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的国际化进展(精选8篇)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2010年11月12日 16:15适应国际化,迈出第一步,不仅仅是在境外设立一个机构,最重要的是管理,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管理国际化
【《财经》记者 董欲晓】金融危机过后,怎样把握国内银行的国际化节奏?
近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表示,“不能不考虑海外机构的布局”。他认为对于国外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正反两面看,国内银行国际化过程中,最应该学习的是“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观念”。
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率先在国际化过程中迈出了脚步,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招商银行在伦敦、台湾设有办事处,在纽约设有分行,并于2009年1月完成对香港永隆银行的强制收购,其一直在国际化道路中表现积极。
在马蔚华看来,到金融最发达地区设立的办事处更像是“培训中心”和“取经据点”,而永隆银行的收购不仅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且带来无形的价值,即完全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经验以及混业经营的做法。
招商银行2008年斥资193亿港元收购永隆银行。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该高价位引起较大争议。加之当年永隆银行亏损8.16亿港元,引发了“物不所值”的评价。而收购费用对招商银行资本金以及流动性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两年过去了,如何看待永隆银行收购得失?马蔚华在专访时,谈到招行国际化布局以及永隆银行交易为招行带来的利弊。
《财经》:金融危机后,怎样把握国际化的节奏?
马蔚华:发展国际化是战略考虑,国际化不仅仅是在境外设几个网点,搞几笔业务。客户走出去了,银行服务也得跟着走出去。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很多客户到境外开展业务,希望我们给予支持,招行境外刷卡量目前将近200亿。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不得不考虑国际化,不得不考虑机构的境外发展。
《财经》:国际化过程中,除了切实的收益,从银行发展角度讲,还能带来哪些益处?马蔚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300多家国外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即使国内银行不走出去也处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之中。国内银行业游戏规则、监管条例都趋向国际化,此时此刻我们必须考虑竞争力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是创新的银行,但目前来说还不足,该向哪里学?比如纽约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创新的产品都源自那里,因为它有创新的机制。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华尔街的创新,这也就了解了国际金融的创新。
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把华尔街和金融创新妖魔化。客观上讲,华尔街创造财富的能力大于破坏财富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阶段比起它差了很多年,它出现问题我们要吸取教训,它暂停了脚步我们不能停。因为两者不在一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金融市场中,综合经营走过了,资产证券化过头了,但我们还没开始,还需要继续探索前行。
适应国际化,迈出第一步,不仅仅是在境外设立一个机构,最重要的是管理。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管理国际化。中国的银行差的不是制度方法,更不是产品服务,缺的是一个先进的理念。
《财经》:能否总结一下收购永隆银行的得失和经验?
马蔚华:永隆银行的收购是必要的。华南、珠江三角洲的客户和香港的客户互相有很多业务来往。招行的零售业务比较好,在香港应该有网点,如果一个一个地建,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在香港并购一家银行机会难得,特别是百分之百并购一家银行的几乎更是千载难逢。永隆银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当时我们对这个并购是比较有把握的,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首先,全球银行并购案中70%是失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整合失败,而整合的关键是文化。永隆银行在香港同时应对西方和东方文化,文化整合时两家银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员工和高管几乎没有流失。其次,我们在收购永隆时为它设计了一个新的增长空间,不是让其在香港市场抢业务,而是谋求在跨境业务上的发展,比如“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第三,我们看到了永隆银行本身的弱点,一旦被收购,这些弱点会变成发展的优势。比如它是港资银行没有内地网点,招商银行内地有很多延伸的渠道。再比如永隆银行是一家比较保守的银行,没有多少新客户,被招行收购以后就不一样了。总结起来说,这次收购是非常有意义的。《财经》:这些收购的尝试给招行带来些什么?
马蔚华:目前永隆银行的收益增长是香港同业中最高的,这部分增长都是招行的收益。另外,给我们的产品“两地通”带来了很多客户和业务。无形贡献上来看,永隆有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中的经营以及混业经营经验。所以说收益分有形和无形的。距离现在,收购过去不到两年,总结得失为时过早,我想五年后可以去总结了。
(主管编辑 乔晓会 网络编辑 刘玥)
目前,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首要战略目标。银行业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资银行“走进来”, 另一个是中国银行“走出去”。因此, 要想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式, 中国银行业必须“走出去”, 进而可以充分利用世界金融资源, 发展国际业务, 从而真正实现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国际银行业的经验表明:跨国并购是实现跨国经营的最佳途径。
2007年10月25日, 中国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 (以下简称工商银行与标准银行) 联合宣布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合作内容是工商银行出资366.7亿南非兰特 (约54.6亿美元, 408亿元人民币) , 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购时, 工商银行按市值估算约为34000亿美元, 超过花旗集团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 标准银行按市值估算约为215亿美元。到目前为止, 这次并购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直接投资, 对南非而言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外国直接投资。
二、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动机
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在1998年达到高峰, 之后进入低谷。从2003年开始国际银行业并购重新升温, 由于目前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以及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 工商银行并购标准银行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追求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包括经营上的协同效应 (规模经济) 、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
1. 经营上的协同效应。
并购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带来规模的增大, 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规模增大必然会带来成本的下降从而产生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实现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可以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目标。银行跨国并购也不例外, 通过规模增大和业务扩展, 在一定的范围内必然会产生规模经济。例如资产达7930亿美元的摩根大通银行并购资产达2900亿美元的第一银行, 合并后的新银行在资产规模上成为美国第二大银行。所以, 工商银行并购标准银行, 通过对非洲业务的整合, 不仅扩大了工商银行在非洲的业务规模, 而且降低了工商银行在非洲扩展业务的管理成本和操作成本, 进而获得经营上的协同效应。
2. 财务上的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 跨国并购给银行在财务上带来的种种利益, 这种利益的取得不是因为效率的提高而得到的, 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上的收益, 它主要来自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如果一家银行有充裕的现金但只有较少的贷款机会, 而另一家银行却有较多的贷款机会和不足的现金流, 那么通过两家银行并购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产生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从目前来看, 工商银行拥有大量的现金, 但缺乏较好的投资机会, 标准银行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拥有分支机构, 而且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因此, 两家银行并购后预期会带来财务上的协同效应。
3. 管理上的协同效应。
管理的协同效应表现在, 如果低效率的银行并购了高效率的银行, 通过吸收高效率银行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以及人力资本, 最终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银行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资金规模和业务发展上, 还体现在管理水平上, 尤其体现在是否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管理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上。标准银行由于继承了英国银行的管理方式, 其管理经验是十分先进的。工商银行通过并购不仅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工商银行领导层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整体素质。
(二) 分散风险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通过跨国并购高效率的银行可以使银行的业务多元化、利润来源多样化, 并且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从国际金融界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在当前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资本实现了自由化 (虽然中国现在对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 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会完全开放) , 而资本自由化将会带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规模扩张。国际资本频繁流入流出一国资本市场, 将会带来一国金融资产价格 (如利率, 汇率, 股价) 波动频率及幅度加大, 最终必然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工商银行并购标准银行后, 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业务来分散风险。
(三) 规避管制、实现混业经营
通过并购可以迅速完成综合化的混业经营, 根据最近公布的Thomason Financial 2007年上半年全球投资银行业务记分牌, 银行金融控股公司与独立投资银行各占半壁江山, 在这些银行金融控股公司中, 除了德意志银行外, 其他如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瑞银集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主要都是通过并购快速壮大投资银行业务的。然而, 中国的金融业主要实行的是分业经营, 而综合性业务开展缓慢并且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 尽管实行分业经营的目的是降低风险, 但风险降低的同时收益也会减少。因此, 工商银行并购以混业经营为经营方式的标准银行可以规避管制, 进一步拓展综合性、多元化业务, 从而增加银行的利润空间, 同时也为将来在中国进行混业经营做好准备。
(四) 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企业也正积极地向海外进军, 这必然会需要银行为其提供配套的服务。工商银行的企业客户也不例外, 工商银行为了能够保留原有客户, 必然需要通过海外发展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根据国际银行业经验, 进行跨国并购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此次工商银行并购标准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工商银行大量企业客户到非洲寻求发展, 为了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 工商银行就要拓展其在非洲的业务, 这直接导致了工商银行并购了非洲第一大银行———标准银行。
(五) 解决大量现金留存问题
工商银行通过在香港和大陆的上市共筹集了约220亿美元, 由于国内没有很多好的投资项目, 大量现金留存, 资金成本相当之高。通过这次并购, 工商银行可以很好地解决现金留存问题。此次工商银行并购标准银行共花费了54.6亿美元, 占其筹集资金的1/4。
三、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启示
进入2009年, 中国银行业已经对外全面开放了两年, 中国银行业对国际化已经做了初步尝试。从目前来看,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本文在基于工商银行并购标准银行的思考下, 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 以供中国银行业进行跨国并购参考。
(一) 并购时目标市场的选择
近十几年来, 新兴市场国家的表现十分引人注目, 经济发展速度快, 通货膨胀率低。就非洲而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速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因此, 新兴市场是一个充满投资机会的市场。对于目标市场的定位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 具有涉及政治因素少、门槛低、成本低和竞争不充分的特征。不论是从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只有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家银行在美国有分行, 还是从中石油并购优尼科未果, 可以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对中国企业在其市场发展具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因此, 中国的银行业在实行跨国并购时应先考虑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另外, 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新兴市场, 作为这些企业的代理银行也应该向新兴市场进军。
(二) 并购对象的选择
注重并购对象的选择主要是集中在被并购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对中国银行业而言, 目标银行是否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可见, 中国银行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 应并购那些市场领先者或者其具有优势和潜力的资产业务。
(三) 并购方式的选择
此次工商银行并购标准银行采取的是现金并购方式, 而此前中国银行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所采取的交易方式基本上都是现金并购 (只有在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并购香港华比富通银行时采用的是现金加股权的方式) , 而较之其他并购方式, 现金并购成本最高。虽然说中国银行业目前拥有大量现金, 但同时中国银行业的股票价格也是处在高位, 工商银行更是在2007年一举超越了花旗集团, 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银行。可见, 如果能采用股票交换的方式来进行并购, 对中国银行业是十分有利的。这就要求中国银行业在将来自身地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灵活采用多种并购方式, 从而提高并购效率, 降低并购成本。
(四) 并购后的整合
跨国并购给银行带来了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增加, 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冲突, 特别是领导风格、员工素质、企业发展历程以及企业文化的差异。譬如说, 计算机系统的融合难度比较大, 对于两套计算机系统而言, 没有经过艰难的重新编程及调试, 他们永远不能自动地交换数据, 而且两种技术标准往往不同, 所以两套系统融合往往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并购后企业文化的树立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银行的企业文化已经构成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素, 是确保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在其著作《追求卓越》中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公司里, 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利润指标, 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 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 而是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势必将由区域性强势货币,逐步发展成为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的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
一、人民币国际化简介
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货币越过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可自由兑换性;二是普遍接受性;三是相对稳定性。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等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最终成为被世界市场广泛使用和持有的国际货币的过程,可以说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即人民币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由此,以人民币计价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些是衡量货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一)人民币现金境外流通状况。近年,人民币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中被广泛用作计价和结算货币,甚至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可以全境或局部流通。中越边境贸易成交额中以人民币结算达到90%以上,中朝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45%,中蒙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90%。人民币已在越南、蒙古可全境流通,在中俄边境也流通广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和扩大后,2010年全年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2010年底,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总额达28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00%。两岸实现“小三通”后,人民币与台币一样在台湾众多地区充当交易媒介。
(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发展。目前,人民币这一功能主要集中在香港进行,包括香港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以及香港人民币债券业务。截至2010年1月,香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总计639.5亿元人民币,同时,在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包括:内地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银行债和国债,以及外资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自2007年起,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内的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先后在香港发行了约38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2009年6月,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同年6月和8月,东亚银行(中国)与汇丰银行(中国)分别在香港发行 10 亿元人民币债券。
(三)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人民币在我国与邻国的贸易中大量使用,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迄今为止,我国已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人民币在我国与邻国的贸易中大量使用,在不少国家的流通量也越来越大。国家外汇管理局云南省分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人民币在云南边境贸易中,已经成为普遍受欢迎的货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在政府层面的体现。除了贸易和金融领域外,人民币国际化在政府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我国政府与若干国外政府签署了一系列本币互换协议。这种协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与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签署的总额100亿美元的本币互换协议;另一类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与韩国、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的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
三、人民币国际化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享有的利益和承担的风险我们都将面对。普遍认为,利大于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世界货币结构合理化,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单级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的矛盾导致了任何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都难以实现长期稳定。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弥补国际储备货币的不足,也能够打破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三大國际货币为主体的格局,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促进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缓解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压力,降低外汇储备规模。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储备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人民币国际化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家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从而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提高国际贸易,进而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三)防范和降低汇率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外贸企业持有大量的外币债权和债务,由于货币敞口风险较大,汇价波动无疑会使企业增加汇率风险,增加交易成本,蒙受经济损失。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企业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可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减少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大大降低汇率风险和货币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四)计价及结算等金融性收益。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国外的央行以存款形式和国债形式持有人民币,成为境外储备资产。这部分资金通过我国的银行体系和政府财政机构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创造收益,并且,人民币的交易必须要通过我国银行体系的结算和支付来完成,这也为提供结算服务的我国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四、小结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表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无疑是其中的推动者和受益者,而人民币的国际化越来越成为其中的关键力量。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它将是中国施展国际影响力,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能力的象征。人民币国际化虽然是我们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但它同样是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作者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也逐渐深入,与国际金融接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使得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得以突破,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得到了改变,尤其是公允价值方法的应用,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就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探究。
当前,在我国的银行会计业务中,大多都是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突破了以往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逐渐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然而,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该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随着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势必会促使传统的金融资产分类方式以及负债分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几种:(1)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贷款、(3)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以下几种:(1)交易性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载,资产与负债的分类一旦经过了最终的确定,那么就不得随意更改。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对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助于他们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金融会计的准则提到,当成为了金融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确认,一个是金融资产,另一个是金融债。与此同时,在《金融资产转移》的准则中,对金融工具的终止条件进行了确认,即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有关回报或者是有关风险是否发生了实质上的转移,而且未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从这些规定上看,商业银行要将各项权利、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者是负债,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所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全面。
再次,金融工具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部分,其价值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负债公允价值会发生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会计入到当期损益或者是当期权益之中,而这就使得权益的变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故此,在没有其他负债的变动情况下,若金融工具价值发生波动,那么势必会导致资产负债率发生波动。与此同时,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其他的金融资产减值都一律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这种方法也对资产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资产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最后,对于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为了防止银行无节制的利用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工具来任意的调节利润,套期保值准则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在套期开始时,要对套期的关系进行规定。当前,我国衍生的金融工具品种还相对较少,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较差,难以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故此,在近期内,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方面,套期会计对其影响不会很大。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1.对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以现行会计框架为基础,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如果发生变动,那也仅仅是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收益,如此一来,银行为了增加会计利润,就有较大的可能去进行某项交易。例如,通过对潜在的剩余价值的资产进行销售,以掩盖一些业务活动中的不良业绩。然而,准则对金融工具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金融工具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并且要根据金融工具所持有的目的,来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利益得失计入到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其直接计入到资本公积之中,从而阻止了银行通过金融工具,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行为。此外,对于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促使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准则对其施加了一定的限制,这就表明了商业银行提前去进行确认的利得将会减少,促使银行的管理收益空间再次缩小。
2.对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随着金融会计的逐渐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损益表中,主要是根据实现原则来对收益、利得等进行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确认,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存在,因此,以下面几种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1)历史成本原则、(2)实现原则、(3)配比原则、(4)稳健原则等,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定结构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而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也会促使我国的损益表得到不断的改进。
三、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有助于其在表内的反映,也符合当前的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对商业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着更好的了解。与此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削弱商业银行“摘樱桃”的动机,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操作空间大大减小,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在财务表表中,公允值剂量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但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不确定性、(2)变动性、(3)集合性,故此,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公允价值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会在损益表中得到具体的呈现,会导致我国银行的财务报告发生波动。由于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非市场化资产价值确定就需要依赖于银行,需要银行所采用的估价模型较为科学。而最为关键的是,假使各金融结构以不同的假设为依据,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会不同,银行不同,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也会不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降低。
2.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 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其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发生了减值,那么就要将其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要将其减至可收回的金额,而对于可收回的金额,可以根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进行确定。当前,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五级分类法,”与这个方法相比,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有着更大的优势,折现法也更符合银行监管的以下几种目标,(1)防范并化解银行风险、(2)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3)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与五级分类法相比,折现法也显得更加客观公正,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四、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有助于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顺应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银行业要做好准备,要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配套措施。此外,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一个过程,还是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因此,需要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而这一工作就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配合,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风险识别机制、(2)风险预警机制、(3)风险规避机制等,这些都能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
2.促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外部会计监督,另一部分还要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在这当中,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当前,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其常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过设立一个特殊的目的机构,促使信贷资产发生转移,转移至表外来进行。从风险的角度上分析,银行仍然要对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承担,如,为了促使证券的发行得到有效的保证,商业银行会对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支持。因此,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银行只有提升监管资本的能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势必会对我国的商业影响产生重大的影响,对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会对商业银行的损益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就行要商业银行不断的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升其信贷资产质量的能力,要不断的提升监督资本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应对金融国际化所带来的影响。
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
论
文
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工、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境内外公开上市,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而向上市银行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和股改上市,这几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业务结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1.组织机构集团化。
年代初,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仅中小银行纷纷合并结盟组成紧密型银行集团与大银行竞争抗衡,大银行也主动合并构成超级大行称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以取得经营中的主动权,增强抗风险能力。2.分支网络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兴于60 年代,70~80 年代在和南亚国家发展很快。我国改革之初和东欧苏联变革之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互设网点基本形成格局。3.业务经营综合化。
年代以前,各国对商业银行管制较严格,在业务范围上有明确的限制,大多采用“分业式”管理。从70 年代始,在金融法规比较健全和商业银行经营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各国相继放宽了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不仅允许经营债券和有条件地参与股票业务,而且还开办了信托、保险、租赁、保管、代理、外汇、咨询等多种新业务。可以说,凡是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业务,银行都开始办理。4.收益渠道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是存贷款,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但90 年代以来,银行利差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缩小,以便吸引存贷客户。为了保持稳定的收入,银行把注意力转向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大量新型交易工具,已成为投资获利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已多达上千种,经营有方的银行从中获利甚丰,所以,银行在保持表内业务稳定收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表外业务的开拓。5.同业竞争激烈化。
当今的银行业竞争已不受国界的限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必须相互金融市场,不得设置障碍,银行将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竞争。6.对外服务周到化。
信誉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信誉主要来自服 务,服务质量关键取决于效率。虽然微笑服务和规范用语必不可少,但现代化的业务处理设备、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受客户欢迎。(1)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银行业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还有一系列的考验都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我们要正视国际金融环境带来的挑战,清醒的认真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一)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局势复杂多变,1994年爆发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特别是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突变性、传播性。目前,次贷危机从信贷市场蔓延到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亚洲、中东和南非等地金融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但是增长的势头并不稳固,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地区局势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规范。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机构经营层次有待提升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58%,除港澳之外的其他境外地区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3.83%,工商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不足3%,与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50%左右的占比水平相差甚远,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2)。我国商业银行部分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模式较为落后,规模有限,资产较少,人员不足,制约了经营层次的提升,无法在与当地商业银行竞争中占有主动。客户本土化进展也比较缓慢,多数境外机构核心客户基础薄弱,没有充分融入当地经济,成为当地主流银行;也没能好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等客户资源,制约了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海外机构的分散化导致业务发展呈现孤岛效应,内外联动层次较低,全球化经营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银行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竞争过激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有序发展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依赖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国际贸易,银行的国际业务早已成为一个有力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全国贸易总额的急速增加,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开展国际业务的经营,这也因此打破了中国银行曾经垄断经营的局面。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竞争有利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业务的创新,有利于达到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被急速压缩,各大银行甚至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业务方面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质量的提高。如:某些银行降低信用证的开征条件,或者接受信用担保开征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3)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战略
(一)认清当前形势,树立发展理念,当前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国际业务的重要地位,但很少意识到这类业务也需要结合营销策略,这就需要银行不仅要分析客观经济形势,也许加强研究客户需求,坚持以客户为核心的方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通过有效竞争,以增加银行业务的竞争力。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智力保障 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 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为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求,我们需要一支既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又熟悉本地经济与文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对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拔人才要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选拔具备国际化经营视野、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第二,从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中,通过选拔考试,有计划地增加境内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的管理能力。第三,要继续推进境外经营机构薪酬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吸引、留住、用好国际化人才。(4)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数量朝着有力于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继续推广现有的银团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存汇业务的同时,结合当地惯例,丰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紧跟国际上商业银行业务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大趋势(5),注重扩大零售客户数量,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重。海外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竞争优势,通过发展ATM、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拓宽低成本服务渠道,实现物理网点和虚拟服务渠道并举,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实现对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无边界全程服务。通过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知名度。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
(2)工商银行、中国银行2007年年报
银行保函是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向保函的受益人开具的书面保证文件,是有条件承担经济责任的契约性文件,若申请人未按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给受益人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则银行承担向受益人进行经济赔偿的责任。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当事人一方为避免因对方违约而造成损失。往往要求对方通过银行提供经济担保。因为银行保函属于银行信用,一般来说比企业的商业信用来得可靠。
银行保函既有承包商通过银行开具的,也有业主通过银行出具的。因为国际招投标中,业主一方往往有主动地位,所以多由承包商通过银行开具保函。银行保函的主要内容
银行保函的主要内容一般在招标文件中有具体规定,承包商可以申请银行规定的格式出具保函;若招标文件没有具体规定。承包商可通过银行按照国际惯例或征得业主的同意出具保函。
保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担保人、被担保人(承包商)、受益人(业主或有关方面);
(2)担保的最高限额和使用货币;
(3)有效期限;
(4)担保的责任,这是保函的核心内容;应充分、完全,最大化地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以便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获得经济赔偿;
(5)索赔条件。即一方违约时,另-方进行赔偿的凭证;
(6)保函的失效,一般情况下,超过有效期,即认为保函已自动失效;
(7)合同及担保书的修订,适用法律等。银行保函的种类
2.1 投标保函(Bid Bond/Guarantee)
投标人在提交标书时,应通过银行向业主开具一份经济担保书,即投标保函。它表明投标人有信用和诚意履行投标义务。其担保责任为:
(1)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日以前投递的标书,有效期内不得撤回;
(2)投标人中标后,必须在收到中标通知后的规定时间内去签订合同;
(3)在签约时,提供一份履约保函。
若投标人不能履行以上责任,则业主有权没收投标保证金(一般为标价的3%~5%)作为损害赔偿。
投标保函的有效期限一般是从投标截止日起到确定中标人止。若由于评标时间过长,而使保函到期,业主要通知承包商延长保函有效期。投标保函在议标结束之后应退还给承包商,一般有两种情况:
(1)未中标的投标者可向业主索回投标保函,以便向银行办理注销或使押金解冻,(2)中标的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向业主提交履约保函,业主即可退回投标保函。
投标人在准备投标文件的同时,应寻找一家金融机构或保险机构,信誉度越高越好,作为投标担保单位。目前,我国采用国际竞争性投标方式的大型土建项目中,对担保单位的要求是
投标保函只能由以下银行开具:
①中国银行;
②中国银行海外分行;
②在中国营业的中国或外国银行;④由招标公司和业主认可的任何一家外国银行; ⑤外国银行通过中国银行转开。
2.2 履约保函(PerformanceBond/Guarantee)
履约保函是承包商通过银行向业主开具的保证,在合同执行期间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的经济担保书。保函金额一般为合同总额的5%~10%。履约保证金随工程进度按比例退还,这是为防止中标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采取的安全措施,是承包合同不可分割的附件。履约保函的担保责任,主要是担保投标人中标后,将按照合同规定,在工程全过程,按时按质量履行其义务。若发生下列情况,业主有权凭履约保函向银行索取保证金作为赔偿:(1)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中途毁约,或任意中断工程,或不按规定施工;
(2)承包商破产,倒闭。
履约保函的有效期限从提交履约保函起,到项目竣工并验收合格止。如果工程拖期,不论何种原因,承包商都应与业主协商,并通知银行延长保函有效期,防止业主借故提款。
当工程监理认为达到竣工条件,并向业主移交工程,由业主发给竣工证书,才算正式竣工。承包商必须抓紧工程款最终结算,主动索回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尽早索回保留金并及时开出维修保函。
2.3 预付款保函(Advance Payment Guarantee)
预付款保函又称定金保函,是承包商通过银行向业主开具的担保承包商按合同规定偿还业主预付的工程款的经济担保书。担保人向业主开具预付款保函后,业主才能根据合同规定,按合同总价的10%~15%预付给承包人,以便中标人购买有关设备材料等。其责任主要是承包商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预付款。预付款保函的期限由双方共同商定。预付款一般逐月按工程进度从工程支付款中扣还,而预付款保函的金额将逐月地相应减少,开具保函时应注意写明。
当承包商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清预付款项后,业主就需退还预付款保函。
2.4 工程维修保函(Maintainance Guarantee)
工程维修保函也叫作质量保函,是工程竣工后由承包商通过银行向业主开具的担保承包商对完工后的工程缺陷负责维修的经济担保书。其金额一般为合同总额的2%~10%,维修保函的担保责任,主要是承包商在竣工后一定时间内对工程缺陷进行修复,若在规定时间内业主发现工程质量问题,而承包商不履行修复责任时,或承包商无力维修时,业主可凭保函提款,自行修复。当维修期满,所需维修事项全部完成,业主最终接受了工程,才算"最终竣维修保函退还的条件是:(1)承包商在规定的维修期内完成了维修任务;(2)该工程没有发生需要维修的缺陷,业主的工程师签发维修合格证书。
2.5进口物资免税保函
承包商通过银行向工程所在国海关税收部门开具的担保承包商在工程竣工后将临时进口物
资运出工程所在国或照常纳税后永久留下使用的经济担保书。这种保函的金额一般为应交税款的全部金额,适用于免税工程或施工机具、可临时免税进口工程。
其提供担保责任是承包商不能将进口物资用于其他工程或出租,只能用于免税项目。保函退还的条件是(1)保函有效期满前,承包商将临时进口的施工机具设备运出项目所在国,或经有关部门批准,转移到另一免税工程,但须通过银行将保函有效期顺延,或在交纳关税后在当地出租、出售或永久使用。(2)保函有效期满时,若承包商从业主那里得到了进口物资已全部都用于该免税工程的证明文件,则可退回保函。如有剩余材料,则需对剩余材料交纳关税后,才可在当地出售。
当前, 在我国的银行会计业务中, 大多都是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 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突破了以往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逐渐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然而,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文就该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 随着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 势必会促使传统的金融资产分类方式以及负债分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 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几种: (1) 交易性金融资产、 (2) 持有至到期贷款、 (3) 应收款项、 (4)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以下几种: (1) 交易性金融负债、 (2) 其他金融负载, 资产与负债的分类一旦经过了最终的确定, 那么就不得随意更改。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 对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帮助, 有助于他们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 金融会计的准则提到, 当成为了金融合同条款的一方时, 企业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确认, 一个是金融资产, 另一个是金融债。与此同时, 在《金融资产转移》的准则中, 对金融工具的终止条件进行了确认, 即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有关回报或者是有关风险是否发生了实质上的转移, 而且未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从这些规定上看, 商业银行要将各项权利、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者是负债, 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所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全面。
再次, 金融工具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部分, 其价值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 负债公允价值会发生变动, 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的变动会计入到当期损益或者是当期权益之中, 而这就使得权益的变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故此, 在没有其他负债的变动情况下, 若金融工具价值发生波动, 那么势必会导致资产负债率发生波动。与此同时, 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 其他的金融资产减值都一律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这种方法也对资产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促使资产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最后, 对于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 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与此同时, 为了防止银行无节制的利用金融工具, 通过金融工具来任意的调节利润, 套期保值准则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要求在套期开始时, 要对套期的关系进行规定。当前, 我国衍生的金融工具品种还相对较少,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较差, 难以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故此, 在近期内,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方面, 套期会计对其影响不会很大。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1. 对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以现行会计框架为基础, 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如果发生变动, 那也仅仅是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收益, 如此一来, 银行为了增加会计利润, 就有较大的可能去进行某项交易。例如, 通过对潜在的剩余价值的资产进行销售, 以掩盖一些业务活动中的不良业绩。然而, 准则对金融工具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要求金融工具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并且要根据金融工具所持有的目的, 来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利益得失计入到当期损益, 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将其直接计入到资本公积之中, 从而阻止了银行通过金融工具, 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行为。此外, 对于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促使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 金融资产准则对其施加了一定的限制, 这就表明了商业银行提前去进行确认的利得将会减少, 促使银行的管理收益空间再次缩小。
2. 对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随着金融会计的逐渐国际化, 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损益表中, 主要是根据实现原则来对收益、利得等进行确认, 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 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存在, 因此, 以下面几种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1) 历史成本原则、 (2) 实现原则、 (3) 配比原则、 (4) 稳健原则等,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定结构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而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 也会促使我国的损益表得到不断的改进。
三、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 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 有助于其在表内的反映, 也符合当前的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 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利于他们对商业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着更好的了解。与此同时,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个作用, 那就是可以削弱商业银行“摘樱桃”的动机, 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操作空间大大减小, 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在财务表表中, 公允值剂量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 但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 不确定性、 (2) 变动性、 (3) 集合性, 故此, 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公允价值无论发生什么变化, 都会在损益表中得到具体的呈现, 会导致我国银行的财务报告发生波动。由于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 非市场化资产价值确定就需要依赖于银行, 需要银行所采用的估价模型较为科学。而最为关键的是, 假使各金融结构以不同的假设为依据, 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 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会不同, 银行不同, 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也会不同, 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降低。
2. 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 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 其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发生了减值, 那么就要将其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 要将其减至可收回的金额, 而对于可收回的金额, 可以根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进行确定。当前, 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五级分类法, ”与这个方法相比,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有着更大的优势, 折现法也更符合银行监管的以下几种目标, (1) 防范并化解银行风险、 (2) 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3) 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 与五级分类法相比, 折现法也显得更加客观公正, 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四、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 有助于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顺应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银行业要做好准备, 要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 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配套措施。此外,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不仅仅是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一个过程, 还是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因此, 需要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而这一工作就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配合,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风险识别机制、 (2) 风险预警机制、 (3) 风险规避机制等, 这些都能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
2. 促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外部会计监督, 另一部分还要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 在这当中, 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当前, 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其常用的金融工具, 主要是通过设立一个特殊的目的机构, 促使信贷资产发生转移, 转移至表外来进行。从风险的角度上分析, 银行仍然要对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承担, 如, 为了促使证券的发行得到有效的保证, 商业银行会对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支持。因此,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 会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银行只有提升监管资本的能力, 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关键词 中资银行 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 企业“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1中资银行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大型银行境外业务发展迅猛,国际化布局不断加快。截至2014年6月末,国内六家大型上市银行(工、农、中、建、交、招行)境外资产合计达8.7万亿元人民币,是2009年末2.7万亿的3.3倍,自2009年末起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0.4%。境外业务贡献度持续提升,六家行境外资产、收入占集团比例普遍较2009年增长了一倍,税前利润占比也有了显著提升。而从服务网络看,六家行的网络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和金融中心。其中中行、工行境外机构网络均已扩展至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是与汇丰、花旗等老牌跨国银行相比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提出的跨国公司国际化指数(对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率、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海外当地员工数占总员工数比率三者赋予相同的重要性,取平均数),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为中行和工行,分别达到20%和5%左右的水平,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均在60%左右,差距明显。二是跨境并购有待检验。近年来,中资银行多通过并购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并购有利于快速扩展网络,但整合难度和潜在风险较大,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还有待市场检验。三是不管是自设机构还是并购,国际人才储备不足、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挑战等都是各行共同面临的跨国管理难题。四是业务发展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主流影响力。
2中资银行国际化面临三大机遇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
2.1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为银行国际化奠定基础
经济是金融的重要基础。从历史来看,大型跨国银行集团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大国崛起。如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全球大型银行多出自美国,当时全球最大的十家银行中,只有两家非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即是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其海外银行业务全面扩张,到20世纪80年代,它已在94个国家拥有1490余个分支机构,海外资产和收益占到全部资产和收益的60%。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为中国银行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未来一段时间,大力促进对外投资、“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建设等,将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2.2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需求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时表示,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将进入加速发展期。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此过程中,将衍生出大量的金融需求,包括项目融资、并购贷款、咨询服务等。对中资银行而言,这是难得的机遇。
2.3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美、欧、日等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国际化是东道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强大助力。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样将推动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自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在外贸进出口结算中的使用比例大幅提升,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达4.63万亿元,分别是2009年、2010年的1200倍和9倍。当前,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和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在国际信用证和托收交易等贸易融资活动中的使用份额位列全球第二。这些数据显示,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交易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全球的金融市场也将因此更加多元。而中资银行有望成为最大的收益者,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3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3.1挖掘具有潜力的市场,完善网络布局
尽管中资银行纷纷加快“走出去”步伐,但其境外布局与我国的实体经济需求仍不匹配。截至2013年末,中国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对外投资大国和第二吸引外商投资大国,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均有贸易往来,在全球近1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直接投资。与此相比,各银行境外机构、资产和经营收入的分散性和覆盖面则较为滞后,特别是在南美洲和非洲地区。从长远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投资的持续增长,将为银行业国际化之路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资银行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路线图,以国际金融中心和有潜力的市场为重点,加快全球分支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加快海外业务布局,优化全球服务网络。
3.2以人民币业务为基础,丰富产品服务
人民币业务是未来中资银行海外业务最具增长潜力的业务,也是未来中资银行打造海外业务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中资银行需要抢抓机会,紧跟人民币国际化时间表和路径,倾斜资源,相应调整海外资产摆布,发挥既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加快人民币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丰富海外人民币产品体系,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打造人民币业务的主渠道银行角色,在服务人民币国际资本流动与循环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
坚持综合化金融服务,针对“走出去”企业日益多元的服务需求,深入分析当前业务的空白或不足,不断提升全方位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在投资银行业务、银行保险业务、外汇交易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全球交易银行等方面,形成新的竞争力与市场合力。尤其是对于“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等一大批战略性大项目,中资银行应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跨境和多元化穿透联动,为客户提供“组合拳”式的金融解决方案。
3.3丰富扩张手段,加速国际化进程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资银行应更多采用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跨国并购这一打造世界级大型跨国银行的必修课。因为相对于自设机构,并购具有较大的宣传效应,有利于快速拓展海外业务和融入当地主流市场。在当前绝佳的战略机遇面前,需要采取并购手段,快速抢占市场。当然,并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整合难度和潜在风险大,要求银行具备较强的跨国管控能力。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综合运用代理行合作、自设机构、参股、合资、并购等多种手段,梯次推进国际化进程,稳妥构建本土与海外互为依托、适度多元的国际化业务布局、地域布局。
3.4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银行跨国经营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复杂性,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经济周期、政治风险、金融监管环境和市场竞争格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必须要打造一支实力强大、熟悉当地语言文化环境的国际化经营队伍。 具体来讲,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完善外派、交流机制,鼓励中国员工到国外工作。可适当借鉴汇丰等机构国际管理人才培养经验,通过多业务条线、多地区的培养方案,储备一批能在世界各地胜任的人才。二是强化激励机制,吸引东道国优秀人才,逐步增加海外分支机构本地化员工的比例,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融入当地主流市场。
3.5提升全球综合管理能力
【招商银行的国际化进展】推荐阅读:
招商银行VIP客户管理的研究12-24
招商银行收入证明11-06
招商银行工作时间11-13
招商银行工作收入证明09-15
招商银行分析报告12-03
招商银行年度总结报告12-06
招商银行面试经验分享12-25
招商银行资信证明书07-21
招商银行银企合作方案09-21
招商银行一卡通章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