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与智慧课堂(共8篇)
文/陈凤葵
摘 要:“用智慧做教育,让教育出智慧”,是萝岗区为了打破传统呆板的应试教育僵局而提出的智慧教育新型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课堂“六要素”教学方式就是大家根据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智慧教育的不二法门。六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知识、能力、情意”与新课程倡导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而其后三个要素“主动、互动、能动”更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互动学习方式。结合英语一线教学,对如何构建智慧教育与六要素英语课堂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智慧教育;课堂六要素;英语课堂;三维目标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太过注重知识目标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意取向和能力提升,导致课堂僵化、封闭、没有灵性,没有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及合作学习等互动土壤。鉴于此,近期我区教育局根据最新教育发展趋势,倡导“用智慧做教育,培养有智慧的人”,并结合实际学情提出有效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智慧教育”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课堂的主要矛盾,才能从实际学情出发,有效提升教学主体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最终达成推动我区教育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峰的目的。由此出发,笔者特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和学习规律,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英语智慧教学的目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知识目标
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着重指的是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规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就是基本的新课词汇识记、句法掌握、熟练阅读等。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是迁移能力的本源,连知识目标都达不到的话,那提升能力就是缘木求鱼,必然就与智慧教育南辕北辙了。笔者请以课堂实例来说明如何夯实基础,落实知识要素,为高效课堂奠基。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 Unit1 Reading时,我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生词,熟读课文,然后深入细节,掌握里面出现的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常用介词with表示伴随状况,“带有”的意思;掌握描写人物时常用的词汇cheerful,take care of,tell jokes,be good at,strict,encourage,support,successful等;熟练掌握描述人物样貌、兴趣、性格、职业的句式。
一节英语课中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无非就是生词和句型,最起码教材中出现的句型要让大家进行熟练识记,不然就根本无法进行下一步知识迁移能力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智慧教学变成一句口号。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目标,不能只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认知情绪,这样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他们的个性发挥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发挥,是对知识的迁移和实践升华,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具体到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能力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词句等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学会根据语言情境进行随机应变,也就是能以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语言表达和情感表现以及对问题的观察、思考和解决方法。
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 6Writing a travel guide时,其能力要求就是让同学们在掌握基本词句的情况下,能用If you… you canwill;Why not do sth?Why don’t you do sth.?be famous for sth等格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了让大家都能体验知识生成能力,笔者组织大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机组合的自由发挥式情境对话,其中同学们选用的“Where can tourists go in Guangzhou?”“Where can eat difference local snacks?”这些话题比较切合中学生实际,利于发挥,能更好地将所学句式融入进入,从而提升能力。
俗话说:学以致用。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敢于实践自己的想法,敢于用新学的知识去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将知识迁移成能力。
三、情意需求
情意需求,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掌握知识的充实感及领悟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快乐体验和积极心理需求,是传统教学中被忽略掉的部分,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常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活泼的课堂设计。初中生对契合自己认知情绪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此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3 All about films时,就先从近期热播的一个电影说起,将学生顺利带进积极的情绪中来;(2)教师的肯定、赞扬及鼓励。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赞赏和鼓励,初中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青春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搭建师生交流的舞台、心灵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塑造心灵的空间,以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强制的学习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出发,打造能鼓励和牵引他们认知和发展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在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主动探索
主动学习体现的是还原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不能激活学习主体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只靠填鸭式灌输,那肯定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3 Health and food Reading B A balanced diet时,传统的被动学习就是教师强调要背诵及默写,学生在强权驱赶下毫无积极性,即便当时记住了也不会持久。而主动探索就是笔者在引导大家学完后,以How to keep healthy为话题让大家来分享自己的keep healthy经历及心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活泼开放,又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了好多相关话题,大家为了满足自己的分享,主动把相关词句练习得滚瓜烂熟,如此熟能生巧,生成了运用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五、互动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英语是外来语,需要经过大量的读写听说练习才能生成运用能力,而生活中缺乏语境,所以我们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互动对话,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 Family life时是这样引导大家互动的:让大家描述一下自己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要求必须用上新学的“would like to do sth.” “be willing to do sth”,“ try doing sth” ,“pay for”,“ pocket money”,“take part in”等词汇。这样大家分成4个人的小组相互分享和检测,让学生更充分、更灵活地学习。
如此设置,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与师生一起进行知识运用体验,更容易激发灵感、发展个性、生成能力。
六、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及活动能力,它由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直至问题的解决,产生创造性成果。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激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常笔者采用活动教学和竞赛机制来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2 Unit 2 Our animal friends时,笔者就让大家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来进行英语对话,或者保护诉求;也可以让大家实现搜集材料,然后看一看谁默写的动物英语词汇多。这样的活动驱动和竞赛刺激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奠定高效课堂的基调。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来实现智慧教育的探索研究。概而述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顾照本宣科地讲解,我们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情趣出发,设定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帮助他们迁移知识生成技能,最终实现智慧教育。
参考文献:
[1]石学红。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05)。
[2]赵春菊。浅谈如何全面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7)。
[3]赖彦君。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N]。学知报,2010.
据报道:某一研究机构曾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20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有47%的学生不喜欢数学。这一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支撑学科, 它应该呈现给学生的巨大魅力近乎丧失殆尽。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理应成为我们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社会人,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能激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 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适当调整, 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教师有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权力, 使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如:在教学比例尺时, 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大小不同的照片。在课堂上, 我拿着照片说:你们的照片都很漂亮, 它们都比你们小得多, 为什么还和你们一模一样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 我抓住时机, 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 (或扩大) 而又不改变其形象,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例尺的概念。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自然而然地认识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增强了对数学的亲切感,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从生活中发掘数学教学内容, 使生活数学化。
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使生活数学化。例如:今年全校学生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 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好人好事。我让学生统计各年级的捐款数据, 然后制成统计表, 不仅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的用途很广泛。
二、让数学过程“生活化”,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传统教学观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师生从事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 而生活意义的课堂教学观却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过程如果以知识授受为本位, 必然抹杀课堂活动的丰富性, 使课堂活动简单化、狭隘化, 抑制学生的认知需要, 无法满足学生希望成为发现者、探索者, 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的需要。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命价值, 满足孩子发展与成功的需要, 这是让数学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 鼓励和引导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 为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条件, 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
1. 释放个性, 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 个人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 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选择学习方式, 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 张扬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我逐步出示条件, 让学生提问题说解答方法: (1) 服装厂计划做服装, 已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 几天后做620套? (2) 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 已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 还要做几天呢? (3) 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 已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 以后每天多做5套, 还需要几天完成?对于以上三个题目, 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第 (1) (2) 题, 中等生解决第 (3) 题, 最后让优等生为大家分析、小结这类题的结构和解题关键。这样有层次的安排, 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2. 自主实践, 满足探索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平铺直叙的, 而是结合当前内容设置如“问题”“回忆”“试一试”“探索”“做一做”“读一读”“概括”“想一想”, 以及“信息收集, 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 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 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 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 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阵地。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满足学生的探索需要。
三、让延伸练习“生活化”, 开发学生的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 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发其新的需要, 使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持久不衰。
1. 让习题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课本上的习题是对生活问题的模拟练习, 教师可将其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感到这些习题不是凭空编造的, 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问题, 从而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显才干”的心理需要。
2.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同中求异, 异中求优。生活是个大舞台, 学生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问题, 他们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问题, 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 从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
3. 设计切合实际的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 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成功, 使我对数学生活化有了新的认识。新课标要求“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但不是等同。真正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是很复杂的, 其中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隐蔽, 存在形式也比较灵活。让学生仅仅使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来研究数学问题, 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确有难度。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数学角度来创设信息集中、问题突出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课堂上的“生活”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 只有这样, 才能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 引着学生, 扶着学生, 使学生走出教材, 回归生活, 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可亲可感可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成尚荣主编.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1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育智慧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智慧,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打造有效课堂的第一步。自2000年起,辅仁高中就组织全体教工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活动。学校给教师们开列了必读书目,并先后组织学习了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林崇德《教育的智慧》、斯腾伯格《成功智力》、朱永新《新教育之梦》、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等多种著作。读书活动使老师们能够以新的教育观念审视课堂教学,也使打造有效课堂的实践建立在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通过学习,辅仁的领导和老师有了以下共识:相对于低效、无效教学而言,有效教学是指能使学生获得具体发展和进步的教学。有效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有效果,即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还学会了方法,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有效率,即取得的教学成效与师生所耗费时间、精力、资源之比显得较高;教学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又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有效益,即教学还要有效促进学习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并且对后续的教与学能产生积极影响;教学既关注学生的预设性发展,又关注学生的生成性发展;不仅是教学生3年,而且要为学生今后的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奠基;再往深处说,教学不光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能从教学中获得教育智慧,得到专业成长,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建立质评小组,关注教学细节
学校十分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监控课堂教学的实效。2007年9月,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质评小组”。质评小组由校级领导、兼课的中层干部、学科组长、年级组长、骨干教师及特聘专家组成。学校要求质评小组成员一周随机听课不少于2节,听课的重点对象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已占到学校专任教师的60%,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每周五将听课记录及质评表交教务处检查和存档。质评组成员定期汇总交流听课情况。其中领导干部在每周的办公会上,要汇报交流听课情况,并就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商议解决的方法。
2008年,围绕“打造有效课堂”的主题,学校对质评组听课评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关注课堂教学是否呈现“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即有趣、灵动、思辨、厚重、创新、实在。这六个基本特征是质评组成员、省特级教师钱军先老师研究归纳的,他的观点在质评组交流后获得认同,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参考标尺。二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情况。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偏重知识传授,也因为赶进度,常常成为“一言堂”,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累,但效率不高。为此,学校明确要求一节课中教师的讲解时间不可超过50%。同时,师生互动的面要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生积极地“动”起来的课,才会是有效、高效的课。三是质评组要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作诊断。质评组听课之后,必须有面对面的评课与反馈。要分析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型定位是否准确,学情分析是否精确,课堂预设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是否适宜,学法指导是否得当。
长期坚持的质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青年教师获益匪浅。学校青年教师中评上教学能手的有23人,评上教学新秀的有17人。2008年,1名老师获得江苏省中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生物与政治学科各有1名教师获得无锡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三、开展研讨活动,放大“有效”效应
为进一步营造关注“有效课堂”的氛围,也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2008年10月,辅仁高中与无锡市教研中心联手举办了“用智慧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作了精心准备,邀请外校8名知名教师与本校9名骨干教师一起,开设了17节研究课。其中7门14节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开课的课题相同,但教学方法不同。在选题方面突出平时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求通过研讨真正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学校还为每门学科聘请了专家在听课后当场做评点。精心设计的研讨活动吸引了来自苏锡常等地区近500名教师前来参与,并获得广泛好评。
活动之后,“有效课堂”一时成为学校中最热门的话题。大家认为这次活动好课精彩纷呈、评课精辟透彻、议论各抒己见、反思发人深省。学校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对此次活动及时做好分析和总结,借鉴研究课的精华,进一步提高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教务处对整个活动做了专题总结。这次活动凝聚了一些共识:一是精彩的研究课都有精彩的师生互动,这是有效课堂最重要的特征。二是好课各有千秋,如何客观评价不同课型、不同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值得研究。三是加强集体备课与交流,运用集体智慧做好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这些共识对学校的后续研究很有启发。“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各学科一堂好课的标准”已列为2009年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四、组织专题对话,引导深入研究
2008年12月,学校组织召开教科研大会,以“聚焦有效课堂”为主题,让教师围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两个话题进行对话,交流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和认识、困惑和探索。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打造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使课上得有趣而灵动,让学生在兴奋和成功中学习;有的认为,在平实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上课的效率也是高的;有的认为不可把教案当成不变的预案,一味地照方抓药,而是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有预设善生成;有的老师则以精彩的公开课为例,说明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大会邀请的一批校外专家也都就“有效课堂”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现场对话十分热烈,老师和专家们的发言富有论辩性和启发性。
这次科研大会的最大收获,是让大家认识到,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会后,大家进一步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反思对“有效课堂”的初步研究。大家认识到,传统的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教,而新课改要求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要运用现代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对“有效课堂”的深入研究。学校根据专家的建议,引入了深度学习的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学习者将新的观念和概念与其先前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探求其基本原理和模式,而不是把课程材料当作无关的知识片断或模块;要评估新观念及其相关的推论,并将其知识整合到相关联的概念系统中,而不是简单的记忆事实和模仿操作程序,不是独立或游离于系统之外;要理解知识创造过程,批判性地审视其论断的逻辑,加强对自身学习过程和理解的反思,优化学习策略,而不是把事实和程序当作由权威确定的静态知识。根据这一理论,学校提出了“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已被列为江苏省教科院“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资助课题。
追求有效和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把理想境界变为现实。辅仁中学作为一所历史名校,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提升教师智慧,打造有效课堂,为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在第一次培训中,黄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读这本书的要求:读完之后,思考三个问题:
(1)成长经历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2)教学主张中,你最为认同的是哪个主张?(3)教学实录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节课?为什么?
带着对黄老师深深的敬意,我潜心捧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数一数做的读书笔记,居然也有三十多页。
品读成长经历——与思考结伴
“经常笔耕的人,课堂教学品味与不爱动笔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P4)“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静下来思考,提炼的习惯。”(P4)[我的解读:也许黄老师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他在精力充沛的岁月中,遇到了名师的指引,有了他们的指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奋斗,方让他成长得如此之快。我们也很幸运,现在终于可以与黄老师一起研究,一起成长。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并坚持不懈地写下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我想也一样会进步的。如果说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也许正是思考与阅读给我带来的。没有了阅读,没有了思考,便没有了文章,没有了灵感,没有了方向,感谢黄老师,重新让我拥有了读与写的冲动!]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业余时间里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我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灵性就会逐渐枯竭。我的闲暇时光大部分是在读书中度
过。”(P4)
[我的解读:阅读是令人兴奋的,可以让人洗尽铅华,荡涤胸中的万千尘埃。阅读也可以给人带来灵感,赋予人思考的灵性。人的性情,只有在饱读诗书之后,才会愈发地舒展开来。人的感觉,也只有在饱读诗书之后,才会更加地被激发出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一些书,然后动笔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多年之间,我经常有这种美妙的感觉。可这几年,为什么读书会成为我奢侈的东西?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我才能如此闲暇地沐浴在书的馨香之中,感受脉脉文字流淌在心中的感觉。给自己定一个阅读的计划,行动起来,挤出时间来阅读,在有限的生命中,用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书写自己的性灵,这真是一中美妙的感觉。] “我个人体验到:教师要想从是横祸中选择教学内容,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是不行的。”(P8)
“我在是生活的各个角落寻找灵感,春节联欢会,我不仅看节目,还琢磨它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什么时候掀起高潮最好,如果这种结构放在我的课上是什么效果„„”(P9)
[我的解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之能,教学之用,我想这个创造与挖掘的空间还很大。而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去创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我还可以从中多思考,多做文章,多琢磨,这又提供了一个莫大的研究主题][由此,也引申出我最近的一个思考:在复习评研课中,只评不练,这种小组合作的效果低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复习课中出现只评不练的现象,有效吗?在复习课中,少一点泛滥的练习,多一些关键易错点的训练,然后一节复习课中空出10——15分钟,给学生当场仿照错题出题考同学,也许效果会更好,学生
也更活跃。这就成为课堂上的一个训练点了。复习课上,我们的练习练什么?不就是学生不会容易错的题目吗?复习课的模式变为:生互相当小老师,互改训练题目——上台针对难点题讲解自己的好方法——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同桌互相仿照出题考同学——互相改。这样的复习模式可以认真尝试一下。] “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的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P13)
“在我的生活中,思考并不是负担,它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随时随地自然发生的事。”(P14)
[我的解读:如果说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是与思考结伴这一节。这儿,我们感受到思考火花的精彩,思考给人带来的愉悦与收获。正是因为思考,黄老师把众多生活中的素材巧妙地引进了课堂,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中也启发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与数学结合起来,带进课堂,这可以成为自己创造的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品。这作品,便是由发现而来,由思考而来。也启发了我,引进生活中的素材来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瑰丽的数学空间,挖掘的空间还很大,而且生活气息浓厚,学生相当喜欢。甚至语文故事数学用,这片天地可开采的潜力也很大。潜下心来,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天地。努力去挖掘、开垦,必将有精彩的收获。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并巧妙地应用于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鲜活的数学,让孩子们眼睛为之一亮,也许一生中都会留下这一美妙的感觉,一生中都记得老师如何呈现这一知识点,那就成功了。] 品味教学主张——以生为本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
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P38)
[我的解读:为什么我们的课堂需要采用小组加分的形式来控制学生积极学习的状态?这是一种知识本身之外的激励手段。况且有时候会因为加分的状态影响上课的时间和思维的连贯性,这种方式是否太过了?我们需要寻求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这才是最佳的选择。而黄老师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做法,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最好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一种方式方法。因为生动的情境蕴涵着对知识的深刻阐述,便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主体参与决不是可以自发形成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数学全过程中,关键在教师。„„主体参与决非是简单地让学生举举手,动动口,你起来,他坐下,而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实现过程。”(P16)
“要从教教材变为如何有效地用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我们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更要在数学教育中教育孩子做人。”„„
[我的解读:看完黄老师的教学主张,我感觉他的思想精髓应该包含在“以学论教、发展为本、活化教材”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中。如果说我更认同哪一个教学主张,我则认为主张里边的“以学论教、活化教材”最令我欣赏。“以学论教”应该与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学定教”是一致的。而真正要做到这样,那么需要一定的智慧与艺术。要达到‘以学论教’的高度,则更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需要很多细节的支撑。比如教师全方位的知识底蕴,巧妙的智慧引领,用儿童乐于接受的语言,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并得以应用。而“活化教材”,更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不断用智慧的双眼,挖掘蕴藏在生活中的生活化数学,边废为宝。把生活融入孩子的学习中,把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引进数学课堂。另外,关注细节,这是追求教学新境界的一个体现。只有充分关注细节,才能让更多的东西得以完整地记录下来。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高度与品质。再有,语言的修炼,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则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关注,长时间的培养与修炼。总而言之,“以生为本”,就是教学的方向与出路。] 品茗教学实录——以问题来带动点拨
阅读了黄老师十几个精彩的教学实录,掩卷沉思,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感觉每一个都是精品,每一个设计都有扣人心弦的地方。这充分显示了黄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有些甚至是多次执教,而每一次的设计都不一样。如《倒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都充分体现了黄老师追求卓越的教学态度。
其中,我感觉很值得我学习的是:以精巧到位的提问来带动课堂的点拨,这让我颇受启发。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点拨之处就是巧问、问到知识的关键之处,问到知识的关键点上。下面就是精彩的问题点拨摘录:
1、导入之问:“为什么8号球员在离底线最近的时候,却不射门,而要把球传给10号球员射门?”
2、新授之问:
“红领巾上有角吗?有几个角?”
“这三个图形都是角,你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跟小组同学说说。”
“老师想在黑板上画一个角,怎么办?”
“请大家向这位同学一样,找一找,再指一指,我们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在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再举手回答。”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要看什么?”
“找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角,并画上角的记号,并标上1。” “你能在你画的角上再画一条线,变成一个有三个角的图形吗?” “同学们,这个用小棒摆成的角,大家看不清,怎么办?”
“这个小棒摆成的角放在展示仪上放大后,小棒变粗了,变长了,角变大了吗?”
“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个角,接着让他变大些,再大些,然后再小些。”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之问:
“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呢?”
“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而且还要学会验证,猜想、验证是许多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你们想不想做实验来验证一下呀?”
“小组活动要求:
A、先猜一猜,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 B、动手剪一剪。
C、把剪后的图形贴在表格相应的格子里。D、给图形的角做上记号。”
其次,同一个内容,每一次不同的教学设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黄老师与时俱进、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勇气。有人说:艺高人胆大,也许黄老师就是这样。每一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倒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2008年十月份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聆听了黄爱华、吴正宪、华应龙等大家的课堂实录和精彩报告,并挤进人群购到《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平时,我常常会认真品读,慢慢地被这本书吸引住了。
全书共五篇,按“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人物介绍”这五大部分详细解读了黄老师的成长历程。
通过这本书,我慢慢了解了这位偶像的一些情况: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曾两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十多次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他的课堂教学艺术受到全国小学数学界著名专家教授的一致赞誉;他笔耕不止,不到30岁就有百万字的专业著作面世,他编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多次再版印刷,成为教师们争相抢购的“掌中宝”;他创办的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专业网站-----“华博士小学数学热线()”,创下了创办不到两年点击率就突破百万人次的记录„„
下面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文化底蕴
在第一篇“我的成长之路”里,第4页“我的宝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句是“人与人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不为”。黄老师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他深钻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他的业余时间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书成了黄老师的宝贝,每当他能借到教育专著就如获至宝,他曾经三个星期内读完一本《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并写下近十万字的笔录。还有一次他发现同事桌上一本200多页的好书,同事说“借你一晚吧”,他那晚竟然看到了凌晨四点,作了详细的记录。正是黄老师这种不知疲倦、如痴如醉的读书精神,才使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识,接受着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地超越自己,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二、智慧课堂
第二篇“我的教学主张”是本书的重点,阐述了黄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直观操作、开展竞赛„„黄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让别人看到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他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紧密联系生活
在《年、月、日》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奶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生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但出现奶奶的生日数比孙子的少,却极其罕见,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于揭开谜底的迫切性情,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自觉地展开了讨论与探索。在我们看来,这个小环节很平常,可能想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中,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很深的研究。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把生活与数学有效的联系起来,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是不行的。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旨是要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生活中随意的一件事情都能成为黄老师数学课堂中的有趣情境,让他的课堂掀起高潮。例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一课,课前黄老师和学生的谈话就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推荐当地的土特产,慢慢就引到黄酒上去了。同学们身边的东西能进入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这样的课还有很多很多,如《圆的认识》、《循环小数》、《24时记时法》等等。
3、学生充分探究、讨论、表达
“任何一条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而学生实质性的参与需要沉静的心智活动。”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要自主探索、要亲身实践,要合作交流。例如《“游深圳野生动物园”里设计了“价格计算单”,“三角形的高”里设计了“看谁先摘到花”,“给老师出谋划策”里设计了“装修方案”……通过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数学课堂给我们一个启示: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正文:《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一书。从书中能体会到:黄爱华老师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全书按“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人物介绍”五大部分详细解读了黄老师的成长历程。从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成长过程与教学风采,让我对数学教学这门艺术有了更多的想法。・・ ・ 黄爱华――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卓尔不凡的教学气质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也征服了听课的专家和学者。中国小数会理事长李润泉教授评价他的课“设计巧,效率高,气氛活”;全国尝试教学法理论研究部主任邱学华教授评价他的课“趣、实、活”。・ 黄爱华的教学主张很多,有几处印象较深。・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从黄爱华的课堂教学中,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难发现这一点。・・ ・ 他设计的每一步教学活动,都从学生这方面着想,顺差学生思路而又高于学生思路。不断地立障设疑,不断地创设“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中国大学网()
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命名,对我校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重大意义。这不仅代表我校从区重点中学向上跨了一个台阶,更意味着社会各界对我校的期望值更高了,我校肩负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面对新责任和压力,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子?我们以怎样的教师去培养理想的学子?我们要通过怎样的环境与载体塑造理想的学子与优秀的教师?
经过广泛讨论和集思广益,我校形成了基本共识。即要突破原有“县中模式”的教育现状,必须超越与开放,必须走智慧教育之路,使人变得更聪明、更富灵气。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智慧的学生、打造智慧的教师团队、建设智慧的课堂与校园,让教育充满智慧,让校园充满智慧。
一、开放与超越: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指用智慧办教育,它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尊重教育规律、追求教育本来价值的教育境界以及由此形成的应对能力。
智慧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尽可能运用教育智慧去办智慧的教育。但理念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因此,我们将智慧教育理念聚焦、定位到新一轮发展的实验性、示范性项目上,在校内外构建了智慧型的教育链,即智慧型管理者——智慧型教师——智慧型家长——智慧型学生,形成了智慧型教育系统。在整个智慧型的教育链中,智慧型教师与智慧型学生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智慧型教师是关键,智慧型学生是归宿,智慧型家长是辅助,智慧型管理者是保证。围绕上海高中教育的“优质、特色、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我校形成了学校智慧教育场。
基于此,我们将“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以及“智慧型学生团队建设”确立为我校“十二五”发展中实验与示范的重点项目。简而言之:这十年,我们秉持智慧教育理念,深入推进智慧型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这两大实验与示范项目的实践。
二、培育智慧型教师团队的实践与探索
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长期坚持做更难。我校围绕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八字目标”——尚德、博学、善教、深研,积累了一些实践和体会。
1. 提升教育境界,塑造智慧教师“尚德”之魂
“尚德”指的是智慧从心,德由心生。我校的“尚德”实施载体有很多,如拒绝有偿家教、义务咨询答疑、金山中学教师八项修炼、金山中学精神实践、柘湖春秋文化项目等。以家访为例,家访是学校工作的开始,学生的需求是教师工作的起始点,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为师的师德所在。因此,每年八月下旬,在金山区各地,随处可以看见金山中学的领导和教师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走家串户。如此一来,学生被感动了,家长被感动了,左邻右舍也被感动了,学校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2. 倡导读书文化,塑造智慧教师“博学”之气
“博学”指的是智慧日新,学而有知。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才能迸发创造智慧,并向尖端发展。所以,必须引导教师勤读和思辨。我校读书文化的营造、研修制度的确立,让教师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行动者,为教师聚集“博学”之气。
组织教师读书。每年的寒假为全体教师的读书月,读书归来,写读书体会,搭读书论坛。“假如乔布斯在你的班里,你会怎样对待他?”读书论坛上主持人间一位班主任。“我灭了他!”这位班主任的回答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特色,由此也引发了全体教师的思考。读书、反思、感悟、提升,六年的坚持换来的是我校良好的阅读和思考氛围的营造。
四级校本培训制度。一是针对新进校教师,重点是见习期教师培训,落实学校规范;二是针对职初教师,促进师艺、师术的提高;三是以青年教师研究会为形式,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研训;四是面向高级教师的专家型教师研修机制。层层推进的制度保障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3. 践行教学改革,培育智慧教师“善教”之能
善教:智慧贵行,行于善教。都说医生的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本事在课堂上。智慧型教师理应富有教学的智慧,即知道如何智慧地对待教学,如何智慧地进行教学。深刻认识学生,深刻认识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巧妙取法,便是智慧。
然而,就教师个体而言,其智慧的形成往往带有个性化色彩,很难复制。就教师群体来看,如果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也会形成教师的群体智慧。我们认为,在学校中既要鼓励教师展示个性化的智慧,又要重视教师团队中的群体智慧培育和成长。
我校群体智慧培育的一大策略是“导学导教导课”的教研机制。该教研模式即每周每个备课组先行推出1~2节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负责撰写学案、教案并先行上课,课后集体评议修改学案,教案供备课组分享。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每年“三导”课合计一千多节,每年人均听课五十多次。全部的教研机制带来诸多好气象:首先,教研气氛浓厚,教学研究深度力度增强;其次,高频率地轮流开课,全面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第三,组内团结协作氛围更浓;第四,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三导课”研训模式带动了备课组文化的建设,和谐备课组的氛围日渐浓厚。
此外,我们还通过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校本作业、校际交流、网络教研、合特优教研组的评比等项目培育教师的群体智慧,促进校本研训的蓬勃开展。
4. 促进专业发展,夯实智慧教师“深研”之基
深研:智慧促研,弥坚弥深。我校搭建了由组本研修、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组成的教研维度,形成了以四级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的科研维度,完善了由四类常规培训和五大课程模块组成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师训维度。作为深研的品牌栏目——“金山中学教育科研年会”已走过13年,一年一专题,一年一表彰,一年一盛会。年会文化浓厚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氛围,促进了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的校本科研特色的形成。如今,一支教师用科研的方法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学有专攻、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正在悄然形成。
三、智慧教育理念下校园里的悄然变化
智慧教育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十年前的金山中学也许给人们留下的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印象。如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不再是一句口号,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知识文化的追求,他们有梦,他们开始追逐梦想。产生这些变化的关键在于:文化、课程、课堂、资源。
1. 打造智慧教育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校就提出了“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的育人目标。近十年来,随着“创新人才和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实践的深入,我校的育人目标也在“三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培育崇文通理、兼具领袖气质和百姓情怀的优秀高中生”的目标。
所谓崇文通理,从低至高、由易至难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崇尚文科,通晓理科,积累人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层:崇敬文化,通达事理,积聚人生发展的智慧。第三层:崇奉文明,通悟哲理,追求人生发展的境界。
领袖气质是指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具备卓越的组织能力与领导才华,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具备强劲的竞争力与独特的前瞻意识。我们希望学生做到:领文明做人之先,含爱国爱乡之情;领勤奋学习之先,含帮困助学之情;领科学探究之先,含执著奉献之情;领高雅情趣之先,含纯洁高尚之情。
百姓情怀是指真诚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自觉尊重维护百姓各种权利,以提升百姓的生存质量为己任的情怀。学生一方面要试着了解社会,了解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将学校作为一个模拟社会,了解同伴们的生存状态和综合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同伴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学习生活质量。
在崇文通理、领袖气质和百姓情怀等价值引领下,我校学生“文明做人、勤奋学习、服务社会”形成自觉,“智慧金中园,幸福金中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各类活动的推进中逐步形成。
2. 建立智慧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发展之需
十年前,我校的课程体系是单一的国家课程。十年来,校本课程逐渐形成规模。现已形成了以“崇文通理”课程群、“领袖气质”课程群、“百姓情怀”课程群、“柘湖早荷”课程群、“幸福人生”课程群等,并组成了围绕这五大支柱课程群的近百门课程。
我校建立和实施了“宝塔型”创新人才培育方案。“塔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两创”培育实践。一方面,各学科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出了“学科渗透创新人才培育的实施大纲”,配以“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科渗透创新教育扎实进行。另一方面,基于创新人才培育的拓展型、研究型、社团、社会实践等课程的实施,为每个孩子的成才提供了可能。“塔身”是以市级课题“城郊重点高中资优生课程结构重组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的创新试点班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共有六个创新试点班,积聚了全校富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创新班在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实验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强化各项能力等方面借助课程结构的重组,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塔尖”是以承办金山区高中创新素养培育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基地为契机,引入高校师资、整合社区资源,为学有余力且具学科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服务。我校为资优生建立了“光电物理实验室”等九个创新实验室,成立了“金山中学学生科学院”,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科学院,在科学家零距离的指导下,拥有科学研究的宝贵经历。相信,从“金山中学学生科学院”起步,理想的种子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萌发。
3. 探索智慧课堂实践,激发学生自主互助学习
课堂是展现学校文化、实施课程体系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展示教师才华的舞台,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经过几年的课堂改革实践,我校形成了以“三学三研”为特色的金中智慧课堂。
所谓“三学三研”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学、助学、督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学自研、互学互研、深学深研”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学会创新。我校提出的“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纲举目张,针对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等不同课型,设置了不同的导学、助学和督学要求。“自学自研”以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强调实践、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互学互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将个人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过程中。“深学深研”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基础,完成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问题并创造新问题为终点的学习过程。在落实“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其可操作性强,同时教师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尊重,教师可以尽情享受由创造和智慧带来的变化。
4. 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学生成才立体平台
我校学生志愿者服务起源于1997年,从2009年开始,我校将志愿者服务从倡导型走向责任型,实施了“金山中学学生义工制”。迄今为此,我校的学生义工总计服务时间达到19万小时。服务的领域涵盖了敬老义工、交通安全义工、图书馆义工、社区服务义工、政府机构义工等社会各领域,前后共计一万六千多人直接获得了金山中学义工的服务和帮助,义工课程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让学校成为智慧教育场,就要为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和实践搭建、搭好多层次、多品种、多维度的立体平台: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让学生做自己的CEO;四级学生助理制度,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丰富多彩的社团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一年一季的论辩赛和演讲赛,让学生既锻炼了口才又提高了胆量;金中长廊才艺秀,让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有了出彩的舞台;十大校园节日文化,让学生们更增添了许多喜欢学校的理由。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生成;数学教育
在新课改冲击与洗礼下,“教育需要智慧”涌进小学数学课堂,使小学数学课堂发生全新改观。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关注数学课堂智慧生成,让数学课堂绽放火花,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善引导,生疑释疑
“学贵有疑”,学习是一个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过程,任何知识的获得和增长,都是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还课堂给学生,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数学问题,产生疑问,然后再释疑,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才是智慧的,也利于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
“角的认识”教学片段:
笔者先给学生播放“蓝猫旅行记”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结合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教室内的角,感受角的特点: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最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画一画角。但是,不一会儿,有学生停了下来,好像遇到什么问题。原来有学生画了一条直线,发现和角的特点不相符。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教室里学生炸开了锅,有的说是角,有的说不是角。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笔者通过给学生一笔笔画不同的角及角度之间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最后告诉学生“锐角、直角、钝角、平角”的原理。引导是一门艺术,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笔者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引导下慢慢释疑、智慧生成。
二、赏融错,错以致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就是“融错”,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让小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不同”,将犯错看做是一种教学资源,是一种贡献,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加以利用,用错悟“错”,设错解错,融错赏错,甚至可以放大错误,让“错”以致用,收获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笔者让学生练习54-16=( )的习题,有的学生得出38,有的学生则得出48,为什么同一道题计算的结果却不同呢?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看着不同的答案,认真思考后,说“48是错误的答案,在计算的过程中十位数借位后还剩4,可是计算中还是用5-1得出4,是错的。”计算错误的学生挠挠头,点点头,表示知道错误了,明白了该怎么计算。通过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提高学生的减法计算能力。笔者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小错误”,放大错误,让错误引出新内涵,让班级学生帮助犯错同学找出错误,指出错误,利用学生自己的错误,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实数学课堂,让“错”以致用,取得数学教学效果。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经常犯错,教师要借机让学生明白错误,错以致用,提升错误高度,用学生自己的错误,告知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在知错的过程中自发生成知识。
三、激多思,砥砺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多思,是启迪学生智慧、砥砺学生思维的教学良方。“砥砺者,磨炼也”,在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多思考,是磨炼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思考机会,磨炼学生思维,砥砺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
“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寻宝”情境,告诉学生宝物在距离左脚2米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梳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圆心等知识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圆。在教学快结束时,笔者再次创设“寻宝”情境,条件仍然是距离左脚2米处,但一定是在平面左脚为圆心,半径为2米的圆上吗?学生陷入了沉思,皱起了眉头。笔者随意打开一张“半个西瓜”的图片,有的学生恍然大悟,会心地笑了。宝物也可以在地下半圆呢,原来可以这样思考。虽然关于球体的知识是高中数学内容,小学生不需要了解,但笔者简单的一个例子就可以激发学生多多思考,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是一种动态过程,是在数学教学环境中,学生智慧生成的火花,是教师、学生、数学的交流融通,滋生出数学智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笔者通过善引导,生疑释疑、赏融错,错以致用、激多思,砥砺思维,还数学课堂给小学生,发挥小学生学习主体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万泽民.智慧引领 精彩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的引领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1(35):45-47.
【智慧教育与智慧课堂】推荐阅读:
用智慧与激情引领课堂10-17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09-14
教育孩子的八大智慧09-19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6-26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06-29
我读教育的智慧和真情07-25
《教育智慧从哪来》读后感09-28
传统课堂智慧课堂09-17
智慧课堂技术07-26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