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精选10篇)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1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张志红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224000)

摘要: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课堂对话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学生的从众与退缩,对话的有效性无从保证。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让对话主体民主平等,让对话话题贴近学生,让对话过程生成不断,让对话方式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丰富,认识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培养,行为得以端正,精神得以发展。

关键词:对话 主体 话题 过程 方式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课堂对话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对话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学生的从众与退缩,对话的有效性无从保证。如何走出“空对话”、“假对话”的误区,实施有效的课堂对话呢?

一、对话主体:民主平等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师生双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对话主体间视野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必须以个体话语的真实性为基础。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赖认为,一场优质的对话,必须含有“平等、爱、谦虚、希望、信任、批判性思维”等要素――平等是对话的准备,爱是对话的基础,谦虚是对话的要求,信任是对话的条件,希望是对话的目标,批判性思维是对话的手段。因此,有效的课堂对话必须做到:

要转变教师的“权威”角色,与学生“平起平坐”。虽然“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但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双方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情怀展开思想交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灵的沟通。所以,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收回自己的话语霸权,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

要营造充满爱的课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爱是一种对他者的投入、奉献与责任,并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教师要善于将爱的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从而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把学生视为“伙伴”。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的.表达,倾听他们的声音,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纳,才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创造的精神。

二、对话话题:贴近学生

话题是对话的中心,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决定着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下去。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有效对话的关键是精心预设贴近学生的有效话题。这个对话的话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来的;可以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或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师生对话中生成的新问题;既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维状况,又层次分明、面向全体,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并富有生活气息,紧扣时代脉搏。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一课时,围绕“中日关系”这一线索设计了四个话题,让学生推理、想象,讨论、争辩――

话题一:共鸣。

生 日本人实在是太可恶了,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中国人。

生 是的,我也非常气愤。刚才在电影院看《南京!南京!》,很多人都哭了。我听说有一个观众因为太愤怒,看完后怒砸电影院的银幕。

师 请同学们回忆《南京!南京!》的历史背景,谈谈当时的中日关系。

话题二:分歧。

生 日本人那么可恶,我也要抗日。

生 现在是和平年代,你怎么抗日?

生 我抵制日货,而且不准日本人再到中国来,就是来了我们也要把他们赶出去。

生 你的做法我不同意。这么做的话会破坏中日友好关系。

生 他们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我们还要“友好”吗?

生 中日关系不仅仅只表现在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上。其实中日关系由来已久,而且在不断变化。

师 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中日关系的变化。

话题三:疑惑。

生 原来中日关系这么复杂啊。真想不通,两个国家又不是小孩子,关系怎么时阴时晴的?

生 这个我也不理解。

师 请同学们结合现代中日关系的变化,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日关系时阴时晴。

……

话题四:顿悟。

生 哦,原来是这个原因。现在我清楚当今国际社会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复杂多变了。

生 是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只要是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

师 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

这四个话题以教材为依托,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沟通了社会热点和生活经历,又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地开展有序的合作探究,把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

三、对话过程:生成、共享与引导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是新的知识、新的意义的生成,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的不再是原来拥有的“那一个”,而是多种思想的交汇。

其一,动态生成。钟启泉教授指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教学意义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协商、互动与分享而实现的。对话是一种多维度的精神自由流动,“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都会发生转折而成为下一个起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因此,教师在抛出对话话题后,必须耐心等待,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不仅表达自己思维的结果,还要表达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还有哪些思维障碍,通过及时的追问,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思维卡壳,“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和引导,使纠错成为创造的过程,也给其他学生以示范、启迪、激励。

其二,共享双赢。师生作为课堂对话的主体,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以彼此的反馈、应对、接纳,分享对话中流淌或蕴涵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说得好,“教师和学生犹如一个电池的两极”,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能量。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一方面,学生受惠于教师,获取教师言说中的知识,接纳教师的人生经验,受到教师优秀品格的熏染,从而增长新知、丰富经验、孕育创意、涵养德行;另一方面,教师同样受惠于学生,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和启发,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其三,有方向的引导。思想性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首要任务。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既享受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反面、正确与错误交错混杂,这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错觉并进入误区。因此,课堂对话应该引领学生趋于真善美,不能为了吸引学生,一味迎合学生中的“愤青”,而应弘扬社会主旋律,坚持正确的导向,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今天我们应怎样做“孝子”?

材料:北京有一位青年从21岁起便辞职全力照顾父亲,10多年来不工作、不恋爱、不娶妻,不会上网,没有手机,不与人交往,专以照顾植物人父亲为唯一的职责和工作。

探究:(1)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青年的“孝道”?(2)“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美德。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孝道”?(3)看了上述案例,请你从经济、政治、哲学任一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对这个话题,师生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孝行在任何时代都让人感动。孝子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在今天这个利他精神欠缺的社会,自然也更会感动众人。但社会对孝子的表彰,却需要理性的指导,而不能以极端和感人为标准。当一个青年的生命价值在奉献给父亲的过程中成为另一个生命的附庸时,这种奉献就有了残酷的意味。今天的中国社会需要文化重建和传统回归,但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价值的基本价值观,不能在回归传统、弘扬孝道的名义下被否定。今天的年轻人,首先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和可能为老人提供幸福和安宁,不能成为自私、逃避责任的一代;但另一方面,孝道也不等于放弃自主和独立。今天的“孝子”应该是具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意志的个体,他的生命,理当在学习、工作和对社会的奉献中,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四、对话方式:灵活多样

有效的课堂对话要根据不同的话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对于“材料问题”、“情境问题”,可采取问答对话形式――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材料、情境和问题,做好对话的情感与知识准备;对于学生认识上有争议的问题,可采取辩论对话形式;对于学生有模糊或错误认识的问题,可采取讨论对话形式,让学生在争辩中澄清错误,达成共识;对于有一定思维含量和较高探讨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探究对话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角度探讨。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2

那么, 如何开展对话教学, 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 让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 让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

一、调动情感, 为课堂对话打下基础

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华丽词藻的堆砌, 也不在于作者超强的写作技巧, 而是富有真情实感, 所谓“情动而辞发”。情感, 才是文章真正的灵魂。因此, 优秀的教师往往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进入文本, 形象地感受母爱的无私与无痕,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 单词sun的中文意思是什么? (学生学过, 很容易回答)

生:太阳。 (异口同声地答道)

师:谁来说说, 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1:太阳光照在人的身上, 让人感觉很温暖。

生2:太阳的能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生3:植物是靠太阳光线进行光合作用, 从而才能茁壮生长的。

师:是啊, 就像植物不能离开太阳一样, 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离开太阳。同学们, 老师一直以来很喜欢太阳, 知道为什么吗?

生1:太阳可以带来温暖。

生2:有了太阳, 花儿盛开, 世界变得更美丽。

生3: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能来为人类服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 太阳很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她无时无刻不关爱着我们, 让我们享受着生活的温暖, 她的爱也像太阳一样无私, 只是给予, 从不求回报。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播放MTV《母亲》)

有了这样的对话基础, 有了如此熟悉而形象的媒介作为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走向文本, 学生的情感自然被调动起来, 从而为阅读文本、解读文本奠定了扎实而有效的基础。“情动而辞发, 披文以入情”, 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发挥想象, 为课堂对话插上翅膀

阅读教学依托的是文本, 通过文本的解读, 每位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 心灵得到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思考角度以及想象力都不一样, 从而使得我们的课堂生成了一些无法预约的精彩, 成为充满灵动, 焕发生命魅力的场所, 彰显动态之美。

想象力好比是人的翅膀, 它能引领人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遨游。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 想象力在人的智力养成方面, 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灵动, 让学生焕发生命力, 凸显个性, 在课堂上就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让想象为课堂对话插上翅膀。

比如教学苏教版课文《爱之链》一课, 文章开放性的结尾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为此,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 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乔依……”通过这一句话, 你读懂了什么?

生1:原来帮助老妇人修车的乔依竟是这年轻女人的丈夫。

生2:乔依帮助了老妇人, 老妇人又帮助了乔依一家, 这就形成了“爱之链”。

师:你说得很好。那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乔依醒来后, 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他的妻子会告诉他, 今天有一位老妇人帮助了他们一家。

生2:老妇人留下的那张纸条:“在我困难的时候, 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会让乔依感到很安慰。因为这会让他感受到这个社会还是充满温暖的。

生3:乔依可能会说:“亲爱的, 看来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啊, 有好心人的帮助, 我们会慢慢好起来的, 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师:爱心就是一盏灯火, 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爱不断地传递就形成了美丽的链条。

三、联系生活, 为课堂对话注入活水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 让文本解读的过程成为学生与生活对话的过程。将学生的思维点由局限的文本拉伸到广阔的生活背景, 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各样自然的有意识的对话, 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充满兴趣地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秋景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 我们都生活在农村里, 秋天在我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1:秋天到了, 燕子南飞了。

生2:秋天到了, 柿子成熟了, 像红灯笼一样挂在树上。

师:看来你们眼里的秋天真是丰富多彩,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秋天, 看看他眼里的又会是一番什么模样?

通过这样富有生活经验的对话, 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变得灵动、活跃, 还能促使其更加关注生活。

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3

一、入境始于“趣”——利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会感到很新奇有趣,爱英语可能会超过其他学科。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面引导,不能使孩子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教学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如果在课的导入就能将课的内容及有关部分可以利用多媒体变化多样的演示功能,使学生获得不同方式的刺激,避免枯燥的机械性操练,在讲授背景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播放录像,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如教牛津小学英语At the zoo时,如果点击“At the zoo”按钮,就进入“动物园”的场景,各类动物呈现在眼前,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散步,有的在洗澡,有的在用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只要用鼠标隨意点击动物,相应的单词和音标就会出现在动物身旁的“气泡”中,读音会通过扬声器传出。学生可以看着单词和音标,听着标准读音来学习单词。如果选择了对话按钮,再选中某种动物,如Monkey,耳机里就会传出Monkey和Elephant的对话。由此导入对话的教学,学生趣味盎然。

二、朗读重于“巧”—— 用Chant,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小学生学习英语,“说”的环境要自己创造,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老师讲跟同学说,除此之外,最妙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朗读促效果。

朗读要注意重音、节奏、连读和失去爆破等,做到不增不减,不误不倒。目前小学生朗读的最大问题是节奏感的缺失,一部分学生朗读英语甚至拖音很重。“Chant”是指在教学中有意的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比如在教学3B do you play…一课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编制了chant---其内容如下:

Football, football, play football,

do you play football?

Yes, yes, yes, I do

Basketball, basketball ,play basketball ,

do you play basketball.?

Yes yes yes,I do

Volleyball, volleyball, play volleyball,

do you play volleyball?

No, no ,no, I dont

Baseball, baseball, play baseball,

do you play baseball?

No, no ,no, I dont

学生在如此富有节奏的朗读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掌握了新的词语和句型如:football baske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do you play…,学生还可以自己编新的的chant,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群的理解,从而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三、单词重于“乐”—— 用多种形式教学单词

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因此,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小学生天性爱玩,总是喜欢唱唱跳跳,课堂上总表现出好动的一面,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喜好等,选取或创作儿歌或小诗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记住这些单词。这不失为一种增趣的一种好方法,它永远是学生学习生活大餐中一道可口的小菜。例如:在教学head, ear, mouth, eye, nose这些单词时,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我编了这样一首歌谣,“Teddy bear,Teddy bear,touch your head.Teddy bear,Teddy bear,touch your hand.Teddy bear ,Teddy bear,touch your nose.Teddy be\ar,Teddy bear,touch your eye.”让学生边唱边触摸身体部位,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便于老师检查学习效果,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 单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将单词教学情境化的确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在主动参与中,快乐与成功地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4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陈远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发有效的课堂资源的生成,并把它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科知识的有效因子,从而让课堂呈现学生生命的灵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呢?

一、有效互动的涵义

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国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知识,忽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在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二、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要素

1、课前准备——有效互动的前提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课前教师准备什么?第一,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第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第四,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第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

2、角色转变——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些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下,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3、民主和谐——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的,在一个呆滞、具有 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因而教师在课上应该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想说、敢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互动才实实在在,生成才能在不经意间来临。

4、平等对话——有效互动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的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互动的课堂需要 对话和共享。

三、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策略

1、“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的乐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在“对话”的课堂上,当学生希望挑战权威的时候,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灵感最易产生,见解最易独到,语言最易有光彩。

在朗读指导《九色鹿》第六自然段中:我一改范读的规范性,将这段文字读得极平淡且还读得字,这时的学生大笑、哗然,众人跃跃欲试,给老师提意见,急着要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仿效着读。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从学生们高举的小手,自信的朗读,充分地展示出了学生的“能耐”:学生们对这部分课文的理解、感悟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用种种方式传递出来。在听到那么多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后,学生一起为老师作个示范,朗读课文该段,果然精彩极了。

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允许争论,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2、“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发生碰撞,碰撞激发火花,思想火花恰恰是课堂上最为美丽的风景。

在教学《九色鹿》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刚到哈巴罗夫斯克时没有皮帽子戴。当地冬天的温度低达零下三十摄氏度,他外出送货时冻得不行了,于是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这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回头一看,一个俄罗斯男子 站在他的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同时用手指指表,再指指脚下。(讲到这儿,我让学生猜想,俄罗斯男子说的“明天”及手势的意思。)接着,我继续讲述《皮帽子》的故事。这个手势已经把一切表达得很清楚了——“中国小伙子,天气这么冷,不戴皮帽子怎么行?先戴上我这顶吧。明天这个时候,来这里还我好了。”按理,这个商人应当弄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而第二天,商人不但没去还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起借给他帽子戴的俄罗斯人:“你们猜‘傻帽儿’这词怎么来得吗?傻瓜等帽子——傻帽儿,哈哈„„”(讲到这儿班里一部分学生表情严肃,一部分学生也笑了起来)我乘机引导讨论并小节:商人笑了,我们同学也笑了,这两种“笑”一样吗?对呀,商人的笑是无知的笑,我们的笑是明白了道理之后的笑。

针对故事讲完后,同学们发出的笑声和商人的笑声让学生进行探讨,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笑”。同学们都振振有辞。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丰富多彩的答案背后,学生对这“笑”有了更深的感悟,领略了中国语言丰富的魅力,对语文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学生的收获早已超越文本,走向了智慧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风采。

3、“生文”互动——揭开思维运转的帷幕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正像《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交流;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充分展示他们生命的活动。

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学生如何阅读实现与文本互动,又怎样使得这种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让学生品读书本,就给了他们开启思维深入已知、探索未知的机会。这种互动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角度等的不同决定的。如在一堂《山行》的古诗教学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先品读古诗,然后把读懂的地方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环节一下就打破了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局限性,通过反复地品读,学生的思维一跃而开,用笔感悟出了读懂的地方:一座 山林、一条石子路,几棵枫树,几户人家等,但侧重点明显不同,比如有的着重描绘的是山间延伸至远方的弯曲小路,对枫树,只是草草地用几片枫叶点缀而已;但有的重点描绘的是火红的枫林,对山间小路只是信手画条曲线便罢,可见前一个学生重点感悟了“远上寒山石径斜”,而后一位学生则是抓住“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细节作了一番斟酌,可见,不同的学生在和文本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生发程度上有明显的发散性。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赢得了 “静静思考”的时间,是对思维的初绽,带来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涩的喜悦。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5

一、书本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基于知识传递的教学观,传统语文教学以书本为课堂之本,其课堂本质意义在于传达先圣先贤之情意,教学以书本为起点和终点,以追溯、了解和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目标。传统课堂中的三段论作者简介、划分段落、概括中心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反映。这些原因导致了课堂上教师读教参、教案,学生背教参、笔记的僵化教学现象,语文课堂的活力荡然无存。

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知识与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作为传统的书本,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导向,是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载体与平台。教科书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特点,以历史英雄、民族精英等体现教育价值取向,尊崇权威和神性。

书本语文课堂的另一个隐性价值在于应试。书本教学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是考试标准化的结果。传统考试内容与方式、评估手段与价值判断的单一直接导致了以教书本为语文学习的全部任务。在标准化取向的语文考试中,答案往往以教科书、教参为准。甚至连鉴赏评价能力都变成标准化的选择游戏,名为鉴赏,实际上只是猜测和推理,鉴赏异化为从别人的思想中进行选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应试的背景下,考什么教什么成为必然,这也强化了语文教学以书本为本的教学取向。

书本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在于降低了教学成本。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尤其是大班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西部某省级重点高中某毕业班达到120人),因材施教的难度较大,采用格式化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学与管理,相对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书本语文教学格式化了学生丰富的情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的意义化。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生理与心理健全的人,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个性等因素。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知识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世界必然需要有丰富而鲜活个性的人。在教书式思维教学下,知识在课程中以客体化、工具化的方式存在,脱离了与人之意义世界的本源性联系,造成了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的学习现状。因此书本语文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生本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富人性的形式,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不断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显然人本主义教育观倡导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立足于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书本、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均为育人的工具或手段。人本社会的实质是以多数人为社会之本。人本社会,教育不应只为培养精英,而应为多数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服务。人本主义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引发、唤醒个体的美好情感、动机、兴趣与态度等个性体验。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生本语文教学正是期望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走向世界,同时通过创造性地诠释知识对于生存、生活的意义而返回自身,回归当下的生活。

三、语文课本从书本转向生本的价值意义

书本语文教学剥夺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权利,导致学生缺少对生活、环境与社会的深刻体验,缺少真实、直接的生活事件刺激。书本与现实世界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死书无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理念的优化,书本教学转向生本教学成为一种必然。在书本教学的课堂中,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师为起点、以学生为终点的一对多的单向式线性传输关系,而在人本教学环境中,师生是以师生协商互动的多对多的多向式网络关系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后者信息量大,且能保证信息的新鲜性,从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从基于书本的教学转向基于人本的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体现,解构了权威话语霸权,还原了教学服务于一切学生的面目。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6

平坝中心完小

周 妍

今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要不断挖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潜力,开发资源为教学服务,更有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恰当,正确的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但能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情趣昂然,充满活跃的课堂气氛。

首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创设具有启发性、刺激性、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往往凭借兴趣,而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开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时间表,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小播音员预告节目的情景,再现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迅速点燃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欲望,再根据提出不同的问题,讲解“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及转化,再用这两种计时法把刚才的节目预告重播一次,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的教学任务,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图象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直观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操作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用多媒体出示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欢庆的场面,老师提问;看到这幅照片,你们想到什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因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又出示航天英雄扬利伟的照片,提问:你们认识照片上的这人是谁吗?学生特别的好奇,兴趣一下就上来了,(老师在说明: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我国航天员扬利伟送入太空。那也是中国人难忘的日子。),教师再揭示课题,学生的兴趣就很浓,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其次,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重现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推理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掌握知识的形成。利用多媒体的回放功能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教学中重点,难点所涉及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形象、生动、直观。这是利用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回放功能,直观,形象地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进行回放比较,同时用鼠标点击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就能清晰地知道它们的异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它们的相同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第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培养团结协作,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合作、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拓展,多渠道的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第七册教材中的“找规律”时,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室里张灯结彩,同学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随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规律,如:街道中的花坛,圆片和小棒等。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展开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如:街道中的花坛,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黄花间隔摆放的规律,圆片和小棒,有的学生创造出一根小棒两个圆片的规律,还有小朋友排队的游戏等等。可见,在合作探究中,可以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排列,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想长方形面积的盘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盘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鲜、奇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引诱自主学习,勉励学生摸索创新。

第四、能化“静”为动,再现“活”的生活经验,增强记忆力。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自从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它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必真,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

认识过程,减少了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份名称,紧接着把实物的模象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又如教学“平移”时,老师用电脑出示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景。同时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激起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再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传统数学课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学生很难掌握。现在运用多媒体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感性认识,再现生活情景,取得意了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情景—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再现情景—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帮助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重现—出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这样的例子很多。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就可取得绝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而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一次飞跃。它始终调动、激励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求知欲,真正地实施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让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富有韵味,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达到与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附参考书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新教材将会给老师带来些什么》,《二十一世纪,谁来教综合课》等 相关文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让有效教学在灵动的对话中生成 篇7

一、创设情景, 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活动情景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活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 走进文本, 提高学习效率。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 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 接着写洞口和外洞, 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 最后写出洞。作者的语言质朴, 真实可感,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某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联系课文内容, 创设有效的情景, 通过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溶洞孔隙的窄小。

师:作者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 过孔隙。游客们, 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么坐的?

生: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 到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才说一声“行了”。

师:那就开船吧! (音乐起) 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 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游客们, 你们敢不敢动?

生:不敢动。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生: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 准会擦伤肩背。

生: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 准会擦破裤子, 擦伤膝盖。

生: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准会划破衣裳, 刺伤肚皮。

师:终于, 过了孔隙啦! 游客们, 现在有什么感觉?

生:感谢上帝保佑我, 因为我终于出来了, 很让人激动, 没受伤。

师:同学们, 作者就是用小船的小和自己过孔隙的感觉, 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在以上教学片段里, 教师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感悟孔隙的窄小, 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游览情景, 让学生充当游客乘小船过孔隙。在音乐烘托下, 学生身临其境, 仿佛置身于空隙之中, 体验到了孔隙的窄小, 加上教师的机智引导, 学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 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对话中“游刃有余”地被展示出来, 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口语表达也显得流畅。

二、角色表演, 让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 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迁移到课堂中, 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 则会给语文课堂平添无穷生机。如课文《找春天》是一篇语言优美, 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文章,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 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的快乐。

师:春风轻拂, 万物生机勃勃,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集会。

(教师拿出许多动物头饰让学生自己选择, 请学生联系在春天里看到的自然现象, 模拟动物集会的情景, 表演游戏, 展现动物在春天的活动)

生:我是一只漂亮的蝴蝶, 春天来了, 百花齐放, 花儿们正招呼我快去传播花粉。

生:我是一只小燕子, 我有两个家, 一个是老家, 一个是新家。

师:哦, 真有趣, 小燕子你这几天在忙什么呢?

生:我这几天刚从南方老家回来, 正忙着垒筑新家, 过几天新家完工就要出去捉虫子准备粮食了。

生:呱———呱———呱———呱, 我是一只青蛙, 春风把我吹醒, 我要出来晒晒太阳。 (睁开双眼, 伸着懒腰)

师:前些日子, 怎么没看见你出来呢?

生:那时天气还很冷, 我正躲在洞里睡大觉呢, 这几天天气暖和了, 该出来活动活动, 享受一下春天的暖意。

师:你在春天里都做些什么呢?

生:我可忙了, 每天在田地里捉害虫, 一年要捉14万只左右的害虫, 你们说我能耐大吗?

生:大家好, 我是一条小蚯蚓, 春天来了, 我们正忙着松土, 帮助种子发芽, 我的粪便还能使土壤肥沃。

生:我是一头老牛, 春天一到, 我就要忙着帮助农民伯伯犁地犁田了。

师:小动物们, 从你们刚才的表演和对话中, 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勤劳, 也看到了春天的来临, 让老师找到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春天真的来了。

教师运用动物集会的活动形式, 联系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动物在春天里的活动状态,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演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在其中尽情地说、尽情地问、尽情地想, 尽情地演。教师亦走下讲台, 融入其中, 弯下腰与学生真诚对话, 和学生共同分享、畅饮知识的甘露。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打破沉闷的传统课堂教学, 把学习知识、认识生活同培养品德联系在一起。

三、巧妙引导, 让学生感悟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凭借自己智慧的灵动、洋溢的热情和真诚的袒露, 以及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 巧妙引导学生感受阅读中的乐趣, 让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引导, 在引导中感悟。如《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是呀, 这样的语言在文章中还有很多, 都是一些大白话, 通俗易懂, 乡土味很浓, 读起来那么顺口、生动, 谁来读一读?

师:咱们能不能学着乡亲们的样子, 来夸一夸姥姥的剪纸呢?

生:姥姥神了, 剪老人像老人, 剪小孩像小孩, 剪个小伙力气大, 剪个姑娘笑哈哈。

师:你夸的是姥姥剪的人物, 语言很生动, 不错。但老师觉得乡亲们更会夸人, 再回过头来细看这句话, 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猫与虎, 公鸡与母鸡, 它们在形态上非常相似。

师:为什么选择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的物体来夸姥姥?

生:姥姥能将这些形态相似的物体用小小的剪纸准确地区分开来, 更能说明姥姥的剪纸很“神”。

师:那我们再来试着夸一夸姥姥。

生:你姥姥神了, 剪鸭像鸭, 剪鹅像鹅, 剪只孔雀能开屏, 剪只凤凰能上天。

师:真是细微之处见真功!我们刚才探讨的两句话都在第二自然段中, 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对姥姥剪纸作品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乡亲们的赞叹属于侧面描写。

师:的确如此, 作者正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教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开展对话, 通过夸一夸姥姥, 促进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切感悟, 激活课堂参与者的精神追求, 是师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让对话显得朴实和真实。

四、激励评价, 让学生真情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 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从正面加以引导。”激励评价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学习结果给予鼓励。教学实践表明, 适当的激励评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和谐的平等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 真情流露。如课文《将相和》,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人物形象, 把握故事之间的联系。一位教师在教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后, 为了引导学生真切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作了如下处理。

师 (出示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 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同学们, 读读这段话, 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嫉妒。

生:很不服气, 心里窝火。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从这句话能看出。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去思考, 去体会, 说明你很会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会对你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师:谁能把廉颇那种不服气, 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 (指名读句子)

师:对廉颇的话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 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 靠他的嘴巴赢得了比廉颇还高的地位, 这一点廉颇不服, 而廉颇认为自己久经沙场, 舍生忘死, 流血流汗立下的赫赫战功, 是蔺相如不可比的。所以, 他的想法我也很理解。

师:你走进廉颇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 这是在用辨证的方法在分析人物, 老师很欣赏你。

生:其实在渑池之会中也有廉颇的功劳。课文中说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只好让赵王回去。”从这句话中可以说明。

师:你很会读书, 课文的这句话不是无关紧要, 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 认识才会更深刻。不可否认, 渑池之会中廉颇大将军也立下了功劳。

生:但是廉颇只看到自己的显赫战功, 而没看到蔺相如舍生忘死为维护赵国尊严而立下的汗马功劳, 所以我认为廉颇的观点是错误的。

生:廉颇为保卫赵国确实功不可没, 但是蔺相如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 他是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 蔺相如不畏强暴, 并且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 为赵国立下大功, 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师:同学们非常有见解, 语文学习就应该这样, 要读出文章的韵味, 读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落脚点。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美 篇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呈现一种动态效应。让学生“动”起来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灵动的美。这样的课堂才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维是广泛的。丰富的课堂形式,可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1.阅读课——精彩纷呈。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放飞心灵感受语文的魅力。上课时,可据不同文本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课、阅读感悟赏析课、创意论辩评析课等。

2.作文课——活泼跳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作文课要与学生的生活亲密接触。作文课形式多样,场地不限于课堂,走出校门,写活动作文。春天,到郊外寻访春的足迹,聆听春之音,笔绘生机勃发的春;秋天,去登高,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周末,逛街市,品味生活的丰富。另外开辩论会,读书会,在作文课开设“阅读新空间”、“信息广场”等栏目。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构思说选材,让学生在说中交流思想,在产生了共鸣的基础上再动笔写。点评作文应该让学生参与,让被评者和评论者进行交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把评论所得写成作文后记,学生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积累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3.活动课——开放自由。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必须完全开放。上课前,教师精心策划好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将任务细分给学生,之后再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在活动课上,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每次活动的主持人(一般由4个学生组成),教师以评审者、听者的身份介入。让学生感受做活动主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让学生在宽松中“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应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创设开放型课堂,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灵感就会被撩起,生命的活力就會得以释放,学生才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动”起来。

1.把自由还给学生。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给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活动时间的保证,最好要达到三分之二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处在听的状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九义教材”初中第一册中《秋天》一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品读,并让学生读后自由发言,自我展示,学生可以主动上讲台配着音乐诵读,学生可以说说对此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还可以就某一句甚至某一词发表自己的主观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自由的时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精神活力,使课堂动起来。

2.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能为完成本课时即定内容,而把时间和空间控制的太死,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3.把赏识与激励送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使用教学评价。错了,要允许学生从新回答;不完整的,要允许学生补充;没想好的,要允许学生再想;不明白的,要允许学生发问……通过这些方式,将课堂上紧张的气氛改为宽松,让学生体味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驾驭课堂流程,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静态的教学设计永远不等于动态的教学流程。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都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流程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动起来。为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广泛涉猎,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有“跳出文本看教材,走进文本去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地接触、涉猎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同文本进行全面的对话。在此基础之上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让这个灵魂始终牵动学生目光。

2.回归本真,保持语文课堂的自然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力求让课堂拥有个性,让课堂回归本真。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把生活的真实带入学生的视野。

3.倾心打造,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以及它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语文课必须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倾心打造,创造好每个细节,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这一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创设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动”来的语文课堂,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灵动的美,才会创意无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有效对话,灵动数学课堂 篇9

【关键词】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自我对话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6-01

一、文本对话,汲取自然丰富的养分

1.教师与文本对话

教师必须跳出教参的束缚,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备课时,要与文本主动对话。首先,教师应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其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题进行加工,改编、补充和完善,进行二次创作。

2.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创造、生成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学生与文本对话,表面上看,是安静而平静的,但他们却能认真的思考,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在启发激励中迸发智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学生的心灵,巧妙引导,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进行数学地交流和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道实际问题:用一张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铁皮设计一个深度为1分米的无盖水箱,要求使焊接起来的水箱容积尽可能大,应该怎样设计(不考虑接头材料)?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在交流共享中合作学习

学生與学生由于年龄相同、生活经验相似、思维方式相近,所以他们之间沟通起来更加直接,相互间更容易接受。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在讨论、辩论、交流中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

请看"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大家判断一下:我们以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许多同学立即动起手来,有的画、有的剪、有的折,汇报时,两派意见各不相让。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一致,请双方各推选一名代表到前面来,看谁能说服对方。

生1: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不管怎样对折,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

生2: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两边能完全重合,请看,(边说边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后两部分重合在一起)这不是完全重合了吗?(说完得意地看着生1)

在教学中,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对话,相互启发,相互唤醒,相互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让问题在对话中解决。

四、学生与自我对话,在评价与反思中升华认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除了和教师、教材、其他学生对话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和自我对话。

如每节课快结束时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结,自己回答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与策略?这节课我还有什么疑问没解决?我积极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了吗?我与同学主动合作交流了吗?我在这节课中遇到困难后是怎样解决的,取得成功了吗?这节课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教师自我对话,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

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成互动的新资源,以此来调节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如及时写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记,寻找互动策略的调整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质量互动的策略;学习有关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便于借鉴尝试、实践;进行阶段性教学观摩展示,提升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认识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时,原来设计了"涂一涂,认识1/2"和"折一折,做出1/2"的教学环节,后来我就设计了一个新的问题与练习:分数都可以用对折的方式得出来吗?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推进学生学习、尝试、交流、讨论,充分让学生去比较、选择合理和适应自己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

总之,让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昭示着民主、平等;凸现着创造、生成;张扬着个性、人性。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对话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情感得以交融,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妙用虚实艺术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 篇10

一、以实击虚, 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强调“以课本为本, 紧扣教材, 切忌脱离课本的架空分析”。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在设计教学切入口, 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形式结构时, 始终围绕课文打圈圈, 不敢越雷池一步。相反, 我们在教学中, 应巧妙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 才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里的“虚”是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 或创设一种情境, 或创造一种气氛, 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或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等。

在选择一篇新课文教学切入口时, 往往最能充分发挥虚实相映的教学艺术。在教学《采莲》一课时, 教师先在课前将教室作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的小船、采莲人, 教室四周还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 上课伊始还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这一教学步骤看似画蛇添足, 偏离了课文教学, 是虚笔, 但虚笔并非是闲笔, 而是为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的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 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牵住了,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跟随老师一起品读课文, 畅想采莲人的语言、表情、动作, 体会采莲人的快乐。这一以虚击实的教学设计确实高明, 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引人入胜。

二、避实击虚, 掀起高潮

语文教学中的高潮, 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的时刻, 是学生思维火花灿烂闪烁的时刻, 也是最为宝贵的师生感情水乳交融的时刻。它是使课堂教学立体的关键, 又是课堂教学一定发展阶段的自然显现。高潮处理是否得当, 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高潮的处置, 可在开头处、中间处, 也可在结尾处。可用情境再现, 设问激动, 也可引入例证、避实击虚、思维延展等方法引导和推动高潮的出现。

在一次评优课上,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的《狼和鹿》一文时, 距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 这位老师突然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 现在我就是凯巴伯森林的居民, 你们说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里教师没有按照常规对课文作总结性发言, 而采用避实击虚的方法, 以看似题外话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学生纷纷猜测后, 她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有关生态平衡的事例, 而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如何拯救凯巴伯森林。教师这一引入例证、思维延展的方法,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有的说要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有的说要爱护动物, 不能任意残杀;有的说要做一些标语牌, 上面写上一些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之类的话来提醒人们注意……此时, 整个课堂小手林立, 学生小脸通红, 课堂一派生机, 教学出现了高潮。最后教师顺势一点:凯巴伯森林由原来的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到如今的一片枯黄、死气沉沉, 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保护生态平衡。”多好的回答呀, 此时的教学水到渠成, 师生感情水乳交融。整个教学设计, 虚实相衬, 不脱不粘, 使教学情境和谐隽永, 余韵悠长。试想:如果此时还是紧扣课文来小结, 不从虚处落笔, 怎能达到这充满美感与活力的教学境界呢?

三、虚实交融, 情景相生

以上两例, 可以明白地分为虚实两块, 以实为主, 以虚击实。在教学中我们还可用虚实交融、情景相生的方法。这在诗歌教学中常常被使用。苏教版第十册的《游园不值》和《绝句》两首诗, 都是描写春天美景并赞美春景的。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美丽的景色, 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春天的表象, 再根据诗意让学生绘出彩图, 要求学生根据诗情画意在限定时间内构思一段写景的话, 然后进行交流。这种方法比那种紧扣诗句实实在在的烦琐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去领悟原诗的意蕴。可以说, 恰当地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 可以使语文课上得充满活力。

上一篇:伤感青春唯美的句子下一篇:农技中心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