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管理办法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问责管理办法(精选8篇)

问责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各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职责,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促进恪尽职守、依法检测,为服务对象和客户提供科学、公正、高效、满意的服务,根据《云南省质监系统行政问责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问责坚持权责统一、赏罚分明、责罚适当、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确保问责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条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四条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对岗位职责内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直接责任;各所、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所管辖部门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章问责事项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二、独断专行、决策失误;

三、滥用职权、违规检测;

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

五、不求进取、平康无为;

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七、态度野蛮、作风粗暴;

八、铺张浪费、攀比享受;

九、暗箱操作、逃避监督;

十、工作不力、处置不当。

第三章问责方式

第六条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建议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纯使用或并用。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按相应规定追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条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九条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服务对象、客户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

第四章问责程序

第十一条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

一、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和通报;

二、院领导以及综合部门在业务工作、纪律检查、政纪监督、法制监督、人事和财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三、服务对象、客户的投诉和举报;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监督机关及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

七、巡视(巡查)、工作检查或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八、新闻媒体的报道;

九、本院干部、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

十、其他渠道反映的情况。

第十二条经初步核实,如反映的情况存在,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关于是否启动问责程序的建议。

第十三条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问责程序。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规定,提请暂停其职务。

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其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第十四条调查组一般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延长10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五条调查终结后,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作行政问责决定。

第十六条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

被问责人享有对所问责问题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申辩、申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七条被问责的行政负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八条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议、复查,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消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问责管理办法 篇2

一、何谓问责

问责制 (Accountability System) 是西方社会早已实施的人事管理制度, 由当选的国家首脑亲自选出合适的官员来负责各项事务。当政策出现失误时, 那么犯错的组织首先要承担责任, 其担责官员将要离职以示向首长问责, 如果因犯错导致政策失误过于严重, 首长便须下台向其他官员和市民问责。具体到高等教育的问责, 美国高等教育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广义的高等教育问责, 涉及大学与那些支持大学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人们以及大学伙伴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 “问责的本质就是责任———向他人和组织报告大学的活动及其参与活动的机构和成员, 从法律、财务、道德、专业上解释、证实和回答大学有关问题的责任”[1]。在问责中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大学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由此产生的责任要报告?这些活动会产生什么作用?谁对这些活动及其结果负责?对谁负责?为什么?以及以什么形式履行这些责任?高等教育问责的目的是, 通过汇报、解释、证明等方式, 来确保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个人对高等院校的资源使用情况及效果进行监督。

大学问责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完善于20世纪末。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许多高等院校进入了经费紧缩时期, 随着学校实际收入的减少学生数量也在下降。在资金困窘的情况下, 大学的资源使用是否正当及其效率如何, 不仅日益被政府而且被社会组织所关注并要求任何高校都必须证实自己的活动是否合法、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英国。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发展所需的经费, 如与工商业合作, 吸引外国留学生收取全额学费, 国内学生和欧盟学生收取学费等等, 大学的资金来源渠道渐趋多元化。在此过程中, 大学对各种资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要求大学对资金使用做出说明、解释, 高等教育问责由此兴起并逐渐制度化, 这一制度安排对英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

问责与经济、效率、效能、经费的价值、绩效、管理运行、预算、评估等等都有关联。一般而言, 欧美国家对经费的使用及其效率有很高的要求。据马丁·特罗的观点, 问责具有如下的作用:第一, 问责是对权力独断和权力腐败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欺骗、造假等不法行为的发生。问责强调大学活动的合法性, 强调大学有责任向相关的组织和上级部门报告活动。第二, 问责迫使大学通过对自己运行过程批判性的检查和主动征求外界批评性的评论, 从而有利于维护以至提高大学的绩效和质量。第三, 通过各种必要的报告以及来自大学内外的批评, 问责可以作为一种调整大学满足社会需要的策略。问责是一种来自外部对大学行为的影响力量, 一种其影响可以从对政策运行广泛地自主监控到指导那些利用问责保证具体政策指示和设计得以落实的外部管理机构[3]。

二、为什么要问责

前些年国内一些高校不惜代价借高额巨款征地修建豪华新校区, 一个年收入最多2~3亿元的普通大学竟然也敢借贷十几二十多亿。在这些大学领导者中相当一些人的思维中似乎有这样一种逻辑:大学是政府的, 因此政府绝不可能视大学之困难危机而不顾。于是银行里的钱是可以大胆用的, 至于是否有能力偿还那是后人或者政府的事。这些大学决策者的心理是:花钱也罢不花也罢都不是自己的钱, 为什么不花?于是他们把新校区修建得远远超出了实际需要, 而且不吝追求豪华、气派、宏大。

也许这些校长是无可指责的, 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这使我们有必要思考另一个问题:谁来管大学?当然大学决不是企业组织, 但为了更清晰地发现大学的问题, 我们不妨暂时把大学视为一个企业组织。那么, 我国的公立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组织”呢?其特点之一即资金来源及其构成十分单一, 主要为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如果运用股份制的概念分析, 由于大学的所有资产包括学费收入也应当是属于国家的, 因此大学是股权结构单一为政府所有的“独资企业组织”。鉴于大学学术组织的属性及其学术自主包括管理自治的要求, 国家对大学实行代理制即授权大学管理自己。然而问题是, 政府把大学全权委托给校长管理后, 缺少必要的监管制度, 不能像企业董事会那样对大学资源营运的过程加以监控和审批。这导致股权等于学校权, 大学校长等于董事长。由于国家投入为大学当然收入属大学所有, 并且国家对大学国有资产投入的使用基本放任自主。如果大学内部缺乏必要的资源配置使用的规范和规则, 那么就容易产生校长家天下、老大说了算的问题, 严重者滋长并导致腐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把大学托付给大学之后, 对这些资产基本上也就不闻不问, 至于它们用于何处、是否产生了效益、产生了什么效益甚少关心, 包括大学借巨贷似乎也不需要谁的批准。

这种现象既可以从产权所有关系找到解释, 也可以从成本分析找到原因。大学当前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成本的概念, 大学决策的无成本意识和“贫困”的挥霍现象, 导致社会产生大学校长是大学资本家的批评。成本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指凡事或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存在表明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成本概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有“白吃的午餐”的制度环境, 一定就会有白吃者的存在。大学之所以存在与大学组织属性不符的腐败现象, 就是大学存在可以不对成本负责的决策制度环境。由于缺乏一种机制或制度可以规范性地检查大学的资产使用情况, 长期对大学校长没有具体的约束, 于是多数大学是通过自律来规范自己的财务。但这种仅靠自己的体内制约是有局限性的, 而遇到一些胆大者则不仅任意花国家给的钱, 因为它已经属于自己了, 而且敢花大笔甚至是数目惊人的不属于自己的钱, 比如向银行借贷。可是我们要问, 大学是否有资格未经政府同意自行借贷?毫无疑问, 我们对大学的投资与发达国家比数目是不多的,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被剥夺了重要资源或重要资源不足的组织将会去寻求新的资源。但不能因此就默认大学可以越过举办者、资产所有者自行负巨债投资。如果大学无力偿还债务最后它的债务是由大学自己偿还, 还是其所有者偿还?企业不会也不能这样做, 因为它们的任何一项重大投入都必须经董事会审议批准。笔者无意说政府应当把已经给予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再度加以控制, 但如同掌握大学的办学方向一样, 对大学的资金使用总不能放任不管吧?当然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 应当有必要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空间, 但问题是你拿了国家的钱、教育消费者和纳税者的钱, 你是否对这些出资者负责?出资者是有权也有必要过问的。这也就是建立和完善大学问责制的必要性。

概括起来, 问责制有利于大学加强经费的预决算和成本核算, 保证经费使用的透明度, 避免个人或暗箱操作, 追求经费的高效率, 防止铺张浪费, 以及有利于国家对大学的监控。李文钊博士认为, 我们有必要比较大学提供“教育产品”的效率, 即比较大学是否在最低的成本之下提供了最大的教育收益。通过这种比较才能够迫使大学自觉自律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很显然若要计算一所大学提供“教育产品”的效率, 首先必须知道这个大学的收益和成本, 而大学预算是大学预期收益和成本最好的反映。当然, 由于大学提供的产品多为“无形产品”, 难以量化以精确判断其绩效, 但并非不能找到一些替代指标进行科学的评价。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大学预算分析以评审大学花费的成本是否合适、是否有效率。如果所有的大学都向社会公布自身的预算收入和支出, 那么不同大学之间收益和成本的横向比较就可以起到“准市场”的作用, 这样那些提供“教育产品”效率比较低的大学便可能受到通过“以脚投票”的教育消费者的抵制, 大学因此也会受到社会的更好监督。当然, 大学预算公开所带来的“威慑性”需要与拨款制度改革相联系。可以断言, 只有大学真正公开预算, 大学学生的成本核算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也只有大学真正实现预算公开, 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才可能提高。

英国高等教育的问责机制相当健全, 如在资金使用方面, 他们运用成本透明核算法清楚地说明每所高校的各类资金使用情况;在教学与科研质量方面, 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和科研评估活动的定期评估与审核, 为公众提供大量公开发表的关于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信息和报告;在办学绩效方面, 有绩效评估审核机制, 每年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高等教育统计署根据相关统计数据, 公开发表关于高等院校的办学绩效情况报告。

三、如何问责

问责有三个要素组成:问责者、应负责任者和责任的内容, 也即谁来问责, 谁来负责以及所问和所负的责任是什么。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 问责者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的利益相关者, 负责者是指高等院校自身, 责任的内容则是指高等院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诉求的内容很多, 有研究者曾对英国高等院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过梳理, 主要包括14项, 其中与经济或财务管理相关的就有6项, 分别是财务廉洁、资金投入情况、财务安全、风险管理、成本/竞争力、物有所值[4]。上述利益诉求在我国也同样适用。为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经济或财务方面的利益诉求, 实现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问责, 我国大学需要逐步提高财务透明度, 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绩效评估与绩效拨款制度。

其一, 逐步提高财务透明度。大学的财务透明度有两层含义:一是财务信息公开, 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相关法规, 关键在于落实;二是实施大学成本透明核算, 这是我国大学努力的方向。

大学的财务信息公开对于提高大学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社会监督和预防腐败、促进高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国自2010年9月1日开始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该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12个方面的信息, 其中与经济和财务相关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二是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 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 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 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在该办法实施一年之后, 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发布《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显示, 财务信息公开情况在所有高校信息公开中最不透明。教育部“211工程”中的112所大学, 没有一所向社会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 也没有一家高校公布其财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法规的实施关键在于落实,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在落实财务信息公开方面还需要努力。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 切实履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赋予的监督和保障高校信息公开的职能, 使各类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公开成为高校的日常工作之一;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可以通过舆论监督高校, 促使高校逐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

除了公开大学财务信息, 更重要的是建立大学成本透明核算制度。英国自1997年开始探索实施大学成本透明核算, 如今该制度已经被英国高等院校广泛接受, 并且成为包括英国财政部在内的政府机构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财政问责的重要路径。成本透明核算方法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 确定大学三类核心活动即教学、科研和其他活动作为成本透明核算的基本对象;通过选取成本动因将间接成本分配至大学的核心活动, 使成本分配更加科学;通过成本调整计算, 将基础设施成本和资本成本计入各类活动, 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各类活动的发生成本;通过计算间接成本率, 可以得出大学课程单元和研究项目的估算成本, 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进行定价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项目资助方补偿高校的间接成本提供了合理依据[5]。今后, 我国大学应在当前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借鉴英国高等教育成本透明核算的经验, 开发符合我国大学实际的成本透明核算方法。

其二, 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制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的高校“扩招”和“合并”政策, 在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高校负债筹资这把双刃剑, 近些年高校财务困境和财务风险逐步显现。2007年, 吉林大学自曝负债30亿元;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 有代表指出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 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5亿元;2013年, 广东省“两会”期间由民进广东省委提交的材料显示, 截至2012年, 广东50所省直公办高校贷款为98.69亿元, 每年需向银行支付利息7亿元。针对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 2012年我国颁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在高等学校财务分析指标中提出财务风险管理指标, 下设两个子指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其中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高校的资产中债款筹资的比重;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反映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6]。此举表明我国政府已经关注到大学存在的财务风险, 开始要求大学在财务管理中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除了盲目扩张导致的债务风险之外, 大学还存在其他风险。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认为, 如果大学在如下十项指标中有一项或多项存在重要风险, 那么这所大学就处于高风险之中:财务状况或财务前景;招生和学生体验;高校财务控制系统的使用情况;教学质量或研究质量的评估;学生非持续就学率或未毕业率;管理和治理过程;风险管理;组织基本架构的管理和可持续性, 包括学校的资产和信息系统;总体市场定位和战略方向;未遵守财务备忘录的要求, 包括根据预定目的使用资金、提供符合有效管理和质量保障的数据以及满足年度财务方针等[7]。上述风险最终都会表现为财务风险。上述多数风险对我国大学也同样适用。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认定大学的良好财务状况是:年度盈余要大于收入的3%, 储备金大约占收入的20%, 多于30天支出的现金存量, 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每年贷款偿付额要低于收入的4%, 员工工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 实际结果和大学的预测相符[8]。

根据我国当前的情况, 要管控大学的财务风险, 政府和大学必须共同努力, 建立大学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首先, 政府要对大学进行风险评估, 通过要求大学提交相关材料, 由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大学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 并对确认处于高风险的大学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 大学要在外部风险评估的推动下, 建立大学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大学要梳理和确定学校面临的重大风险, 并且要明确各项重大风险的负责人, 负责人需要思考一旦出现风险要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此外, 大学还需要定期进行内部风险评估。再次, 政府尤其应该关注目前已经债务累累的高校, 采取有力措施逐步降低其财务风险, 如严格审核和限制已经负债的大学继续进行贷款等。

其三, 不断完善绩效评估与绩效拨款制度。大学绩效评估和绩效拨款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施多年, 如美国各州的绩效评估与绩效拨款制度, 英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质量评估与拨款制度, 它是政府对大学进行绩效问责的重要措施, 也是政府合理配置日益紧缺的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

我国绩效评估的实践活动自21世纪初开始开展, 最初主要针对专项项目建设绩效, 如2003年中央财政教育专项项目绩效评估;后来逐步开展了针对高等院校的整体绩效评估, 如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教育部直属大学进行绩效评估。自2002年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首次全国学科评估以来, 迄今已经开展了三轮一级学科评估, 在全国大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2010年, 上海市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 (“085”工程) , 决定对市属高校的“085”工程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评估, 并将后续拨款与绩效评估结果挂钩, 该项目还在实施过程中[9]。2011年,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发布《关于“江苏省省属高校内涵建设绩效评估指标 (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的函》, 决定对省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绩效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绩效拨款。上述实践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大学绩效评估和绩效拨款奠定了基础。

在部分地区和机构先行先试的基础上, 我国可在今后几年根据先行先试的结果在全国大学中开展绩效评估和绩效拨款。为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估和绩效拨款制度, 目前最为关键的是打造大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不断优化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与创新绩效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 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化和可接受程度, 使绩效评估和绩效拨款制度能真正促使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终促进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摘要:文章从规范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大学问责制, 确保大学在资源配置和财务管理方面能防患未然。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经济或财务方面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财务廉洁、资金投入情况、财务安全、风险管理和物有所值。为满足上述利益诉求, 我国大学需要逐步提高财务透明度、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绩效评估与绩效拨款制度。

关键词:大学问责,规范管理,财务透明度,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3][美]William G.Bowen.Universities And Their Leadership[C].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16.

[2]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新公共管理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PA Consulting Group.Better accountabilit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0/00_36.pdf.2005-9-16.

[5]JCPSG.PartⅢAnnual TRAC[EB/OL].http://www.jcpsg.ac.uk/guidance/part3_a0A.htm, 2013-5-20.

[6]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83231.htm, 2013-7-12.

[7]HEFCE.Model Financial Memorandum between HEFCE and institutions (2008/19) [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8/, 2009-6-25.

[8]张家勇, 席时桐.2005年伦敦英中研讨会综述[A].范文曜, David Watson.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家政策——中英合作研究项目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

问责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财务预算;问责;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问责是党和国家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为了使行政的各项工作做到正确、细致、规范而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的行政管理举措。它的实施有效地制约着行政各部门的运行管理机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工作上的重大失误,为各项管理工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当前的广电部门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了以理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节目制作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与提高,节目收视率、覆盖率得到较大提升,收入上也取得了较快增长。但是,从现实来看,仍存在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面临着资金瓶颈问题。但是,在广电部门的财务管理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却很少有人问责,追究各种责任,导致领导和下面的工作人员出现问题,领导与下面的人员碍于情面,追究责任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轻描淡写地敷衍几句,不了了之,难以问责,使广电事业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

一、电视台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來,电视台的预算管理虽然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了不少问题。

(一)预算编制准备不足,工作分配不合理。

预算编制准备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电视台事物庞杂,各部门相互关联,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而财务人员的力量有限;二、有些领导和部门认识不足,参与性差,使预算很难与宏观环境和电视台内的业务相适应。此外,由于电视台“重收入,轻支出”的传统,电视台预算往往把精力用于应付预算调整以及追加方面,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预算进行执行有效监督。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审核程序不健全

由于我国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尚不成熟,电视台缺乏一种既符合财务原理又能体现自我特色的预算方法,不能很好适应电视台的财务管理工作。此外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考核是对电视台预算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方法,可以清楚预算的运算情况,掌握资金管理。然而,由于电视台的性质决定其“重社会效益,轻经营效益”的意识比较浓厚,相关方面对考核认识不足,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致使批准后的预算难以做到“层层分解,层层控制”。

二、电视台财务预算管理中的问责

基于电视台预算管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责:

(一)领导问责

电视台的管理者是电视台的直接决策者,领导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整个电视台的运作,对财务管理部门也产生了影响。例如,台里某些领导大搞政绩工程,片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开展工作不计成本,不考虑广电部门的财政承受能力,加大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难度,导致入不敷出,为广电部门的后续工作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领导的理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落实单位负责人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责任,是做好预算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预算管理部门问责

由于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属于事业单位,所以电视台一直以来都在沿用事业单位传统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这样的体制只能确保电视台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一旦将广播电视媒体置于市场经济的大漩涡中,电视台必然要面对同行业媒体的激烈竞争,承担市场带来的风险。因此,为了促使广播电视媒体尽快适应市场竞争,需要预算管理部门加快预算体制改革,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部门要树立全面管理的理念,通过合理配置单位的人、财、物等资源,控制电视台的费用支出、预测利润和资金需求,及时发现电视台发展潜在的风险,并预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实现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此外,预算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应建立围绕单位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以经营计划、收支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的“现金流”预算管理模式。

(三)预算执行部门的问责

电视台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找到责任、权利和利益三者的结合点。各单位、各部门作为预算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为:首先,根据年度运作计划和年度经营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经营计划;其次,编制和修改本部门的收、支预算;再次,执行下达的本部门预算,提交本部门调整预算或超预算申请;最后,提交本部门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报告及改进建议等。由于电视台各个部门众多,协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需要各预算执行部门明确其预算职责和权限,各司其职,推进预算制定的科学化、合理化,更好地推进预算执行。

三、小结

预算管理是单位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责任落实到位,是做好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各地电视台对于如何有效控制管理预算资本上还缺乏完善、科学的体系,这就需要财务部门结合本电视台发展的实际情况,总前以前预算管理的相关经验,不断思索、探求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的方法。以实现开源节流,实现电视台资本的良性运转,不断提高电视台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咏梅.电视台节目成本预算管理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2)

[2]曹俊,袁春杰.电视台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之应用篇: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预算经费管理系统介绍[J].现代电视技术,2005,(10)

[3]马达.加强预算 监控支出[C].//甘肃省首届广播影视改革发展论坛论文集.2004:216-218

[4]海湖.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0,(22)

督查问责办法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提升工作执行力 和落实力,确保动迁拆违治乱破

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问责对象。本办法适用于街道参与本次行动的所有机关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问责形式。对相关科室及社区实施问责的主要形式为: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的主要形式为: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三、问责内容。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实施问责:

1、对上级指示精神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消极应付的;

2、决策不当,思路不清,措施不力,造成工作局面难 以打开或无法正常开展的;

3、效率低下,未能按计划进度和时间节点要求有序推 进的(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的除外);

4、面对问题不敢担当,回避矛盾和困难,相互推诿,影响工作进展的;

5、遇到问题不及时沟通、协调、请示、报告,造成工 作延误的;

6、工作懈怠,协调不力,经督查督办后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

7、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或瞒报、漏报、迟报重要情 况,产生不良影响的;

8、因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问题,多次受到同类问题 投诉,经核查属实的;

9、监管存在严重问题,完成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和标 准的;

10、工作推进中,引发群体性越级上访,处理失当,导致矛盾激化的;

11、按规定应进行问责的其他事项。

五、结果运用。问责结果作为街道考核和责任人考核、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受到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的人员,其在当年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 等次;对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含两次)问责处理的人员,其在当年考核中不得评为“称职(合格)”以上等次; 对受到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的人员,其在当年考核中 直接评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秦淮区人民政府夫子庙办事处

省干部经济问责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以下领导干部:

(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二)省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三)省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需要实行经济责任问责的其他领导干部及相关人员,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问责,是指在本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纪检、组织、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干部管理权限,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实行问责。

第四条 实行经济责任问责的方式分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被审计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对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应当给予经济处理、处罚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追究责任的,由有关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相关决定。

第五条 经济责任问责,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 经济责任问责情形

第六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等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实行问责:(一)不经集体决策,由领导干部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经济事项,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二)虽经集体决策,但决策程序不符合规定或者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三)不依法依规决策,决策后管理不善或者执行不力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四)其他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不当,应当予以问责的情形。

第七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在执行土地、环保、民生等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实行问责:(一)不经法定程序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违规改变土地用途,违规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违规调整容积率,违规减免或者返还土地出让金的;(二)违规进行环境评价、审批,违规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按照规定淘汰落后产能,不按照规定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进行处置的;(三)截留、挤占、挪用、套取或者骗取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安置补偿、民政救济、抢险救灾、教育卫生等资金或者物资的;(四)其他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不当,应当予以问责的情形。

第八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实行问责:(一)不履行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程序的;(二)不按照批准的标准和规模建设,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造成投资严重超概算,增加项目投资支出的;(三)不按照国家规定招标,或者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的;(四)不按照招标投标结果签订合同,违规进行设计变更,多计多付工程价款,造成国家建设资金严重流失或者损失浪费的;(五)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项目管理职责,造成施工单位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不按照设计施工,导致工程存在质量隐患、发生安全事故或者国家建设资金严重流失的;(六)其他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不当,应当予以问责的情形。

第九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监督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实行问责:(一)违规应征未征财政收入,违规先征后返财政收入,隐瞒、截留、挪用、坐支、转移财政收入的;(二)违规支出财政资金,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财政资金的;(三)违规进行政府采购的;(四)不经批准设立银行账户,私存私放财政资金和其他公款的;(五)违规处置国有资产,不按照规定上缴、截留、挪用国有资产收益的;(六)自行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伪造、变造、违规销毁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政、财务会计报告的;(七)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监督不当,应当予以问责的情形。

第十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管理运用和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等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实行问责:(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漏洞和缺陷,或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二)违规进行商品或者服务采购活动,造成严重国有资产损失的;(三)违规进行商品或者服务销售活动,造成企业资产、信誉严重受损或者受到法律追究的;(四)违规进行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拆借、高风险投资业务、固定资产购建、账外经营等活动,造成企业资金损失、资产流失、重大潜亏,或者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严重亏损的;(五)违规主导制订改制方案,干预操纵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将国有资产、主要业务通过低价折股、低价出租、无偿转让等方式转让、承包或者租赁给其他单位,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的;(六)其他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管理运用和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等方面履行经济责任不当,应当予以问责的情形。

第十一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方面失职、渎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实行问责:(一)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滥用职权,给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二)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给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三)在环境保护、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等工作中发生严重失误,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四)其他履行职责方面失职、渎职,应当予以问责的情形。

第十二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在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实行问责:(一)干预或者插手基本建设项目承包和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府采购、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产转让等经济活动的;(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有住房等公共财物的;(三)违规在兼职单位或者下属单位、关联单位领取报酬的;(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违规领取奖金、补贴等薪酬的;(五)违规办节、办会,超标准公务接待,用公款相互走访、宴请的;(六)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七)在下属单位或者关联单位列支个人出国出境、旅游、购物、招待等费用的;(八)违规借用公款,逾期未还的;(九)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十)违规配备、购买、更换、使用公务用车的;(十一)其他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应当予以问责的情形。

第十三条 领导干部有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情形的,也应当实行问责。

第三章 经济责任界定

第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第十五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一)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三)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四)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五)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六)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第十六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主管责任:(一)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二)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十七条 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领导责任。

第四章 经济责任问责适用

第十八条 对审计查出并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或者诫勉谈话;情节较重的,给予责令公开道歉或者停职检查;情节严重的,给予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者免职。

第十九条 对审计查出并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负有主管责任,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诫勉谈话、责令公开道歉;情节严重的,给予停职检查,直至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者免职。

第二十条 对审计查出并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负有领导责任,情节较重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诫勉谈话、责令公开道歉,直至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者免职。

第二十一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另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干扰、阻碍审计执法、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拒不整改、虚假整改的;

(四)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二十二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另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审计执法、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二十三条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经济责任问责程序

第二十四条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有关规定提出经济责任问责建议。

第二十五条 经济责任问责决定机关根据经济责任问责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履行问责的有关职责,在规定期限内作出问责决定。

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六条 经济责任问责决定机关作出的问责决定应当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及其所在单位,抄送有关部门和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一起按照有关规定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个人档案,作为有关部门实施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属上级交办事项的,承办单位应及时向交办部门报送问责结果。

被审计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被追究纪律责任、刑事责任的,有关机关应当将被审计领导干部被追究纪律责任、刑事责任的结果类文书抄送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七条 受到问责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可以依法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按照规定办理申诉事项。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八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及时汇总本级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问题及其整改情况、相关人员问责结果等,起草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提交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采取适当形式予以通报。第二十九条 纪检、组织、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职责,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对其他审计工作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领导干部及相关人员需要实行经济责任问责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问责实施细则,并报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审计厅负责解释。

质量管理问责制度 篇6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医院管理,进一步提高业务、行政、后勤管理水平,促进医职人员恪尽职守、依法行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根据<<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管理岗位问责制

第一条 管理岗位问责制。是对医院各类管理岗位相关负责人,主要包括领导、主管领导、直接负责人等,在所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导致影响医院管理质量、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损害患者合法权利,给医院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进行岗位管理责任追究的制度。

第二条 管理岗位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其管理岗位责任:

1、不认真执行院部、院党委的有关文件规定、决策和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决定的事项、影响政令通畅,对科室(部门)管理不力,工作不务实,导致工作目标任务不能完成的。

2、重要工作违反决策程序,主管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政治影响或经济损失的。

3、在行政工作中,不按照规定或超越权限违规办理或对符合规定不予办理的;对职工的合理化建议、普遍性意见不认真研究、答复、处理造成工作损失的。

4、管理不严,对下属部门或人员管理监督不力,导致其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事故后果严重、发生不正之风造成恶劣影响的。

5、虚报、假报、迟报、漏报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

6、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处置重特大事故以及在防治重大疫情中未按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有效处理,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的。

7、违反医德规范,服务态度恶劣,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违反行业“八不准”纪律,在医疗服务和医药购销中存在不正之风的;

在诊疗过程中出具虚假的报告、诊断及伤、病、残证明等; 工作不合作,互相推诿,影响正常业务开展; 闹不团结,互相诋毁,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违反<<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私自到院外参加诊疗活动的。

8、违反<<首诊负责制>>的规定,不履行医院向社会承诺,造成严重后果。

9、不严格执行<<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不认真执行医院会计核算、内部会计稽核制度,致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失于监控的。

对于医院重大投资的医疗经营活动跟踪监督措施不落实,造成经济损失的。

违反物价政策,不执行<<医疗服务价格>>,严重损害病人利益,造成医院经济损失,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10、其他应追究管理岗位的行为。

第三条 病人及家属投诉、职工检举、反应工作考核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应进行管理岗位问责行为。由院纪委,人事科调查核实并对管理岗位问责对象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条 在追究问责对象管理岗位责任时,应当区别初犯、重犯、屡犯及责任轻重等情况,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求人”的政策。根据管理过错事实和职责情况,准确界定相关人员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依法对直接负责人、直接领导、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处理。责任追究方式包括诫勉谈话、绩效考核扣分、书面告诫、责令限期整改、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考核为不称职、纪律处分、责令辞去领导职务、调整工作岗位、建议免职或辞退等。

第五条 被问责的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1、不配合、干扰、阻碍对其管理岗位过错行为进行调查;

2、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第六条 对情节轻微、未造成不良后果的问责行为,且责任人认错态度好并能认真整改的,可免于问责;对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结果的,可不予问责。

基于问责制的内部审计管理 篇7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企业增加价值的重要性正在日益突显。同时, 在推进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已经将问责制运用于内部审计, 使得内部审计理论在不断丰富, 也让其效用的有效发挥有了保障。由于我国对才开始对问责制进行研究不久, 有很多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强探讨。

我国大范围的行政问责开始于2003年的“非典”, 针对随后2009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各种企业产品事故、食品安全问题, 诸多学者从内部控制无效、舞弊产生的原因、政府监管不力以及消费者心理等视角对以上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笔者认为, 问责机制在内部审计运用当中的研究, 要弄清内部审计与问责制的关系, 理清问责制在内部审计应该起到的作用。

二、问责制的概念

问责制是一种管理制度, 起源于西方, 通常指现代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问责制, 或官员问责制。在中国问责制的起源最早是1980年的邓小平讲话, 2008年行政问责制被首次写入《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和《国务院工作规则》, 2009年中国开始对官员问责制度化。

学者陈志斌在界定问责制的概念时曾说“问责制即在某活动中因相应的权利明确相关责任, 并据责任进行科学和严格的考核, 从而及时发现失责, 并根据相关的失责度量对当事人进行惩罚和追究, 凭借‘问’的‘制度化’来确保‘权责对等’的实现的一种机制”。笔者看来, 问责机制首先应有明确的问责主体和客体, 通过评价分析问责客体职责履行的情况, 从而达到权责一致。

三、实行问责制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现代公司治理的需要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有机组成部分, 以系统的制度安排, 实现对企业各委托代理层的财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约束及监督。不言而喻,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个完善治理结构体系所必不可缺的, 同时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为内部审计职能及作用的发挥提供动力及保障。公司治理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公司体制内部的“制衡机制”, 以有效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而内部审计的问责正是实现这种机制的最为主要手段。

2、履行受托责任的要求

企业的本质由众多相互关联的契约所组成, 包含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当局, 企业、供货方, 企业、员工, 企业与顾客等契约关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 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主要通过审计来调节和约束,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以及日常活动的了解, 使得其相对于外部审计, 优势更为明显。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 由于代理层次的增加, 评价和监督各个层次的代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 要求内部审计的职能也随之延伸。在各种代理关系中, 代理人与委托人总处在多重博弈的状态下, 双方利益的均衡是博弈的最优状态。因而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问责机制的, 在推动代理人和委托人博弈进程的同时, 也在促进代理人履行委托人的受托经济责任。

3、促进实现内部审计价值

于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 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该定义说明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其途径是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通过问责机制, 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并找出企业弊病的病因根源所在, 从而对相应的应当负有经营或管理等的责任人员的人员进行惩治, 实现改善公司治理的效果, 最终实现内部审计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的目的。

4、促进审计整改

在实施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中, 经常出现“屡审屡犯”的现象, 审计发现并披露的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改善和解决, 其本质在于问责机制建立和执行不够完全、彻底。故加大审计力度, 构建和完善问责机制是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地方。经营管理权及处罚权的缺乏, 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需要报告到相应的管理层或者董事会, 如果相关的管理层对于审计所披露的问题没做到按要求整改, 审计的效果也便大打折扣, 甚至出现“屡审屡犯”。因此必须在后续审计的环节当中, 追加、启动审计问责程序, 真正落实审计整改措施, 从而达到后续审计的目的。审计的问责机制是促进审计整改实现的制度保障, 也是促进审计目的实现的机制约束。

四、问责制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关系

1、问责需求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前提

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的内部产生了相当的代理成本。如信息不对称或权责不相容, 代理人趋于采取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以眼前的利益或者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作损委托人的权益。在经济业务量小或者委托人对代理人充满信任时, 不存在问责的产生, 也便没有内部审计的需求。随着经济业务规模的扩大或者委托人对代理人不够相信时, 为了明确代理人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也便产生了问责的需求, 此时内部审计应当提供用以评价代理人的信息, 以解除或者确认代理人的受托责任。因此, 问责需求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前提, 没有问责的需求存在, 也便不存在内部审计的需求。

2、问责的对象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

企业由各种契约关系组成, 往往存在两种委托代理关系, 其一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 将财产托付于管理层, 以求企业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其二是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的委托关系, 管理层将财产增值保值的运作事项托付操作层完成。第二种委托代理关系是企业内部最为主要经济关系, 离开这种关系, 则整个企业组织将不再存在。当问责对象为管理层时, 内部审计报告则是由治理动机产生;当问责对象为操作层时, 则内部审计报告则是由管理动机产生。前者一般向监事会或者董事会报告, 而后者则一般向管理层报告。

3、问责内容决定内部审计业务类型

内部审计是独立的确认和咨询,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 如会计、财务数据, 或业务活动, 或组织活动的评价。因为内部审计的产生由于企业问责的需求, 故而内部审计的评价对象则必须满足问责主体的需求。一般而言, 企业负有三大责任:管理责任、财务责任以及社会责任, 当企业所有者或者管理层为问责主体时, 企业的责任不包括社会责任。在需要了解企业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时, 内部审计主要执行的是合规性审计, 诸如财务审计等;当问责主体想了解管理层的履职情况时, 内部审计部门就要执行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或者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等, 以提供所需求的信息。

4、企业内部审计权限依问责机制而定

问责机制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一部分, 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制度:一为信息报告的制度, 目的是确保问责的主体了解问责客体职责履行情况, 减少信息不对称;二为约束激励制度, 即根据问责客体的职责完成的状况评价, 实施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三为内部确认制度, 用以对问责客体的权限和职责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 企业内部审计所拥有的基本职能是独立评价, 对所要评价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以及报告, 可以服务于问责机制的信息报告, 也是问责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内部审计一般不会包括问责机制当中的内部确认制度与约束激励制度, 故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主要集中在评价上, 而不会是奖惩与确认。

5、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并保障问责信息

企业中的问责机制主要由经济问责与行政问责构成, 前者主要是指资源分配, 后者则主要指运作系统的权利划分。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的评价。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于内部审计定义, 内部审计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其审查和评价的内容包含了经济的与行政的信息。由此可见, 内部审计提供的信息为问责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对经济信息而言, 内部审计对问责客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验证以及收集和分析, 其中主要为财务信息, 最后告知于责任主体;而在行政的信息相关方面, 内部审计搜集的主要是问责客体没有提供的有关管理和运营的信息, 主要为非财务信息, 很多情况下需要与内部监察部门沟通后, 再上报问责主体, 从而问责主体据此信息进行一定决定, 采取相关措施。

五、问责制在内部审计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 信息报告制度、内部确认制度以及激励约束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责机制, 而企业内部审计则更多的是确保信息报告制度的高效运行。在完整的问责过程当中都有信息报告制度的贯穿, 为问责制的另外两个功能的进行提供了信息基础。然而, 问责机制的三大功能中对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故而内部审计的参与程度在实施问责的整个过程中也是不一样的。笔者将问责的过程按时间先后进行了划分, 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部分, 然后分析了内部审计可以怎么样为问责机制的运行服务。

1、事前的问责主是内部确认, 辅之以信息报告

问责首先要弄清楚问责客体应当履行什么样的职责, 委托人 (含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可以根据组织的结构图或岗位说明书等来明确代理人的权责。员工手册、岗位说明书等通常一开始是由企业来制定, 一般情况下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一定的变动和调整。所以, 问责制的事前确认可以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 而不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来提供相应的信息。但是当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不合理时, 内部审计部门则可发挥评价和建议的功能, 为公司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献计献策。

2、事中的问责以信息报告为主, 辅之以内部确认

在第二个阶段, 问责主要是搜集问责客体履职情况的信息进行搜集和评价, 而内部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能就是独立的评价, 所以在这个阶段其作用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有很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 在函证、询问、查阅以及观察等手段下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检查, 搜集和提供相关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同时要具备全局观, 以战略的高度用趋势分析、基准比较等来分析管理层的履职情况。在内部确认制度中, 问责同时进行, 其为内部审计提供了问责标准, 检查内部审计所提供的信息, 同内部审计一起确认责权分配合理程度等。

3、事后的问责以激励约束为主, 辅之以信息报告

最后, 问责根据问责客体对其履职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 产生了问责的最终成果。内部审计部门在此时上交审计报告于相应的主管部门和人员或者董事会, 再由其作出相应的奖惩。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无权直接进行奖惩, 正因如此, 内部审计的报告成果可能被部分的企业所忽视。故为避免屡审屡犯的发生, 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 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同处罚部门的信息沟通, 并加大处罚力度。在最后阶段, 内部审计为问责机制进行审计跟踪, 并提供整改信息。

六、结语

在公司治理和业务运营中, 内部审计都发挥了重要的鉴证、监管和增值的作用, 但内部审计的效果的产生和转化都有着很大的障碍, 导致了内部审计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组织的增值作用不显著, 这正是我国大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内部审计目前正存在一个“审计但无问责”的问题。企业亟需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问责机制来实现=本身的平衡。内部审计的问责机制在理论以及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但有关其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需深入进行, 在获得完善和丰富后, 来指导内部审计问责机制在企业中的运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石桥.组织治理、机会主义和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 2012;1

[2]王光远.管理控制与内部受托责任审计[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2;5

[3]王会金, 王素梅.建立健全政府审计问责机制研究[J].财经科学, 2009;1

问责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问责后阶段 官员复出 困境 对策

近年来,部分“工作不力””的官员均被免职以来,我国官员问责制作为重塑责任政府与诚信政府的一种制度性机制在我国行政体制内逐渐建立起来,成为继党内民主和村民选举之后推动我国政治发展的又一显著性标志。但随着后来不少被问责官员的陆续低调复出,官员问责的公正性、合理性、合法性及可信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声称,这标志着”问责后阶段”的到来。

一、现实困境

201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行政监察法修正案草案,草案规定:受处分人的处分期限满了,监察机关要及时解除处分,其今后的晋升、晋级不再受处分的影响。这标志着,问责官员的复出程序将通过立法加以规范。这一“执政为民”的制度化举措大大推进了我国官员问责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因而这些变化值得我们称赞,但是”问责后阶段”就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

(一)问责官员复出缺乏程序性。当前我国问责官员复出还处于行政性阶段,缺乏一定的程序性。行政性的特征是:1、官员复出的依据是行政性的,官员复出的条件、时间等或者比较模糊或者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行政性文件或行政首长的临时性决策作为复出的依据,官员复出的弹性过大;2、在权力配置方面,复出程序的启动取决于行政领导的意志,而不是根据法律来决定是否可以复出,随意性很大,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性程序性的制度。

(二)问责官员复出缺乏类别差。对干部的处理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对问责官员的复出问题应特别慎重。党政官员违规有三种类别:一是官员职务不作为,表现为不尽领导责任,决策严重失误、用人管人失察等。二是官员违规违纪,表现为官员个人或集体违反党和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群众疾苦不能及时解决,党和政府形象受到重大伤害。三是官员职务犯罪,表现为利用职务方便贪污受贿、渎职失职,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对这三种类别的问责官员的复出应区别对待,而我们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类别差。

二、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管理意识来看,“官本位”思想严重。“官本位”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崇拜,是封建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一种以官为本、官贵民贱的社会群体政治心理。由于文化的传承性,这种“官本位”心理至今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有残留。当前我国问责官员的行政性复出就是典型的例子,公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行政首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从社会管理模式来看,传统代议制政府对政务信息的控制导致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模型(Principal-Agent Model)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之上:一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目标冲突;二是代理人比他们的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导致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基于这种分析,传统代议制政府会有这样的道德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地谋求自身利益,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只对上级负责,忽视与公众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从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当前众多问责官员的复出只在行政系统内部通过,政府行为与群众认知之间存在错位,这样不仅导致政府活动效率的降低,而且必然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三、对策研究

(一)推进法制建设,完善问责官员复出的法制支撑。1、在复出原则上完善法制支撑。在复出原则上的法制完善要坚持从严要求的标准,坚持间隔时间标准、从低安排标准、坚持领导职务该任非领导职务标准、坚持公开透明标准。2、在复出条件上完善法制支撑。对问责官员复出的条件要给予法制上的明确规定,同时应结合问责的类别差,对因不同原因被问责的官员给予不同的复出条件,像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渎职失职的职务犯罪型官员的复出条件应更加苛刻严格。

(二)建设新型政治文化,完善问责官员复出的文化支撑。大力加强与问责官员复出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是推动”问责后阶段”官员问责制发展的必然选择。1、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提供的政治价值体系和主流导向根本不同于以民主和法治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取向。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和现代科学理性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剖析,实现其现代转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包含人民主权等在内的现代民主与法治观念。2、优化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政治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公民政治素养和政治文化提高的过程,优化政治社会化机制在完善问责官员复出的文化支撑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大众传媒的引导、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等手段,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人翁意识,加强公民对问责官员复出程序正义的监督热情。

(三)加强行政伦理建构,完善问责官员复出的伦理支撑。法律和制度永远无法把行政行为固定在某些一成不变的模式之中,它总会为行政行为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而正是这个空间凸显了行政伦理建构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说:“一个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同样,一个正确的政治学同高尚的伦理学也是不可分离的。1、加强问责官员的伦理意识。加强问责官员的伦理意识就是要重塑官员的行政价值和道德意识。在具体实践中,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对官员进行教育,使得问责官员在复出之前能够扪心自问,自己的道德素养与行政伦理意识是否达到了作为一名人民公仆的要求,否则就应该主动拒绝复出。2、加强问责官员的伦理监督。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其本质特征在于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但主体的自觉与自律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有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因此,在加强行政伦理立法的基础之上,多元问责主体要加强伦理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的监督,通过舆论形成社会压力,迫使问责官员伦理意识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朱卫兵.韦定广.加强与政府官员问责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建设[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

[2]周承.制度安排与伦理建构:官员问责制完善的路径选择[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

[3]姚轶蓉.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反思与构建[J].前沿,2005,(9).

[4]阮爱莺.从公共职责理论看我国官员问责制的优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2).

作者簡介:

上一篇:毕业典礼班主任发言稿材料下一篇:课堂让学生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