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我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失密泄密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科室计算机内不得保存涉及国家、部门秘密事项的信息(标有密级的文件)。若必须保存则需报经有关部门和领导同意,并遵守有关保密安全规定。第三条 本局计算机限于使用与工作相关的软件,不得在工作时间将计算机用于非工作内容。严禁各科室计算机使用人员私装、私卸计算机软件。
第四条 使用外来数据盘,必须在检测、清除病毒后方可使用。如遇杀毒仍旧无法清除的,应及时与信息化建设中心联系,以免病毒侵扰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造成严重后果。
第五条 外单位人员以及本局人员家属,不得使用本局计算机及附属设备。跨科室使用计算机设备的,需征得该科室负责人同意。
第六条 计算机及系统设置参数(如用户帐号、登录口令、IP地址、系统路径、远程拨号号码等)为局内部工作秘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外泄露。第七条 严禁窃用他人口令登陆OA系统,不得在他人已登陆的情况下使用系统,若需使用必须首先退出他人帐号后,并以自己的用户名登陆,工作完毕后应立即退出,以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有序。
第八条 局机关局域网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严禁计算机同时接入互联网和局机关局域网,严禁同一机器内外网互换。
第九条 局机关局域网只限本单位人员使用,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严禁外单位的人员登录局域网。
第十条 网络操作时不得随意运行、修改有关调整系统设置的软件。开设共享目录时,应注意设置访问控制口令(如共享文件夹),并在完成工作后立即关闭共享,以保证本地文件的安全与保密。
第十一条 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坚持“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不得在聊天室、电子公告系统、网络新闻上发布、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或工作秘密信息。
第十二条 使用电子函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第十三条 各科室及个人未经局主要领导同意,不得私自连接集线器(HUB)、调制解调器(MODEM)等网络设备;不得将私人计算机接入局域网;不得以任何形式私自连接外单位用户,此项由纪检书记和信息中心不定期抽查。第十四条 严禁下载或购买、安装黑客软件,要定期用杀毒软件检测机器上有无木马、病毒程序。
第十五条 涉及我局内部工作信息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
第十六条 携带电脑或移动存储介质到被审计单位工作,携带人为该电脑或移动存储介质的第一责任人,不得将我局工作内部信息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人员查阅、转存等。
第十七条 携带有工作涉密信息的电脑、存储介质外出,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将单位电脑或存储介质带回家,不得用该电脑上互联网,且需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第十八条 涉密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检修时,须保证所存储的涉密信息不被泄露,对涉密信息应采取涉密信息转存、删除、异地转移存储媒体等安全保密措施。无法采取上述措施时,涉密科室领导必须在维修现场,对维修人员、维修对象、维修内容、维修前后状况进行监督并做详细记录。
第十九条 凡需外送修理的涉密计算机或存储介质,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将涉密信息进行不可恢复性删除处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条 凡私自改变计算机网络(如内网改外网、私接线路等),一经发现取消该科科长和私接人年终评优资格。
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 网络媒体为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2]。网络信息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 是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 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3]。网络信息的传播, 在给世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问题。网上的不适宜内容其制造、传播、与接收也变得更加容易, 互联网在提供开放信息环境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也在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如何管理网络信息传播以消除其负面影响, 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信息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5]。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 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对传统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改变着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 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1.1 交互性传播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进行的是一种由媒体向大众的“单向传播”, 网络传播相对传统媒介传播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它的交互性[6], 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 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受众之间可以直接交流, 其地位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信息的受众随时可以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的传播者反之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受众。
1.2 跨时空传播
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它不受时间、地点、版面、频道、国界或气候的影响。传统媒介会受到时间、地域和物理空间的限制, 而网络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 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到哪里, 网络上的信息就会快速地传递到哪里。网络传播使信息在全球传递和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使人们的文化意识和理念有了一个全球性的眼光和境界。
1.3 多媒体传播
虽然网络传播和传统传播形式一样, 都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但不同的是网络传播可以灵活的应用各种符号, 不局限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同时通过链接, 还可以在各种符号之间跳转。网络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图文并茂、声像俱全, 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可选择的多维信息, 融合了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传播特点,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对受众的适应性。
1.4 虚拟性传播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使现实的客观信息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和数字化的符号, 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想象设计出虚拟的国家和社会、虚拟的社会关系和世界等。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匿名制或虚拟身份表现自我或与他人发生各种关系。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使得网民发言容易无所顾忌, 一些不负责的言论导致网上侵权事件频发。
1.5 传播人员的广泛性[7]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方便、快捷, 网民在扮演网络信息使用者的同时往往也扮演着网络信息传播者的角色, 网民队伍的大小决定了网络信息传播者队伍的大小。网络信息传播成本低廉促使我国互联网使用者逐渐向各层次居民扩散。由于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 网民层次的不断延伸, 网络信息传播人员更加广泛。
2 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
2.1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异同[8]
由世界各地的网民通过因特网组成的网络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属性,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模式, 它满足了构成一个社会的必要条件, 有社会意识、社会观念、社会分工、行为准则和法律法规。网络经济蓬勃发展,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 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民, 没有国界之分, 没有地域之分。网络社会成员的参与无需物质身体到场, 以言论和行为表明自身的存在。网民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等心理倾向组成虚拟社区、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社区活动。网络社会是一个自治社会, 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 有其自身的脆弱性, 黑客攻击、网络故障、法规限制等都可能引起网络社会大面积的瘫痪或消失。
网络社会尽管异于现实社会, 却始终是现实社会的别样表达和延伸。首先,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社会的主体网民来看, 网民不能脱离现实的人而独立存在。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消失, 不再参与社会活动, 相对应的网民也就停止了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网络社会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活动规律。网络社会的主体——网民的活动, 仍然是现实社会中人的活动的客观反应。因此网民的活动规律依赖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活动规律。
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宽泛的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多种多样, 基本反应了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获取信息、学习和知识浏览、论坛、娱乐、网上金融、网上购物和商务活动等。网络社会中的信息传播无论是速度、范围、深度还是影响面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目前九成以上的网民通过网络社会来了解新闻、信息和热点。近年来, 不少社会热点都是先从网络社会中传播开。如南丹煤矿事故、孙志刚事件等;还有一些事件本身就是网络社会的产物, 如“芙蓉姐姐”事件。
2.2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模式是对现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把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用文字或图形等形式抽象即为传播模式。Lasswell (1948) [9]的口语化过程模式是最早的信息传播模式, 该模式用“谁、说了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和取得什么效果”来说明的信息传播过程。Lasswell的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Shannon和Weaver (1949) [10]提出了网络传播的通信模式, 该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并用熵和冗余来说明有效传播。Shannon和Weaver的网络传播通信模式如图2所示。
社会环境、个人认知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但以上两个模式都未揭示传播的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是一种快捷、便利和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 网络信息传播有着与传统信息传播截然不同的特征,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 可以是一点对一点, 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 呈网状分布。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等进行概括, 得到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11], 如图3所示。
网络传播基本模式是网状模式, 网络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 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人格结构、所处的基本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网状分布的网络传播是无中心的, 没有边际, 也就无所谓覆盖面的问题。对于用户来说.不管身处地球的任何角落, 只要上了网, 他就是中心, 可以自由地发布传递信息, 可以自由地检索、储存相加工信息。网络传播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传播为一体, 它赋予了传播者相接收者以平等的地位, 都可以向广大的不确定的受众发布信息, 并且能迅速甚至即时地获得反馈, 或直接与信息的接受者进行交流。
2.3 网络信息传播的动力
个体与组织是互联网上最为直观的活动单位, 网络信息传播的动力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12]。
个体网络信息传播动力主要来自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利用互联网络交流信息是个体信息传播的主要动力。个体为满足自身信息掌控的需要, 通过网络检索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络服务的不断加深, 人们对通过互联网检索到所需信息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人们利用互联网的快捷的优势, 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这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动力。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之一是交互性。利用网络可以获得各种信息, 通过网络提供的多种服务功能可以表达观点、提出倡议和参加讨论等。通过互动社区对某一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新闻网站就某件新闻给出自己的评论, 甚至建立自己的博客, 让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这些均反映了个体的一种信息表达的愿望和动力。
在现实世界里, 对事务价值的不同认定, 发生冲突不可避免。这将导致认知失调, 也即人们常说的“怀才不遇”。如果有机会接触网络, 必然要通过在网络中的积极参与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并获得承认。一些网络写手, 在现实世界默默无闻, 在网络世界确是声名显赫。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 但同时也是社会的折射, 其本身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网民在网络中的社会活动, 很多情况下体现为群体活动。“从众心理”在网络社会中依然有显著的作用。成为网络信息传播动力的个体心理因素之一。 组织的信息传播动力主要源自政治的经济效益, 以及文化传播的需求。
信息社会技术的进步与通信网络的发展为公民, 尤其为普通公众参与政治决策和行政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信息的开放和透明度的增强, 使公民对政治和行政事物的了解日渐增多, 对“效率”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挑战, 取而代之的是公平正义与行政效率并重, 民主行政成为信息社会行政发展的大势所趋。电子政务为这一行政范式的转变提供了切实可行而廉价的途径, 为公民参政、议政, 更广泛地实现民主权益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 电子政务客观上成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动力。
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 缩短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 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强大的信息容纳能力, 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盖进来, 这样就把整个世界融合在一起, 真正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合作。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日趋成熟, 电子商务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电子商务的发展, 以及其他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会成为网络信息传播更加强劲的动力。
互联网的出现, 为任何个人、组织和社团在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宣泄情绪等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各种文化学习和交流活动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空间是自由的, 包容的, 人们通过专门网站和搜索引擎来浏览、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BBS、电子邮件和聊天室进行交流、互动, 通过网络游戏或其他网络资源来休闲娱乐。个人、组织和社团对文化传播上的需求是组织信息传播的动力之一。
3 国内外网络信息传播管理概况
3.1 国内
在我国, 社会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及网络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促使一批国内学者密切关注互联网信息传播领域的问题, 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有些专家从立法的角度探讨对网络信息领域的行为控制, 以调整国家、ISP (网络服务提供商) 、ICP (网络内容提供商) 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有些专家研究和探讨不同类型的外来文化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及应对机制, 还有的对网络“人肉搜索”所造成的侵犯隐私权进行法律上的探讨。
总体来说, 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对互联网管理非常重视, 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管理还是比较粗放, 针对网络一些新的特点而出台的措施都处于探索阶段, 招致争议也很多。法律也未形成体系, 漏洞很多, 缺乏操作性, 需要加大力度予以完善。对于如何大力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调控的同时如何保障网络自身匿名、自由、开放的特色从而更好地发展网络信息传播之间的关系,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3.2 国外
从国外的目前管理经验来看, 网络信息传播管理需要统筹运用立法、行政、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首先, 立法是管理的基础, 发达国家政府看似很少对网络实施监管, 而事实上已利用法律对网上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其次, 行政是各国管理互联网的重要手段, 比较常见的包括内容分级制、内容审查制、网站注册制、税收优惠制等。而行业自律则是互联网管理的必要补充, 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技术支持则是互联网管理的保障。
国外的学者在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消极影响进行管理研究的同时, 更多的表达了对个体的关注。这种关注, 既体现在研究角度的选取上, 强调互联网的发展对个体与社会所产生的诸多影响;也体现在管控思路的导向上, 着重网络管理与个人自由与隐私的恰当平衡。
但在网络信息传播理论与实践过程当中, 东西方国家的观察视角不同, 遵从原则也不同。西方国家强调最大限度的尊重公民的网络信息传播权, 更多的依靠个人对自身网络行为的调控, 国家尽量少的进行干预, 管控措施更多的体现在后果管理方面。而东方国家 (特别是亚洲国家, 包括日本) , 在面对问题频出的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 更强调事前的防范管理。通过政治的、法律的、制度的等各种具体措施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人进行调控。网络信息传播行为调控理念的不同, 从根本上说, 还是源自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即“人本主义”中以“人的价值”为本位, 还是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沿袭问题。
4 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对策
言论自由是网络世界最宝贵的要素之一, 言论自由同时也是民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但不是唯一要素, 在相同层次上还有其他一些不可或缺的因素:如国家的安全、公共秩序的保持、公正审判的维护、公民人格尊严不可侵犯等, 这些要素经常会相互碰撞和冲突, 彼此间需要很好地平衡和协调才能保障一个社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而平衡和协调的结果必然造成了任何权利和自由的相对性, 言论自由也不例外。
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和处置研究就需要有效地对互联网内容即网络信息传播进行引导。在此有一个平衡问题, 限制过度, 就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减少个人的自由, 这与网络的“天性”相违背;而限制和规范过弱, 则要牺牲社会的利益, 使网络空间失序。本文探讨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三个方面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管理。
4.1 开发管理技术
互联网具有多种媒体属性,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 具有独特的传播特点, 在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的同时, 也给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挑战。互联网具有多向性、分散式、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 信息的接收与发送来自各个不同的节点, 各节点相互独立, 信息传播不必经过或返回任何中心点, 增加了使用者绕路
以规避内容管制的能力, 用户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 轻易地绕开“把关人”设置的信息障碍来获取信息。
同时, 网络信息传播也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匿名传播的特色, 是促成网络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也给不适宜内容的管制带来困难。它不但使管制部门无法确认不适宜内容的真正作者和传播者, 也给管制中的调查取证造成障碍, 使不适宜内容的责任者逃避制裁。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正在使传统的管理手段失去应有的功能, 需要开发新的管理技术。对技术上的革新和保护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大重要因素。浙江省针对网络的匿名特点推出“实名制”上网, 在实践中引起众多非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 要求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应预装“绿坝”软件。对工信部的此种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最难于管理的BBS (电子公告牌系统) , 目前尚无可以自行识别BBS上是否刊登了不良信息的工具, 因此不断开发应对网上问题的技术就显得尤其重要。
4.2 管理方法
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 世界各国也都在探索之中。国外的经验主要有:对网上内容进行分级和过滤、对执法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等。
政府的行政管理不可缺少, 政府可以对网络内容的传播进行限制性审查, 可以控制上网, 可以引导加强行业自律, 加强人们的道德伦理建设等。
通过在一定的管理模式的指导下, 结合各种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如通过硬性的法制管理, 对计算机病毒传播者进行处罚, 惩治非法利用他人私人信息和数据者, 打击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者, 对网络盗版与网络信息合理使用进行界定等。而在软性控制方面, 提倡网络文明,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对网络信息实现有效管理。
4.3 法律
法律与道德一起成为现代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的两大支柱。法律通过规范、引导、威慑和惩罚发挥作用, 道德通过舆论、习俗、信念发挥作用。
健全完善动态的法制是网络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网络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映射与体现, 它的发展与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法治发展与完善程度的体现。前面已经提到, 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社会。大体上来说, 构成这个社会的主角是政府、网站及网民。在网络社会中, 只有严密健全的网络法律, 对政府、网站及网民三者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 对该三者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平衡, 才能实现秩序井然的网络世界。
因此, 发展与完善网络法律至关重要。然而法律有自己的缺陷, 在规制网络社会方面与规制现实社会一样有着一定的滞后性与盲目性, 还有一些网络问题是法制难以解决的, 这时就需要道德来做为补充。提高网民整体素质, 加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自律意识, 政府在培育和引导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5 结束语
目前,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和全面。本文通过借鉴国际、国内相关经验, 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 对网络信息传播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能够为我国的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摘要:互联网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网络信息传播是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 以多媒体、网络化与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体为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但网上的不适宜内容其制造、传播与接收也更加容易, 如何消除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网络信息传播的环境和特征, 探讨网络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 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提出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处置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传播,传播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富金.法眼透视网络舆论[EB/OL].东方法眼, http://www.dffy.com/fayanguancha/sd/200701/20070126161441.htm, 2007-01-26/2009-09-15.
[2]吴风.1995-200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R].现代传播, 2001 (3) .
[3]程洁, 张健.网络传播学[M].浙江: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13.
[4]王振新, 吴新年.我国网络信息传播新环境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情报, 2007, 27 (1) :47-51.
[5]佘绍敏.传播学概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20.
[6]吕杰, 张波, 袁浩川主编.传播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334.
[7]邱均平, 苏金燕, 牛培源.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153 (5) :38-40.
[8]黄立坚.虚拟世界现实和谐——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路径探幽[N].消费导报, 2009-06-23.
[9]沃纳.赛拂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10]吴晓伟, 胡纬华, 吕继红.人际竞争情报传播模式与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1:102-104, 114.
[11]王中义.网络传播:原理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网络的普及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对交易方式的改变形成了重大影响,网络证券交易在证券市场上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这种方式不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证券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证券市场带来了不同于纸化时代的新的问题。如何在有效利用新的信息技术的同时,规避新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在法律上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证券信息披露概况
概念。信息化的社会,为证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证券市场中,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信息量匮乏投资者考虑到自身利益会相应减少投资以降低风险,信息公开程度高时,投资者会对投资满怀信心,积极参与。信息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影响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信息披露正是用于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因素。网络证券信息披露是指在各种金融工具的帮助下,在证券市场上向筹资公司及个人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相关信息的。
网络证券信息披露原则。在信息披露中,网络证券信息披露处于指导地位,为了让投资者的利益在受到相应保护,使证券市场能更好的运行,是证券市场信息公开透明,信息披露需要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完成。首先,信息披露必须保持其真实性, 不得有任何虚假成分,要做到真实客观。其次,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不能让投资者产生歧义的理解,信息内容需要简洁精短,以保证其准确性。再次,信息一定要完整,信息披露人员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充分,不得有隐瞒以及不恰当的减少。最后,信息披露一定要及时,信息是最具时效性的,信息披露义务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有效的公开信息,提高信息披露效率,最大程度上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信息披露渠道。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披露途径越来越丰富,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作为官方披露方式,有利于规范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公司网站这种途径不仅可以使公司宣传自己,还可以更加方便的公开相关信息;证券机构网站无时无刻不向公众公布证券信息,这种方式引领着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门户网站是参与信息披露的最有效方式,在自己的主页上进行信息公开为投资者开辟新的获得信息渠道;电子邮件可以使上市公司和发行人自愿披露公司信息,使投资者节约了大量搜集信息的时间与精力,使得信息披露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2 网络证券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网络证券信息披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网络证券信息披露在发展伊始就显示了强劲的势头,迅速取代了纸质披露,进而占据了主导地位,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由于发展的不够完善,网络信息披露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在格式、内容、范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证券信息披露发展的良莠不齐。虽然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断健全,初步形成了一个发展体系,但是还没提到相应的高度,规范性上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分析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可以发现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相比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很落后,加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专业的监管技术与监管体系,还缺乏足够的震慑力,不能很好地防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也不够有效。
目前,我国证券法律制度大多都是就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做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息披露的方式与技术手段。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定性调整,但力度、深度都远远不够。证券信息电子披露虽然发展很快、势头强劲,但信息公开秩序混乱,没有有效的规划,不够权威、不够统一,效率还很低下,相对于其他先进国家还很落后。这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网络证券信息监管存在着很大的漏洞。首先,监管理念还很落后,证券法律法规的信息监管还停留在纸质时代,没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即使更新,网络披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其次,监管模式单一,目前的监管主要依赖于政府,监管层次没有得到提高,从而监管力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最后,监管范围不够广泛。网络证券信息披露所涉及的监管主体主要是证监会、券商和发行人,对其他的证券服务机构信息发布的监管还不够,在范围上的狭窄使得监管深度受到了很大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的覆盖面。
3 网络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证券市场的监管是以制度的完善为基础的,信息披露法规的不完善、监管的不到位,产生了信息披露不够真实、不够规范、不够及时等多种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不足,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在法律、技术层面做出成绩。
加大信息披露技术层面的法律保障。首先,要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披露的操作程序。要通过立法形式使得信息披露流程区别于纸质时代的操作,对信息披露媒介、主体、内容等做出严格规定,以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在法律层面上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权益保障。
其次,要保证网络背景下信息的有效性。以传统方式相比,网络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在效率上还有一定的问题,信息的复杂、混亂使得投资者很难断定信息的有效性,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指导,使得信息披露更加有效合理。
最后,重视网络技术的作用。网络中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能会使投资者在文件转换中,不易理解信息的有效性、关联性。此外,网络的安全与维护等专业技术也需要做出相应规定,是披露人员更有效的使用网络。
加强监管层面的法律保障。 扩充监管范围。信息披露不仅应该涉及证监会、发行人,还应加强对其他主体发布信息的规定,对信息披露的内容监管也应该更加广泛,在扩充监管范围的同时,保证投资人的利益。要将上市公司的年报、月报、临时公告也列入监管范围。
加强监管证券网站。证券网站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媒介,投资者需要依赖其进行信息的获取,因此,对信息披露的网络要做出一定的要求。给投资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媒介,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有效。
完善电子化监管系统,降低监管成本。信息化不断发展,利用网络技术是时代的要求,可以加快监管效率,使监管更加及时、科学,对信息的采集、加工更加快速、便捷,从而进一步降低监管成本。
明确信息披露的主体、原则。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基于目前证券市场混乱的现状,需要以法律的手段对信息披露主体的责任以及承担形式做出规定,使得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主体也会按照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合理的履行自己的义务。
网络技术开辟了证券信息披露的新纪元,为信息披露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只要认真分析现状,了解到问题的实质,加大在技术、法律层面的管理,一定会不断完善网络证券信息披露市场。
按照《关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确保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教学稳定运行的通知》要求,我校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收集教师在网络教学运行中的重要信息,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网络教学信息员队伍组成成立院、班两级网络教学信息员队伍。院级网络教学信息员由各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或者教学秘书兼任,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由各学院从各班级中选择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每个行政班级不少于两名,并做到对信息员个人信息保密。
二、建立逐级日上报制度
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每天收集、整理本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并上报院级网络教学信息员。院级网络教学信息员每天对本学院各班级网络教学工作信息汇总后,由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等对教学信息进行分析研讨,交流研究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写出本学院网络教学总结,并由院级网络教学信息员上报教务处。教务处通过收集各学院在网络教学运行中的经验,供各学院之间相互学习,同时加强监控管理,对教学运行中的不足进行督促改进。通过逐级日上报制度,及时深入研究网络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全校教师的网络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
三、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院级网络教学信息员职责
1.负责本学院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的日常管理、网络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汇总;
2.收齐本学院《网络教学信息员反馈意见表》(见附件),对学生提供的有关网络教学问题向学院领导汇报;
3.将本学院网络教学总结于次日上午十点前上报教务处。
(二)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职责
1.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要积极工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
2.通过参与网上课程学习,认真记录每天本班级教师网上教学情况;
3.填报《网络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信息清单》(见附件)并于当日下午六点前上报院级网络信息管理员;
4.协助教务处和各学院对教师网络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四、网络教学信息员的聘任与考核
1.院级和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的聘任工作由各学院组织进行,报教务处备案。
2.对表现出色、业绩突出的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由学院根据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关规定,取得相应分数,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中予以加分。
3.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违反有关规定者,予以解聘。
五、各学院参照本制度制定相关班级(学生)网络教学信息员工作细则。
六、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后附:网络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信息清单
附件:
网络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信息清单
1.学院:
2.班级:
3.课程名称:
4.任课教师姓名:
5.上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
节
6.教师是否按时上课:A是
B否
7.教师上课前是否发起签到():A是
B否
8.教师的网上授课方式(可多选)():A直播
B视频推送
C同步课堂
D速课
E其他。
9.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可多选)():A教材图片
B电子教案
C课件PPT
D教学视频
E音频
F阅读材料
G材料很少,几乎没有
10.教师上课前是否发布本次课学习任务或学习指南等材料():A是B否
11.教师上课师生互动方式(可多选)():A投票
B选人提问或抢答
C主题讨论
D测验
E问卷
F白板
G几乎没有师生互动
12.上课结束是否布置作业():A是
B否
13.教师有无提前下课或延长下课时间():A正常
B提前下课
C延长下课时间
14.教师上课是否有散布谣言、宣传宗教信仰、诋毁国家和政府、宣扬封建迷信等不当言论():A有
B无
15.对本次课教师教课的评价():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16.本次课堂学习内容,你掌握了百分之多少?()
A.90%以上
B.80%左右
C.60%左右
D.40%-50%
网络管理制度为了有效、充分发挥和利用公司网络资源,保障公司网络系统正常、安全、可靠地运行,保证公司日常办公的顺利进行,规范公司网络建设工作,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提高办公效率,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路由器等集成设备管理
1.机柜、路由、交换机等集成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由信息专员专职负责。
2.网络各种设备的技术档案,由信息专员妥善保管。
3.机柜需保持环境清洁卫生,设备整齐有序。由信息专员定期(每月)对设备进行维护。
4.为保证设备运转,信息专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公司领导批准,不得改动或移动机柜电源、机柜、服务器、交换机、双绞线等。5.除信息专员外其他人员未经公司领导批准,严禁开关、操作服务器、交换机等各种网络设备。
二、电脑办公网络及硬件管理 1.电脑及其配件的购置、维修、使用
1.1部门需要购买计算机及其备品配件的,先由申请部门的主管填写资产申购单,相应的配置型号由行政人事部审核,公司领导批准后报公司采购部购买。
1.2电脑及外设需外出维修的,必须填写申请单经部门经理批准。如设备未出保修期,请申请报修的部门同时提供产品保修证书。1.3电脑安装调试正常使用后,各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电脑及其外设,并由信息专员备案(如无特殊情况,各部门经理即为负责人)。1.4各部门人员均不得擅自拆装电脑、外设和更换部件
1.5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上班期间使用公司电脑、网络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打游戏、下载等,信息专员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部门经理。
1.6各部门的电脑使用者负责自己电脑及外设的清洁工作,行政人事部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部门经理。
1.7部门人员调动或离职,部门经理应通知信息专员对离职人员的电脑进行检查登记、备案,行政人事部有权回收闲置的计算机重新分配,避免重复购买。
1.8如因工作需要为中层领导购买笔记本等高档计算机设备,需填写申请单并报公司领导批准。2.公司网络的接入、使用、维护
2.1公司内外网络的建设由行政人事部统一规划。未经公司领导批准禁止任何部门擅自连接网线。
2.2公司的局域网对全公司开放,由行政人事部信息专员负责公司局域网的连通和权限设置。
2.3对于接入互联网的用户,禁止工作时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禁止在任何时间浏览不健康的网站,禁止下载、安装具有破坏性的程序或代码。
2.4禁止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国家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各项内容。2.5禁止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使用公司电脑、网络。3.计算机软件的购置、安装、维护
3.1 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安装、传播染有病毒的软件和文件。3.1.1、任何人不得在公司的局域网上制造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不得故意引入病毒。
3.1.2、网络使用者发现病毒应立即向信息专员报告以便使病毒得到及时处理。
3.1.3、网络服务器的病毒防治由信息专员负责,各部门的电脑病毒的防治由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信息专员可以进行指导和协助。3.1.4、各部门应定期查毒,周期为一周或者10天,视具体需求行政人事部负责定期购买商用杀毒软件。
3.2 禁止任何人在计算机上安装黑客软件和利用黑客程序对他人的计算机和路由器、服务器等进行攻击、破坏。
3.3需购买软件或升级现有信息系统的必须填写申请报部门经理和公司领导审批后由行政人事部根据其实际工作情况编报软件购置计划并报采购部购买。行政人事部负责对软件安装、测试。
3.4对于公司购买的软件和随机附带的驱动程序光盘,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员统一管理。
三、电脑外设、打印机及耗材管理 1.打印机等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1.1 打印机按照区域划分使用,正常使用情况下,只可使用本部门或由行政人事部指定的打印机。
1.2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故障,必须出具故障报告,指明直接责任人。
1.3需更换或者报废的计算机、打印机,由使用部门经理填写更换或报废申请,经公司领导签字确认后交行政人事部,经确认属实后,由行政人事部统一处理。2.耗材的领用、回收、处理
2.1领用计算机耗材时,必须把旧耗材交资产管理员统一处理,以旧换新,禁止随意丢弃废旧耗材,污染环境。
2.2各部门领用计算机耗材需由部门资产管理员负责。
2.3需要将重要资料刻成光盘存放的,向行政人事部申请空白光盘进行刻录,行政人事部对光盘的使用有监督权。
四、信息的安全保密
1.涉及公司秘密的信息、违反党纪国法的信息、有损公司利益和形象的信息、个人隐私的信息、色情信息、有碍社会治安的信息等,均不得在公司内部办公网络中存储、处理、传递。
2.未经部门经理同意,各部门不得允许非本部门人员利用本部门电脑访问公司网络,查询公司资料。
3.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盗用其他部门帐号、密码。
4、未经公司信息专员同意,不得私自更改本人或其他工作人员静态IP地址。
5.其他的信息保密工作执行公司相关保密制度中的规定。
1.北京三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信息网络(包括内网、外网)由技术部统一管理。
2.凡需联接网络的用户,必须填写《计算机入网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同意后,由技术部安排和监控、检查,已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应妥善保管其计算机所分配帐号和密码,并对其安全负责。不得利用互联网做任何与其工作无关的事情,若因此造成病毒感染,其本人应付全部责任。
计算机用户加入信息网络,必须由技术部网络管理员安排接入网络,分配计算机名、IP地址、帐号和使用权限,并记录归档。
3.入网用户必须对所分配的帐号和密码负责,严格按要求做好密码或口令的保密和更换工作,不得泄密。登录时必须使用自己的帐号。口令长度不得小于6位,必须是字母数字混合。
4.任何人不得未经批准擅自接入或更改计算机名、地址、帐号和使用权限。业务系统岗位变动时,应及时重新设置该岗帐号和工作口令。
5.凡需联接互联网的用户,必需填写《计算机入网申请表》,经公司分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同意后,由技术部安排
和监控、检查,已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应妥善保管其计算机所分配帐号和密码,并对其安全负责。不得利用互联网做任何与其工作无关的事情,若因此造成病毒感染,其本人应付全部责任。
6.入网计算机必须有防病毒和安全保密措施,确因工作需要与外公司通过各种存储媒体及网络通讯等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必须进行病毒检查。因违反规定造成电子数据失密或病毒感染,由违反人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应追究其所在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7.所有办公电脑都应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病毒码及杀毒引擎,按时查杀病毒。未经技术部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删除或换用其他杀毒软件(防火墙),发现病毒应及时向技术部汇报,由系统管理员统一清除病毒。
8.入网用户不得从事下列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1)未经允许,对网络及其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增加;
(2)未经允许,对网络中存储、处理或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增加;
(3)使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关键数据、重要技术文档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得擅自拷贝提供给外公司或个人,如因非法拷贝而引起的问题,由拷贝人承担全部责任。
9.入网用户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有
违反,技术部将停止其入网使用权,并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10.用户必须做好防火、防潮、防雷、防盗、防尘和防泄密等防范措施,重要文件和资料须做好备份。
二、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1.使用计算机必须经过培训学习后才能上岗。开启、关闭计算机应按照正确步骤进行,严禁直接人为的非法关机。主机和键盘旁不要放置水杯等盛满液体的容器。
2.不得私自拆装计算机和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计算机发生故障不能工作时,不得擅自维修,应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由系统管理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维护。
3.严禁私自带外设接入互联网。严禁将计算机中存储的软件和其它信息文档擅自拷贝给他人使用。也不得擅自修改、移动或删除计算机文件和系统设置。
4.不准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软盘。工作软盘、光盘应妥善保管,不得乱放乱用。
5.计算机系统中要求设置密码的地方都应设置个人密码并妥善保存,不可透露给无关人员。由于不设置个人密码或密码保密不力而发生问题的,由本人负全责。
6.计算机一般要求专人专用。多人共用的计算机,要求设置各自的登录用户名及密码,不可越权使用。办公计算机不得用于业务以外的用途,与本工作无关的人员不得使用计算机。
7.对计算机保存的重要资料必须经常做好异机备份,以防系统崩溃而丢失。8.所有办公电脑都应安装全省统一的趋势防病毒系统,并定期升级病毒码及杀毒引擎,未经技术部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删除系统内的防病毒软件,以保证电脑及网络安全。
9.计算机操作人员应采取措施做好电脑防尘、防盗、防潮、防触电、防鼠咬等工作。
三、计算机病毒防范制度
1.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计算机病毒防范工作,并及时升级病毒库和杀毒引擎,定期进行病毒检测。
2.电脑操作员在工作中发现计算机有被病毒感染的迹象或因计算机病毒引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时,应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并保护现场。
3.所有办公电脑都必须安装防病毒软件,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关闭或删除系统内的病毒防火墙,以免电脑系统感染病毒,影响网络安全和日常工作。
4.载入办公网络电脑的软件系统安装前应进行病毒检测,禁止运行未经病毒检测的软件。
5.禁止在办公电脑上安装游戏软件、上色情网站以及使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
6.经远程通信传送的程序或数据,必须经过检测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7.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不得发布虚假的计算机病毒疫情。
8.各部门及电脑操作员在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1)不得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
(2)不得向他人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
(3)对在互联网上接收到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要打开其附件,防止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4)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软件和浏览器插件要有可靠来源,因其可能有破坏性程序,必须对此严加防范;
(5)及时检测、清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病毒,无法清除的,应当迅速采取隔离、控制措施,保护现场和相关数据,并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
四、计算机软件管理制度
1.核心业务软件使用统一软件,各部门不得自行设计、开发、购买。办公类计算机软件由技术部统一配置或采购,数量较大的软件项目采购应采取招标或议标方式,并经公司决策层批准。
2.购置的计算机软件由技术部登记,填写《计算机软件档案卡》,每个软件
一卡;并且必须采购正版软件,不得购买盗版软件。
3.购置的软件技术资料应归档保管。
4.需要安装业务系统和OA系统的,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同意,其它软件安装须经技术部同意。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由系统管理员操作。
5.软件一经安装使用,未经领导批准或技术部同意,任何人不得将其卸载、删除。
6.软件不得随意借入非信息部门人员使用,不得借入非本公司人员使用。7.加强对计算机软件使用权限的管理。因业务需要开通使用权限,需经部门负责人同意,由系统管理员设置相应权限。
五、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
计算机设备管理是指计算机主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和外围设备的采购、领用、维修和报废等的管理。计算机设备管理由技术部负责。
(一)设备采购
1.各部门因业务需要配制计算机设备,应先填写《计算机设备需求申请表》,经领导批准后,由技术部汇同有关部门按规定统一采购。
2.在购置设备前应首先考虑调移、升级现有计算机设备,现有设备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再组织采购。
3.计算机设备选型必须综合考虑可靠性、耐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尽可能选用重点知名品牌和性价比高的产品。
4.采购计算机配件单一品种超过一千元以上的应报请主管领导批准。一次采购设备单一品种价值超过一万元以上的,必须比质比价,按办公用品集中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5.对新购置的设备,由系统管理员安装、测试、验收合格后交由使用部门使用,并通知有关部门做好财产登记。
(二)设备领用
1.计算机设备使用须履行领用手续,由使用人填写《计算机设备使用登记表》,由系统管理员建立设备管理档案。
2.对闲置不用的计算机设备,使用部门应将设备退回技术部统一保管或调移
其它部门使用,并办理财产转移手续。
3.计算机设备的配件领用、更换由技术部系统管理员统一配置。
(三)设备维修
1.非系统管理员或专业维修人员不得擅自维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2.系统管理员在接到设备故障报告后,一般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修复,需延长维修时间的应向使用部门说明原因。
3.系统管理员不能维修时,应及时与供应商或产品维修中心联系,派专业技术人员维修。
4.设备维护应做好记录,并建立管理档案。
(四)设备报废
1.对性能不稳定、陈旧换代、寿命终结或难于满足业务需求的设备,如无法通过升级、维修使其胜任工作,应作设备报废处理。
2.报废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写《设备报废申请表》,由系统管理员提出鉴定意见和有关部门审查后,报领导审批。
3.设备报废应做好登记并通知有关部门核销。
六、信息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1.本制度所指系统包括:各业务应用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通讯系统、邮件系统等信息系统。
2.系统管理员每月至少一次定期对各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是否正常运行,并填写《系统维护登记表》。
3.要定期核实各系统功能是否达到公司业务需求,如有不符,应报告上级领导并做好需求方案。
4.对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的时候,须谨慎、严格地执行升级步骤。升级前应该分析系统升级维护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测试,并选择在非业务操作时间进行系统升级维护工作。
5.当系统升级失败时,应及时卸载升级维护操作,利用备份恢复重要数据,并检查系统上原有数据能否正常操作。
6.建立系统故障防范与应急处理服务体系、系统应急预案和系统故障等级分
类。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快速处理或上报,并对故障处理情况进行记录,为系统应急处理积累经验。
7.对日常系统业务数据要进行备份,并检查备份的完整性。8.对系统数据要进行严密的保护,不得随意做删除和复制等操作。9.对系统的安装、维护、改动、升级、卸载等操作,必须填写系统维护日志。
八、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技术档案建档对象为:计算机软件、设备资料、数据、技术资料、采购合同、施工图纸和文件等。
1.技术档案管理应专人负责,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对有关资料要及时立卷归档,做好档案的管理和服务。
2.技术部管理的所有服务器、路由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口令、网络系统配置参数为秘密资料,由系统管理员掌握,必须妥善归档保存,不得泄露。
3.技术部提供借用的软件、技术资料仅限本市烟草商业系统员工使用,不得转借他人。涉及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档案只限于在技术部内部查询。
4.员工借用软件、技术资料等档案时,须办理借用手续,并在使用完后及时归还。档案管理员必须对借出的档案进行跟踪管理,对逾期不还的要及时催还。
1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为了确保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运用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网络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信息人员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 经过信源分析、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开发和信息传递等环节, 最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 管理目的的共享性。
即网络上的任何资源都可以根据所设置的权限提供给网络上的用户使用, 不仅速度快, 而且成本低, 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 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各种民间团体、信息服务机构和个人均可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则, 其它组织或个人在各自范围内承担管理职责。
(3) 管理客体的分散性。
即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者、使用者, 组成网络的不同计算机、各种仪器设备与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等都分散在地理位置互不相同的许多地方。
(4) 管理过程的动态性。
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是不断变化的, 新的信息资源会不断地加入到网络中来, 已有的信息资源会因删除或出现故障而被淘汰。
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内容
2.1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内容的三个层次
(1) 宏观管理的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是一种注重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管理, 一般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使之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有利于维护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2) 中观管理的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的中观管理, 是由各地区、各行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国家宏观信息资源管理指导下, 通过制定本地区或本行业的政策、法规等, 对本地区、本行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使本地区、本行业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客观实际。中观管理介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之间, 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3) 微观管理的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的微观管理, 是指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对自身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 其主要任务是分析本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单位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是将信息集合化、系统化, 其核心内容是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 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是网络信息资源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必须抓住数据库建设这个核心, 加大投入力度, 努力把我国的数据库开发与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1]。
3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措施
(1) 加强政府的统一协调作用。
对于分布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 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 很难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因此, 政府的统一协调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政府的统一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 搞好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规划, 规范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第二, 主导基础研究, 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规范信息机构行为, 提高网络的整体效能;第三, 主导基础设施和重大信息服务项目的投资与管理, 推动整个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
(2)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和管理, 人才是关键。人才的缺乏将导致技术力量薄弱, 影响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和管理效率。因此, 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不但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 同时还要加强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学习, 做到依法行事。
(3)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面对无序、海量的网络信息, 用户要筛选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往往如大海捞针, 无所适从,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相关学科、专业、主题领域内的信息资源的分布及质量水平进行鉴别、分析、去伪存真, 以最快的速度, 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用户选择或直接为其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2]。
(4) 建立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检索系统。
目前, 搜索引擎存在的检索结果缺乏组织导致检准率和查全率不高。分类检索主要关注某一领域内的查全率, 而主题检索则关注检准率。仅靠分类检索往往会使检索内容庞杂而没有重点, 会使许许多多同一大类但与所需信息并不相关的内容出现。仅靠主题检索, 其结果往往精准但很有限, 往往会因关键词语的表达不同而漏掉不少有用信息。因此, 建立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检索系统, 优势互补, 是最好的选择。
(5) 采用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处理。
元数据是信息资源的一种组织、整理形式, 它用同一模式来表达网络信息的所有资源, 能够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元数据, 使用户能够了解某个网站的信息资源类型, 某个页面的标引、主题、作者、内容摘要及关键词和权限管理等信息。元数据从三个方面对资源进行描述, 即资源内容描述、外部属性描述、知识产权描述[3]。它的特点是简单适用、标记元素通俗易懂, 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使用。
(6) 加强网络病毒和黑客防范。
目前, 新型病毒、黑客技术日益猖獗, 与此相对应, 应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来加以安全防范, 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 对重要资料及时进行备份, 使用代理网关, 设置防火墙, 建立信息保密防范、密钥管理,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等,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对付严峻的安全挑战。
摘要:基于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的信息资源, 本文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特点和内容, 并提出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沙丹丹.浅谈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J].科技资讯, 2009, 19.
[2]杨晓农.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及其实现[J].现代情报, 2006, 10.
关键词:电力企业 网络信息安全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53-01
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生产力,是如今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电力企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对于自动化生产的方式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信息化建设上起步较早,在电力系统信息化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由于信息安全管理经验的不足,在信息化网络安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而且很多问题一直存在至今,所以加强和改善对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是如今的重要研究课题[1]。
1 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1 网络安全意识不高,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
企业更注重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导致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被忽略,因此所表现出来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够高。同时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员工们都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对于网络安全问题不够看重,觉得网络安全隐患不会发生。另外,也由于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比较少,特别是关于电力系统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而且在一些电力企业当中,甚至有的系统管理职工根本不具备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与能力,这是目前较为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1.2 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跟不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没有做好维护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电力企业对于网络的安全愈加重视,不过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过快的因素,在电力企业中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有所不足,很难实现与时代主流的信息技术同步。同时很多电力企业内部还缺少一整套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这就导致电力企业内部的防护变得极其脆弱。如果受到网络攻击时,将有极大的可能出现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的情况。另外,一些相应的数据备份以及数据恢复也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信息系统内部数据损坏或者丢失时,难以将其找回,这就给电力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如今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急需提高[2]。
1.3 电力企业内的设备本身及其所使用的系统软件存在问题
在现代的电力企业当中能够看到许多性能、配置都极佳的服务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日新月异,一些网络黑客的黑客技术越来越娴熟,对于服务器的攻击也越来越激烈,而涉及国计民生的电力系统自然就成为黑客们的首要攻击目标。同时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其设备本身就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导致黑客们轻而易举地就入侵到电力系统当中。
2 电力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做好安全规划,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和基础,但是网络技术只能暂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对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进行一次全面的规划,要以系统且可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的问题,从而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2.2 注重安全区域的划分
现代电力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系统都是以物理隔离的方式来进行,不过仍需要对一些安全区域进行划分,其中防范区域、重点区域以及开放区域是网络安全区域划分的三个重点划分对象,这些安全区域必须对其实行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并设定严格的访问权限限制,将这些重要环节设置成较高的安全级别,同时将一些重要的数据、服务器以及数据库等放置在这些安全区域内,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
2.3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
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化的工程,这就需要企业为此建立一个专业的、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对防火墙的日志管理以及其安全的检测,防火墙具有入侵检测功能,所以就需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和审计工作。(2)建立起完善的病毒防护体系,病毒防护体系是现今对于病毒防护的重要防护手段。对于一些从网络上下载的数据不可将其随意地往主机上复制,也要严禁使用一些来历不明的移动存储设备连接主机,对于职员也要要求其做到病毒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方法[3]。
2.4 建立网络管理制度
要想保证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首先领导应当做出高度的重视,着手调节网络安全技术部门的压力,并将这种压力扩散到每一个部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网络安全小组,做到及时、实时地进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同时还应加强网络安全的基础性建设,对一些机房、配电房等的基础设施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需要配置相应的防火、防盗以及防水等设备,在建立设备的当天需要定期对一些设备进行统计记录。另外还需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置一些系统内部重要的数据信息等,必须由专人进行管理和负责,要进行修改则需经过负责人授权才可,通过之后则必须登记记录,这样就能做到较为严密的防护。
2.5 制定好定期检查的制度
管理制度的推出必须要求职工进行严格的遵守,同时管理人员也应严肃地对待。企业方面也应该组织其专门的人员来对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从而提高网络安全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做到做好安全规划,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注重安全区域的划分,加强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建立网络管理制度,制定好定期检查的制度。这样才能促使职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天坤.发电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分析[J].电子制作,2013(10):102.
[2]田甜.发电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浅谈[J].甘肃科技,2013(24):100-101.
【网络信息员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公共信息网络发布信息保密管理规定07-20
网吧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09-14
地税局税收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考核办法05-31
网络信息检索与技巧05-27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07-02
快速浏览网络信息教案09-25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小结06-06
浅析网络时代信息传播06-26
走进信息网络时代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