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篇1

户口迁移政策方面,在本市市辖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本人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进城务工人员在同一市区连续工作满2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且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大中专院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正式录(聘)用,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投资经商、兴办实业,有合法稳定经营场所、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且依法经营满1年,按规定通过验定或年检的。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本人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按规定连续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且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大中专院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正式录(聘)用,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

《意见》中指出,以上人员中符合相关条件,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此外,公民通过合法方式、合法途径购买、自建、继承房屋,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并实际居住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意见》中还指出,引导农村居民结合迁村并点、旧村改造、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自愿、就近到城市和城镇落户。严格限制城镇居民到农村落户,城镇居民违反规定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的,一律不准落户。实际居住生活在农村、拥有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且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户口空挂城镇人员申请回农村落户的,由县级公安机关核准。

同时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对暂不具备城镇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据了解,该《意见》的实施,旨在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据了解,本意见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6年5月1日。

权益

土地房子,自己说了算

《意见》指出,农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受法律保护。农民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土地,尊重农民本人的意愿,农民自己说了算,非法定程序不得强制收回。政策

当上城里人仍享国家惠农政策

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正式录、聘用的工作人员除外),可继续享受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与土地相结合的国家惠农政策,也可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

户籍改革需多部门配合《意见》中指出,公安机关负责落实户口迁移的政策规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做好户口登记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住建部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人口计生部门等市直职能部门做好政策衔接。农业、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相关政策。

意义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十年前,时任烟台市政协委员的王全杰,在2003年烟台市第十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到,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十年后,烟台市政府发布户籍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成为山东省人大代表的王全杰得知消息后,连声称好。

户籍制度改革 篇2

人们在谈论高校招生制度时自然想起高考。在人们的心目中, 认为高考就等于高校招生上大学, 仿佛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就是国家教育招生制度。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制度, 只是不同的国家在招生时所使用的方法不同导致这两种制度的混同与分离而已。有不少国家都使用考试的方式进行高校招生, 所以人们误以为考试制度就是招生制度。从理论上讲, 考试制度是对人力资本含量的测量制度, 招生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当我们在提倡西方的多样化标准选拔人才的时候, 其实我们是在谈论招生制度, 而不是考试制度。我国公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以单一的考试形式为标准的时期, 高校招生问题实际上就等同于单一的考试问题。比照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ACT) 和“学习能力测试” (SAT) 与各校招生制度的分离的情况, 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不分, 混淆了考试制度与招生制度的实际功能。除了用单一考试的招生标准外, 人们对考试功能与招生功能的认知差异也造成了对招生制度与考试制度的认知差异。

二、功能认识差异导致对考试制度与招生制度的误识

研究考试的学者对考试的功能有不同的认识。廖平胜先生总结了中外学者对考试功能的认识差异,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对考试功能表现系统的认识差异。一种观点认为, 考试的功能仅限于学校教育系统。另一类观点认为, 考试的影响所及远非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 而是社会各大领域, 具有多种功能。第二, 对考试功能性质的认识差异。他认为根据考试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不同, 考试具有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第三, 对“考试功能”和“考试作用”概念的理解差异。上述三方面的认识差异, 集中反映为两点:一是考试功能的影响范围问题。二是考试结构、考试功能、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廖先生认为, 一定考试结构系统所固有的功能, 如评定、诊断、预测、反馈、激励等功能, 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功能, 在现实中, 一切考试功能都表现为考试的社会功能。廖平胜先生据此把考试的社会功能分为文化功能、行政功能、经济功能、调节功能和督导功能。[1]功能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 而作用则是事物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从考试固有的内部效能看, 考试的功能只是体现在测量上, 至于评定、诊断、预测、反馈、激励等所谓的固有功能都是测量结果的运用。有人把选拔也纳入考试的功能, 而选拔是考试测量结果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外部效应, 只能是考试功能的外部作用。王后雄先生根据教育考试的目的、范围、强度、作用、影响和应用领域的不同, 把教育考试分为校内教育考试、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校内教育考试具有督导、发展、导向等教育功能;评鉴教育考试具有鉴定、评价、管理等行政属性功能;大规模教育考试具有调节、控制、文化、经济等社会属性功能。[2]这些功能实际是考试的测量功能在不同领域发挥的作用而已。选拔是招生制度的固有功能, 人们不区分考试制度与招生制度也是源于对考试的测量功能和招生的选拔功能的模糊认识, 或者是对考试功能与作用的理解发生偏差。

三、典型的招生制度所对应的考试制度

招生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对应关系以高校招生为例在国际上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使用单一的考试来进行高校招生, 即所谓“一考定终身”的中国高考就属于这种类型, 中国是典型的用考试制度替代招生制度的国家。二是使用考试加考核的方式进行招生的制度。美国的ACT、SAT加大学教授评议会考核的多标准招生就是如此。三是使用“非考试”的方式进行的招生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就有过不用考试的招生制度。例如, 文革期间从1972年到1976年, 高校用推荐的方式进行招生, 入学没有标准, 以致使教学秩序从小学到大学受到了严重影响。这种招生制度倒退到了科举以前的荐举制度状态, 招生腐败也由此产生。当前, 这三种对应关系具体表现是:统一的标准通常在国立的高校, 因为高校需要财政拨款, 政府意志自然就在招生中得以体现;多样化的招生标准通常体现在非公立盈利性学校, 有些学校除了缴费标准以外几乎就不需要什么标准。

教育考试制度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各项能力与素质进行测量的制度, 通常分为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和学校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法规规定的针对学校教育的考试制度, 学校内部的教育考试制度只是教育测量制度。通常和招生制度连在一起的考试制度是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而学校教育考试制度测量功能所发挥的是诊断、发展与激励的育才作用。

招生制度是用什么标准来选拔所需要的人才的制度, 它要解决的是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寻求培养对象的来源, 或者说提供教育市场需求问题。招生制度具有双向选择性和功利性。双向选择性体现在学生选择学校和学校选择学生的过程。优质资源的学校在选择性上具有绝对主动性, 通常只有学校选择学生的权利, 很少有学生选择这些学校的空间。

四、“高考”流弊主要是招生制度设计问题

考试制度解决的是人才的素质测量问题, 招生制度解决的是选拔人才的标准问题。前者通常是为后者服务的, 后者会把前者作为主要选拔标准;因此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国当前的“高考”流弊主要是招生制度问题, 不能把招生制度不合理的罪名都扣在考试制度上。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改革的是招生制度, 而不是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也需要改革, 改革的是考试测量的片面与全面的问题, 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考试问题;而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高考是阻碍教育发展与招生的恶魔”那样。

考试在社会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考试选人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没有考试制度保障的社会, 人才选拔才会产生暗箱操作, 才会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门阀现象。教育部考试中心曾经做过《招生改革与考试改革关系研究》, 也许是宣传不够, 也许人们就不想把考试与招生分开, 即使有招生制度改革的省市所作的宣传也是在宣传高考改革。报刊新闻经常拿招生制度改革问题来说考试制度问题。例如, 《中国青年报》新闻稿《浙江新高考方案确定成绩不是唯一录取依据》“本报杭州4月16日电从2009年起, 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浙江省今天公布了该省新课改高考方案, 除了高考成绩, 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也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3]文章明明白白宣传的是招生制度改革问题, 题目却是“高考方案”。中青在线转载《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题为《考试制度的理想追求与现实选择》文章, 涉及到几起关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新闻。一起是从2009年起, 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在浙江省退出高考历史舞台, 除了高考成绩, 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也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17日) 。另一起是网友向媒体爆料, 称学校发送给家长的材料中有关于深圳中考录取的优惠措施:“对于深圳金融界高层的子女, 加10分投档录取” (《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9日) 。两起事件, 正好将时下关于招考制度改革中的两种意见倾向引爆……另外, 2007年,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有两个“省级优秀学生”指标, 结果, 3名候选人都是本校教师子女。2006年高考, 鞍山竟然出现这样的现象:几乎连篮球都没摸过的学生, 居然成了篮球项目国家二级运动员, 获得加分。二级运动员的证书, 实际是花钱买的。”[4]2009年, 浙江航模加分遭质疑问题等。[5]这些事件都被归结为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是错误认识, 其实这些都和考试无关, 不应该是考试制度问题, 而是招生制度设计问题。

因此, 我们既要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 也要让人们正确认识考试制度的本质。考试是公平的, 从科举考试到高考到公务员考试等等无一不是因为体现着公平的价值而经久不衰。因为公平所以才体现公正。人们对考试有误解, 是与考试看似相关, 其实只是时间程序先后以及招生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原因所致。以上与考试制度看起来相关实则无关的事件, 只是招生制度设计不合理所致。

有些省份招生制度设计不合理。例如, 浙江省2009高校招生改革 (不应该如新闻稿所言叫考试改革) , 把“高考成绩, 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也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缺陷体现在:虽然高考是公平的, 但是高中会考和综合评价既没有权威性, 也不具有可比性, 会考制度是几近流产的考试制度, 在不同的省市是不同对待的, 有少数省市就没有甚至取消了会考 (例如, 上海) ;因此, 会考缺乏选拔性, 权威性与可比性。综合测试更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 是根据高考成绩临时杜撰出来的, 缺乏全面性、只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本位性与虚假成分。统计学上, 不同标准、不同量纲的数字是不可以加权比较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美国私立大学在全球的招生制度搬到中国的公立高校。私立高校由于产权明晰, 高校有强烈的利益驱动, 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具体执行上, 行为代理人都有较强的约束力;我国公立高校的教育资源是国家公共资源, 产权不明晰、代理人责任不清, 如果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 容易导致权力寻租, 造成更大的不公平。所以, 这种招生制度的改革要慎之又慎, 切不可盲目借鉴。

关于深圳中考录取“对于深圳金融界高层的子女加10分投档录取”的招生规定, 只能理解为深圳政府对金融人士求贤若渴, 病急乱投医的行为, 或者设计这条招生政策的人与金融界人士有某种利益交易, 或者对招生政策的教育公平性原则把握不够。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 中考权力放在各县市管理, 但地方政府以及主管教育部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使用这种权力时, 滥用情况时有发生。一切与考生本人知识、能力无关的条件被制定到招生制度当中都是有悖教育公平的。相关利益者不能用剥夺一部分公民的教育权利做权钱交易而损害教育公平。加分只能在体现考生具有特殊能力而又不能被试卷测试出来的情况下的补充, 例如学生的发明创造, 竞赛获奖等。如果父母是什么人、什么职业就可以加分, 长此以往, 考生只能祈求来生投胎一对好职业的父母了。对于诸如吸引金融人才问题可以有其他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这种捆绑子女教育权的方法剥夺了其他没有金融爸爸、金融妈妈的学生上学机会, 有违教育公平。政府制定招生政策不要以损害教育公平的方法来招徕人才, 如果金融人才没有子女要参加中考, 这种政策也是无用的。

对于省级三好生评优加分的问题, 不加分比加分更合理。因为一旦加分就会催生评优的怪胎。既然是三好生, 学习成绩就本该优秀, 还怕考试不成?如果考试成绩比别人还差, 说明评优本身就不公正。评优加分会滋生腐败把教育激励引向歧途。另外, 就是高考移民问题。虽然教育部对此有相关规定, 但是执行时总有漏网之鱼, 归结原因还是“阳光”没有照到“阴影处”。

综上所述, 招生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能归咎为考试制度不合理。人们把这些招生制度不合理的问题都归咎为考试制度的问题, 误导人们对考试的不满。考试的基本价值理念就是体现公平, 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只是体现在测量标准上, 不是体现在选拔标准上。科举考试制度为什么要废除, 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不符合时代要求, 与新式学校教育相冲突, 不是考试要废除。只要有社会竞争存在, 就会有考试存在, 因此就会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对于加分的标准最好不要, 否则要进行听证, 让政策真正能够体现公平。如果高中会考出现流于形式的弊端, 多样形式的招生制度也是不公平的, 即使不会流于形式没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也不能进行比较;再加上综合评价只是主观杜撰的话, 那就更难体现公平、公正了。鉴于此, 不要把“不合理的招生制度”之罪都扣在考试制度上, 这对考试不公平, 也对招生有误识。

五、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比考试制度改革更

重要

为什么说招生制度比考试更重要呢?第一, 招生制度影响人的社会分层。人们每向社会上一阶层流动一次都是与招生相联系的。考试制度只应该把教育的原生态实际测量出来, 而招生制度就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拔人的问题。人们习惯用成绩优秀去做选拔标准, 从理论上讲也可以用成绩劣差去作为选拔标准。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曾经设计过人的金银铜层级, “这是和中国先秦思想家‘选贤举能’‘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无德不贵, 无能不官’的理想是契合的。”[6]这些都是招生制度的社会分层思想的萌芽。第二, 招生制度影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的荐举制度是招生制度, 不是考试制度。当人们发现荐举制度来进行招生与录用时产生腐败, 不能体现社会公平, 就改用可以测量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我国高校招生从文革时期的推荐上大学到单一的考试上大学, 以及现在呼声渐强的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从制度变迁理论看, 招生制度变化在先, 考试制度变化依赖招生制度的变化。第三, 招生制度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在的教育是从过去的“考什么教什么”发展到“怎么招就怎么考, 考什么学什么, 教什么”的循环圈, 即从“考———教———学”循环发展到“招———考———教———学”的循环。

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都是招生制度问题, 因此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中, 招生制度改革比考试制度改革更重要, 招生制度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革。

(一) 取消不合理的加分与保送生制度。

不合理的加分主要体现在不是以学生知识能力特长为依据的加分。比如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还有是父母荣誉的可以用经济奖励, 不可以用教育资源进行奖励。报送生制度是基于人性本善, 推举合理的基础之上的, 和古代荐举制没有本质区别, 这种制度存在滋生腐败的设计漏洞, 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若是没有约束, 我们将生存在霍布斯主义的丛林中, 也就不可能有文明存在”。[7]好的制度设计要考虑到人性恶的情况下都具有约束作用。

(二) 实行重点高校招生按考生占人口比例分配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需要信息透明的阳光招生, 限制高考移民, 发展优质高等教育等措施的保障。高考移民问题是我国分省录取制的派生品, 不是户籍的派生品。有人把它归咎为户籍的问题, 这只是表面现象。户籍管理在高考移民问题中有限制作用, 具有促进公平的相对积极意义。分省录取制是宋代科举中“逐路取士”的延伸, 具有相对公平与安定团结的意义。高考移民是富裕地区考生去掠夺偏远地区教育考试资源的行为, 要通过制定公平的招生制度限制这种掠夺行为。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每年招生时对考生户籍、学籍、录取学校在网上公布, 建立监督机制, 实施阳光招生。大力发展优质高等教育, 使考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能力公平的前提下实行重点大学按各省考生占人口比例录取。

(三) 招生制度与考试制度分离。

实行一种招生制度对应多种考试制度以及考试多元化、多次化。对于竞争激烈的优质大学, 招生制度可以用不同的考试成绩加权招生;对于一般本科大学可以用单一考试成绩招生;对于高职院校, 加大个人教育成本可以实行宽进严出的“学生注册申请制”招生。招生制度设计的最终框架应该是“上一流大学拼智力, 上一般大学拼能力与财力, 上高职院校凭经济实力加兴趣”的招生制度。

总之, 招生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 考试制度是测量人的知识能力的制度。传统的招生方式单一的“以考代招制”导致人们对考试功能与招生功能的认识差异。虽然考试制度在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上需要改革, 但是出现在我国“高考”中的主要问题是招生制度设计不合理, 不是考试制度不合理的问题。因此, 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比考试制度改革更重要。

参考文献:

摘要:招生制度是选拔制度, 考试制度是测量人力资本含量制度。招生制度有以考代招制、综合招生制和“非考试制”等类型。考试制度与招生制度的关系是测量工具与被测量体的关系, 出现在“高考”中的问题大多是招生制度设计不合理, 而不是考试制度不合理。因此, 当前我国招生制度改革比考试制度改革更为重要。

关键词:招生制度,考试制度,选拔制度,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论考试的本质与功能[J].考试研究, 2002, (1) :7~8.

[2]王后雄.全球视域下教育考试及其功能述评[J].中国考试, 2008, (1) :16.

[3]董碧水.浙江新高考方案确定成绩不是唯一录取依据[EB/OL].www.sina.com.cn2008-04-17.

[4]谢昱航.考试制度的理想追求与现实选择[EB/OL].www.cy-ol.net2008-04-22.

[5]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者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05-15/1692830.shtml

[6]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2.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篇3

户籍制度改革将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智力、智慧创造条件,使人才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意义是划时代的。但要达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实现迁徙自由尚需时日。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宪法修正案

随着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一项与传统户籍制度相矛盾的“迁徙自由权”的问题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提了出来。广东籍人大代表陈丽妮以发起人身份率先向大会提交了《尽快将公民“迁徙自由权”纳入宪法修正案》的议案。

陈丽妮在议案中指出,1998年,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十二条给出了迁徙自由的范围: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陈丽妮提出,我国1975年宪法开始取消迁徙自由条款,后来的1978年及1982年宪法都没有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

我国从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来看,它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准则,公民除就业、升学、工作调动等可以迁徙外,一般没有选择居住地的权利。

鉴于上述情况,陈丽妮等代表提议案建议:将“公民迁徙自由权”纳入宪法修正案;以与国际接轨为原则,我国应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推动制度的变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专家王太元指出,改革并不意味着取消户口,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

人口合理流动已成潮流

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这种做法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如今,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实行户口二元管理结构,人为分割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既不合理也不科学;此外,户口迁移限制太死,影响了公民的正常合法迁移。

小小一册户口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束缚力呢?户口的作用与它被赋予很多功能的特点有关:195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1955年出台的《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以及以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了钩。

现在,市场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乡土闯荡世界。但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户籍制度还是像一条无形的带子,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

在许多大中城市,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就无缘买经济适用房,只能多拿票子买商品房;翻看当地晚报的招聘信息,许多单位都要求求职者要有所在城市的户口,许多青年人因此到处碰壁;分居两地的年轻夫妻要排队等好几年才能团聚;孩子若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上幼儿园、学校都要比当地市民多花不少钱;在酒店从事保安工作的小伙子失业了,一时找不到工作,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他来自农村,没有失业救济……

自从1979年的农村土地改革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发现:变革旧的户籍制度,迫在眉睫。据公安部和有关专家估算,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1亿,其中5000多万登记为暂住人口。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人口双向流动是“自由迁徙”的标志

北京市近5年来出现了不少现代化的小城镇,比如昌平小汤山、怀柔杨宋、通州宋庄、房山长沟等。这些地方允许外来私营企业通过投资形式为其本人及亲属等办理北京户口。据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处提供的数字,到2001年11月底,已有6699户15836人被批准落户。这些小城镇共引进百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31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有105个,安排劳动力就业17735人。他们落户的“手段”是到这些地方投资,同时在当地买房。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户政处透露,目前,安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户籍改革,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全面实行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人员登记户口的政策。此外,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户籍改革力度也比较大。

40余年来横亘在中国城乡之间的户口藩篱,有望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被打破。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农民,可能根据新政策而变为“城里人”。

农村与城市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城市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而农村没有。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上向农村、农民倾斜,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农民获得了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差别得以缩小,也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动。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是“自由迁徙”的标志。

据了解,各地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引导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鉴于我国目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还较为悬殊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差别仍将存在的现状,首先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整个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综合承受能力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保持人口的适度机械增长,对其周边地区和卫星城镇,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措施,以吸纳城区人口和本市农村人口为重点,促进其人口规模的形成和逐渐扩展。

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篇4

一、存在问题

(1)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对人口的迁徙进行限制,人为的划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人力资源市场,从而使得价格调整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弱化,降低了经济的效率。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成本

(2)从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打破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3)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这种限制不仅不是市场化改革的任何制度创新,而只能是户籍制度和就业体制改革进程的一种倒退。

(4)对城乡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很多的福利待遇往往是只是针对城里人的,相对贫困的农民却被排除了在了福利保障之外。

二、原因

我国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登记制度,它承担着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对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有不同的福利标准。正是户籍制度的这些附加功能使得户籍制度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越不相适应。

三、对策

当前户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看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户籍彻底和社会待遇脱钩,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2)集中人口管理权,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减少人口管理的杂乱无章、政出多门的情况。加强人口统计,统一协调管理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3)实行统一的户口,取消城乡的户口差别,取消户籍的区域歧视,解决“人户分离”的问题。

(4)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以经济发展带动户籍改革

1958年制定的户籍管理制度,的确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的快速流动要求户籍制度改革不能再拖,城市必须对农民倘开户籍大门。同时,户籍改革须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城乡自然融合的过程。

鉴于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主要不是市场而是政策因素所致,城乡发展差距和户籍制度改革的确需要借助政府之力来缩小和推行,然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等于采取完全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而是在尊重市场作用、尊重城乡融合与城乡互动的规律基础上,政府适当采取倾斜的制度供给、体制创新,使长期以来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中的农业、农村、农民得到

补偿性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弥合城乡差距,统筹城乡户籍。

换言之,统筹城乡户籍不应简单理解成农民变成市民,也不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更不是政府发起的一场户籍改革运动。如果仅仅换个称谓,那是容易的,关键是要抹去横在农民和市民之间的收入和各种福利差距。而这仅靠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须从户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入手,通过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才有可能。一些地方的户籍改革之所以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是因这种改革在一种急于求成的思路指导下,只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进行局部的改进,而没有从深层意义上提出解决思路。主事者只知道需要有足够多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服务,而从不去想应该为这些廉价劳动力提供起码的福利待遇。所以,我们看到,即使户籍限制取消了,但城市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和明显的福利差别,城乡差别、城乡壁垒仍然存在。也因此,这些地方有的在向农村人口放开户籍半年后就不得不取消改革,重新回到户籍准入制度的旧体制下;有的虽没有取消,但来入户的农民一年比一年少。

户籍制度改革宣传标语 篇5

1.抓好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 推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创新

2.推动户改惠民生 教育当好排头兵 3.上学转户进城镇 开辟人生新途径 4.户籍改革政策新 待遇平等顺民心 5.转户籍 变身份 谋发展 创未来

6.户籍改革 以人为本 改变生活 点亮人生 7.户籍改革利民生 实惠优先送学生 8.户籍因入学而转 机遇因进城而握

9.城市让你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你未来更辉煌 10.城市是我家 我要融入她 11.做城市主人 创精彩人生

12.康庄大道任我行 我是城市新主人

13、创和谐,变身份,求质量

14、转户进城,安居乐业

15、户籍改革惠农家,城乡和谐你我他

16、户籍改变的不仅是身份,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环境)

17、转户进城惠及子孙(户改惠及子孙)

18、转户进城,生活更进一层

19、转户进城变身份,城市福利我有份 20、人心思变,人人思变

21、我自豪,我们成了城里人

22、先试先行当户改先锋 真抓实干创民生品牌

23、城市建设齐动手,改革成果人人享

24、户籍改革,以人为本

25、惠及民生,服务发展

26、关注民生,促进和谐

27、户籍改革惠民生,城乡统筹促发展

28、户籍改革破坚冰(瓶颈),城乡统筹创品牌

29、户籍改革促发展,城乡统筹创品牌 30、户籍改革为民生,统筹发展创品牌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 篇6

2005-12-27 16:03:0

4新华社信息济南12月23日电(记者赵仁伟 聂建江 邹大鹏)随着我国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户口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模式的弊端

逐渐显现,社会各界对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一些省份先

行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举措,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但改

革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

——各地改革纷纷推进 户籍藩篱逐步降低

近几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份就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破二元分割,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公民法律身份的平等。辽宁、湖北、四川、山东等多个省份决定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二是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辽宁、江苏等

地取消“农转非”制度,以有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入的基本条件,县级城镇全面降低准入门槛,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具体准入条件由各市

人民政府研究确定。

三是户口管理以人为本,亲属投靠落户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如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份取消了“三投靠”落户迁移条件限制,规定凡属夫妻投

靠的,不受年龄、婚龄的限制;属父母投靠子女的,不受身边有无子女的限制;属

子女投靠父母的,未婚子女不受年龄限制,均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这些政策出台

后,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通过户改,仅解决城市“三

靠”人员落户就达53.8万人,占进入城市落户人员总数的51.4%。四是降低居民迁徙门槛,实行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各

地进一步降低投资、纳税、购房入户门槛,既给群众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有

力增强了城乡经济发展。

五是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小城镇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山东、重

庆等许多省市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公民在县级城区有合法固定住所,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就可落户。

六是改革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办法。许多省规定,凡考取省内大、中专

院校的本省籍学生,入学时根据本人自愿,可以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待毕业后直

接将户口迁至其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学生本人要求迁移户口的,准予办

理迁移手续。

——配套改革不到位阻碍户籍改革进程

目前,各地户籍制度改革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最

集中的表现是其配套改革进展不快,也就是解决附着在户口上的其他各种待遇问题

进展不明显。由于许多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仍以原户籍管理规定为依据,从而出现

了户籍改革已先行、而其他相对应的与户籍密切相关的政策滞后的现象。因此,在城乡政策差别彻底消除前,存在一个户籍管理改革前后各相关部门政策的衔接和延

续问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化”政

策,低保对象管理都是以户口性质来划分,非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执行标准不一,享

受差额较大。湖北省一些地方反映,取消户口性质后,部分农村村民要求享受低保,但这与政府财政困难相矛盾。

二是兵役管理问题。国家每年下达征兵命令有城市兵和农村兵之分,城乡兵员

要求不同,入伍服役期间的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不同,退伍后的安置政策也不一样,二者差距很大。

三是交通事故赔偿标准问题。按照有关规定,交通事故的赔偿标准,特别

通死亡事故,以户口性质决定赔偿标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赔偿标准相差较

大。

四是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实行的是城乡不同的生育政策,城市居

民一般只能生育一个小孩,农村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申请再次生育,同时对违反计

生政策规定生育孩子的人员,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也不同。

五是农村村民的确定和村民的利益分配等问题。长期以来农民都是以户口性质

来确定,随着一些地方取消户口性质后,迫切需要用新的办法界定农民的范围。许

多地方的村民待遇与户口是否在本村直接挂钩,如土地的使用、集体利益的分配、宅基地的享受等。另外,多数地方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适用的对象是以户口性质来

界定,取消户口性质以后,征地补偿政策亟需作出相应调整。

四川省公安厅户政处负责人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

格局非常必要,但这不是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户籍登记

管理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问题。此外,农

村、城市的差别本身不是户籍登记造成的,因而想通过户籍登记制度的一元化来解

决社会经济及社会管理体制的二元问题不现实,而是需要各相关部门长期的努力。

山东省公安厅户政处负责人说,城乡政策差别短期内虽然无法立即消除,但户籍管

理制度的改革可以刺激其他政府部门重新考虑一些政策的适当性,从而向着城乡平

等、城乡统筹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其他部门政策的衔接和过渡,避免个别地方出现的“休克

式改革”,即户改后引发城市管理混乱和相关政策瘫痪,最终导致户籍制度改革失

败。

——当前需进一步解决的三大问题

一、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户籍制度是国家社会行政管理的基础制度之一,应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但目前

从全国情况来看,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局部改革与全局性改革步伐不一,给

制户籍制度的落实增加了难度。一些省份虽已实现了一元化管理,但由于全国范围

内还没有实行此项制度的改革,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在跨省迁移中,公民迁往的省市如果还未实行一元化管理,一般都要求保留原户口性质;一些跨省

工作的公民需要出具户籍证明时,也遇到类似问题。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构建

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尽快制定户籍管理改革工作方案,指导全国

各地统一进行改革。

二、加快户籍立法进程。

基层户政部门呼吁,应尽快将户籍法、姓名法纳入立法工作的议程。目前我国

实施的户口登记条例出台于1958年,其中许多内容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户籍登记工作权威性下降,出现了许多人不把户口当回事、随意更改姓名、户

口纠纷增多等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各地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致使各地的户籍政策不一致,群众意见较大。因而,需要通过户籍管

理立法,以法律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定位,从基本制度、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规范。

三、加快调整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的配套政策。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计划、教育、计划生育、民政、劳动保障、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由于以往户口与

许多部门政策捆绑在一起,因此有的部门受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认为取消农业、非

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后,本部门的政策将失去实施依据,会给本部门政策实施带来压

力,因此对户籍制度改革持观望、等待态度。目前看来,我国的城乡政策差别短期

内很难彻底消除,许多行政管理工作依据的法规政策实行二元管理结构的状况还将

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各地公安机关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协调下,积极会同有

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使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稳妥推进,不留遗患。既要

对原有户籍管理制度进行突破性改革,同时要周全考虑确保各项配套政策实现软着

陆,保持原有政策的延续性,防止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最近公开表示,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

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

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

移限制。

有关户政专家认为,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深化户籍管理制

度改革,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以公民按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为基本形式,以

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

籍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

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积极稳妥,因地制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

化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引导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转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促进

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同时,也要从各地实际情

况出发,防止不顾实际盲目冒进。各地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

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既要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也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

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二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

发,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

三要总体把握,政策配套。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符合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做到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有利于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之建议 篇7

一、中国户籍制度的现状

在中国, 户籍制度是政府对所辖民户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 (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更正登记等) 并进行管理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依据的是户口登记条例及有关户籍政策, 其基本内容是把人口划分成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大主要户口类型, 并据以实行相应社会福利待遇。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指导原则上,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遵循的是“治民”原则, 控制人们的活动范围, 充当调控城市化人口流向和流量的阀门。

二是在功能上, 中国户籍制度有多重功能, 既是利益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 又要承担控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统计人口、提供人口信息、证明身份等功能。

三是在户籍等级身份上, 中国居民的户籍被打上了世袭的烙印, 城镇户口与乡村户口以及不同规模城市的户口之间, 存在着身份等级差异, 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

四是在居民迁移管理上, 中国实行的是事前迁移制度, 即居民必须凭迁移地核发的准迁证予以迁移。

笔者认为, 造成中国户口制度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中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造成了各地公民实质上所享有的权利差异性, 从而强化了户籍价值。

其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

最后, 人们头脑中的“城市优越”、“城市中心主义”等意识影响户籍改革效果。农民进城后, 会受到原城市居民的歧视。城乡差别消失, 这些意识才会逐步消失。

二、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及法理剖析

现行户籍制度无论是从制度效率还是从公平的角度, 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称, 已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一) 对于法治的损害从宪法学的角度看, 中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享有迁徙的自由和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或制度都不得违反宪法, 并负有保障宪法得到落实的义务。因此, 任何对公民迁徙自由权利做出的限制性规定, 都有违宪法精神。

(二) 对于公民权利的危害

国家在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迁徙、流动进行限制的同时, 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辅助性制度, 主要体现在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的供给, 以及教育、就业、住房、劳保和其他社会福利的提供等。可以说, 正是由于户口背后所包含的利益关系复杂, 才使得户口法迟迟未能出台。

(三)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现阶段, 农民还远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生存的地位, 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和待遇使城里人产生优越感, 以致对进城农民产生歧视和误解, 使他们在城里备受冷落和不信任。同时, 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因此, 只有统一户籍制度, 实行一元化管理, 才能真正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才能有利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法律设计

户籍改革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不平等状况, 使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和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让每个人在同一制度平台上, 凭能力参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起草户籍法的目的在于, 让新的户籍制度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 保障中国所有公民的平等自由权—————公民迁徙自由、平等权利的实现是户籍改革始终不变的价值内涵。[6]从法律层面上讲, 笔者认为针对中国的现实, 应该在立法中重点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 国家制定一部统一的户籍法首先应当明确地把“迁移自由”作为基本权利加以严格保护。

第二, 修改相关法规, 完善户口法的相关配套措施。当前户籍改革的方向和主线应该是剥离掉附着在户口本背后的那些政治、经济、文化利益, 实现城乡居民的事实平等。

首先, 及时修改和完善劳动法, 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模式。各地政府要取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限制, 使本地和外来人员平等地进行竞争;同时,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促进人才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其次, 修改义务教育法, 彻底解除入学、升学户口限制。要把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到当地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统筹考虑。高考时, 教育部门设定统一的高考分数线, 摆脱户口对高考制度的制约。

再次,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要使农民进城并转为城市居民, 就必须割断进城农民与土地的原有联系, 这既避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后出现土地撂荒问题, 又可使农业土地适度集中, 走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郝斌, 刘庆喜.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弊端及其改革原则[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2) .

[2]高大力.法治社会中的人口管理制度变革[J].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高考户籍制度改革 篇8

关键词:高考 户籍制度 改革

一、高考户籍制度的概念

高考户籍制度就是,高考报考只能在你户籍所在地(一般是户口本为准),不允许在非户籍地报名,考试成绩及录取参照当地政策。

二、高考户籍制度改革背景

1.数量急速增多的随迁子女被阻挡在体制外,对高考户籍制度有一定冲击

近年来,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开始“撼动”学籍加户籍的高考管理制度。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已达2.6亿,其中跨市进城务工人员总量2.2亿。因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求学已成为亿万人的呼声。

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从这一年起,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解决方案开闸。2012年10月24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的专家在内的15名公民联名向总理写建议书,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呼吁取消有关“学生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该事件一经发生,立即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2.各地高考录取分数落差较大,引发更大范围的教育不公平

更重要的问题是,高考的户籍限制制造了明显的不公。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一直存在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落差很大的现象,有些省份之间相差甚至超过100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高校录取名额分配的严重不均衡,这也正是“高考移民”现象的根源。为了追求并达到公平,政府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并用合理的制度加以保障。有些方面的公平,实现的难度可能比较大,但至少要先在理论或制度上消除不公平。

至此,高考户籍制度改革被提上议程,更多的人希望教育部能够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化。

三、高考制度改革的回顾以及高考户籍制度改革展望

1.高考制度改革的回顾

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仅仅停留在高考考试管理改革和高考内容改革。考试管理上从全国统一高考到部分省市独立命题,单独选拔。考试内容从大综合到文理分科。与户籍相关的改革还没有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不同的考试特点和招生形式,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年-1965年:探索与初创时期

(2)1966年~1976年:停滞时期

(3)1977年~1984年:恢复与重建时期

(4)1985年至今: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

2.高考户籍制度改革展望

(1)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 加快研究高考改革方案。由教育、科技、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26名专家组成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2012年7月19日成立。委员会将对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有效解决教育考试方面的突出问题。而高考改革将是重中之重。

(2)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各地异地高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规划提出,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3)在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和社会化考试的基础上“一年多考”。规划在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新举措。“十二五”规划提出“开展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改革,实行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 “实际上,高考改革之难不在考试而在录取,规划对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多元录取’作了细化”,这一政策透露出的信息是侧重能力分类而非成绩分类。同时,规划进一步明确“有条件地区可对部分科目开展一年多次考试和社会化考试的试点”,并从本科层次扩大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层次。

(4)个别省市探路,京沪审慎行事,各地出台一地高考试点方案。目前,天津、福建、海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市正在积极探索解决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升学问题,山东、福建等省相继出台异地高考试点方案。异地高考是涉及随迁子女“小升初”“初升高”及高考全流程在内的系统性改革。审慎行事的背后,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已达1900多萬,上海更是达到2300万人。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口流入地,同时也是教育资源最发达的地区,京沪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政策,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5)“异地考、异地录”或将成现实。异地高考的制度设计是以户籍改革与发展为依托的,可能会要求进城务工人员满足一定条件。从长远看,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形成面向广大随迁子女的、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流动渠道。

所有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他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因此高考制度完善也是如此,他也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努力完善的一个事业。积极的促成改革,宽容的面对改革,我想改革带来的必将是公平正义之风!

参考文献:

[1]胡军华,杨世云,黄玉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下转12页)

(接下36页)

[2]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J]教育学原理,2011年

[3]王海龙.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研究[G]天津大学,2010年

[4]王博.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考移民”现象浅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关政策解读[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5]林武萍.基于我国高校实行多元录取机制的思考[G].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正能量早安语录句子下一篇:入党誓词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