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教案案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课本教案案(推荐7篇)

高中课本教案案 篇1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

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

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

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

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

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从当前普遍脱离课本的教学案谈起 篇2

关键词:教科书;教学案;教材体系;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83-1

教学案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导结。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案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发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存在的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最后是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学案的使用,既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使每个学生的思考深度得到拓展。

但随着教学案的普遍推广,课本的使用越来越少了,很多学生哪怕用课本也只是把课本上的概念往教学案上誊写一下就结束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课本到高三毕业时都是崭新的,笔者在与教师、学生的交流以及教学实践中渐渐产生了担忧:在广泛使用以课本为蓝本编制的教学案的课堂中,是不是就可以不要课本了呢?如何正确使用教学案呢?

一、必须熟悉教材体系

只用教学案最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课本不熟悉,对课本的体系不了解。很多学生没有系统地看过课本,对教材的内容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而高中数学的很多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如:“函数”是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学生学习函数的知识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初中,学生接受了初步的函数知识,掌握了一些简单函数的表示、性质、图象。必修1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学习是第二个阶段,这是系统学习函数知识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意识的开始。必修1在学习函数概念后学习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和奇偶性),进而学习具体的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而研究这几个具体函数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它们的图象来研究的,其中性质主要是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和奇偶性。通过对这三个具体函数的研究,学生对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第三个阶段是必修4、必修5的学习。必修4三角函数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后,我们就可以把三角函数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这样就可以把三角函数纳入到一般函数的范畴,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还是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可以看成是必修1函数知识的一个应用。必修5中的数列虽自成体系,但它也可以看成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这样函数的概念的外延在不断地拓展,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更有深度。第四个阶段是选修课程中的导数及其应用、概率、参数方程等。导数可以看成是为了研究更为复杂的函数的性质而采用的更为先进的研究工具,其本质依然是函数,参数方程则给出了函数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可见,整套高中教材以函数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如果学生没有系统地看书,没有悟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他掌握的知识可能是支离破碎的,这样也就很难编织清晰的知识网络,很难形成高效的正确的认知结构,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会缺乏深度。

二、深入挖掘课本概念

很多教学案的预习部分都把课本的重要概念设计为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在预习课本后填写,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做的工作就是把学生填写的内容对一下答案,让学生对基本的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讲解例题,再让学生进行当堂巩固练习,从反馈结果看,学生教学内容好像基本掌握了,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只是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没有正在参与到如何得到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从更高的要求看,这样的教学不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遇到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可能就会束手无策。所以我们的课堂要让每个学生体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应引导学生了解为何底数的范围是大于零且不等于1?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描点作图,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幂函数以及研究更一般的函数性质提供了范例。

三、变式题教学,促进教师成长

高中课本教案案 篇3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古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语或短语,使读才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3、使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过清论》)

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源于《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来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过清论》

这段文字读来感人至深,其古白话的语言形式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课文的功底特别深厚。首先小作者借用了《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从反面来谈清朝灭亡的原因。然后作者再借用《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句子形式,进一步“过清”,指出清军溃败的原因是“弊在技穷”。

4、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例一:“客不在多,有“长”则名,菜不在新,有鳖则灵。斯是醉室,惟吾嗝馨。不辨叶子绿,但觉红花青。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实是醉鬼窟,自诩“醉翁亭”。厚颜曰:“何醉之有?”(《醉室铭》)

这是一则将课文内容翻新的典型素材。我们已经学过《陋室铭》,作者利用这一体式,结合现实,又“仿写”了一则《醉室铭》,可谓绝妙。它不仅带有《陋室铭》的韵味,更有现代气息:“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好一个权钱色三位一体的昏官形象!);“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好一个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嗜酒如命的酒徒形象)。最后还厚颜无耻地称自己的小屋为“醉翁亭”,说自己“何醉之有”。这篇《醉室铭》主要是用来讽刺当代的一些贪官污吏,吃喝玩乐全线出击,却不解决劳动人民的实际问题,却不务正事。

例二:

“网络空间,自由身在,虚幻缥缈。看聊天室内,美眉多娇;网络游戏,刺激奇妙;论坛上下,交流技巧,欲与世界过过招。须某日,若离开网络,心痒气躁。

网络如此多娇,引无数网虫竞折腰,昔青蛙恐龙网上乱跳,星际反恐,血腥 残暴,黑客闪客,各领风骚,四处乱窜。任逍遥,数网络大虾,还看今朝。”

------《沁园春·网络》)

本例是作者将现代中学生迷恋网络的情况用《沁园春》这个词牌来填的一首词,显得雅致有古典情味,而且押韵也较成功,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词”。暗用《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式,对网络中通用语言把握得非常准确,寓贬于恢谐之中。

(二)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例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例如: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沟,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浙江省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以上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三)正反对照,加强力度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刘邦后来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向了亡国之途。”

--------浙江省考生《情感与理智》

以上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来对比论证兴亡之道。

(四)说理为主,用例为辅

将用例和说理融为一体,从文字的角度说,有叙述也有议论,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事实作为道理的依靠,道理是事实的进一步延伸。

“„„可是,严谨的科学告诉我们,感性的东西并不准确,惟有理性的态度才是认知真理的途径。当冷静的哥白尼“无情”地打破寄寓人们诸多情感的“地心说”时,人们无法忍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受情感的挫折,便疯狂地烧死了哥白尼--------人们再次被情感所击败。但火把烧不掉真理。人们必须理性的对待事物。”

--------浙江省考生《理智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通过叙述并分析哥白尼对“地心说”持不同看法的遭遇这一历史事实,论证了不能凭感情用事,必须理性的对待事物的道理。

三、知识迁移

(一)阅读三篇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

(一)眼泪中的中国情节

(二)找寻那一份细微

(三)梧桐细雨中的湮没

练习:化用课文素材,续写文中的作文片段?

话题作文片段训练:

题目:亲情,是一种奇妙无穷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的丝绸,细腻光滑------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关爱,是母爱、是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情,长者对幼者的疼爱------

请以“亲情”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练习:紧扣话题要求,写作文片段?

(学生练笔)

对学生的作文片段进行点评后,教师再次点拨:

1、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善用修辞。

2、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巧用文言。

3、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活用句式。

4、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引用名句。

大量的素材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学生如能认真归纳整理而加以巧用,那课本素材将成为作文素材的活水源头。最容易被记起的是课文,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学生记起的大多是课文的表层现象,对深层的东西却不很重视,如课文内容蕴含的哲理与与此相关的道理,作者及其经历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整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理,甚至去思索、去研究,而这些归纳、整理,思索,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课文为以后的高考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本是一个素材库,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的涉及面广,只要我们善于归纳、整理、思考,就能在课本这个素材库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却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障碍。这一现象对语文教学尤为不利,本人认为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尤其是写考场作文,可以说,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某地模拟考试卷中的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秋时代,鲁国有一条法规:凡是鲁国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的人,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到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孔子有个学生到国外去,恰好碰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后这个学生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这学生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孔子知道后,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学生,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为了小义而不顾大道。

请以“小义与大道”为题,自立文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的最大障碍在于两点:一是审题,必须明确“小义”与“大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这是写作的前提条件;二是选材,必须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话题的内涵实质。

很多学生在拿到话题之后感觉无话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认为我们“三点一线”的生活太狭窄,作文素材“贫乏”,该话题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其实不然,我们十二年间课内所学的数百篇(部)文质兼美的文章(包括大纲规定阅读的课外篇目),这其中就既有古代的生活、现代生活和当代生活,也有幻想中的未来生活,尽管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但却是我们写作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因此,聚焦课本,从课本中攫取写作的素材,是走出作文“素材贫乏”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很值得我们重视。课本中可以用作作文素材的内容非常广泛,有课文作者、背景资料、课文内容、文中塑造的形象等等。从课本中选取作文素材以下四种方法值得借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一、照单签收

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上面的话题,语文课本中可以直录为作文的素材,正面的有不因为个人间情同父子之“义”而有违军令如山之“大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失街亭》);反面的有项伯因为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小义”而私自通风报信,结果妨碍了项羽原计划攻打刘邦、一战称帝的“大道”等等。

除此之外,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为小义放走曹操,有违蜀希望统一天下之大道”“刘备为桃园小义而不听劝阻、仓促伐吴,结果落得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实力大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蜀攻取的脚步”等反面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典型而且生动的,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也简便而且高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概括和分析。这种方法写议论文时可以采用。

二、变向行驶

课本中叙述的事件都是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推进的,也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向,将事情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重新向前推进,那么,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又正是我们作文观点所需要的,这就是由课文内容“变向行驶”而得到的作文素材。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国演义》中“华容道关云长义放曹操”,是“小义”有违了“大道”,如果直接记叙到自己的作文当中,那就成了套用、复述甚至是抄袭,毫无新意可言;但如果我们“变向行驶”,去写“华容道关云长大义斩曹操”呢?那就不仅符合本文的观点,文章也就有了新意。擅长记叙文的同学这种方法不妨一试。

三、旁逸斜出

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如果我们尊重课文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适当加以联想和想像,由课文中的某一个“点”向外延伸,使原本比较单薄的内容变得比较丰满,或使课文原本的“点到为止”变成“有血有肉”,这不失为写作时从课本中选取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在“小义与大道”这一话题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有学生在一篇题为《白帝城在哭泣》的文章中,根据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落败白帝城这一事件,旁逸斜出,创造性地以刘备的口吻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刘备对自己因为一味顾及“桃园三结义”之“小义”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而做出有违“大道”之事的忏悔。整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结果获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这就是由课文旁逸斜出、由“点”丰满出“面”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的写作。

四、反弹琵琶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议论性文章。对课本中有关的人物、人物的行为、叙述的事件等等,众人都从某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去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种眼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全新的结论,这就是作文素材选取过程中的“反弹琵琶”。

这种选材的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作文材料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时,又可以彰显自己独特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如果我们带着这种眼光去审视课本,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黑暗的官场去过淡然宁静的田园生活是不是也可以说得上是为“小义”而放弃了“大道”呢?《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献“窃符”之策结果陷魏国于被动,不也是为“小义”而放弃了“大道”吗?如能如此,那么,你的作文就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深邃。

以上四点是作文从课本中攫取素材的有效途径,学会并熟练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绝对不能“戏说”课文,不能出现像有些同学改编朱自清的《背影》而变成“父亲越过铁路去买橘子而违反了交通规则被罚款”这样的现象,反而弄巧成拙。

[范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小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大道。岳武穆饮恨**亭,谭嗣同喋血菜市口,是“天下为公”的民族之道最生动的彰显;陶渊明归隐田园,谢灵运纵情山水是小义的完美体现。

行大道者,是豪杰,民族之典范。千万年,汨罗江边踽踽的身影仍在徘徊,高歌于九天的英魂依然回荡盘旋。屈原,沧海横流中一根白芷,叹“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忠臣贤子,行大道之人!滚滚江水逝去,在他纵身一跃的刹那,湿的是古今千万人的眼,他的功勋,为时代铭记。是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视死如归,傲然挺立如松的民族英雄。南宋的衰亡,我们也许不会扼腕叹息,而为文天祥民族气节折服的又何止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是金兵?是的,是大道,使他们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行小义者,是贤良,人格之楷模。君子修身举性,宽以待人,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古训一样,君子人格魅力是无穷的。她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却也是一位对古建筑充满执著热情的女子。林徽因,时代铭记她,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为我国建筑史添上浓重的一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流芳四月天”,是她,英年早逝的她,瘦骨嶙峋的她却将不懈追求的足迹印在大江南北,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或许她只是行小义者,然而她的精神召唤的是一代学者的风范。

小义与大道并举者,是天地之英雄,人间之韶华。“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行小义,为李陵辩护,字字顿挫,掷地有声;司马迁,行大道,厉叱小人,直面现实,劝谏国君。紧接着,是一场浩劫,司马迁不幸获罪。在狱中,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将字字血汗的《史记》呈给世人,他捍卫大道,真实地表达他客观的评述,他坚守小义,将他对人物的好恶一一表明。作为一名史官,他似乎逾越了他的职权,将历史描绘得有血有肉,读来令人感叹,更令人敬佩!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小义不举公道岂在人心?行小义,举大道,是仁德之源泉,固国之根本,安天下之良策i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匹夫有责,岂独君子也哉?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中课本教案案 篇4

1.了解烷烃的概念、通式及结构特点。

2.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会判断及书写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类似,但也有不同,教学中可从甲烷的模型出发,重点研究丙烷、丁烷中碳的连接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烷烃的结构。对于同分异构现象只要求识别、判断和书写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一、烷烃

1.分子结构特点及命名

(1)碳原子间只以①单键结合,剩余价键均与②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作饱和烃,也称为③烷烃。烷烃的通式为④CnH2n+2,丙烷的分子式为⑤C3H8,其结构简式为⑥CH3CH2CH3。

(2)烷烃可以根据碳原子数的多少进行命名,当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常以甲、乙、丙、丁、⑦戊、⑧己、⑨庚、⑩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如五个碳原子的烷烃称为戊烷。当碳原子数在十以上时,以汉字数字代表,如十二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式为C12H26,可命名为十二烷。

2.烷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

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烷烃的熔沸点依次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但其密度均比水小,状态依次由气态、液态到固态。一般来说,碳原子数在4及以内的烷烃常温下为气态。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烷烃的含碳量逐渐增大。

(2)化学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常温下,不能与强酸、强碱、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物质反应,在光照条件下可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如1 mol丙烷最多可与8 mol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烷烃均能在空气中燃烧,用烷烃的通式表示烷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nH2n+2+O2nCO2+(n+1)H2O。

二、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的定义: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如甲烷、乙烷、丙烷等互为同系物。

2.同分异构体

(1)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

(2)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其结构简式分别为正丁烷、异丁烷。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其结构简式分别为、、。

1.有同学认为正丁烷的碳链上无支链,所以是直线形的分子,你同意该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同意,正丁烷的碳链是锯齿形的,不是直线形的。

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吗?请举例说明。【答案】不一定,如CO与N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探究1: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概念的辨析

有下列各组微粒或物质: A.O2和O3 BC和C C.CH3CH2CH2CH3和 D.和

E.CH3CH2CH2CH3和

(1)

组两种微粒互为同位素;(2)

组两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3)

组两种物质属于同系物;(4)

组两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5)

组两物质是同一物质。

【答案】(1)B(2)A(3)C(4)E(5)D

甲烷的一氯代物、二氯代物、三氯代物、四氯代物均不存在同分异构体,若甲烷是平面正四边形结构,甲烷的四种取代物中,哪种会存在同分异构体?

②判断依据: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③性质:化学性质几乎一样,物理性质有差异。

1618④实例:H、D、T;O与O。(2)同系物

①适用对象:有机物。

②判断依据:a.结构相似的同一类物质;b.符合同一通式;c.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相差14n)。③性质:化学性质相似,熔沸点、密度呈规律性变化。④实例:甲烷与丁烷。(3)同分异构体

①适用对象:有机物、无机物。

②判断依据:a.分子式相同;b.结构不同;c.不一定是同一类物质。③性质:化学性质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物理性质不同。④实例: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1.下列关于同系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同系物具有相同的通式 B.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基本相似

C.同系物的组成一定相差n个CH2原子团(n>0)D.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答案】D 2.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

A.一氯甲烷和二氯甲烷 B.C2H6和C4H8 C.C2H4和C2H6

D.CH3CH2CH3和 【答案】D 3.下列烷烃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一氯代物的是()。

A.CH3CH2CH2CH3

B.C.D.【解析】判断一氯代物有几种,主要是分析该有机物中含有几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可以通过对称法则分析碳原子,即对称的碳原子上含有的氢原子是同种原子。A项,CH3CH2CH2CH3从中间对称,有2种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B项中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CH3是相同的,所以共有2种不同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C项中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CH3是相同的,中间的C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所以只有一种氢原子,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同理可推知D项中有4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4种。

【答案】C

4.下列是某同学书写的C5H12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CH3—CH2—CH2—CH2—CH3 ②

③ ④ ⑤

这些结构简式中出现重复的是

(填序号)。

【解析】烷烃分子中的碳碳单键()是可以任意旋转的,不可把同一物质的不同写法当成不同物质。例如题中②③④均为同一种物质,只不过写法不同而已。

高中课本教案案 篇5

本章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燃烧热

能源”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三节,属于热化学基础知识。热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热现象的科学,曾为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提供了实验依据,反过来,它又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解决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问题。在必修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

1molH2与1molCl2反应的反应热的推导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形象化教学,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情况,并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及能量差联系起来,以使学生理解△H的涵义及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

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本质时,要强调三点: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②反应中能量守恒;③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如果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放热和吸热不明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3)理解反应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焓及焓变等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难点:焓变,△H的“+”与“-”.四、学情分析:

本章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授课时可以通过回忆高一有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验入手,引出反应热的概念、符号和一般采用的单位等。再联系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了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

五、教学方法: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由焰火画面导入。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能量变化:热能,电能,光能等。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化学反应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回顾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并举例。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反应热与焓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反应热△H的“+”与“-”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对于放热反应:(1)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2)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3)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4)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反应热的含义,加深学生对△H的“+”与“-”的表示。探究二:反应热的计算表达式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反应热。

1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2、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以及课本的图画,给学生一感性认识,并提高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后同学们预习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并完成本节练习。

九、板书设计:

一、反应热 焓变

1、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2、△H<0时反应放热△H >0时反应吸热 △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H == 生成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3)△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反应热的教学,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即涉及到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对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很有帮助。

高中课本教案案 篇6

关键词:《诗经》;历史教材;引用

一、《诗经》的特殊时代历史意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孔子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后人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称为“经”,因此得名《诗经》。汉以后《诗经》有四家流传,而至今只有毛亨和毛苌所传一家,所以又有人称《诗经》为“毛诗”。

《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风”大部分是指当时各地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指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除去《小雅》中有少量的民歌,其他大部分为贵族文人的作品。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而从前人考证出的各篇成书年代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代。虽然还有其他看法,但其描述《春秋》时期以前的历史价值是无可取代的。

二、高中历史教材中《诗经》的引用具体分析

1.千耦其耘

在上文提到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中,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的第四部分小标题及正文均提到“千耦其耘”和“十千维耦”两句诗句。结合整篇课文看,该部分中心是为介绍我国农业耕种方式由多人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耕向个体农耕方式的转变历程。

“千耦其耘”出自《诗经·周颂》,《周颂》顾名思义就是对周人先祖功业的歌颂,也是对周初先民生活的描述。

先抛开两篇诗歌的整体,单从这两句与课本的结合,可知重点在于“千”来形容当时一次耕作所需要的人数之多,以及“耦”字的理解。单以高中生来直接理解“耦”字难度较大,所以,在课文之下的小字部分有所解释,意为两人协力共耕。

再来结合全篇诗歌,“千耦其耘”自《诗经·周颂·载芟》篇。“千耦其耘”出现于诗歌的开篇第二句前半句。全诗描写贵族首领带领族人及雇工等人共同进行劳作的情形。与周人一向以农业为本的传承以及周人先祖弃为最早的农官传说相吻合,由于课本只提及“千耦其耘”,我们就只以前两句作以解释分析。其中“芟”和“柞”由《毛诗》解释为“除草曰芟,除木为柞”。而“泽泽”两字由马瑞辰《通释》解释为:“土质疏松貌”。徂隰徂畛之中,“畛”以《说文解字》一书解释为:“井田间陌也”。所以,前两句可以解释为:人们共同除草伐木,使耕地变得松软,上千人一同劳作,走在低洼下田边的小路上“。

2.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这首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毛诗序:“《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时代修德,莫若文王”。整篇文章是从周人顺从天意以周原为本向外战争的歌颂和描写。对于本篇的成书年代历来争议较大,从先周到周宣王时期均有学者支持,但其崇尚杀伐暴力的精神与穆王和昭王时期比较吻合。《皇矣》是《诗经》描写战争的长篇诗歌,我们历史教材选取的“皇矣上帝”等两句是诗歌的开篇两句。

我们且以第一段的六句分析当时的一种天命思想。“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中以“赫”和“莫”较为难解,“赫”在此是寓意上帝之威明,“莫”指的是在民间的疾苦。“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其中对于“二国”的解释各家争议较大。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认为“二国”是指商国和崇国,原因是结尾段有一段是与崇国战争的描写。但之后雒三桂、李山和程俊英等人将“二国”解释为之前的夏代和没落的商代。我们发现两句诗歌结构相同并以“二国”与“四国”,“此”和“彼”相互对仗,有一个先后的关系描述,所以“二国”理应在“四国”之前,而“四国”我们理解为当前的四方诸侯并无争议,所以“二国”更应该理解为当前没落的商国和之前其政不获的夏国。“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主要是讲述,周人先民认为自己的扩张战争获胜并且得到大量土地是顺从了天帝的意愿,并在天帝的眷顾下,选择西方的周原作为自己定居的土地。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在高中教材中,选修课本一般是作为辅助教材,帮助学生学习三册必修教材,也就是大部分学生自学的内容。其中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册中有两处引用到《诗经》,抛去前文我们提及的“小康”起源问题,就是在该册书第二单元第三课“春秋战国时的变法运动”开篇第一部分有所引注,意图是引出周幽王无道,引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句,力图作为当时周幽王的昏庸导致当世大乱。我们先看《十月之交》一篇出自小雅,应该是当时大臣贵族所写,毛诗序:“大夫刺幽王也”,可见这是一篇后世讽刺周幽王昏庸的诗歌,放在这里来引出平王东迁以及各国各自的改革变法,本来并无不妥。但是引用这篇的句子取自全诗的第三部分,结合第二部分诗的作者本意是利用天文和地理上的异常变化,来描写周幽王无道的暴行引起天怒人怨,但就拿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一句来似乎有些不伦不类,这册书是大部分学生自学的课本,学生无法把它与课本的内容相联系,所以,这段《诗经》的引用是有一定可商榷性的。

三、后记

本文基于高中教材与《诗经》的结合,在部分地方引用《诗经》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图在于让更多的高中学生对课本中引用《诗经》的句子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聂石樵.诗经新注.1版.山东,齐鲁书社,2000-10.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03.

高中课本结构 篇7

必修一

U1 FriendshipAnne’s best friend;A letter from Xiao Dong;Friendship in Hawaii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1: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U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Standard English an dialects;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2: requests and commands

U3 Travel journalJourney down the Mekong: The dream and the plan;A night in the mountains;The end of our journey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expressing futurity

U4 Earthquakes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A letter of invitation;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

The Attributive Clause1: that, which, who, whose.U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Elias’s story;The rest of Elias’ story;Two ideas about Bill Gates

必修一语法:1动词,将来动作的表达:be going to, will/shall do, be+ doing(go, arrive, come, leave, start, stay, return, play, do, have, work, wear, spend, see, meet)2直接引语间接引语: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3定语从句: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关系代词whose;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

必修二

U1 Cultural relics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A fact or an opinion?;Big Feng to the rescue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U2The Olympic GamesAn interview;The story of Atlanta;Three inspiring stories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The Future Passive Voice

U3ComputersWho am I?;Andy-the android;The sporting robot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U4Wildlife protection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Animal extinction;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Passive Voice

U5MusicThe band that wasn’t;Freddy the frog(2);Cat’s in the cradle

The Attribute clause(prep + which/whom)

必修二语法:1 定语从句: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关系代词whose;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2被动语态: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短语动词的被动语态

必修三

U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A sad love story;Winter Carnival in Quebec

Modal verbs: may/might, can/could, will/would, shall/should, must/can’t

U2Healthy eatingCome and eat here(1);Come and eat here(2);For/Against building a McDonald’s

Modal verbs: ought to/ought not to, have to/don’t have to/mustn’t/needn’t

U3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Act 1, Scene 3;Act 1, Scene 4;Act 2, Scene 4

Noun clauses as the object and predicative

U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A visit to the moon;Caught by a black hole

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

U5Geography of Canada Multicultural societyA trip on ―The True North‖;―The True North‖ from Toronto to Montreal;Iqaluit-the frozen town

必修三语法:1情态动词:can/could, may/might, must/have to, shall/should, will/would, ought2名词性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必修四

U1Women of achievement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Elizabeth Fry

Subject-Verb agreement

U2Working the landA pioneer for all people;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An early farmer pioneer

The-ing form a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U3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English jokes;An April Fool’s joke: the noodle harvest

The-ing form as the Predicative,Attribute and Object Complement

U4Body languageCommunication: no problem?;Showing our feelings;The open hand-a universal sign

The-ing form as the Attribute and Adverbial

U5 Theme parksTheme parks – fun and more than fun;Futuroscope – excitement and learning;The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Word formation

必修四语法:1主谓一致 2动词-ing形式(主、宾、表、定、状、宾补)3构词法:合成、转化、派生

必修五

U1 Great scientists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Copernicus’ revolutionary theory;Finding the solution

The Past Participle(1)as the Attribute and Predicative

U2 The Unites KingdomPuzzles in geography;Sightseeing in London;A particular British celebration

The Past Participle(2)as the Object Complement

U3 Life in the futureFirst impressions;I have seen amazing things;Rising to a challenge The Past Participle(3)as the Adverbial and Attribute

U4 Making the newsMy first work assignment;Getting the ―scoop‖;Searching for the truth Inversion

U5 First aidFirst aid for burns;Heroic teenager receives award;Is your home safe?

Ellipsis

必修五语法:1 动词(过去分词:定语,表语,宾补,状语)2倒装3省略

选修六

U1 Art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The best of Manhattan’s art galleries;A letter to the school council

Persuasive writing: letter of suggestion

U2 Poems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I’ve saved the summer;A few more poems Creative writing: simple poem

U3 A healthy lifeCigarette smoking;HIV/AIDS: are you at risk?;Successful AIDS programme in Yunnan

Persuasive writing: letter of advice

U4 Global warming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Clean up your butts and bags

Persuasive writing: poster

U5 The power of natureAn exciting job;The Lake of Heaven;Trapped by the flood Descriptive writing: description of a tourist attraction

选修六语法:1虚拟语气(语气:陈述,祈使,虚拟):if从句中的用法;宾语从句中的用法;主语、表语、同位语从句中的应用should + V原形;表祝愿、诅咒、禁止 2 it的用法:代词it:人称代词,代替前文提到的;代替指示代词this/that;代替时间、日期、地点、天气、温度、距离、环境等非人称代词;引导词it:形式主语(代替不定式、Ving短语、从句表示的真正主语);形式宾语(代替不定式、Ving短语、从句表示的真正宾语);强调结构中对除谓语动词以外的成分加以强调: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whom)+句子其它成分 选修七

U1Living wellMarty’s story;A letter to an architect;Zhang Yuncheng achieves his ambition

Practical writing: letter of suggestion

U2RobotsSatisfaction guaranteed;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Robots in the fight against landmines

Science fiction genre: imaginative writing

U3Under the seaOld Tom the killer whale;A new dimension of life;The Inuit legend of Sedna the sea goddess

Practical writing: making complaints

U4Under the seaA letter home;The world’s most useful gift catalogue;A letter from Plan International

Narration: school magazine article

U5 Travelling abroadKeep it up, XieLei;Peru;Travellers’ tales

Personal writing: letter to a penfriend

选修七语法:1 动词(动词不定式:to have done, to be done.Be made to do;动词ing形式的被动being done)2 定语从句(不能用which的情况)

选修八

U1A land of diversityCalifornia;George’s diary 12th-14th June;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

Non-chronological report: description of a place

U2CloningCloning: where is it leading us?;The return of the dinosaurs?;A debate Discussion: an argument

U3Inventors and inventions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Alexander Graham Bell;Wwas Leonardo da Vinci just a painter?

Practical writing: letter of application

U4 PygmalionPygmalion(Act One, Act Two, Scene 1, Act Five)

Creative writing: a scene for Pygmalion

U5 Meeting your ancestorsA visit to the Zhoukoudian caves;The feast:18,000BC;A 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in the 20th century

Description of archaeological finds

选修八语法:1 动词时态(现在时: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have/has been doing;过去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 将来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2 同位语(对名词或代词作进一步的解释,可以是单词、短语或从句)选修九

选修九语法:

选修十

上一篇:医院后勤实施活动方案下一篇:校文体部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