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精选9篇)
1.我的使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或《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职业道德规范、小学或初中教学规范、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学校其他规定等
2.规划版块:教师的基本信息;我崇尚的教育名人、对我影响极大的书目介绍;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根据《标准》和学校规划计划制定,要实用,学校应该做以指导)和总结;年度考核和师德考核结果等。
3.教学版块:见前面。优秀教案或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的影像资料和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反思;校本课程开发等。
4.科研版块:课题研究(包括参与或申请的课题及项目);研究成果荟萃(包括发表的论文或著作及摘要);教学经验总结(包括发现和研究的教学问题及过程、课堂观察记录、教学方法或典型课堂授课模式等);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反思、教育教学叙事、案例研究、经验介绍、博客研究等。
5.学习版块:参与进修或培训活动的实证材料和心得体会;正在或已经阅读的书目及读书心得或笔记;从同伴、管理者或专家那里获得的经验;其它的学习机会与收获;随笔与杂记等。
6.指导版块:指导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指导家长。7.管理版块: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管理;级部管理;校务管理。8.评价版块(各学校根据情况取舍):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学校管理者的评价及对学校管理者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及对同行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
9.特色版块:可以是教师本人具有的,在教学模式、课件制作、实验创新、教具使用和创新等方面有异于他人的能力或手段并且取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或者在自己的指导下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更可以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研究和成果,学校要研究教师的爱好兴趣,以便了解发展教师的特长,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伟大理想, 德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共产主义社会是德育教师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 最崇高的理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德育教师对理想真诚的信仰, 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 转化为坚定的信念, 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 那就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把实现理想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去, 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转化为献身教育的巨大物质力量, 从身边的具体工作做起, 为下一代, 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光和热。同时, 培育年轻一代树立共产主义思想, 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信心, 使他们成为具有坚定信仰, 勇于献身的合格接班人。
二、明确的政治方向
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国家的最高理想。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漫长而艰险。必须从现在一步步做起。现阶段, 我们的生产水平还不高, 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物质文明程度较低。鉴于这种情况, 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目前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搞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阶段, 为保证建设的成功,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既是现阶段每个人必须遵循的思想政治方向, 当然也是德育教师的政治方向。
(一)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近代史充分诠释了一个道理, 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使亿万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使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是中国现阶段唯一的康庄大道,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教师开辟了施展个人才华的广阔天地。占领社会主义教育阵地, 带领学生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教师思想素质的重要方面, 也是每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 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0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 是共产党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党提出改革开放战略以来, 我国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没有党的领导, 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没有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断然不能成功, 现代化建设事业将化为泡影。德育教师应经常地、适时地向学生讲述我党及中国革命的历史, 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 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让孩子们从小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一生一世都要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我们党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其根本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第一, 要客观, 不要主观, 不能唯意志。第二, 要全面, 不要片面。全面, 有历史的全面, 有现实的全面, 还有发展的全面。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又是我党制定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德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崇高事业。而要胜任这一工作, 德育教师首先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对社会的要求, 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只有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才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确理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培养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还有助于教师在观察处理问题时, 能透过事物的现象, 抓住事物的本质, 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并学会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 一个合格的德育教师, 一定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明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摘要:德育教师思想素质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明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书育人 特点 内容
一、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特性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性是指体育教学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其他课程的教书育人往往是通过向学生阐述伦理道德,让学生明事理、分善恶、辨真伪,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而体育教学中的教书育人则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把身心活动、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明确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的内在育人特点和作用,做到育人于体育活动之中。同时,学生在运动场上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较容易显露出来,作为体育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进行教书育人。
2.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同时作用下得以实现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还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也就一定要让学生承受必要的运动生理负荷。两者是同步发生,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承受运动生理负荷的同时,必然也会获得运动心理方面的刺激,从而使心理素质的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以及发展学生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练习,合理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其心理素质也得到良好的培育和发展。
3.社会性
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在特定的人群环境中,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体育课堂扮演着一个特定的“社会”,同学们往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担任某种体育角色,并且按照既定的运动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正当的体育行为。这就犹如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要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充当某种角色,承担某种职责和义务,并且要按照各种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进行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所以,人们经常把体育运动看作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意识。
二、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主要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运动有着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自觉地克服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运动的规则和集体的需要,从而使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以及公共生活观念、准则等为他们所感知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和创造有利的气氛,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重复优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尽量避免和克服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这些都是培养优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可以将其置于各种富于强烈情绪体验和现实冲突的练习之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各种特定的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使他们体会到通过克服困难而完成练习任务后的乐趣,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颇有益处的。另外,理想的发展还有赖于学生对正确哲理的认识,只有当学生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辨别是非时,其理想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体育教师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组织练习过程,揭示教材的原理,阐明活动的性质,提出练习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受到马克思主义哲理的熏陶。要使学生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哲理,懂得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关系,明确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审美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看,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发达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娴熟、敏捷和优美的动作。体育审美教育首先体现在培养人的健美身体上,也就是说,通过科学严格的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美发展,从而获得匀称的形体,优美的姿态,发达的肌肉,坚强的骨骼和健康的气色。这种美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显著特性就是“寓教于乐”,它是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人们情感的激荡,引起共鸣。靠形象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人们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4.心理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完美发展,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地提高,个性日益完善,从而使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坚毅、自尊、自信、自强、自制、机智、果断、沉着、热情等品格。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内容,对上述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影响与作用也各不相同。加上學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恰当地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心理负荷的练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20xx年,作为主要负责成员之一进行了省级科技活动展示。20xx年正式担任科技工作的我,所辅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的多次科技活动,在活动中荣获各级优秀奖项,其中:
参加的省教育厅批准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中,为学校赢得省优秀组织先进集体,1名学生获省特等奖,1名学生获得省一等奖,数十名学生获区一二三等奖。连续参加了四届市师生科技创新大赛中,为学校赢得市“优秀组织”奖,个人也被评为区组织工作先进个人,个人作品也多次获奖,其中获得科幻画类作品市一二三等奖多篇,信息技术作品市一等奖一件。同时组织参加区综合实践比赛,2名学生获得一等奖,2名学生获得二等奖,自己参加的科学赛课也获得了二等奖。
做为科技辅导员期间,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预防地震”为主题的科普周和“爱鸟护鸟”为主题的爱鸟周两项活动。和学校美术组合作组织开展了科幻画指导展示活动。
展开了5年的科技活动,自己也在总结经验,力求突破,同时也感觉自己在科技工作中专业知识的缺乏,也自愿主动的参加了南京市各类科技辅导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技能,也收获了创新意识。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深化教学行动研究,落实《区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科研工作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方向发展。增强服务意识和指导意识,加强科研培训,加强服务指导,深化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具体工作目标:
1、把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摆在首位,树立问题就是课题的研究理念,积极深入地开展校级课题和小课题研究。力争校校有校级课题,用小课题引领教研组开展研究活动,努力做到主题引领教研活动。
2、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构建高效课堂”大课题开展研究活动,要有以“双有效”为主题的各级各学科课题,并规范的开展研究,研究聚焦课堂,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3、组织各级“xx”规划课题的研究,做好课题的前、中期工作,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实现研(文章转自) 究的预期。
4、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做好指导与服务,加强检查与监督,实现高效研究。
5、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实现成果的应用。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推广制度》,加大区、校两级成果推广力度,实现成果的有效运用。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加强各种科研制度的完善与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制度的落实与管理,全面落实《海港区科研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海港区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海港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等。用制度约束教师,管理课题,规范过程。
本学期将进一步修订各种科研制度,编印《海港区教育科研制度汇编》,下发学校,各校参照修订本校制度,并按制度执行。
2、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教科室对对所有的各级课题实施过程管理,对课题研究进行服务指导、跟踪检查,特别对一些薄弱校、农村学校加大指导力度,深入学校进行检查,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规范这些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增强研究的实效。具体活动:
一是市级第二批“xx”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
二是组织区“xx”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做好课题研究的中期论证工作。
三是加强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坚持月汇报制度,开展课题研究档案评比活动。
四是深入学校对科研课题的研究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研究更加规范。
五是开展课题研究课评比活动。
3、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创新教育研究,要抓好课堂教学的创新,切实做到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切实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具体活动:
一是开展创新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是组织海港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检测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随着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科研热情空前高涨,课题研究越来越规范,研究成效显着,取得了一批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研究成果,要通过各种途径推广这些优秀成果,使之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成果的转化作用,大面积的实现成果应用,促进教学改革。具体活动:
一是召开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广研讨会,做好课题研究管理经验的推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成果推广。
二是进一步发挥《港城教育》及“海港区教科室博客”推广展示我区教育教学成果的作用,及时将优秀成果向全区进行展示与推广。
三是组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比活动。
5、开展教育科研培训工作。研究也是培训,培训即是研究,针对目前我区一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知识,不了解科研方法,不懂的规范进行课题研究的现状,开展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是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主题培训与问题培训相结合,下校培训与上站培训相结合。具体是:
一是组织市级“xx”第二批课题结题培训。
二是组织区级“xx”规划课题的中期论证培训。
三是下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面对面的培训。
6、编辑印发XX年《港城教育》。《港城教育》是广大教师对教学进行交流、研讨的`一个渠道,是广大教师展示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平台,更是推广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办好《港城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工作。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将全区最优秀的具有推介价值的经论文、课例等选出来,发出去,充分发挥《港城教育》的交流与推广作用。其次还要继续发挥《港城教育》博客的推广成果的作用。
编印《港城教育》3-4期,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末印发完毕。
7、完成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部署的其他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1、编印XX年第三期《港城教育》。
2、组织市级“xx”第二批课题结题培训。
3、组织市“xx”第二批规划课题结题论证活动
4、编印《海港区教育科研制度汇编》
10月份:1、海港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检测活动。
2、城区小学创新优质课评比。
3、深入学校进行培训、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11月份:1、组织区级 “xx”课题的中期论证工作。
2、开展课题研究成果推广活动。
3、组织课题研究课评比活动。
12月份:1、编印XX年第四期《港城教育》。
工作领导小组及主要职责
一、领导小组构成 组 长:崔红俊
副组长:司艳艳、苏伟琴
成员:李慧芳、武 星、袁丽媛
二、主要职责
1.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各项工作,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相关政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宏观管理体制和组织协调机制。
2.把握各层面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研究制订各层面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编制经费预算,加强教师队伍综合素养、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建设,促进各层面教师的专业发展。
3.组织编写学校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展教师各项培训工作。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表现在国家对高素质建设者、创新型人才的急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期待;国民日益增长的求学需要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极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被质疑等。于是有些人在各种场合、各种媒体攻击甚至大骂教师, 以发泄对教育的不满, 教师群体成了“不满意教育”的替罪羊, 导致对教师职业群体的信任与尊重危机。长期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过于理想化, 如燃烧的蜡烛、吐丝的春蚕等, 教师一度扮演了“圣人”的崇高角色。在传统文化的桎梏下, 人们一旦发现教师有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的言行举止, 便会极其苛刻地对教师大加指责, 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教师的不满和失望。德性的期望和制度的约束使教师生活在各种规范之中, 教师不知不觉地成了外部规范和期待的奴仆。当前, 中小学教师正当权益遭受侵犯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教师职业已成为一个风险职业, 每天都要与那么多的孩子打交道, 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情, 教师不仅身体劳累更是“心”累。对此, 社会应该还教师一个合理的担当和期望, 尊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不但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直接体现, 不仅决定着教师群体能否获得来自社会的积极评价, 而且决定着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教师对职业的自我评价。只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才能使教师感觉到从事这一职业是光荣的, 才会在内心建立起对这一职业的高度认同感, 并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学校环境因素
1. 学校制度。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发展的人本指标, 也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一。构建和谐的学校制度文化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宽严适度的柔性化管理措施、完善的学校民主制度和领导勤勉亲民的工作作风对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坚持校务公开, 落实好教代会制度并使其“常态化”, 提高教师对校务的知晓程度与参与程度, 例如在研究学校重大问题或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时, 可吸收教师代表列席或参与校长办公会议, 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 让制度形成的复杂过程成为教师参与的生动过程, 使教师成为制度制订和执行的统一主体, 从而使教师更大程度上认可学校制度, 提高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教师的幸福感还来自学校的充分信任与激励。教师是“自由之精神, 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核心是精神的自由、职业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知识自由了就会形成思想, 学习自由了就会成为学术, 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了解每个教师的个性, 因势利导, 发挥其特长, 努力给予专业自主权。学校要为教师的业务发展、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提供可能的和应有的帮助与指导, 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崭露头角、尝试成功的机会。努力通过“三工程”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即用“温暖工程”为教师减压, 用“形象工程”增强教师归属感, 用“名师工程”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中得以实现。学校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场所, 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 学校要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只有学校管理中的“教师第一”, 才有教师心目中的“学生第一”。因此, 学校应既支持教师的工作, 又关心教师的生活, 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精神福利”, 组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 在丰富教师生活中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 增进互信, 提升教师的职业愉悦感。
2. 教学条件。
教师的职业幸福受到教学条件和职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学校的声誉, 如果教师所在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比较高, 他就会有更多的职业自豪感, 对于所归属的团队有更高的认同。因此, 改造薄弱学校,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提高那些薄弱学校教师的幸福指数非常有必要。其次是生源质素, 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教育过程中的感受, 包括学生有没有良好知识经验的背景, 有没有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再次是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物质条件, 能够满足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满足教师的专业自主之所求, 有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形成。
3. 劳动强度。
健康的体魄是教师享受幸福的基石, 是实现理想目标的保证。教师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发展学生能力;既要关心课堂上的学生, 又要留意生活中的学生, 甚至一些本应由家长行使的监护责任也成了教师的事情。繁重的教学任务, 巨大的升学压力, 压倒一切的安全责任, 还有充当“代理妈妈”的角色, 使教师身心疲惫, 谈何职业幸福感?因此, 在人们关注学生“减负”的同时, 教师同样需要“减负”。
杭州某中学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排名第一的最让教师们感到快乐的居然是休息, 第二才是经济收入、学生取得好成绩和得到领导表扬等。教师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 农村规模小的学校教师兼课过多, 城区办学水平高的学校班额过大, 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 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比例越来越高,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鼓励教师带病工作、超负荷运转, 是对教师、学生乃至国家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
4. 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职业幸福感的重要保证。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应当有领导的关怀、同伴的互助、公正的评价、社会的认可等。由于教师与外界交往机会少, 视野欠开阔, 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矜持、自尊和清高, 造成了不应有的人际障碍。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人的交往是教师职业的常态, 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时时面对的现实。幸福, 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与享受, 也是人与人之间“分享”的一种体验, 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 而且要善于和领导、同事、学生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从多方面吸取教育的智慧和真情。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同事间的团结、合作和信任是教师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 来自同事的支持比来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能有效缓解教师的压力。因此,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幸福的起点, 如果同事间关系融洽, 彼此都能坦诚布公, 办公室里经常能传出欢声笑语, 职业幸福感定能油然而生。同事既是工作伙伴, 有时又是竞争对手, 无论自己再怎么优秀都有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 学历、资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和本领。对待同事要不拘小节、学会宽容、以诚相待、以德服人, 牢记“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宽容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教师来说, 学会宽容是一种美德, 如果这种宽容发自内心, 就是一种博大, 在这种博大的阳光照耀下, 任何种子都会萌发生机。
5. 认可度和安全感。
作为一名教师, 最大的荣誉莫过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的肯定和尊重。近几年, 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 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教师职业声望不断提升, 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其他行业人员, 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 对教师的职业身份有一种自觉的认可度, 这也奠定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个社会基础。
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的推行, “竞争上岗”导致“唯恐下岗”, 成为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 明显高于社会期望及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目前学校盛行的末位淘汰制, 其实是一个欠科学的做法, 因为你单纯地按照这种线性的排队, 总会有人排在最后。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为教师确立起一个职业的基本标准, 即职业基准, 只要教师达到了职业的基本要求, 他就应该享有职业安全。
三、教师个人因素
1. 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享受职业幸福的心理基础。当前, 教师职业在获得较高社会认可度的同时, 却面临着教师自身认同感日益降低这个现实问题, 这种现象不但从根本上抑制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大业的健康发展。调查研究表明:“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失缺的内部根源, “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 职业理想的实现所带给教师的幸福体验是物质刺激无法代替的。教师只有从心底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把学生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就, 教师每天的工作将不再是重复而是创造, 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工作尽管很苦、很累, 但“累并快乐着”。例如, 一次学生矛盾的化解, 一个后进生的转化, 一次活动取得的优异成绩, 还有学生脸上那愉悦的笑容等, 教师从中享受与学生一同成长的快乐。这也说明, 幸福的更深层含义是苦尽甘来的充实, 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桃李满天下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愉悦心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内动力。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教师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安抚自己、学会调适自我, “知足常乐”是人生最实用的哲理。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乐趣, 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 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而欣慰。耐得住寂寞, 抗得住诱惑, 保留心中那份来自职业的神圣感, 让快乐伴随你的每一天, 让教育的梦想常留心间, 你的心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释然与轻松。
2. 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师自身要有“德”还要有“术”。幸福不是消极的等待, 必须通过走专业发展之路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果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较高, 在工作中不但能愉快胜任, 而且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他就更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否则, 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如履薄冰、沮丧焦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师生情感交流的状态和能否基于教学成就产生幸福体验, 离开教学过程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不存在的。教师只有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才能从容不迫地行走在通往教室的路上。当专业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人有思想, 才有魅力, 才能赢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课堂是教师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舞台, 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和学生一起享受、一起欢乐, 你就会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 教学的过程也是充实、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摧残, 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教师的专业发展越充分, 构建幸福课堂的能力就越强, 享受课堂的体验就越深刻。在幸福的课堂里, 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建构, 教学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幸福旅程。
3. 生活状况。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家庭和谐、生活无忧、身心健康, 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首先,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教师幸福的保障。一个幸福的教师身上必然拥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教师要树立为家庭的幸福付出自己一份责任的意识, 孝敬父母、关心家人、呵护孩子,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 高雅的生活情趣是获取幸福感的不竭之源。如看看书、练练字、拉拉琴、打打球、养养花、听听音乐等, 利用休息日放松身心, 到大自然中去, 充分享受休息、娱乐的权利。再次, 稳定的经济收入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物质基础。人只有在其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生存, 才能有幸福可言。教师合理需要的满足是教师幸福的基础和起点, 一个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生活担忧, 其体验职业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因此, 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十年来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初见成果,从理论研究方面看,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实证研究、实践探索方面看,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这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重大意义。
虽然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应当引起研究者们关注的几个问题
1.在实证研究方面,总体研究结果甚少。多为水平测查,缺少因素相关分析方面的研究
据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章,与教师心理健康有关的实证性文章不足30篇,远不及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章。其中仅以心理量表为工具测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现状的近50%,而有关因素分析的仅为20%左右。笔者认为,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方面,单一的水平测查并无多大意义。
2.研究缺乏科学性、客观性,整体研究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有许多地方存在分歧,甚至相互矛盾。其中原因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值得指出的是,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相互排斥的结论并不构成逻辑上的矛盾,其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测量工具的使用问题。目前的研究工具较单一,大多为SCL-90。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并且结果的解释也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仅凭一次调查、一个量表的测评并不能准确判断实际情况。SCL-90量表属准则参照测验,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主要是测查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而对个人心理调节能力缺乏分辨力。因而通过一次SCL-90测验得出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的结论是缺乏科学性的,更不能据SCL-90测查统计结果直接推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的解释也要依据心理测量学的有关原理。只有运用多种量表、进行多次测量并结合质化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可靠、科学的结论。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虽然有关文章较多,但多数仅仅是纯理论分析、解释性说明、经验总结、逻辑演绎,缺乏实证方面的论证,尤其是在原因的作用机制方面。
3.研究对象范围狭小,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研究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目前研究的对象大多以普通中小学教师为主,至今尚未有关于私立学校、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校等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其次,小样本小范围研究多,大样本大范围研究少;再次,跨地区跨文化的研究及与其他群体的对比研究甚少,缺乏全面系统的跟踪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各执一端,研究方法单一。大部分研究采用心理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忽视访谈法、临床判定等研究方法。数据的分析解释缺乏对文化因素的考虑,研究工具方面亟待制定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量表。目前我国所用公认较权威的心理健康量表SCL-90是在80年代修订的,其常模与今天的实际情况必有差距,势必大大影响研究水平。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多数是针对教师个别具体问题,如教师自卑心理、心理压力、角色冲突、厌教心理、失落心态等,缺乏一个较全面的论述。在实践上,目前关于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实践也仅为个别地方、个别学校,有待推广。
4.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缺少特色,多从社会意义角度出发,忽视个体意义
目前的研究大部分是旨在通过对教师心理的研究谈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等社会意义层面上的东西,较少针对教师个体意义而言。从古至今,教师都被认为是奉献一族,因而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在所难免。然而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教师个体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其次,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特色不够突出,大多数是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缺乏创造性及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考虑。对一些心理现象、对策的表述看不出是教师心理还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
今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同等重要的观念
以往的观念认为教师是高于一般普通人的模范公民,因此很少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所怀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价值观念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公民中的一员,同样也会有心理问题。并且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更易造成心理问题,而恰恰这一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应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一样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2.把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作为教师心理研究的重点
目前的教师心理研究较少涉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方面,更多地着眼于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注意、意志、情感、能力等。而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心理健康都理应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当前专家型教师研究的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也必将受到高度重视。
3.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积极开展、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全社会已逐渐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教师应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但目前针对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几乎还是个空白。这就需要学者们积极投入到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当中来。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稚嫩阶段,总体水平滞后于其他同类领域的研究,基本可概括为:初见成果,尚有不足,前景广阔。
1.孔子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教育过程:学思行相结合。
5、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6、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2.孟子
1、性善论
2、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4、思孟学派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教育目的:明人伦 3.荀子
1、性恶论
2、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5、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6、强调尊师;闻——见——知——行
7、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4.墨子,墨翟
兼爱非攻
1、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2、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实用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3、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刻苦磨练精神。
4、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5.道家
“绝学、愚民”
1、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2、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3、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
2、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4、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西方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1、问答法,雄辩著名
2、知识即美德
3、产婆术(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
《理想国》
1、提出教育培养“哲学王”
2、教育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3、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3.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1、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2、百科全书式人物
4.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第一本教育学论著。
2、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归纳法为教育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这一时期主要的著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认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学学科建立
1.夸美纽斯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1、捷克教育家,受人文主义影响。2、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教育目的:永生、现世
4、泛智教育,提出普及初等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5、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6、论述班级授课制
7、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8、高度评价教师职业,强调教师作用。
9、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育家。(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2.卢梭
法国
《爱弥儿》
1、性善论
2、教育的任务“归于自然“,倡导自然主义教育。
3、教育目标:培养与公民、国民对立的自然人。
4、教育目的:个体本位论,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5、学生观:儿童中心论
6、把儿童成长分为 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
3.康德
18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理性主义。
《康德论教育》
1、“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对象“
2、教育目的:自由
3、教育万能论。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特普拉第一位教育学教授。4.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1、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2、要素教育论
3、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4、个人本位论。
5、形式教育论。
个人本位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和萨特。5.洛克
《教育漫话》
1、“白板说“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教育万能论”
2、绅士教育论
3、形式教育论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教育理论体系
伦理学与心理学(两基础)
3、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4、教育性教学原则。
5、教学过程4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标志着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定型。
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5阶段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
6、实质教育论。
7、社会本位论。
8、传统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社会本位论的其他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2.杜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现代教育派
1、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持续不断改造。
2、学校即社会。
3、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内在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
4、教育过程:提倡从做中学
5、课程观: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法)
6、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
7、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8、学生中心课程论。3.陶行知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4.皮亚杰(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创立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创立发生认识论。代表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导论》、《生物学与认知》。主要理论(教育心理学):
1、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
2、认识发生理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本质:适应)2.布鲁纳(192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
1、当代结构主义和认知学派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2、倡导发现教学法
3、认知理论:发现说认知结构论。
4、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重视倡导发现教学法。
5、学科中心课程论。3.华生
美国教育家,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4.奥苏伯尔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先行组织者
3、学习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4、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内化(上位、下位、并列结合)
5、学习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5.瓦根舍因 德国教育家,创立范例教学法。(举一反三)
6.保罗.朗格朗 1970出版《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7.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8.斯宾塞 教育目的上:教育准备生活说,最早提出课程一次《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实质教育论,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倡导科学教育。
9.凯洛夫(1893-1978)《教育学》193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0.克鲁普斯卡亚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教育学著作。
11.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1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3.梅伊曼/拉伊 实验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实验教育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
14.比纳 法国,实验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P26
15.霍尔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实验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内发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16.桑代克
1、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
2、相同要素说。(迁移)
3、尝试错误说
4、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7.乌申斯基 19世纪俄国教育家,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学观点: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统一
18.巴格莱1875-1946 美国教育家,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学科课程中心理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19.泰勒
美国教育家,课程理论家。“课程评价之父”,目标评价模式 20.斯克里文
提出目标游离评价模式。21.斯塔弗尔比姆 提出CIPP评价模式。22.思太克
提出CSE评价模式。
23.博比特
美国学者1914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的诞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
24.古德来赛 关于课程的定义: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5.加涅(1916-200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信息加工理论。
1、学习的层次分类:(教育心理学):a信号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c连锁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e辨别学习f概念学习g原理规则学习h解决问题
2、学习结果的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6.赞科夫(1901-1977)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教学论与生活》.27.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8.斯金纳
1、程序教学论
2、操作条件反射(强化,惩罚,消退)
3、掌握学习
29.布拉梅尔德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30.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
2、德育模式:提出社会模仿模式
3、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4、观察学习(注意,保持,行为再现,动机)
5、自律学习(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6、重视榜样法(德育)
7、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31.彼得 麦克菲尔 英国德育教育家,提出体谅模式。32.拉斯、哈明、西蒙
价值澄清模式。
33.沙塔洛夫
苏联教育家,“刚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34.洛扎诺夫 保加利亚医学心理学博士,首创暗示教学 35.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指导教学法 36.伯克赫斯特 道尔顿制 37.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
38.利托尔诺 法国社会学家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39.孟录:美国心理学家,心理起源说
40.华勒: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
41.格塞尔:美国心理学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成熟势力或”内发论。内发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基因复制”、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42.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论
1、道德两难故事
2、儿童道德划分: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9岁以下)、(习俗水平10-20)、(后习俗水平20-)
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3.维果茨基
1、最近发展区
2、支架式教学(四环节)
3、内化。(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44.皮亚杰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1、发生认知论
2、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2),形式运算(12-15)
3、认知发展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的本质:适应。
4、建构主义发展观(认知建构主义)
45.海德:社会心理学家,认知平衡论;归因理论。(学习动机)46.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47.贾德:概括化理论。(迁移)48.康布斯:全人教育思想。49.布卢姆:
1、教学层次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2、掌握学习
50.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换说 51.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说
52.动作技能的几种理论:习惯论,认知观(开环:施密特—美国
闭环:亚当斯—加拿大)生态观。
53.智力的几种因素论:二因素论(斯皮尔曼),三因素论(斯滕伯格)多元智力论(加德纳)54.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 55.一般发展理论:赞可夫
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速记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推荐阅读:
模范教师主要事迹06-19
先进教师主要事迹11-06
优秀教师主要事迹填写06-07
四有教师主要事迹材料07-07
申请优秀教师主要事迹11-12
教师个人嘉奖主要事迹范文07-19
教师评优主要先进事迹11-18
教师继续教育主要研修任务11-06
协会的主要工作09-07
店长的主要工作内容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