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共11篇)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是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元素化合物以及电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化学教学重难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只是还不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统一起来。在学生已有的初中基础上,可以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高、降低----原子失去电子、得到电子等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从表象到实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带领学生理解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价类二维图和已学习的化学反应,联想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对化合价的分析,借助线桥表征,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并对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基于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相关性,从微观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对其进行分析;
4.通过四大基本反应与化合价的变化,从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评价目标】
1.通过借助价类二维图对不同含铜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归纳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展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线桥表征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变化;
3.通过宏观化合价的变化理解微观电子的转移,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2.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
2.讲授法
3.PPT演示法
……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环环相扣,逐步驱动的方式串联起来。环节一:展示4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反应,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CuO与C;Fe2O3与CO的反应。借助价类二维图,让学生用箭头画出元素的变化,发现除了得失氧之外还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入线桥)分析讨论氧化还原的宏观特征。环节二:复习判断四大基础类型的化学反应,结合氧化还原的宏观特征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环节三: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电子的转移。环节四:归纳总结,随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PPT展示图片)
上课。从图片上我们看,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分析化学反应,总结相同点。引入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引导]也就是说燃烧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情景引入](PPT展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苹果变暗的图片)
[讲解]燃烧和苹果变黑过程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提问]判断它们是氧化反应的方法是什么呢?
[过渡]对,同学们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现在请同学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PPT展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提问]我们学过的还原反应又有哪些呢?
[提问]判断它们是还原反应的方法是什么呢?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
【思考与讨论】教材P20
2CuO + C = 2Cu + CO2↑
Fe2O3+3CO= 2Fe+ 3CO2↑
完成表格
[提问]那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是独立发生的呢 ?以2CuO + C = 2Cu + CO2↑反应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前面我们可以知道可以通过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那对这个反应的分析我们也采取这种方法。
[副板书]
失去氧,被还原(还原反应)
CuO + C === 2Cu + CO2↑
得到氧,被氧化(氧化反应)
[讲解]分析发现,在碳还原氧化铜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而同时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由此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 这个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刚才自己所学出的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并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讨论,回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是同时发生的。
[点评学生回答并总结]
同学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下面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规范表述:
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一、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前面我们是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前提条件是氧的参与,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只能发生在有氧参与的反应中呢?老师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是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存在于无氧参与的化学反应中,如铁从铜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铜。那么有什么判断方法既适用于判断有氧参与的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又适用于判断无氧参与的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并回答【思考与讨论】教材P20第二问。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并指出]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如:
【PPT展示】
2CuO + C = 2Cu + CO2↑
Fe2O3+3CO= 2Fe+ 3CO2↑
[总结] 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同样存在化合价的变化,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物质所含元素 化合价升高 的 反应 是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 化合价降低 的 反应 是 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讲述]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这个特征,同学们思考下我们还可以将化学反应进行怎样的分类?
[讲解]同学归纳得非常好,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而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化,我们对概念的认识也逐渐地深入。初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仅仅局限于有氧参与的反应,而从化合价是否变化的角度去判断适用于所有反应。
[板书]三、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
【学以致用】分析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2Na+Cl2 = 2Na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设问]同学们对这种判断方法掌握得很好,那同学们有没思考过,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钠与氯气反应以及氢气与氯气反应这两个反应中元素原子所发生的变化。
[PPT演示]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电子的得失
[PPT演示]
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电子的得失
[PPT演示]
跷跷板动画,物质得失电子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边看边讲解)
[过渡]这是钠和氯气反应的情况,钠跟氯通过电子的得失分别达到稳定结构,那对于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呢?同学们阅读教材22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氢气和氯气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是因为?
[过渡]我们同样通过动画来模拟整个变化过程。
[PPT演示]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
[讲解]氢原子与氯原子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院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PPT演示]
氯化氢的形成(简化版)
[讲解]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总结]对于反应物原子获取电子能力相差不大的反应,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偏移
[讲解]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即电子的转移。那么氧化还原反应又可以怎样表述?
[PPT演示]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称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 我们自己动手来分析一下其他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评]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出: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只是该元素的原子得到(偏向)电子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板书]四、实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小结]
[过渡]回忆下初中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他们分别是?而这节课我们还学过一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是?
[提问]那么我们现在便已经学习了三种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填写以下表格,并画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的简单示意图。
[PPT展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怎样?(表格)
[PPT演示]用图画表示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二、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三、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
例题:为了探究浓度对硫酸氧化性的影响, 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称取无锈铁钉 (碳素钢) 12.0 g放入30.0 m L浓硫酸中, 加热, 充分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1) 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 请选择下列试剂, 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简述操作过程、现象和结论) , 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供选用试剂:a.KSCN溶液和氯水b.铁粉和KSCN溶液c.浓氨水d.酸性KMn O4溶液
(2) 乙同学为了测定气体Y中SO2含量, 设计如下三种方案:
方案Ⅰ:取672 m L (标准状况) 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 (或足量淀粉I2水溶液) 中, 然后加入足量Ba Cl2溶液, 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4.66 g;
方案Ⅱ:向V m L c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缓慢通入Y气体a L (标准状况) , 溶液恰好完全褪色.
方案Ⅲ:取V L (标准状况) 气体Y缓慢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 过滤、洗涤、烘干、称得固体质量为m g.
(1) 其中不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
(2) 选择合理方案的数据计算气体Y中SO2体积分数 (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
探究二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 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H2和CO2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 (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
(1) 装置A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写出产生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 简述确认气体Y中含有CO2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3) 有同学根据“M干燥管里无水硫酸铜是否变蓝色”确认Y气体中是否有氢气, 你认为是否可靠?简述理由:.
探究三丁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定量测定气体Y中含氢气体积分数:
(1) A装置所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 测定氢气体积时, 读数之前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 (标准状况下约有28 m L H2) , 除可用测量H2体积的方法外, 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为线考查实验设计与评价.碳素钢与浓硫酸反应可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氢气等, 溶液中可能含硫酸铁和硫酸亚铁.
探究一 (1) 在有Fe3+存在条件下, 检验Fe2+, 必须避开Fe3+干扰.在铁离子存在下, 氯水和KSCN溶液不能检验Fe2+;铁粉将Fe3+还原生成Fe2+离子, 不能检验还原的Fe2+离子;氨气与Fe3+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 无法观察到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是否存在;Fe3+离子浓度较小时, 溶液呈浅黄色, Fe2+离子具有还原性, 能将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转化成浅色溶液, 有明显现象.
(2) 气体Y中可能含有CO2、SO2和H2, 只有二氧化硫能与溴水、碘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氢氧化钡生成沉淀, 且亚硫酸钡易被氧化成硫酸钡, 无法准确计量, 因此, 选择方案Ⅰ和Ⅱ都能正确的测定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选择方案Ⅰ数据计算:选择方案Ⅱ数据计算:
探究二检验二氧化碳之前必须除去SO2, 并确认SO2已除尽.该实验装置中M与空气相连, 空气中水蒸汽进入M装置, 也能使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应在M装置之后连接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探究三测定氢气体积, 必须除尽气体Y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这两种气体,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该气体是否除尽.测定氢气体积, 读数之前必须上下移动量筒, 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 使收集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若托盘天平称量质量, 精确至0.1 g, 样品质量越大, 称量误差越小, 相反, 误差越大.所以, 无法精确称量质量很小的氢气质量 (装置的质量差很小) ;若用分析天平, 可以称量A和B总质量吸收气体前后质量差值.
答案:探究一 (1) 取少量X溶液装于试管, 向试管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若溶液褪色, 则证明X溶液含有Fe2+, 否则不含Fe2+.5Fe2++MnO4-+8H+=5Fe3++Mn2++4H2O (2) (1) 方案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亚硫酸钡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硫酸钡 (2) 方案Ⅰ:66.7%或方案Ⅱ:
探究二 (1) 吸收并除去 (2) B中品红不褪色, C中溶液变浑浊 (3) 不可靠空气中水蒸汽进入M装置, 使白色粉末变蓝色
探究三 (1) 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等强碱溶液确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已除尽 (2) 上下移动量筒, 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 (3) 否氢气质量很小, 托盘天平无法准确称量A的质量差 (或用分析天平称量A质量差)
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真正理解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分析参加化學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通过熟悉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思考,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出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有利有弊。只有充分学习和研究,才能避免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让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造福于人类。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往教学通常将本节分为3课时,每一部分为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线索,通过“化合价变化”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揭示其实质为“电子的转移”。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由学生熟悉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引入,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结束,交相呼应。
2.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是高一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电解质之后的又一难点。将这两课时合为一课时,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中将多个概念传授给学生,那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真正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学习、理解这些概念,领悟相互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那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化合价的升降,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难点
理解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设置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练习、实验来解决疑问。例如,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利用学生熟悉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引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易于学生接受。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解决新知识学习中的疑问。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多处采用举例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熟悉的化学反应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和实质。通过练习,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讲练结合,实现高效教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很高兴引领大家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今天我们将走入氧化还原反应的世界。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反应,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29个由焰火组成的神奇大脚印和绚丽多彩的焰火吗?这就是由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我们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也有很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大家请看屏幕(展示图片)。
2.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导入环节的设置就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熟悉感,更好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引入正题
给出常见的几种化学反应,让学生标注化合价。然后分成两类,我们把化合价变化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以图片的方式展现钠原子和氯原子之间电子的转移。
假设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电子的转移引起的,接下来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解释为铁失去电子转移给了溶液中的铜离子,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并在铁钉上析出。理论分析如此,那么实际是否符合理论分析呢?采用演示实验,把铁钉和铜片分别连接导线,串联电流表后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按照理论分析电路中应该有电流产生,则电流表的指针应该发生偏转。实验现象证明确实有指针偏转,说明理论分析正确,电子转移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又节省了时间,达到了实验效果。最后归纳小结,提炼精髓。
4.概况整合
实质标志:电子的转移,化合价变化形成氧化还原反应。
5.课前准备
(1)搜集教学素材,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视频、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片、防腐剂图片等。
(2)设计幻灯片辅助教学。
(3)准备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分组实验。
(4)设计教案,设计、印刷导学案。
七、教学评价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教学建议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反应物(还原剂、氧化剂)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生成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性质(还原性、氧化性)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 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等。
2.还原剂
金属: 等;
某些非金属: 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板书]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从整个课堂氛围来看,学生积极配合,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配合老师的教学计划;从整堂课效果来说,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本次课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好,导致整堂课的时间分布不是理想,有的地方讲解不到位,有的地方又显得很罗嗦;第二,讲课的声音很大,把很多学生的耳朵都震晕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昏昏欲睡,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慢慢学习抑扬顿挫;第三、由于用了 ppt 教学,很多东西在黑板上板书不是很多,虽然有了新时代教学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传统的粉笔板书。
1、使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掌握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3、理解得失电子、氧化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板书】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
CuO+H2Cu+H2O
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
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讲解】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联系起来。
【讨论】
2Na+Cl22NaCl H2+Cl22HCl
这两个反应没有氧的得失,但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哪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讲解】
小结上述讨论后,得出:
【板书】
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巩固性提问】
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板书】
二、电子得失和氧化还原反应
1、电子得失和化合价升降
【讲解】
以钠跟氯气反应为例,讲清钠原子为什么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为什么获得1个电子以及得失电子跟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后,再举铁跟稀硫酸、铁跟氯气、氯化亚铁跟氯气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小结如下:
【板书】
2、电子得失和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
把电子得失跟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以及化合价升降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联系起来。
【讲解】
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思考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3、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作业略。)
教学说明
一、以物质的制备为背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以物质的制备为背景,根据新情境和相关信息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题1.(09全国卷Ⅱ6)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4 B.1:5 C.2:3 D.2:5
答案:A
解析:设2 molZn参与反应,因Zn无剩余,则最终生成了2mol Zn(NO3)2,显然含有4 molNO3-,这部分是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n(Zn)=n(HNO3)×4,则n(HNO3)=1 mol,即有1 molHNO3被还原。
例题2.(09全国卷Ⅱ13)含有a mol Fe Br2的溶液中,通入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
A.x=0.4a,2Fe 2++Cl2=2Fe3++2Cl-
B.x=0.6a,2Br-+Cl2=Br2+2Cl-
C.x=a,2Fe 2++2Br-+2Cl2=Br2+2Fe3++4Cl-
D.x=1.5a,2Fe 2++4Br-+3Cl2=2Br2+2Fe3++6Cl-
答案:B
解析:由于Fe2+的还原性强于Br-,故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知,Cl2先氧化Fe2+,然后再氧化Br-。2Fe2++Cl2=2Fe3++2Cl-,2Br-+Cl2=Br2+2Cl-,2FeBr2+3Cl2=2FeCl3+2Br2。当x/a≤0.5时,Cl2仅氧化Fe2+,故A项正确。当x/a≥1.5时,Fe2+和Br-全部被氧化,D项正确;当介于两者之间时,则要分步书写方程式,然后进行叠加得总反应。如B项,当x=0.5a时,Cl2刚好把Fe2+全部氧化,而当x=0.6a,显然Cl2还要氧化Br-,而选项中没有表示,故错。
启示:(1)注重计算的基本方法,加强基本功训练;(2)在元素化合物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化学反应过程和研究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
二、以物质的推断为背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心的推断题,除要求学生紧紧抓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如气体的放出、沉淀的生成、颜色的变化等作为突破口,结合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推断外,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关键性的结论。
例题3.(09安徽卷27)某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L-1的,Cr2O72-其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Fe的化合价依次为+3,+2),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
流程:
(1)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第②步中用p H试纸测定溶液p H的操作是________;
(3)第②步过滤得到的滤渣中主要成分除Cr(OH)3外,还有______;
(4)欲使1 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 O4。理论上需要加入_______g FeSO4·7H2O。
答案:
(1)Cr2O2-7+6Fe2++14H+=2Cr3++6Fe3++7H2O
(2)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Fe(OH)3,Fe(OH)2
(4)13.9
解析:
(1)第①步是Cr2O72-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2)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的中心位置,然后对照标准比色卡,读出对应颜色的数据;
(3)从最终所得磁性材料的化学式可知,滤渣中主要有Cr(OH)3,Fe(OH)2,Fe(OH)3;
(4)1 L废水中的n(Cr2O72-)=5.00×10-3mol,根据关系式:Cr2O72-~4Cr0.5Fe1.5FeO4~10Fe SO4·7H2O,所以理论上n(Fe SO4·7H2O)=0.0 5mol,m(FeSO4·7H2O)=0.05 mol×278 g·mol-1=13.9 g。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衔接;教学策略;学案;作业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衔接,无论在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此作一些讨论,探索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1 初、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问题
弄清衔接问题的由来,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从教学的“上游”查起。
1.1 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二级主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对反应类型只要求“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提出要求;仅在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活动与探究建议⑤中提到了“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出现了“还原”二字。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化学1”内容标准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规定:“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下面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来展开。
1.2.1 人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2氧气”中介绍了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出现了氧化性和氧化剂概念。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基础知识。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介绍了还原反应,出现了还原性概念[1]。
人教版高中《化学1》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接着,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然后指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对物质的化学反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要想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课本中结合实例分析总结: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最后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
1.2.2 苏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出现了氧化反应概念。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化合价。在“第5章 金属与矿物”的“第二节 铁的冶炼合金”的“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金属的氧化与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概念[3]。
苏教版高中《化学1》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后半部分总结了化学反应的常见分类方法,并且首次介绍了根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专设“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在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和元素化合价改变之后,从电子转移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介绍还原剂和氧化剂概念,随后附有题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的“拓展视野”栏目[4]。
1.3 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衔接困难的由来及对策
从课程标准看,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没有提出要求,从理论上说,不会产生衔接问题。
从教科书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只是渗透性地提了一下有关概念,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更少,要求更低。这两个版本的氧化还原内容都是主要安排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应该“从头做起”,所谓衔接困难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错觉从何而来?我们认为,没有衔接困难不等于没有教学困难。所谓衔接困难其实是教学困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中阶段(主要是必修1)既安排了氧化还原得氧失氧认识的补充、完善、整理,又安排了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快就涉及复杂的实际应用,内容较多、较集中,教学任务较重而教学时间较少,各阶段间的缓冲时间太短。
(2)说存在衔接困难的人,对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安排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旧的内容体系阶段,或者跟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比较,觉得初中学的太少太浅了,高中的任务更多更重了,因而是“衔接困难”。
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在“下游”方面,在于设法搞好高中《化学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2 教学探索与作业设计
我们认为,在高一必修模块《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摸底与诊断工作;必须巩固、拓展学生对原子得、失电子与元素化合价以及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关系的认识。我们还认为,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得氧失氧理论、化合价变化理论和电子转移理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65,77~78,120.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6,45~46.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65,77~78,120.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6,45~46.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65,77~78,120.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の判斷;
2、理解氧化還原反應の規律。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の判斷。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の規律。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氧化性→得電子性,得到電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強
還原性→失電子性,失去電子越容易→還原性越強
由此,金屬原子因其最外層電子數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電子,表現出還原性,所以,一般來說,金屬性也就是還原性;非金屬原子因其最外層電子數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電子,表現出氧化性,所以,一般來說,非金屬性也就是氧化性。【整理歸納】
一、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の判斷
1、根據氧化還原方程式進行判斷 對於反應: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例如:Fe+CuSO4=FeSO4+Cu,則有: 氧化性:CuSO4>FeSO4;還原性:Fe>Cu
2、根據物質活動性順序進行判斷(1)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
(2)根據非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
3、根據產物の價態判斷
一種氧化劑將還原劑氧化の價態越高,其氧化性越強。
点燃
△如:2Fe+Cl2=====2FeCl3 Fe+I2=====FeI2 氧化性:Cl2>I2 4.依據反應條件來判斷
與同一種還原劑(氧化劑)發生反應,其反應越困難(即要求條件越高),其氧化性(還原性)越弱。
如:2KMnO4+16HCl(濃)=2KCl+2MnCl2+5Cl2↑+8H2O
△MnO2+4HCl(濃)=====MnCl2+Cl2↑+2H2O 【小結】
(1)氧化性、還原性の強弱取決於物質得、失電子の難易程度,而與得、失電子數目の多少無關。
(2)元素の化合價處於最高價態時,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強氧化性,如Na。處於最低價態時具有還原性,但不一定有強還原性,如F。
【例題分析】1.根據下面兩個化學方程式判斷Fe2、Cu2、Fe3氧化性由強到弱の順序是()
+
+
+
-
+①2FeCl3+Cu=2FeCl2+CuCl2,②CuCl2+Fe=FeCl2+Cu A.Fe3>Fe2>Cu
2B.Fe2>Cu2>Fe3 +++
+
+
+C.Cu2>Fe3>Fe2
D.Fe3>Cu2>Fe2 +++
+
+
+【解析】由反應①可得出氧化性:Fe3>Cu2;由反應②可得出氧化性:Cu2>Fe2;故綜合+
+
+
+可知:Fe3>Cu2>Fe2,選D。+++【整理歸納】
二、氧化還原反應の規律
1、守恒規律
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總數=化合價降低總數,即失電子數=得電子數。
2、價態規律
(1)元素處於最高價態,只有氧化性(只針對該元素),如Fe3等;
+
(2)元素處於最低價態,只有還原性(只針對該元素),如S2等;
-(3)元素處於中間價態,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如Fe2等。
+
3、先後規律
氧化還原反應中,強者優先。即氧化性(或還原性)強,優先發生反應。
4、不交叉規律
即同種元素不同價態之間,相鄰價態不反應,發生反應時化合價向中間靠攏,但不交叉。
【小結】
(1)通常利用電子守恒規律,即n(失)=n(得)來進行有關氧化還原反應の題。
(2)金屬單質只有還原性,非金屬單質中有の只有氧化性如有の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如S、Cl2。
【例題分析】2.在KClO3+6HCl(濃)=KCl+3Cl2↑+3H2Oの反應中,被氧化の氯與被還原の氯の原子個數比為________。
A.1∶6
B.6∶1
C.1∶5
D.5∶1 【解析】由氧化還原反應“不交叉”規律,可知KCl中の氯元素來自HCl,而不是KClO3,故Cl2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用雙線橋法表示出該反應の電子轉移情況為:
F2,有の只有還原性如
高一化学组
杨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特征,培养学生 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四、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出课题
1、初中学习过哪些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请各举一例。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什么反应类型?请举几个实例。
3、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得到氧的是氧化反应失去氧的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揭示目标,掌握重点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3、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问题反馈,学生讨论
通过上节课的预习,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1、2CuO+C=2Cu+CO2以上反应在得氧失氧的同时,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变化?找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关系 2、2Na+Cl2=2NaCl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2H2+Cl2=2HCl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4、找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及画出交叉分类示意图
(四)学生展示,得出结论
(五)教师总结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3.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步骤
①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②抓特征——化合价的变化 4.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六)当堂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B、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所有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H2O+CO2↑
B、CaCO3 =CaO+CO2↑
C、Na2O+H2O=2NaOH
D、Mg+2HCl=MgCl2+H2↑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七、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3.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步骤
①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②抓特征——化合价的变化 4.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八、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4、5、6题
九、教学反思
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编排体系
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的编排思想
1、从物质分类的多样性,顺理成章地提出化学反应分类的多样性,思维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提出化学反应可以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分为四大基本类型,之后提出也可以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来进行分类,并由此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2、从化学反应分类的多样性,到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再到从电子的转移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然后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应用,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内容比较多,若同点同时学习,难度太大,所以采用多点多时呈现,重现率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渗透在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相關知识的学习中,如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此谓润物细无声。
5、从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实际应用,再到电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然后是在有机物转化中的运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6、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必修课中有相对完整的呈现,在选修课中又对部分知识更深层次地再次呈现,采用螺旋形编排方式,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三、各分块内容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1、《化学1》专题一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多样性决定了需要对物质进行恰当的分类,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依据,由此过渡到化学反应也有很多,也需要进行恰当的分类,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然后复习初中时学生已学过的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可以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此谓温故。之后提出也可以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来进行分类,并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此为知新。之后安排三个交流与讨论,来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类可以是多样化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也可以多样化。
(2)知道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来进行分类,能够判断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1)温故知新。先复习初中内容,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学习情境,请学生罗列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根据四大反应类型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这些方程式中哪些是化合价有变化的,哪些是化合价没有变化的,由此提出新的分类依据,把化合价有变化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变化的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进行重新分类。
(2)思维冲突。利用"交流与讨论"中的反应Fe2O3+3CO=2Fe+3CO2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降低难度。因为学生才刚接触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新的,又因为初中科学中没有系统介绍化合价,也给概念的理解带来了难度,所以在选用例题和练习时要选用老面孔,若选用学生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不但增加了难度,也会冲淡新理论的重要地位。
(4)画示意图。在交流与讨论时鼓励学生用示意图的形式画出四大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2、《化学1》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2》专题四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在那么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没再出现专门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的介绍,但在几乎每一块内容中,特别是物质的性质和制法中,都有相关氧化还原反应应用的知识。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无处不在,没有集中介绍,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此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并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指导物质的性质和制法相关知识的学习。
(2)积累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能对这些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作出判断。
教学策略
(1)复习提高。在每一次重现时,都抓住机会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并在指导性质和制法学习时,加以提高。高重现率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归纳整理。因为分布散,所以要鼓励学生及时积累,并在每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尽可能地熟悉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整理怎样的物质可作氧化剂或还原剂。
(3)对比研究。把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罗列起来,通过对比等办法,比较它们之间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并研究判断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依据。
3、《化学2》专题三第一单元、《化学2》专题三第二单元、《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有所区别,特别是"去氢得氧即氧化"、"得氢去氧即还原"在无机化学中运用比较少,所以是对已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补充。并介绍了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等弱氧化剂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
教学目标
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策略
(1)实验探究。利用实验熟悉酸性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弱氧化性。
(2)归纳整理。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12-25
氧化还原反应微课课件12-18
还原自我作文10-25
还原问题辅导教案12-10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06-16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12-09
电脑基础知识教程第29讲:系统还原12-19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主题班会教学设计01-07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