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精选12篇)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曹祥芹先生也说,“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的确,阅读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因而它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以及学习能力。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最重要的动力。孔子曾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展能力。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之后,他就会主动地去阅读一些有价值的书籍,热心地去参加各种语文竞赛活动,他的语文能力也就会在阅读和活动中发展起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想可以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这两条途径解决。

课内可以通过粗线条,大框架的讲读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见到读物就能主动去读的习惯;其次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既有阅读习惯又具欣赏水平,再加上读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容易产生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不外乎三种———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学会选读。在没有充足时间读书,或者无需仔细研究的时候要学会浏览;碰上重点的篇目要学会精读;为了积累语言要学会摘读,读中还要注意随时批注;读完写写读后感;读中要查阅工具书;要边读边想,重点精美的语段还可以边读边背诵;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住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读;抓住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巧妙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全面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淀文化。

三、适时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很想倾吐自己的积淀和展示自己,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开展阅读的交流和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交流时,内容要多样化: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体会,说看法;其次,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既可以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平等的首席”加以引导、点评,并为学生修改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好的建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有助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提高鉴赏能力。

于是,笔者尝试了一堂全新的阅读指导课,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切实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及思考的积极性,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比较受学生的喜爱。具体操作如下:

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精心选择不同类型、题材、风格的文章20篇,这些文章不是太长,而且大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年代,好些是同龄人的作品,每篇文章印了15份。上课时将这些文章放在讲台上,以便学生阅读时取用。教学过程分阅读、交流、小节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

这一阶段的具体做法是把预先印好的文章题目发给学生,同时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①根据题目选取一篇自己感兴趣的。

②根据题目传达的信息,至少提出自己想要从文章中了解的三个问题,并把它记录下来。

③到讲台上领取相应的文章阅读,先浏览文章是否与你设想的一致,再在文章中寻找自己原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最后用圈点法精读文章,谈谈你的收获,也可以把收获写出来。

这个阶段教师巡视教室,参与学生的阅读,对学生的提问给以适当指导。如:肯定学生提出的较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受肯定者得到鼓励,其他人则得到启发,在这种氛围下阅读,效率会更高。有位学生选了《假如风有颜色》这篇文章,她提出了三个问题:风有颜色,是什么颜色?风有了颜色,世界变得怎样?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她按要求领取了这篇文章,边读边按要求回答以上的问题。检查一下她的笔记,发现她读得很仔细,理解也基本正确,于是,引导她再深入思考,鼓励她准备在交流时发言。

第二阶段: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谈谈自己阅读的收获。如:一开始提出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文章与你的设想是否一致,是否在文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答案是怎么样的,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收获,得到什么启发等等。一个学生谈完后,可以再由另一位读相同文章的学生接着谈,让他们各抒己见。

在所选的20个题目中,有一个题目为“怎样把水烧开”,全班无人对这个题目感兴趣,问他们原因,一致的答案是认为它的内容肯定很无聊,“把水烧开”无非就是介绍烧水的步骤,还会有什么奇异之处,于是我先发给几个批判得最厉害的学生浏览,他们边读边笑,其他同学早就等不及了,于是我又指名让学生朗读。读完后,全班哄堂大笑。原来,“怎样把水烧开”仅是文章的一个事例,智者是要借这个事例来告诉那个满怀烦恼的年青人一个道理:删减一些不合实际的目标,或者是不停地拣拾“柴火”添加进去,都能让你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我把这篇文章发在了每一桌上,同学们都仔细得读了起来,欣赏“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思考着简单事件背后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

这一阶段是对学生的交流情况作简要的总结评点,主要是针对理解上的错误给予纠正,同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时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阅读的多元化,感受阅读的乐趣。

课后反思: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阅读指导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所精心选择的20篇文章涉及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科普读物,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题材、体裁、风格各不相同,充分满足了不同阅读兴趣学生的要求,同时也给拘泥于漫画书、作文选、娱乐书的学生一个有力的读物选择指导。从课堂的气氛来

看,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起来,就来平时不怎么举手的学生也争先恐后的。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阅读的直接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本身发生浓厚的兴趣,他才能积极地思考、探索。

2、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检验文章的内容是否与自己设想的一致时,用浏览;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时,用略读跳读;欣赏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时,用精读,反反复复地读,并且用圈圈点点的方法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以读后感记录自己的收获。各种阅读方法适时运用,口、脑、心、手所有感觉器官多管齐下,发挥联想、判断、推理的能力,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提高!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2

一、激发阅读兴趣, 做学生的引路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让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 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 , 学生容易被 吸引 , 就会热情 地去阅读, 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学生的口味, 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 从简单的画 报、绘本开始 , 从简入手 , 先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 才能让他们乐于读书, 主动读书。

二、陪学生阅读, 做他们的书友

想要走进学生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阅读喜好, 家长和教师就要扮演书友的角色, 和学生共同探讨书中的内容。走近学生, 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和学生进行交流 , 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一些书籍;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学生往往对大人的世界很好奇, 也很感兴趣。当你拿起一本书, 绘声绘色地读出来的时候, 学生就可能被你吸引, 走向你, 询问你, 这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书中的故事 , 激起他阅读的欲望, 让他和你一起阅读。你们还可以就书中的内容进行探讨, 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同一个位置, 做他们亲密的书友, 引导他们有选择的阅读, 帮他们指引阅读的方向。

三、随机指导, 树立榜样

在课堂上, 随机树立典范, 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 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学生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 , 教师应激励表扬, 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激励他们向那些读书多、知识面较宽的学生学习。

“授之以渔”, 让学生学会阅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 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 有的则读了好文章, 也不懂得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 使之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

四、巧妙迁移, 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技能, 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 , 阅读方法也 来自于教师 在课堂中 的方法指导。 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理解词句, 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 培养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 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 兼具文字优美的特点, 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 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 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例如, 在讲授《蜜蜂》一课时, 文中对蜜蜂认路的本 领最终也没 能给出一 个明确的 解释, 只是说这是蜜蜂的一种本能。那么法布尔最终找到答案了吗? 学生的兴趣很高, 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于是我趁机向学生介绍作者, 并向他们推荐了《昆虫记》和《酷虫学校》,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很多学生课下都进行了阅读。

童话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在讲完《巨人的花园》后, 我又给学生介绍了王尔德的其他作品, 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 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 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把课内所掌握的 阅读方法 运用到课 外阅读中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 , 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 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 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思想得到升华。

五、加强课内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 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 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 教师帮助解决。教学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 (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 提出来。有的时候, 学生确实提不出来, 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 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 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他们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学生一经启发, 积极性就调动起来, 认真读书, 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 学习兴趣也深了。

有了阅读的兴趣, 不掌握进行阅读的方法还是不行。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 我教给学生四种学习方法:初读、细读、精读和熟读。初读是让学生感知全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认识, 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在这一阶段里, 注意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在课文里做上一些记号 (如:用圆圈圈出生字生词, 用曲线画出中心、段落大意, 用别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 并在一些不懂的词语旁边注释) 。细读是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阶段, 是整个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让学生按段进行自学, 有时也可以分组讨论, 总结出各段的段意。精读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要求, 深入理解课文,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要巩固新学知识就需要用到熟读这一方法了, 它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和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把这一节课里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篇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③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⑤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⑥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⑦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结合插图,培养阅读兴趣

我们的语文课本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想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如学习课文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时,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把话说完整。这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二、让学生动起来,培养阅读兴趣

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需要一种“动”,好动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中,引导孩子去学会欣赏、倾听、专心、安静固然是很有必要的一种学习习惯。但另一方面,静中有动,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动起来,且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在“动”中有所感悟,让课堂成为孩子喜欢的“动感地带”,让童心跳动在课堂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品词赏句,及时捕捉通过肢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生动信息,是一种教育科学,无疑也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借助肢体语言让孩子们在比比划划、手舞足蹈之间心领神会,在传神动作演示中领悟自得,你会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肢体语言比口语更精彩!如在学习《笋芽儿》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扮演笋芽儿,通过做动作入情入景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体会语言文字的直观形象,从而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起文字内心视像,使语言文字“活”起来了。如在教学声母《j q x》,j q x与相拼成音节,头上的两点要省去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印象,在课堂上,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讲解省去规则,让六名学生分别手拿j q x与u的卡片(头上的两点用头饰代替)学生齐拼。扮演ü的同学边说:“我是ü,和j q x相拼,就把帽子脱掉。”说完后摘下头上的头饰。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壁虎借尾巴》《坐井观天》《画家和牧童》等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动身演一演,学生加深了理解,疑难之处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恰当的读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培养阅读能力有很好的帮助。在阅读方法中,精读、略读、浏览都非常重要。精读就是一种充分理解、记忆的阅读。精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对小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精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在阅读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略读又称跳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略读就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略读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抓住文章的大意,从而提高阅读速度。童话、故事、小说类的之类的读物就可以采用略读法。浏览就是粗略地看个大概,把有关书籍大致浏览一遍,了解大体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可以采用浏览法。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三种读书方法可交互使用。那样就会使学生的阅读量大幅的提高,经过广泛的阅读,就能做到厚积薄发。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4

2.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们还将《同步阅读文库》中文章的内容做为竞《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个学期,我们备课组开展了《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加强课外研究,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下面就谈谈本人课题研究中一些做法。

—、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他写小说,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同学们蜂拥而上,想抢先借到这本书,好一睹为快。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介绍了这学期我们校本课的计划,同时向他们推荐了一组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的好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几天后,班上许多学生人手一本曹文轩的书,他们都已深深地沉浸在那美的世界中了,不用再禁止,搞笑的漫画书也没再“现身”教室里了。的确,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我依据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学会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作上批注,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欣赏精彩片段,还要体会作者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读时要要集中注意力,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同时,对于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我还引导学生要学会上网查阅资料解决。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的认识,因此,重视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如在学习了《鸟儿的侦察报告》后,我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写一篇“侦察报告”,仿写的内容自然仍以“环保”为主题;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自己的宠鹰,在埋葬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做到既想象丰富,而且想象的内容合理,同时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激

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赛内容的一部分,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的竞赛效率高,效果好。

3.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既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篇5

古城镇舍利寺小学 王玉红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结合阅读教学指导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有目的地安排于阅读教学之前。

在讲读课文教学之前,组织学生阅读与课文相联系的有关文章,获取与所学课文有关的知识,为学好教材开拓信息。

1、课前提出阅读问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小语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文,有的写的是从前的事,学生对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体验,教学这类课文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例如,在教《草地夜行》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要求学生弄清:长征是怎么回事;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长征的;他们到陕北的目的是什么;长征的结果怎样?用这些预习题,指导学生课前有目的地、有兴趣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对老红军和小红军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学生对这两个英雄形象的理解就具体化、全面化了。同时,这些课外阅读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老红军牺牲前,嘱咐小红军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所包含的意思时,学生们纷

纷举手,各抒己见,说透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又有益于学生课外阅读。

2、课前指出阅读书目,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广阔的信息背景。小学生学习新课之前的预习往往局限于解决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而我们则除了上述要求外还注意安排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帮助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这样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黄继光》一课,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缺乏了解,我们就让学生课前阅读《抗美援朝战争简况》和《上甘岭战役》两篇短文,使学生对时代背景、战役的起因、结果,战斗中敌我双方的军火情况、伤亡人数有所知,在这样一个比较广阔的信息背景下学习课文,对黄继光奋不顾身,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动力“祖国人民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就不难理解了。

二、有目的地渗透阅读教学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实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

1、课中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正是这种情感性,才使审美活动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而使人在审美愉快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例如在教实验教材十一册《长征》一文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解课文内容后,不急于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用挂图出示红军长征的线

路图,让学生观察红军所经过的省市,并且指出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所处的位置,使学生对红军长征路线有整体感知,从而激发理解诗句意思的兴趣。再如学习古诗时,课前五分钟竞赛活动,看谁背的古诗多,看谁知道的诗人最多,看谁讲的有关诗人的故事最多。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2、课中阅读,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中阅读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从而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疏通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即把阅读教学中的课中教学指导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我的爸爸》一文中李大钊同志教育子女的第二件事的时候,发现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儿童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是怎么回事。孩子年龄小,对旧社会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李大钊同志所说的“地主和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农民和工人”这句话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这时当场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表现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连环画和故事书,让学生在课上观看、讨论、发言,这样帮助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旧社会地主占有土地,资本家占有机器和厂房,他们凭借这个榨取农民、工人的血汗来养肥自己,劳动人民连饭也吃不饱,哪里还有钱让孩子上学呢?就这样,教学难点解除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3、课中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为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课外读物。如《望庐山瀑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瀑布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像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来势犹壮”的艺术风格。为了加深印象,在教学的同时补充阅读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又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使学生知道近看、远看瀑布的种种不同,加深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两首“瀑布诗”,阅读时互为对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

三、有目的地延伸于阅读教学之外。

应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方法转为学生的能力与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广泛获取知识,就应该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

1、积极迁移,循法阅读。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的根本目的。为此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应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培养逐步“会读”上下功夫。例如,在教《挑山工》一文时,先让学生根据“我”与挑山工几次相遇的地点,理出文章的线索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重点词句,最后联系实际使学生悟出文中所含的一个哲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学法:抓线索,理层次——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悟出文中道理。然后,布置学生

课后用这种学习方法去阅读《愚公移山》、《龟兔赛跑》、《夸父逐日》等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挑山工》一文所说的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向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不停地向前走,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2、创设阅读氛围。当前中小学生阅读时间量偏少和阅读内容量减少,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影视音像的发展使家庭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些,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是很好办法,这样积少成多,丰富了图书内容,一本书几十人共享;平时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图书室去读书;利用晨会、班会、小队活动的时间汇报阅读成果。这样创设了阅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3、提供阅读书目。当前小学生喜欢阅读的书刊类型前几位的有杂志、卡通、漫画故事等,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倡导回归阅读,鼓励多读名著,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书目,学生在查找文章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获得丰富知识。如学完《晏子使楚》后可引导学生读有关的历史故事,学完《赵州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建筑介绍》,学完《草原》一课后指导学生阅读《可爱的内蒙古》等。为了达到一篇带多篇的要求,各册《读物》应与课文很好地配合起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要,而且能够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每学完一篇课文,教师都应该立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物》中的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课文,使学与用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完《游善卷洞》

后,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物中的《游中山陵》、《沧海日出》、《黄山观日出》一类的文章。

4、掌握自主阅读的步骤。国内外大量教育研究的资料表明,一个学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从课堂内获得的,仅仅占整个知识的百分之三十,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通过课外获得的。在具体阅读实践中,可结合以下步骤自读。第一步初读,先看清题目,思考文章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再通读文章,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然后想一想整篇文章是什么文体,讲了什么内容。第二步细读,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步精读,从写作角度去读,分析作者怎样立意选材构思,重点描写和语言描写有什么精到之处。第四步动笔,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在书上进行批划、记下疑难问题、写下心得体会,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阅读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6

摘 要:学习外语的人都想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不仅对其他语言技能。如听、说、写、译的发展起着辅助与推动的作用,而且是获取知识及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阅读能力、方法、猜词义

一、重视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发音准确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发音,也就不会有听、说、读的兴趣。在学习中,要想掌握正确的发音,除了要积极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外,还要听课文录音和其他发音地道的英语有声资料。有正确的语音知识,还必须拥有大量的词汇和扎实的语法基础。

二、掌握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

1、略读法

所谓掠读法,又称“浏览”或“略读”,就是很快地浏览全文以求抓住文章的梗概。要想利用掠读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全文大意,就必须学会找主题句。找到了每段的主题句,那么这些主题句的意思加起来就差不多是全文的中心思想了。

2、寻读法

寻读法又称扫描法,即快速扫视几行文字、一个段落或整个篇章,以最快的速度从一篇文章中披沙拣金,寻找你所期望得到的某个细节,如查找一个人名、地名,某一件事发生的年月或其他类似的材料,必须说明,比较有效的寻读法应放在掠读法之后,因为先读全文再用扫描法就会大大降低搜索重要细节的盲目性。

3、意群寻读法

有意义的语法结构被称为“意群”。为了加快阅读速度避免逐字阅读,掌握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是一个比较容易且效率较高的方法。阅读时,用视野将每句按意群为单位分割为“块状”,眼睛只须注视每个“块状”意群的中心词,不必每个单词都注视。

4、用上下文线索猜词义

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意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阅读时,如果碰到生词就查词典,那样太耗时间,因此教给学生一点猜词义的技巧对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5、查阅法

查阅法是一种查寻式阅读,它是从阅读材料中有目的,有选择地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其要求是快速,准确。即没有必要通读全文,只要能快速找到想索取的有关内容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

6、猜测词义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新词就不知所措,总是去查字典以求得正确解释,结果影响了阅读速度,从而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也使阅读量大打折扣。

阅读时,应切记的一点是:不要试图弄清文章中每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否则既影响速度,又影响理解。至于与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推测词义。(1)、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例如: the biggest in the word peter dozed off while his teacher was talking.teacher: peter!tell us,what is the biggest in the world? peter: well,well....eyelids.teacher: what?eyelids? peter:yes,sir because as soon as i shut my eyes ,the eyelids cover everything of the world.该短文中,“eyelids ”一词根据上文中的“shut eyes”档住眼睛的东西,猜出是“眼皮”之意。(2)、通过原文中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

例如:suffxes: such as _ ing、_ed、_s、_ful and _less,may cause spelling changes when added to words.句中给出了“suffixes ”的几个例子,_ing、_ed、_s、_ful ,这些都有是常见的单词后缀。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便可知道“suffixes”的意思是“后缀”。

(3)、运用对比法猜测词义

(a)对比法常用的词或词组有:but ,while ,however,yet ,otherwise...通过使用这些词,我们可以对生词进行对比猜词义。如:

the paint on the cottage had peeled in a few places,otherwise they looked well kept。句中的“peel”可从“otherwise”后面对比猜出是“脱落”之意。

再比如:

jack was thin while his wife was really obese句中的“obese”通过while 与 thin对比那意思为“胖”(b)通过定义或同位语来理解词义

如: meterologists,people who study weather and weather patterns still have difficulty predictly the weather.该句中“ people who study weather and weather pattern”作为“meterologists”的同位语,其实是对“meterologists”的解释和说明。由此可判断,“meterloogists ”的意思是“气象学家”。

三、选择适当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应该是阅读材料所包含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基本上不超出已学的范围,生词不多于5%,学生能独立阅读并理解90%左右的内容。反之,若阅读材料的难度较大,结构复杂,生词连篇,学生读起来感到困难重重,力不从心,乏味无比,也就失去了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还要注意阅读材料的知识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地道的英语轶闻趣事、科普小品、文史纵横、名人传记、短篇小说等。选择这些材料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若材料附有适当的注释和理解练习题,则不仅能学到一些新知识,而且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7

一、渗透速读与巧读方法,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十分必要。首先,通过快速阅读,可发展学生智力。因为在快速阅读中,学生需要经过理解、思索、想象与记忆等思维活动,提高阅读速度,以提炼出更多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与反应力,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其次,速读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尤其是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再次,速读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因为在阅读时,学生会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收集更丰富的词语,而词汇知识又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以,速读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阅读量也逐步上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速读方法, 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逆向式讲读。如教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 ,在阅读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析篇末内容, 而后阅读文后思考题。一般而言,篇末内容的概括性很强,通过对其分析,学生可提前把握文本主旨。这样,通过逆向阅读,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在文后问题的驱动下,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发掘课文难点,把握文本细节。这样,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跳跃式讲读。即跳读,不再是逐字逐句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课文脉络,突出重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本。一般而言,该阅读技巧适用于内容冗长繁杂而情节曲折迂回的文章,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脉络, 提炼所需信息, 训练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细读与会读策略,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与思想上缺乏独立性,难以快速辨别真假,同时学生意志力与情绪方法缺乏稳定性,因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细致分析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思维准确性。如分析文本时,教师可提出启发性、引导性 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 研读文本 细节 ,发掘隐含 信息。对于疑难问题,还可引导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把握语篇深意。

三、注重精读与多读训练,指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有较为活跃的思想、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若教师只是单一、反复地分析课文,那么学生会感觉学习太过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读,换言之,教师需要注重朗读,放手让学生完成思考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者与启发者,教授学生阅读与分析方法,适时点拨学习难点。这样,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自主阅读与朗读,自主思考与感悟,研究文本细节,发挥想象联想,入情入境,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加深知识印象;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并让学生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么再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是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思维,对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很大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六、训练字词,强化阅读基础

字词是学生能够自我阅读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强化学生的字词训练,小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很多,我在教学中清除这个障碍的做法有:一是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依靠字典认识生字,理解字义;二是随时请教父母和老师,先知读音再辨其意,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三是重视平时的组词训练,联系词语的意思理解生字。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我国古代曾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唐代诗人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经指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些都强调博览群书的好处及读书的重要性。那么,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就应该深刻思考: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精彩纷呈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调查显示,一些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没有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因此,阅读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课内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读法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一见到书本就主动阅读的习惯;其次是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鉴赏文本的水平,再加上书籍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很快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巧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1.自主阅读,激发兴趣。

故事的诱惑力确实是巨大的,成年人往往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更不要说小孩子了。如我虽然从事教学工作五、六年了,但一听鞠萍姐姐讲故事就着迷。对于小学生而言,听故事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都会坐得很端正,聚精会神,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竖起耳朵想听一听。伴随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被渲染了的课堂氛围会把孩子们带入或充满趣味、或惊险刺激、或悬念百出、或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里。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渴望知晓结局的时候,教师可以停止讲故事并告知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如果你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那么就自己读一读吧。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可以出示一本故事书,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就请阅读这本书,书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其实早已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兴趣,相信他们一定会认真阅读这本书。这种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课外读物的魅力、积极主动阅读的方法,效果恐怕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有用。

2.听讲故事,诱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讲故事,讲完故事后告诉大家是从哪本课外读物中看到的故事,然后由教师组织一次小小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同学讲的故事最有新意,哪个同学讲的故事最动听、最感人、最有趣等。如有些学生从《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少年博览》等少儿杂志中选取故事,更有许多学生从《一千零一夜》、《舒克与贝塔》、《鲁宾逊漂流记》、《金银岛》、《绿野仙踪》等深受孩子喜爱的书籍中选择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令人着迷的故事情节,加上学生形象生动的讲述,既启发孩子的心智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故事带来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感受到课外读物的魅力,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如果孩子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阅读,注意力根本没法集中,静不下心来读书,效果显然就会很差,甚至适得其反。由此可见,学习环境对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事实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无外乎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致学生的阅读面不宽、阅读量不足、知识不丰富。阅读环境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指导与帮助学生阅读,让学生品味浓浓书香,从内心深处产生想阅读的欲望,激发阅读兴趣,并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的一种习惯,为今后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优越的读书环境,课堂上不能只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愉快的、和谐的读书氛围。比如: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教室,并编排入册,然后推选出“图书管理员”,让“图书管理员”管理班级图书,由教师选定一周中的某两节课进行阅读。过一段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图书“推销”活动,推销自己阅读过的读物,最好选择班级图书角中的图书进行“推销”,向大家介绍这本图书,可以介绍书本的插图、讲讲书本中的故事、谈谈读了故事之后的体会等,最后比一比谁的图书最畅销,以此评选出最棒的图书“推销员”。让学生在图书推销活动中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成为最棒的图书“推销员”就必须用心阅读每一本书。相信这样良好的读书氛围会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爱上阅读。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帮互助”式学习。比如,有时学生阅读时遇到了困难求助于教师,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力量妥善解决而不是自己告诉学生。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激烈的争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达成共识从而解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多组织几次这样的阅读活动,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知道阅读时不应该只是走马观花似地看几行文字,而应该用心读、走进文本发现问题,弄懂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起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作用。

所谓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这些阅读任务或阅读活动的本领,是影响阅读效果的基本因素,因此提高学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做到“善读”。

“善读”指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从词句到修辞、从结构到主题,表情达意的技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提升,最后达到能自己读通、读懂程度合适的报刊书籍的技巧。我认为只有善读课本之后才能读好其他报刊书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善读”呢?“善读”一定要从文本抓起,教师教学课文时一定要带着学生一起读文本,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读书方法,真正做到心到、笔到、口到,并能准确、生动、形象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对读物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閱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获取到丰富的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让学生在书海中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梁俊杰.对南部山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思考[J].宁夏教育,2007(5).

[2]王跳巧.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J].教学探索,2007(5).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9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听到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时,当你们听到一段动人心弦的诗文朗诵时,当你们见到一位知识渊博、思想睿智、谈吐高雅的人物时,你们心中是否油然而生钦佩之感、羡慕之情?的确,普通话是那么的文雅大气,优美动听,普通话又是那样的通俗易懂,亲切舒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说着普通话,就会得到理解,甚至获得友谊,真的是“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的确,高超的朗诵艺术是那么的富有魅力,它能让我们饱览波澜壮阔的大海,也能让我们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它能让我们目睹钱塘江大潮的风号浪吼,也能让我们聆听鼎湖山泉水的低吟婉唱;它能让我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驰,也能让我们在如诗如画的漓江中留连荡漾;它能让我们为洛杉矶地震中阿曼达的得救而雀跃欢呼,也能让我们因卖火柴的小女孩惨死街头而悲伤流泪„„它能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享受数不尽的真善美趣!的确,渊博的知识,令人钦佩,睿智的思想,让人景仰,再加上标准的普通话,高雅的谈吐,则更加使人心中仰慕!与这样的人物交谈,我们就像沐浴在阳光雨露晨风中,我们的心灵在接受智慧与美丽的滋养,我们的气质在向文明和高雅提升!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练习说普通话吧!和同学说,和老师说,和家长说;在校园说,在家里说,在所有的场合都说。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纠正,共同提高普通话水平!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广泛地阅读吧!在学校里,在家里,在图书馆里,在书店里;读诗歌,读散文,读故事,读小说;读文学

作品,读百科全书。我们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我们变得越聪明,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就越有力量!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练习朗诵吧!每天朗诵一小时,或两小时。朗诵我们喜爱的课文,朗诵课本以外的美文。朗诵优美的诗歌、散文,朗诵有趣的小说、故事。当我们独处时,可以一个人高声地朗诵,那声音会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到一个又一个奇异而美丽的世界;当同学们一起朗诵时,那声音会成为一种庄严的仪式,纯洁和圣化我们的心灵。朗诵着,朗诵着,优美的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会使我们拥有高雅的谈吐;朗诵着,朗诵着,文章独特的立意、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思、生动的修辞,会使我们得到一支生花的梦笔;朗诵着,朗诵着,我们的头脑更加丰满,我们的思想更加睿智,我们金色的童年多了一种优雅的生活!

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篇10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法但无定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在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主动的接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

1.问题激趣。

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假如有人对你的作品做出评价时,你希望听到那种声音?学生回答:第一种。接着又问两种不同的评价,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时学生的回答肯定不外乎是两种——难受和喜悦,然后导入新课:看看作者又会怎么样呢?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就会达到事倍而功半的效果。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单就课题我问学生:“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是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为什么称亲人?”通过这样的问题,就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达到主动阅读的目的。当然,教师在设计激趣问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好度:过易,学生容易停留在表面,浮而不入;过难,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阅读自信心,从而失去兴趣。

2.情境诱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或者抒情、场面描写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于阅读内容有关的画面展示出来。比如《草原》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辽阔草原的一碧千里,蓝天、白云、牛羊群,好客的主人以及待客的热情场面,这些内容都和课文紧密相关,还没有看完就有同学跃跃欲试。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利用远教资源,把圆明园的辉煌时期的建筑利用课件再现出来,还把电影《火烧圆明园》部分内容链接起来,视听结合,让具体鲜明的画面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怡然高涨。《再见了,亲人》一课,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再现,配合配乐课文朗读,同样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阅读的兴趣。

3.名著引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像古典四大名著。把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介绍给学生,由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景阳冈》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梁山好汉们的英雄事迹,告诉他们课文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要想了解更多,课余时间读读《水浒传》这部著作。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不但读得认真,还在课堂上争着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不少同学下去还专门找这部书认真的去读,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那以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课文是名著节选时,就会先行找原著品读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主动参与阅读。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的思维尽管有时候非常天真,但是他们业已具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学生对问题回答无论怎样,教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问题的任何理解,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防止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个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一个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阅读中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的予以肯定,进行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化作继续阅读的动力,使他们能够牢固树立起阅读的自信心。

三、重视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篇课文提到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都是女性?既然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男人也许因为战争而牺牲了。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激发了他们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感情。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课文通过大量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什么课题却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会毁灭?辉煌的建筑毁灭了可惜不可惜?如果是现在,这样的悲剧还会不会发生?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就会悟出:辉煌代表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水平,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值得珍惜,但由于侵略者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却毁于一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

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提高阅读能力不容忽视的一种方法,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联系旧知识,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主要内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和《凡卡》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黑暗的旧制度的罪恶,但是课文选材不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三篇课文,便会找出答案:《卖火柴的小女孩》属于童话,通过小女孩擦然火柴看到的不同情景,表达了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和疼爱的美好生活;另外两篇是小说,《小音乐家杨科》描写了波兰一个叫杨科的穷人家孩子,很有音乐天赋,但因为家里穷而无法真正的去享受音乐,还时常因为爱音乐而遭到毒打,最后悲惨的死去;《凡卡》中凡卡为了能过上比较好一点的生活,从农村来到了城里当学徒,但是依然过着还不如农村的苦难生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想反映同样的主题,可以采取不同的体裁。在阅读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文章中儿童的不幸遭遇和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痛恨旧制度,更加热爱新生活,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阅读也一样。因此我觉得阅读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自己去获取知识,读懂各类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应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自己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猜测该文章的主要内容等,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写下来;也可以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还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谈谈自己不同的看法;对文章进行点评;随时记录读书心得;摘录好词语、句子、片段,写读后感。

在学习《观潮》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去读课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读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部分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对于各段内容相似或相同的文章,重点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他各段,这样做,同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阅读理解来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是阅读的关键,《再见了,亲人》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我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能够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们议论纷纷:“雪”使人想起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艰苦生活;“炭”使人联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是表达中朝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这个词中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阅读方法转化为阅读能力。

六、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师要多创造条件,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召开朗读会、故事会、作品交流会,定期让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另外展出学生的阅读成果,对优秀的阅读成果予以奖励,以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这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11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概括总结得太多,感受鉴赏得太少,导致美学形象的割裂化和符号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有如下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针对的是文学作品,就是《标准》中所说的虚构作品,也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艺类作品(叶老对语文教学文体类型的分类: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在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它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教学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上。这种体验和感悟以语言为媒介,注重语言的表意功能和美学特征,这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即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了这一基本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目标”理解作答记叙文阅读题。

二、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关于阅读方法,《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旨在有效地把握文章中有价值的内容,所以有精读与略读(浏览可归入略读的范畴)之分。朗读可以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初中阶段正是一个过渡期,朗读教学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先求准确,再求生动。前者指的是读音标准、节奏无误、语调规范;后者指的是能体会文字的感情色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利于心境的沉潜。它是注目会心的过程,因为没有口诵耳闻这个中间环节,速度要快得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刻意闭嘴,控制眼球的运动,教会学生一目十行的扫读方法。略读和浏览的能力,在考试中做记叙文阅读题时相当重要。因为在中考考场中,在阅读时间受到限定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效率,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让学生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遴选最佳答案,最大可能地实现阅读理解的优化,从而提高得分率。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标准》中两次提到“鉴赏”一词:“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初中生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有限,更不用说评鉴能力,所以只能说“初步”了。文学鉴赏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后一个段位,同时,它又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语文课之所以有语文情味的一个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在解读文本时从鉴赏的高度来把握文学作品,学生就意识不到文章有多好,学它有什么趣味,甚而觉得它 “面目可憎”。

鉴赏能力如此重要,当务之急倒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是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美学特征深有体会,就可以根据学情,在讲解时可详可略,可深可浅。教师有史学的修养,方可知人论世,以知其文;有哲学的修养,方可高屋建瓴,明辨是非;有文学的修养,方可体察情味,曲尽其妙。其要领唯在多读书,“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侧重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侧重批判性阅读,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侧重反复涵泳,有助于感受文章的艺术特征。如此种种,都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形成相应的答题能力。

总之,学生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更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明确记叙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正本清源,方可登高望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起记叙文阅读能力,发挥真正意义上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篇12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语文阅读感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情境, 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 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 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如我在教读《最后一课》时作如下设计, 课文中的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年龄相近, 然而他却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课文写他上“最后一课”的感受, 重点写了他的所见、所想,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透视出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同以前上课的许多变化, 你能找出这些变化吗? (2) 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和往常上课教师、学生的不同感受, 文中究竟写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这样以设疑作为阅读的导语, 通过激发求知欲, 将学生阅读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成为推动阅读教学的内动力。第二在阅读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勇于质疑。教师应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自行加以研究。不应该把课本知识当作惟一正确的答案, 不应该强迫学生接受教条化的知识, 而应允许他们自主地作出选择、分析、评判, 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究, 深思善疑学会自己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质疑、小组解疑、集中答疑来解决,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针对一篇课文,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能力, 以解决问题为乐,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 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爱好。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 要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清楚, 用普通话朗读, 读准字音, 不漏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颠倒, 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 态度自然大方, 语气顺畅, 停顿合理, 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 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出声朗读再采用画线法标出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 找出全文中的总结性段落等。“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读可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在教郭沫若的《雷电颂》时, 教师提出朗读的要求后让学生读, 学生满怀热情的去读, 在读中体会到屈原对祖国的爱, 对黑暗的愤激。

第三阅读文学作品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因此我们叫学生理解作家的情感, 理解人物的形象时, 要把自己置身与作品中去充当一个角色, 用换位法去体验, 在体会角色的过程中受到触动, 从而提高阅读作品的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比如我在教《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用此方法, 让学生先回忆自己童年时的情景, 再让学生当文中的一个角色, 和迅哥面对面的交流, 学生觉得课文有意思了, 从角色的体验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掌握了阅读的重点, 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意识。

第四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还要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办法, 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浏览文章时, 找出文章的妙处, 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 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阅读方法一般指精读和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 细细揣摩, 较深入的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略读指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课外阅读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略读对文章进行筛选, 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做摘录、记读书卡片、写随笔等好的读书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平和效益, 要让学生更新学习观念, 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让学生课外阅读初中阶段新课标规定学生必读的十部名著外, 我还让学生阅读《读者》、《意林》等好的杂志, 并抽出一定的时间挑出好的文章让学生一起品读, 阅读是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活动, 在阅读中学生有个人对读物的感知、思考与评价。他们争先恐后的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日积月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

上一篇:快乐的端午节_500字优秀下一篇:关于教师下水文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