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精选8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重难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简笔画:林阴路
板书:猎狗小麻雀麻雀)
2、明标:这节课我们就要从这个故事中探讨它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默读,质疑: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师边听边梳理)
二、读议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一至三自然段思考: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小麻雀的弱小?
2、议一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等词的作用,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什么?
3、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指名读,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三、读议课文四、五自然段
1、引读:在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时猎狗怎么做?齐读第四自然段“猎狗慢慢走近……”一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时出现了?齐读下文“突然……”、比较句子领会含义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以上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自读二、三两句你发现了什么?(既然“落”字写出老麻雀的英勇,那么它为什么还会绝望地尖叫呢?)
4、看图说说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读出老麻雀着急、勇敢、救子心切的感情)
5、老麻雀这样做是为什么?默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6、小组讨论解疑“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发出嘶哑的声音”说明什么?
师述:老麻雀明知自己决不是庞大凶狠猎狗的对手,与它搏斗自己是不堪一击,但是它还是飞下去勇敢地与凶恶的猎狗搏斗做好了与猎狗决一死战牺牲自己的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老麻雀什么精神?
7、指名读一读“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使它飞了下来”后讨论“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
8、激情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生自由读、指名读、激发学生看填空熟读成诵)
四、读议课文六、七自然段
1、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自由读六七自然段)
2、谈谈自己读后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还有什么疑问?
3、如果你是猎人你是怎么想?
4、读课文完成下面小练笔:
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狗鸟之战“我”被老麻雀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想到这儿,“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5、这两段应用怎样的语调读(低缓“急忙”“走开”重读)
五、总结
1、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带着感情放声读尽量把有关的段落背下来。
2、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六、实践活动
1、想想猎狗走后,老麻雀和小麻雀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运用学到的真实、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为文章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2、阅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3、收集表现母爱伟大的故事在全班开故事会。
教后反思: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课堂提问,若能从学生的兴趣开始,方能营造“良好的开端”。
一看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一文的题目,请学生读一读,他们便会产生兴趣,或是疑问:爬山虎有脚吗?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呢?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把这种好奇心、求知欲用提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再以此引导学生去初读课文,学生肯定会以浓厚的兴趣投入阅读。相信他们很快便会从文中找到答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课堂提问,要指向学生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说:“精读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可见,不论是精读,还是略读,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提问,要指向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若能关注“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表达阅读体验的良方。
附教学片段:
师:古诗《题西林壁》中,诗人观察庐山选择了不同的角度,有比较。《火烧云》, 写了它颜色、形状的变化,也有比较。《爬山虎的脚》,同学们发现其中有比较吗?
生:有。写爬山虎的叶子有比较。
生:写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和巴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也有比较。
生:作者以前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和后来发现和观察,这里也有比较。
生:在观察爬山虎爬的时候也有比较。
师:有比较才会有发现。作者发现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很好看,有什么特点?动笔划一划,读一读。
师:最喜欢读哪个词?
生:一顺儿。
师:什么意思,换一个词来说说?
生:一齐。
师:哪个读起来好听?
生:一顺儿好听,我觉得作者用“一顺儿”,有一种惊喜的感觉,赞美的心情。
师:再看,没触着墙的和巴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这一处比较描写,作者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生:没触着墙的,生命短暂。巴在墙上的,生命力强。
师:哪些词把这些特点写出来了?动笔圈一圈。
生:“萎了”,就是枯萎;“痕迹也没有了”,就是消失了。还有“不几天”,可见生命短暂。我发现作者单写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也有比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巴着墙的,相当牢固。作者还举了个例子,用手指拉一下试试,如果不费一点儿劲,就拉不下来。
师:这里作者写了两种爬山虎的脚, 却用了两个不一样的动词,一个是“触”, 一个是“巴”。同学们怎么看?
生:触,是碰,接触的意思。巴,有粘、 贴的意思,有抓的感觉。
师:所以作者用“没触着墙的”和“巴在墙上的”。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没触着墙的”,有一点惋惜;“巴在墙上的”,有一种力量。
师:很好。把理解放到这段话中,再读一读。
师:刚才还有同学发现爬山虎爬的时候,作者也有比较,请具体说说。
生: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一弯曲,爬山虎的嫩茎就被拉一下,使它紧贴在墙上,然后又直了,再弯曲,就这样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生:还有一个比喻有比较。作者说爬山虎的细小的脚,像蛟龙的爪子,样子很像,力量也很像。
师:看来,比喻之前,要先有比较,谢谢你的发现!
四、课堂提问,要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白鹅》是丰子恺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进行了细致刻画,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在读中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反语)等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从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感受这只白鹅的高傲。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反语以及明贬实褒的写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以致用,用这节课学过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丰子恺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以画导入,谈话导题;
二、检查反馈,整体感知;
三、品悟语言,深入理解;
四、练笔拓展,深入体会。【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谈话导题 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漫画是一种让人开怀大笑的艺术,喜欢看漫画吗?咱先看两幅漫画(示图:瞻瞻的脚踏车、给椅子穿鞋子)。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两幅漫画的感受。介绍作者:这两幅画的作者都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他的画幽默风趣,文章也别具一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具有漫画般风味的一篇文章《白鹅》 板题:看图上,原先的鹅字,是“我站在鸟上”,人高高在上动物的地位却低微,现在这种写法已经废除了,变成了“我和鸟一靠,立刻嘎嘎叫。”板书:白鹅(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我以丰子恺老先生的两幅漫画导入新课,漫画拉近了学生与丰子恺老先生的距离,也激起了学生读一读丰老先生的文章——《白鹅》的兴趣。)
二、检查反馈,整体感知
1、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我选了几个词语代表,这些词语能读准吗?
大模大样 供养不周 窥伺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厉声呵斥 奢侈 譬如 净角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指导读音:供养不周的供读一声。然后我帮助学生了解净角是什么?因为这个词语远离我们的生活,净角是京剧里的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出示净角画面,这都是净角,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面,也是我们国萃之一。
2、课文朗读的抽查:看来大家下功夫预习了,文章读通顺了吗?选一个小节来检查一下吧!
3、大家反复读了课文,这只白鹅一定给你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鹅,你评价一下。
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谁先找到了?板书: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中,我要实现3个目标。通过学生预习课文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一是读准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因为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三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二是能正确朗读课文,三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下面的第三版块,我抓住“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带领学生紧紧围绕“读”展开教学,真正带领学生读书,在文中徜徉。感悟文章的主题: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品悟语言,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我主要围绕“高傲”一词从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展开教学。
1、在和白鹅的相处中,丰老先生又发现她的高傲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① 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这两个句子都突出了一个词语:高傲
② 大家看看第二个句子中的一个“更’字,说明白鹅不仅姿态高傲,而且叫声啊,步态啊,吃相啊都很高傲。联系上下文,我们看出来,这是一个什么句?(学生回答:过渡句 中心句)
教师评价:恩,用心读书了,那你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吗?对于过渡句,中心句的作用,学生虽有接触,但有的学生是不明确的,因此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把握这一知识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鹅的叫声、步态、吃相表现出怎样的高傲劲呢?(板书:叫声、步态、吃相)我们还是从文中找找具体的词语句子来理解,快速默读3—7自然段,画出描写鹅叫声、步态、吃相高傲的句子。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3、品读中感悟白鹅叫声的高傲。过渡:“花开三朵,各表一枝”,让我们先去听听鹅的叫声,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词直接写了鹅的叫声? ②学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词语?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短短的一段话,连续三个词语都在说鹅的叫声,咱们先来读读感受一下这三个词。你们有发现了?这个字读“嚣”
大家看它头上长有四张嘴,真够吵闹的,嚣就是吵闹的意思,吭,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不吭声”的“吭”,在这里是“喉咙”的意思,引吭大叫是 扯开嗓子大叫。
仔细一数,不得了了,这些词连在一起看,总共有八张嘴,这些词统统说明鹅的叫声那叫一个字:学生有回答响!有的回答吵,老师接着问:两字 ——-响亮。③看这个场面,如果用一个词来说,此时,鹅群正在-----(引领学生重温这三个词)
所以文章这样说: 出示句子,男生读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好,咱们听听咱班男生这么多张嘴,能读出鹅的叫嚣吗?让我们期待着。
④好了,假如现在门外响起了脚步声,鹅又开始厉声叫嚣了,你猜它在叫些什么?请一个鹅语翻译。
1.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好像在说“_________”
2.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似乎在说:“_________”
刚才我们读的句子,作者除了用生动的语言直接描写了鹅的叫声高傲,还用什么方法写了这只鹅的叫声?(学生会发现:作者把鹅的叫声与狗的叫声比较)你说得对,这种写法就叫对比,作者在文中多处都用到了这种写法,有心的孩子在下面的学习中还会发现。
⑤难怪,它的旧主人说:“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据说公元前390年前的一天,高卢人夜袭罗马城,就是鹅群首先听到敌人的脚步声,立马高叫不息,惊醒梦中的士兵,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叫声高傲的鹅自古以来是功臣呢,英国的威士忌酒厂旁就驯养着一群白鹅护卫队呢!正是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那么可敬。读到这里,你喜欢这只白鹅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夸夸这只白鹅——学生齐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设计意图:在教学鹅的叫声这一环节,我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 通过品读关键词,感悟鹅叫声的严厉、大声,进而理解鹅的高傲。然后重点品读句子“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在反复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补白说话训练,“鹅会叫嚣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鹅对人大声、严厉的叫喊。让学生再次感悟白鹅的高傲形象,使它深入学生心间。由此感慨,难怪它的旧主人会说“养鹅等于养狗,它也会看守门户”并补充介绍高卢人夜袭罗马城,白鹅护卫队的勇敢尽职,学生忍不住把鹅的叫声部分读成一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4、过渡:欣赏了鹅叫声的高傲,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鹅走路的样子。谁来读读你划出来的句子,鹅是怎样走路的?
出示: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①
一读,发现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们是这样读的……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了他们并不知道净角是怎样出场的。因此,有了下面的设计: ②
二读:欣赏录影,指导朗读。
哦,看来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想看吗?(课件演示净角出场)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什么?对,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那你怎么读这句话? 在这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会多请几个学生,以不同的形式个人读,集体读,帮助学生理解白鹅走路犹如净角出场的大模大样。③
三读:感悟对比的妙处,体会白鹅步态的高傲。
过渡:这才是鹅走路呀,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你能读出它的不同来吗,练习练习,我把它请出来。(评价:这是一只老实的鸭子,你再来,再快一点。这才有味。
鹅呀你太激动了。字在你嘴里肯定很受罪,你咬它咬得太紧了。
真好,这才是读书呀,鹅就是这样走路的,有意思吗?)(设计意图:在教学鹅的步态这一环节,我先引导读读课文,感受白鹅走路的特点——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像净角出场。在初读中我发现学生对京剧中净角一角比较陌生,所以我运用了录像,请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鹅走路的步态和净角的相似之处,感悟净角出场的大摇大摆,以及他和鹅走路步态的相似。感悟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在指导朗读中并体会鹅走路的高傲。接着引导学生到文中找找鸭子的走路特点,并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鸭子与鹅不同的走路姿态。在读、读、再读中了解对比手法的妙处,为下文狗与鹅的对比学习奠定基础。)
5.过渡:他的吃饭更有趣,文章写的篇幅很多,5.6.7三个小节,赶快默读,看看他的吃饭怎么有趣的。(1)交流发现
①学生读,找到的举手? ②交流 哦,有人已经发现了鹅是怎么吃饭的,谁先来?(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评价:哦,这么多花样啊,还谁读,你说怎么吃的(鹅是吃冷饭的……)评价:哦,这么吃的,你说 好,鹅就是这样吃饭的。(2)理解三眼一板 出示鹅吃饭片段
我们来读一读,读完之后让全场人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吃一口泥和草。哦,我听出来了先吃一口冷饭,再喝……然后再到别处吃一……,再吃一口冷饭,再喝……然后再到别处吃一……,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三眼一板板书(三眼一板)
三眼一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做某种事不打乱顺序)那鹅吃饭的顺序是什么,指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老师问:明白三眼一板了吗?有趣吗?吃饭的东西能少吗?顺序能打乱吗?这就是三眼一板。再有趣的读一读这句话(3)体会反语及喜爱 多有意思呀,就是它这三眼一板的吃饭方法,我们的鹅老爷为我们上演这样一幕,读读这一幕,这会动的一幕。出示: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白鹅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①
学生生读
因为我在这里刻意篡改了课文,许多细心的学生在读中发现了问题,(课文多加了一个白字,少了一个老爷)这时,我反问学生:白鹅和鹅老爷有什么不一样吗?(白鹅就体现不出他的脾气,白鹅感觉不到高傲,鹅老爷可以让人知道他的高傲,如果换成白鹅就不知道他有多威风了。)
老师评价:鹅老爷多有派头啊,不能换,真有趣,好,就让我们把鹅老爷上演的这一幕读出来,读出一幅活画面,能吗?赶快练一练。
②
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读。教师师指导(都知道的读法)读到窥伺处 窥伺是偷着看,你这么大声鹅就来看着了 太慢了,你这狗太慢了,哪能吃上饭啊 扬——长——而——去,多得意啊!③
教师表演范读
听你这样一读我也想读。看着我读。有趣吗,可以这样读一读吗? 谁来读,你来,大家期待着关注着。
评价:叫我说什么好呢,就一个佩服。我发现我再也不能读书了。
老师小结:鹅来狗去,狗去鹅来,一去一来,一来一去,带给我们多少欢笑,难怪作者愿意像堂官一样不胜其烦伺候这位鹅老爷,作者喜欢它吗?你喜欢他吗?让我们再一次带着我们满满的喜爱夸一夸他——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看来作者所说的高傲、架子十足、鹅老爷、不胜其烦都是反语,这么一个令人喜欢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到:
出示:我的房子要卖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送出的几天之内,总感觉自己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的留恋……
作者会留恋什么呢?如果此时你也在这送别的场景之中,你会留恋些什么呢?(设计意图:在教学鹅吃相的这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中积累,感悟鹅的高傲。先引导学生理解鹅是这样吃饭的,理清课文的脉络,通过品读借助音乐课上的节拍理解词语“三眼一板”,知道鹅吃饭的时间、吃饭的东西、吃饭的顺序从不改变,感悟鹅吃饭的古板好笑,架子十足。在品读鹅与狗较量的这一环节,我故意把“鹅老爷”错打称“白鹅”让学生理解鹅老爷的意思,作者以“老爷”称呼鹅,更显示了鹅的神奇、高傲,换不得。通过狗的伺机偷吃和鹅的视而不见进行对比,在指导朗读中理解鹅吃饭非要有人侍候不可。感悟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形象深入人心。)
四、练笔拓展,小试牛刀 1.背诵课文中喜欢的部分。
2.模仿本文丰子恺先生的白鹅的写法(对比、反语),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设计这两个作业一是为了积累语言,二是为了运用语言,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板书设计】
15.白鹅
叫声 厉声叫嚣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步态
从容不迫
喜爱之情(反语)
吃相
《乌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学习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和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此外,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而且学生在对比中认识要增强自己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根据文本特点、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2、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教学难点是感受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根据以上思考,我觉得在教学呈现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大胆放手,自读自悟要“足”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因此我组织学生明确课型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在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片段中,先是读读课文,自己试着说说。在学生出现概括困难时,我用填空题作为扶手帮助学生。在优生示范后,我并不就此而止,而是把学生的个体学习转化为群体学习,再次鼓励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内容,学生便能简洁地说出课文内容。
2.反复斟酌,重点聚焦须“精”
略读课文讲究“略中有精”, “精”读的点要更突出、集中,要与文本的主题内涵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选择 “精”的着力点在讨论“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反馈时,我的处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重点点拨句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和“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经验,理解“反驳”“不合逻辑”“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等语句,然后,“再读读这两处语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作者的表达准确,以及乌塔的个性鲜明,体会乌塔在行动上的独立,正是基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独立。
3.提示引路,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段学习提示,努力挖掘学习提示的引领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这个大框架的建构下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开展字词句的学习和感悟。我让学生明确略读课文的课型,自主学习提示,画出学习任务“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乌塔这样做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并根据学情给予一个扶手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关键词语的教学上也是渗透以各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词语“惬意”、“反驳”等词,抓住学生可感受得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地理解。
4.整合资源,课外拓展求“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进行课外拓展时,必须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为补充。如本课的教学,插入的拓展内容有欧洲的简要介绍,联系生活实际的练笔写话等。
预设总是理想的,生成总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与预设有差距。
在本校的“听班制”活动中,因为手表出了问题,看错了时间,前半节课花的时间太多,后面的环节来不及呈现。
在泽雅一小的送教活动中,因为泽雅的学生学情的原因,在初读,概括主要内容的教学展开上花了很多时间,所以以学定教,重点点拨的点只保留了一处,即乌塔思想独立,有自己见解的内容。在理解“不合逻辑”时,学生换词理解为“不对”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本来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再深入体会,也因为没有时间而作罢。
[再次感悟略读课文教学--人教版四上语文《乌塔》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
★ 四年级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 四年级习作五教学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范文
★ 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八范文
课题:《图形的密铺》 活动目标 :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的密铺,理解密铺的特征.
2.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感知密铺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奇妙而美丽的图案,它们都是由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拼成的。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五幅图案)
2.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 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议一议。
3.你认为什么是密铺?
二、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用同一种图形进行密铺。
出示并贴在黑板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一)活动一:一种图形的密铺
1.质疑牵引、大胆猜想:猜一猜这些图形中哪些能单独密铺? 2.动手操作、实践验证:请大家动手铺一铺,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3.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1)我们先研究四边形。哪些四边形可以单独密铺?
(2)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四边形都能 够单独密铺。这些图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那是不是任何形状的四边形都能单独密铺呢?
(3)操作验证:如果需要材料,请组长来领。
(4)交流。用同一种完全一样的四边形能够密铺的诀窍在哪里?
(5)三角形可以单独密铺吗?为什么?
(6)除了任意四边形、三角形都能密铺外,上面的平面图形中还有哪些图形也可以密铺?
三、展示情境,欣赏密铺
1.密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们在哪里见过密铺图案呢?
2.欣赏密铺图案。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他在密铺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世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四、鼓励创造,设计密铺
1.介绍几种基本图形的转化方法。
2.小小设计师:请大家用今天学的密铺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五、总结升华
综合应用——消费知多少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页--31页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2.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3.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方案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大约5分钟】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预测:喜欢。
谈话: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一天给他的妈妈写了一张清单,上面写着:帮妈妈扫地2元、抹桌子1元、买酱油3元﹍﹍共计54元。妈妈看了这个清单一句话也没有说,写了同样的一张消费清单,上面写着:你生病住院a元、买学习用品b元、买衣服c元、买零食d元﹍﹍共计n元。妈妈也把这张清单放在了桌子上,小明看了以后感到非常惭愧。
2、质疑:听了以上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3、引语: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明不该向自己的妈妈要所谓的劳动费。因为小明的日常消费远远超过了小明要的钱数。那么我们的日常消费主要在哪些方面?你知道你的日常消费大约是多少吗?
4、预测:吃饭、穿衣、学习用品、玩具﹍﹍ 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日常消费并不是太了解,也不太清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消费知多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消费主要在哪些方面,大约是多少,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消费的情况,为研究问题准备。】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制定活动方案
(1)质疑: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这一学期的消费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2)质疑:看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我们这一学期的消费都包括哪些方面?(3)小组讨论、交流。(4)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明确一学期的消费主要包括:学习消费、生活消费、其它消费如:生病、捐款、旅游等一切花在自己身上的钱都是个人消费。
2.确定收集收据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以家长、老师等作为调查对象; 3.调查时间,可以以学期为单位,也可以以月为单位。
4.要设计一个收集数据的表格,以便于调查和记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设计以上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确定收集相关数据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于下一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三、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时间大约15分钟】
质疑:在收集数据时都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探讨。教师引导:按照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可以向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也可以查阅自己的消费记录,一定要保证数据真实、准确。质疑:我们收集到的数据,肯定是不同的人消费的多少也不一样,怎样才能科学地整理数据呢? 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先将调查的数据合理分组,用分段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
再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课本31页统计图表)并与父母的收入进行比较,填写比较记录表。
【设计意图: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是本节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先初步感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交流与反思。【时间大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在全班展示,交流。质疑: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你都知道了什么?你一学期的消费是多少?这些消费都合理吗? 学生自由发言。质疑:看了上面的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多找几名学生说说。
2.反思
质疑: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收获最大?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反思,才能真正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总结提升。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知道了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少,反思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希望大家能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
1.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歌曲好听吗?你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2、千年以前,就在中秋节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 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 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请同学们欣赏。
3、出示《水调歌头》。指名朗读。
4、简单介绍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这首词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6、请找出课文中与这首词相同的内容,指名读一读。剩下的内容写的是什么呢?这样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包诗”或“文包词”。
7、那么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样的意境呢?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情感呢?学完课文后我们一定会全部知道的。
二、教学生字词,疏通课文
1、课文学的好,生字不可少。下面我们来学习生字词。
2、小火车开起来,每个生字读两遍,组两个词语。
3、出示课文后面的词语,指名读。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埋
mái埋伏
mán埋怨
4、指导书写“缺”字,要注意穿插避让。
5、读句子,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老师随机板书: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6、尝试用上三个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 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变化 1.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2.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师:苏轼为何苦苦思念自己的弟弟?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3.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1)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为什么睡不着呢?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2)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3)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皎洁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4)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就办不到呢? 4.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么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样的意境呢?下节课接着学习。六.作业:
1. 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 抄写词(人有„„)
3. 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祝福 心绪不宁
埋怨
垂线与平行线复习
第1节
平行与垂直
测试题
一、填空。
1、平行: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2、垂直: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和
两种。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4、点整和
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在直线互相垂直。
5、长方形的对边,邻边。
6、直线A垂直于直线B,直线C也垂直于直线B,那么直线A和直线C的关系是。
7、下列图形各有几对平行线。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20分)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相交成的四个角一定都是直角。()
(3)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如果直线a和直线b相交成直角,那么直线a叫做垂线,直线b叫做垂线。()
(5)两条直线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6)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7)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8)3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9)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10)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三、选择题。(15分)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
A.相互平行
B.互相垂直
C.相互交叉
(2)在长方形中,每组对边()。
A.相互平行
B.互相垂直
C.相互交叉
(3)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一定是()。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4)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A.
相交
B.平行
C.不相交就平行
(5)已知直线a与直线c互相平行,直线b与直线c互相平行。那么,直线a与直线b
()。
A.互相平行
B.互相垂直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还是有效的,与开学第一节课相比,发言的人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而且从作业反馈上来看,学生做得快,只有一人把崇高的崇写错了。这与上一届学生相比,有些错误没有犯。反思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由扶到放,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采取直奔重点,‚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两句来教学。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再学开头的‚在昨天与今天---------‛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这是教学上的‚旁敲侧 击‛之术。对于太难理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大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找那些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感知点的内容先学,这样逐渐推进,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自然段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结合没讲的‚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让学生边自学边做记号,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能把习惯篇学用结合。学生自学好了,就让他们提问并同学交流,有效利用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资源。抓住几个难以理解的词‚春晖、朝霞、甘露、春蚕、理想的丝线、茁壮的新苗‛。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讲解也是需要的,它能节省时间。
2、今天的课堂学生的专注程度比第一节课有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一半学生很投入,热情高。也许是我的状态比较好,影响了学生吧。而自己状态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教材的熟悉,对教法的取舍。因为这一课已经教过,而且印象较深,知道学生的问题会出在哪,所以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3、今天的作业学生做得还是比较快的。相比较数学和英语。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把作业考虑进去了,把作业中一些学生易错的已经强调过了。所以双基智能上的错误较少。这是我近段时间思考的产物吧。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能考。
4、巧用生成资源。我发现在写课题时,把感叹号忘了。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同学们,你们有没发现老师什么没写?生--------。这感叹号能省去吗?为什么?生------。是啊,说得多好啊,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敬佩、感谢,再读课题。
但是,今天的作业反映出这班学生很浮躁,不定心,没耐心,不细心。作业中抄错的、漏做的现象较多,想当然,不尊重事实的多。总之,做作业的态度极不端正。
以后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注意力的训练,规定时间内做作业的效率。
《习作1》
这个题目看起来好写,实际上很难。
教学这一习作,要以激起习作兴趣为指导思想。指导习作技巧也是不可少的。
开课,以刚刚度过的教师节为点,展开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话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讲节日的来源和节日的主要活动说清楚。着重抓住三年级曾经写过的端午节来说。这一环节使学生明了了节日都是有起源的,都有各式各样的活动。也明白了,节日的设立都是出于人们美好的愿望的。
接着,我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们自己设立节日,这个节日设立得好。我们就一起过这样一个节。请学生说说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为什么?准备开展那些活动?
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我加强了设定节日原由的指导,强调思考:是通过什么事或者什么现象引发你设定这个节日的?在写事的时候,我们要讲事情说清楚、讲具体。针对学生讲述的过‚安静节‛的原由,拓展了他的内容,同学们你们如果展开想象,节日那天的每个镜头都会在你的脑子中出现。
《习作2》
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我决定试一试我不指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不少学生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美术老师给我打了95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仔细思索。我想: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但是几乎是千 人一面,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例文一《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我们开始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得精彩层出。
例文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于是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引入《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
这样教学后,学生再写习作二,水平就明显的提高了。
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九色鹿》 教后记:
我们做人要正直、守信用,可千万不要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应该像九色鹿那样救助他人,不图报答。如果调达在看到皇榜时就能遵守自己的诺言,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知恩报恩.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课后再找一些这方面的神话来看一看.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并笑着说: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写错了。话音一落,很多同 学都笑了,还悄悄的说:‚看,老师也出错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去看看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哎,老师真的错了!看来不管是谁只要粗心大意,都是会犯错误的呀。以后你们可得仔细点,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做个‘马大哈’哟!‛学生听了又善意的笑了。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是不是他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窃喜:学生找到点子上了。于是请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就这样,通过我的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还有‚尝试错误‛教学法这一说法,只是在备课时觉得采用这种方法,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 用;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现在,通过对‚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一教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运用,不过,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泉城》教学反思(第一课的导入
昨天上了第一课时,我以问答的形式导课,学生兴趣很浓。
问:我们的家乡是哪个省?学生:强着回答山西省。
接着问:要求举手回答,你知道我们山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哪个城市吗?(就是我们山西省的省会是哪里?)有两个学生举手,其他学生在思考,叫起一位回答:太原。
对我们山西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太原,太原背称为‚龙城‛。那你知道山东省的省级行政中心吗?有人抢着回答,是济南。你听说过济南吗?学生答:济南是泉城,有72泉。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第9课《泉城》,齐读课题。
今天上第二课时,在复习词语导入后,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刚读完,我还没有开口,却有一位女生说话了:老师,我知道这段话里有个排比句,连用了四个‚有的‛。我马上对其进行表扬:这位同学已经学会读书了,通过自己的读,能找到应该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在读书时就应该边读边想。接着我又让这位学生读了这段。就在她读后,又有学生说话了,他们也读出了一些内容。一位学生 说:‚这段话中出现了两次‘好像’,两次‘听起来如’‛。我随机加以引导去理解比喻句的写法。指导朗读,并思考写了泉的那些特点?(形态和声音)谁能通过读体会和感悟泉的特点?指名进行赛读。谁能通过读把同学们带到济南去欣赏和聆听济南的泉水?指导读,带进去吗?过渡:你最想去看的泉是什么泉呢?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比较有名的泉,分别是?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课文的第2、3、4、5自然段,然后就你喜欢的泉多去读读,通过读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同时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泉?你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吗?(找出各个泉的特点)随后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读得比较到位,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即找准各个泉的特点,同时理解文中练习中关键字的用法)‚涌、冒、喷汇成‛这几个字在句子中用的好处去体会各个泉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觉这节课上的还比较成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呢?后来经过反复品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双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诉我对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测,而要去细细体味。在教学是我想学生刚学习时可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诗意难懂。我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难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开天辟地》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 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 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2)、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A、让学生说说,你准备和家人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学生都说的是‛预期‚怎样过,预想到的快乐。而不是在说他们体验过的欢度节日的幸福。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
B、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手足情深的兄弟分离的心境。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别人的事例。
C、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人一生都不是那样顺心的。而不是理解为:有的人是快乐的,有的人是悲伤的。学生理解上有偏差。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秋天》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 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无边丝雨细如。‛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3、学以至用,及时巩固: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适时点拨的作用。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臵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 15 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而且诗歌强调主观感受,品味语言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也可以帮助读诗人逐渐养成体验美、发现美的习惯。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学生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反思
《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将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国家领袖的衷心爱戴以及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的无比激动和欣喜。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欢迎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 这个反问句高度概括了‚我‛和欢迎队伍热烈欢迎江主席的动人场面。‚欣喜若狂‛是形容非常高兴的意思。理解这个句子要联系香港百年来被英国人统治丧权辱国的历史,知道了香港同胞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原因是洗刷了百年耻辱,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备受欺凌的屈辱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香港同胞首次在这片土地上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句子‚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句子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臵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臵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臵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详略分明,重点是写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无庸臵疑,这是一篇文质皆美的好文章!可课文上完了,我连感觉都找不到!究其原因如下:
一、史文底蕴不厚
文质皆美的课文,当然是名家名师的首选!我曾经亲耳聆听大师的执教风采,还在网上欣赏许多优秀教案,自我感觉教好这课不难,很有把握。
就凭着这点印象,就去依葫芦画瓢,结果是——走样!
学生需要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教台上能挥洒自如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饱读史书、诗书的。激情玫瑰——窦桂玫曾经说:‚没 有大量的积累,教师何谈语文?‛她在语文教坛上的霸气,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着她。她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诗,一起谈书……真因为有了深厚的积累,她在讲台上能旁征博引,能滔滔不绝……
一贵对史书不感兴趣的我,仅凭着还是读书时代对历史的浮光掠影,凭着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的一点印象,就去讲课,教学效果会好吗? 做语文老师的,没有一个不对学生、对家长讲:要学好语文,只有博览群书;我也真该对自己讲:要教好语文,只有博览群书。多读史书,让自己明理;读点小说,让自己有情;读点诗文,…… 假如让我再去上《虎门销烟》,我首先会把林则徐的一生做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把鸦片战争的历史了解个大概……
博览群书,经验自己,让自己有背后的广度.让自己丰盈饱满起来。
二、学生估计不足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更不了解。可上课前,这几点我都没估计到,因为我看到人家上的公开课上,学生对鸦片、对外国侵略者个个是义愤填膺,对林则徐是敬佩得五体投地。而我教的学生,对我的提问是很茫然,很平淡。课堂结束时,我提问:‚站在林则徐的画像前,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口号式地喊了几句‚你真伟大!‛‚你真是了不起!‛……言不由衷!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应该安排看《林则徐》的电影,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臵,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进行一次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竞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上《虎门销烟》,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了。
三、教材把握不准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通过场面烘托描写突出反映事情的壮观以及意义非凡。在教学过程中,我过多拘泥于抓词扣句理解‚壮观‛,拘泥于复述课文,又牵制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约束,把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与远离毒品、强身健体的教育浮光掠影,一闪而过。文质皆美的记叙文很多,为什么编者偏偏选入这篇?联系这单元的几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而且教的时间是国庆前。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虽然语文课,不是思品课,但语文的人文性还是不可以忽视的。
所以,在欣赏文章语言精妙的同时,还不应忽视它的思想性。这是我本课教学的第三点遗憾。
博览群书,方能挥洒自如;吃透教材,就能游刃有余;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遗憾才会少点,成功就会多点。但愿能与同仁共勉!
《九寨沟》教学反思
《九寨沟》一课,课文教学内容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是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想到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一、利用信息知识的补充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说出自己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以及找到、读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很好的辅助工具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将文字内容以视觉感知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当学生说到自己最喜欢‚雪峰‛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我所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中有关‚雪峰‛的美丽图片,视听觉的参与使学生感受了‚雪峰‛的美,‚雪峰‛的高。再如:学生谈到自己最喜欢文中所写到的‚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一句,我就出示了几张图片,图片中蓝色的湖水中许多小鱼,各色的石块一目了然。从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称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课件的介入很好地补充了信息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做了铺垫。
二、抓住训练时机,设计口语训练情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文不仅介绍了九寨沟的景色美还告诉我们那里有很多珍禽异兽,我抓住这一训练点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提示学生:‚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这时课件中我出示了一些那里的珍稀动物,图片的末尾处我画了省略号,意思是提示学生还有很多,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讨论发言,他们所说的动物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看我所出示的动物说的,考虑到有些学生不能马上说出那里会有哪些珍稀动物,我出示了显示着很多动物的图片资料,根据我的提示他们纷纷举起了手。学生们借助老师出示的资料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说出了那里也许还会有些什么动物在做什么,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信息的一种收集、处理、运用的能力,会把了解到的拿来用。
本节课,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了很多那里的信息,同时也学习了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不少孩子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在《九寨沟》一课的教学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很好地服务于了课堂,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生命力的一种优化。不过,在课堂上我还有些慌乱,既要照顾学生这头,又要顾及电脑,手忙脚乱。但我对自己有信心,我相信多操作几次,多上几堂这样的课,肯定会得心应手的。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美景的散文。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风车之国而闻名于世。文章中着重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原野上的动物来进行教学,以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然后抓住其它几处句子,让学生体会水之国和花之国的美丽。
因为本课的内容较多,原本看荷兰风情的录像放在第一课时,可第一课时教室内没有媒体播放,只好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使第二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
在教学奶牛图时,我能通过抓‚极目远眺‛这个词,让学生一起跟着作者‚极目远眺‛,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出其它几句话的教学,有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各种姿态的奶牛,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从这些比喻句中体会这么美丽的草原是奶牛的天堂,体会荷兰不愧为花之国,并引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课堂上学生表现得比开始接触时出色多了,好几位不太认真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在教学骏马图时,我让男生读这一自然段,因为男生比女生更活泼,比较适合读出骏马的气势。并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骏马样子的词语‚骠悍强壮、腿粗如桩‛,体会到骏马的强壮,从‚随风飞扬‛体会骏马奔跑的速度很快。在这里,我本想让学生说‚骏 马在原野上自由自在地奔跑,文中有个什么词语告诉我们了?‛从而引出‚自由驰骋‛,可在课堂上却变成了引读,引出了‚自由驰骋‛,这样,学生对理解‚自由驰骋‛,理解‚骏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的深度不够。还有为了更好地感受骏马自由驰骋,准备出示的徐悲鸿的八骏图和奔马图,可在教学的时候忘了出示,影响了对‚自由王国‛的感悟。
在教学夜晚图时,我让学生体会了周围环境、人、动物的静,这是荷兰夜晚的特点。但这一部分的过渡衔接不是很好,部分句子理解的不够,只是引读或教师直接讲述过去了。另外由于自己的疏忽,课件上出现了错误,把‚默默无言‛写成了‚默默无语‛。把五、六自然段连起来出示,让学生朗读时,才发现出示了四、六自然段。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祥和‛写成了‚详和‛。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习。
《桂花雨》教学反思
2011-09-22 11:23:35 来源: 作者: 浏览:30次 评论:0条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反思这节课,我感到有一些不足:
一、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 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 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三、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接触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传说。这篇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而感人,结构清晰明快,语言准确生动。课文仅仅五百字,却始终注意人物个性的描写,是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宙斯的狠毒、赫拉克勒斯的神勇,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理 解课文的这一重点,攻破文中的难点,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化朗读,培养语感。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朗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对‚决心‛ 和‚ 决定‛两词的辨别,更深地理解人物性格。
二、关键问题,突破重点。
教学时,我围绕‚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你能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表现出他这一个性特点吗?‛这样的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主线,将课文重点一一突破。
三、适当留空,训练语言。
这篇课文‚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应,又如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俘后的心里状态等等。这些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教学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下几方面的语言积累:
1、讲神话故事。
2、练习用‚没有……只好……‛写一段话。
3、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最近,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一路花香》。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和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备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着重注意运用‚对话理论‛,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话。因为,要谋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双基训练和读懂文本,达到对人生哲理的体会与理解,是本课教学的的基础和核心。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面向学困生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不操作(不试教)、不掩饰(不搞花架子)、不作秀(不追求表面热闹)‛。把一节面向农民工子女尤其是学困生的、真实的常态课展现出来。至于优劣粗细,让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作业效果来做定论。
具体说,比如我设臵下述环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1、如何通过读懂文本,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如何通过结合人物对话去理解蕴涵其中的人生哲理。
3、如何结合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升华这个哲理,是解决教学认知问题的关键环节,做到由人及己,由此及彼,拓展开去,这样理解对话就充分由人及己,由此及彼,拓展开去。这样理解对话就充分.因此,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有以下几点是不错的: 首先,让学生读题目,对课文产生质疑,提出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例如:骄傲、惭愧、快乐、伤心和道歉、再次道歉等;以及关键语句,例如:挑水工与破水罐的对话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比较教学等)来理解,从中感悟、领受其中的意思和含义。当然,达到这些目的,老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导得好,导得准确,导得适时。
其次,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比较深入地从中获得了对人物(破水罐)特点的认知和感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破水罐能够把路边的花浇开,形成了‚一路花香‛,从中可以发现它也有着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可见学生现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技巧,能够自己阅读课文,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再次,通过对文中的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对比教学,使学生们基本了解了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句式特征和表达特点,使学生对文本句式的探究和课文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开始喜欢读书,并且读得有感情,对文本中不同的感情因素,基本能够通过相应的语气表达出来。
最后,教师在指导时,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教师的教和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敢于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容,而且不能局限于问答式的课堂教学,要敢于走在课改的前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也有不足失误:
首先,教师在调控教学进程时未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学习进度,过急地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
另外,发现学生的学习失误时,既要及时纠正,也要给予学生改进学习失误的时空,不应操之过急。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机智。
其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考虑得周密些,这样不容易出现疏漏,在让学生自主初读时,对培养语感的要求不够具体,学生没有抓紧时间练读,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最后一点,是随文学字的把握不够扎实和严谨,未能有效地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培养。
在课后评议中,听课的专家、教研员和各校老师都对笔者的本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值得笔者咀嚼和反思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都来自不同的评价角度和评价观念,甚至有偏颇或者误解的地方,但是,对于笔者而言,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和思想财富。笔者会很好地利用这些财富的。
概括而言,笔者觉得:评价一个教学课堂,根据江苏后六中学的经验,当你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你就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要‚看上去很美‛,要实在的效果。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看似讲了很多,但是不考虑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就等于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差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本课教学的亮点我会继续发扬;对于其中的不足,笔者一定会不断地加以改进,以利于学生的素质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说理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作为园区小学语文同体裁教材(说理文)教学的研讨活动,我在活动中就执教了这篇课文,向园区的同行展示了自己对这堂课的粗浅感悟和理解。现在课也上完了,总体来说还算成功,反过来回顾自己的课堂,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悉心解读文本。
《说勤奋》这篇四年级的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作者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观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说理文的价值导向。初拿到这篇课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平实,这样的课文真正上起来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难以让学生喜欢。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我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并努力实践着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潜心会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课文教课文。
二、精心设计课堂。
在经过了自己的试教及教研室夏老师的指导后,我最终设定了以下三个版块:复习导入,初步明确观点;研读事例,深入感知道理;学以致用,总结升华情感。尤其是对其中的第二大版块进行了大胆地重组,对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事例的学习由原先的按序教学变为先提炼其成功之处,再进而去探究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样一改动,使全文的教学重点更为凸现,思路更为清晰。在课堂中,我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对话,逐
层推进教学。在引出了主观点,了解了两位名人取得的成功之后,引导学生抓住主话题——‚司马光和童第周取得成功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勤奋?‛进行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关键处、精妙处进行对比的品读感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不断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知,在一次次的质疑问难中使人物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立体起来,进而水到渠成地明白作者正是通过古代天资聪颖的司马光和现代起步晚、基础差的童第周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观点。
三、用心品读语言。
尽管本课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但浓浓的语文味还是洋溢在了课堂教学中,洋溢在了师生对话中,洋溢在了听说读写中。同时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文体的特点、写作的方法,并在最后要求学生也能学着文中的样子用上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来说说自己关于如今是否还需要勤奋这一说法的理解,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更使学生明白了一生勤奋的重要性,给予其一个正确的价值引领。
当然,整个教学中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凸显课堂的‚孩子味‛?如何结合文体特点,设计合理的读写结合的迁移点……总之,这一次的研讨使我在文本与课堂中真正走了一个来回,也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语文
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那就是:以赏识的眼光,一路陪着孩子且行且思。我想,如此的话,我们也终将收获一路花香。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我在陶南的日志里发现了这个教案,初读后觉得还不错,就用这个教案上课了,结果我班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抓住不少关键词语去体会文章。搞得我只好调整了我的教学设计。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
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
《维生素c的故事》反思
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全文叙述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了两条线,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难点:
一、抓‚海上凶神‛关键词,体会航海之苦,探究船员病因。
通过读文,学生很快能从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所谓的‚海上凶神‛实际上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当时,哥伦布及他的船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吗?(不知道)得了这病有怎样的症状?(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航海的艰险,更暗含了船员们得病的原因:因为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船员们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鱼。
二、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主动要求留在荒岛,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矛盾心情。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接近荒岛时哥伦布心情‚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进而引导学生以‚重逢‛为题,想象说话。把那些在荒岛上的船员是如何活下来的,说出来。通过他们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良方,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伦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岛上的船员活下来的原因后,并没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问告诉了医生,最后才发现了维生素C。这样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
一、紧扣‚奇妙‛,展开教学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妙‛这个关键的词语展开教学。首先,由我绘声绘色地描述国际互联网的样子,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奇妙之处;然后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找出关键的词语说说具体感受到的奇妙,再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奇妙之感。其次,在教学国际互联网速度快、功能多这两个方面时,同样抓住奇妙让学生自己寻找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再谈感受,读句子,充分感受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二、充分朗读,感悟奇妙
朗读时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感悟。比如这样一个环节:首先,请大家自己读‚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真像一个‘地球村’。‛提出要求:(1)快速读句子,用一个字概括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2)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画出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其次,进行交流:答案一(1)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问: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快?(飞速、几秒钟、万水千山、世界各地)②你能将这句话读好吗?指读、齐读。这里每当一个学生说感受后总要让他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到位时教师范读后再请他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朗读,才能使他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三、说话练习,深化感受
国际互联网的奇妙怎么可能仅仅是课文上的内容可以说清楚地呢?再说学生现在接触互联网的很多,看得多,听得多,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设计这样的说话练习:这里有个省略号,它告诉我们——国际互联网还有很多作用。你觉得国际互联网还会有哪些用途?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设计这样的练习:也许,国际互联网还有许多功能未被人们开发利用,你希望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服务?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奇妙。
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想法:
1.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国际互联网的覆盖面大、速度快、功能多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感受大,那么教师是否需要将时间都花费在讲解这些内容上,还是关键在理解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如:‚地球村‛该如何理解?‚包住地球的大网‛在这里如何理解?为什么地球很大,还要说它使地球像一个村子?文中的大量的关联词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不仅……还……、虽然……却……等,怎么让学生来理解?还要让他们明白关联词使用的好处。再说说排比句,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我们可以去掉这些词语,看看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再说说好处?所以说语文不仅仅是内容的学习,更是语言形式的学习。这就是对教材的把握上还不够清晰。
2.关键词语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关键词才是恰当的?这也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抓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感悟、理解是不够恰当的。在这篇课文中的关键词不能孤立的使用,它们需要放入句中,甚至是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才能更好的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3.板书设计不恰当。如今的语文教学不能紧紧追求外在的完美。比如说板书的字数、对称等,只要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板书,对学生起到知道、提示的作用就可以,不要为了好看而设计,一切要基于学生。
《诚实和信任》记叙了作者驱车回家时,因夜深天黑,不小心撞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灯的反光镜,后来双方通过电话联系相互解决了问题,从中体现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谁诚实?每个孩子总能轻松读懂。‚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孩子们都认为是文中的‚我‛思想好,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因为这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总喜欢夸大表现,41 为此我引导孩子理解:‚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即使没有人看见他把别人车上的反光镜弄碎了,他也能讲求诚实,使自己心安理得。‛
谁信任谁?主要是小红车的主人信任我。这一点,孩子们也是轻而易举地读懂。但他们很难理解,我把车碰坏了理该赔偿,小红车的主人分担没有要我赔偿还向我道谢,这是为什么?为此,我让孩子们朗读:‚车主自己换了新的反光镜,并不要作者赔偿,因为作者的诚实让车主深受感动,从中认识到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反光镜的价格是有限的,而诚实的美德是无价之宝。‛
为什么作者以《诚实和信任》为题目?学生都能从课文中的事件谈起,我引导他们从两个角度谈:一是我。作者以自己诚实的行为得到车主的信任和尊重。二是小红车的主人。车主从作者诚实行动中深受感动,并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宝贵的是什么?诚实与信任。诚实与信任又是相互依存的,只有诚实与信任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本节课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的难点。
除此之外,我还拓展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人与人相处还有注意宽容。因为班上平时有些同学之间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乃至有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跟着凑热闹。
本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最突出的是文中那段简短的对话。尤其是车主的道歉的诚意没有人能从骨子里读出来。有点遗憾,读的基本功很弱是本班学生的一大弱点,也是教者自身的弱点,再加上对生活的理解不够,只好将就着过去。
《珍珠鸟》教学反思
我以‚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人鸟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文章主旨。我从以下几点入手设计。
一、感受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漂亮但怕人的小鸟,但它却能和作者亲密相处‛。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
二、感受美好境界
在教学课文第13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点拨:‚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漂亮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美好的境界‛,43 有的说叫‚人鸟情‛,还有的说叫‚信赖‛,学生的回答充满了自己的理解。
三、感受人鸟之情
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作者为他们按时添食加水,给他们布臵温暖舒适的家。整整三个月,绝不掀开吊兰去观察它们、惊吓到他们。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作者‚不管它。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对鸟儿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心血的。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44 效果比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死盯教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969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九色鹿的美丽在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写得比较美,怎样通过学生的朗读传递一种美的感受呢?抓住‚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等词进行指导朗读。在教学九色鹿痛斥调达的那段话时,好多学生读不出味来,无法体会九色鹿的切齿之恨,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些导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呀!那调达回报她的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没有回报他,竟然还出卖了九色鹿!‛孩子们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除了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多次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
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臵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九色鹿》教学反思
学期已过大半,接手这个班也有一段日子了。我们班整体比较温,一开始上课看到的手总是零零星星,说到表演没有人愿意。在学完《九色鹿》后,班上同学纷纷要求表演,我听了很高兴,也很期待。我让他们自己组合,自导自演,发挥想象,把所有的故事编成对话,进行课本剧表演。真是想不到,那个调达成了个十分抢手的角色,大家都要演;甚至有一组是男生演王妃的。
男孩扮演的王妃说:‚陛下,我穿上了九色鹿的皮毛,就美若天仙了。‛
国王不同意,王妃就说:‚陛下,难道我在你的心目中还比不上一头鹿吗?难道你不爱我了吗?而且我穿得美了,你脸上也有光啊!‛ 国王说:‚怎么能为了你的一件衣服去残害无辜呢?‛
(他流着眼泪,用手勾着国王的颈项,同时,又喋喋不休地威胁着、诱惑着。)
国王这是勉强答应:好吧。。。(说罢还替王妃擦去眼泪)
哈哈,这帮小孩子真是想得出。(全班掌声响起)表演调达的孩子也是演得惟妙惟肖,把调达那种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见钱眼
开的样子演出来。这是其中一个孩子在看到皇榜后说的话:‚九色鹿!只有我知道它的行踪,终身的富贵就这样从天而降!什么约定让它见鬼去吧,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表演完一组,我就评价一组,提出缺点,节目越来越精彩。在旁边看着他们表演,我不停地笑,因为每一组的表演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下课铃响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因为没有参加表演,竟然流出了眼泪。为了满足孩子的表演欲望,我就另外为他指派了几个刚才评出来的最佳演员。这节课孩子们的表演真是精彩,我在旁边一边看一边指点,快乐无比。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你们进步了!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
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
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
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
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雾
凇》教学反思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 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
凭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
片,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自研读《雾凇》一课开始,我心里一直有种震撼:这美丽的‚精灵‛都是特定情况下的大自然的
神奇造化。若能引领学生细细地去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例如: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
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
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显然,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什么叫‚过于饱和‛?‚
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
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面
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学生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课末,我为学生配
以《雪绒花》这一背景音乐,他们在舒缓幽静的美妙中尽享着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总之,在学生的质疑和品读中‚雾凇‛这一奇特的景观再现于学生的想象之中。
《雾凇》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
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 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
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
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然
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
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精通版四上英语11-1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05-3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四单元期末复习10-06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0-1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6-05
人教版四年级数下教案07-04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程复习教案11-22
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10-23
连乘应用题(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