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项目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湿地公园项目(精选8篇)

湿地公园项目 篇1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xx湿地公园项目

(二)建设地点:xx村

(三)建设工期:20xx年—20xx年(5年)

二、建设条件及规模

(一)建设条件:白云湖公园旅游开发项目已纳入国家级发展规划,其选址在四川省第二大中型水库——全民水库,该水库建成于1960年,坝高31米,坝顶长178.6米,库长约15km、主沟深约20~50m,水域面积约1.1万亩,是5万“愚公”仅一年奋战的.劳动结晶,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库区“朱家坝”和“贺家坝”自然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宜人,有极高旅游观赏价值;尹家大岩洞、龙洞、仙女洞、牛尾寨、白云寺、黑风寺、漏山寺、五块石等人文地理景观,极具传奇色彩;同时,库区野生物种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二)建设规模:计划用地5000亩。

三、建设内容

依托四川省第二大中型水库全民水库独特的山水资源,“朱家坝”和“贺家坝”自然风光,挖掘尹家大岩洞、龙洞、仙女洞、牛尾寨、白云寺、黑风寺、漏山寺、五块石等人文地理景观,依山就势建设避暑山庄、观景亭台、骑游登山步道、水榭楼阁、渡桥,在库区下游及西溪河两岸开发生态养老、休闲疗养、体验式种植庄园、特色风味餐饮、乡村风情酒店等。

四、投资估算

项目估算总投资30亿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五、市场预测

该项目旨在打造成为四川景区中的经典自然湿地公园,通过邓小平故里的影响力提升在国外知名度,将自然美景和故事传说相结合增强景区吸引力,激起人们对景区文化传承的好奇和和美丽自然的探索,市场范围不仅覆盖西三角经济圈上亿人口,还能有效扩大至全国各地,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六、投资效益

(一)经济效益:通过精品打造,景区每年可以吸纳各类游客300万人次,按人均消费500元计算,可实现总收入15亿元/年,利税3亿元。估算投资回收期约。

(二)社会效益: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能够直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建成后可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园区品质,优化库区环境。

七、优惠政策

享有国家普惠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xx市及协兴园区规定的旅游招商有关的土地、建设、规划、税收、金融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包括现行和将来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八、合作方式

湿地公园项目 篇2

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湿地不可替代。众多学者对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保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 为科学开发城市湿地公园作出了积极贡献。

美国学者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开始对湿地进行研究, 主要对象包括淡水湿地和泥炭地。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滨海湿地成为美国主要的研究对象, 同时泥炭地结构研究也普遍受到关注。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为湿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到了20世纪70年代, 生态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开始对城市湿地空间展开研究。基于生态视角的研究不再将目光集中在某块湿地的治理上, 而是将湿地空间里的自然因素, 包括水体、植被、动物、滩地等的内在联系加以整体规划, 从而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由此可见, 国外对城市湿地研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中国,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湿地公园规划和保护开发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92年中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200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公布实施, 详细论述了中国湿地概况、中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问题、中国湿地的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等。2004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2005年2月, 建设部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中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管理的四大方针“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同年5月, 国家颁布了《中国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纲要。6月, 建设部推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 使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有据可循。8月, 林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 要求有序发展建设湿地公园。

2006年1月, 我国出版了《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一书, 为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依据。从2006年起, 我国开始启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明确提到2030年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等措施, 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该规划将全面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 从而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 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使我国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从不断完善的湿地发展政策导向和技术规范中, 可以看出此类项目越来越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 湿地公园项目除具有一般项目特点外还具有两大特点: (1) 建设的前提是要保护, 因此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破坏已有的生态系统, 环保要求极高, 需要进行水质监测和自然资源保护等; (2) 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关注工程结果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湿地公园项目在建设过程中, 更关注开发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湿地公园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相比一般项目要高, 如何防范和降低生态风险也是众多施工企业关注的焦点。

二、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特点

湿地公园项目建设需要确保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但是, 开发建设本身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一旦开发和建设过程不当, 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无法自我净化和调适, 就会引发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破坏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 这会给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带来风险。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施工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建设过程承包商需要面对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如当地居民、投资方、当地政府、当地建设法规监督部门等等。在建设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居民的抵触甚至破坏;政府对承包商建设保护措施的不满;某些施工方法违反了地方环境保护条例, 受到地方监管部门的停工处罚;项目投资者因缺乏湿地开发经验, 对既定的规划设计不断提出变更要求;承包商自身因为对湿地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要求认识不足, 施工组织不当等等。因此如何组织好湿地公园项目的开展, 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是该类项目施工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2. 生态风险较大。

在对湿地公园进行施工过程中,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可能导致树木植被的破坏, 例如:施工材料和建筑垃圾堆放会造成对灌木草场履压而减少绿化面积;湿地公园内交通干线、桥廊亭、步道的建设也会造成林木砍伐和草场履压;建筑材料选取不当, 材料本身会对湿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建设过程中, 会有大量施工和交通机械进入湿地, 施工和交通废气排放以及施工粉尘的产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等。所以, 湿地项目的生态风险较一般项目要大, 需要预先详细辨识和分析,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生态风险应对策略。

3. 施工环境复杂。

湿地公园项目往往地形复杂, 施工条件较为恶劣, 尤其在一些泥沼地施工, 大型设备无法进场, 原材料难以送达, 导致进度延误, 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在施工方案设计时必须详细考察湿地的环境状况, 充分估计施工环境所造成的困难, 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

三、江洋畈工程的施工管理实践

1. 江洋畈项目的工程概况。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为杭州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 共19.8公顷, 西湖淤泥在历经几次疏浚后, 于1996年选择将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江洋畈库区, 该工程于2003年完工。在历经多年的表层自然干化过程后, 数百年来沉积于西湖淤泥中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 江洋畈形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

但因淤泥地几乎无任何承载力, 人员根本无法进入, 为确保安全, 江洋畈一直以铁栅栏和铁门与外界隔绝。2008年, 开始启动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项目, 以保护为前提, 以湿地为特征, 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三面环山、一面临路的有利环境, 挖掘和展示这一区块优厚的生态资源。

整个公园是在保护原生态和西湖淤泥滋养的次生、湿生态植被环境下搞开发, 是一个包涵多个领域和多个专业的综合工程。湿地内被种植和生态修复面积共160000多平方米, 水系边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共10000多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工程, 公园主景区水系开挖总面积为11108平方米, 共挖土方13329立方米。公园山林绿化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 西北山体建成观景游步道530米。

2. 江洋畈工程施工管理难点。

(1) 施工条件复杂恶劣。

江洋畈生态公园是湿地工程中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和特殊的一类, 工程施工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 全是淤泥, 最深达20多米, 含水量高达284%, 几乎无任何承载力, 机械根本无法进入;淤泥较强的流塑性, 导致施工场地地质情况变化多端, 而堤坝下面就是通贯钱江大桥的浙赣铁路及304国道的必经之路, 一旦堤坝出现危情影响巨大。

(2) 施工难度高。

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项目涵盖建筑、桥梁、安装、绿化等各个领域, 对施工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要求都非常高, 既要环保又要保证安全, 材料和工艺是否适合淤泥地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使工程困难重重, 非常规工程可以比拟。而公园中穿越整个淤泥区的道路、水系开挖, 景观木栈道和横跨库区的两座桥梁, 是建设项目中最为艰难和危险的项目, 特别是淤泥地基沉降的不稳定性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能否解决好上述难题将直接关系到公园建设和项目投资的成败。

(3) 施工组织任务艰巨。

工程施工内容涉及面广且工程量大, 整个公园是在原生态环境下搞开发, 包涵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综合工程, 在工程进展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总承包单位和专业分包单位被组织起来参与建设。每个参与建设的组织和个人能否真正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专业的问题,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过失、疏忽甚至恶意等行为给整个工程造成损失。

工程开工后, 受现场条件限制, 只有一条沿山而建的临时施工道路可供各施工单位使用, 在多个工地平行、集中施工时会影响施工物资的运输和现场施工的节奏, 极易造成怠工, 并有可能最终会形成整个工程进展的瓶颈。因此, 有效、有序地组织好参与建设的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和个人, 充分发挥工程管理力量变得十分重要。

3. 江洋畈项目的施工管理对策。

(1) 破解淤泥土施工难题。

淤泥地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使工程困难重重, 非常规工程可以比。公园中在昔日无人可进入的淤泥区里, 开辟出一条施工通道, 是进入库区施工的第一个挑战, 在淤泥地上回填塘渣, 既危险又复杂, 石块填下去会随淤泥游走。面对这种情况, 施工人员采用边挖边填、反复压实的办法, 累计填塘渣5~6米, 逐渐使地基沉降稳定, 为后续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公园中水系开挖, 就是要将淤泥挖至一定深度, 这又是一个大难题。这边挖下去, 旁边的淤泥又流过来, 连续几日的挖掘几乎看不到成果。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试验, 施工人员采用边挖边铺毛竹片、砂石袋、黄沙的方法, 挖一铲压一层, 层层压实, 防止反弹, 并实施24小时不分昼夜的连续开挖, 经过一个半月的连续作战, 完成了主体水系的开挖。

公园中1200多米长的景观木栈道穿越整个淤泥区, 淤泥深浅不一, 土质变化也较大, 其基础方案是困扰施工的一大难题。最终确定采用高强度聚乙烯供水管 (PE管) 作为木栈道的基础, 通过对管径35.5公分、壁厚3.2公分的高强度供水管两端进行封堵后, 利用它的浮力和抗压强度解决木栈道在淤泥库区的承载问题, 每平方米设计承载为250公斤。施工中要把200~300多公斤的PE管和重达500多公斤的钢梁搬进几乎没有任何承载力的淤泥地, 施工人员采用人工拉、加钢丝绳电动葫芦牵引的土办法和新办法结合上阵。施工人员每天都像个泥猴, 有时也会一不小心陷入淤泥, 靠着脚手片和紧急救助杆爬上来,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 整个库区的木栈道近2000根PE管终于全部安全完成, 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2) 探索创新的施工方法。

横跨库区的桥梁作为公园的交通要道, 技术要求非常高, 在如此大面积的淤泥地进行打桩, 在杭州堪称首例, 经多次研究论证, 最终决定采用重量相对轻的冲垂式桩机, 为使桩机可以进场作业, 在桩机施工范围用毛竹筏、土工布、石粉、碎石等辅助材料对淤泥地进行层层加固。打桩过程中, 问题接二连三, 20多米长的混凝土桩, 由1.5米长的钢护筒一个个焊接后进行护壁, 到达基岩后, 冲锤入岩异常艰难, 因地形的多变性, 入岩后的桩有时一半在岩石, 一半在淤泥, 混凝土灌下去后都流入了淤泥, 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困难。软弱的基础上, 混凝土搅拌车根本无法上去, 每根桩的灌注都采用人海战术, 经过四个月每天24小时的连续作业, 一、二环桥梁共61根钢护筒桩全部完成。

桥梁上部结构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为解决淤泥地无法支模的问题, 两座桥梁更改为钢叠合梁形式。因吊机无法进入淤泥地, 钢梁就位无法采用大型起重设备, 施工时采用独特的轨道牵引法, 用两组H型钢导轨作牵引便桥, 使重达20多吨的钢梁在卷扬机的牵引下, 缓缓就位, 安装中难度最大的工序是如何让梁板就位精确, 机械设备进入的情况下, 只能借助千金顶和滚轮, 人工反复调试对位, 做到分毫不差。

栈道上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更为复杂, 为了满足景观效果, 栈道线形平面上曲折变幻、立面上高低起伏, 施工难度非常大。栈道上钢柱共960根, 每段钢柱长短不一, 拉至现场后需对每根进行测量后对号入座;转弯段的钢梁制作安装更是复杂, 所有纵梁、横梁都需现场放样, 在现场进行切割和焊接, 然后重新拉回厂里镀锌油漆, 再拉回现场一一对应安装, 工序繁琐, 最终完成近520吨钢梁的制作安装。

(3) 落实环保生态的施工理念。

采用干法作业施工法, 尽可能省去现场搅拌和现场浇注的工序, 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大量运用钢结构, 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建造快、空间利用率高、抗震性能好、布置灵活、所需施工场地小等突出优点。此外, 由于钢板表面自然氧化后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阻止内部氧化, 是极耐腐蚀的环保材料。钢结构的采用不仅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在景观上起到自然合一的效果。例如:生境岛围栏使用新型耐候钢板, 形成简单、流畅的线条, 同时, 氧化后的自然锈红色与植物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 给游客以视觉冲击。江洋畈生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0页) 态公园建造中推广这种高质量、高性能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希望宣传一种高科技的环保生态理念。

为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水泥、石块等有限资源的使用, 施工人员对淤泥地采用塘渣、毛竹片进行挤压填实, 在道路的表层采用透水且结合性很强的砂石, 不掺加任何粘合剂, 完全依靠砂石的物理特性, 层层压实, 实现既透水又满足承载的目标。砂石路良好的渗水作用, 能大量收集雨水, 补充地下水位, 降低热岛效应, 充分保证道路与次生湿地植被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有利于水循环平衡和环境保护, 让道路和土地在大自然中自由呼吸。

(4) 采用严密的施工组织。

在工程管理中, 各管理人员分工明确, 景观绿化、室内外水电、配套建筑、道路、桥梁、木栈道、智能化系统等都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每项工作都有详细的施工计划, 有专人负责把关。管理人员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紧密协助, 不仅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 共同努力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在施工工艺上严格把关, 对材料的颜色、尺寸和安装的工艺等精益求精, 不放过任何瑕疵, 并随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 争取更好地实现设计的理念。

在工程施工的关键时刻, 每天都召开现场碰头会, 第一时间解决交叉施工中碰到的各项问题, 根据总体施工计划, 每项工种的施工任务安排落实到每一天, 对材料的到位时间、施工人员的数量等进行严格要求, 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 全力推动工程的前进。

四、总结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建设通过严密组织和科学安排, 充分发挥了工程管理的作用, 在破解淤泥施工的各项难题基础上, 做到生态保护与自然和谐相统一。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三面环山、一面临路的有利环境, 挖掘和展示该区块优厚的生态资源, 以保护为前提, 以湿地公园为特征, 成为杭州西湖公园新典范。

江洋畈工程的实践说明,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前提是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从施工管理角度看, 湿地资源保护必须从实施、组织、协调、技术支持等方面整体出发, 充分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 才能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杭州市江洋畈项目施工管理实践为例, 对科学开发、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施工管理,江洋畈项目

参考文献

[1].李红艳, 周为.杭州西湖湖西景区的湿地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10) :37-39

[2].刘军.中国湿地现状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64-65

[3].唐宇力, 张珏, 范丽琨.拟天然生境造静雅空间[J].中国园林, 2011 (8) :13-16

[4].燕艳.中国湿地简述[J].生物学杂志, 2002 (6) :59-60

游湿地公园 篇3

一大早,我坐上了去溱湖湿地公园的汽车。在车上我想抓紧时间好好休息,这样才有精神玩。我就像一只没有睡醒的小花猫,懒懒地躺在座椅上,多舒服啊!两个小时后,溱湖湿地公园就到了,我迫不及待地下车,想看看期盼已久的湿地公园是什么样的,是湿漉漉的吗?

我急急忙忙跑进公园去寻找答案,眼前却是游船码头。原来湿地公园还在湖的对岸,听导游阿姨说溱湖湖泊很多,河湖相连,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就是湿地,现在一部分已经开发成公园。

此时的溱湖像一面银镜,是我们的游船打破了银镜,小船慢悠悠地向对岸驶去,湖面荡漾起一道道波纹,银光闪闪,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到岸了,我下了船,映入眼帘的是湿地水禽园,迎接我们的是一群大鱼,吐着大大的水泡,好像在说:“欢迎你来到水禽园!”水禽园里有好多珍稀鸟类,黑天鹅和白天鹅的脖子特别长;肥肥的绿头大雁再也飞不起来了,把湿地当作永远的家;还有我在画册里看过的丹顶鹤,见到我们就把头伸进翅膀里,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而野鸭们见到我们都扑通扑通地跳下水,离我们远远的,也许到了水中它们才有安全感吧……

出了水禽园,沿着树木成阴的小路来到了麋鹿园,我看见了三只麋鹿,仔细看像鹿、像马、像牛……咦,怎么都不像啊?导游阿姨解开了谜团,麋鹿是四不像,是我国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雄性的麋鹿长有像树杈一样的角,据说每年的五月份麋鹿群都要选出一个麋鹿王,雄鹿们会拼命厮杀,把尖角当作武器,谁先败下阵,那谁就被淘汰,胜者为王,统领麋鹿群。

溱湖湿地公园的树木很多,里面阴凉阴凉的,鸟儿在林间欢唱,松鼠在树上嬉戏。但是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农家的农具,都是环保的,如水车、石磨等,我踏上水车用力踩,水被源源不断地引上来,灌溉庄稼;我推着石磨转,放进一勺用水泡过的豆子,不一会儿豆子就碾得粉身碎骨,白色的豆浆出来了,有一股浓浓的豆香味。

湿地公园项目 篇4

发 言

(2 0 11年3月2 9日)

胡 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在这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时节,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这里举行紫光湖湿地(城市)公园建设项目开工仪式,首先我谨代表紫光湖湿地(城市)公园项目团队全体员工及我个人,向前来参加开工仪式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紫光湖湿地(城市)公园建设项目的社会各界致以衷心的感谢!

紫光湖湿地公园地处县行政中心轴线的北部,既是光山县的北大门,也是潢光一体化的光山源头,位臵独特,水域广阔,得天独厚,湿地公园的开工建设,对于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集湿地保护、旅游观光、展示形象、宣传光山的综合效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五里墩乡亲多年的期盼和愿望!我坚信这里将成为豫南地区尚风、尚水、尚智慧、高品位的生活商贸文化中心。它的建成将预示我们拥有合作多赢的未来,是探索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创造美好家园的试验区。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这个项目上,我代表投资方在这里表个态:我们一定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按程序建设倒排工期,确保投资额度,打造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同时我也希望各有关单位对我们的工作大力支持,一如既往地支持本工程的建设,确保工程早日建成,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坚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乡亲们的支持厚爱,领导的关心帮助,我们的团队有能力、有动力、有信心、有决心向县委、县政府以及82万光山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来宾的光临和捧场!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湿地公园 篇5

定义:

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湿地公约》简介

《湿地公约》是全球性政府间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公约。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责无旁贷地要认真执行该公约的各项规定,履行缔约国的义务。保护好广州这块湿地不仅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拟规划建设的崇明东滩湿地国际公园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境内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交界处,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间的东旺沙B滩,面积为3万亩建成后的湿地国际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是建设中的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补充

表面流人工湿地(FWS)

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增加停留时间,以蛇字型流向设置,以保证布水均匀和一定的推流效果。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避免出现水流死区。通过植物来吸收大量的氨氮。此类型湿地对氨氮有良好的去处效果,去处率≥90%。

在该系统中,废水在湿地的土壤表层流动,水深较浅(一般在0.1-0.6m)。与SFS系统相比,其优点是投资省,缺点是负荷低。北方地区冬季表面会结冰,夏季会滋生蚊蝇、散发臭味,目前已较少采用。潜流式生态床(SFS)。

填充炉渣等水力传导性能及吸附性能良好的填料,生态床上部种植常绿水生植物,通过介质吸附和微生物的作用来强化系统的除磷脱氮效果。

床体规格 :长宽比影响BOD ,TSS和氨的去除 ,较大的长宽比较好 ,一般为 4∶1。

在SFS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的表面下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动,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且卫生条件较好,是目前国际上较多研究和应用的一种湿地处理系统,但此系统的投资比FWS系统略高。该系统去处氮、磷和SS效果较好。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填充煤渣等吸附性强的填料,去除无机磷与总磷的效果较好。

综合生物塘

综合水生生物处理,对水体进行深度处理外,具有生态和景观效果。

编辑本段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第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编辑本段湿地公园管理分级

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1)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2)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编辑本段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技术 1.湿地土层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

2.湿地护岸生态设计

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编辑本段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强调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其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几点。

保持湿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考虑人的需求之外,湿地景观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通过调查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期望等情况,在设计时才能统筹各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这样也才能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而且与水体污染物的处理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

植物的配置设计,要从湿地本质考虑,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从植物特性上考虑,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地选择植物品种

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落羽杉、池杉、楸树、黄连木、乌桕、苦楝、石楠、枫杨、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芦苇、金鱼草、水竹、水蓼、水葱、金鱼藻;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3] 编辑本段首家湿地公园介绍

广州万顷沙湿地的资源很丰富,而且是珠江三角洲的一块很重要的湿地,现在已建成广东省首家湿地公园。

公园离广州闹市区只有五六十公里,却是个“一川稻田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虾跳,万顷碧波流”的“世外桃源”。富饶美丽的万顷沙,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融入了大自然的韵律,心旷神恰。水网纵横交错,一块块碧绿方正的田园镶嵌在防护林带之间。万亩稻田、万亩蕉园、万亩葵花、万亩莲荷、万亩鱼塘、万亩果林,气势磅礴地构成了万顷沙南国水乡的田园风光。过了“百万葵园”,便转入“海景走廊”,就是“广州湿地公园”。各种草本、灌木、乔木植物,构成了一片绿洲,有浓绿、淡绿、黄绿、深绿、新绿。右边是浩瀚的大海,江海连天,千帆竞揖。

湿地公园的核心区,是一个3000亩的植物园,这里刚引进了30多种植物在盐碱地上种植,有东南亚的无瓣海桑,生长得特别嫩绿壮实,枝叶飘摇,种植不到两年时间已有五六米高;来自华北盐碱地上的怪柳开着粉红色米粒状的小花,地上也萌发出许多浓绿色的小苗;芦苇在不断地扩张地盘,一幅芦苇荡的美景正在孕育;有“海底森林”之称的木榄,正在海滩上布网;还有大叶紫薇、水蒲桃、水黄皮等树种都生长良好。公园正处在生态环境培育的初步阶段,开始把荒沙滩变成绿洲。

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湿地公园已发现的鸟类有22种,主要有黑翅长脚靓苍鹭、斑嘴鸭、白骨顶、燕鸥、花脸鸭、黑脸琵鹭、白琵鹭、鸽称鹭鸯等,是一个“鸟儿天堂”。深居朝鲜半岛“三八线”的黑脸琵鹭,全球目前仅存774只,比大熊猫还珍贵。黑脸琵鹭过去大多数在台湾省台南市的曾文溪口越冬,近年来已越来越少。由于珠江口的湿地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它们每年中秋时节,顺着北方的气流,带着刚刚长大的孩子经过数千公里长途跋涉,一路风尘,飞到这里来,开始一年中长达6个月的越冬生活。

为了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当地政府和森林公安分局以及围垦公司的工作人员日夜巡逻,宣传禁猎的法令。广州湿地公园位于新垦的十九涌,面积1.7万亩。为了不惊扰鸟儿,他们规定从十五涌开始,就不准燃放鞭炮,以保持么园的安静。

万顷沙是由珠江流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条支流出治口的泥沙天然淤积与人工围垦而成。这里每年有5000万吨泥沙丁泄。由于河水流速骤然减慢,加上南海潮流的顶托,以及咸淡水混和产生的化学凝聚作用,大量泥沙便在出海口滞留下来,积聚成海涂。近年来勘测的资料表明,这一带水面不到5米的海涂约有30多万亩,其中离水面不到2米的海涂就有20万亩。这些海涂,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100至200米,淤高5至10厘米。从十八世纪初这里出现沙洲起,经过人们一代接一代围垦,因而形成了大片湿地。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

梁鸿湿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旅游景区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境内,东与鸿山遗址公园农业生态展示区接壤,西边濒临泰伯渎,北起泰伯渎瞻桥,南至自然村落桥头巷,总规划面积1333亩,一期工程600亩,2009年4月10日开园。

梁鸿湿地以吴地文化为内涵,以江南农耕湿地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富有魅力的水文化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为一体,集聚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展示、艺术创意和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拟建成长三角都市圈中最知名的文化生态湿地。

太湖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将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门票60元/人,不是吴中区胥口镇附近的太湖公园。

南沙湿地公园

南沙人工湿地游览区地处出海口珠江西岸。围垦公司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中,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放养鱼虾蟹,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碧水蓝天,满目青翠。在19东围约200公顷的游览核心区,种植有成片的10多个品种的红树林、芦苇,吸引各种鸟类在这方乐土繁衍生息,形成珠江三角州难得一见的鸟类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丝光掠鸟从北方飞来越冬,有24 种上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野鸭成群、苍鹭伫立。以吸引多品种和多数量的飞鸟在公园内觅食、栖息、繁衍,以种植红树林维护生态,以种植芦苇形成一个上千亩的芦苇荡,以大面积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壮观的荷景,以开挖约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宫。在这里游览,可享受 “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境意。

北京湿地公园

三里河湿地公园是北京市第一个湿地生态公园,位于延庆县城西北,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自然湿地林带公园。它途经三里河、上水磨、下水磨、北关、王庄、西关等镇、村,全长2000 余米,规划面积1200 亩,首期己完成 510亩河道、村庄、林地的改造与建设。

该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林地、植被,栽植各种乔灌木2.7万株,竹子 2000株,花卉草坪10000平米(主要为水生、陆生湿地植物)。园中建有叠水池一座,混凝土园路四千米,木栈道一千米,石群两处,形态迥异、高低错落,参差彼伏。尤其是四座小木桥和一座茅草屋,更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园中有白马泉一处,位于三里河西侧,此泉四季常流,泉内水草一片碧绿,泉水清澈,甘甜可饮,这是三旦河湿地公园的又一迷人景观。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

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宿州市湿地公园。石龙湖湿地地处泗县城南15公里处,湿地正常水面约1万多亩,是保存完好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水质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构画出秀丽的碧水清波,周围分布着明朝开国名将邓愈故里、西楚霸王项羽驻兵地等历史景观,极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汉石桥湿地公园

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野生动物17种,这里大面积生长的芦苇,在北京近郊地区更是绝无仅有的,成为汉石桥湿地的标志性特征,由此赢得了“京东大芦荡”、京郊“小白洋淀”的别称,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洪泽湖湿地公园

洪泽湖湿地生态水景苑位于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它是集生态游览、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内陆淡水湿地中排名第12位,华东第2位。2001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11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景区已建成湿地生态博物馆、洪泽湖鱼类水族馆、千荷园、鱼类繁育中心、垂钓中心、湿地芦苑区、精品荷花池、水上网球场、沙滩排球场、水上运动中心等旅游景点和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的金水山庄度假村。景区外湖水浩淼,原野广袤,景区内荷苑飘香,曲桥蜿蜒,芦荡深深,百鸟齐鸣。游览景区,宛如走进一幅原始、自然、生态的旖旎画卷。

白洋淀自然湿地保护区:

白洋淀自然湿地保护区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京津腹地,以各种鱼类【54种】水鸟【197种】、湿地原貌、芦苇【约15万亩】、荷花【约12万亩,366种】、香蒲【9万亩】为主要景观。这里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天水相连,苇绿荷红,水草丰美,鱼鸟成群,是我国北方最典型和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泽型湿地,是华北最美的湿地、有日出斗金、北国江南之称。是白洋淀旅游必选之地。是唯一免费的景点。是纯原生态自然风光。

自然湿地保护区分为1:缓冲区【禁止机动船通行】2:核心区【禁止所有的捕鱼和捕猎活动】

[4]区内有鸟类1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颧),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6种(灰鹤、大天鹅、鹰科、隼科等),有重要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的158种,河北省有重要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的52种,有野生两栖爬行动物3种,哺乳类14种,鱼类54种。自然湿地保护区,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品基地之一,鱼、虾、蟹、鸭蛋类销往各省市,拓宽了养殖范围,丰富了百姓餐桌。

12个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

黑龙江省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

江苏省

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

扬州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浙江省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江西省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市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陕西省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

春游湿地公园 篇6

今年暑假在一天,我和家人们一起去游览了水城在湿地公园。那天早上,我们一家人吃了早餐,便准备出发去湿地公园了,我带着满怀的期望兴奋地上了车,期待着能赶快到湿地公园。在车上,我们有说有笑,都在谈论着湿地公园。汽车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我就能清晰地看见湿地公园里最有名的“彩虹桥”了,这时车上简直沸腾了,我更是兴奋不已,又过去了十几分钟,我们终于到了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湿地公园。

刚下了车,我变迫不及待的跑向了一座用玻璃打造的房子面前,我抬头看了看,上面还挂着“湿地公园接待所”这七个红色大字。

进入公园的风景区,我们就看见了平静而又碧绿的湖水,彩虹桥就搭建在这湖水上面,远远望着这湖水,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和弟弟飞快地跑上彩虹桥,彩虹桥特别的长,从这一头走到另一头得花不少时间,它大约宽2米,围栏大约高1米,彩虹桥除了围栏,其他全用木头搭建的,围栏是刷着黄色油漆的钢管,非常光滑。

在桥上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桥上还有供人休息的长椅,我们猛地跑了过去,在上面玩得可开心了。过了十多分钟,我们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一共有两条,一条是通往终点的,另一条是通往桥底下的,我们走到了桥底下,惊喜的发现了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青青的小草和高大的树木,真有“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芬芳”,的感觉啊!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我急忙掏出照相机,把这些美丽的景象全拍下来。

湿地公园项目 篇7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然而,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致使湿地面积急剧萎缩, 自然特性渐趋丧失,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生产潜力日益衰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越发突出。面对当前湿地保护和开发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 学界将目光转向湿地生态恢复以及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方面, 通过设计建造湿地公园的形式来缓解湿地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进而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结构与功能。有鉴于此, 本论述以生态学和生态保护理论为基础, 以生态设计为手段, 紧紧围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这一主题, 对吉林省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探讨, 以期能为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1 城市湿地公园和生态设计的定义

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含义, 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2005 年2 月颁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当中将其定义为: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可见, 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 它应该具有湿地的生物结构、生态特征、土壤和水文等典型特征, 在符合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和教育等为主要目的的公园才能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

关于生态设计的含义, 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其1996 年出版的《生态设计》一书中最先给其下了一个定义。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都称为生态设计。按照这一定义, 我们可将现代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解为:遵循湿地自然环境的特性, 尊重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与利用, 保持营养与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态环境与动物栖息地自然环境的质量, 建设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环境景观, 以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目的。

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保护优先原则

生态保护优先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原则, 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根本基础, 优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和优化, 确保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地域适应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遵循地域适应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因此其规划建设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 要与地域的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树种、动植物的种类和习性、地方文化特色和人的行为方式相适应, 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 尽可能反映地方特色, 延续地方文脉。

2.3 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要遵循可持续性原则,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之下, 在尊重和顺应湿地生态系统自然状态的前提下, 完善和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人为破坏而导致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当恢复和修复。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确保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 进行适宜性地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利用, 以满足人类需求。

2.4 生态教育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湿地自然景观供游客观赏, 同时还能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和设计, 使人们在休憩和游览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湿地生态相关的知识, 得到深刻的环境体验, 从而增强对湿地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

3.1 项目区位及现状概述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 长白山西麓, 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 总面积6 253 km2。东与敦化市相邻, 南与桦甸市相接, 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永吉县相望, 北与舒兰市、五常市毗连,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整个市域内水系发达, 河网密布, 河流众多。松花江和牡丹江两大水系贯穿其中, 河流流域呈树枝状分布。南河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蛟河市东南部,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3.4 ℃。无霜期120~130 d。平均降水量758.2 mm,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6~9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规划区域内地形平整, 杂草丛生, 树种单一, 植被缺失。水体以自然水为主, 地表水质处于轻度污染阶段, 呈弱酸性, 深层水水质较佳。区内无工厂类污染源, 主要污染源为交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建筑垃圾污染等。

3.2 总体规划目标

在吉林省蛟河市强力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城市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着力打造城市品牌, 提升城市品位。南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蛟河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承担着恢复和保护南河湿地自然生态、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总体规划目标是把南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合理, 景观优美, 基础设施完善, 满足市民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 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并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湿地公园。

3.3 总体规划布局

依据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内总的地形地貌特征, 再结合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适宜度评价、与城市周边联系及利用率确定相应的区域划分与土地利用方式, 最后整合功能特点与生态级别, 将整个规划区域分为核心生态保护圈、生态保护缓冲圈、休闲娱乐互动圈、外围控制缓冲圈等4 个级别分圈, 与湿地公园的具体功能分区相对应, 从而将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而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 又能起到保护城市湿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1 核心生态保护圈

核心生态保护圈是南河城市湿地公园内生态价值核心区域, 生态敏感度较高。共由两处组成, 一处位于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中部, 原为大片沼泽、芦苇等湿地植物;另一处位于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东南部, 原为农田和小片树林区。

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主要作为南河城市湿地的生态保护以及进行相应科研工作的主要区域。为确保湿地核心生态保护圈内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应尽量减少人工的干预, 避免对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可根据需要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 尽量使所有人工干预以最小干扰为前提, 确保原有生态系统按正常自然规律发展。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以自然地形地貌为分界线, 避免任何人工设施的参与, 严禁建造任何建筑设施。核心生态保护圈外围应设置较好的自然缓冲条件, 防止外围环境对保护圈内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以保护圈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主要规划为动物栖息繁衍区、湿地植物培育区, 以营造湿地自然生境良好的发展空间, 充分体现湿地特色, 还原湿地生态景观, 发挥湿地利用价值。

3.3.2 生态保护缓冲圈

生态保护缓冲圈属半开放半封闭式自然生态系统, 是核心生态保护圈与休闲娱乐互动圈之间的过渡。由于南河湿地的生态保护缓冲圈在湿地生态平衡、湿地科学研究、湿地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生态保护缓冲区要严格控制分圈内游客的数量和质量, 在保证不超出生态系统阀值的情况下, 分圈内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地开发利用, 仅允许少量客流参与互动并加入一定规模的人工设施建设, 避免给该区域的动植物系统带来生存负担和不良影响。在分圈外围设置良好的自然缓冲条件, 保证分圈内生态系统不受外围环境影响。同时恢复湿地斑块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改善湿地亚健康状态, 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严禁机动类交通工具进入分圈内部, 避免对分圈内环境质量造成破坏。分圈内只允许利用湿地的自然风貌开展观赏类活动, 以及建设与科研探索、科普宣传有关的人工设施。

生态保护缓冲圈内主要规划为生态恢复区、科研探索区、科普宣传区。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和科学恢复的同时, 对湿地知识以及保护措施进行科普宣传, 为湿地生态优化、湿地科研探索奠定基础。

3.3.3 休闲娱乐互动圈

休闲娱乐互动圈位于规划区西侧, 属生态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在不影响湿地良好生息环境的前提下, 对南河城市湿地公园的对应区域进行规划建设, 力求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市民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所。

由于休闲娱乐互动圈与生态保护缓冲区相邻, 所以该区域内的规划建设须着重考虑生态保护利用与生态开发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 避免过大的开发建设力度以及建成后人们游览活动及其他行为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同时, 为方便游客出行游览, 区域内需要规划出相应的机动车道, 方便小型机动车辆和其他交通工具的运行。并在适宜位置设置相应的旅游设施及服务设施, 为市民相应活动开展提供支撑。此外, 为丰富园区内活动项目, 为游客打造一处多元化的休闲景区, 依照园区内地势及生态特点, 因地制宜地设置多向性的景观景点。

休闲娱乐互动圈内主要规划为休闲娱乐区、水上游乐区、休憩观赏区, 为游客提供一处集观赏游玩、互动参与的休闲场所, 同时也为游客了解自然, 亲近自然提供空间环境。

3.3.4 外围控制缓冲圈

外围控制缓冲圈是规划范围内生态保护区与蛟河市居民生活区之间的过渡性区域。通过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 使之成为城市新的生态空间, 既是城市与湿地间的隔离地带, 又是湿地与城市间的衔接地带, 确保湿地的自然演替造福于城市生活。因此, 禁止在缓冲圈内毁林开荒、狩猎打鸟、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禁止在缓冲圈范围内建设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同时, 尽量减少居住建筑等开发用地, 在外围缓冲范围内以及周边的道路设置植物缓冲带, 确保湿地动物的繁衍和迁徙安全。

4 结束语

作为当前国内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和有效途径,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为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压力, 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推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树立生态设计的理念, 努力找寻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使人类的环境景观体验与湿地生态保护兼顾,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 使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6) :11819-11821.

[2]Ryn Sim V, Cowan S.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城[2005]97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S], 2005.

[4]王丽华.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性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浅析 篇8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模式;规划设计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一、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

(一)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

(二)游憩价值的内容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1.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性。

2. 休闲娱乐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岸段往往被辟为城市景观地带,绿化较好,并建有休闲小木屋、小竹客,城市居民可以在此品茗、聊天、观看湿地风光。有些地方还为游客提供船里娱乐,沿途欣赏水鸟、水景、岸景等。

3. 康体健身价值城市湿地公园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不仅是城市中环境和小气候最好的区域,同时也是空间较广阔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二、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1. 西溪模式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

2.西溪规划西溪湿地规划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是一个特殊的规划体系,是一种区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

3.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西溪湿地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主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1)基于湿地自然生态,充分体现湿地特点。主要项目有陆地和水上湿地自然观光、观鸟、观鱼、观虫等,利用湿地进行自然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建造了中国湿地博物馆;(2)选择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湿地是将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3种类型来处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项目包括农居、农具参观,每年开展的柿子节、龙舟节等;(3)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园体系中来策划、设计游憩产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爱。西溪湿地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与城市其他 旅游区的一体化,已经形成西湖、西溪湿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湿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1.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对城市中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让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而不因为城中土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挪作商业开发。

2.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其基本建设与管理资金。在湿地公园内适当开发旅游项目,并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策略。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开展定期的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确保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3.由政府引导寻求科研、规划、开发商、民众多方合作,合力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兼顾经济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4.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者要尊重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和地方乡土文化,做到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爱瑜.杭州城市湿地游憩价值评价研究———以西湖和西溪湿地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游憩需求视野下的中国城市游憩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城市游憩发展的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李杨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汤蕾,赵冰梅,许东等.国外湿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01)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02)

上一篇:门业宣传的广告语下一篇:短篇诗歌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