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篇1

本考点在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中均有,故在一篇中宋谈。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中心意思”的含义。我们认为,它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1)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2)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相应地,高考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考查,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虽然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对其考查方式有别,但本质是相同的。

其次,我们谈一下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因为现代文与文言文考查方式有别,所以我们分别加以介绍。先说一下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方法。

现代文阅读中,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实际上包括文段和文章两种情况。因此,下面的概括方法,是先说文段中心意思概括方法,再说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一)文段中心意思概括。

1.有中心句,找出中心句。

达尔文招待一位朋友,宴席上有两只烤鸭:一家是家鸭,一只是野鸭。达尔文对他的朋友说:“你发现了它们的区别吗?你看,家鸭比野鸭肥大,一个个像肥胖的绅士,一个像干瘦的农民。因此,他们的骨骼也不一样。家鸭要支撑肥胖的身体,用脚走路的机会也比野鸭多,所以家鸭的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用的多了就发达,就进化。可家鸭几乎不飞,所以,它的翅膀不如野鸭的坚强有力。不用,当然要退化。”

本段是有中心句的语段。中心句在语段中间,即“用得多了就发达,就进化”,这是达尔文对家鸭的脚骨和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的原因分析后,提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文段的中心。找出中心句就掌握了文段的中心意思。

2.无中心句,筛选后概括。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个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这个语段陈述的对象是“阴山以南的沃野”,共有四句话。第二和第三句分别阐述第一句的“跳板”和“苑囿”,是从“游牧民族”进攻的角度论述:第四句是从“汉族”际守的角度论述的;进攻和防守正是“战略地位”,从“范围…„跳板”“排除(威胁)”三方面说明,可见“极其重要”。因此,答案是“阴山以南的沃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二)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1.抓关键部位。就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或命题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的开头或开门见 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的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意思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意思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

(1)“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这是宋诗人范成大在《田时田园杂兴》中写的两句诗。一位科学家对这两句诗曾击节赞党说:它说明诗人对农业技术在行,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据老农讲:竹子最适宜于肥沃的土壤。邻居栽竹,如有人想“分享“,便可在墙根多施肥料,将鞭笋诱过墙来。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水调歌头》中的一段。这位“思飘云物外”的诗人,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的酷暑四十度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3)由此看起来,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乍看来,自然科学所要求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允许有夸张和虚构,而诗歌创作所企求的是热情洋溢和浮想联翩,两者差距甚大。但哲人说得好:“学问是一张网,网孔与网孔间处处相联。”自然科学,与诗人状物抒情,尤其是描写大自然景气,有密切的关系。

归纳上文的中心。(不能超过16个字)

这是一道直接考查中心主旨的题。首先快速读原文,了解基本内容:第(1)段举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为例,分析范成大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第(2)段举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词句为例,说明宋代的苏轼就性得了“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的自然知识,并用现代科学进行分析印证:第(3)段是对前面两段进行总结,表明作者的观点。属于“分论一结论”型议论文,第(1)(2)段都是对诗句的分析,实际是两个“分论”‟只有第(3)段是总结段,答案应在第(3)段找。这一段中没有作为全文主旨的语句呢?通过领悟,可知第一句揭示了中心:“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答案就是这个中心句。

2.归纳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提取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是分析文章中心意思的一种传统的、实在的、有效的方法。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砂石,快东勇敢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岩前阻,他愤激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去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岩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了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毋隙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敌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大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在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宋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使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健壮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宋荫蔽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鲜红,秋阳—F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地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宋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藩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宋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变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通过审题,可以明确这是一道“主旨类”试题,考查对全文中心、意图的概括与理解能力。

速读全文,可以把握其基本内容:文章首先说“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接着第二、三段,分别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来说明生命的内涵。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应如何对待生命的意思。我们可以利用文中这些内容概括,提炼其中心。而A项正好与我们前面的归纳概括的一致。所以当选A项。

3.结合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通过记人写事,抒情类散文通过写景状物,议论文通过论证说理,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事、物说明文意。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通过记叙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什么样的精神、人格;抒情文通过描写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阐述什么样的哲理:议论文看了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在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 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Ⅲ。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时,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像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一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Ⅲ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是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速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是谈关于哺乳类冬眠的奥秘问题,传统认为,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后来证实,心脏还不是根本原因,科学家推测冬眠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那么,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研究人的冬眠问题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像这类考查是否符合文意的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对文中主要观点的理解能力,所以可以把这类题归入“主旨类”试题,这是近年高考说明文阅读中的主要题型之一。试题要求选不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实际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只要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比较,选出不符合文意主即可,这当然要比自己提炼中心容易一些。

B项不正确,此项的前半句是“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句中的“控制”不当,文中并没有说“控制”‟而是说“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前一句话中的“控制”言过其实。其余项符合文意。

4.加强文外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时所必须了解的,通过这些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准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再说一下文言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方法。

(一)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二)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L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奉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没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待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已。”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篇2

(2010年江苏苏州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完成17—22题。

寂寞的月亮

在我的视野里, 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 星星离她那么遥远, 地球离她那么遥远, 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 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 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 月亮上面, 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 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 有山峰, 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 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 广袤地铺展开去的, 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 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 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 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 没有水, 没有空气, 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 不只是寂寞, 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 从古到今, 有很多传说, 什么“嫦娥奔月”, 什么“吴刚伐桂”, 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 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 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 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 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 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 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 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 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 我们写过很多诗文, 但一篇篇翻开来看, 那不是写给月亮的, 不是的, 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 然而, 那一首首歌, 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 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 而且, 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 是多么地自私!

可是, 我们是否想过, 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 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 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 所以, 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 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狂放地“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 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 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 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 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 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 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 在月明之夜, 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 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 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 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 这就是月亮, 她忍受着永恒的寂寞, 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

月亮是很大度的, 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 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 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 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 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 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 甚至去呼唤……

然而, 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 她独自悬挂于天空, 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 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 寂寞地悬挂于天空, 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 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 她银色的圆, 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

(作者汪建中, 有改动)

17.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 (3分)

18.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3分)

21.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 她银色的圆, 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 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 (4分)

失误展示

一是理解有错, 答非所问。由于审题不仔细, 对题干的要求, 甚至对其中带有暗示性的意思领会不了, 或者产生误解, 在归纳内容要点或概括中心思想时造成答非所问。如上例中第17题, 有考生这样回答:写月亮上荒凉的景色;莫须有的关于月亮的传说;关于月亮的诗歌, 并不是写给月亮的。还有学生答成:从作者的视野里;从月球上发过来的图片;月球没有得到一点好处, 只有付出。

二是概括不全, 列举无序。第18题考查对阅读材料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有考生答成:月亮上是死一般的寂寞;月亮为人类付出了许多;月亮有醉人的诗意和浪漫;明洁光辉;象征着团结;月亮很大度、很高尚;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月亮优美、大度、有灵性。这样的答案既凌乱不完整, 交叉不简练, 又缺少必要的阐述归纳。

三是盲目照抄, 不得要领。由于对材料内容理解得不完整, 加上概括能力有限, 在归纳时只能摘录原句, 而不能综合概括。回答第18题时, 有考生很随意地摘抄出“它总是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劝化人们从善”“从不计较和埋怨”等原文词句, 显然是文章没有读懂就匆忙答题。

四是胡乱作答, 主观臆断。第21题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 同时也考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考生答题过程中的典型错误答案有: (1) 总领全文, 突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 月亮总是无私地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精神; (2) 表现了月亮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奖励, 写了月亮虽然十分寂寞, 却有勋章的陪伴; (3) 借太阳表达了作者对月亮淡泊名利、无私纯洁的赞美, 也告诉人们要在孤独中享受快乐……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没答全面, 还孤立片面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甚至将文中没有的意思也强加给了作者。

问题辨析

第17题问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 体现了“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要求。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 相关内容可在文章第1、2、3、5小节中筛选, 但这几小节还写了其他内容, 与提问没有关系的, 就不能掺和到答案中去。答案示例: (1) 从外部看, 星星、地球、太阳都离月亮那么遥远。 (2) 从月亮内部看, 月亮上的山峰、峡谷、平原是寂寞的, 她没有树, 没有水, 没有空气, 没有生命。 (3) 从时间上看, 月亮的寂寞是漫长的, 已经有数亿万年了。 (4) 从人们对月亮的态度看, 她的寂寞与孤独从来没有人想到过。

第18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全文, 理清文章层次, 就能准确作答。本文层次清晰, 按月亮的特点分三层:月亮是寂寞的;月亮是无私的;月亮是孤傲的。归纳三层内容, 旨在歌颂月亮的品格, 给人以启示。解答这道题, 就必须综合这三个方面作答: (1) 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在天空, 已经有数亿万年了。 (2) 月亮是无私的 (或“乐于奉献的”) 。她忍受着永恒的寂寞, 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她很大度, 很高尚, 从不计较和埋怨, 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 (3) 月亮是孤傲的。她独自悬挂于天空, 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 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然而, 很多考生由于对原材料既不能迅速形成整体意识, 又不能深入分析理解, 故而归纳概括的内容不能抓住主要内容和实质, 只简单摘引其中某一点或几点来回答, 不免显得偏颇或肤浅。

第21题, 这道题表面看来是“理解重要句子的表达作用”的问题, 事实上考查的是文章主旨的问题。审题时首先要注意这句话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 最后一段, 起呼应前文、总束全文的作用, 具体如何呼应, 要结合全文来思考, 可这样来回答:从结构上看,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照应题目“寂寞的月亮”, 突出了月亮的寂寞;“她银色的圆, 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与开头“给她光和热的太阳”相呼应, 首尾呼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其次, 在内容方面的作用, 要结合文章的具体材料、具体情境来思考。题干中“联系全文”正是提示考生应该注意放眼全篇, 从全文入手。如果既未理清解题思路, 又未吃透文章意思, 就会抓不住重要信息, 只看见“太阳”“勋章”等表层词语, 就可能流于肤浅而答成“得到奖励”“月亮虽然十分寂寞, 却有勋章的陪伴”。正确答案应是:从内容上看, 用“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这一比喻, 进一步赞美了月亮的崇高品格, 意味深长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答题指导

一、整体阅读, 预想寻旨

内容要点是文章的血肉, 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命题者设置这类题目, 特别注重整体阅读, 由分而总, 由局部到全篇。所以, 我们解题时, 一定要从整体出发, 通读全文, 结合文题、开头和结尾, 弄清思路, 筛选要点, 进而预想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 局部信息的筛选与归纳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 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整段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结合每道题的具体要求, 深入分析, 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寂寞的月亮》一文, 三个层次虽很清晰:月亮是寂寞的;月亮是无私的;月亮是孤傲的。但如果没能进入文本理清文脉、把握主旨, 没有读懂文章就匆忙答题, 一定会造成无谓失分。

二、仔细审题, 明确要求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再阅读试题, 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平时训练, 要强化审题意识, 读懂题目, 读清题目所指, 读透题干中的隐含信息, 甚至有时还要注意到隐藏在题干要求中的一些答题暗示。有些同学缺少深入探究题目要求的意识, 所以无法意识到这些隐性的暗藏的信息, 从而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盲目答题的迷阵中。比如第18题: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题目里的“联系全文”就是一种答题暗示, 它告诉我们如果你的题目答案只是来源于某一处, 或只是立足于某一段, 那么你的答案绝对是不完整的。明白了这一点, 可以督促我们全面地探寻和思考答案。

三、锁定区间, 寻章摘句

这类题型往往同文章内容的要点和中心思想相联系, 因此, 我们要牢记“答必有据”的原则。一是依据重要语句, 要抓住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句子往往比较明显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是依据文章中心意思, 作者的情感态度大多散见于文章各处, 有的隐含在文句中间, 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这样“敏感”的习惯;三是要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仔细阅读文章, 锁定与问题相关联的信息“区域”, 对重要信息进行概括整合, 这里, 一定要防止要点的归纳有遗漏。

阅卷中, 我们发现不少考生缺乏锁定答题区间的意识。答题区间不明, 回答不准确;有的考生甚至脱离原文去想答案, 没有从原文中寻找、挖掘相关信息。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四、辨别筛选, 有效处理

通读全文后, 从文本中找到重要的信息, 如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找准与题目要求相应的原文, 有时可能不止一处, 要注意加以辨别, 筛选出必要的信息, 看看是否符合答题要求, 有没有错漏, 有没有模糊不清, 或是跑了题, 不属于本题范围的。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明确优劣, 去伪存真, 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

但要获得高分, 同学们还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即根据题目要求, 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如解答第17题时, 我们在把相关的文字信息勾画圈点出来之后, 根据题目的要求, 可分别从外部、内部、时间、人们对月亮的态度等角度, 对原生态的文本语言作一些调整、删削加工, 而后分条列举作答。

此外, 归纳、概括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 在理解文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规范答题, 按题干的要求简明清晰地组织语言。

实战演练

(2010年江苏常州卷) 阅读微型小说, 完成1-2题。

意外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 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 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 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 我开车去一趟丹佛, 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 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 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 突然, 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 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 那人跃起, 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 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 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 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厢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 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 你待在车里, 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 一边测试胎压, 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 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 在路口遇上红灯, 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 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 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 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 “借个火, 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 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 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 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 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 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 “别害怕, 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 “与您通完电话, 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 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 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 我想, 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1. 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

2. 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

1. (1) 塔玛拉在去丹佛的路上, 意外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 (2) 当塔玛拉救助“病人”时, 却意外地遭到此人的劫持; (3) 塔玛拉意外地发现劫持她的正是电台里说的越狱杀人犯佐林; (4) 在行车途中接到丈夫威廉的电话, 意外地获得传达求救信息的机会; (5) 他们根本没有孩子, 塔玛拉却意外地要丈夫亲一亲“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 (6) 警察利用借火点烟的机会, 抓住了杀人犯佐林, 解救了塔玛拉; (7) 塔玛拉意外获得了一笔赏金, 这正是他们家所需要的。

2.文章开头就说他们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 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孩子, 所以, 当威廉先生听到妻子塔玛拉要他“好好地亲一亲”“咱们的小宝贝”时, 他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篇3

【考点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归纳或概括阅读材料中某个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主旨。归纳,就是按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有效信息,然后整理概括。内容要点,即内容精要之处,可局部,也可是全文。中心思想,指文章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不管哪种文体的文章,都会有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组材、构思、行文。概括中心思想,就必须把握整体,以便提炼、综合。

高考对这一考点两个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思想)的考查都有涉及(与其它省市不同,江苏近几年突出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且增加难度,取消了客观题)。同学们答题时要认真审读,立足文本,不凭空论“道”。

【知识汇总】

归纳内容要点,就要善抓中心句,理清句间、段间关系,筛选最有效信息;归纳要点要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走样。概括中心思想,须整体把握全文(弄清整体和部分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以偏概全。

归纳与概括的原则是:简练语言,不落要点。

具体说,阅读文本要留心三个关键处:①标题与首尾。标题同样是论述类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为论述范围,或为议论中心);首尾,往往是文章中心最精练的概括。②中心句(主旨句)。中心句往往是要点(有的中心句就是主旨句),但要注意,有的主旨句完整,有的不够完整。起始句也很具概括力,同样要留意。③衔接与过渡句。这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有提纲挈领作用,不能轻忽。

答题时也要注意三点:①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高瞻远瞩,不偏不漏,不纠缠于细枝末节。②味出中心语意。对于没有中心句(主旨句)的段落,要细细体悟,分析句间关系,把握内容重点。③留意背景。文章反映社会现实,了解背景,有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对准确概括中心思想有帮助,因此也不能忽视。

【考查方式】

我们熟悉的常见题型如:

①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或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题目或某语词在文中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③本文介绍了……,内容要点主要有哪些,把它概括出来。

④某段或某几段就某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作简要概括。

⑤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外省市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较多采用此类客观题)

……

江苏近三年选考部分均选论述类文本,近两年又取消了客观题,均为主观题;赋分,前年15分,去年和今年则为18分:增加了难度和分值,同学们复习训练时要注意这个变化。

【例题讲解】

例1(2010·上海卷)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

题目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解析审读文章,按题干指向,首段末句有提示作用(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但不能概括②段内容;细看②段,第1句为引用,第3、4句承第2句分论,只有第2句上承下启(统领下两句)——全段中心句,稍加整合,就成答案。

答案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例2(2012·江苏卷15题)

笑的价值

①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②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③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

……

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1) 审视全文(共5段),确定后两段无有效信息;(2) 细看前三段,都有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且各表一义:把它标出来;(3) 对照题干,确定要点(关键句);(4) 精炼语言,协调结构,组句答题。

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例3(2011·江苏卷17题)

捧与挖

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方式与解法与上题类似,从略)

例2(2011·南京市高三二模)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①……

②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nlc202309031143

③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

题目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原文6段,主要信息在第③段(②段有所涉及),具体操作步骤如上所解,从略;要强调的是题干有两问,一种形式有一个特点,三种形式有三个特点,那实际上要答6点,漏1 点就少1分。

答案①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②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③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

【方法归纳】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得分同散文一样,是个低谷,主要问题是:①未尽题意。未弄懂题干意思(包括有几问),匆忙“上阵”,常常答非所问,不上点子。②失之偏颇。对原文未形成整体意识,要点未把握准,答题漏点,或偏颇。③规整不够。缺少规则意识:信息点找到了,但照录原句,不加规整,句子不协调,有的重复啰嗦;笼而统之(只一二短句),也不分条,答不完整。④表述不好。或语意不连,或表达不明,或矛盾相重,或拖泥带水,或字迹不清,影响批阅。

本考点要求同学们有较高的文字素养,树立三种意识:文本意识、文体意识、规范意识。解题时要慎重思考,充足时间,步步为营:

①精读全文。首遍要细心全面(第一印象很重要),熟记文章结构(形式特点)和要义(要点与中心)。②读透题干。扣住题干关键语词,真正读懂答题要求(如“哪个”与“哪些”就有量的区别)。③准确检索。反复推求,把握主旨,明确信息区域,对照要求,作好标记,不致遗漏。④慎重筛选。慎删选,去多余,留精要,不照搬。⑤认真组句。答句流畅、齐整、严密、简明、有序、分点;书写清晰、匀整。⑥复查校对。考场答题不免出错,故校核一关不能少。

我们的答题原则是:统而观之,密而审之,分而组之。

现 场 练 兵

①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②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③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④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很艰苦。这是孩子的想法。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1. 第①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联系上下文看,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①民谚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话很富有哲理。一个人要学好有如登山,吃力费劲,有时还要付出血的代价;向坏道上走,则似江河崩堤,一泻千里,一滑便进了深渊。

②从血和泪中走来,由平凡向伟大中而去的雷锋,在他人生的八千多天里,几乎日日都在攀登从善之山,成为时代典型。

③“一切大树都是有根的。”人们从雷锋忙碌的身影里,从他朴素的日记上,从他所做的大量好事中,感受到了传统美德在今天所表现的强大生命力。……他留下的攀登从善之山的脚印和回响,至今仍在激励着千百万人继续前进。

④今天,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是二十世纪的“从善之巅”。它的特征鲜明:大公无私、克己奉公,舍己为人……这就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人生的征途上任何容颜可以凋谢,生命之舟可能停泊,而不倦地攀登从善之山的人,其灵魂之美将与青山常在!

⑤羊年将至,新春新岁,让我们互相激励,在学习雷锋,建设文明,争攀从善之山的途中,砥砺斗志,改造自身,相互协携,登上从善之峰,领略精神境界的优美风光。

2.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刘卓洲,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篇4

Ⅰ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方法 1.有关归纳、概括知识的概述

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甚至有人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归纳、概括能力上。归纳、概括能力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谈到归纳内容要点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归纳和概括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归纳和概括的含义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所谓归纳,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总结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由此看来,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等同于归纳。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归纳内容要点要求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对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如何,标志着对文章内容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

2.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在考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助相关的词句标志来归纳、概括。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首句、结尾句、中心句、关键词句等方面的考查,在多数情况下,文本中都会有一些词句在归纳内容要点时是可以利用的。这些标志性词句往往具有很重要的提示概括作用,常常是提炼段落层次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的依据,给我们找准答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答题时,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并反复地进行品味和揣摩,就能省时省力,迅速找到 打开思路的钥匙。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和分析层次结构所利用的标志性词句是有异同的。前者利用的是表现文章内容方面的词句,后者利用的是与层次结构有关的词句。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包括文章的标题、重要的词语、段落中心句、首括句、概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它们往往与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因此,在归纳、概括阅读题目时,应留心这些词句,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拿文章的标题来说,它一般是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标题所反映的内容信息,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些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尤其重要。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比较省力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这叫作联词归纳法和摘句归纳法。一些局部概括题目,需要概括回答的问题,如要求考生从某一段话中,或者从几段话中归纳出作者的观点、被描写物的特点等,都要注意一些相关的语句。

二、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审答规范 1.掌握答题的基本要求:准确、全面

(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节选自邓琴《纸上故乡》)1.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要扣住语句中“精神层面的影响”来回答此题。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领起本段最后一句“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下一段“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这些句子中抽取关键词作答即可。

精要点拨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里,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以便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采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试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这种题不像其他题1点2分,而多数情况下是1点1分,甚至答满6点才得4分。因此要根据分值的多寡来大致确定要点的数目。

2.有针对性地掌握三种具体题型的审答规范(1)思想感情概括题(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节选自范烟桥《太湖碎锦》,有删改)2.该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该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散文的概括要点和理解作者感情。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该段是总分结构,3~11句具体阐述,特别是第9句是答题的关键。感情的表达主要蕴含在作者对太湖美景的描写和最后一句对太湖人的直接赞美中。

精要点拨

对散文思想感情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情感的分析概括,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这类题往往直接要求概括,如上面的2015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有时要求梳理、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答题时首先会从文段中摘引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其次,对无法直接提取的文字,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概括。另外,要会根据人物所碰到的人或事来进行推断。答题时还要注意使用相应的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期望等;有时情感是复杂而变化的,也要予以注意。

(2)特点概括题

(201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浙江的感兴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 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精要点拨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的常见题型之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2)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一段中。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提取,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3)原因概括题

(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

[注]

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 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 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注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4.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3)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分析文本内容时要划分层次,逐层进行分析概括。

精要点拨

原因概括题的特点: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或依据。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2)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3)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答题时要有两个意识、两个结合原则:(1)两个意识

一是因果意识。要善于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二是层次意识。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2)两个结合原则

一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范围(区间)在概括题中特别重要。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题点最密集的地方,故一定要“就近”思考。还有一两个要点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可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二是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概括题一般都有隐性和显性两种信息要点,而隐性信息要点易遗漏,作答时必须坚持挖掘隐性要点的原则。

另外,可用因果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 位。

Ⅱ 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基本方法

中心意思(主旨)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概括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与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基本方式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中心意思(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中心意思(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中心意思(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中心意思(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联系背景法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的审答规范(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 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 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具体略。解析 本题从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看法的角度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文从“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写起,详细地叙写了一粒种子成为粮食的过程,人们养猪的过程和对猪的感情,生动地体现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然后转入大机器时代粮食被“篡改”的叙写,表现了对“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的现象的反思,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该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精要点拨

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多数情况下采用直接提问的形式,如:请概括本文的主题。(2013年高考江西卷)也有采用间接提问方式的,如:①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2014年高考福建卷)②“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概括中心意思(主旨),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提炼整合。既要重视细节与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舍弃枝叶,取其主干,切忌断章取义。散文所谓的“主题”,无外乎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意蕴),概括时尤其要抓住文中议论抒情性的词句。

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的答案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

概括能力和文章标题 篇5

[作者] 彭庆达

[内容]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教委所编的高考《语文科说明》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要能够把握“文中表现的观点”,要“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说明能把握特征”,作文要求“自拟标题”,这些,是高考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至于《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全面、具体了。

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本文拟从提高思维能力的角度,围绕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标题的拟制,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几种概括形式

对一篇、一段文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概括方式:

1.找中心句和关键词。中心句和关键词是文章本身所有,在作者可能出于有意或无意,读者却可以凭借它们来作为概括内容的词句。94年上海高中会考就有一道试题,要求从下列文字中找出能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的字: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是珍贵。

这个找关键字试题的关键,在于先要弄清这个字是“能概括本段文字说明对象的特点”的。“本段文字说明对象”是什么?不是荔枝,而是“讲荔枝的书”,具体说,就是“蔡谱”。它的`特点当然不是“广为栽培”或“更是珍贵”(它们也都超出了“字”的限定),而是“早”。这种找关键字词的试题具有一定难度,过去也较少接触,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概括方式。

2.对论点和段意的概括。对记叙、说明文来说,就是段意概括;对议论文,就是找论点。《如何用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待党的领导》共有5段,1、2段的论点是:“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5段的论点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途径。”上面所引的那段说明文的段意是:介绍最早的果树志“蔡谱”。

3.标题。大、小标题是 篇章的眼睛和标志,既要新颖、生动,又要周纳、严谨。当然不同文体对标题有不同要求;一般文艺性的侧重前一项要求,论说性的侧重后一项要求;同一种文体乃至同一 篇章的标题对这两项的选择也会有不同的侧重,这与作者的文风特点有关。在读者方面,明确基本要求之后,虽然可以在字数上从严限制,但不必也不可能绝对一律。

二、不同概括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种概括方式,既有同点又有异点,相互间可以包容也可以转化。

利用关键词句的概括是比较筛选的工夫,而论点、段意的概括就多了内容的提炼和语句的冶铸,至于标题的设计就该对内容和形式有更多的浓缩和加工,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追求。95年上海高中会考试题的命题组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要求考生对一段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议论文加以概括,拟写一个“论点型的标题”,字数不超过十二字。标准答案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只考虑概括论点,可供选择的说法就要多得多了:只有优化经济结构才能快速发展经济、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必须合理化、经济结构调整是发展经济的基础、结构优化是经济健康运行的标志,等等。试题从字数、性质、规格上加了种种限制,就使思维内容聚焦于标准答案。

下面再举一个实例说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张华赞歌的续篇》(人教社职高语文第二册)写1983年5月1日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抢救华山遇险游人的动人事迹。这个标题给文章定了性:与张华事迹性质相近的赞歌,但没有直接说明主人公的行为,所以加上个副题“记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奋力抢救华山遇险游人的事迹”。如果合起来,说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实。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发挥他们的校友张华的舍已救人精神,奋力抢救华山遇险游人,谱写了一曲歌颂张华精神的赞歌续篇。这样一个句子,可以作为文章内容概括,但却不能用作标题。全文有四个小标题:“突遇险情放弃游山”、“靠知识挽救了工程师的生命”、“起伏跌宕又一幕”、“筑在悬崖边上的人墙”。一二标题可以兼作段意概括,三、四标题移作段意概括就欠具体明确,而要考虑改成“运救昏迷在悬崖边上的陈聪玲”和“为保护游人安全在悬崖边上筑起人墙。至于找中心句,可以分别从四段文字中找出下列四个来,“抬送骨折伤员出山治疗”,“多亏遇上了懂医的学员,没有贻误治疗时机”,“踏过道道险关,把陈聪玲送到了华山荣军医院急救室”。“悬崖边缘筑起一道人墙。保护游人安全”。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分别找出四段文字的关键词:“险情、时机、考验,人墙”。

三、标题(概括)要字斟句酌

一种好的概括,一个好的标题,都是反复推敲字句的结果。《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如果改作“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用实词替换掉虚词,似乎更具体一点,其实不然。“为了”强调了目的,在一个明确,紧迫而又崇高的目的导引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舍已救人,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风格和深厚的阶级感情。如果换成“抢救”,内容是具体了,但是上述为崇高目的献身的成分却被隐去了。

可见在拟制标题的时候,必须细心掂量,精密辨析,择其善者而从之,或虚者实之,或实者虚之,在平凡中见新奇。台湾散文作者琦君的散文集,其书名很多就是诗意浓郁的标题:“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等等。她在锤炼字句方面运用了旧体诗的音韵规则,使平仄交替出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增添了声调铿锵的美学效果。

一般制作标题,要注意的是新颖和严谨。

先说新颖。形象生动是新颖的首要条件。文艺性标题尤其这样,论说性的标题也大可借助形象使之新颖生动。教材中的《路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人生识字糊涂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南州六月荔枝丹》等等。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再说严谨。倒不一定就是精短,也不意味着详尽,而是周纳内容。涵括主旨,没有以偏概全的罅隙。鲁迅有《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也有《坟》;有《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也有《现代史》。这些标题有繁有简,都与文章的内容、主旨、背景有着特别的关系。

四、标题的整体效应

整体性在上面谈标题必须周纳严谨时已经讲过了一部分。这里要说的是在概括文章每部分内容时,要注意各部分与文章整体之间的联系,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它与本部分内容的联系,孤立地给段落拟制标题。以《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为例,除前言外,另有五个部分,我让学生为它们各安上小标题的时候,发现因为考虑整体性不够,就有前后重复的毛病,如二、三部分的标题中都有“坚持试验、顽强斗争”一类语句。几经斟酌,在要求每个标题都用八个字两个短语的前提下,拟定了这样一套:“文革致残,我不能死”“地下指导,创新纪录”“冤案平反,别想挡道”“信任关怀,痛悼总理”“彻底解放,再创辉煌”。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6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二、段意合并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 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 写出每大段的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 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分析比较,突出重点

有些文章, 重点部分十分突出, 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 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可以先简 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

如 《落花生》 一文, 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 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一家人尝花生, 谈论花生的好处, 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

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 父亲以花生来比喻, 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 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 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四、将设计的问题串起来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 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学习《鲁滨孙 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 漂流了多少年? 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 认真思考然后回答, 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 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五、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 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 “ 抄 ” 。

如老舍笔下的《猫》 ,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 要 “ 缩 ” , 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另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 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

(1)记人的课文。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如《桥》一 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

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 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 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 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 《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7

孙老师:对,真的很重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你们又以形象思维见长,要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你们来说确实不易。

丁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多好,还是写少好?

孙老师:通过平时观察,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疑问。总结一下,你们常犯三种错误。第一,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不能简洁明了。第二,删留不当。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第三,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丁丁:孙老师,您说得太对了,确实符合我们的实际。那么,有什么诀窍吗?

孙老师:当然有了!任何学习都是有方法的。下面我就以几篇文章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六要素概括法”,这主要是针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来说的,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这种体裁的文章居多,所以我要重点介绍它。我们在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必须抓住“六要素”:即罗列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事情发生的时间:一天午后;地点:柴进庄上;主人公:林冲、洪教头;起因:洪教头看不起林冲,以为他没有真本事,想和林冲比试,林冲再三推让不过,只好答应;经过:比武中,洪教头咄咄逼人,林冲一让再让;结果:洪教头被打倒在地,灰溜溜地走了。把这六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天午后,在柴进庄上,洪教头想和林冲比试,林冲再三推让不过,只好答应;比武时,洪教头咄咄逼人,林冲一让再让,最后洪教头被打倒在地,灰溜溜地走了。

丁丁:太好了。以后遇到写人记事的文章,我就不怕了。不过,要遇到其他体裁的文章,比如说写景状物的文章,您一定也有“锦囊妙计”吧!

孙老师:也很简单。写景状物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称为“时空概括法”,因为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按照空间或时间顺序来介绍“景”或“物”的。因此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做到“三看”:看顺序;看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如《莫高窟》一课,主要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彩塑的个性和神态以及宏伟绚丽的壁画和藏经洞的珍贵文物。

丁丁:我听明白了。以后我要根据不同的体裁,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了吧!

孙老师:可以这么说。但是,我还想向你介绍一种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需要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变色龙》,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一天清晨,“我们”采摘四季豆的时候,被变色龙吓了一跳;第二大段主要写“我们”观察到变色龙快速捕捉食物和“会变色”的特点;第三大段主要写“我们”将这只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天清晨,“我们”采摘四季豆的时候,被变色龙吓了一跳;“我们”观察到变色龙快速捕捉食物和“会变色”的特点,并将这只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丁丁:这回我彻底明白了,以后再也不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了。谢谢您的“灵丹妙药”。

孙老师:以上是我给你介绍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挺实用的。不过,如果你不认真读课文,不仔细思考,恐怕任何“灵丹妙药”也不灵了!

丁丁:好的,孙老师,我记住了,谢谢您!

上一篇:古今中外名人创业名言下一篇:进一步增强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