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假文盲
在一个冬天的早上,车站里写有“母子上车处”五个字指示牌的上车通道处,站在那里的却是四位衣冠楚楚、身强体健的男士,而把一个抱着婴儿的妇女挤在了通道外,那对母子正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既不是残疾人,也不抱着小孩,可为什么他们却站在母子上车处?难道他们是文盲吗?不,他们有的穿着漂亮的大衣,皮鞋擦得锃亮,有的甚至还戴着眼镜,都像是有文化的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能得到一点小小的利益,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下,仍摆出一副对指示牌视而不见的态度,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丝毫没有想给这对母子让位的意思。
从图上四位男士的衣着得知,他们都是认识指示牌上的每一个字的,但是却没有付诸行动,把方便让给最需要的人,还刻意地假装文盲来逃避正确的公共秩序。在 看来,他们的的确确是“文盲”,不过在这里 所指的“文盲”并不是“文化”的“文”,而是“文明”的“文”。一个泱泱大国,最需要的就是全民族的团结,最基本的就是文明、道德。可是在图上的四个男青年却连最起码的遵守秩序也做不到,谈何文明、谈何道德?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的并不罕见,有多少人为贪图自己的方便或者利益,让真正需要给予帮助的人得不到原有的支援。
在现实生活中,曾多次看见过这样的情景:在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不少年青力壮的青年人稳稳当当地坐在位子上,而他们的身旁,却站着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丝让座的表现,在他们的座位上“老弱病残专座”的提示清清楚楚,他们却熟视无睹;公园里,“不许攀摘花木”的牌子十分醒目,然而被攀摘的花木却随处可见;广场上漂亮的垃圾果皮箱上的字格外耀眼,却仍有人随处乱扔果皮纸屑……这些“假文盲”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大家的感受,充分昭示出他们不道德的品行。他们不是学识上的文盲,而是道德上的文盲。如果整个社会都变成这样,那将会是多么可悲!这种不良的行为、思想已经渐渐在人们身上蔓延,如果不及时控制,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一个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应该多替他人着想,要时时想到自己不影响别人,多为别人提供帮助,希望人人都能遵守社会公德,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这一幅漫画,让想起一句简单而又赋有含义的话:“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就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观念中吧。
难忘的第一次
我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而令我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在校园讲台上演讲的事。
在我读五年级时。上半学期竞选各种校干部。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我报名参加了“劳动委员”的校干部竞选。
我满心欢喜的开始准备起演讲稿来。再把自己的演讲稿拿给爸爸修改。爸爸该好后马上就拿给我了(他十分支持我这次竞选),我便兴奋的背起了演讲稿……
好不容易熬到了演讲的那一天,我喜滋滋的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一看名单,我是第27个上台演讲。一想。我还早呢。于是,就在心里背起了演讲稿……转眼间。到了我,当我站在早就熟悉不已的讲台上时,心里莫名地多出了几分紧张,就像怀里抱着一只小兔子一样,心怦怦乱跳。原本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稿,这时却说不出来。我往爸爸妈妈站的方向看去,爸爸妈妈向我挥手,给我加油!于是,我暗暗的对自己说:“加油!”,演讲稿便脱口而出,仿佛我正在家里,正面对爸爸妈妈一样。讲完后,我深深的鞠了一躬,松了口气似的走下台。
我激动,紧张的等待着的无疑是老师公布结果。几分钟后,老师走了出来,一项一项的公布。终于,到了“劳动委员”。我集中注意力,屏住呼吸,想不到老师却念出了“高羽忛”的名字。失落像一块巨石,重重的压在我的心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当时,我真想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好好的大哭一场。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妈妈一直安慰我,为了不让爸爸妈妈着急,我试着努力把眼泪缩回去……
那事过后,每每想起,总是会有些心痛与失落,但是我又想:人生总是会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的嘛!我不能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啊!这样的机会,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要难过。通过这件事,我也有收获,就是交了高羽忛这个好朋友。
本单元以讨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展开学习, 在不断深入讨论过程中又学习了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的表达方法以及由情态动词should构成的被动语态。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第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与本课话题相关的情景, 如谈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校规、家规等。围绕着教学目标,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辩论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使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辩论时,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同时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周围世界进行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中学过关于规章制度的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中学过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本单元谈论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又和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话题——家规、校规及其他规章制度,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掌握“be (not) allowed to d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谈论各种规章制度, 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家规、校规进行修改, 并为一些组织机构制定新的规章, 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新课程理念。
(二) 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 (以中等生为主) , 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所以对英语学习的模仿力很强, 但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 害怕表现, 但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有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 对完成某些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鼓励小组中的优秀成员主动帮助困难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掌握语言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学会表达 agree 和 disagree。
2. 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
(二)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正确看待“家规”“班规”“校规”等, 并能认真遵守;理解父母、教师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get earspierced
(二) 教学难点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步骤 1:导入 (5 分钟)
T: An exchange student comes to our classtoday. He wants to know some rules about ourschool.
通过投影展示以下活动名称, 学生以四人一组活动, 各自谈论在学校里能做哪些, 不能做哪些。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our school?
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 every day.
We should not arrive school late.
We should not take mobile phones .
……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blackboard, fightw it hothers , arrive school late , take mobil ephones等等。
多媒体呈现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新知。
( 二 ) 步骤 2:呈现 (25 分钟)
1.Introduce the new structure: allow sb. to dosth. / don’t allow sb. to do sth.
多媒体呈现 :
Teachers allow us to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Teachers don’t allow us to eat in the classroom.
2. 小组活动:
全班50人分成12组, 每组4人
游戏规则:
(1) 用纸片做成12个签, (其中有2个签画有小红旗) , 由组长抽签, 抽到带有小红旗的签的两个组进行比赛。
(2) 第一轮用am/is/are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比赛小组每人2次机会, 但是不能重复出现句子, 否则为失败。第二轮用am/is/are not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规则同第一轮。获胜小组会得到一面红旗并在全班中挥舞以示胜利。
(3) 在重新抽签 (不含已参加过的小组) , 规则同2.
参考短语:sweep the floor, fight with others,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eat in class, take mobilephones等, 可以自己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结构引入新的结构, 并采用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熟练短语和句子结构, 达到开口说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下一环节, 从而使新授课的内容达到高潮。
3. 被动语态:
(1) 定义 : 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2) 构成 : 助动词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助动词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3)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 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4) 用法: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只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 要用被动语态。
4.复习过去分词的构成 :
(1) 规则变化
watch---watched practice---practiced
study---studied stop---stopped
(2)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
am/is /are---been have/has---had
write---written do---done go---gone
5. 教学1a
(1)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 给出一定的指导。强调重点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让—位学 生大声朗 读1a中的句子。 确定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之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agree or disagree。
(3) 在学生掌握了结构be allowed to的基础上, 进—步介绍带有主观态度的新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告诉学生这—结构增加了情感态度, 表示应该被允许和不应该被允许。
(4) 学生完成1a之后, 让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agree or disagree. Why?
6. 投影展示练习
我会做: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抢答做4个转换句子, 将allow sb.to do变成be allowed to do并用投影展示答案。
1.They should allow us to have part-time job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teacher should allow Anna to finish thepic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ent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We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2.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spend timewith their friends.
3. Anna should be allowed to finish the picture.
4.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la中的句子, 投影展示练习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allow的用法。
7. 教学 Section A - lb, 2a, 2b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Section A - 1b, 2a , 2b进行听力练习。
(1) 认识新词汇:teenager, earring, get their earpierced, do homework with friends
do part-time jobs, too wild / young / silly …, not serious / calm / old…enough
(2) 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要求, 并且给出—定的指导。
(3) 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句子, 问题。
(4) 播放录音, 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听录音能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和信心。
8. 练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telephone _____ (invent) by Bell in 1876.
The trees may _____ (plant) in spring.
Teenagers should not _____ (allow) to drive.
English _____ (speak) in Canada.
Math must _____ (study) well.
答案:
was invented , be planted , be allowed , is spoken, be studied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被动语态。
(三) 步骤 3:巩固和拓展
1. 学生列出青少年应该被允许做的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 列表之后进行 free talk。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重点结合Section A -1c和Section A - 2c的内容进行小组活动, 以便能更自然, 更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通过投影展示语言结构和交际中要用到的词组: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 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 真实而富有趣味,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巩固了本课的新知。
(四) 步骤 4. 小结
1.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内容复习Grammar Focus.
2. 总结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
(五) 步骤 5:作业
1. 用结构 be (not) allowed to do 列出课堂上介绍的—些事情;
2. 用 should, must, may 等情态动词各写出 5 个被动语态的句子。
(六) 步骤 6: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本节课通过展示练习, 巩固与拓展这两个环节, 如果全班80℅的学生能够按要求学习或完成句子, 那么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得到突破。这是评价本课是否成功的更重要的标准。
(二) 评价方法
小组活动汇报, 基本全体学生都能说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即可符合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咫(zhǐ)尺 鲲(kūn)鹏
狼藉(jí)蓬蒿(hāo)
相形见绌(chù)混淆(xiáo)
陷阱(jǐng)深邃(suì)
佳肴(yáo) 硕(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不但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而且知道抓住李大钊的语言、行动、表情描写等句子进行分析和体会。再加上我深情的范读和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是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基础;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是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的发展。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潜能观,坚持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层,走向心灵,这是我们“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所持的坚定的信念。灯光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品词析句,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文出现的三个“多好啊”,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另外,上课时的小结没能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总结。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演讲辞,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对学生进行良好革命人生观教育的良好教材。但由于文章内容背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课前我注意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昨的讲演,它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举例说明来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使我们对生死、批评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中我注重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劳苦”和“简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人至深。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按课文顺序从工作的劳苦讲到生活的简朴,就不能突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紧扣课题工作二字。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倒叙引入,比照学习。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然后选择总理工作结束时候吃夜宵的这个点,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然后引发辩论,总理的夜宵增加了吗?在辩论中感悟总理夜宵之少;接着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语句说说总理工作又是如何的。总理如此少的夜宵却要承担如此重的工作,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的感受了总理的劳苦和简朴。学生对此感触良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这样的教学将以往平板的铺开,走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变为了集中,深刻,活跃的教学。
二引用名言,积累理解。
第三单元《词语盘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两篇是精读课文,两篇是略读课文。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一组课文之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教学时通过按要求会读写词语、搭配词语、用积累的词语写话等练习形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情况,培养积累词语的方法和主动运用词语的意识。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作为小学的毕业年级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特别是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数同学还能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补充或适当地评价。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词语盘点的词,学生已经学过,本课时的学习,实际就是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学生通过这些词语对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再现,课堂上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挖掘对前面知识内容的欠缺,从而再加强学习,做到查漏补缺。教学策略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通过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知道学习生字词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引领学生进行词语造句、词语搭配、理解意思等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记忆,学会积累词语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正确书写“书籍、含糊、抽屉、精兵简政”等词语,理解这些所学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过程方法:
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用一用等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语,并积累下来,能够灵活运用。
情感价值观:
培养好的读写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多种方式积累词语,运用词语说话,并能在习作中准确地运用所积累的词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整理所学的词语。学生准备:搜集整理所学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字历史悠久,词汇丰富,词语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承担着连接句子的重要作用,形形色色的词语,就像一朵朵绚丽的花,打扮着语文的广阔天地。我们每学习完一个单元都会积累许多的生字词,在第三单元里,我们也学习了不少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词语盘点大比拼,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掌握的生字新词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词语丛中,来个词语大盘点。板书:词语盘点
本单元词语盘点中,都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新词,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一)读读写写 【活动】我会读 1.读准词语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词语,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多种形式读词(读要读准字音并用普通话有感情读。(3)大家一起读一读词语。
(4)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想一想词语中生字的书写要点。(“籍”和“藉”的区别)
2.课件出示部分看拼音词语,让学生齐读,加深印象。【活动】我会写
1.书写题卡上的看拼音词语。
2.同桌互相评价书写结果,如书写错误,交流识记方法。, 3.小结:书写要正确、美观。【活动】我会说 1.读懂词语
(1)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词语的组词结构、词语的意思、词性褒贬,从词语的学生ABB等方面积累)
2.全班交流、挑词造句
3.指导词语的积累方法,并说说个别词语的意思。4.能运用2—3个词来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二)读读记记
【活动】我会读 1.学生自由地读一读。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3.指名读,集体评议。
【活动】我会记 1.交流记忆方法。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分类方式来识记: 描写名称的(转椅)描写心里活动的(焦急)描写动作的(审阅)ABB式(热腾腾)偏旁结构相同的(憧憬)
--------------------2.同学用以上方法说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评价。
3.用掌握的词语说一句通顺的话,并能运用2—3个词来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通过读、写、用的方法我们又积累了许多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积累词语的方法,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们记在脑海里,并能在日常的表达以及习作中灵活运用它们。
四、拓展练习,丰富积累
考考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精简人员,缩小机构。()(2)死得有意义,有价值。()(3)泛指全国各地。()
(4)形容情况十分危急。2.近反义词练习。近义词
憧憬——()
焦急——()反义词
轻于鸿毛——()千钧一发——()3.词语搭配。
()稿子
()哀思
()的匪徒
()的头发
()的围墙
()的绿茶
()地等待
()地回答()地吼叫 4.根据要求写成语。
形容事情紧急的成语:
____________
形容事物繁多的成语:
____________
形容认真工作的成语:
____________
形容时间快的成语: ____________
5.妙用词语填空
为了()党组织被破坏,李大钊烧掉了一些()和文件,()不离开北京。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依然()冷静,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坚定的()。
五、布置作业
1.熟读熟写、熟记词语
2.完成配套练习第三单元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书写要点、字形、组成结构、词语意思、词性)读读记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魏家庄小学史学斌
.3.18
教学内容:P32~3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与学法指导:1、通过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意义和性质,并通过运用巩固。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判断比例成立的一般方法,并通过相应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3、通过实例拓展学生思维,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2.4:1.660:40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2.4:1.660:40=15:10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2:7=():51.2:2.5=():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3)0.5:0.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操场上的国旗:2.4:1.6=
教室里的国旗:60:40=所以,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作业设计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4:8和3:9中,可以组成比例的。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4、8、6、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2的比例。
一、填空题:(21分)
1、()÷24==24 :()=()%
2、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3、用2、3、4、6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式:()、()。
4、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的积是,其中一个内项是,则另一个内项是()。
5、小林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他骑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成()比例。
6、在A×B=C中,当B一定时,A和C 成()比例,当C一定时,A和B成()比例。
7、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厘米。
8、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9、A的 与B的 相等,那么A∶B=()∶(),它们的比值是()。
10、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38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11、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12、糖水的重量一定,糖的重量和水的重量()比例。
二、判断题:(10分)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2、两根同样长的钢筋,其中一根锯成3段用了12分钟,另一根要锯成6段,需要24分钟。()
3、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它的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4、在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5、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扩大2倍 得到一个新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6、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7、如果3a=5b,那么a:b=5:3。()
8、分数值一定,它的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
9、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10、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三、选择题:(20分)
1、一条路的长度一定,已经修好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2、《数学学习报》的单价一定,订阅份数与总价()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3、比例尺 表示()
A、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B、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倍。
C、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为1 :800000。
4、在比例尺是1 :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 :3,那么甲、乙两个圆的实际的直径比是()
A、1 :8B、4 :9C、2 :3D、8 :15、表示x和y成正比例的关系式是()。
A、x+y=k(一定)B、= kC、= k(一定)D、xy=k(一定)
6、在下面各比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比是()。A、4:3B、3:4C、:3D、:
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要8天,甲乙两队工效比是()。A、10:8B、5:4C、4:5
8、下面两种数量中不成比例的是()。
A、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B、某同学从家到学校的步行速度和所用时间
C、圆周率和周长D、圆的直径和周长
9、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A2:7B、6:21C、4:49D7:2
10、下面第()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A、7:8和14:16B、0.6: 和3:1C、:和 :
四、计算。(14分)
1、口算。(5分)
56+47=12.6÷3=0.36÷0.9=910+70=
0.25×0.4=16×5=1÷0.25=12+0.8=
2、解比例:
3:x = 9:15x:25 = 1.2:7523 :56 =x:9
五、应用题:(1—4题用比例的知识解答)(35分)
1.农场收割小麦,前3天收割了165公顷。照这样计算,8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5分)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5分)
3.一种农药,用药液和水按1:1500配制而成,现有3千克药液,能配制这种农药多少千克?(5分)
我今年13岁了,已经换了很多颗牙了,每一次换牙妈妈总会笑眯眯的提起我第一次换牙时的情景。
那时我才8岁,妈妈就开始晃动我下面一排的中间的牙齿,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拔牙,妈妈说拔一颗牙,人就会长高一截,因此我很希望拔牙,每天都会用我的手指去弄它。可是经过了一周,我那松掉的牙齿却还坚强的在我的嘴里。妈妈说:“看来让他自己掉下来有点麻烦,我们还是去医院吧!”我不想去,妈妈说不拔掉的话,以后的牙齿会长歪的。我害怕了,妈妈劝我说:“回来妈妈给你买东西吃吧!”我经不住诱惑就来到了医院。刚进大门,我又害怕了起来,到了牙科,我小心地看着医生是怎样帮我拔的。他先用棉棍在我的牙齿上涂了一下,我觉得那是麻醉剂,看着他缓缓地拿起钳子,就像一个刽子手要动刑一样,我吓得想立刻逃走,可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医生已经把我的牙齿拔了下来,轻松地说:“好了,拔好了!”我怎么没感觉呢,当然我的眼泪还是流了下来,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害怕。
我一回到家,就连忙跑到卫生间照镜子,我又问妈妈:“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快呢?”妈妈说:“要多晒太阳,多吃钙。”我听了妈妈说的话,连忙大开窗户,张开嘴,让太阳晒进来,可嘴里凉飕飕的,妈妈笑眯眯地说:“是让你晒太阳,不是让牙晒。我听了又连忙跑到楼下去晒,就这样我整整晒了四天终于长了出来。
第一次煮方便面
人总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得表扬、第一次受批评,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常常是一种挑战。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煮方便面。
那一天早晨,奶奶和姑妈要一同去看望姑姑和小表弟。她们临去前交代,可能会晚一些回家煮饭,要我在家好好待着。于是,我就独自一人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地过了两个小时。临近正午时,我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这时我想:既然奶奶和姑妈不在家,那我就来大显身手一番吧。过去我都是“饭来张口”,总是奶奶煮好了一日三餐“请”我。我有好几次想亲力亲为一下,都被奶奶拒绝了,我只能站在一旁偷师。这下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机不可失呀!于是我二话不说,冲到食柜前拿了一包方便面,立刻开始构思我的第一次。
我一边回忆奶奶的做法,一边做前期准备。待一切材料备好,我的煮面工作就开始了。生火一分钟之后,该是放调料的时候了,我小心翼翼地揭开锅盖,“别出心裁”地往锅里放胡椒粉、五香粉、鸡精、麻油„„我一边放料一边沾沾自喜:马上就要尝到凌小姐的美味佳肴了!
调料放完了,我又担心有什么差错,便拿着筷子小心地在锅里搅拌了几下,把面和各种调料搅匀于“汤”中,再小心翼翼地嗅了一下:唔,好香!自我感觉良好之后,我把锅盖盖回锅上,耐心地等待着面“煎熬”。四分钟过去了,我想应该“煎熬”完了吧?我又小心翼翼地揭开锅盖,──哗!马上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第一次完美成功!”我乐不可支,心里美滋滋的,真想跳个舞!我马上尝了一口:哇!真是色香味俱全!比奶奶做的还要香呀!不是说自己摘的瓜甜吗?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比别人“侍候”的更有滋味!
我一边吃一边情不自禁地想:啊,原来煮面是这样简单,我还以为有多难呢。看来,我今后还是要勇敢地尝试其他项目才行,比如煮饭呀,炒菜呀,补衣服呀,等等等等。我可不想成为一个被家人“圈养”起来的“猪人”,我要做个自己动手的全能冠军!
第一次煮方便面令我终生难忘!
难忘的第一次
“咳!急死我了!急死我了!这次考试会不会很难?时间会不会不够?”我清楚地记得,这是我刚上一年级时的第一单元测试,当时我很紧张。老师把考卷发下来了,我拿起来一看,题目都很简单,心想:“哼!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这么简单呀!”我放松了警惕,开始心不在焉,题目刚看到一半就写了起来。
我做得很快,第一个交卷,老师问我检查了没有,我点了点头,其实压根没检查。交完考卷后,我得意地瞥了瞥班里的尖子生小林,只见她紧锁眉头,咬着笔杆,一幅苦思冥想的样子。此时,我不由得骄傲起来:“还说是班里的尖子生呢!这么小儿科的题就把你难成那样!” 几天以后,成绩出来了,我喜滋滋地等待老师报出“胡雪晴,100分”,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老师开始报分数了,李明97分、张玉林88分,柴紫玲99分„„当报到小林的分数时,班里的同学都惊叹小林的成绩好。而只有我不服,心想:“不要惊讶得太早,让你们惊讶的还在后头呢!”
“胡雪晴,75分。”分数终于报出来了,犹如晴天霹雳,我接住考卷,只见“们”写成“门”,“人”写成“入”,不但错别字一大堆,而且审题还有错误。
经过这次考试**后,我真正悟出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从第一次考试以后,我再也不敢骄傲了。
难忘的第一次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坐车,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做菜,第一次玩游戏,第一次做手工,第一次受伤„„我也有过许多第一次,但是,在众多的第一次之中,有一个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时时萦绕于心„„
那是二三年级时候的一个周末,吃过晚饭后,妈妈要去办公室加班,我也跟她一起去了。在妈妈的办公室里上了网,打了一会儿游戏后,便感觉没有什么令人感到兴味盎然的事情可做了,我不由得想回家了。但是我一想到要在回家的路上与“妖魔鬼怪”作斗争,在我的心里缠绕已久的计划立刻被我粉碎了。我呆呆地望着闪烁着的电脑屏幕,在心里作着斗争。一个声音说:“回去吧!回去吧!”另一个声音大声的呐喊:“干吗回去?留在这里不好吗?”第一个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越发严厉了:“回去!这样不但可以完成你想做的事,还可以锻炼你的勇气!”另一个声音有些颤抖:“别回去„„”这样的吵闹弄得我心烦意乱。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等不及了,先回去吧!”我急忙摇摇头,妈妈见状皱起了眉头:“不敢吗?那你只有再等一两个小时后同我一起回去了。”我一贯很爱面子,自然受不了妈妈的奚落:“走„„走就走!”
走出办公楼,风像锋利的刀刃,刺得我的脸直生疼,看着黑黢黢的大路,我又心虚了。我蹑手蹑脚地窜进了黑暗之中,忐忑不安地走着。突然,我的身后闪出一道亮光,射在对面的树上,映出了树上的摇曳的树枝,我以为那是什么妖魔鬼怪,赶紧加快了脚步。可总感觉背后树上的“怪物”在盯着我,我也顾不上自己的形象的,撒腿就跑,等到证明那个“怪物”看不见我了,才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我看看周围,一片阴森,不由得想起了同学讲的鬼故事。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野兽般刺耳的嗥叫声,我的腿直发抖,想迈出一步都很艰难。
我缓缓地行走着,来到了一盏路灯下,猛然间看见身后有一个身影在跟着我。我的脑子里顿时闪出了一个念头,难道那个人是在跟踪我?我毫不犹豫地再次钻进了黑暗之中,轻轻地向刚才发现黑影的方向走了过去,那个人怎么不见了?我回过头,猛然发现那个人正在我的背后,但仔细一看又不像。我对着他注视良久才认出了他的真面目――我的影子,我又疑神疑鬼了,再说世界上怎么可能有鬼呢。我安定了怦怦直跳的心,大踏步走上了大路,很快就回到了家。刚进家门,妈妈的电话就到了。听见我的声音,妈妈显然也松了口气:“顺利到家了?我还以为我的宝贝儿子被怪物吃了呢!”听到这话,我不禁苦笑了一下。
第一次的经历虽然是惊险,是恐惧,但又是磨炼坚强意志的好方法。这件事使我终生难忘,因为它培养了我的自主能力,磨砺了我的意志。勇敢地去尝试有意义的第一次吧,它会使你的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第一次做饭
我有许多难忘的记忆,但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做饭。那一天,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快到晚上了,我接到爸爸的电话,说他和妈妈在外面有点事,要晚一点回来给我做饭,问我能不能自己“搞定”。嘿!正合我意,我可以大显身手一番啦!我回答他:我能行!
我马上冲进厨房,看见冰箱里有鸡蛋,青菜和一些菌,又看见桌子上有一些剩饭。我灵机一动,来一道蛋炒饭!我拿起剩饭,倒进加热锅里,打了两个蛋进去。我回想起来,妈妈不论做什么菜都放一点“金龙鱼”花生油。我不知道该放多少油,就倒了一大勺进去。没想到,锅里的油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响声,吓得我连忙拿起锅盖盖上去。我心想:“哇,是不是油放得太多了,铁锅起火了?”过了一会儿,等“噼啪”的声响停止时,我左手拿起米饭,右手拿起锅盖,迅速把饭倒进去。又等了一下子,饭热了,我又打了两个蛋。不一会儿,饭由白变黄了,还散发出了阵阵诱人的香味。我又检查了一下冰箱,发现了芝麻油,还发现了米精。加上这两样调料,饭的香味更浓了。我想:“爸爸妈妈回来后,肯定会表扬我的!说不定还会批准我玩电脑呢!”
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我做的饭,开心地笑了,还不忘夸我:“哈哈!我儿子会做饭了,而且味道不错!要继续努力哦!”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做饭的事,很开心。并不是因为得到了夸奖,而是因为学会了帮助爸爸妈妈分担压力。我心里暗暗下劲:今后要更主动为父母分担,要成为一个男子汉。
第一次骑单车
在我的十三年生活中,有许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炒饭,第一次写作文,第一次被批评、第一次骑单车等。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骑单车。
那是6岁那年的一天,我见到同学们个个骑着单车在小区里比赛,便嚷着爸爸拆掉四轮车的两个轮让我骑,他高兴地答应了。
十分钟后,练习开始了。
刚刚坐上单车,我满怀信心,以为三两下就能学会,谁知——我坐上单车,手握车把,挺胸抬头,用力蹬脚踏板。没想到,蹬了几圈,车子“嘭”一声倒在地上。这一摔,把我的自信心全摔没了,把我的勇气摔飞了,把我的笑脸摔成了哭脸。几分钟后,我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扶起单车,一步一步地推回了家。觉得这太难了。
在路上,我想着许多的事情,当我想到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时,我想: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做都会成功。我又振作起来,决定再次“上马”。爸爸告诉我,当车即将摔倒的时候,要将车头稍稍摆过去,这样就可以避免摔跤。
我再次坐上单车,抓稳扶手,用力蹬。呀!不好,车子要向左边摔了。我将车头向左转,避免一劫。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单车撞到了墙上,我跌了个四脚朝天!
“我不相信征服不了你!”我被摔出火来了,心里发狠地说了一声,又骑了上去,这次,单车突然听话了,不再摔了。一连兜了好几圈都没摔下。此时,我高兴极了,大脑中出现了两个大字——成功。
这时,刚才躲在乌云背后的太阳露出了笑脸,好像为我的成功而喝彩。
第一次骑单车,虽然摔得满身灰,但是终于成功了!我从学单车中得到一个启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假文盲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是多么的太平,多么的美好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但自从看了华群武先生于1984年1月所画漫画后,我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那是一个十分寒冷的早晨,北风呼呼地刮着。就在候车道里站着四个身强力壮、衣冠楚楚的大男人,而在候车道外却站着一对可怜兮兮的母子。那不是“母子上车处”吗?怎么会站着四个大男人?难道他们是文盲吗?不,他们不是文盲,我向你介绍一下他们的穿着打扮,你就会明白他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了。
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他像是一个干部,他身穿皮大衣,双手插在衣兜里,脚穿名牌皮鞋。跟在他后面的是一个研究生模样的男生,他头戴一顶礼帽,身穿一件大衣,头就这样一直低着,装作没看到那块牌子。紧跟在男生后面的是一个矮胖的中年人,他戴着眼镜,穿着很多件衣服,旁若无人地站在那儿。在他后面站着一个面带口罩的人,想让人们会以为他是生病了,会谅解他。而站在候车道的那对母子见他们没一个肯让位,只好无奈地站在那儿。
在我看来,他们的的确确是“文盲”,不过我所指的是“文明”的“文”。一个泱泱大国,最需要的就是全民族的团结,最基本的就是文明、道德。这幅漫画是对这类人绝妙的讽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改变生活,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提高自身素质,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使整个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看完这幅漫画,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但愿社会上像这样的“假文盲”越来越少„„
看漫画《假文盲》有感
一个寒冬的早晨,在一个小小的公共汽车车站里挤满了男女老少。靠在栏杆上的一块牌子上明确的标着“母子上车处”。而站在这里的不是抱着孩子的母亲,竞然是几位男士。真正的母子被挤到一旁。瘦弱的母亲围着头巾,衣着单薄,抱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冻的缩成一团,眼睁睁的望着那些“排错队”的男同胞们,眼里流露出愤恨而又无能为力的神情。我想:那些男同胞们真的没有看到牌子上的字吗?难道真的不认识“母子上车处”这五个醒目耀眼的字吗?
你瞧,第一个男士,个子较高,他身穿一件大皮袄,脚穿一双锃亮的皮鞋,显得特别阔气。他的眼睛看着地面,好像知道这是“母子上车处”而不敢朝上看似的。
第二个是个高个子男士,他身穿一件毛领皮衣,头上戴着帽子,向前看着,微闭着眼睛,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又好像在闭目养神。
第三个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爷,个子很矮,穿着一件羽绒服,一幅眼镜搭拉在鼻子上,快要滑落下来。
第四位是高个子男子,他身穿高领大皮衣,戴着大大的口罩,好像要把脸全部遮住似的。
看他们穿的多么华丽呀,但是表面的华丽怎么遮掩的了丑恶的内心呢?
看那半闭着的眼睛,看那快滑落的眼镜像不识字吗?
他们主要是想早点上车找个好座位,对那立着的牌子不屑一顾,竟背着良心做出如等缺德的事。而旁边的母子却迎着寒风颤抖着,母亲心凉了。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推荐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12-13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10-1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01-11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0-17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06-1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