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精选11篇)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及原因;理解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知道只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文化生活现状的探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必要性,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教学难点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图片。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电视节目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再加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更是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总之现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那么如何看待这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呢?这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播放视频:服装、超级女生、广告。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几个视频折射出当代文化生活呈现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反映了我国当代的文化生活得到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色彩斑斓的特点,人们的文化消费面临着多种选择,也反映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

1. 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

当今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例如,过去夏天乘凉的人们可能只能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现在可以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看家庭影院等;又如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能看几个现代京剧样板戏,而如今不但京剧的曲目增多了,各地方剧种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小品、相声等为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小字体材料,并思考当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呈现的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课堂探究:(1)你能否对上述某一观点提供具体例证?(2)在你看来,当前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 探究提示:(1)“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借助央视《百家讲坛》平台,在“十一”黄金周解读《论语》心得而迅速“走红”中国南北,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论语》热。

(2)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盈利性、规模化、产业化,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文化生产的民族性,文化消费的趋同性、选择性,等等。

教师过渡:广告、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我们称为文化产品。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让我们目不暇接,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无限色彩。我们的文化消费也具有多种选择。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如此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呢?

2.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教师活动: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文化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的可喜的变化

(1)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2)表现: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

多媒体展示: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视科学文化知识讲座,网络科学文化知识信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健康的小品和相声,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产品,也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原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表现: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例如,一些地摊商在街头巷尾公开兜售非法盗版、黄色淫秽的书刊,天津农村一些饭店菜

单上赫然写着“出水芙蓉”、“一丝不挂”、“勾勾搭搭”„„端上餐桌发现,原来“一丝不挂”是一只烧鸡,“勾勾搭搭”是黄豆芽炒绿豆芽。一些娱乐性节目中也出现了以下的现象:在竞技性娱乐节目中,常以失败者的被捉弄与受挫为乐;在综艺类的节目中常出现荤段子、暴露镜头;为刺激观众,有些主持人常将肉麻当有趣,或港腔台调,或打情卖俏,或恣意嘲弄,或刻意调笑;有些娱乐报道捕风捉影的炒作,制造“吸引眼球”的假新闻。

多媒体展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黄色书刊、影碟、电脑算命、杨丽娟追星悲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两个观点”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多角度回答。

教师总结:应全面地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不可片面化。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如网上算命等。它启示我们,必须对文化生活进行管理,加强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3.正确对策:对文化生活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众传媒的发展越迅速,也就越需要规范。在这方面,国家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整顿电视、网络的低俗之风,严查暴力色情内容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净化文化市场,发展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课堂探究:教材第88页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可否提出自己的建议? 探究提示:赞同家长C的观点。因为重友情并不是要进行“人情消费”,中学生自己并不挣钱,所花费的钱都是家长给的,生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到饭店请客吃喝容易导致攀比,把友情庸俗化,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之间互赠礼品应围绕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世故化、成人化。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知道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杂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消费者需求是不一样的,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我们来一个简单的调查:你最喜欢的文化节目是什么,你的家庭成员分别喜欢什么节目?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主动回答。

教师点评: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们的文化需求是不一样的,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1.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专家点评”材料,并谈谈你的认识。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怎样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

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一直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目标。注意:我们讲的是通俗,绝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透视“超级女生”:“超级女生”的背后有这样一组天文数字,全国报名人数达15万;收视率突破10%,稳居全国同时段所有节目的第一名;超过2000万观众每周热切关注;报道媒体超百家。传统主流文艺节目的确应该从这档节目火爆一时的现象中吸取经验教训。请思考超级女生超在哪里?湖南卫视收视率为何如此之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超级女生有豪华的包装;新颖的节目形式;时尚的文化元素;多种风格的曲目;能够让普通老百姓有成名的机会;特别是观众参与其中,和观众互动。我们国内的许多主流文艺往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生产出来,却被观众冷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对普通观众需求的忽视,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缺乏与观众互动。

教师设问:这对我们发展文化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无论是娱乐节目还是文艺节目,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大众文化的内涵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①对象是广大人民;

②内容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③形式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④性质为社会主义文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色旅游”、“街舞、NBA”、“同一首歌”、“送戏下乡”、“百家讲坛”、“超级女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千手观音》”。

课堂探究:(1)如果你支持第一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由外,还请你思考: ①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文化作品; ②年轻人追“潮”有哪些原因;

③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探究提示:①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金庸、古龙等一些人的武侠小说,崇拜明星、歌星。

②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我塑造等等。

③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课堂探究:(2)如果你支持第二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由外,还请你思考: ①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作品是否过时了? ③现在的流行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探究提示:①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③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如过往的烟云。课堂探究:(3)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探究提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她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春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文化能成为经典文化。

(3)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因为二者不是同一层次上的问题,其衡量标准也是不相同的。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本身的价值,看它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我们既要一些能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经典作品,也要一些接受群体广泛,受人们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

三、课堂小结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篇2

今天, 在很多大学生的眼中, 宿舍已经远远超越了“休息”的功能, 而承载着更多课堂之外的大学生活内容。特别是近年来, 随

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大学宿舍的育人功能愈加突显, 更多的人性

化管理让大学宿舍平添了几分文化色彩。于是, 大学宿舍这个只是地点指向的词因为大学生个性生活的斑斓而带上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宿舍内, 学生们关注着天下大事小事, 可以因为观点不同争执得面红耳赤, 但不会伤了感情, 更多时候是沟通之后对对手独到见解的点头尊重;宿舍内, 学生们谈论着个人幸事悲事, 可以因为一时失利感叹少年之愁, 但不会长久, 更多时候是青春激昂后对未来的踌躇满志……所以, 在很多大学生心中, 大学宿舍又是感性的、情绪的、流动的, 其文化色彩的斑斓衔接的是青春的律动。我们不难理解, 每当大学生即将走出大学生活时, 他们会对着宿舍这一方斗室“未语泪先流”, 因为, 这里有他们割舍不下的青春故事, 有他们的激情、爱恋和感动。

记载着大学生丰富生活、感情的地方, 当然不应该有教育者的缺

失。高校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的动力下开始越来越关注大学宿舍,

让更多关于人的品质的教育在这里延展。思想因为引导而走得更

远, 自由因为引导而更有价值, 生活因为引导而更趋和谐。本期

“刊中刊”的策划源于永城职业学院举行的“宿舍文化与大学生

成才”主题演讲比赛。有教育者听了演讲后说, 学生们关于宿舍的

感性叙述, 让他们看到了大学生课堂外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也让他们看到了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巨大能量。刊载的这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篇3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1.情境展示。

展示本班学生的艺术节照片,导人新课。

2.设计目的。

积极引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例子作为导入,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化生活的特点,同时直接点题,简单明了。

二、情境探究,学习新知

1.文化生活素描。

(1)文化生活的特点。①情景创设:刚才了解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那同学们的假期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为什么可以选择这些文化消费方式呢?②设计目的:从学生自身实际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很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训练,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2)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原因:科技、传媒、经济。①共同探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消费方式呢?在选择这些消费方式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呢?②设计目的: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是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侧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文化生活现象,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说出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辨析类问题也是高考的命题思路,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都是高频率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③图片展示:“深圳最美女孩”文芳;散布H7N9流言者被刑拘。④设计目的:现在的学生经常上网,网络中令人忧虑的现象是与时俱进的,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辨别虚假的和不健康的东西,要使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法律意识,明确责任意识,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共同探究:针对同学们所说的上述问题,我们该怎么做?(2)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探究关于措施类的问题,如果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知识体系可抓,一般应该从主体角度去分析,弄不清楚主体一直是学生丢分的原因,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来探究,加深学生对行为主体的认识。(3)幻灯片展示:解决的措施。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公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别能力。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4)设计目的:选用这样的顺序讲解是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国家要正确引导、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共同探究。①为什么?学生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总结第一点原因和第二点原因。对比学生们的文化选择。父母的选择和你一样吗?这说明文化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有双重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②设计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总结、推理的能力。(2)是什么?(根据原因,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文化。(3)共同探究:流行文化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4)设计目的: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学会辨别流行文化与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区别。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境回归,总结新知

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教案 篇4

制作人:王辉

班 级:美术1302班

学 号:201330701020

4生 活 中 的 色 彩 搭 配

【课型】理论应用课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学美术六册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突出的重点是把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引导学生从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入手,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颜色的联想,从而热爱缤纷的色彩;感受生活中色彩的美感,体会色彩在美化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通过教材和课件中的图例和教师的启示讲解,应使学生认识到:(1)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现象,这些现象的形成受色彩规律制约;(2)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学难点】

(1)使学生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2)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sony经典油漆广告视频。

2、提问:欣赏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简答:略

导言:最大的感受是色彩,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色彩,我们的生活更是离不开色彩。好的色彩搭配给我们美的享受,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那么生活的色彩如何搭配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板书课题)

二、基础知识:

1、回顾旧知识:(1)谈一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色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种颜色? 学生简答:略

小结:生活中有无数种不同的色彩,但主要的颜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等。

(2)想一想:色彩中的三原色是什么? 学生简答:略 小结:红、黄、蓝

2、色彩基本概念:

(1)三要素:每一种色彩都有它的三要素,提问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讨论简答(略)小结: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色彩的相貌。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也可称之为亮度、深浅程度。纯度:色彩的鲜、灰程度,也称之鲜度、彩度、色彩饱和度。

(2)对比色、临近色、同类色:

找一找:观察色环,你能找出对比色、临近色、同类色吗?

对比色:补色,在色环上呈180度

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

临近色:相近色彩

同类色:同一色相

(3)色性:色彩的冷暖

冷色:蓝 绿 紫

(清凉

冷静

亲和)

暖色:红 橙 黄

(热烈

温暖

激情)

三、色彩搭配:

(1)对比色搭配: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在色相、明度、上相差较大,给人强烈、鲜明活泼、跳跃感。

(2)同类色搭配:同一色相的色彩进行变化,形成不同的明暗的层次,只有明度变化的配色,给人以舒展亲和、心情平静感。

(3)临近色搭配:相近色彩搭配在一起,在色相、明度、相差较小,如红、橙,黄、绿等能给人以融合、亲近感。结合图例分析总结色彩搭配规律

通过以上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各种色彩关系。

四、讨论实践:(抽签答题)

1、冬天适合搭配哪种色彩类型的服装?夏天呢?

深色配暖色

浅色配冷色

2、马路上环卫工人通常穿哪些颜色服装?为什么?

橙色、黄色

对比强 易于被识别 避免交通事故

3、儿童乐园宜采用什么颜色?为什么?图书馆呢? 纯度高 色彩鲜艳

符合儿童快乐的心理特征

浅色

冷色

绿色植物

宁静

简洁

4、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色彩搭配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求,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不同的色调搭配等。

【教学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把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把学习内容生活化、实践化。【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摄象机或照相机,捕捉生活中美丽的色彩,与同学相互欣赏交流。

2、谈一谈你认为装修最好的饭店(饭馆)是哪一家,为什么?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1、三原色:红

2、色彩的三要素:

3、搭配规律:

色相——色彩的相貌

对比色搭配

明度——明暗程度

临近色搭配 纯度——鲜灰程度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篇5

一、新课推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歌曲《茉莉花》,并展示一组精美的画面。

师导课(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同学们,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前,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缺乏色彩,比较单一。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人的文化生活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事实上,通过刚才屏幕上那一组精美图片的展示,同学们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再观看一段今年6月份我省举办的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录像,来进一步了解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当代文化生活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又是什么原因使其具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当代文化生活所具有的新特点:色彩斑斓,丰富多样。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其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学生可能既会说出客观方面的原因即课本上的原因,也可能说出主观上的原因,教师对于学会回答出课本以外的原因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教师归纳总结:科技的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文化生产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也给大众传媒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获得文化产品。这使我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同学们我们常说,看看别人的,想想自己的。欣赏完刚才那段精彩的视频,我想问同学们,大家的文化生活怎么样呢?今天我给大家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可以畅谈自己的文化生活。(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学生回答:略。学生可能会提到上网、看书读报、听音乐、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着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给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得出文化生活中“喜”的一面。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同学们所选择的文化活动,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把这些影响归纳总结一下,就如屏幕所示。这也正是文化生活中可“喜”的一面,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一下。(多媒体展示幻灯片)(1)可喜变化

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以灵活而又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等等。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上网,其实我也是一个忠实的网民。前几天,我为了更好的了解长征精神,便在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出现了这样一个网页。网页的前半部分是在解释长征精神内涵,可后半部分却出现了一组庸俗的图片,并配以诱人的文字。什么“热辣…妹”“激情…女”,品位及其低俗。这些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 “黄毒”。事实上,网络“黄毒”及庸俗的东西不止这些,还有比如这样的网页:(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师:既然这些品位低下的网络“黄毒”是庸俗的,不健康的,为什么一些网站还要把它放在网页上进行传播呢?

学生回答:略

师(归纳总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市场的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所致。市场经济,特别是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可是,我们知道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特别是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使大众传媒不负责任的传播和生产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和内容。至于用明星的绯闻大肆炒作,更是屡见不鲜!对此有人形容如今的传媒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低俗顶替了端庄!”这正是我们文化生活中“忧”的一方面。总结一下,如屏幕所示(多媒体展示幻灯片)(2)忧虑的现象:

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级趣味;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辨证的看待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应该明确“喜”的一面是主要的,“忧”的一面是次要的。可我们不能因为“忧”的一面是次要的而忽视它,不管理它。相反,对于这样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我们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那么,我们要把这样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引向何方,管成何样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生活场景,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日,小明的爷爷正在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突然,小明拿过遥控器就选了这样的电视节目(多媒体展示幻灯片)爷孙俩人就此展开了如下争论:(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爷爷:有关长征的歌曲是非常有教育意义与艺术魅力的经典作品,如今的青少年应该多唱多学!不要整天就知道唱一些流行歌曲。

小明:为什么不能唱流行歌曲呢?比如周杰伦的《蜗牛》, 有激情、有新意、通俗易懂又切合我们的心理需求。长征歌曲离我们较远,都过时了。围绕以上观点,请同学们思考:

(1)长征歌曲过时了吗?为什么?

(2)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谁的价值大?

学生讨论:略

师:(归纳总结)经典和流行作品各有其特点,各有其价值.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是看它接受的群众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在文化史上经典的不一定流行,流行的不一定经典。只有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样,只有真正经典的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

无论是煞费苦心,纵横捭阖的高雅经典作品,还是信手拈来,切合时代的通俗流行作品,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的的文化产品,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这种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也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那么,怎样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一起来想“方” 设“法”。(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镜头一:狂热追星,不惜一切

镜头二:热衷炒作,急功近利,缺乏创新是大众传媒存在的主要问题 镜头三:文化生活匮乏的民工

(在画面出现的同时,并配以下声音)

镜头一:有些学生过分迷恋偶像而荒废学业,用大量金钱购买明星的东西,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看不到明星奋斗的足迹!

镜头二:据查,中学生追星除自身因素外,与市场和传媒的炒做也密不可分.专家说,这是

传媒急功近利的结果,缺乏创新是大众传媒的主要问题.如果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百家不鸣,百花不开,国际社会就会抢走我国的文化资源!

镜头三:如今,民工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可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极度匮乏.有民工说,要是国家的一些艺术团体能到工地上演出, 一些名人能关注咱们的文化生活该多好呀!

最终形成这样一个画面(多媒体展示幻灯片)分角色讨论

(1)青年学生应追求明星的什么品质?(2)民工在文化生活方面有什么愿望及要求?(3)明星和大众传媒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中,应该具体做些什么?(4)政府通过哪些措施来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此处,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要求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相关内容,从自己所选的角色出发。师:激烈讨论的背后,是智慧的展现。把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整和总结一下,我们就得出了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措施和方法:(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师:作为政府和国家的代表,我们具体通过哪些措施来贯彻这些要求呢? 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滨州一中的同学真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让我们看看党和国家是怎么做的:(多媒体显示)

师:到此,本节课的知识就学完了,我们总结一下,如屏幕所示(此段文字以配音的方式朗读出来)

师: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这一文化纲要的指导下,我们的文化生活必将绚丽多姿,阳光明媚,充满和谐!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完美自己。(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网络文化促使网络语言的流行,比如“7456、886、BT、PF”等。很多学生喜欢用它进行人际交流,写日记、周记,甚至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老师和家长认为这会养成学生不规范使用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有专家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也有专家对此持宽容态度,认为语言需要社会来检验。很多学生认为,网络语言言简意赅,很多时候一个单词或一个符号就能说明许多事情。

讨论:你对网络语言是怎么看的?

师:智慧需要碰撞,真理更须辩论!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我们这个问题的辩论。最后,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二、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代文化建设的状况,以及如发展大众文化的问题。明确了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应该全面认识、看待当前的文化现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小结: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当代文化生活与消费特点变化原因可喜变化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忧虑表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众文化含义

三、板书设计

1.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走进文化生活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文化市喜③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场、大众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传媒对文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化生活的忧②荒诞、庸俗,迎合低级趣味影响③热衷炒作,传播“绯闻轶事”3.大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文化内涵:面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王先勇制作2009年上学期 湖南省嘉禾县第一中学

四、布置作业

1.今天的文化生活“喜”与“忧”交织在一起,出现“忧”的原因是()

A.文化市场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2.我们目前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除了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还必须是()A.经典的文化

B.流行的文化

C.高雅的文化

D.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 3.我们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因为()

A.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超过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B.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C.高雅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D.人们精神的空虚

4.社会上不良文化侵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有关少管所调查资料显示,少年犯有70%以上受过不良文化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首先要()

A.加强政府职能,打击青少年犯罪

B.加强文化建设,提供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

C.加强文化建设,杜绝青少年犯罪

D.加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

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6.有人说,大众文化是“眼球文化”,只有得到大众的关注,文化传播才变得有意义。此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遵循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B.牢牢把握住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认为大众文化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看到了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网络文化作为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成果,给中学生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改变产生不良影响。网络的兼容性、随意性,意味着不同来源的各种知识、观点、言论、意见、消息等兼收并蓄,这些信息会对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和可塑性强、筛选信息能力差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会使中学生的行为失控,出现网络成瘾,情感冷漠以及网上暴力等问题,网络成瘾者上网后精神极度兴奋并乐此不疲,情感冷漠者,对亲友冷淡,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使中学生心理变得混乱,有许多人会将网络中培养出来的“放纵”“说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现实社会中,产生诚信危机。据此回答7~8题。

7.网络文化作为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成果所体现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以大多数人的口味为基础,以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为目标 B.需要消费者拿钱购买,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C.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 D.消费者跨越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界限

8.网络文化给中学生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改变产生不良影响。这表明()

A.网络文化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

B.必须禁止中学生上网 D.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D.网络文化具有商业性

选择题答案

1-5

6-8

9.近年来,文化逐渐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最为人关注的是“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草根文化的兴盛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三国”、“论语”等通俗化学术文化的异军突起。

辨题:大众文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

参考答案

8、DDBBD

CCA

9、(1)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超级女声”等文化产品以其灵活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由于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会出现荒诞、庸俗内容的大众文化产品。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篇6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56分)

知识点一

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是国家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进行的社会收入的分配。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收入的分配 ②财政具有固定性的特点 ③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④财政就是财政收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④错误;财政没有固定性的特点,排除②。2.对财政和预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财政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 ②财政就是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③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获得,是无偿的 ④预算是国家财政的基本收支计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财政和预算是两个基本概念,①④是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②③表述均错误,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和决算是财政收支的计划和执行报告,不是财政本身,财政收入有无偿和有偿之分,如税收和罚款是无偿的,其余利润、收费、债务都是有偿的。

3.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作用的是()①增加对老、少、边、贫地区的转移支付 ②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 ③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④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涉及的均是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入选;②④涉及的是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排除。

4.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以下改革措施与其带来的影响对应正确的是()①把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调节产品结构——引导居民消费方向 ②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③健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使公民依法纳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正确,把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调整产品结构,引导居民消费方向;②不选,因为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无关;③正确,健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高社会消费的总水平;④不选,因为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会减少企业负担,不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5.“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这一举措意在()①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②促进财政收入增长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无关;②不符合题意,上述举措不是为了促进财政收入增长;③正确,上述举措体现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正确,上述举措旨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故本题选D。

6.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就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督。这一模式的实施将()①提高公共服务价格,增加民营企业利润 ②发挥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项目融资成功可能性 ④提高社会资本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基础设施”有利于发挥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同时由政府付费获得回报,实现了风险合理分配,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选D;①不选,“提高公共服务价格”与材料无关;④错误,社会资本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会提高,因为我国公有制为主体。

7.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取________财政政策,通过________财政支出、________税收、刺激________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A.扩张性 增加 减少 总供给 B.扩张性 增加 减少 总需求 C.紧缩性 减少 增加 总供给 D.紧缩性 减少 增加 总需求 答案:B 解析: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B正确。

8.2016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加大财税支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筹集的化解过剩产能资金进行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支持力度与去产能规模挂钩。这里的中央专项资金()①发挥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③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支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特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化解过剩产能要加大财税支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这里的中央专项资金发挥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平稳运行的作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这里的中央专项资金属于经济建设支出,而不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支出,③说法错误;税收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特征,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9.2016年12月16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视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加大 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强化经济托底政策。财政政策既能托底经济增长,也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中国经济的问题。其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①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社会总供给增加——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国家经济增长 ②降低创新型企业税收标准——企业税负减轻——研发投入增加——企业实现转型 ③银行降低存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减轻——研发投入增加——企业从供给低端迈向中高端

④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公共产品和服务总需求增加——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生产扩大——公共需要得到更好满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经济建设支出是指国家用于生产性投资和基本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直接结果是增加了社会总需求,而非社会总供给,故①错误;税收是财政政策,减少税收,企业税收负担减轻,使之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能够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故②正确;调整利率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而非财政政策,与题意不符,故③错误;政府通过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会带来更多的公共服务项目、基础设施的增加,可以刺激总需求增长,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企业将扩大生产规模,达到供需平衡,拉动经济增长,故④正确。

知识点二

财政收入与支出

10.下列两个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与下图一致的是()

①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②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③劳动报酬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④财政收入与税率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的曲线可知,x随y的增加而增加,x与y呈正相关,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均呈正相关,①②正确;劳动报酬与国家税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提高税率只能暂时增加财政收入,但无限提高税率将不利于经济发展,最终将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③④均排除。

1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属于这不利影响的有()①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②最终导致供不应求和物价上涨 ③会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增加产生不利影响。①④符合题意,排除③。财政收入过多会导致供过于求,物价下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现象,排除②。

12.我们要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业近3万亿,年均增幅超过23%。这说明()A.3万亿元属于经济建设支出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C.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答案:A 解析:题干中为做好“三农”工作,“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业近3万亿,3万亿元属于经济建设支出,A说法符合题意。B中国家政权、C中改善人民生活、D中社会公平,材料均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13.针对新一轮的个税改革,提高起征点的提议受到江浙、广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欢迎,但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并不赞同,提高了起征点,这些地区本来就不多的税收势必减少,财政收入也会减少。在这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国家分配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D.企业利润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提高了起征点,这些地区本来就不多的税收势必减少,财政收入也会减少”等表明国家的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选B。

14.仔细观察下面甲、乙、丙、丁四幅图片,属于财政收支平衡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丙、丁 D.乙、丁 答案:B 解析: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通过对四幅图的计算,甲图的财政收支差额为0.1亿元,乙图的财政收支差额为5亿元,丙图的财政收支差额为0.3亿元,丁图的财政收支差额超过5亿元,所以甲、丙属于财政收支平衡,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满分44分)15.(22分)经济和财政是相辅相成的,财政来自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财政的增加,财政的增加反过来又支持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建设。

(1)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的关系是怎样的?

(2)财政的增加反过来又支持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建设。因此,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根据所学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财源的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加又会有力地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社会财富是一定的。如果财政收入过少,会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 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见,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观点是片面的。

解析:第(1)问考查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关键是理解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2)问,由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如果靠第一个因素的变化引起财政收入的变化,应该提倡,但如果仅从分配政策的调整来增加财政收入则是不值得提倡的。

1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以来,M区本着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为使财力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该区建立健全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教育、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三农”、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使教育、交通、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1)材料体现了财政的哪些作用?(2)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发挥财政作用,必须增加财政收入。请运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知识,说明如何促进财政增收。

答案:(1)①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三农”,表明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②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以及“三农”的投入,表明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中国红”色彩元素的文化探源 篇7

1. 自然崇拜

“中国红”色彩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起源和脉络里,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自然界的膜拜和原始人的尚红意识中。“中国红”色彩文化内涵,最初与血崇拜、火崇拜、日崇拜等自然崇拜有着密切关系。

1.1 血---最神秘的红

“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2在遥远的蛮荒年代,原始人总是看到血液伴随着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消逝这一过程,他们认为血是人的精华,具有一定的魔力——避邪、祛除妖魔和超度亡灵的威力。在早期,为了“取悦”神灵,人们拿动物甚至人的血祭祀神灵,这些都体现了血液有着避除不祥的神力。而由于血液是红色的,进而红色便成为血液的象征,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在我国山顶洞遗址中人的头骨和躯干上面及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根据专家推测与分析,我们的祖先认为用红色的粉末可以补充死者业已枯竭的血液,使其在另外的世界里复活。

1.2 火---最强大的红

中华民族自古对红色的崇拜还源于我们祖先对火的敬畏、崇尚。“火”被认为是天神力量的象征,这种崇拜与人们信仰血代表着力量同样古老。火可以驱走寒冷和黑暗,火以毁灭的形式带给人类洁净,它是强大的工具和现象,具有驱邪逐魔、消灾去污的能力,于是火红的颜色渐渐为古人所崇拜,被视为圣洁的象征。

1.3 日---最伟大的红

太阳从东方升起,它火红的颜色、耀眼的光明、炙人的高温,颇给古人以神秘莫测、伟大的感觉。由此,古人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我国古代祭祀的东君,实际就是“太阳神”。在中国民俗当中,鬼魂是最害怕太阳的,所以在太阳将要升起之前,鬼魂都要躲藏起来。旧时南方民间宅院,在正对厅门的顶上要安一个很大的太阳形,据说,有了这个太阳形,鬼祟便不敢再进宅院了。因为太阳是赤红色,因而人们对太阳的尊崇,也就衍化为对红色的崇拜。

2. 中国古代色彩观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红”色彩文化底蕴与中国古代色彩观及美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红”色彩在它们的影响下确立了尊贵不可动摇的地位及美好的象征意义。

2.1 中国古代色彩观——五行五色观

五行观,是总结前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世界万物起源,以及多样性的统一概括的辨证思想体系,是我国最古老、最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等书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3意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五色观,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观产生发展而来。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4“中国红”就是“赤”的延伸。中国五色观逐渐与阴阳五行、季节、方位、五脏、五位、五气结合并逐渐发展起来。五色是五行的象征,是天地四时万物本身色彩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描写。例如赤,《说文解字》:“赤,南方色,从大火。”朱雀驻守南方,且被认为是火的颜色。并且《说文解字》:“絑,纯赤也”,朱、絑是古今字。《礼记·檀弓上》:“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论语·庸也第六》:“子谓仲尼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骍,意思是赤色,也指红色的马或牛。《礼记·月令·孟春三月》记载孟夏之月,天子“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5从这里看出“中国红”色彩的认知己经上升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它的地位在以下两个方面也逐渐形成:

⑴色彩与尊卑贵贱:西周时期,五色观已有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梁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古代把色彩分为正色与间色之分,是从维持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出发,把色彩作为名贵贱,辨等级的尺度,从而使颜色逐步具有尊卑高下的文化特征。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斥责杂色“恶紫之夺朱”,说紫色夺正不“仁”。甚至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6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穿戴就充分体现了等级限制:大红是正色,所以多是奶奶小姐们穿戴大红色,而丫鬓们虽然穿红着绿,但那红多是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由此可见“中国红”在中国古代色彩观中逐渐确立了尊贵不可逾越的地位。

⑵“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易服色”的色彩制度是人类的色彩自觉上升到强制性的转折点。所谓‘改正朔’,就是重新制定和颁行新王朝的历法:‘易服色’,就是废弃前朝崇尚的颜色,确立并公布本朝崇尚的颜色”7战国末期邹衍第一次将五行与五气、五方、五色、五帝等的配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相联系,提出“五德始终”、“天道循环”的理论。按照五行相胜的顺序,每个朝代均受到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五色象征。例如相传炎帝神农氏始以火德王,又称火帝;唐尧亦为火德,周得火德,汉、宋、明皆为火德,火德之君都尚红,舆服、旗帜、建筑等等都以红为尊。由此“中国红”色彩便获得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成为尊贵之色。

2.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儒家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并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色彩形式中。儒家赋予色彩以社会伦理道德的意义是把五色定为正色,予其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孔子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以“礼”的形式保持单色的纯正性。《后汉书·服志》所载:“尊尊贵贵,不得相逾”。8儒家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思想。“比德”,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它认为色彩是一个人修养善行的彰显,色彩的装饰必须暗示人的美德,使用正色做装饰则是德行美好的展现。儒家的“比德”思想直接影响到“中国红”在我国的色彩观念。例如: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人逢喜事用红色;朝廷官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朱者红也;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等等,都是受“比德”思想的影响,从而使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中国红”色彩受远古的自然崇拜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德等学说的多重影响,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具有丰富、鲜明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理性、科学的发掘中国色彩文化底蕴和内涵,将可以期待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红”这饱蘸着中国民族色彩、民族感情的颜色,并不断努力实现其在各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红”将走向世界。

摘要:本文从“中国红”色彩发端的始因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层面对“中国红”色彩展开文化的探源,使我们更理性、科学的发掘中国色彩文化底蕴及内涵,期待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红”这饱蘸着中国民族文化的色彩,并不断努力实现其在各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红,文化内涵,自然崇拜,传统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宋文雯.“中国红”的魅力[J].美术观察,2006,2

[2].汪光芜、闭理由.中国色彩观念起源追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3].朱洁.“红”色彩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

[4].黄国松.色彩设计学[D].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5].李广元.色彩的文化[D].吉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6].朱狄.艺术的起源[D].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生活的色彩 篇8

这种感觉有点像生活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你跌倒了,但还得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这可能并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得去尝试。相同在绘画上,震撼世人的杰作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无论有否,无论成败,而你又有力量,能再带着希望继续画到下一幅画,那将会比上一幅作品要好很多。

奋斗使人孤独,奋斗也使人成熟。我每当失败的时候,看到这些美丽的色彩和画布上的笔触效果,从而又倍感兴奋。

我感觉我像是在一个特别的地方飞翔。

我热爱绘画,它能使每天和我们接触的美好东西永垂不朽,它能记录下我们的生活印迹。绘画,将我一生的追求及财富,与世人共同分享。

我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坦莫尼卡的一间小公寓里。小公寓即是我工作室,而画廊更是我的生活空间和个人的精神栖息地。我的一个房间里面挂满了绘画的帆布架,有些画好了帆布的将放在家里或工作室。其他那些没画画的帆布,更是我的信心所托,我要将内心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呈现给更多的人。

我经常从农场买回一些花,把它们放在一个舒适的地方。整天都在思考颜色和构图,是光亮点还是黑暗面?画面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然后我会对这个作品做个简单的素描,设计及布置,描出我感受中的形状。这个过程与绘画本身一样重要。内心经过长时间对美的蓄备,我便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想绘画,想将这些内心的感受呈现出来。

我大部分的绘画作品,完成于我对生活的激情享受之中,我相信色彩的活力来源于绘画,来源于创新。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篇9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第一站,我们来到中东……(展示课题)师: [问题]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课件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名称来历文字简介。

师:中东和我们学过的西亚一样吗?请大家把中东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中东地区图与西亚图作比较。

[结论]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师: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师: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请男、女播音员播报)[课件展示]新闻报道内容

师: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课件展示]战争画面图

师: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课件展示]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苏伊士运河)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焦点一:位于世界重要的战略位置

[课件展示]中东地区图(一湾、两洋、三洲、五海)指导学生读图。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第(1)小题。[课件展示] 表格图答案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展示]海湾战争资料。

师: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课件展示]焦点二:为石油而战---丰富的石油资源。讲小笑话[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讨论]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储量:最大;产量:最多;出口量:最多)

[课件展示] 中东石油的分布。

[讨论] 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中东五大产油国占中东63%)

[课件展示]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课件展示]航线A、B、C图。[课件展示]A B C三线到达的国家。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

要干涉中东事务。

[讨论]发达国家为什么要疯狂的争夺石油?(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中东地区必将面对石油枯竭的问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可以发展旅游业、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业等)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两个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少数发达国家由于这些优势而不断在这个地区挑起一些争端,引发了许多战争。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引发战争的另外两个原因: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

作业: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2.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猴子妈妈分铅笔故事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师:猴子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她不知道怎么办,你们能帮帮她吗?

师: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为“移多补少”法

师:这种方法利用了“平均分”的知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平均分,现在他们每个有3支铅笔,公平了。这个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揭题)

预设:

生:不公平

预设:

生1:把第二只小猴的铅笔拿1支给第三只小猴子,把第四只小猴子的拿2支给第五只小猴子(找生演示)

生2:可以把这些铅笔都合起来一共是15支,再平均分一分,每只小猴子得3支铅笔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

师:篮球是我们学校的品牌活动,每个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不四(1)班的两个组进行了投球比赛。

出示例2

师:大家仔细观察,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交流方法

提问: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

师:也就是比较两组投球的总数,你们同意吗?

小结:人数不一样,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师:那怎么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下

小结:也就是也就是说求出每组平均每个人投球的个数,然后比较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这样公平吗?

请同学们完整的计算一下两组的平均数

师:28指的是什么?

师:4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一组除以4,二组除以5?

师:你们求的7和6各表示什么?

直观图演示(课件)

3、理解平均数意义

师:7能代表一组的投球水平吗?

6能代表二组的投球水平吗?

小结:平均数的本领还真不小,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师:第一组的平均数是7,是不是每个人都投中了7个球?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数据,把7和一组的这些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再把平均数6和二组的这些数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平均数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也之间,再大也不会超过最大数,再小也不会超过最小数。

4、平均数求法

提问:怎么计算平均数?

出示例3

师: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实际计算一下

师:求出的平均数“3”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小结:平均数3代表的是整体丢弃塑料袋情况,而不是实际每天丢塑料袋个数。

生:喜欢

预设:

生1:一组参加比赛的有4人,二组参加比赛的有5人

生2:一组张华投中的最多,投中了8个

……

预设

生1:二组成绩好,一组总共投中了8+7+6+7=28个,二组总共投中了9+8+5+3+5=30个

生2:不同意,一组有4个人,二组有5个人,这样比不公平。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

生:一组总共投进了28个球,共4人,平均每人投进7个球。二组总共投进了30个球,共5人,平均每人投进6个球。所以一组成绩更好一些

生:公平

生展示:

生:一组(8+7+6+7)÷4=7个

二组(9+8+5+3+5)÷5=6个

生:指的是一组投进球的总数

生:4表示平均分给4个人

生:一组有4个人,求每个人平均投球个数,所以除以4。二组有5个人,求每个人平均投球个数就除以5

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生:可以

生:不是,这个7是平均后得到的,可能有的同学正好投中7个,可能有的同学比7个多,也可能比7个少

生:比最大的8少1,比最小的6多1.(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提示)

生:平均数量6也比这组的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生:把所有投中的数加在一起,然后除以人数。

生:周六丢弃塑料袋最多6个,周一最少数1个……

生1:3个(移多补少)

生2:3个(平均数比最大数6小,比最小数1大)

生计算,汇报

(1+3+2+3+2+6+4)÷7=3个

生:不是。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5元。()

(2)三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年级一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同学。()

2、小小”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如下表:

星期

售出量(箱)

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

3、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带着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84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数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28÷4

=30÷5

=7个

=6个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篇11

快速重启Windows 8.1应用

对于Windows 8来说,如果需要关闭Modern风格的应用,只要将它们直接拖曳到屏幕下方就可以了。不过如果已经更新到8.1版本,那么拖曳的操作只是将应用挂起到后台,真正关闭则需要在拖曳应用到屏幕下方之后,继续悬停片刻,等到应用的主界面缩略图旋转并变换成应用磁贴图标,此时松开才是真正的关闭。

如果你需要重启某个已打开的应用(如图1所示),那么并不需要关闭之后再从开始屏幕重新启动,仍然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曳应用缩略图,等到应用缩略图旋转变成图标之后,重新向上拖曳之即可快速重启应用。

快速定位最近安装的应用

默认设置下,Windows 8.1会自动更新应用,但新安装的应用并不会在开始屏幕上自动生成磁贴,而是需要用户手动添加,如果应用数量比较多,那么可能很难找到新近安装的应用。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点击开始屏幕左下方的小箭头图标,切换到应用列表视图,将分类方式更改“按安装日期”,这样最新安装的应用会出现在第一个,而且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右侧会额外显示“新增”的字样以帮助用户进行判断(见图2)。我们可以找到新近安装的应用,右击之后选择“固定到开始屏幕”,返回开始屏幕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将磁贴调整到相应位置。

-王志军

上一篇:军训汇报表演教官流程下一篇:做好职业规划,科学填报中考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