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法制教育渗透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点,接触点,突破点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一位负责任的教师, 最重要的, 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 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它的目标就是以母语为工具, 以文学、生活为载体, 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量化指标, 旨在使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 抱有一种终极的关怀, 真诚地面对心灵, 能时时感受到快乐、美、爱和幸福, 从而去创造它。这就是语文学科天然具有的鲜明的人文特征和深厚的感召力。它使语文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突出的功能。所以, 语文老师肩负着既教书, 又要在教学中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的使命。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 在语文课堂上,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三“点”的把握相当重要。
一、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 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因此, 语文教师要把握课题主脉, 对教材进行研究, 对其中蕴含的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甄别、整理,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并强调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是总目标, 还是特点及地位, 都强化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2.用学段目标引路。第一学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目标有:“向往美好的境界, 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别人交流。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低年段小学生心理上不成熟, 要让他们感受到事物的美好, 关爱自然、动物, 关爱人与生命, 在初步的情感体验中, 激发他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同时, 让他们乐于分享, 敢于表达, 并丰富他们的想象, 萌发创新意识。写话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真实性的表达。在口语交际中, “态度自然大方, 有礼貌, 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难看出心理渗透的因素:树立信心, 积极参与, 敢于表达。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更是鼓励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 热心参与, 合作交流, 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第二学段中关于阅读中的“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等内容, 也蕴藏着情感体验教育。而在习作中“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更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善于表达、乐于分享、敢于想象”的提升。
而在第三学段的阅读及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中, 关于词语感情色彩的辨析及表达效果, 以及能描述“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把情感体验上升到了“能细致体验、恰当描述”的高度。特别是习作中“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对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保护。
3.挖掘选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素。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 它是一座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宝库。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文, 我们不难发现, 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 凝聚着作者的智慧才华, 积淀了他们珍贵的人生经验, 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 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而且向学生传递着真、善、美, 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名篇佳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资源, 教师只要对教材内容稍加梳理, 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
二、把握学习过程中教材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接触点
1.把握时机, 适时渗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时机成熟时才渗透。如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 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 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和树的真挚情谊, 于“平淡之中见真情”。语文学科目标“想象补白及品味真情”其实也是心理渗透教育的目标。在第1自然段, 简单的一句话:“一棵树和一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 天天给树唱歌。树呢, 天天听着鸟儿唱”, 干净、简洁、淡淡道来。生读, 第一次想象:“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为树唱歌?”“那么多种可能, 你是凭这一段话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第二次想象:“鸟儿会给树唱什么歌?”“从‘天天’这个词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简简单单的三句话, 一个词, 通过两次想象、两次追问, 让孩子们于平淡中品味鸟儿与树天天相伴的美好。而当故事的最后: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 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它“看了一会儿, 对着灯火唱起了歌”。“唱完了歌, 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飞走了。”抓住渗透契机追问:两个普普通通的‘看了一会儿’, 唱之前的‘看’与唱之后的‘看’, 你知道这一会儿的时间里鸟儿在想什么吗?它会对灯火说什么?”学生进行再一次的想象, 体会鸟儿的内心告白:“思念、欣慰、告别、不舍、自责、感伤……”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独到的教育价值才能较完美地得到体现。
2.把握尺度, 适度渗透。语文学科中, 字词教学、朗读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主要教学任务,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次要的。同时, 要注意渗透程度, 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 符合学段的年龄特性, 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 这样, 渗透效度才能达成。
三、寻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及习作中心理健康渗透的突破点
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它构建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及跨学科的整合,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实践性活动, 是心理健康渗透的最佳时机和突破点。
1.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 并把竞争机制引入, 凸显学生的自我意识, 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如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家乡游》, 学生在了解家乡、介绍家乡的过程中, 进入社会情境, 接触社会现实, 了解家乡, 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 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在小组活动中, 他们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协作, 能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在户外活动的采访中, 他们懂得了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关爱他人。特别是在展示课上当导游, 说出一连串连贯利索的导游词, 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2.作文与日记教学。巴金说过:“我们写作, 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吐,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与日记是一种集思维、情感、观察、想象、操作、记忆为一体的高级神经活动, 是一种塑造人、改变人的心理结构, 丰富人的性格特征, 使人变得机智、聪明, 变得善于观察、敢于想象、富于感情、精于逻辑的艺术。教作文就是教做人, 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每一篇习作, 都可以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生命教育、探索精神等其中一个或多个融合点。所以,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 拿起手中的笔, 在作文和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 自己开导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鼓励自己, 自己战胜自己,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 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 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 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 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 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注重实践,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课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又如:《落花生》中有这样的句子:“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对落花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明白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对学生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准备,同时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三袋麦子》时,为了让学生受到启发,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己体会小猪、小牛、小猴各自的优点。这种角色扮演,既有趣、生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各种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四、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另外,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也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摘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在词语的讲解、文本的阅读、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及学生作业中进行渗透。
Abstract: The languag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lever legal education combined.Properly grasp the dimensions in teaching, imperceptibly in the words to explain, to infiltrate the reading of the text, language practice and student work.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学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愿望。可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其中青少年自身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2l世纪的新型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词语的讲解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例如.我在课堂上讲解“赡养”的意思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
又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鲁提辖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引导学生历史地、辨证地来看待鲁提辖的行为。强调指出,在当时那种黑暗社会里,人们有怨无处可诉,只寄希望于鲁提辖那样的侠义之士来伸张正义,惩罚恶人,保护良民,鲁提辖是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但是,我们应依法行事。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赋予正义感;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有必要向学生讲清偷豆是违反社会公德,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应该接受治安处罚。杜绝学生盲目模仿。在我们国家刑法中都有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偷窃少量公私财物,虽然只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一般违法行为法律意识,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也是可耻的。
又如教学《秃鹰之死》一文时,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链接《环保法》“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随手抛弃废旧电池,可以吗?其它物品呢?”最后发出呼吁,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能随意抛弃污染物,要遵循国家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再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要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文物的爱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如刻字“某某到此一游”、私自据为己有,私自贩卖等凡是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我家祖传的古玩,可以卖吗?”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也是违法。文物国有,任何人可以保存,但不得转卖,更不能倒卖。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面对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收取学生“保护费”的事情,孩子们个个气愤填膺。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四、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也是进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在班里举行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会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五、将法制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它们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教师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作业中
周末、国家法定节日和寒暑假,学生不应该一味地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电视连续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看法制节目这样的任务。法制频道的《今日说法》、《第一线》、《法律大讲堂》等节目,可以让每个人从中收获到终身受益的法制常识。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五年级数学 渗透点☆
学科内容
五(上)第一单元认识负数第一课时练一练第五题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
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
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
植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或懂得运用。
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
☆
示例或说明
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五题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温度,再说说这是地球上
哪儿?在解说南极的气温与气候时,相机向学生介绍地球两极的冰川的变化情况,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渗透点☆
学科内容
五(上)第七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75 页练一练第3题。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五条
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增进青年、少年 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
和器材。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或懂得运用。
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
☆
示例或说明
1.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三题体育器材的图片表格,学生说说这些器材的名称,相机
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相关内容。
2.在此表格中,学生找出数字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结合
情境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你喜欢哪项体育运动?
你每天都有体育活动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我们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有多久?
渗透点☆
学科内容
五(上)第十单元统计第二课时111页练一练。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
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八条.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
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
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或懂得运用。
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
示例或说明
1.利用多媒体展示练一练中的统计图,学生说说这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2.在此统计图中,学生找出数字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结合情境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贵州的空气质量如何?
这样好的空气质量是源于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我们小学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吗?
渗透点☆
学科内容
五(上)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王国第20题。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九条 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个人所有的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或懂得运用。
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
☆示例或说明:
1.利用多媒体展示第20题中的主题图,学生说说主题图的相关信息,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2.在此主题图中,学生找出数字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结合情境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你知道木材有哪些用途吗?
你知道一棵幼树成长为一棵大树需要多长时间吗?
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的相关规定后,知道乱砍滥伐是一种什么行为了吗?
六年级数学
版
别: 苏教版
渗透点 1 ☆ 学科内容
六(上)∕第一单元∕解方程∕例2∕情境图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图片展示,师生互动。
☆ 示例或说明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
2.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3.师生互动:
(1)谁去过颐和园?
(2)颐和园在北京的哪个位置?
(3)利用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两个数据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渗透点 2 ☆ 学科内容
六(上)∕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6页练一练第1题图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第三条 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讲授。
☆ 示例或说明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商标的知识。2.向学生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内容。
渗透点 3 ☆ 学科内容
六(上)∕第四单元∕分数除法∕第61页练习十一第14题。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节能义务,有权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
☆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理解。
方法: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生互动,交流讨论。
☆ 示例或说明
1.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小汽车行 1 千米耗油多少升?大汽车行 1千米耗油多少升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 14 题后师提问:要把 千米按用去的汽油升数进行平均分应怎样分?
3.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相关内容。
渗透点 4 ☆ 学科内容
六(上)∕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第100页练习十九第2题。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保护资源】国家依法保护煤炭资源,禁止任何乱采、滥挖破坏煤炭资源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第四条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数据对比,拓展延伸。
☆ 示例或说明 1.学生读题后把三个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合
理开采各种资源,要把节约放在首位。
2.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相关内容。
渗透点 5 ☆ 学科内容
六(下)∕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4页例2。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并掌握。
方法:图片、实例说明,操作应用。
示例或说明
1.通过科技、教育等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建设的经济来源是国家税收。
2.让学生根据图意答题后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
3-1英语·三年级
渗透点1 学科内容:
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我们爱动物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联系实际,结题点睛。示范或说明:
1.在教学中,当出现“大象”这个单词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象吗?你们喜欢大象吗?
2.教师指出:由于人类对大象的捕杀,使大象的数量日益减少。
3.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野生动物是受国家保护的,不能随意捕杀。
渗透点2 学科内容:
三年级(下)第一单元/欢迎回到学校来!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示范或说明:
1.在开展课堂结对活动时,让学生任意组合,并在适当时告诉学生,到了学校大家都是平等的,受保护的。
2.在教学“Welcome back to school!”时,告诉学生:学校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渗透点3 学科内容:
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我的家庭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提倡义务为老年人服务。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
方法:师生互动,创建情景。示范或说明:
1、在教学中分角色诵读表演,并教学单词“祖父、祖母”。
2、师生共同表演《我的家庭》。通过表演,使学生知道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
3-2英语·四年级
渗透点1 学科内容:
四年级(上)第二单元/我的书包/制作价格标签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第七条 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创建情景,结题点睛。示范或说明:
1、在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商店,并给所有的物品自由标价,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2、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渗透点2 学科内容:
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今天很温暖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难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联系实际,师生互动。示范或说明:
1、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让学生简要地说出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
2、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和规则。
渗透点3 学科内容:
四年级(下)第五单元/它需要多少钱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五条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创建情景,师生互动。
示范或说明:
1、游戏:学会购物。学生两人一组,到课堂上的模拟商店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商品破损的情况。
2、师生讨论:
(1)当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时,消费者应该怎么办?(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消费中不满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挖掘内涵,德育渗透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及运用汉语语言,使其语言积累逐渐丰富,还要对他们进行语感培养,使其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够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同时,应重视对学生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其良好个性以及健全人格能够得以逐渐形成,从而使学生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呢?
一、准确切入积极渗透道德情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教学也得到不断拓展,不但在人们交际、思维及生活方面是一种重要工具,在人们对世界认知及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方面也是重要工具,同时语文学科具备较强烈人文因素,在培养学生人格、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均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这些文章中均包含丰富思想道德,这一点属于语文学科比较独特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对语文学科的这种优越性有充分把握,并积极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利用,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应当准确把握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不可枯燥、空泛地说教,也不可强制性增加德育知识,因为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德育知识与政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防止出现极端情况,不能单纯教授语文知识,也不可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应当有目的地进行德育。另外,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方面,教师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道德观、人生观、生死观与荣辱观,从而使学生人格逐渐得以完善,使他们能够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抓住人物形象,渗透道德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积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应当注意适当把握,不可花费过多时间,不可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是这样做的:请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小珊迪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接着课件出示小珊迪的画像,让学生仔细观察,让他们回答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交流后回答:
生1: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孩子,他只穿了一件单衣,他饿极了,他冒着寒冷在卖火柴。
生2:这是一个非常守信的孩子,他答应作者去换零钱,在被车撞了,钱丢了之后依然让弟弟把剩下的钱交还给作者。
生3:这是一个善良并且有责任心的孩子,他在自己快死的时候依然惦记着自己弟弟的生活和未来。
生4: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为了卖火柴去换零钱,被车撞了,而且死了。
我觉得人物形象是个人品格、个性及生活态度和习惯的综合和缩写,向学生提出人物形象的问题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借助这个问题,学生通过人物的行为及语言的表现,感受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时透过人物这些外在表现,看到内蕴品质,促使学生产生对人物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诸如善良、守信等。由于教师要求让学生依托文章内容和语言去感受和寻找,他们通过读,感受人物整个活动的过程,体会细节,从而得到情的感染,并产生自我的情感。接着我又要求学生从小珊迪当时的境况出发,认真朗读,读出小珊迪请求“我们”买火柴的真情。学生反复朗读后,我问:“谁能读一读小珊迪求我们买火柴的句子。”一个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但不够真实,缺乏体验。我说:“你读得很有艺术性,但你饿吗?冷吗?”生说:“不饿,不冷。”学我又说:“可是你现在是小珊迪,你在寒冷的冬天只穿着一件单衣,你赤着脚,你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你在请求我们能买你一盒火柴,以解决一时的困境。请再读。”这时学生读得有明显进步,我又请了两位学生读,再次强调人物的移情体验。
三、品味文中词句,渗透道德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对课文中相关词句进行仔细分析与理解,从而对文中所包含思想内容进行深刻挖掘,使德育教育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较好渗透。例如,在阅读课上,我引领学生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先让学生看电影《邱少云》片段,接着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及“忍不住不看”等短语,对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思考:“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并且充满矛盾,这主要是由于邱少云所处环境十分危险,然后,我将邱少云外表描写的句子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并让学生对邱少云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之后,提问:“邱少云为什么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对邱少云内心活动进行想象,有助于培养对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及不畏牺牲的精神。
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积极渗透道德情感
阅读属于比较复杂的一种智力活动,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做不但能够使学生找出标准答案,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挖掘教材,把握内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体裁多种多样,它体现着不同的类型特征。对道德思想的表现,在手法上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内容上有品质和习惯之别,在风格上有明快和舒缓之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文章的个性特征,钻研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把握其思想教育内容。
如《囚歌》《芦花荡》和《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三篇课文,它们的题材内容都是以抗战为主,叶挺、老头子、邱少云都是革命英雄,但三篇课文对英雄的歌颂又有区别。叶挺是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入狱的,他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对推翻旧世界怀有无比的信心;芦花荡中的老头子是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斗争,面对日寇,浩然正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邱少云之所以能在烈火焚身中坚如磐石,是因为他能顾全大局,有着高度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在挖掘思想教育要点时,不要笼统地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要寻找每一个英雄身上的特殊闪光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情感朗读,抑郁起伏,在声情的氛围中加强德育教育
学语文离不开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与课文主人公的交流,与写作背景的交流。当学生抑郁起伏,声情并茂,让自己沉醉于文章时,他的思想感情一定会融入到爱恨交织的情节中去,他的思想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这情感声中,学生的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力量。
语文课本里的《陋室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都是非常适合学生反复朗读的篇章,文章的感染力很强。这类文章不必多讲,只要读得好,读得有情,对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一样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重点词句,仔细推敲,在品味中让德育素养升华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思想,作者对中心思想的表达,或直抒或隐含,都离不开关键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分析文章中的道德因素,可以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这些重点词句时感受到思想道德内容,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一句就是一个重点句子,“救济的文化药方”就是突出中心的关键词。认真分析这句话,让学生从中懂得闻一多先生正在用文化研究、文化宣传在寻找救国的道路、拯救我们这个多难的国家。作为一个民主战士,他用语言和行为争取民主,义无反顾。对重点词句的研究就像在不断咀嚼着一块槟榔,越嚼越有味儿。
四、利用影视,直观形象,让学生的思想在多媒体帮助下提升
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了。语文教学借助这一工具,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直观形象的情节展示,震撼心灵的声响效果,都会产生出说教不及的影响。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我插播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影视片段,激起了学生对八国联军破坏人类文明行径的极大愤慨,也让学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自信心。
五、拓展教材,放宽眼界,利用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都是很典型的很突出的,同时由于教材的容量所限,一个单元内不可能涉及过多的同一个主题的文章。教师要想在一个主题上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就应该拓展教材,利用身边的人物事例、乡土教材、可借用的图书中的优秀篇章补充到课堂中去,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我根据教学内容,针对一个单元的思想教育主旨,经常从《读者》《少年文艺》等图书中找一些短小精悍、德艺双馨的文章给学生欣赏。有时候,我会利用乡土教材和本地方的人物事例,找出其与课本的契合点,插述到课堂中去,增加思想教育的效果。
六、作文教学,文道统一,在褒贬中明辨是非,提升自我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抒发情感的过程。我们平时所说“文如其人”,实际上含蕴了文道统一的理念,也就是说文章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作文教学,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辨曲直是非,学会感恩扬善。我们要紧紧把握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把握德育教育的契机,多从正面进行教育,在褒贬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水平。如在作文《我爱**》中,有些学生把家乡、祖国、父母、同学作为爱的对象,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我们应该给予表扬、鼓励。而一些学生把吃喝玩乐作为了爱的对象,沉溺于“物欲”和游戏人生中,这种消极的思想我们应该给予适时教育和引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之其他学科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阵地。社会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发挥好这一阵地的作用,相机而动,适度渗透。让我们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为培养出高品质高能力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学科内容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 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可渗透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Teach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in Gansu Province 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However,it changed the life of Yang Lei from Beijing.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理解、掌握
方法:图片展示、小组讨论、任务型教学
示例或说明
【语文法制教育渗透点】推荐阅读:
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06-05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0-27
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06-24
化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09-13
小学体育渗透法制教育10-13
四年级语文上法制教育计划09-11
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07-18
学习《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09-10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9-11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案例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