败分子是党的肌体上的毒瘤,毒瘤是可以割掉的,而庸俗作风则是一种病毒,会损坏党的肌体的免疫功能。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就会混淆是非标准,消磨党员干部的斗志,使人们不以丑为丑、不以恶为恶、不以错为错,严重损害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庸俗作风虽不完全等同于腐败,却是通向腐败的引桥。大量事实表明,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是从行为的庸俗化开始的。应当看到,庸俗作风的滋生蔓延势必会造成歪风邪气上升,小人得志,好人受气,这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险的,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一要严以“律口”。俗话说 “言为心声”。广大干部说什么、怎么说,直接反映着他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讲话不在意、不负责,不但会损害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会妨碍工作、影响事业。信口开河,甚至说出一些与中央精神不相符合的话,是党性不纯、作风不正的表现。广大干部必须严于“律口”,管好自己的嘴,在说话的时候多点党员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判断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防止因出语不慎而造成误解、影响工作。二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修养是一种品德历练和艰苦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与知识的获得相比,修养的提高似乎难度更大。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古人十分强调正确处理修养和知识亦即“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儒家所谓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德行修养作为最高追求。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是德的基础,德是才的灵魂,二者密切联系,但德是第一位的。显然,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德轻才,而是在深刻把握修养与知识的内在关系后得出的结论。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固然有心口相背、言行不一的“乡愿”,但真正为后人所敬仰的大家,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既具有广博的学识,又具有高尚的情操。三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苦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相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要以“八荣八耻”为标准,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党性党性修养 篇6

通过参加此次中青年干部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按照党性要求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重在自身,贵在坚持。

要经常反思理想信念牢不牢。理想信念是党性修养的根基,是安身立命的支柱,是从政道德的灵魂。现代心理学中的动机圈理论认为,在一个人所有动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理想和信念,决定着人的观念和行为。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讲理想信念是“唱高调”,讲理想信念就不那么理直气壮,有的党员干部认为离实际太远,自觉不自觉地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些贪官落马,在忏悔时几乎都谈到堕落的根源在于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事实表明,党员干部一旦动摇和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变质、道德上的堕落、经济上的贪婪、生活上的腐化。每个党员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理想信念作为日常必修课,时刻警醒自己。

要经常自问宗旨观念强不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根本宗旨,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的首要标准。有没有一颗为民谋利的公心,是检验党性修养的试金石。讲党性首先要讲良心,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百姓。保定直隶总督府衙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上天易虞,下民难欺”。这几句话对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无启示。要经常问一问遇事自己心里是否有群众、做事能否站到群众立场上、政绩是否体 1

现在群众身上。能理直气壮地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并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说有了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要经常审视遵守纪律严不严。守纪律和讲党性密不可分。如果大家对中央的禁令和规章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我们这个党就会被搞散,我们这个国家就会被搞乱。党员干部必须对纪律有敬畏之心,必须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尤其要遵守政治纪律,从大处说,就是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具体来说,要与党委政府步调一致,认真执行各项决策部署,在执行中有问题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决不允许阳奉阴违、另搞一套。

要经常掂量责任履行够不够。讲党性必须重责任。赋予权力就是让你去干事,就是要承担责任,干与不干是衡量党性的重要尺度,也是评价一个干部的重要标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讲干部要德才兼备,德和才都要通过干事来检验。一个有德行的干部,肯定是一个肯付出肯干事的干部;一个干部有没有才干,不是靠说,而是看你在干事中的表现,干成多少事。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尤其需要发扬苦干实干科学干的作风,不怕说得少,就怕干得少;不怕说不好,就怕干不好。每一个党员党员干部,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履好职、尽到责,以寝食不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权一事,以夙夜在公的精神抓好分内的一职一责。

要经常内省道德操守过不过硬。品行是做人的根本,是党员干部为官行政的“命门”。品德不好的人,当了党员干部也难以服众,迟早要栽跟头。高尚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靠长期的历练和持之以恒的修养。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中,个人修养备受推崇。孔子讲 “为政以德”,孟子讲“修齐治平”,都把德行放在首位;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说的也是修身的道理。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党员干部要以学修德,以俭养德,以廉守德,自觉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一种自觉追求,作为一个终生课题,管好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从政生涯中的大事。择善而交,身处好人圈子,总受好的熏陶,就不容易走偏;择恶而交,置身不良环境,总受坏的影响,难免走上邪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但怀揣不轨,想从你身上捞实惠的人,切不可交。看看倒下去的贪官,大都是被所谓的朋友拉下水,欲罢不能,最后落得身败名裂。道德修养涉及方方面面,不分台上台下、不分“八小时”内外,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慎独、慎初、慎微,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要坚持知行结合,不懈追求人格操守的完善,自己的人生、家庭和事业都会大受裨益。

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 篇7

一、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内在关系

(一) 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内涵

1、党性修养的内涵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和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党员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 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是用共产党员的党性改变自我的过程。加强党性修养, 是每一个党员的永恒任务。

2、党的作风的内涵

党风, 即党的作风的简称, 是指一定政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党组和党员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行为风格、道德状况和精神状态, 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

(二) 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关系

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党性修养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要求。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 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 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领导干部作风问题, 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则作风端正, 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二、当前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党性观念不强, 宗旨意识淡薄。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 缺乏使命感;有的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私利, 跑官要官, 买官卖官;有的群众观念淡薄, 不深入基层, 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

(二) 思想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意识。

一些领导干部依然观念保守, 思想僵化,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教条主义思想严重, 缺乏创新意识;有的经验主义思想严重, 遇事总按经验办, 怕担风险, 怕动脑筋, 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不尊重客观规律, 不认真搞调查研究, 闭门造车, 随心所欲, 盲目决策, 急功近利;有的小农思想意识严重, 不思进取, 事业心不强, 工作缺乏激情, 不求有所作为。

(三) 学风不够端正, 生活奢靡腐化。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各种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前, 心不沉、气不静, 忽视党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学习, 疲于应付文山会海, 热衷社会交往;有的学习动机不纯, 把学历当作晋升的敲门砖, 满足于弄一张文凭作为要求组织提拔的资本;有的学习理论不扎实、不深入, 满足于一知半解, 没有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有的法纪观念淡漠, 道德防线失守, 追求低级趣味, 生活作风不检点, 贪图安逸, 追求享受, 吃喝玩乐, 恣意挥霍, 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贪婪成性, 腐化堕落, 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 工作作风不实, 形式主义严重。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 对工作不负责任, 作风漂浮, 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 沽名钓誉, 劳民伤财, 欺上瞒下, 虚报浮夸;有的科学决策的能力不强, 在重大问题决策时不征求意见, 不做可行性论证, 而是靠拍脑袋;有的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该作为的不作为, 不该作为的乱作为。

以上这些问题, 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 但其恶劣影响和消极后果不可低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在六个“切实”上下功夫,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

(一) 增强宗旨观念, 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 提高实践能力, 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 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 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三) 强化责任意识, 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 强化责任意识, 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 兢兢业业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工作任务。要进一步增强“领导就是责任”的意识, 自觉克服只想当官, 不想做事;只想享受, 不想奉献;只想太平, 不想创新的思想。努力形成快干事、干大事、干实事, 迎难而上, 逆势而上, 创新而上的氛围, 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 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 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

(四) 树立正确政绩观, 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必须想到群众、想到国家、想到后一任、想到下一代。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 树立正确利益观, 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要以人民利益为重, 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不为私心所扰, 不为名利所累, 不为物欲所惑, 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

(六) 坚持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 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坚持民主集中制, 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摘要: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领导干部作风问题, 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则作风端正, 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针对当前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取切实的保障措施, 从根源上促进作风建设。

企业党员党性修养提升刍议 篇8

一、企业增强党员党性修养的探索和实践

加强组织纪律性是增强党性修养、站稳立场的必然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在上级单位党委正确领导下,物业管理公司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探索和实践增强油田企业党员党性修养方法和途径。

(一)在理论修养上增强党性,提高思想觉悟

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根本。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员工工作特点,因地制宜的通过多种新式组织开展理论学习。通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注重党员教育,强基固本提素质,发挥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作用,丰富“三会一课”、“微型党课走基层”等教育形式,持续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以每年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为主题,组织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由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分享对理论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枯燥、有韵味,并将学习内容和课件上传到网页上,供各基层党组织学习。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把理想信念教育、党性修养、品德教育以及新疆“三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习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党性,彰显先进本色

习近平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物业管理公司切实体会到,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是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扎实推进公司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及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投身建设实践,是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砥砺意志、增长才干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员只有积极投身于实践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锤炼党性;二是在本职工作中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敬业、恪尽职守、勇担责任,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切实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展示出共产党员的优良风貌;三是通过党内生活锻炼来加强党性修养。党员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自觉做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指导、帮助和监督,努力成为一名党性坚定的共产党员。

(三)在监督中考验党性,促进自觉自律

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系统地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党员党性修养定期分析、科学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党员激励、监督机制,有利于提高全体党员廉洁自律意识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物业管理公司始终把党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与外在监督的强制性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内在自觉性的增强。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把党风党纪作为党员教育培训和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微型党课”、“廉政讲坛”等多种方式,增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二是加强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党员民主参与等相关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环境;三是加强监督,运用各种有效监督形式,促进党员党性修养自觉提升;四是强化规章制度约束功能,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治“四风”工作要求,确保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持续改进。

(四)“慎独”,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慎独”是个人修养的基本方法。物业管理公司通过自律教育,促进各级党员干部严格按党纪、国法、企业规制和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建立上至单位管理层下至班组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力量。将慎独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党性修养的核心归根到底是思想道德修养,党性修养的极高境界是慎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体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斗。

二、增强党性修养的认识和体会

增强党员党性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这要在个人、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各种利益调整、利益分化以及利益分配等诸多矛盾,也同时会影响到每个员工的个人利益。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该比其他员工更加自觉地顾全大局,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带头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与集体利益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职务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责任,而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牟取任何私利的特权。

(三)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主动地严格自律,始终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用党员的标准和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陶冶自己,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工作内与工作外的关系

上一篇:居家养老工作总结示范下一篇:《锦绣未央》经典语录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