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会程序及内容(精选7篇)
一、目的:
为了加强快餐店管理层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便于及时掌握各部门的工作动态,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保障快餐店整体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特制定本例会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快餐店日例会,月例会或协调会由各部门自行组织实施。
三、会议组织:
1.快餐店早例会由店经理或值班经理主持,月例会由店经理主持。
2.组织原则:小会服从大会,局部服从整体,临时会议服从例会。
3.参加人员:快餐店所有岗上人员。
4.会议时间:早例会每天10点召开 月例会每月召开一次 其他临时会议视实际情况召开。原则上例会控制在10-15
分钟,月例会控制在30分钟左右。
5.人员请假:确因工作需要或特殊情况无法参加会议,须至少提前15分钟以上向主持人请假,征得同意后可请假。
四、会议内容
1.日例会内容:
1)由主持人带领员工诵读弟子规,分享践行弟子规的好人好事。
2)每月1号和16号组织员工为本月过生日的员工唱生日歌,发生日蛋糕。
3)传达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通报近期的质检通报情况。
3)回报前一日或前期提出问题的解决情况。
4)会议主持人对发现表现优秀的员工及优秀的事例进行表扬,对近期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5)主持人总结、布置当日或近期工作任务,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做出指示。
6)其他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7)带领全体喊口号,例会结束。
2月例会内容:
1)由主持人带领员工诵读弟子规,对本月践行弟子规优秀的好事进行分享。
2)对本月的经营完成情况进行通报,针对经营过程中做的好的地方进行总结继续保持,对经营过程中做的不足进行分
析并制定纠正措施。
3)对本月发生重大的事件进行强调和分析,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主持人总结、布置下个月工作任务,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做出指示。
5)带领全体喊口号,例会结束。
五、例会规定
1)会议主持人应提前做好会议内容,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与员工进行布置、沟通。
国内外学者对于“案例”的界定众说纷纭[1,2,3,4,5], 但总的来讲, “案例”表现出三个特征。 (1) 案例是在课堂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案例完全是真实的, 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或课堂生活中, 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杜撰出来的产品, 杜撰出来的故事不能称之为案例。 (2)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具有戏剧性冲突, 应该包含问题、矛盾、对立、冲突,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它所描述的教学事件往往包含教师与学生的典型思想、行为和观念, 能够反映某一类教育现象或活动的本质属性, 涵括某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从而为人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也为人们解决同样的或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 案例是对教育事件进行的情境化、整体化、动态化的描述。案例不应抽象介绍和简要说明事件的总体特征, 而应详尽、细致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境、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事件的具体细节以及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 案例的叙述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能生动地揭示和呈现出人物的动机、态度、情感、思想、需要等内心世界, 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认为, “案例”就是对课堂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包含有问题或冲突的典型性事件所作的情景性描述。
所谓案例研究, 就是把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典型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些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揭示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 提炼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是以思辨研究为主, 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 远离了课堂生活, 研究者很少关注和记录优秀的教育案例和教师的教学实践, 造成了教育研究脱离实践的困境。因此, 将案例研究这一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 大力倡导案例研究, 具有重要的价值。
1.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形成
一般而言, 学校教育活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教育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 对特定典型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 一位语文教师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 点一个略有口吃的同学上讲台朗读, 结果这个男生遭到了哄笑。一般教师的处理方式是说“没关系, 你先下去, 下次有机会, 再好好准备一下”, 而这位教师则让全班同学都趴在桌上, 不看他, 只用耳朵听, 教师本人则带头走到教室后, 背对讲台站定, 从而非常好地应对这种场面, 化解了尴尬的处境。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特定的、不确定的、运用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瞬间反应不仅可以让学生终 身难忘, 而且可以给其他教师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 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性的机智。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育案例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源泉, 是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 对教师的研究从关注教育外显行为向关注教师的内隐认知过程转变, 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主题。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 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和决策判断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 即原理规则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这便把教育案例知识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类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分类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教育 案例研究, 了解各种各样的教育案例, 从中获取教育的隐性知识和教学的实践策略, 吸收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 从而, 提高自身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2.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 形成个人化教育理论
一个好的教育案例不仅揭示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结果, 而且包含有研究者对案例的理性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 案例可以为教育理论提供理论假设的来源, 研究者可以根据大量教育案例建立相应的理论假设, 进行教育建模, 这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学者乔伊斯和韦尔通过对80多种教学理论、实践案例进行归纳分析, 写出了著名的《教育模式》一书。
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反思, 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探讨, 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某些方面, 从而发现某些问题域, 并澄清有关问题。当案例研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时, 反思就会成为常规性工作, 这就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案例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沟通。教师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 可以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问题的多样性。教育案例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 促使个体经验公开化, 促使教师思考, 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 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形成案例?等等。教育案例经过教师的多角度解读、分析、讨论和归纳, 可以把其中内隐的价值观念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提升出来, 转化成表达教学理念的显性知识和个人化教育理论。
3.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针对个体的课堂生活进行研究和反思
根据内隐知识论的观点, 内隐的知识与实际经验、技能有关, 是一种情境化的个人经验和策略, 这种经验与策略往往隐藏在教学实践之中, 无法剥离, 难以像原理性知识一样存在于书本之中而被人接受。教师要合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需要同时运用这两类知识。教育案例通过创设一种真实的课堂生活, 帮助教师建构一种与教学事件有关的情境性的个人实践性知识, 并使这些知识与原理性知识或教学法理论联系起来, 以便他们日后在处理新的、类似的课堂事件时能够有机地整合这两类知识。
案例研究把真实的课堂生活引入到教育研究之中, 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开展教育研究。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都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如果要了解个体和社会的教育活动, 就必须把他们置于丰富、复杂、变化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 就必须直接面对生活体验本身。“现象学的阐释学”代表海德格尔强调一种“无成见的”、“无前设的”和“面对事实本身”的思维态度。他提出“理解”首先不是一套社会科学的方法, 而是常理世界的本体生活模式, 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也就意味着生活体验是教育研究的对象, 是教育问题的源头活水。为此, 教师应视自身为一个研究工具, 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 了解师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其对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记录真实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故事, 追寻其中的教育问题, 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
1.记录、收集和整理案例研究资料
在确定了教育研究的选题后, 就应关注和积累典型的教育实例, 收集详尽的、真实的、有内涵的案例资料。课堂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养成一种职业的敏感性, 关注课堂生活, 关注课堂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关注, 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平常的教育现象中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育规律, 每一个日常的教学行为习惯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如同牛顿从“苹果坠地”现象中研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的理论一样, 我们也能从日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重要的教育规律。案例研究的关键, 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洞察力及较强的思辨能力, 善于捕捉信息获取案例素材, 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 具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同时, 教师对于搜集的案例资料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 使零碎散乱的信息变得系统、清晰、完整, 以利于深入分析和后续研究。在整理和归纳这些案例材料的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 发现造成各种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 然后明确究竟是在哪个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 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同一个教学情境, 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问题的深度往往与个人的思考水平有关。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便需要研究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一双“慧眼”。
2.对案例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
围绕案例研究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反思, 重在探究问题或现象的原因, 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成为制定解决问题策略的依据。这里的理性分析, 不是针对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探讨, 而是对整体的课堂生活作深入反思和理性分析, 是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层面出发揭示教育案例的价值与意义。对案例研究资料的分析可以按照以下两种角度展开:第一, “主观-客观”。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 对一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 既需要从主观上探讨个性、动机、情感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也要从客观上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其成长起到的作用。这样, 就能全面客观地把握问题或现象的实质, 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第二, 理论审视。研究者的理论功底往往决定案例分析的深度, 只有联系相关的教育理论对案例不断进行思辨和分析, 才能从中抽取问题的本质。通过查阅教育理论文献, 了解已有研究成果, 寻求教育案例及其行动策略的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解读教育案例, 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学理性和说服力。案例分析中, 最关键的是对教师解决问题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成功的策略和失败的策略各自都具有其借鉴意义, 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类似问题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3.从案例研究资料中提升个人化理论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者应该对案例事实进行理论上的发掘和深刻的反思, 从中提升出个人化教育理论, 彰显案例研究的理论价值。教育案例是以教育情境作为基础, 并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教育理论蕴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建构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可以应用于案例研究之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现状描述和背景介绍全面呈现案例形成发展的复杂过程, 然后, 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 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自下而上地建构出个人化理论。从案例研究资料中发掘出个人化教育理论, 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素养。也正是基于此, 案例研究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或新闻报道。研究者在撰写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出个人化的教育理论, 并提出实用性的建议, 极大地增进了案例的应用价值。
4.在教研组内召开案例研讨会
案例研究可以采用集体研讨的方法, 可以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 集体攻关, 分工合作, 共同研究。一般来说, 撰写教育案例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定期召开案例研讨会, 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采取的对策是些什么。这便会促使参与讨论的教师进一步思考, 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 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我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等等。这种做法, 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
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 描述真实具体, 材料选取适当, 案例构思巧妙, 文字表达生动, 防止“八股化”倾向,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格式, 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一般来说, 一个完整的案例大致会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案例标题
案例总是有标题的, 案例要借助标题反映研究或事件的主题。一般可以把具体的教育事件作为案例标题, 也可以把事件中所包含的研究主题确立为标题。比如, 《作文课上寻“范进”》这一标题就是写明了教师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进行作文课教学这一事件[6];《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台阶下》这一标题就揭示出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个别差异, 教师应该了解发展困难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 并及时给予教育帮助[7]。事件性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主题性标题有利于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应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 说明研究的主题和方法, 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案例中的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 案例的叙述也应依托在一定的背景之上。有的教师非常关注教育问题的发生与解决, 他们习惯于记录教育事件, 但忽略了背景的描述, 实际上, 背景的描述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会有很大差异。通过阐明实际背景, 读者可以完整地把握事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并对案例中的人物及其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判。
3.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体部分, 主要是描述在特定的课堂生活中产生的特殊问题、现象及其解决过程, 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与一般的事例不同, 教育案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 案例研究应阐明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解决中出现了哪些反复和挫折、问题解决有哪些成效。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 研究者应把问题与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 给读者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和情境感, 使其通过分析能够确定问题所在。与一般的论文不同, 案例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者应该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具体地加以描绘, 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对课堂问答的实录, 也可以是故事化的叙述。但是, 案例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 不能自编或杜撰, 而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课堂生活。当然, 真实的课堂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教师尚未解决的问题, 研究者在选择此类问题作为案例时, 应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和具体策略也罗列其中, 供读者参考。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研究的关键, 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反思和解读。案例分析的过程是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的做法和想法进行再分析和再提炼, 综合分析和讨论课堂中解决特殊问题的特定方法, 概括和梳理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这便极大地促进研究者对教育行为开展系统深入的反思, 提升其教育智慧, 形成教学机智和教育艺术。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用理论对描述的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 权衡问题解决的利弊得失, 反思问题解决中存在的失误或引发的新问题, 尝试提出避免新问题的措施, 该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同类问题带来的启示。案例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反对使用“空话”和“套话”, 研究者只需要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剖析, 努力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虚实并重, 小中见大。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 结构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形式均可。
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教师身处教学一线, 最容易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 收集、整理、撰写教育案例, 给予科学理性的分析, 对于开展教育研究并有效地指导实践,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教育案例研究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来参与, 共同来创造。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课程·教材·教法, 2001 (8) .
[2]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上海教育科研, 2001 (3) .
[3]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
[4]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张家军, 靳玉勒.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
[6]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摘 要 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程序,施工项目在具体组织工程成本核算时应遵循的一般顺序和步骤。按照核算内容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工程成本的总分类核算程序和明细分类核算程序。
关键词 施工项目 成本核算 程序
一、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组织形式
(一)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组织
以企业财会系统为依托,建立项目成本管理的控制网络组织,各项目经理部均设立经济核算股,负责本项目经理部的项目成本核算和管理,将成本管理指标自上而下的纵向层层分解到每个职工,形成纵向若干层次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建立项目成本跟踪核实管理小组,由财务、经营、生产、材料等部门所组成,全面负责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财务部的成本管理室作为跟踪核实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以机关职能部室为主体,将项目成本管理的机关管理指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形成横向项目成本的多方位和核算与管理体系。
(二)项目成本核算形式推行
施工项目管理,带动了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由原来的公司、工程处、工程队三级管理、三级核算改为公司、项目经理部的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减少了管理层次。根据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通常可建立以下四种类型的核算形式。项目经理部为内部相对独立的综合核算单位。负责整个施工项目成本的归集、核算、编制竣工结算和项目成本分析,直接对公司负责。栋号作业承包队为施工直接费核算单位。主要负责承包合同规定的指标及项目成本的核算,编制月(季)度各项成本表和资料,直接对项目经理部负责。施工劳务队为内部劳务费核算单位。主要负责劳务费和劳务管理费核算,编制月(季)度劳务核算报表。机关各职能部(室)为内部管理费用限额节约价值型核算单位。主要负责本系统业务有关的限额管理费用的核算。
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
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一定遵循“制造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制度,从“谁受益、谁负担”出发,不得少计、漏计、挤占或摊派各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力求使施工项目成本具有直观性、敏感性、可控性,真正达到“项目经理部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建立以项目为成本核算中心的核算体系
项目经理部与企业内部劳务市场、材料市场、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等内部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租赁或买卖关系,一切都以经济合同结算关系为基础。它们以外部市场通行的市场规则和企业内部相应的调控手段相结合的原则运行,构成了以项目经理部为成本核算中心的辐射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
(二)理顺项目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
项目经理部在承建工程项目,并收到设计图样之后,一方面要进行现场“三通一平”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力量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制订降低成本计划及其实施和控制措施,最后将项目总成本与各个成本项目、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对比考核,以分析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程序
(一)工程成本的总分类核算程序
总分类科目的设置为了核算工程成本的发生、汇总与分配情况,正确计算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一般应设置以下总分类科目。
“工程施工”科目属于成本类科目,它用来核算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性费用。借方登记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以及期末分配计入的间接成本;贷方登记结转已完工程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未完工程的实际成本。
“机械作业”科目属于成本类科目,它用来核算施工项目使用自有施工机械和运输机械进行机械作业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借方登记所发生的各种机械作业支出;贷方登记期末按照受益对象分配结转的机械使用费实际成本;期末应无余额。从外单位或本企业其他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租入机械时支付的机械租赁费,应直接计入“工程施工”
科目的机械使用费成本项目中,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辅助生产”科目属于成本类科目,它用来核算企业内部非独立核算的辅助生产部门为工程施工、产品生产、机械作业等生产材料和提供劳务(如设备维修、结构件的现场制作、施工机械的装卸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借方登记发生的以上各项费用;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完工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辅助生产部门在产品或未完工劳务的实际成本。
“待摊费用”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它用来核算施工项目已经支付但应由本期和以后若干期分别负担的各项施工费用,如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一次支付数额较大的排污费、财产保险费、进出场费等。发生各项待摊费用时,登记本科目的借方;按受益期限分期摊销时,登记本科目的贷方;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已经支付但尚未摊销的费用。
“预提费用”科目属于负债类科目,它用来核算施工项目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发生的各项施工费用,如预提收尾工程费用,预提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等。贷方登记预先提取并计入工程成本的预提费用;借方登记实际发生或执法的预提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已经计入成本但尚未发生的预提费用。
工程成本在有关总分类科目间的归集结转程序,是将本期发生的各项施工费用,按其用途和发生地点,归集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的借方。
月末,将归集在“辅助生产”科目中的辅助生产费用,根据受益对象和受益数量,按照一定方法分配转入“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等科目的借方。
月末,将由本月成本负担的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转入其有关成本费用科目的借方。
月末,将归集在“机械作业”科目的各项费用,根据受益对象和受益数量,按照一定方法分配计入“工程施工”科目借方。
工程月末或竣工结算工程价款时,结算当月已完工程或竣工工程的实际成本,从“工程施工”科目的贷方,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的借方。
(二)工程成本的明细分类核算程序
上述工程成本总分类核算只能总括地反映施工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施工费用,为了进一步了解施工费用发生的详细情况和各个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还必须设置有关明细分类账,进行工程成本的明细分类核算。
1.明细分类账的设置
按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账”,并按成本项目设专栏归集各成本核算对象发生的施工费用。
按各管理部门设置“工程施工——间接成本明细账”,并按费用项目设专栏归集施工中发生的间接成本。
按施工队、车间或部门以及成本核算对象(如产品、劳务的种类)的类别设置“辅助生产明细账”。
按费用的种类或项目,设置“待摊费用明细账”、“预提费用明细账”以归集与分配各项有关费用。
根据自有施工机械的类别,设置“机械作业明细账”。
2.工程成本在有关明细账间的归集和结转程序
根据本期施工费用的各种凭证和费用分配表分别计入“工程成本明细账(表)”、“工程施工——间接成本明细账”、“辅助生产明细账(表)”、“待摊费用明细账(表)”、“预提费用明细账(表)”和“机械作业明细账(表)”。
根据“辅助生产明细账(表)”,按各受益对象的受益数量分配该费用,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并据以登记“工程成本明细账(表)”等有关明细账。
根据“待摊费用明细账(表)”及“预提费用明细账(表)”,编制“待摊费用计算表”及“预提费用计算表”,并据以登记“工程成本明细账(表)”等有关明细账。
根据“机械作业明细账(表)”和“机械使用台账”,编制“机械使用费分配表”,按受益对象和受益数量,将本期各成本核算对象应负担的机械使用费分别计入“工程成本明细账(表)”。
根据“工程施工——间接成本明细账”,按各受益对象的受益数量分配该费用,制“间接成本分配表”,并据以登记“工程成本明细账(表)”。
月末,根据“工程成本明细账(表)”,计算出各成本核算对象的已完工程成本或竣工成本,从“工程成本明细账(表)”转出,并据以编制“工程成本表”。
参考文献:
[1]张艳.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析.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
[2]李颖卓.谈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
[3]李朝霞.建筑工程项目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技术开发.2010(12).
[4]梁敏瑛.企业会计新制度下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会计核算探讨.企业经济.2006(02).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需要,每周四下午眼操时间,召集生活委员会。事先选出一名同学担任负责人,另一名同学做记录。
一、负责人宣布开会(眼操音乐结束前),负责记录的同学将迟到同学班级姓名进行记录。
二、负责人:下面由各班生活委员同学将本周工作简要总结。(内容包括平时清扫、保洁、大扫除、值日生卡片等情况)
三、从一班到十二班轮流进行总结。
四、负责同学对下周工作进行布置(包括周五扫除,下周工作重点等。)
五、老师讲话
六、负责人:请问谁还有问题。
七、散会
“班前会”程 序 及 内 容
2015年6月29
日
“班前会”程序及内容
班前会是推动科、工队工作全面开展的一项日常管理会议,是科、工队宣贯上级文件精神及要求,工作中安全注意事项,如何预控、管控好现场,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特作如下规定:
一、班前会要求:
1、科、工队值班干部依据前天调度会内和科队组当天碰头会内容、上班现场汇报情况等进行系统的全面分析、总结,合理筹划当班安全生产工作,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以提高班前会效率。
2、班前会内容要充实、联系实际、讲求实效。
3、参加当班作业的跟班队长、班长及班组成员必须按时参加班前会。
4、参加班前会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班前会程序
1、宣布班前会开始
2、班前点名记工
3、每日一题、文件及规章制度的贯彻学习
4、科、队干部讲评
5、班组长讲评
6、宣布班前会结束
三、班前会内容
(一)宣布班前会开始
1、班前会由当日值班干部主持。
2、按规定开会时间,不能少于半小时。
3、参加班前会的员工要坐姿统一、带好笔、记录本,精力集中。
(二)班前点名记工
1、确定当班出勤人员后,由值班干部负责点名记工。
2、员工回答要响亮,统一回答“到”。
(三)每日一题、文件及规章制度的贯彻学习1、由值班干部认真讲解、阐释、语言要清晰流畅。
2、“一日一题”等学习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内容宜简洁明了。3、员工要在《每日一题记录本》作好记录,并做到书写工整,融会贯通。
4.提问“手指口述”内容。
(四)科队干部讲评 1、值班干部
a、值班干部简明扼要传达当日上级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指令和调度会、碰头会精神等。
b、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安排布置当班安全生产任务,尤其是当班安全重要事项要讲清楚,讲全面。
2、跟班干部重点讲评上班安全生产情况,对值班干部安排布置当班安全生产任务及安全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做补充说明。
3、其他区队干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需要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五)班组长讲评
1、对上一班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和员工表现进行讲评。
2、对当班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布置安排和强调,落实各项工作的安全注意事宜及安全负责人,并强调其它需注意事宜。
(六)宣布班前会结束
由值班干部宣布班前会结束,所有员工有秩序的依次走出会议室。
四、目标:
通过班前会的召开,要达到能够服务于现场安全、高效生产的“重安全、保质量、促生产、讲培训、强意识、提素质”六大目标。使员工牢记安全注意事项,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牢固树立“安全为一” 的理念。
总而言之,班前会的召开在使上级精神和各类规章制度等得到贯彻的同时,员工安全意识和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班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提升,科、工队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取得长足进步,最终使我们的企业安全健康发展。
兴庆煤业
一、竣工结算文件内容
完整的竣工结算文件包括:竣工结算报告书、工程施工合同、补充协议、招标文件、投标报价书、中标通知书、设计施工图、竣工图、图纸会审纪要、施工组织设计、隐蔽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有关工程造价的签证。竣工结算文件包括的内容
(一)竣I结算报告
(1)工程竣工日期以合同完成及验收合格日期为准。
(2)竣工结算编制的日期及内容摘要,竣工结算主要包括工程申报总造价、资料目录等。
(二)竣工结算资料
(1)竣工结算造价汇总表。
(2)工程结算书,结算书的装订顺序及内容。
1)封面:包括工程名称、结算金额、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日期。
2)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定额套用、取费标准、补充说明、索赔计算方法和索赔依据、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3)工程结算费用细目表:结算费用的具体文件包括合同价、合同价款调整费用的计算清单、索赔费用的计算清单等。
(3)与结算有关的证明资料:使用政府及造价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设计变更、发包人的变更通知、有关竣工资料、竣工索赔证明资料、补充单价分析、补充费用分析等。
二、建筑工程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技巧方法
(一)、审前准备工作
1、收集工程相关的文件资料。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编制标底等工程相关文件资料是工程决算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在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工作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详细地了解。
2、熟悉竣工图纸。竣工图是审计决算分项数量的重要依据,必须全面熟悉了解,核对所有图纸,清点无误后依次识读。
3、了解决算包括的范围。根据决算编制说明,了解决算包括的工程内容。例如配套设施、室外管线、道路以及会审图纸后的设计变更等。
4、弄清所采用的单位估价表。任何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工程性质,收集熟悉相应的单价、定额资料。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程序及相关要求
1.应在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时,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关注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式进点时间可安排在即将正式开工前。
2.审计组应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场所,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参加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例会,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有关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并且作好会议记录。
3.对中标合同价进行控制,不允许施工现场随意变更设计、增项、减项、扩大工程造价;对工程用料,隐蔽工程进行质量和数量监控,防止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所有隐蔽工程除应有甲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签字外,还必须有跟踪审计人员签字。
4.审计组成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展、变更等真实情况,了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熟悉工程计量规则及有关费用的测算办法,并且作好相关记录。对各参建单位(包括建设项目相关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进行核定,开具核定单。
5.审计组应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报送工程结算资料,并及时确定审计结果:
(1)采用“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按照已完成的形象进度,及时报送“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予以审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工程施工完成,工程结算审计基本结束”;
(2)采用“中标价包干,设计变更、额外工作量签证按实调整”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每月将已发生的设计变更、签证工作量编制“变更部分结算”,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3)采用“单价包干、工程量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对已完成的形象进度上报“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4)对于在建工程其他费用的审计,亦应本着“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进行审计,并按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
6.审计组应建立《跟踪审计项目台账》,由主审人员负责及时登记审计时间、工作纪实(包括工作内容、审计事实、发现问题、审计意见、整改情况、审计成果)。台帐要注重反映量化成果,成为反映跟踪审计全貌的工作日志。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内容,(一)建设项目开工前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审计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2.施工准备阶段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之一,主要把握好项目法人质量控制、监理工作、施工单位选择。项目法人质量控制是否通过资质审查,是否按法定的招投标程序选择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各种合同是否规范、合法有效,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是否组织了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设计交底;监理单位是否有相应资格等级证书,所派监理人员是否有岗位证书;审计设计单位是否有承担相应资质勘测设计能力,是否将经过会审后的资料做过技术交底,设计质量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的规范要求;审计施工单位是否有承揽相应施工任务的资质,施工单位是否制定了完善的质量责任制考核办法等。
3.审计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建设资金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各种规费是否按规定及时缴纳;减、缓、免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征地或拆迁补偿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关评估、计价是否合规、合理,有无擅自扩大拆迁范围、提高标准或者降低标准等问题。
(二)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关系到工程质量好坏、审计质量高低的问题,审计内容应包括:
1、审计合同履行情况。审计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单位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如有变更、增补、转让或终止情况,应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
2.审计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审计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各项内控制度。如工程签证、验收制度;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验收、领用、清点制度;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应督促、指导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建设资金合法使用。
3.审计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工程预算款及结算是否按合同办理;
4.审计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及竣工决算的需要;建设资金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大量资金闲置、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损失浪费现象。
5.检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照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建设项目资金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长时间不结转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要查明原因,防止出现超付工程款现象;审计建设单位管理费的计取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费用支出是否符合“必须、节约”的原则,有无超出概算控制金额的情况。
6.加强设备、材料价格控制,尤其要对建设单位关联企业所供设备、材料的价格进行检查,防止从中加价。对已购设备、材料因故不能使用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属政府采购的设备、材料是否按相应规定办理。
三、建筑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常用方法
为实现工程决算的快速审查,就要按照从粗到细、对比分析、查找误差、简化审查的原则,对编制的预决算采用对比、逐项筛选和利用统筹法原理迅速匡算等技巧、方法,使审计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1、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首先,根据竣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审核后的施工图预决算准确度较高。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2、分组计算审计法。把决算中的项目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连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方法。如:
(1)地槽挖土、基础砌体、基础垫层、槽坑回填土、运土。
在该分组中,先将挖地槽土方、基础砌体体积(室外地坪以下部分)、基础垫层计算出来,而槽坑回填土、外运的体积按以下确定:
回填土量=挖土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余土外运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2)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层、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刷浆、屋面面层。
在该分组中,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计算出来。而楼面找平层、天棚抹灰、刷涂料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垫层工程量等于地面面积乘垫层厚度,空心楼板工程量由楼面工程量乘楼板的折算厚度;底层建筑面积加挑檐面积乘坡度系数(平层面不乘)就是屋面工程量;底层建筑面积乘坡度系数(平层面不乘)再乘保温层的平均厚度为保温层工程量。
(3)内墙外抹灰、外墙内抹灰、外墙内面刷浆、外墙上的门窗和圈过梁、外墙砌体。
在该分组中,首先把各种厚度的内外墙上的门窗面积和过梁体积分别列表填写,再进行工程量计算。先求出内墙面积,再减门窗面积,再乘墙厚减圈过梁体积等于墙体积(如果室内外高差部分与墙体材料不同时,应从墙体中扣除,另行计算)。
3、重点抽查审计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计法,其与全面审计法之区别仅是审计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竣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檩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可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强度等级、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的强度等级换算。这种方法与全面审计法比较,工作量相对减少,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做到准确无误。
4、标准图审计法: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5、筛选审计法: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
6、分析对比审计法: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审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在总结分析工程决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再进行重点审计,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元/m3、元/m2、元/m等);
(2)分部工程比例:基础、楼板屋面、门窗、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各种结构比例: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木结构、金属结构、装饰、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4)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
7、常见病审计法:由于工程决算编制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工程决算编制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楼地面孔洞、沟道所占面积不扣除;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不扣除;挖地槽、地坑上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楼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定额单价套用误差:混凝上强度等级;石子粒径;构件断面、单件体积;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强度等级及配合比;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地坑、地槽、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土石方的分类界限。
(3)项目重复误差:块料面层下找平层;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预制构件的软件;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
(4)综合费用计算误差:措施手段材料一次摊销;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定额已考虑的内容重复;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中内容重复。
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计工程预决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顺藤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8、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建筑工程预决算项目数
十、数百,数据成千上万,乍一看好像各项目、各数据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不然,这些项目,这些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可以摸索出它们的规律。我们可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审核,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及数据,如漏项、重项、工程量数据错误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如: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外墙边线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其他相关项目与数据。
当然,也有一些工程量数据规律性较差,如柱基与柱身、墙基与墙体、梁与柱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前述的重点审计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实质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决算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方法,可使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四、建筑项目决算工程量审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项目决算审计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耗用的工作量,约占全部建筑项目决算审计过程的70%以上,为了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繁重的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资料齐全。包括施工合同,各原始预算,设计图纸及会审纪要,设计变更,施工签证,竣工图,施工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和取费标准,施工现场地形及工程地质等。
2、重点看图。在拿到工程施工图后,首先要按图纸会审纪要的内容,对图纸做全面的修正,这样可避免因图纸变化,而进行大量重复的劳动。之后开始对图纸全面浏览,先了解工程的基本概貌,如建筑物层数、结构形式、建筑面积等,再了解工程的材料和做法,如:基础是砼的还是砖、石的,是条形的还是独立的;墙体是砌砖还是砌块;楼面是水泥砂浆还是地砖;有无吊顶;外墙面是墙砖还是干粘石;门窗是木制还是铝合金、塑料等。最后详细阅读建筑“三大图”,重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房屋内外高差,以便在计算基础、挖填方、外墙抹灰工程量时利用该数据;建筑物层高墙体、楼地面面层、顶棚等相应的工程内容是否因楼层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便在计算工程量时分别对待;建筑物构配件,如阳台、雨棚、台阶等的设置情况,以防止二次翻阅和重漏计算。
3、口径必须一致。审核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口径相一致。例如,某医院综合大楼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整个场地是按竖项布置进行大型挖填土方,并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夯实。预算编制人员在计算了铲运机铲运土方13600m3的工程量后,还计算了平整场地34000m3的工程量。审核人员依据“平整场地工程量按建筑物底面积计算,若已按竖项布置进行挖填找平土方,不再计算平整场地工程量”。这一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核减了平整场地工程量。
4、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根据多年的审核经验,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若紧接着计算墙体工程量,而墙体上门窗洞口所占面积、嵌入墙体的砼构配件所占体积都没有数据。这些数据常常要临时补充进来。这种方法很被动,容易出错,到计算门窗和砼构配件时,又要重复计算,如果发现前边的扣除有差错,还需进行调整,因此若在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紧接着计算门窗洞口和砼分部工程量,那么就可一次成功,既省事又准确。安排分部工程量计算顺序的原则是方便计算。
5、计量单位必须一致。应注意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如设备及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的计量单位有些用“台”,有些用“组”;管道安装工程有些工程细目用“10m”,有些工程细目用“100m”。这都应分清楚,不能搞错。
6、定额子目套用的审核。工程预算选用的定额子目与该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特征相一致。同类工程量套用的基价高或低的定额子目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审代换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对套用定额子目的审核应注意所包涵的工作内容,要注意看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熟悉定额子目套用的界限,要求做到公正合理。
7、材料价格和价差的审核。在工程预决算工作中,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最活跃的动态因素,它占工程造价的76%以上。因此加强材料价格动态管理,实施材料价格动态决算十分重要。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必须与当时当地的行情相一致,应注意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是否已包括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基建材料的数量、规格和型号是否按图列出的取定。但是材料价格将随着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频繁波动,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应该具有“弹性”,争取半月发布一次市场价格信息;同时发布市场价格材料品种信息,力求齐全,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工程预决算由于受施工工期、施工条件的影响,多采用事后结算调价的办法,如果结算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变化的市场,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固定单价”和“活市场”的差距,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对一般建筑工程可采取“平均定价、按实结算”的原则来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开工时按当月指导价格编制预算,竣工后按合同工期之内的指导价格平均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大、施工工期长的工程预决算可采取分阶段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按工程的基础、主体、装修分阶段签订工程量竣工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小、施工工期短的工程预决算可一次定死,竣工决算除设计变更外均不得调整。
8、现场施工签证的审核。由于有的施工单位驻工地的代表对工程预算和有关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有的施工单位有意扭曲预算定额和有关的管理规定,造成盲目签证。因此应认真审核工程签证的有关工作内容是否已包括在预算定额内。审核人员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合规定的现场施工签证。现场施工签证项目、内容和数量要完整清楚,必须具有甲方驻工地的代表和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的双方签字,手续齐全方可生效。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改革刚刚实施,原有的定额计价和改革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正处在双轨并行,逐步过渡阶段,并贯穿于施工图预算、标底编制和工程决算等各个计价环节之中。造价真实性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成本,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造价审计的实践,认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审计有以下方法可与同行商榷。
1、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2、标准图审计法。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3、分组计算审计法。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
例如:对一般土建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
(1)地槽挖土、基础砌体、基础垫层、槽坑回填土、运土分为一组。
这一分组中,先将挖地槽土方、基础砌体体积(室外地坪以下部分)、基础垫层计算出来,而槽坑回填土、外运土的体积按下式确定:
回填土量=挖土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余土外运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2)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层、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刷浆、屋面层分为一组。
在这种分组中,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计算出来。而楼面找平层、顶棚抹灰、顶棚饰面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垫层工程量等于地面面积乘以地面厚度;空心楼板工程量由楼面工程量乘以楼板的折算厚度(查表);底层建筑面积加挑檐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就是屋面工程量;底层建筑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再乘以保温层的平均厚度为保温层的工程量。
(3)内墙外抹灰、外墙内抹灰、外墙内面刷浆、外墙上的门窗和圈过梁、外墙砌体分为一组。
在这一组中,首先把各种厚度的内外墙上的门窗面积和过梁体积分别列表填写,然后再计算工程量。在求出墙体面积的基础上,减去门窗面积,再乘以墙厚减圈过梁体积等于墙体积。各项数据均可借鉴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4、对比审计法。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审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
5、筛选审计法。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
军队事业经费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
军队事业经费保障的覆盖面非常宽泛, 经费构成不仅包括事业部门掌管, 用于完成常规任务的维持性经费, 还包括用于完成特定事业任务的建设性经费和政府专项经费。按照事业经费管理的业务流程, 事业经费专项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算编制情况
预算编制检查是对事业部门分项预算编制原则、编制依据、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编制事业经费年度预算和调整预算;标准领报经费、项目经费、历年结转经费、弥补经费、政府专项经费和库存物资器材是否纳入年度预算统筹安排;事业经费预算安排是否做到重点突出、投向合理、无赤字预算, 行政消耗性开支是否做到预算单列、限额管理;是否按规定建立预算项目库;对下供应的项目经费, 是否明确到具体项目和使用单位;直接支出经费是否根据有关实物消耗和资产编配标准细化到具体的品名、数量、单价和金额;实行集中采购的经费支出项目是否做到单独列项;年度预算、调整预算是否按规定报批等。
2.收入情况
收入检查主要是对事业经费收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进行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核实各项经费收入来源是否全部为本级财力, 有无截留、挪用应对下分配经费;向上请领经费收入是否依据上级指标文件或批复决算确定, 上年结转经费收入是否依据上年度账面余额确定, 留用经费补入是否依据批准预算确定;相关标准经费收入是否依据上报决算主动记账, 项目经费是否依据上级下达的指标文件及时入账, 各项弥补经费是否在年度预算批准后及时进行转账。
3.预算执行情况
事业经费预算执行检查是对事业经费保障组织与实施情况进行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编制经费开支计划, 是否严格按预算组织经费开支;是否按照计划与事业进度组织经费供应;是否按预算项目结算报销;是否严格执行经费审批权限规定;是否做到“一事一报”;团以下单位事业经费开支是否做到军政主官“联审双签”;定额包干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和专项任务, 对下核销经费是否及时、足额, 有无擅自改变用途和克扣等问题;是否存在事业经费用于借垫款的问题等;大宗、价格较高的物资器材购置, 是否详列品名、数量、单价、金额;业务会议、集训、通信、差旅等行政消耗性开支是否超限额。
4.经费决算情况
经费决算检查是对事业部门直接开支经费决算、专项管理经费决算、标准领报经费决算进行的检查。
(1) 事业部门直接开支经费决算。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经费决算编制依据是否真实有效;大项开支是否经部门党委或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各项开支是否符合预算 (计划) , 是否取得合法、合规的原始凭证, 开支内容是否符合预算和规定的开支范围, 有无铺张浪费、支出失控问题;物资采购是否认真执行计划、各种加工、订货合同或协议是否合法完整、符合计划要求和实际需要, 价格、价款计算、结算是否合规;库存物资收发、管理是否严格;动用待分配的事业经费和历年经费结余是否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事业任务是否按计划完成等。
(2) 专项管理经费决算。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请领经费有无合法的依据;是否按上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执行, 有无重报、漏报等问题;决算总额与预算总额是否相符, 经费超支或节余的项目及原因;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及开支范围, 支出是否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业务费支出是否合规;预算拨款是否及时, 剩余或不足是否退还或补齐;决算所反映的事业成果是否真实、可靠, 效益是否突出等。
(3) 标准领报经费决算。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员实力、单位实力和业务实力统计是否真实、准确;事业经费领报标准是否执行全军统一的规定, 有无任意比照标准、改变标准、自立标准等问题;事业经费开支是否符合预算和规定的开支范围;对下核销事业经费是否及时、足额, 有无截留、挪用问题等。
军队事业经费专项检查的组织方法和程序
1. 组织方法
开展事业经费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检查, 应以总部、各大单位制定的法规制度为依据, 以问题为导向, 按照自查自评、检查复评、严格纠改的方法组织实施。
2. 检查程序
(1) 制订检查实施方案。检查实施方案是实施检查的总体安排, 是检查组为顺利完成检查任务、达到预期检查目标, 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检查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查依据, 检查目的, 检查的范围、内容、重点及其方式、方法和步骤, 预定的检查工作起止时间, 检查组组长、成员及其职责分工, 检查工作中的要求和应注意的有关问题等。检查组在编写检查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被检查单位重要性水平, 检查方法和步骤的可操作性, 并对检查工作难度和检查风险作适当评估。
(2) 组织法规学习。为提高检查工作质量, 实施检查的财务部门要安排适当的时间, 集中组织检查人员学习事业经费管理和违反财经法规处理处罚的有关规定, 熟悉事业经费标准、开支范围、管理要求, 了解检查的程序、方法和风险防范, 同时要求检查人员要关注事业经费检查中的重点、难点, 以及经费管理中问题的易发多发点, 从而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能力。
(3) 指导被检查单位开展自查自评。为提高检查工作效率, 检查组应在进驻被检查单位前, 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被检查单位, 告知事业经费检查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指导被检查单位做好文件、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的准备和经费信息的统计, 以及事业经费自查自评情况报告的撰写, 同时要指派专人做好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和协调。
(4) 实施进点检查。检查组进驻被检查单位后, 首先, 应召开进点会, 听取被检查单位事业经费管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其次, 实施现场检查, 检查人员应当按照检查实施方案工作分工开展事业经费检查, 有针对性地收集检查证据, 并对所收集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鉴定。再次, 编制检查工作底稿, 检查工作底稿是检查人员加工编制的用以记载检查作业程序、方法和查出问题的一种历史记录, 是撰写检查情况报告的主要依据。检查工作底稿要做到内容完整、记录真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得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工作底稿上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有矛盾, 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检查组组长应对每份检查工作底稿做出书面复核意见。
(5) 撰写检查情况报告。检查组对事业经费实施检查后, 应根据检查工作底稿, 撰写事业经费检查情况报告, 经检查组组长审核定稿后, 应书面征求被检查单位意见。检查报告的评价应力求客观公正, 既不抹煞成绩, 也不弄虚作假, 报告列示的问题要典型、准确, 要在对问题产生根源深刻剖析的基础上, 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建议要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 要注重帮促被检查单位建立、完善防范问题重复发生的制度机制。被检查单位对检查组检查报告有异议的, 检查组应当进行核实, 并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检查报告作必要的修改。
(6) 下发检查情况通报。事业经费检查结束后, 派出检查组的单位 (部门) 应当召开办公会议, 听取检查组情况汇报, 审定并做出事业经费检查情况通报, 对被检查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出具整改通知书。对某个单位单独实施的事业经费检查, 可针对该单位出具检查意见书, 注明问题整改的具体要求。
(7) 组织事业经费复查。复查是对事业经费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的跟踪监督活动。复查组一般由派出的原检查组成员组成, 复查的重点主要是检查意见的落实情况和整改取得的成果情况, 复查结束后, 复查组应向派出单位提交复查情况报告。
军队事业经费专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措施
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应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军队单位和人员财经违法行为处理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等国家和军队相关法规, 由检查组或派出检查组的财务部门在法定职权内做出。其中, 能在检查期间做出整改的, 应责令被检查单位立即整改。
1.责令调整预算、决算
对擅自改变全军统一经费标准的;违反规定编制和调整事业经费预算、决算的;事业经费预算安排违背政策规定的;截留、挪用、克扣专项经费的;虚报供应实力、虚列支出冒领经费的;无预算、超预算开支的;将本级开支转移到下级单位或者招待所等报销的;经费来源不可靠, 超财力安排, 编“赤字”预算的;应列事业经费保障、且有财力支撑, 但挤占党委机动财力的, 以上这些情况要责令被检查单位重新调整预算、决算, 调整有关账目, 限期退还或者追回款项。
2. 责令完善审批手续
对未按程序和权限审批事业部门分项预算的;大项事业经费支出、重大工程建设、大项资产处置、大宗物资采购未经党委集体研究审批的, 或以呈批件代替党委议事程序的;事业经费结算报销化整为零, 规避审批权限规定的;利用核销决算“搭车”解决部队特定问题的, 以上这些情况要责令被检查单位重新报批, 完善审批手续。
3. 责令限期整改
对事业单位、部门违规开展事业有偿服务的;擅自调整变更上级下达的计划项目的;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改变事业经费用途的;事业经费开支弄虚作假、变通报销的;未按规定要求实施集中支付的;行政消耗性开支控制不力的;实物资产计价核算及库存物资管理失控的;事业部门经费大量结余且长期沉淀的;经费超 (垫) 支长期挂账的, 以上这些情况要责令被检查单位制定具体整改措施, 在限定时间内改正。
4. 责令撤销银行账户
对擅自开设和出租、出借事业建设资金银行账户的;违反规定存储、使用、支付事业建设资金的;非法集资、投资、借贷或者违规提供担保的等情况, 要责令被检查单位撤销有关银行账户, 调整有关账目, 追回有关资金。
5. 给予通报批评
对有财经违法行为的军队事业单位和人员, 派出检查组的财务部门可以按照《军队单位和人员财经违法行为处理规定》的相关条款规定, 给予通报批评。
【例会程序及内容】推荐阅读:
安全例会管理程序06-30
早会汇报工作程序及内容06-13
安全及监理例会制度07-27
会议程序内容09-14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07-02
交工验收条件及程序07-01
应急预案及程序试题07-26
保洁作业程序及标准09-07
申报职称的条件及程序05-26
面试的程序及技巧讲述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