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意识的重要性(精选8篇)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表面上看,这些有形的实物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的工作重心,但有形的实物背后隐藏着无形的事物往往被我们忽略。这种无形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抓不到,但其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也是决定性的,这就是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干部员工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它引导和规范着员工的质量行为。要在质量工作上有所提高,首先要提高质量意识,为此,在这里强调五种意识。
1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第一道工序,如果责任意识淡薄、工作过程松松垮垮,产品质量的输出结果就很难保证。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怎么正确对待、如何认真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责任意识是对每一名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最基本表现。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交接一根针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五个国家的人有五种不同的找法:德国人做事严谨,把掉针的区域分成若干个方格,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找,最后把针找到;法国人浪漫,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灵感一来,愉快的找到;美国人性格开放,不拘一格,扫帚一挥,再到扫拢的小堆里一找,也很快找到;日本人讲合作,两个人商量一起来,你这边,我那边,一下子就找到了;中国人则不同,首先不是如何去找针,而是想法推卸责任。交针的人说“:我交给你了你为什么没拿好”,接针的人说:“我还没拿好你为什么松手”,结果吵得一塌糊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些人会认为,中国人就那样,互相责怪,相互推诿、扯皮,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难以合作,缺乏自觉性,缺乏承担责任的主动。但大家有没有去思考深层次的问题?这不是中国人或哪国人的问题,而是一个责任意识的问题。我们不是不优秀,而是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中国,社会上还缺乏一个团结协作的合作模式,还缺乏一种共赢的理念精神,这也就导致了个人责任意识的缺失。所以说,本质问题是责任意识问题。正是因为缺乏了这种共赢的理念和责任意识,才导致我们不是认真去做事,导致我们讲客观,不讲主观,讲外因不讲内因。
2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就是按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契约办事,就是遵守规则。要求员工对质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有一种敬畏。一些凭经验,差不多,模棱两可的思想是靠不住的,必须推进工作标准的细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行为有标准有依据,使企业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标准清晰,即使是产品有问题,那么问题也应该是集中在某个方面,解决了,马上就是一个大的提升。而不应该是今天这个问题,明天那个问题。因此,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各项质量规章标准,又要树立依照标准制度严格贯彻执行的规则意识。大家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管理来讲,理解规则意识要注重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规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不单单指国家、行业等硬性规定的规则,它也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自身做事准则。当然,除国家、行业硬性规定的标准要坚决执行外,更加重要的是在具体做事的步骤和执行上要有相对规范明确的准则,好让人能够明确无误的遵照执行。第二方面,强化规则意识必须加强系统思维,作为一个组织或企业来讲,无论其规模的大小,它都是一个系统,而拥有系统意识,就是要将企业或组织当成一个系统来对待,要使企业或组织完成某项功能或活动时必须通过合作来进行。第三方面,规章制度必须认真彻底地执行。规章制度的执行必须从自我做起,特别是管理者,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区别之一就是他起着引领的作用,管理者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普通员工的言行,要想让员工能够真心的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者自身必须毫不走样的执行,这是衡量是否具有规则意识的最基本体现。
3危机意识
所谓的危机意识就是居安思危。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大锅里,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没有感到温度升高,一直在水中欢快的游着。随着水温逐渐增高,青蛙的游动渐趋缓慢,等到温度升到很高时,青蛙已经变得非常虚弱,无力挣扎,最后安乐的被煮死。第二次,科学家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开水的大锅里,这只青蛙一入水,便立刻感觉到了环境的变化,迅速挣扎,跳出水面,虽受轻伤,但却避免了被煮死的命运。两只青蛙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在时刻变化的环境中,能够生存的不是最聪明、最强壮的,而是最具有危机感的。
4客户意识
客户一词对现代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来说都不应该是陌生的,我们可能随时随地都会成为客户,当我们去购物、坐车、用餐时,我们就成了客户,反过来,我们也可能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当我们交付产品时,我们又在为客户服务。可见,在角色的不断转换之中,揭示了我们在企业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生存状态,那就是拥有客户将更好的生存,失去客户就走向败亡,这一点看一看“三鹿”和“同仁堂”,看一看“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和“赵州桥”就清楚了。只是将“顾客就是上帝”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必须将这句话落实到行动中,真正瞄准客户的需求,用实际行动、过硬的产品、完美的人品来实现客户的需求。
5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不断的追求,使其达到完美的意思。从人的精神境界来讲,精品意识应该是高层次的。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否拥有精品意识将决定着企业的层次。精品意识要求的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挑剔的眼光,不断追求向更好的层次迈进,要精益求精。一件产品质量的好与差,除了受到其客观条件限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操作者对产品完美品质的追求。操作者是不断地容忍缺陷的存在还是坚决地追求完美,将最终决定着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心有完美,品质才能完美。
6结束语
以上从管理的角度论述了五种具体的质量意识,但对质量这样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而言,我们到底应具有一些什么样的意识?到底应从哪些方面去探究和思考?如何做才能保证基业常青?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意识是属于人类思想范畴内的东西,凡进入思想范畴的东西都会显得模糊而复杂,很难用量化的准则来衡量,但时刻拥有质量意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只要切实做到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就一定能够攻克质量工作上的一个个难关。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一) 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演变
“意识形态”的英文是“Ideology”, 源于希腊语中的观念 (idea) 和学问 (logos) , 原意指观念的学问。在学术界、实际生活应用中,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说法。英国政治理论学者大卫·麦克里兰说过:“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它探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逻辑起点。一般认为, 这个词在19世纪初期由法国人最先采用, 虽没有非常确定的证据表明是谁先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但大部分人认为法国学者德特拉西的《意识形态的要素》最早提及了这个概念。在特拉西德观点中,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科学或观念学”, 实际上就是理念而形成的结果。
作为一个现实性和敏感性极强的理论话题, 意识形态问题既可归为哲学范畴, 也可算在政治学范畴, 还能融为社会学范畴。公元18世纪前的欧洲, 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使得人类意识完全丧失了应具的功能。无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或现在, 还是与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相对比,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 即当今整个世界意识形态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的意识形态正在新生, 而有的已然走向消亡。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说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纵观“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种种研究, 不难发现, 虽然不同阶段对于这个概念的解读不同, 研究立场及其位置服务对象不尽相同, 但仔细观察, 其中仍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诠释此概念的一些近现代的西方学者们普遍认为,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民众所共有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 能够指导、约束被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思想行为, 实现统治阶级对社会的完全控制。正如美国百科全书的解释:“意识形态是一个人所共有的信仰系统, 它既可以是行为的动因, 也可以被用来为行为辩护, 它一般表明正式的价值, 并包括构成原因的信仰。它解释事情如何发生, 它意味着什么。意识形态作为批评、驱动力、解释或允许暗含在集体中行动。它显示在一个共同体所持有的符号和信念中, 并被公开表达出来。意识形态同时是哲学、科学、宗教和想象。”还有英国百科全书的解释:“意识形态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时间因素与理论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 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从总体上来说持一种否定态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马克思对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作出了否定性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意识形态在今天已不单单支持于某个抽象的理论或概念, 且已逐步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现实问题。既可能在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活当中对国家主权的稳固造成影响, 还会对政治安全等造成一定影响。
(二) 意识形态的特征解析
从本质来看, 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一种价值观, 意识形态与普通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切实直接感受和追求具有共同性, 是对不同利益关系间的价值判断的具体反映。简单来说是一种价值观的理论体系, 需要通过理论论证和逻辑推理来证明其合理性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特征和根本功能。而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就是意识形态的特征, 即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可能会反映出一定的阶级利益等具有特殊性的问题, 在形式上又会表达为具有普遍性的体现共同利益。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 而是源于社会的客观存在。就如我们常说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首先,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作为代表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观念系统, 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属性。先进的阶级所主导的意识形态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反动落后的阶级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和阻滞社会发展。[1]其次, 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性。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意识形态并非是纯粹的与现实无关且空洞的东西。它是有指向性的, 且总是指向现实, 可是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就像是无形的、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空气一样, 弥漫在社会之中, 无论处于什么背景之下, 其存在都是为了维护或是批判现有的政治制度。最后, 意识形态具有综合性。意识形态是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系统的综合性理论思想。意识形态是大量的社会科学 (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宗教等) 的具体表现形式, 涉及并涵盖大量多样的知识学说, 且作为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存在。最后,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并非人脑中固有的概念, 而是源于社会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三) 意识形态的功能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样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若将其按功能作用的不同来分, 意识形态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汇贯通的三大功能;若按照理论实践来分, 又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功能。若从意识形态的核心功能看, 又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 价值导向功能。意识形态是源于社会而存在的, 与社会经济、政治有直接联系, 具有阶级性, 体现了一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目的是给社会民众树立一种相对合理客观的价值, 并对一些社会集团、阶级有绝对性的价值定位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通过对民众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进行高度整合, 进而起到政治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导向作用。简言之, 意识形态会为社会民众指出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一定程度上使民众拥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 并且防止民众思想行为偏离公认的规范, 使民众建立起认同感和自豪感, 使民众热爱现有的社会制度, 达到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巩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目的。
第二, 激励动员功能。意识形态在激励和动员社会民众进行异己意识形态的反对和抵制斗争中, 社会统治阶级通过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有力批判从而构建起自己认可的意识形态。这项功能需要依靠占据了绝对话语权的政治精英们来将其实现。而政治阶级应当努力使意识形态朝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靠拢。这项功能尤其是在社会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更能发挥重要作用, 甚至其影响力和作用力会大于一些法律规定。
第三, 约束控制功能。意识形态虽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也有依赖性。换言之, 作为受制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它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而存在。其目的是更好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 并切实为现实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服务, 这就是意识形态存在的最基本功能。正如经济学家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中所认为的, 约束功能是确保意识形态克服“搭便车”现象的有效手段, 能更好地规范社会关系, 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达成。同时, 通过成功的意识形态教育, 能够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 实现社会思想的高度统一。
第四, 合法辩护功能。意识形态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 与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概念, 因而, 国家必然涉及政党问题。诚然, 意识形态中的一项功能就是为政党的存在而存在, 包括为执政党行为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辩护。
第五, 批判评价功能。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维护知识而存在, 也就是说, 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系统思想体系, 在行使其合法性功能时, 为确保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进一步巩固上取得足够的共识, 势必要采取批判和诋毁等一切可能方式对之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进行有力的抨击和批判, 据以排出异己力量及其意识形态的侵蚀和干扰, 使自身的意识形态得以进一步的树立和巩固。
二、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形势分析
从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看, 我国目前已经历了从意识形态的强化、意识形态的淡化向逐步正视意识再到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性转变, 标志着我国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程度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里强调的仅是主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和军事方面的主体思想问题 (即政治意识形态问题) 。而对于国家而言, 一个国家的真正意识形态其实并不仅限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多种元素之一的政治意识形态。不可否认, “文革”结束前, 我国国内 (包括党内) 政治意识形态几乎完全占领了社会意识形态空间, 导致今天社会意识形态的乱象层出, 而前面提到的政治意识形态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从当前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看, 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围绕一系列新的历史特点, 我国正致力于在新的起点和征程中进行伟大的斗争。基于此背景, 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征。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国际形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大的调整和变革。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 新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以及不同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博弈逐渐拓展开来, 这使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经济政治舞台, 而中国的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随着中国科技、文化等水平逐渐提高, 中国向世界大舞台中心的阔步迈进, 使得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度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促使中国不得不思考如何向西方国家重新讲述中国故事和全方面客观介绍中国的发展机遇等。但西方政治制度与我国有所不同, 中国的高速发展被视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念等的挑战。辅之, 西方文化潮流对我国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及国内外舆论的相互作用, 使中国的问题在国际上成为各方的聚焦。
(二) 国内形势
38年来, 中国共产党正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了经济上的有效变革, 我国才取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 我国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结构复杂化等新问题。而协调好这些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并非朝夕之事, 加之民众价值观念及价值导向所出现的系列新变化, 更是让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而复杂。如何正确引导世界各国文化形态和思潮对民众的影响, 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已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更多考验已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可以说, 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党的执政规律都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此,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需要对许多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今天,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媒体重塑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正亟待重构。
三、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其重要性
(一) 文化政治生活方面
当前国内正处于社会多元、多样和多变的大背景下, 抓好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 引导民众正视社会思想文化, 促使民众热爱并更加坚定现有的社会制度体系, 在多元文化中寻求主导, 在多样生活中寻求共识, 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氛围已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争议、民主、自由, 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为我国新时期开展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当然, 不可忽视的是, 我国民众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 崇尚的价值观更多的是源自于传统。所以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有效融合, 这一点十分重要, 在我国日常生活和政治经济生活中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 经济生活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的。罗尔斯在《正文论》中认为, 相对于民众仅靠自身努力实现其独立生存所能过上的生活而言, 社会主义制度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过上较之更好的生活。因而意识形态就应当与现有的制度结构相合并去向民众加以证明, 并且使民众相信某一制度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从而让他们遵循具有合理性的制度的规则, 进一步达到民众都会去自觉维护现行社会稳定的效果。如前所述, 意识形态由于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因而本质上意识形态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利益集团, 并将为其成员所共有。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强大支撑。意识形态和社会中民众的经济政治生活直接挂钩, 意识形态的形成对于社会民众的教育引导起着重要作用。民众是否能认同且较好地融入现行的经济体制与一个社会是否稳定休戚相关。从理论上讲, 社会个体的不同需求会导致价值观的不同差异, 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利益冲突, 从而带来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甚至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对经济建设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 现实经济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价值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的。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进一步增强社会民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政策的坚定信心, 促进国家长期战略规划和奋斗目标更加深入人心, 并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说服方式激励社会民众愿意主动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作出积极贡献。经济学家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中认为, 作为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所决定的行为价值观, 意识形态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节约机制, 因为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处境, 从而使其决策过程更加明了简单, 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的发生。因而有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的营造和建立。
综上所述, 在我国当前的国情背景之下, 意识形态建设无论在文化政治方面、经济生活方面或是思想教育方面, 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积极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方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思想意识保障。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现实性强、敏感度高的理论问题。从本质特征看, 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激励动员、约束控制、合法辩护和批判评价等核心功能。近几十年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并从容地迈向世界大舞台, 与此同时, 国内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等问题。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关注度的日益提高,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知度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严峻形势。因此, 基于意识形态功能视角, 系统探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功能,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博.现代传媒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 2015.
[2]韦莉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化反思[J].前沿, 2010 (07) :33-35.
[3]姚亚平.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任务[J].江西社会科学, 2015 (7) :5-10.
[4]储建国.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N].人民论坛电子报, 2016-01-05.
[5]J.罗尔斯 (美) .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2-3.
[6]闫骁晶.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分析及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 2011.
在构思和撰写一篇论文时,最重要的是培养论文问题意识,这是一篇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和前提。而如今的教育由于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存在淡化、消弱甚至扼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象,所以,需要突破旧的教学传统,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具有明确、得当的“问题意识”,是一篇论文能够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它体现出一个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做论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而且一定要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争取解决真问题。但现在的论文,有不少缺失问题。所以在写论文时候不仅要学会培养问题意识而且要知道怎样来提高论文问题意识的途径。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困惑与探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促使下,人们会积极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记忆性,又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造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将无从谈起。写一篇论文同样是这样,一篇论文在引言中应当要交待研究问题的提出,问题是生产实践中提出来的,还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以前已经有多少人研究过了,他们取得了什么结果,达到了什么水平,又有哪些不足,自己的理论思路和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科学问题的提出及其分析论证是完成一项研究课题所必需的,而且是要有逻辑根据的。
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根本特性。凡是优秀的学术论文总是在某些方面给人类的学术文化贡献了新的东西。各种科学技术的新说法或前沿问题,往往最先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在专业杂志或学术刊物上。许许多多新的思想、光辉的思想,也往往首先从期刊上传播出来。
怎样去寻找一种和理论相悖的现象,又怎样去寻找一种和现有政策相悖的现象,这都需要研究者对现有的理论和政策的一种批判与超越,而前提就是要有怀疑精神。当一种理论被大多数人信奉并当作一种权威确立以后,它通常被认为是尽善尽美的,而不允许人们对它进行批评、怀疑或否定,这必然会阻碍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具有怀疑精神的研究者,深知由于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和局限性,理论本身是可错的,需要不断证实和发展,即使是权威理论,它们也并没有终结真理,也不应成为束缚或禁锢思想的教条,而自觉地进行一番理性的反思、批判和审视,从中发现不足,提出新的问题,启发、促进新的发现和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和科学中,非理性的、未加批判性思考过的、似是而非的东西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这些矛盾的地方,找出更合理的解释和答案。
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有密切的关系。专业分得细,并不见得是坏事,但分得太细、太窄,专门化程度太强则又不妥,如从事文学研究的,研究一个作家,不了解周围其他的作家;研究一本书,不了解周围的创作环境;研究一段文学,不了解这段文学的源与流,各段之间互不了解。就如教育学这一学科,在写论文时也会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这些更是密不可分。所以平时在学习所专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应涉猎更广泛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教育问题,也许就会有些许不同的看法产生,从而拥有更多的创新点。局限于一个狭小的领域,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引起思维钝化,产生对新的知识、新的观念的抵抗。甚至极有可能对不同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持漠视甚至贬低的态度,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变得非常艰难,甚至出现偏见和蔑视。只有更新视角,拓展视域,才能发现从前未曾留意的新问题,才能在旧材料中读出新见解,变已知为未知,化腐朽为神奇。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真正的学者从问题出发,不会画地为牢。对问题的论证过程要表现出多层次、多向度、多元化,所涉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有宽阔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每个学派独立存在,很大的原因在于其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这是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因为事物本身具有多面性。论文作者具有跨学科的学养有利于扩大论文的读者群,隔行如隔山,论文要给不同学科、行业的外行读者提供信息资源、精神营养,作者必须吸收多方面的学术营养,融汇多家理论。
地质勘探行业作为野外施工单位,与其他生产型企业相比,具有流动性强、施工环境恶劣、搬迁频繁、野外作业条件艰苦、人员流动大、地点分散等特点。近几年,本单位的施工队伍遍布诸如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陕西、江西、湖北、安徽等山区施工,环境艰苦,地形条件差,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提高野外勘探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单位从完善安全制度、规范施工过程着手,加大对野外项目施工的管理力度,也收到了必须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各种问题。现场安全职责制、操作规程悬挂的很整齐,警示牌悬挂也很到位,可现场职工操作时不按规程操作的现象经常出现。经过近年来在地勘业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分析,有90%是因为违章行为造成的。从安全管理经验来看,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光靠建立健全制度、增加安全检查次数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提高一线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实现由被动的“要我安全”向主观的“我要安全”上的根本转变,从而实现本质安全。
1、安全意识在安全中的重要性
在野外勘探施工中,各类安全隐患较多,地处偏僻,事故的发生后果严重。所以,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即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需要提前预测、及时发现、并采取解决措施,进行有效防范或制止,不能坐等事故的发生,再就事论事的进行认识、教育。也就是说,在工程施工当中,是要先提髙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会有他们的安全行为;有了他们的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所以,在野外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当中,如何提高安全意识,使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都具有对施工安全的自觉能动性,就变的尤为重要。
2、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心理分析
安全意识淡薄的人群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着他不安全心理,这种心理随时能够发生错误的指挥,造成成事故的发生。安全意识淡薄心理能够分为以下几类:
(1)侥幸心理:总认为安全事故不会落在自我头上;喝点酒、睡会觉打个盹不会怎样样,一些小的违章不会造成什么后果。
(2)懒惰心理:怕麻烦,图省事或者投机取巧,总想着只要干完活混到下班就万事大吉。
(3)无知心理: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对岗位安全知识比较无知,心中无安全概念,工作中根本不会想到这样干安不安全,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
(4)习惯心理:对安全要求置若罔闻,对不安全行为习以为常,麻痹思想严重。
3、如何提离职工的安全意识
(1)落实安全职责,构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安全管理格局。要想搞好安全工作,光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建立起一个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构成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首先要抓好一级管理者的安全意识,然后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带动一级,最终到达安全意识共同提髙的目的。
(2)不断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体系。在安全施工管理中,必须针对工程施工的管理现状,全面地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对施工人员的行为制约;必须系统地、细致地做出各种工序的安全交底与安排,保证施工人员及采集设备的安全。
(3)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安全意识。
①抓好新岗位、新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良好的三级安全教育会在新职工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对安全生产有足够的重视,做到时刻想到安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提高安全意识,搞好施工安全,本身也是每一名职工的职责。在工程施工当中,如果每一名施工人员都能够很好的履行自我的安全职责,进取提高自我的安全意识,那么,在工程施工当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就会变得有成效。
②对广大职工进行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行业安全操作规程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从无数个事故案例中分析总结出来的,每一个操作要求都有它的理由和合理性。所以,在进行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中,不但要让职工明白必须要这么做,还要让职工明白为什么必须要这么做,如果违反操作规程,可能导致的后果等等,使职工从心理上理解操作规程,并心甘情愿地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从而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极大的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③增强职工对危险源的辨别本事。仅有让职工充分了解了哪些地方存在什么样的危险,针对这些危险,应当采取什么措施预防,如果发生了什么问题,又该怎样去处理。仅有这样,才能使职工真正在工作中避免事故的发生。
④以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去教育人。经过对事故案例的剖析,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避免杯具的再一次发生,从而让职工认识到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重要性。
(4)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强迫职工提高安全意识。经济处罚是制止不安全行为,逐步提高安全意识的辅助手段,这也是借鉴了交通管理上的经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职工、屡禁不止的不安全行为,要坚决地给予经济处罚。并且必须要罚到当事人感觉疼,强迫广大职工逐渐培养在工作中的安全习惯,从而提高安全意识。
(5)在对安全制度、操作规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将其构成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本质安全。要做到这些点,首先要狠抓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异常是安全生产管理,做到谁负责生产,谁就负责安全的安全生产职责制,确保安全在日常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其次应当进取发挥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大家的自觉意识行为,相互提醒、相互督促,在工程施工的实践活动中,认知并了解危险事故的特性,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去预见隐患,并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消除隐患。
4、结语
分类:育儿经验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使幼儿对规则有着切身的感受,制定的规则,不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关 健 词]:规则 自由 环境 年龄特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既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幼儿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呢?
一、建立规则的意义:
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
(一)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更好的成长。
(三)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四)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自由与规则的协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宽松”。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宽松”是就环境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为儿童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放松地活动,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纵儿童,必要的规则是需要的。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时,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孩子,让幼儿感受到家长是他们的亲密的伙伴,同家长在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家人的爱。
三、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们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大人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意识时,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二)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实施
幼儿园常规教育有助于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长大后做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同时,常规的建立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常规的培养要有持久性,不能可有可无,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来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学会自我控制。如玩“娃娃家”时,可在门口贴几对小脚丫,孩子们在进区玩时,先看一看门口的小脚丫上是否已摆上了鞋子,如果没有了空脚丫,说明人已满,就应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玩了。又如:说话轻、走路轻、放东西轻,是一个控制噪音,学习文明行为的常规,它使孩子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为健康文明的人。常规持以恒的培养,点点滴滴的渗透,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根据年龄特点,逐步培养
中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理解能力慢慢成熟。幼儿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虽还属于“他律”阶段,不能把一切要求强加于幼儿的身上,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如在游戏活动中,懂得与环境、同伴的协调,学会不与他人和器具相撞,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怎样礼貌待人,上下楼梯怎么走,喝水盥洗需要排队等待,这些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这样既缩短了等待时间,也大大减少了孩子相互碰撞、摩擦的机会,降低了噪音。
(四)家园共育
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发挥着教育潜能。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家园一致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幼儿在执行规则时,不断获得快乐体验。
摘要: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论语·述而》中有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见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见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倡导的一种优秀品质。
关键词:道德,诚信,大学生,诚信的意义,树立培养诚信
一.诚信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诚”和“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常用于互相训释。但仔细研究古籍可知,“诚”和“信”二字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诚”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诚实真挚的含义;而“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诺的含义。然而即便如此,“诚”与“信”仍是紧密相连的。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亦云:“信,诚也,从人言”。“信”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诚心实意,就是言行一致,说话算数;“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诚信之德在于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如果从思想史角度去观察,就可以发现,上下千年,儒家对诚信的内涵有着详细的注解。其要有三: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信”则是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质;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而“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另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诚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因为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恪守诺言,所以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精神。在诚信这把精神标尺前,一切的虚情假意和期满诈骗都将无所遁形遭到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其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诚信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他要求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平的处世态度以及大公无私 的道德观念。最后,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诚信的意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的道德传统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贵信,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吕氏春秋》有《贵信》一篇,将“信”当作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势必导致紧张和冲突,甚至是人人自危的状态。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在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不仅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提出诚信,而且在职业道德要求中,也再次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及时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因为诚信的品质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信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4.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宝贵的无形资产。只有培养起诚信的品质,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品德形象,在社会关系中铺平前行的道路,才能够拥有有口皆碑的良好群众效应。
三.诚信的树立和培养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实践才干,更要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明确做人的根本。而道德品质的培养,诚实守信则是毋庸置疑的。
当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但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仍存在出现缺失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基于诚信重大社会意义和个人良好形象的树立,诚信的树立和培养已是势在必行。而树立和培养诚信的途径则是多方面的。1.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情感。
(1)改革教育观念,构建素质教育模式。教育,不能只“教”,只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而诚信行为属于道德范畴,是“育”的重要内容。
(2)扩大区域教育,培养社会情感。对充满感情的对象,我们总能表现出充分的符合道德的行为。诚信行为诚信道德情感做后盾。只有对他人和社会存着自然和深厚的感情,只有在内心深处建立对他人、社会深厚的道德联系,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深厚的爱心,大学生的诚信行为才能自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成为得到情感引导的、持续的、自愿的行为。2.加强诚信行为引导,强化示范效应。
(1)强化传统模范的示范效应。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结果。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强化新型传媒的示范效应。在传媒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另一个新的影响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是各类媒体。3.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强化约束机制。
(1)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是个人信用情况的记录,是评价个 人信用品质的有效依据,是构建其他诚信机制的基础。
(2)大学生诚信评价制度。建立档案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确立权威的诚信评价标准和机构。
(3)大学生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激烈大学生多做诚信之事,树立诚信形象。(4)大学生诚信舆论监督制度。“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督促大学生诚信行事,诚信做人。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基础
2011年7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大庆, 但是, 有很多人不知道, 2011年8月24日, 是苏共亡党20周年的日子。历史上, 很少有两个时间如此贴近, 意义却全然相反的纪念日——一荣一辱, 一兴一亡。我们的党史专家、社科专家、国家行政学院等研究人员和机构一直都在探究, 找到了苏共失败的原因, 个人权力过于集中, 民主缺失是苏共亡党的总病根。苏联搞过大清洗运动, 我们国家有过文革的十年浩劫, 这都是权力不受制约, 民主荡然无存导致的。因此, 邓小平同志在八零年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就指出“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 也受到一些严重影响, 以致对党、对国家、对他本人都造成很大不幸”, 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曾说过“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治, 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国家不可能发生”。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制度, 结合自身国情,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国家一直都有人治的传统:国家的繁荣富强要靠明君或圣贤, 冤案的昭雪要靠青天大老爷。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盲目的个人崇拜, 盲目崇拜导致个人集权的出现, 就像作家周梅森所说的那样“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绝对的权力也会导致绝对的失控”。所以, 我们摈弃了这种极不稳定的人治思想, 用法律取代某个人或某个集团来治理国家, 这就是法治。从此, 我们将坚定不移的走上法治之路, 这也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中的生力军——大学生们要了解法治, 完成法律基础教育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法律已经与我们密不可分了。从出生开始, 国籍法决定了我们是哪个国家的公民, 上户口要和户籍法打交道, 18岁以前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 就业的时候涉及劳动法的问题。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各种问题, 有合同问题, 工资福利待遇问题, 还有是经过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出去和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问题, 这些其实都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掌握的基础法律知识, 我们国家是成文法国家, 劳动法中对这些问题都有解决之道。结婚要和婚姻法打交道, 买房要和物权法打交道, 驾驶车辆要和道路安全法打交道, 创业办公司要和公司法、税法打交道, 到我们死, 也离不开法律, 死前立遗嘱要和继承法打交道, 如果是文学、艺术名家或大家, 他们的作品著作权问题, 会一直延伸到终身加死后五十年。我们很多大学生认为法律是枯燥、乏味的, 便不愿学习,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法律知识有兴趣爱好的学生, 会比同龄人知道的更多, 会更清楚直观的了解我们这个国家, 这个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趋势。法律有很强的实用性, 因为法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 它会教你怎么做, 并预测可能潜在的风险。
近年来, 我们每天打开电视, 翻开报纸, 走进网络, 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法治事件、司法个案引起全国公众的热议, 并有利的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比如说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一个刚毕业两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在去网吧的路上, 由于没带暂住证, 被派出所民警送到收容站, 在收容站里被活活打死, 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因为人们难以想象, 你正走在大街上, 仅仅因为证明不了自己是谁, 就被当做流浪者和乞讨人员送到收容站强制关押, 甚至失去生命。孙志刚之死直接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 案发三个月后, 温总理就签署了国务院令, 废止了饱受争议的收容审查制度。成都的孙伟铭醉驾案直接导致刑法增加了对醉驾的处罚, 酒驾要受到行政处罚, 醉驾就可以判刑了, 现在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酒后开车的人大量减少了, 还有成都金牛区的唐福珍自焚案和李启铭交通肇事案等。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有药家鑫, 一个大学在校生, 看起来有点柔弱和腼腆的青年, 就因为普通的交通肇事, 将一个26岁的受害者、两岁孩子的母亲刺死, 自己也最终被处以极刑, 两个家庭同时破碎了。很多人说药家鑫的父母忽视了对他的思想道德教育,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也就是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一个已经被法律处以极刑的人, 还谈什么道德层面?所以, 药家鑫缺乏的不仅是思想道德的教育, 而是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意识和思想最终决定认的行为, 药家鑫如果多一些法律意识, 在他举刀的一刹那, 他很可能会改变主意, 改变这个悲惨的结局。所以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法律基础知识, 培养法律意识, 是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
大学生们会在学校里度过四年的学习生活, 同学和同学之间, 学生和学校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 那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这些纠纷呢?就需要大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因为所有的法律内容只有四个字:权利、义务。当你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权利, 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 就会很容易判断纠纷事件的对错。现在很多大学生还是有一些法律意识的, 或者说是维权意识, 经常会听到学生对校纪班规提出种种质疑。客观的说, 对一切事物保持合理的怀疑是拥有独立判断力的表现之一。学生们到大学里来, 就是求知、求真的, 这样, 当学生们离开父母、老师进入社会时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独立辨别事物的真假、对错。但是, 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学生们总是说自己有这样、那样的权利, 却很少提到自己有什么样的义务。法律的最终价值是追求自由、秩序、正义, 但这种自由是合理限度内的自由, 权利和义务总是相对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有很多学生, 经常因为琐事和生活习惯和室友产生矛盾, 原因很多, 但其中很大部分是因为过分强调自己的小自由, 而忽视了我们是在一个集体中生活, 小自由外还有集体的大自由。每个在集体中生活的人都应当让度出一部分个人的自由, 不能任性妄为, 这样才能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 自由并快乐着。
最后, 谈一下权利的行使。近年来了很多期校园案件, 学子与母校对簿公堂已不再是新闻了。学生因为作弊被开除, 怀孕被开除, 奖学金被学校收回……甚至因为接吻权而状告自己的母校。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法律观念、意识在提高, 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天津外国语学院的一个女生考试作弊, 让他人代考被学校开除, 因此状告母校, 法院撤销了学校的开除决定。当然并不是因为开除决定是错的, 而是学校做出开除决定时没有充分听取该学生的申诉和辩解, 没有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履行相应的程序。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学校有处罚学生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应当通过合法的程序行使。反过来也一样, 学生们如果对同学、老师或学校有意见和建议, 也应当通过正当的渠道, 合理的方式来表达, 不能采取消极或过激的行为。
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具体需要, 都离不开基础法律知识, 它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 判断对错, 正确解决现在或将来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学习法律基础知识, 培养和提高法律意识, 是当代大学生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许 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
[2]徐 昕. 正义的想象:文学中的司法[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质疑问难 走进课堂
我国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一、创新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触问题意识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的是“满堂灌”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我觉得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只是教师的权利,应该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必备技能。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有意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疑问;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自我感触问题意识。
二、注重引导,传授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由于素质不同,能力有限,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注意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出问题,教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又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教学时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问题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学生敢于提问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结果,有时是与教师教学意图相悖的甚至对知识的错误理解。
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释疑,确保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
对于有些疑难问题,由于小学生受到知识与能力的限制,暂时还不可能甚至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方法不妥,将影响质疑问难。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多位数减法时,有学生提出减法能不能从高位减起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问水平高的问题,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
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善于运用问题意识思考问题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时机,特别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再次,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最后,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得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只有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让学生懂得运用问题意识思考、解决问题。
【质量意识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质量意识培训故事10-06
怎样提高质量意识07-11
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性10-20
意识形态重要意义05-28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06-13
加强班主任工作是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11-11
品质意识的培训11-04
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06-05
意识的作用 说课稿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