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共11篇)

《分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篇1

乐东县保国中学

杨国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进行同分母及简单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体会类比、转化的思想。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 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中,“把分子相加减”的理解与应用。

(2)对异分母分式准确的通分(单项式)。

(3)准确计算出分式的最简结果。

三、教学难点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中,“把分子相加减”的理解与应用。

(2)当分式的分母是互为相反数时,符号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感悟知识。

问题1:会计算下列算式吗?(1)2315

(2) 77662、类比探索,掌握分母是单项式的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问题2:若把上述两个算式中的分母用不能表示零的字母来代替,你还会运算吗?

(1)

2315?

(2)? aabb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出: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巩固练习(以下练习分母均不为0)

23ab21x24

(3)

(4)

(1)

(2)xxmnmn3n3nx2x

23、灵活变通,掌握分母是多项式的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例1.计算(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突破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x2x1x3x24 

(2)(1)、x1x1x1x2x2巩固练习:

abbcbcx22xyy2(1)(2)

(3)ab2a2b2aaxyxyyx4、类比探索,掌握分母是单项式的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问题3:异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呢? 列如:31? 41231? a3a问题4:若把分母中的4用字母a来代替该如何进行加减呢? 列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先通分,把异分母的分数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来计算 议一议:

小明认为, 只要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 异分母的分式的问题就变成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小亮同意小明的这种看法, 但他俩的具体做法不同

313·4aa313×41a4aa·4a4a·aa4aa·44a小明:

小亮:

12aa13a13121132224a4a4a4a4a4a4a 你对这两种做法有何评论?与同伴交流

通过讨论,为了便于计算,异分母分式通分时,通常取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作为他们的共同分母。

以412,为例讲解如何找最简公分母 3a2b22ab5b3c最后确定最简公分母(单项式)的方法:(1)系数——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字母——各分母所含的所有字母;

(3)指数——分母中相同字母的最高指数; 巩固练习:

例1.求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14141,;

(2)2,;

(3)2,2 aba2aabab3a15例2:计算

a5abaabbc

(2)相应练习:(1)3a2babbc(1)

5、灵活变通,掌握分母是多项式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例2:计算12 x33x3aabx2y2相应的练习:(1)

(2)2abb2axyyx6、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觉得做分式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7、布置作业

课本146页第4题、第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做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同分母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础。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而最简公分母的寻找是通分的关键,因此可先通过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方法,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相类比,找出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乘积作为最简公分母,然后再通分。

另外,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从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类比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阶递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暴露问题,再指出问题所在,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篇2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 篇3

【检查反馈 导入新课】

一、文学常识:

1、纪传

十二

三十

七十

十 八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1、zhào zhuï

nào kù

jiào zī

gài juàn zhǔ

gǎo gāo hāo dá

chāng bū

zāo chuî

2、楚

浪漫

楚辞

【自主探究 教师点拨】略 【尝试演练 合作解疑】

屈原的性格品质主要集中在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嫉恶如仇、矢志不渝等。学生可自由发挥。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

1、平

战国

浪漫

离骚

刘向

《分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二)认识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些。

(三)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事物的联系的。

(四)练习用“甚至”、“掌握”、“除了……还有……”造句。

5.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只有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四、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段作者向我们讲了几层意思。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一画,标出记号,然后回答。

(这段分四层:①交代了时间、地点、起因;②写农民遇到了奇怪的事;③写老农民想出一个办法;④老农民把秘密说破了。)

什么事使农民伯伯感到奇怪?

(第一件: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抓住重点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总”是什么意思?

(一直)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调”:调和;“顺”:适合需要,形容风雨及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很有利。)

“不见起色”是什么意思?

(不见好转。不管是灾年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庄稼一直没有好收成。)

(第二件怪事:老农们买了一批蛇回来,放到田里,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能丰收呢?

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语句来回答。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认识到庄稼收成不好的原因是田鼠糟蹋庄稼的结果,蛇的到来,把大量田鼠吃掉,才使庄稼又获丰收了。

蛇与庄稼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请一名学生回答。田鼠糟蹋庄稼,蛇吃田鼠,蛇间接地保护庄稼。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板书:

学生分析到这里,教师要做一个小结。

蛇是吃田鼠的,田鼠是吃庄稼的,田里没有了蛇,田鼠繁殖得越来越多,它们糟蹋庄稼也就越多,庄稼当然歉收。由此看来农民伯伯是根据田鼠、蛇、庄稼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而想出的办法,并不奇怪。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了蛇与庄稼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还讲过猫和苜蓿的故事呢。

(二)学习第二段。

同学自己轻声朗读第二段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看哪个村子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哪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有关句子画下来,然后再回答。

(因为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的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因此,知道哪个村子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哪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猫和苜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用因果句式来回答。

(因为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田鼠影响土蜂活动,猫吃田鼠,所以猫间接地保护土蜂和苜蓿。)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归纳出板书:

板书:

这里告诉学生猫与田鼠,田鼠与土蜂,土蜂与苜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相互影响的;而猫与土蜂,猫与苜蓿是间接的关系。

猫是动物,苜蓿是植物,看似两者毫无关系,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竟”是什么意思?(居然,出人意料)因为猫与苜蓿不是直接关系;由于猫与田鼠;田鼠与土蜂,土蜂与苜蓿的直接关系,使猫与土蜂,猫与苜蓿之间产生了间接而复杂的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有复杂的联系,也有简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第三段课文,想一想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要求学生拿笔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回答。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板书:

这些事物之间是简单联系,作者称之为显而易见的事。什么是显而易见呢?(是露在外面容易看出来的意思。)除了这些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

请一名学生读有关句子,然后再找同学回答。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人→吐痰→肺结核)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然后把它们变成陈述句。

(反问句: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陈述句: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

为什么他不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痰”与“肺结核”之间是复杂的联系,不易让人们一下子看清。)

我们如何弄清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并读短句:

这句话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反复朗读,充分讨论,达到理解并掌握。

这句话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老农在地里放蛇,使庄稼获得丰收,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所以才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齐读最后两句话,说一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点明文章中心)

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事物之间的联系。哪些是简单的,哪些是复杂的?

发散思维,加深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如果有时间就多找几位同学讲一讲。

(①青蛙与庄稼。②啄木鸟与树木。③天不下雨,庄稼就要旱死;雨太大,庄稼就要淹死。④吸烟影响自身健康。喷出的烟雾污染空气,也使别人得病。⑤乱捕滥杀动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就会影响人类生存。)

(四)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蛇与庄稼》,我们知道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研究,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这样我们做任何事就能做得更好些。

(五)完成课后第4题。

指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造句。首先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和作用,然后再试着造句。

比如“甚至”含有更进一步的意思。“掌握”是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的意思。“除了……还有……”表示在什么之外,还有别的认识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造出句子,同学之间说一说,教师请个别学生发言。

举例如下:

甚至:今年夏天气温太高了,甚至比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夏天的平均温度还高。

掌握: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除了……还有……:我的家乡除了盛产苹果外,还出产鸭梨、葡萄等果品。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第17课时分式方程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本节课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使学生掌握运用去分母或换元的方法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使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基本思想;

3、使学生能够利用最简公分母进行验根.

教学重点: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

在初二我们已经学过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知道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以及验根的目的,了解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基本运用.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12.7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同类型的方程的解法,直接点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类同,及产生增根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归纳总结的欲望,使学生理解类比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转化”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类比”、“转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回忆复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探求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同时通过对产生增根的分析,来达到学生对“类比”的方法及“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新课引入: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化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课讲解: 通过新课引入,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类比地提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解方程: 411 xx1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解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雷同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x(x-1),得 4(x-1)-x=x(x-1). 去括号,得

24x-4-x=x-x. 整理,得 2x-4x+4=0. 解这个方程,得 x1=x2=2.

检验:把x=2代入x(x-1)=2x(2-1)≠0,所以x=2是原方程的根. ∴ 原方程的根是x=2.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x的降幂排列,所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均为按字母x进行降幂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原方程就是 14x21 x2(x2)(x2)2x方程两边都乘以(x+2)(x-2),约去分母,得(x-2)+4x-2(x+2)=(x+2)(x-2). 整理后,得 2x-3x+2=0. 解这个方程,得 x1=1,x2=2.

检验:把x=1代入(x+2)(x-2),它不等于0,所以x=1是原方程的根,把x=2代入(x+2)(x-2)它等于0,所以x=2是增根.

∴ 原方程的根是x=1.

师生共同解决例

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3、解方程:

2(x21)6(x1)27

x1x1分析:此题也可象前面例

1、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

通过求出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2y67 y两边都乘以y,得 22y-7y+6=0. 解得

y12,y23 2x212,去分母得: 当y=2时,x1x-2x-1=0.

22x+3x-1=0,解得:x2317 4把入原方程分母,各分母都不等于0,它们都是原方程的解。

∴ 原方程的根是

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巩固练习:教材P.49中1(2)、2引导学生笔答.

三、课堂小结: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四、作业:

1.教材P.50中 A1、2、3. 2.教材P.51中B1、2. 参考题目:

一、选择题(每题13分,共26分)将下列各题中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1、若方程有增根,则增根是()

A、-2

B、2

C、±D、0

2、若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则m的值是()

A、-1或-2

B、-1或2

C、1或2

D、1或-2

二、填空题(每题13分,共26分)

1、方程的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_____。

2、解方程

三、解下列方程(每题24分,共48分)

桥第一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自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段序。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小组合作完成。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勾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2)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3)读完课文后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指导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认读。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教读生字,并说说识记方法。

3.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感受课文主要内容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下面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来完成刚才的自读要求,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黎明时,一个小村庄突遇洪水,一位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人们有序地过桥逃生,最后桥塌了,老汉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山洪突然暴发的时候,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文中哪些文段描写了山洪暴发时的情景?学生找到后指导学生朗读1-4自然段,从读中感受山洪的可怕,体会人们当时所面临的危急情况。

4.从刚才的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山洪暴发,人们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为了逃生,人们涌到了木桥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13自然段,看看人们在木桥前遇到了谁,遇到他之前人们的表现怎样,遇到他之后,又是怎样过桥的?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5.在老汉的指挥下,一百多号人有序地上了桥,这时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的14-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撤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24-27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学生齐读)读完以后,从这几句话里你知道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联系前面的内容想象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7.教师小结,板书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师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

突遇山洪

疏导撤离

桥塌殉职

水第一课时教案 篇7

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王芳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写“膝”字。

3、通过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村民“吃水难”和“洗澡乐”,体会反衬写法的好处。

4、感悟作者生动具体的描述,明白水的珍贵。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明白水的珍贵。体会反衬写法的好处。

四、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

1、学生读小诗,回答问题

有个地方多烦恼,自古至今不长草。农民洒下万千种,不见一颗长出苗。有牲畜,无温饱,多数动物活不了。男人三年不洗头,女人四年不洗澡。大家不妨想一想,什么原因这么糟。

2、教师小结,提问。

刚才大家读了这首小诗,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好吗?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可见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没了水,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就和水有关。

3、教师板书课题:水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出示 水窖 配图:这就是水窖,谁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相机出示 储水 读字音。

2、(课件出示“膝”字)“膝”字几画?第八画的名称是什么?这是“木”字,原来是捺,改写成点,知道为什么吗?汉字书写时有“避重捺”的习惯,就是一个字中要避免重复的捺,所以就把捺写成了点。明白了吗?

3、(课件出示句子)(1)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指名读、女生读)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xuè)管里血(xiě)的流动在加快。

师提醒:血单独念和口头语时读xiě(指名读、齐读)

师强调: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

4、过渡:师:这么难读的长句我们都会了,读全文当然不在话下,请全体同学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下课题:()的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水的珍贵向我们描绘了几个场景?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炼的话说一说。师:你说得不够简洁,老师帮你提炼一下。相机板书:挑水 雨中洗澡 一勺水消暑

2、过渡:现在,我们先走进挑水的场景,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汇报交流。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里酒比水贵,他们缺水,所以水比酒贵)(“十公里”“一小时”“一担”这几个词感受到水的珍贵)

1、课件出示:记得那时侯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2、(课件凸显数量词)师:注意数量词,看到它,留心它,再请同学读这段话。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图片,师:这就是村里人的挑水,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4、如果你就是挑水的人,你又想说些什么呢?品水中滋味(板书:“苦”)

5、师:炎炎的日,长长的路,久久的等,沉沉的担。这便是村里人的日子。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现在我们明白了村里人为什么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6、作者为什么在“水”字的后面标逗号?是啊,就是这短暂的停顿更彰显水的珍贵。(齐读这句话)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那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人生命的源泉,但远水难解近渴,因而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指名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师:很长一段时间,会是多长?

师:是的,那么长的时间是缺水的,于是----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我们这里下雨,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们如何面对下雨的日子呢?

3、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水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4、师:通过你的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痛快、舒服、享受、幸福)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5、师:你瞧,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师引读)

六、小结写作手法

这雨中洗澡洗的是多么的痛快啊,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反衬。这样鲜明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七、留下阅读期待。

学完全文后,我们对水才会有更深的体会。下节课,我们再从消暑的场景中去感受水的珍贵。

板书: 水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篇8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一群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的三轮车夫。请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请暂停讨论,先一起来看看人力车夫老王和“我”的故事。

2、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说说老王的生活过得怎样?

3、问题探究:

A、仔细研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说说老王是怎么待“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待老王的?

B、由这些行为可看出老王和“我们”的心态各是怎样的?

明确:

老王:尊重、理解、同情——(瞎而不瞎)——人格的伟大

“我”:歧视、淡漠、害怕——(虽明而瞎)——人格的渺小

小结: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少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C、文章结尾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对话,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作者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对老王的不真诚、不平等的行为,所以感到“愧怍”。

4、拓展延伸:

那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公民,该如何对待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如清洁工、拣垃圾的人、班级里家境困难且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

[资料]

有一个长着一头红头发的孩子,叫克洛西。他家里很穷,靠卖野菜谋生。他自己又有残疾,一只残手总是挂在脖子上。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欺侮的。安利柯的日记里,描述了克洛西受欺侮的场面:三四个同学聚在教室里戏弄他,有的往他投上扔栗子皮,有的用三角板打他,嘲笑他是“残废者”,喊他“鬼怪”,还把我挂在脖子上学他的样子,甚至学他母亲挑菜担卖野菜的样子。

教师说:“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了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

——《爱的教育》

[星期四上这一课之前,科学课代表报告说班里一位学习有困难的、平日不善于交际的同学的科学作业本被撕掉一页。于是,课堂上就就这件事展开讨论。]

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使老师深感欣慰。你们这一代人对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有了正确的、清楚的认识,那么我们人类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普及就指日可待了。

5、语言揣摩:[此环节是候补,视课堂进度而定,如时间不够,就作为作业。]

本文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意味深长,很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有表现力的语句,深入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二)

(三)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一件小事》(鲁迅)。

《奴性》第一课时教案 篇9

课 题

奴性

№2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纪伯伦和他的散文诗歌特点

过程与方法

思考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透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劣根性

教学重点

11种类型的奴性都分别代表了什么

教学难点

“奴性”的最大危害

教学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价值观教育

课 型

讲课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导入,深入分析课文

本文可以分三部分,你能概括出来吗?

第一部分:描述奴性的随处可见,无时不在。

第二部分:描述奴性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部分:假助“我”与“自由的幽灵”,表明自己对于打破奴性的前景的认识。

怎样理解“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和“在他面前下跪,奉他为金科语律”,你认为奴性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最大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悲哀:人们生活在奴性的世界,自己却不知道,反而感到很幸福。

你说说11种类型的奴性都分别代表了什么?

盲奴性:白发的奴性:代表对孩子心灵的毒化和压制;

有斑点的奴性:代表颠倒黑白的欺骗;

罗圈腿的奴性:代表被歪曲的言论自由;

驼背的奴性:代表以法律为名进行的社会压迫

代表因循守旧;哑奴性:

代表旧式婚姻;聋奴性:

代表媚俗;跛脚的奴性:

代表权术;生癣的奴性:

代表权力的世袭制度;黑色的奴性:

代表“唯出身论”的社会评价;

为奴性而奴性:代表奴性变成了一种难以消除的痼疾

作业:对比鲁迅,思考“奴性”在我们身上都体现在哪里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奴性

奴性的随处可见,无时不在

奴性的类型及特征

课后记事

《江南》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三拼音节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新|课 | 标|第 | 一| 网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荷塘月色》教案(第一课时) 篇11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3)通感、比拟、叠词等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3)写一段关于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3、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图画美和情感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7分钟)

1、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关于朱自清的散文,然后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是介绍的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的景色,下面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吧。

2、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创作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二、新课学习(35分钟)

1、介绍本节课教学目标:(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听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美。(3)理清行文的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检查预习,掌握新字词。(由学生集体或个别回答)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3、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体会精美意境, 品读语言美。在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出作者的行踪和描写景色的语段。

(2)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内容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同学自由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做总结归纳: 明确:(1)家中——煤屑路——清华园里的荷塘——家里

(2)全文分三部分:

一、(第1-3段)“观荷缘起”(情)

二、(第4-6段)“荷塘月色”(景)

三、(第7-10段)“月下遐思”(情)

4、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提问,由学生思考和回答:(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赏析:“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明确:抛开写景,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

感,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3)赏析:“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明确:在行文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三、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内容、写作线索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了初步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课文奠定了基础。

作业:

认真预习第4、5、6段,体会其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下一节上课之前请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

上一篇: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下一篇:移动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