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总结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推荐8篇)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 篇1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一)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一、癫狂

(一)癫证:

1.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

1.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

3.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

十二、痫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三、痴呆

1.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四、厥证

(一)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二)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六、痞满

(一)实痞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二)虚痞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八、噎膈

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一)实证

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二)虚症

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二十、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二

十一、泄泻

(一)暴泄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二)久泄

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二、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

十三、便秘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二

十四、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

十五、黄疸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

1.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

十六、积聚

(一)聚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二)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七、鼓胀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

十八、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中风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三

十一、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4.瘴疟: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 三

十二、水肿

(一)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二)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

(一)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四)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十七、痰饮

(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二)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三)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1.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四)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2.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3.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5.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四

十二、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 篇2

1 诊断

肛瘘的诊断标准不一,国内经常采用的有1975年全国肛肠协作会议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1976年的Parks标准,1979年日本隅越幸男标准等,分类复杂。对此,王老师驭繁以简,提出一个指导临床切实有效的标准:高位与否主要是看瘘管是否穿行肛管直肠环;复杂与否主要是看是否有多个外口或多个管道。同时指出,只要是临床中遇到比常见的肛瘘难于处理,且处理过程更容易损伤肛门的控便功能的肛瘘,即应视之"复杂"。

2 治疗

2.1 外治法

王老师常用的处理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法灵活,处理不拘一格,常用的术式有切挂结合法,切旷结合法,虚 (挂) 实 (挂) 结合法等,充分体现了中医痔瘘疗法的优势和"微创"的理念。

2.1.1 切挂结合法

常用于外口距肛门较近,内口明确且较直的高位肛瘘。方法:将探针自外口探入,循管道经内口探出,沿探针切开管壁至肛管直肠环下方,修剪创面,清除管壁及坏死组织,使引流通畅。肛管直肠环处瘘道法是于探针一端系丝线引渡出橡皮筋,以7号丝线扎紧,挂线处两侧注射少许复方亚甲蓝液长效麻醉剂以减轻术后疼痛,一般10~15d左右即挂穿肛管直肠环,无需多次紧线。

2.1.2 切开挂线部分缝合法

常用于瘘道外口距肛门较远,瘘道走形弯曲者。方法有二:一种是在探针引导下切开切除肛管直肠环以下瘘道,将肛外段伤口全层对位缝合。高位段橡皮筋挂线,肛管段切口开放引流。第二种方法是沿瘘管外口做隧道式切除,保留皮桥,当弯曲瘘行径到达转向肛内的拐角处时作"开窗"切口,开窗切口以下的管道潜切后的隧道作闭合缝合。然后将上段肛瘘作挂线处理。这两种方法都是将将长.弯瘘管变成短.直瘘管。

2.1.3 切旷结合法

适用于肛瘘行径长,弯曲度大,或有支管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是在美蓝染色及探针引导下查清病灶范围,如切挂部分缝合法作"开窗"切口,将长而弯曲的瘘道变短变直,然后将外口处酌扩创,肛外段瘘道搔刮冲洗旷置,高位段作挂线处理。

2.1.4 虚(挂)实(挂)结合法

适用于肛外段瘘道积脓,或并存潜在的慢性坏死性空腔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是高位段作挂线处理(实挂),低位段开窗对口引流,搔刮冲洗瘘道后挂浮线(虚挂)。

2.1.5 手术技巧

本作损伤小,又有利于引流通畅的原则。瘘管行径部位浅,如皮下瘘则切开肛外段,切除管道后一定要缝合。瘘管行径深,如肌间瘘则尽量不全层切开,可选择"潜切"、开窗对口引流、搔刮瘘道、旷置或挂浮线引流等,开窗切口多选用放射性切口,肛管处切口注意保留两侧皮瓣,尽量避免肛管缺损,同时可防止或减轻后遗漏气漏液,术后肛门创面恢复快,也符合美学原则。反对对瘘管穷追猛切的"笨"办法。对高位肛瘘的病变涉及到直肠环区较硬的组织,如果内口附近的组织纤维化较重,且粘连固定,只要切开后估计周围组织不致回缩,王老师常予以一次性切开。经临床观察,未发生控便不良或障碍。

2.1.6 术后换药的处理

王老师尤其强调手术医师要多自行换药,经常告诫年轻医生,肛肠科手术和换药同等重要。注意观察创面是否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的量、色、泽如何,肉芽是否鲜活。换药时不主张轻易搔刮创面,强调抓住前期生长的有利时机促进创面愈合,对上纱条时尤其注意松紧适度,不留死腔。对旷置的管道,虚挂的空腔仔细冲洗。

2.2 内治法

王老师临诊时非常注意中医的整体观,经常告诫我们不要"只见病,不见人"。在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过程中常据病人的舌、脉、症、征予以中药内服调理。对湿热者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亏虚者喜用他自创的仙鹤益气养血汤加减,脾虚湿盛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阴虚者喜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肝郁者喜用逍遥散加减。对术后病人常在应证方药中少佐活血化瘀药,谓可促进伤口愈合。王老师临诊用药很注重顾护脾胃,推崇东垣,故虽常用清热利湿之剂但绝不过伐。王老师尤其善用龙胆泻肝汤,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师云:川南湿度大,人皆喜辛辣厚味,湿热易自内生而下注大肠魄门。肝经下行而绕二阴,故许多肛门直肠疾病皆可从肝(经)论治。

3 小结

王老师认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发生与预后大都与某些全身性因素有关,不能仅"肛病医肛",而应有全局观念.发挥中医整体观的优势,药术并用,进一步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

祖传中医师 篇3

我家世世代代为佃农。家中穷得常常揭不开锅。

我兄弟姐妹八个,爷爷奶奶又多病。家中的日子更是不好过。

有人会说,你父母愚昧啊,知道日子穷还生那么多。

可不能怪父母,他们也不想生啊,这从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他们的名字有幺女子,完娃子,满娃子。农村迷信的说法就是取这些名字,就可以再不生子女。

但这个说法,对我们家不起作用。兄弟姐妹还是一个接一个降生。

父母养不起我们这么多儿女,就时常想把我们中间的一个,两个,或三个过继出去,或者卖出去。

我就是这样过继给一位草药医生。

草药医生姓贾,我的名字也就变为贾设。

养父没有生育,但他家里日子很富足。而且养父有一门手艺。会抓一些草药,给人看病。村里一般的小病小痛,他都能手到病除。

养父看中我,拿他的话说,是看我鬼精鬼精的。

扯草药的时候,养父常常带着我。

养父没有夸大我,我的确属心灵手巧那种。从小我就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草药:车前草、龙胆草、柴胡、杜仲……

就知道苍耳子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仙人掌可以解毒,巴豆是泻药。知道薄荷、天麻可治头痛,蒲公英可以治肚痛胃痛。

在我读书练字的时候,除了课本上的字外,养父还拿出一本药书,让我练那些草药的名字,写那些药方的名字。

待我长到成年时,我也能单独给人抓草药治病了。

也是在那时,我被公社推荐到卫校学习。

毕业后,我当了几年赤脚医生。后来,靠关系进了医院。

上了几年班,与其说我不满足医院的待遇,不如说我被“要得富开药铺”的巨利所诱惑。

我辞去工作,自开炉灶,在城里开了个小门诊。

我在门前立了一块牌子:祖传中医师,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说实话,立这块牌子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可笑。

不过,开始几年,我收益不小,由于我的药价比较低廉,到我这里抓药的人很多,一般的病几副中药能治好。

为什么我的药价低廉呢?因为我就是抓草药出身的,每次我到老家转一圈,就能收获很多常见的草药。老家有很多人平时扯草药也会不定期的给我送来。

有一天,我拿到一张药单,上面的字潦潦草草,我认不得几个。

后来,我才知道是医生为了不让自己开的方子在别处抓药,故意写得别人认不出来。

知道这个行内秘密后,我也开始练字,和小时候练字一样,就着药书、医书练。专拣药名练。

我还专门买了张旭的草书字帖。照着练,而且自我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药方,很多人拿到后也认不清几个字。很多人说,看贾医生这药方上的字,就知道是了不起的医生。

我還学会了在药方中,取一些只有自己知道药名的字, 比如“只壳”我就用“凉水”代替,“桂枝”用“鬼子”代替。

我还隔三差五支起一只锅,在门诊内煎中药。一是药香可以吸引病人光顾,二是让病人看到我自己也常吃这些药。

当然,我吃的多是一些补药。多是“海马”“人参”一类的。

我还叫亲人当着病人的面喝下药汤。我会教人在一旁说,瞧,他的胃病,她的风湿,几副药下去就好了。

我最喜欢的是给病人开丸药,丸药最赚钱,还可以偷梁换柱,把一些贵重的药换成廉价药。

为增加药物的量,不让病人说我缺斤短两,我还在丸药中加入西药。

我的所作,终于被我的合作伙伴,中药加工的老板发现。他中止了与我的合作。

我找不到合作伙伴,就自己加工,这才发现,兼营加工,也是一种商机,而且再不用提心吊胆。

我还时不时把自己左手挂上绷带,给右脚缠上绑腿。

过几天,再取下绷带,解开绑腿。我对病人说,瞧,我这伤痛就是吃中药丸痊愈的。

病人信以为真,我的诊所门庭若市。我一门心思想赚钱,终于在某一天,发生了医疗事故。一位老人吃了我的丸药,转氨酶急剧上升。

老人不得不住院治疗,县城医院没奈何,只得转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

省医院确诊:肝严重损伤。

老人的命没挽救回来。

老人的家人便追究起来,很快追到我的头上。

我当然死不认帐,还对他们说,你把药拿来,保证我敢一口吞下。我底气十足是因为我知道药已被老人吃完了。

我门前的招牌“祖传中医师”还是被人砸了。有人说,什么祖传中医师哟,中医师能祖传吗?

我不守医德的证据还是被人找到了。

我的执照被吊销,还赔了钱,这笔钱是我从医几十年得利的八九成。

再不能从医的我现在十分后悔。

我有过很多假设,假设我不把利益看得那么重,假设不辞职……我甚至假设我没有过继给养父。

不过,人生没有假设,虽然我的名字叫贾设。

执业中医师考试总结3 篇4

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香苏散:甘肃皮箱(炙甘草、苏叶、陈皮、木香)

良附丸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歌一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方歌二俏皮山神下岭来(连翘、陈皮、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莱菔子)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歌一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 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方歌二柴胡疏肝草陈皮,芍药枳壳香附齐;行气解语兼止痛,胁痛腹胀常太息。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医宗金鉴》 二陈苓草栀连蔻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丹参饮(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虚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方歌一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第十一节 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歌一

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白朮朴;夏曲腹皮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方歌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厚朴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歌一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方歌二俏皮山神下岭来(连翘、陈皮、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莱菔子)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朮甘汤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半夏+生姜

苓桂朮甘汤 方歌一: 苓桂朮甘汤=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方歌二: 苓桂朮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陈皮、半夏:六君子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理中汤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丸主温中阳,神参甘草朮干姜。

3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第十二节腹痛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散寒温理,理气止痛

良附丸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泻热通腑,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大黄后下,芒硝烊化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大渴大热烦燥便秘)

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朮泽与茯苓; 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用此方。

4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 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5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饴糖为君药)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十三节 泄泻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散寒化湿

方歌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厚朴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2 湿热伤中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君药,先煎)清热利湿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消食导滞

方歌一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方歌二俏皮山神下岭来(连翘、陈皮、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莱菔子)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朮散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朮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证——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抑肝扶脾

方歌一痛泻要方用陈皮,朮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第十四节 痢疾

1湿热证——芍药汤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特点气血并治,寒热共用,通调中兼用清化,“热者寒之”“通因通用”)

方歌一芍药汤中用肉桂,三黄香槟草当归

方歌二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起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白头翁汤(清解中兼有涩止,湿热痢)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佐。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黄连阿胶汤

方歌一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方歌二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合成方。

驻车丸

方歌一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方歌二教皇将归(阿胶、黄连、干姜、当归)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主治:久痢,便脓血,腹痛,喜 温喜按 功效: 温中涩肠)

方歌一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方歌二 桃花汤,吃净姜,温中止痢且涩肠。

(赤石脂、粳米、干姜)

真人养脏汤

方歌一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栗壳; 朮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方歌二 真人和穆桂英要挡住草寇

(人参、诃子、木香、肉桂、罂粟壳、芍药、当归、白术、甘草、肉豆蔻)

6休息痢——连理汤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第十五节便秘

(一)实秘

1热秘——麻子仁丸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歌一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餐杏芍; 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方歌二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宜。2气秘——六磨汤顺气导滞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槟; 四味浓磨煎温服,破气降逆喘自平。

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脾汤

方歌一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方歌二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方歌三军人四逆温脾汤(大黄、人参、附草姜)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黄芪汤益气润肠

方歌一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方歌二《金匮翼》黄芪汤,陈皮白蜜麻仁襄。

2血虚秘——润肠丸养血润燥

方歌一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方歌二《尊生》润肠丸地归,桃仁麻仁枳壳随。

3阴虚秘——增液汤滋阴通便

方歌一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方歌二 增液汤用参地冬。

4阳虚秘——济川煎温阳通便

方歌一 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 篇5

4、逐 水 黄芩 桔梗 甘草 滑石

3、温 经 散 寒 ·固涩剂 橘皮竹茹汤 ·治燥剂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1、辛 温 解 表 十 枣 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当归四逆汤

1、固 表 止 汗 橘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1、轻 宣 外 燥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麻 黄 汤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主治〗1.悬饮。2.水肿。一身悉肿,尤 〖功用〗疏风解表,泄热通便。当归 桂枝 细辛 芍药 炙草 通草 大枣 牡 蛎 散 黄芪 麻黄根 牡蛎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杏 苏 散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功用〗 攻逐水饮。仙方活命饮 〖〗血虚寒厥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自汗,盗汗。〖〗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功用〗降逆止呕,益气清热。〖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5、祛风胜湿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当归 甘草 皂刺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 生姜 人参 橘皮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羌活胜湿汤 桂 枝 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5、攻补兼施 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银花 陈皮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2、敛 肺 止 咳 〖〗 胃气虚寒证。温中益气,〖〗 降逆止呃。〖〗外感凉燥证。〖〗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炙草 川芎 蔓荆子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黄 龙 汤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脉微涩而紧。九 仙 散 桑 杏 汤 〗风湿在表之痹证 〗祛风,胜湿,止痛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 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组成〗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 ·理血剂 桑叶 象贝 香豉 栀子 梨皮 杏仁 沙参 独活寄生汤 九 味 羌 活 汤(桔梗 生姜 大枣)阳 和 汤 子 阿胶 乌梅 贝母 罂粟壳

1、活 血 祛 瘀 〖〗外感温燥证。〖〗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 篇6

内科病证

第一单元 中风

一、中风的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1.中经络

主症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2.中脏腑

主症

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二、中风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 醒脑调神,疏通经络。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气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级、曲骨、关元。

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头晕配风池、天柱、完骨。

操作 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虚补实泻法操作。

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第 1 页

针灸学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水沟 内关

配穴 闭证配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 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二)其他治疗

1.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2.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用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第二单元 眩晕

一、眩晕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见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兼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者为气血两虚;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者为肾精不足。

二、眩晕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阴陵泉、中脘、丰隆。

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操作 常规针刺。2.虚证

治法 补益气血,益精填髓。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配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操作 常规针刺。

(二)其他治疗

1.头针法 取顶中线、枕下旁线,用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2.耳针法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神门、额、内耳,每次取3~5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3.三棱针法 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第 2 页

针灸学

第三单元 面瘫

一、面瘫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主症 以口眼喎斜为特点。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若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侵袭;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气血不足。

二、面瘫的治法

(一)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配穴 风寒证配风池。

风热证配曲池。

恢复期配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鼻唇沟浅配迎香。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

乳突部疼痛配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目合困难配鱼腰、申脉(昆仑)。

抬眉困难配攒竹。

流泪配太冲。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

(二)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轻叩,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2.电针法 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瘫中、后期。

3.刺络拔罐法 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恢复期。

第四单元 痿证

一、痿证的辨证要点

痿证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仆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痿证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肝、肾有关。感受外邪或相关脏腑受损,均可使筋脉失于濡润,肌肉弛纵不收而成痿证。痿证以虚证为主,或本虚标实。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第 3 页

针灸学

若见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舌红,苔黄,脉细数者为肺热津伤;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兼麻木不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浸淫;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者为脾胃虚弱;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兼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肝肾亏虚。

二、痿证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和气血,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 配穴 肺热津伤配尺泽、鱼际。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级。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脉络瘀阻配膈俞、血海。操作 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

(二)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沿患肢阳明经及相应夹脊穴反复叩刺,以微出血为度,隔日1次。,2.电针法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加电针仪,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

3.穴位注射法 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每次2~4穴。选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5~1.Oml,隔日1次。

第五单元 痫证

一、痫病的辨证要点

痫病常因情志失调、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脑络瘀阻而发病。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各种外因与内伤因素导致风、痰、火、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均可发病。本病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间歇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发作期:①大发作 发作前常有眩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先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发怪叫,二便自遗,发作后平复如常人。②小发作 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头部低垂,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数秒至数分钟后即可恢复。

间歇期:兼急躁易怒,咳痰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痰火扰神;兼胸闷,痰多,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闭阻;兼头部刺痛,或有脑部外伤史,舌质紫暗,脉涩者为瘀阻脑络;兼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腻,脉沉弱者为心脾两虚;兼神志恍惚,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者为肝肾阴虚。

二、痫病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发作期

治法 醒脑开窍,息风豁痰。以督脉及足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合谷 太冲 丰隆 操作 毫针泻法。水沟用雀啄法。2.间歇期

治法 化痰通络,息风舒筋。以任脉、督脉、足阳明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第 4 页

针灸学

主穴 鸠尾 筋缩 间使 阳陵泉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加神门、曲池、内庭。

风痰闭阻加合谷、风池、中脘。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

瘀阻脑络加膈俞、内关、百会。

夜发加照海;昼发加申脉。

操作 主穴毫针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操作。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心、肝、皮质下、神门,毫针刺,或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每次选用2穴,用维生素B1,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5ml。

第六单元 不寐

一、不寐的辨证要点

不寐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各种情志刺激及内伤因素导致火、痰等病理产物存留于体内,影响于心,使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不寐以虚实夹杂之证多见

主症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兼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心肾不交;夜寐多梦,易惊善恐,舌淡,苔薄,脉弦细者为心胆气虚;难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火扰神;眠而不安,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脾胃不和。

二、不寐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神门 照海 申脉 配穴 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公孙。

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神门、皮质下、心、肾、肝。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皮肤针法 自项至腰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用皮肤针叩刺至皮肤潮红即可。3.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来回走罐,以潮红为度。

第七单元 郁证

第 5 页

针灸学

一、郁证的辨证要点

郁证多与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肝气郁结,郁火、痰湿、神乱均可致气机郁滞,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而出现郁证。病久则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郁证以实证为多见,也可由实转虚。

主症 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兼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郁结;兼急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兼咽中如有物梗塞,舌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气郁结;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舌淡,脉弦者为心神惑乱;多思善疑,失眠健忘,神疲纳差,舌淡苔薄,脉细者为心脾两虚;情绪不宁,五心烦热,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肝肾阴虚。

二、郁证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取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百会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配丰隆、廉泉。

心神惑乱配通里、心俞。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操作 水沟用雀啄泻法,神门行平补平泻法,百会、内关、太冲用泻法,配穴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肝、心、神门、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电针法 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太冲,用连续波。3.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内关,用丹参注射液,每穴0.3~0.5ml。

第八单元 痴呆

一、痴呆的辨证要点

痴呆常与老年精气亏虚、情志失调、外伤及中毒有关。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由于禀赋不足或年事渐高,脏腑功能逐渐低下,瘀血、痰湿瘀阻脑络或气血、脑髓不足,脑窍失养,最终导致神明失用而发生痴呆。

主症 呆傻愚笨。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等;重者神情呆滞,言辞颠倒,行为怪僻,记忆障碍,智力衰退,生活不能自理等。

兼头晕耳鸣,腰酸骨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肝肾亏虚;兼步态不稳,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为气血不足;兼脘腹胀满,倦怠思卧,舌质淡,苔白腻者为痰浊蒙窍;兼善惊易恐,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不遂,舌质紫暗,脉细涩者为瘀血阻络。

二、痴呆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神益智,补肾通络。以督脉及足少阳、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百会 印堂 四神聪 神庭 风池 足三里 太溪 悬钟 配穴 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

第 6 页

针灸学

痰浊上扰配丰隆、中脘。

瘀血阻络配膈俞、内关。

操作 足三里、太溪、悬钟行补法,余穴平补平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皮质下、枕、心、肝、肾、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头针法 取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毫针行较强捻转刺激,或配合使用电针。第九单元 心悸

一、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多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七情刺激、素体胆怯及脏腑功能失常均可内犯于心,进而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而发病。心悸以虚证为多见,也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若因惊恐而发,兼气短自汗,少寐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弦者为心胆虚怯;兼失眠健忘,头晕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者为心脾两虚;兼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兼胸闷,动则气短,咳吐痰涎,面浮足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者为水气凌心;兼心痛阵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者为心脉瘀阻。

二、心悸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及脏腑俞募穴为主。主穴 内关 神门 郄门 心俞 巨阙 厥阴俞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配胆俞、丘墟。

心脾两虚配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

水气凌心配气海。

心脉瘀阻配膈俞。

善惊配大陵。

多汗配膏肓。

烦热配劳宫。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次选用1~2穴,每穴注射0.5 ml,隔日1次。

3.皮肤针法 取心俞、厥阴俞、巨阙、内关、膻中。叩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

第十单元 感冒

一、感冒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常与风邪或时行疫毒之邪侵袭、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卫。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固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主症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第 7 页

针灸学

若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喷嚏,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二、感冒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风池 大椎 太阳 列缺 合谷 配穴 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

头痛配印堂、头维。

鼻塞配迎香。

体虚感冒配足三里。

咽喉疼痛配少商。

全身酸楚配身柱。

夹湿配阴陵泉。

夹暑配委中。

操作 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可点刺出血。

(二)其他治疗

1.拔罐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三棱针法 取大椎、尺泽、委中、耳尖、少商。在大椎穴刺络放血,并拔火罐5~10分钟。委中、尺泽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令其血流自止。少商、耳尖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风热感冒。3.耳针法 取肺、气管、内鼻、脾、三焦、耳尖。耳尖点刺放血,余穴选2~3穴,采用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第十一单元 咳嗽

一、咳嗽的辨证要点

咳嗽的发生常与外感、内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从口鼻皮毛而人,肺卫受邪,肺气不宣所致,多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常,肺气不利,肺失宣降所致,邪实与正虚并见。1.外感咳嗽

主症 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若咳嗽声重,痰稀色白,伴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袭肺;咳嗽频剧,咳痰黄稠,伴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肺。2.内伤咳嗽

主症 咳嗽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若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滑者为痰湿阻肺;气逆咳嗽,阵阵而作,胁痛口苦,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者为肝火灼肺;干咳声短,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肺阴亏虚。

二、咳嗽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外感咳嗽

第 8 页

针灸学

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天突 中府 肺俞 列缺 合谷 配穴 风寒配风池、风门。

风热配大椎、曲池。

咽喉痛配少商放血。

操作 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做小幅度提插,使胸部有针感后,立即出针,或将针上提0.5寸后,留针。余穴毫针泻法。2.内伤咳嗽

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肩

配穴 天突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痰湿侵肺配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配膏肓、太溪。

咯血配孔最。

操作 天突操作同前,余主穴毫针平补平泻,或加灸。配穴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拔罐法 取背部第1~12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用留罐法,每侧5~6只罐,至皮肤瘀血为度。或选取大杼至膈俞,用走罐法,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2.皮肤针法 选取后颈部5~7颈椎两侧、气管两侧、天突、肘窝及大、小鱼际部进行叩刺,适用于外感咳嗽;或选取项后至背部1~7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颈前气管两侧、膻中、天突叩刺,适用于咳嗽日久,反复发作者。

3.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以白附子16%,洋金花48%,川椒33%,樟脑3%的比例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用胶布贴敷,每3~4日更换1次,以“三伏天”应用为佳。亦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量研成细粉,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3天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第十二单元 哮喘

一、哮喘的辨证要点

哮喘的发生常与外邪、饮食、情志、体虚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其发生多为痰饮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发作期多表现为气阻痰壅的实证,亦有素体肺肾不足或正气耗伤者,发作时表现为虚哮。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肾等脏气虚弱,兼有痰浊内阻之证。1.实证

主症 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伴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痰色黄或白,黏着稠厚,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阻肺 2.虚证

主症 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若喘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肺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虚。

第 9 页

针灸学

二、哮喘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肺俞 定喘 膻中 尺泽 列缺 配穴 风寒配风门、风池。

风热配大椎、曲池。

痰热配丰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 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不足配气海、脾俞。

肺肾两虚配阴谷、关元。

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 定喘穴刺络拔罐,余穴毫针补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膏肓、膻中、定喘。常用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上放少许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小时左右取掉,以局部红晕微痛为度。

2.皮肤针法 取鱼际至尺泽穴手太阴肺经循行部、第1胸椎~第2腰椎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循经叩刺,以皮肤潮红或微渗血为度。

3.穴位埋线法 取肺俞、定喘、膻中。用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将0~1号铬制羊肠线1~2cm,埋入穴位皮下。4.耳针法 取对屏尖、肾上腺、气管、肺、皮质下、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用弱刺激,每周2次。

第十三单元 呕吐

一、呕吐的辨证要点

呕吐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恼怒伤肝,横逆犯胃,或忧思劳倦,内伤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呕吐初病多实,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实证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若呕吐清水或稀涎,食久乃吐,舌淡,苔薄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呕吐酸苦热臭,食入即吐,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因暴饮暴食而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者为饮食停滞;呕吐多因情志不畅而发作,嗳气吞酸,胸胁胀满,脉弦者为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脘痞纳呆,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停;饮食稍有不慎即发呕吐,时作时止,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弱者为脾胃虚寒。

二、呕吐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第 10 页

针灸学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 中脘 胃俞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邪客胃配上脘、公孙。

热邪内蕴配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痰饮内停配膻中、丰隆、公孙。

肝气犯胃配阳陵泉、太冲。

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饮食停滞配粱门、天枢。

腹胀配气海。

肠鸣配脾俞、大肠俞。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中脘、足三里、内关。药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6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 选胃、贲门、食道、口、神门、交感、皮质下。每次3~4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第十四单元 胃痛

一、胃痛的辨证要点

胃痛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胃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若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伤胃;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瘀血停胃。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

二、胃痛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寒邪犯胃配胃俞、神阙。

饮食停滞配梁门、下脘。

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

脾胃虚寒配神阙、脾俞、气海。

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太溪。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可持续运针1~3分钟。内关中脘均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

第 11 页

针灸学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胃、十二指肠、肝、脾、神门、交感。疼痛剧烈时毫针刺以强刺激,双耳并用;痛缓时宜轻刺激,或用揿针埋藏、压丸法,两耳交替。

2.穴位注射法 选足三里、胃俞、脾俞、肝俞。每次2穴或一侧穴位,交替进行。药用复方当归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2~3ml,隔日1次。适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所致的胃痛。

第十五单元 泄泻

一、泄泻的辨证要点

外感风寒湿热及饮食、起居、情志失宜等均可引起泄泻。病位在肠,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胃、肝、肾有关。各种外邪及内伤因素均可导致脾虚湿盛,肠道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脾失健运是病机关键。急性泄泻以实证为多见,慢性泄泻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为多见。1.急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泄泻次数多,多属实证。

若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身寒喜温,苔白滑,脉濡缓者为寒湿内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肠腑湿热;泻下恶臭,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吞酸,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食滞肠胃。2.慢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便泻次数较少,呈间歇性发作,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面黄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气虚弱;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阳虚衰;泄泻肠鸣,腹痛攻窜,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舌淡,脉弦者为肝气乘脾。

二、泄泻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天枢 水分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配神阙。

湿热伤中配内庭、曲池。

饮食停滞配下脘、梁门。操作 毫针泻法。神阙穴用隔姜灸。2.慢性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加脾俞、太白。

肝郁加肝俞、太冲。

肾虚加肾俞、命门。

操作 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取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穴0.5~1.Oml。

第 12 页

针灸学

2.穴位贴敷 取神阙穴。用五倍子、五味子、煨肉果研细末各等量混合,食醋调成膏状敷脐,每日1次。适用于慢性腹泻。

3.耳针法 取大肠、脾、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第十六单元 痢疾

一、痢疾的辨证要点

痢疾多与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基本病机是邪壅肠腑,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脉络受伤。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五种类型。痢疾初期多实证,日久可由虚转实或虚实夹杂。

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兼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湿热痢;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里急后重甚,壮热口渴,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疫毒痢;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苔腻,脉滑者为噤口痢;痢下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则下痢脓血或黏冻,临厕腹痛里急,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者为休息痢。

二、痢疾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取手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 天枢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 湿热痢配曲池、内庭。

寒湿痢配中脘、气海。

疫毒痢配大椎、中冲、十宣。

噤口痢配内关、中脘。

休息痢配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配百会、长强。

操作 关于平补平泻,余主穴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寒湿痢、休息痢可加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每次3~4穴,急性痢疾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慢性痢疾用轻刺激,亦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穴参照基本治疗,用小檗碱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1.Oml。

第十七单元 便秘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体虚、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使肠腑壅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若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秘;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秘;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冷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虚秘。

第 13 页

针灸学

二、便秘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主穴 天枢 大肠俞 归来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配合谷、内庭。

气秘配太冲、中脘。

气虚配脾俞、气海。

阳虚配神阙、关元。

血虚配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 主穴毫针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神阙关元用灸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大肠、直肠、三焦、腹、交感、皮质下。毫针针刺,或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穴0.5~1.0ml 第十八单元 阳痿

一、阳痿的辨证要点

阳痿的发生常与劳欲过度、七情所伤、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宗筋,与肝、肾、心、脾相关,在经脉上主要与足厥阴、足少阴、阳明经相关。多因情志不遂、猝受惊恐、湿热浸淫、房事不节等原因致使气血不足,宗筋失养或宗筋受灼而弛纵所引起。阳痿有虚实之分,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临房时早泄,随之疲软,或虽能性交,但不经泄精而自行疲软。

兼时有滑精,头晕耳鸣,舌淡白,脉细弱者为肾阳不足;兼心悸易惊,胆怯多疑,苔薄白,脉弦细者为惊恐伤肾;兼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者为心脾两虚;兼阴囊潮湿,瘙痒腥臭,小便赤涩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湿热下注;兼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肝郁气滞。

二、阳痿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关元 肾俞 三阴交 配穴 肾阳不足配命门、腰阳关。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惊恐伤肾配志室、胆俞。

湿热下注配中级、阴陵泉。

失眠或多梦配内关、神门、心俞。

食欲不振配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配志室、阳陵泉。

操作 主穴毫针补法,可用灸;针刺关元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前阴放散。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每次选3~5穴。针刺施以弱刺激,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选用胎盘组织液、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每穴注入药液0.5~1ml。

第 14 页

针灸学

第十九单元 癃闭

一、癃闭的辨证要点

癃闭常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及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与三焦、肺、脾、肝等脏腑的气机失利密切相关。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气郁滞、瘀血结石阻塞尿路或脾虚气弱、肾阳衰惫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小便不能,而成癃闭。本病分为虚实两端,实证多为湿热、气滞、瘀血、结石影响膀胱的气化;虚证为脾虚气弱、肾阳衰惫,使膀胱气化无权,形成癃闭。

主症 排尿困难。

若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膀胱湿热;兼咽干烦渴,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肺热壅盛;兼情志抑郁,舌红,苔薄黄,脉弦者为肝郁气滞;尿细如线或点滴不通,兼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者为浊瘀阻塞;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大便不坚,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虚气弱;排尿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亏虚。

二、癃闭的治法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主穴 中极 膀胱俞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湿热内蕴配委阳、曲池。

肺热壅盛配尺泽、肺俞。

肝郁气滞配太冲、肝俞。

淤血阻滞配曲骨、血海。

操作 毫针泻法。膀胱充盈者,中极等小腹部穴不能直刺,应向下斜刺、浅刺。2.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经、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穴 关元 脾俞 肾俞 膀胱俞 秩边 配穴 脾气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肾阳虚弱配太溪、阴谷。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配气海、曲骨。

操作 秩边用泻法,余主穴用毫针补法,可用温针灸。配穴用补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每次选3~5穴,毫针中强刺激,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敷贴法 取神阙穴。用葱白、冰片、田螺或鲜青蒿、甘草、甘遂各适量,混合捣烂后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加热敷。

第二十单元 消渴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消渴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因素有关。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又以肾为关键。内外因素渐致脏腑功能的衰减与失调,终致。肾阴不足,肺胃津伤,燥热内盛而发为消渴。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俱虚。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可分为上、中、下三消。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第 15 页

针灸学

若见烦渴多饮,口干咽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者为肺燥津伤(上消);多食易饥,口干欲饮,苔黄,脉滑实有力者为胃热津伤(中消);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亏虚(下消);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者为阴阳两虚。

二、消渴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配穴 肺燥津伤配太渊、少府。

胃热津伤配内庭、地机。

肾阴亏虚配复溜、太冲。

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

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

操作 主穴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胰胆、肺、胃、肾、内分泌,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每次选取2穴,用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小剂量胰岛素,每穴0.5~1.0ml,隔日1次。

第二十一单元 癫狂

第二十二单元 颤证

第二十三单元 胁痛

中医师承教育模式探析 篇7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师承教育作为中医院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仍然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1。现代中医教育模式存在严重西化现象,中医学生的培养呈批量生产化;许多传统中医文化与中医技能被轻视、遗忘、丢失,未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学生。院校教育模式与中医师徒传承培养教育的差异,导致纯正的中医后继乏人,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临床工作经验缺乏,中医临床思维缺失,临床诊治能力较差1。

一、目前中医医疗教育及临床医疗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中医医疗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困境,前无继承, 后无发展,中医医院西医化,中医教育模式西医化(中医技能遗失,被动简单地模仿西医实验医学进行中医研究,限制了中医药科研),出现中医学术发展的相对缓慢,中医临床阵地日渐缩小, 中医人才无立足之地;普通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不明显,中医优势发挥不够,中医治疗率偏低2,甚至出现中医医疗保健化,逐渐成为西医临床治疗的附属品与辅助技术。对中医医院来讲,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人才成为书本上的“中医”,即所谓的“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不能服务于临床。临床中医逐渐失于传承发展,普通中医医院不能提供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逐渐被市场经济和社会淘汰。

二、师承教育在中医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中医医疗教育及医院中医医疗事业发展的困境中, 师承不仅仅是一种中医教育的模式,更逐渐被中医医院在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重视。

笔者认为,中医是需要师承的。古今名医,概莫能外,纵然有自学成才者,亦必有名师指点,方可有所成就。中医学子如不经过师承,就算是一块璞玉,也会被困于矿石当中难以得见天日。 只有经过名师“点石成金”般地点拨,方能成就大器而价值连城。

中医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是一门与世无争的科学,更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医医院,我们不仅有义务保护、传播和开发中医,也更有责任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有义务让中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造福人类。传播中医即是尊重科学,传承中医即是崇尚科学,弘扬中医即是推动科学。

然而,中医是一个经验性的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论性和临床思辨的灵活性决定了中医经验传承的复杂性,只有在师承教育的模式下,才能够增强对临床辨证施治和加减用药的体会,更好地继承导师的辨证思想和用药规律,逐渐在临床中提高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掌握中医治疗实践技能。在学习医术的同时,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境界,继承导师“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因此,在现在对中医医疗需求紧缺的情况下,中医医院逐渐对师承教育模式重视,并将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名老中医数据库,在导师引导下对临床病案进行整合、分析、评价, 进一步提高师承教育模式的教学效率。

三、太原市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师承模式的探讨

笔者所在的太原市中医医院创建于1959年,是市属的唯一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有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1名,太原市名老中医4名,市委、市政府优秀专家和特聘专家5名,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14年,我院面向全国招聘20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全国多家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在师承基础上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及经验传承,提升临床中医辨证能力。学员从各个科室选取硕士研究生,每位学员每周两天跟随带教老师门诊随诊, 整理病案,三个月为一个周期,每周期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是典型病案整理。病案整理包括(症状、辨证分型,证治分析,方药分析,个人总结,导师评价);将病案汇集成册,作为刊物拟行出版,将成为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及材料。带教导师选取严格, 要求言传身教,授之以法;严格考勤制度,并将个人工资绩效与考核相结合,鼓励上进学员。在此基础上对学员提供资源技术服务支持,建立资料库。现已进行半年余,得到带教老师及学员,患者的广泛好评,本院后期将学员外派至外院进行跟师学习,将师承范围扩大,力争培养出新一代中医名家。

四、太原市中医医院师承模式培养的展望

中医师护腰各有高招 篇8

小燕飞缓解慢性腰痛

山东省立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王海泉:过去体力劳动占主导,人们觉得刘晓庆这样的四方圆脸、稍胖的身材是美的;时代变了,过去的审美在年轻一辈看来就显得畸形了。但客观来说,现代人稍偏瘦是有益的,有句成语叫肠肥脑满,胖人血管里血脂堆积得较多。

我每天起床前就活动腰部,给身体这个发动机先做做预热:趴在床上练习小燕飞,这对缓解慢性腰痛有益。此外我每天走路,少则8000步,多则15000步。

(编者注:详见P39《腰痛?赶紧练腰》一文中小燕飞的动作要领。)

运动+热性食物温暖腰腹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蛟河中医院主治中医师赵治国:人冷了要穿衣服,同样道理,腹腔里头的胃肠、肝胰腺等凉了,身体就会自发调动脂肪长到内脏周围、长到肚皮上,以保持肚子这块的温度。腹部与腰部一前一后,肚子脂肪多了,加上腰为肾之府,肾凉了,腰部长脂肪保温,腰围自然就大了,所以我认为根子还在寒凉上。

对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需管住嘴、增加运动量,平时可多吃蒜、花椒之类的热性食物;对于身体肿胖者,可借用热性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等)来补充热量,同时利用站马步、跪膝、打坐、踢臀部等运动方式,将下肢气血的热量转移到腹部上来。另外,艾灸腹部也是不错的方式。

腰眼是重点,食疗可辅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副主任医师范东:给老年朋友推荐两个腰部养生动作:①双手握空拳叩击腰眼(位于脊柱两侧),每天1分钟即可。②双手搓热,护住腰眼上下搓,然后捂住5~6秒,接着双手顶住腰部,做左右撞胯的动作,左右各3下。此外,腰为肾之府,做好腹部、腰部保暖,不受凉很重要。另外可吃点黑米黑豆核桃粥,能补肾、护腰。

实在减不下腰围,就顺其自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教授王宏才:腰围影响寿命。腰围过于肥胖者(编辑插嘴: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大于85厘米则算超标),患脂肪肝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较高,不妨上医院瞧瞧有无这方面问题。控制腰围,一要锻炼,仅靠敲打和按摩腰部穴位还不行;二要合理饮食。我每天走路,走多少步随意;每周至少打2次羽毛球,每场2小时,至今坚持了10多年,这令我体重10多年来很稳定。

腰围过大者要积极控制,但若老年朋友实在减不下,可能有部分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不妨顺其自然,毕竟养生最重要还在于好心态。

上一篇:市医院2010年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注册税务师考试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