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抒情诗歌(精选8篇)
我此刻是完全凝思样,却不知何为思,何为不思;
我此刻是什么状态,谁要管,自己都懒管;
我此刻想给她道一声晚安,却又没有道,等到她下线了,又直面着灰色。
我问她:你一点都不喜欢我吗?
她道:嗯!
原来一片冰心在玉壶,却不是两相悦!
但我并无甚痛惜,只因爱是双飞蝶。
二
我啊我,我无语了,我!
天将降大任于我么?屁话!
我的人生是灰色的么?仍是屁话!
人生能有几回博?搏命咩,博!
三
叫我还能说什么呢?面对我的过去。
教我如何不想她呢?她的魅影常开不败!
人家都已经有了老公了,教我如何不唏嘘!
比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就必须了解诗人毛泽东。毛泽东是政治家, 又是诗人,所以,他的诗词必定会打上政治的色彩,并且包含着个人的抱负。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的中国红军,依然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 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战场,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毛泽东在清涧筹划红军渡河时,正值初春二月,黄土高原不仅冰冻未化,反而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壮行色。看着这一切, 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苗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反华逆流如狂风恶浪般冲击着稚嫩的新中国,共和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借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形象,抒发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必将取胜的革命豪情。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对造成人民贫困的繁重租税提出了指责,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就必须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朝廷,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在任期间,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20年。这首词是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词中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通过营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抒写了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从全词来看,壮烈的理想和悲凉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他都没有忘怀,这也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一张百元的假币
在钱包里得意
由于始料未及
我远离膜拜的心理
有点猝不及防
比打假的决心
慢了一拍
比仇恨的眼光
深了几分
我揣摩制假或贩假
是怎样的一种
欺骗和自慰
在比假币还要丑陋的世相里
我看见更多的肮脏
沿着时代的拐角
恣肆地蔓延
假币和假的君子
是一样的方方正正
很像躲藏在我身后的
某一张或某一些脸
从模仿的艺术上
我无法猜测以假乱真的轨迹
人们往往痛恨假的现象
却常常忽略假以生存的空间
空巢
村庄的骨头裸露
老屋像是被贼掏空
留守的儿童
如同小道上仅存的黄叶
一阵风
让白发老人难以周旋
牛羊不知去向
鸡犬之声无处相闻
门窗的眼窝深陷
流水找寻着回家的路途
老井交出深不可测的谜语
现实的答案悬挂在
结满蛛网的屋檐
糊墙的报纸上
那些旧时的新闻
早已被光阴的脏手拖走
麻雀终日为生计发愁
它们吐出的不是鸟语
倒像是瘦弱的诗人
站在弱势的边缘
大声呼吁
官场
肢体的体
因为制度的制
而身不由己
所谓红色的江湖
能让表演者
忘却祖训和姓氏
假面舞场
或者无情市场
在瞬间可转化为
刀光剑影的战场
藏在手段与技术里的良心
常常输给一顶帽子
一沓金钱
履历表上的贪婪
无法控制升职的欲望
同事与弱势者的肩膀
往往被踩成政绩的标榜
没有几个
能清醒地旁观
墙上的座右铭
并非明智与糊涂的注脚
气场是一个经典的成语
危险和狡诈
悄悄把一些人性抛进染缸
王垄,1968年1月生于柳堡。18岁起发表文学作品。诗文散见海内外数百家报刊,获100多项奖励,出版诗或散文集《红雨》《没有开始》《我从垄上走过》《因为柳堡》《梦中蝴蝶飞》《王垄双年诗选2009-2010》、《王垄双年诗选2011-2012》《还娘乳》《冷空气》等多部。现居扬州宝应。
抒 怀 诗
马本斋
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
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
【注释】
l、霜天——寒冷的天,多指晚秋或冬天。
2、凌云——直上云霄。
3、付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多用来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赏析】壮志未酬岂肯休
《抒怀》大约写于1932年,当时作者在东北当兵。“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两句述说了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发动战争,人侵东北,致使祖国分裂,让作者感到愁闷忧苦;当晚秋即临,大雁在寒冷的天空惊叫的时候,不觉又是一年过去了。在这两句中,作者倾吐胸中的愁绪,表达了长期积郁在思想深处的痛苦感情,展示了他的热爱祖国的情怀。“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后两句抒发了报效国家、一腔豪情付诸东流的惆怅心绪,这对于一个志在救国救民的青年来说是不堪其忧的,可以想见他内心凄楚苍凉的程度。值得肯定的是,在这首感时伤怀诗的背后,可以明显感到作者御敌救国不肯罢休的情结。
《抒怀》一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直述胸臆,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情。“风云多变”,国家残破,作者面对局势的突变,把自己的忧愁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山河愁”,也正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着墨,写出了抒怀的由来。“不尽苍江”承载了无限的忧愁,也写尽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复杂感情,把
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内。已感受完完全全地坦露出来,使诗歌产生很大的感染力。
回民支队大合唱
——回民支队队歌
抗日火焰燃烧在大平原,伊斯兰的教胞们挥起战斗的臂膀,在共产党的爱护培养下,组织起自己的武装。
高举起鲜明的少数民族的旗帜,发挥勇敢善战的优良传统,我们誓为回民的自由,中华民族的解放,永远跟着共产党!
直到最后的胜利,直到敌人的灭亡。
如果主意改变,态度就会改变;
如果立场改变,行动就会改变;
如果行为改变,习惯就会改变;
如果习惯改变,人格就会转变;
如果人格改变,运气就会改变;
如果命运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二)
如果你认为自己会被击倒,你就会被击倒。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勇气,你就不会有勇气。
假如你想赢,可是你以为本人不会赢,那么,你简直不可能会赢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将会失败,你就已经失败了。
在这个世界上,胜利孕育于一个人的心——全都在那颗心上。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同凡响,你就是!
你得尽可能想得美,你得先断定自己是个什么货色,你就能够赢得任何奖牌。
人生的战役并不永远靠向那些比较强健的人,或比拟快的人。可早晚博得成功的,将是——那个认为自己可能的人。
(三)
感谢损害你的人,由于它磨难了你的意志;
感激诈骗你的人,因为它促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它打消了你的业障;
感激抛弃你的人,因为它教诲了你的自破;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它强化了你的才能;
《快乐的月亮》
那优雅的快乐女神
拒绝了太阳的盛情
翘首等待夜幕降临
携手风云繁星
共度爱的良辰
在风轻云淡中漫步
是她最惬意的时刻
品尝风脉脉温情的拂爱
体会云绵绵千般的柔情
她早已似醉如痴
她早就心花怒放
那爱的激流呀
让她仙姿佚貌
生辉熠熠
瞧!今夜
她披着若隐若现的风裙
驾着连绵起伏的祥云
在众星的呵护下
续写浪漫旅程
《两个月亮》
我望见两个月亮:
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
披敞着雀毛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
满地全是她的金银。
她不忘故宫的琉璃,
三海间有她的清丽。
她跳出云头,跳上树,
又躲进新绿的藤萝。
她那样玲珑,那样美,
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但她有一点子不好,
她老爱向瘦小里耗;
有时满天只见星点,
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虽则到时候照样回来,
但这份相思有些难挨!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
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
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说慷慨她也从不让人,
可借你望不到我的园林!
可贵是她天边的法力,
常把我灵波向高里提:
我最爱那银涛的汹涌,
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
就那些马尾似的白沫,
也比得珠宝经过雕琢。
一轮完美的明月,
又况是永不残缺!
只要我闭上这一双跟。
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月亮》
月亮也聒噪多舌
百千年前谁看过她
百千兄弟谁颂过她
爱情,友情或者复仇
露水初生时抒情已有因果
过去只是别人口中的传奇小说
而她只对今天喋喋不休
不休的柴米油盐
不休的悲欢离合
诗三百的水草
汉学府的兰芷
那些男男女女的比喻
庙堂里唱出了君臣
月亮唠叨的却只是生活
南方的采莲,北方的收割
她看着也听着
土地上换了不同角色
相同的却是收获
爱情和庄稼的收获
月亮说:
满载汗水和相思的是岁月
一.探寻创作之源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这跳跃的文字又常常将读者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看作者所看之美景,感作者所感之情怀。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
作为一首抒发作者康桥情节心境的诗歌《再别康桥》,作者在诗中用深情的笔触去编制绚丽的色彩进而融合惬意的心情,向世人呈现了自己一颗向往爱、自由、美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然而每一首诗歌对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距离,即“诗距”。诗有时代,地域,语境等文化特色,这是大的方面的‘诗距’;而读者有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是小方面的“诗距”。常说,一首诗歌读起来很亲近,很感人,能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诗距”小,也有很多诗读起来感觉内容和自己离的很远,比如读古诗大多都有这种疏远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只有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缩小和作者在时代、背景、年龄方面的“诗距”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创作之源,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作用,也为进一步仔细解读诗歌打下基础。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如同饥渴的人找到了水源,朝拜的信徒抵达了圣地,徐志摩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二.聆听音乐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谈到诗歌的音乐性,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性应该是内外统一的。
《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行大致6或8个字,大致三顿,音节长短不一。全诗做到自然换韵,音节错落有致,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乎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却少了些跳跃性,使得诗歌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犹如“润物细无声”的夜雨轻轻敲打在人的心田,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现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一首一尾借助《诗经》反复渲染的表达方式,其感相似其情相应,巧妙组合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中第二节前两句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诗行本身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双声词“艳影”、“榆荫”、“清泉”及“荡漾”、“招摇”、“斑斓”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感情是不至于大悲或者大喜,轻柔中略带平和的心境透过这样如吟如唱的诗句全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可以发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建筑美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之美是建立在建筑之美的形式上的。在中学课堂上,诗歌的音乐美正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去诵读,读出诗歌的美和灵魂,让课堂在轻歌曼舞中舒展起来。
三.感悟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如何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客观的逐句分析,或者是笼统的大意概括,急切地想将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以一种理性的手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这些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有损于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后对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学生集体的。例如文中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笙箫:多指世俗的欢乐。如:唐·曹唐《小游仙诗》:“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宋·张子野《清平乐》词:“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清·袁于令《西楼记·砥志》:“那知我粉冷絮尘,脂冻桃花,不理旧时笙箫。”这笙箫是于别离之时奏响的哀乐,在这音乐中作者压抑内心淡淡的哀愁,与心爱的康桥挥手作别,诗人沉默,康桥不语,不愿别离不得不别离,这让人无可奈何的生活怎能容诗人肆意放歌?诗人挥别的岂止是康桥,更是埋藏在康河柔波当中的对爱、自由、理想的最求。“轻轻”、“悄悄”、“沉默”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丰富但不沉重,留恋但不缠绵,深挚但不张扬。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说过“凡美所以感动人心者,绝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再别康桥》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是“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这沉默的氛围,成为诗人离愁别绪的陪衬,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邃意境。诗作更加富于诗情画意,动人情怀。
【关键词】古代诗歌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用典抒情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骨子里渗透着情感,放逐了情感,也就放逐了诗歌。那么古代诗歌是如何抒情言志的呢?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又如何体味诗人的婉曲情意呢?下面,我结合具体诗作,对古诗抒情手法作一番梳理评析。抒情,从总体上讲,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其中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之分。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表达技巧之一。生活中的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都可以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物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彩,两者浑然一体。2004年高考上海卷则明确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画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8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同学们在学习此类技巧时,关键是要首先理解景物的特点,然后批文入情。如下面这首词: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同学们只有抓住景物幽淡闲远的特点,才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词人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
二、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指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中抒发情感,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一诗。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说法多。托物寓意,“意”更隐含些。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安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四、借事抒情
古典诗歌除借助物、景来抒情外,往往还借助一些“事”(即古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折柳、折梅、吹笛”等也可以理解为借事抒情。此外,古人写离情别绪,往往还借助“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事来完成。例如:
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唐·王昌龄《闺愁》)
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樊恋花》)
古代的思妇怨女往往在秋天为行役在外的丈夫缝制寒衣,以此寄托相思之情。缝制衣物的布料,据我们推测,事先要在河水中垫在石砧上用棒槌捣洗,再染上黄紫相间的染料(称之“流黄”),所以在古诗中有“寒砧、捣衣、流黄”之类字眼的一般与相思情怀有关。
五、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的贾谊召回,不去问国家大事,却问鬼神之事的荒唐可笑。嘲讽了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