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宪法考题(精选7篇)
(范围是历年司法考试里面的真题。)
名词解释
1.宪法的实施:是相对宪法制定而言的概念,是指把宪法文本转变为现实制度的一套理论、观念、制度和机制。
2.宪法的保障:在一定意义上亦即宪法监督,是立宪国家为了促进宪法的贯彻落实而建立的制度和开展的活动的总称。
3.宪法的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4.宪法典:是指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由一种有逻辑,有系统的法律文件加以明确规定而形成的宪法。
5.比例代表制:是指依一定方式的计票方法,使各政党依其所得票数,按比例选出代表的制度。
6.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宪法规范存在其中,但形式上又不具备最高法律效力以及严格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法律文件。
7.宪法解释:指对宪法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界限所作的说明。
8.直接选举:是指公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
9.间接选举:是指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而是由下一级国家代议机关,或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议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
简答题
1.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事宪法在法律上的特征,也是宪法与普通法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1.在内容上,它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宪法所具有的就不仅是一般的法律效力,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现在:(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法律更加严格。具体来说:(1)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2)通过或批准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
2.宪法与宪政的比较分析。
答:1.宪法与宪政的联系
(1)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起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
(2)从内容上看,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
宪政的内容。
(3)从价值取向上看,宪法和宪政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
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
2.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1)宪法是一个名词,宪政是一个动名词,是将宪法予以贯彻实施的一种行为、活动和实践;
(2)宪法是一个文本,而宪政是一种运动,是一种实践,是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
(3)有了宪法,可以有宪政,也可以没有宪政,但是有宪政的国家必有宪法;
(4)宪法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宣言,而宪政是一种结果,是一种实现了或者基本实现了宪法理想的境界;
(5)有了宪法,未必一定能实现法治,但是有了宪政的国家,必是法治的国家。
论述题
1、宪法审查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完善?
答案:
A我国宪法/宪政审查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我国宪法/宪政审查的依据:宪法典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
第二,我国宪法/宪政审查的目标:维护法制统一,建设法治国家。
第三,我国宪法/宪政审查的对象:一切违反宪法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和国家官员的行为
第四,我国宪法/宪政审查的主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的职权)第五,我国宪法/宪政审查的形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批准或备案。
第六,我国宪法/宪政审查的启动主体: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
B我国宪法/宪政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立法和各种具体的行政行为未规定相应的宪法/宪政审查制度,对宪法/宪政审查只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各级政府的宪法/宪政审查权限,但对全国人大立法宪法/宪政审查问题却只字未提;同时也没有规定对各种抽象、具体的行政行为实施审查权,宪法/宪政审查权力具有片面性。
2、宪法/宪政审查主体模糊不清。“我国的宪法/宪政审查权并不专属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地方权力机关及各级人民政府都享有一定的宪法/宪政审查权,从而形成宪法/宪政审查‘谁都可以管,但实际上谁都不管’的局面"可见我国目前宪法/宪政审查主体是不明确的,现在建立专门的宪法/宪政审查机构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3、缺乏程序保障,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宪法规定的宪法/宪政审查权实际上因没有程序约束和保障而缺乏操作性”,我国宪法没有规定完整的宪法/宪政审查操作程序,严格的程序是权利得以实现和维护的保障。
C我国宪法/宪政审查制度的完善:我们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既反对盲目地照搬和借鉴国外做法,同时也不能夜郎自大,保持清醒头脑,采用拿来主义,循序渐进,尽可能地在现有宪政框架下进行该工作加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机构建设,促使违宪审查运行的具体化。2 加强普通法院行政庭建设制定程序规则,建立违宪审查程序制度}
2、世界宪政第一案:马伯里VS.麦迪逊
总统:亚当斯2(联邦党人)、国务卿马歇尔;
总统:杰弗逊3(共和党人)、国务卿麦迪逊
亚当斯任命马歇尔为首席大法官。在离任的午夜,亚当斯总统还在签署法官的任命书。(午夜法官)
治安法官,由总统任命、参院批准、再由总统签署,并交国务卿盖印后送给受任者。马伯里是被任命的法官之一,只是当时的国务卿马歇尔因公务繁忙,未能把委任书寄给马伯里。
麦迪逊上任后发现有马伯里的委任书,请示新总统,杰弗逊当即指示扣押所有未寄出的委任书。
马伯里诉诸法院,要求命令国务卿麦迪逊送交授予他的委任书。
马伯里——一个普通的行政诉讼,其中公民有权要求法院命令行政官员(国务卿麦迪逊)履行其法定职责(送交前总统已经签署的委任状)。
考虑并决定了下列问题:
第一,原告对他所要求的委任是否具有权利?(有)
第二,如果他有权利,并且这项权利受到侵犯,其国家的法律是否能为他提供补救?(国家应该对权利的侵犯提供法律救济)
第三,如果[法律]确实能提供补救,它是否应该是本院所下达的强制令? 强制令是初审法院所颁布的一种救济手段。
1789年《司法法》授权最高院对马伯里之类的案件进行初审;
联邦宪法明确规定最高院的初审与上诉管辖权中没有规定可以初审马伯里案件,所以《司法法》对管辖权的界定似乎不符合联邦宪法。
原告有权获得法律救济,而最高院却不能给予,肯定是授权最高院以司法管辖权的法律是违宪的。
如果判决原告胜诉,杰弗逊政府对法院判决置之不理怎么办?
马歇尔:判决授权马伯里起诉的《司法法》条款无效,这样就把立法机构的行为置于法院的控制之下,使一个由联邦党控制的司法机构反对反联邦党控制的立法
与执法机构。创立的现代世界第一项对立法的司法审查制度
从政治斗争——宪政
案例分析
[一]案例:
材料1:郭某被乡人大选举为乡长,在任职8个月后,突然接到县委组织部的调令,令其接通知后立即赴县商业局就任局长。当地老百姓对此评价说:“千万张选票不如一纸调令。”
材料2:我国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第9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七)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第27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第4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十)根据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的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的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请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对材料1进行分析说明之。(类似于司考第四卷写作题)
答:
1、根据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组织法的规定,组成政府及任命和罢免政府组成人员的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县政府选举产生后,应在两个月内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局科等政府组成人员。
2、县常委组织部不能直接任命郭某为政府商业局局长,这是一种以党代政的、违反法治精神的错误做法。
3、郭某应先向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辞去乡长职务,再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任命,方能就任局长职务。
4、老百姓的说法表明人民群众对不遵守宪法的行为和对不尊重选民意志的不满,也说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不受尊重、地方党委不遵守宪法和法律及法治观念淡薄的现象。
[二]案例:
材料1:2003年5月1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5月14日,俞江、滕彪、许志永三位法学博士,以传真形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认为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应予以改变或撤销。
材料2: 我国立法法第90条规定:“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建议”。
请根据现行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对材料1进行分析说明之。
答:
1、公民享有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宪法/宪政审查的权利。
2、因为根据《立法法》第90条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4位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的行为,是公民主动行使宪法和法律监督权的表现。
一、适当取舍, 合理组织学习
考试实施“三选一”模式, 必然涉及三本教材的知识, 这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 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若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 时间上可能难以保证, 有些教师或者学生甚至感觉不值得, 而面对高考, 我们提倡“分分必争”, 不能轻言放弃。为此, 笔者认为, 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明确考试内容, 适当地进行取舍。把教材中重复的知识适当地合并, 把陈旧的内容彻底地丢弃, 新颖的理念和观点通过教师的引导, 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 一方面可以减少知识负重, 减轻教师负担, 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提高主动学习的参与性, 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精心研究, 关注考试动态
在明确了考试内容之后, 教师应该精心地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并进行必要的比较, 总结命题规律, 关注试题的命制方向, 实时有效地获取考试信息, 密切关注考试动态变化。如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近几年的选考题考查的知识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即重要的内容年年考, 关键的知识常常考, 如《旅游地理》常考查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发展优势和条件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常考查地质、气象灾害, 《环境保护》则污染、资源和生态问题三个方面都有涉及。
三、研究总结, 搭建知识框架
在选考题的考查知识选择上, 由于受考题数量等的限制, 考题知识涉及的面比较广, 往往采取的是大面考查。为此, 我们可以采取“粗放性”备考, 搭建一个“简单、明了、有效”的知识框架。
1.《旅游地理》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搭建的核心是紧紧围绕“旅游”的概念, 即旅游三要素。
2010年新课标卷考查了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质量评价等, 重点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2011年新课标卷重点考查了客源地的经济状况。2012年新课标卷重点考查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2013年新课标I卷重点考查了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与开发。2013年新课标II卷重点考查了旅游资源的质量对客源分布影响的自然原因。2014年新课标I卷重点考查了旅游资源的背景条件与实施旅游行为的条件的结合。2014年新课标II卷重点考查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设计。通过对多年高考真题的分析可见, 命题基本不单一地考查某方面, 常常联系旅游三要素来考查。
2.《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搭建的关键有两点, 其一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其成因、表现和危害是什么?其二是明确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且是对人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自然灾害是“可防不可灭”的, 在采取措施时, 应立足于减少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重在预防。
2010年新课标卷考查了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后两侧岩体滑落导致的灾害的成因, 实际上考查的是地质灾害中的滑坡。2011年新课标卷重点考查了长江流域丘陵地区夏季暴雨之后黄土崩塌和滑坡多发的原因, 实际上考查的是地质灾害中的滑坡。2012年新课标卷重点考查了美国本土飓风和地震的分布和防范, 实际上考查的是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2013年新课标I卷重点考查了江南丘陵地区某居民点易遭受洪灾的原因, 实际上考查的是气象灾害。2013年新课标II卷重点考查了东北地区4月持续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实际上考查的是气象灾害。2014年新课标I卷重点考查了地震灾害导致的次生灾害问题, 2014年新课标II卷重点考查了某地地质灾害月际分布差异情况并探索其成因。综合多年看, 自然灾害主要考查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3.《环境保护》知识框架:
核心是明确环境问题包括“污染”“资源”和“生态”三个方面的问题, 而且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性。
2010年新课标卷考查了甘肃民勤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原因, 考查的是生态问题。2011年新课标卷重点考查了某区域湿地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考查的是生态问题。2012年新课标卷重点考查了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的变化原因和保护措施, 考查的是污染问题和资源问题。2013年新课标I卷重点考查了某锰矿尾矿矿渣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考查的是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问题。2013年新课标II卷重点考查了环太湖地区泉水污染的危害以及应对的措施, 考查的是资源开发与污染问题。2014年新课标I卷重点考查了切沟对坡耕地的影响, 考查的是土地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2014年新课标II卷重点考查了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死亡的成因, 考查的是生物资源遭受迫害的问题。在实际考查中, 往往联系了资源、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 如资源开发引发的污染、污染问题导致的生态失衡等。
四、细心应对, 着眼答题细节
针对选考内容, 除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笔者认为, 在考试过程中, 考生还须着眼审题、解题和答题的每一个环节, 审题要细致, 解题思路要不断拓展, 答题一定要规范, 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横沙岛是闻名遐迩的长寿圣地,风景优美,三面环江,一面向海。小岛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5万。这里隶属上海宝山区,不过即便是乘坐快艇,也需要1个小时的航程。 在这个多少有些偏僻的海岛之上,“老百姓的维权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横沙乡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曹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以前办什么事情,大家都觉得作一些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现在有了很大不同。”
曹明特别强调了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影响,“具体来说,宪法修正案好像并没有和某件事情发生关系,由于岛小,相对独立,类似拆迁等发生纠纷的事晴并不多,但是老百姓都知道,宪法修正案增加了维护他们权利的内容。”
一年前,宪法修正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舆论一片叫好声,认为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必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次修改不仅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还包括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当修宪涉及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时人们才发现,宪法其实并不遥远。
修宪一年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宪法正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北京有个拿着宪法不搬的老头”
“如果放到现在,我的遭遇或许不会这么惨了。”钱国量是华东某市一名出租车司机,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特别爱讲话的人,不过,当提到拆迁问题时,他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
钱先生家位于该市的黄金地段。2002年的时候,他所住的地方要拆迁,钱先生家约18千方米的地方,当时给了12万多的拆迁款。
这点钱去哪里买房呢?钱先生不愿意搬走,结果,他在一天晚上被拆迁公司雇来的民工暴打了一顿,“足足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无奈之下,他被迫搬走,如今只能在郊区亲戚家临时借住。
令钱先生感到现在比过去好的事例就是“北京有个拿着宪法不搬的老头”。 2004年4月1日上午,当强制搬迁的人员来到63岁的北京老人黄振法家时,老黄拿出一本宪法单行本进行抵制,其中一页被特意折起一角,蓝色圆珠笔划出一句“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靠着这件“武器”,老黄使他的那座建于清朝的院落暂时保留下来。这正是18天前宪法修改案新增的一个重要内容。
无独有偶,2004年4月30日起,沈阳公民董国明被拆迁公司困在了自己家中。在一片废墟中,董国明把宪法贴在窗口,他坚守了27个日夜,董国明称自己是在“捍卫私权”。
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并非只是谈谈而已。
在北京比安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傅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对于新宪法一年来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经常能够在媒体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关心普通百姓的新闻,这些事情虽然有时仅是针对一户矿工、一家农产,却能体现国家领导对于人民的重视,表明去年写入宪法的人权条款等事关民生的条款并非只是文字。
“越来越多公民的宪法意识已被唤醒的时候,政府在行使职权时就要慎重考虑了。”他说。事实上,新宪法实施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依法行政的报道,也更多地见诸报端。
钱花得理直气壮了
2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会议上表示,这次评选把私营企业主也纳入了推荐评选范围,这是首次把私企纳入评选范围。
这与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完全一致。新修改的宪法明确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事实上,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山西是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不过,近些年,这里出现的富人并不少,山西人在北京大肆买房,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不过,怕露富也是许多人心中解不开的结。亢友计是山西一家规模颇大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总,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以前是怕穷,所以拼命去赚钱,有了钱之后,却又害怕招惹是非,所以一直非常低调,有钱也不敢花。
宪法修正案的颁布给了他不少勇气,至少让他心里安定不少。2004年,他终于让儿子去北京上新东方的英语辅导班,准备送儿子去加拿大读大学。而他自己,也开始关注起上海等地的房价,探求异地炒房的可能性。
他说,“这些是几年前,我只能想想的事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是多家公司的董事,他平时与许多企业家都有交往,其中不乏民营企业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宪法颁布后,他在和这些企业家的聊天中,能够感到他们确实比以前更加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安全感增强了。
感到轻松的并非只是富人。无论财产多少,只要是合法渠道获得,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虽然我的私人财产并不多,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不过,这种财产受到保护的感觉很好,让我感到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受到了尊重。”作为上海的一名普通的公务员,陈涛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穷人的屋子,风进得,雨进得,国王却不能进。”这种理想中的情况或许目前还无法真正实现,但是至少,距离又缩短了一步。
呼唤配套法规的完善
修宪一年来,虽然出现了诸如黄振活、董国明等手持宪法据理力争的热点事件,不过,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虽具有最大的和普遍的约束力,但它的影响是无形中施加的。
“宪法毕竟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界定的是根本原则。”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世信认为,从表面上来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距离是完全正常,如果宪法距离日常生活太仔细,反而违背了宪法的性质。
张晖明教授则强调,当前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如何保证与宪法配套的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可以确定的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经过一年的检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构成了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二、新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宪法,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供了宪法保障。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宪法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次修改宪法总的原则,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
四、我们要把学习新宪法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结合起来,同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结合起来,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要大力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院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六、充分认识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这次修宪的重大意义。新宪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宪法保障。
坚持以宪法确认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多实惠,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宪法日”学习《宪法》的几点体会
12月4日,13亿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 国家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在此前后,我们常州市在企退役军官的中心学习组和学习骨干,两次近百人次,认真学习上述的重要指示和宪法。经过研讨,对依宪维权,得出以下八条共识,现向各级领导汇报,并作为建设性的意见提出,如有不当之处,也请批评指正。
关于依宪维权的几点认识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法宪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在企退役军官忠诚于宪法,要做到“非宪勿作,唯宪是从”。在维权活动中,坚持依宪维权,站上维权的法律制高点。
二、宪法第33条是我们维权的宪法依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企退役军官,和分配到机关、事业单位的战友一样,都是由组织安排决定的,都一样以青春献国防,尽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应当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根据宪法制定的《国防法》、《兵役法》、《军官法》、《军衔条例》以及法律授权的一系列中央文件,具体规定了我们的法定身份和待遇。这就是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宪法和法律保障。
三、宪法第41条是我们依法上访、申诉、控告的宪法依据。在企业改革中,由于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向上级领导机关上访、申诉、控告,这是宪法赋予我们的民主权利,完全合法合理,受法律保护。而20多年来,人社部等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违背此项宪法规定,拒不接受批评建议,又不负责处理,还对上访群众,进行打压,涉嫌报复,形成严重的违宪事件。根据四中全会“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的要求,必须严肃对待,从速处理。
四、在这起违宪事件中,周永康是罪魁祸首。宪法第一条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在任政法委副书记、公安部长、企转组组长(后升任中央政治局、政法委书记)期间,违反此条宪法,以“稳定压倒一切”的错误思维,制定了中办发电[]31号、企转组[]1号、[]2号、[]1号等违宪、违法文件,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要求在贯彻四中全会决定中,彻底清算,消除影响。为此要求:(1)仃止执行上述一系列错误文件;(2)对上述文件进行违宪、违法审查,依法予以撤销;(3)要求对今年9月22日,北京警方打压进京诉讼代表事件作出处理,今后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五、依宪行政,势在必行。今年5月27日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上,马凯副布置工作时又提出:对“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解困维稳”仍然是“稳定压倒一切”的产物,“解困”背离法律,“维稳”侵犯人权。这与四中全会精神格格不入,与广大群众学法、用法、政治觉醒的形势很不相称,所以纠正这一错误势在必行,要依宪、依法纠错,改正得越快越好。
六、依宪执政,专政手段不可乱用。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维权骨干和群众,仍在进行监控和打压。如对上访群众进行劝访、限访、压访、截访,有时动用警力,大打出手。把企业军转干部的代表,当作“挑头人”列入黑名单,监视行动、监听电话、有时以请去“喝茶”、“被旅游”等手段,变相限制人身自由。前几年还以维稳为借口动用专政工具加以迫害。(一些代表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非法关押、搜身、抄家,监视居住、行政拘留、取保候审等等),这些都已侵犯了公民的人权,以及公民的人身、住宅、通信、申诉等权利。严重触犯了宪法35条、37条、38条、39条、40条、41条等条款。应当在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中,自省、自律、自纠,从速改正。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头,有关领导机关,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杜绝。
七、“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企退役军官的问题,完全是由各级政府有法不依,违法行政,逃避法定义务所造成的一件历史冤案,既是政策性问题,又是涉法、涉诉的问题。如何处理?请求中央从速决策。无非两种可能:
1、各级政府主动纠错。由各级领导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依宪、依法纠正错误,公正解决。
2、走法律程序。依法立案、公开审理、公开宣判。
单选题
1.高层领导的主要工作方式为 回答:正确
1.A 定位
2.B 教练
3.C 带领
4.D 教导
2.每一个层次的人都有各自适合的教材,高层学: 回答:正确
1.A 执行力
2.B 推行力
3.C 学习力
4.D 领导力
3.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是: 回答:正确
1.A 组织力
2.B 领导力
3.C 决断力
4.D 推行力
4.所谓正确的决策,需要将 回答:正确
1.A 感性决策和第六感结合2.B 感性决策和第一感结合3.C 理性决策与第六感结合4.D 理性决策和第一感结合
5.把百分之五的希望,化为百分百的现实,最基本的方法叫做:
回答:正确1.A 2.B 3.C 4.D 锲而不舍
信心倍增
责任稀释
计划切分
6.企业最应当储备的岗位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总经理助理
副总经理
办公室主任
销售经理
7.在知识经济年代,不擅长教导就不会领导。那么教导首先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预热
传授
选择
文化
8.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一些榜样是经常被树立的,包括:爱岗敬业、合作共赢、学习成长、乐于助人、忠实诚信、团队精神、自我管理、创新改革、与企业共命运。这些榜样中被树立得最多的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忠实诚信的榜样
创新改革的榜样
乐于助人的榜样
爱岗敬业的榜样
9.物质激励包括奖金、股权、福利、工资,它们的激励功能完全不同。其中工资解决的是: 回答:正确
1.A 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2.B 做与不做的问题
3.C 做得稳或不稳的问题
4.D 工作时间的长短问题
10.通常适应采取金字塔式沟通方法的对象是: 回答:正确
1.A 领导
2.B 女性性格的人
3.C 采购员
4.D 经理助理
11.最好的领导人都是: 回答:正确
1.A 教练级别
2.B 精英级别
3.C 导师级别
4.D 管理级别
12.领导人才模型是: 回答:正确
1.A 感召力五分、操作力四分
2.B 思辨力五分、感召力四分、操作力三分、专注力三分
3.C 专注力五分、思辨力四分、感召力与操作力三分
4.D 操作力五分、专注力四分、思辨力和感召力均三分
13.不同的职位职业疲劳期出现的时间不同,平均来说,一个职业疲劳的周期为:
1.A 每一年
2.B 每两年
3.C 每三年
回答:正确 4.D 不确定
14.物质激励包括奖金、股权、福利、工资,它们的激励功能完全不同。奖金解决的是: 回答:正确
1.A 做与不做的问题
2.B 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3.C 做得稳或不稳的问题
4.D 工作时间的长短问题
15.管住新员工的是纪律,管住老员工的是:
1.A 企业文化
2.B 工作习惯
3.C 规章制度
4.D 激励机制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5.0学分!
单选题 正确
1.新一轮税制改革开始的标志不包括
1.2.3.4.A 个人所得税调整B 取消了农业税C 增值税转型D 消费税调整正确
2.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2.3.4.A 增值税转型和消费税调整B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C 适时开征物业税D 以上都包括正确
3.实行增值税转型后可以抵扣进项所得税的是
1.2.3.4.A 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B 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固定资产C 自制固定资产D 以上答案都正确正确
4.消费税调整的策略是
1.2.3.4.A 适当调整征收范围B 优化税率结构水平C 完善征管办法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5.消费税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1.2.3.4.A 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B 优化税率结构,体现税收公平C 便利税收征管,兼顾财政收入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6.个人所得税的改变是
1.2.3.4.A 个人自行申报B 建立个税信息系统C 起征点提高了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是
1.2.3.4.A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B 对招商引资的影响C 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8.1994年我国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治理通货膨胀,要实现经济软着陆。
1.2.A 是B 否正确
9.1994年税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地方财政的财力。
1.2.A 是B 否
正确
10.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是消费型增值税,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1.2.A 是B 否正确
11.增值税转型改革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将大大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有利于鼓励投资,促进企业发展。
1.2.A 是B 否正确
12.我们增值税转型的思路是先在东北八大行业试点,然后推广至中部地区,最后再扩大到全国推广。
1.2.A 是B 否
正确13.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原因之一是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悬殊。
1.2.A 是B 否
正确
14.个人所得税改革期望的目标是分类和综合相分离。
1.2.A 是B 否正确
15.拟投资的外商,应尽量在两税合并后投资,能够在过渡期后继续享受原有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后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非常诱人的。
一、题干比较(以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
2015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个题干分别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16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个题干分别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同点:①两年均设置三个选择题,其中前两个题目题干的表述一字不差。②难度按顺序依次递增,分别是“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即选项是对原文内容的简单改造,考生只需把选项内容和原文相关内容仔细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某个内容的变化出现错误;“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说明选项对原文内容改动较大,是根据原文内容的意思经过命题人的理解和分析之后的重新表述,新表述包含推理成分;“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推理成分更明显。③选项内容在文中的分布区域大致相同。其中第1题一般分布在选文的前半部分(往往是选文的第一、二段),第2题一般分布在选文的后半部分,第3题则是对全文的分析和概括。
不同点:2016年的第3题与2015年相比稍有区别。2015年表述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016年表述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既然有区别,选项内容就会有相应的调整。“理解和分析”有可能会继承更早年份的传统:选项内容是基于文本的推论,甚至由文本之内推论到文本之外;而“下列说法”有可能还是对原文内容的重新表述,这个表述结果仍然在文本的范围之内,考生需要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方可做出正确判断。
二、设项比较
1. 第1题比较
(2015年)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 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 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 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选项内容分布在原文第二段,均为明示性信息,需要逐一查找对比。A选项说“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句中使用了“产生”一词,说明过去没有。而文本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句中“新的特点”说明过去存在,只是有了新的变化。简单比较,便可看出A选项错误;B项改造的地方在于“……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文本中说“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两者意思相同;C项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概括,原文说“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项说“赊买赊卖……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依据文本中“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是对原文的扩展解释。
(2016年)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A选项源于选文第1段,是明示的陈述性信息,实际就是一个语段压缩,比较容易判别。B选项是对选文第2段前半段明示信息的整合,例如,“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是作者思路的表述;而“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则是命题人思路的表述。C选项“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源于第2段后半段话,这一项容易被误选。D项源于选文第2段第四句话,“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在“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所载内容”是对《史记·殷本纪》全部内容的表述,而原文中证明对象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殷王世系”只是《史记·殷本纪》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这里命题人用全部内容偷换部分内容而形成错误判断。
2. 结论
相同点:从2015年以来,第1题不再是陈述性明示信息的简单改造,而是把分析和综合这种推论性表述混杂其间。如2015年第1题D项说“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原文中说“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选项即为一个简单推论:“军需”应该包括在“生产、流通”范畴之内。再如2016年第1题C项中出现了“由于……因此……”,也为推论性表述。可见对文本明示信息的改造和推论性表述已经混合在每个题目之中。
不同点:2016年试题中出现了隐含信息,如第1题C项说“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命题人把原文“从诗三百篇做起”改成了“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把明示信息改成了隐性信息,稍微增加了一点难度。但相关信息属于文化常识,在考生的知识范围之内,体现了引导考生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的导向。
三、论述类文本设项的新常态
1. 陈述性信息和推论性信息混合出现,推论性信息增加
对文本陈述性明示信息的改造是比较容易作出判断的选项,对推论性信息的判断较为费时,难度也稍大。过去一般做法是把陈述性明示放在第1题,把推论性表述放在第3题中。从前文例子可以看出,近两年的第1题中就已经有了推论性信息。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选项A、C、D均为基于文本的正确推断,而B选项中说“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明显与原文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相矛盾。第3题传统上是推论性信息的存在区域,这里却是一处对陈述性明示信息的改造。
2. 偶尔出现隐性信息
选项中隐性信息趋于增加,如2016年全国Ⅲ卷第3题C中说“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有关“《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信息在文中遍寻不见,因此对于它的正误很难作出判断。
3. 用文本中的新知识解决选项中的问题
上文提到的2016年全国Ⅲ卷第3题C选项,在文中没有明示信息支持。但是,文中“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的文字就已经证明艺术手法的差异并不影响从纯文学作品中发掘史料。《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史学家眼中应该是一样的,这两个例子是对文中新知的活学活用。这种命题方法在2014年的考题中已经出现过,当年的第1题D选项,要求用原文的“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理论来判断选项中“甲午海战中致远舰沉入海中”不属于“悲剧”范畴。
四、备考建议
1. 坚持以文为本,重在理解分析
在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设题中,推论性信息的比例将会逐年增多,这就更需要考生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有些陈述在一定的语境中它是正确的表述,但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可能不成立。选项内容均来自于文本,或是对文本信息改造之后的重新表述,或是基于文本信息的分析推论。解题时,必须紧紧地依靠文本语境,特别是对于一些推论性的隐含信息,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
2. 丰富文化知识,摒弃解题套路
偶尔加入的一些隐含信息,需要考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如果某个信息点换一个面目出现,我们不能束手无策,要积极地调动知识储备作出判断。解题时不能拘泥于套路,例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经验式的判断已经不再适合解决新形势下的问题。一些隐含信息、推论性信息,用老眼光来看似乎都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因而会影响对文本及选项的正确理解。所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应该摆脱功利性,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3. 强化逻辑推理,学会运用新知
推论性信息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重新表述,要注意原文中存在的特定关系,如因果、条件、假设、转折、递进、并列、总分等关系。在重新表述的过程当中,是否改变了这些关系,或是否脱离原来语境,这种关系即不存在。还要整体理解文本内容,文中重要概念或观点,即为作者所要传授的人文新知,考生要真正地理解其内涵,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新宪法考题】推荐阅读:
新宪法修改的内容公布10-12
新宪法修正案学习材料07-22
学宪法讲宪法小学06-02
学宪法讲宪法资料09-08
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05-25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班会主持稿06-11
学宪法讲宪法最新演讲稿12-03
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学习心得09-27
以学宪法讲宪法为主题的演讲稿10-11
四级作文考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