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篇1

工作至今,让我感觉到自身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还是处于高控、约束的状态。目前,只有在游戏,开放型的活动中,他们才显得天真、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不过在游戏中,如果是规则性的游戏,老师的掌控力度还是存在的,比如:当玩网小鱼的游戏时,音乐停止是种游戏规则,停止代表所有的小鱼应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动,谁动了就要被出来的大鱼吃掉。 绝大多数的幼儿都能够遵守,在玩几次之后,有时你会发现个别活泼的男孩会在座位上故意动两下。这是老师们变的大鱼会扑向他,将他吃掉。这就是种游戏规则的隐性表现。但有时你也会发现个别幼儿玩了几次就不想再玩了,其他的部分幼儿会模仿,说:我也不想再玩了。这就导致游戏进行了一半,中途刹车的情况。我想,这时大多数的老师会觉得这几个小朋友无理取闹,我也喷到过,当时觉得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情绪都被影响了,对那个孩子提出的表现很生气。紧接着就会说教,最后拗不过那个孩子,就请他就坐。我想,当时那个孩子的心情和老师的情绪肯定都比较差的,这样在进行接下去的游戏,老师也需要一定的调节过程。现在想想,其实这就是老师的高控,希望按照老师的意愿进行下去,没有从小朋友的出发点出去。

相比而言,区域活动的创设对幼儿来说更是自由表现的机会。区域活动中,幼儿都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活动,表现的比较自主老师给与的自由空间也更多。环境越自由、越没有约束感,幼儿的表现行为就越真实。在一次娃娃家中,2男2女在参与游戏,听见欣欣说:我煮了土豆,你们来吃。平平说:我在煮菜。另外两个小朋友抱着娃娃在小床上,听见了他们的呼喊,就马上过来。佳佳抱着娃娃,坐在小桌边,一边拿调羹,一边往小娃娃的嘴边放,像妈妈一样,悉心的照顾自己的孩子。皮皮小朋友吃了几口,将小盘子送回了厨房间,说吃完了要洗,然后自己又去玩了。这些过程都是宝宝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反应的就是幼儿的一种生活经验。很协调,很自然,一种真实的表现。

如果老师要观察幼儿最自然的表现,我们就要多创造,多给与这种自由的活动空间,幼儿感觉没有约束感,就会表现出自己,老师就会清晰的看到每个幼儿的水平发展,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建议。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篇2

关键词:自主游戏,幼儿,观察

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方针, 其中的自主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形式。自主游戏指的是在特定的游戏环境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和开展游戏的过程。可是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如无法长时间持续, 没有做到尊重意愿, 没有控制好时间等。如果想最大化地发挥自主游戏的效能, 教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游戏策略, 这样才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

一、角色选择自主化, 尊重幼儿意愿

进行自主性游戏的时候, 教师要赋予幼儿一定的自由, 由幼儿自主进行游戏角色的选择, 这样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幼儿游戏兴趣的。许多教师认为由幼儿自己选择游戏角色会比较浪费时间,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教师可以进行恰当的规划, 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室里的游戏区域中, 教师可以准备好各种游戏的角色卡片, 每个角色固定三个人, 同时准备好每个幼儿的名牌, 每个幼儿进入到游戏区域之后, 就可以将喜欢的角色卡片和自己的名牌放在一起, 没有抢到角色卡片的幼儿就会成为游戏的客人, 而抢到角色卡片的幼儿就是游戏的主人。然后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客人要听主人的安排。这样的游戏方式就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 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有幼儿当组织游戏者, 又有幼儿当参与者, 那么整体游戏的过程就会有目的地进行。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 如何提高游戏的质量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尊重幼儿的意愿是重要的方式, 只有尊重幼儿, 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人格、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如果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过分地干预, 就会将幼儿的自主思维扼杀。因此, 赋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和一定的选择权利, 是获得良好的游戏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情节设定自主化, 增加游戏趣味

进行自主游戏的时候, 教师不能帮幼儿设定故事情节或者固定故事情节, 避免出现死板、枯燥的故事情节。在游戏的过程中, 在故事情节的变更上, 教师可以给予建议或者和幼儿一起讨论, 或者是幼儿突发奇想变更故事情节。这些情况对于进行主题游戏显得非常有必要。

例如在进行医院的主题游戏时, 丰富多变的游戏情节就可以使进行的活动充满趣味。在日常生活中, 生病都是直接去医院看病的, 但是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提出疑问:已经不舒服了, 怎么去医院呢?于是教师就建议:可不可以让医生上门呢?幼儿经过讨论后, 就想出了通过电话联系医生, 让医生上门就诊的办法。这样的故事情节就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游戏形式。如打电话的时候, 幼儿可以不断地变化打电话时的用语和动态, 医生上门的时候可以变换不同的交通工具:或走路, 或跑步, 或开车, 或坐公交车。这个主题游戏, 通过医生出诊为游戏增加了新的情节元素, 使幼儿既乐此不疲, 又能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除了看病的主题, 还有其他的主题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如银行的主题、小老师的主题等, 当原来的故事情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空场或者幼儿出现不耐烦的情况时, 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增减故事情节, 这样可以促使幼儿进行创新,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三、游戏时间合理化, 保证游戏开展

自主游戏在开展的时候能否获得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间是否充足。根据观察, 许多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时间都在20至30分钟之间, 其实这个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设置的时间是30分钟, 在这30分钟里, 游戏的准备就占据了一定的时间, 如集合幼儿时需要让幼儿安静下来, 并说明游戏的要求, 就会占据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之后就只剩下20分钟的游戏时间。这个时间并不能保证幼儿可以完全将游戏展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就需要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游戏实践, 使幼儿深入地将游戏进行下去。

例如在进行医院主题的游戏时, 医生来到学校为幼儿检查身体了, 班上有30个幼儿, 分成五组来进行, 医生要为每一个幼儿进行检查, 找出各种病因, 同时每个幼儿都要轮流做医生进行体验。最后在游戏的结束阶段, 医生还要收拾好游戏的玩具等,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的幼儿没有做医生, 或者在结束后由于赶着吃饭或者上另一节课, 而医生没有收拾好进行游戏的玩具, 那么这个游戏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在进行游戏的时候, 教师要适当地将游戏时间延长。

自主游戏的时间段也是教师需要进行考虑的, 一般不要放在午饭前, 这样就可以避免游戏没有完成就要准备吃饭。所以教师可以将游戏的时间安排在下午, 这样即使到了放学的时间, 游戏还可以继续下去直到完成, 从而提升游戏的效果。另外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 比如“××小朋友的点子真棒”“××小朋友做得真好”等, 通过这些总结和鼓励, 促进幼儿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思考, 并引导幼儿学习其他人的优点。

四、游戏引导间接化, 促进游戏发展

在进行自主游戏的时候, 教师不是主要的参与者, 但是作为旁观者教师需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游戏的观察包括许多方面, 如游戏的主题、游戏的工具选择、游戏的角色选择、游戏的情节设定等,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参与到游戏中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幼儿。

例如幼儿在进行小工人的游戏时, 教师就可以参与到工人游戏中。小工人正在工厂里对水果进行包装, 机械化的动作使幼儿感到无趣了, 这时教师就可以参与到游戏中, 并和幼儿进行聊天:“这些水果是直接送货过来的吗?水果如果在包装的时候捏烂了怎么办呢?你们包装好后, 怎么送出去呢?”这几个问题一提出, 幼儿立即有了兴趣, 他们纷纷讨论该怎么处理这些情况。有的说去做送货员, 有的说要找一些报纸把水果保护起来, 可见教师有目的地参与是可以促进幼儿的思考, 促进游戏发展的。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示支持。幼儿由于年龄特点, 游戏水平相对会比较差, 当他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就会想到找教师, 这时, 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对幼儿进行引导, 这样才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地将游戏进行下去。

五、师生讲评合作化, 提高游戏效果

自主游戏讲评是游戏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 对游戏进行了有效的观察, 在游戏结束后就需要对游戏进行总结, 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幼儿对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的时候, 会有成功的经验, 也会有失败的经验, 因此在讲评的环节教师不能只是讲述自己所看到情况, 要组织幼儿对游戏进行讨论和讲述, 一起分享游戏的心得。

例如在完成了小老师的游戏后, 教师组织幼儿互相评价游戏的情况。“小朋友们, 你们觉得刚才的游戏哪一个小组做的最好呢?为什么?”这时, 有的幼儿就会说出谁最好, 谁最吵, 谁没有排队, 谁忘记了怎么做等, 在幼儿说完后, 教师就可以进行总结了。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的时候总是会比游戏的过程要清晰, 这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评总结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 如当幼儿对提出的问题不认可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情节还原法来进行讲评, 也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进行讲评, 引导幼儿将游戏的情节画下来。同时, 在进行讲评的时候, 教师要问为什么, 从而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自主游戏中是一个提供游戏材料以及构建游戏环境的观察者, 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幼儿出现问题, 就要进行及时的干预, 这样才可以使自主游戏获得一定的成效。如果对游戏中发现的缺陷放任不管, 那么最后游戏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因此, 进行游戏讲评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意见, 要让幼儿明白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一来幼儿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 积极性也会更加的强烈。

巧借民俗周搭建幼儿自主表现平台 篇3

关键词: 民俗周 幼儿教育 自主表现平分

每当圣诞节过后,幼儿到园后都会兴高采烈地诉说自己与父母在家过圣诞的趣闻趣事。每当万圣节来临,超市商场里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南瓜、面具……这些洋节日正在慢慢地渗透进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侵蚀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重阳节、端午节过后,问起孩子们昨天是什么节,没有几个孩子能说完整节日名称,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这个节。其实,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充满诗情画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基于幼儿园的传统节日教育的缺失,《指南》指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园以过中国传统节日为基础,围绕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周”活动。

1.“民俗周”的设计

我们根据传统节日的时间、孩子们在园时间,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做了筛选,设计了上下学期各三次的“民俗周”活动。上学期:九月的中秋节、十月的重阳节、一月的春节;下学期:二月的元宵节、四月的清明节、六月的端午节,开展为期一周的“民俗周”活动。我们分别从节日的文化、习俗、人物、典故,等等,选择一些通俗易懂、幼儿易于接受,并与他们的直接经验相关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动动手、动动脚、动动脑、动动眼、动动口的过程中,全方位地接受、理解、掌握中国传统节日。

2.“民俗周”活动内容的选择

(1)运用调查表的形式,让孩子们收集各种传统节日资料。

在每一次民俗周活动开始前,我们设计调查表,请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节日具体是哪一天?找一找节日的来历?为了纪念谁才有了这个节日?你们家在节日期间会做哪些事情?你知道的这个节日的古诗吗?等等。通过提前调查,帮助孩子对传统节日有大概的了解。

比如在端午节前,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调查表: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马上就要来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今年的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端午节为了纪念哪个伟人而设立的?端午节我们要做什么事情?端午节我们要做什么事情?端午节我们要吃什么?请找一首有关端午节的古诗;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查找一找,端午节还有哪些传说、习俗?我们家正在为过端午节做哪些准备?

通过这样的调查表,引导孩子们在与父母找一找、查一查、画一画、拍一拍的过程中,对传统节日有初步的概念。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不同层次地给予孩子们熏陶。

传统节日中有着优良的文化知识,我们可以用创新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和接受。因为幼儿的年龄不同,他所接触的事物不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同,同一选材,不单只有一种教法,我们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同一年龄段的各班又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同一教学内容。

比如:“元宵节”民俗周里,都有做灯笼这一活动内容,我们在网上购买了各色圆形的纸灯笼,请每一个班级选择一种颜色,请孩子们依据灯笼的颜色制作十二生肖灯。在小班年龄段,做灯笼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邀请家长,开展了亲子活动:制作生肖灯笼;在中班年龄段,在邀请家长的同时,请家长事先制作好灯谜,等制作完灯笼后,挂在灯笼上,请大家一起猜灯谜,猜对四个谜底的幼儿,我们就把灯笼奖励给他们;在大班年龄段,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可以自己设计制作灯笼,老师事先找出很多生肖灯笼的范例,在欣赏过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与别人不一样的灯笼。三个活动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制作充满民俗风情的灯笼,但同时我们考虑到了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各个年龄段的目标和侧重点又有不同:小班侧重于亲子同乐;中班侧重于寓智于乐;大班侧重于自己动手,享受成就。通过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被每一个孩子接受、了解。

(3)运用社会资源,接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滋养。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我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文化知识,是外国文化所不能比拟的,传统节日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渊源文化,它是我们的祖先经过两千年的文化积淀,长期不懈地探索,包含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等知识。所以,在“民俗周”里,我们还充分运用社会资源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髓,让孩子们用心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

比如清明节,是一个踏青、祭祖、种植的日子,我们带孩子们来到社区的小公园,一起在春风下放风筝;一起来到社区小河边,插上柳条。“遥寄童心春光好,沐浴东风放纸鸢”的场景,让孩子们了解了清明节有放风筝、插柳的习俗,同时感受到清明节的气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到了户外活动的快乐。比如在端午节里,结合我园地处农村的便利条件,请家长带孩子一起采集菖蒲、艾叶,并把菖蒲和艾叶扎成挂件,悬挂在班级的窗口和门口,这样就可以防止各种虫蚁进入教室。因为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们了解了菖蒲和艾叶,它们都是药草,有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

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悠久的文明体系,在民俗周活动中,孩子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接受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滋养。只有这样,我国悠久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才会真正后继有人。

3.“民俗周”活动,为幼儿搭建了自主表现的平台

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在“民俗周”活动中,让孩子们有了创造和表现的机会,也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教育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使中国古老的节日文化有了现代气息,更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比如重阳节当天,我们邀请了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庆祝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了一张张美丽的爱心尊老贺卡,贺卡上是他们亲手剪贴的美丽的图案,代表着孩子们小小的祝福;接下来,孩子们为爷爷奶奶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向爷爷奶奶展示了自己在幼儿园的本领;最后,我们组织孩子们一起给爷爷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温馨的场面,对孩子进行了一次爱的洗礼,也是一次诚挚的爱心教育,对孩子尊敬老人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改变了孩子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孩子们变得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也更好地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了提升。

让幼儿自主学习幼师随笔 篇4

让幼儿自主学习幼师随笔

还记得,当初刚刚进入幼儿教师的行列时,我直接就进入了小托班,大家都知道,托班的幼儿都是2~3岁左右的孩子。那会儿,我每天都是在手忙脚乱中度过的:这边刚安慰好哭哭啼啼的孩子,那边那个已经尿裤子了;前面的喂饭的勺子刚拿到手中,后面的已竟在你背后吐了起来;这头刚拉开一对打架的幼儿,那头的孩子脸上又多了两排牙齿印。那些日子我真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几个人来用,两只手根本不够使唤,总觉得自己是那么笨手笨脚。后来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给我鼓励与支持,在她们的帮助下我慢慢地领悟到很多窍门。

一直到了后来,等时间久了,我才慢慢认识到,自己其实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是有很大的.误区的,我认识到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地为孩子提供、创设出发现、探究、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新课程中指出: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需要之一则是学习的兴趣。因此,遵循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针对托班的幼儿,对于孩子的主动性我是这样培养的。

教育随笔-对幼儿的爱心教育 篇5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凯鑫,脾气特别不好,而且还没有爱心,喜欢动手打人,就是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也会想都不想给别人一拳,每天几乎都有好几个孩子来告他的状,小朋友不喜欢他,因为每次打人以后,他总是在批评之前就会抢着说:“老师,我不打人了,我再也不打人了。”可他的话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次能做到。记得有一次,我班的大朋从家里拿了一只蚂蚱让小朋友看看。小蚂蚱不喜欢在桌子上玩,一下子蹦到了地上。孩子们都很兴奋的去抓它,可是凯鑫看到了它,一脚把它给踩死了。孩子们当时都表现的很平静,并没有感觉到一只可怜的小蚂蚱瞬时就没有了短暂的生命。我当时就在想,现在的孩子,怎么能这么残忍,他们的爱心哪去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由于家长包办得太多,致使相当多的孩子存在着独立性差、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孩子们的心灵纯净如水,孩子的生活无忧无虑。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刚刚进行的主题教育 《秋天》,每个孩子都在幼儿园里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给“水果朋友”做身份证、爱心卡,和“水果朋友”说悄悄话,每个孩子都和秋天里的培养建立了情感,懂得了怎样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好朋友。另外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论文 篇6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教学内容上过分的知识化倾向。幼儿教育需要对孩子进行综合全面的培养。但现在很多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过分偏重知识,而忽视德、体、美、劳等方面。在幼儿教育中,将小学教育的内容提前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有的幼儿园甚至选用小学的教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十分明显,他们要求孩子在学会汉语拼音后,能够熟练背诵和书写声母、韵母,能够标注一些字的拼音;要求孩子在计算上具备高位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在孩子的识字能力上,要求认识常用的500甚至更多的汉字。有的幼儿园还要求孩子能够背诵大量的唐诗,甚至要会一些英语的会话。这么多的学习内容,无疑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沉重的负担,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2.教学方法上过分依赖教师授课。有些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分配给孩子自由活动和游戏的时间非常少。这样的幼儿园教育无异于一个小学模式。教师在前面讲课,孩子在下面听课,不守纪律的孩子还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教师对孩子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要求幼儿以反复重复的方式去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少、游戏活动少、师生互动少,让幼儿在机械的记忆中紧张而枯燥地度过一天又一天,很容易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

3.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学习结果。教师以孩子是否掌握拼音、汉字、运算等作为评价孩子学习的唯一方式,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否喜欢学习、是否感到学习的困难、是否对没学会的知识感到迷茫等都被教师忽略。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造成孩子缺乏学习活力和热情。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期望。我国的家长几乎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有的家长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知识的教育。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每天都在督促孩子学习,考查孩子的唐诗、运算等智力知识,而孩子一天过得是否开心等缺乏应有的关注。

2.幼小缺乏良好的衔接。我国教育部门规定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不应该进行入学考试。但现实的状况是很多优质小学面对众多的生源而举行入学考试或面试,家长和幼儿园不得不提前进行小学知识的教育。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

1.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合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身心发育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对家庭和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幼儿园按照幼儿的成长规律教学时,需要家庭方面给予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良好的共同教育环境。

2.做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消除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不等于放弃幼儿到达小学入学前的过渡和衔接教育。幼儿教育应着重对幼儿对知识启蒙,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及自我管理能力,让幼儿更加独立和坚强。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刻意去灌输小学的知识,应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喜欢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幼儿自主性晨间锻炼的观察研究B 篇7

晨间户外锻炼是让幼儿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晨间约15~35分钟,根据季节、年龄段的不同来调整),在一定的户外活动区域内,利用一些器材进行的各种身体锻炼活动。高质量的晨锻活动可以使幼儿一天的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他们精力充沛,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如今每家基本为独生子女,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问题。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这导致许多孩子性格懦弱,没有自己的想法。正是由于父母的这种态度,也让幼儿园不得不对孩子的教育做出相应调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教师一味地大包大揽实际上是让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活动,使教师成了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幼儿。这样的体育活动开展是无意义的,也根本达不成教育目标,因为它没有激发幼儿的兴趣,没有从幼儿的主体性出发。而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那教师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呢?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用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在幼儿园随机抽取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共选取3个班级,采用自然观察法,每周观察,观察3周,共观察15次。以实际到班幼儿为准,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共观察90名幼儿。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教师在幼儿进行自主晨间活动时进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制作图表等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

(1)幼儿自主性晨间锻炼的观察分析(样本特征)

从这次观察所选取的样本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幼儿中,男孩12人,女孩子13人,小班男生为13,33%,女孩为14.44%。而中班男孩为13.33%,女孩为18.89%,大班男孩为20%,女孩为18.8%。总体男孩略少于女孩,男孩占47.8%,女孩占52.2%。

(2)幼儿自主性晨间锻炼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自主性晨间锻炼的影响因素有许多,比较明显的是锻炼材料的提供,所提供的玩具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孩子是否真正地自主性选择。

①幼儿年龄

按晨间锻炼的频率分为经常自主进行晨间锻炼、有时自主晨间锻炼、很少自主进行晨间锻炼三类。观察得出,年龄越大晨间锻炼的自主性相对越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班幼儿晨间锻炼的自主性有显著提升,经常自主进行晨间锻炼的占34.3%,有时自主进行晨间锻炼的占42.9%,而很少自主进行晨间锻炼的占22.8%。这相比小班幼儿要高得多。因此,幼儿园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多创设有趣情境的晨锻活动,提高小班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②幼儿性别

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幼儿晨间锻炼的自主性也是不同的,在晨间锻炼活动中,男孩比女孩的积极性高,男孩占48.8%,女孩占40.4%。因此,幼儿园在活动器材的提供上可以增加一些更适合女孩进行活动的器材。

三、指导策略

1.培养幼儿整理活动器材的习惯

晨间活动中存在许多的教育契机,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在点滴中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我班活动场地的布置和整理都由孩子自己进行,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有序活动,大家都不会有意破坏运动器材。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关注幼儿,保证其安全,不会随意干预幼儿活动。当然,幼儿能够自主收放器具并能爱护运动器材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教师从小班开始就在活动中给幼儿贯彻要爱护运动器材的意识,如要按规则进行活动,不随意争抢,要有序去放。而到了中大班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订了较为严格的取放要求。其实培养幼儿整理活动器材的习惯就是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

2.让幼儿自主参与晨间活动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常能看到教师为幼儿摆好活动器材,幼儿只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固定的活动。幼儿不能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操作,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教师成了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晨间锻炼会使幼儿失去兴趣,不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让幼儿自主参与晨间锻炼首先要从活动的准备开始。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喜好,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运动器材。

晨间锻炼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还有助于幼儿提高运动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要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晨间锻炼,关键要让他们体验到晨间锻炼的乐趣,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观察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晨间锻炼的自主性相对越高,男孩比女孩的积极性更高,可参与人数多和富有情景的活动幼儿自主性也更强。因此,教师在活动器材的选择上特别要注意符合幼儿的年龄、性别特点,同时要让幼儿自己收取器材,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创新玩法,做晨间锻炼的小主人。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篇8

我们大班幼儿特别爱说,有时候我生气了就喊“闭嘴”,可没过一会,孩子们有开始了,我在想孩子们问什么这么管不住自己的嘴,通过学习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我得到了答案。

private verbal thinking — 自我中心语言。当儿童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内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就会使用自我中心言语作为自我指导和自我导向,帮助完成思考的过程。心理怎样想,头脑怎样思考,小嘴巴就会讲出来,这就是儿童。这是他们还没有能将思维过程演变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的体现。这种现象对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语言能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他观察到儿童在遇到困难任务时,自我中心语言成倍地增加,说明儿童运用自我中心语言帮助其思维。我觉得儿童“自我中心语言”是思维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不能限制,更不能控制,千万不可用单纯的“闭嘴”两个字来面对这一现象。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一现象,也可用合适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比如在集体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想问题时,过程和答案都会用嘴巴讲出来。我就提醒:把想到的答案藏在心里,别让人把它拿走,谁藏的好,我就请谁来说。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表现欲和控制力帮他们向前迈了一大步,小朋友会用自己的小手捂住想要说出答案的嘴巴,将答案藏好,等老师请到再和大家分享。这就证明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从行为到思维,从外部到内部,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教育随笔 篇9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就是说众人都希望在孩子的童年里面参与,陪伴应该占据了孩子一生长时间的记忆,这份记忆会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影响部分的人格。

对于爱,对于守候,童年的记忆将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深地埋在心中。它会在若干年后长成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很多时候都会在回忆童年的往事,回忆童年的爱与被爱,守候与被守候等。

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而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社会当中的一员,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在他的童年当中,我们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给他们的童年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中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青少年的成长依赖家庭、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合力。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这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所以我们要倡导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

谈到陪伴,谈到童年,我首先想到张爱玲,在我过往的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张爱玲,她的作品里面很多时候都在谈到她的童年,或是作品人物暗含了她童年时代的影子。张爱玲可以说是一生都在治愈她的童年。

同样的,作为民国“文学洛神”的萧红也是这样,笔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同样具有这个异曲同工之效。她在作品里面提到了童年,提到了祖父,提到了园子,不难发现在她成年世界里,萧红对童年有着无限的回忆,也说明了,萧红在用一生在回忆她的童年。

同样的,你在史铁生的作品里面,你也会看到很多涉及童年,涉及母亲的话题,他的童年里面母亲占据了非常大的空间。他用所有的话题涉及母亲、母爱,弥补童年,追忆往昔,追忆童年,追忆母亲。

幸福的童年都是一样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幸福的人是童年造就了他一生的开心与快乐,不幸的童年,他要用一生去弥补童年时代做缺失的快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花儿一样绽放,我们也期待他们的明天,但是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依赖于家庭、学校、他自己等多方面的合力,而且前三者的顺序是先有家庭,再有学校,后有个人,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人的一言一行也会在孩子未来某一个时刻,流露出父母的品质。

当你发现孩子有问题时,不难发现涉及到的这些问题,在孩子原生家庭里面都能够找到原因。

我们无法评价一个家庭里面父亲或者母亲哪一种品质是对的,哪一种品质是错的?但是孩子所呈现出来的品质,你会一眼就能判断对错。所以当成人再说那个孩子品质有问题时,应该先去寻找他原生家庭所具有的品质,之后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孩子未来一生都享用不尽的。

谈到家庭教育,我突然想起上周末带女儿一起去逛书店的事情。孩子看到了一本高尔基的《我的母亲》。

女儿问:“高尔基是不是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那个人?”

我说:“是的。”

我说:“高尔基有好多部作品,其中《我的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他的诗集《海燕》,这些作品都是非常著名的。”讲完后,我看我的书,她一会儿从书架上找全了高尔基的这几本书。

她满含期待的问:“都买下吧?”说完之后她又疑惑的问我:“是不是有点太贵了?”

我也很诚实的告诉她:“是的。”因为很多时候,我都觉孩子是一时兴起,买回去她也不大看,所以说书就放在那儿也成了一种浪费。

然后我就问她:“书买回去你看吗?”她说:“是的,我看,保证看完!”

我说:“那就买下来吧!”

我们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四本书。其实我也知道孩子毕竟年龄小,她说的话我也没有当真。回到家我们各忙各的。我睡觉的时候她还在隔壁房间里看书。

到了第二天中午,我在做饭的时候,她去厨房告诉我说:“爸爸高尔基的《我的母亲》我看完了。”

我有些敷衍说:“是吗?挺好的!”她说:“爸爸《我的母亲》里面有一个小主人翁,他叫阿廖沙!”

我说:“是吗?哦,是的,有一个阿廖沙,他是一个小主翁哦!”

其实阿廖沙这个主人翁,我之前也了解过,但是这么长时间了,我的记忆里面早已模糊不清。当女儿说道阿廖沙的时候我才突然想起来,忙回复道:“哦,对呀!高尔基的作品里面塑造的小主人就是阿廖沙!”

她接着说,阿廖沙的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就死了,母亲被迫改嫁给另外一个男人。他的继父对他非常的不好。女儿的情绪有些低落,转过头来又说:“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慈祥的外祖母。”女儿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了,是的,高尔基的作品里面塑造阿廖沙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非常慈祥的祖母,还塑造了一个非常残暴的外祖父。然后我就特意问一下:“是的,他有一个非常慈祥的祖母,他好像还有一个祖父吧?”她说:“是的,但是他的外祖父好像不好。”,我说:“那怎么不好呢?”女儿说:“外祖父非常的残暴。”

这次对话,女儿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家庭、父母、老师、同伴等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失孩子的心灵陪伴!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篇10

(一)教学内容难度大

因受到大脑生理机能的影响,幼儿的认知功能主要是可逆性、守恒性较差,比较复杂的思维题目只有随着幼儿年龄增长才能会逐渐完成。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涉及并发展幼儿的技能、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等。但是现在幼儿园教育存在严重的片面化、单一化倾向,众多幼儿园不重视幼儿的大脑发育水平,在幼儿园中涉及小学低年级内容,甚至少数幼儿园直接使用小学低年级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幼儿学习文化、数学内容。即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定量要求幼儿掌握字数、词语,还要求幼儿熟背唐诗三百首并且熟写等,在数学方面,要求幼儿懂得大数位计算,有些内容甚至难于一年级教育内容。

(二)课堂化教学

游戏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多的需求。幼儿在游戏中有假想世界,但是需要在幼儿园中实现心智成长,因此幼儿园教学内容要与游戏、学习有效平衡,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探知、探索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保证每一位幼儿参与,从而使幼儿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人物。但是现在众多幼儿园都把教学内容课堂化,使用课堂授课的方式代替游戏内容。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只重视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从而在幼儿园中形成让幼儿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为保证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幼儿园均要求幼儿学习拼音、掌握加减法,在幼儿园中出现色彩图案少、教学演示少、游戏少等特征。教学后教师会布置大量枯燥的家庭作用并且检查,扼杀孩子的天性,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导致幼儿在焦虑、紧张中生活,最终对上学产生抗拒甚至恐惧心理。

二、主要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长因素

因我国长期以来实施考试制度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并且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使得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存在较多的阻碍,无法落实及引进新型教育观念,这种教育情况对我国的幼儿园已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错误理念下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下,家长均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重视孩子成长却不管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拔苗助长,希望孩子从小成绩优异,所以家长的愿望是导致幼儿教学存在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

(二)民办幼儿园追逐利益,教师综合素质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幼儿园体制发生明显变化,众多原因使得民办幼儿园的数量显著增加,导致幼儿园办园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民办幼儿园为获取利益逐渐没有应有的立场。为迎合家长需求,不管幼儿接受能力、身体发展特征等设立小学课程,对幼儿提出不符合年龄特征的学习要求。同时因我国长期不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素质、学历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民办幼儿园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没有经过专业学习、训练的人群进入幼师队伍,这些人群无法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把小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在幼儿园中,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学出现小学教学现象。

三、对策

(一)开展家园共建制度

家园共建制度有利于家园良好沟通,这是保证幼儿健康、有序成长的主要途径。家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念,重视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合理、科学安排园内的教育活动。从操作上分析,家园要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不斷地创新和补充;从意识上分析,家长要树立积极互动、参与的意识。在开展家园共建制度的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为家长支持可保证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家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逐渐了解幼儿的思维、心理,从而为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条件。幼儿园有关人员可通过家长QQ群、定期家长会和家园共建等途径,为幼儿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保证家长不断改善传统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家园共建有利于家长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健全办园制度

严格办园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避免小学化倾向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有关部门严格审批幼儿园注册制度,教育部门要根据办学标准履行职责,保证符合办园要求之后颁发办园许可证。对不符合办园要求且非法办园的要及时取缔并且给予相应的处罚规定,还要对幼儿的布局科学的规划,根据“就近入园、规模适度、因地制度、方便接送”原则进行布局。除此之外,幼儿园中还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及时解决“小学化”问题,对课堂活动、课程内容、授课等实施严格要求。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对幼儿节约用纸的教育随笔 篇11

由家长和幼儿代表组成的节纸委员会,会聚在幼儿园多功能厅,亲子齐动手,利用各类废旧物品认真细心地装饰、布置节纸展板。一会儿的功夫,创意各异,寓意相同的节纸展板则展现在眼前。家长们还利用废旧纸张制作节纸宣传圆形标志,贴于胸前。孩子们胸前则佩戴着“节纸小天使”的鲜艳绶带。大家手持利用废旧报纸制作的“保护环境,从节约用纸开始”宣传条幅,带着用废挂历纸制成的小垃圾盒子,走出幼儿园,来到超市前、银行旁、车站边以及居委会,开始进行节纸的宣传活动。孩子们高声宣讲节纸宣言,过往的路人纷纷被吸引过来,驻足观看。最后,宣传者们把部分精心制作的宣传展板送给了居委会。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宣传板,还留下了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对环保倡议的积极与热情。

离园前,组委会的成员们还向全园的家长及孩子们展示宣传展板并倡议全园师幼节约用纸。环保小天使们将自己用废旧纸张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了小朋友们。漂亮的小扇子,精美的小飞机,娇艳的花朵,让废纸摇身一变,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成为了节约用纸的象征。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篇12

作者:

时间:2011/11/18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对策

论文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包括教育目标小学化、课程设置小学化、教学过程小学化、行为规范小学化、教学评价小学化等。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应采取的对策如下: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实效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共育等。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目前,许多幼儿园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评价标准的研制,都表现出小学化的倾向,严重束缚了儿童的思维空间,阻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目标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无限制拔高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保教功能发挥不够,轻保而重教,过分强调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少幼儿园要求儿童识字,学习拼音、珠算、外语等,同时还给孩子布置了一定量的所谓的家庭作业,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后果。

2.课程设置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包括拼音、汉字、计算、古诗等。还有一部分幼儿园开设了英语、珠心算等一些学科课程,仅保留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开展舞蹈、绘画、游戏等活动。另外,大部分幼儿园还设置了一些兴趣班,强迫孩子参加,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从早忙到晚,回到家中感到很疲劳。

3.教学过程小学化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一般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式,如学习汉字的授课程序为:出示字卡或写在黑板上,由教师领幼儿认读;讲解字义,进行组词、造句训练;教师教给幼儿该汉字的书写顺序及格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开始反复进行书写练习,完全与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过程相同。而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获取知识的活动愈来愈少;强调纪律性,儿童的自主权被无情剥夺。教师所采取的上述教育方式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4.行为规范小学化

不少幼儿园直接套用小学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儿童,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教师,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不允许插嘴、顶嘴与辩解,坐姿要端正,不能随便走动,回答问题必须举手,不能开小差,不准做小动作,课间不许奔跑跳跃,不许高声喊叫,等等。另外,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多数幼儿园所采用的批评惩罚措施也是带有小学化性质的。如一些教师往往对于“违纪者”采取罚站、严厉斥责、罚抄等处罚性措施,这些都是对小学生的行为要求,很明显把小学的行为规范搬到了幼儿园,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5.教学评价小学化

幼儿园教学评价注重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内存,对幼儿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性以及情感需要重视不够。一部分幼儿园设置了名目繁多的特色课程,如双语教育、艺术教育、珠心算、识字训练等,对这些课程的评价构成了幼儿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评价时,通常都选用小学的评价标准,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测试有着详细的评分标准,而对于音乐、美术、常识等的评定,流于形式且实效性较差。

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是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发展心理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提高了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使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目前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1.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关注幼小衔接的同时,应确立能够体现全面性、启蒙性和生活性的幼儿教育目标,避免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全面性是指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启蒙性是指幼儿教育应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幼儿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获得初步发展。生活性是指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使幼儿观察自己的生活,并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并积极地去探索。

2.加强课程设置的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幼儿的需要作为出发点,选择那些有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的内容。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不仅应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而且还应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特点,选择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让幼儿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形成五类活动,这五类活动分别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日常饮食、睡眠、早操、游戏、动植物的饲养培植等,都可以成为幼儿课程的内容。因此,在设置幼儿园教育课程时,应突破文本的局限,遵循孩子的生活逻辑,将幼儿生活世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创造性地设置富有个性的课程。

3.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

在“玩”的过程中“学”。“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学应更加注重幼儿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调动儿童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活动中引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让幼儿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促进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有效手段。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组织各种有利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如阅读写字、数学发现、电脑游戏、角色游戏等活动。这些区域活动既能够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又能够防止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孩子们在学习基本的读、写、算知识的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游戏。

4.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

幼儿行为规范训练应以幼儿自我管理为主。教师应启发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约束,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采取愉快教育的方式,即寓教于娱乐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幼儿能形成愉快的情绪体验,因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形式,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利用游戏中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在游戏中要求幼儿自主体验和感知,利用游戏的结果对教育效果进行巩固和强化,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反复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鼓励、表扬要恰如其分。教师应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准确将自己定位在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这一位置上。坚持这一理念,有利于真正落实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幼儿园应努力创建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环境,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

幼儿园教育应坚持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教师应在生活准备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指导。对大班幼儿在坚持性、时间感、自主性等方面加强引导,适度地提高要求,以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规律的适应性。引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走进小学课堂,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大班后期,应适度设置一些学科化的课程,围绕提高幼儿自我认识能力、口语表述能力、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展开,引导幼儿逐渐了解、熟悉并喜爱小学的学习生活。

6.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实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自然的方法,通过平常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由此可知,对于幼儿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一两次成绩测试的结果来衡量,应更加关注对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性以及情感需要的评价。幼儿园教学评价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对儿童发展过程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幼儿、家长被动接受的做法,教师要以倾听者、合作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耐心倾听家长、幼儿的心声,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提高幼儿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7.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共育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幼儿园应向家长开放,定期举办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使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并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为家长解惑答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表现及解决措施 篇13

一、幼儿教育所面临的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公平的信任危机

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与开端,幼儿园的相关教育与发展一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儿阶段的孩子的思维习惯和行事准则往往会对于他们的一生产生很大的长久影响,在如今的我国幼儿教育机构中,一些不利的因素往往影响了这一良好的教育过程,导致了孩子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教育水平。比如受到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如今的教育成本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越来越沉重,包括幼儿教育的资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对于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而言实在是个沉重的负担,也导致了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城乡差距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乡镇的教育环境大大落后于城市,这也就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在公平性方面存在了极大的信任危机。

(二)教育安全的危机

一个人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孩子还处于幼儿时期,自身的保护性很差,需要外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在幼儿教育机构中這一点做得并不完善。经过媒体曝光的包括幼儿校车事故频发,甚至很多恶劣的幼儿教师还会对孩子进行惨无人道的虐待体罚等,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让整个社会与全体家长都对于我国的幼儿安全教育方面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教育方法的危机

目前的我国幼儿园超过九成都是私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本质是以盈利为目的。任何事物一旦和利益相挂钩,那么其的本质特性就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私立的幼儿园往往师资力量比较弱,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不高,这就导致了在相应的幼儿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水平也难以提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教学水平得不到应用的保障。

二、解除危机的相应有效措施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与法规

导致幼儿教学出现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欠缺,很多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进而违规办学,整体上降低了幼儿教学的质量。加之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约束,从而让他们为所欲为。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关的立法部门对于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明确教学办学的标准,制定完善的教育流程,政府要对幼儿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查,确保其合法性。对于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违规与严重的违法事件,政府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相关的机构处以明确的罚款与整顿,对于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追责与处罚。通过这样的法律约束,从而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责任与意识态度,尽可能恢复其信誉,降低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

(二)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不但要加大相应的监督力度,还要对于现有的幼儿教育加大投入,缩小不同级别的教育机构的水平差距。对于处在比较偏远的城乡地区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减小城乡间的贫富差距,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民办的幼儿教育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城市里的幼儿机构,也要限制天价学费等不良现象出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公平公正的良好教育。避免在孩子的人生起步阶段就受到了贫富差距的影响,否则对于孩子的身心与整体的健康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整个幼儿教育环节中幼儿教师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关键性的所在。现如今很多幼儿园都面临一个招不到幼儿教师,或者招不到优秀的幼儿教师的难题,这个问题出在了相应的幼儿教育专业的不发达以及相关的幼儿园的福利待遇水平过低等问题。需要对于相关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加大投入,让幼儿教师深刻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掌握专业的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水平。让幼儿园可以招收到更多优秀合格的幼儿教师,从而普遍提升幼儿教师行业的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幼儿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并不是偶然的,它背后隐藏着种种深层次的原因,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也面临着重要的考验与挑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的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相应的教育水平并没有做到步调一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我国的教育机制也要面临一个重大的变革期,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切合实际落实应有的职能,切实维护好市场的秩序,消除社会的信任危机,让整个教育行业有一个质的飞跃。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成长的烦恼 篇14

“我的烦恼是妈妈总是没时间陪我玩,我想妈妈多点时间陪我。”朱朱首先吐露了“小男子汉”的心声。

“我的烦恼是妈妈一直要我去弹古筝,我不喜欢弹古筝。”玥玥也不吐不快。

“我的烦恼是……”

“……”

接下来,我就象垃圾桶般收集着来自全班的不快。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正当人生最开心的阶段,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开心,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其实内心孤单又寂寞,只要每天一回到家,玩伴就只可能是父母或自己,所以对于父母的依赖型也就增加了,父母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了下一代的身上,又造成了孩子要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要去不同的兴趣班深造,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深感无奈,因为我们或许也是那些家长的一个缩影。

似乎出现了命案,我们才会反省。教育专家于是呼吁,领导者于是研究下发文件……义务教育如此循环发展,最终仍然是孩子们的一场梦魇,是人人得以唾之的恶之花。

我看幼儿的角色游戏教育随笔 篇15

角色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对角色游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如何在角色游戏中有效介入和指导存在困惑,经常在“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玩”和“指导幼儿游戏”之间徘徊。有效介入和指导的前提是观察,因此,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应该“看”什么、怎样“看”,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角色游戏中,该“看”什么

教师“看”幼儿的角色游戏,是为了获取关于幼儿游戏的丰富信息:幼儿喜欢哪种类型的游戏、喜欢怎样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喜欢怎样的游戏空间及乐于参与的游戏主题;幼儿与同伴、教师互动的方式;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等。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游戏中“看”什么。

(一)“看”游戏材料的提供

适宜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引发幼儿新的游戏情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以“看”幼儿对游戏材料操作使用的情况,以此判断材料提供的适宜性,把握游戏材料提供的“度”,并及时进行调整。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游戏经验,或者游戏情节有了一定的发展,可适当减少材料的提供,引导幼儿寻找替代品或符号等进行游戏,以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如中班幼儿玩“小医院”游戏时,教师一开始提供了听诊器、药瓶、针筒等玩具。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教师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将圆形的插片、瓶盖等用一根绳子穿起来,自制了一个听诊器。接着,教师又拿走了针筒,幼儿就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这样做既推动了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看”幼儿的游戏兴趣

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兴趣存在发生、发展、减弱的过程,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捕捉幼儿新的兴趣点,挖掘新的游戏主题,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发展。一个游戏主题什么时候产生?游戏从开始到结束,幼儿究竟需要玩多长时间?这都需要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点、参与情况和交往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在大班“了不起的中国人”主题下,我们开展了“中国茶”活动。在活动之后的角色游戏中,倩倩和明明将绿色手工纸撕成小碎片,放在玩具茶杯中边“喝”边说“好香的茶水”,不一会儿,一些幼儿陆陆续续跑来也要喝茶。教师利用这一契机,“顺水推舟”地为幼儿开发了新的角色游戏“茶坊”。

当教师看到幼儿对原有的游戏产生厌倦情绪时,就要积极开发新游戏。一次,浩浩在娃娃家里玩腻了,闲着没事,独自玩踢皮球,一不小心,把瓶子踢倒了。一旁的超超看见了说:“你不要在娃娃家玩了,我们用这些瓶子开一个‘保龄球馆’吧。”于是,他们将瓶子放在墙角,把一个大皮球当做保龄球滚,过了一会儿,许多幼儿都跑来加入这个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保龄球馆”的游戏很快就诞生了。

(三)“看”幼儿的游戏空间

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有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必须认真观察操作材料是否与幼儿的身高适宜,材料的摆放是否便于幼儿操作,游戏场地空间布局是否便于幼儿交往,游戏空间是否有干扰因素等。

例如,在“小吃店”游戏中,厨师迫不及待地从材料箱中取出油条、大饼、春卷、鱼丸等食物随意堆放在桌子上,就匆匆忙忙地开业了。由于食物堆放过高,鱼丸、油条相继滚下桌,厨师一会儿弯下腰,一会儿抬起头,将食物从地上一样样捡起,忙得不可开交。

可见,教师在布置“小吃店”的厨房时,未能全盘考虑食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如何便于厨师烹饪和顾客点菜等因素,导致厨师手忙脚乱,不能及时满足顾客需求。当教师看到这一现象时,可结合区域活动,在厨房的料理台上为幼儿提供可摆放食物的方盘,让幼儿练习根据标记归类摆放物品。

(四)“看”幼儿的游戏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主题越充实、新颖,游戏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知识经验也是教师必看的内容之一。当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玩不下去时,教师就要让幼儿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小吃店”游戏中,第一次担任外送员的小希特别兴奋,一上岗就迫不及待地用两张椅子拼成了“摩托车”,上面装满了各种食物。他一次又一次地往娃娃家送馄饨、包子、面条等,一时间,娃娃家的桌上、床上、橱柜上都堆满了食物。

教师看到这一现象后,分析小希之所以会出现一次又一次送外卖的行为,可能是他缺乏“叫外卖”这一生活经验。于是,教师及时让其他有经验的幼儿介绍“叫外卖”,小希也逐渐明白了要根据客人需要送相应的食物。由此,小希制作了外送电话广告,分发到娃娃家、小医院……小希的创造性得到了有效激发。

二、角色游戏中,该怎样“看”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说:“理解游戏的意义和价值,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并能够通过对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作为一名观察者和指导者,明确了“看”什么之后,就要思考怎样“看”的问题。

(一)时常做一名忠实的观众

《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的充分机会。在角色游戏中,玩什么、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进行游戏等,都应由幼儿决定,教师只能给幼儿建议,使他们的游戏活动更加完善,而不能强加干涉。只有当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一名忠实的“观众”,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自由。

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抱着娃娃喂奶,爸爸在旁边提醒:“小心娃娃尿尿。”刚说完,妈妈就发现娃娃已经尿湿了裤子。爸爸说:“应该给娃娃垫尿布的。”妈妈急忙向教师求救:“娃娃家需要尿布,但我们没有。”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给予回应,而是继续等待。不一会儿,爸爸拿来了放在玩具橱上供幼儿擦鼻涕的纸巾,给娃娃当尿布。可见,面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幼儿尝试解决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当然,做一名观众不等于坐视不管,或者把幼儿的游戏时间看成自己放松和休息的机会,教师要学做一名有心的观众,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在不干扰幼儿游戏的前提下,运用隐形指导或材料暗示的方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二)有时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

角色游戏中,教师除了观察幼儿,还要和幼儿一起玩游戏,成为他们的玩伴。教师只有深入到幼儿中间,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要,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问题。这样,教师再以角色身份通过语言、动作示范等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使幼儿更容易接受,也能促进角色游戏情节的发展。

例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初期,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各玩各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行为。于是,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有人在家吗?我是爸爸的朋友,到你们家来做客,快来欢迎啊!妈妈在忙什么呢,是为我做好吃的吗?”很快,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爸爸给客人倒茶;妈妈忙着在厨房里做饭;奶奶拿好吃的零食招待客人……

(三)偶尔做一回“决策者”

由于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游戏,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或者在游戏中出现其他不安全因素。当教师看到这些现象时,可以作为“决策者”直接干预游戏。

例如,在警察游戏中,由于小宇没有真正理解警察的含义,认为警察就是管别人的,在管理时出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很多幼儿向教师告状说警察打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跟小宇沟通应当如何做好一名警察,让他理解警察是服务他人而不是管理他人的。但是这种方式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教师要认真判断,适当采用。

(四)每次看游戏后要做好点评

角色游戏中的点评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或现象进行评价,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对幼儿新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教师的有效点评对游戏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一次成功的点评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推动游戏情节、巩固幼儿游戏中获得的情绪体验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 篇16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感受美;表现美

一、引 言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旨在于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自由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在活动中感受美的事物,获得身心愉悦,并将自己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幼儿园工作规程》在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提到“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但是,从感受美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过程,是幼儿认知与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就涉及到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同于幼儿平时观察具体的事物,也不同于他们用语言描述事物形状。正如审美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说,人有两种理解能力,一种是直觉,一种是理智,前者用于审美,后者用于科学。两者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只不过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方式不同。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要求幼儿对感知到的对象的细节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比喻描述,或者通过绘画或舞蹈表现直觉感受,避免幼儿概念化、模式化的表达或表述。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也不同于人们经常说的审美过程,因为审美是在理性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产生的智能活动。它包含许多高级的思维能力,而这些是幼儿所不具备的。感受美、表现美只是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停留在表象阶段的初级情绪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因素发展的量的积累阶段。笔者试图分析艺术活动中幼儿从感受到表达的过程,并依据各心理因素的参与程度不同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以内隐心理成分的调动为基础的准备阶段、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初始阶段、以想像、情绪情感活跃为特征的意象阶段和以自由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创造阶段。

二、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之阶段描述

(一)以内隐心理成分的调动为基础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个体在直接接触美的物象之前的预备状态,是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与成人艺术活动过程相比差别较明显的地方。这种差别并不是说幼儿有准备阶段而成人没有,而是说在成人的艺术活动中这一阶段表现不是太明显,因为成人的思维力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准备阶段的一些表现已经在潜意识中完成了,但对于幼儿来说,准备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设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幼儿艺术活动的持久性,感受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这个阶段,虽然美的刺激尚未出现,实际的审美活动尚未开始,但它却是幼儿实际感受美、表现美的前提。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即事先的、长时性的准备状态和暂时的、情境性的准备状态。前者是个体在先前的艺术感受与表现活动中获得的审美定势、审美知识、审美态度和审美价值等内隐的心理成分。比如幼儿对颜色的偏爱,对形状的偏爱。对不同的审美物象产生不同的情感等。后者指当美的事物即将出现时,个体对这种美的事物的期待和向往。这种暂时的、情境性的准备状态是由个体在先前艺术活动中积累的内隐成分引起的。比如,老师告诉小朋友春天来了,下午去公园里看春天,这将使幼儿产生一种对即将展现在眼前的春天的期待,并且回忆起先前自己看到的开花的杏树、桃树,翠绿的柳树、嫩绿的小草等形象,从而进入一种暂时的、情境性的审美准备状态。

(二)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是指幼儿被美的对象吸引进入审美注意和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在这一阶段,美的对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使主体中断其他内容的心理活动而转向审美对象。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说的“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由于儿童经常生活在幻想中,注意力的坚持性品质较差,因而容易进入审美状态。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老师让幼儿感知生活或自然中的美时,往往忽视幼儿的直接感受,即忽视让幼儿直接接触真实的事物。或者在儿童直接感受事物时,老师在一旁努力提醒幼儿,生怕他们观察不细致。幼儿只是被动的感知,使对其感受美的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对其观察力的培养。在艺术活动中,虽然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但主要着眼点应该放在幼儿感受性的培养上。感受带有更多的情感成分,可以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色彩、结构、位置、大小比例、声音等的注意。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但对物体的感知一定要注意把握距离问题,如果掌握不好就会使艺术感知变成观察事物。影响幼儿对美的发现,影响他们对感知对象情意表现性的发现和由此引起的愉悦感。在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老师可以做到引导幼儿接近美的事物,可是很少引导幼儿用欣赏的眼光去感受。

在初始阶段,幼儿的感官专注于美的对象,形成审美注意,敏锐地抓住物象的各种审美信息,对富有特征性的感受刺激材料做出情绪反应。形成初始的审美冲动。总之,初始阶段是幼儿在审美期待的驱使下对美的对象进行观察,并且初步伴有想像、情绪情感和知觉理解的过程。初步获得感性的愉悦,但在这一阶段幼儿对美的感受还不深入,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未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以想像、情绪情感活跃为特征的意象阶段

意象阶段是指幼儿对审美对象凝神专注,对审美对象进行识别、想像和理解,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直觉性情感活动和形象性情感活动。

想像力是一种意识超越能力,幼儿的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感觉、知觉、记忆等能力均有赋予对象以意味的功能,但惟有想像能够更自由、更富于情感地创造审美意象,这一点在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表现犹为突出。情绪情感力是任何个体审美心理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审美感知还是审美想像或是审美理解,都有情感活动伴随,并且情感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推动它们的发展。幼儿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转向自然物,与它们溶为一体。这使幼儿不仅对美的对象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从这种活动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而且当愉快的情绪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去,注意力集中,联想丰富而活跃,形象思维流畅,想像奇妙,并把这种情感深入到他们自觉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幼儿正处于情绪与情感的分化期。开始形成社会道德和良好个性,饱含积极情感的艺术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幼儿艺术教育能施以积极情感的滋润,就能达到寓情感于审美,以审美陶冶感情,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在感受美与表现美的过程中,艺术活动中的理解不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情绪诸心理功能协调综合的活动过程,这使审美理解的心理过程源于各种心理活动。又高于

其他心理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审美理解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不脱离表象的情况下,对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全新的、独特的意象的过程。他们不是没有看见客观事物的实际状貌,只是在再现过程中对客体赋予了主观的价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这里的“知”即儿童的理解,幼儿认为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所以才有了“蝌蚪人”“X光片画”等幼儿独有的绘画形式。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意象阶段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是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幼儿调动记忆、想像、情感等心理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知觉形式。突出自己的注意点和自己作品的主题。创造出意味深长的审美意象。这也是幼儿作品夸张趣味的生长点。如幼儿在欣赏《柳树姑娘》这首歌时,在初始阶段感觉到其旋律的优美,而到了意象阶段,情感随记忆和想像的展开而生发。在听到“柳树姑娘辫子长长”的歌声时,有的幼儿就会双手高举,左右摆动,模仿柳树枝条柔软,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可见,这时的幼儿伴随着活跃的想像、强烈的审美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愉悦了身心,获得了巨大的快乐。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力的推动下,幼儿产生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儿童乐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精神得到提升,情趣得到陶冶。

(四)以自由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创造阶段

当美的对象离开审美主体时,意象阶段就结束了。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对象离不离开他们的视线都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因为新的审美意象在幼儿的头脑中一经形成,他们就会一丝不苟的表达出来,而很少有幼儿再去观察客体了。

对幼儿来说,艺术表达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儿童比成人接受的概念性教育要少得多,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通过直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丰富的体验感受,对已有的审美心理意象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主动性。”如当幼儿听到《狮子王进行曲》时,会自然地表现出一幅雄赳赳、气昂昂的神态,因为他们将感知到的节奏,经过联想,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表达出狮子王在检阅一群弱小动物时的体态表情。而当他们听到歌曲中小猫轻轻走路的声音时,有的儿童会两手缩在胸前,蹑手蹑脚的走,有的则干脆趴在地上走。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并以他们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清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创造。

在意象阶段,审美个体的情感与审美对象的变化同步,其体验是强烈的、情不自禁的。而在创造阶段,审美对象已经在观念的层面上消失,但是强烈的审美体验会长久的留在幼儿脑子里,以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幼儿观察过春天,回到活动室时,他们呈现在纸面上的春天是五颜六色的,因为他们将感受到的事物以意象的形式提取了出来。这是经过儿童理解和创造的产物,所以在他们的画中,太阳公公笑了,花儿姐姐笑了,小朋友也笑了,整幅画都流露出愉快、祥和的气氛。又如幼儿学了一首儿歌之后,会在不经意中唱出来,虽然唱得五音不全,但是仍自娱自乐,甚至于手舞足蹈:新学了一支舞蹈之后,也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表现出来。幼儿这种无拘无束的表现性行为正是“童心”之所在,给予了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无穷动力。

上一篇:英文求职信内容写作要求下一篇:来源于动物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