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通用10篇)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1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过于功利化,过于强调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识教育课程经常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受到很大的挤压,几乎被边沿化。在师生心中,学习一技之长才是重中之重,就业是最终目的所在,因此,他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对日后的就业和工作没有什么作用,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较淡薄。

2.2课程体系构建层面:通识课程给专业课程让路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往往强调多而全,殊不知占用了太多的学分和学生学习时间,通识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小,开展起来举步维艰。除了教育部规定的相关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设置随意,甚至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发生冲突时,通识课程只能给专业课程让路。

2.3师资层面:通识课程教师严重缺乏

在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在师资配备上也较专业课程薄弱。上课的教师多为专业课挑剩的教师,且大多经验不丰富。在必须通识课程之外也无法开设出质量高的通识课程,更无从谈及培养学生文理渗透、跨学科思维能力。

2.4通识教育目标层面: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明显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这需要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成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实际情况是,通识教育课程只是用来满足学生修学分的要求,而无法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更无从谈及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沟通的通识之目的。

2.5与专业教育关系层面:分裂未进行有机融合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是两条腿走路,相互对立,未能有机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界限。目前,我国的本科还是一种专业教育,但这种专业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因此,应打破这种局面,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3新升格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我国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和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办学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体现在:具有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具备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学教育过于功利化,大学教育目标过于市场化,一些应用型本科特别是新升格应用型本科院校过于强调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从而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这些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近年来,我国政府、教育界等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视,加强通识教育势在必行。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将学生从一个职业人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鲁武霞,张炳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2012,(3):139-141.

[2]郭遂成,刘荣志.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11):11-12.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2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 我国的通识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 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很多的学校表面上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的方式, 但实际上使用的还是传统的通识教育的方式。我国的通识教育现阶段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 在理论上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 但是实际上还没有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 找到了通识教育的使用方法, 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也没有真正的做到改革教育。

(一) 通识教育的内涵模糊。要实施通识教育, 必须对通识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基本一致的认识。通识教育的概念涵盖的知识点很广泛,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现阶段的通识教育的定义还没有得到确认, 也没有办法统一出一个通识教育的定义。根据现阶段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们需要深刻的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 并对通识教育有一个合适的定位, 还要对其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 能够有效地掌握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 找到通识教育实施的根本途径。如果没有理解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 就无法得到真正意义的实现。

(二) 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使用的都是院系划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划分, 但是没有注意到院系划分应该以通识教育的内涵做前提, 这就导致很多的老师在学校体制的引导下,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对通识教育没有重视。老师们作为授课的主体, 对通识教育没有认识, 自然也不会在教学中实施。还有一部分老师只是对通识教育进行研究, 没有对通识教育进行实施, 这样的方式也会导致通识教育的研究停滞不前。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 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很多的老师愿意投入通识教育的研究工作, 但是却视其为牺牲奉献自己的时间。由于高职院校的老师本身使用的就是专才教育的教学, 但是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老师本身不具备通识教育的基础, 对通识教育也没有独到的见解, 就没有老师想要去教授通识教育的课程, 导致师资力量严重的缺乏。

二、促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 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要以质量为先。通识教育现阶段已经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 并成为了大学的主要课程之一, 并针对通识教育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会按照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去严格的进行课程。因为, 很多学生将通选课变成了一种拾便宜学分的课, 而且是大多数情况下最容易过的课, 最不用付出努力的课。可想而知, 这种以低质量的通选课作为通识课程载体的形式, 其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 造成的后果是通选课日益被人不重视, 日益被专业课程所挤压, 而且是最容易被裁减的课程。

还有一种现状也值得注意, 就是学校将通选课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成效的量化体现, 简单的以开设通选课的数量来显示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就, 这种指导思想陷入了通识课程的发展误区, 以数量取代了质量。因此, 根据当前通识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识课程质量认证体系, 切实保证通识课程的质量, 在质量建设的前提下逐渐扩展通识课程数量, 才能为通识教育课程以至通识教育奠定良好的认可度和发展基础。

(二) 打造以资深教师为核心的教学队伍。通识教育的实施前提是要求老师要具备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具备对通识教育的研究经验, 能够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 对多种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 能够达到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 很多的老师由于没有经验, 掌握不了通识教育的根本方式, 通识教育的课堂变得十分无趣, 老师的讲课过程敷衍了事, 学生对课堂也不感兴趣, 其结果是面对通识课程师资严重不足, 形成了以大批行政及教辅人员充当通识教育一线的师资队伍, 其基本素质和学养水平难以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 更加恶化了通识教育在学校发展定位及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势必使通识教育日趋衰落。

结论

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应用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方面是在通识教育的认识上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师资上出现欠缺, 使得通识教育难以顺利开展。为此,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 为了促进通识教育发展, 首选需要奠定质量为先的通识课程建设, 提升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其次需要打造以资深教授为核心通识课程师资队伍, 再加上一些辅助因素来促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D].安徽大学, 2013.

[2]夏杉.中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对比研究及其启示[D].湖南农业大学, 2006.

[3]郑东方.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发展意义

一、起源——通识教育的历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模式。在对专业主义教育的理性批判中,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精神的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教育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首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这个概念; 1930年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的经典名著学习运动开启了通识课程的先河;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首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 1979 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本科生的教育目标,使通识教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美国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对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两层内涵:广义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 一种教育理念,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 它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 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 也包括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仅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体, 不直接为学生未来职业作准备的非专业教育。

二、现状——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状况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的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常识教育。它不追求知识的精深,而着眼于足够常识的获得,并强调独立思考、均衡发展、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价值取向。通俗地说,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足够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仅作狭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 并常常把它与专业教育相对立。在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其学制短、专业的职业性较突出, 而学科综合优势不突出, 加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历史较短, 通识教育的开展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技术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文化修养狭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高职教育的现状逼迫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通识教育模式与举措。然而,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实践,还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理性选择能力和高尚人格品性。而且,大多数是沿袭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迫切需要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品德高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通识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加强通识教育环境熏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趋向,又由于它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其功利化倾向较普通高等教育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长远发展看,尽管教育类型及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问题较普通高等教育更为迫切,亟待加強。

三、意义——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过度专业化”而提出来的,主要功能就是摆脱和防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度专业化”而导致“人非人”———人性异化现象的产生,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和谐发展、高文化品位、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特殊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通识教育为进行不断的再教育提供了认识基础和技能,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扩大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对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人格是根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这是对新世纪高职人才的要求。

2、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的高职教育产生并蓬勃发展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职学生也耳濡目染于社会的万花筒,并深受其影响。高职院校也不是象牙塔,它紧贴社会实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高科技的大行其道已经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高职院校也不再是世外桃源。如何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万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握人生航向,使自己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先进文化自觉,使受教育者明白人之为人的道理。因此,高职教育通过有效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先进的文化润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灵觉醒,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利益追求必须与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追求相一致,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个人与社会、人类的共同发展,否则就会唇亡齿寒甚或为社会所抛弃。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有助于高职教育回归自身的本体价值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为本位的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价值和功能也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科技及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受教育者已经接受的教育的“生命力”受到挑战,一纸文凭定终身的时代迅速成为历史,人们必须“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教育已经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体的一次性成长,而应着眼于个体的终身性成长;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获得初次就业的能力,更应成为受教育者不断创新的“母机”;教育不能只使受教育者成为已有文化和文明的复印机,还应使受教育者成为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

总之,只有探究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强化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才能够使得高职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培养“全人”的教育。也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担负起应有的社会历史责任,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丁文晖,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必要性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2]牛秋实,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J].衡水学院学报,2013,2.

关于圣约翰学院及通识教育 篇4

作者:纪语

前几天友人提醒说网上有篇回应我讲通识教育的文章。看了以后引发了我的一些新的感触。综合人们最近跟我的讨论,在这里再写一点感想。

这里只写我经历过的圣约翰学院似的教育,暂且就叫它“圣约翰学院的通识教育”。至于它和其他地方谈的一般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等概念的相同和差异,我没有研究过,所以不懂。所以我只谈我经历过的“通识教育”,还有一般的liberalartseducation。

1、即便是圣约翰学院的通识教育也并没有排斥专业教育,也没有否认专业教育的价值。它只是认为,专业教育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再说。我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本来就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的关系。只不过因为今天专业教育的强势和通识教育的薄弱(即便在美国,类似的通识教育也正遭遇着危机),才有强调通识教育的必要。至于通识教育到底是两年还是四年还是多久,我想这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的问题,跟通识教育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对于我个人最理想的本科教育是在圣约翰学院四年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上某些专业教育。我个人对圣约翰学院唯一一个大的不满就是它在其他专业方面资源的不足。这样的学院如果能在一个正常的大学里面,或者哪怕在一个正常的大学旁边,我们便能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去修一些自己想修的其他专业性的课程,甚至旁听一下都好。当然圣约翰学院的课程本身已经非常繁重,再加其他东西可能没有几个人吃的消了。

2、我在上篇文章中着重讲了原典和讨论在圣约翰学院的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仅有这两样当然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通识教育。

(1)、首先当然还需要好的老师和同学。讨论必须有一个领导者。理想的讨论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足够的智慧,修养和“硬”知识,还要有足够好的倾听、表达和组织能力,甚至还有经验。他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强加入讨论,但是又必须给予讨论以足够的支持和控制。这对讨论的领导者是个非常高的要求。光有满肚子学问是根本不够的。即便在圣约翰,一般也只有一些老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水平。

至于同学。我想一个班上有几个水平相当的同学一定是必要的。如果上面那样的老师真的找不着,那么与水平相当的同伴的讨论是最起码要有的。

不管是什么教育,不管是文科理科,水平与你相当或是比你高的师友的激励和刺激,一定是教育中最好的部分。

(2)、圣约翰学院也许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印象,我们就是成天读书讨论开心就好,我们不学任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实我们讨论经常在老师严格的控制之下,有时候碰到难的文本,讨论就是一字一句在老师的帮助下疏通文意,对照各个译本和原文;我们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大论文每学期都要答辩;学希腊语法语都要记忆听写背诵,把原著一字一句地翻译成英文;学数学和科学都要做题和推导。我们的数学和理科课上的的很多时间都用来做实验,和在黑板上进行推导和演算。简单的说,我们所进行的远远不止是泛泛的读书和讨论。通识教育肯定不是大家一起读读经典那么简单。

3、谁要接受通识教育,或者甚至像圣约翰学院这样的极端的通识教育。

以前我问过自己通识教育到底是给“精英”还是“大众“这样的问题。但是后来我一想,谁是精英谁是大众?当然考试好,去名校读热门专业的孩子成为所谓“精英”的概率更高一点。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以后会成为“精英”还是“大众”,或者有资格去判断哪个年轻人以后有可能成为“精英”或是“大众”。

至少圣约翰学院招学生,就是看是否是真正想来读书的,分数什么的都是其次。招进来的人和其他学校一样,各种智力或家庭条件的人都有,穷学生一般能多拿到点奖学金。四年的讨论课,班上什么水平的人都有。除了量子力学或者黑格尔等等极端情况外,课程进行的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不顺利。极难的课程如相对论,班上至少一半人跟不上了,我们的办法是一手读爱因斯坦为当时最顶尖物理学家写的论文(当然包括推导里面的每一个步骤!),一手读爱因斯坦为普通读者写的科普。

我们课堂讨论也没有达成任何什么精英“共识”,也没有谁给我们灌输这样的“共识”。圣约翰的学生毕业有去最顶尖的研究生院的,也有去挣钱养家的。对于前者,我没见他们得意地觉得自己成了精英;对于后者,我也很少听他们说读书耽误了他们挣钱或学习实用技能的时间。当然,是否接受这样的教育,我想归根结底是一个极为个人的选择问题。读点古希腊语,黑格尔或者量子力学,并不能让人就成为“精英”,我们读了之后也没觉得自己就高深了或者高人一等了。

4、关于那些经典本身

至于有人问我怎么证明那些书的就是真正的所谓“大书”。我说我没办法证明。莎士比亚的著作能让人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深感震撼,但是大家如伍尔芙都只能说,我写了那么多文字才发现,莎士比亚真的让人无法超越。爱听海菲兹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斯特恩说你只有拉琴拉到我这个份上才能领略海菲兹的伟大。从这个角度讲,圣约翰的阅读体验简直给我开启了一个个广袤无垠的宇宙。对于那些经典来说,除了谦虚地、放下身段和师友一起去读以外,没有其他了解的办法。

而阅读当然包括各种不同方法的阅读。不管怎么读,四年当然不够,一辈子时间都不够!

5、这种通识教育的价值

我想简单的说,就是在人心智刚刚成熟的阶段,和同伴毫无功利的读读好书而已。不为生计、导师还是课题,而且也不仅为了好玩,就是为了你自己。至于有人说这样读书无法深入,我想,这样读书的第一步其实训练的是你自己的思考,即使不小心犯了些小错误也不要紧,只要这些错误是你自己的,也比看似正确的、但是是别人灌输的东西中能学到的东西更多。有了自己的解读,然后你再去读二手文献,读别人的解读,或者掌握更多的“思维工具”。圣约翰的这种阅读和“专业阅读”我认为不是互相代替的关系,它们应该是互补的。

能站到伍尔芙或者斯特恩的高度看文学或音乐的人当然很少,但是这完全不等于说他们下面的人都白读书白听音乐了。很多经典作品的一大魔力,就是它们在不同层面的,不同人群的阅读,都有可能给人以收获和教益。即便在需要专业性训练很强的理科中,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专业人士说,从事理科当然需要很 2 专业化的长期训练,但是对于一些根本科学观念的深入了解(当然是高于“科普”层面的理解)却并不要想象的那么多专业训练。

对于很多书,有时候头几遍阅读的体验甚至是以后的“专业阅读“不能代替的。我记得我们亚里士多德有一节的伦理学的讨论班,大家讨论到一种入迷的境界,整个讨论后期所有人明显地被某种东西震撼到了,原来两个小时的讨论最后进行了快四个小时,临近午夜,还有人说,我真的想永远讨论下去。我们的宿舍里经常柏拉图到量子力学的对话一直午夜之后,那种上课思考后的momentum有时候使人根本难以停下。B老师曾经说,他在圣约翰看到的学生身上的那种共同思索钻研的那种热情和渴望,即使在他以前在过的常青藤学校里也极少见到。而那种热情和渴望正是被阅读与讨论所激发出来的。这种阅读和讨论已经不是简单的对文本解读的对错的问题了。即使你若干年后不完全记得文本具体的内容,那种文本所激发出来的你自己的东西也许已经在你一辈子的心智发展上留下了烙印。

6、通识教育的理想的实现与现实

圣约翰学院从老师到学生几乎都承认,理念是理念,实现起来当然是不一样。圣约翰的program已经七十多年的历史,大体是没有变,但是有些小的具体内容一直在想办法改革:尤其是科学和音乐部分。讨论到底要控制多严,到底要加进多少必要的“背景”或者“专业知识”,有时候每个老师的看法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课堂同一帮人,阅读和讨论的质量也不是完全可控的,从学生到老师都一直在满意或不满意中学习和成长。

我们的一位老教师说,圣约翰学院满意的课有三分之一——对此他已经比较满意了。

关于通识教育的现状。在who killed the liberalarts?一文中的结尾,作者谈到了失去通识教育的危险(文章结尾也提到了圣约翰学院):

Thedeathofliberalartseducationwouldconstituteaserioussubtraction.Withoutit,weshallnolongerhaveasegmentofthepopulationthathasaproperstandardwithwhichtojudgetrueintellectualachievement.Withoutit,noonecanhaveagenuinenotionofwhatconstitutesaneducatedmanorwoman,orwhyoneworkofartissuperiortoanother,orwhatinlifeisseriousandwhatistrivial.Thelossofliberalartseducationcanonlyresultinreplacingauthoritativejudgmentwithrivalingexpertopinions,thevauntingofthesecond-andthird-rateinpoliticsandart,thesupremacyofthefaddishandthefashionableinalloflife.Withoutthatglimpseofthebestthatliberalartseducationconveys,anationmightwakeuplivingintheworst,andnevernotice.这样论述通识教育“优越性”的“老腔老调”也许有些人也许见得多了:通识教育为一些人提供见识,教养,智性(但如我所说,我不觉得这意味着“精英们”的、排斥别人的“共识”),没有通识教育就只剩下了专家、二三流的政客与流行文化。有人还是要问这个话我们为什么要信?我想,通识教育归根到底基于的是对于人的精神的某种固执的“信念”。这种信念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强加给任何一个人。要是哪一天没有人信了,那么也许谁也做不了什么改变。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5

陆 文

(山东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4670)

摘要: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入手,针对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 现状 原因分析

有关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而冲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屡屡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人文教育似乎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不足表现。人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验与心灵感悟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造就健全的人格,为变革客观世界提供能量和内驱力。显然人的品德、价值观不可能靠科学技术去解决,只能靠教育,而只有人文教育才能担当这种教育的使命。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早在我国几千年前就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美国这个讲求实用的国家,著名的《耶鲁报告》也极力肯定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声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变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就学科范围而言,人文教育尽管涉及人类文化广泛的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思想的教育、人文方法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而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是为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的正确态度,塑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它独特的定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难以进入教育的视野,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缺乏。首先表现在缺少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笔者所在学院新学期开学后,老师让谈谈自己对今后大学生活的规划,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空前的迷茫和空虚,“郁闷”成为大学生普遍流行的口头语,不知该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其次表现在人文知识的贫乏,对人生、生命的知识残缺,人格不健全。高职学生由于他们文化课功底薄弱,对人文知识了解甚少。每当老师们提及一个历史上或近现代的著名人物或著名事件,学生们的表情都是一脸茫然,文化底蕴的淡薄导致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把握的扭曲,今天的药家鑫案件就是大学生漠视生命极端性的表现。此外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的诸如打架斗殴、使用凶器,人际交往中谩骂攻击、冷漠孤独,同学之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格的缺陷。第三表现在“知行背离”、行为举止粗俗、不规范。虽然道德本身具有“知难行易”的特性。但作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个普通公民所拥有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现象。大学生的道德理念虽然清晰明确,但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却都缺乏自觉性、自律性。这一点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无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存在,考场上的作弊行为,同学交往缺少真诚,班级中缺乏团队精神,公共场所没有公德意识,大声喧哗、争抢座位、随手乱扔杂物、餐厅的长流水、教室的长明灯,恋爱中的私秘行为也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此外,以自我为中心、虚荣、攀比、一味抱怨、只知索取、不会感恩,特别强调自己的权利、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等等也是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出来,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崇拜感,认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所以在社会上曾一度流行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使得社会的眼光更关注于科学教育,只注重于科学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企业或公司在人才市场招聘人才时,往往更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和各种专业证书,根本不会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一个人的人文精神远不如学历、证书重要,在这种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人文教育理所应当的被社会忽视了。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虽然大学不应成为风向标,但毋容置疑大学应该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这种定位使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学生就业方面承受着比一般本科院校更大的压力。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而实际上高等院校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都是围绕市场转动。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除了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两课”以外,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是有,也只是简单的开设了几门选修课,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为了应付高校的评估。人文学科的弱化必然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文化知识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功底都很差,甚至连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好,有的学生写一个简单的通知,在用语和格式上也会出现错误。作业、求职信等书面材料更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而相对较好的学生,跨进校门就开始忙着考证,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老师们也会强调证书的重要,对各种证书急功近利的盲目追求,减少了对文化本身的热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高职院校变成了“职业培训场”,学生变成了职业的“工具”。这种实用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中带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行为模式会更多的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很容易走向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学是心灵的故乡。“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也是文化的摇篮,是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理应把人文教育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任务。参考文献:

【1】 戚万年 高等教育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7 【2】 薛涌 谁的大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 【3】谭国应 试论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1 【4】王婵娟 浅谈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6

陈蕾1,冯伟艳2,张珂3,李迎春1

(1.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南京210029;3.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江苏靖江214500)

摘要:青年教师是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本文分析了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医学院校应该通过建立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长效的培养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等方法,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的对策,鼓励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青年教师;素质培养;教学质量

资助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SJD880031);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医科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

通讯作者:陈蕾(1979-),女,博士,副教授。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而教学质量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青年教师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比如,我校基础医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承担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1]。许多在医学院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并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来自于师范或者综合性学校,例如,我校生理学专业,非医学背景的青年老师约占青年教师总数的40%。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加入医学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助于医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但另一方面,这部分青年教师的医学知识量欠缺,对医学知识结构框架和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缺乏了解,在从教初期不适应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无论是毕业于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还是非医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他们普遍具有学历高、知识储备新、学习能力强、精力充沛等特点和优势;但同时,他们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理论欠缺,对医学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缺乏深入了解的问题。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目前国内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结合非医学背景青年教师的特点,分析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从教的现状,提出加强素质培养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从教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成为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科研任务的骨干力量。目前,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数量约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具有“三高”的特点,即学历层次高、英语水平高、工作热情高,因此他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由于高等学历教师的不断扩充,以及原有教师学历的自我提升,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青年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高的特点。目前国内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和开设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一般都通过了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经过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再加上很多青年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这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教学态度总体较好,能够认真备课,精力充沛,对教学工作有热情。但是,由于高等医学院校目前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调的现状,青年教师虽然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但培养时间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基本功欠扎实、教学能力偏弱等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非医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在高等医学院校任教的比例逐年增加。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教学工作经历,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主要处于教学模仿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背课”而是不“备课”,对教学内容表述、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运用方面欠缺经验,不能很好地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联系起来,教学效果往往不十分理想[2]。因此,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学科内容,提高其教学质量是高等医学院校不能忽视的问题。

除了上述因素,高等医学院校及职能部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随着高校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国内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学术成果卓著、科研成绩突出的老师予以重奖,科研成果在职称评聘的评价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比而言,教学工作量化指标不明确,在职称评聘的评价体系中占比例小等因素使青年教师失去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二是,高等医学院校忽视了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培训和要求。大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来不及调整角色,就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在教学方面缺乏思考、总结和提高的过渡时间。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前,学校缺乏对于非医学背景的青年教师进行有关基本医学知识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工作。三是,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跟踪培养机制。虽然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都会组织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在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教育教学理论,而且培训时间短,通常以考试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为目的。这种培训忽略了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主要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在教学方面进步缓慢。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素质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修养、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前提,以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为基本条件,以扎实的教学能力为基础保证教学任务顺利进行。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规范中要求高校要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提出广大的青年师生要加强品德修养。高校教师应从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学责任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应有的基本认知,是教学责任感的重要指示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教学责任意识,并将其作为推动教学工作前进的动力。高等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因此,青年教师要求掌握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个方面。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与判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分析教学大纲,编写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和判断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进行适当调整,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青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教育

针对上述高等医学院校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使其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课堂教学执行者,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要重视岗前培训,合理优化岗前培训的内容。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岗前培训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加强教学责任感,为其以后进行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岗前培训应在开设《教育法》、《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实际,适当增加与医学教育有关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名师讲座、现场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各种实践教学机会,使青年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前就能积累一定的间接教学经验。此外,针对非医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可以充分调动教育资源,在其正式上岗前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如:针对普遍存在的医学知识欠缺的问题开展教学讲座;个别学科还可以组织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现场”或“跟踪”咨询活动,以帮助非医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了解熟悉医学课程的内容、医学性质和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从而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其尽快融入医学教学工作中。

其次,高等医学院校要建立长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提高教学能力,除了青年教师的自身努力之外,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建立长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必须明确在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各部门的分工和责任,以确保其执行性和有效性。岗前培训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筹规划[3]。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前,学校负责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由各学系负责。学系要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由高级职称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其教学导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学系制定出针对青年教师的具体的培养计划,由教学导师负责指导他们撰写教案、备课、预讲和讲课[2]。此外,可鼓励青年教师听有关的临床课程,这不仅可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也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案例教学的需求。导师对其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要有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及时反映培养对象的培养效果,同时也为学校相关部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将其列入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以赛促教,强化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再次,高等医学院校要制定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的考核制度。学校应根据教学需求,制定相应的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实行质量监控[4]。这种管理和考核制度应从青年教师入职接受岗前培训时即开始。学校应组织由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小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教学评估应该结合青年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文档、授课班级学生的评议以及青年教师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及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学校可将岗前培训的考核成绩、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考核成绩、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成绩等纳入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或评奖评优的评价体系。在分工明确的长效培养机制以及完善的考核制度下,青年教师才能彻底抛弃那种拿到教师资格证就万事大吉的思想,以更多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最后,高等医学院校应强化针对教学工作的政策导向功能。目前,在国内许多高等医学院校职称评聘的评价体系中,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科研论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政策引导下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职称评聘的评价体系中应适当增加教学工作的考核比例,制定和细化评价教学工作业绩的标准,把教学工作业绩和职称聘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广大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青年教师不断主动地提高教学素质,提升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青年教师是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扩招、人民群众日益关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关注医患关系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保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鹏,吕世军,杨晓,等。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178-180.

[2]李迎春,陈玲,戈应滨。教学导师制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632-633.

[3]薛素铎,李庆丰,李振泉,等。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长效机制保证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5:10-12.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一、何谓通识教育

“通”是通古今之变;“识”是识天人之际。通识教育即是相对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而言的, 它是指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在消极方面, 补救知识过于专精化所形成的窄化、疏离和隔阂;在积极方面, 希望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开阔的胸襟、人文的素养和社会的责任,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二、怎样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

(一) 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

要想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好通识教育, 就应该首先从调查了解学生出发, 了解学生的需求, 如调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调查学生最担忧的事情是什么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

当然, 需要也是可以引导的。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对一些必开不可的如有关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通识课程, 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 培养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兴趣, 这样开设的通识课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也才容易接受。

(二) 改革通识教育课的设置体系

目前对通识教育的普遍误解在于, 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 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 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因此具体做法上就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 认为通识教育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 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 那么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通识教育, 发展通识教育的实质将只能流产, 再过十年二十年, 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

因此, 必须对通识课程的体系作一改革, 我们的思路是:

首先, 开设三条支线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大学目前“通选课"学分有限的情况下 (教育部规定不低于十个学分) , 正确的做法应是有效利用这宝贵而有限的通选课学分, 着重建设对全校通识教育发展最基本的“核心课程", 不求数量, 但求质量, 在逐渐积累这些高质量“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系统。核心课程可以开设三条支线的课程。即在通识教育课的开设中, 第一注重对中国文明的了解及阅读, 第二注重对外国文明的涉及和了解, 第三注重对当今时事潮流的把握。而且核心课程都要求经典阅读。

其次, 在这三条核心课程的支线基础上, 再按照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分类开设具体的通识课程。对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参考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列出的二十项内容 (《周易经传十五讲》, 《道教文化十五讲》,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科技哲学十五讲》, 《口才训练十五讲》, 《鲁迅作品十五讲》,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欧洲文明十五讲》, 《生物伦理学十五讲》, 《唐诗宋词十五讲》, 《西方文学十五讲》, 《戏剧艺术十五讲》,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音乐欣赏十五讲》, 《哲学修养十五讲》, 《政治学十五讲》,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等) 。当然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作适当拓展。

第三, 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在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中, 一方面要向德育课程多倾斜, 可以适当加大德育课程的门数或学分;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任课教师要挖掘学科中的思想内涵及德育素材。

第四, 有的课程可以与考证结合起来。为增强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兴趣和实用性, 有些课程可以与社会上的考证结合起来, 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与人力资源师的考证结合,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可以与调查分析员的考证结合, 《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可以与通用能力管理证书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职业指导员证书结合等等。

(三) 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通常的通识课教学中, 都是一二百人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 老师与学生互动性困难, 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

1.教学思想的改进。

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 应该确立 “自主、合作, 探索”的教学思想, 充分体现 “育人为本”并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应该通过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整个课堂处于健康有序的优化状态, 表现出民主平等、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合作学习4个显著特征, 从而抛弃过去一贯以“你讲我听”满堂灌的教学法, 改变教师是茶壶, 学生是茶杯的注入法, 把教师从单纯的“教"学生从机械的“学”中解放出来,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做到“四导”, 教导做人, 引导学习, 指导方法, 启导智慧;学生体现“四动”, 主动质疑, 主动交流, 主动矫正, 主动运用, 真正体现“主体思想”,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由被动受教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创新性学习,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能动性得到锻炼, 个性得到张扬。

2.教学过程的改进。

(1) 采用分层教学, 师生互动, 合作交流。

一个班有一百多名学生, 学习中存在差异现象。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可以进行分小组学习法, 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 进行团队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另一方面, 也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合作交流,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2) 运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 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 从质量、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 使所学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 对于一些诸如《个人与团队管理》等通识课程, 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开展游戏, 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充分利用各教学环节。

利用课堂讨论、思考练习、课外答疑、批改讲评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 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抓住典型问题, 触类旁通, 开拓思路, 学会用各种方式、一题多解、从各个角度去表达一个问题, 通过比较择优选劣,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有效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 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从而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 解决学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魅力, 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 考试方式多采用开卷、小组讨论、写分析报告、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一环。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思想, 锻炼扎实基本功。勤于教研教改, 汲取现代教育理论、先进教学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总结经验, 同时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根本保证。为了保证开设通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质量, 突出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 选用的教材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保证选用的教材学生能够看懂学会, 并力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追踪国际最新知识成果。同时, 鼓励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编写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校本教材。

前述所言,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开阔的胸襟、人文的素养和社会的责任,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 因此我们必须扎实探索通识教育的思路方法, 才能使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潘琦.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光明日报, 2001.09.11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龚放.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上海高教研究, 1997 (2)

[4].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人文价值

在能力和素质培养中,要突出通识教育的作用,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相应地、不同程度地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这种教育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受的教育,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国内外研究者对此有多种论述,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确切定义,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有 50 多种。但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对文理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这种困难的因素既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大学通识教育亟需加强——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一文可知,加强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就更为强烈。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培养出复合型的、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一些高校在对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一是在强调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今天,大学教育面临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怪圈,大学生把通识教育仅仅视为附加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是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管理、观念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层面和思想观念上把通识教育分离于专业教育领域,形成相对独立却又不重视的状态。通识教育没有地位,这势必影响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体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中,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因为“课程改革”是“一种价值定位和预期”,这种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发起和推进”,因此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一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人才发展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有不尽相同之处,因为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形式,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应该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既包括一些专业教育,更多的要注重非专业的教育,特别是那些直接为人才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

(1)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从高中便开始文理分科,到了大学就进入专业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一概不知,或者知之甚少。在“专才”教育模式下,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理工科教育除了政治理论科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而文科教育极少涉及自然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是单纯的技师型人才,在这些人才中,他们很可能成为工程师,成为某项应用领域内的专家,成为某项应用技术攻克难关的专家,如果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势必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

(2)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行业和技术工种换代越来越快,使人才需求变化也呈加快的态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各门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分化、融化、接近、共鸣的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跟不上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速度,其知识很快就会陈旧,这就要求人才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关键是要在大学教育期间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在专业教育上基本难于达到,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获得。通识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非功利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动力源。

(3)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变动日趋频繁,岗位技术要求不断上移,人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从目前人才市场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上的片面要求,相当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必要的交流、合作与公关能力等。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批判与吸收,对道德标准的辨析,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投入等帮助学生建立超功利主义的思想,建立其良好的道德良知,积淀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善于团结和交流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善的社会合格人才。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能为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如艺术修养有助于创新灵感的发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人品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9

撰稿人:許少容

本人於五月十日奉派代表參加由新埔技術學院全人教育中心主辦的「全國技職院校通識課程教學研討會」。教育部長黃榮村先生蒞臨致辭。部長認為技職體系學生人數多,職業類別多,通識教育因此而益加重要。

該研討會有一場專題演講,由台大歷史系教授前通識學會理事長黃俊傑先生主講,講題是: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施策略。黃教授認為“通識教育”是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的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關係的教育。因而其課程的設計、校務的推展,當以“均衡原則”作為發展策略。包括了:在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求其均衡發展、在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保持平衡、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人文精神,以創造校園文化的均衡發展。黃教授認為通識課程的設計應特別提倡經典教育,此點可做為本校課程設計時的參考。

此外,研討主題還包括了“通識課程的規劃與展望、通識課程之研討

(一)及通識課程之研討

(二)”三個主題,分別由台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黃主任、屏東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謝主任、元智大學通識教中心謝主任、新埔通識教育中心周主任,就各該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規劃與展望加以說明。各校都傾全力推動通識教育的實施,尤其元智大學通識課程的設計強調與社團、心理輔導、環境教育的結合,值得我們效法。就新埔技院而言,校園的設計與美化都能和該區域(淡水)的特殊人文景觀結合,頗得好評。

通識課程的研討

(一)及

(二)分別就不同領域的課程做實務性的討論。其中以新埔技院的“統整式音樂欣賞課程之設計與實施”及輔英技院的“技術學院人文課程融入通識精神與技職特色之研討”-以「台灣醫護文學選讀」課程為例,精彩可參考。前者以多媒體教學,融合了聲光影音及音樂藝術文學之美,令人耳目一新。後者為配合該校醫護科系的特色,將人文課程的設計與專技的訓練相互結合,進行醫護文類的學術研究,進而設計“醫護文學”的課程,針對醫護為職業的特性,增進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使學生從文學與歷史的角度去思

考醫護的問題,俾便學生在專業技術之外,更進而了解醫學護理所面對的處境,同時透過此類教學,落實關懷與氣質的教學。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篇10

同学们,我们学校给大家设立有通识课,通识课包括哪些课程呢?包括人文类课程、信息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写作知识、硬笔书法、文体课程等。是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设立通识课呢?很多反映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调查报告都说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第一位要求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些单位甚至以大学生是否具有某些具体技能来判断他的专业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校设置通识课程是否与社会的要求不合呢?其实,这是一个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千差万别,他们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因他们单位的岗位设置,因时而异。大学如果办成某一个或一类的岗前培训机构,它的人才出路就非常窄,人才所能承担的责任就非常局部,就不是大学,甚至连职业学院也不是了。大学承担的是教育兴国的责任。只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才能生存。

谈到这里,我就要大家思考一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这种观念从大学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占有统治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大学生存和发展之道。我校的办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定位,体现了教育对社会负责,推动了学校面向社会实际开展学术研究,推动了知识创新,是推动各种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巨大动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负责,体现了满足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愿望的用心。

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虽说卡内基的话不无夸张之处,但它充分说明这位企业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那么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需要大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实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选拔学生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学习成绩优秀;二是社会实践丰富;三是最好是学生党员或是学生干部;四是有良好的外语功底,不少学生必须精通二门外语;

上海建工集团: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其次是专业对口、素质好;再次是组织能力强、实践丰富;

联想集团:坚持两大标准“选才”,一是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二是“人岗匹配”,即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

诺华制药:七大核心能力——创新、团队协作、领导艺术、顾客为本、变革发展、沟通技巧、注重实效;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语、计算机、活动能力突出;

IBM:第一个是pride(自豪感),第二个是innovation(创新),第三个是 flexibility(灵活性),第四个是高绩效文化(贡献及工作热情);

英特尔集团:除了专业和语言的基本要求外,“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是非常看重的因素;

西门子:“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人标准;

日本名企SMC:制造业白领蓝领差别不大,肯于吃苦最重要;

多维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靖飞说:我们更看重大学生的有两点,一个是他们的自信;第二是学习能力。自信的表现是什么呢,是他敢于承受这种责任和压力,因为到每一个企业,都会给他们一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承受,不愿意去接受这种责任的挑战,那就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首先看中的是自信。第二是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适应企业,需要学习力,就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马上能够适应企业和工作。

著名企业家吴先红先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六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树立“从我做起”的当代大学生使命感,恪守诚信原则。第二,要具备健全、健康的心智。即“大度和宽容”,“有积极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具备双赢的思维”,“善于反省”和“不固执,不保守”。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第四,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以学为乐。第五,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最后,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正确的职业态度。

„„

从以上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虽然由于各自企业的背景会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但我们还是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概括来看应该有以下方面:

1、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希望大学生要讲诚信,对企业对同事对上级都要讲诚信。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做事缺少责任心的大学生企业不会欢迎。要有职业道德,工作中要有敬业精神,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对同事要尊重和关心,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有起码的社会公德。

2、要有肯吃苦的精神。有些大学生到企业后被安排在车间一线工作,就非常不满意,原因是太累,人家40、50岁的人都在干的活他们天天喊干不动,这样的学生企业绝对不欢迎,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多高的文凭。

3、要善于沟通善于合作。企业的工作几乎没有单凭一个人就可以干成的,需要多部门多工种的合作,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沟通和合作,轻则影响你个人工作的完成,严重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如有一家企业派出一个三人小组赴国外一家企业谈判引进项目,其中有一位是某名牌大学高材生,知识和技术都不错,但是在谈判中就是无法与另外两位意见统一,并且

固执己见,甚至一意孤行,结果外方认为这家企业不可靠,导致谈判失败。

4、要有必须的一技之长。一定的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其基本技能都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基本不能做,这样的学生企业肯定不欢迎。企业希望一个人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且有不断扩展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潜力。

5、要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企业的发展要靠员工,尤其是那些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就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会不惜代价争取这样的员工,留住他们重用他们。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詹姆斯.希尔曼多年潜心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之道,惊讶地发现有13种人是世界500强企业最讨厌也是坚决不用之人。

1.没有创意的鹦鹉;

2.无法与人合作的荒野之狼;

3.缺乏适应力的恐龙;

4.浪费金钱的流水;

5.不愿沟通的贝类;

6.不注重资讯汇集的白纸;

7.没有礼貌的海盗;

8.只会妒忌的孤猿;

9.没有知识的小孩;

10.不重视健康的幽灵;

11.过于慎重消极的岩石;

12.摇摆不定的墙头草;

13.自我设限的家畜。

当前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我们学校为大家设置人文类课程的目的是让我校学生有更深远的发展前景。中国要带领世界前进,必须培养大批有开阔眼界的人才,学习六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殊途同归,各民族各地区再发展中逐步融合的趋势,为承担我国的历史责任,为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创造更大空间。

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包括办公自动化、网络基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丰富的内容,学好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怎么能不欢迎?我校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适应我国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求,适应在我国境内的外资、合资企业对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投资的需求。我校开设的写作基础、硬笔书法等课程,不但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还能生动的展示学生的优秀素质。

事实表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路越走越宽。一个人在社会上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之又少。希望仅仅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取一份好工作的想法,在多数情况下行不通。当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你面前的机会之多是你无法想象的。自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把握机会的最重要条件。同学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认真学习通史课,可以展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受企业欢迎。

讨论题:、大学开设通史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专业课与通史课相辅相成的关系?、通史课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作用?

上一篇:军训汇演开幕式主持词下一篇:多功能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