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作业00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作业00

化学作业00 篇1

1.素描的分类?

素描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古典主义素描: 强调理性的表达。画面严谨,对透视学、解剖学等方面进行了精确的理论研究,总结出一整套素描表现语言,其中许多方法至今仍在使用。这一时期是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大师的作品对后来的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现实主义素描:以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崇尚自然,体验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事物,强调作品的真实性。作品体现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表现风格的素描:强调个人主体意识的表达,由再现客观自然转向表现客观自然,注重画面的表现力,使素描的表现形式更加自由且丰富多彩。

抽象素描:不同寻常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对空间新的认识和理解。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外在形态。这种反传统的表现形式,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推动力。

当代素描:由于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丰富,创作的空间也更加自由广阔。艺术形式是艺术家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无论怎样都是艺术家自身体验的结果。

中国的白描,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描,它主要是运用单色线条来表现中国画家对物象的心理感受,重在形体本身的结构,着重研究由这些结构所造成的物象精神实质,在表现物象时,白描基本上排除从固定的光源出发或条件色出发的西洋素描观察表现法,以笔墨放笔直取,形成了中国画以白描为造型基础的审美特色。线描是一种最能直写胸臆,抒发情感和体现个性特色的表现方法,它简洁概括而又变化无穷。

高校的素描教学一般是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通过石膏写生(几何形体、石膏人物);静物写生、头像写生、半身像写生、全身像写生、人体写生等几种

形式来完成的,时间上分为长期素描和短期素描,方法上有临摹、写生、默写、记忆等。素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名绘画工作者修身要学习和使用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素描艺术要具有顽强的精神,持之一恒的能力。

2.素描的定义

素描就是单色画。一般采用铅笔等工具,是各种造型艺术对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课程。也是一件成熟创作的前期写生或小稿。当然,素描也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

3.素描学习的基本方法?

素描教学可分为再现性和表现性训练。

再现性素描包含造型艺术应具备的一切基本规律,如透视、解剖、光影、空间、质感、量感。形式上有物理形态、数字基础结构关系、几何形式,把透视空间、光影和色阶、质感机理解剖和结构作为表现客观对象的要求。

表现性素描是深入到物休内部分析理解物体,通过节奏感受,形态转换,主观处理,进而上升到一种精神领域,使物体本质得到表现。

在低年级的素描学习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介入在对客观对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对象的客观原则逐步掌握透视、空间、质感、量感、明暗等规律,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应强调表现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得到感受,然后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唤起作画的情感,从而表现和提示客观事物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内在本质,把一般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在素描训练时应逐步学会主动参与和取舍,面对模特时要有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应,不要简单地模拟和重复表现客观对象,应有感而发,以情取势,以神写形,用心灵去体验,感受对象特征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具体的强化艺术形象,抓住对象内在的韵律予以表现,赋予对象新的生命力。

在素描的学习中,对技法的掌握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因为技法在画面上是

具体的、可视的,通过实践可以掌握。而作为深层的思维活动,观察能力和审美感受是抽象的、不可见的,是不易具体传授的,只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的训练才能使个人的感受能力得以提高。当然,在高年级的素描教学之中也不能因强调了表现性而忽视了对客观对象外在形体的塑造,对人物基本形体的了解和塑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对象的基本形体后,才能在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中,这是从外到内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素描的学习训练应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的目光从画室转向大千世界,把课堂中的素描教学感受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跳出以往经验式的概念,寻找物象本身的特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感受可视世界的兴趣,发掘生活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实践空间,逐步让他们把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联系,进而产生创作意向,使素描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的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艺术风格和形式上的探索更加活跃多样,我国素描教学从理论上到实践都有待于同学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4、构图的基本原理?

(1、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 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 “ 品 ” 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恒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什么是 “ 品 ” 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

什么是 “ 三七律 ” 构图?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2、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

在一副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不能死搬硬套,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

(3、视点构图

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这三条线上说起。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

结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平行,这就是视平线。这条线随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的高,这条线随着升高,看的也就越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人站的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按照透视学的原理,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如:高山,建筑等,近高远低,近大远小;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如:大地、海洋、道路等,近低远高,近宽远窄,向上伸延左右两侧的物体。这样,以人的眼睛所视方向为轴心,上下左右向着一个方向伸延,最后聚集在一起,集中到一点,消失在视平线上,这就是视点的由来。

5、结构素描?

化学作业00 篇2

关键词:电化学特征,电化学噪声,电化学阻抗谱,极化曲线,腐蚀,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

0 前 言

与普通马氏体不锈钢相比,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性能,尤其是塑韧性、可焊性和耐蚀性等都有显著改善,因而在电力和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它之所以具有优良的耐蚀性,是因为:(1)含碳量很低,Cr的碳化物数量较少,耐蚀元素Cr的有效浓度较高;(2)合金元素Cr与Ni和Mo共存,促进Cr在钝化膜中富集,增强了钝化膜的稳定性和对Cl-侵蚀的抵御能力;(3)添加了少量的合金元素Cu,有助于钢在还原性介质中的自钝化。但是,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在海水或含有Cl-的溶液中仍会发生点蚀,化工生产及海水中服役的设施经常遇到点蚀的问题[1]。

电化学噪声(ENC)能反映金属局部腐蚀的发生、发展及再钝化的相关信息[2,3],已广泛用于电化学工业(包括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化学电源)和生物电化学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研究方法[4,5,6,7]。目前,采用这种方法对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在酸性含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报道很少。

本工作采用ENC、电化学阻抗谱(EIS)及动电位极化(PDP)曲线研究了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在含H2SO4的酸性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以期为其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1 试 验

1.1 基材腐蚀

(1)前处理

工作电极为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化学成分(质量分数):0.021%C,0.400%Mn,0.270%Si,14.780%Cr,6.500%Ni,2.040%Mo,0.800%W,1.440%Cu,余量Fe。将其与铜导线焊接,采用环氧树脂封装,留工作面积0.5 cm2;依次用360,600,800,1 000,1 200号氧化铝砂纸打磨,至表面平整、光亮;用蒸馏水冲洗,无水乙醇、丙酮擦拭除油;干燥后置于干燥皿中。

(2)腐蚀环境

腐蚀介质为3.5%(质量分数)NaCl溶液,滴加H2SO4调整其pH值至3,温度21 ℃;将基材浸泡其中,时间0~72 h。

1.2 电化学测试

用CS350电化学工作站测试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电化学性能:ENC测量回路由2个相同的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工作电极(WE1,WE2)和一个饱和甘汞参比电极(SCE)组成,采样间隔为0.25 s,测量时间为1 024 s;EIS和PDP曲线测量均以Pt电极为辅助电极,SCE为参比电极;EIS在开路电位稳定后测量,激励信号是幅值为10 mV的正弦波,测量频率范围为1.0×(10-2~105 ) Hz;采用Zsimp Win软件对EIS数据进行拟合;PDP曲线测量的扫描速率为1 mV/s,初始电位为-0.8 V,当电流密度达到10-3 A/cm2时停止扫描。

2 结果与讨论

2.1 ENC曲线

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电极在含H2SO4的酸性Na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电化学噪声的时域谱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刚浸泡时,电流漂移值为0.140 μA,电位漂移值为8 mV,电位噪声振幅较小,曲线开始逐渐向负的方向漂移,原因是电极表面在空气中形成的钝化膜不够均匀、致密而被溶解;浸泡24 h时,电流的漂移值增至0.354 μA,电位的漂移值降至2 mV,出现多个噪声峰,表明工作电极表面钝化膜的局部溶解与修复在交替进行;48 h和72 h时,电位都有几个噪声峰,但修复得都很快,电流的波动值也基本相同,说明在48 h后已经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钝化膜。

表1为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浸泡不同时间后的ENC时域谱参数。其中,噪声电阻Rn是噪声电位与噪声电流密度标准偏差的比值,即Rn=σE/σJ,与极化电阻Rp具有一致性或正相关性[8,9],以此可计算出金属的腐蚀速率。表1显示:刚浸泡时Rn变化不大,浸泡48~72 h逐渐增大;Rn总体上一直在增大,说明电极表面在空气中形成的钝化膜的薄弱部位在溶液中以修复为主,直至稳定状态,形成了致密的钝化膜。

图2为电位、电流经傅立叶变换为电位、电流的谱功率密度(PSDE,PSDI)的曲线。PSD曲线表示噪声与频率的关系,即噪声功率密度分量的振幅随频率而变化,功率密度与单个噪声峰的积分有关。随着频率的增加,在双对数图上,与频率呈线性关系,PSD曲线高频段的变化快慢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腐蚀[10,11]:变化越快(即倾斜坡度越大),电极表面可能处于钝化或均匀腐蚀状态;反之,电极则可能发生孔蚀。用origin7.5进行线性拟合的结果见表2。其中,K为PSD的斜率,KE,KI分别为电位、电流PSD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KZ为谱噪声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三者的关系为KZ=0.5(KE-KI)。

由图2及表2可知:在浸泡24 h内KE,KI,KZ的波动较小,说明00Cr15超级不锈钢刚浸泡时的腐蚀处于诱导期,空气中形成的钝化膜薄弱部位处于亚稳态,在溶液中的溶解与修复交替进行,所以PSD曲线的斜率变化较小;浸泡至48 h时,PSD曲线的斜率突然下降,原因是电极表面钝化膜的薄弱部位已经基本修复,处于稳定状态;浸泡72 h时PSD曲线斜率变化不大,表明电极表面已经处于完全钝化状态。以上结果与时域分析的一致。

2.2 EIS曲线

图3为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浸泡不同时间的EIS曲线,其等效电路见图4,各元件的拟合参数见表3。其中,Rs为溶液电阻,Rt为电荷传递电阻,Ws为Warburg元件,Q为常相位角元件,可用Y0和n定义,Y0为Q的导纳(与频率无关的部分),n为电极表面双电层电容偏离理想电容的程度,即弥散指数,取值为1.0~0.5,当n值为1.0时,Q转变成纯电容元件, 此时Y0=C,当n值为0.5时,Q转变成一个Warburg元件,此时Ws元件可用参数Y0直接表示。

由图3和表3可看出:阻抗谱在高频区只有单一的容抗弧,刚浸泡时容抗弧较小,电极反应的电荷传递电阻Rt较小,为1.18×104 Ω·cm2;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容抗弧逐渐增大,48 h后高频区的容抗弧基本不再变化,约为2.20×104 Ω·cm2;低频区出现的Warburg阻抗与离子在钝化膜中扩散迁移过程受到的抑制有关, 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刚浸泡时,原表面自然钝化膜的Warburg阻抗较小(Y0较大), 随浸泡时间的延长,钝化膜处于溶解和再钝化修复的交替状态,48 h时基本稳定,此时Warburg阻抗变大(Y0变小)。这种变化表明,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表面原先的自然钝化膜的薄弱点较多,易受Cl-的侵蚀而溶解,但随后这些部位又会因发生再钝化而变得稳定,从而使其耐蚀性增强。

2.3 PDP曲线

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浸泡不同时间的极化曲线见图5,相关参数见表4。由图5和表4可知:随浸泡时间的延长,点蚀电位Eb逐渐升高,刚浸泡时为24 mV,24 h后正移到178 mV,钝化区间变宽大,48 h后,Eb正移趋势已不显著,但维钝电流密度Jp继续降低;48,72 h时各项参数相差不大,说明浸泡48 h后,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表面新生成的钝化膜已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在含H2SO4的NaCl溶液中浸泡48 h和72h后,均未发现点蚀迹象,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抗点蚀能力。

虽然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在空气中形成的自然钝化膜不够稳定,在含Cl-的酸性介质中易溶解,点蚀敏感性较大,但由于其自钝化能力较强,在介质中持续浸泡时,表面的自然钝化膜溶解后,可以重新再钝化;再钝化后的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其电化学腐蚀的特征参数,如噪声电阻、电荷传递电阻和点蚀电位等都增大,同时维钝电流密度在减小,说明在含Cl-的酸性介质中,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表面新生成的钝化膜的稳定性显著高于自然钝化膜。有关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化学组成与耐蚀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结 论

(1)在含H2SO4的酸性NaCl溶液中,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刚浸泡时,原空气中自然形成的钝化膜的薄弱部位处于溶解状态;24 h后处于溶解与修复交替状态;48 h后,其表面已处于完全钝化状态。

(2)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在含H2SO4的酸性NaCl溶液中浸泡时,随浸泡时间的延长,点蚀电位Eb逐渐升高,维钝电流密度Jp降低。

(3)在含Cl-的酸性介质中,00Cr15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具有较强的再钝化能力,表面新生成的钝化膜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原空气中自然形成的钝化膜,从而赋予了其优良的抗腐蚀和抗点蚀性能。

参考文献

[1]杨德钧,沈卓身.金属腐蚀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122~132.

[2]Hladky K,Dawson J L.The measurement of corrosionusing electrochemical 1/f noise[J].Corrosion Science,1982,22(3):231~237.

[3]Hladky K,Dawson J L.The measurement of localizedcorrosion using electrochemical noise[J].Corrosion Sci-ence,1981,21(4):317~322.

[4]张鉴清,张昭,王建明,等.电化学噪声的分析与应用Ⅱ.电化学噪声的应用[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2,22(4):241~243.

[5]黄家怿,邱于兵,郭兴蓬.采用聚类分析研究X70钢在库尔勒土壤中初期电化学噪声特征[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9,29(6):453~457.

[6]乔国富,欧进萍.混凝土中钢筋点蚀的电化学噪声特征[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9,21(4):365~369.

[7]胡丽华,杜楠,王梅丰,等.电化学噪声和电化学阻抗谱监测1Cr18Ni9Ti不锈钢的初期点蚀行为[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7,27(4):233~236.

[8]Gouveia-Caridade C,Pereira M I S,Brett C M A.Electro-chemical noise and impedance study of aluminium inweakly acid chloride solution[J].Electrochimica Acta,2004,49(5):785~793.

[9]Mansfeld F,Sun Z,Hsu C H.Electrochemical noise analy-sis(ENA)for active and passive systems in chloridemedia[J].Electrochimica Acta,2001,46(24/25):3 651~3 664.

[10]胡会利,李宁,程瑾宁.电化学噪声在腐蚀领域中的研究发展[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7,27(2):114~118.

学生期盼的化学作业 篇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互动,获取、建构新知识的动态过程。活动的本质在于个体的主动参与,活动的效果在于主体交往。如何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贴近经验,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思考和探索而得出的结论。化学知识本身就是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来的,现在使用的化学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贴近生活实际,生活中的一杯水、一阵风、一支蜡烛都可成为学生研究学习的对象,这样的学习容易接受。直观、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努力让学生把这种探究的热情带出课堂,带进生活,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自主实验。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到实验室操作的基础实验都是按课本规定方法进行的,虽能规范实验操作、验证实验现象,得出有关结论,但学生多半是“依葫芦画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自主实验”当成“化学作业”布置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积极性,也完全颠覆了学生对于作业的被动态度。

“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3的一个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和操作相对简单,设计和原理分析涉及控制变量、逻辑推理等知识。许多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如图1)自己设计在一周前做好实验,进度到课题3时把三支试管带进课堂(如图2),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从而探究铁生锈的原理。

这样做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预设方案分析现象,得出铁生锈的条件,确保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了“铁生锈条件”的结果,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更难有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有些学生甚至说没见过铁生锈。

在教学中,笔者将这一实验作为化学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校外自主实验。布置学生在学习这一课题的前两周预习相关内容,在生活中和网络上搜集资料分析铁制品生锈的原因和预防生锈的措施。利用在校外可获得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观察,拍照记录实验现象,在班级展示交流。

在学生探究铁生锈的自主实验过程中,有学生发现菜刀沾上盐水更容易生锈;有学生比较铜生锈与铁生锈的条件;有学生提出质疑:“空气中除了氧气外还含有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因此课本上不能证明铁生锈仅是铁与氧气和水的反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一般不会立即作出解答,而是将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由小组讨论并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然后再进行班级交流、小组间相互质疑评价。有学生拍下家里生锈的水池照片(如图3),有学生上网看到因为铁生锈导致塔吊倒塌的事故(如图4)。有学生拍到放学路上遇见的生锈的铁门(如图5)和铁锁(如图6)的照片,这些图片在同学间交流,有代表性的张贴在班级上,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铁制品生锈原理的理解,认识到防止铁制品锈蚀的重要性。

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自己挑选实验器材,没有试管,就用干净的塑料瓶代替试管,做出一组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7);也有学生在一个塑料瓶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如图8)。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课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在生活中找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当学生一旦感到所学的东西能派上用场时,求知的劲头会更大,探究的欲望会更强烈,这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一化学寒假作业 篇4

课题二: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分散系?说明各分散系的特点。(800字调查分析报告)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散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或分散质),而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分散系。例如盐水、糖水、果汁、酒、酱油等。其实,分散系又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种类,因此它们有了各自的名称。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分为了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体系的某些性质常随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而改变,因此,按分散相质点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三类:低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线形大小在1nm以下);胶体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线形大小在1-100nm之间);粗分子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线形大小在100nm以上)。三者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溶液的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它的分散质的直径小于1nm,能够透过半透膜,只要特征是澄清,透明,均一稳定,无丁达尔现象。如氯化钠溶液,溴水等。

胶体的分散质是胶粒(分子集体或单个高分子),它的分散质的直径介于1nm与100nm间,不能透过半透膜。主要特征是均一,较稳定,有丁达尔现象,常透明。如肥皂水,淀粉溶液,氢氧化铁胶体等。

悬浊液的分散质是固体颗粒,而乳浊液的分散质是小液滴。它们的分散质直径都大于100nm,不能够透过滤纸。主要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能透光的浊液,有丁达尔现象。如生活中的水泥,乳剂水溶液等。

主要解释胶体。胶体有四个性质。

(一)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

(二)布朗运动:可以通过超显微镜观察到胶体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胶体粒子中有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是带电荷的,因为物体由一大块分散为无数胶体粒子后,表面积急剧增大,所以胶体的微粒有很大的表面积,所以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一般情况下,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易于吸附正电荷而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易于吸附负电荷而带负电。当这些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的时候,就会出现电泳现象,即胶体粒子向两极移动,使分散系发生颜色变化。

(四)凝聚作用:带电的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加电解质(多数为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以及加热的方法使其凝聚,其原理是破坏胶体粒子之间的稳定关系,前两种方法利用带电胶体粒子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是由胶体粒子之间因为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所维持的,将这些电荷打乱,使其不再能维持这种稳定,从而使胶体凝聚。不带电的胶体粒子通常只有加热的方法。胶体凝聚一般生成沉淀,但有一些胶体微粒和分散剂凝聚在一起名称为不流动的冻状物,这是便称作凝胶,常见的凝胶有硅胶和豆腐。

正因为胶体有着如此特别的性质,它才得以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与色彩。

初中化学作业布置研习 篇5

摘要: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主战场。老师们都知道“要想成绩好,作业少不了”。通过研究我们现在的初中化学作业观,结合新教材中的课后初中化学作业情况,初中化学作业布置应注重新课程化学作业布置的原则及要求,注重作业布置的质和量,根据中考的要求设计相应的题型,充分体现初中化学作业的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原本枯燥死板的初中化学作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

布置

功能

质和量

题型

引言

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化学作业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化学学习过程和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作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初中化学作业的功能

学生的作业承载着两条重要的信息:一是体现着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二是体现着老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新颖,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等等。合理、科学的布置和批改作业,不仅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对问题的把握更正确,对学生的 自主发展更有利。

课堂作业的布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它独特的含义和功能。通过作业布置,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化学作业是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题或实践性活动。化学作业是帮助学生理解、复习、掌握并练习应用所学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的最常用工具。化学作业不仅是运用化学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可以即使反馈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科学的处理好作业,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作业对提高学生效果的作用不可否认。我国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课外作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家长的文化水平不论高低,都把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写作业”当做课外学习的重要任务,孩子“作业写好了”,就算完成了课外学习任务。教师如何才能严把“作业”关,最大地发挥“作业”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呢?对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要求做好作业布置的准备工作。

(二)新课程初中化学作业布置的原则及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程目标;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为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化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也必须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创设新的形式,发展新的题型,让作业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可以设计合理的作业布置原则及要求,例如:

1、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布置作业时不仅要认真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布置作业要坚持“精选、先做、全批、精析”的原则。教师要精心进行作业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精选作业内容,实施有效作业,确保作业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2、强化作业的过程管理。初三学生课程较多,压力繁重,教师应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注意知识点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完成作业的兴趣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3、丰富作业形式,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作业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除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书面作业外,应加强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和情趣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既要有练习型、准备型作业,也要有扩展型、创造型作业。除书面作业外,要鼓励编制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逐步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4、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提倡“必做作业+选做作业”模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5、建立教师“先做作业”制度。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教师在先做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规范格式、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适宜的学生群体,做到布置作业适量且具有针对性。

6、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不允许教师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杜绝翻印配套练习或以套题、教辅练习代替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化学作业布置的“质”和“量”

在“质”上,题目要紧扣课堂所讲内容,尽量使每个题目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思考性、探索性,兼顾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题的编排上既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不加推敲信手一划,尽量使学生所做的每一个题既不滥竽充数,又不怪偏刁钻,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在此基础上,还要科学地控制作业题的“量”。题目太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作业效果。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在布置化学作业的各个环节上应充分提炼挖掘,不能就题论题,草率行事。如布置作业时,同时提出完成作业的要求:要养成仔细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启发他们如何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要图省事,不加思考,随便一画。在书写作业时,要求学生做到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表达规范,既不拖泥带水,又不漏三落四。

那么,我们在对如何布置作业有了大概的思考和方向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作业的题型。

(四)初中化学作业布置的题型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为了防止学生在考试中的措手不及,首先应该参考的是中考化学的题型,以此为主体,再配以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其他题型,对学生进行考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人曾做调查问卷得出,学生最喜欢做的题目是游戏类的,小组合作类的,创新性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化学运用能力的作业。最不喜欢做的是抄写化学方程式,尤其是罚抄性的作业以及杂乱无章的随意作业和无休止的做综合试卷。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分层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复习性,立体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兴趣、培养能力、开拓视野。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为更好的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作业 的布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1、阅读型作业---新教材中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长见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的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绿色化学”、“水资源紧缺指标”、“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等等。

2、记忆型作业---例如:初中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还有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检查这些作业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3、实践型作业---以教材上每课后的“活动与研究性学习”为主,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收集实例资料;调查当地河水水质情况、土壤的酸碱度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环保意识。

根据这些形式以及中考化学试卷的出题要求教师可以制定如下题型: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黄酒

B.矿泉水

C24K 黄金

D.铁矿石 2.近来市场上出现用硫酸铜处理过的返青粽叶食用其包裹的粽子有害健康。硫酸铜属 于()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下列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 .燃放烟花

C 动物呼吸 B .干冰升华

D .燃煤发电

4.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下列不同时代物品的材料在加工、制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 变化的是()

A.石器

B.青铜器

C.铁

D.高分子材料 5.看了《2012世界末日》,地球人都感觉自然灾害的频发足于毁灭我们的地球,灾害中常 有如下现象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房屋倒塌

C.森林失火

二、填空题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1)硫酸根离子;(2)过氧化氢的化学式。

2.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的粉末,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2Na2O2+2H2O=4NaOH+O2 ↑,该反应生成的碱可用

检验。

3.(4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请写出其中一种的化学方程式,收集氧气可采用

法(写一种)。

三、简答题 1.右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分析此图,写出一条你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用文字或化学用语表述)2.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NH4Cl、Na2CO3、B aCl2、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小东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没有闻到氨味;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适量的水中,出现白色浑浊,静置后,上层清液无色;③小心倒掉上层清 液,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由以上实验可推断:

(1)这包白色固体中肯定存在,肯定不存在;(2)写出②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化学方程

四、实验探究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3)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4)实验开始时要先 通入CO,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五、综合题

某纯碱样品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为了测定样品的纯度,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准确称取样品12.0g,向其中加入57.9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4.4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要从反应后的溶液中提取NaCl应采用的方法是;(2)纯碱样品中的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六、阅读题

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两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他浮于水面,产生的气体使它在水面上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闪光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产生的气体用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把另一小块放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白色固体氯化钠,说明该金属在空气中易变质。

阅读后,请归纳这种金属的性质,这种金属是什么,写出汉字和化学式。

其中前五种题型均为中考化学的基本题型,教师可以根据所学课程的实际内容选择合理的题型。而阅读题则为新增题型,可以用来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以联系生活和实际为主题的化学知识小片段为题材,再据以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作答。

(五)反思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应该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主战场。对作业的认识,我们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各种各样新的作业形式。老师们都知道“要想成绩好,作业少不了”,但事实上很多作业的功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在作业设计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必然会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我们现在的初中化学作业观,结合新教材中的课后初中化学作业情况,可以看出传统初中化学作业存在许多弊端。初中化学作业布置应注重新课标原则,充分体现初中化学作业的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原本枯燥死板的初中化学作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

浅谈化学作业的批改 篇6

备课、作业、单元过关并称为教学常规的三大环节。要看到作业作为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之一, 在检查“教与学”的质量, 发展学生智能, 反馈教情、学情等方面, 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 作业批改中多存在以下问题:

一、反馈时间过长

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 尤其在我们农村中小学, 学生正处于高峰期, 而师资配备又跟不上, 多数教师身兼两个学科的教学, 如果对化学作业施行全批全改, 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 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 一般为四五天, 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正确的得不到强化, 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 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反馈信息量过小

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 所谓全批全改, 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 简单划上对、错号, 不能做到全面分析, 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 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 却不明白错因, 如此反馈, 信息量过小, 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三、校正措施不力

因为反馈时间过长, 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 知识已学过几天, 加上课业负担较重,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就开始做新作业, 形成了问题遗留, 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四、作业形同虚设

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 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 应付上级检查, 多让学生做一些订正过的习题, 甚至是抄写例题, 对学生来说, 只是进行了知识的“搬运”。作业反而成了“负担”, 它的作用逐被单元过关所代替, 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鉴于上述问题, 笔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批改方法:

一、精批细改

作业收齐后, 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8~10本, 进行精批细改, 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以便进行分类辅导,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 改进教法。

二、自我批改

作业做完后, 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 写出各种解法, 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 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组批改

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 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 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 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 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 进行批改。这样, 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 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严谨的学习态度, 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 活跃课堂气氛。

四、当堂当面批改

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 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 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 教师应给予表扬, 指出其优点, 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 应该给予关心爱护, 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 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 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 做耐心的工作, 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 能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 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几种批改作业的方法, 教师可以交错选用, 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起到作业教学应有的作用, 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 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

优化作业设计,给力“化学”课堂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 作业设计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88-01

化学作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在认识上存有偏差,有些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内容简单重复,形式机械呆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何能把学生从过多过滥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设计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分层作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拓展提高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能力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生选择性地完成。按照这样的作业设计思路,学困生可以完成基础作业,有成功的喜悦;学优生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中等生则在“前后夹击”中奋起直追,达到新的目标。

二、设计调查和实践型作业,从课堂走向实践设计

有效的化学作业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化学作业的重要方式。这要求化学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

1.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时提出自己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见解。我们老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能够引发学生去调查、实践的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并把这些实践调查的情况写下来,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实践型作业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如在学习完酸碱盐之后,布置了“小组作业”:利用厨房中可以找到的物质去鉴别食盐和纯碱,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找出除去热水瓶中水垢的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后,找出相应物质并在家中实验所选物质,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此类作业要求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出个人思维所能得到的新知识。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使学生保持饱满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司空见惯、因循守旧的习惯性教学设计是不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积累大量的化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化学史实、人文资料、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情境素材;(2)化学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录像视频、图片等素材;(3)有关化学实验素材。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产生好奇。让学生从好奇心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分析,去解决。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在化学总复习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事先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经过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选出有效方案,然后根据这些方案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设计合作性作业,关注团队交流协作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帮助学生提高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应包括具备现代社会公民所应有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创新精神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通过协作性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把交流协作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予以关注。

六、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作业,正确引导学生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培养,更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作业设计也应该关注习题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习题中承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导引作用。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同时有利于他们的情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直接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

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对作业设计的改革和优化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业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树立面向全体、新颖多样、重视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作业观和新的化学作业设计理念。通过完成作业,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能力得到提升,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2]刘振奎.谈谈对初中化学作业的几种看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63

上一篇:高中元旦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瑞士留学如何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