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成因及策略研究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厌学成因及策略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中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学生厌学心理。如何使中学生走出厌学心理误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己的原因从而导致中学生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本文觉得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意课堂教育方法改革,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策略来试图解决厌学心理。
关键字:中学生;厌学心理;课堂教育方法
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况。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
一、造成厌学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造成厌学的外部原因很多,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原因。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的呆板;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当然也还有教师的原因。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
“上学无用论”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流行,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并且受校外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使中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另外受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如知识分子就业难的现状等。
家长要求过于苛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要严加惩罚,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低素质的教师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明知自己做得不对还是要做,为的就是“整老师”,“你想办法整我,我就想办法整你!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懂因材施教,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讲课枯燥无味。作业繁多乏味,多为反复型、单纯抄写型作业,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二)内部原因
学生可能存在的内部原因: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其实,说到底,自身因素也归属于客观因素,这是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完全可以避免。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极重要。
另外,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
二、解决厌学的策略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自己学,只有学生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施展出自身的才华与价值。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智力型人才,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能掌握足够的科技文化知识,就不能在社会立足,甚至不能生存。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这样更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杜绝了厌学情绪的产生。组织丰富的课外的活动。作为中学生,更期望通过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展示才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书,还有育人。应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当这些优点被别人认可并赞扬时,他便会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他才能严于律己,勤奋学习。试想,如果学生在教师眼中都一无是处,他还有什么动力推动他学习呢?教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真心地帮助他们,孜孜不倦地诱导他们走出阴影。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并且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
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主动性。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老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老师也必定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可,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积极配合各项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1.以自身的传承性,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各个民族的歌曲中具备传承性和可读性的民歌, 可以作为当前音乐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发展和传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2.树立学生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世界观, 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学习和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程度, 使学生在对民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思考和研究中, 建立起平等客观的多元化音乐文化认知和价值观, 并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这对当前从年青一代开始进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要性教育, 以及完成统一的文明共享成果体系的构建等工作, 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初中生在学习民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本身的原因来看
就当前初中 生对音乐 的认知和 偏重度来 看, 79.21%的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好 大过民歌, 认为学习民歌比较俗气, “唱不出去”、“没 内涵”、“不符合 现实心情”, 在他们看来民歌是属于表演中的艺术形式, 跟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系。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 平时比较关注流行音乐走势的学生占89%, 他们对民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属于民族经典音乐, 但是不适合在平时传唱 (21%) ;家长比较 喜欢听, 与自己生 活和心情 无关 (28%) ;缺乏时代感 (37%) ;老气横秋、不符合自己的年纪 (14%) 。初中生的此类认知具有普遍性, 而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也同样具有普遍性。
2.从民歌发展角度来看
缺乏民歌学习的延伸土壤, 学习民歌的途径比较狭窄。当前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歌大多脍炙人口, 而此类民歌既然植根于民间, 在对其进行记录和不断加工、完善中就必然需要到当地采风。但是当学者对民歌、民间小调进行研究, 工作人员到基层搜集民歌时却发现, 可以演绎原汁原味的民歌传承者在逐渐缺失, 即便是在民歌的诞生之地, 能在演绎时保持民歌的原味性和完整性的极少, 很多优秀民歌就是因为缺乏传承而被岁月掩埋了。
三、民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改革出路
第一, 增加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好 奇心, 使之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民歌的价值所在。建议教师和学校 多组织丰富多样的民歌实践活动, 如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民歌之乡以主题调研的形式对某种形式的民歌溯根寻源, 了解民歌曲调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
第二, 用归类法并以主题的形式统一对学生进行培养。建议教师不拘泥于课本, 以乐器为切入点, 按照不同民歌所需要的乐器分类并逐步将民歌和乐器的操作教学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可以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 又可以将民歌作为练习的主要曲谱, 如此进行操作, 就不会出现课堂气氛低迷, 学生厌学的情况了。
第三, 将民歌的学习作为一个具有延展性的系统, 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浅尝辄止。课下延伸法的应用有助于完整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对民歌的理解能力。就当前民歌和乐器的学习来说, 只有专业化的提升班或者课外培训班才能保障对此学习的周期和频次, 但并不是所有喜欢民歌的学生都有条件、有机会、有时间来通过其他方式继续学习民歌。因此, 初中音乐教师可以与学校协商开设音乐第二课堂, 招募爱好民歌、乐器的学生进行课下延续学习和操作练习。此种方式可以与课堂民歌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 既可以为其提供课下延伸的机会, 又可以作为民歌、乐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第四, 在之前对民歌无法得到学生 青睐的分 析中, 可知民歌的发展因为缺乏社会认可和相关机构的重视, 不具备当前社会所墨守的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和就业加分的条件。从这点延伸, 只要扩大民歌在市场中的经济利益比重和增加民歌在娱乐界或者其他可以取得既得利益的平台上的展示机会, 那么, 民歌的发展和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重要性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 此方面的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仍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对民歌的发展重视起来并给予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支持。
第五, 利用社会上的有效资源, 为学生提 供才艺展示和专业学习的机会。在当代的娱乐行业中, 为音乐人才提供展示平台的媒体和机构日益增多, 在一些收视率较高的娱乐类选秀节目如《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 也走出了很多年龄不一的优秀民歌选手。这种机会的出现, 为民歌发展的重新起步提供了机会, 也为民歌人才的培养工作增加了挑战。这些平台的出现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成长和锻炼平台。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厌学情绪 分析及应对策略
厌学现象在当前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中表现突出,危害很大。学生往往由厌学发展到逃学,再到辍学,使得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从而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深入分析高职生厌学的成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一位高职学校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现状
从本质上来说,厌学就是因为学习不符合学生的意愿而使学生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倦、厌烦学校生活的情绪反应。调查表明,目前高职生的厌学问题非常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他们对为什么学、为什么读书等问题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目前我们广西百色高职生的生源来看,绝大部分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我们知道每年高考满分是750分,而广西高职生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是200分,百色职业学院多年因招不满甚至降到150分。所以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2、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亟待提高。他们绝大数都是刚刚经历过三年辛苦的高中学习和生活,到了高职因为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更没有班主任或学校时时监督,所以他们对上课、作业和考试等学习活动持消极冷漠、马虎应付的态度,表现为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或用手机上网聊天。
3、自我约束能力差,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违规违纪问题凸显。高职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良习惯相对较多。在大学,犹如进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也没有老师会时时刻刻管制着。
二、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
影响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家庭等条件的制约。但厌学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难导致读书无用论思想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学校里抬头。随着90年代末大学院校的扩招,大学门槛接连降低,直至录取率高达80%以上。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标准也更倾向于高文凭、高学历的那些虽然专业技能掌握较差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本科学生,忽视虽然专业技能较熟练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高职生,这就导致高职生感觉就业无望、读书无用,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教育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高职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改革力度不够,课程体系老化、甚至不成体系、教材陈旧和缺乏新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其次,高职学校当前开设的一些基础课程,内容过深,部分甚至是本科教材的缩版,然而现在的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按现行的教学要求,听课显得吃力,因此在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厌学情绪浓厚。
3、高职学生自身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偏爱普教、歧视高职教育,这体现在近几年来高校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且幅度大,比如今年广西三本录取分数线约330分,有的甚至更低,以往的高职学校录取分数都比这高。由于部分三本的这种录取方式,高职学校开始实行只凭高中毕业证即可直接进入高职学校学习的零门槛。
4、不良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无疑冲击着高职生的心灵,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产生了一种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怕苦怕累和不愿学习的现象。
三、解决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对于普遍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纠正和克服高职学生“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很多,在此就我院采取的几点对策与大家探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面对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只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主动适应学生,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3、因势利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厌学的内在因素是心理障碍。对于厌学现象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
4、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和缺少学习动力等实际情况,学校要改革教学制度,对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补习,而不应匆忙就让他们接触专业课,而是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充分考虑高职生的生源质量,积极调试自己的心理,主动去适应学生,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组织方面,要按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基础,因材施教,重在行为习惯、学习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5、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此,学校要为学生的实验、实践、实习、顶岗创造良好的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参加各类专业、相近专业和岗位操作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就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操作证书,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胜任各项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增强就业竞争力。
6、协调配合,营造高职教育发展良好的宏观环境。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增加政府投入,确保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和高职教育占同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助学政策体系,扩大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到接受职业教育的行列,以求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秉权,李小松.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解析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M].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周志军.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M].中国科技信息,2008.
目前,厌学现象是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里疾病之一。我校是农村九年制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刻。对于厌学学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纠正和引导,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造成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又有家庭原因,往往家庭原因最易被忽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照未来的“雕塑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
面对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通过调查确定对象,并对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希望从中找出家庭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帮助扭转学生厌学这一不良局面,配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更好进行。本文就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对厌学现象的成因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优越的家庭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尤其是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给我们这里带来了很多的机遇,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大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而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信奉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更何况现在孩子不多。所以他们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溺爱、娇惯,对孩子言听计从,姑息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这样孩子就没有上进的动力,不知道确立自己的目标,也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富裕家庭,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怕吃苦,怕受累,学习缺乏动力,遇到一点点困难时,缺乏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稍有难度,成绩略有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孩子畏难、退缩时,有的家长不是鼓励、帮助,而是一味地纵容、容忍。例如有一位家长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明显退步,不肯做作业时,无可奈何地对老师说:“我们也不敢去逼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该怎么办?还不如随他去。”家长这样态度,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在学习过程中不产生厌学情绪才怪呢?
产生学生厌学现象的另一原因是,富裕起来的家庭,往往环境较好,这本来应该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但由于有的家长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过年过节更甚,他们通晓达旦地打牌、搓麻将等等,对孩子不问不闻,一方面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另一方面,也使孩子耳濡目染了这些不良习气,使他们小小年纪就爱上了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娱乐。有的孩子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玩物丧志,最终沉迷于娱乐之中,而抛弃了书本,导致厌学、弃学。
2、离异、单亲家庭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有强烈的思恋情感,但是由于相见的次数极少,大多数通过电话交流,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减少,父爱或母爱的被剥夺,时间稍长,容易造成这些孩子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能自己解决,若自己解决不了的,则不了了之,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离异、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一般来说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他们的子女多半由祖辈抚养,而祖辈对孙辈总是极为纵容、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不了解孩子,常以迁就为最佳教育方式,寄希望于年龄大了以后会懂事、讲道理。因此,平常重视生活上的呵护、爱惜,而缺少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关心,久而久之,造成厌学。
3)有些离异家庭再婚,后父或后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又缺少交流与了解,容易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有些后父或后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采取消极态度,对子女不问不闻,出了事情也不过问。这些子女容易自卑,心理情感闭塞,也容易产生厌学。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且父亲或母亲又忙于工作,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少年的引诱,从而导致逃学厌学。
3、家长观念错误,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他们对孩子放松要求,任其自然,成绩好坏一个样,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旦成绩出现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数不少的一些家长迫于当前的形势,急于无奈,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误导下,便演绎成了粗鲁式的教育给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不和
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有些家庭夫妻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体验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是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孩子就会去寻求情感补偿,这样孩子就无心顾及学习,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与不信任。夫妻吵架、打骂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样的孩子整日提心吊胆,心事重重,上课时精神难以集中,在家又无法安心学习,容易造成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4、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考试分数自然会降低一些,于是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小学时每次考试成绩多少多少,你看你现在才考多少。这时家长就会大发雷霆,或者一天抱怨,让孩子的压力无形增大。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就会懈怠,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学生的成绩就会下降,厌学情绪就回随之而来。
二、预防初中学生厌学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子女厌学的重要保障。面对孩子的厌学,我们如何预防呢?
1、转变观念
把再穷也要“富”孩子变为再富也要“穷”孩子。因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所有的孩子长大以后早晚是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闯一片天地的,与其到那时面对困难挫折惶惑无助,不如让他们摔摔打打,“摔”出勇气,“打”出能力。父母亲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可耻的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精神振奋和手的技巧相结合的活动,劳动反映了人对他人、集体和祖国的态度”。他又说:“对劳动永远保持崇敬之情,这是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幸福源泉”。让孩子参与劳动,参与公益活动,能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培养了做人的高尚品格。
2、家长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孩子不爱学习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有的孩子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质疑,是从父母那里学得的。而且,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通过学校的再教育,也很难更改。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在工作之余进行正常的适当的娱乐活动,是不容置疑的,但首先得保证子女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也必须予以关心。家长一味地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在一个家庭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矛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受害者、牺牲品。所以大人们不管是吵闹也好,打架也罢,静下心来,为孩子想一想,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为子女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平时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子女在校情况,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增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关注子女,学会沟通 作为家长,不管工作繁忙,也应抽空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子女的交友情况,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疙瘩时,家长应主动与其沟通,好好加以引导。一旦父母平等地和子女交流,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了。不容置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综观各种成功的家教各案,无不说明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在孩子进步时提醒孩子要戒骄戒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比那些命令式的、棍棒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4、正确估计孩子的学习能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家长要正确估量子女的天赋和能力,家长要从全方位去培养孩子,不能眼睛里只有分数,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帮助他们确立阶段性目标,正确把握成长规律,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着眼实际,一步一个脚印,让孩子在快乐中进步。
作者/编辑:王磊(admin)更新时间:2009-12-1 【字号 大 中 小】【保护视力色:】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今社会背景:
*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2、当今农村中小学教育背景:
每天,我们的办公室里总有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在办公室里接受老师的“小灶”;每一次下课或是测验完,总少不了老师的牢骚:“这些孩子怎么不喜欢学习呢?”学生成绩上不去,老师、家长范畴,唯独学生仍自享其乐„„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上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然而,透过小学生成绩,我们看到频繁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相应的重视和兴趣。相反,随着农村小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反思与对策”这一课题,通过对本校一些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调查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1、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到底如何?
2、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3、中小学生厌学现状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
4、我们该怎样找到矫正的路子?找到哪些办法、对策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
解决了这些问题,希望使这些厌学的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三)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我乡学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再加上近几年大多数的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学习根本无人问津,学生的自我控制差,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本课题的名称为:《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2、关键词有:“农村中小学生”“厌学”
农村中小学生:指在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6-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在当前的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假设
1、社会引起的厌学原因
2、学校引起的厌学原因
3、家庭引起的厌学原因
4、时代引起的厌学原因
5、学生自身的原因
6、其它待挖掘的原因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的现状、原因,然后反思,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本校校学生厌学现状
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旨在掌握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的现状,只有摸清了情况,才能更有利于调查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2、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的个案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类学生的个案研究,来分析掌握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
3、针对各种影响源,进行反思写出调查报告
在调查了解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后,我们要引导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要反思,并且针对影响源,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其他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4、针对造成厌学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对症下药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造成厌学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周期一年,(2008年9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构建课题目标,确立研究内容,制订实施方案。
2、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及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知识,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使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基础。
4、专家引领,各方收集资料,设计问卷。
5、完成前期各种调查,(学生、教师两个方面)了解现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写好调查报告,为进行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
1、通过调查、观察、问卷、心理测量等方法找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2、针对由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和教育方法不当引起学生厌学这一直接原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扬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有特长和有研究能力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3、针对小学生出现的厌学情绪的影响源,对症下药,研究相关的对策。
4、做好各研究阶段的资料收集,及时撰写好经验和好的做法。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2月)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送审。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索引法
查阅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3、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5、进行博客交流
信息化的时代,用现代化的交流手段,掌握更新更直接的信息,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6、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
2、发表论文
3、发表教学案例
4、发表个案研究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陈福光
在广南县“举全县之力,攻‘普九’之坚”“‘普九’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特殊日子里,全县各乡镇初中都在为抓好学生学额巩固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寻找出一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有效捷径。当然,我们也不会无动于衷!
为破解篆角初中学生厌学、辍学难题,在校长的授意和县教研室课题组的指导下,时任篆角乡中心学校教务主任的我与本校课题组的几位老师一起于2007年7月对本校十九个教学班中的47名厌学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厌学原因)包括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读书有没有前途、是否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家庭是否贫困、父母支持读书与否、学校管理是否有问题、老师是否体罚、差生在班上是否受到歧视等10个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式调查。课题组在组织专项调查时,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回收到47份。在接受调查的47名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的有41 人,占总数的87.23%;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有14人,占总数的29.78%;认为读书无用的有6人,占总数的12.76%;受打工经济影响的有8人,占总数的17.02%;家庭困难的37人,占总数的78.72%;父母不支持的2人,占总数的4.2%;认为学校管理差的有12人,占总数的25.53%;认为老师会体罚的有5人,占总数的10.63%;认为差生受到歧视的有15人,占总数的31、91%。另外,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缺少亲情,体弱多病,生理、心里有一定缺陷,受社会负面诱惑,自身生性贪玩、性格孤僻、小婚等导致厌学或辍学的有41人,占总数的87.23%。
以上调查情况表明: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基础差,家庭困难,差生受到歧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校管理差,受打工经济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教师偶尔体罚,父母不支持。还有就是“留守儿童、少年”这一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更是十分严峻的。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通过召开会议,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生厌学的种种原因之后,制定出了比较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把继续开办好农村初中综合教育班作为解决我乡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良方”,在总结前两届综合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加强管理,充实综合班专业师资力量。并通过与文山农校、州技工学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整
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格和效益,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了学生厌学的比
例,使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爱学,乐学,学有所用。
此次问卷调查,课题组从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中分析研究并归结出了
以下八条破解学生厌学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对策:
一、大造舆论,大搞宣传,让“普九”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把“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口号在学生中喊响唱响。
二、扶贫济困,想方设法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帮助学困学生。
三、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组建问题学生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的心理话,帮助
学困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四、走近学生,俯下身来与学生谈心,不仅在学习上要关心学生,在生活上
更要关心他们,尤其是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找
准“病”因,对症下药。
五、关注“留守少年”,教师要当好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多与家长保持联系。
用师爱弥补亲情。
六、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现学生的闪光之点和得
意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管理上一定要做到严而有情。对学生既要关心
帮助,但也不能姑息迁就。
八、普及与提高并重,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宣传和奖励优等生,发挥优等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问题找到了,对策出来了,老师们“对症下药”目标明确了,干好工作的合力也就形成了。通过努力,我校厌学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步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明显提高。在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各项工作也是成绩斐然。
一是“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检查验收。学校督导评估、校园文
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德育工作呈
现新局面,学校于2007年9月获得“云南省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是在普教中渗透职业教育,办好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努力使这部分学生由厌学变得愿学、爱学、乐学,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与文山农校、文山技校、广南民职中联合办学,成功开办初中综合教育班并得到州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是教学常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提高,学校的书卷气越来越浓。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县统考成绩明显好于往年。2008年中考突破历史新高,陈琳同学以640分的实考分,名列那洒考区第一。共有12人上文山州一中录取线。
五是学校的“科研味 ”越来越浓,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步形成。全乡教师共撰写教育论文和经验文章1500多篇,先后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和获得县以上奖励167篇;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奖75人次,在乡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评优活动中获奖900余人次。
以上事实证明,在篆角乡人口素质偏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并且得到省、州、县相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首先得力于上级的关心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再就是学校参谋得力—研究的路子是对的,方案是可行的,方法是可取的,经验是成功的,成绩是显著的。
1. 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农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房改造、道路硬化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于是借便利的交通条件, 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总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区学校, 这样造成农村中学学生流失, 学生人数减少, 优等生往往留不住, 生源普遍较差。造成农村学校学生竞争力不强学习氛围不浓厚, 极少数优等生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久而久之,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就有了厌学的想法。
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农村学生和城区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他们认为那都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 就算完成了任务, 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更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 指出努力的方向, 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心。如上课自由散漫, 自主性、积极性较差, 不按时完成作业。时间长了, 孩子的学习自然跟不上, 越是跟不上, 越是不愿学习, 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自己没有文化或因文化程度较低, 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对孩子的要求无限度地升高, 又不讲究教育的方法, 轻则训斥, 重则打骂,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近年来, 农村家庭中, 父亲大部分外出打工, 孩子多有母亲操心, 对于一些男孩, 母亲是管不住的, 加之爷爷奶奶的要求和爸爸妈妈的要求不一致, 使孩子觉得爷爷奶奶就是他们的保护伞, 不好好学习也没多大关系, 以致成绩下降, 慢慢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另外, 根据自己的调查发现, 农村学校问题学生很多, 例如单亲家庭对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导致学生很少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且养成了不少恶习, 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这类学生着实让人头疼。老师们要求一旦严格, 也会产生厌学心理。
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尽管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 但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办学水平所限, 没有创造出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 加之一年一度教师调动, 家长有些不放心, 学生由于老师的更换难以适应, 个别教师评价方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挫伤了学生自尊心, 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学生厌学、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4. 自身因素的影响。
受周围事物的影响, 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没有成就感。由于成绩越来越差, 考一次自尊心就被打击一次, 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 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动力。有些学生攀比心强, 不思学习;有些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 只好硬着头皮过完一天算一天;有些学生与教师关系不融洽, 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导致师生之间冷漠、对立, 由“恨师”而“厌学”。
二、学生厌学的对策
1.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学校周边地区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和镇 (乡) 派出所联手切实加强,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 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 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 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既不能溺爱子女, 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 父母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必须明白, 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 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 做到相互理解, 相互沟通。
3.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 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
4. 教师必须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在讲课时应特别关注那些注意力分散、意志力薄弱的学生, 促其思考和钻研, 在布置作业时应分层要求, 使其循序渐进;要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减少考试的次数, 不搞排名统计。此外还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吸收不同个性倾向的学生参与, 以展示其才智, 认识自身价值。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 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5. 班主任应经常深入班级,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 讲究工作方法,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真心感召他们, 打动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作业布置适中, 分层处理, 区别对待, 减少厌学学生人数。
6. 对于学生自身来讲,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 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凡事从大局出发,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 在日常生活中, 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懂得生活知识,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 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 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一是学生基础普遍太差。体校学生的特点是贪玩好动,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学习新内容时感到很吃力。学不好,就没有学习兴趣,越没有兴趣。就越学不好。随着知识深度和难度的加强,学生的厌学心理也渐渐产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列举一些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活实例,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教育他们树立自信心,改变过去情绪低落、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的状态。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绝对不能拖延讲课时间,加大作业量,大搞题海战术,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二是学生受客观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在体校上学,就应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他们要比普通中学的学生任务更重。体校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训练。训练强度加大,训练时间加长,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有的学生还有比赛任务、集训任务,这样,学生在外的时间越长,耽误的功课越多,就越没有学好的信心。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学习好与坏一样的错误观念。最终结果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逃避学习任务。久而久之,慢慢产生了厌学心理。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相对开放性,与他们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具体地讲:一是以“情感”为纽带,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三是体谅学生的实际困难,多与他们沟通思想;四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以“情感”为钥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铲除厌学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早恋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本文讲述了早恋的形成,早恋的特点,早恋的种类,早恋的危害,早恋与友情的区分,早恋的预防策略以及其处理。
[关键词]:早恋,危害,预防,策略,处理
一、什么是早恋,以及早恋的成因分析
早恋,俗称牛犊恋,指青春期之前出现恋情的恋爱。早恋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早恋由环境因素引起,与早熟引起的性兴奋与性萌发有关;也与少女的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陷入早恋之中的少男少女因爱到互相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情绪是欢愉的,情感是纯真的。由于早恋中情感处于主导地位,通常都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与性接触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早恋少女满足于温馨的情感氛围,卿卿我我的语言交流。当然,也有部分人基于性冲动而发生性行为。
引起中学女生早恋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步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中学生“早恋”的主导因素,除此以外,由调查可发现,引起女学生早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2)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有的被有钱的男人玩弄。
(3)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4)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以上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极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离家出走,或做出“偏激”行为。
(5)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因家长本人素养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女儿的成长,使她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6)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都使她们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7)年幼无知,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遇到坏人容易受骗上当。
(8)由于共同学习、工作的关系,互相爱慕,产生了较纯真的感情,但未能理智地处事,产生极大的感情烦恼。
二、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朦胧性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
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
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
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三、早恋的分类
第一种,爱慕型,即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早恋;专长型,就是因为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而产生的 早恋;品性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早恋。
第二种,好奇型,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就 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第三种,模仿型,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第四种,从众型,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龄群体。第五种,愉悦型,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第六种,补偿性,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感情补偿是指青少年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恋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第七种,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 早恋关系发展。
第八种,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变态心理。这些都会诱发青少年的早恋现象。
第九种,父母鼓励型,即一些“新潮”家长用一种“新型”育儿观念鼓励子女早恋。他们认为如今的社会处处讲竞争,工作、恋爱„„孩子现在不锻炼,将来要落后的。现在流行的就是能挣会花,讲实力、竞争意识,教孩子„孔融让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十种,网恋型,即中学生在聊天网站谈情说爱与“网友”约会见面。
四、早恋的危害
有人说,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不仅如此,早恋还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认清早恋的危害,时刻敲响警钟,对于青少年防微杜渐,避免产生不当的恋情是很有帮助的。一般认为,早恋从以下几个方面危害青少年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
1.影响学习和生活 有的中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或者认为:“相爱产生动力,促进两人学习”,这些都是极不客观的。实际上,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以对方为航向,感情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
下降的,许多早恋者两人交往虽然很隐蔽,之所以最终还是被家长、老师发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成绩下滑引起家长的注意,追问之下,道出实情。
2.早恋更容易使人受到伤害 青少年态度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
3.早恋者容易出现性过失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对异性欲望强烈,容易激动,感情难以自控,行为容易冲动,容易凭一时兴致而不计行为后果,从而出现一些越轨行为,如未婚性行为、未婚先孕。这些行为一旦出现,会让当事者羞于见人,担惊受怕,即使当时不觉得怎样,但日后给她们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成年后感情生活的影响,往往也是难以弥补的。在一个对性犯罪罪犯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出现性罪错的年龄在15—19岁之间者男性占50。1%,女性占71.9%。反过来讲,青少年时的性罪错与他们日后走向犯罪道路有着不容否定的关系。
4.“早恋”极难成功 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向婚姻的殿堂。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据王友平对大中学生的调查,有恋爱史的学生中,有42.9%的人调查时已中断恋爱关系,有30.2%的人表面上虽然保持恋爱关系,但心中明白分手是迟早的事,仍然保持恋爱关系的仅占26.9%。即使早恋走向婚姻,这种婚姻的牢靠性也值得怀疑,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在离婚案件中,男子在23岁之前结婚的占的比例最高,而其中又以19岁结婚者为最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的现状想到自己的结局,早恋者快悬崖勒马,亡羊补牢。
5.早恋易得精神疾患俗语说“危险的17岁”,但实际上青少年的危险年龄比我们想象的更早。美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显示,在17岁前便谈情说爱的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为日后患上精神疾患埋下伏线。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一些社会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论这些少年人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型的精神病。这项历时4年的研究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被男女的感情关系所伤。研究显示,感情纠葛使女孩子发展成忧郁症的机会增加了三分之一。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何在美国和英国,年轻女子患上忧郁症的机会是年轻男子的两倍,而患相思病的男孩子则比女孩子有更多转向犯罪及酗酒的机会。
五、正确区分友情与恋情
在学校,异性同学之间正常的交往、互助甚至建立一定的友情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友情与早恋是有区别的。友情是公开的、坦诚的,一般为多向性的。所谓公开的、坦诚的,就是说同学间的友情,在老师、家长或其他同学面前不仅从来不避讳,不躲躲闪闪、不偷偷摸摸,而且愿意让他人了解这种友情,有时还可以以这样的真挚友情而自豪。所谓多向性,就是说与某同学友情笃厚,还可以与另外的某同学或某几位同学也友情甚好;也允许或接纳那位同学与其他一位或几位同学都交上朋友。
而初期的恋情是隐蔽的、自私的、单一的,一般表现为主动寻机相助。这种交往从开始时就不想让家长、老师或大多数同学了解,也不愿意他(她)再考虑与另外的异性同学建立更为亲密的友情,而总是绞尽脑汁地去创造条件、寻找机会尽力给对方以关照或帮助,以求得对方的好感。
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来说,对异性的好感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有了这种心理也并非就是洪水猛兽,并非十分可耻,关键是自己怎么调控,怎么把握。
友情、好感与早恋有区别也有联系。友情、好感是恋情的前提,没有友情、好感一般是不会发生恋情的,恋情是友情、好感的发展。因此,少男少女们必须注意把握好友情、好感
与恋情的临界线。当对异性的好感不自觉地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并且情不自禁地去注意观察其音容笑貌,留意对方的言行举止,对对方的喜怒好恶反应敏感的时候,不论对方是什么反应、什么态度,不论双方是否谈论有关恋情的问题,就已经到了临界状态。?
根据调查,凡是有过早恋经历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下滑,尽管有的同学最后考上了大学,但也没有达到他(她)的才华应达到的水平。由早恋发展成真正的婚恋的成功率极低。现在十六七岁,到研究生毕业还有10来年,就是一般本科毕业还有六七年,这期间双方都将发生较多变化,在今后新的环境中会遇到更可心的朋友,谁也把握不住。从多年的经验看,有的双方上了不同层次或不同地方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工作,中学阶段的海誓山盟全都灰飞烟灭,白白耗费了宝贵年华,换来的只是心灵深处的伤痛。
六、预防早恋的策略
(1)“性知识教育”策略.青少年性兴趣的产生在于性欲的激发,这是由于性腺激素的大量分泌造成的。一些性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越来越对性发生了兴趣。尽管这种兴趣是隐蔽的、难于启齿的,而且还带有明显的羞耻感,但仍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和以各种方式强烈地表现出来。青春期学生在两性之间产生爱慕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对性信息反应迅速而敏感,对异性爱恋情绪易激动兴奋,又不善用理智调节情绪。中学生“早恋”现象就是典型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为此,老师要根据女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某种性问题来临时及时向学生传授性知识,对她们进行必要的性心理、性生理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尽量解除其神秘感和好奇心,了解到性行为对女孩子所能带来的伤害,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调整自身的心理活动,把好奇心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己人”策略.女生情感较细腻、敏感、丰富、脆弱,心理较微妙、复杂,故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除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生理知识、法制知识外,更要有诚挚的爱心,尊重理解学生,同情她们的不幸,把学生当作自己人来看待,而不是管教的对象,时刻注意“自己人效应”的运用,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是她们的贴心人,能够帮助她们解决困难,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喜欢你,消除学生对老师所抱的戒心,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观点、态度,提高心理辅导的成效。
(3)“榜样教育”策略。不少班主任感受到,良好的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不少富有经验的中学班主任,他们在维系良好集体风气的做法上,共同之处就是重视榜样的力量作用,坚持把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介入点,使学生们学有榜样。在处理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时,班主任也可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以邓颖超大姐对妇女提出的“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为题,通过树标兵,学先进,使女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中学生的美和追求,在她们中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谁早恋会被同学们看不起,谁没有理想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从而净化她们的心灵,掌握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分寸,不使异性友谊变为爱情。
(4)“主题班会”策略。在进行榜样教育的同时,班主任要利用系列化的活动,正面引导、反面警策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组织如下一些主题班会课:《我所喜欢的少男少女形象》;《女生的自我保护》;《异性交往的准则》;《意志力与成材》;《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怎样的中学生最美》等。
(5)“故意忽略”策略。就是对学生的行为故意忽略。如果老师、家长觉察女学生的早恋行为时,马上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地控制和禁止,或采取“监视”、“搜查”,“恐吓”等简单、粗暴的做法,只会引起负面效果。这时,“故意忽略”反而可让她们有自我反省的时间,冷静地处理感情。
(6)“小信箱”策略。有时,对“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并不是
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有一个适应和调节的过程,如在班中设立心理咨询小信箱,能为产生早恋烦恼的学
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也使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扫清成长道路上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7)“自我教育”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方可能实现”,“只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市场经济、信息时代呼唤加强自我教育。在目前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下,如何提高青少年抗腐蚀的能力?只有提高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自觉取舍的自我教育能力,女学生才能在纷繁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吸收正面营养,抵御负面因素侵蚀,控制自我和超越自我,增强自尊和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立志做生活的强者。
七、早恋的处理
实践证明:对早恋问题宜导,不宜堵,如粗暴禁止,简单化处理,常常事与愿违。
作为班主任工作,不仅搞好班上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更重要是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那就是 —— 早恋。早恋是必然(生理发展)与偶然(机会相遇)的结合,属于正常(生理发展的必然)中的不正常(不能控制,过早发生)。所以,对待中学生间的异性交往,第一:不宜夸大性质大惊小怪,以免伤害中学生的自尊心,第二:粗暴干涉也多有后患,“支持和指导”是唯一的选择。在处理早恋问题时,放任与强行阻止,其结果都是异途同归:影响学习、影响成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转移、诱导才是合乎规律的对策。在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个人看法与同行交流。
1、班主任及家长应争取得到早恋学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育差别较大,又都处于性敏感期,故对早恋者的教育不宜采取集体中公开批评或不点名暗示批评,因为这种方式易给早恋者造成无形的思想压力,进而产生消极抵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例如:有一天,中午我在检查纪律时,突然发现在写恋爱信,内容写得不多,但体现双方很深的情感。事后在没有任何人知道情况下,私下找他们谈心,并没有吵他们,也没在班上批评,只是细心地讲解,讲清做人的道理,正常对待双方的早恋问题。这样,他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为此,班主任对早恋学生的教育应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出发,以真诚平等的、循循善诱的个别谈心为基本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
2、引导早恋学生认识到早恋的危害
班主任与早恋学生在彼此了解、信任的融洽气氛中,要向早恋学生讲明早恋的危害和中学生对恋爱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确中学生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代,是为一生事业打下基础的时候,此时分散精力去谈情说爱,势必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阻碍自身成才;而且,爱情要求当事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作为经济上不独立,精神和人格尚未成熟,事业上未定局,个人兴趣、爱好、理想还可能有很大变化,未来人生道路还会遇到许多曲折的未成年 中学生,没有条件、没有能力处理这些关系人生命运的大事,只有自觉走出个人狭小的情感圈子,投入到集体中,充分利用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才能早日成才。
3、指导早恋学生充分发展自我要想早恋学生彻底地走出早恋的情感误区,班主任必须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寻找自己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首先应了解早恋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特长爱好,培养其兴趣,让其在集体中充分展现自我特长,发现自身价值。例如:在前两位同学恋爱中,通过细心教育后,有很大的改观,为了不让他们无所事事,能体现在集体中有一顶的兴趣。在此,根据这两位同学的特点,男同学身体很棒,个子很高,显得挺威武,是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学生。这样,我给他一个很光荣的职务“安全委员”。管理学生一切安全事项,知晓同学们思想动态,拿出一定的方案和实施意见,有难处地方,交班主任进行调解。而女 同学恰好是一个爱画画,常写有一手好字,我就把办黑板报交给她负责。可是她很有兴趣,在同学们中收集材料,寻找图画,办得很有特色。有血有肉,每三周却主办一次。通
过这样,他们感觉很有兴趣,淡化了那种恋爱情感。为班上做出一定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读,对他们提出必要的要求,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引导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由于中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约之以规,学校与家长配合,监督实施,使他们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4、接受“爱情教育”
爱情,这人世间美好的情感,本应由我们的教育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因为,爱情并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而是一种“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没有这种复杂,就不能称其为爱情,更不能和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的教育本该负起自己的职能,在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爱需要疏导,教育要有艺术性,要有正确的方向。我们如何在爱未萌发之前使它化做涓涓溪流,而在爱情迸发之后来„大禹治水‟呢?这就需要我们的“爱情教育”。
5、关爱“早恋”学生要丰富他们的社交内容
相当数量的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是社交范围狭窄,如果设法丰富学生的社交内容,扩大其交往的队伍,而不是单独与某一个异性伙伴独处,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酸涩的“青苹果”早熟。对校园的“早恋”现象,必须采用“疏”的办法。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式,让这些中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与恋人的关系,明确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文化知识上。
6、少戴“早恋”帽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异性吸引,父母谓之“早恋”,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孩子花费精力影响学习;把握不住自己,偷吃禁果,误入歧途„„紧张焦虑的心情不难理解,但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不能随便的戴“早恋”帽,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转变成真正的早恋。
【中学生厌学成因及策略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别人---英语教学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06-29
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09-21
中学生英语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策略论文11-03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06-11
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实施方案12-01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6-01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10-03
小学生近视成因的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