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九年级语文版)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九年级语文版)(精选6篇)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九年级语文版) 篇1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篇幅一般都比较长,因此教师要解决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

决的问题,同时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小说里的人物形

象,小说所要反映的社会现实,小说的语言特色等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

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

本单元共包括四篇小说。这四篇小说各有特色,互相补充,单元结构安排合理。

前两篇小说是讲读课,后两篇是学生自读课;前三篇是中国小说,第四篇是外国小

说;这四篇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值得认真学习。上一单元是散文单元,这一单元学习小说。通过两单元的比较,学生可以加深对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掌握。 ,

本单元的学习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统一。口语交际、阅读训练和.写作

在本单元实现了完美结合。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这一思想。

单元整体目标

1.这四篇小说分别讲述了旧时代落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描写了一位母亲为孩

子的成长做的艰辛努力,刻画了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农民战士,叙述了执著于个人爱

好的少年。学生学习后要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并从中受到启示。

2.通过学习,学生要理解和掌握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熟悉小说独特的语言风

格,了解小说的各要素是如何在小说中得到体现的。

3.小说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通过阅读小说要达到增加阅历:引发对社会和生活

的深入思考的目的`。学生也要学会欣赏小说和鉴赏小说,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单元重难点一览

’ 重点

难点.

1.理解并掌握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1.对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理解和把

握是一个难点。一切小说都来源于现

实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现实生活。

2.把握各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和环境,理解小说所要反映的社会生

活。

3.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小说语言不

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多方面刻画人

物。

4.学会阅读和鉴赏小说,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不一定是作者

本身,只是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

作方法。

3.如何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出恰当的评

价。

4.把握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小说,对小说的一些文学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就给教学带来了较大方便。教师开以在立足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

独立探索并有所突破,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充当好学生引路

人的角色:

◇单元教学建议

小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之一。在学习时,学生的兴趣是很高的,教师

应该充分利用和引导学生的这种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教师可以帮组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然后自然地导人新

课的学习。

2.小说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逼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整个故事

情节,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小说具有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等特点,便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应把握

好教学,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到知识,但不能把课堂气氛好作为教学效

果好的唯一目标。

单元课时分配

共7课时

第5课 《孔乙己》 2课时

第6课 《一厘米》 2课时

第7课 《差半车麦秸》 l课时

第8课 《清兵卫与葫芦》 l课时

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二) 1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九年级语文版) 篇2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九年级语文版) 篇3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态度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

★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 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计划课时:两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

《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九年级语文版) 篇4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步骤】

一、作者导入,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解题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议论文知识回顾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常见的驳论方法:

① 看论点本身有没有破绽——驳论点 ② 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没有破绽——驳论据 ③ 看论证过程有没有破绽——驳论证

五、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讨论: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呢?

3、中国的脊梁指怎样的人?

六、自主、合作、探究: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归纳语言特色

七、拓展延伸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驳 夸地大物博 只有“他信力”

斥 求国联 —论点不攻自破 论 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 证

间接反驳 正面立论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脊梁

课后教学反思:

10、《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难点: 初步学习演绎论证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马南邨 篡位 燕薊 自刎 诬害 校订 祠堂 2.解释下列词语

死心塌地 中兴 造次 殊不知 无稽

二、导入

1、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为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邓拓,笔名马南邨,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1966年含冤自尽。邓拓毕生笔耕不辍,热情讴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

三、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要求复述《吴汉杀妻》的故事情节。强调要以自己的语言组织复述。

2、解题:问:吴汉何尝杀妻?如果改为陈述句应该是什么? 明确:吴汉未尝(没有)杀妻。

那么吴汉到底有没有杀妻呢?作者如何进行反驳?先让同学讨论“杀妻”的可能性。明确:如大义灭亲、夫妻关系紧张、性格暴躁„„

3、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古文的意思。并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1)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给事:供职 以:因为 乃:就 乏:匮乏 以:靠

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2)《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让:责怪、埋怨 昆:哥哥

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

(3)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但:只 第:大宅子

明确:这段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质厚:朴实厚道 造次:匆忙、仓促

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以上四段文字都选自汉代的历史典籍中,不但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历史根据,而且分别从典籍中摘录了四条证据说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这四条分别从吴汉的出身,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吴汉的夫人的名位,吴汉的为人来证明《吴汉杀妻》是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出来的剧本。

4、《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完全是无中生有强加在吴汉的头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其实反而诬害了吴汉。(所谓“诬害”可从愚忠、诛连的封建观念上谈,即人格独立,不该杀妻)

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滥造。

四、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问:引用历史典籍有何好处?明确:客观真实,增强说服力。

2、这四段典籍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汉代的历史典籍。

3、哪一条证据是最主要的?

明确:最主要的其实不在于某一条具体的史料,而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与这一观点相关的句子是“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末,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4、所以从本文我们可以学到一种论证方式:演绎论证

何谓“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推理: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必有记载,汉代典籍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5、理出文章结构。(此处根据时间的需求可以灵活处理)

第一部分(1):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2):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3-8):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9):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五、复习全文

六、拓展:结合你看过的有关历史剧,谈谈你的看法!(有关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教学反思:

11、大小猫洞

一、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学者。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金克木先生学贯中外,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等。本文是一篇立论文,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书本中、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二、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爵 泮 晏 役 祭

三、读文理脉

(1)思考: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2)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猫洞分别给大小猫进出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楚国想羞辱身材矮小的晏婴,特在国门旁开了个小门,结果反被晏婴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四、细读深析

(1)读完牛顿开猫洞的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全文用一句话把它表达出来。

明确: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作者强调洞是猫使用的,开猫洞要从猫(即使用者)需要出发,文章正是通过隐喻手法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人本主义思想。

(2)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明确: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五、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这句话蕴含的哲理?

明确:“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中“坐标”喻指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楚人的出发点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准,即中国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齐国式(晏子的观点)是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国情出发,是民主式的作风。

六、板书设计

七、延伸拓展 课后教学反思:

12、世上没有傻问题

一、走进作者,导入新课。

二、你问我答,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读后想一想:你能结合课文提出哪些问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提高 分组讨论:

1、哪些问题往往被人们视作傻问题?

2、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来谈论“世上没有傻问题”的?

3、作者认为高中生羞于提问的原因是什么?

4、从文章最后一段找出:作者为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瓜式的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

四、你言我语,畅所欲言

1、小小辩论会:作者认为世上没有傻问题,你同意吗?为什么? 正方:世上没有傻问题 反方:世上有傻问题 要求:1)、正反双方各选两名同学为一辩、二辩 2)、程序:一辩陈述本方观点------自由辩论------二辩总结陈词 3)、自由辩论时每位同学每次发言不得超过1分钟 五、一句话心得

六、归纳总结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傻问题”的看法,呼吁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以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七、师生共勉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请你记住带上那把钥匙,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吧!

课后教学反思: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重点:

1、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2、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字词)

1、生字

把晤wù

咫尺zhǐ

悖谬bèimiù

东隅yú

珍摄shè 毋庸赘言wúyōngzhuì 未雨绸缪chóumóu 难辞其咎jiū 同捐前嫌xián

苟同gǒu

2、词语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作好准备。毋庸赘言:不必说多余的话。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珍摄:保重身体。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代八寸为一咫。悖谬:不合道理的言论。

二、关于作者:廖承志

三、关于廖仲恺

四、写作背景

五、关于书信格式

六、释题

1.解题:“致”是什么意思?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致:礼貌的给予。

写作目的:本文是廖承志给自己的旧友蒋经国先生的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从历史的高度,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做出决断和贡献。

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这篇文章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劝说:

A、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B、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

C、从忠孝的角度劝说。

2、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反驳语言有何特点?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

作者在反驳时做到批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

3、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含意? 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4、文中“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渴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渴望三思”这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八、总结

内容:此信写的是廖承志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经国先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语言:全文气质凝重,文彩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九、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蒋经国——追忆历史一谆谆劝诲——展望未来——慰问语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和平统一作出贡献。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蒋经国的个人抱负等角度加以劝说。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十、练习(课件)

课后教学反思:

16、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掌握书信的特征。

(二)理解本文以圆明园的神奇壮丽,衬托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丑恶行径的手法。

(三)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课本圆明园残迹的照片)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

2.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3.历史背景介绍: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10月6日英法联军冲人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接着,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此条约中,将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

在进入授课前先从图片上来欣赏一下这些雄伟的建筑。(课件)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是褒是贬,为什么?(名为赞誉,实为贬斥。因为英法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2.雨果在信中是怎样评价被焚毁的圆明园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是属于人类的”“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圆明园”“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这是某种令人惊诧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反映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3.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朗读文章第三段,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先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探究,再仔细品读。)

4.学生讨论回答: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提炼观点的能力。)

(“这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从前对巴特农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

5.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概括: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这就是以“美”衬托“丑”的手法。)

三、小结课文

信中运用反语明确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憎恨,愤怒谴责了他们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罪行。文章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是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大义凛然,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年后写下了本文,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严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野蛮行,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具体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感知

1.精读课文第三段,结合“思考与练习”四,谈谈你对“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理解。

(《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都不应视为仅是某一国家的财富。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看法。)2.文章在叙述英法联军罪行的时候用了多处反语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处。这样表现有什么作用?(可联系“思考与练习”三)(“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态度与爱憎感情,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3.作者认为该如何处置所掠赃物?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

三、拓展延伸

最近几年有关圆明园的新闻连续不断:2000年国家花巨资从海外购得部分圆明园流失文物(附新闻一则)。有人认为现在应该修复圆明园,让它重现1860年以前的风貌,有人则表示强烈反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失散多年圆明园四铜首国宝终于“回家”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孙晓胜)失散海外整整143年的4件圆明园国宝终于“回家”。牛首、虎首、猴首、猪首等4件铜兽首18日在北京圆明园公园免费向公众展出。

今年的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43周年纪念日。1860年的今天,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而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也包括这4件铜兽首。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4件见证百年荣辱的国宝又在圆明园重新聚首。“圆明园国宝展”的展室中,4件制作精美的铜兽首在灯光下微微泛着幽暗的光泽。

记者从保利艺术博物馆了解到,铜猪首是今年春天由全国政协常委何鸿槊博士捐款600万元,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后赠予保利艺术博物馆的。铜牛首、铜猴首和铜虎首是中国保利集团于2000年从香港拍卖行竞拍购得,现存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据介绍,4件国宝原来摆放在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海晏堂前,以兽首人身的12生肖,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12生肖同时喷泉,场面壮观。兽首铜像,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形象生动夸张,神态栩栩如生,做工精细,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课后反思:

17、茶馆

教学目的: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 规律。2.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 悲剧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 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 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老舍(1 8 9 9 ─1 9 6 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 9 5 1 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撊嗣褚帐跫覕的称号。撐母飻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 9 6 6 年8 月2 4 日含恨自尽。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茶馆》简介:

第一幕,1 8 9 8 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二、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节选部分: 词语补释(投影)

割据: 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体面: 体统,身分;光荣,光彩;(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抱怨: 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寒酸: 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欣赏本文的结构特点及人物形象 结构特点: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以出场先后排列): 王利发: 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是一个自私的商人。王淑芬: 王利发的妻子,家庭妇女。李 三: 打工为生的雇农。

巡 警: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大 兵: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唐铁嘴: 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

常四爷: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松二爷: 游手好闲、没能力谋生的旗人。

宋恩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吴祥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刘麻子: 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康顺子: 下层劳动人民,被骗卖的悲惨遭遇。康大力: 康顺子买来的儿子。老 陈: 专为卖妻的逃兵。老 林: 专为卖妻的逃兵。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者。难民、报童、学生、军官.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3.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三题。

第三课时:

一、导语: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学生表演《茶馆》片段。(投影显示表演者姓名)

三、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表现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

四、戏剧主题分析: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五、结束语、课后作业:

秦二爷走了,常四爷走了,王利发也走了,我们这堂课也该结束了。给大家布置个课后作业:比较《雷雨》、《茶馆》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 课后教学反思:

陈毅市长

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

2.把握话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体会陈毅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优秀作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戏剧冲突和情节结构。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二.简介《陈毅市长》

1.剧情及结构方式:全剧共10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光辉形象,主要表现“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心,对各界人士的真诚团结,对干部作风的严格要求,以及自己对党风党纪的身体力行等等。” 2.(课件内容有显示)三.分析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这段话剧讲的 一个什么故事?(2)、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了哪些难题?陈毅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的?

2、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矛盾冲突是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冲突,即陈毅说服齐仰之参加祖国医药事业的建设与齐仰之不问政治、闭门治学之间的矛盾冲突。(齐仰之固执、倔强、不讲情面的性格源于对国民党腐败政治的愤恨,他把与国民党腐败政治的“绝缘”关系也移用到与新社会政治的关系中来,因而,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2.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一个产生、发展、转化、解决的过程。从剧情出发,可把这场戏分为哪几个部分?并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示:这场戏中的人物只有两个,而且这两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因此不能以人物的上下场来确定层次。可联系陈毅在夜访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及这些难题的解决来划分层次。)

〖明确〗碰到了被拒门外、谈话限时、请齐出山这三个难题。这些难题都被陈毅巧妙妥善地解决了。据此,这场戏可分为三个部分:(1)矛盾的产生(开头至“齐仰之请陈毅进屋”)——解决了难以进门的矛盾;(2)矛盾的发展(至“齐仰之又请陈毅坐下”)——解决了谈话限时3分钟的矛盾;(3)矛盾的转化、解决(至幕闭)——解决了请齐仰之出山的矛盾。第三部分是全场的高潮。

4.剧情为什么从朋友和齐仰之打电话写起,而不直接写陈毅登门拜访? 〖明确〗①表明主人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淡薄)——“政治是与我绝缘的”;②揭示主人的性格特点——清高、固执、急躁,这预示主人与陈毅的矛盾冲突是必然的,是由其性格决定的;③交代陈毅曾下过请帖一事,显示陈毅来访的诚意;④制造戏剧氛围——对老朋友也不例外,何况不认识的陈毅。(5.这场戏开始时,齐仰之接电话的那段台词中有13处省略号,用来表示对方在说话。对方都说了些什么?请你一一作出推测。还可以表演一下。

〖明确〗①我是某某某。②我知道你在工作,我们是朋友还能不了解这点。③我有重要事情要告诉你,否则是不会打扰你的。④现在上海发生了大变化,成立了人民政府,你知道吗?要关心一下你化学实验室之外的事呀!⑤老朋友,这个问题咱们以后再讨论,现在我通知你,上海市人民政府请你参加一个会,以通知书的时间为准。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你参加以后一定会高兴的。⑦你怎么还说不去,你知道吗,这是陈市长亲自给你下的请帖。⑧就是陈毅陈市长。⑨他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你怎么会不认识他?⑩你这个人呀!真是不关心世界发生了什么事!(11)仰之,你说这话太不谦逊,是不是太不客气了!(12)好了,好了,我亲自见你一下吧!电话上说不清楚。(13)你不接待我„„,不达目的不罢休呀!你听我再说几句„„)6.“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节选部分中出现几次?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共出现七次。①出现于舞台说明,作为字条醒目地贴在墙上,说明齐仰之专心科研,极珍惜时间,不喜欢闲谈,无意接待来客,为陈毅来访制造了障碍,也是两个人发生戏剧冲突的基本起因;②出现于和朋友打电话之时,既照应“醒目的字条”,又突出了人物性格,预示了陈毅来访时矛盾冲突的尖锐;③出现于陈毅第二次敲门进屋时,齐仰之明确宣布“只有三分钟的空闲”,从陈毅已被允许交谈来说,已取得初步胜利,但“三分钟”能否交谈成功,则又留下了悬念,增强了戏剧效果;④陈毅念墙上字条,并“看表”反问:“真的只许三分钟?”齐仰之回答:“从不例外。”再次突出双方矛盾,表现齐仰之固执、倔强的性格;⑤当齐仰之“极盼赐教”之时,陈毅表示“三分钟已到”、“不得超过三分钟”,齐仰之要求陈毅“尽情尽义言之,不受三分钟之限”,齐仰之的“破例”让步,是陈毅采用“激将法”,且欲言又止,激起齐仰之的好奇心的结果,表明陈毅豪放、爽朗、风趣的独特个性,高超的说话技巧,政治家的风度和才智,也表现了齐仰之专心致志于做学问、以无知为最大耻辱的学者风范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科学态度;⑥⑦临进落幕之际,陈毅指指墙上的条幅,齐仰之扯下字条,撕得粉碎,希望再谈“三天三夜”,说明陈毅善于团结教育知识分子,他的谈话技巧,特别是谈话的内容,已使齐仰之彻底折服,深深溶入了齐仰之的心田,(联系开头齐仰之与朋友通电话时也强调“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来看,陈毅在齐仰之的心目中已远远不是一般“朋友”,而是贴心知己,指引迷津者,)使齐仰之了解到共产党造福人民的意图,激发了他的爱国之心,使他因兴办中国医药事业的愿望能够实现而激动、兴奋不已。总之,反复出现“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对于贯穿剧情,增强戏剧效果,表现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三个片段,欣赏话剧语言。

一.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品析人物语言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1)第一部分

①齐仰之“陈毅?不认识,恕不接待”的简短话语,“乓的一声”关门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固执、急躁、倔强、不讲情面。②吃了“闭门羹”,“转身欲走”的陈毅为什么“又停了下来”?“我就不相信„„”一句表现了陈毅的什么特点?

〖明确〗陈毅顽强坚毅,为了对人民的事业负责,不达目的不罢休。陈毅机

智、自信,坚信人民的事业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③陈毅是怎样回答自己“干什么”这一问题的?表现了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突出自己“干大事”,是“父母官”。豪爽、泼辣、风趣,有一定喜剧色彩。

④“我专程来拜访齐先生,也是为了工作”,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助于打动执着于干事业、“工作”至上的人。(2)第二部分

陈毅巧引、巧改《陋室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示出了对主人潜心钻研科学的敬意和高超的谈话技巧,显示了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气质,缓和了气氛,很快博得了齐仰之的好感。(3)第三部分

①陈毅为什么要把共产党人的革命比作“化学”?这样比喻对推动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共产党人的革命比作“化学”,适合谈话对象的特征,容易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比喻得体。说明陈毅极善于做思想工作。这个比喻促进了情节的戏剧性转化。

②“先生之言差矣。„„”一段话有何作用?

〖明确〗陈毅联系齐仰之的亲身遭遇,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革命道理,使齐仰之“深有感触”,引起共鸣,去掉了科学与政治绝缘等糊涂观念,成为一个对社会大有作为的人。4)小结:“酸性”、“碱性”、“中和”、“催化剂”等词语俱是化学用语,适应交谈对象特点,贴切、自如、得体。“催化剂”一词突出了共产党人的宣传、发动、鼓舞作用。这几句对话表明了党与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建设祖国,造福人民。二.主题

这场戏通过陈毅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说服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表现了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优良作风和顽强坚毅、风趣乐观的性格。三.写作特色

1.剧情完整,结构清晰,矛盾冲突有始有终。2.人物语言富于个性特点。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篇5

一、积累运用芳草地。

①晏殊《浣溪沙》的“,”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②李商隐《无题》中“。”为诗中警句,去着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③当人的事业处于巅峰时,常常产生寂寞孤独的感觉,如果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词句来形容,这一句应是:“_”。④同是望月,自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回答)⑤《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是指。⑦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⑧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①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的感情。

②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幅图画具有美。美的具体表现:。

3.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杜牧——唐代——《樊川诗集》——《泊秦淮》B.晏殊——宋代——《晏殊集》——《浣溪沙》

C.韩非——战国——《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D.庄子——战国——《庄子·秋水》——《秋水》

4.说“词”解“字”斋。(12分)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何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旋:【】望洋:【】 ...

②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如„何:【】焉:【】 ...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彻:【】 ..

④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⑤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

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向:【】病:【】 ..

⑦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恂恂:【】驰然:【】 ....

二、阅读理解百花园。(40分)

(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川灌河这里指黄河。B.河伯欣然自喜高兴的样子。C.不见水端端来。D.闻道百 听说,知道。.....

7.对下面加点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他,指浑沌。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她,指淑女。..

8.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辩牛马 :分辨不清牛和马。B.我之谓也 :说的就是我啊。C.少仲尼之闻 :认为孔子学识少。D.大方之家 :言谈大方的人家。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注:选自2010年广西桂林中考试卷)(10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 杂然相许()④ 甚矣,汝之不惠()....

11.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② 面山而居。..

12.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译文:

1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14.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2分)答:

(三)(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乙)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注]石:.

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立有间()②臣是以无请也()③武王示之病()④君与知之者谋之()

.....

甲:乙:

17、(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答:

(2)乙文中“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3)扁鹊的话一是针对而言,一是针对而言。(2分)

(四)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8-21题。(12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

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岁赋其二()(2)几死者数矣()(3)更若役()(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译:

20.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答:

21.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选自《礼记·檀弓》)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答:

【参考答案】

1.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高处不胜寒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⑤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①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诗人孤独、思乡

②(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2分,否则酌情扣分)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1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3.B

4.①旋转、掉转;抬头仰望的样子②把„怎么样;哪里

③固执、顽固;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④回转、掉转⑤特地

⑥这里是假使的意思;生病,这里指困苦不堪

⑦提心吊胆的样子;放心的样子

5.答案:(4分)(1)押运生辰纲(花石纲)、杨志卖刀(杀泼皮牛二)、战平林冲、夺取二龙山(杀邓龙)等(2)胆大心细、急功近利(专横粗暴)(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

6.C7.B8.D9.C

10.① 将要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赞同 ④ 聪明

11.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

12.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

13.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4.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15、(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疾病

1617、(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3)治病治国

18.(1)每年(2)几乎、多次(3)更换(4)冒着(2分。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19.(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分。意思对即可。“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20.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2分。)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九年级语文版) 篇6

一、积累和运用(2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6分)荆jí()忸怩()叱()骂凌(侮鼾()息轻xū()厮()守遮蔽()拯()救 窒()息

摇曳()污浊()

2、下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瓦菲:房上瓦缝里长的草。咒语:说希望人顺利的话

B、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C、些微:没有厮守:互相守着

D、典押:典当隘口:山口

3、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关联词语,有三处使用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工作最多的人往往最珍惜时间,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不但为了实现

这个目标合理地安排着自己的工作,而且不是在犹豫不决中浪费时间。因此,有效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你的生活中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且也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课文理解错误的是()(2分)

A、《长城谣》抒发诗人对祖国大陆浓浓的思念之情。

B、《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

实经历和真切感受。

C、《樵父,别砍那棵树》本身是写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它所唤起的是人

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D、《致空气》是一首采用了象征手法写成的叙事诗。

5、仿照句子,完成下列诗句。(5分)

(1)妈妈,您时刻都能让我感受到您的爱;

在的时候,在的时候,在的时候。(2)请模仿下列形式,任选生活中事物,写两个句子来借物喻人,要有一定的意义。例:麦穗——空虚者的头,总是昂得最高。气球——总是破,因为有人不停地吹。

造句:1、2、6、下面诗节选自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请将“胆识”、“爱情”、“抱

负”、“性格”四个词语,分别填在各节诗的横线上。(4分)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超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二、阅读题(48分)

(一)(13分)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3分)

2、请找出文中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怀念的诗句。(3分)

3、为什么诗人“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3分)

4、揣摩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2)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冷眼看人间恩怨

(二)(8分)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2分)

A.海浪B.海岸C.礁石D.坚强者 2.诗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2分)

A.风掠过B.水蚀过C.刀砍过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个孤傲者的形象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2分)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三)(9分)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2分)

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3分)

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4分)

(四)(14分)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就在寻常一天,竞意外发觉县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县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且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险,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4分)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它的事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意谈谈这句话的含意。(3分)

3.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4、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三、作文(30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读懂上述材料,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600字。

答案:

1、棘níchìlíng hān yèzhuó嘘sībìzhěngzhì

2、B

3.①删去“不但”②“而且”改为“而”,或删去“而且”③删去“也”

4、D(抒情诗)

5、(1)在为我做好一桌饭菜的时候,在给我洗净衣服的时候,在给我端来一杯热茶的时候。在我生病您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时候.。

(2)例:篮球——总是堕入圈套,因为有人拍你。竹——每攀登一步,就做一次小节。

6、“性格”、“抱负”、“胆识”、“爱情”。

二、(一)

1、拟人,威武、古老的长城。

2、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3、因为诗人把长城看承祖国的象征,思念祖国的强烈感情使人哭泣、激动。

4、(1)每一个隘口曾经历过多少次战斗,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

(2)无情,没有感情,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对长城来说都只是昙花一现不为所动。冷眼,严峻而冷静的眼光,旁观者的眼光。

(二)1.C2.C3.A4.B

(三)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

(四)1.(1)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2)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2、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3.①要点有: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蔽;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②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答成“恩师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下去”也可以)。

上一篇:华政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中职汽修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