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心得体会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心得体会

唐诗心得体会 篇1

读书,已然习惯了在夜间。虽无红袖添香,也无佳人相伴;不过一盏床头小台灯足矣!寂夜窗前,银辉洒落;一书相伴,便可祭梦远去。夜深无人,便吟几首唐诗蓦然上心。灯光下,翻开那本唐诗三百首。这书还是爷爷作礼物赠与我的,说是许多年前买的。看着泛黄的书页,想必年纪都比我大。翻开扉页,两行字亦刚劲飘逸;这想必是爷爷挥毫而作的吧!起初不知爷爷留我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古寒来”是何意。随着年龄的长大,起发顿悟其中道理——苦尽甘来。

读书,已然习惯了在夜间。虽无红袖添香,也无佳人相伴;不过一盏床头小台灯足矣!寂夜窗前,银辉洒落;一书相伴,便可祭梦远去。夜深无人,便吟几首唐诗蓦然上心。灯光下,翻开那本唐诗三百首。这书还是爷爷作礼物赠与我的,说是许多年前买的。看着泛黄的书页,想必年纪都比我大。翻开扉页,两行字亦刚劲飘逸;这想必是爷爷挥毫而作的吧!起初不知爷爷留我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古寒来”是何意。随着年龄的长大,起发顿悟其中道理——苦尽甘来。虽然才十几岁,却也历了不少事,更能体会苦尽甘来的不易与喜悦。

翻来唐诗,独到爱国诗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是,便被这临之将死,也念着国家安定的精神而感动不已。在抗日战争时期,多少战士也是浴血沙场临死也念着驱逐日寇,战士们不惧死亡换来我们如今的国泰民安,我们不应该珍惜吗?

翻下一篇,读到了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那是何等的豪情壮志,还欲上九重青天将明月摘下。再看看如今,科技发达明月天宫,人类而然涉足。可,由于科技发达,许多学生已然沉沦于科技电子产品继而荒废学业。学生本该学习,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为人类谋福。可手机这些科技产品极大的消磨了这种豪情壮志,沉溺在虚无的网络世界。更不用说心怀李白那种上青天将明月取下的气势于壮志。时代在进步,社会气象万千,风起云涌,想要站稳脚跟,除了好好读书,认真学习之外应该就没什么办法了吧!

不过固守死板,也不是什么好事哟!放下《唐诗三百首》不自觉看了一眼别的书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出来时代改变的必须来早,那边是创新。有何意义呢?倒不如将书里的道理实践起来,让它们“活起来”,以新的思维面对它,研究它,或许会发现许许多多好玩而新奇的事物,不知不觉不可以创造历史。以创新的思维去面对,或许就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哟!

书书卷卷,留下不少眷恋,一页一页泛黄的纸,一首首古老的诗,教会我不少做人的道理。从爱国,到满怀豪情壮志的群号憧憬明天去未来,再以新思维创新事物,这情怀无一不可以流传古今,书中的黄金屋需要自己找,书中的颜如玉也要自己寻。书中的青灯古佛;书中的竹林亭居;书中的云雾仙境,无一不令人向往。书,给内心留一片净土!

唐诗,唐诗有什么用? 篇2

看多了虎妈狼爸,你可能自己都有点抓狂。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认字、学算术⋯⋯或许你只是想早点开发孩子智力。但是,这种努力如果太急进,结果可能刚好与希望的相反。

早期教育界有一个比喻,孩子就像卡车,有的家长在它启动时就拼命装货物,结果卡车越跑越慢直到早早停下。更科学的早教理念是先给卡车上润滑油,让它达到最佳状态,才载得多、跑得远。

背唐诗靠的是机械记忆力,起作用的是背完后周围人的赞美,而非这些诗句本身。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夸聪明可能会有反效果,夸“用功”更有用。

你的孩子在学这些吗?

33岁的贸易公司部门主管张严琳从儿子不到3岁,就开始教背唐诗,一开始是张严玲背前几个字,儿子接后两个字,慢慢的,开始她说上句,儿子接下句,很快整首唐诗都背得出来了。会背二十多首之后,儿子就对背诗没什么兴趣了,一教他背诗就心不在焉。

她的朋友中除了像她这样教孩子背唐诗的,还有在家里贴了认字图教孩子认字的,去上公文数学辅导班和儿童英语的。张严琳也觉得:“大家都在学,早点开发智力应该没什么坏处吧!”

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教孩子背唐诗为了什么?学前的孩子有必要学很多字和算术吗?记忆知识和发掘兴趣,哪个重要?鼓励孩子和夸孩子是一回事吗?

学得多可能有坏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主任叶斌认为,在0至11岁的智力发展期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保持他们学习未知的兴趣,比教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

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技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过于注重结果或方法不当,会让孩子厌学、自卑、感到痛苦和抵触,今后在学习这门技能的时候,容易唤醒痛苦记忆,产生学习障碍。在恰当的年龄段学习而不是求早求多,孩子会更优秀。只是选择的时间和方法不同,就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儿童时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到了多少字,能背多少唐诗,会说多少英语,而是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兴趣和创造力。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用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占据他们的大脑,忽视创造力和兴趣启发,结果可能是孩子在小学入学初期因为提前学习,成绩出众,但随着学习内容增加,他们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学新东西,这时由于缺少学习兴趣,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再想让孩子产生兴趣比教他认字难多了。

背唐诗到底什么作用?

背唐诗几乎是普遍率最高的早教项目,但凡孩子学会说话了,家长就会教几首唐诗,你小时候背过,你的孩子背过,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听说某个朋友的孩子三四岁就能背上百首唐诗。

张严琳教儿子背唐诗主要是想激发他开口多说,让他感觉到语言的节奏。但唐诗的遣词造句精练、含蓄,为了押韵的需要而颠倒字词顺序,和现代语言的表达规律不一样。

孩子正处在学语言的初始阶段,家长反复地教,他们就背得出,靠的是这个阶段对语音的敏感和机械记忆力。背几首影响不大,但是上百首的背诵容易影响他们学习正常语言。

一般11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形成期,孩子在这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各类语言技能。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起作用的是孩子会背唐诗以后赢来的周围人的赞美,这些赞美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能让他们产生自信。

认字没那么重要

张严琳的朋友们都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但识字、习字和其他动作训练不同,它需要最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因为字是抽象的。如果大脑无法对字的含义和形象之间形成稳定的具体链接,孩子认识再多的字,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不会有很大助益。

好的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孩子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有限,能关注的部分就那么一点,过早认太多字实际上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上,而错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美国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调查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后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至98%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

别老夸孩子聪明

夸小孩聪明能不断鼓励他们,很多人坚信这一点,“宝贝真聪明”常常挂在嘴边。

这种理念的逻輯是,孩子认为自己聪明,就不会畏惧挑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老夸孩子聪明可能会起反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杜威克的团队用10年时间研究赞美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纽约市二十所学校,对400名学生做赞美实验。结果显示,被夸“聪明”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碰到困难,第一反应是直接放弃。而被夸“用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挑战,并想办法解决。而这个实验后来在其他国家也进行过,呈现出的是类似的结果。

为什么?因为“聪明”属于先天性的赞美词,被赞“聪明”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以为自己不再聪明,本能地避开所有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挑战。而赞美孩子“用功”,认同孩子是靠努力获得成果,他们会在鼓励之下,继续努力完成任务,不怕接受高难度的挑战。

现在,你该这么做⋯⋯

培养孩子的语言和交流沟通能力,叶斌建议营造语言氛围,比如多讲故事,但不要强迫他有回应。孩子不表达不等于他没有接收语言的信息,等到达相应的时间点后,孩子一旦开口表达,就会有非常优秀的应用。

如果教孩子认字,应该只局限在如“日、月、水、火”等容易被感知的、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想象的象形字。想提升孩子的词汇量和提高他们将来的阅读能力,与其让孩子早早认字,不如尽可能地和他们待在一起,陪他们说话,给他们讲故事。

根据杜威克的实验结果,如果想要通过鼓励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夸孩子也要有技巧,并不是不能夸孩子聪明,而是不要用先天性的赞美词夸他们“聪明、漂亮”,你更要多夸他们是“用功、努力、勇敢⋯⋯”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作用是健全人格,在学习技能面前,这一点对孩子的一生更重要。

《唐诗》读书心得 篇3

我小的时候住在爷爷家。我的祖父是一个诗歌迷,收集了大量的诗歌和书籍。所以,我很轻松的读了《唐诗三百首》。我第一次见到的古诗词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醉方休,知酒浓》,但看完就停不下来。从那以后,我一直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

第一次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句子;再读一遍诗,读出了对诗中文字的考量;然后,在爷爷的指导下,我读了诗中悲伤或喜悦的故事。我爱读一首唐诗,或者读李白的豪情,在晚风微拂的柳树下,现实中饮酒歌唱。或者读读杜甫的雄壮,让自己多为国为民操心;或者读读白居易的清丽,为你的内心增添一份优雅的神采;或者,读读孟浩然的清静,品味李商隐的委婉.此时的他总是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是一个什么都懂的儒生,一不小心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一直很重视思想丰富的诗歌,因为它们陪伴我走过了很多坎坷。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当我考试不及格时,那句“总有一天我会乘着长风破浪,把我浑浊的船帆摆正,在深邃的大海上架起一座桥。”鼓励我突破“难走”的困境;当我向我的朋友说再见时,“然而,尽管中国保持着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成了我心中的慰藉。诗歌融入了我的生活,它一直是我的知音,是我的精神支柱,无论挫折还是喜悦。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中国文化被取代甚至抛弃。对外国事物的狂热追求,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唐诗。他们更喜欢生活在虚拟世界,追求一些无聊的东西。有一则新闻报道:近60%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否不如外国文化?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崇尚外来文化,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我想问一下,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多读一首唐诗,对诗歌有更多的热爱,那么现在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

《唐诗》读书心得 篇4

首先是王维的《鹿柴》。开篇的“空山上似乎没有人,但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原本是为了突出山中的寂静,但诗人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直接写“静”,而是大胆地用了“环”字。以空寂幽谷的微弱声音对比山野的静谧,突出诗人孤独的心境。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描写,从而为我们的文章增添一份情趣和内涵。

接下来是李白的《山中问答》。虽然只有四句短句,但我从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读出了属于神仙的生活方式。有钱的李白,并不贪图繁华都市的奢华生活,而是选择隐居深山,积极钻研碧山丛林深处,汲取精神食粮。古人说,肚子里有诗有书。李白作为一个著名的诗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他并没有因为成绩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也要学习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学习防范骄躁的好习惯。

最后,诗佛王伟的《少年行》。“迎灵对你来说是饮料,是马高楼的一面。”这两句话描述的是咸阳城游骑兵在路上相遇的场景,一拍即合,被邀在路边餐厅畅饮聊天。诗中充满热情和英雄气息,让我千年后的小读者愤怒不已。虽然这种场景在古代并没有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在新世纪,我们应该敞开心扉,交更多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唐诗宋词选讲 心得 篇5

陈子循 北京老年电视大学赵仁珪老师讲唐诗学习心得(七律七首;五律三首)

次韵王维《山居秋暝》读后

摩诘诗中画,空山暝色秋。仰观明月照,俯视碧泉流。听感归喧竹,音闻远荡舟。构图精错落,怡静美长留。

李白《月下独酌》读后

孤傲夸张美,奇瑰想象丰。擅长吟酒月,清丽见诗风。六转情深切,三人兴不穷。云天何日会,舞影永相同。

杜甫《垂老别》读后

从军垂老去,慰藉已心酸。且复添寒服,还闻劝加餐。明知是死别,岂敢尚盘桓。沉郁传佳语,英雄泪未干。

王昌龄《从军行》读后

七绝擅长有盛名,昌龄几赋《从军行》。红旗半卷风尘仆,前敌生擒日色明。巧妙结构欹侧写,虚惊悬念解开轻。耐人寻味传神笔,未到沙场已计赢。

王昌龄《出塞》读后

讽古刺今巧构思,安能飞将永奔驰?缅怀故史拦胡马,想念边疆折柳枝。万里征途常戍卒,千年关月亦秦时。纵横捭阖苍茫远,不愧唐人压卷诗。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读后

浓郁哀伤离别情,昌龄贬谪寄愁心。子规啼血回春唤,柳絮碎萍流水寻。明月邀君斜影醉,东风送我梦魂侵。夜郎莫道西行远,永伴情怀似海深。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

黄鹤饯行酒尚温,风流且与故人论。孤帆影远离情笃,美景春浓笑语喧。似锦花溪红萼艳,如烟柳浪绿阴繁。而今秀丽华西美,富冠神州第一村。

李白《独坐敬亭山》读后

一静能除万绪纷,敬亭独坐两难分。六朝佳都寻幽谷,七到宣城洗俗氛。契友高朋飞众鸟,功名富贵去浮云。而今我爱青山媚,夕照丛峦乐轶群。

李白《玉阶怨》读后

怨句怨言志未酬,玉阶伫立数更筹。庭中房内望秋月,袜湿帘疏寄夜愁。三曲玲珑澄雅致,一辞不着尽风流。心灵净化抒情笔,宇宙光明述我求。

杜甫《蜀相》读后

欲访祠堂且远望,衷心倾佩永流芳。老臣韬略千秋鉴,诸葛英才万世扬。怎奈春光空自在,敢叫碧草尽荒凉。未酬壮志身先死,触景生情暗感伤。

北京老年电视大学杨敏如老师讲宋词学习心得(词十二首)

(一)次韵晏殊《蝶恋花》读后

采采蒹葭秋白露。兰菊庭院,双燕差池去。深婉伤离闺阃苦,幔垂月入西南户。

奋发追求求建树。倚托无媒,难觅仙乡路。高亢悲凉名有素,醇浓寥廓凄清处。

(二)渔家傲〃范仲淹《渔家傲》读后

希文笔下关塞泪,苍凉景象尽秋意。落日长烟边声起。孤城垒,燕然未展英雄志。

万里一杯人不醉,地霜明月催乡思。羌管悠悠难入睡。悲壮里,杨师讲彻范词美。

(三)蝶恋花〃欧阳修《蝶恋花》读后

思妇幽深游子隔。院闭楼高,不见萍踪迹。一片芳心怀玉勒,缠绵欲向章台觅。

情切便成痴态急。门掩黄昏,泪眼花前泣。悲我青春今已失,飞红偏向秋千逼。

(四)水调歌头〃苏轼《水调歌头》读后

丙辰中秋节,欢饮赋《歌头》。清新飘逸,乘风浑欲去琼楼。天上光明虽好,挚爱人生更俏,弄影乐忘忧。读罢东坡句,遐想正悠悠。

可用典,能唱和,喜相酬。语言解放,辞采开拓创新流。跌宕昭彰超类,爽朗抑扬堪贵,转折八层求。千载同人月,哲理永长留。

(五)念娇奴 苏轼《念娇奴〃赤壁怀古》读后

雄奇豪放,爱山河大好,英雄人物。赤壁垒营依旧在,千里长江涛雪。俊秀周郎,小乔初嫁,万载功勋列,感今忧国,幽情怀古抒发。

且看制胜从容,翩翩儒将,羽扇纶巾阔。吊战场神游缅想,高亢歌声奇绝。自笑东坡,未成事业,愧早生华发。举杯邀月,犹存挥洒清豁。

(六)卜算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读后

谁欲喻孤鸿?可觅东坡影。缥渺生平甘寂寞,那怕沙洲冷!

惊起神态真,抑郁心难静。拣尽寒枝不随俗,人雁都同境。

(七)生查子〃辛弃疾《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序》读后

学习稼轩志,矻矻当年蹙。深沉博大怀,欲造人间福。

我辈耄耋翁,老亦谋归宿。景仰禹功高,永记杨师祝。

(八)江城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读后

悼亡词美洒泪痕,忆亲人,爱情真。十年千里,何计再逢君?即使能从梦里会,虚幻境,怎能分?

莫道霜鬓满面尘,梳妆新,又芳春。相对无言,只有笑含嚬。醒后还为王弗想,凄凉夜,一孤坟。

(九)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读后

清照惜春慰恤,红瘦绿肥妙极。语度虽寻常,白描创新丽笔。平仄!平仄!上去抑扬声律。

(十)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后

洒落豪情昂耸,不作女儿吟弄。乘兴去郊游,沉醉心将懵懵。如梦!如梦!惊起鹭飞莲动。

(十一)永遇乐〃李清照《永遇乐》读后

寄托芳心,追怀往事,清照幽思。国破家亡,自悲身世,洒尽闺中泪。灯花千树,飞星如雨,怎个元宵节美!帘儿底,听人笑语,任他酒朋沉醉。

四层跃宕,比兴联对,绚烂晚晴空媚。忆昔伤今,两时两地,别有辛酸味。异乡漂泊。容颜憔悴,意境索然难寐。凄凉景,李词读罢,为之下涕。

(十二)清平乐〃辛弃疾《清平乐》读后

稼轩词美,写尽农村味。低小茅檐青草蔚,翁媪温吴音相媚。

喜欢朴素情真,憎恶争斗尘氛。语言自然简洁,笔意生动清新。

作者简介

听蝉声 赏唐诗 篇6

按作者在世的时间顺序,我们先来欣赏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虞世南是唐太宗的大臣,官至秘书监。此人为官清廉,德才兼备。唐太宗经常当着群臣称赞他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可见诗如其人。这首七言绝句是将蝉人格化,而托蝉寓己。我们从首句“垂绥饮清露”中可以看出,“绥”是古人帽子上系在下巴上的两根带子的下垂部分,很像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故说“垂绥”。古人认为蝉栖高树,饮清露,故说“饮清露”。因此在古人眼里,蝉是高洁的象征。“垂绥饮清露”,仅此五字,不仅写出了蝉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而且巧妙的将自己隐寓于其中,和谐统一,不露痕迹。其实,蝉是一种害虫,专吸食树中的汁液,影响树木的生长,但古人不知这一点,不足为怪,这是题外之话。次句“流响出疏桐”是说蝉立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之上,引吭高歌,歌声接连不断,悦耳动听,声音远传。这一句写出了蝉的高标隽朗,韵致无穷。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的亮点,是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在一般人看来,蝉声远传,是借取了秋风的传送,而作者却认为这是因“居高”而能致远。诗中的“居高”不是指身体站得高不高,而是指一个人在处世立身中,品德高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的美名远播,并不是因为借取权势地位和外界吹捧,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使然。这首小诗,只短短四句,但由于语言精炼优美,意境隽朗高标,寓意深刻巧妙而成为千古名诗。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另三人是卢照邻、王勃、杨炯)中的著名诗人之一。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犯了武后,被诬陷下狱。这首诗是作者在狱中写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是说秋天来了,秋蝉的歌唱,深深勾起了我这个身陷囹圄之人对家园的思念。“西陆”指秋天(见《隋书·天文志》),“南冠”指囚徒(见《左传·成公九年》),颔联“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作者身世之叹,诗人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大好时光在狱中度过,头上增添了斑斑白发,在狱外的秋蝉却还是一头乌黑的鬓毛,两相对照,不忍相看,悲从中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把自己在狱中的凄恻感情,曲折地表达出来。颈联两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进一步以秋蝉来比喻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政治上受压;“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到禁锢。尾联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认为自己的高洁不被别人理解,反被诬陷入狱,有谁来为我洗冤呢?只有蝉来为我歌唱!骆宾王的这首《咏蝉》感情深沉,用典贴切,对仗工整,以蝉喻己,物我一体,是咏蝉中的名作。

最后,我们来欣赏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佳作名句比比皆是,虽诗名远播,但潦倒终身,一辈子只做过幕僚小官。他的这首咏蝉诗,也是托物寓己,以蝉来暗喻自己的身世。起首一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诗人闻蝉声而起兴,蝉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饱”,声声哀“恨”也是徒劳无益,白费精神。这很像诗人自己,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做过种种努力,希望得到重用、提拔,但最终还是徒劳。第二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由“恨费声”引申而来。秋蝉日以继夜的鸣叫,到五更天欲曙之时,已是声嘶力竭,但它所寄栖的高树依然是那样的碧绿,两相对比,真是“无情”。高树对秋蝉毫无同情之心,这与作者长期给别人充当幕僚,寄人篱下是何等相似啊!第三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暂时抛开咏蝉,直接写到自己。说自己是个幕僚小官,随着别人四处漂泊,像木偶(梗)随着大水泛流一般(此典见《战国策·齐策》),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使他十分怀念自己的家园,更何况田园已经荒芜,杂草连成一片了,所以思乡之情更加迫切,“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语)最后一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首尾呼应。蝉的鸣叫声,提醒我这举家清贫的小官,在外面还瞎忙活些什么啊,不如归去吧!

读唐诗三百首个人心得 篇7

读《唐诗三百首》,我感悟了亲情带给我的力量。有段时间,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我非常思念他们,干什么事总是提不起精神,心情抑郁。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时我想起了唐朝诗人韦庄的“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赚钱供我和弟弟读书,真是“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我又怎能辜负他们呢?

读《唐诗三百首》,我领会了踏实勤勉的情怀。期中考试了,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便骄傲了起来,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了,作业也不认真写了。我又想到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它们告诉我,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的成绩,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仍须踏实努力。

读《唐诗三百首》,我的谈吐气质有了明显地提升。当暖阳春日去踏青时,看到眼前优美的风景,妈妈问我,能描绘一下这优美的景色吗?“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我脱口而出,脑海中享受着诗与景相融合的美妙意境,心情更加的温暖舒适。

当暴雨将要来临时,天空狂风大作,我会想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意境,而不仅仅是一句“好大的风呀”;当暴雨哗哗落下,我又会想到“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的恢弘境界,而不只是说“这么大的雨”。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心得 篇8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我国诗歌发展上最璀璨的瑰宝。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买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年幼的我也就是像唱儿歌一样一首首地去背诵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领悟到这本书的魅力,感受到唐诗的风采。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唐代诗歌的美。书中收录了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极高水平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歌的全貌。在生活中,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令、不同的心情,都会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首古诗,如:当我读到游子离乡的文章时便会想起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我看到那些虚度光阴、浪费时间、不愿学习的同学,就会想起颜真卿《劝学》中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当我送别远方的亲友时,就会想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我在春天的清水湾公园漫步时,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也正是这些充满真挚情感的诗句,让我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每一首唐诗都蕴合着深刻的道理,倾诉着最朴实的情怀。走进唐诗,你会感觉到生命在体验中升华,人生在经历中丰实。我会一直与唐诗为伴,去感受中华民族那灿烂的文化!

唐诗气象——诗歌唐朝 篇9

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直到元、明、清的这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

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图1)。

(1) 盛唐成就了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

宋代诗人对唐诗有非常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意思是说世界上典雅优美的好诗句都被杜甫给写完了。王安石又说:“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居易,通俗的好诗句则被白居易写光了。这就是大诗人王安石对唐诗的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北宋初年有个诗人叫王禹,王禹有一年被贬官,从首都开封贬到偏僻的陕西商州做副使。副使是个闲官,他当然心情不太好。于是,就在家中的小院子种了一株桃树和一株杏树,借以消愁。春天,桃李花开,可他在一个早上起来一看,昨夜大风把树枝刮断了。好在连着皮的断枝上依然繁花怒放,还有一只鸟站在上面。王禹就写了一首诗:“两株桃杏映篱斜”,有一棵桃树、一棵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妆点商州副使家”,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家里本来很寒碜,但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才有了一丝春光。“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但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花枝吹折成这个样子呢?

应该说这是一首不错的诗,他写的景比较难得,诗的构思也不错,他不是说春风无意吹断花枝,而是说春风欺负他,故意吹断了花枝。

几天以后,王禹的儿子王嘉说:父亲大人,你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的诗里偷来的。

王禹听了很吃惊,我并没有抄他人的诗,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看到这个场景有感而发的啊!

他儿子拿出杜甫的一首诗给他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过一首诗,叫《绝句漫兴》,杜诗说:“手种桃李非无主”,我家里的桃、李是我亲手种的,并非无主之花。 “野老墙低还是家”,野老就是老百姓,我一个老百姓,家的围墙虽然很低矮,但别人不要随意来侵犯我。可是,“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春风欺负我,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花枝吹折了 (图2)。

(2)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

王禹看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他说,我的诗写得跟杜甫的差不多了。这个例子恰好印证了王安石前面所发的感慨。

唐朝的伟大诗人不仅是一个杜甫和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他们写出那么多的好诗,把他们生活中所看到的景象,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都写得非常好。

到了现代,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鲁迅在给朋友杨霁云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又说,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闻一多也说过,人家都说唐诗,我要倒过来说,叫诗唐。什么叫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的一个时代特点就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唐诗的评价都很一致: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那么,诗歌为什么在唐朝如此空前繁荣呢?

概括地说,唐朝全社会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人们最崇尚、最尊敬的是诗人,而不是帝王将相。

唐朝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虽然在后来受到很多批评,但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人非常高明的一种政治设计,所以当欧洲人最早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非常惊讶。唐代的科举名目繁多,最主要的一类叫明经,还有一类就是进士。民间和朝廷最重视的是进士。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话,叫作“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一个人考明经,考到30岁终于考上了。有人就会说:哎呀,这个人没出息,考到30岁,这么老了才考上。所以叫作“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一个人考进士,考到50岁终于考上了,人们就会说:这个人了不起,才50岁就考上进士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进士难考,人才都往进士里面挤。

唐朝考进士考什么呢?主要是考诗赋。关键是看考生的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的读书人一定非常努力学习写诗,这对于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就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跟进士考试有关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朝有一个名词叫作“行卷”。“卷”就是古人写的作品。古人的书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系上,叫作“卷”。我们现在说的几卷几卷,就是从这里来的。

什么叫“行卷”?就是送这个卷。唐朝的进士考试跟宋以后一张试卷定终身不一样,唐朝的试卷上就写明张三、李四,是谁的试卷一看都知道。它还有一个习惯,一个考生能不能考上,跟他的诗名,或者有没有有名望的人,比如宰相、公主等的推荐,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样一来,考生平时要“行卷”,把自己的作品卷好送去请那些有地位的人帮着推荐。传说王维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里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他琵琶弹得好,诗又写得好,马上向考官推荐,结果就录取了。所以,“行卷”之风对诗歌写作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图3)。

(3)诗人借“行卷”获取功名;诗歌借“行卷” 之风得到发展;著名诗人王维无疑也沾了“行卷”之光

唐朝的帝王将相非常喜欢诗歌,宫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据记载,有一年,唐中宗举行诗歌大奖赛,在长安昆明池前面搭一个彩楼,皇帝、皇后和评委在彩楼上面,参赛的百官在彩楼下面。参赛者每人写一首诗交上去,过了一会儿就评好了。凡是被淘汰的诗都被从彩楼上扔下,诗卷像雪片一样飘着。

到后来还有两个人的作品没有被扔下来,一个叫沈期,一个叫宋之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入比赛的最后一轮了。又过了一会儿,一张诗卷扔下来了,一看是沈期的。这说明宋之问得了第一名,最后总评委上官婉儿宣布评奖结果并点评。上官婉儿说:沈期和的宋之问两首诗,前面部分写得水平不分上下,但高低在于诗的结尾。沈期这样写:“微臣衰朽质,羞睹路豫章材”。沈期结尾这两句,句子完了,意思也完了,没有余味。诗歌应该讲究余味无穷。而宋之问则这样写:“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结尾诗句完了,但意思没有结束,还有余味,所以宋之问的诗水平更高。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在龙门举行诗歌大奖赛,由武则天亲自评判。武则天性急,参赛的诗歌还没有全部交上来,她就开始看卷。有个叫东方虬的诗写得非常出色,武则天一看大喜,马上赏给他一领锦袍。东方虬当即把锦袍披在身上,非常荣耀。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交上去,武则天一看,哎呀,这首诗写得更好。于是,武则天就下令东方虬脱下锦袍,交给宋之问。这说明,帝王将相相当重视诗歌,这对于诗歌创作起到非常有力的激励引导作用(图4)。

(4)朝庭摆擂台赛诗总是热闹非凡

上层的帝王将相如此,社会的中下层,特别是民间情况又是如何呢?

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

旗亭,就是酒亭.因为古代的酒店外面挂一面旗子做招牌,上面写某某酒家。画壁,就是在墙壁上画记号。

盛唐有三个有名的诗人,他们是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有一天,这3人在长安相遇,一起到旗亭喝酒。诗人在一起当然说诗了,所以他们谈论诗歌很是愉快。一会儿,一群歌女带着乐器走进旗亭,在一个角落坐下来准备唱歌。

唐代的歌女所唱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呢?就是诗,主要是绝句。这三个诗人说,我们平时都以为自己的诗写得不错,互不服气。今天正好来了一群歌女,待会儿看一看她们唱谁的诗多,就说明谁的诗歌最有名,最流行。

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谁的诗啊?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就伸手在背后的墙壁上划一道记号,说已经唱我的一首绝句了。过一会儿,第二个歌女又站起来唱一首五言诗:“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似子云居”。这首诗是高适的。实际上,这是高适一首五言诗中的头4句,这首诗有20多句,这开头的4句可以独立成篇用来歌唱。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墙壁上划一道记号,说有我的一首绝句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歌女站起来也唱了一首七言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一首王昌龄的诗,叫《长信秋词》。王昌龄就更加得意了,又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记号。

王昌龄跟高适都朝着王之涣笑,因为王之涣还没有一首呢。王之涣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这3个歌女都是长得不漂亮的,所以她们唱的是下里巴人的诗。那个最美丽的歌女还没有唱呢,待会儿她唱的要不是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

一会儿,第四个,也就是王之涣说长得最美的歌女站起来唱了,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谁的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图5)。

(5)王之涣《凉州词》诗意境图

王之涣很高兴,说你们两个这下服我了吧?三个人高兴得哈哈大笑。

那些歌女一听见连忙跑过来问:三位先生高兴什么啊?他们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那些歌女说,哎呀,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神仙”就在这里。赶紧邀请三位诗人过去一起喝酒,相聚很是愉快。

这说明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最受人民群众普遍欣赏的作品就是诗。一个人的诗写得好,名声就大,就会受大家的喜爱。

白居易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通俗的诗人,他的诗雅俗共赏,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传说连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都懂。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图6)。

(6)白居易画像

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江州(今九江),他就是到了江州以后才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他给一个叫元稹的好朋友写信说:我这次从长安贬到江州,一路上走了三四千里,路过很多小旅店,小学校和一些寺庙,还坐了船,在这些建筑和船上面,到处都看到题着我的诗。一路上碰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有体力劳动者,有出家人,他们往往能背诵我的诗。说明我的诗被很多人接受,被大家喜欢,我很高兴。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最崇拜白居易诗的人,这个最热衷的读者喜欢白居易的诗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人姓葛,他纹身,但不是刺花却是刺字。他在身上刺了30多首白居易的诗,前胸、后背、手臂、大腿全刺满了。他还非常熟悉,要是有人问他哪一句诗刺在哪里?他可以准确地说出在身上的位置。所以他就光着上身走来走去,让别人都看到他身上白居易的诗,成为一个流动性的白居易诗板。可见当时社会对诗歌,对诗人的崇尚到了什么程度。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件更加有趣的故事。

李涉,是中唐一个相当有名的诗人。有一次,李涉旅行路过井栏沙(今安徽省安庆市皖口镇),井栏沙是当时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他把在这里的经历写了一首诗:“暮雨潇潇江上村”,黄昏时下着细雨,走到江边的一个村庄,这个地方本来就很荒凉,下着细雨的黄昏更加没有人了。 “绿林豪客夜知闻”,突然来一个人挡住他的去路。是什么人呢?是一个强盗。

原来这首诗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李涉带了一个书童,路过那里正想投宿,突然被一个强盗拦住去路,要他们留下买路钱!李涉的书童说,这位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李涉不就是大诗人吗?久闻大名啊!强盗就说,既然你是李涉,我知道你是有名的诗人,你也不要给我买路钱了,你写一首诗送给我吧。于是,李涉就写了上面这首诗。

后面的第三第四两句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就是说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走来走去碰到的人有一半都认识你。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说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不要怕人家知道你当强盗,因为现在世界上强盗多得很。

李涉把写好的这首诗送给强盗,这个强盗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不但没有抢东西,相反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唐代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喜欢诗歌,尊敬诗人。这个风气已经到了强盗这个层次。

唐诗心得体会 篇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们随口就能吟出这样的句子,诗,不在远方,就在最自然的生活里。在诗中,我们与古人同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古人共赏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古人同悲同喜,“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诗三百首,总有一首,至少一首,深深地刻在你的心里。

读《唐诗三百首》就是和唐代优秀诗人对话,就是汲取诗人的精神营养,效法他们优雅的生活方式,就是借鉴他们的艺术经验,逐渐养成自己的精神修养,使我们自己优秀起来,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现诗意。

唐诗心得体会 篇11

白坤峰老师在《身心品唐诗——与唐诗的心灵对话》的自序中说:“我的目标,让不懂诗的人也能爱上唐诗!”白老师的目标不是让不懂诗的人“懂诗”,而是让不懂诗的人“爱上唐诗”。只有爱上了唐诗,才有可能用心地去发掘诗中的内涵、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知诗、懂诗。

“诗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许多青少年不喜欢诗甚至讨厌诗。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其中原因:中国的古体诗,绝大部分是成年人写的,他们有阅历,有思索,发之于心,形之以诗。而读古诗的多是青年、少年,这就存在一种‘隔’——成年人认为好的诗歌,青少年却是一片茫然,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其实并不深刻。”我有亲身的体会,少年时的我喜欢的是一些文辞艳丽、丰富的诗句,而现在的我喜欢的却是更能切合我心境的有韵味、有内涵的诗句。小学生的阅历都是较浅的,思考也不深入,他们的理解也多是表面的、肤浅的。而古典诗歌的精髓恰恰就在她的深处,在她潜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就注重内涵而不是表象,用心灵去与诗歌对话,是一个有意义和值得研究的课题。

白老师在这本书中用心灵对话的90首唐诗,绝大多数都是公认的经典篇章,其中就有我们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咏柳》、《登鹳雀楼》、《春晓》和《江雪》等。白老师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在生活中与这些经典诗篇的对话,深邃而又富含哲理。

《咏柳》是妇孺皆知的唐诗,是唐诗中的精品。古往今来。多少人沉醉在这摇曳着的、多彩的柳的风情里,为什么你没有写出,我没有写出,千千万万的人没有写出,只有在这样的盛唐,只有这一个诗人产生了这“前无古人”,也一定“后无来者”的《咏柳》呢?主要是因为诗人有“一颗能发现美的天真的童心”。白老师说:“上天给我们一双眼睛,是让它们寻找美丽、美好的,而不是只搜索悲观;是让它们欣赏月色与星星的,而不要只看到黑暗。”正如顾城的一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的,正像我,每年总是想:我要从早春一天天地看着柳枝的变化,从新绿到碧绿。但我总是食言,“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总是不由自主地被许多事情羁绊住了,等到注意到柳枝的时候,她已经快成荫了。我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有这样的心情与心境,用他们的眼睛和纸笔记录下春天柳枝的变化。下一年,我一定要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给他们,希望他们能体会到大自然、体验到生活、体味到美好。

唐诗“乐府家数”探微 篇12

[关键词]唐诗 乐府家数 间接描写

“乐府家数”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法,主要指诗词创作中的间接描写,因古乐府民歌的运用较为普遍,故学者把它称为“乐府家数”。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对罗敷的容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述周围人见了罗敷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间接描写方法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是与直接描写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特征突出。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不但要运用丰富的词汇来写人叙事、表情达意,还要顾及读者的品读感受,更应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与情趣,唤醒读者的形象思维与再现能力,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从美学角度看,间接描写恰好是对美学理论的完美诠释。诗歌创作中如果恰当运用间接描写,则更能体现诗歌的抒情性、形象性、象征性、精炼性、含蓄性、音乐性、跳跃性。

唐代诗人自觉继承并发扬了“乐府家数”的创作传统,推出了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传世佳作。山水派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首句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表面上看,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三、四句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全诗将衬托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动衬静、以光显幽,描绘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清幽寂静的自然景色,令人浮想联翩。

有时,间接描写会通过渲染、烘托等诗法表现出来。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他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境。“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凄清之感和别离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既借月渲染了静的氛围,又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的前三联写山清水秀、夕阳斜照的环境中,诗人送友人已至城外,但仍然难舍难分,人们常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内心的感觉如何呢?他没有直说,尾联巧妙地化用《诗经·车攻》中的“萧萧马鸣”诗句:诗人和友人策马告别,挥手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这里,作者赋予马以人的灵魂,马则是人之情志的化身。李白表面写马,实则写人之离情,他仅用一个“斑”字,便将朋友分别时的缱绻情谊全盘托出,真可谓意蕴脱俗,鬼斧神工!

《月夜》是杜甫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所作的感怀诗。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前三联作者通过想象,进一步表现出妻子独自看月“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悄然动容,神驰千里。尾联抒写诗人盼望家人早日团圆之情。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全诗感情更加深沉,情节更加动人,艺术效果更具感染力。

唐诗十二首 篇13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约627—约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悯农

李绅(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北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汉末的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齐名。

惠崇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题西林壁

苏轼(北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

(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一篇:趣味运动会经典项目下一篇:阜阳市房地产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