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精选12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具准备: 一组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检复激疑: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课文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观看了齐威王和田忌之间的两次赛马,谁来介绍一下两次赛马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两次比赛所采用的方法和比赛的结果。)
2.告诉老师,了解了两次比赛的结果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为什么两次比赛的结果不一样?孙膑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
[上课伊始,精选的检查复习内容,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迅速地切入了新课教学。](二)、自读自悟,体验内涵: 1.是啊,相同的马参加比赛,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谈谈你对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评价以及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这个自学要求涵盖了“检复激疑”部分学生的质疑内容,调动了学生恰当地对人物作出评价的生活储备,促使学生经历由感知→提炼→印证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同桌互相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加深理解。3.全班交流: 人物评价理由启发
齐威王骄傲自满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让我们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孙膑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啊„„”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田忌考虑问题不周到,脾气粗暴,易激动。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以上表格的设置展示了全班交流的核心内容,而非让学生做填空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顺序,体现动态生成式教学观,下以“对孙膑的评价及的受的启发”为例解析具体操作办法。](1).研读课文以后,你想对哪个人物作出评价?(孙膑)(2).你觉得孙膑这个人?
(3).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他在仔细观察?(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4).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叙述)
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快不了多少。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快不了多少。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快不了多少。
(5).哎,我们看了也禁不住想说:哎呀,实在是太可惜了,齐威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快了一点点耶,如果(引导学生说)
如果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肯定会赢。如果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肯定会赢。(6).孙膑在第一次赛马中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说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叙述)
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强。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强。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强。
(7).孙膑不仅在仔细观察,还在?(认真思考)他想到的妙计就是?(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说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口述文章14、15、16自然段内容)。
(8).你能给这三句话(课件出示的三句话)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所以只要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
[这种设计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将文章内容内化而后外显为口头叙述,紧扣重点,化难为易,充分理解“快不了多少”,从而懂得任何办法要取得成功,都是有条件的,无视具体条件争取的办法只会是盲目的行动。](9).看样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让我们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过这种成功体验?四人小组交流举例。(10).全班交流。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如:利用杠杆原理,撬出埋在草地下的大石头,路标认路,学会放风筝„)。
[这一环节设计,既对学生理解内容的当堂检测,又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养成观察生活锻炼能力的好习惯,可谓一箭双雕。]
(三)、组织表演,实践感悟。
2.我们现在就开始现场改编第二集。要想表演,首先要(引导学生说出研读剧本的作用和方法。)
3.各自研读剧本→自主合作确定演员和导演→分组试演→选一组上台试演→学生相互评价→再次试演。[《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西游计》等许许多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连续剧早已让学生对表演有了向往和领悟,所以这一环节设计使课堂教学形式异常生动活泼,而且在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在同学的评价中学习语言文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活生生的感受,在表演中再现当时的人物、生活。]
(四)、课外作业设计:
1.继续排练好课本剧,面向全校公开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故事,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2.初步了解《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
一、在操作中感悟数量关系
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把自己如何摆、拼、比、数等过程完整地口述,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用6以内加法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边摆圆片边说:“左边摆4个,右边摆2个,合起来是几个”,然后请学生根据刚才摆圆片的过程,列出算式,从而让他们明白,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边摆边说这个过程,动手操作与口头表述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通过这样简单而形象的操作,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眼睛、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充分感悟领会加法的数量关系,深刻理解加法的意义.
二、在圈画中理解问题实质
学生的思维认知很多都是通过具体形象的表象构建的,对于不易理解的抽象问题,首先要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通过找一找、圈一圈,让学生在观察图画、圈画关键数据中理解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表达分析数量关系,梳理思路,进而理解问题的实质,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寻有效信息的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感觉和知觉,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例5“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先通过阅读,并在情境问题中圈画关键字,使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题目中“最多”和“至少”所表示的意思.
*“每条船最多坐4人”就是一条船,只有4个人的座位,坐船人数不超过4人.
*“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就是尽量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没有空位,而且这22个学生都能去划船.
当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后,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图理解船的条数和剩余人数的关系.如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而且在画图的活动中,学生充分理解剩下的人要再加一条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一法”.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三、情境再现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实施以来,常把枯燥的数学教学融于各种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探寻不同的问题情境时轻松地进入了数学领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成为许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事实上,现实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情感生活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的体验中经历感悟生活的数学现象,积累经验与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3页例7的教学.
教材用了两个相同的数据,两个相似的情境,把“用乘法解决问题”与“用加法解决问题”进行了对照的编排,设计了相同的数学问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这两个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通过思考和对比,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教学中采用再现生活中教室布置的情境,让学生用长方形表示桌子,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操作,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领悟题目给的信息中4和5表示的不同意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1)左图表示每行有5张桌子,有4行,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4个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右图表示一行有5张,另一行有4张,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把5和4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所以这两道题虽然相似,但解决问题的方法确是不同的.在比和画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加法和乘法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并学会运用加法和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见,在学具操作、圈画数据、画图策略、口头表述等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刻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摘要:“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画图,问题情境再现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理解问题的实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积累;想象
一、读中品味,注重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知识方法的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中,有所“悟”,有所“得”。小语第三册第五组《从现在开始》,是一篇既溢满着浓郁时代气息,又贴近儿童的好课文,设计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重点学习第二片段(品读词句)。
(1)品读重点句子(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和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比较理解“神气极了”。然后观察插图,说话。(形象感知猫头鹰“神气极了”的样子)朗读、体验、表演。
(2)品读“议论纷纷”“叫苦连天”。创设情境,再现“议论纷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角色体验,理解“叫苦连天”启发学生的思维,体验动物们的苦处。
这一环节,通过唤醒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来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会。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而且把学生带入朗读的角色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
二、感受乐趣,感悟想象
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多思才能使思维更敏锐,语感更快捷。”因此,要以读为主,读想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
一年级下册《谁来了》一课,以“动物”为题材,使学生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和动物和睦相处。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到大象的特点是长长的鼻子,可以吸水;刺猬的特点是全身长有许许多多的利刺。学生带着对动物的喜爱入情入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边唱边跳的表演,快乐地学习课文,此后,再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找出其他动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进入了“想象创作”。
语文教学有时就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在我们迈着欣喜的脚步走向它时,我们不可以忘记一路摸索前行,不可以忘记我们需要边走边看,甚至还要回过头来,细致地寻找,因为路边可能野花芬芳,荆棘丛生,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来缔造,语文课上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南岗区第二幼儿园
生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从理念到实践都充满生命的崭新的教育模式,走进了幼儿园的实践中,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它的效力与魅力。本学期,我们在区教育局德育工作精神的引领下,以幼儿的养成教育为主线,通过“在实践中体验”这一教育模式,将养成教育蕴于生态体验中,使孩子们在实成体验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中去感悟、发现和体会。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寻找真问题——汇总整理——形成主题——选择活动——实践反思——同侪互助——及时调整的研究脉络进行实施,使我们的研究活动逐渐走向深入。
为了使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聚集当前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创生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主题体验活动,并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实践。例如:我们发现,孩子们进入大班以后,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但仍需要教师一遍遍地督促和不断的帮助。我们尝试着进行了系列主题体验活动“今天我做保育员”,以体验关爱他人、为他人服务、为团体服务为目的,我们事先将班级中的保育员老师“藏”了起来,早活动结束时,将难题抛给孩子:今天保育老师有事不能来了怎么办?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很快达成一致:我们来当一天的保育员!于是,孩子们分了工:有的负责盛早点,有的负责刷洗杯子、有的负责清洁小椅子„„虽然任务繁重,感觉有些吃力,可孩子们干得很起劲儿。活动后,孩子们由衷地感慨:平时保育老师可真辛苦啊!干了那么多活儿!以后我们可不乱踩小椅子了,不掉饭粒„„在这之后的一系列“我做炊事员”、“我是小老师”等体验活动中,我们将范围扩大到楼内卫生、阳光大厅、操场等地方,让孩子们在真诚服务中体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活动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上课时的倾听习惯明显好转了,知道抢“老师”的话是不礼貌的;学习后不用老师督促,会跑出许多“小老师”,协助小伙伴整理、摆放各种物品;班级的地面上很少再有乱扔的小纸片儿、碎垃圾了;操场上的每一株小草儿、每一朵小花儿都成了孩子们的“重点保护对象”„„在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时时刻刻,点滴进步中,我们知道,他们已经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触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爱护环境等行为习惯,我们在全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感恩”活动中,我们通过亲验活动《超级任务——保护蛋宝宝》,激发出孩子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真实的感受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心血与爱,活动后,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以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深深的爱意,从“受爱者”转变为“施爱者”;在《我爱你们——残疾人》活动中孩子们到“聋儿康复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有了亲身感受后,我们在园里又进行了体验活动《我爱你们》,孩子们为残疾小朋友制作心意卡、小礼物,还自制了“捐款箱”,倡议大家为残疾小朋友捐款,孩子们在感动他人的同时感动自己;另外,我们还带领全园孩子进行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鸟语林、植物园、生态园、走进军营、走进农村„„孩子们在大自然、大社会中体验学习,形成了勇敢、坚强、诚实、正直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说是“赶鸭子上架”,一点也不过分,我在迷茫和困惑中被推进了生命化课堂改革的大潮中,潮起潮落,多少彷徨与苦恼,激动与兴奋,希望与收获,令我百感交集。想当初,自己带着贫乏的知识和经验置身于生命化课堂改革大潮中,既感到新奇,同时又有点措手不及。这一路走来,感触颇多,当然也有些许的体会和心得。
一、我的疑惑
初识生命化课堂改革,我体验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带来的震撼;品尝了新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冲击的苦涩。也难免对生命化课堂改革产生了重重的疑惑。
(一)进行生命化课堂改革会不会课时不够,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
(二)怎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操作?
二、我的困惑
带着这么多疑惑,开始,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推进着我的物理教学,生怕步子迈大了,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即使如此,在生命化课堂改革的实行过程中仍旧时常遇到一些新困惑:
(一)“教”的困惑生命化课堂改革的要求是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教师的多讲、全讲变成了少讲或不讲,我感到难以适应,以前自己“独霸”课堂惯了,突然“闲”下来,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感到有一种自己“满腹经纶”无处施展的苦恼。怕“多”讲会被冠以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等莫须有的“罪名”。少讲,又怕学生的学习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真是举步维艰,左右为难。
(二)“学”的困惑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问题也层出不穷,是我困惑和忧虑最多的:1、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基础较差、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表和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自卑心理强,又不愿参与合作,在自学环节难以跟上班级学习的进度,更难以得到知识的深化理解,致使这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有保障。2、学生们的文字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而且参差不齐,在小组讨论或老师提问时,有的学生怕发言,有的学生是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有的班级学生人数多,不能同时兼顾全班同学,控制和驾驭好这一堂课,做起来真的是难度较大。3、影响了尖子生的发展。课堂上分组进行学习或讨论,兵教兵是通常的模式,尖子学生教普通学生,他们就变成了各小组的小老师,他们在不厌其烦的讲解中,虽然非常有成就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部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理解和探讨。4、课堂上,只要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合作流于形式。
(三)“评”的困惑以前评价学生往往以考试成绩论好坏,简单好操作。现在新课程要求全程评价学生,这是我最为头疼的一件事,生怕表扬少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赶紧鼓励表扬说:“讲得真好!你太棒了!表扬他!”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并加星给于褒奖。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星星”满天飞。
三、我的感悟
回顾自己的生命化课堂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但在艰辛中我也不断反思着自己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课堂开放要有度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并不是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由学生决定一切,象一盘散沙,放任自流。教学中,学生确实应该做课堂的主人,可是这并不等于就应该任由他们随意乱说,更不能抹杀老师的存在。因为教师的生活阅历、对教材的把握,以及知识的底蕴都要远远的高于学生。所以教师该“干涉”的时候要干涉,该纠正的时候要纠正,该限制的时候要限制,该“主宰”的时候要主宰。不要只追求课堂上的“轰轰烈烈”,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
(二)合作不要流于形式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三)评价要褒奖有度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是,过多外在的奖励如果用的赞赏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反而会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适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是必要的,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赏都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会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向老师期望的方向努力。
四、我的收获
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 程给 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在艰难的探索中,我也与生命化课堂改革一起成长起来了,真正是教训多多,收获也颇丰。
(一)教——胸有成竹
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认识到了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在实践的过程,针对不同的课型我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1、对新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可以将简单的内容学的更透,当然,有学生讲解,也有学生为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是学生有了一种成就感,使他们真正寻找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2、对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中就比较难,针对这个情况我在这种课的教学中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相互交流。因为我了解到,每考完试学生都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每个同学都会将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时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留空间,能使他们很好的展示自己,为了巩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还采用了同伴互教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要给别人讲明白,自己必须理解得非常透彻,并且在讲解的过程,同伴之间可以从对方的讲解中学到新的、更好的方法,和不同于自己的思路,从学习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3、对实验课的教学,在实验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他们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还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看到这种情况,惊讶之余感到格外高兴,学生不仅玩出来门道,而且玩得更高兴更有趣,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如在学习压强一章内容时,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时,让同学们拿一根一端削尖而另一端较平的铅笔,左右手挤压笔的两端,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通过学生自己感受实验效果,比教师演示实验时看到现象的印象要深得多。再如,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时,可让学生们各抒已见,提出各种猜想、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用实验验证,并对他们的探究进行交流评估。让学生尝试初步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体验物理学习内在快乐。
由于有了这些举措,课堂教学少了先前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上课时有了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和豁然开朗的喜悦。
(二)学——乐在其中
由于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完成教师学习任务枯燥过程,而成了一个学生们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充满乐趣的过程。例如在一节浮力的习题课上,我把练习题分成难易不等的几个层次,以小组为单位,组长据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一些平时不愿思考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生怕拖了小组的后腿。而对一些尖子生,我总是要求他们,不要拘于表面,要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在原题的基础上深刻挖掘,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和探讨。这样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组内问题全部自己解决的优胜组,加星奖励,如果还能对别的组给以援助格外加分,这种快乐的情绪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这样一堂枯躁的的习题课,被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激烈辩论取而代之。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学到知识。“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我的建议是”等,成为课堂上学生使用频率最多口头语之一;一双双高举挥动的手臂成了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评——深入人心
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给以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不再恨铁不成钢,因为我知道,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考查学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西。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我总是以鞭策激励为主,而对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评价学生要选择好时机,也要因人而宜,这样的表扬才能深入人心。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中,提出了一个为优生准备的问题,两分钟过后,我用期待的目光扫描了我的得意门生一遍,发现他们都避开我的目光,我心知肚明,正准备给学生点拨。突然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平常不愿发言的学生站了起来,虽然他的回答不很完美,但还是令我和全班同学吃了一惊。我带领全班同学给了他足有一分钟的掌声,看到他的脸红了,我知道脸红的背后,他收获的是得意和自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特别注意去发现他学习过程中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闪光点”,并及时的表扬鼓励,比如哪一次家庭作业完成的不错,我总是不失时机的的在作业本上写上肯定的话,使他学习兴趣逐渐稳定,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让他由对学习物理感观上的快乐转化为内在的快乐,并保持愉快的学习状态,在快乐中学习。
当然,在一年的生命化课堂改革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从最终的检查来说,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中考依然压在那儿,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生命化课堂改革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从评价 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的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生命化课堂改革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叶圣陶说:“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的一些体会。
1.以问题引领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以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进入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享受解决问题的喜悦。例如我在讲“做有责任感”的时候,采用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公交司机不负责任出交通事故。另一个是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突出心脏病,在生命垂危之际,他
完成了三件事,让学生看完案例后探究下面的问题:1.责任感会人带来什么?而不负责任又会带来什么?学生对两个案例很感兴趣,问题一出,学生讨论热烈,因为学生每天都在做公交车上学、回家,当然对于公交车司机的行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谈到,公交车司机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他的车上坐着许多乘客,关乎乘客的生命安全,前一个公交车司机没有责任感,结果出了事故,违背公交车司机的职业道德,接着学生又予了我们昆明一位公交车司机开车时一直在打电话,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比较的另一位公交车司机,学生谈到这位司机太有责任感了,而且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司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同埋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负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懂得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样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根据材料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
2.以表演体验情境,凸显教学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情境表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跨越障碍 正确选择”的内容时,针对同学中并非全无是非观念,但有时应同学之邀,不知怎样选择,我请同学们进行小品表演,小品的题目是《选择》,剧情讲的是八年级(2)班和(3)班在足球赛时发生了冲突。(2)班的小昆被(3)班的小钢一拳打在脸上,鼻子出了血,小钢向小昆道了歉,小昆心里
不平衡,他把这事告诉了他表哥。第二天,小昆的表哥来找小林约他一起去教训小钢和(3)班的人,而小昆和小林是好朋友。我让学生模拟表演了小林的选择。(小林的选择有几个,一是为了朋友义气,不分是非去帮着打架;二是考虑到后果拒绝去,这样一定得罪朋友,还有一个办法,说服小昆不去打架,再进一步做调解工作。)指导学生设想更多的想法和细节,使小林有多个选择,学生可分成几组进行表演。几组同学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表演,其他同学好像也被带入了创设的情境当中。通过剧中的精彩对白,学生知道了哪种选择是正确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生活中出现了情感与原则冲突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经过讨论,学生们更明确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无数个正与误、善与恶的岔路口,这时正确的是非观将给你勇气和指引,使你不至于失踪懊悔。我们在采用情境表演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一是表演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表演不能仅仅为表演而过于形式化,应有精神内涵。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防止“笑场”,使表演成为闹剧。最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去体验、去感悟,不仅掌握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二是表演时间要短,否则,就会充分发挥小组的团队合作以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全班相互点评,既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赋,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师生、生生互动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互动的着力点。因此,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感受中进行主体体验,以主体的自主建构获得道德认识,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体验的深化不断地设置新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尊重父母——化解爱的冲突”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在让学生畅谈自己和父母发生冲突之后,没有马上让学生寻求化解的方法,而老师谈谈当年自己和父母的冲突以及现在的感受,还谈了老师和自己的孩子发生冲突的情景,通过与老师的对话来感受自己的不成熟或者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一周后的调查发现,同学们都开始主动地和父母进行真诚的沟通,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和父母冲突的办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所创设的情境是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实际的。老师、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心灵互动,使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以故事推演情境,增强内容的趣味性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感悟道理,寓教于乐,也是品德教育的一种好方法。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
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在讲“正确面对竞争”时,我讲了《西班牙与沙丁鱼》的故事,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中运到码头时,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沙丁鱼不好卖,倘若抵港时间时沙丁鱼还是活的,活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在学生津津有味地倾听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提高沙丁存活率,为了帮助渔民在获得更多的收入,请你为渔民出个“金点子”学生七嘴八舌地想出了一些办法,可能有的同学听琮这个故事,为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了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讲到这里,有的同学问老师,那沙丁鱼还不被鲶鱼给吃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沙丁鱼会被吃掉吗?让学生讨论后,我接着讲,沙丁鱼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只有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让学生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感悟到引进鲶鱼就是引入竞争,为了生存而竞争,这是动物的本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正是在同自然界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的。竞争可以催人奋进,可以促进发展。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能更深刻理解
竞争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竞争。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作为教师应适当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尝试成立环保小组,针对经常出现的停水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解世界缺水现状及将来出现生活用水严重危机,人类要为水而战的严峻压力。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目前的停水现象?又如何把它与整个人类的缺水危机联系在一起?经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停水现象不是人为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将来人们生活中遇到的普遍现象。于是,我引导学生对周边居民进行节水调查,并向学校提出节水建议。通过调查,学生初步学会了写调查报告,并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对浪费水的现象流露出的愤慨之情,着实让我感到敬佩和可贵。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神圣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成生活体验。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给学生播放了青海玉树地震的视频,学生目睹了一个个消失在废墟中的鲜活生命,一幕幕失去亲人朋友的悲痛场面,在震撼心灵的情境中,同学们无不深深感到生命的脆弱。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三、活动参与,探索生活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全身心动起来, 在动中体验, 在动中感悟, 在动中生成。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各种活动体验逐步内化为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讲《家,温馨的港湾》一课,如果我们采用单纯讲授,或只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母亲的关爱,势必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让班上学生在肚子上绑上十几斤重的沙包,坚持一天。结果很多学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连声喊累, 教师就顺势引导, “你们的妈妈生下你们, 需要托着这么重的‘累赘’怀胎十月;而你们一天都没能坚持下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之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有了这种生活体验, 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就可以很快转化为内心世界,内化自身的道德认知。可见在思想品德课堂采用新颖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显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
四、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在社会大舞台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体验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的推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思维水平,体验审美感受。阅读教学可以提升教师、学生、编者以及文本相互间的多重对话。阅读可以促进思维间的碰撞和心灵交流,这是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本文就此探讨了体验式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体验式学习 应用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其不仅承载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锻炼,更是决定着学生在逻辑思维方向上的变化,如何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引导,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为主旨的学习模式,主要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融入课堂,由此实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教学目的。笔者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体验式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实践途径做出分析与探究,仅供参考。
1.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赋予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
从阅读教学的性质上看,其本质在于通过书写者的文字表达来调动阅读者个体的内心感受,这一过程往往是多变且抽象的。初中生作为一个阅历基本尚未丰富的群体,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见识的匮乏、想象能力的局限,极易对书写者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或理解误区,这便需要教师通过对相关教学设备的借助,来赋予学生较为直观的感官体验,以帮助学生加深阅读理解。当前教学环境下,多媒体作为一种兼具声音、图像、视频等功能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为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巨大的便利条件。例如,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某篇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画面,使学生可对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构建出一个大体的框架,由此规避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也可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以《社戏》一文为例,该文章写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作者鲁迅通过描述少年时期与伙伴一起观看社戏的过程,暗暗传达了自身社会感悟与革新立场,属于一篇时代意义较重且含义深刻的文章。当代初中生所接触的文化形式中,社戏属于较为鲜见的一种,学生大多难以通过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描述直接领悟到社戏的特点,这便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带来了一定难度。而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师可向学生播放关于社戏这一戏艺活动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作者所描述的社戏场景当中。可见,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既可围绕“体验”这一核心进行教学,也可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官感受,具有别致且重要的教学意义。
2.适当进行教学互动,赋予学生鲜活的情感体验
阅读这一过程虽为个体活动,但在适当融入“互动”这一形式的情况下,也可为阅读过程注入一些丰富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中的所谓互动,即指在不偏离阅读材料核心立意的前提下,完成双方或多方的交流、融合,由此实现阅读精神的根本传达,并给阅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鲜活体验。例如,教师可将“辩论”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形式,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基本内容,由学生自行代入个人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主观评价,构建出各抒己见的互动课堂。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为例,该文章正是基于“事物的正确答案是否只有唯一一个”这一立意进行作者的个人观点表达,并以“创造性思维的普遍性”为主题,阐述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观点。而对于文中作者的观点,有人表示赞同,有人则持不同看法。在互动式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观点,分为两方,各自阐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与“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两个观点的主要依据,并进行相互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可结合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事件作为论据进行阐述,并围绕文章的核心内容,总结个人观点。在上述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体验到不同角度中的情感差异,同时也可更深刻地领悟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可作为体验式学习的一种落实形式。
3.合理展开教学游戏,赋予学生灵动的实践体验
为尽可能规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与乏味感,可将合理展开相关教学游戏作为一项重要的解决方式,同时也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展开教学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对游戏方向做出严格把控,使其紧扣阅读材料核心内容,在不偏离原有教学轨道的情况下,实现体验式阅读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例如,在进行《斜塔上的实验》一文的阅读后,教师可根据文中的实验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器材进行模仿性游戏,由此完成一套灵动的实践体验教学。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两个大小、重量均不相等的小铁球,并使铁球同时在同一高度下坠,随后即可观察两个小球的落地速度、落地时间是否一致。通过对阅读材料中的实验内容进行还原实践,不仅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及真实性,同时也可对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认证的精神进行培养,与当前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要求达成一致。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中的“体验”涵盖了多个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讲解,还应通过实践的直观感受赋予学生更为灵动的阅读体验,由此实现学生学习框架的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均可对整体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可通过将学生带动到不同的体验感中,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的多样性与层次性,由此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体验式教学价值的根本发挥。
【参考文献】
【1】郭爱丽.初中语文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的角色变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10)
【2】许书明,邓君.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征及其步骤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04)
【3】龙卫红.浅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育版),2010(02)
何贤勇
(珙县孝儿镇 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意思是说,若想达成一个目标,必须树立比这个目标更高层次的目标。目标是实现成功的前提。对此,心理学家V·H·弗洛姆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期望理论公式:M=V×E。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决定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即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大小,称为激励水平。E——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结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也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目标的一种主观可能性估计。由于这种主观概率要受到每个人的个性影响,因而人们对这种可能性的估计也不一样,有人趋于积极,有人趋于消极。帮助学生寻找成功的体验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目标。V——指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奖酬的价值大小,称为效价。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经常用目标来激励学生,不断地他们想象自己会成功,以及在成功后自己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成功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个性,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人有获取成功的愿望
获取成功感源于人的本能。一个社会的人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满足一定的需求。例如,肚子饥饿需要进食,一个人生活很孤单,需要融入社会集体中产生交际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
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由此可见,“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1],也就是说需要支配着人的活动,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不断刺激着人类的好奇心,人类因此产生的认知需要促使他们不断地采取认知行为,创造了无数的新事物,推动人类的前进与发展。人类产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在无意中形成一个又一个前进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人们不断地克服困难努力向上,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这就是成就动机,换句话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获取成功的愿望。麦克莱伦(D·C·Maclelland)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强的人学习和工作都很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联系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常影响抱负水平的高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2]成功的经验会因为个人目标的实现而转化为成功感;失败的经验只要得到积极的引导也会转化为前进动力,成为增加成功感的法码。
一个人肚子饿了需要得到食物,对食物产生了兴趣,但一旦需要得到满足,肚子填饱了,这种兴趣就减退了。这说明在生理性的需要基础上所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兴趣,“稳定的兴趣是建立在社会性需要基础上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常常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 [3]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4]美国拉扎
勒斯(A·L·Laxarus)等人的研究发现,兴趣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成功的自信心。
人人都能成功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可育之才。因此,我们所关注的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成功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成功并非伟人的专利,它也属于在现实生活中找对自己位置的平凡人。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应成功。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作好充分准备。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成功的具体目标,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找出促进他们成功的途径。要坚信“天生其才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要“允许落后,鼓励冒尖”。
导和悟,多激励
我们认为,成功的体验只能让学生自己获得,别人是无法取代的。因此,有利于学生的成功感与依靠学生的体验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深刻的成功体验的一个最有效办法,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体验,而要为他们的体验创造条件。这与
传统教育思想下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学是矛盾的。但我们却很难舍弃原来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不放心:成功感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基础知识的获得及道德修养的提高,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岂不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即使我们愿意这样做,也不知道如何做。在此,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成功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道德修养提高的关系。我们认为,成功感有助于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而二者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功感。
我们为什么能对大自然中的奥秘(包括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孜孜以求。“孜孜以求”一般说来指人在达到目标之后,也还能保持能力感,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获得了成功后产生的成功感。比如,一个对数学课感兴趣,并且多次获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在期终考试之后的假期里仍会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学习数学。所以,成功感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动力源泉。只要我们多给儿童体验成功的机会,就能使之树立必胜的信心,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你越想直接教给儿童成功,他们就越不能获得成功。传统的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教育逻辑,实在有些略显苍白无力。我们以为,只需教给学生一次成功的体验,就能点燃那沉寂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火把”。殊不知,当他们再次面临困难时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把简单的说教转变
为引导儿童在动手实践、积极活动、亲身体验并感悟活动过程的曲折与趣味,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形成获得成功的积极心向。从这个层面上讲,是引导学生感悟成功。
目标的满足产生了获取成功的动力,以此为“星火”将促使个体树立更高的符合大众利益的目标。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必将使个性趋向大众道德标准,以便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更大更多地成功。所以,成功的体验为道德修养的形成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比如,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放学回家常常先完成作业再去玩,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显得更礼貌,在参与活动时更有表现欲,因为他生怕抹杀自己在家长、老师、同学心中的优秀形象,进而促使他更自觉主动地完成既定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使教育和教学利于培养成功感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成自己的思想,就必须防止过去浮滑的教学。在教学中多让他们碰到一些新问题或者面临一些新任务,这样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以求在个体内形成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快乐与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沿河县和平镇三完小:姜 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其质量与效果对于学生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至将来从事文学创作等,都具有奠基和决定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习作中的快乐呢?这是许多语文老师都感到困惑和值得探究的问题,本人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课程标准》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习作兴趣与习作动机,就会愿意动手写作文。因此,在习作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心理因素,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畅所欲言。在作文教学中,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时,我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尽可能的创设情境,如谜语、故事、图画等情境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习作五“让学生写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题目老师拿着都要傻眼。更别说刚学写作的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年级组的老师通过讨论,觉得身边的传统文化可以找孩子们印象较深的、感受得到的来启迪学生,例如:过端午节吃棕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办喜事请锣鼓队、哭嫁,春节贴门神对联,元宵节吃汤圆等等,但这些内容较大较深,孩子们要选一件写好也很难,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厌倦心理。为了让孩子们把本次写作完成得更好,我决定多阅读书籍,查找各种资料,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或仿写。学生有了习作的欲望,圆满地完成了习作任务。这次习作,既扩大学生写作范围,培养了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民族。
二.重视观察,丰富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教育家赞可夫一再强调:“应该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们的情感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教师平时引导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激发学生有习作的欲望,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捕
捉观察的对象,多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眼看、鼻嗅、手摸、耳听、心悟、学生经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才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才会写出有个性的文章。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进行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时,课前,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秋天校园的景色。仔细观察树木花草的叶子的颜色、形状。应用本单元积累的好词佳句边看边说,在观察校园的银杏树时,有的说:“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啦扇啦,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扇来了秋天的凉爽。”在观察花坛里的杜鹃花时,他们说:“杜鹃花真美啊!你看,微风一吹,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花儿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许多蜜蜂来采蜜„„。”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到秋天的校园是美丽的、快乐的。带着如此愉悦的情绪去交流去习作,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最后让他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通过实际整合教育资源,一篇篇语言稚嫩、充满个性的文章就产生了。同时,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才能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再如:五年级学生参观学校举办的“六一”文化节展览,他们面对各式各样的文艺作品,不由得发出内心的赞叹,看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深思片刻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因势利导,“今天的活动真难忘,能不能把想写的都写下来?”这一节习作课下来,学生的命题各有千秋,有《一次难忘的展览》、《观展览有感》、《难忘的展览会》、《展览会想到了„„》等别出心裁的文章应运而生。滴水成冰,非一日之功。学生只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学生的习作才将如溪水般自然流畅,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三.扩大阅读,积累语言。
学生的习作是否有创意,是否文从字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在广泛地阅读中积累知识,丰富语汇,培养语感。书看得多,心中积累的知识、素材就多,习作时才会有珠联璧合的词藻,生动、形象地比喻,恰到好处的引用,令人诚服的例证„„文章才会有创意、有文字魅力。我在自己的评议教学中总是把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当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抓。我要求孩子们 2
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积累本,用于摘抄好词好句,并定期检查。我不仅引导学生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比如:这一周积累描写自然景色的词句,下一周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句,再下一周积累关于名胜古迹的词句等等,教材中的诗歌名言还要求他们尽量背诵。利用早读课和班会课时,抽时间让他们交流、展示,评出优秀积累员并给予奖励,还不断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听少儿广播,多记小学生优秀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并向学生介绍课外的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能灵活运用;在班队会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每次汇报精彩的句段,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候;而欣赏学生的摘抄、读后感是我最惬意的时刻,因为广泛的阅读,学生日渐聪明,他们不再为一个场面,一件东西„„该如何组织文字而发愁了。因此,广泛阅读书籍是开展体验习作的前提条件。它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活跃思想,提高认识,而且还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语言更丰富,学生的文字功底更深厚。
四.发挥想象,张扬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着力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和想象思维,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的习作“编童话故事”,课前,我抓住学生从小喜欢童话故事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最熟悉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的想象力,接着我出示作文要求,让学生当一回童话作家,自己尝试着改编《新狐狸和乌鸦》,把自己想象的故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的兴致高涨,想象能力一下子被激活,争先恐后地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情绪的高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想象力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教师的认同与鼓励中获取了灵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五.重视修改,精心点评。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一是教给学生修改符号以及修改的方法。在学生写完稿后自己修改,从中选一两篇文章由作者在全班朗读,让学生共同欣赏、共同修改。接着进行小组互改,然后学生又自改,最后将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二是坚持当面批改作文。使学生明白哪些不足,为什么要修改,并在老师指导下修改完善,真正体会到精雕细琢,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作文批改后,老师必须对作文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口头表扬、范读等方式大力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也是联系老师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哪怕是一点点,他们都会感到高兴,都会把老师的表扬当作前进的动力。因此,我特别注重作文讲评,每次讲评时,我会详细说明该次习作的优点,会对每个同学的习作正面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用“放大镜”捕捉习作中的闪光之处,当众表扬或写上鼓励性的话语,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个别辅导,热诚帮助,给予更多更好的呵护,一句一句地修改,一段一段地润色,在回复中尽量捕捉习作的闪光点,写上鼓励性的话语。让他们也能快乐习作,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正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才能多方位的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在作文天地里驰骋,对作文萌生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它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学习技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普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改善,努力上好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一、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教师应当抓住教育的切入点,把握时机,结合教材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课。
1.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课前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前实践活动更加注重这一点。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让学生课前的预备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周边环境中观察,发现圆的存在,并比一比谁发现的圆形图案多。有很多学生会发现常用的锅、碗、光盘、表盘……特别细心的学生还观察到大小不一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这样,学生初步认识到圆的存在,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做成圆形的?圆具有什么特点?如果车轮不是圆形会怎么样?学生就会带着这种疑问走进课堂,从而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科学选择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其在课堂的应用。教师必须紧密结合现实和教材,开口要小,注重应用,便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深入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教学“春游中的数学问题”,其中“路上的租车问题”、“公园里租船问题”、“购买食品的问题”等一直困扰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春游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巩固数学知识,并顺利解决数学学习中遇见的问题。
3. 适时走出课堂,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后,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完《认识人民币》后,与学生家长配合,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家长给学生15元钱,让他们自己到商店买几样文具,看他们如何支配这些钱,花了多少?剩了多少?并记好自己的小账本,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学生就带着数学问题,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价值的认知,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课堂融入生活,利用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所以,应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给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捕捉生活现象, 丰富数学课堂内容
教师要善于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搜索生活数学案例,使其能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问题由静态文字转化为切实的真实感受。在没有学习《年、月、日》时,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一年也不可能有365天,为什么呢?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开展了下面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们发一些年历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观察,并交流发现的问题。有的学生发现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是31天,二月最少只有28天,有的时候就有29天。这样学生就自己积累了关于“年、月、日”的很多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给他们讲解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最特殊,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然后,笔者再分别给他们出示2000~2014年的年历卡,让他们自己发现闰年出现的规律和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2. 贴近生活经历,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的选材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从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让学生在周围的事情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以下几种常见的量:克、千克、吨;分、角、元;厘米、分米、米;时、分、秒。但是学生对这些常见量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经常在作业中出现这样的笑话:小明的身高是120米,一只鸡重2000千克……当笔者在教学元、角、分时,就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1)去超市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个作业本、一个铅笔盒,并分别记录用了多少钱。
(2)你用的书包、身上的衣服分别花了多少钱?
(3)生活中用到的油、盐、酱、醋的单价是多少?
(4)10个鸡蛋多少钱?你每天早餐吃一个鸡蛋是多少钱?
这样学生就加强了对元、角、分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寻找到关于数学的知识,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经历,利用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再现生活百画,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时,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捆电线,也准备了很多工具让他们自己选择,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测量电线的长度。小组学生经过不断的讨论交流、不停的尝试解决,就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测量出了电线的长度。
(1)直接把电线拉直,测量长度。
(2)把电线拉直,对折几次,量出一段长度,然后求出总长度。
(3)量出其中一圈电线的长度,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圈,求出这捆电线的总长度。
(4)剪下一段电线,量出它的长度,然后再分别称出这段电线和整捆电线的重量,根据“单位长度的重量一定,总长度与总重量成正比例”求出这捆电线的长度。
这样,通过课堂上量取电线长度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并且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情景创设时应该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太多理论化;必须以实践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数学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综合与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情境。
如《搭配中的学问》录像课教学研讨中,设计以问题为主线,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将衣、食、住、行等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激活了学生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从中经历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搭配问题的认知体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合理搭配的策略与方法,体会有序思考问题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思考过程。
二、活动应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焕发主体动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相关。数学课堂中应精心设置自主探究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全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如《编码》录像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破案场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而探究身份证和银行卡的知识,完全将学生置于导学引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中,尽情地参与、思考、表达,学会主动,学会思维,学会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实践与综合领域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做数学”、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模仿与记忆。
三、活动应以渗透思想方法为灵魂,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相比,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够使人“受益终身”。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搭配中的学问》录像课中:教师站在用数学思想来指导和带动具体数学知识教学的层面上去思考“搭配中的学问”,从实物操作搭配到连线搭配,再到符号化搭配,每个环节的展开都紧扣“有序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从语言描述到图形或字母去表示各种搭配方案,每个学法的指导都牢抓搭配策略的条理性和有序化,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统领整个课堂。
《密铺》优质课中:让学生经历由“猜想”到“验证”的全过程,学生在验证平行四边形可以密铺的基础上利用转化、推理说明梯形、三角形也可以密铺,在探究的基础上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密铺整个平面的效果,初步感受数学美,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抽象、推理、转化等数学思想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活动应以交流评价为催化剂,促进积极的学习情感
《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综合与实践”课堂的评价要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低年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一讲”“评一评”展现思考过程,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知识,交流收获与体会。高年段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交流实践活动经验,尝试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及结论的合理性,通过对结果与过程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过程。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推荐阅读: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07-16
浅谈课外阅读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的论文09-19
名著活着阅读感悟心得07-28
阅读巴黎圣母院感悟09-20
《感悟春天》短文阅读答案10-12
在阅读中学会感悟10-20
水浒传阅读感悟10-31
亲子阅读感悟 幼儿园06-23
幼儿教育亲子阅读心得感悟09-18
《落花生》语文阅读心得学生感悟11-03