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1

【正文摘要】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美术课程的素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美术教学素材的有效收集与运用直接关系到课程资源的拓展。地理、自然、历史、民俗、以及地方生产生活经验等,这些都是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素材资源。美术教学中素材的合理有效运用也直接关系到美术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材的收集与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美术课程资源整合。

一、美术教学中素材的运用现状。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较生动、更全面的学习到美术知识,往往收集了许多有关的素材让学生在课上欣赏。这些素材虽然与教学是相关的,但是它们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的作用与发挥的效率教师也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还有经常看到教师将许多的教学素材集中在课的前半部分以电脑展示的方法演示给学生看,演示的过程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学生看的眼花缭乱,还占用上课的时间较多。这样的展示方法好的方面是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素材对教学内容更加的了解,开阔知识面,但是大量的素材欣赏让学生没有一个思考、理解、消化的过程,只是走马观花似的看到了一些新鲜的内容,没有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同时有限的教学时间也被占用了不少,学生创作的时间变得紧张了,这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到学生创作作品时有些较好的例子已经忘了,所以对提高作业质量效果也是不利;还有有了网络可以非常方便的收集各种教学素材,通过电脑演示素材,所以美术教学中实物素材的制作与教师的课堂演示渐渐的被舍弃,美术课逐渐变成了电脑展示课,美术老师一节课就在操作电脑中完成了……。这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许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在继续出现,我想我们应该来仔细的思考一下,能否找到有效运用素材的方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二、美术教学中素材的选择要求。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首先是对教学素材的选择,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一下子找到非常多的资料,其中包括图片、课件、文字介绍、视频欣赏、音频欣赏……,这些资料哪些对教学更有帮助,更能让学生理解、接受,就需要教师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在近几年来的美术教学中,我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是从以下几点来选材的:

(1)美术教学中素材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结合。学生的年龄不同,原有的知识水平相差甚远,教师在选材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学情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与原有的知识稍加提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接受。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美术技能基础都不同,选择素材教学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方法。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素材的选择中应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有自主选择素材和学习方法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生态教育素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2)美术教学中素材的选择要与地方生态建设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灿烂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直观教具。而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骄傲。“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地处岳麓山附近,我校有着进行美术教学的良好的自然、文化环境。名胜古迹爱晚亭、岳麓书院、天心阁风格独特的建筑极其历史文化背景都是很好的教学辅助素材。我们美术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达成教学目标所用。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家乡美》一课教学中,我就引入了家乡的美景图片及视频素材辅助教学,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岳麓山、爱晚亭、岳麓书院、天心阁等风景名胜的美景时,学生们无不发出自豪而由衷的赞美。笔下的家乡美景也栩栩如生,多姿多彩。(3)美术教学中素材的选择要与美术学科自身特点相结合。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学,它有着本学科的优势和特点。美术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必须从教材本身入手,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及重点和难点所在,结合美术教师的专长,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素材。

(4)素材的种类要因课而多变。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因为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许多的教学素材可以通过视频方便、清楚的展现给学生,所以在美术教学时教师都非常喜欢搜集一些能在多媒体上展示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而一些要老师动手的素材如板书、板演、实物素材渐渐的被教师舍弃。多媒体教学有它特有的教学优势,直观、清晰、但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该舍弃那些同样能发挥作用的普通素材。自然素材、实物素材的利用对我们的教学也功不可没。

如:我在执教六年级《请到绿色商店来》一课进行商品包装设计的教学时,我除了从网络上面有选择性地找了很多精美的包装设计图片做成课件供学生参考外还让学生在家里找来各种各样废弃的食品包装盒、包装袋来比较欣赏,从而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在具体指导包装商品的环节我利用一个废弃牛奶盒进行直观的裁剪包装设计示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包装设计完成以后,我启发学生举办了一个“商品展销会”,各组分工合作,自己设计广告词、自己构思推销方法和优惠活动、自己上台当推销员,模仿《快乐购》的营销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商品推销及模拟买卖,并且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各组推销会上的精彩表演,课后将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大家学习的效果和兴趣立即展现在眼前。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有了大大的改观。

三、美术教学素材的收集渠道。

1、自然资源素材: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素材和无形的自然资源素材。岳麓山脚下阡陌交通,绿树环绕,自然资源丰富,能够获得很多有价值的自然素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就是八九月份岳麓山上万山红遍,绚烂多姿的枫林美景。带着学生边爬山边讲着关于岳麓山的故事,欣赏枫林的迷人景色,沿途收集一些飘落的下来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枫叶,让学生们寻找、比较、观察枫树枫叶的美的同时,观察其他的花草树木,把大自然馈赠的素材带回家后将枫叶做成书签,这是一件极有趣味的美事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师生共同进行着美的熏陶同时又能锻炼身体,乐哉!

2、废旧品素材: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旧物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亦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种作用下,我深刻的思考并结合教材安排了“废旧品巧利用”的内容,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同时,利用美术教学中的素材应用向学生灌输环保教育,提倡“变废为宝”。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初步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三年级《追风快车》、《文具小管家》、《风铃叮当》为例,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工具的准备、欣赏、制作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直观感受觉得“废旧品素材应用”不是那么深不可及的,由此产生创作欲望。现在都讲究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要做到环保和节约,同时还能用艺术的眼光在废品堆里发现宝贝加工再造这些宝贝,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要求。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同学们的制作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3、人文素材:美术教学中生态教育素材中人文素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人文素材涵盖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方面。

例如:湖湘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等人文素材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四年级的《花手帕》一课,将湘西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扎染”引入教材,我给学生播放了自己去吉首凤凰旅游时拍下的当地手工作坊进行扎染工艺的视频片段激趣导入学习内容,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有趣,技法的学习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基本就了解了,再通过老师的示范指导,对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尝试体验学习就更加感兴趣了,学习起来效率自然就高多了。

四、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素材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走进教室、走上课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素材的收集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尤其是常见的图片素材。在网络上我们还可以找到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文本素材、视频素材、音频素材等等。这些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让我们将美术课上的更生动多彩、活泼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主体,把文字、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对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把我们带入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多彩世界,为充分调动人的耳闻目睹、口述、手触等多种感官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在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应积极探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学科教学过程的有效途径。

1、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点。

制作美术课件必须从分析教材本身入手,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找准教材的突破口及重点和难点所在,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课件。

例如:在五年级《团扇》的教学中我深知课件合理有效地运用可以让教学效率更高,它能帮助我更直观形象地解决了扇面的欣赏、构图、和技法表现的问题。我开始做了大量的网上图片资料收集工作,经过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的修改和加工,选出了许多的古典背景图片和较多的有代表性的扇子实物图片及扇面图片做为课件中素材。通过一段团扇舞视频,激趣导入新授,并选用了两首古筝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来渲染课堂气氛。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安排了一个“玩扇”模仿秀游戏环节,我和学生课前收集了多把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扇子(如:鹅毛扇、蒲扇、折扇、团扇……)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在老师的潜移默化地引导下来轻松了解中国的扇文化知识。

2、突出主题,发展个性。

美术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技能操作课,指导学生绘画实践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把模仿得逼真作为评判学生作品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与个性的发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的示范、个别化辅导虽然亲切、直接,但容量有限,涉及面较小。采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计算机前对自己所喜欢的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作深入地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培养。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快乐轻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和作业形式来完成自己的绘画和手工作业。

3、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丰富学生的表象,为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奠定基础。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包含着许多美术欣赏的内容,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如:自然风光、名家杰作等,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途径。与有关的影视作品制作成VCD格式的文件,配上适当的音乐和解说词,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曾经听过《唱大戏》一课,这位老师的课件一开始就通过数张在戏台上连续播放的京剧脸谱配上了著名的京剧选段吸引住了在场师生的眼球,为大家营造出了特殊的传统艺术的学习氛围,像一场传统文化艺术的视听盛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这位老师有这较强的课件制作功底,收集选择的图片资料丰富多彩,精美生动,加上动画效果再配上了经典的戏曲选段,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美中育人。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师更能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这些实例告诉我们多媒体技术给美术教学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2

1 基本概念

1.1 媒介

广义的媒介:麦克卢汉 (M.MeLuhan, 1964) 认为“媒介即万物, 万物皆媒介”。媒介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

狭义的媒介:龚炜 (1988) 认为“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

1.2 教学媒体

人类的媒体都可以为教学所用, 用于教学的教学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有三个要素构成:第一要素是物质, 即物质实体;第二要素是教学符号, 即教学实体上刻划或负载上的特定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人类能够识别的、译读的教学符号;第三要素是教学信息, 任何有序的完整的教学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教学信息。

1.3 多媒体

WIKI百科:多媒体是计算机系统中, 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 (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 、动画和影片。

1.4 多媒体素材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学媒体包含载体与载体上的信息。虽然载体与载体上的信息是共生共存的, 但为了探究的现实实施与规律的探寻, 单独提炼出教学媒体中多媒体的教学符号 (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 作为研究对象, 称为多媒体素材。

2 基本理论

2.1 亚瑟.克拉克 (Authur C.Clarke)

克拉克认为媒体很简单, 任何媒体所传递的内容没有什么区别, 教学效果也基本上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传递信息的方式。媒体的本质是传递信息的手段。

2.2 安东尼.贝茨 (Aothony Bates)

贝茨同意克拉克的媒体之间没有差异, 但认为在表达知识方面的媒体之间有重大差异。贝茨认为媒体是灵活与可替换的、每种媒体有其内部规律、不存在超级媒体、对于某种教学目标存在最优媒体。

2.3 布鲁纳 (J.Bruner)

布鲁纳认为在传授基本知识方面各种媒体的功能几乎是相近的, 但在发展技能方面各媒体表现出来的作业是不一样的。

3 探究背景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课堂教学中教学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教学设计越来越科学。在多媒体普遍普及的情况下, 对技术、媒体如何有效支持教学已有广泛的研究。在这过程中, 单纯的媒体的选择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等带来了信息的泛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控制信息和呈现信息才是关键。

在多媒体环境下, 信息素材可以归纳为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五类。对于它们合理设计, 合理呈现将更利于教学的有效性。

4 良好的教学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素材有效呈现的重要条件

教学环境是教学中重要的因素, 包含了教学系统中有形和无形的各个因素。为了教师更好的进行多媒体素材的呈现, 应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教师和课堂为主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注意教室和教学设备这两个环境的创设。

4.1 教室

教室应尽可能设在安静的区域, 注重室内的色彩、声场、和照明的设计。

整个教室的色彩要能使学生感觉到明亮和宽敞, 同时, 和谐的色彩能让人产生一种极好的学习情绪。教室尽量减少装饰, 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干扰。

教室要考虑门窗的密封性, 室内的混响控制在0.4~0.6s之间。这样, 一方面外界的声响不容易进来, 另一方面室内的学生杂声能很快被消除, 有利于教学信息传递。

教室要保证学生对照度的要求, 在日光强烈和使用投影教学时, 应可使用不同的窗帘来分散和削弱太阳光。但窗帘不能有颜色, 否则会使投影教学偏色。

4.2 设备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设施的功能限制和设备安装的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被设备所束缚, 上课时固定在多媒体操作台前, 甚至整节课都做在工作台前进行授课, 这不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呈现的控制、师生交流、情感培养。利用交互白板技术, 就可以在教师呈现信息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 并且不受讲台的限制;利用背投, 就可以进一步消除因为环境光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回复到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5 多媒体素材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素材有效呈现的必要条件

5.1 多媒体素材的价值取向

1) 世上没有所谓“万能媒体”, 也没有“万能素材”。对五种不同素材在教学设计时需合理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内容所需的恰当的素材种类。

2)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知识的学习目标仍然是处于下表“矩阵图选择目标举例表”中前四个, 对于这样的学习目标动画、视频有明显的较高效果。

心理学实验表明, 如教学信息的呈现是纯视觉的, 学生学习时的注意集中率要比纯听觉的呈现高出许多, 达到81.7%比54.6%。若单用听觉学习, 三小时后的遗忘率约为40%, 三天后的遗忘率约为80%;若单用视觉学习, 同样时隔的遗忘率分别为25%和50%;若视听觉并用, 则分别为10%和18%。

由此可见, 调动多感官学习对于获得和巩固知识十分有意义。所以对于对媒体素材的选择应以动画、视频为首先考虑因素, 尽可能满足要求, 这样在呈现素材时, 有多种感官的媒体的素材, 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发挥大脑右半球功能, 从而可以为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教学提供新的条件。

5.2 多媒体素材内容的多少

现实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看到老师们都在赶进度, 好像永远有教不完的内容, 课时永远不够。多媒体素材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节省下大量的板书、出题的时间, 多媒体素材让知识点更易于理解而让学生省下思考的时间。于是老师们又把这些时间用来增加更多的教学内容, 结果教学的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沈小碚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素材的量呈现并非越多越好。素材的量越大, 所传递的信息量越大, 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 如果不能接受, 多媒体素材内容再多也是枉然!因此多媒体素材内容的呈现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既要注意各种多媒体素材种类之间的优化组合, 又要注意一堂课多媒体素材内容不能太多、太滥, 否则产生抑制心理, 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5.3 多媒体素材的呈现方法

在教学媒体选择过程中, 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很多,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因素——如“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诸因素”图。在进行多媒体素材呈现时, 时间因素对于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效果有更加直接的影响。

多媒体素材呈现时要考虑到在使用过程中各种素材被使用的先后顺序。不同的教师选用同样数量和种类的素材运用于同一个教学内容, 因为不同的教师对所选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顺序的设计各有千秋, 而出现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所以, 已经选择好的素材, 并非拿来即用, 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再结合各个素材的特点和功能来对它们进行排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在整个教学时段内不断接受相对变化的渐强信号刺激, 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注意力, 师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好有效调控, 即把握好多媒体素材出示的最佳时机, 把握好多媒体素材出现的时间长短、快慢和频率。教师应有效地调控运用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的全过程。要做到有效调控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及时反馈,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和获取反馈。学生接受信息后的反应是反馈, 教师对学生反应的评价也是反馈。

在教师获取反馈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每一种素材呈现后留下足够的时间,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也便于教师有足够的观察反应时间。对于不同种类的素材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讲, 文字、图像类素材信息因为浏览的时间较短, 要在展示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而声音、动画、视频类素材因为浏览时间本身就长, 在浏览过程中, 学生就会不断的进行思考, 所以, 在展示后可以较快进行讲解。

6 进一步探究展望

以上对多媒体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作了原则上的探究, 主要还是从时间方向上做了一些分析。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3

关键词:学习素材;数学原理;学以致用

一、活用教材,促进学习素材的生活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原理的关键途径,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学生对于教材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各项能力积累的关键阶段,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善于活用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素材变得生活化、简单化,引导学生快乐、愉悦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比如教师可以拿一瓶500 ml(500 g)的矿泉水,还可以拿一个1 kg重的铁锤,引导学生认识克与千克的区别。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密度的物体来引导学生分析重量与体积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大致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1 kg棉花与1 kg铁哪个重”的笑话来活跃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习素材的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生活学好数学的目标。

二、善于创新,注重数学原理的生活化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基础认知技能相对较弱,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习起来相对较难,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善于创新教学设计,将理论化的数学原理运用直观的生活案例进行演示,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度。例如在教学大月、小月知识的时候,不少学生对于每月31天、30天分不清楚,单靠死记硬背又很难收到效果,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拳头来进行大月、小月的识记。拳头记忆法: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拳头来直观地进行大小月的认识与识记,运用拳头的凹凸来分辨大小月,从凸处(大月)开始数,数到头再从原点开始数,直到12个月数完,这样他们日后就能够直观地进行运用,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谚语的形式进行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通过这样的口诀,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分辨出大小月之间的区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关注联系,促进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学科,这也体现出了数学的一种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数学现象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进行联系分析,通过探究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分别说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分析来使学生对于年龄大小、时间长短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来制作自己的“出生日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组内成员的出生日期标注在里面,让大家算一下自己今年是多少岁,零多少月,零多少天。在大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年月日的认识、对于自己年龄的认识都会提升一个层面,从而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比如在教学“体积”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周长相同、高度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哪个容积最大呢?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践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桶要做成圆柱体,丰富他们的数学学习认识。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与探究实践,以便能够使学生及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技能。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技巧的总结与计算规律的演示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认识,任意两位数相乘的万能计算公式:ab×cd=ac+(ad+bc)+bd。通过三步法口诀进行计算即为:十位数乘十位数(观察下一步运算,有进位的加进位);个位数和十位数相乘积相加(观察下一步运算,有进位的加进位);个位数乘个位数。例如45×56,十位数乘十位数:4×5=20;个位数和十位数相乘,积相加:4×6=24,5×5=25,24+25=49;个位数乘个位数5×6=30,结果就是20(00)+49(0)+30=2520。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计算,通过不断的计算、验算来加深学生对于乘法知识的了解,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综合感知。

参考文献:

黄笔等.有效运用生活素材 提升数学教学效率[J].读写算·教研版,2015(13).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4

浏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聋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聋生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聋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聋校专用设施设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聋生的感官代偿功能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聋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聋生的这种代偿表现在对非听力感官的依赖,众所周知,对聋生起着重要作用的感官代偿功能是他们的视觉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运用聋生依赖视觉进行学习的模式。

1、学习语言需要信息技术

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寓教于乐,让聋生在看中学、听中学、玩中学、做中学,特别是 对不同的空间进行静态或动态组合,以此补偿聋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其逐步形成完整与正确的概念。

在中年级句子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让聋生掌握词语的正确搭配以及符合汉语语法的正确语序,以便聋生及时模仿与矫正。

在高年级篇章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相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收集起来,创建阅读理解材料库,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聋生的阅读和学习,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读写”训练,有效促进聋生掌握语言文字。

2、品味语言需要信息技术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聋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聋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聋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仔细品味课文语言的兴趣,我利用网络搜集素材,制作了展示课件——《春花欣赏》,动感视频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感受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学 生处在这样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到了学习过程中去。

3、突破难点需要信息技术

聋生的认知由于受生理、心理、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聋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聋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如:《人造琥珀》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开始,我尝试用单纯讲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后来,就尝试通过运用网上相关的教学课件并加以加工、完善,将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制作成若干个小模块,一步一步地展示给学生看,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直观借助课件较快并较好地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再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由于敬爱的周总理已离开我们很久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对中总理生平事迹的了解,因此很难体会到在总理逝世后,首都百万人名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告别总理的悲壮情景,对于广大人民如此深切的爱戴和怀念着总理的深厚感情也不容易产生共鸣。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呢?首先,在授课前,利用多媒体介绍周总理平日工作、生活上的几件典型事迹,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然后,播放录像,将当时人民送别总理的情景真实、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肃穆悲壮的音乐,用深沉低缓的语调进行课文的诵读,在这种刻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会深受感染,犹如身临其境,在情感上产生了真切的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十里长街上和所有在场的人民群众一起含着悲痛的心情与周总理告别。刹那间,文中所要表达感情被学生理解了。

4、广闻博收需要信息技术

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聋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聋生广闻博收,开阔聋生视野。可以这样说,目前的互联网是培养聋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很好地引导聋生掌握信息技术,就可以让聋生获得空前的知识积累,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扩展了聋生接受信息的角度和渠道,扩大了聋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聋校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考虑到聋生生心理特点,关注到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需要以及聋校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否则就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聋生语言实践的时间

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的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离开了聋生的语言实践,就谈不上语文教学了。实践证明,聋生只靠眼睛获取语言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控制好信息技术运用的时间,把握好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聋生语言实践的时间,要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聋生语文学习的有效工具。

2、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限制聋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语言文字是一个抽象的文字组合,需要读者借助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读出形象、读出意义。有些精练传神的语言是多媒体演示也难以媲美的,是需要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的。如果我们一味去追求使用信息技术,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受与感悟,阻碍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个性化的体验。加之多媒体大多是教师的精神产品,不可避免的染上教师的色彩,这其中的“引导”和“暗示”有先入为主的效果,限制个人想像、独特体验,特别是对教材的大胆质疑和有益补充,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

我们说,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原始学习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根据依据学生的原始理解预设我们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依学而导”,不断促成动态生成。所以我们在课前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内容和程序必须服从于现实课堂教学的变化和聋生即时的学习需要,不能按部就班地将所有预设全部展示给学生,灌输给学生,否则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回到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

4、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聋生学习语言的独特方式。聋生学习语言,不但要理解具体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借助于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习得规范的口型和手语,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如果我们毫无节制地使用信息技术,就会丧失很多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这样一来,就会丢失许多有效的语言信息内容,从根本上降低语文教学的有效度。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5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范贵龙

邮编:224500 摘要: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地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美育水平,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把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关键词: 中学教育 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素材 意义 作用

乡土地理,主要是本县(市)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地理技能。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学校所在地的丰富的乡土地理知识,并把乡土地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自已的地理课堂中去。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理教师对于学校所在地的乡土地理是“知之甚少”、“不知所以”,把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地理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本人在此想呼吁各位地理老师能够认真学习乡土地理,并把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

一、把“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到地理课堂的意义

把“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到地理课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同步发展,顺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美育水平。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而在地理课堂中进行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审美观点教育。

首先,通过乡土地理教育使学生亲身去感受家乡的环境,了解家乡的历史、现状、变化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

情,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为将来参加家乡建设和献身祖国大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我们滨海县,我们可以通过对“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道”和“黄河故道”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家乡滨海的热爱。同时,学生通过对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认识,可以有效的进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国策教育。

其次,可以利用家乡的地理环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如在滨海,老师们可以黄海滩涂和射阳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介绍,让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实中发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劳动美等;另外,还可以发现家乡存在的一些丑陋事物和现象(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滥垦草地等)。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乡土美的过程中,受到健康的审美情趣熏陶,努力创造美的人格、美的行为及和谐的人地关系。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

课本中的地理知识与实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很大距离,比较抽象难懂,而乡土地理教育所涉及的都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条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乡土地理教育过程中,学生亲自参加与实践活动较多,可以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较多的机会,形成开放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比如通过对本地工农业生产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来说明工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等。

学生在直接与生动形象的地理事实接触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地理表象知识。将这些地理表象知识与课本中抽象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为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抽象地理原理,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经常联系乡土地理知识进行地理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地理课堂中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来组织教学,是完成中学地理教学及中学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3、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乡土地理教育可以为学生发挥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已有知识的作用,提供有利的机会,在实践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和知识水平,并使学生进一步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不断增长才干。乡土地理环境中有不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好课题。如:家乡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如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是否合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什么?如何发挥当地的条件优势?怎样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

可见,乡土地理教育可以弥补封闭式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等缺陷,让学生在接触真实的大自然和社会实际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它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

4、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容易造成过多的依赖与死记硬背的枯燥的学习局面,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以大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地理环境为主要课堂的乡土地理教育,具有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教学形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地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不同智能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好,产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这样,就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更好地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把“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到地理课堂方法

1、首先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储备乡土地理教学资料。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怎样才能很好的把乡土地理融进日常的教学中呢?这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尽可能地收集有关所在地各方面的地理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时,一说到家乡的地理知识,你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在教学中加入家乡地理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更灵活的运用地理知识。因而我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正确使用乡土知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感到熟悉、亲切、形象、直观。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变得灵活多变。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学生参加地理社会实践,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地理教学从课堂走向自然、社会。让学生结合课本学过的知识去野外观察,去做社会调查研究。在中学阶段学生可以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举例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调查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家乡城镇空间结构的变迁及原因;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等等。

3、以乡土地理为素材,实现课本知识“身边化”。

在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灵活运用。例如,在我们滨海,老师在教东亚季风的时候,可以和滨海的冬季和夏季分别刮什么风结合起来,因为,学生平日里就已经知道我们滨海冬季是西北风,夏季刮东南风。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道”在洪水期时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同样的,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滨海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在讲到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分析滨海人口在春节前后的变化,来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在讲到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结合“滨海头曾化工园区”建立前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来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分析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老师再加以引导。课堂知识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真正掌握了地理知识还学会了地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篇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执教十余年,但在教学中仍然感觉到学生的写作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二是写作内容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笔是心非;三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平时没留心观察或观察不细致,没注意积累素材;阅读量太小,积累词汇太少,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针对以上状况,我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一、从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入手积累和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透。然后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积累训练让学生通过熟读、抄写等手段当堂就完成了对课文好词佳句的积累,训练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语言材料。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训练,可让学生运用其中的重点词语造句或运用句中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抓住文章中的典型的段落进行分析和训练。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学习这些段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典型段落的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的顺序,领悟作者融入的感情,并认识的到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清楚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也让它成为写作的一个训练素材。

许多课文都会有可以给读者思考空间的地方,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句子,给学生充分想象的活动空间,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四、从学文感悟入手进行习作训练。

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文章情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老师抓住了这一训练的内容,既让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在训练中锻炼了写作的能力。

五、从故事的结局入手让学生续写课文。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进行内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7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 需要将信息技术有目的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 没有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内涵, 不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明显感觉到是“为了有信息手段而用信息技术”。过多地追求信息技术运用的外在形式, 认为有信息技术总比没有强, 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一定不是好的课堂。从而产生了盲目追求“教育潮流”, 不管什么课都要和信息技术搭边, 而忽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发挥出来。所以经常在有些课堂教学中看到“黑板搬家”的现象, 由原来的教师“满堂灌”变成现在的课件“满堂灌”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 说明在课堂教学中, 在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方面, 教师们还需要提高认识。在实际教学中, 要加强学习与研究, 科学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内容创新、资料收集、方法建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跨越。但是也应该看到, 在课堂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粗略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1. 信息技术运用形式过于单一, 效能不高

信息技术运用得比较单一, 这主要和教师的认识、教学准备、综合能力等因素有关。如有些课, 课件仅仅起到了黑板和节省板书时间的作用。有的课件, 内容不少, 但却是“书本搬家”, 通过一个个问题, 一道道题目, 包括思考都展示给了学生,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 多媒体技术运用太滥, 影响教学效果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 以其在声音、动画、文字、图片等方面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一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 教师仅仅是放映员, 导致教学内容不清, 主次不分, 重难点不突出, 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和空间, 这样的信息技术运用, 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3. 课件制作太过注重形式而轻视内涵

现在课件制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些课件制作水平真的很高, 诸如运用Flash、3Dmax、网站式的制作层出不穷。课件的美工、功能、展现形式, 让人看了感觉真的是美不胜收, 但再看看, 你就会发现课件在突破教学难点, 体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上做得没有外表这么出色了。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 每一个课件都花了很多心血, 但我们更应该重视课件的内涵, 注重课件的“内在美”,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有效运用研究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让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 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加强备课, 合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 更加深入地研究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用。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学科, 不同的环节, 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要用信息技术才能实施的, 这在备课中要重点研究。二是要怎样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2. 注重教学实效, 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融合

传统教学中一些方法, 如讲授、谈话、讲读、探究、合作、观察、参观、演示、实验、练习、阅读指导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永远都不会“落伍”。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的优点,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 配以信息技术的支撑, 才能展现高效的课堂, 千万不能将信息技术的运用绝对化。

总之,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 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8

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了科学、完整、有序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能否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掌握好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是初中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敏锐地观察学生,要多渠道接收反馈信息,并及时把握及处理这些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如果只顾单方面地说教,而忽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只会事倍功半。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获取信息呢?如何去把握与处理好信息反馈呢?如何去察言观色和左右决策呢?

一、察课前,观预习效率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又要求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预习就是一种有效途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预习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首先会提出预习要求及内容,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上一节新课,绝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习。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预习反馈,对好好预习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反之,就要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并耐心指导他们,使之获得通过预习而取得的学习成就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察课堂,观学生反应

课堂信息反馈是教学信息反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对课堂信息反馈的敏锐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很多教师都有这种体会,上同一内容的课,常常是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格外轻松,觉得胸有成竹,许多知识点是信手拈来,从容不迫,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学效果良好。这就是因为教师已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已下意识地开始了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特别注意“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学生的反映。

1.英语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全面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及看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获得各个层次的信息反馈,从而做总结性的讲解。

2.“问”即课堂提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可从中了解学生对某些内容掌握与否及掌握的程度,从而调整教学内容。

3.“练”指课堂练习。课堂上适时地插入一些课堂练习,以求巩固知识,做到对某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当堂掌握;同时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根据情况对某些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观察学生,捕获各种信息,并及时把握及处理这些信息,使自己的教学达到更为良好的效果。

三、察作业,观合理调整

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会在作业中直接反映出来。所以,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可以看到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从而及时完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及时了解作业的结果,看到自己的得失,明确努力方向。因此,在作业的批改中,对于难度较大、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教师的批语应多加鼓励,并且在讲解时要具体详细,对课堂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难度较小,作业中一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批语应该严肃恳切,并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同时,教师可利用批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征求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使自己对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提出新问题。

四、察考试,观掌握情况

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批改试卷得到考试信息反馈。在试卷反馈中,总结教学经验及不足之处,从而找出学生考试成绩好坏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五、察课外,观整体效果

1.课后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这样,教师会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可以说已基本达到了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好。

2.英语课外活动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兴趣小组、情景对话和表演,英语活动角等。与课堂上课相比,英语课外活动有气氛宽松的优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无拘无束。因此,信息反馈的内容也就十分丰富,层次也不同,个性化强,而且有实用性。同时,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还能够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更具体、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并及时解答,从而使课外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二十一世纪,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细心回收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9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课外阅读面狭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本人根据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他们时逢盛世,改革开放出现的万千现象,生活的丰富多彩,广播电视的覆盖,报纸杂志的繁多,为他们写作提供了丰富材料,但学生身在米仓却找不到米下锅。究其原因,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搜集积累材料。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观察很有必要。那么怎样观察和认识事物呢?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选准角度,求细求精。

中小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学校,接触的人多是父母、同学、老师,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自如地获得写作素材。然而,家庭是写作的细胞,学校也是个“多棱镜”,能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引导学生选准角度,细致、深入地观察,也可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例如,同是写“秋天”,学生们大体上以此立意:秋天来了,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让人泛起一阵阵的凄凉„„而有位学生却仔细地观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发联想,从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炎热,把明朗与清爽撒向人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们。由于这位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是独特的,写出的文章也清新、洒脱,此文很快被报刊采用。1

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注重生活知识的积累,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在此情况下,纵然动笔,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美,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 我曾带了一个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在他们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元旦来临时,精心组织了一场“庆祝元旦”的文艺晚会,由于事先作好了充分准备,同学们能在晚会上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的特长,尽情地表演,而且又面临着毕业分别。所以,晚会搞得丰富多彩,激情满怀。第二天,我让同学们写一篇题为《难忘的晚会》的作文,结果许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感人。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手机,或开着摩托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变样。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许多质量较高的文章。

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多观察、勤思考,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皱眉头”的现象。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写作思路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

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1、写阅读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且不说无从借鉴,无法形成技巧和能力,也根本无法拓展视野,对生活的认识便只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所写也难免平庸乏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另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增强写作兴趣,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数年来,我们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先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两节课过去,草稿打不成。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他的作文,老师还没见着。面对这一现状,我想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我就让他们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别人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开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深冬,大雾迷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这时我就依顺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能不兴趣盎然、全心投入,挥洒成文吗?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写作素材。初中学生已有了主见,他们常因一件事的观点不同引发争论,以至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唇枪舌剑,我就及时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潇洒成篇。这样随机练习,学生写作兴趣大增,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10

首先,作者指出,语音对表情达意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同一内容,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会起到很不同的表达效果。如使用附加疑问句使用升调和降调时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而回味中小学时候接受的附加疑问句的教学,我发现当时的学习其实存在极大的缺陷——教学中,声调的不同所起到的不同表意功能,在交际中应该本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是出于英语的工具性考虑,这应该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它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应试教育的考试边缘知识,它在我所在的地区甚至毫无提及。这样的经历使我对文中作者提及的应该“利用真实的、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材料进行语音个方面的练习”这一点产生极大的共鸣。事实上,语音对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很多学习者没有办法听懂英语原声的影视作品就是因为其没有真正掌握英语在实际交际情景的发音特点。并且,诸如上面提到的那个语音问题则完全能够很方便地从各种英语影视作品中找到有情景方便记忆的教学材料。

文中作者提到目前大部分“语音练习方式单一,往往围绕机械性和脱离语境的语音练习,较少结合各种交际语境来进行训练··· ···对英语语音学习质量不够重视,练习不足”。读到这里我想到的是,由于我当时所在地区初中时期没有组织口语测试,因此初中时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语音的教学。如何考虑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着眼于如何改进语音教学,如何摆脱“哑巴英语”之前也许还要好好考虑如何提高对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开口说英语,并不是词汇量不足或是完全不知道相关的语法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认为自己的语音有问题而不敢放声说出来。这样会导致其产生极强的畏难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又会导致他更加缺乏口头锻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重视语音教学,帮助学生说出一口“漂亮的”英语也许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另外,我觉得语音教学最重要的是早起步和精准化。在学生接触英语之初就应该让学生养成将语音准确完整地发好,发好每一个音,尤其要注意母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单音的负迁移。之后需要结合英语的实际语音特点,解决音调节奏等问题。到有一定英语基础之后可以利用正规的英语影视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真正做到教学情境化交际化。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素材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33-01

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性的知识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情境

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应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一切条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解决那些用传统教法不易讲清楚、不易看明白、不易于学生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教学重、难点。

例如,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为以后学习除法试商打下可靠地基础。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既放松了学生的情绪,又自然地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后老师问学生:“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小朋友都知道,就会说:“《西游记》”。老师接着说:“对,唐僧带着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恰逢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孙悟空就拿了7个桃,唐僧想把这7个桃平均分给3个徒弟,你们愿意帮助唐僧分桃子吗?”接着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将可以抽动的7个桃子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在桃子图片的下面显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头像,小朋友被逼真的动画图片一下子吸引住了。这时找学生说该怎样分,学生便说,老师边用手点击鼠标,桃子边移动到三个徒弟的头像跟前。在列竖式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出竖式中的每一步的含义了。

这样,通过图像和音响效果的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学习情景,训练了学生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数学知识表达的欲望。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呈现信息,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能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开展教学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例如:在学习一些几何知识时,由于对一些公式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所以学生往往乱套公式,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制作了一些动画的多媒体课件。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出大家熟悉的一对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在老师的引导学习下,一对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通过多媒体课件点、线的闪烁的特点,化静为动,经过旋转、平移,拼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紧接着通过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如:教学“平移”一课中,教师电脑出示:奥迪图标、电梯、火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多媒体所拥有的表现力、感染力以及深度、广度极大激发了学生感情的投入。它既可活化教材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又可由浅入深、化难为易,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更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课件:一个家庭有3口人,爸爸、妈妈和小明。妈妈回家,带回来13个苹果。首先,妈妈拿出1个苹果,让小明平均分成3块,每人1块;接着,又让小明把剩下的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也是每人1份。全班同学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1)两次如何分?(2)在两次中,分别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3)如果用分数表示,两次分配中什么是相同的?(4)用分数如何表示每人分到的是多少?等等。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它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可以利用扎实的双基展开思维,又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促进了对双基及灵活的运用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上一篇:公司第三季度工作总结会议下一篇:《奇妙的数学王国》小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